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出口貿易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進出口貿易的現狀

篇1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現狀;發展對策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5)01-0016-01

一、前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那么我們該如何控制好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這是當下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二、進出口貿易的作用

(一)進口產品能夠填補國內供給空缺從而可以增加民間投資和消費,提升后兩者的結構

由于資源供給的稀缺性,在封閉的經濟體系中,迫使產業結構狀態服從短缺約束資源使用效率的“木桶原理”,造成低水平均衡的產業結構狀態,約束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通過進口國內稀缺的自然資源,與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這種狀況將得到有效的調整,必然使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二)通過進口,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思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發展經濟是各國政府的必然選擇,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可以節省時間,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減少浪費和開發不成功的風險,發揮我國的后發優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在商品進口中,我們也能獲取一定的技術,為了實現貿易,出口方不得不把與貿易內容有關的技術、性能、特點,甚至一些參數向進口方介紹,在其貿易行為中無意且自然地輸出了技術,而且這種技術引進帶來的擴散效應更加明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強.

(三)進口加劇了國內競爭,大大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盡管增加進口的政策會限制國產商品的市場,但它卻加強了競爭,并帶來相應的高技術,從而產生更高的效率。

三、進出口貿易業務中存在的主要風險

(一)合同風險

一份貿易合同,貫穿整個進出口業務過程,因此合同具有總攬全局的地位。合同風險涉及的范圍很廣,首先是貿易雙方在洽談業務時所處的貿易環境可能使合同利益失衡而帶來風險。若產品供大于求,在合同條款談判過程中,進口方更具有主動權,從而進口方會在產品價格、產品質量上要求更為苛刻,或是在交貨時間、結算方式上迫使出口方做出讓步等,顯然,合同利益會偏離出口方;反之亦然。其次是合同條款內容上的缺陷導致風險。這主要是指合同內容是否完整全面,文字、術語等表述是否準確無歧義,合同所規定的各項手續的日期是否合理有效等。若合同疏漏了保險、索賠、仲裁等方面的條款,或者對主體雙方權利義務規定不明確,或是文本不規范,都有可能使合同無法順利執行,給外企帶來風險。另外,還有因為合同主體一方惡意行騙產生風險的情況。

(二)市場風險

受各國自然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法律、以及社會人文等因素變化的影響,給外貿企業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就是市場風險。價格風險是最典型的市場風險。商品價格直接關系到貿易雙方的利益,因此也往往是雙方爭議的焦點。但貿易價格隨合同而定,實際價格卻隨市場波動,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了風險的產生。如2004年9月21日,由于臺風破壞了美國的咖啡豆儲藏倉庫,國際市場哥倫比亞咖啡到岸價當年已上漲超過10美分,達每磅0.8213美元,創近年來最高水平。匯率的變化也會給外貿企業帶來收益損失的可能性。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集團與跨國公司遍布全球,國際市場格局的不斷變化將影響國內市場的發展,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將使外貿企業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三)信用風險

這里的信用風險既包括合同項下的信用風險,也包括支付結算時因商業信用及銀行信用問題造成的風險。合同項下的信用風險是指客戶不遵守合同約定行事,不履行合同義務,從而使合同不能順利執行,給外貿企業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支付結算是進出口貿易業務鏈上最關鍵的一環。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支付結算工具日漸增多,這給貿易雙方帶來了周轉與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風險的存在,其中也潛伏了風險。以托收方式為例,若買方違約,拒絕贖單,賣方便無法收回貨款。當今的國際貿易,早已不是以前“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實質上已經是一種“單證貿易”,進口商若能設法騙取提單,便可提貨;而若出口商向銀行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之間沒能做到“單單一致”、“單證一致”,出口商就無法結匯,無法收回貨款,甚至貨款兩空。

(四)其他貿易風險

在進出口業務操作中,還有一些外貿企業沒能預知的、來自于企業外部的、不以企業及其業務人員意志為轉移的因素,會導致企業資產承受損失的可能性,我們將其稱為其他系統風險或固有風險。如貨物運輸風險。貨物在運輸途中可能遭遇人們無法預料的災害性天氣或貨物被盜竊、丟失、損壞、銹蝕、滅失等,或是選定的運輸方式或承運公司不恰當,不能安全快捷、節約又及時地運送貨物,或是由于政治原因不能順利通關等,都將引起貿易雙方利益的潛在損失。再如非關稅貿易壁壘風險。一國的關稅水平是透明公開的,但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關稅水平逐漸下降,各國都變向地采用環境標準、技術標準、衛生標準以及各種認證等非關稅手段,來實現對本國企業的保護。對我國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弱勢,這類灰色壁壘造成的風險是很高的。另外,市場的過渡或惡意競爭,以及戰爭或外交的影響,可能導致貿易條件發生突變,從而可能產生合同被毀、貨物拒收、貨款損失等連鎖風險。

四、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策略

(一)積極擴大內需

我國商品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國外市場過度依賴。如對美國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國家具出口總額的60%。引起了美國相關部門的警惕,因而對中國的出口便開始以各種方式進行限制。企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國內市場的開拓,注重內需的發展,以減少國民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賴,弱化世界經濟起伏動蕩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從而使得中國經濟更加健康地發展。

(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生產的低成本,缺少技術創新,深受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和危害。改變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方式,提高質量、檔次,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加強新技術的研制,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制訂國際品牌發展戰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進名牌展會建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是當務之急,關系到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三)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

服務業生產效率是一國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發達的服務業為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了保證。要順應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推進服務貿易,大力發展來華旅游、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提高服務,以質取勝,樹立產品和服務雙重質量的思想,即從重視有形產品質量過渡到既重視有形產品質量,又重視附加在有形產品上的服務、維修、送貨等無形產品的質量上,即服務的質量上。

五、結束語

從實踐出發對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措施等相關知識,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和研究。綜上分析,為了保證進出口貿易的正常發展,必須要重視對進出口貿易風險的分析。

參考文獻:

[1]謝國娥;重商主義的危害與我國貿易政策的調整[J].商場現代化,2011

篇2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影響因素;中泰

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合作的不斷加速,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與經濟合作在不斷深化,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資源交換與物質交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加入了世界貿易這個大家庭,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進出口總額更是不斷加大。中泰兩國自建交以來,雙方貿易不斷增多,再加上相關政策的出臺,更加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交流。根據中泰入世談判雙邊協議,90%以上的商品將要實行“零關稅”政策,中國承諾大幅度削減進口關稅和降低非關稅壁壘[1] 。隨著兩國之間貿易的不斷加深,進出口的經濟量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因此分析進出口貿易的相關影響因素變得十分有意義,為今后繼續深化貿易,通過國際貿易來加快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借鑒。本文首先介紹中泰雙邊貿易的現狀,進而根據中泰貿易的特點,分析影響中泰進出口的相關因素,從而提出對策,使得中泰進出口貿易有利于兩國經濟的共同發展。

1.背景分析

中泰兩國的貿易往來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泰國最大貿易伙伴,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是泰國的最大貿易商。中泰貿易雖然迅速發展,但其在發展中要面臨了不少問題,例如貿易發展不平衡、產品結構趨同等。[3]因此,中泰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是合作與競爭并存,既通過雙邊貿易實現物質交換,又由于雙邊貿易,使得進口產品與國內自產產品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需求量、供給量大的國家,因此,泰國在與中國的經濟貿易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都很大。一方面,中國需求量十分龐大,這使得泰國有機會通過向中國出口商品而獲得極大的收入;另一方面,泰國也可能由于接受中國的進口產品,而使得本國產品的地位收到影響,從而使本國經濟發展收到阻礙。國際貿易是一把雙刃劍,如何更好地利用進出口來實現中國與泰國的雙贏,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問題,本文通過對進出口貿易的相關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出對策與建議。中泰自2011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商品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國從泰國進口的產品中,初級產品占了一半以上的總量,并且自2011年以來有上升的趨勢;相對而言,中國對泰國的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占的比重相對較大,2011年,中國制造業產品向泰國出口占了出口總量的79.4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上述數據表明,泰國的出口產品多以原材料以及初級加工品,反映出泰國的制造業技術的欠發達以及中國的原材料的缺乏。處理初級產品和制造業機械產品外,一直以來泰國的另一主要出口商品是橡膠及制品、大米、木薯產品、蔬菜和水果等農產品。

以上是從商品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中泰進出口貿易的特點。按主要市場來看,泰國進出口的主要市場如表2、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知,中國在泰國進出口總量上都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進口總量與出口總量均排名第三,這說明中泰之間的進出口對泰國國際貿易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本文將著重分析關稅和匯率對中泰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2.關稅政策對中泰進出口的影響

關稅政策是指國家在一定時期運用關稅手段以達到特定經濟、政治目的的行為準則,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關稅政策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該國政治、經濟及產業政策等分方面因素。關稅政策對中泰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果蔬產品上。

2003年10月1日起,中國與泰國之間取消了108種蔬菜和80種水果產品的貿易關稅,這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的第一個“零關稅”協議。協實施兩年以來,中國與泰國的果菜貿易有了新進展[4]。

自實施零關稅政策以來,中國對泰國的果蔬出口量大幅度增加,泰國對中國的果蔬出口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實現了果蔬交換。然而,由于中國果蔬市場化程度低,規模小,種類不齊全;而泰國多以種植園的形式生產果蔬,并且規模大,品種多。因此,在果蔬雙邊貿易中,泰國比較具有優勢,形成果蔬貿易順差。

零關稅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泰的進出口貿易,促進了兩國經濟的發展。然而,增加關稅,則會使得進口商品的價格優勢被削弱,從而抑制進中泰進行出口貿易。

3.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匯率,又叫“外匯行市”或“匯價”,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在國際貿易中,匯率對商品流動有重要影響[5]。匯率的變動帶來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價格方面。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對于不同的進出口產品來說,影響也不相同。

對于一些剛性需求或者本國不存在可替代產品的進出口產品來說,匯率對其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比如,人民幣匯率的下降,使得人民幣的對外購買力降低,因而,進口同一個產品所花費的人民幣金額較大。但是由于該產品本國不存在可替代產品或者替代產品價格更高的時候,匯率的下降對于該產品的進出口量沒有影響。就中泰進出口貿易而言,泰國特色產品(如泰國香米)的出口不受人民幣匯率影響。

對于一些本國存在可替代產品的進口產品或者進口的發生是由于國外產品價格低的產品而言,匯率變化會導致進出口量的變化。比如,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使得人民幣的對外購買力增加,在國內可替代品價格既定的情況下,此時從國外進口產品可以減少成本,因而會導致進口的增加,同時伴隨國內相應產品需求的減少。

匯率的變化對中泰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對于不同商品來說是不同的,因此,在匯率變化的時候,要結合商品的特征來研究其進出口的變化。

4.其他影響因素

除了貨幣匯率和關稅對進出口有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對中泰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自然條件的影響。泰國的農產品很有潛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例如泰國大米、橡膠、蔬菜、水果等。這些產品在泰國的生產成本比其他國家的成本小很多,因此具有成本優勢,此外,泰國為提升競爭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競爭因素的影響。全球化的加速使得貿易的競爭上升到全球范圍內。比如,中國是泰國大米的一大出口國,而近年來,越南大米作為一個競爭者存在,分攤了中國市場對進口大米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泰國大米的出口量。因此,泰國需要積極應對這些競爭因素,發揚創新精神,使得自身產品更具有特色。

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影響。非關稅壁壘指的是由于各國各地區產品的標準不同,而使得國家間貿易不能正常進行的一種現象,這是國家為了控制進口額,緩和貿易逆差而采取的措施,也是影響中泰進出口的一大因素,通常是由當局者制定,可以歸為宏觀調控因素。

5.總結

中泰進出口貿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如何應對這些因素的變化是進出口貿易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所在。中泰雙邊貿易給兩國都帶來了經濟的增長,因此對于進出口貿易良好發展的控制極為重要。對于外部因素,如對方國家的關稅政策變化等,國家應該積極應對,采取相應的措施,最小化不良因素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而導致的本國經濟的影響。對于匯率的影響,國家應當充分考慮匯率的變化,對于是否進出口做出權衡。而對于自身而言,無論是中國還是泰國,都應該對自身產品進行改進與完善,使得自身產品富有自身特色,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使自身在全球化市場中處于有利地位。(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鄭國富. 中國與泰國雙邊貿易合作發展的狀況、問題與對策[J]. 經濟論壇,2014,09:139-145.

[2] 薛銘銘. 中泰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D].重慶大學,2011.

[3] 陳夢瑤. 中泰貿易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D].吉林大學,2014.

篇3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 通貨膨脹 影響

近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十分迅猛,對外貿易順差持續增加,外匯的儲備也穩步增長,但其對通貨膨脹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盡管進出口貿易與通貨膨脹屬于不同的經濟范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二者有著一定的聯系和影響。尤其是面對中國通貨膨脹水平不斷攀高,影響到人民的生活,我國經濟即使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仍然呈增長趨勢,這就更使進出口貿易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受到全球范圍內的關注。

一、我國通貨膨脹與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引起經濟中大多數商品價格在一定時間內普遍上漲。這就意味著通貨膨脹,按價格上升速度可以分為溫和的、奔騰的和超級通貨膨脹三種不同類型。一般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即CPI來衡量通貨膨脹水平,一般CPI>3%的增幅,則已構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變化影響的不是常見的絕對價格,而是相對價格。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伴隨世界經濟復蘇也在逐漸好轉,2010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回升幅度呈現出恢復性增長,貿易順差也大幅減小。自2007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指數一直較高,物價飛漲,主要受食品價格上漲驅動。長期的通貨膨脹對于民計民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國民購買力下降,轉而選擇購買理財產品、買房炒房等保值增值的投資渠道,這種傾向會影響金融機構的負債業務,增加市場物價的壓力。

二、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通貨膨脹產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貨幣數量論者認為是貨幣供給的增加導致了通貨膨脹,一定時期平均一元錢可用購買的產品及勞務次數作為這一理論的出發點,解釋了貨幣在通貨膨脹中起的作用第二方面是超額需求引起通貨膨脹,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貨幣過多追求過少導致價格顯著上漲,這些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以及國外需求等。第三方面是指成本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指的是沒有超額需求情況下成本的提高引起通貨膨脹,這是從經濟結構因素變動的角度來進行討論的。

三、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途徑

(一)貿易差額導致的貨幣傳遞途徑

通貨膨脹十分復雜,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進出口貿易對它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各個影響路徑互相滲透互相作用,首先是貨幣供給路徑,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增加外匯儲備,中央銀行要增加貨幣的投放量來收購出口所得外匯,造成流動性過剩,引起通貨膨脹。當國外資本大量流入,需要大量本國貨幣收購外匯,就影響了國內通貨膨脹水平。

(二)外國商品價格傳遞途徑

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價格上調的情況出現時,會增加其對外國商品的出口需求,也會減少該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增加社會總需求量。當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時,需要依靠外部市場來吸收過剩的產品,這就是進出口貿易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同時也造成我國市場價格波動受到國際市場通貨膨脹的影響,造成國內供求的變化。國外商品價格上漲推動出口貿易的增加需求,也會減少國民對進口商品的消費變為消費本國商品,這就保證了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三)成本傳遞途徑

國家總供給的組成包括商品和服務的進口,國內供給量和需求量一定時,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來改變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從而改變通貨膨脹水平。成本傳導機制是石油、原材料等成本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產品價格增加,引起成本型通貨膨脹。隨著經濟的開放,我國與國際市場關系日益密切,因此從成本途徑將國外的價格上漲傳導到國內,尤其是生產必需品,原材料等進口量的比重也在加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勢必引起廠商生產成本提高、價格上漲,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四)其他路徑

在沒有需求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生成增長率變化等經濟結構變動可以引起通貨膨脹。生產增長率快慢不同,導致工資增長率也有區別,如果生產率提高慢的部門向提高快的部門看齊,就會導致通貨膨脹。還有一種進出口貿易引起通貨膨脹的途徑就是資本套利途徑,由于我國貿易順差的持續導致了外匯市場中人民幣升值,但卻沒有實例證明人民幣升值能有效改善通貨膨脹。事實上人民幣升值并不能解決貿易順差以及流動性過剩問題,反而會引起國外投機資本向國內涌入。

四、調節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對策

(一)提高整體競爭力

進出口貿易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已經受到廣泛關注,雖然這些影響不大且是短期影響,但也要加強管理與防范,調節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保證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首先要提高整體競爭力,優化關稅結構,有效保護我國工業制成品,取締不規范的關稅減免,對最終產品征收較高關稅,同時加強調查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我國可以利用有關規定,減少與國外企業的不正當競爭,維護自身權益,保障國內產業,提高自身競爭力,是限制國外企業主導市場力量的重要途徑。

(二)調整對外貿易結構與增長方式

近年來,我國貿易持續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進出口商品基本是一些紡織品,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的產品。因此為防止結構性通貨膨脹,可以優化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做到各部門效率均等,合理的產業結構有利于平衡通貨膨脹水平。我國進出口貿易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盡最大可能減少貿易順差,通過調整和轉變進出口貿易的結構與增長方式來實現。

(三)建立調節基金制度

為控制國內市場的物價,可以建立調節基金制度。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市場價格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通貨膨脹水平,因此,對于糧食、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需要通過建立健全的基金制度來減少國際市場需求與價格變動對我國國內市場的影響沖擊。總體來說,就是加強建立重要進出口商品的儲備和價格調節基金制度,因此控制國際市場的物價變動。

(四)加強監督和預警

防范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影響的重要對策之一是加強監督及預警,監測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以及主要進出口商品的數量,調節供求總量的平衡。我國傳統的價格調控一般是指國內市場的調控,對進出口數量與價格的變化對國內市場影響作用重視不足,沒有有效的調節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所以我國要加強進出口貿易的監督和預警,對進出口商品數量與價格進行掌握與控制,防止我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

(五)完善出口措施

可以通過完善出口措施來調節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將出口補貼方向轉向產品的研發環節,推進我國國內科研技術以及產品的創新,增強我國產業的動態優勢;宏觀整頓出口秩序,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價格運行機制體系,協調管理出口企業,減少企業間因低價競銷產生的矛盾摩擦。

五、結語

我國進出口貿易一直為推動國民經濟起著重要作用,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通過貨幣、成本與國外商品價格等途徑來改變國內通貨膨脹水平。有些通貨膨脹是可以預期的,通過掌握通貨膨脹的愿意以及進出口貿易如何對其產生影響,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做到未雨綢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國既享受著經濟開放帶來的收益,也要承擔其負效應,所以需要通過了解通貨膨脹機制,改變進出口貿易方式等手段來調控金融市場,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穩步、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溫浩. 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傳導分析[D]. 華東師范大學, 2009.

篇4

關鍵詞:虎門港;東莞;聯動效應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en Port and Dongguan economy, choose cargo throughput of Humen por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Donggua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volume of Dongguan as sample, employ linear regression to research interaction linkage between Humen port and Dongguan economy, and then conclude Humen port and Dongguan economy have great association. Finally, analyse the cause of this interaction and put forward Humen port needing exploring port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Humen port; Dongguan; interaction linkage

0 引 言

虎門港作為東莞市的一個港口,對東莞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東莞市作為珠三角地區較為發達的地區,為虎門港的發展也提供了強大的貨源支撐。近年來,虎門港發展速度較快,這離不開東莞經濟的發展。分析研究東莞經濟對虎門港的聯動效應以及這種聯動效應背后的原因就顯得有必要了。

董曉菲[1]根據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域協同發展的現實需求,運用Mapinfo空間數據分析、泰爾指數等方法,按照“過程―格局―機理”的研究思路,分析了大連港―東北腹地系統的空間作用并總結出聯動發展的機理。冷靜[2]以第四代港口理論基礎分析了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港城聯動情況并提出一些交通策略、產業策略、空間策略和生態策略。戰堇凇⒗鈷[3]分析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中的問題,探討了聯動規劃、一體化布局、競合發展的“港產城聯動”推進路徑。程曉玲[4]在分析了區港聯動快速通關模式和廈門物流的發展戰略后總結了區港聯動對廈門物流的發展作用。徐紅霞等[5]針對當前區港聯動各異構系統間互操作性及交互性較差的問題,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務架構(SOA)的區港聯動集成系統構架,并分析了各層實現的具體功能。王映霞等[6]針對唐山港的情況提出了推動唐山市港產城協動發展的一些建議。

從現有的文獻可以看出,在港城聯動方面的研究基本都是定性分析為主。為此本文以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虎門港和東莞市為樣本,利用線性回歸方法來研究港城聯動效應。

1 虎門港發展現狀

虎門港位于廣東省東莞市,于1997年開始建設,包括東莞市境內的所有港口碼頭,下設五大港區:沙田港區、麻涌港區、沙角港區、長安港區和內河港區,每個港區都有自己的發展重點,而且側重點不同。由于虎門港是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建設,所以現在的定位是合理有序開發,目前重點建設沙田港區的西大坦集裝箱作業區和麻涌港區新沙南散雜貨作業區。各港區的重點產業見表1。

虎門港自從建港口以來,發展迅速,貨物吞吐量增長迅速,集裝箱吞吐量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2013年虎門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躋身億噸大港之列;2014年11月24日虎門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TEU。圖1為虎門港近10年的貨物吞吐量數據,其中貨物吞吐量單位為萬噸。從圖1中可以看出虎門港貨物吞吐量增長速度很快,從2004年的2 600萬噸發展 由于航運是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因此分析港口貨物吞吐量與進出口貿易量的關系及其關聯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以東莞市進出口貿易量TV為自變量,虎門港貨物吞吐量CLU為因變量,建立港口貨物吞吐量與進出口貿易量的回歸模型。

CLU=9.4562TV-5 438.8669 (2)

其中,R■=0.7674

從求出的回歸模型可以看出,擬合系數為0.7674,表明模型擬合的較好,回歸模型能較好的反應東莞市進出口貿易量與貨物吞吐量之間的關系。另外,東莞市虎門港貨物吞吐量與進出口貿易量關聯系數為9.4562,關聯緊密,也就是貿易量每變化一個單位,港口吞吐量就會變化9.4562個單位。

為了比較東莞市經濟總量、進出口貿易量對虎門港貨物吞吐量的聯動關系,以東莞市國內生產總值GDP和東莞市進出口貿易量TV為變量,以虎門港貨物吞吐量CLU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模型。

CLU=0.0293GDP+9.3293TV-5 406.0079 (3)

其中,R■=0.7874

從最小二乘法求出的回歸模型可以看出,港口貨物吞吐量CLU與GDP之間的關聯系數為0.0293,而港口貨物吞吐量CLU與TV的關聯系數達到了9.3293。從兩個數值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東莞市國內生產總值來說,東莞市進出口貿易量對虎門港貨物吞吐量的關聯度要大得多。

4 虎門港與東莞市經濟聯動效應原因分析

從虎門港與東莞市國內生產總值、東莞市進出口貿易量的數值關系及聯動模型可以看出虎門港與東莞市經濟關聯程度大。這主要是有以下原因:一是航運需求是貿易的派生需求,而貿易的基礎是經濟產量。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大小取決于貿易量的大小,而貿易量的大小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進出口貿易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取決于貿易,而貿易分為國內貿易和進出口貿易,東莞是外向型經濟城市,生產的產品大部分是用于出口,貨物進出口量大。因此,進出口貿易量對港口貨物吞吐量關聯緊密。二是腹地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了港口貨物吞吐量,東莞是虎門港主要經濟腹地,且東莞經濟這幾年發展迅速,為虎門港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貨源,為虎門港貨物吞吐量的增長提供了基礎支撐。三是虎門港建港時間較短,之前由于港口基礎設施不完善,東莞的絕大部分貨物都從深圳、廣州和香港的港口進出;虎門港建成后,大量東莞本地貨物就近裝船,選擇虎門港作為進出港口,虎門港的貨物吞吐量迅速上升。

5 結束語

通過對虎門港貨物吞吐量與東莞市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進出口貿易量兩個經濟指標的聯動效應進行分析,得出虎門港貨物吞吐量與東莞市GDP的關聯度較大、與進出口貿易量的關聯度很大的結論。分析得出這兩個關聯度大的原因是由于港口航運發展的基礎規律決定的,也與虎門港是新建港口有關。因此,從現有的研究結果來看,未來幾年內虎門港的貨物吞吐量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另外由于虎門港定位于第三代港口,而且珠三角地區還有深圳、廣州和香港大港口,競爭激烈,而且東莞正謀求經濟轉型升級,因此虎門港也有必要探索港口發展的新策略。

參考文獻:

[1] 董曉菲. 大連港―東北腹地系統空間作用及聯動發展機理研究[D]. 大連:東北師范大學,2011.

[2] 冷靜. 基于第四代港口概念的港城聯動建設研究[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5.

[3] 戰堇冢李蕓. 江蘇沿海開發中的港產城聯動:動因、問題與路徑[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47-52.

[4] 程曉玲. 區港聯動對廈門物流的影響[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54-55.

篇5

一、貴州國際貿易現狀

1.貴州進出口貿易長期處于高速增長狀態,但短期波動較大

貴州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0年的54.64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307.59億元,增長率高達462%。其中出口貿易總額從34.82億元增加到188.05億元,增長率為440%;進口貿易總額從19.82億元增加到119.64億元,增長率為503%。這表明貴州省貿易出口總額持續高于進口總額,貿易進出口長期處于高增長狀態。

短期而言,進出口貿易存在大幅波動的情況,例如2004年進出口貿易增長率為53.77%,其中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增長率分別為47.38%和63.3%。2009年金融危機負面效應波及貴州貿易進出口,使得進國際貿易降幅高達32.92%,其中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分別下降29.9%和36.83%。進出口貿易變化趨勢表現為:貴州進出口貿易規模早期(2000—2002年)處于水平狀態,隨后出現快速增長(2002—2008年),緊接著大幅下降(2009年),后期又快速反彈(2010—2011年)。

2.貴州省進出口貿易規模較小,但增長潛力較大

通過橫向比較貴州省與浙江省、廣東省和湖南省在五年規劃(或五年計劃)末期的進出口貿易可知,在第九個五年計劃末期(2000年),貴州省、廣東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54.64億元、10 547億元、1 754億元和176.93億元,三個省份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別是貴州省的193倍、32倍和3.23倍。其中,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34.82億元、5 791億元、1 225億元和60.5億元,三個省份出口貿易規模分別是貴州省的166倍、35倍和1.74倍;進口貿易總額分別為19.82億元、4 964億元、529億元和116.38億元,三個省份進口貿易規模分別是貴州省的250倍、26倍和5.87倍。

在“十一五”規劃末期(2010)年,貴州省、廣東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212.63億元、48 664億元、15 973億元和229億元,三個省份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別是貴州省的228倍、75.12倍和1.07倍。其中,出口貿易總額分別為129.91億元、20 897億元、11 369億元和104.99億元,三個省份出口貿易規模分別是貴州省的160倍、87倍和0.8倍;進口貿易總額分別為87.72億元、28 551億元、4 603億元和124.02億元,三個省份進口貿易規模分別是貴州省的325倍、52倍和1.41倍。

通過貴州省與東部地區的廣東省和浙江省對比可知,2000年至2010年貴州省進出口貿易規模與這兩個省份的差距逐漸拉大,但是貴州省進出口貿易規模與中部地區湖南省相比,差距逐漸在縮小,而且2009年 貴州出口貿易規模反而超過湖南省,并且兩者出口貿易規模逐漸拉大。由此可知,相對于中部地區而言,近十年貴州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相對于發達的東部地區而言,貴州進出口貿易規模與這些地區的差距逐漸拉大。

3.貴州國際貿易以亞洲為主,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增長迅速

貴州與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貿易規模占貴州貿易總額的比例從第九個五計劃末期(2000年)的66.98%小幅降到“十一五”規劃末期(2010年)的62.57%,在此期間,貴州每年與亞洲貿易往來的比例都在57%以上。2000—2002年,貴州與亞洲國際貿易發展處于緩慢增長階段,2002—2004年,兩地之間貿易往來迅速增長,經過2005年小幅下降之后,再次經歷了2006—2008年的高速增長,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兩地貿易往來有所回落。貴州在亞洲的主要貿易伙伴為東南亞國家聯盟、香港地區、日本和韓國,2011年貴州對上述四個地區的出口貿易分別為5.07億美元、2.28億美元、1.07億美元和0.67億美元。

2000年與貴州國際貿易往來最為頻繁的前三個地區依次為亞洲(2.82億美元)、歐洲(0.54億美元)和北美洲(0.47億美元),2010年前三個地區依次為亞洲(12億美元)、北美洲(2.28億美元)和歐洲(1.89億美元)。這表明亞洲因為其地緣優勢,使得貴州與亞洲國際貿易往來非常頻繁。歐洲和北美洲輪流處于與貴州貿易往來第二、第三的位置,表明貴州與發達經濟體貿易往來較為頻繁。2000—2010年,與貴州貿易往來增長最為迅速的地區為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增長率分別為790%、736%和488%,表明貴州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迅速。

二、貴州貿易開放程度分析

1.雖然貴州國際貿易發展迅速,但是貿易開放程度沒有顯著提高

貿易開放度是衡量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進出口貿易總額占當年GDP的比例即為貿易開放度。貴州近十年貿易開放程度,首先,2000年—2002年貿易開放程度從5.31%下降到4.6%,在此期間貿易規模由54.64億元小幅上升到57.23億元,表明貴州國際貿易發展速度低于其經濟(GDP)增長速度。其次,2002—2004年,貿易開放度由4.6%上升到7.47%,貴州貿易開放程度得到飛速提高,但是2004—2007年貿易發展速度連續三年下降。最后,2008—2009年貿易開放程度因國際金融危機而受到重創。第九個五年計劃末期(2000年)和“十一五”規劃末期(2010年)貿易開放度分別為5.31%和5.39%,其中出口貿易開放度分別為3.38%和3.3%,進口貿易開放度為1.92%和2.1%。十年間貴州貿易開放度處于相同水平,而貿易規模卻出現了大幅增長,這表明貴州貿易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持平,貴州貿易開放程度仍然不高。

2.貴州貿易開放度發展速度相對滯后

第九個五年計劃末期(2000年)貴州、廣東、浙江和湖南貿易開放度分別為5.31%、98%、28.55%和4.46%,三個省份開放程度分別是貴州的18.5倍、5.38倍和0.84倍。”十一五“規劃末期(2010年)貴州、廣東、浙江和湖南貿易開放度分別為4.62%、106%、57.62%和5.77%,三個省份開放度分別是貴州的22.9倍、12.47倍和1.24倍。東部地區的廣東省、浙江省與貴州省貿易開放的差距逐漸拉大,與此同時,湖南與貴州貿易開放程度的差距逐漸縮小,并最終反超貴州。通過橫向比較貿易開放度可知貴州貿易開放發展速度相對滯后。

三、貴州涉外旅游發展狀況

1.涉外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旅游業易遭受外部因素的沖擊

貴州旅游外匯收入從1980年的700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 936.51萬美元。有5個年份(1981年、1985年、1992年、1994年和2004年)的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率高于100%。因2003年涉外旅游的大幅下跌和2004年涉外旅游業的恢復,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2004年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率高于100%。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率高于100%的其余4個年份的增長是在上一年份高速增長基礎之上出現的,表明貴州涉外旅游業發展迅速。

1989年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對貴州涉外旅游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從而使得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率出現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別為15.87%、63.6%、9.45%和5.58%。雖然貴州沒有發現非典病例,但是非典對旅游業的沖擊最為嚴重。

2.涉外旅游業以亞洲為主,其他地區增長顯著

2005年來貴州旅游的外國游人分別為亞洲45 417人次、非洲413人次、歐洲19 219人次、拉丁美洲15 357人次、大洋洲11 305人次以及其他地區873人次,所占比例分別為49%、0.45%、20.76%、16.59%、12.21%和0.94%。2010年來貴州旅游的外國游人分別為亞洲85 383人次、非洲1 110人次、歐洲4 4799人次、拉丁美洲35 239人次、大洋洲16 861人次以及其他地區2 662人次,所占比例分別為45.89%、0.6%、24.07%、18.94%、9.06%和1.43%。表明貴州涉外旅游的外國游人主要來自于亞洲國家或地區。

2005—2010年來貴州旅游的外國游人人次數的增長率分別為亞洲88%、非洲168.8%、歐洲133.1%、拉丁美洲139.4%、大洋洲49.1%和其他地區205%,表明其他國家、地區來貴州旅游的人次數迅速增加。

四、結論

根據貴州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工業強省的發展戰略,從國際貿易、對外經濟合作、引進外資、外商投資和對外旅游四個領域來測度貴州國際經濟貿易往來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同時,選取具有東中部地區有代表性的浙江、廣東和湖南作為貿易開放度橫向比較的參照組。

分析發現:第一,貴州進出口貿易長期處于高速增長,但短期波動較大;第二,貴州省進出口貿易規模較小,但增長潛力較大;第三,貴州國際貿易以亞洲為主,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增長迅速;第四,雖然貴州國際貿易發展迅速,但是貿易開放程度沒有顯著提高;第五,貴州貿易開放度發展速度相對滯后;第六,涉外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旅游業易遭受外部因素的沖擊;第七,涉外旅游業以亞洲為主,其他地區增長顯著。

參考文獻:

[1] 應才發.新貿易保護主義背離國際公平貿易準則[J].貴州社會科學,2009,(7):76-81.

篇6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葡萄酒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6月30日

一、中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現狀

我國不僅是亞洲葡萄酒第一大消費國,也是最主要的生產國。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葡萄酒市場呈現良好的發展前景,被全球業界公認為最具潛力和活力的葡萄酒市場。

(一)中國葡萄酒進口現狀。2012年葡萄酒產量同比增長13.0%:2012年中國葡萄酒累計產量115.7萬千升,同比增長13.0%,比上年同期上升0.6個百分點。葡萄酒進口增速為31.5%進口酒占國產酒比重為25%;2012年12月,單月產量12.1萬千升,同比增長10.2%,比上年同期上升9.7個百分點。

(二)中國葡萄酒出口現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業迅速發展,中國葡萄酒出口較往年有所上升。葡萄酒不再是富人才能喝的酒,現在中低檔葡萄酒受到各階層消費者的青睞。中國出口的葡萄酒大多是中低檔的,從而使農民也有機會品嘗葡萄酒的味道,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對外貿易及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

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葡萄酒進出口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的有利影響

1、有利于進口成本的降低,改善我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條件和環境。在經濟學理論中,本幣升值使國內的葡萄酒價格相對昂貴,國外葡萄酒價格相對便宜。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葡萄酒的進口;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進口葡萄酒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價格的降低,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隨著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出口葡萄酒品質最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國企業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2、有利于促進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葡萄酒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出口導向戰略是“重出口、輕進口”,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出口依存度過高,而且也產生了企業過度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出口。而人民幣的升值必然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

3、有利于緩解貿易摩擦,減少我國出口葡萄酒遭受的反傾銷訴訟。通過人民幣升值,可以提高出口葡萄酒的外幣價格,緩解國外市場對我國出口葡萄酒的反傾銷壓力,同時適當削減貿易信貸、出口補貼、外匯留成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于提高出口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

4、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在升值條件下,國內的葡萄酒價格并沒有受到影響,而進口葡萄酒因為匯率下降而價格下降,最終將帶動這個社會的價格下降,進而達到緊縮通貨的目的。在通貨膨脹期間,本幣升值是避免惡性通貨膨脹的有力武器。

(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弱我國出口葡萄酒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我國葡萄酒外貿出口增長。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葡萄酒的外幣銷售價格,相對提高出口葡萄酒貿易的企業成本,企業勢必相對提高出口葡萄酒在國際市場上的報價,直接削弱我國葡萄酒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價格,而這樣的后果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葡萄酒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葡萄酒出口持續擴大和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國葡萄酒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一旦提高出口葡萄酒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將造成這些中低檔葡萄酒價格優勢的喪失,極易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從而影響到葡萄酒出口規模的擴大。

2、嚴重沖擊科技含量較低,以低價格取勝的葡萄酒出口企業。人民幣升值,用外幣表示的我國出口葡萄酒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會削弱其價格競爭力,而要使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葡萄酒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不能對出口葡萄酒企業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人民幣升值必然會對我國出口葡萄酒企業造成一定的沖擊。

3、國外葡萄酒的進口增加、競爭加劇,不利于國內葡萄酒企業發展,制約外商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人民幣升值后,進口葡萄酒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將降低,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葡萄酒。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葡萄酒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尤其是那些在質量、品牌、技術含量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距離的葡萄酒企業,甚至有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短期內不利于國內葡萄酒企業的經濟增長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但從長期看競爭對國內葡萄酒企業的長足發展不無裨益。

4、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隨著人民幣的升值,由于我國出口的葡萄酒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低檔葡萄酒,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吸收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葡萄酒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投資轉向技術或資本密集型,必然會使很多素質較低的就業者面臨失業危機。并且當前我國很大部分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貿企業提供的,人民幣升值影響到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對當前就業環境的改善帶來一定的沖擊。

三、應對策略及措施

鑒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強化和擴大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發展的積極影響,緩解和減少其消極影響。

(一)政府部門的宏觀層面

1、調整葡萄酒出口退稅率。我國目前平均出口退稅率還處在較高位,可考慮合理利用外匯儲備加快實施欠款的償還,以加快企業資金的周轉和減輕國家財政支出壓力。稅率下調的結果會使我國的葡萄酒出口增長放慢,經常項目余額減少,從而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可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2、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研發,創建產品品牌優勢,為中國葡萄酒企業國際化拓展奠定基礎。中國的葡萄酒品牌競爭力在世界進出口貿易范圍內很弱,世界級的品牌少。中國葡萄酒企業走出去的重要一環就是確立品牌優勢。品牌競爭優勢的前提是具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高效規范現代化的組織管理、國際資本和一流人才的支持等等。這是中國葡萄酒企業走向價值鏈上獲得定價權、獲取高額利潤的必經之路。

3、要有步驟地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改革應該從我國經濟需求面出發、考慮與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往來與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雙贏。我國經濟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對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匯率形成機制會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利大于蔽。完善和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必須循序漸進,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浮動區間,在此基礎上逐步改變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單一聯系匯率機制,改為盯住一攬子貨幣的聯系機制。

(二)外貿企業的微觀層面

1、優化升級我國葡萄酒進出口貿易結構,提高出口葡萄酒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匯率機制改革后,出口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品牌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措施,從根本上提高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企業要加快產品結構件調整步伐,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努力提高葡萄酒的出口競爭力。另外,挖掘國內潛力資源,節省不必要的費用,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出口葡萄酒企業要盡快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提升產品的品牌內涵和設計能力,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走高端品牌之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外頻繁以反傾銷、特保等措施來給中國企業施壓。

2、結算多樣化,增強規避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在當前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出口導向型的中小企業必須采用多種結算方法來規避匯率風險。一方面出口企業應逐步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利用財務杠桿,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適度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產貿易體系。這樣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御能力,減少個別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出口企業應積極應用匯率避險工具。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2]陶雙玉.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集團經濟研究,2012.10.

篇7

關鍵詞:國際形勢 貿易保護 進出口

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受美國次貸危機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2009年,各國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世界經濟從急跌到企穩回升,開始由衰退走向復蘇。2010年世界經濟整體將實現恢復性的緩慢增長,估計全球經濟增速在3%—3.5%之間。這次經濟危機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后全球經濟的快速復蘇實現難度較大,發達經濟體將進入低速增長期。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外貿出口受到嚴重影響,表現在出口增長速度減緩,各種貿易壁壘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推動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狀況

1.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方式現狀

我國采用出口導向型戰略,出口數量多,貿易順差大,從1990年起我國進出口貿易基本連年順差。由于受歐美經濟復蘇的節奏較慢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2010年3月份我國進出口貿易首次出現逆差,其中出口1121.1億美元,進口1193.5億美元,貿易逆差為72.4億美元。

2.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

從出口來看,據商務部統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已經從初級產品為主轉變為工業制成品為主。至2006年,工業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經上升到了93.6%,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我國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來拉動。貨物貿易占據主流,機械加工制造及服裝等輕工業出口,處于順差優勢,在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需求整體疲軟,我國加工貿易面臨加強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從進口來看,中國依賴進口的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石油、鐵礦石、銅精粉這三種最重的工業原料對外依存度相當之高;一類是大豆、食用油這兩大類農業產品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盡管中國這五大資源性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卻仍需大量進口。且隨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步伐的不斷加快,對重要資源能源,基礎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費品、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需求仍將延續快速增長勢頭。目前我國正在調整優化進口貿易結構,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健康發展。

二、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調整措施

1.降低國內企業對外貿的依存度,積極擴大內需

我國商品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國外市場過度依賴。如對美國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國家具出口總額的60%。引起了美國相關部門的警惕,因而對中國的出口便開始以各種方式進行限制。企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國內市場的開拓,注重內需的發展,以減少國民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賴,弱化世界經濟起伏動蕩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從而使得中國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

2.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推進貿易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生產的低成本,缺少技術創新,深受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和危害。改變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方式,提高質量、檔次,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加強新技術的研制,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制訂國際品牌發展戰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進名牌展會建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是當務之急,關系到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3.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美國次貸危機加速了美元貶值,使得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國出口企業處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國外貿出口企業應著力增強其匯率風險意識,增加結算幣種,并學會運用更多的匯率避險工具來規避和管理風險,增強消化匯率升值而帶來成本風險的能力。

4.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注重服務質量

服務業生產效率是一國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發達的服務業為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了保證。要順應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推進服務貿易,大力發展來華旅游、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提高服務,以質取勝,樹立產品和服務雙重質量的思想,即從重視有形產品質量過渡到既重視有形產品質量,又重視附加在有形產品上的服務、維修、送貨等無形產品的質量上,即服務的質量上。

5.保持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重視科技發展,改善部分產品依賴進口的現狀

轉變只重視出口,忽略進口重要性的惟順差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巨額的貿易順差,為緩解這一壓力,必須加大進口力度。首先考慮進口外國先進設備及相關技術和我國稀缺資源,保障國家安全,同時,我國很多高科技產品嚴重依賴進口,應重視科技進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自主研發滿足自身需求。

6.加快建立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體系和服務平臺

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起穩定、透明、可預測的財稅、借貸、外匯、保險等政策體系,明確政府對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融資支持,稅收減免優惠、投資風險保障等鼓勵政策,幫助各類出口企業有效規避政治風險、經營風險,調整出口退稅,對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要減少出口補貼,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促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中小企業 國際貿易融資 新形勢 策略 自身實力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小企業也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的自身實力也很有限,資金的不充裕,信用等級比較低,導致了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優惠貸款,實現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進出口貿易信息的獲取不及時,國際貿易融資困難,制約著我國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使得中小企業在進行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很容易遭受到倒閉的風險。所以,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自身實力,對于解決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困難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穩定發展。

二、我國中小企業在面對國際貿易融資新形勢存在的問題分析

(1)中小企業的規模較小,沒有融資優勢。中小企業由于經濟實力有限,注冊資本較少,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不能夠達到國家的相關標準,不能夠滿足進出口貿易額的最低標準,不能申請進出口權。而且,中小企業的進出口規模較小,進出口的貨物沒有主導品牌和產品,所以在國際貿易融資上沒有優勢,中小企業企業由于自身的科技水平有限,進出口的貨物多為技術含量低的勞動產品。缺乏自主的品牌和產品,導致了在國際貿易中缺乏市場競爭力,不能夠順利地進行國際貿易融資,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由于中小企業的實力有限,不滿足銀行的優惠貸款的要求,不能夠獲得銀行的優惠貸款,而且由于經營規模小,經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銀行由于無法控制中小企業的進出口貿易中遇到風險,所以銀行不愿意夠給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這些因素都制約著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阻礙著中小企業的發展,

(2)中小企業對于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控制能力弱。由于我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金融機構提高了對于中小企業貿易融資信用的評價標準,我國的中小企業由于整體經濟實力較弱,進出口貿易規模較小,形式單一,所以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內部的財務信息也不規范,注冊資金和運行資金都有限,在進行國際貿易融資過程中抵押資本過低,所以整體信用程度不高,金融機構不愿意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所以嚴重影響著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無法規避融資風險。中小企業由于實力不強,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缺乏競爭性,只能在附加值偏低,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進行進出口貿易業務,這些領域由于利潤值微薄且不穩定,中小企業在進行融資過程中極容易發生融資風險,而且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涉及國外和國內兩個貿易領域,中小企業不注重自己信用監管體系的建立,導致出現了各種國際貿易融資風險。例如,國際貿易風險,進出口企業資信風險,銀行資信風險等。由于中小企業缺乏對內部財務信息的管理,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還會出現國家風險,貿易欺詐風險,信用風險的等很多難以有效控制的風險。這些風險都直接影響著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3)中小企業對于國際貿易融資缺乏了解。現代商業運營屬于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獲取對于進出口貿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資金實力十分的有限,不能夠獲取到國際貿易的商業動向,帶有明顯的滯后性。中小企業融資業務人員專業素質不強,對于國際貿易融資的相關業務不是很熟悉,對于國際貿易融資的商業動向也缺乏敏銳的洞察力,而現如今正是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更新換代十分頻繁的時期,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國際貿易融資經驗,不能與金融系統進行及時的交流信息,不了解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這也給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制約著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三、中小企業如何增強自身實力應對國際貿易融資的新形勢

(1)選擇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實力的限制,必須選擇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國際貿易融資作為新型的一種企業融資方式,他不但對于中小企業的經濟實力要求比較低,而且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很客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的重視。隨著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越來越多,各種金融機構逐漸都推出了適合中小企業的發展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才能夠達到融資的目的,增強自身的實力。中小企業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選擇上,要遵循降低成本和金融風險的原則,實現國際貿易融資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的目的,讓國際貿易融資和企業的貿易交易相適應,使得融資與中小企業運營穩步發展,充分發揮國際貿易融資的作用,從而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經濟實力,促進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2)中小企業需要完善融資風險控制體系。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比較弱,經營規模比較小,形式比較單一,所以很難經受住融資出現風險的打擊,由于融資運行不當,甚至使中小企業直接倒閉。因此,中小企業必須重視融資風險問題,提高規避融資風險的意識,對于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在遭遇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時,要善于轉變貿易理念,通過不同貿易結算方式,結合科學合理的貿易經營方法控制融資風險,將中小企業的風險降到最低,使中小企業的融資創造出理想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做到對融資風險的有效控制。所以,中小企業必須重視融資風險的管理工作,完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風險成本管理作為中小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必須進行嚴格規范的控制。同時,中小企業還需要對客戶信用資料進行詳細的調查與管理,確保將收賬款的風險降到最低,做好與金融機構關于融資管理相關問題的溝通,了解貿易融資動向,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中小企業整體實力的提升。

(3)國際貿易融資人員的專業水平有助于增強中小企業的實力。國際貿易融資是一項專業性極強,運行過程比較復雜的工作,需要融資人員具有靈活的融資理念,熟練掌握國際貿易融資的各種專業知識,具備全面而且專業的業務素質。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實力有限,無法招聘到國際貿易融資管理業務素質良好的融資管理人員。所以,中小企業必須加強對融資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通過對融資管理人員進行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金融法律法規等相關融資專業知識的培訓,讓企業內部融資管理人員對銀行的融資業務有這深入的了解,清楚貿易市場的動向,了解相關產品的特點,做到在對企業進行融資管理工作時能夠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熟悉國際貿易融資的流程,規避企業的融資風險,從而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增強企業的整體融資實力。

(4)良好的信用體系也能提升企業實力,實現國際貿易融資。信用是一個企業的立身之本,中小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過程中,良好的信用體系能夠取得政府和金融機構的信任,實現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促進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必須重視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對于金融的認知程度,了解金融結構貿易動向,增強中小企業自身的承債能力。國際貿易融資最為企業發展的長期策略,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完成的,所以中小企業必須深化內部融資的管理制度,實現國際貿易融資的規范化科學化,才能增強企業的自身實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四、結語

中小企業由于經濟實力有限,經營的規模比較小,形式比較單一,所以在國際貿易融資的新的形勢下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中小企業只有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完善企業內部融資的管理體系,提高融資管理人員的整體業務水平,同時注重對于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綜合的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才能夠確保實現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2] 熊柳煦.促進中小外貿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對策和建議[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 崔亮.出口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討論[D].山東大學,2012.

[4] 魯寧寧.我國出口企業的福費廷融資策略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5] 劉婷婷.促進貿易融資解決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問題[D].西南財經大學,2010.

[6] 薛娟.淺談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新模式[J].中國商貿,2011(15):137-138.

篇9

一、海南產業開放發展現狀

1、進出口貿易狀況

隨著海南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海南對外貿取得了重要進展,產業開發程度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間,海南累計進出口總額達到404542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為936738萬美元,進口總額為3108682萬美元,分別占比23.16%和76.84%,進出口逆差2171944萬美元。

從發展趨勢上看,2007年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35749萬美元,同比增長158.5%; 2008年,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5億美元,同比增長43%,其中主要是進口貿易額增幅較大。200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海南進出口總額比2008年下降15.34%,但總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國際旅游島建設利好政策以及國務院采取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海南進出口貿易回升明顯,達到10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出口總額增加顯著,創歷史新高,達到239114萬美元,進口總額842536萬美元。

從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看,海南出口貿易主要以一般貿易與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為主,兩者貿易額幾乎占全部出口貿易額的90%以上,其中一般貿易額2008年至2010年分別占出口貿易總額的75.13%、60.76%和64.05%;進口貿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貿易方式,一般貿易額2008年至2010年分別占進口貿易總額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資狀況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通過實施多種優惠政策,不斷改善投融資環境,多種方式吸引外資進入。總體來看,近幾年利用外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其中實際利用外資額創歷史新高。

(1)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外商投資企業數增速顯著

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從2006年的79259萬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152276萬美元,增幅超過92%,其中,外商直接投資由74878萬美元增至151213萬美元,對外借款從4381萬美元減至1063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登記數從2536個增加到4171個,增長64%,注冊資本由83億元增長至145億元。“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外商投資企業數均增速明顯,說明海南省投融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外商投資信心明顯增強。

(2)利用外資合同項目與合同金額降幅明顯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利用外資合同項目從2006年的193個降至2010年的72個,利用外資合同金額從2006年的193個降至2010年的72個,合同金額分別從2006年的108602萬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萬美元,降幅均超過62%。雖然海南省利用外資合同項目與合同金額均呈現出下降態勢,但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卻上升勢頭明顯,說明大項目對海南省引進外資起到了支撐和拉動作用,“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的產業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

3、對外經濟合作狀況

2006年-2008年,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金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從2006年的307萬美元和246萬美元增長至2009年的3272萬美元和3380萬美元,分別增長9.7倍和12.7倍,增幅明顯。但受金融危機影響,至2009年,兩項數據增速相比前期均明顯下降,其中完成營業額降幅達35.7%。總體來看,“十二五”期間海南省對外經濟合作呈上升趨勢。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的實施與不斷推進,海南省對外經濟合作的范圍和力度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將得到進一步體現。

二、海南產業開放水平評價

產業開放是一種以產業的國際合作為主導的對外開放模式,是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優勢產業領域,在投資自由化和市場準入條件方面,率先實行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對外經濟合作活動。目前,學術界對衡量產業開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從規范角度進行的,并沒有形成一致認可的實證研究方法。因此,我們通過借鑒胡曉鵬(2007)在《中國區域產業開放與價值創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關系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對產業開放進行實證研究的基本原理,給出了從宏觀產業角度來界定產業開放度的基本方法,即產業的對外開放度,等于該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達式為:

FOIi表示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開放度,等于該地區全部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出口總量(Ei)與其產值之比;JKYCDi表示進口依存度,等于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進口總量(Ii)與其產值之比,全部產業的產值用當地GDP來替代。指標為正向指標,即數值越大,所衡量的開放程度就越高。

我們通過對2010年全國31省份(直轄市/自治區)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以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原始數據進行相關計算,其中,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分別以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平均中間價6.7695換算成億人民幣計量,最終得出2010年全國各省產業開放度排序。

注:原始數據均引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全國31省份平均產業對外開放度、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分別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總體產業開放度在全國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從沿海省份角度來看,海南產業開放度在全國11沿海省份當中排位靠后,僅位于河北與廣西之前,但開放度值是河北、廣西的2倍。從具體指標來看,海南出口依存度為0.08,居全國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與廣東產業開放程度比較

(一)產業對外開放度比較

海南各方面發展起步較晚,對外經濟交往有限,主要依靠與大陸地區的經濟往來。近十年,對外開放水平有了顯著發展,2008年海南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但是由于產業經濟總量小,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在絕對量上明顯低于廣東省,后者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海南的72.5倍(見表5)。

通過計算海南與廣東總體產業、農業、制造業開放度等指標(見表8),反映出:海南總體產業外開放度遠小于廣東,廣東產業經濟發展依賴于國際市場;而海南對外開放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小。從進出口依存度結構來看,海南總體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廣東總體產業的出口依存度大于進口依存度。其中海南農業對外開放度也落后于廣東,說明海南建設熱帶農業基地的力度不夠,沒有發揮海南熱帶農業優勢,農業國際市場的開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資水平比較

當前,利用外資是我國補充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重要途徑之一。2010年海南對外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72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0個,比上年度分別下降1818%和1765%;對外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金額402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392億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資水平上無論是從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金額以及實際利用金額來看,在數量上都遠遠落后于廣東。2010年海南在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有所減少,但是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卻表現出61%的增速,說明海南單項合同金額有所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實際利用外資的增長潛力較大。

四、海南產業開放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外貿易總量較低,貿易結構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6.49億美元,而同期全國31省市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達959.35億美元,海南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9.01%,進出口貿易絕對量較低。2010年,海南省對外貿易進口額為63.28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05%;對外貿易出口額為23.20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為0.08,排名第14;對外貿易進口額為63.28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05%。對外貿易進出口依存度分別為0.21、0.08,在全國31省市中分別排名第14和第6位,差異度十分明顯。說明海南省對外貿易過于依賴進口,貿易結構不合理。

2、對外貿易出口國分布不均,出口市縣較為集中

海南省對外貿易出口國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四國為主,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非亞洲國家出口額較少。2010年,海南對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出口總額分別為58406萬美元、12362萬美元、21983萬美元、38264萬美元,對四國出口總額占全部出口總額比重大55%,出口國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縣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亞、洋浦、文昌、儋州、瓊海等少數市縣,區域發展不均衡。

3、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結構單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氣、農產品(水海產品)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氣、水海產品出口額分別為6.7億美元、4.07億美元、4.04億美元,三種商品出口額合計14.81億美元,占全省23. 9億美元出口總值的61.96%。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海南省貿易企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引進力度不夠,導致產品更新換代遲緩,仍以低水平粗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出口產品質量不高,市場適用性不強。(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11》,《海南省統計年鑒2011》,《廣東省統計年鑒2011》.

[2]遲福林,李昌邦等,產業開放:海南經濟特區的希望[J].開放導報,2000(10):22-24.

[3]胡曉鵬,中國區域產業開放與價值創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7(5):72-83.

篇10

一、湖北與浙江中小企業進出口規模和水平比較

2008年1-4月湖北進出口總額64.82億元,其中進出口分別為30.34、34.48億元,外商直接投資9.35億元。2007年進出口總值148.58億美元,其中進出口分別為66.84與81.74億美元,全年貿易順差14.9億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20個,全年外商直接投資27.66億美元,外商其他投資7.36億美元。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完成營業額6.23億美元,新簽合同額19.57億美元。私營中小企業及其他企業進出口為6.41與19.86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7.7%。

而浙江省在08年1-4月進出口總額為649.7億美元,其中第一季度浙江省民營中小企業進出口208.4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87.6億美元,全省批準外商投資企業518家,實際利用外資35.39億美元。2007全年進出口總額為1768.4億美元,合同外資和實際到位外資分別為204億美元和103.7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0.8億美元。

以上數據表明湖北省總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包括進出口貿易在內的經營外向度遠低于浙江。比如,2007年湖北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48.58億美元,僅為浙江省1768.4億美元的8.4%;而其中湖北省私營中小企業及其他企業2007年進出口合計僅為26.27億美元,僅相當于浙江省2008年第一季度民營中小企業進出口總額208.4億美元的12.6%,可見差距之巨大!

二、湖北與浙江中小企業進出口規模差異的成因

湖北與浙江中小企業進出口巨額差異的發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1、政策原因。從1998年起,浙江省政府為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在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以及鼓勵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進一步完善外貿企業的激勵機制、分配機制、風險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上大力支持,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促進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較早期如《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鼓勵擴大外貿出口的若干意見》、《浙江省鼓勵發展風險投資的若干意見》等。06年《浙江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固化下來。此后有《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小企業創業扶持若干政策意見》和《加強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等三個配套政策。湖北類似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先于浙江通過,之后實施了該法的細則《辦法》,04年底《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的戰略,先后出臺了《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小企業擔保機構風險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湖北從改善行政和財政管理體制、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等方面逐步形成體系。但相對于浙江而言,湖北政策的重點主要放在改善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扶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上,而不是放在促進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或外向型經營上。這種政策重點的差異既體現了兩省中小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反過來又構成了導致兩省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巨額差異的重要原因。

2、產業競爭力原因。決定產業競爭力的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產業配套能力的大小和產業聚集程度的高低。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單個規模并不大,但由眾多生產同類產品和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聚集一地所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卻極其明顯,這已經形成了浙江中小企業發展的獨特風格和比較優勢。在浙江,幾乎每個縣市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業甚至產業群,比如紹興的輕紡、海寧的皮革、永康的五金、溫州的皮鞋、樂清的低壓電器、桐廬的制筆等,產業集群形成了一系列國內外知名的特色產品。區域產業集群的存在大幅度提高了整個產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使產業競爭力獲得大幅度的提升。相形之下,湖北省在鋼鐵、汽車制造、石油、化工、光電子、環保等產業領域,也有較大的競爭力,但他們主要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所經營,且主要面向國內市場。至于中小企業則由于長期以來主要為大企業配套,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產業,更談不上建立區域性的產業集群,甚至沒有自己叫得響的獨立產品,從根本上缺乏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更談不上大幅度占有國際市場。

3、社會支持與服務體系方面的原因。浙江經過多年實踐并逐漸建立完善了面向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即:政策法規、產業提升、開放合作、融資擔保、創業輔導、中介服務、人才培訓、信息導航等。至目前,全省已建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10個,培訓中心25個,擔保機構273個,創業輔導中心12個,聘請創業指導師226名,共性技術研發中心200個,省級中小企業行業協會19個,從而構成了較為完備的服務體系,這種發達的社會支持對于浙江的進出口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湖北受地域條件限制,現代物流體系發展相對滯后,電子商務發展較為遲緩。由于沒有如浙江那樣健全的行業協會體系,中小企業缺乏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外貿信息服務中心,幫助企業獲得和處理國際市場信息。外貿風險擔保機制的不健全使中小企業往往要直接面對收匯風險、匯率風險和國家風險等一系列涉外經營風險。由于中介等組織體系不完備,企業外向型經營很難從政府、社會和行業得到引導、指導和服務,特別是在外貿人才培訓、商務信息咨詢、國際市場開發、涉外法律培訓與支持方面存在諸多的困難,其市場滲透、銷售渠道拓展、參與國際生產鏈的能力不強,更難以進入跨國公司分撥、物流、品牌推廣、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增值領域。

4、企業經營理念與區域文化觀念方面的原因。浙江的區域文化可歸納為創業文化和海洋文化,其特征為:重商業、敢冒險、能吃苦、不滿足。正是憑著創業精神,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 “百姓經濟”,使民營中小企業成為吸納千萬就業大軍的主力。同樣憑著敢于冒險的精神,使浙江能最早最多的參與國際市場。截至2007年6月底,浙江省的境外企業和機構數居全國第一,這是浙江省中小企業經營外向度大幅走在全國前列的深層文化原因。相形之下,湖北雖然在計劃經濟時期培養的武鋼、東風等一批大企業,卻在無形中養成了湖北人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依賴和守舊意識、滿足現狀,不敢開拓、不敢冒風險的意識,加上缺乏國際市場競爭的環境和壓力,“外銷不如內銷”、“多得不如現得”的“內陸意識”較為強烈。企業過于側重強調國際化經營的風險,沒有認識到國際化經營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普遍存在著重視出口不重視進口,強調以直接出口形式進行國際化經營而忽視間接進出口經營方式的運用、重視引資而忽視對外投資、對運用國際經濟合作形式促進國際化經營認識不足。這是導致兩地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巨額差異發生的又一原因。

5、區位和歷史傳統、海外聯系方面的原因。浙江省海運成本低,發展對外貿易具有天然的優勢,對外資吸引力大,是國際上產業轉移的首選地之一。外資進入不僅直接帶來了資金、技術等中小企業發展急需的硬投入要素,而且也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制度,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外經人才和海外經銷渠道,這一切都構成了浙江省中小企業發展進出口貿易的巨大優勢。相形之下,地處我國內陸中部的湖北中小企業,從事海外經營的運輸半徑大,成本高,發展外向型經營首先面臨地理上的不利條件制約。區位障礙還導致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不暢,海外聯系不強,國際化經營起步晚,資產不足,知名度有限,抗風險能力較差等問題。改革開放以后,湖北又沒有享受到東南沿海開放和西部開發政策,也沒有享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新興工業區的發展政策,不僅不能吸引大量的外資投入,甚至連本地的生產要素也大量“外溢”,貿易大量轉移。這種情形到導致了湖北省總體經濟的外向度不高,至于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就更是不在話下了。

三、擴展湖北省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對策建議

借鑒浙江省的經驗,結合湖北中小企業的特點,筆者認為湖北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對外貿易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優化政策環境,促進中小企業本身的大發展。要促進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上水平,首先必須促進中小企業本身的大發展,浙江省中小企業對外貿易的高水平就是建立在中小企業大海般的發展基礎之上的。而實現這一目標良好的政策環境必不可少。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出臺或完善各種扶持政策,大力鼓勵和扶持群眾性的創業活動,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創業和成長的文化氛圍,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要努力解決對私有財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市場準入方面限制過多、融資渠道不暢、服務體系不健全和管理體制不順暢等實際問題,積極補充湖北中小企業政策上不全面深入的地方,從大環境上把幫扶措施做到位。推動中小企業創業服務中心、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等中介機構的發展,服務中心與各級各類社會機構相聯系,逐步賦予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規范和標準、參與行業規劃和資質審查等職能,逐步構建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

2、發展產業集群,提升中小企業產業競爭力。浙江省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原因就是有意識的推動和發展產業集群,用集群內整個產業的總體競爭優勢來克服單個中小企業規模不足的缺陷。因此,湖北同樣必須通過集群發展把科教人才優勢、人力成本優勢、土地成本優勢和既有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方面的優勢來實現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在這方面,湖北省中小企業已經形成了如仙桃的無紡布產業等若干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性產業集群。鑒于湖北省中小企業大多規模小,實力弱,可以先從加工貿易類產業做起,這不僅可以降低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且東部地區制造業正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湖北發展加工貿易變得現實。政府須出面合理規劃引導,通過集群效應逐漸形成“區位品牌”,獲得區域營銷優勢。同時還應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性投資,利用湖北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巨大發展潛力來吸引外經貿方面的高級人才。此外還應努力提高企業技術水平,積極推動與省內眾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實現科研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通過做到以上幾點來切實提高湖北中小企業的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