保護旅游環境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旅游環境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旅游環境的措施

篇1

 

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各種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生態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生態旅游因其倡導人們認識自然、保護自然,強調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以及其與社區的共同發展,被認為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中或多或少地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因此對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措施的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態旅游以及生態旅游環境

 

早在1965年,美國學者賀茲特便倡導所謂的“生態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在《有當地居民和社團參與的生態和文化旅游規劃》一文中使用。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使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得到世界范圍內推廣。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的定義是: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民眾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國際資源組織認為生態旅游是“以欣賞自然美學為初衷,同時表現出對環境的關注”。我國學者盧云亭的定義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標,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

 

在生態旅游的定義之下,可以這樣來定義生態旅游環境:生態旅游環境是以生態旅游為中心的環境,是指生態旅游活動得以生存、進行和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總和。著眼于保護資源與環境,是旅游環境的一部分,又與旅游環境有所區別。它符合生態學和環境學的基本原理,以系統的良性運行為目的,是以某一旅游地的旅游容量為限度而建立的滿足旅游者心理感知的一種旅游環境。

 

二、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案例

 

近幾十年,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自“生態旅游”提出之后,學界人士紛紛對其進行研究,旅游業界也紛紛進行實踐。有開展比較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下面我們就幾個成功的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案例進行一下探討,總結一下他們的環保經驗。分別從工程規劃和政府支持兩個方面進行一下探討。

 

(一)從工程規劃方面進行生態旅游環境保護——以青島市喜鵲山森林生態休閑公園為例

 

喜鵲山森林生態休閑公園位于青島市西海岸,坐落于膠南市黃山經濟區,位于沙溝水庫以北,韓家寨和岳家村以南,小珠山水庫以西,薛家莊以東。喜鵲山森林休閑公園為了防止開展生態旅游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在開展之初就制定了詳細的環境保護工程設計方案,制定了相關細則,嚴格按照生態旅游的要求進行工程設計,做好了前饋控制。它的設計方案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緊緊圍繞生態保護的原則來設計。

 

保護工程設計原則:

 

(1)園區內工程建設,將保護放在首位,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確保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2)園區的保護工程從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特點,選定建設方案,保護工程的設施要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二是保護工程設施堅固、適用,并與周圍景觀相協調;三是保護工程設施宜進行藝術處理,起到點景、美景的作用。

 

(3)根據保護對象的特性和科學管理的技術要求,確定適宜、有效的保護措施。

 

(4)對于危及物種生長、生存的病蟲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現象,提出積極的防治措施。

 

之后的四個部分分別就生物資源保護、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衛生工程設計幾個方面一一做了詳細的設計規定。其中生物資源的保護又細分為植物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植物資源保護中對珍稀植物制定了適宜的恢復和發展措施;動物資源尤其要注重禁止獵捕活動。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是防止廢氣、廢水和放射性物質,以及工程建設中對環境的破壞。安全衛生工程主要是針對游客需要所設置的安全、衛生設施做的一些必要的設計和規劃,以防止其對環境造成破壞。

 

這主要是從環境保護工程的規劃設計方面談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措施的經驗。

 

(二)從政府方面進行生態旅游環保——以福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為例

 

武夷山遺產地處中國福建省西北部,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 ,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

 

武夷山生態旅游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依據政府的支持,其環保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是進行環境保護的前提

 

武夷山在生態旅游的建設過程中,很好地處理了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認真貫徹了“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服從保護”的方針。政府從旅游收入中拿出大量資金用于資源的保護,二期的保護建設就投人了3.4個億資金,用于旅游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旅游環境的監控。這從經濟上給了武夷山環保工作強大的資金支持。

 

2、通過制度、法規建設保護武夷山生態環境

 

武夷山的保護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在九曲溪四曲的金谷巖上鐫刻著一幅崇安縣府禁漁令的巖刻:“……凡三十里內不許放藥毒魚及鷓鶿、網罟入境……”這方勒石法令被國內外專家們視之為經典的古代環保法令。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省、市各級管理者一方面嚴格按照國家出臺有關保護法規執行,另一方面,也制定切合實際的地方性法規,如《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福建省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制訂有效得保護了武夷山生態資源。

 

3、培養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環保意識

 

武夷山近年一直加強生態旅游宣傳,在導游人員年審培訓中增加生態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整體環保意識,通過導游詞以及自身的行動,讓游客積極響應和投身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中,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對游客環保意識培養方面,一是在旅游景點的明顯位置,設立生態保護的宣傳提示牌,例如在許多景區入口處可以看到“除了攝影什么都不帶走,除了足跡什么都不留下”、“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禁止吸煙”等。另一方面以強制性條約和法規規范游客的行為,引起游客的高度重視。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則嚴格處理,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

 

三、結語

 

任何一種旅游活動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有利的影響主要在于生態旅游本身對環境質量要求很高,從客觀上就要求提升當地的環境質量;不利的影響在于任何一種旅游活動都會對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壞,生態旅游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生態旅游開發之前和發展中都要做好各種防護措施,把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基于以上幾個案例,從工程規劃方面要在開發之前設計好合理的工程計劃;政府要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制定合理的保護政策,這樣才能保證本地區生態旅游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篇2

1.1森林生態旅游促進森林保護從目前來看,森林生態旅游在全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了特有的活力和發展潛能,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還促進了當地地區的發展,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森林的保護。森林生態旅游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通過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的實現。只有對森林進行保護,才能夠實現森林生態旅游的正常順利進行,因此旅游企業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森林的保護,避免對森林的破壞。在森林生態旅游的管理中,將森林保護作為重點工作任務,采取合理措施,使森林環境得到優化和美化。

1.2森林保護利于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森林保護在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于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有強大的推動力。采取科學合理措施對森林進行保護,能夠保證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能夠避免因保護不當導致森林衰退現象的產生。森林保護,能夠為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森林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既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又要有充足的物種資源供人們游覽觀光。對森林進行保護,有利于實現森林生態旅游的生態效益,滿足人們的生態需求,推動森林生態旅游的向上發展。

1.3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保護是相輔相成的,森林生態旅游促進森林保護,森林保護保障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二者相互作用,在發展過程中,忽視任何一方的管理都會對整體產生影響。只有將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夠實現生態旅游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

2如何促進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保護的發展

2.1推進森林生態旅游的原則政府要加強對森林生態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政府支持,抓好森林生態旅游區的道路、通水、通電等設施的建設工作。森林生態旅游發展單位要做好森林生態旅游的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將森林生態旅游與森林保護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時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森林生態旅游的規章制度,對森林的生態環境以及基礎設施進行保護。

2.2適度開發生態旅游的區域范圍對于森林生態旅游區域的開發,不能盲目進行,要根據功能區的結構劃分規則,根據景觀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生態旅游的區域開發。在對區域進行開發時,要對不同的生態旅游區域采取不同的保護限制措施,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的持續發展和減少人們對森林生態的破壞程度。

2.3提高生態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森林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措施只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真正發揮實效作用還需要人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行為方式。目前許多旅游景區的環境破壞現象嚴重,亂刻亂畫現象嚴重,隨地亂扔拉圾的現象更是普遍。要想從根本上實現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自身出發,對森林進行保護。

3結束語

篇3

一直以來生態環境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擔任著生態旅游的載體,也可以這樣說沒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生態旅游。所以說保護生態環境是國家發展的大事也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一些地區生態旅游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小的污染,甚至惡化到難以修復的程度。因此從生態旅游所產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分析找出這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旅游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一)大氣污染

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而大多數的游客都是乘坐著汽車來到生態旅游區觀賞,大量的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不僅如此,汽車揚起的塵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區內賓館和飯店排放出的廢氣等都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二)水體污染

眾所周知旅游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是相當的廣泛,主要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水上運動帶來的水體污染,水上運動往往給水體帶來的危害最大。我們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車不僅能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還能影響海域生態環境,漏出的油污也會污染水體危害水體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優養化問題,一般來說水體對人類活動特別敏感,原來背景環境的養分很少,但是由于人類活動一下子營養成分的進入導致了水體超過了原有的凈化能力,所以產生了優養化問題。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訪生態旅游區必然會造成所謂的“民生污染”。如果對民生污染處理不當的話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環境衛生,從而會導致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垃圾如果不進行妥善處理將會衍生出更多新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水體、土壤、植物、動物等多個方面。

(四)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旅游活動對于生態旅游區的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發,道路等人工景觀的建造嚴重分割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種群,從而減低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景觀的連通性,也減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生存環境。

2、在生態旅游區的開發中往往將人文景點修建在生態保護區中較為脆弱的的地帶,這樣很容易造成較為強烈而且擴散性的局部干擾和破壞。這樣只會導致局部地區生境的退化和干擾斑塊的擴大。

3、在一些旅游活動中會獵殺該地區的動物,這樣直接導致了生態旅游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地區進行旅游活動則更會影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二、生態旅游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強對人們的生態環境教育,逐漸提高人們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不強,所以提高游客們的生態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游客強調以生態環境質量為主的生態意識是很重要的一項措施,這樣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廣大游客的生態素質。但是目前中國生態旅游地區的開發往往會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對游客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態保護區需要大力對游客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從而達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二)嚴格控制游客容量和開發強度

如果一個生態環境超過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時那將必然會破壞其自身的恢復能力。一個生態環境自身恢復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它將不會促進生態平衡、系統穩定。所以嚴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態保護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區的游客數量,防止人滿為患對旅游生態環境系統造成破壞,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協調好旅游供求關系,適當分流。不僅如此,還需要人工治理受損環境,加快旅游環境的恢復等。

(三)嚴格控制旅游項目

不同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程度不同,同時不同的生態保護區以及同一生態保護區對旅游活動的適應性也不同。我國生態保護區可分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種類型。所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保護區應該開展適應其環境的活動,這樣既滿足游客們的需求也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三、總結

篇4

[關鍵詞]:總體規劃,文化傳承,遺產保護,大遺址

1背景與現狀

1.1研究背景

西咸新區內歷史遺址多,分布廣。其中國家級古遺址11處,古墓葬9處,國家級石窟寺及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歷史史跡2處。

1.2現狀分析

1.2.1遺址分布情況

主帝陵遺址大多位于渭河北岸的二道原(渭河谷的二級階地)邊緣,其中陽陵位于頭道原邊緣,地勢高亢平坦,向南俯視渭河谷和長安城。涇河蜿蜒于北,渭水奔騰于南,兩河交匯在原東,形成挾雙龍而東向的氣勢和涇渭分明的獨特景觀。周邊現狀用地以農田,村莊為主。都城、皇城遺址除秦咸陽城外,多數位于渭河南岸,延渭河由西向東排列著周豐京遺址、周鎬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建章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形成獨特的空間、時間景觀序列。

1.2.2現狀保護情況

目前,保護區內遺址整體性遭到人為和自然破壞。破壞類型主要有:開裂坍塌、沉陷、沖溝發育、表層流失、片狀剝落。

2保護與傳承

2.1保護與利用目標

將西咸新區發展成為世界秦漢文化中心,周秦漢文化綜合展示區。

2.2保護手法

2.2.1遺址原狀恢復工程

首先,對開裂坍塌沉陷、沖溝發育、表層流失、片狀剝落的陵墓,通過科學的手段做好修復工作。

其次,對陵墓造成破壞或影響的大型基礎設施,強制改線或搬遷。

第三,對影響陵墓的村落,結合城鄉一體化,視其影響程度建議部分村莊搬遷。

2.2.2大地景觀法

陵園、田、園、渠、路、村落合理結合,通過植樹造景形成大地自然風貌。

一方面,起到優化遺址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直”、“曲”結合,陵園、主干道及田園分界線形成規整的九宮格網絡,渠、村落曲中取直,與九宮格網絡相連,形成完美的秦漢風韻畫卷;

第三,植樹造景起到引導游客作用,有利于旅游路線打造。

2.3保護原則

“整體保護、系統展現、合理開發、永續利用”

(五)遺址保護規劃

2.4保護措施

2.4.1總體措施

根據各文物單位的現狀、環境和文物價值,在總體層面就主要問題制定保護措施。

逐步提高現有管理水平。根據遺址分布特征,合理規劃和逐步完善機構設置,根據各個遺址特征制定相應的日常管理制度,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促進遺址保護。重點整治文物周邊環境。

對嚴重影響風貌、破壞景觀完整性、影響文物安全的現有道路、管線等,采取遷移改線的處理方式;對破壞不大的道路、管線等,采取植物造景,遮擋視線的方法減少對風貌的破壞。

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保護區范圍內居民點逐步遷出;加強建設控制地帶及環境協調區居民點基礎設施建設,并與保護區協調發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景觀的影響。

2.4.2工程措施:

倡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土遺址,可以通過人工加固的方法改變土遺址表面物理化學性能,提高土遺址抵抗風蝕、風化、雨蝕的能力,由于文物具有特殊性,要求增加土體強度、透氣度和耐久性同時,還必須保持土遺址的原狀,并具有可逆性。

2.4.3環境保護措施

環境保護主要內容是保持和恢復西漢帝陵文化區的視線通廊,進行空間整治、道路修建改建,居民搬遷調控等,在景觀保護規劃中具體體現。

環境治理主要是對文物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人為破壞因素采取整治的綜合措施,根據陵園環境現狀提出如下措施:

(1)清除可能引起災害和有損景觀的現代建筑物、構筑物及雜物;

(2)制止可能影響文物安全的生產及社會活動;

(3)清除對文物及其環境造成影響的污染源;

(4)為改善文物環境加強綠化措施。

整體環境的改善措施,主要是“退耕還林、還草”和農業綜合治理。

3景觀規劃

3.1漢陵文化景觀軸、秦漢大道文化、周秦漢唐都城景觀軸的塑造

漢陵文化景觀軸:通過對五陵原旅游專用線的調整,重新整合漢陵文化景觀軸的旅游資源,通過視線引導,環境整治等手法塑造漢陵文化景觀軸。

秦漢大道文化景觀軸:秦漢大道可采取設置秦漢文化主體的休憩廣場、雕塑小品以及嚴格控制沿街建筑風貌等手法。

周秦漢唐都城景觀軸:通過交通的聯系及各遺址周邊環境景觀的設計,在景觀軸上對周秦漢唐不同時期歷史風貌形成獨特的空間序列。

3.2西漢帝陵保護區景觀視線規劃

對西漢帝陵保護區的視線引導,利用咸陽原獨特的地形因素,通過對頭道原,二道原、帝王陵墓的高度以及區內重要交通線的分析,規劃景觀視線通廊,在開發建設中控制建筑、植被高度,避免由于遮擋造成對帝陵景觀帶視覺效果的破壞。

4保護區道路規劃

4.1保護區綜合交通規劃

西漢帝陵保護區毗鄰空港,所處區位決定其過境交通,現狀保護區內已有三條高速通過,秦漢大道作為城市的南北軸線,穿越保護區。西安西三環路從漢長安城與秦阿房宮遺址保護區間穿過。

考慮眾多交通要道,保護區內過境交通采取綠化種植,視線遮擋等方式減少對保護區的影響。

保護區采用人車分流的思想規劃道路,人行道禁止任何車輛進入。做好相應的道路標志,加強道路管理,營造宜人、宜車的交通環境。

4.2保護區內部交通規劃

4.2.1保護區內部交通路線規劃

保護區內部交通應適應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其具體表現為“方便、快捷、安全、舒適”。節省游客的旅途時間,縮短游客的認知距離,使游客產生一種“近了”的感覺,促使旅游動機的產生。“方便、快捷”無疑是對旅游交通提出的要求,而滿足這一要求的關鍵是實現區域外部、內部交通的有機結合,提高外部交通的通達性.使內部交通網絡形成環網,換乘方便。

4.2.2保護區內部交通方式規劃

西漢帝陵保護區內部出行交通體現多樣化與人性化,包括外來機動車車行道、觀光車車行道、自行車車行道、步行道四種交通。

5保護區利用規劃

運用大地景觀設計手法,以“綠化”的形式引導展示陵園關系,使各遺址之間形成“有機的整體”。整理各帝陵與陪葬墓之間的關系,制定相對應的綠化單元,形成相對較小范圍內陵墓間“局部的完整”。

規劃設計相關陵園項目,與旅游結合,打造展示區,包括遺址本體展示、遺址公園展示、遺址博物館展示、遺址文化交流等。

5.1交通旅游路線組織

規劃陵園保護的同時,適當開發利用,與旅游結合,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區,實現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5.2 規劃分期

規劃考慮到與西咸新區總體規劃及國民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和分步實施等因素,進行如下分期:

近期:2010――2015

遠期:2016――2020

近期:重點對遺址本體環境進行保護與整治,景觀基礎設施的美化,旅游交通路線規劃。重點陵園博物館、遺址公園的建設。秦漢歷史文化公園發展的具體規劃設計,包括景觀視廊的落實、各陵園之間關系處理、村莊搬遷與利用規劃、旅游設施的規劃與實施。

遠期:深化近期與中期的工作,恢復整個遺址保護區風貌,快速旅游業的發展。

貫穿于整個過程中的主要內容有持續的考古工作,管理機構的完善,居民生產方式的逐步高速,生態農業的發展,陵園歷史環境保護與逐步優化。

參考文獻:

[1]馮天瑜,楊華.中國文化發展軌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張友誼,王杰. 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7(5).

[3]西安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 論西安城市特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篇5

【關鍵詞】城區;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

【abstract】urban district is the center area of a city. and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s of tourism resources,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takes it as a breach to do som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o offer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urban district;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普遍意義上,旅游對一個城區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區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它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在現今中國許多城區大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單位要么忽視旅游資源的保護,要么是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中掙扎。保護好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整個城區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城區的旅游資源必須得到有效的保護。

1 城區旅游資源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然景觀的保護與資源的原始狀態關系密切,人文景觀的保護不僅與資源的有形構成有關,更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這兩種旅游資源的保護狀況的勘查所依照的標準應有所不同。

對于旅游資源保護中問題的發現是提升旅游資源保護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對旅游資源保護狀況的分析必須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作。城區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中常出現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1 管理與目標的雙重制約。

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必然要涉及到資源所在地及所有權歸屬的問題,這成為旅游資源開發的瓶頸。許多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可能分別劃歸建設部門、園林部門、文物部門、宗教部門,這些部門往往對其保護責任互相推脫,出現保護過程中相互扯皮,開發后利益沖突,資源開發和保護后勁無力等一系列問題。這種局部和短期利益的爭奪顯然不利于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受計劃經濟影響,城區的旅游資源被文化、城建、林業、旅游等部門分割,缺少適應大旅游發展需要的順暢的體制,缺少對區域旅游資源統一有效的保護、開發、利用、宣傳促銷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門分割,許多城區非常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老建筑不對普通游客開放。旅游主管部門對旅游行業管理難度較大,資源挖掘、產品開發力度與發展要求產生了差距。

1.2 旅游資源文獻資料有待加強保護。

旅游景點,特別是未開發或有待開發的景點(物),經常出現缺少相應的文獻資料的問題。文獻資料沒有得到科學的保護,以至造成許多未開發的旅游景點的資料缺少或丟失。缺少全面的文獻資料會給旅游資源統計工作帶來很大的問題。在筆者參與的大連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便出現了此問題,沒有原始資料,而由考察人員單純進行實地調查,無法使旅游資源單體的性狀描述十分完善,同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的科學性也有所偏離。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費太多精力與時間,無法完全達到高效、少時、詳查的狀態。

1.3 高層次的旅游開發和規劃人才匱乏。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部分景點(區)在管理、運營技術環節和實踐操作上缺乏專業性,究其根本,是缺乏專業性知識、缺乏專業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開發項目和開發產品的層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較多,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客觀存在。這與地方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項目投資公司缺乏相應的高層次旅游專業人才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專業水平有限,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經常忽視對資源的保護措施。

1.4 旅游資源保護的力度隨區域偏僻度增大而遞減。

旅游資源保存狀況根據離城區中心的遠近不同而表現出參差不齊。離城區中心越近的區域,旅游資源的保護的狀況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區域(放在更大的地區內研究就是更偏遠區域)的旅游資源受到人為的干擾或破壞較為嚴重,其觀賞價值、使用價值都相對來說比較低。

1.5 城市旅游文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到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于光遠),旅游需要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從旅游企業在市場的運作角度而言,第一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進一步上升到質量競爭,達到最高層是文化的競爭。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旅游者進行旅游,本質上也是在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經濟必須注重知識經濟,旅游管理必須開拓知識化管理之路。

城區旅游業發展是一種高文化含量的發展模式,發展進程和速度對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歷史文化氛圍有較大依賴。城區在旅游業發展中,一方面應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應凝練出區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區域旅游發展的“文脈”,從而使城市文化水平與旅游發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 未開發的許多旅游資源被挪為他用。

許多城區有待開發或未開發的旅游資源,普遍存在被挪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與工程保護措施的問題。城區中大量傳統老建筑精品經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為活動缺乏保護意識,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壞和損毀,大量磚雕、石雕等藝術品亦逐漸破損或流失。

2 城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思路與建議

旅游資源,特別是風景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必須在開發與利用全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保護為本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經濟效益與環境、社會效益的關系,做到依法保護、合理利用。同時運用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管理,使保護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2.1 總體原則。

旅游資源保護的政策措施應在“精心規劃、嚴格保護、統一管理、開發與養護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建設,邊建設邊開發滾動發展。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優先開發投資少、吸引人、見效快的景區景點。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防止重復建設。

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事先制定資源保護計劃和措施。其廢水、廢氣、廢渣、廢棄物的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景觀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區建設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項目,對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區內的工廠,在城市風景走廊和重要景觀地帶的有礙景觀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應逐步拆遷或改造。

在規劃開發或已開發利用的旅游區內,應保護區域內的生物資源和水資源。保持旅游區內的地形地貌景觀,禁止在旅游區內開山采石、挖沙取士、填蓋水域、砍伐樹木,以及進行可能改變旅游區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動。對于已經造成生態破壞的,必須積極整治,限期恢復。

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的規模,不得超過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體量、高度、造型、質感、色彩等,必須與周圍自然景觀和環境相協調。旅游區內應控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強綠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和高度。

2.2 分類分級保護。

為了對旅游資源實行有效的保護,應在旅游資源普查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旅游資源的利用性質、功能及脆弱性,將城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分級保護。

2.2.1 分類保護。

2.2.1.1 人文類旅游資源。在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建筑周圍,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相關規劃及各相關部門和社區居民提出的保護意見,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文化遺產與史跡保護區。

對這類資源的保護,應嚴格按照有關法規,保護單體的安全和完整,嚴禁增設與其無關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為設施,嚴禁任何不利于其保護的因素進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防護設施,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

對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以及無歷史意義而為開發旅游業或其它經濟用途而建的現代建筑與設施,可將責任下放到個人或單位,政府進行監督,既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又增加政府部門工作的效率。

2.2.1.2 自然景觀類旅游資源。

自然景觀類旅游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動植物景觀。

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應嚴格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森林法》等對資源與環境依法進行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護性設施,應禁止任何經營性的開發建設活動。風景名勝區內核心保護區內嚴格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各種工程建設;不得進行恣意伐木、開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嚴重破壞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的活動。旅游區內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應適當限制機動交通及居民活動的進入,不得安排與其無關的人為設施。

在休閑度假旅游區的項目活動及可視范圍內,根據景觀風貌保護的需要,劃出一定范圍作為旅游環境保護區。在休閑度假旅游區內,可以進行適度的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合理安排各種適宜的休閑度假項目,控制游客量在環境容納量允許的范圍之內,應適當限制機動交通及居民生產生活的進入。

2.2.1.3 未開發的旅游資源。

對目前尚未進行旅游開發,但明顯地具有可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潛力的旅游資源,或已初步開發,但仍具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的旅游資源,應劃出一定范圍進行保護培育。對未開發的旅游資源,重點要搞好資源的恢復、培育和保護,嚴禁對其不利的開發經營活動。

2.2.2 分級保護。

2.2.2.1 一級保護區(核心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指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絕對保護范圍及自然保護區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護單位和自然保護小區)。

具體做法是在景點周圍劃出一定的小范圍,防止旅游者損壞。這些景點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動、涂寫、鑿刻,管理部門應逐一登記建檔,詳細記錄有關資料。劃定保護對象與旅游者之間的距離,或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并用明顯的標志提示游人。

2.2.2.2 二級保護區(重點保護區)。

二級保護區指一級(核心)保護區外及有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區、傳統民居區、濱海路等的景觀建設控制地帶。

二級保護區劃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區或是景點周圍的環境不致被破壞以致與景區或景點不相協調。構景空間和審美度較好的空間也應劃入二級保護區范圍,在此范圍內不得建造與景物無關的建筑,杜絕污染源的進入。

2.2.2.3 三級保護區(一般保護區)。

三級保護區指二級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有代表性的新興旅游景點及景物。如市區的游樂、購物、休閑景點。一般是旅游環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協調區,在景點周圍一定范圍內不得建造體量過大或過高或足以造成不協調的建筑,注意環境綠化,保證大氣、噪聲不得超標,保證旅游者飲用水、食宿等環境的安全舒適。

分級保護的項目、相應的保護面積和范圍及具體要求要按國家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和旅游管理條例等有關法規及各縣區和全市另行專門編制的旅游資源保護培育規劃實施。

2.3 加強旅游資源保護的其它支持途徑。

2.3.1 通過增強環境、資源保護意識來達到保護目的。

環境、資源保護意識的增強是旅游資源保護的思想基礎,這里包括管理者、經營者、旅游者、地方民眾等群體的全方位旅游意識的增強。增強旅游資源保護意識應針對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如對管理者、經營者采用系統教育、培訓的方式,對旅游者采用建立環境解說系統的方式,對地方民眾采用環境科普的方式等。

環境是旅游資源生成的條件,旅游資源的保護依賴于環境的保護。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經濟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從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不應以犧牲后代人的生活質量與發展機會為代價來發展旅游業,正確的方式應是旅游業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得到保護。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 加強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資源項目規劃中應體現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② 加強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素質教育,通過管理影響和引導游客;

③ 提高技術監測的水平;

④ 加強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提高居民素質,達到自覺維護生態環境質量的狀態;

⑤ 加強宣傳工作,倡導推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⑥ 推行綠色服務理念,減少旅游行業對環境的污染。

2.3.2 加強法規建設。

景區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文物保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的地方政策法規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慮旅游景觀的保護和培育,要使各類景觀資源的保護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區。必要時應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落實保護權限與責任。還應制定一系列有關資源與環境的具體保護辦法和監測、監督舉報、獎勵與懲罰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定政策,引導和鼓勵部門、單位和個人積極參加污染整治和環境保護工作,監督和協調所轄區域的部門、單位和個人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2.3.3 加強公眾宣傳教育。

向公眾傳播有關旅游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和科技知識,特別是通過一些典型案例的評價,使整個社會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有正確的理解和態度,提高人們保護旅游資源的自覺性,增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資源及其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協調一致性,提高人們旅游資源保護意識及知識水平和技能。

2.3.4 理順管理體制。

要成立有權威性的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協調機構,由旅游、文化、環境、城建、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的專家組成一個專門委員會,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嚴加把關,對項目審批、項目建設、營運管理等各個環節嚴格實行規范化管理。

2.3.5 要增加對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培育的技術投入和資金投入。

應遵循“多一點傳統,少一點創造,多一點復修,少一點重建”的原則,對旅游資源進行就地或易地保護。如對有代表性的歷史名宅古建,要逐個檢查落實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項以確保其風貌的完整無缺和結構的安全。

對某些資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間資本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征收資源稅、排污費,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對旅游環境和保護作用。設立城區旅游資源保護專項基金,資金來源為:財政上撥出一定款項作為啟動資金;將部分城市建設配套費納入專項保護基金;按營業收入總額向從事旅游經營活動的企業征收旅游資源保護附加費;旅游飯店的城市共建費金額轉入專項保護基金等。由專門的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該項基金的保管、審批和使用監督。

2.3.6 建立大旅游發展機制,加強旅游機構職能建設和人才培養。

旅游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服務活動,涉及眾多企業和行業的經濟活動。以功能布局和產品企劃為平臺,統籌規劃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著眼于發展“大旅游”,促進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組合。同時要協調好各相關行業部門的關系,爭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會辦旅游的合力。適時推動各種節慶活動,造就市場轟動效應。

同時,要深化旅游體制改革,轉變管理職能,做好行業管理和服務工作;成立旅游執法大隊,強化行業執法職能,依法治旅;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務、旅游商務網絡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設,與國際接軌。

加強旅游宣傳和旅游知識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識,及對旅游業發展的支持,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增加城市居民對周邊旅游景區的了解,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強市民對游客的親和力。

聘請旅游專家成立旅游發展專家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當地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加大旅游知識、技能的培訓力度;培養高層次旅游人才。

3 結語

旅游資源的保護不排斥對其合理的利用。許多旅游資源由于成功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這些成功的旅游資源開發的共同經驗就是:立足保護,加強論證,科學規劃,適度開發,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護。

旅游的經營需要好的環境,所以旅游的經營,客觀來看會促進環境改善和保護。有了保護的加強會進一步推動旅游的經營,這是一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互相強化的關系。比如,從1999年開始,國家旅游局在全國開始推行《旅游區點質量等級與劃分標準》國家標準,倡導旅游景區在門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護,其出發點正是旅游發展與資源保護目標的一致性。

旅游的發展與資源保護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礎是環境,沒有好環境就沒有旅游的發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規范各地方的旅游資源開發行為,努力使其從一開始就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另一方面,旅游的開發商,更大范圍內可以說是社會大眾,應加強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使旅游資源有形的實體在完整保存的基礎上文化內涵得到更長久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編.《大連市志城市建設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s]

[3]大連市旅游局、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 大連市旅游資源普查中山區專題報告[r].2005

篇6

關鍵詞:生態補償機制;旅游者;政策措施;旅游城市;秦皇島

一、引言

生態補償最早源于1976年德國實施的Engriffs-regelung政策,1986年美國開始實施的濕地保護No- net- loss政策也體現了生態補償原則。生態補償是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運用財政、稅費、市場等手段,調節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利益方經濟利益關系,以公平分配相關各方環境保護責任和義務,并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外部利益內部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總的來說,生態補償是一種將生態環境的外部公共性轉為內部效應的一種經濟調節工具,是改善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一種對策。我國廣泛開展了生態補償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但旅游城市生態補償機制的文獻極少,秦皇島作為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與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的“雙試點”城市,也開始逐步探索生態補償實踐方案;本文借鑒國內外生態補償經驗,創新性把旅游者納入生態補償中,構建了旅游城市的生態補償機制模型,以改善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與目的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補償國內外研究述評

縱觀國內外生態補償的研究文獻,生態補償多是從生態學、資源環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進行的,研究內容包括生態補償概念(CuPera,1996; Lofo ReSources Focu,1999;莊國泰,1995;賈大武,2004);生態補償機制的生態資本理論、產權經濟理論、利益博弈理論等理論研究(2001;Perrot-Maitr);生態補償方式的研究(萬軍,2005;吳學燦,2006);生態補償標準的研究(Bienab,2006;Morana,2007;鄭海霞,2006);生態補償評價和效應分析進展(Morris,2006;劉明遠,2006)。國內外的生態補償實踐集中于林場、濕地、自然保護區、耕田、河流湖泊、海洋流域、礦產資源等方面。針對旅游城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文獻極少,而旅游者的來訪對旅游城市的生態環境的確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節假日期間;韓國、新加坡、威尼斯等旅游城市開始征收旅游稅,用于當地生態環境恢復,探索我國旅游城市生態補償機制成為新課題,比如秦皇島北戴河區為了旅游發展放棄了許多高稅收的工業項目,可通過一定的途徑予以補償。

三、秦皇島生態補償現狀和實踐

秦皇島作為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與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的“雙試點”城市,旅游業在其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2014年,秦皇島國內外旅游人數達2 851.9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93.6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4.47%,旅游業逐漸成為秦皇島市的戰略支柱性產業。秦皇島為了修復當地生態環境,在流域、海洋環境、排污減排等方面開展了生態補償的初步實踐,逐步實施了海濱生態恢復工程、碧海行動計劃、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等措施。另外,以主要河流斷面生態補償機制為重點,強力推進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強化重點排污企業的整治與補償收費,新出臺的《生態補償金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生態補償金收繳和管理。隨著旅游者逐年遞增,旅游者不當的行為也會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在構建秦皇島生態補償機制時把旅游者納入其中。

(一)水生態環境方面

水庫和河流水質方面,秦皇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各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符合地表水Ⅱ類標準;秦皇島市設置各類水質監測斷面19個,集中在戴河、湯河、石河、洋河、青龍河、飲馬河、新開河等流域,全年共進行了12次監測,水質監測類別如圖1,V類及劣V類的斷面主要集中在洋河盧王莊斷面和飲馬河全程。

秦皇島在水生態環境方面開展了生態補償的實踐,設置水質監測面,實施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對各縣區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扣繳生態補償金130萬元,實施“七河”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促進水生態環境的改善。

(二)海洋生態環境方面

海洋環境方面,秦皇島大部分海域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編制完成《北戴河及關聯區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為做好海洋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加強入海河流綜合治理,實施污水集中處理、河道生態修復、重點污染企業治理、流域生態建設等措施。于2011年6月發生的溢油事故對秦皇島市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中海油和康菲公司高層與秦皇島市達成初步共識,提供30 455.7萬元生態補償金,用于秦皇島市漁民補償和海洋生態環境修復,這是生態破壞主體通過支付生態成本對生態環境進行的修復。

(三)農林生態環境方面

秦皇島針對農業生態環境方面采取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以物理防治和生物農藥防治為主,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秸稈焚燒進行綜合利用。森林方面進一步創新造林激勵措施,安排“以獎代補”資金2074萬元,對造林綠化完成得好的縣區實施獎勵,努力打造綠化亮點工程。另外,秦皇島于2013年核定了1031戶排污申報,征收排污費23422.27萬元;市級環保專項資金項目135項,安排資金16518萬元。并建立《秦皇島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積極開展燃煤鍋爐污染綜合治理,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生態鄉鎮,為旅游立市奠定良好環境基礎。

四、秦皇島生態補償機制模型構建

目前很多國家開始征收旅游稅,韓國于2004年開征觀光稅,威尼斯及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陸續征收旅游稅,征收的旅游稅用于旅游相關公共服務支出,比如景區公共設施改善、旅游生態環境修復,也用于補貼保護環境的企業和當地居民。

(五)完善生態補償管理體制,提高公眾參與意識

由于生態補償客體的區域性特性,比如秦皇島流域生態補償、林場生態補償、海洋生態補償等,補償范圍較大,具體主管部門也較難界定,可能流域的一段由一個主管部門負責,另一段區域隸屬其他主管部門管理,造成生態補償多頭管理的現狀,生態補償機制無法高效運行。秦皇島可將環境保護局作為生態補償的牽頭管理部門,并發動林業局、環保局、旅游局、土地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協同管理,同時加強區域合作,制定規范化的補償標準,完善生態補償管理體制。同時,發揮社會輿論的引導功能,加大旅游城市生態補償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環保參與意識,鼓勵公眾監督補償機制的實施;旅游咨詢服務部門、旅行社等旅游機構倡導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旅游中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政府監管力度,促使秦皇島生態補償機制能夠有效運行。

六、結論

伴隨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也會對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本文創新性把旅游者納入生態補償中,構建了旅游城市的生態補償機制模型,剖析了生態補償運行機理,并提出進一步完善旅游城市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措施,以期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多贏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蔡邦成,溫林泉,陸根法.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思考[J].前沿論壇,2005 (03).

[2]俞海,任勇.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問題分析[J].資源科學,2007(02).

[3]Cuperas.J.B. Assessing Wild life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in cost benefit analysis: state of art[J].Joum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02).

[4]Lofo Resourees Foeus. Financing environmental services: the Costa Rican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157-169.

[5]莊國泰,等.生態環境補償費的理論與實踐[A].國家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司編.中國生態環境補償費的理論與實踐[C].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

[6]賈大武.全方位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C].生態補償機制與設計政策-國際研討會,2004.

[7]萬軍,張惠遠,王金南,葛察忠,等.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J].環境科學研究,2005(02).

[8]吳學燦,洪尚群,吳曉青.生態補償與生態購買[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0l).

[9]Bienabe E,Hearne R R. Public preferenc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cenic beauty with in a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s[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es, 2006 (09).

[10]Moran D,M Vittie A,Allcroft DJ,etal.Quantify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in Scotland: a comparison of methods[J].Ecological Economies,2007(0l).

[11]鄭海霞,張陸彪.流域生態服務補償定量標準研究[J].環境保護,2006(01).

[12]Morris M.o. Integrating loeal ecological services into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s: The case of the ecological ICMS in East England Land Use Policy[J].Ecological Economies,2006(25).

[13]劉明遠,鄭奮田.論政府包辦型生態建設補償機制的低效性成因及應對策略[J].生態經濟,2006(02).

[14]盧艷麗,丁四保. 國外生態補償的實踐及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9(03).

篇7

一、旅游景區的環境管理

旅游景區的環境管理指的是對法律、行政、經濟、科技、規范以及教育等手段進行綜合運用,對一切可能或者是已經損害到旅游景區環境的活動以及行為施加一定的影響,對旅游景區的發展以及有關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使得旅游景區的環境不僅能夠滿足游客們的需求,而且能夠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現象發生,使得旅游景區能夠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之間的有機統一。

(一)旅游景區環境管理現狀

(1)欠缺污染防治與控制等措施。現階段,從大多數旅游景區來看,對于環境資源等均缺乏一些必要的保護措施,旅游景區當中經常存在著大量分散的、隱蔽的,而且難以進行收集、運輸和處置的生活垃圾,對于一些由于人為因素所導致的歷史文化古跡的污染、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等均沒有進行有效地防治

和控制。

(2)景區工作人員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傳統觀念認為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根本不存在資源損耗問題,而這一傳統觀念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旅游景區工作人員的環境不友好行為,除此之外,旅游景區工作人員往往會為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效益,對游客流量毫無節制的放縱,從而使得旅游景區的環境超過其承載極限,這邊導致了資源的嚴重破壞。

(3)游客及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目前,盡管游客的整體素質均在提高,但還有很多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在景區亂丟垃圾、亂涂亂畫等對旅游景區環境進行隨意破壞,而當地居民也經常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景區的環境破壞,這邊對景區的環境造成了很大威脅。

(4)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現階段,盡管國家已經頒布的相關的環境保護法等,當時對于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管理方面的地方性的行政法還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旅游景區的管理體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沒有將其正式納入景區管理體系,還缺乏一些專業的景區環境的管理人才。

(二)對景區環境管理方面的建議

1.自然環境管理。旅游景區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的而一個基本保證便是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景區的可開放應該以自然生態保護與培育為基礎,使得景區的綜合效益能夠達到最優化,當景區開發與環境保護相互沖突的時候,應該始終堅持環境保護。根據實際需求對景區進行劃分,例如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等,對每一區的開發行為與保護力度進行明確。除此之外,還應該將游客的消費區與游覽區進行劃分,使得產生的生活垃圾能夠進行集中處理。

2.歷史文化管理。對景區內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管理,在景區當中構建現代化設施的同時,應該對旅游區的傳統特色以及歷史風貌進行充分的發掘和保護。對旅游景區當中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進行保護和管理,此外,還應該注重對景區內文化氛圍的營造等。

(三)旅游基礎設施管理

應該注重加強旅游景區內的交通設施,使其能夠為旅游者提供便利、舒適的交通,將生態學原理引入到旅游基礎設施管理當中,對區域當中的設施配置做出相關的規定,使其能夠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旅游市場秩序管理

注重維護旅游市場的良好秩序,使其能夠達到相互協作的目的,對于一些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進行抵制,為游客們提供公平交易的旅游市場秩序,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加強保衛安全措施,確保景區 以及周邊社區能夠保持安全穩定的環境。

二、旅游景區的文化渲染設計分析

(一)基礎為個性創新

旅游景區應該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自己讀個的主體,能夠使得游客對景區有地方感,這便使得旅游景區能夠區別于其它景區,能夠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其在市場競爭當中的競爭優勢。

(二)核心為價值觀念

旅游景區內的銷售人員工作的目的僅僅局限于讓消費者了解旅游景區的外貿特性,使得游客的旅游目的得以實現,但是對于該旅游景區當中凝聚有多少文化因素,以及其與消費者消費觀念有何聯系等等均沒有進行考慮,而旅游景區的文化渲染設計恰好能夠對這些不足進行彌補,它能夠有意識的發現、培養或者是營造某種核心價值,從而使得旅游景區的旅游目標得以實現。

(三)根本目標是互動共鳴

旅游景區的文化渲染能夠充分表現景區內工作人員的價值觀念取向,尤其注重游客的滿意度,能夠在較低的生產與營銷費用基礎上為游客提供更多超額價值的產品,能夠為游客營造較為滿意的旅游環境,除此之外,還應該借助旅游景區內涵文化的親和力,能夠在旅游景區與游客之間建立共同的認知,并且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其能夠最終達到與游客價值觀念的共鳴。

三、結束語

篇8

    關鍵詞:九寨溝景區;生態旅游管理;多元化主體;精細化管理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因溝內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態環境保持得相當完整,溝內分布一百零八個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樹正瀑布、諾日朗瀑布等絕佳的風景,還擁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貴動物資源。2007年5月8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旅游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九寨溝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溝,今天卻以“人間仙境”、“童話世界”的美譽蜚聲中外。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萬人;景區年經營收入從100多萬元提高到現在的6億多元,九寨溝的旅游資源得到了極大地開發。但是,與其他一些景區的過度開發以至旅游資源衰竭的情況不同,九寨溝堅持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理念,努力保護自然環境的秀麗和純凈。九寨溝景區的管理者,堅持以自然旅游資源的科學開發為出發點,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現一個原始古樸、神奇夢幻的人間仙境,這里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幽美的自然風光,成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頂桂冠的圣地。九寨溝旅游開發的巨大成功,是與景區有效的生態旅游管理息息相關的。

    一、景區管理理念的生態轉型

    旅游資源通常可以分為兩類,即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樹木、鳥獸蟲魚、奇石絕景等為載體。因此,在自然旅游資源為主的景區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為擺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九寨溝景區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始終堅持對九寨溝生態環境的強力保護和合理開發,不為眼前的經濟利益放棄生態保護的長遠目標,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個原始古樸的自然環境,從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參觀游覽。

    為了貫徹生態旅游的理念,九寨溝成功地實現了“溝內游、溝外住”的構想。從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溝關閉了景區內的所有賓館;2003—2004年,大規模拆除景區經營性房屋建筑和違章建筑12萬平方米,恢復植被2萬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區城市化現象,維護了世界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景區每年撥專款836萬元作為景區居民的生活保障費,組織景區居民入股,建設并運營諾日朗旅游服務中心,優先安排溝內居民從事保護、環衛和相關旅游服務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導居民致富,有效解決了“保景”與“富民”的世界性難題。

    九寨溝景區引入國際標準化管理,確立“綠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溝的“綠色旅游”將保護生態環境和綠色資源、滿足“綠色消費”的思想貫穿于整個旅游管理和發展中,主要表現在:科學測定環境承載量,實施“限量旅游”政策,嚴格控制日進溝游客數量;開通綠色環保觀光車,尾氣排放達到歐三標準,大大降低了汽車尾氣對九寨溝生態環境的影響;拆除景區內的所有旱廁,引入智能型全自動免水沖環保生態廁所和環保型車載式流動廁所,從而實現了景區內污染物零排放;景區內的諾日朗旅游服務中心以旅游咨詢、環境教育為主要功能;開發以綠色為主題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線等。九寨溝在旅游開發的同時,保證了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優秀文化精髓的傳播,將旅游和自然、文化、人類生存環境結為有機的整體。

    九寨溝廣泛、深入地開展國際合作交流,使其生態旅游管理進一步向著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方向轉變。其舉措包括:每年外派專業人士出國考察,不斷吸納先進的管理經驗,注重景區員工的素養提升,以改善景區服務質量;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就環境工程、環境教育和森林生態學等內容進行科研合作;與四川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優山美地國家公園合作,成立“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聯合實驗室”;配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九寨溝開展實地調研,并與建設部、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共同合作開展“中國世界遺產地生物多樣性項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區采取了科學、生態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溝生態旅游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將自然的韻味與地域文化特色結合起來,才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游客慕名而來。

    二、多元化的環境保護主體

    在全國的其他一些地區,自然景區內往往存在著景區內居民與景區管理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一些景區管理局為了保護環境,往往限制或取締景區內的居民參與旅游服務業活動;而居民為了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也時常置景區的生態保護于不顧,二者由此形成了緊張對峙的關系。

    九寨溝景區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了重要舉措扭轉這種常見的問題。九寨溝管理局認為,景區內居民是景區保護的動力,九寨溝人既然始終堅持“以旅游發展促進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旅游發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須想方設法將景區內居民納入到環境保護的體系之中,使之成為監督、批評和參與的重要力量。為此,九寨溝開創了居民參與景區保護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溝管理局通過倡導、引導、疏導、指導的方法,使溝內居民認識到保護九寨溝的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增強其主人翁觀念和憂患意識,變被動的、強制的環保為居民自覺主動的參與;同時,不斷強化保護環境的相關規章制度,形成一個完善的保護機制,遇到問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從而大大減少了危害生態環境的問題的產生。

    為了杜絕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溝管理局嚴格控制溝內餐廳等服務項目的數量,努力實現服務經營項目向溝外發展的目標,切實地避免景區的日常污染;杜絕外來人口對溝內餐廳、攤位的承包、租賃,限制外來人口遷入溝內,從而使環境保護和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落到了實處。為了實現多位一體的環境監管目標,九寨溝景區管理局還以溝內居民為骨干,組建120余人的“3隊10站”:護林防火專職消防隊、環境衛生隊、保護區道路養護隊,長海、日則、諾日朗等七個保護站、生物病蟲害監測站、環境監測站、泥石流監測站,從而使保護任務落到實處。九寨溝這種以保護為前提和維護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規范的行政手段、開放的經濟手段和嚴格的法律手段及當地居民的高度自覺,顯示出了強有力的生態環境保護功能。

    三、精細化的景區管理舉措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九寨溝景區從日常工作的細微之處著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溝管理局出臺了一項新舉措——實施精細化管理。要求景區員工做到“六精”(精神、精華、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細”(細分市場和客戶、細分職能和崗位、細分每一個管理、細化程序和環節、細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細,扎根于實。通過具體的細節,一方面,可以讓游客體會到一流景區的人性化服務,增加對九寨溝的滿意度、信譽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另一方面,則可以使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實處,讓每一個管理者、每一個工作人員、每一個景區居民乃至每一個游客都樹立起保護自然環境的觀念。

    “六精”中的“精華”體現了生態理念的內涵。“精華”是指有效地創造、運用、輸出景區先進文化精華(九寨溝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術精華、智慧精華等,全面掌握本行業的先進技術,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使其具有處于領先行業地位的核心技術,有力促進景區的全面、快速、健康的發展。這種創造、運用、輸出景區先進文化精華的理念,在九寨溝管理文化的實踐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九寨溝景區一方面是運用、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生態旅游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又創造性地總結和傳播自己的生態旅游管理舉措,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圍。

    “五細”之中則包括:細分組織機構中的職能和崗位、健全和完善內部管理體系,使責權利明確,并落實到位;細分每一個戰略、決策、目標、任務、計劃、指令,采取層層目標管理,使之落實到人;細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實施、控制、檢查、激勵等程序、環節,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態旅游管理實踐中,九寨溝景區管理者真正地將生態保護的理念融入九寨溝旅游的全過程之中,使游客不僅是生態旅游的消費者和主體,而且也逐漸轉變成為生態保護和景區環境工作的監督者、批評者,以此構建一個管理者與游客相互監督的新局面。為了幫助游客建立生態觀念、強化生態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溝生態旅游景區設計了一些專門用來提高游客生態保護意識的旅游項目及輔助措施,切實有效地建立起從管理者、工作人員、景區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體的生態保護機制。

    同時,九寨溝景區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自然環境保護和管理。景區管理局設置了專門的保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對景區進行科學化管理、維護、調查、觀測、監測、研究,遇到有損于生態環境的事情及時處理,并強化保護措施;景區管理局還依法建立健全保護區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將生態保護的理念細化到一條條具體的規章制度中。

    九寨溝景區被譽為“世界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區管理經驗,值得國內其他旅游景區學習和借鑒,是中國生態旅游管理和發展的典范。

    參考文獻:

    [1]任嘯.自然保護區的社區參與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J].旅游科學,2005,(3):16-19.

篇9

水利風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許多水利風加強水利風景區旅游資源環境保護措施的研究呂麗麗(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管理局,河北鹿泉050224)景區多依山傍水,水域遼闊,環周群山拱抱,風吹碧波蕩漾,庫區婉蜓曲折,空氣淸新、風景優美,水利工程雄偉,其壯麗景觀越來越受周邊人們的青睞,其發展積極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環水域周邊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景區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特別是景區上游很多工業園區的建設使得景區環境污染更加嚴重,水資源保護工作任務繁重。一些平原性水庫的水利風景區,水面面積較大,主副壩工程戰線長,庫區周邊鄉村較多且距水庫都非常近,這些實際特點,使得庫區傾倒垃圾,私圍亂建、游泳垂釣等違法行為屢有發生,對庫區水質造成一定影響,再加上景區上游工業排污、廢水排放、生活垃圾等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不僅破壞了景區的美觀,也給景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危害。

2.水利風景區在開發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涉及水工程安全,水源、水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等問題,有其特殊的內容和要求,需要以規劃來保障。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但目前,大多數地區還沒有編制本地區的水利風景區發展規劃,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游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相當一部分景區的規劃有明顯的不足和缺陷,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2.2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利風景區由于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多數是沒處理好旅游開發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周邊群眾在水域內開墾種植,造成水土流失以及農藥、化肥流入水域,一些水庫庫區移民生活污水和上游工業廢水等的排入,消費者進入景區以后產生的垃圾污染及廢物排泄的壓力,從而使水質遭受污染,使旅游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阻礙了水利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3管理混亂粗放我國水利風景資源的產權雖歸國家所有,實為水利行政部門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難以和旅游部門在合作利益機制上達成協調,造成水利旅游的難管局面。多數水利風景區的經營管理與水資源或水工程的管理一體化,分工不明,責任不清,機制不活,缺乏人才,經營管理工作嚴重滯后。另外,水利風景資源往往呈線狀和面狀延展,多隸屬于幾個相鄰行政區,從而造成“多頭管理”,缺少協調統一性。

3.水利風景區旅游資源環境保護措施

水利風景區要以水文化為主題,在建設的過程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能否確保水風景區水質不被污染和生態環境不被破壞是水利風景區建設和營運的前提。水利風景區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切實保護旅游資源生態環境。

3.1堅持以保護為主、旅游開發為輔的方針開發水利風景資源,發展水利旅游業必將成為水利多種經營工作的熱點。全面有序開發旅游資源,堅持以保護為主、旅游開發為輔的方針來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各種專項規劃,堅持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項目。要統籌風景區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統籌風景區建設與水利工程建管的有機結合,堅持人與水和諧發展的原則。要把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建設納入流域水資源規劃范圍內,使之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協調,要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把水利風景區建設同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同水土保持與水環境建設密切結合。

3.2因地制宜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對風景區應嚴加控制,規定水庫區域禁止新建、改建、擴建除水利或者供水工程以外的工程項目,規定禁止在水利風景區內排污、堆放污染物等污染水質的行為。水利風景區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生態環境修復。比如,綠化壩區、營造水邊環境、增加水生植被、截污減排等多種手段。堅持自出創新與科學治水,實現以人為本,堅持景區建設與自然環境的統一。

3.3政府有義務進行政策導向與規劃,政策導向、項目支持、協調服務、意識宣傳,政府聯動主導旅游更為必要。協調好與當地政府的利益關系,合理界定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范圍和保護管理范圍,加強水利、旅游部門在開發和管理方面的協調,妥善解決水利風景區開發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推進水利風景區的順利發展。同時,政府在檢查監督方面也應起主導作用。

3.4要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的手段加強水資源開發檢查,加強水政執法力度,把景區水資源的利用納入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注重在維護中體現文化的內涵,展現出生態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同時,采取生物措施,增強水域水體自凈能力。水庫每年籌措資金開展增殖放流,促進水庫生態秩序的良性循環和水質安全,促進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篇10

從2012年高考選做試題的總體水平來看,各省的選做試題著眼于生活,著重考查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2012年高考地理選做題目,考生可以深切感受到高考對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切實關注。

考點一環境保護

從2012年高考地理選做試題的分布來看,各省有關環境保護的試題集中考查了土壤鹽漬化、城市內澇、水源地保護、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和城市生活垃圾問題。這些問題又是我國目前環境保護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典型例題】(2012?全國文綜新課標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來,上海市飲用水主要水源地發生了很大變化:1910年為蘇州河,1928年改至黃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黃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長草沙(見下圖)。

(1)分析上海市飲用水主要水源地變化的原因。

(2)提出保護城市水源地應采取的措施。

答案:(1)水環境污染嚴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強水質監測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訂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案;加強城市水環境教育,增強公眾水環境保護意識;強化水資源管理等。

試題分析:試題材料給出了上海市飲用水主要水源地近百年來的變化情況,并且配以示意圖。據題干信息分析,飲用水源地變化也恰好發生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年份。1928年,隨著民族經濟的發展,上海市人口增加,需水量也迅速增加,水源地也就由蘇州河改到水量較大的黃浦江中、下游;1978年,我國開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經濟形勢大好,上海工業迅速發展,人口數量增加,下游水源污染導致主要水源地改到黃浦江中、上游;2010年以后,黃浦江上游沿線工業發展逐漸成熟,用水量大且污染較重,水源地被移到長草沙。由此可知,上海水源地遷移的原因主要是用水量增加和水資源污染。

結合水源地變遷的兩方面原因,針對水源污染,解決措施應該是防止污染,對于已出現的污染事件要積極處理,降低水污染的危害程度;相對于用水量增加,可以從制度和經濟上開源節流,即制度上鼓勵節水,經濟上采用階梯水價、增加節水設施等。

考查內容:該題主要考查了上海市水源地變化原因及水源地保護措施。

能力要求: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該題要求考生能夠從文字、圖片信息中分析出隨著上海經濟發展水源地不斷變化,并且能夠根據相關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方法和技巧:讀材料,時間變化是一個突破點。該題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能從水源地變化總結出其變化的規律。水源地變化的目的是保證水量充足,水質好。

易混易錯點:由于不具備一定的近現代史知識,對材料中的年代不敏感,考生容易漏掉水源污染這一原因。

考點二旅游地理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旅游地理側重于培養考生的基本學習技能,以及考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綜合運用,以達到考生對旅游資源開發、評價及保護等充分認識,積極參與的目的。2012年高考有關旅游地理的題目中,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是最為突出的考查內容。旅游資源的開發為經濟發展提供平臺,旅游資源的保護又為這個發展平臺提供可持續性。這樣的考查既符合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形勢,也充分考慮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同時也為未來旅游地理試題的命題提供了一個指向標。

【典型例題】(2012?山東文綜卷)下圖為我國某5A級沙漠生態旅游區景觀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該旅游區旅游資源的優勢。

(2)針對該旅游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提出保護旅游資源的措施。

答案:(1)旅游資源獨特,價值高;旅游資源類型齊全;集群狀況和地域組合好。

(2)植樹種草,保護植被;根據旅游環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數;節約用水,保護水環境。(答對兩點即可)

試題分析:試題給出了我國某生態旅游區景觀分布示意圖,主要考查考生讀圖分析能力和對旅游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據圖可知,該地景觀類型多樣,既有自然景觀(如瀑布),又有人文景觀(如藝術長廊),旅游資源類型齊全,地域組合好,對游客的吸引力大。同時,該區域的沙漠景觀具有獨特性的優勢。對于我國東部發達經濟區的居民來說,通過各種媒體或者在文學作品中了解到的沙漠景觀都有獨特的吸引力,其增強了該旅游區對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沙漠生態旅游區又具有生態環境脆弱、可恢復性差的特點,所以在開發該地旅游資源的時候,最首要的是要保證其生態旅游環境的可持續性。人們可以通過節制開發、針對性保護等措施積極保護該區域的旅游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考查內容: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能力要求:獲取信息和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題要求考生能夠從圖片信息中分析出圖示區域旅游資源的分布特點、組合狀況;根據隱性信息――沙漠景觀具有獨特性,分析出該旅游區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大。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該題還要求考生能夠根據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分析出該旅游區域的開發可能帶來的后果,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方法和技巧:圖片信息是重要的突破口,準確解讀不同旅游資源的類型是解答該題目的關鍵。

易混易錯點:考生讀圖能力差,對旅游資源類型分辨不清楚,難以有效認識圖示地區旅游資源集群狀況的優勢。

考點三自然災害與防治

2012年高考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相關題目集中考查了颶風、洪澇、干旱、風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考查內容主要是災害的類型、成因和防范措施。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危害既是當前社會所出現的現實問題,也是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這些題目,高考引導考生關注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促使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典型例題】(2012?全國文綜新課標卷)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美國本土颶風、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

(1)判斷甲、乙自然災害的種類并說明判斷的依據。

(2)說明為防范上述災害應采取的措施。

答案:(1)甲為地震。(西鄰太平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乙為颶風帶。東部處在北大西洋颶風侵襲路徑上;南部接近颶風源地。

(2)加強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制訂防災應急預案;修建避難場所等工程性防御設施;加強防災教育和培訓。

試題分析:試題給出了美國本土颶風、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示意圖,主要考查考生讀圖分析能力,自然災害類型和防治的措施。據圖判斷,甲災害主要分布在美國西側太平洋沿岸,恰好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乙災害主要分布在美國東部大西洋沿岸,為大西洋颶風頻發區。

考查內容:自然災害的分布及防范措施。

能力要求:獲取信息和推測地理過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題要求考生能夠從圖示信息中區分地震災害和颶風災害,并且能夠提出防范這兩種災害的有效措施。

方法和技巧:掌握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大西洋颶風侵襲路徑是解答該題目的突破口。

易混易錯點:對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區分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大西洋颶風侵襲路徑。

通過對以上題目分析容易看出2012年高考地理選做試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1.趨向于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從以上代表性題目容易看出,地理選做題目的設問基本以常規方式出現,主要考查了考生對基礎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

2.以社會關注的現實問題為背景。全國文綜新課標卷中的上海水源地保護,山東文綜卷中的旅游景區開發與保護,以及全國文綜新課標卷中的颶風、地震的防范等都是現實社會問題,并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