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心競爭力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核心競爭力特征

篇1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企業;市場

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企業平均壽命8年,民營企業平均壽命3.5年,而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40年左右。為什么我國的企業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競爭力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培養和增強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壽”的唯一法則。總結世界著名“壽星”企業的長壽秘訣,幾乎無一不是因其擁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而在市場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宏觀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發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較美國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發展道路后明確指出:NEC之所以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其奧秘在于NEC遠見卓識地培養了組織的核心競爭力。隨后,核心競爭力成為歐美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討論熱點。為什么核心競爭力一提出就引起這么大的反響?就目前我國企業發展形勢來說,核心競爭力之所以引起重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場環境的變化。首先,20多年經濟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供求格局發生根本變化。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總量超過18.2萬億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長10.7%。市場由短缺經濟變為過剩經濟,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因此企業面臨的是一個供過于求的市場。其次,國內競爭優勢消失,需要企業實施核心競爭力戰略。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影響下,隨著政府保護壁壘一個個被打破,諸如地方保護、廉價資源、勞動力等過去中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中國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國外企業的競爭壓力,我國企業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對嚴峻和復雜的競爭環境,我國企業不僅要關注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更要眼睛向內,發現和積累企業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形成有別于其它企業,為本企業所特有的超常競爭能力,即實施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

2.企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1)我國企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大批國內名牌企業,它們有條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競爭力戰略。從戰略競爭的層次來看,我國的企業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初級層次的競爭策略,比如數量、質量、價格、服務等,并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企業成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和戰略設計,在企業內部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擁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當的水平,取得了頗具潛力的競爭優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適應未來高層次的戰略競爭,如何培育、發展和提高企業在較大范圍和深層次上的成長能力。核心競爭力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戰略選擇。(2)國有經濟大發展。國有經濟結構布局得到優化,國有資本繼續向重點行業、大型重點企業積聚。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取得成效,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在石油、石化、電力、電信、航空、冶金、軍工等行業組建了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企業集團。大中型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因此國有企業的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同時,國有和民營不再是各自發展,而是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競爭發展的態勢。(3)民營經濟大發展。民營經濟走過了26年,經歷了從小漸大、從弱到強、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26年來民營經濟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長足發展,現在,中小企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60%,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70%,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也超過了50%,并已經成為國家稅收和對外投資的生力軍。有人如此形容民營企業的“發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膽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則是靠腦子”。“靠腦子”,也就是民營企業必須提高素質,重視科技,重視人才。

3.企業面臨的挑戰。一是經濟國際化的挑戰。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隨著5年的過渡期結束,企業面臨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遵循國際慣例和規則,在國際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配置和資本的運作,挑戰國際市場,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二是新經濟的挑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化,從傳統的經濟方式向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轉化。由于我國企業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應對這一轉化,也向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隨著經濟競爭環境的改變和市場條件的日益完善,企業面臨著產品、技術、品牌、文化、管理、市場、人才等各方面的競爭,如何在市場中立足并獲得發展,取得競爭優勢,成為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出與特征

1.核心競爭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對美國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1980年,GTE的銷售額是99.8億美元,凈現金流17.3億美元,而NEC僅38億美元的銷售額;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銷售額達到了218.9億美元,遠遠高于164.6億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過分析研究,發現:NEC之所以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其奧秘在于NEC遠見卓識地培養了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達到“一組先進的技術的和諧組合”,而“先進技術”不僅僅是企業所掌握的科學技術本身,而且還包括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企業文化的滲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能力結構,主要表現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反應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連帶服務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企業就像一棵大樹,樹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產品;小的樹枝是經營單位;樹葉、花朵、果實是最終產品;提供撫育、營養和穩定性的根系則是核心競爭力。

2.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核心競爭力作為獲取企業優勢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點:(1)價值性。核心能力應當有利于企業效率的提高,能夠使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競爭對手更優秀。核心競爭力能實現用戶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企業核心競爭力能為用戶提供超過其他企業的更多的使用價值,能夠更好地、更全面地滿足用戶需要,同時能使企業比競爭對手有更高的勞動效率和更低的產品成本,從而取得更高而且長期的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2)異質性(難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個企業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企業獨一無二的,即其它企業所不具有的(至少暫時不具備),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難以替代的,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核心競爭力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和效率差異性。(3)延展性或疊加性。核心競爭力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spill—over),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延伸出一系列新產品和新的服務。也就是說,它必須為各種產品或服務提供支持,一旦企業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能使相關的技術領域和新的創新大獲收益。因為在生產實踐中企業可將核心競爭力組合到不同的創新中構建新的創造和發展的基礎,繼而在某一領域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不斷地推出創新成果。(4)相互關聯性。核心競爭力是一組技能和技術的集合體,而非單個分散的技能或技術。核心競爭力是許多不同單位或個人相互作用產生的,它的載體是整個企業,而不是企業的某個部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必然是企業整體優化的結果。(5)核心競爭力是不斷演化的。如果外部環境發生劇變或管理不善,企業在某階段的核心競爭力到后階段會貶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競爭力也有從產生、成長、壯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經過一段時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最終產品、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會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科學技術發展而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甚至被淘汰。因此,企業必須不停地根據產業發展方向、管理發展的趨勢以及企業自身資源的儲存狀況,適時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核心競爭力需要及時保護和創新。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

(一)理解核心競爭力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核心產品是核心競爭力。對于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最為明顯的就是相當多的企業總是把企業的核心產品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混為一談。對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有一個系統的理解,不能以企業在某一方面暫時的優勢作為核心競爭力,更不能以某一個優勢的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術,也可以在核心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核心的產品,進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業務。但是,都不足以形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誤區二: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必須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它是一個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技術、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業在某段時期內的相對競爭優勢而已,真正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素才有可能作為核心競爭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發展史上,不乏導致企業滅亡的生存危機,而每一次它都能“僥幸”生存下來,以至發展成為當今的世界500強。如果一定要說技術是它的核心競爭力,那也要加上“不斷使顧客滿意”的技術才可能成為它的核心競爭力,在技術的后面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在指導著。正如一個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長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誤區三:核心競爭力等同于企業一般能力。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得以存續和發展所應具備的一般,是企業的相對優勢,企業的資源、知識和技術等只要具有一定優勢都可以形成競爭力,如營銷競爭能力、品牌競爭能力、研發競爭能力、經營管理的競爭能力等。對企業而言,競爭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別,而不存在有無的問題。而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處于企業核心地位,具有獨特優勢和領先優勢,使競爭對手在一個較長時期難以超越的競爭力。

(二)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1.引入戰略管理。將企業放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進行分析對比,找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揚長避短。全面盤點企業要素,對產品、品牌、技術、服務、品質、成本、企業文化、人才資源等逐一進行分析,做出專業化的分析和精確求實的分析報告。以戰略的眼光看待企業的發展,制定長遠規劃和戰略目標。核心競爭力是支撐企業長久競爭優勢的基礎性能力,因而也是戰略性能力,它必須與企業長期戰略相一致。因此企業要在培育核心競爭力時,進行戰略定位和規劃,這是制勝的前提。

2.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是成長在良好的企業制度土壤之中的,企業搞不活和競爭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制度的束縛和制約,特別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組織和管理不對稱等,使得企業無力或無暇顧及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現代企業制度體現的是企業資源配置的高效性,而這種高效率能否充分發揮,主要依靠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加強技術創新,必須增加研發資金的投入,切實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這一點上,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網絡軟件開發的投資高達42億美元,相當于我國當年所有企業的科研開發經費總和,而這僅是其科研開發經費的1/4;又如德國西門子公司1996年的研發投入為81億馬克,占其當年銷售額的8.1%。

3.全面塑造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之所以優秀,是因為獨特的企業文化把它們與其他企業區分開來。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唇齒相依,不可分割,沒有文化的競爭力不是核心競爭力,不和企業文化相聯系的競爭力不具備創新性和成長性,是沒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營企業之所以有很大的發展,因為浙江企業主都有兩板精神:“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過“千山萬水”、經過“千難萬險”、想過“千方百計”、吃過“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業,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則:品牌的98%是文化;經營的98%是人性;資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誤會。蒙牛成長的三大法寶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駕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強培訓,提高員工隊伍素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沒有素質過硬、敬業奉獻的員工隊伍和企業團隊,是沒有競爭力的。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誰掌握了優秀的人才資源,誰就擁有了競爭力和實力。

(三)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1.采取長短結合、軟硬結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競爭能力。企業應將培養和鞏固核心競爭能力貫穿于企業總體發展戰略之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在硬技術創新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先從軟技術創新著手(如核心營銷能力、組織能力等),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積累技術資源,開發本專業領域的核心技術。軟硬結合、長短結合,逐步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篇2

核心競爭力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的。自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構建和提升核心競爭力放在首位,并贏得了競爭戰略的成功。然而,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義、理解和識別,國內外的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1990),是能使企業為用戶提供某種特定好處的一組技能或技術的集合,而不是單個技能或技術。巴頓是從知識的角度研究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具有企業特性的、不宜交易的、并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企業專有知識和信息,是企業所擁有的能夠提供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

文化觀著重強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存在于企業的業務運作子系統中,而且存在于企業的文化系統中,直至滲透到整個組織。

技術觀認為,核心競爭力通過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而表現出來,而本企業產品或服務優先于同行業的其他企業是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的。

以上觀點對于知識的積累、技術的創新和企業文化等內部因素進行了強調,卻都忽略了外部市場因素,基于市場特性的企業核心競爭力識別指標的界定也少。然而,企業存在于市場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身就屬于市場范疇,競爭力強弱的檢驗也取決于市場。因此,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而且,整合觀、知識觀等主張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內在要素與市場特性因素并不矛盾,二者之間是基礎與表現、內涵與外顯的關系。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市場特性分析

如前所述,企業競爭力是受市場環境和條件制約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種由特定的人力資源和特定的組織結構及其環境中的相關要素構成的、在市場上具有獨特競爭力的企業專門性資源和能力。

行業關鍵成功要素是指那些影響行業成員在市場中最大限度獲利的關鍵要素,包括特定的戰略要素、資源、能力等。KSFS解釋了企業資源與競爭優勢的關系,是市場的驅動力量,而且一般數量較少,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滿足顧客需求。

2.保持企業持續競爭優勢。KSFS是特定行業中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 企業要獲得經營成功,不僅依賴于選擇一個有吸引力的行業,還在于企業的資源和獨特技能與KSFS相匹配,企業要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KSFS上采取有效措施。

同時,張明親等指出,基于市場特性的企業核心能力也要符合核心能力的共同特性。其中,價值性、稀缺性和關聯性,反映出企業核心能力必須具有很強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外在特征,體現了行業的關鍵成功因素;其余三個特征是企業在KSFS上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競爭中的綜合體現。因而,企業核心能力的評價指標要首先考慮KSFS因素。

篇3

[關鍵詞]辦學特色 核心競爭力 高職院校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個性風貌。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創造和摸索的過程,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需要圍繞辦學特色并對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加以科學分析。

一、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調整專業結構,建設特色課程

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主要體現,專業特色化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按照專業教學標準對專業進行科學設置、合理調整是形成學校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基礎。高職院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具有前瞻性和獨特性的專業。要密切關注、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辦學條件,有針對性的及時增設與之所對應的專業,逐步淡化、刪減與經濟發展不適應,與產業結構不協調,技術上難以升級換代的陳舊專業,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緊密相連的專業布局。要依托自身優勢,以打造基礎牢固、師資力量雄厚、條件優越、就業率高的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實現重點專業對重點領域、產業的覆蓋面。要提高自身要求,在基礎領域和薄弱環節上下功夫、爭上游,主動跨入國家、省市重點專業建設體系。

高職院校在以專業建設和調整為突破口的同時,還必須以特色課程建設為重點,以此提升核心競爭力。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明確表示,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因此,高職院校的特色課程建設要突出新穎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較好的反映學科與學科之間、教學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程度。要修訂課程標準,加強教材建設,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要審視和優化課程教學計劃,明確課程對人才培養的目標。

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具有引領、輻射、集散等功能的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特別是“314”總體部署和國發〔2009〕3號文件的出臺,給重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隸屬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西南兵工局的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主動適應重慶及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市場需求,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經管文藝相結合的與重慶經濟和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開設了28個專業,并對各專業各課程各環節進行整體設計,參考該專業技師或相當于技師等級的國標和行標,結合專業實際、行業背景、地區特色等因素,進行優化設計,著力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愛勞動的高素質“兵工技師”和“重慶技師”。這與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目前,學校正在建設3個特色專業,打造《供應鏈管理》等16門精品課程。

二、以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為導向,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學校在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獨特氣質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學校累積之精華,塑造個性產生大師培養人才,凝聚師生員工的力量所在。大學精神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是高職院校難以計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高品位的大學精神,能提升學校的聲譽、陶冶師生的情操,在校園里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在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價值、觀念、利益日趨多元的今天,高職院校必須始終堅持主流價值取向,追求健康向上的大學精神,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以育人為核心,創造社會理想。要把大學精神融入到教學、科研、實習實訓、技能競賽、學生工作、后勤管理中去,使大學精神深入人心。

被譽為“創造高校奇跡的專家”、重慶市“教育工作終身貢獻獎”獲獎者劉興鼎教授曾言,硬件是一個學校的骨架,精神才是學校的氣質和靈魂。多年來,在他的領導下,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秉承“在這里,只有我們沒有我”的校訓,宣揚“德為根、人為本、和為貴、能為先”的辦學理念,堅持“一身兩翼”的發展模式,弘揚“四種精神”、“五個意識”、“六個觀念”的屬于機電學院獨有的大學精神。優良而健康的大學精神已融入到學院的每一處角落,起到激勵人、引領人、熏陶人和調整心態、規范行為的作用。

三、以實習實訓為重點,加快人才培養改革,建設一流的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技能、素質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場所,是高職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固然是其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必須克服建設實訓基地面臨的投資大、占地廣、建設難度大的困難,確保實訓基地如期建成。學校要加大對實訓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要盤活現有閑置資源,整合現有設備,釋放存量資金,建立新的融資平臺。要遵循教育和市場發展規律,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寬胸懷、低姿態吸引企業投資共建,走出一條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路子,不斷改善實訓基地的條件。要提升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兼顧教育、實訓、科技服務。要主動爭取職業技能鑒定主管部門的支持,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

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本地區本校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又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衡量一所大學辦的好不好,首先看它培養人才的水平高不高。高職院校應該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同時要注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近年來,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教學,注重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利用現有條件,探索實訓與生產相結合的模式,不斷改善實訓條件。學校建設了總面積達16000㎡、儀器設配超2000多萬元的堪稱西部一流的實訓中心,且汽車維修與機電一體化獲中央財政支持,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學校堅持把人才培養改革的重點放在實習實訓和實驗中,積極引進企業共建,率先在同內院校中推動孵化園建設,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產學結合。

四、立足本質,突出重點,全面行動

高職院校要提升核心競爭力還必須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敢于選拔任用品德好、有遠見、懂政治、會經營教育、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擔任領導干部、學科帶頭人;加強圖書館建設與管理,引進國內甚至國際一流的檢索系統,滿足師生學習的需求;清醒認識學校的科學定位和辦學目標,鞏固已有教學成果,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制定和完善各種獎勵制度,表彰先進,大力宣傳典型人物的事跡;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完善的育人體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注重師生員工的品德教育。

提升高職教育的核心競爭力離不開辦學特色,辦學特色的形成離不開辦學理念、辦學實踐的雙重探索,需要高職院校長期的努力。今年5月,重慶市委、市府召開了職業技術教育會議,并下發了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和具體要求,符合中央的精神和重慶實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說,職業技術教育的春天來了!高職院校要珍惜政策優勢,通過探索和試驗,形成特色鮮明又具有濃厚地方味道的辦學理念,不斷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高職院校的優勢所在,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生命線[N].人民日報,2011-4-27(01)

[2]朱新民.德為根 人為本 和為貴 能為先 重慶機電職業學院制定“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理性思考[J].中國培訓,2011(03)

篇4

近年來,公司飛速發展,已成為晉中市最大的地方煤礦正向集團化邁進。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加強企業特色文化建設已成為使企業快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這是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現代企業文化,要求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企業文化必須圍繞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體現企業的經營戰略。因為,沒有戰略的企業必然會迷失方向,只有長遠戰略才能培育出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企業文化必須體現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企業文化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是企業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活動和內在驅動力,同時企業特色文化文化也是人才、管理和創新的催化劑,因為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因素,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的創新對企業的生存競爭至關重要。

一、企業文化體現于企業管理與企業發展的全過程

1.企業文化能提升公司人氣,促進企業效率的提高,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氛圍

首先,企業文化中企業宗旨與價值標準的灌輸,可以激發企業員工的凝聚力,也培育和提高了員工的效率觀念,由此可以促進企業效率的提高;其次,企業文化建設,十分注重員工各方面素質的培養,由此可以致力于員工的知識技能,文化修養、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素質水平的提高,為企業效率提高,創造了人力條件;再次,企業文化具有的協調功能,可減少企業內耗,創造出提高企業效率所必須的良好環境,最后,也是最根的就是企業文化建設以人為重心,其全部活動在于激發企業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創造精神,這無疑會增強員工勞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義煤報》、《義煤之聲》,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報道公司內部在改革、生產、經營、技改、安全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寓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真正起到了上傳下達、激濁揚清的作用。已成為公司緊密聯系生產實際、新聞報道及時、文化色彩濃厚、內容豐富高雅、形式別具一格的特色刊物,展示了義煤人秉承“發掘無限、創新每天”的經營理念,“務精務實、至高至遠”的精神風貌,有力地推動了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2.企業文化建設可以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企業文化建設融企業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于一體,從而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吸取了傳統企業管理方式的合理成份,克服其不足,使“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互結合,其別是強調使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念向企業成員個人價值觀念的一體化,從而采用了一種情感化的韌性約束和自我約束機制,因而有助于提高企業管理的控制與調節水平,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與此同時,公司建立局域信息網系統,實行現代無紙化辦公,完成了原煤生產、銷售;材料估價入庫;固定資產折舊;工資、檔案的微機化程序管理,煤礦安全生產綜合監控系統,保衛自動監控系統,推廣和使用綜合掘進機,建立高檔普采工作面提高了礦井整體裝備水平,各項工作向著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邁進。

企業文化的重大改革需要有思想卓越的企業領導。他必須具有外來者歡迎的新思想觀點的開明態度,又擁有公司內部人士的權力基礎,他必須設計出公司遠景目標和一系列經營策略并廣而告之,然后身體力行,動員更多的人協助自己為實現總體目標而進行不懈的努力。公司黨委會、董事會,為適應山西省建設新型能源工業基地,確立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調查研究,準備將張壁古堡作為開發項目。位于介休市東南10公里處的綿山北峰天峻山麓的黃土丘陵上,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軍事地道。張壁古堡地下有一條逶迤曲折、貫通全村并達村外崖邊的古地道,而地面歷史悠久的建筑群更適應發展旅游、娛樂、餐飲、教育行業等。

二、培育特色文化首先要培育企業精神,因為它是企業文化的高度濃縮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企業文化是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進步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促使企業文化創新,其中,主要是企業領導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觀念及員工素質的提高。當企業領導的經營觀念、經營方式、經營手段在實際經營工作得以貫徹,當與這些理念相關的哲學和制度等接受生產經營實踐的檢驗,企業員工以這種經營策略指導行為方式進行操作并取得明顯績效時,上述因素便會得到推廣,進而形成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即在企業員工頭腦中形成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及下意識概念,并經提煉濃縮后,成為企業占主導地位文化,而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高度濃縮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一個人要有一種精神,一個民族要有一種民族精神,同樣,一個企業也要有一種企業精神,企業精神就是企業的靈魂,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蓬勃向上、奮發進取、創新開拓、團結協作的精神就沒有生機和活力,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向衰敗。因為企業精神是思想工作的紐帶,即使很完善的規章制度,也只能規定共同遵守的管理行為和確定職權職責范圍,而難以包含對人的思想意識、道德標準和共同目標使命的灌輸,只有在自覺的企業精神引導下,嚴格的執行規章,才能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

三、企業文化必須以人為本,創建一種和諧的人文環境

企業文化必須以人為本,做到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樹立關心、尊重、信任員工的人文思想理念,創建一種和諧的人文環境,削除內耗。以便激發員工的內在潛力為企業目標服務,形成團隊精神。這是由于企業文化注重企業共同理想的培養,使企業員工個人理想與企業共同理想的統一,由此使員工的主人翁地位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得到體現。在煤炭市場處于低谷時期,由于產品積壓、在資金周轉相當困難情況下,山西義棠煤業公司全體員工僅用三天時間集資600多萬元,使企業渡過了難關,也為企業擺脫困境做了積極貢獻。不失時機地開展了“黨員身邊無事故”,和 “送溫暖、獻愛心”捐款等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強震之后,災區的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2008年5月14日下午,山西義棠煤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路斗恒為此召開了緊急黨委擴大會議,倡議全公司員工向地震災區進行捐款,他首先帶頭捐款10余萬元,公司員工積極響應,從離退老黨員、到普通員工無私解囊,捐款總額達40余萬元。(含特殊黨費、會員捐款等)

篇5

論文摘要:大學是以學科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學術組織。學科建設被視為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學科建設從根本上反映和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論述了建設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為特色名牌專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隨著連年的擴招,大批學生進入高校,教學型高校面臨著師生比嚴重不足、教師教學負擔加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科研學術活動、學術積極性不高、學校辦學經費少、沒有資金投入或充實相應的科研型實驗室、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科研經費申請難中的困境;另外,沉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學型高校的大部份精力都集中在教學工作上,重視專業的規劃和擴張,對學科發展缺少注意力。在學科建設促進專業特色發展方面認識不足。在科研上普遍存在著個人單兵作戰,隨機選題,低水平重復的現象。由于缺少科研基地,部分教師在科研方面的努力只能停留在東拼西湊“寫論文”的基礎層面上,很難升華到系統研究的高度。因此,教師的科研和專業水平在整體上難有較大的突破,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科學研究方向和合理的學科隊伍,更談不上具有專業特色的建立和發展,不利于形成高水平的教學氛圍。嚴重阻礙了學校向深層次、高水平大學邁進的步伐。為此,本文在學科建設促進特色專業、促進教學和人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我院機電系在學科建設方面提出了建議。

1·學科與專業的辯證關系

學科是高校發展的基礎,人才是高校發展的動力,學科水平是學校的標志。因此,學科建設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立足之本。學科是大學的靈魂,是高校專業設置的基礎和依據,學科建設的水平直接或間接反映了大學科技創新能力和教學育人的水平。學科定義是科學發展形成的特定范疇,是一個按知識門類劃分的、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在操作中也指具體院系建制所依托的學科。高校的特色往往由學科的特色來體現。一所高校是否具有高水平,主要看它有沒有一批高水平、有特色、體系配套的學科,有沒有一支科技造詣深厚、有影響的教師隊伍,有沒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高等學校專業的定義為根據社會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學業門類,以及各專業都具有獨立的教學計劃,以體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因此,一方面,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種社會職業需要的培訓而設置的。以一門學科為基礎可以設置若干個專業,這些專業因主要基礎知識相同或相近而概括在一個學科范疇,被視為相近專業。另一方面,專業是為培養學科人才設置的,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和體現。專業為滿足社會領域和崗位人材的知識結構需要組織多個學科來滿足。所以,一個學科可能覆蓋若干個專業,而一個專業也支撐若干個學科。學科建設和發展是長期的,相對比較穩定,而專業則是相對靈活的,它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經濟的發展而適時調整。

2·學科建設是高校提高辦學水平的突破口

學科建設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學術梯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培養造就一支在年齡、職稱、學歷結構上合理,具有創新精神、充滿干勁與熱情、團結合作的學術隊伍是關鍵; (2)科學研究成果的質和量是學科建設的另一個指標,科技創新的實現在于知識創造新和技術創新。科研工作的實施包括了課題的選擇,實驗基地的建設、文獻資料等信息的占有、以及學科建設管理、自由學術氣氛的營造等軟硬兩方面的建設; (3)教學工作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前者以適應社會人材發展的需要,后者是學科建設的基礎。(4)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科技和社會發展。

學科建設的關鍵在于突出重點學科,有的放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學科建設上合理布局,將有限的資金和人力放在基礎較厚、條件較好的學科和方向上,爭取一點突破,后繼跟上。因此,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隊伍建設、條件設施等方面進行調整,打破院系原有框框,重新構建學科平臺,建立跨學科、跨學院的研究中心。將重點學科辦出特色、創出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來建設科研、教學隊伍,一方面可以堅持學校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還可以穩定學科的發展方向。堅持老中青相結合組建科研隊伍,選拔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組織合理的相對穩定的學科梯隊,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在重視重點學科建設的同時,還要重視非重點學科建設,給予必要的扶持,以此來促進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聯合。

學科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學科建設的前提。把科研課題立項為學科發展的突破口,鼓勵跨學科、跨單位聯合進行課題研究,提高科研成果水平。鼓勵教師多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為教師科學研究搭建學術平臺,推動教師及時跟蹤國內外在相關學科上的先進技術,爭取看到前沿,以至于站到前沿,最后領跑前沿。學科建設離不開科研實踐基地的建設,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必須與學科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專業實驗室、實習基地、實訓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在實踐性教學環節和科研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學科建設中,對于那些有基礎、發展前景較好、優勢明顯,屬于新興學科或交叉學科或綜合學科的實驗室,應采取集中力量重點扶持和政策傾斜,加快建設和發展步伐。力爭創建更多的省級、部級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并以此為依托,開展科研工作。

注重科學研究與教學的緊密結合是學科建設另一個關鍵,要建設好重點學科,首先要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在目前知識爆炸、資訊發達的年代,學科知識快速更新,基礎理論發展迅速,大學的教師只有通過學科研究,全面系統地了解、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為教學不斷提供新的內容。同時,教學反過來可以促進學科的發展。教學過程中的討論和思索,教學中出現的知識問題都有可能作為科學研究的新課題,對于人材的培養,為充實科研隊伍提供了保障,促進了學科建設。

因此,在學科和專業特色的建設中,科研項目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環節,研究的目的、內容和重點,資金的籌集,團隊組織是關鍵。科研實驗設備方面的投入和整合仍是當務之急。一旦確定了發展方向,實際性科研經費投入后才有可能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培養和鍛煉出高水平的科研教師隊伍。

3·關于我院機電系創建特色專業的思考

機電系的前身是廣東省機械學校, 2003年合并到廣東省技術師范學院。當年廣東省機械學校專業設置少,學校在中專的數控專業的建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在珠三角洲的高職、中專學校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廣東省技術師范學院作為廣東省的普通本科高校,雖然在文科等方面具有自身的辦學特色,但在機械學科的辦學上仍是首次,從辦學思路、經費投入和人材培養上與華南理工、廣東工業大學等學校仍有較大的距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機電系設置了機械電子工程(機電一體化)、工業設計和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三個專業,在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下設置汽車工程和CAD/CAM兩個方向, 2006年又成功申報了廣東省重點數控實驗室,為機電系的全面發展和學科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幾年,經過不斷地努力,機電系在數控技能型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些經驗,我們的許多專科畢業生已成為周邊地區技工學校的數控教師,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較強的動手能力、較高的職業素養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但是,我們在機械學科發展方向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摸索階段。

本文認為,機械學科發展應以一個方向為突破口,即在學院資源的鼎力支持下,將建設發展目光緊盯數控技術的發展。因此,要做的工作目標是:把機械學科作為學院工科的重點學科之一,將已經開展多年、具有一定基礎的機電一體化專業確定為特色專業。將機電一體化專業的發展與重點數控實驗室的建設結合起來,使特色專業實驗室成為學校重點實驗室,并力求升級。機械電子專業的數控技術特色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數控技能培訓方面,我們仍具有很大優勢,要繼續深化數控機床操作技能等培訓項目,廣泛了解企業對機械人材的技能需求,拓展技能培訓的方向和深度,加強技能能力的提高;②重視教學理論水平與科研水平的依附關系,在機電一體化方向上,強調沒有相應的科學研究,就設有高水平的專業教學,更談不上專業特色。因此,由學院重點扶持數控技術方向的科研項目,組織團隊非常重要。團隊在數控技術上強調概念先行,理論先行,爭取先有一些關于數控技術的論文,待有一定的研究鋪墊后再爭取省、市項目,并注意與企業形成橫向聯合的態勢。據報導,在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發展和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方針的拉動下,國內機床市場十分活躍,數控機床發展很快。但是與數控機床配套的功能部件的產品水平和產業化規模還無法滿足數控機床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數控機床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從設備數字化控制入手,將數控技術應用在相應的機械設備上是我們科研工作的發展方向之一。目前,數控機床高速加工工藝和設備部件,如,數控系統、驅動系統、高速電主軸、主軸部件、滾珠絲杠、滾動直線導軌、數控刀架、測量系統、防護裝置等項目都是研究的大熱門。我們的研究方向應考慮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特色和優勢,將科研與企業的技術進步聯系起來,面向企業,服務社會。因此,在數控機床主要功能部件的創新發展上加大投入,從數控設備部件研究入手,與企業緊密合作,從產學研三方面提高理論和科研水平,并帶動專業理論教學的進步。

篇6

北京101中學是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高中示范校。近年來,北京101中學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全校上百間教室全部配備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組建了千兆校園網,直接百兆到桌面,具有60M獨享帶寬出口;同時建設了5個專用機房和1個電子閱覽室,可滿足600人同時上機學習或上網瀏覽,并且教學樓、辦公樓、學生機房及閱覽室實現快速的連通,教師及學生可以隨時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在學校的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校領導同樣重視數字化校園軟件平臺的建設工作。校園網內部有郵件、Web、FTP、VOD等應用服務器,為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外部用戶提供相應的服務。數字化圖書館、教學資源庫、自主研發的教務管理系統等也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便利。

101中學信息化發展核心特征

1.完善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學校的應用搭建有效的平臺

基于當前信息技術發展形勢及經濟實用、可持續發展原則,學校從最初構建的100M到互聯網,發展到現在的1000M到互聯網,為學校的各種應用提供足夠的帶寬支持;配置有各種系統服務器、資源服務器、核心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中心的設備選擇了信譽可靠、性能穩定、擴充性優良的專業產品,服務器有HP、IBM等品牌的專業服務器,交換器有CISCO等公司的產品;配置有5個專用的計算機房,同時在圖書館增設大型的電子閱覽室;升級原有的多媒體教室,在每間教室配備多媒體計算機、72/80寸液晶觸摸屏、多功能視頻展示臺、功放音響等,教室不僅可滿足正常的教學活動,還可以用來直播校會、開展培訓等多種活動。

2.軟件應用逐步推進

學校建設有網站平臺、電子郵件系統、VOD點播平臺,將各種常用的資源及時提供給學校的師生,不斷推動教科研等活動的開展,實現了學生電視臺、學校視頻等常規的點播。在自有軟件方面,學校自主研發了教務管理系統等軟件平臺,在多年教學管理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定制,采用C/S模式及B/S模式,集學籍管理、成績管理及排課于一體,操作使用方便,輸出內容豐富,為學校的教務工作及學生學習情況分析提供了助力。使教學管理者從繁瑣的教務工作中解脫出來,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線網絡連接到無線網絡覆蓋的過渡

數字化校園是一個持續建設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大而全,華而不實。學校以“建得好、用得上、出成效”為出發點,相關應用系統讓管理者、教師、學生易學愛用,真正減輕了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了效率,在通盤規劃、逐步建設的過程中獲得大家對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和認可。目前,北京101中學正在對學校實施無線覆蓋,可以說,在校園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無線技術的成功應用已經成為校園提升信息化的重要手段。通過部署無線網絡,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更好的交流平臺。可以通過便捷的互聯網接入方式,隨時隨地查找資料。此外,無線網絡也為學校多媒體教學等應用提供支持。

4.遠程教育服務大眾

101遠程教育網作為國內首家中小學遠程教育網站,在中國遠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從1996年至今日,服務用戶數量已經累計500余萬,在全國各地設立分中心和機構500多家。網校課程及學習資源涵蓋了人教版(六三制)、人教版(五四制)、北京版、首師大版、浙江版、河北版、湘教版、江蘇版、魯教版、上海科技版、華東師大版、鄂教版等400余種國內主流課程版本。101遠程教育網也是現今用戶規模最大的一所網校,由全國4000余名一線優秀教師任教,為學員提供同步課堂及多種網絡學習服務。這些教師已經從最初的北京101中學到現在的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師大附小、天津南開中學、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山東師大附中等國內重點學校。

101中學信息化發展的運作模式

1.以需求為先導,逐步推進

校園信息化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項目管理等多個方面,101中學的各級領導根據學校的實際,在項目分析和規劃設計時,就進行了整體考慮、統一規劃,以確保信息化發展的延續性。對于一個周期比較長的項目,涉及需求調研、方案論證、系統選型、部署與集成、人員培訓、推廣應用、運行反饋、修改完善等多個過程,因此建設過程必須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確保項目的進度和質量、降低失敗的風險。

2.以應用為核心

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的就是“應用”,使各個職能部門實現管理信息化,實現上下級部門之間更簡便快捷的溝通,實現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交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減員增效,形成充滿活力的新型管理機制;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的綜合信息服務,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通暢;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更多樣化的手段,讓課堂不斷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學校始終堅持以應用為主導、讓更多實用的系統應用跑起來。

3.逐步整合各項資源,形成統一的服務體系

面對眾多的應用系統,如果不能互聯互通、不能共享數據,就會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導致重復建設、重復工作,嚴重影響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在后期整合的過程中就需要確保各個應用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與實時交換。在統一認證的基礎上,將分散、異構的各種應用和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各種應用系統的無縫接入和集成。

篇7

關鍵詞:認識;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9-127-02

核心競爭力是在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壯大中所形成的一種核心競爭能力,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的,他們認為“就短期而言,公司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但長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管理理念的逐步加強,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被企業的管理層加以重視,他們開始認識到,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關鍵、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命運。本文擬就如何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發表自己淺薄的看法。

一、核心競爭力的含義及特征

(一)核心競爭力的含義

目前理論界對核心競爭力的含義還是眾說紛紜,不同的學者或者同一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都會得出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就不同角度而言,有的從經濟學的角度強調資源的成本優勢;有的從管理學角度,關注戰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從創新經濟學角度,關注技術創新的發生發展等等。所以說,給核心競爭力下個比較準確的定義是很難的,但是存在一些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強調資源的整合,說明企業本質上是一個能力集合體,強調它的獨具性和持續發展的優勢,說明企業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同時,他們基本都認為:保持和運用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長期根本性戰略,所以企業核心競爭力本質內涵是讓消費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競爭對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產品、服務和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是企業獨特擁有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復制的、能為消費者帶來特殊效用并能為企業帶來持久超額利潤,使企業在某一市場上長期具有競爭優勢的內在能力源。基于以上對核心競爭力的一般理解,可以說核心競爭力是核心技術、管理能力、組織學習及客戶知識、營銷知識的總和。

(二)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識別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指標:(1)能為企業提供通向多樣化市場的潛在途徑;(2)能最終為顧客帶來價值;(3)讓競爭者難以模仿。在這三個可識別指標中,難以模仿的特性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獨有的特性,核心競爭力對一個企業而言一旦形成,由于其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經歷和條件,并且與社會文化、環境價值觀念習俗傳統密切相關,所以它就不能被其它企業所模仿或學習或者模仿和學習的成本很高。具體來說,主要是因為它的資源或能力的稀缺性、結構復雜性以及它的因果模糊性等等。

這三個指標大致歸納了核心競爭力的特征,但是隨著人們對核心競爭力的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發現,要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保持其旺盛的活力和持久性,它還應具有如下特征:1、資源整合性。一個企業通常擁有多方面的技術、技能和知識,當這些資源單獨存在時,不能發揮最大的競爭優勢,而核心競爭力就可以發揮資源整合性,通過優化、調整企業內部的資源結構,產生整體效應。2、動態持久性。隨著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里大部分有形資產的持久性大大地降低了,而核心競爭力作為無形資產卻能持續地創造利潤。3、延伸性。核心競爭力能夠幫助企業不斷地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一個成功的企業不僅要維護已有的核心競爭力,還要培育新的核心專長,以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保障。是一個組織內部各種資源的有效集成組合,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獲得長的可持續的競爭能力的優勢,企業必須要做多方面努力來實現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發展。

企業構建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大致上分為三步:

第一步,正確認識核心競爭力,識別企業目前核心競爭力的狀況,因為如果本身就存在核心競爭力,那就談不上構建的問題;

第二步,識別后,如果沒有這樣的競爭力,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步,形成并維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具有持續、穩定的競爭優勢。

(一)識別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保持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正確識別是企業發展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前提,管理者必須能夠正確識別它,以便就如何培養和開發它做出決策。識別核心競爭力,基本原則是:企業的現存的競爭力是否符合核心競爭力的特征并發揮其效用,但由于企業核心能力深植于企業產品、技術、生產流程,企業文化和制度之中,并與它們整體互動,這使得它們難以與企業中其他因素分離和度量,尤其要分析鑒別它的細節(或要素)則更困難。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識別:

1、是否存在無形的專用型資產

無形的專用資產主要包括商標、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資產等等,這些資產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是吻合的,那就說明企業中這些資產的存在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大支撐。

2、是否存在自己的核心能力

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核心產品向最終產品延伸的,而要識別核心能力 必須從對具體產品的分析中得出。因此核心競爭力的識別順序要從終端產品開始,從中找到貫穿于多個產品的核心能力。

3、是否存在企業所擁有的關鍵資源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在企業所擁有的關鍵資源上,企業的資源是基礎性的,沒有資源就失去了競爭能力的基本條件,但企業僅有資源優勢還不足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還要把資源優勢轉換成為能力優勢。因此,識別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從關鍵資源的識別入手,通過對關鍵資源的識別歸納出企業擁有的能力。

(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

如何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無論對認為自己企業存在或不存在的企業都是非常重要的。

1、創建企業特色管理模式

管理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管理,才能把企業機制改革的活力和技術進步的威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并注重以信息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新世紀的經濟是信息化的經濟,信息技術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居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注意品牌戰略

品牌是一種產品乃至一個企業區別于其它產品和企業的標志。品牌戰略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沒有品牌戰略,就難以形成持久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一般競爭力的企業未必要有品牌戰略,但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則必然是沒有品牌戰略的企業。從戰略角度來看,企業必須具備戰略意識,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是在打造品牌,實施品牌戰略,這對企業是根本性的;同時,要有品牌戰略的制度安排。

3、追求自主創新

自主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的重要環節。加強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是加強自主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基本途徑,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相關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商業秘密和地理標志。

4、追求知識管理創新

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按照協作和信任的原則建立起開放的企業內外部交流環境,通過知識共享和應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應變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不確定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源在知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取決于員工和組織部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不斷創新、提高效率和效果、降低風險的手段和方法,而這些都有賴于企業的知識管理創新。

(三)形成并維持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核心競爭力的管理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培育和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業須根據戰略目標,調動并整合好人力、物力、財力,這樣才有助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為此,企業必須加強對已形成的核心競爭力的管理,也即企業在形成核心競爭力后,在一段時間內,當其核心競爭力仍與企業內外部因素相匹配時,企業通過先進的管理理念、機制、方法和手段來維護、鞏固和運用其競爭優勢。企業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并且要加強對核心競爭力的應用,而當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再“核心”時,企業可以迅速利用其擁有的強大的整合力,重新整合其產品或技術,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鄒祖緒,鄧彥兵.大力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J].集團經濟研究,2007,(1).

[2]詹杰,張華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于知識管理[J].集團經濟研究,2007,(1).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因素分析

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源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文,正式提出“核心競爭力”概念以來,這一概念很快獲得了學界的普遍認同,并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21世紀初開始,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被引入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學者們對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特別是對影響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因素研究較為翔實,將其分為單一要素說、兩要素說、三要素說以及多要素說等等。目前,高職院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對其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將借鑒多要素學說理論,研究分析影響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因素,探索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本源與特征

(一)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理論本源與概念界定

1.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理論本源核心競爭力理論來源于現代企業組織理論,并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不斷成熟與發展。美國人力資本之父舒爾茨認為:“學校可以視為專門生產學歷的廠家,教育機構可以視為一種工業部門。”可以說,從舒爾茨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高等學校同樣具備企業的屬性,這也是核心競爭力在高等學校能夠加以借鑒和運用的原因所在。作為目前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其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的延續與擴展。所以說,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本源是現代企業組織理論,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的內涵提煉與外延擴展。2.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概念根據影響核心競爭力因素的“多要素學說理論”,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描述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整合專業建設、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組織結構與管理、校園文化、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校內外資源,不斷適應內外環境變化,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顯性與潛在優勢,使自身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獨特能力”。

(二)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在分析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特征之前,要清楚高職院校與高等本科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區別。首先,二者的實現方式不同,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所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工作崗位來實現;高等本科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在高校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實現。其次,不同的培養目標決定了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及其不同的關鍵點。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綜合人才,其核心競爭力關鍵點在于“技”;高等本科院校培養的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理論研究型、學科型、工程復合型人才,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點在于“長”。最后,二者的評價標準不一樣,高職院校的評價標準基于多要素學說理論來展開,涉及面廣;高等本科院校的評價標準主要取決于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兩個方面。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的特征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價值增值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增值性首先體現為其核心競爭力的價值本身。核心競爭力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價值。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社會價值指的是能否促進高職院校本身的教育目標的形成,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二是用戶價值。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用戶價值指的是能否滿足學生及其家長對于學習的需要或需求。同時,通過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與作用的發散,使其能不斷實現價值增值,為學校帶來更加顯著的競爭優勢。因此,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不僅具有相應的價值性,也具有價值不斷增值的特征。2.知識整合性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知識整合性主要表現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類,知識活動是高職院校最本質的特征。隱性知識具有模糊性與獨一無二的特性,往往不易被模仿,因此,隱性知識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作為高職院校,在日常教學、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必須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以及與此相支撐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各項資源有機整合。所以,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也具備有知識整合的能力與特征。3.持續創新性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其舉辦目的與人才培養的方式和途徑也略有區別。高職院校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家長、企業”等當前和潛在的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不斷創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長點。同時,要想使已經形成的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優勢得以延續,必須不斷地實現創新,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的創新與科研技術水平的創新,為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因此,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也具備動態調整與可持續創新的特征。

二、影響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因素

(一)辦學方向和目標不明確

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它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與目標必須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一致。從辦學方向和目標設計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各個方面,都是影響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按照國內領先、省內一流的辦學模式辦學,一心要成為區域內高職院校的領先者,成為一所集理工、文管于一體的綜合高等職業院校。殊不知,這些高職院校不顧自身客觀實際,不遵循高職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結果只會是迷失自身的辦學方向與辦學目標,令其自身辦學舉步維艱,先前形成的競爭優勢也會不斷喪失。所以,高等職業院校在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之前,一定要明確自身的辦學方向與辦學目標。

(二)自身定位不準確

我國高職院校從2000年開始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大多數高職院校由原先的各類中專、職工大學聯合組建而成。作為原先的中專或職工大學,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確,但是一旦升格為高職院校以后,大多數院校認為既然是高等教育序列,就應該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樣來辦學,自身的定位反而不明確了。一旦沒有準確判斷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不能客觀地評價自身的水平與辦學能力,就無法形成高職院校本身的人才培養體系,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也就無法形成,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一直無法有效解決的根本問題。所以,高職院校要想在眾多院校中脫穎而出,學校發展定位必須準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具有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三)辦學資源缺乏

近幾年,各省高職院校的招生形式多樣化,有單獨招生、自主招生、考核招生等多種形式,各高職院校學生數量急劇上升,辦學資源也相應地日益緊缺。第一,部分高職院校在校學生達1萬多人,生師比有的竟達到了70:1,師資隊伍資源的短缺表現得尤為突出;第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室、實訓室、宿舍、圖書館以及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基礎資源不足,直接導致培養的學生不符合社會和市場的需要;第三,高職院校目前普遍缺乏政府相關經費的投入,同時由于舊有的體制機制的限制,導致學校辦學自主性相對欠缺。以上的不足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四)特色不鮮明

2010以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由于剛剛組建或合并不久,各高職院校專業目錄混雜,甚至有部分學校的專業只是將原先(合并或組建)的專業加以集成,沒有進行相應的優化與整合,從而形成一種大而全的現象。部分高職院校不注重自身特點的打造,導致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辦的專業雷同,沒有特色。與此同時,由于自身的實力與基礎、底蘊等不夠深厚,導致在激烈的專業競爭中難以生存和發展,乃致最終被淘汰。據報道,湖南省教育廳2016年撤銷高職學院連續三年未招生的專業點達20個。自從教育部實現國家示范校建設以來,各地高職院校緊貼市場需求,結合自身的辦學歷史、辦學條件,逐步形成了各自鮮明的辦學特色,如具有醫學辦學歷史的,形成了醫衛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具有經貿與管理辦學歷史的,形成了經濟管理特色明顯的高職院校等等。所以,要想形成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要逐步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三、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途徑

(一)準確定位,培育特色

準確定位與管理整合是高職院校培育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基本依據和必要步驟。目前,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均明確要求,高職院校在科學定位時必須做到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相關事業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廣大高職院校在準確定位與培育特色時,首先要客觀分析各自的現實條件與基礎,明確自己能干什么,自身能開辦什么樣的專業;其次,要能準確分析與預測當地政府、市場以及行業的需求與發展趨勢,明確市場對人才的真實需求,明白自己需要干什么;第三,要著重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現實競爭與潛在競爭(或機會、威脅),明白自己將來怎么干的問題。同時,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方針,不追求“大而全、高大上”,應堅持“特色性”發展,專注于學校獨特優勢的發展,要集中自身的有限資源與現有特色,做強做精,逐步積累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重聲譽,強質量

目前,部分在原有中專學校基礎上升格的高職院校,大多有比較悠久的辦學歷史,具有良好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較高的信譽度,是學校最為寶貴的“無形資產”與“精神財富”,是學校辦學的“軟實力”,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作為高職院校必須牢牢把握辦學宗旨,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要將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定適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只有重視學校聲譽,強化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才會逐步的形成。

(三)豐富資源,管理整合

高職院校辦學資源主要指的是人才培養供給能力資源。按照來源來看,可以分為校內資源要素與社會資源要素;按照屬性來看,可以分為師資資源、實習實訓條件資源、課程資源、管理資源等,這些資源要素是決定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否形成的關鍵。但是,單個的資源要素的簡單堆積并不能構成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而必須要實現上述資源要素的有機整合。管理整合既可以是內部整合,也可以是內外整合和戰略整合,不管高職院校采用何種整合方式,都要通過管理的有效介入,增強資源要素之間的協同性與創新性,使各種要素發生功能耦合,并形成系統化的有機整體,形成優于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要想培育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豐富資源與管理整合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

(四)分層次,重創新

篇9

在高等教育領域,競爭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對優質生源的占有,對優秀師資的占有,對辦學資金的占有,學科的競爭――對科學制高點的占有。在影響高校競爭力的諸多因素中,若干關鍵性要素及其相互聯系,則構成了高校核心競爭力。依據高校組織內質及其目標的特定性,高校核心競爭力應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涵:其一,高校核心競爭力,是一種使高校長期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這種能力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高校軟硬件資源的有效整合或通過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現而使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是高校競爭優勢的源泉。其二,高校核心競爭力,是一所高校獨有的、高人一籌的、造就特色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不能輕易被競爭者模仿與替代。其三,高校核心競爭力,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使核心競爭力不斷升級轉換,才能使高校在持續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高校核心競爭力有如下特征。

1、強調獨特性。高校核心競爭力其獨特性特征,即大學的特色。它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精髓,是大學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區別于競爭對手的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所輕易模仿的顯示其獨特競爭優勢的特質。

2、強調價值性。高校核心競爭力其價值性特征也可理解為用戶的認可性,它是通過大學的辦學職能和辦學目標來實現的。當然,這里的用戶是指高校所培養的學生和所服務的社會。用戶也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最終檢驗者,核心競爭力必須得到用戶的認可,才能最終體現其價值追求"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價值追求體現在提供優質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上。這些都引導著政府、社會對高校資金投入的流向,引領著優秀師資和優秀生源的流向。

3、強調整合性。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樣,高校核心競爭力也是以資源為條件的,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有:人才資源、物質資源、精神資源。人才資源主要指高校的師資儲備和可開發的潛力,師資力量是創造大學價值,形成大學集合優勢的最重要而直接的力量。毫無疑問,人才資源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因為它是高校最重要的資產。但人才資源又是可移動的,人才資源在核心競爭力構建中的作用顯現,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另外一個核心競爭力要素――管理和文化,也即精神資源,如果這個學校其文化是和諧的、上進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高效的管理,那就會增強對人才的凝聚力,就能使人才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反之,如果這個學校其文化是個嫉賢妒能的文化,其管理是僵化的、低效的管理,那么即使有才智出眾的人才,也是難以發揮能量的,久而久之,人才也會流走。同樣,物質資源的能動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高校核心競爭力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資源不應是分散的,而是有效整合起來的,沒有資源的合理組織與協調,無論組織的先天條件多么好,其優勢都難以真正發揮,更難以持續下去,核心競爭力也就是一句空話。

4、強調動態性。競爭是動態的,核心競爭力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高校本身是處于社會大環境中的一個系統,必須準確預測系統內外部變化,適時實現核心競爭力的升級轉換,應有前瞻意識,洞察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趨勢。只有順應了時展的要求,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

1、找準支撐點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支撐點是指高校擁有的某一或某些獨特的優勢,是高校競爭力得以形成和發展的依托和關鍵。高校以此為支撐點,通過對各種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將這一獨特優勢延伸,擴張到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各個方面,才能形成高校獨特整體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對高校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支撐點進行準確定位,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首要環節和突破口。特色辦學就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支撐點,就是一所高校賴以生存的靈魂。辦學特色可以體現在辦學觀念、辦學風格、培養目標、學科水平、課程體系、管理方式等諸多方面。就某一所高校而言,以什么樣的特色作為形成自身競爭優勢的源泉,這要建立在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的基礎上,在自己的辦學層次上才能鑄造自己的特色。

2、學科建設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龍頭和核心。高校特色學科是學校特色的重要表現內容,抓住了學科特色的建設就抓住了辦學特色的核心和根本。學校應緊緊圍繞所服務地區或區域的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本校實際,在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的基礎上,著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學科,花大力氣建設特色學科,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高校的無形資產,打造品牌的過程,就是無形資產積累的過程,也是其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的過程,特色學科一經確立,就要以此為重點,集中力量,采取措施,狠抓重點學科建設,力爭使學校的重點學科在該學科領域內異軍突起,變特色為優勢,并以此為突破口,壯大力量,擴大影響,由此牽引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發生質的飛躍。

3、以人為本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保證。教師是一所大學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一線突擊隊、主力軍和原始推動力,也是培育學校特性差異的核心價值、無形資產和長期競爭優勢的根本因素。現在高校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措施層出不窮,人才的爭奪戰愈演愈烈,人才價碼不斷提高。當然,這表明人們已認識了人才的重要,但我們應充分認識到人才所具有的流動的屬性。一所高校或一個學科把自己的勝敗決定在一個流動的因素上是不穩固的,就相當于大廈蓋在流沙上面。其根本是要有穩固流沙的基盤,也即對人才的有效管理從而形成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氛圍下,無論誰來到這里,他都會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那么這種管理和文化就叫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關鍵是要重視開發掌握關鍵技能的人才資源,對高校而言,就是培養和造就一批在學科建設中起領軍作用的學術帶頭人和學科骨干,防止關鍵人才的流失,以免削弱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篇10

關鍵詞:無形資產;核心競爭力;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無形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愈顯突兀。對無形資產與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國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無形資產管理模式和具體措施。本文重點研究了我國外向型企業在無形資產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相關理論成果可為學術界和企業界展開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本文擬通過對兩者關系及相互影響的分析,來進一步分析我國外向型企業在無形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的提出我國外向型企業應如何進行無形資產管理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的一些個人看法。

二、無形資產的內涵界定及其重要性

1.無形資產的概念:所謂無形資產,是與有形資產相對應的概念。筆者認為可對無形資產下如下定義: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且能以貨幣計量的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商譽等,從企業資源的廣義上講,還包括人力資本、企業文化、營銷網絡、消費者忠誠與長期建立起來的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系與客戶數據庫等。

2.無形資產的基本特征

無形資產是一種知識。知識只能被感知和認識,知識是具有無實體性的,需要加以培育、創造和創新。無形資產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人力資本,內部結構資本,也可以是外部結構資本。

與有形資產一樣,無形資產同樣是勞動創造的產物,而且,創造無形資產的勞動多為智力勞動,這就決定了無形資產具有較高的價值。

無形資產主要是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多無形資產形態如工業產權可同時為多個主體占有和反復使用,正是因為無形資產的可重復使用性,因而無形資本的安全對法律有絕對的依賴性,這就要求要加強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力度。

無形資產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強大的競爭功能和壟斷能力。無形資產自身的增值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質量型而非數量型的資本增值方式,其價值可以在數量不擴張的情況不斷地積累,這也是無形資產具有較高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

3.無形資產的重要性分析

知識經濟社會里,人才是發展知識經濟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知識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物質資源、貨幣資本和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及其增量,而是依賴人類最復雜的功能——人的智慧和創新,依賴于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增值和實現。

無形資產一旦資本化,就具有獲利性,而且其獲利能力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遠遠超過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對應與無形資產產生,企業的無形資產具有明顯的排他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多的依仗無形資產,因而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這與無形資產的特征是相一致的。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必然要增加對無形資產的投入。

在知識經濟時代,有形資產的地位相對下降,知識資產的地位則相對上升,企業獲利將更多的依靠知識資產,加大對無形資產的投入。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特征及內容

1.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界定

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一個企業各部門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并被有效的組織管理,將企業所擁有的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充分利用形成一個企業獨有的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綜合能力,簡而言之,核心競爭力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殊利益的一種獨有技能或技術,其蘊藏于企業的每個層面、每項職能、每步流程和每個員工之中。

2.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知識可以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具有信息特征的顯性知識很容易被仿制,而具有方法論特征的知識則相對來說較難仿制。

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綜合科技實力、管理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集中體現,而不是某一項或幾項技術所能替代的。這種異質性特征決定了只有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換言之,即使能將某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轉讓與其他企業,也是徒勞無益的,因為核心競爭力已經與企業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延展性是指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核心競爭力是由不同要素有機聯系而成的整體競爭力,各分散的技能、專長和競爭力要素都不成其為競爭力,必須進行有效整合。

先進的設備、高水平的生產線,以及關鍵的技術、資金等等,都是企業賴以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但它們本身并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

3.核心競爭力的內容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決策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企業辨別發展陷阱和市場機會,對環境變化做出及時有效反應的能力;員工競爭力:企業組織的大小事務,必須有人來承擔;科技競爭力:現代企業的競爭其實就是科技實力的較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強有力的科技競爭力,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潛力,因此,科技競爭力當之無愧地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競爭力就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構成的一種整合力,它直接起著協調企業組織的運行,整合其內、外部資源的作用。

四、無形資產對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分析

作為外向型企業的典型,世界500強企業之所以可以持續發展,是因為其掌握了秘密武器——核心競爭力,而無形資產則是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無形資產對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1.無形資產與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從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無形資產的概念和特征不難看出,二者對外向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都是外向型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的重要保證。

除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等權利類無形資產和企業商譽等無形資產外,其他無形資產本身就是一種技術、技能或知識或者是外向型企業運用這些技術和知識所獲得的成果,這與核心競爭力的內容有很多共同之處。

2.無形資產是增強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對于外向型企業而言,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獨特文化、制度、管理、人才、技術、產品等綜合優勢在市場上的反映,是技術、技能和其他知識的整合和集合。他是保證外向型企業可持續發展、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資源,是外向型企業的無形資產。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盈利能力的擴大和價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所擁有的無形資產本身的價值。當前,外向型企業間的技術貿易,特許經營等無形產品的生產與交易正日益成為外向型企業日常經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向型企業科技水平的較量,一個掌握核心科技的外向型企業往往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相反,如果一個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平庸無為,則難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五、我國外向型企業無形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無形資產意識不強

由于無形資產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覺和把握,而且企業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和運營也不太熟悉,這些往往使企業忽視無形資產的存在,甚至對其流失也視而不見。無形資產意識不強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忽視無形資產的注冊。很多外向型企業不注意無形資產的注冊,使其得不到法律保護,給企業和國家利益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無形資產投入不足

目前對我國外向型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意識不足,技術創新資源投入不夠是無形資產管理方面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我國外向型企業管理者創新意識不足表現為:企業創新率不高,新產品的銷售份額平均只有10%左右;在技術引進的態度上,就是企業過度地依賴技術引進,引進后只是簡單地加以利用,而忽視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創新資源投入不足,創新資源投入指標主要有技術開發人員數量和質量、技術開發經費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等。

3.無形資產保護不力

據對部分重點醫藥研究院所和企業的調查,在2006~2011年期間取得成果1874項,申請專利的只有90項,只占2.7%。這樣,大量可以擁有的國有知識產權隨隨便便地流失了。

4.無形資產運作無方

我國無形資產運作方式上與國外公司差距巨大,沒有充分發揮無形資產在增強競爭實力和開拓市場的作用。國外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往往實行“產品未到,專利先行”,或“資金未到,專利先行”的戰略。

六、加強無形資產管理,提升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1.增強無形資產意識

要積極轉變觀念,重視無形資產管理,增強無形資產的開發、保護和運用意識,構建以無形資產為基礎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2.企業要進行制度創新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首先,要改革無形資本產權制度。其次,要建立企業人力資本制度。人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主人,企業的每一項經營活動均由人發起,操作和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決于人的知識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包括人力資本的引入制度和開發制度。

3.加大投入,重視無形資產培育

加強對無形資產的培育和開發,首先在于充分利用和發展現有無形資產。多數無形資產項目受時間的制約,要在有效的時間內,充分加以利用。

4.加強對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

具體而言,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對無形資產申請人進行必要的限制。其次,對無形資產的各項法律進行必要的補充,加強撤銷制度,明確侵權人、違法人的經濟責任。再次,加強執法力度。最后,企業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企業擁有的部分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等都需要履行一定手續后才能夠受到法律保護,否則就會被白白侵犯,甚至反受其制。

5.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加強無形資產管理

首先要在外向型企業生產經營計劃中列入無形資產的開發和投入計劃,推進無形資產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其次,要落實外向型企業內部無形資產管理的專職或兼職機構和人員,從組織上予以保證。第三,要積極加強領導,建立起內部統一領導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6.實施品牌戰略,提升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

名牌是任何一個企業最為重要的無形資產之一,也是外向型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現代市場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品牌的競爭。我國外向型企業要以名牌戰略為導向,促進外向型企業為爭創名牌而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擴大企業知名度、提高售后服務質量、加快產品更新速度等一系列的內部經營管理創新活動,使外向型企業在創造名牌、運作名牌和維護名牌聲譽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專長、知識產權和管理經營,構建起外向型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

7.以無形資產為核心,開展外向型企業財務管理活動

無形資產的價值從根本上講是通過企業的經營活動創造出來的,當前外向型企業經營活動中要充分將無形資產經營與產品經營等有形資產經營結合起來,以提升其無形資產價值。以無形資產為紐帶,進行企業間的兼并聯合,迅速擴張其規模,增強其競爭力。具體而言,要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將籌集無形資本作為其財務管理的重要起點。其二,以無形資產為投資戰略新方向。

8.挖掘比較優勢

關于“核心競爭力”,太多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以及企業管理者們,已經從產品、技術、信息、管理手段、品牌等方面都已總結了精辟的理論及行動框架。為此,筆者將僅就外向型企業如何深入挖掘外向型企業優勢、培養核心競爭力。

首先,量體裁衣,制定出口發展目標,謹防“張力”錯位。按照科學發展觀,外向型企業必須充分考慮所屬產業特征和自身資源優勢,確定適宜的出口發展目標。其次,遵循國際市場規則,恪守商業信譽,放眼未來。恪守基本的商業信條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國際市場因特殊的社會環境因素,有別于國內市場規則。再次,客觀分析利用外向型企業情感紐帶比較優勢,營造良好的、頗具團隊協作意識、適合外向型企業發展的文化氛圍。

七、結束語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核心能力成為商業競爭優勢之源。構建合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發展的基石。本文運用對比論證法、文獻資料法來闡述無形資本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的影響。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培育和運作無形資本。然而我國目前無形資產管理方面還存在諸多漏洞,影響了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對無形資產與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國外向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無形資產管理模式和具體措施,將對我國外向型企業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積極的建議。

參考文獻:

[1]常文博.試論國營企業的無形資產及其會計處理[J].現代電力,2009(S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