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糧食產量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高糧食產量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提高糧食產量的建議

篇1

[關鍵詞] 糧食;生產能力;思考建議

一、概述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物資,供求關系有其特殊的規律。糧食供求既受商品價值規律的支配,又受宏觀調控和政府干預的影響,往往后者起著穩定價格的重要作用。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既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前提條件,又是農民特別是糧食生產區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糧食需求的剛性很強,但供給的價格彈性很大,既糧食生產多了就要出現“賣糧難”,谷賤傷農;生產少了也會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價格又會過分上漲,令消費者難以承受。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人口增長,耕地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人與糧的矛盾將日趨激烈,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近幾年由于國家利好政策效應驅動、市場拉動和工作推動的綜合利用,扭轉了糧食生產播種面積、總產量持續下滑的趨勢。龍游縣現有人口40.31萬,其中農村人口30.84萬,總戶數152457戶,鄉村從業人數15.65萬,糧食播種面積45.4萬畝,總產量17.7萬噸,但由于地方財務有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設施老化功能退化等問題制約著糧食生產的發展。糧食安全存在嚴重隱患。因此,發展糧食生產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

種糧比較效益低,是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主要原因。雖然政府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種糧比較效益仍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民的種糧食積極性無法在根本上得到調動。除此之外,制約糧食生產還存在下列問題:

1.規模種糧土地流轉問題

依靠種糧大戶,發展規模種糧,是當前糧食生產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別是早稻生產。從調查的情況看,一方面部分種糧大戶、糧食專業生產合作社想多種早稻而承包不到耕地,這種現象今年表現尤為突出。客觀上由于龍游人多地少,一般農民惜土地思想較重,對土地流出積極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龍游地處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民對土地征收的期望值較高,擔心因土地流轉而導致土地征用補償權益的喪失。調查表明,土地流轉的關鍵可能是缺少服務聯接機制所致,造成土地流轉供給需求脫節。

2.農田設施損毀和被偷盜問題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設施的損壞,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目前農田水利設施“重用輕管”和“重用輕修”現象十分普遍。雖然政府每年也在抓些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的水利建設,使得部分點上的農田水利設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部分面上損毀的水利設施仍無修復。另外,近年來農村偷盜農用變壓器、電動機、水泵、電線等現象較為普遍,許多種糧大戶反映一年內多次被盜竊變壓器、電動機等電器設備,嚴重影響正常糧食生產程序。

3.加工管理用地審批難問題

隨著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各類專業農民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帶來種植規模的擴大,繼而帶動效益增長。截止2012年底,我縣有種糧合作社240家,100畝以上的的種糧大戶100家。目前,這些專業合作社和服務組織普遍反映:一是規模種糧后曬谷場地嚴重缺乏;二是大型設備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具和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質無堆放場地;三是農產品收獲季節,大批新鮮農產品初加工整理缺乏場地,往往將農產品和農藥、化肥等混合堆放,存在嚴重食品安全隱患。

4.基層組織對糧食生產重視程度不夠

作為基層政府組織的鄉鎮(街道),是當前把上級政府扶農惠農政策直接宣傳貫徹到村級組織和農民的關鍵環節。如果鄉鎮干部積極性不高,最好的糧食扶持政策也將大打折扣。由于目前所有的糧食扶持政策都是圍繞著種糧農民開展,對如何調動和激勵鄉鎮與村干部,抓好糧食生產工作熱情的政策研究的較少。

5.種糧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隨著種植業結構的深層次調整,以一年生為主的種植業不再是農村勞動增收的主業,從事種糧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婦女,30歲以下的農民基本上不從事種植業,種糧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小學文化的占一半以上。種糧農民年齡普遍偏高,導致種田方式比較傳統,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

三、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從根本上講,解決糧食問題,關鍵是要立足于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構建起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1.出臺扶持政策,穩定發展糧食生產

一方面種糧扶持政策要穩定,各種補貼科目簡化,操作手續簡便;另一方面糧食生產政策要出臺早,最好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的政策,方便種植大戶在農作物接茬季節上提前安排和土地流轉。同時。加大糧食訂單收購政策的貼補力度,提高糧農種糧積極性。要實行職效掛鉤,責任到人,增加鄉鎮糧食生產考核的分值,細化糧食考核內容,同時對糧食生產工作得力,成效明顯的鄉鎮進行表彰。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還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種糧隊伍,廣大種糧大戶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因為只有他們的穩定與發展,我國的糧食才有安全和保障可言。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有志于投身糧食生產的大學生“職業農民”,通過現有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的平臺,以傳、幫、帶的形式,提高新一代大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使之種糧隊伍后繼有人。

2.重視基礎投入,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化大力氣提升標準農田質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立足點是耕地的質量。根據去年對全縣29萬畝的標準農田調查與土樣分析結果,按照《浙江省標準農田分等定級標準》要求,基本摸清了我縣標準農田面積、分布、類型、等級以及各級標準農田土壤養分含量等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全縣有一等標準農田16880萬畝,占5.8%,二等標準農田 242195萬畝,占83.2三等標準農田32020萬畝,占11%。

3.探索種植模式,努力實現“千斤糧萬元田”

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向農民提供以糧食生產為核心的高效種植模式。積極推廣菜—菜—稻、菜—稻—稻、菜—瓜(西瓜)—稻、草莓—稻、稻田養魚、稻蝦共育等先進適用生產技術模式,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和種植效益。要向廣大種糧農戶提供良種良法,提高種植科技含量。

4.加強拋荒整治,努力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一是耕地整治檢查的重點是全年性拋荒,特別是中心鎮和城鄉結合部,要列入檢點,對征用不用、圍而不建且多年摞荒的田塊,列入重點復耕對象。二是減少農田季節性拋荒,杜絕常年性拋荒。三是建立耕地拋荒整治的長效機制,對長期拋荒的重點鄉鎮,所在縣要認真研究,化解矛盾,引進種糧大戶或糧食專業合作社集中承包復耕。

篇2

關鍵詞:糧食產量:影響因素:農業補貼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提高糧食產量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及社會效益的實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13年,中國糧食連續第十年增產,全國糧食產量為60 193.84萬t,比2012年增加了1 235.87萬t,增長率為2.10%。伴隨著糧食產量的連年增長,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糧食供需總體上始終維持一個緊平衡的情況。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首次提出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2008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再次確認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然而,自2005年以來,中國糧食自給率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于90%。在國家強有力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糧食自給率略有提高,但是,2012年,糧食自給率再度下降,僅為88.38%。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一消息再度引發國際社會關于糧食安全問題的熱議。因此,科學認識中國糧食生產能力,分析不同投入要素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影響,尋求增加糧食產量的有利因子和降低糧食產量的不利因子,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政策提供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文獻回顧

目前,關于糧食產量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很多。由于其關注的重點不同,選擇的影響因子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大多數學者選取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糧食播種面積、受災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農藥使用量等作為影響因子進行研究,得到了較為一致的結論,如:糧食產量與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糧食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農藥使用量呈正相關,卻與受災面積呈負相關。在現有文獻中少數幾位學者也研究了農業“四項補貼”政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得出的結論卻不盡相同,例如:史清華等嘲指出糧食補貼政策只是引子,因占農戶收入比重過小,因此對農戶增加收入和提高糧食產量影響甚微。在現有補貼制度和水平下,糧食直接補貼對糧食產量的增加有積極作用,但是作用有限。姜松等卻認為農業“四項補貼”能減輕農民的種糧成本,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從而顯著促進糧食增產增收。因而,農業“四項補貼”政策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究竟有多大,還需進一步求證。

2.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現有文獻,可將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分為四類:自然因素(氣候、生物、土壤等)、經濟因素(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勞動力的投入、土地的投入等)、科技因素(品種、農藥、施肥、灌溉、栽培技術等)、政策因素(價格支持制度、農業補貼政策等)。由于中國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也不同,故暫不考慮自然因素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經濟因素指標選取。農業勞動力投入是糧食生產波動的主要因素之一,糧食生產投入勞動越多,糧食產出越大。除了農業勞動力投入外,糧食播種面積也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重要變量。與此同時,自然災害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影響極大,要確保中國糧食生產安全,不僅需要外部資源及投入,而且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要積極進行防災減災。故本研究選取經濟因素的指標分別為: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糧食播種面積、受災面積。

篇3

通過對我國1990-2013年之間的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建立了VAR模型,采用了Johansen協整分析方法,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使用格蘭杰因果檢驗,證實了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格蘭杰原因。在實證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糧食產量;化肥施用量;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07

1引言

糧食生產是多種要素投入的一種生產行為,它包括勞動力、土地、種子、化肥等生產要素,在我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狀況下,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而化肥的施用無疑是提高單產的重要因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在帶來我國糧食單產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中存在著化肥過量施用的問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研究化肥的施用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增產潛力還有多少,臨界的狀態在什么時間以及化肥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動態影響是我國糧食生產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房麗萍等采用主成分回歸分析和C-D生產函數分析了化肥施用量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得到的結論是1978-2010年之間,糧食產量的化肥施用量的產出彈性有所下降,但是化肥施用量仍然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古玉麗等采用了C-D生產函數對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施用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王祖力等對1978-2006年化肥施用對糧食產量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化肥的施用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貢獻最大的一項。彭琳根據試驗研究資料與調查結果,對我國糧食生產和化肥施用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化肥的施用量是20世紀中國糧食生產重大成就之一,化肥施用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平均為46.43%。

本文對我國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從而在實證的結論的基礎上,以期為我國糧食生產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2我國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實證研究

2.1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用數據來源于《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所選擇的時間區間為1990-2013年,我們收集了歷年的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的數據,分別用GR和FE來表示。使用Eviews7.2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消除異方差的數據取自然對數的每個變量分別與lnGR lnFE說。

2.2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

考慮到時間序列中很多數據的不平穩性,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首先需要這些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試驗結果表明,所有數據在表1原始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并不順利,但他們的一階差分平穩,1階單整序列,足球協會測試條件。

2.3建立VAR模型

2.3.1殘差的單位根檢驗

VAR模型所需的序列是平穩,所以需要測試序列的單位根檢驗測試方法主要是殘余。本文的滯后三階殘余VAR模型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的逆根位于單位圓內,因此該模型是穩定的。測試結果如圖1所示:

2.3.2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因為Johansen協整檢驗是基于VAR模型,Johansen協整檢驗是一個VAR模型對無約束向量協整模型后,在本質上仍然是VAR模型,Johansen協整檢驗是具有約束條件的,因此應該在我們建立的最佳滯后階數的VAR模型的基礎上減一,作為我們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的滯后階數,即選擇滯后2階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0.31828表示參數估計量的樣本標準差,上式表明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施用量之間保持著長期的協整關系。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糧食產量將增加1845166個百分點。

2.4變量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于LnGR 、LnFE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所以考慮,然后明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選擇了滯后期為一年,兩年,三年里每個變量的檢驗,相關的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格蘭杰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滯后1階化肥施用量和糧食產量之間不存在著著相互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2階時,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單向格蘭杰原因;在滯后3階時,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雙向的格蘭杰原因。

3結論與建議

通過我們的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我國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格蘭杰原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促進了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但是從脈沖響應的情況來看,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對于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結合本文的實證分析,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科學施肥,減少化肥的浪費。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存在著施肥不科學,化肥浪費嚴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農民缺乏科學的技術培訓,應該加強農村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關于如何科學施肥的培訓,減少糧食生產中由于過量施肥導致的不利影響。第二,增加糧食生產中的有機肥的使用。第三,增加農業生產中的科技投入,發展現代農業??梢酝ㄟ^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水平,來替代勞動力的使用,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可以通過培育優良高產的品種,提高糧食的單產。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率,同樣有利于糧食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房麗萍,孟軍.化肥施用對中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分析―基于主成分回歸C-D生產函數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7):156160.

[2]古玉麗,喬歡歡.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之間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10):1213.

篇4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糧食產量;檢驗

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化農業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對于提高糧食產量、解決少數地區溫飽問題、協調全國糧食分配、拉動農村經濟等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核心環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的出口額增加意味著我國糧食產品的國際需求不斷增加;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這從內外兩個角度加大了我國對糧食產量的進一步需求。糧食產品生產率的提高需要依賴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與糧食產量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農業機械化與糧食產量關系進行研究,以期正確制定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促進我國農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糧食產量的提高會引致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即在長期均衡關系內糧食產量的提高對農業機械化進程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和預測能力。相反,短期內糧食產量的提高對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不明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是長期效應,短期內僅僅存在提高生產率作用,這種結果說明糧食產量的提高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長期結構調整和市場規模的擴大,形成機械化服務規模效益。

在過去我國機械化的提高對糧食產量的提高長期促進作用不明顯,這與發達國家的一般發展狀況不同,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們的基本農田屬于家庭小規?;?,大規模化的農業機械效應很難形成,但短期內卻可以提高作業生產率,這是我國固有的農業生產特點。同樣分析結果也顯示雖然農業機械化規模與作用結構不斷擴大,但對糧食產量的生產并沒有演變成有效刺激,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這與我國農業生產制度是有一定關系的,小規模的家庭承包很難形成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規模效益,又由于生產性農田人均基數小,使得多方農業生產者就更難合作尋求糧食產量的突破;其次,由于我國生產性農田地勢及種類多元化,既有肥沃平坦的,也有農林性質的,更有階梯型山地性農田,這就導致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標準繁多。如適用湖北平地的小麥農用拖拉機就不能適用廣西山地,所以農業機械化很難對糧食產量的長期提高存在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由于農業機械化生產大型設備費用較高,使得農民短期內很難接受,也使大多數生產者依舊停留在家用小型農業機械上,生產效率長期內不能提高,這就使得其長期內對糧食的生產促進作用不明顯。

通過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與糧食產量關系的實證和理論分析,結果表明糧食產量的提高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長期刺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而且有助于提升農業機械化規模化,形成農業機械化服務,促使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糧食產量增長和產品結構日趨合理,農業經濟水平日趨提高,最終惠及農業生產者。但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糧食產量的長期增長促進作用不明顯,僅僅存在短期生產效率的加速作用。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的農業生產制度、生產性農田的特點和生產性農業收入水平有關。為了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事業的科學發展,使得農業機械化與糧食生產按照同步發展規律的要求協調發展,良性互動,最終我國農業發展才能走上更好的科學化道路。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篇5

關鍵詞:糧食安全;補貼制度;耕地保護糧食安全關系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隨著市場化得發展,我國糧食供求也發生著變換,為了確保糧食的安全,我們必須面臨更嚴格的挑戰。

一、我國糧食安全現狀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糧食產量方面: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增長,糧食安全也得到一定的保障。糧食生產近些年每年都能到到好的產量,年增幅在3.65%,尤其是在2009年達到了糧食產量的最高紀錄,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其他物質要素的投入也在增加,使我國糧食 產量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糧食供需方面:目前國際糧價有一定幅度的波動,我國在大豆、小麥和玉米等品種方面進口量很小,所以國內糧食價格受國際糧食價格的影響很小。小麥和大米是農產品當中消費量最穩定的產品,玉米和大豆的消費增長是農產品中增長最快的,不管農村還是城鎮在對糧食的消費上總量是逐步減少的,但是在一些主要地區糧食的消費是不斷的增加的,例如天津和北京、上海這些地區的消費量也在逐漸的增加,由2007年的550億公斤增加到2010年720公斤。糧食政策方面:國家逐步推出關于農業產品的支持政策,取消了稅費,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另外還實行了農業補貼,財政綜合和專項補貼相結合,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政策補貼體系。目前國家在政策上也逐步的進行完善,實施了農業和糧食生產投入增長機制,農民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投入每年都在上升,到2010年時,國家對農民的財政補貼達到了8183.4億元。另外除了農業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之外,還加強了生態建設、更低質量建設,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田水利的建設和農業基礎性設施的建立。國家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方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在全世界來說仍然是保持較高的水平,這樣對糧食的調節能力加強了,我國對小麥和稻谷實行最低價收購,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也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防止了糧食波動對市場經濟的運作,完善市場調控機制,對玉米、大豆等采取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到收儲,健全我國收儲農產品的機制。我國能夠收購農產品的企業有6.7萬家,糧食收購能力也在不斷的加強。

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

(一)我國糧食供給能力提高,使我國糧食安全嚴重受限

首先,耕地面積是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我國耕地面積逐漸的減少,盡管實行了嚴格的保護制度,但是由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耕地還是每年都在減少。其次,水資源缺乏,阻礙了農業的發展,水是農業產品的根源,我我給的人均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缺水成為我國糧食主要產區的制約因素,另外,水資源也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嚴重污染。環境和水資源的污染降低了我國糧食產品的質量,也制約著糧食生產的增長。然后,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較重,我國近些年來自然災害頻發發生,對農業的生產造成了很的影響,糧食供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比前些年增多,病蟲危害也貧乏發生,再加上旱澇形式逐漸加重影響,對糧食的生產發展也構成了威脅。最后,農業的基礎設施不全,我國的農田水利大部分建立的較早,長期以來,由于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較少,建設的標準較低,導致一些工程無法正常的施工,現有的水利設施也超出了使用年限,設施沒有修理,使效率降低,效益明顯的減弱。

(二)農民對耕地的積極性不強

糧食的價格逐漸都在增加,但是農民對耕地的收入仍然不高,農民與其他行業相比,耕地所得到的收入明顯較低。物價的費用和成本逐漸的在上升,小麥和玉米的成本有原來的每畝3 98元增加到587元,成本增加了,但是利潤卻下降了,這種現狀使得農民對耕地的積極性降低了,抑制了農產品的發展。

(三)我國未來糧食的需求總量呈上升的趨勢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的需求和供給也逐漸的增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城鎮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的提高,我國糧食的總需求也逐漸的增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國對玉米和大豆的消費是在增加的,從供給角度來看,我國糧食處于緊平衡狀態,要滿足需求和供給平衡,必須確保糧食的安全。第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消費食物也變得多種多樣,對動物的蛋白消費越來越大,工業化也帶來了對加工的需求,利用糧食來轉化為生物能源的速度加快,能源與食品的矛盾逐漸的增大,加劇糧食供求關系。第三,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物燃料的不斷發展,我國糧食需求呈現增長趨勢,受經濟和氣候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總體水平相對較低,世界糧食的生產也存在不確定性。近些年我國的產量是在增加,但是還是受很多銀色的影響,供求關系仍然很緊張,盡管我國利用國際市場來彌補個別農產品的不足,但是資源是有限的。

(四)農業技術跟不上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業技術的能力不強,農業技術進步的較慢。農業技術與生產是緊密相連大的,基礎性的建設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科學技術不到位,都是阻礙發展的原因。另外我國的化肥和農藥等技術的應用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技術。我國對農業技術研究投資較少,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方面也存在著投入不足,種子的研發技術的投入也不足,監管手段和競爭手段也比較落后。

(五)糧食流通過程中,缺乏安全監管

流通中的糧食進入加工之后,各個企業的素質不一樣,規模較小的企業,工藝落后,設備較舊,缺乏完善的管理,難以應對食品質量安全的問題。另外一部分企業對于糧食食品的加工沒有嚴格的質量管理意識,質量的管理方法不完善,沒有建立安全控制體系,造成企業的運行狀態差,缺乏競爭能力。其次監督管理的部分職能分工不清。對糧食食品安全形成多頭的管理,對管理雖然有好處,但是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職能交叉也造成危害,造成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導致對安全方面的管理混亂。

三、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我國關于糧食的補貼制度,提高糧食的價格,給農民帶來收入

增加糧食的直接補貼和補貼的規模,擴大良種補貼和農業機械的補貼范圍,完善糧食的直接補貼政策,為農民的收入增加補貼的制度,形成穩定的糧食補貼增長機制。另外,根據工資水平的漲幅,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給農民的穩定性的預期,從根本上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

(二)主要的農產品實施保護,保障食物的安全和流通

我國對農產品已經實施了保護政策,尤其對于糧食的主要產區,實行耕地、糧食價格、基礎設施以及財政、貸款等方面的保護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的實施范圍不大,所以,我們要擴大糧食的種植范圍的同時,也要擴大對各個方面的糧食保護政策,運用各種手段,建立重要糧食產區的農產品利益補貼的制度,形成糧食的穩步增長和農民的持續增收。

(三)加大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糧食的生產效率

首先,積極的推廣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支持與糧食生產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其次,提高糧食生產設備和設施和方法的科學技術含量,引導農產品創新出新的品種,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的培訓,對農民進行科學知識的培訓以及新機制的使用。最后,大力推廣品種好,產量高,適應性較強的農產品品種,以提高糧食的生產技術。

(四)建立質量管理部門和相關的管理制度,提高糧食食品安全的保障

建立專門的質量管理部分,制定相關的糧食食品安全制度,使管理部門有職權,可以進行質量管理,確保企業質量安全體系的建立和安全監督的實施,把企業監督和服務結合起來,使糧食食品質量安全。另外可以建立糧食食品質量標準,積極的推行安全控制體系。建立糧食食品安全的質量追蹤系統,鼓勵農產品市場事故的責任追究制度,還可以建立農民的健康教育制度,形成預防食品安全危害的有效機制。

四、結束語

人們生存中糧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我們必須使用的大米、大豆、小麥。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與補貼政策已經有了結合,但是還存在著問題,要保證我國糧食安全,不斷要政府進行指導,還要政府通過法律進行有力的限制,保證農民的耕地安全。(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此論文為佳木斯大學校級項目(項目編號:W2011-007;WZP2011-002);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1B009)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憂及對策思考》.2008

[2]《試論新形勢下的糧食質量安全工作》.2011

[3]倪元穎.糧食制品安全生產與品質控制.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篇6

【關鍵詞】糧食產量,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一)理論分析。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是一個農業相對落后的國家而糧食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我國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投入產出、自然環境因素最為顯著,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可能的影響因素因素探討糧食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最終將這種關系用數學表達式表示出來,最后通過確定的函數模型對糧食生產提出可行性建議。

(二)模型設定

1.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量。為了對影響糧食總產量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在眾多影響糧食總產量的因素中以糧食總產量為被解釋變量Y;糧食總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化肥施用量、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為解釋變量X.

2.樣本數據的搜集與整理。通過查閱2011年統計年鑒,搜集整理了1997年到2011年的糧食總產量以及6個可能影響因素的數據。見下表:

表1是設定模型所用的時間序列數據。其中,糧食總產量為因變量Y;糧食總播種面積為X1、農業機械總動力為X2、有效灌溉面積為X3、化肥施用量為X4、受災面積為X5、成災面積為X6。

二、模型參數的估計

模型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 μ為隨機擾動項

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最小二乘法(OLS)對所摘樣本數據進行模型的從參數估計,結果如下:(圖中各變量名稱均為首字母)

Y=-79529.88+0.478599X1-0.521481X2+0.775946X3+15.70729X4

-0.092737X5-0.011504X6

為初步所得模型。

可見模型整體上通過了檢驗,但是變量各個系數并不是完全顯著。

三、模型的檢驗

(一)經濟意義檢驗。在經濟意義上分析β0、β1、β2、β3、β4應為正值,β5、β6應為負值。由初步回歸的模型可以看到回歸模型的整體顯著,在經濟意義檢驗上X2、常數C符號不正確,符號應作進一步研究。

(二)統計意義檢驗。R方檢驗:由圖1可以看到R-squared=0.985867說明方程擬合很好;F檢驗:圖1中顯示F值為93.00697,p值為0.000均表明通過了F檢驗,方程整體顯著。T檢驗:圖1給出了每個解釋變量的T值分別為:-2.194987、4.767208、-1.616074、1.110846、2.404107、-1.335772、-0.131875可以看到X3、X4、X6、X7的系數均不顯著。說明回歸方程中存在問題,有可能是這些不顯著的變量對糧食總產量影響小也可能是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

(三)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與修正

從圖1給出的估計參數結果可以看出F值=93.00697,方程整體上是和糧食總產量線性關系顯著,但t檢驗值大部分不能通過檢驗。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其次,雖然方程整體上線性回歸擬合較好,但解釋變量t統計量值基本都不顯著并且β0、β2的符號也與經濟意義相反,也表明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運用Frisch(逐步分析法)對多重共線性模型修正。

第一步:運用OLS(最小二乘法)對各個變量與解釋變量做回歸:考慮經濟意義和統計檢驗選出擬合最好的方程,各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擬合方程的R方分別為:0.388667、0.432807、0.503207、0.494893、0.349633、0.489638??梢娮兞縓3有效灌溉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關系最強,擬合最好。

第二步:將其他解釋變量逐一帶入回歸方程,找到模型中新增變量對回歸模型擬合優度和顯著性的貢獻以及對其他解釋變量的影響,剔除一些對被解釋變量影響不顯著或影響其他解釋變量的變量,最后確定如下模型:

由圖可以看到最后模型留下的解釋變量有播種面積X1、化肥施用量X4、成災面積X6三個變量。擬合優度R-squared =0.977601 擬合效果較好;DW值為2.120391較接近2,說明序列相關問題不嚴重;整體方程的F統計量值為160.0277說明方程整體顯著;各個系數的p值分別為0.000、0.000、0.007,說明三個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排除了對Y影響不顯著或影響其他變量的X??梢詫懗龌貧w方程的模型為:

Y= -28655.24+0.591186X1+3.868546X4-0.139113X6

2.異方差檢驗

采用G-Q檢驗方法:三個解釋變量中X4化肥施用量對y的影響最為顯著,所以將X4按升序排序,去掉中間的3個留下兩個子樣本分別為:包含X4較低值的前六個(1997年-2002年)、包含X4較高值的后六個(2006年-2011年)。

對兩個子樣本分別求出回歸方程為:

Y1=-14793.47+0.578192X1+1.651901X4-0.262729X6

R方=0.995844 RSS1=274.8451

t值分別為5.42、0.50、-4.488950

Y2=44174.07-0.158587X1+6.019034X4-0.298388X6

R方=0.977376 RSS2=655.4554

t值分別為-0.21、0.88、-1.845

計算G-Q檢驗F統計量為:F=RSS2/RSS1=655.4554/274.8451=2.3848

3.序列相關檢驗

由結果可以得到DW值為2.12,給定顯著性水平為0.05,n=15,k=3 ,查DW值表可以得到dl=0.82,du=1.75,1.75

5,可知隨機誤差項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

最終確定模型為Y= -28655.24+0.591186X1+3.868546X4-0.1

39113X6

四、模型的應用及對策建議

我國人口眾多對糧食的依賴性很強但是我國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因此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從產量入手。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投入產出、自然環境因素最為顯著,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化肥施用量是對糧食產量影響最大的因素,說明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是顯著的;從模型可以看到播種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也同樣很重要,播種面積的增加必然使糧食產量的增加;受災面積也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糧食產量成負相關。

對量產量增加的幾點建議:

1.增加播種面積是對糧食產量最直接簡單的方法,但是目前農民對糧食種植的積極性很低。政府可以采取農業補助、糧食最低價格、農業保險等手段增加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提高產量和保證價格兩種途徑,農業補助、農業保險等保證糧食產量,糧食最低價格保證糧食價格。兩種手段結合使用,既對糧食產量有一個保證又對糧食價格有一個保證,結合使用可以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我國國土面積雖大但是農業用地卻也逐漸減少。因此政府在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的同時也要控制非農業用地保持農業用地數量的足夠穩定性。除此之外,要在擁有足夠的糧食用地的基礎上提高利用效率。

2.在合理范圍內提高化肥施用量。播種面積在一定程度后會受邊際效益遞減的影響,因此要在播種面積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由前邊模型分析可得化肥施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對糧食產量有積極影響超過邊界線會產生相反的消極影響。可得政府應該積極對農業化肥施用類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時間等進行宣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化肥施用效率。

3.采用事前預防事后保障兩種途徑降低農業風險減少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對糧食產量影響系數雖然較小但是自然災害的發生影響面試很廣的,若受災面積較大時同樣會引起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減少。因此,政府應該積極增強對農業的研究提高自然災害的事前預防能力,采用農業保險等方法保障農民收入水平起到事后保障的作用。通過這兩種途徑兩種方法控制受災面積減少農民損失。

除上述對策之外,也可以通過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量等方法??偠灾瑪U大耕作面積,提高單產,實現機械化、規?;a是保證我國農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張潤清.計量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糧食金融化;糧食安全;城鎮化;糧食消費結構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048-04

近幾年來,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幅度不斷加大,尤其是2007—2008年兩年間谷物價格上漲了近50%。各國為了應對糧食危機,紛紛取消了糧食出口退稅或降低甚至是取消進口關稅,糧食供需矛盾突出。糧食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糧食金融化。Archer Daniels、Midland、Bunge和Cargill四大糧商控制了全球90%的糧食貿易,他們對于全球糧食供需和糧食價格都會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會操縱糧食價格。我國糧食連續十年增產,但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全年糧食進口數量超過7000萬噸,是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凈進口1316.9萬噸,大豆總進口5838萬噸,不斷刷新紀錄,豬肉也從2008年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且進口量迅速增長,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我國的糧食安全面臨嚴峻考驗。糧食金融化背景下糧食安全不再只是糧食供需問題,而是涉及到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各個環節,糧食產品的金融屬性所引起的價格波動對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積極應對糧食金融化,高效利用糧食金融市場才是新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選擇。

一、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分析

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對糧食需求的數量和結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而快速城鎮化又導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供需矛盾日益顯現,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1.快速城鎮化使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減少

城鎮化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未來20年中國的城鎮化速度仍將居高不下,城鎮化所需的建設用地將大幅度增加,必定會使部分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糧食種植面積將不斷減少。雖然中央提出了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但據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批準建設用地61.17萬公頃,其中轉為建設用地的農用地41.05萬公頃,轉為建設用地的耕地25.30萬公頃;2012年全年批準建設用地61.52萬公頃,其中轉為建設用地的農用地42.91萬公頃,轉為建設用地的耕地達25.94萬公頃。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數據,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耕地保有面積為18.2476畝,較前一年凈減少達49萬畝,若中國城鎮化率的目標定為80%,我國的耕地形勢將面臨嚴重考驗,即使政府轉變土地利用與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節約集約用地之路,18億畝的土地紅線也很難保證。城鎮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耕地的減少在所難免,糧食種植面積也將會有所減少。

2.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減少主糧生產規模

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共有符合統計調查條件的家庭農場87.7萬個,經營耕地面積達到1.76億畝,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隨著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快速推進,為土地流轉掃清了制度上的障礙,家庭農場的數量還將會出現井噴式增長。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將會推動農業商品化進程,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家庭農場可以發揮規模經濟,但其以追求效率最大化為目標,種植品種不再是依賴原有的種植習慣和政府的指導,而是取決于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在上述全部家庭農場中,從事種植業的有40.95萬個,占46.7%;從事養殖業的有39.93萬個,占45.5%;從事種養結合的有5.26萬個,占6%;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56萬個,占1.8%。雖然我國糧食價格近幾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但其中大部分的漲價是彌補前期工農剪刀差的缺口,加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快速上漲,種植糧食的利潤非常有限,農民僅依靠土地收益難以脫貧致富。而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賦予了農民更多的選擇,農場會轉向種植收益更高的其他非糧食農產品,或者轉向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糧食種植面積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主糧生產規模將會進一步縮小。

3.新國際貿易規則將影響我國糧食進口

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等四國發起和美國正主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談判正在進行。2013年6月,美歐正式宣布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簡稱TTIP)的談判。這些新的貿易組織的談判內容已超出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原有框架,尤其是關于農產品貿易的談判內容更是各國近期博弈的結果,可以預見的以糧食凈出口主導的TPP農業貿易談判必定會使糧食凈進口國處于不利地位。雖然TPP協議聲稱將采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并沒有接收到談判邀請,若我國被排除在TPP談判之外,將來糧食進口將受制于新的貿易規則,我國必將支付更高的貿易成本。

4.糧食消費結構變化提高糧食消費數量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糧食>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結構逐步向“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糧食”的飲食結構演化,而養殖業的飼料主要是原糧,將消費更多的糧食,這對于我國農業生產、貿易和糧食安全都將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不難理解為何我國糧食十連增的同時進口數量仍呈上升趨勢,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肉類需求不斷增長,必然會提高對原料的消費數量,國內糧食增產的數量已遠不能滿足對作為飼料的原糧的需求,糧食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二、糧食金融化對糧食供給的影響

過度糧食金融化會導致糧食價格偏離價值,糧食價格波動幅度提高,種植糧食的風險加大,但糧食金融化不足同樣會導致糧食價格無法通過金融市場分散和規避,加大種植糧食的風險,因此,只有適度的糧食金融化才能提高糧食產量,降低糧食交易和加工風險,增加糧食有效供給。

1.適度糧食金融化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

糧食生產是決定糧食產量的決定性因素,糧食單產和播種面積共同決定糧食產量,適度糧食金融化可以促進糧食生產企業發展,提高科技投入,規避價格風險,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生產。長期以來,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和人工費用的增加,糧食種植的成本在不斷增加,而糧食的價格并沒有與成本同步提高,使糧食生產利潤越來越低。不僅如此,糧食價格波動幅度越來越大,種植糧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隨著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全國推開,土地集約化經營將產生規模效應,然而我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糧食金融市場更不能滿足農業的需要,大量農產品還沒有在期貨市場進行交易,其他的糧食金融衍生品更加缺乏,從而導致農戶無法通過糧食金融市場分散或規避糧食價格風險,無法保證穩定的收益。發達的糧食金融市場可以通過期期貨、保險等金融產品為家庭農場化解糧食和價格風險,鎖定收益,從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2.適度糧食金融化有利于保障糧食流通

賣糧難一直是困擾糧農的一大難題,糧食流通領域的糧食金融化程度過低是主要原因。糧食金融化程度過低還會導致糧食流通領域無法分散和規避價格風險,直接影響到糧食收購供應。糧食金融市場為糧食流通企業提供了規避價格風險的平臺,糧食流通企業可以借助期貨、遠期等金融工具對沖糧食價格風險,獲得穩定收益,從而保證糧食收購;另一方面,通過成立專項基金,培植糧食流通企業,擴展糧食儲藏容量,也有利于保障糧食流通。

3.適度糧食金融化有利于促進糧食貿易

適度糧食金融化可以培植出更多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民營糧食進口企業,節約進口成本,提高糧食供應效率。2012年我國三大主糧進口猛增,據海關總署統計,玉米、小麥和稻米進口數量分別為521萬噸、369萬噸和231.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了197%、195%和305%。而2013年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糧的進口關稅配額總量提高至2215.6萬噸,關稅配額數量的具體分配情況為小麥963.6萬噸、其中國營貿易比例90%,玉米720萬噸、其中國營貿易比例60%,大米532萬噸、其中國營貿易比例50%。從以上數字看,國有企業占有了大部分糧食進口配額,顯然違反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這一準則,也不利于培育有競爭力的糧食貿易企業。通過成立糧食產業基金,培植有潛力的糧食貿易企業從事糧食貿易,不僅可以節約糧食進口的成本,也可以提高糧食供應的效率。

三、基于糧食金融化提高糧食安全的對策建議

1.發揮市場對糧食金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

發達的糧食金融市場是糧食產品對沖、規避價格風險的基礎。我國應擴大糧食期貨市場交易規模,開發新的糧食交易產品,完善糧食期貨交易機制,加強糧食期貨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操縱市場的行為,保證糧食期貨市場穩定運行,使其成為糧食生產、流通和加工企業進行套期保值和對沖的主要場所。除了期貨外,糧食金融市場從業者應加快金融創新,開發新的糧食金融衍生品,滿足不同類型市場交易者的需求,分散糧食生產、流通及加工環節的風險,保證糧食安全。糧食主管部門應積極進行糧食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糧食金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除了利用中央糧食儲備庫從總量上調控不同區域市場和不同季節的臨時性糧食供需缺口外,其主要職責和作用應是完善糧食金融市場體系,保障糧食交易公平競爭,加強對糧食金融市場的監管,維護市場秩序。

2.完善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者利益補償機制

加大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較低,對地方經濟的貢獻非常有限,糧食主產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長期相對落后。若不能對其進行利益補償,必然會影響糧食生產與供應,威脅糧食安全。國家應對糧食主產區進行利益補償,對糧食主產區的縣或鎮進行獎勵,在此基礎上,根據糧食的生產能力及糧食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測算安排轉移支付額度,縮小糧食主產區與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差距,保證糧食主產區穩定糧食產量。在土地流轉背景下,家庭農場逐步取代農戶成為糧食生產的主體,政府應與時俱進出臺相應支持政策,安排財政資金扶持家庭農場的發展,如對農機、農田基本建設項目等進行擔保、提供低息貸款或直接財政補貼,提高家庭農場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

3.引導新型糧食生產單位對沖糧食價格風險

隨著土地確權工作的基本完成,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制度基本掃除,家庭農場作為新型生產單位承擔糧食生產工作。由于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家庭農場單位產生較單個農戶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不僅有利于對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科技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田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單個農戶抗風險的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需要建立起多元化、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體系。除了傳統意義的糧食金融市場,還應大力發展微型金融機構,為家庭農場提供信貸、擔保和保險等金融服務。同時,政府應加強對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豐富糧食金融市場相關知識,為其提供從糧食金融市場獲得融資的機會,并引導其利用糧食金融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規避風險。

4.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以提高糧食流通的效率

建立一個網絡齊全、功能完備、交易靈活、高效統一的糧食市場體系迫在眉睫,建立糧食收購基金,培植大型糧食收購企業,規范糧食流通領域的購銷行為,是提高糧食流通效率的必由之路。在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基礎上,在糧食主產區設立現貨交易所,信息共享,交易互動,形成全國統一的糧食交易平臺,政府統一為家庭農場進行培訓,鼓勵其進入兩個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交易,使兩個市場形成的期貨和現貨價格能夠反映各個糧食品種的供需。成立專項基金,扶持壯大多元市場主體,拓寬農戶及家庭農場糧食銷售渠道,解決賣糧難問題,并出臺政策法規,打擊囤積居奇惡意哄抬糧食價格的投機行為,打破地方保護,消除區域流通壁壘,促進糧食在全國自由流通。糧食物流方面,結合各地糧食儲備庫的建設情況和路網情況,利用當前發達的物流信息系統,打造全國統一的糧食物流系統,大力提倡糧食“四散化”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糧食物流的效率。

5.利用貿易新規則穩定糧食貿易價格和數量

隨著糧食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在新的國際貿易環境下,我國政府應積極應對,與糧食生產國進行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利用新的貿易規則穩定糧食進口數量和質量,降低糧食進口成本和風險。近幾年來,WTO多邊貿易談判進程進展不夠順利,一些國家開始進行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成立區域性貿易組織,新一輪區域貿易自由化浪潮逐步興起。目前,國際上已形成了TISA、TPP、TTIP等貿易組織,雖然談判還沒有最終完成,但進展速度較快,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不同貿易體系下的談判內容不盡相同,但都強調貿易與投資并重、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相關聯,而且高標準的國際自由貿易協定在框架、內容、要義等方面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與規定。在原有WTO框架下,美國、加拿大和歐盟就已利用貿易規劃進行不公平的補貼和出口傾銷,其跨國糧食企業壟斷了糧食貿易和種子,操縱糧食價格。我國應總結WTO糧食貿易規則談判中的經驗和教訓,盡快了解新貿易組織的談判內容,熟悉貿易新規則,力爭盡早成為新貿易組織中的一員,在新的框架內進行談判,尤其關注農業和糧食貿易方面的貿易規則,與糧食出口國之間達成穩定的貿易伙伴關系,穩定糧食進口價格和數量。為了我國長期的糧食安全,政府還應提高糧食進口關稅,保護本國農業,降低糧食對外貿易依存度。針對國際糧食產品對我國糧食行業的沖擊,我國應盡快出臺應對國際壟斷組織操縱糧食行業的法律法規,遏制其不正當的經營行為。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糧食產量;糧食價格;波動;格蘭杰固果關系;滯后效應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673027)。

作者簡介:何蒲明(1973-),男,湖北赤壁人,博士,長江大學現代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副教授,主要從事農產品期貨市場與糧食安全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0)01-0115-04 收稿日期:2009-06-08

一、文獻回顧

對我國糧食生產和價格波動問題,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張治華(1997)通過對糧食生產和價格之間的周期性變化分析,認為價格對我國糧食生產起著明顯的調節和促進作用,同時糧食產量也引起價格的變動。由于糧食供給價格彈性比糧食需求價格彈性大,因而糧食價格對供給調節相對容易,對需求調節則比較困難。因此,冷崇總(1997)認為,價格對供給調節的滯后效應和對需求調節的即時效應結合而形成的時滯效應,往往使糧食市場偏離均衡價格,造成糧食價格發散波動。蔣乃華(1998)認為,糧食生產的波動是引起價格波動的最基本因素,而價格杠桿對調節農戶的糧食生產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孫婭范等(1999)應用Grnager因果關系檢驗法和時間序列分析方法,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即糧食價格與糧食產量存在因果關系,糧食收購價格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要大于對糧食市場零售價格的影響。既然糧食價格波動與糧食生產波動存在密切的關系,糧食生產在短期內供給彈性非常小,產量的細微變動就會引起價格大的波動。胡岳岷(2001)認為我國糧食的周期性波動與價格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王躍梅(2004)認為我國應提高糧食價格的市場化程度,使糧食價格能夠發揮糧食供求的導向作用。雷欽禮(2005)從農民種糧收益和農民種糧決策的角度,分析了糧食生產與價格之間的關系,認為要保持糧食逐年穩定增長,應對糧食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進行適當調控。王青華等(2006)從糧食生產的周期性波動角度分析了其對糧食的影響。他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在周期性的波動中增長,但增長和波幅在變小;糧食生產的波動影響供求平衡,引起價格的波動,從而影響糧食安全。冷崇總(2008)認為,糧食價格波動的經濟效應主要是影響糧食生產、農民收入和市場價格總水平;要確保糧食價格基本穩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動,應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糧食價格服務體系,建立糧食價格調控體系,強化糧食市場價格監管。

上述學者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分析以及二者的波動對糧食安全的影響,雖然也有實證研究,但只是從糧食產量和價格的周期性波動進行分析,缺乏對二者互動關系的研究。因此,從維持糧食生產和價格的相對穩定、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對二者的互動關系作進一步深入分析。

二、數據的選取與說明

現實中,影響糧食產量和供給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農戶的種糧收益、糧食生產資料價格、勞動力投入的機會成本等,但糧食價格是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它基本上可以涵蓋以上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選擇糧食價格因素來研究它與糧食產量的相互影響問題。

由于糧食產量是一個比較大的絕對數,而糧食價格指數是一個相對數,為了便于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均取其相對數來進行分析。也就是,對于糧食生產,用糧食產量增長率(X)數據;對于糧食價格,也用糧食價格名義增長率(Y)數據(見表1)。

三、實證研究

糧食價格與產量的波動是市場經濟的常態,研究糧食價格波動對生產的影響是農業經濟學中基本的核心問題之一,但在實證研究中該問題的解決卻頗費思量,爭論的焦點在于生產和價格的波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迄今為止理論界對此還沒有統一的結論。為了本文的立論,首先對這個問題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進行分析。在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時,首先應對各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若數據不滿足平穩性要求,就不能斷定檢驗出的因果關系是真實的,還是由于變量的非平穩性引起的“偽回歸”。

1.糧食產量增長率和糧食價格增長率的ADF檢驗

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首先對糧食產量增長率和糧食價格名義增長率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糧食產量增長率和糧食價格增長率的水平時間序列是穩定的,服從一階單整。

2.糧食產量增長率和糧食價格增長率的Johansen協整檢驗

本文利用基于向量自回歸的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協整檢驗。實際檢驗中采用CE中無截矩項或無趨勢項的方法,滯后期為1(結果見表3)。

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實證結果拒絕了并不存在協整方程的原假設而接受了存在一個協整方程的原假設,這意味著糧食產量增長率和糧食價格增長率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著一個協整方程,同時說明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糧食產量增長率和糧食價格增長率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再對兩個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見表4)。

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糧食產量增長率與糧食價格增長率互為格蘭杰原因,即糧食產量的變化會引起糧食價格的變化,而糧食價格的變化也會引起糧食產量的變化。

4.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是描述一個內生變量對誤差的反應,也即在擾動項上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新息沖擊對內生變量的當前值和未來值的影響。在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基礎上,用脈沖響應函數來解讀VAR模型中回歸系數的應變量如何響應誤差項的沖擊,考察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值的影響。圖1是模擬的脈沖響應路徑曲線。實線是相應函數值,虛線是響應函數一倍標準差的置信帶??v軸表示因變量對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橫軸表示實驗設定的響應期數。

從圖1-1看,當在本期給價格增長率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產量增長率的變化會產生一個時滯,到第2期才開始有一定程度的正向響應;到第3期,這種響應有所減弱;其后響應程度進一步減弱,并趨于穩定。其經濟含義在于,農民的經營決策一般是根據上期價格作出的,本期糧食價格的變化不會對當期的經營產生影響,而是對下期經營產生影響,所以本期糧食價格上漲,糧食產量在本期不會有變化。從而在圖形上表現出一個時滯,但在第2期農民會擴大生產,從而糧食產量會增加;同時,由于農民獲取市場化信息的渠道不暢通,在第3期農民會以為糧食價格會繼續維持,所以繼續大規模種植糧食,但此時市場化情況發生了變化,結果出現了“谷賤傷農”的局面。這種情況也正好與蛛網理論基本一致。從圖1-2看,在第1期,價格增長率對產量增長率的一

個標準差新息有一個較小的負向響應;到第2期,這種負向響應變得較為強烈;到第3期才開始有一個較小程度的正向響應;其后響應程度開始減弱,并趨于穩定。這說明糧食產量的變化在其后的兩期會對糧食價格產生反向影響。

5.方差分解

預測方差分解描述的是向量自回歸模型中各變量的沖擊對系統變量動態變化的相對重要性,從而了解各變量沖擊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比較這種相對重要信息隨時間的變化,就可以估計出該變量的作用時滯,還可估計出各變量效應的相對大小(結果見表5)。

在表5中,糧食產量增長率的波動主要受自身影響在第1期和第2期表現明顯,從第3期開始基本上穩定在73.5%左右,而價格增長率對產量增長率的影響在第1期為0,但以后逐步增強,從第3期開始基本上穩定在26.5%左右。價格增長率在一開始就有自身波動的影響,受產量增長率的影響逐步穩定上升,穩定在11.5%左右。這與脈沖響應函數動態響應路徑的解釋是基本一致的。

6.糧食產量與價格的敏感分析

經濟學在分析農產品供求問題時,往往加入時間因素,連續動態地考察不同時間的供求量和價格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糧食這類生產周期長的農產品,在分析其價格與產量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是假定本期的產量由上期價格決定,而本期的產量影響本期的價格。農產品產量和價格變化的這種相互敏感程度可以用敏感系數來反映。本文就借助敏感系數來研究中國糧食價格與產量之間的這種關系。需要說明的是,在計算敏感系數時,有時會出現分母為0的情況,這時該期就不算在內。本文根據研究目的,計算了兩個敏感系數,分別如下。

敏感系數,=目標值變化百分比/參量值變化百分比=本期產量變化百分比/上期價格變化百分比

敏感系數:=目標值變化百分比/參量值變化百分比=本期價格變化百分比/本期產量變化百分比

從圖2可以發現,產量變化對價格變化的影響要大于價格變化對產量變化的影響。糧食的生產資源在糧食價格的引導下,變化相對較慢,特別是在糧食價格下跌時表現尤為明顯。因為糧食生產資源具有較強的專用性,生產規模一旦擴大,要想縮減就比較困難;而且農民為了穩定收入,在糧食價格下跌的時候,生產規模并不會縮減,或者縮減很少。而糧食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本期糧食豐收了,但人們的需求變化不大,從而可能會導致糧食價格下跌幅度較大;而一旦當年糧食減產了,就容易造成人們的恐慌心理,從而很快地把糧食價格抬高,也就是說,產量較小的變化,在市場中就被價格放大了。所以要穩定糧食價格,必須先要保證糧食生產和供給的穩定性。這也是為什么政府往往在特殊時期對糧食價格進行臨時干預的原因。

四、糧食產量相對于價格波動的滯后效應分析

從長期的發展趨勢看,糧食生產是逐步增長的,這一增長趨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在中國農村改革的頭幾年,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政策效應曾使中國糧食的趨勢性增長有所加快。近幾年,這種趨勢性增長有所減緩。從短期看,在糧食趨勢性增長的基礎上,糧食生產存在明顯的波動性。這種生產波動與市場的價格波動密切相關。糧食生產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本文撇開導致糧食生產波動的不可控因素(如自然條件和農作物生長規律等),分析糧食產量與糧食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圖3)。

圖3表明,糧食產量與糧食價格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效應。1988年糧食價格較高時,則引起1989年糧食產量增長;1989年糧食價格更高時,則引起1990年糧食產量明顯增長,但又引起同期市場價格急劇回落;由于價格下跌,又使1991年糧食產量減少;1992年價格上漲,引起1993年糧食產量達到較高水平;而1994年糧食生產的滑坡又促使糧價逐漸回升,價格上升趨勢又刺激1995、1996兩年糧食生產持續上升,同時價格漲幅叉明顯回落。圖3同時也反映出糧食產量與價格變動之間典型的滯后效應。糧食生產受價格的影響,當價格上漲時,刺激產量的增長,但產量的增長又往往滯后于價格的上升,即當價格上升到最高點時,產量的增長并非同時達到最高點,而是滯后一段時間才達到;當價格下降到最低點時,產量也要經過一段時期才能降至最低點,這正是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價格與產量波動的典型特征。

五、結論與建議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糧食產量和價格波動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但產量變化對價格變化的影響要大于價格變化對產量變化的影響,而且產量的變化對價格的變化存在著滯后效應。國內糧食的生產是我國糧食供給的主體,而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是十分健全的情況下,糧食生產的波動會引起價格更大的波動,而價格的波動反過來又會引起產量的波動,從而呈現出“發散型蛛網”的狀態,越來越遠離均衡點。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我國糧食價格的形成過程中,政府調控比較多,市場調節成分比較少,所以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應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持續增長和價格的相對穩定。

第一,進一步深化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糧食價格的形成應該由市場發揮主導作用,使價格能夠較好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對生產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適度地調控以彌補市場的缺陷,共同維護糧食生產和價格的穩定。

篇9

作者:高春庭 單位:江西省永豐縣農業局糧油站

農資價格猛漲,農田地力下降、農民管理粗放、企業工業污染、種糧較其他產業效益低等都影響著糧食生產和發展。明確責任,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是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一方面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各鄉鎮與縣政府應簽訂責任狀,嚴格控制棄耕拋荒的現象發生;有效制止非農用地侵占,同時防止工業污染事件發生。另一方面,要有效理順糧食生產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客觀矛盾,廣泛宣傳國家對糧食生產的各種優惠政策,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要因勢利導,對那些因各種原因剩余的土地,盡量集中成塊成片;對閑置拋荒2年以上沒有耕種的土地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堅決予以收回,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以出租、轉包、轉讓等形式,重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如種糧大戶和農民糧食專業合作社等;鼓勵糧食生產加工企業積極投入到糧食生產基地建設中來,以提高經營者的生產效益和積極性,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著力農田建設永豐農田基本建設還比較落后,還存在不少“田不平、路不連、水不通”情況。要積極爭取國家各種農業項目的支持,努力把近年實施的種糧大戶糧田建設、現代農業標準糧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農村土地整治、土地治理、“小農水”等高標準糧田建設項目規劃好,建設好,力求逐步把全縣所有糧田建設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機能進、物能運、土肥沃”的高標準糧田。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推廣優良品種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是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的關鍵。一是適應性要好。能在較大的區域范圍內,在不同的土壤、氣候和栽培條件下,以及在同一地區不同年份栽培都能生長良好,獲得高產,一般通過2~3年試種示范才能確定,要向農民宣傳購種時不能輕信經銷商的說詞和廣告。二是抗性要強。對主要病害如稻瘟病、紋枯病、黑條矮縮病等有較強的抗性,在這些病的大發生年,仍能獲得好收成。三是豐產性要好。具有較同類品種增產且增產的連續性。四是品質要好。出米率高、適口性好、商品性好,并符合種子質量標準,發芽好、純度優良。

目前市場上水稻雜交品種很多,據筆者調查,在永豐縣經銷的雜交水稻品種有100余個,年銷量40萬kg以上。適宜種植的早稻雜交品種:株兩優02、株兩優505、株兩優211、株兩優819、株兩優30、淦鑫203、金優463、榮優1506等;中稻品種:揚兩優6號、II優航1號、兩優培九等。晚稻品種:岳優9113、天優華占、榮優225、天豐優101、五豐優T025、五優308、淦鑫688等。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從2008年開始,縣土肥站利用國家項目資金,對全縣不同經緯度土壤中的有機質、氮、磷、鉀等養分含量和酸堿度(pH)進行了取樣、測定,并通過大量的肥料“3414”和簡比試驗,進行認真仔細分析、判斷與求證,制訂了全縣不同區域的早、中、晚稻的科學施肥模式,印制了幾萬份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發放到農民手中。據調查,這些科學、便捷、權威、準確的土壤肥力數據和施肥方法,農民真正在應用的很少。如何利用現有的實用、科學施肥成果來平衡地力,提高糧食產量,要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一要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意識,積極施用有機肥,盡量推廣玉露牌和施大壯復合肥,堅決杜絕假冒劣質的復合肥,防止水稻肥害的發生。二要專項培訓全縣所有的農技人員,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推廣責任心。三要抓好示范村、組,特別是抓好糧食科技示范戶、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成員,讓他們做示范、做“教材”,然后整村、整鄉推進,使全縣測土配方施肥的應用面積不斷擴大,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推廣綠色植保技術,綜合防治病蟲害綠色植保技術是注重生態效益,發揮自然控制作用,強調各種防治措施間的相互協調和綜合防治的一種生態、環保、高效的病蟲防治技術,其主要措施是利用植物檢疫、農業技術科學栽培、機械和生物防治技術等非化學物質手段來減少病蟲為害。生產實踐中,要選用優良抗病蟲害品種,大力推廣水稻科學栽培技術,提高其本身的抗病蟲能力;提倡耕漚冬閑田和收割后的早稻田,推行稻田養鴨、養魚治蟲等實用技術,科學利用“天敵”和微生物來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結合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種糧大戶糧田及現代農業標準糧田建設等糧食高產項目建設的開展,安裝殺蟲燈、應用性引誘劑等高效、安全措施來誘殺害蟲;積極推廣白僵菌類的兩頭殲、天擒、天定和蘇云金桿菌(Bt)等高效生物農藥,通過綠色植保綜合技術來壓低和防治水稻病蟲害,減少其基數和控制其高發概率。持續、高效抓好糧食高產示范戶的建設與管理糧食高產科技示范戶是一批農業生產技術的“突擊隊”、農業科學技推廣的“二傳手”、農業科技信息的“哨兵”、農村依靠科技致富的“帶頭人”,也是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高效抓好其建設與管理,引導他們加速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對提高全縣糧食生產水平和產量,將發揮極其重要作用。雖然目前已在全縣建立了180個糧食科技示范戶,但大多數與標準還有一定距離,要加強這一工作,保證經費,調動所有農技人員和糧食科技示范戶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為穩定和提高全縣糧食生產作貢獻。

繼續抓好高產創建活動,努力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農民群眾生產技能,是提升全縣糧食生產水平,保證糧食高產穩產的重要舉措。做大做強糧食加工企業,提高糧食產后附加值永豐是農業大縣,糧食生產仍然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穩定生產和提高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做大做強糧食加工企業,提高糧食產后附加值,也就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據調查,目前全縣有糧食加工企業約70家,但年加工糧食3600t以上規模的不到10家,沒有一家能在省、市有影響的,說明糧食加工企業多但不強和不精。因此,要強化認識,積極謀劃,通過招商引進有實力的糧食加工企業,或加大對現有糧食加工企業進行有效引導,以股份制或合作制等形式,整合資金、技術、信息等有效資源,縣政府再通過信貸和資金等政策支持,改造升級其生產加工設備,幫助他們進行無公害大米、綠色大米和有機大米認證,逐步建成一批有影響、有品牌、有高附加值的糧食加工企業。

篇10

關鍵詞:糧食直補 問題 對策

1.引言

糧食直接補貼,簡稱糧食直補,它是指國家財政將過去通過流通環節間接補給農民的糧食資金改為直接補給生產糧食的農民。民以食為天,糧食不光是農業的問題,還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穩定。因此,為了保證糧食供應,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國于2004年在全國推行糧食直補政策。它通過國家財政對種糧者直接進行補貼,對種糧者來說這是分配制度的一次變革,因為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證了糧食的供應。

2.山東省糧食產量和糧食直補情況。

山東省是產糧大省,全省各地普遍種植糧食,糧食種植季節主要是夏季和秋季。夏季種植品種單一,主要是冬小麥,秋糧種植品種多,有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雜糧。其中小麥、玉米、地瓜是我省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山東省糧食總產量逐年增長,從2002的658.6億斤增長到2011年的885.3億斤,實現了糧食產糧的九連增。由于實行糧食直補政策,糧食產量的增加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2011年山東糧食直補標準為每畝98.45元,糧食補貼資金達65.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42元。

3.糧食直補政策存在的問題

雖然糧食直補政策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山東省的糧食產量,但是糧食直補政策在實行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難以準確界定補貼范圍和對象

雖然山東省對糧食直補的范圍和方式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有部分糧食直補范圍無法準確界定,因而補貼對象也出現了模糊,這就出現了因為界定補貼范圍不明確而導致補貼出現不公平的情況。

3.2 糧食補貼工作量大,費時費力

山東省的糧食直補要經過初核、張榜公布、復核、再公布這四個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補貼更加透明、準確,但這樣做也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再加上山東糧食種植戶數量多,有1600多萬戶,在發放前要認真的核對每位種植戶的信息,然后逐一發放到“山東省財政涉農補貼一本通”,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工作量,費時費力。

3.3 運行成本高,補貼效率低下

糧食直補發放過程沒有專門機構,需要土地部門、農業部門、糧食部門、財政部門、農發行、信用社等多個部門的配合,由于政出多門協調困難,運行成本高、時滯長,加之部門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和尋租活動的影響,導致直補資金流失,降低直補的效率。另外,山東省種植戶數量多,要將糧食直補資金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交易成本高昂的低效率運作無形中降低了補貼資金的運行效率。

3.4 直補政策給地方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從2004年全面施行糧食直補政策以來,執行成本由地方政府自行負擔,雖然中央有補貼資金,但是與實際發放補貼資金仍然較大的缺口,這就給山東省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4.完善糧食直補政策的建議

4.1建立完善的糧食生產補貼體系。

農民種植的糧食最終要拿到市場上銷售,因此要想保證農民的收益,除了施行糧食直補政策,還應該完善價格支持和市場穩定政策,以保證在糧食價格下跌時農民仍然能夠獲得合理收益,以此確保糧農種植的積極性。

4.2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運作成本。

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協調與糧食直補相關的政府部門間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可以通過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或者管理技術,進一步降低補貼資金發放的成本。

4.3加大糧食生產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要想提高糧食的畝產量、增加糧食總產量,必須要加大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山東省降雨量少,很多地區因為不能及時的灌溉農田導致減產、甚至是絕產。因此應加大對連接田間地頭的小型農田水利等基本項目的投入,以保證在遇到旱情時糧食產量的穩定。

4.4完善糧食生產抗風險機制

糧食的生產不僅與種植戶的積極性相關,還受到自然條件、市場供求等方面的制約。山東省自然災害發生多,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糧食生產的抗風險能力較低。為了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應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抗風險機制??刹捎靡韵峦緩剑海?)在有條件的地區施行糧食產業化經營,使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糧食種植、銷售的全過程,建立企業和種植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增強糧食生產的抗風險能力;(2)加快推進大宗糧食的農業保險制度,積極探索政府引導、農民投保、企業參與、合作保險、市場運作的新機制,努力開拓適合我國國情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3)健全糧食期貨市場,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作用。

4.5加大對糧食種植業的財政投入

積極制定有利于種植業發展的農業扶持政策,探索省、市、區(縣)三級財政支持體系,減輕對上級撥款的依賴度,這樣既有利于減輕省財政的壓力,又可以保證地方的財政投入。同時,應積極幫助糧食主產區發展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相關產業,拓展產業鏈,促進糧食種植業的轉化增殖。

5. 總結

總體來說,糧食直補所產生的效應利大于弊,在執行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它積極的作用,同時應該認真總結分析出現的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使這項利農政策長期穩定的施行下去。

參考文獻:

[1]朱金鶴,傅晨. 新疆農墾經濟[J].農產品市場,2006,7: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