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的具體研究方面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出口貿易的具體研究方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進出口貿易的具體研究方面

篇1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路徑;轉型;升級

一、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貿易順差太大,貿易摩擦增多。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最先起源于歐美國家,還有東亞新興經濟體和我國之間產生的。我國需要從其他國家采購各種原材料以及零配件,還有一些中間產品,經過組裝之后賣到國外。因此,把提高成本以及亞洲對歐美國家產生的貿易順差直接轉嫁給了我國,這就是我國針對歐美等國家產生的貿易順差最為主要的來源。另外,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和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在逐漸增多。

(2)進出口貿易處于產業鏈低端,經濟效益低下。我國進出口貿易企業在資本還有技術密集型產業當中經歷的大部分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環節,重點在產品研發以及設計,還有制造以及銷售,還有運輸以及售后等不同的環節共同組成了整個產業鏈條,并且在這個產業鏈條中只進行對零部件做出簡單的進出口。隨著進出口貿易國外增值率其增長速度不斷放緩,所以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經濟效益也是比較低下的。大部分的高額利潤都被國外企業拿走了。我國進出口貿易大部分的是依靠出售低生產要素的產品來獲得低價回報的,隨著技術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類別的產品占據的市場比例越來越大,我國在進出口方面有著較低的附加值,目前還處于產業鏈以及價值鏈的最底端。

(3)對外依賴性以及依附性較強。造成我國進出口貿易依賴性以及依附性不斷增強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一直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因此,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比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到目前為止,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體形勢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但是,一旦出現進出口貿易價格波動,對于國內經濟的發展以及穩定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我國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路徑

(1)基于產品層面的轉型升級。主要從微觀層面來分析我國進出口貿易實現轉型升級。把所有的進出口商品都按照具體的進出口方式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分為禁止類以及限制類,還有允許類等等。用此辦法來限制我國進出口產品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生產工藝水平較為落后的境況,并且對于容易引起出現貿易摩擦的產品,應該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全面促進進出口產品貿易轉型升級。

(2)基于產業層面的轉型升級。進出口貿易在整個產業層面進行轉型升級主要是通過進出口貿易產品實現轉型升級作為基本條件的,這同時也是進出口貿易產品實現轉型升級最為直接的表現。另外,進出口貿易產品主要是由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資源密集型產品逐步轉向資本以及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實現轉型升級的,目的在于帶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由原先的資源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逐步轉向資本以及技術密集型方面轉變,大部分的進出口企業尤其是在產品工業流程方面實現產業升級對于帶動國內進出口貿易實現價值鏈由先前的低端環節逐步轉向高端環節方面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還能夠更進一步地拉長整個價值鏈進入到產業發展領域,有效帶動進出口貿易產業升級。

(3)基于區域層面的轉型升級。從整個區域層面來看,我國進出口貿易要實現轉型升級就應該針對當前進出口貿易存在較為嚴重的區域分布不均勻這一問題做好解決,全面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區域性經濟獲得協調性發展。進出口貿易表現在區域層面上的產業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我國東南沿海區域,這些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相比較中西部地區而言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全面實現我國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還應該讓進出口貿易體現在產品層面以及產業層面這兩個方面都做到轉型升級,并且不同的區域都應該同時實現轉型升級,不同區域之間還應該建立起優勢互補以及相互聯系的國際貿易產業價值鏈。

三、小結

目前,進出口貿易仍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我國不能否定也不能放棄發展進出口貿易,而要繼續將進出口貿易作為我國的重要貿易戰略。但是,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比較優勢實現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也不能依靠勞動密集型進出口貿易實現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因此,我國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面臨巨大壓力,對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路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百福,徐小薇.國學精品課教材:進出口貿易實務教程[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篇2

進出口貿易風險的主導因素已變更,由過去的自然風險主要轉化為人為風險。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政策變動;信用風險;風險防范

1 進出口風險的類別

1.1 進出口海上運輸風險

1.1.1惡劣的自然環境風險

在海上進行運輸的時候,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最常見有海上暴風雨、大霧、臺風、雷電、海嘯、地震、火山爆發等;意外事故則主要包括船舶擱淺、碰撞、沉沒、失蹤等。這些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都是進出口貿易在海上運輸途中可能會遇到的。

1.1.2海盜風險

隨著國際格局的動蕩以及局部地區沖突的加劇,很多貧窮國家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機進行海上劫掠活動,近幾年比較猖獗如索馬里海盜,海盜通過對商船的劫持進行相應的要挾,損害進出口貿易商的利益、威脅進出口貿易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對國際貿易造成極大的阻礙。

1.2 國內外政局動蕩、政策變動風險

1.2.1政局動蕩風險

很多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可能會牽扯到政局動蕩的風險。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出現政局動蕩的現象,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也門、中東中亞等一些國家。許多海外企業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所以在進出口貿易中一定要注意當前的國際政局及其發展形勢。

1.2.2政策變動

一些國家為了能夠在進出口貿易中取得主動有利的地位,就對國內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最常見的政策變動就是一些國家采取的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及其他非關稅壁壘;一些國家為了獎出限入,出臺比如加大外資企業的稅收、提高國內設立國外企業的標準等政策。

1.3 金融風險

進出口貿易還要考慮金融風險,一國爆發金融危機既涉及到國內因素,也有國際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市場機制和市民社會本身存有的金融隱患,國家和政府的干預也會誘發金融隱患。如果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政府過多過濫地干預無法有效地將其預防或是化解,反而會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起到加劇和推動的作用,腐敗行政、黑箱行政、低效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

1.4 客戶風險

進出口貿易業務整個流程繁瑣、復雜,其中包括業務的商討、合同的簽訂、貨物的交接、費用結算等,風險的發生率也會相應提高,它既可能發生于業務流程鏈之外,也可能存在于業務流程鏈之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風險可能發生。

1.4.1合同風險

在進出口貿易中,貿易合同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它影響全局的發展,貫穿于整個進出口業務的過程中,涉及的范圍也很廣泛。

1.4.2市場風險

使外貿企業受損失的另一種風險是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會受到各國地理環境、人文因素、時事政治和經濟多種因素的影響。

1.4.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既包括合同項下的信用風險,也包括結算時因銀行信用及商業信用造成的風險。

2 應對進出口風險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進出口貿易風險防范意識

要想在進出口貿易中更好的避免上述的各種風險,首先是要從進出口從業人員身上入手,提高從業人員的進出口貿易風險防范意、識風險管理能力等。進出口貿易工作人員需要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進出口貿易的各個環節熟練掌握,提高風險分析、風險提取等業務素質。

2.2 審慎研究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規避合同風險

在進出口貿易中合同風險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簽訂合同的時候,作為雙方的合同簽訂人員,一定要認真的審核合同的先關規定,不要在任何一個不明確的條件下簽訂合同,要認真的理清合同的任何一個規定所代表的意思,盡量避免因合同的模糊和漏洞而給對方以欺詐的可能。

2.3 建立自己的信息情報系統,降低市場風險

現代社會網絡發達,各類信息可借助于網絡快速、便捷獲取,但是網絡信息渠道多變、種類繁多,有關信息的權威性、時效性并非完全可信,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導致外貿企業做出錯誤的決策。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報系統,時刻關注與此相關的時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動向,以及消費者增加的新需求和產品的供需狀況,對這些情況加以調查、研究,預測可能導致的風險事件,讓企業能盡早展開套期保值等業務來中和市場風險。

2.4 完善信用管理體系,弱化信用風險

通過逐步的建立規范的企業內部的管理以及企業外部相關客戶的規范來減少因為規范不合格而遭受的欺詐導致損失的行為。在世界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們會遇到形形的貿易企業,但是要想在貿易中起的勝利,首先就要有個規范的操作來取得好的客戶,有個規范的內部操作能夠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整個操作過程沒有漏洞。外貿企業可根據具體貿易業務情況來降低信用部門造成的收匯風險,其中包括出口信用、出口保理業務、銀行保兌業務等方式。

2.5 及時投保,防范運輸風險

可以通過對于風險的預測和在運輸船上做必要的風險防范,對于運輸船只和運輸的貨物進行相應的保險投保是最重要的。在進出口貿易中,運輸貨物多數有以下幾個特征:運輸程序復雜、環節眾多、運輸路途遠、運輸時間長,在貨物運輸的過程中風險事件發生頻率較高。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運輸貨物的投保問題一定要得到重視,及時做出決策。如果保險由進口方負責,那么出口方應將貨物裝運時間告知進口方。如果出口方被委托投保,那么進出口雙方應盡早溝通,將投保的險種、范圍、費用等問題確定下來,避免發生風險事件后兩方推卸責任。

3 結論

由于世事瞬息萬變,我們不可能預測到所有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國企業在進出口貿易方面要高度警惕,做好應急方案,防止非關稅壁壘引發貿易風險。企業要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有關商品的標準注意觀察和研究,并對自己的產品質量加以提高,看準時機避開灰色壁壘風險,使出口貿易順利進行。此外,進出口貿易離不開時事政治與經濟的影響,企業需密切關注各方面動向,及時做好防范工作。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進出口貿易企業對于各種風險的了解、預測以及防范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靜.外貿企業如何防范出口業務中的風險[J].經濟視角(B版),2005,(07).

[2]毛小明.淺論我國中小企業對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與規避[J].企業經濟,2007,(08).

[3]陳金姝.淺談出口業務的風險防范和控制[J].對外經貿財會,2007,(12).

[4]高偉光.試論國際貿易國家性風險及防范對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03).

篇3

何莉(1979-),女,湖南瀏陽人,湖南商學院經濟學系講師,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

摘要: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的地區差距,并運用泰爾指數和基尼系數對總體差距進行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分解。分析表明,從地區結構來看,東、中、西部三大地帶間的差異在總體差異中占主導地位;從產業結構來看,制成品貿易上的差異構成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差異的主體。

關鍵詞:進口;出口;地區差異;泰爾指數;基尼系數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7)07-0028-05 收稿日期:2006-12-3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口和出口額分別由1978年的108.9億和97.5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916.1億與9690.8億姜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6.54%和17.85%。但在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發展水平上升的同時,不同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卻表現出強烈的非均衡性,如2006年對外貿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廣東省進口和出口額分別達到2252.63億和3019.53億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區僅為1.06億與2.22億美元。

日益擴大的對外貿易發展差距,引起了國內部分學者的關注,如岳昌君計算了1998年我國各省市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的各類商品的顯現比較優勢和貿易條件,認為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出口發展存在顯著差異。謝昭瓊認為,由于在收入水平、技術水平、人力資本、政策支持、資金狀況、運輸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東、西部對外貿易發展差異明顯。許雄奇、張宗益運用不平衡指數、變差系數、集中度指數等指標對1992-2001年中國出口貿易的省際差異和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差異進行定量分析,根據出口依存度、增長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和貢獻率指標對30個省市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1992-2001年省市之間的出口差異逐漸縮小,但東、中、西三大地帶之間出口發展存在顯著差異,且中國出口發展的地區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大地區之間。尹希果、雷虹、譚志雄建立了包括進出口總額與增長率、貿易結構、貿易企業性質等28個變量的指標體系,對1999-2002年中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并根據因子得分將31個省市分為發達型、發展型、成長型、潛力型、開發型5大類,認為中國各省市對外貿易發展差距明顯。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省市進出口貿易發展差異呈現出怎樣的規律?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與經濟增長差異有何聯系?總體貿易差異在地區構成和產業構成方面如何?本文運用泰爾指數、基尼系數指標對1978-200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特征和規律進行探討,并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總體差異進行結構分解,從而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

一、進出口貿易發展總體差異

(一)進出口貿易發展總體差異的演變趨勢本文首先采用泰爾指數(T)對1978年以來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的地區差異進行定量分析。

泰爾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Xi為各省進口或者出口貿易額。

根據式(1),本文計算出1978-2006年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泰爾指數。

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演變特征不盡相同。進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演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78-1986年,進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變化較小;1987年后差異迅速擴大,衡量進口貿易地區發展差異的泰爾指數大幅度提高,1990年達到最高點;1991-1996年,進口貿易發展地區差距逐步縮小,泰爾指數緩慢下降;1996-2006年,衡量進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泰爾指數在高位上進入相對平穩階段,波動非常小。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省際差異則以1986年和1996年為界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78-1986年,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逐漸縮小,1986年達到最低點;1987年后差異不斷擴大,衡量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泰爾指數穩步提高;1996-2006年,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變化較小。

(二)進出口貿易發展差異演變的成因分析首先,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變化受到經濟、貿易體制變革的影響。改革開放初,中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貿經營管理體制,進出口貿易由國營外貿公司壟斷經營,企業基本上沒有經營自,生產多少,出口多少都是由行政命令決定的。因此,在計劃機制在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改革開放初期,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距比較平穩,呈現出緩慢縮小的趨勢。1987年起,承包經營責任制開始在外經貿行業內推行,此舉極大的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各省份開始各顯神通千方百計地增加出口創匯,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優惠政策導向的上海、廣東等沿海地區對外貿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中央實行的是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政策,廣東、海南、福建、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率先設立了經濟特區,優先享受到了各項優惠政策,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涌入東部地區,帶動了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也進一步拉大了東部和中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差距。因此,1987年開始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迅速擴大。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自沿海向內地的逐步開放政策漸入,內陸地區的一些城市包括所有的內地省份和自治區省會城市都相繼開放,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各省份基本上都設立了不同類型的經濟開放區,優惠政策得到普及。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對不斷擴大的地區差距開始有所意識,將地區發展戰略的重心轉向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地區差距的降低上,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客觀上阻止了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所以,1996年后衡量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泰爾指數都相對平穩,波動較小。

其次,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息息相關。根據魏后凱、范劍勇、朱國林等的研究,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總體上處于“U”字型走勢之中,1978-1985年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變動軌跡可以部分解釋改革開放后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差異的演變。為了進一步分析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差異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之間的關系,本文選取了衡量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差異的泰爾指數與衡量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泰爾指數進行回歸分析,為了克服異方差性提高計量分析的可靠性,對所有的變量均取自然對數。1978-2005年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與GDP差異的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在上面的回歸分析中,所有的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F統計值、R2均在合理水平,對方程進行

Wald檢驗證明不存在異方差性。總體而言,方程的擬合效果良好。回歸結果表明,1978-2005年間,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與經濟發展差異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差異泰爾指數的自然對數每增加l%,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差異泰爾指數的自然對數會相應增加0.84%和0.90%。

再次,各地區自身因素也是導致進出口貿易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各省在基礎設施、資源稟賦、人力資本、技術力量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而這些因素都會對其進出口貿易發展產生影響。為此,本文利用1978-2005年間省份相關數據的平均值進行相關性分析。

表1顯示各省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資本形成、技術力量、市場化程度、利用外資水平與其進出口貿易發展相關性很大,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充裕、技術先進、市場化程度高、利用外資較多的省份進出口貿易發展也較好,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其經濟發展,資本積累和市場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良性發展循環。因此,各省份自身因素的差異也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地區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進出口貿易發展總體差異的結構分解

接下來,本文分別利用泰爾指數和基尼系數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總體差距進行地區結構分解和產業結構分解。

(一)地區結構分解泰爾指數是各地區進出口貿易額的加權幾何平均,它具有表達差距的較好性質,可以將數據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組,然后將差距分解為各個組內和組間差距。泰爾指數又可寫成:

其中m為組數,Sk是第K組的權重,Tk為第K組的泰爾指數。等式右邊第一項是各個組泰爾指數的加權平均和,表示的是組內差距,第二項是用組的均值來表示的組間差距。于是,衡量總體差異的泰爾指數可以按東、中、西部地區分解為:

其中,TE、TM、TW分別表示衡量東、中、西部地區內部差異的泰爾指數;XE、XM、XW、X分別表示東、中、西部地區和全國總體的進口或者出口貿易額。式(5)中前面三項分別是東、中、西部地區內部的組內差距,最后三項是用組的均值來表示的組間差距。用T1表示組間差距,式(5)可以進一步表示為:

地區內部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率。貢獻率的大小反映了該因素對總體差異的影響程度。

本文將全國30個省市(由于重慶市設立較晚,出于統計口徑一致性考慮,仍將其并入四川省計算)按照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的標準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大地帶,計算出1978-2006年各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泰爾指數,然后,將總體的泰爾指數按東、中、西部進行分解,把進出口貿易發展的省際差距分解成各亞地區內部的差異和各亞地區間的差異。

表2顯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地區差異主要是由東部地區內部差異以及地區間差異引起的,相對而言,中部與西部地區進口和出口貿易發展差距對總體差距的貢獻非常小,大多數年份其貢獻率甚至不到2%。具體比較東部地區內部差距和區域間差距的貢獻率,可以發現在大多數年份,地區間差距對總體差距的貢獻率大于東部地區內部差距的貢獻率,而且最近幾年,地區間差距的貢獻程度正在不斷增大。

(二)產業結構分解接下來,本文借用基尼系數指標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省際差異進行產業分解。出于數據可得性和統計口徑一致性考慮,僅對1993-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省際差異進行產業結構分解。

定義進出口貿易發展基尼系數Gm,計算公式為:

其中Xi為某地區進口(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總體進口(出口)貿易的比重,Wi為該地區的人口比重,Vi為各地區進口(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總體進口(出口)貿易的累計比重。基尼系數可以按產業進行

口)貿易中所占比重,GK為單項產業進口(出口)的基尼系數。本文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計算出1993~2004年中國進口(出口)貿易總體的差異以及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分別對總體進口(出口)貿易基尼系數的貢獻,計算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到,分產業來看工業制成品對總體進口和出口貿易基尼系數的貢獻率不斷增大,1992年工業制成品進口對總體進口貿易基尼系數的貢獻率為85.57%,到2004年這一數值達88.12%。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總體出口貿易基尼系數的貢獻率更大,這一數值已經由1992年的84.88%,增大到2004年的94.37%。而初級產品對總體基尼系數的貢獻率很小,而且呈不斷下降趨勢。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制成品進出口貿易占總體對外貿易的比重顯著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制成品貿易的地區差異不斷擴大,如2004年廣東

篇4

關鍵詞:林產品 進出口貿易 風險 機制

林產品是社會商品的一種,主要包括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生產的木材,還有以木材為原料的各種產品,例如鋸木、原木、各種木質的半成品或者成品,木質人造板、木漿等,除此外還有各種紙和紙制品、林化產品。林產品進出口貿易是林產品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的總稱,是指將本國生產、加工的林產品運往本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行銷售或者從國外輸入林產品在自己國家進行銷售的交易行為。本文研究重點就是在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這種交易行為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并提出規避的辦法。

一、國際貿易風險的內涵

國際貿易風險是指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與貿易有關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時間內發生令人無法預料的變化,這些變化導致國家貿易主體在實際成本與預期成本之間、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發生差異,帶來了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國際貿易風險就是在貿易活動中可能發生在各個環節的不利因素,增加了貿易結果的不確定性,影響貿易利益的獲得。簡單說來,國際貿易風險的內涵有以下幾點:

1.針對未來將要發生的貿易活動;

2.預測的是貿易活動發生的結果與預期的差異;

3.風險重點是在整個進出口貿易活動中發生不利的可能性,風險值公式為f=(v,t.h)其中,v表示風險發生的概率;t表示風險可能帶來的危害的等級;h表示風險及時防范的可能性。

二、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現狀

受世界和我國經濟與金融環境的影響,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面臨著十分復雜的環境。國內經濟增長缺乏勁頭,國內供大于求;而國外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較多,阻礙進出口的順利進行。2011年我國與歐美國家在林產品貿易上處于下滑趨勢,處于貿易逆差。中國的林產品貿易面臨原料進口的價格上漲迅速,價格成本壓力增大,此外受人民幣匯率增值的影響,我國的許多林產品相關的外貿企業面臨著經營危機,特別是中小外貿企業面臨的挑戰更大。因此我國的林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還存在一些不穩定的風險性因素,需要認真研究對待。

1.林產品貿易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風險預警機制是保障林產品進出口貿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并給出警告,最大限度的捍衛林產品企業的利益。但是在我國這樣的風險預警機制還不夠健全,主要缺陷是不穩定,效率低,未建立起全面科學規范的風險預警體系,不能發揮真正的預警作用。不少林產品貿易企業沒有嚴格按照對外經營活動的程序與規定進行交易活動,容易產生外貿風險,而如果預警機制不健全的話,風險損失不可估計。

2.林產品貿易企業缺乏風險內控的意識。貿易風險的內部控制非常重要,但是一直以來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都沒有對風險引起足夠的重視,風險內部控制意識淡薄。風險發現和內部控制都是由人決定的,若是林產品貿易企業中的領導者沒有這種風險自覺意識,沒有長遠的風險遠光,不能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那么該企業就無法在激烈的林產品進出口貿易市場上站穩腳跟。

3.林產品貿易主體抗風險能力弱。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還沒有培養出足夠強的抗風險能力,具體表現在兩點:(1)企業管理人員沒有形成風險管理的觀念和意識,風險管理缺乏主動性。(2)企業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比較低,難以承擔林產品風險管理的重負。

4.林產品貿易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關于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完整與系統,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立法跟不上實際林產品貿易發展的現狀,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沒有建立起專業的林業風險管理結構,讓林產品企業風險管理缺乏組織保障;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學的林產品風險管理機制,在風險預測、風險抵抗等內容上都缺乏可操作性。

三、應對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的建議

1. 防范法律法規與政策帶來的國家風險。加大行業組織和企業自身的力量,大力拓展林產品出口的市場,對原材料的獲取進行嚴格控制,提高應對貿場中風險的能力,從而降低或者防范法律法規和政策帶來的貿易風險。

我們要加強國內人工林的培育,不斷提高國內人工林的規模與質量,大力開拓國內的林產品市場,建立起完善的國內林產品市場體系;要走出去,面對復雜的國外林產品貿易環境,要大膽參與國際森林資源的生產和分配,培育國外林產品市場,這方面就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與領導,政府要帶領國家企業實施海外開拓戰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解決國內需求。

在競爭優勢上,逐漸摒棄以價格低廉為主的競爭力,要建立新的技術優勢,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林產品名牌,建立多種渠道的銷售模式,以此不斷增強競爭力。要加快技術的進步,要增大技術在林產品中的比重,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此促進林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在林產品經營的規模上,可以依靠政府職能,設立一定的產業規模標準作為產業進入壁壘,促進林產品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面對風險時,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反對不合理的技術壁壘;要落實對林業企業森林認證的要求。

2.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影響林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非常關鍵的因素,特別是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問題,對林產品的出口貿易造成很大壓力。為此,林產品外貿企業必須將人民幣波動的匯率風險納入風險預警和風險管理機制。本文主要選出兩點內容給予建議:

(1)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及訂立保值條款。這個主要是在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初步簽訂林產品合同時需要注意的,首先是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出口企業盡量選用硬貨幣進行計價,因此它不會貶值,未來只有升值的潛力;進口企業盡量選擇軟貨幣進行計價,因為它匯率不會上漲,未來會有貶值趨勢,不會提高進口成本。其次要訂立貨幣保值的合同條款,以抵御或轉嫁出口商不能選用硬貨幣、進口商不能選用軟貨幣的風險。

(2)合理選擇結算手段。這是在履行林產品進出庫貿易合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首先企業出口時在報價時要充分考慮匯款變動的風險,選擇按固定換匯成本結算的方式;其次當計價的貨幣匯率走低時,進口企業可以選擇提出交貨時間后延或提出延期付款,以規避匯率風險損失。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靈活的利用金融工具可以應對匯率風險:①利用貿易融資提前辦理結匯,現在通用的主要貿易融資方式有押匯、貼現與福費廷。②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外匯保值,鎖定匯率,例如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權、外匯掉期等。

3. 價格風險的應對策略。主要有兩種辦法:利用合同中的價格條款,利用林產品其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前者主要是防范價格風險,合同定價方法主要有固定作價法,非固定作價法、制定價格調整條款;后者主要是規避和轉移風險,只要規范合理的利用期貨市場,局可以減少價格風險帶來的損失。

4. 結算風險應對策略。(1)嚴格調查貿易對手的信用。對貿易對手的資信調查是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首要任務,因為客戶信用不良是所有結算風險的直接原因。要嚴格的調查企業的信用記錄、經濟實力、支付能力等,還要調查對手的國內經濟政治環境,是否會對貿易的結算造成影響。

(2)采用合理的結算方式。各種結算方式風險由低到高分別是信用證、托收、匯付。在信用證結算方式下,進口商注重的是貨物的質量,出口商注重能否收到貨款,銀行注重的是雙方是否符合業務的要求,其他兩種結算方式,只是注重對方的信譽。

(3)完善出口保險制度。完善出口保險制度我們應當做到:首先,我國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經濟上給予幫助,保險規模應當逐漸擴大。其次,提高資信調查能力,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最后,建立出口信用保險的法律法規,學習國外先進的保險經驗。

四、結語

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問題,風險管理的現狀,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建議,希望對林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更好的防范、規避與轉移風險有所裨益。林產品外貿企業要認真分析國內外的經濟與金融環境,針對可能存在的國家風險、匯率風險、價格風險、結算風險,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警惕意識,采取多種有利措施規避和化解各種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取得更加長遠的、穩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倩,田禾,羅信堅.前三季林產品貿易逆差增大.中國綠色時報,2011-12-1.

篇5

關鍵詞: 進出口貿易總額;回歸分析;統計檢驗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0-0181-04

引言

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騰飛的進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我們需認識到對外貿易是一把“雙刃劍”:控制貿易差額在合理的規模中變化,可以更好的擴大內需,加快國內的經濟增長,使得經濟效用最大化,并且能減少貿易摩擦,減少由自然、政治等不可抗因素帶來的風險。但若對外貿易發展失衡,只會適得其反,后果也是很嚴重的。因此研究中國進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出口差額與中國那些經濟因素有關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自變量的選取

1.本文如下經濟指標作為模型的自變量:(1)年末外匯儲備余額(FER),單位為億美元;(2)匯率(RA),100美元:人民幣;(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以1993年為基準點,即1993年CPI=100;(4)國內生產總值(GDP),單位為億美元;(5)實際使用外資(FM),單位為億美元。

2.理論陳述: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并選取模型的自變量:首先,進出口的結果就是外匯的增減,所以該模型自變量中應包含外匯的相關經濟指標。由于外匯儲備是在不停變動的,并且經濟活動經常以年度為結算,因此我們選擇年末外匯儲備余額作為一個經濟變量。其次,理論上來說匯率的變動會導致進出口總額的變動,而世界上大部分經濟活動是以美元作為結算的,因此我們選擇美元與人民幣的比率作為一個經濟變量;再次,居民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進出口的數額產生影響,而國內生產總值和物價指數又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水平,因此,針對于消費,我們選擇的經濟變量包括:GDP和CPI;最后,我們來考慮外資的投入,外資的投入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的進出口數額,因此我們選擇的最后一個經濟變量為實際使用外資(在后文中會用英文分別代表上述6項經濟指標)。

另:為了便于利用各項經濟指標進行分析,本文使用FER、RA、CPI、GDP、FM英文縮寫符號來代替年末外匯儲備余額、匯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使用外資五個自變量。

二、模型的設計

根據上述經濟行為理論,我們建立模型,來研究年末外匯儲備余額 (FER)、匯率(RA)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國內生產總值(GDP),實際使用外資(FM)。這五個解釋變量對于被解釋變量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Yi)的影響。

建立模型如下:

Yi = β0 + β1*FER + β2*RA + β3*CPI +β4*GDP+β5*FM+ μi

如模型所示,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呈線性關系。β0 為截距系數,它表示當解釋變量均為零時,被解釋變量消費需求的情況,它是不受解釋變量影響的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起始值;β1、β2、β3、β4、β5為斜率項系數,表示當解釋變量變動一個單位,被解釋變量Yi 相應的變化β1、β2、β3、β4、β5個單位;μi為隨機干擾項,將影響Yi的其他因素歸入其中。

三、模型的建立

利用eviews5.0 軟件,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模型做回歸分析,從而進行初步的參數估計,所得結果如下頁表:

觀察上表所得參數結果,我們得到如下方程:

= - 222224.3-1.777245*FER-17.68314*RA+1734.801*CPI+

(-2.646738) (-0.905496) (-0.362081) (2.618251)

7.939766 *GDP+56.73498*FM

(6.951976) (0.844364) ——t統計量

R2=0.978682 F=100.9986 DW=2.028819

四、模型的檢驗及修正

1.經濟意義的檢驗。在前文選取變量的論述中,已詳細地分析了各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FER外匯儲備與貿易總額成反比,如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GDP 與進出口貿易總額成正相關關系的,即GDP 增加,進出口貿易總額也會增加。而CPI與進出口貿易總額的關系同GDP相似,即居民消費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與進出口貿易額是同規律變化的。RA匯率對與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影響具有不定性,如匯率升高時,我們要看進口額因此的增加額與出口額因此的減少額哪個較大,視情況不同而不同。FM實際利用外資額對于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定性,越多地進行對外經濟合作就會越多地給進出口貿易帶來機會,給越多的中國出口商創造契機。因此,對外經濟合作額也應該與進出口貿易總額有正的相關關系。

觀察上述模型,其中FER,RA的系數符號為負,而CPI,GDP及FM的系數符號均為負,故上述模型中的系數基本符合經濟意義。

2.模型統計意義檢驗。(1) 擬合優度檢驗。由上表知,回歸方程的判定系數R2=0.978682,這說明總離差平方和中的97.8682%被樣本回歸直線解釋,只有接近2%的部分未被解釋,因此樣本回歸直線對樣本的擬合優度非常高。但R2中會摻雜解釋變量個數對擬合優度的影響,因此要用殘差平方和與總離差平方和分別除以其各自的自由度,也就是調整后的判定系數表示。調整后判定系數為0.9698992,這一解釋度同樣非常高。

(2) 方程的總體線性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當顯著性水平為0.05時,F=100.9986>F(5,11)=3.20,F統計量的P值為0.000000,小于0.05的水平,所以認為回歸方程總體上的線性關系顯著成立。

(3)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觀察β0,β1,β2,β3,β4,β5的t統計量的P值檢驗結果,我們發現,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只有β3,β4的 t檢驗結果呈現小概率,即P=0.0239

3.模型設定偏誤或存在遺漏項的檢驗。我們采用拉姆齊(Ramsey)于1969年提出的RESET檢驗來檢查模型是否有設定偏誤或存在遺漏項。檢驗結果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假定模型的F檢驗P值為0.284255,遠大于0.05,說明假定模型不顯著。我們再來看關于方程個變量的RESET檢驗:

我們發現,假定引入的卻是變量的T檢驗P值分別為0.7673和0.9707,均遠大于0.05,為大概率,說明它們相對與被解釋變量Y來說不顯著。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的模型不存在模型設定偏誤或遺漏項的檢驗。

4.多重共線性的檢驗。我們對模型進行逐步回歸,得到的結果如下:

我們通過觀察R2大小及t檢驗結果,逐步加入變量,逐步回歸,剔掉不符合檢驗標準的變量,最后剩下變量GDP和CPI,此兩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高度相關,從而得到修正模型。

5.異方差的檢驗。

(1)異方差的檢驗。我們利用懷特檢驗的方法對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所得輔助回歸模型估計結果及信息如下表:

從上表中的無交互項懷特檢驗可看出,當顯著性水平為0.05時,nR2=230.06542>χ2(4)=9.488,所以存在異方差。實際上,χ2統計量的P值為0.008944,小于0.05的水平,所以存在異方差。

類似的,從有交互項的懷特檢驗(見上表)中,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即當顯著性水平為0.05時,nR2=250.1193>χ2(5)=11.0705,所以存在異方差。實際上,χ2統計量的P值為0.011386,小于0.05的水平,所以模型存在異方差。

(2)異方差的修正。下面,我們對模型的異方差進行修正

我們采用WLS估計法,用OLS法所得殘差的絕對值倒數(1/|e|)作為權重,得到回歸結果如下表五所示。表中得到效果較好的估計,消除了異方差。

為了檢驗異方差修正情況,下面我們對利用WLS修正后的模型進行懷特檢驗:

懷特檢驗顯示,χ2統計量的P值為0.825690,明顯大于0.05的水平,模型已不存在異方差,修正成功。

6.序列相關的檢驗。我們應用LM檢驗判斷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關:

檢驗結果表明,含一階滯后變量時的Prob=0.051131>0.05,故隨機擾動項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

結論及建議

1.結論。通過回歸分析方法,我們選擇變量,對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因素建模分析,并對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的檢驗,最終確定模型如下:

Y=-160396.7971+1297.167921*CPI+7.127408211*GDP

篇6

關鍵詞: 《出口貿易實務》 實踐性教學 必要性 方法

一、《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特點

《進出口貿易實務》是中等職業學校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商務日語、商務英語、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基礎理論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既涉及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又涉及許多具體的進出口貿易實務,如單證實務、報關實務、外貿函電等,是一門理論和實務相結合的學科。它是為培養對外物流管理工作、從事各種電子商務活動及涉外連鎖經營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而設的。國際貿易活動具有跨國界、跨文化、環節多、難度大、變化頻繁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較強的處理實際業務的能力,這就要求老師不僅重視基礎理論及知識的教學,而且強調實際業務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因此,探索《進出口貿易實務》實踐性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進出口貿易實務》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踐性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從學生的客觀方面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素質普遍偏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為中考落榜者,在中小學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經常開小差,精力不集中,學習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一般較弱,對語言文字不能正確理解。但這些學生天生愛動,喜歡直觀方式接受信息,《進出口貿易實務》理論知識比較難以理解,只注重理論,按傳統方式教學,學生必定失去興趣。因此,實踐性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踐性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必要措施。從學生的主觀方面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很多同學學習目標不明確,認為:我將來又不到外貿公司上班,學其何用?因此學習主動性普遍較差。中職生大多因成績較差而無法進入普高,因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加上中專的教育方式與初中教育方式有較大的區別,他們一時無法適應。因此教師在《進出口貿易實務》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從實踐中體驗成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實踐性教學是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的體現。“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早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命題。然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視的現象。比如,教師上課前事先設計好,提什么問題,學生怎么回答,老師如何反饋,都已經寫進教案。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提的問題的回答,必須符合教師的備課時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如果學生即興提出超出教師備課范圍、具有獨創性的問題或答案,很多教師的反映就是不置可否。因為教師并沒有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位置上,而是過多地注意自己的教學活動如何安排得環環相扣,過多地注意自身的教學行為的設計和執行,恰恰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實踐性教學則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實踐性教學能夠督促教師主動到企業實踐。教師在《進出口貿易實務》實踐性教學中,會遇到很多書上沒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主動到企業實踐,學習進出口業務的具體操作,進而完善教學方案。

三、《進出口貿易實務》實踐性教學的方法

(一)企業參觀,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學習《進出口貿易實務》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到外貿單位或港口參觀學習,是提高學生感性認識的必要措施。通過參觀,學生對一些外貿術語會有直觀的理解,比如,貿易術語FOB、CFR、CIF三種貿易術語,風險劃分界限均以船舷為界,什么是船舷?貨物如何越過船舷?貨運船舶是什么樣子?等等,一系列問題,均能得到解決,對理解國際貿易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條件情況下,到外貿、外運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對學習和運用外貿知識是最好的方法。

(二)利用案例教學法,加強實用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案例教學法是實踐教學中實用性教學的常用方法,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應該達到實用性的目的,也就是能夠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教學強調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具體體現在每個專業的應用層面。因此,實踐教學是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進出口貿易實務》教學過程也普遍運用案例分析方法,選取典型的案例,結合所學的外貿知識,提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理論,能夠在實踐中運用,從而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三)課堂模擬,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工作情景。實踐教學也是體驗教學,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專業實踐,從實踐中領悟學到的知識,增加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并以此方式讓學生自覺提高專業知識水平,達到理論與實踐聯系的目的。因此,《進出口貿易實務》教學可以組織學生觀察、體驗和實際操作專業領域的工作,以此達到對專業知識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某些工作場景,讓學生體驗。如:信用證結算方式:可以模擬工作場景,設置五個角色(出口商、進口商、出口地銀行、進口地銀行、運輸單位),讓學生分角色制作單證,具體掌握各種單證的流動方式,從而深入理解信用證結算流程;再如,簽訂合同環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談判。學生學習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可以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嘗到知識,并且得到實踐鍛煉機會,獲取經驗,進而更深入透徹地理解專業知識。

(四)實用軟件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實踐教學同樣是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強調的是建設實驗室,開發實驗課程,建立實驗教師隊伍。特別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網絡應用的普及,用計算機模擬商業運行環境,進行網絡環境的仿真實習等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進出口貿易實務》在教學結束后,可通過模擬軟件學習的實訓,讓學生在仿真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具體體驗。我校商貿實訓室安裝SIMTRADE外貿實訓平臺,學生可以用不同的角色進行操作,如:出口商、進口商、出口地銀行、進口地銀行、工廠、海關、船公司等,學生分組操作比賽,在可控的實驗環境下充分體驗真實場景的感覺,達到了教學目的。

總之,探索《進出口貿易實務》實踐性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手段。實踐性教學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用,從而實現了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健教授.構建高等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篇7

一、海南產業開放發展現狀

1、進出口貿易狀況

隨著海南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海南對外貿取得了重要進展,產業開發程度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間,海南累計進出口總額達到404542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為936738萬美元,進口總額為3108682萬美元,分別占比23.16%和76.84%,進出口逆差2171944萬美元。

從發展趨勢上看,2007年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35749萬美元,同比增長158.5%; 2008年,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5億美元,同比增長43%,其中主要是進口貿易額增幅較大。200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海南進出口總額比2008年下降15.34%,但總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國際旅游島建設利好政策以及國務院采取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海南進出口貿易回升明顯,達到10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出口總額增加顯著,創歷史新高,達到239114萬美元,進口總額842536萬美元。

從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看,海南出口貿易主要以一般貿易與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為主,兩者貿易額幾乎占全部出口貿易額的90%以上,其中一般貿易額2008年至2010年分別占出口貿易總額的75.13%、60.76%和64.05%;進口貿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貿易方式,一般貿易額2008年至2010年分別占進口貿易總額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資狀況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通過實施多種優惠政策,不斷改善投融資環境,多種方式吸引外資進入。總體來看,近幾年利用外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其中實際利用外資額創歷史新高。

(1)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外商投資企業數增速顯著

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從2006年的79259萬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152276萬美元,增幅超過92%,其中,外商直接投資由74878萬美元增至151213萬美元,對外借款從4381萬美元減至1063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登記數從2536個增加到4171個,增長64%,注冊資本由83億元增長至145億元。“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外商投資企業數均增速明顯,說明海南省投融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外商投資信心明顯增強。

(2)利用外資合同項目與合同金額降幅明顯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利用外資合同項目從2006年的193個降至2010年的72個,利用外資合同金額從2006年的193個降至2010年的72個,合同金額分別從2006年的108602萬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萬美元,降幅均超過62%。雖然海南省利用外資合同項目與合同金額均呈現出下降態勢,但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卻上升勢頭明顯,說明大項目對海南省引進外資起到了支撐和拉動作用,“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的產業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

3、對外經濟合作狀況

2006年-2008年,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金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從2006年的307萬美元和246萬美元增長至2009年的3272萬美元和3380萬美元,分別增長9.7倍和12.7倍,增幅明顯。但受金融危機影響,至2009年,兩項數據增速相比前期均明顯下降,其中完成營業額降幅達35.7%。總體來看,“十二五”期間海南省對外經濟合作呈上升趨勢。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的實施與不斷推進,海南省對外經濟合作的范圍和力度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將得到進一步體現。

二、海南產業開放水平評價

產業開放是一種以產業的國際合作為主導的對外開放模式,是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優勢產業領域,在投資自由化和市場準入條件方面,率先實行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對外經濟合作活動。目前,學術界對衡量產業開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從規范角度進行的,并沒有形成一致認可的實證研究方法。因此,我們通過借鑒胡曉鵬(2007)在《中國區域產業開放與價值創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關系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對產業開放進行實證研究的基本原理,給出了從宏觀產業角度來界定產業開放度的基本方法,即產業的對外開放度,等于該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達式為:

FOIi表示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開放度,等于該地區全部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出口總量(Ei)與其產值之比;JKYCDi表示進口依存度,等于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進口總量(Ii)與其產值之比,全部產業的產值用當地GDP來替代。指標為正向指標,即數值越大,所衡量的開放程度就越高。

我們通過對2010年全國31省份(直轄市/自治區)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以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原始數據進行相關計算,其中,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分別以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平均中間價6.7695換算成億人民幣計量,最終得出2010年全國各省產業開放度排序。

注:原始數據均引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全國31省份平均產業對外開放度、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分別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總體產業開放度在全國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從沿海省份角度來看,海南產業開放度在全國11沿海省份當中排位靠后,僅位于河北與廣西之前,但開放度值是河北、廣西的2倍。從具體指標來看,海南出口依存度為0.08,居全國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與廣東產業開放程度比較

(一)產業對外開放度比較

海南各方面發展起步較晚,對外經濟交往有限,主要依靠與大陸地區的經濟往來。近十年,對外開放水平有了顯著發展,2008年海南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但是由于產業經濟總量小,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在絕對量上明顯低于廣東省,后者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海南的72.5倍(見表5)。

通過計算海南與廣東總體產業、農業、制造業開放度等指標(見表8),反映出:海南總體產業外開放度遠小于廣東,廣東產業經濟發展依賴于國際市場;而海南對外開放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小。從進出口依存度結構來看,海南總體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廣東總體產業的出口依存度大于進口依存度。其中海南農業對外開放度也落后于廣東,說明海南建設熱帶農業基地的力度不夠,沒有發揮海南熱帶農業優勢,農業國際市場的開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資水平比較

當前,利用外資是我國補充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重要途徑之一。2010年海南對外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72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0個,比上年度分別下降1818%和1765%;對外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金額402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392億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資水平上無論是從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金額以及實際利用金額來看,在數量上都遠遠落后于廣東。2010年海南在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有所減少,但是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卻表現出61%的增速,說明海南單項合同金額有所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實際利用外資的增長潛力較大。

四、海南產業開放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外貿易總量較低,貿易結構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6.49億美元,而同期全國31省市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達959.35億美元,海南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9.01%,進出口貿易絕對量較低。2010年,海南省對外貿易進口額為63.28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05%;對外貿易出口額為23.20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為0.08,排名第14;對外貿易進口額為63.28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05%。對外貿易進出口依存度分別為0.21、0.08,在全國31省市中分別排名第14和第6位,差異度十分明顯。說明海南省對外貿易過于依賴進口,貿易結構不合理。

2、對外貿易出口國分布不均,出口市縣較為集中

海南省對外貿易出口國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四國為主,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非亞洲國家出口額較少。2010年,海南對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出口總額分別為58406萬美元、12362萬美元、21983萬美元、38264萬美元,對四國出口總額占全部出口總額比重大55%,出口國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縣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亞、洋浦、文昌、儋州、瓊海等少數市縣,區域發展不均衡。

3、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結構單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氣、農產品(水海產品)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氣、水海產品出口額分別為6.7億美元、4.07億美元、4.04億美元,三種商品出口額合計14.81億美元,占全省23. 9億美元出口總值的61.96%。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海南省貿易企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引進力度不夠,導致產品更新換代遲緩,仍以低水平粗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出口產品質量不高,市場適用性不強。(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11》,《海南省統計年鑒2011》,《廣東省統計年鑒2011》.

[2]遲福林,李昌邦等,產業開放:海南經濟特區的希望[J].開放導報,2000(10):22-24.

[3]胡曉鵬,中國區域產業開放與價值創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7(5):72-83.

篇8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內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審計

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為了使自身仍然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是必由之路。內控制度逐漸變成對一個企業的業務活動、經營活動成敗與否的衡量準則。企業出現的不合法經營、會計信息偏離事實以及經營失敗等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缺乏內控機制或者內控機制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由于進出口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對進出口公司內控機制進行研究,發現其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進策略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

企業內部控制即企業自身為了確保業務以及經營活動行之有效以及資產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及時發現、防止或者糾正舞弊以及錯誤,力保會計信息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實性而有針對性的在企業內部所制定并且執行的一系列程序、措施以及政策。內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標即將虛假會計信息降到最低水平,確保資產得以完整以及安全,內控之基本目標是盡其所能幫助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公司治理旨在確保公司按照正常軌道高效運行,防止經理或者董事等人對股東利益造成損害。公司只有使治理制度不斷完善,才能夠為企業實現其目標提供有力保障。構成一個完整的內控機制的要素應當和管理者對企業所采取的運營方式緊密相聯,并且和管理過程息息相關,具體來說,包括控制活動、內部監督、風險評估、控制環境、信息以及溝通。實施內控的基本途徑為:預算控制、成本控制、審計控制、實物控制、風險控制、授權批準以及組織規劃控制等。

二、進出口貿易公司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控制機制不夠完善

進出口貿易公司所制定的內控制度能夠對財務以及進出口業務環節里特別摘要的控制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在公司運行、經營以及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未對內部控制有足夠的認識,使得內控機制還不夠健全,某些操作仍然沿襲著以往的習慣做法,并未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規章制度,缺乏固定的、科學的流程。而各種制度以及條例是使內控機制得以落實的根本保障,如果制度自身就不夠完善、科學、可行,內控機制就僅僅是一紙公文,成為擺設而無法發揮內控的實效,這對企業長足發展以及日臻完善無疑是一種障礙。

(2)內控觀念較為淡薄

由于會計業務不斷發展,為了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得以穩步發展,有力預防金融風險,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會計制度。但是有些進出口公司會計人員卻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業務操作并未遵循應有的規則,缺乏責任感以及事業心,輕易相信他人,認為同事之間應當相互信任以至于不講原則,將自己業務上對應的各種密碼以及口令等都全部告知他人,相互之間都對彼此的業務以及公司財務狀況了如指掌,使得內控機制的建立與對應的考核之間相互脫節;更有甚者使得內控機制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并未真正貫徹執行,形同虛設,有令不禁以及有章不循現象較為嚴重;少部分公司更是忽視內部控制,并未建立對應的機制,使得業務流程無章可循,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此外,有些公司管理者也缺乏必要的內控意識,這樣就使的公司所建立起來的內控制度并不嚴格,并未形成一種良好的公司內控的氛圍。上述種種情況都可能使公司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

(3)對業務流程缺乏有效控制

進出口貿易公司對應的業務流程主要涵蓋進出口前相應的準備、對進出口合同進行商討、報驗以及備貨、信用證的改正、審證以及催證、租船訂倉、辦理報關以及保險、議付等一系列環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進出口貿易公司并未針對上述流程制定相應的內控規則,難以對這些流程進行有效、準確的控制,不僅不利于交易順利完成,使經營目標難以按照預期實現;甚至可能給對方可乘之機,利用對方國家嚴苛的法規條文造成貿易壁壘,抑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我方蒙受大額賠償損失。進出口貿易公司相應的業務流程控制不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單證管理較為薄弱。單證管理決定了索賠、議付以及進出口合同相應的履行方式等環節能否順利實施,是公司對應的進出口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當前很多公司對單證管理并不嚴格而且非常松懈,較為普遍的存在著傳遞不快、職責不明、報關不嚴、流程不暢、處置不當等問題,造成業務流程缺乏應有的控制,給進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風險。

第二,業務人員全程包辦整個流程。進出口業務自身對應的整個流程和那些制造業有所區別,制造業各個環節分別對應著各自的操作人員,而進出口業務往往是將所有業務以及整個流程全部交由相關人員,這些包辦行為使得公司流程、訂單、客戶等資源載體日益呈現出個人化特征,使得公司不得不過分依賴業務人員,而缺乏對業務流程應有的約束以及控制。

第三,對國際結算方式缺乏嚴格的控制。進出口貿易中,國際上常見的結算方式為銀行保函、匯款、備用信用證、信用證以及托收等,而信用證為舉足輕重的方式,由改證、審證以及催證等環節組成。但是,很多公司并未對上述環節實施嚴格控制,因此難以覺察訂立信用證過程中對方設置的某些陷阱條款以及軟條款,使進出口公司時常蒙受信用證欺詐帶來的損失。

(4)風險控制缺失

很多進出口公司對風險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控制,表現為風險信息滯后、分散、缺失,風險決策的方法以及機制落后,且交易決策具有較大的盲目性以及隨意性,缺乏科學、積極、可行、有效的規避風險對應的措施,財務、經營等部門之間互相沖突、互相脫節。因為管理措施滯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不少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風險損失。

三、強化進出口公司內部控制的對策

(1)強化內部審計工作

在公司各級工作人員中,審計人員對內控占有特殊而又至關重要的地位。公司內部審計作為內控機制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對內控機制其他環節進行監控之重要作用。現代公司管理中,內部審計者肩負著新的使命以及職責。所以,審計部門對應的工作不再僅限于監督公司內控是否得以落實,同時還應當協助組織經營軟控制環境,協助內控機制設計。管理者應當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組織文化,促使員工在業務活動中自覺向職業道德以及辦事標準看齊。進出口公司應當采取積極措施盡量完善其內控制度,對境內外相關結構經濟管理以及財務活動定期的監督、評價以及檢查,建立重要經濟指標對應的偏離預警報告機制。為了使財務監督切實有效,對境外機構對應的管理人員的離職,實施離任經濟責任對應的審計,而對某些對外合作項目以及合同等,實施單項審計,監督、評估機構所設立的內控機制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行之有效,努力健全內控機制,確保公司圓滿完成其預期的目標。

(2)對業務流程加強控制

強化對業務程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進出口貿易公司所制定的內控機制是否行之有效。業務進出口業務持續時間長、環節復雜并且風險大,所以,公司必須強化對業務各個環節的控制,從根本上改變所有業務都有業務人員全程包辦的局面,減少交易決策不科學的盲目性以及主觀性。如,在出口業務中,針對出口前一系列準備工作、辦理保險、租訂船艙、簽訂合同、報關儲運、收匯核銷、合同磋商、安排生產等環節,公司應當將其所對應的責任層層落實,明確規定其相應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責任部門以及不同環節間互相協調以及銜接等事項,如對逾期卻未退稅或者未核銷的報告和相應處理措施予以明文要求,制定防范套匯、逃匯、騙匯以及騙取出口退回等一系列措施。確保交易進行井然有序,擺脫公司對相關業務者過分依賴,對交易實施有效管理以及控制。

(3)健全內控制度

制定內控機制旨在確保公司內部相應的經濟業務能夠依據既定計劃順利落實,防止公司內部易于出現的舞弊行為或者差錯,使會計資料保持完整與真實。第一,使憑證流轉流程規范化,加大內部牽制力度。財務管賬時,對審核、開票、記賬、經辦以及審批收付款等財務工作進行嚴格分離。對于收款憑證,財務人員應當開票之后再審核,之后收款,最后記賬和制單。對支出憑證來說,應當報批之后再經辦,經審核以及審批之后付款,最后將其交由會計人員進行記賬以及制單。第二,對授權批準進行控制。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必然會對所有經濟業務予以相應的授權,尤其是在貨幣資金支出方面一定不允許超出審批權限,必須得到領導審批才能夠允許那些大額資金以及貨幣支出,使資金以及貨幣流動完整并且安全。第三,內部會計機制必不可少。對會計記錄準確性以及完整性、會計憑證予以明確規定。對內部會計職責、具體分工、權限以及組織形式明確規定,規范報表、復核賬簿、審計憑證的方法。

(4)強化風險管理

進出口公司對應的風險具有復雜性以及多樣性,且滲透于業務流程的方方面面,因此,風險控制對進出口公司完善內控機制十分必要。首先,對風險控制點予以準確確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建立合理的風險評估機制,一是為客戶建立資信檔案,甄別優質客戶,保證交易安全,為進出易打好基礎;二是為業務交易建立跟蹤檔案,規范審核合同之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及時發現,及早預防。再次,主動采取措施,積極防范風險,重點在于對合同予以嚴格評審,對合同條款中的細則進行推敲,對其理解進行理性評審。

參考文獻:

[1]歐秀英. 中小外貿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分析[J]. 商場現代化, 2008,(16) .

[2]桂未名. 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 國際商務財會, 2008,(12) .

[3]鄭興鐸. 完善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 財會通訊, 2001,(10) .

篇9

關鍵詞:FDI;進出口貿易;貿易效應;影響因素

湖南省位處我國中部地區,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不斷改善、市場準入領域和鼓勵類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地域、股本比例、經營范圍等方面限制的逐步放寬,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魚米之鄉”著稱的湖南省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1990年,湖南省進出口總額僅為9.42億美元,到2009年已達到101.51億美元,是1990年的10倍多。與此同時,湖南省FDI也大量流入。1990年,流入湖南省的FDI僅為0.11億美元,到2009年已達到45.98億美元,是1990年的400多倍。

一、湖南省FDI對當地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影響

湖南省利用FDI從1983年開始起步,1989年以后利用外資呈現跳躍式發展態勢,規模迅速擴大。自1992年以來,湖南省每年實際利用外資都超過上億美元,改變了以往每年不足2000萬美元的緩慢發展狀況,并于2002年突破10億美元關口。2009年湖南省實際利用FDI為45.98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創歷史新高。投資方式上,近幾年來外商獨資的比重持續上升,2009年達到80.4%,已成為湖南省FDI最主要的投資方式。投資來源上,湖南省FDI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構成不太合理。一方面,港、澳、臺地區資金的比重過大,香港對湖南省的實際投資額占全省的比重每年都接近50%,而歐盟是世界資本輸出的重要地區,但投資總額僅占全省引資的2%左右;另一方面,FDI以中小資本為主,國際跨國公司的投資很少。投資流向上,湖南省FDI主要流向省會長沙和京廣鐵路沿線地區。2009年長沙地區利用FDI為20.33億美元,占全省的44.2%。

1996-2001年期間,湖南省進出口貿易增長率呈現時漲時跌的不穩定特征,尤其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期間,湖南省的對外貿易受其影響出現了回落。2002年以后,湖南省進出口貿易的增長日趨穩定,于2008年創歷史新高,達到125.70億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湖南省進出口總額為101.51億美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出口額為54.92億美元,下降34.7%;進口額為46.59億美元,增長12.0%。在中部地區,2009年湖南省進出口總額為101.51億美元,居倒數第二,且與湖北(172.29億美元)、安徽(156.40億美元)的差距較大。湖南省的進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長株潭地區,其總額占全省的比重達到66%,衡陽、郴州、岳陽等京廣沿線地區由于FDI的帶動,其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比較迅速。貿易結構上,2002年以前,湖南省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高,一直維持在10%以上,之后才有所下降。從形成規模的出口商品來看,湖南省出口的種類少、規模小。2009年,湖北擁有出口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種類有34種,安徽有32種,而湖南省只有25種,基本上無優勢可言。此外,湖南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較小,2009年僅為4.07億美元,不到出口總額的10%。

總的來說,湖南省FDI起步晚、規模小,其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發動機”效應還未很好地發揮出來。從出口看,湖南省FDI與出口貿易之間存在較強的互補關系。一方面,FDI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將帶動當地相關企業的出口,再加上FDI企業生產的產品會有較大部分返銷或向國外出售,從而形成FDI對出口貿易的引致效應;另一方面,湖南省出口貿易總額的增加、產品結構的升級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等都將有利于增強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從而促進FDI更好地吸收。從進口看,湖南省FDI對進口貿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湖南省FDI流入后,當地往往要從國外或子公司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以及中間產品等,因而形成一定的進口刺激。

二、湖南省FDI貿易效應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AHP法的基本原理

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由美國運籌學家A.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多個組成因素,并將這些因素按隸屬關系進一步分解,按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多層次遞階層次結構;其次,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再次,基于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確定層次總排序,即各因素相對于總目標而言的權重。

(二)影響因素的甄選

依據影響因素體系的設計原則,并基于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文對影響FDI貿易效應的各種因素進行了重新梳理(在梳理過程中盡量選取可量化的指標),主要選取了以下七種影響因素:

一是投資方式:主要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二是投資動因:主要包括獲取生產要素,開拓、搶占市場,追求規模效益和規避風險;三是投資來源國(或地區):主要包括發達國家(或地區)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四是投資流向:主要包括人均GDP的地區性差異,基礎設施狀況,勞動力素質,行政效率和法治環境;五是投資行業:主要包括制造業,房地產業,農林牧漁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和社會服務業;六是投資主體:主要包括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七是其他因素。經過分類,上述影響因素中可量化的因素有投資方式、投資來源國(或地區)、投資流向和投資行業,其余無法量化的因素有投資動因、投資主體和其他因素。對于前者,因此,從可量化分析的角度考量,可選取它們作為影響因素。對于后者的篩選主要取決于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

(三)影響因素的分析

1、構建湖南省FDI貿易效應影響因素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見表1)

2、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中具體指標的兩兩比較依據湖南省FDI貿易效應的實際狀況并結合有關專家意見綜合而定,其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的結果如下:

第一,判斷矩陣U-Ui,即相對于總的湖南省FDI貿易效應而言,貿易替代效應、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補充效應和市場擴張效應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見表2)。

第二,判斷矩陣U1-ui表示相對于貿易替代效應而言,各影響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見表3)。另外,相對于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補充效應和市場擴張效應而言,各影響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與U1-ui類似,故計算過程略。

以上各判斷矩陣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3、層次總排序和一致性檢驗

層次總排序的特征向量即湖南省FDI貿易效應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權值,其排序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見表4)。投資動因、投資主體、投資行業以及投資來源國(或地區)這四項因素在影響湖南省FDI貿易效應的過程中發揮著主要作用。

三、利用FDI促進湖南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措施

第一,利用FDI時將大型跨國公司作為投資主體的重點。進一步開放省內市場,以市場換取大型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管理、從而實現引資的目的;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區位優勢,集中力量重點建設一批有一定人才、技術優勢的開發區,為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制造條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消除大型跨國公司擔心技術泄密等后顧之憂,增強其投資信心;以市、縣各科技園區為主體,整合提升各類園區,通過“產業園”、“配套園”等有效形式,盡快使重點產業和主攻對象在區內形成集聚效應,為大型跨國公司構建良好的發展平臺。

第二,利用FDI時向貿易貢獻率高的產業傾斜。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基礎工業、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出口創匯型產業,特別是配合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戰略舉措,把湖南省十大優勢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投資重點;重視大項目的開發和產業鏈招商,形成利用外資中的規模效應和龍頭效應;進一步完善外資行業準入政策,強化外資政策的產業導向。

第三,改善利用FDI擴大當地對外貿易的投資環境。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硬環境;實行對外商投資者的國民待遇,利用外資政策從稅收激勵機制為主的優惠政策轉向以公平競爭機制為主的規則政策;科學利用國家和本地的各種優惠政策,按照統一政策、平等待遇、公平競爭的原則,對所得稅、信貸、保險等政策進行調整,同時允許對特定區域和產業給予適當優惠措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為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管理和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張誼浩,王勝英.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相互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1).

2、楊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相關分析[J].世界經濟,2002(2).

篇10

關鍵詞:閩臺貿易;經濟增長;協整;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中圖分類號:F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1-0072-05

閩臺經貿合作是海峽兩岸經濟關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峽兩岸局勢的演變和閩臺之間內在因素的推動下,閩臺經貿關系不斷向前發展。進入21世紀后,對臺先行先試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訂,為閩臺經貿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閩臺交流與合作不斷向縱深拓展。閩臺貿易往來不斷擴大,貿易形式更加多樣化。2009年,閩臺貿易總額達69.91億美元,其中福建對臺出口15.4億美元,自臺進口54.51億美元。臺灣目前已是福建省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市場和第七大出口地區,閩臺貿易合作已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也因此,閩臺經濟貿易合作關系問題引起了學界較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形成了較多的研究成果。郭麗立足于閩臺經貿合作的現狀,揭示了閩臺經貿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楊小紅探討了閩臺經貿合作的現狀特點,分析了制約閩臺經貿合作發展的因素,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閩臺經貿合作的對策。單玉麗定性分析了閩臺經貿合作的互動效應,探討了經貿合作對閩臺相互依存度的影響,提出了推進閩臺經貿互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基本思路。戴淑庚計量研究表明閩臺貿易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方面的績效顯著。王瓊編制并測量了閩臺經濟合作緊密程度指數,分析兩地經濟合作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得到閩臺經濟合作緊密程度在不斷提高的實證結果。

以上相關研究大部分是從定性角度分析兩岸經貿的現狀、互動和經貿關系走向,而從計量角度探討閩臺貿易對福建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數僅停留在貿易總體層面,未能揭示閩臺貿易中進口或出口對福建省經濟發展的影響。為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擬用協整、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對閩臺進出口貿易對福建經濟增長的效應進行實證研究。

二、閩臺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實證分析

1.數據的選取與說明。統計數據取自1992-2009年的年度數據,來源于《福建統計年鑒》及《福建省對外經貿年鑒》(1993-2010)。用福建地區生產總值表示福建的經濟增長水平,用符號GDP加以代表,并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中歷年人民幣匯率(年平均價)全部折算成美元,以億美元作為單位。分別用EX及IM表示福建對臺出口額及自臺進口額,單位同樣為億美元。為消除樣本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原有數據進行對數轉換,轉換之后的序列則分別用LNGDP、LNEX及LNIM來表示。下文所作的所有統計分析均以轉換序列為樣本。有關變量的變化趨勢圖及它們一階差分圖見

圖1可以看出,三個變量都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變化趨勢大體一致,說明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圖2則反映了各變量經一階差分后,序列趨勢消失,大致可以看出各變量一階差分呈現平穩的特征。

2.ADF平穩性檢驗。由于LNGDP、LNEX以及LNIM三個變量都屬于時間序列數據,為避免出現偽回歸問題,本文使用ADF單位根檢驗法分別就每個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的水平和一階差分形式進行平穩性檢驗。

檢驗的結果顯示(見表1),變量LNGDP、LNEX及LNIM的水平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大于5%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上述三個變量都是非平穩序列。LNGDP、LNIM兩變量的一階差分的ADF檢驗值均小于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LNEX變量的一階差分的ADF檢驗值雖大于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卻小于5%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序列,即變量LNG―DP、LNEX及LNIM都是I(1)序列。對于一階單整的時間序列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變量間的協整分析。

3.協整檢驗。通過ADF平穩性檢驗得知,LNGDP、LNEX及LNIM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序列,但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對非平穩變量建立OLS回歸模型分析可能產生虛假回歸,因而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對樣本序列進行協整性分析。具體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不論是跡檢驗還是最大特征值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不存在協整關系(r=0)的零假設,接受了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r≤1)的零假設,這充分表明了LNGDP、LNEX、LNIM三個序列之間存在而且僅存在1個協整關系。

根據表3所給出的數據,得到估計出的三個變量之間協整關系表達式如下:

ECM=LNGDP-0.050186LNEX-1.761597LNIM-1.805 594

(0.18568) (0.28083) (0.65926)

所列協整關系表達式中協整系數下方括號中的數字為漸近標準差。重新利用ADF檢驗法,對ECM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ECM的ADF檢驗統計量(-3.492713)小于1%的顯著性水平臨界值(-2.708094),反映出此時ECM序列已經是平穩序列。因而就進一步表明了I.NGDP、LNEX及LNIM之間的協整關系是正確的,它們之間確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4.Granger因果檢驗。協整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是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利用Eviews5.0統計軟件,根據AIC準則確定了各變量的滯后項為2,得到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之上,福建經濟增長是福建對臺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自臺進口的Granger原因;福建對臺出口(5%的顯著性水平)及自臺進口都是自身經濟增長(LNGDP)的Granger原因;自臺進口是對臺出口的Granger因果關系,對臺出口不是自臺進口的Granger原因。

5.脈沖響應分析。Granger因果性檢驗識別并說明了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卻不能很好地揭示各變量之間的短期關系。脈沖響應函數可以彌補Granger因果檢驗的不足。由于LNGDP、LNEX、LNIM均可看做內生變量,符合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條件。經VAR模型滯后階數的各種準則綜合考慮比較,選取滯后階數為1。經過檢驗,模型是顯著的,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數都小于l(見圖3)。

為了避免在使用Cholesky分解技術時,南于變

量排序的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本文采用廣義脈沖響應方法進行分析,脈沖響應見圖4。圖4中的橫軸表示新息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縱軸表示因變量對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在模型中將新息沖擊作用的滯后期設定為10。圖4顯示,福建地區生產總值GDP在受到來自對臺灣出口及自臺灣進口的新息沖擊后,變化大體相同,在當期即顯示出較強的正向效應,在第2期達到最高點之后逐漸回落,在第4期后則保持較為平穩發展態勢。這足以反應了閩臺進出口貿易對福建經濟增長的沖擊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

在脈沖響應分析基礎上,根據方差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進一步分析閩臺進出口貿易對福建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方差分解結果見表5。表5顯示,從第1期開始,福建GDP的波動對來自于自身的擾動有所下降,最終大致穩定在89%左右;來自對臺出口LNEX的擾動逐漸上升,對臺出口的福建經濟增長貢獻度大致為6%;來自自臺進口LNIM的擾動亦不斷攀升,其對LNGDP的最大貢獻度約為4%。

總體而言,脈沖響應及方差分解分析結果,基本反映了閩臺進出口貿易是拉動福建經濟增長的積極力量,這與前面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相互一致。

三、實證結論

通過對閩臺貿易對福建經濟增長系的效應實證分析,不難得出:福建經濟增長與閩臺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長期唯一的協整關系。

1.從長期來看,閩臺進出口貿易對福建的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福建自臺灣的進口貿易每增長1%,福建GDP將增長1.761597%;對臺出口貿易每增長1%,福建GDP將增長0.050186%。自臺灣進口對福建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對臺出口對福建經濟增長的作用則較弱。

2.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可以發現,對臺出口貿易與福建經濟增長互為Granger原因;自臺進口貿易是福建經濟增長及福建出口貿易增長的Granger原因。表明了短期內,不管是向臺灣出口或是自臺灣進口,都能夠起到推動福建省的經濟增長的作用,自臺進口的增長亦能帶動對臺出口貿易的增長。

3.脈沖響應與方差分解分析結果也顯示,向臺灣出口或是自臺灣進口的增長都給福建經濟增長帶來顯著及持久的正向沖擊,且在短期內,對臺出口貿易的經濟增長貢獻度大于自臺進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