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民健身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全民健身背景

篇1

摘 要 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發展,對社會體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當前社會體育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 社會體育 全民健身 問題 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因此得以興起與發展。1995年,政府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09年,頒布《全民健身條例》;2011年,出臺《全民健身計劃》,隨著終身體育思想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逐步意識到社區體育的重要價值,由于對社區體育的實際需求,社會體育指導員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促進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相關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十多年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雖取得大的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關注與解決。據調查統計,在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群中,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呈現顯著的特點,男性高于女性,低學歷參加體育人口的數量在不斷下降,而高學歷的在不斷上升,體育人口的職業也呈現了顯著變化,有職業的體育人口在擴大,無職業的體育人口在縮小;場館數量嚴重不足,建設速度極為緩慢,人均占有場地數量仍然很低;社會體育指導員,還存在各級別之問的數量比例不協調,年齡結構不合理。

一、社會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地位未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發展起點低,再加上2O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的需要,一直以來,實行的是“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模式 ,即集全國之力優先發展競技體育,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社會)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吸引了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也獲得了全國的大多數體育資源,從而實現了競技體育的跨越式發展。再加上體育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國民體育意識淡薄的限制,社會體育的發展一直未得到足夠重視。

(二)保障條件仍然缺乏,體育鍛煉的場館設施供應嚴重不足

建國以來,我國的體育場地設施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鍛煉需求。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與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相比,場地面積增長70.51%,每1O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31.6%,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了58.46%。但與芬蘭、日本、德國、瑞士、意大利每10萬人擁有的體育設施數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三)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

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在我國發展較晚,自實施以來,發展迅速,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并且已經成為指導我國社會體育活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國的社會指導員隊伍結構還存在質量不高、年齡偏離、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工作年限偏短、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點,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經常性體育活動落后。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

高校應是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地要充分發揮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方法先進、場地器材完備等優勢,對學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和考核,為國家培養輸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滿足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需要。鑒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只分級別不分類別,難以滿足學員的興趣與工作側重點,所以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應進行分類培訓。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可分為經營管理型和技術型。技術型的培訓,應側重于運動技術、技能教學和指導技能教學;經營管理型應側重于科學知識和方法、經濟學知識、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策劃,這樣既可增強培訓的針對性,也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另外,在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兩類社會體育指導員中,應當大力培養和發展前者。因為他們是更加直接地面向社會,以傳授和推廣科學健身方法的形式為廣大群眾服務的。所以,體育主管部門應集中精力抓好專業技能類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素質提高。

(二)挑戰:對現有的培養教育目標提出新的要求

培訓內容是培訓目的得以落實的根本途徑和關鍵,而我國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體育,在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但我國的培訓方式則是只分級別不分類別,這種不分類別的培訓內容顯然不能適宜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因此建議盡快組織編寫全國材,按其工作對象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培訓內容。在注意競技運動項目的同時,強調民族體育項目的培訓學習,可增加休閑娛樂、健美健身、康復保健等,同時,適當延長培訓時間,以提高培訓質量。

(三)社會體育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的作用

如果想要達到《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提出的我國群眾體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路,那么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全民健身活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推進社會體育及其全民健身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在現實社會體育的發展中,廣大群眾鍛煉的科學化水平還普遍較低,很多人缺乏鍛煉知識和科學方法,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鍛煉不當造成傷害事故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科學技術服務,積極宣傳科學健身知識,進行科學健身的指導服務,有效提高群眾的健身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戴儉慧.高等院校體育專業教育與社會體育指導的培養[J].浙江體育科學.2000(4):25-27.

篇2

關鍵詞:全民健身運動;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學生;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070-02

全民健身計劃的目標是,到2015年,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顯著增加,身體素質明顯提高,體育健身設施更加完善,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的體育活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對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開展,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對體育教學進行新的改革。由此看來,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正在逐步下降,加強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刻不容緩。

一、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探析

針對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開展的要求,筆者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不明確。在全民健身運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應以培養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為方向和目標。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依然方向目標混沌不清,從而缺乏有力的措施來進行教學改革。

2.教學理念、方法落后,課程體系不完善。目前,學校體育教學中舊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也不完善,缺乏系統性、科學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全民健身運動普及和開展的要求,響應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積極改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完善課程體系。

3.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待提高。在體育課堂上,大多數教師依然采取教師演示,學生模仿學習,來進行體育教學,輕理論,重實踐。這種教學方式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運動的要求和技巧。再加上學習教學資源的缺乏,導致了教師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和講解。因此,學校應該重視體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4.對體育教育的教學研究不夠重視。當前,體育教師理論研究層次較淺,基本上局限于目前現有的研究領域,缺乏對新領域的開發和挖掘,尤其是在將體育教學與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的領域幾乎是空白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重視體育教育研究,鼓勵和培養體育教師進行新領域的挖掘和研究。

5.對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教育與宣傳力度不夠。據調查,大多數省對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概念不明確,不知道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重要意義。這說明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與社會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學校首先要加強對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意識的教育和宣傳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增強體育意識。

二、新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

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學生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通過播放宣傳片,開辦專欄、舉辦講座、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全民健身運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身觀,端正學習和鍛煉的態度,明確目標,要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注重培養學生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

2.教學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在體育課堂上,體育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授模式,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主,要努力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來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此外,體育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3.加強體育環境建設,構建校園體育文化。高職院校要加強體育環境建設。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加體育設施和場地的建設,保證場地和器材的供應,促進學生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正常開展。學校要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欄等進行宣傳,改善體育設備,開放場地和器材的供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鍛煉需求。同時,還要努力發揮學生體育俱樂部的影響力,對學生體育俱樂部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還要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以保證體育俱樂部不會因為經費和缺乏指導等問題無法開展體育活動,從而保證學生可以通過體育俱樂部這種靈活的運動方式和輕松舒適的鍛煉環境參加體育運動和比賽。這也是構建學校體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學校還可以通過定期組織比賽或運動會,來吸引學生參加。或者,體育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方面的重要賽事,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從而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4.學校要積極開設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學校體育要以學生為主,學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并結合當前流行的運動項目來開設新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要加強運動與社會和生活的練習,可以適當地將游戲教學法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來,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和娛樂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

5.重視學校體育教學資源的再利用,實現資源共享。首先,在體育課堂之余,學校可以根據場地、器材的使用時間,充分將這些資源開發利用。另外,在節假日的時候,學校也可以將這些資源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人來進行體育鍛煉,一方面,將這些資源對社會開放,可以為學校創收,以更好地維護和建設體育教學資源。

6.加強對體育教師業務能力的培訓和研究工作的支持。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實施者和主導者。因此,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學校要重視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對體育教師業務能力的培訓,充分利用多媒體加強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與時俱進,積極轉變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適應全民健身運動的需要。另外,學校還要投入對體育教學科學研究的經費,以保證教師可以在新的領域內進行體育研究,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時展相適應。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是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因此,為了全民健身運動的實施,高職院校要有力度地對體育教育進行改革,明確教學方向和培養目標,注重將學生的體育教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要讓學生養成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幫助學生養成鍛煉的好習慣,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和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張洪濤.試論全民健身與高校體育改革[J].體育科學,2000,(1).

篇3

關鍵詞 北京奧運會 全民健身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1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與全民健身的聯系

北京奧運的三大理念與全民健身運動是體育全球化的產物,又是推動體育全球化的動力。北京奧運會的舉辦,這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一次偉大交融,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偉大交匯。現在看來奧林匹克精神已深入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靈,促進著全民健身事業的蓬勃發展。

1.1人文奧運與全民健身

“人文奧運”內涵最為豐富,涉及面最為廣泛,影響也最為深遠,是三大理念的核心和靈魂。北京奧運會展現了“和諧、交流和發展”的文化主題,就是通過奧林匹克理想與各國民族文化風情的相互交融,引導推動社會與文化,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達到促進世界的和平、友誼與進步的目的;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體魄、良好的心智。人文奧運,恰恰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目標,它關注人的需求,促進人發展,增進人的健康,是教育人全面和諧發展。

1.2科技奧運與全民健身

“科技奧運”的理念引導著我國人民建立科學健身的思想概念。北京奧運會后,人民越來越清晰的感覺到,奧運大舞臺展現著國家科技水平的發展程度,蘊含著科學的訓練、科學的指導和科學的競爭。因此,“科技奧運”在轉變廣大群眾的健身觀念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人們樹立“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講究科學”的思想。文明的群眾體育活動和科學的健身方式,對提升全民健身事業的科學化水平有著深遠的戰略性意義。

1.3綠色奧運與全民健身

“綠色奧運”的提出為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改善健身環境的作用。“綠色奧運”在北京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北京市政府確定的“綠色奧運行動計劃”圓滿的完成了各項規劃的目標。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在一定時期引導著城市環境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體育的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基礎,營造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整體大環境積極向上的氛圍,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向更高的層次上發展。

2北京奧運會后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戰略思想

2.1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改革與發展之路

全民健身活動要做到針對不同的對象以致服務不同的人群。作為事業就有它自身的資金來源和工作方式,由于服務對象的多元化,要求運作的靈活性。籌集社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多元化資源,保障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和具體落實,需要社會中上、下各種體育機構發揮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來引導全民健身事業良性發展。

2.2堅持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并重協調發展

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也是我國體育事業可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本規律。從社會意義上看,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兩個方面,只有全民健身的普及,才會為競技體育提供充沛的資源。“奧運爭光”與“全民健身”是相輔相成的,體育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質量的不斷提高,才能促進競技體育的發展,擺正全民健身的位置有著體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意義,使體育事業的發展步入良性循環,實現體育的最終目的。因此,只有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并重協調發展,才會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3北京奧運會后全民健身的發展對策

3.1加強全民健身規范化管理體系及法制化建設

《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已經納入法制化軌道,需要國家專門設置對應的教育宣傳機構,集合奧運會中培養出的高級全民健身管理人才,組建全民健身事業發展運作機構,政府加強監管和保障,營造一個依法維護和保障全民健身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作為今后的一項重點建設工作。

3.2健全面向大眾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

全民健身計劃,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體育事業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合法權益,促進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努力奠定建設體育強國的堅實基礎。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實現體育健身服務的多元化,提高人們對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的滿意度,提高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的質量和管理水平,對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3加快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大力弘揚民族文化

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促進與世界文化的進一步交融,匯集形成地域特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積極大力發展體育文化建設。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傳承著多民族的體育文化,要運用多渠道加強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和國際交流,向世界人民展現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體育文化。在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過程中,要科學地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監管和保障,推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振梁.北京奧運會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仁[J].體育文化導刊,2004,(3):3-6.

篇4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體育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闡述了現階段全民健身運動興起的必然性及我國在實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類長期的理念,但始終又是一個難圓的夢,全民健身與終生體育,正是以這種理念為宗旨進行的兩種理論和實踐的嘗試。全民健身的任務重點在于普及體育運動,終身體育則側重于個體的持續性體育運動,但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現實實施的階段上來看兩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實現人類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徑,而且它也的確逐步成為全球性的時尚。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運動興起的必然性及我國在實施“全民健身”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參考。

1、實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為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僅是人類最低級的生存需求能夠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人類最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能夠得以滿足的重要條件。人類的眾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只有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并結合自己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體育鍛煉才能獲得鍵康的體魄,這些需求的實現最終應求助于健身活動,而全民健身的優越性顯然是其他單一的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不可代替的。因為它既能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受鍛煉身體的權利,又能夠為每個社會個體獲得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

1.2民族、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和社會,也無論什么時候,要實現繁榮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廣大民眾的健康問題。而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解決這一問題,改善生存狀態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求構成這個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要進行體育活動—因為通過增強一個人的健康進而影響著整個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健康狀態。全民健身便成為增進民族健康、促進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這也是“全民健身”所規定的教育對象的“普及性”“廣泛性”學校體育必修課的“強制性”,以及體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娛樂”“社會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內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謂全民健身就是體育運動對象的全民化。結合全民健身運動興起的背景,我們不難對其內涵作出明確的規范:全民健身指全體國民都有受體育教育和體育鍛煉的基本權利并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鍛煉自身的身體,調節心理狀態從而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全民健身不僅僅是一種基本的權利與義務,而且還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必需。這不僅指單純地賦予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鍛煉自己身體的權利與義務,更重要的使他們懂得全民健身運動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為他們提供健身的機會和場所;每一個社會成員也并不只是權利的享受者,他們也必須擔負一定的責任:個人的、社會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說最終目標應當是滿足每一個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進身心健康。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識、基本的健身內容和基本健身場所等等。這些都是人們進行健身活動中的必要條件,是增進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證。只有當人們的身心健康處于比較好的狀態時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參與發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做出有見識的決策。當然,全民健身并不僅僅是形式,它是終生體育和全人類發展的基礎。現代社會正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知識爆炸時代,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也處在一種非常繁忙的狀態。人們需要通過經常性的體育鍛煉和各種健身活動不斷及時地調節身心以適應各種變化,這就要求終生必須不斷地進行健身活動,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國全民健身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自1995年我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指導綱要》以來,應該充分肯定我國人民對全民健身權利和義務的認識逐步深化,健身意識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強,廣大民眾進行體育鍛煉的次數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質量大為提高。依據李相如等人的調查:與1997年相比,群眾對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較深的由5%上升到23. 02%,知道有其事43 . 84%,從未聽說過由原來的65%下降為11.65%。說明健身意識得到了加強。實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們的鍛煉次數有所增加的達到了60.12%,沒有變的為36.30%,在36.30%中約占總人數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參加體育鍛煉的,所以說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沒有變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眾的鍛煉條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群眾的身體狀況明顯得到了提高,體育運動不斷走進千家萬戶,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證明了全民健身運動在人們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應該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幾年內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績,我們不難看到全民健身運動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績之后,我們也應看到其中還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以及我們將要面臨的新挑戰。

3.1中青年體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現階段我國實施全民健身中身強力壯、年富力強、極易從事體育健身活動的25-45歲年齡段的中青年,卻是一個參加健身活動的最少的人群,處于休眠狀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為全民健身計劃運動的開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約著我國.‘體育人口”的增長。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1)對全民健身的對象錯誤定位,認為健身的對象主要是老、弱、病、殘。(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廣大中青年無暇于健身鍛煉,(3)中青年的文化層次與其健身鍛煉的意識、觀念的形成密切相關。(4)其他的娛樂活動搶占了健身的時間,如“麻將”“撲克”等。為此,必須加強宣傳力度,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尤其要加大對中青年“活命哲學”的宣傳,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寶貴生命的重要性。最終使他們從“麻將桌”與“撲克堆”中走向運動場。

3.2地區之間全民健身運動狀況“差異化”

    我國人多地廣,地區間的人口素質、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存在著很大差異,如農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自然經濟占重要地位,而廣大城市卻以商品經濟為主體,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正是由于這種差異與平衡,導致了在經濟、文化發達的東部和沿海地區.投入全民健身運動的場地器材設施多,廣大居民的健身觀念與意識逐漸得以加強,而且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數也在不斷增,老百姓的健康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經濟條件較差,投人健身運動的配建經費也少。據九運會期間西藏體育局長介紹:西藏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經費只有十萬元,有些地區人群中有些甚至連什么是體育都不明白,就更談不上體育意識和健身運動的問題了。因此,當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導思想應該是結合地區間的差異性,把目光投向廣大的農村、西部邊遠地區.加快農村與西部體育社會指導員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努力改變他們長期所形成的封閉、守舊、落后等,盡快使廣大農民投入到體育鍛煉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運動中的“貴族化”

    健身運動的“貴族化”主要表現在運動項目上,如高爾夫球、網球和保齡球等;現代化體育場館的高費用,如門票等,客觀上限制了廣大民眾的參與,我們都知道上述這些設施的投人費用都是非常巨大的,與全民健身的配建費用相比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貴族化體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它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使體育產業得到良好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但是這種現象任意發展必定會導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費。由此可見,在體育經費投入方面應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應多加強大眾化、便民化的體育健身場地與設施,多建立平民化的體育俱樂部和活動中心。這確實對推動全民健身運動開展起到催化作用。

篇5

關鍵詞:全民健身;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人才培養;整合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改善,健身活動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也已將體育鍛煉納入日常的一項基本生活內容。全民健身運動作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在綜合預防當代社會背景下的“文明病”方面發揮著顯著的社會效果和重大意義。全民健身運動以群眾為主體,全民參與,以健身為立足點,以社會為依托,充分組織與調動全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形式多種多樣的身體鍛煉中來,旨在切實有效地增強人民體質和健康。因此,無論是從活動性質還是從社會規模來講,全民健身運動無不體現出體育的本質意義以及對其較高層次的回歸。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遍流行,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其培養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這也表明,雖然普及全民健身運動是當前工作的重點,但如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卻是工作的難點,如何正確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地、自覺地、自愿地、有效地參與到健身運動中來,同時做到鍛煉有理可依,拒絕盲目鍛煉,形成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局面,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各體育院校的大學生與各類社會體育的指導員,此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承擔著全民健身運動的各項任務。而要做到能指導群眾鍛煉,充當社會體育的指導員,高校的培養是重點。

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價值的改變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的逐漸流行,我國的社會體育專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為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國內一些高校開始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設置,力求社會體育專業的創辦與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能夠接軌,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與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產生與不斷發展。自1993年社會體育專業首次在天津體育學院設立以來,截止到2011年,已在200多所高校被陸續創辦起來。歷經20多年的發展,社會體育專業的建設已取得很大進步,頗具規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備社會體育專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夠指導全民健身,有能力開發、經營和管理與體育相關的休閑娛樂市場等專業人才,為全民健身事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盡管如此,伴隨對健康的追求深入人心,人們對社會體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群眾調查顯示,在城鄉居民體育活動點,武術在所有的體育鍛煉項目中排名第二,群眾基礎較為廣泛,但是,同時與武術相關的專業性健身指導的匱乏也正作為一項主要因素,制約其在群眾體育當中的開展,這充分表明武術專業人才的發展現狀還滿足不了全民健身需求,也揭示出專業人才的培養同全民健身的整合途徑有待探索。此外,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新生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所難免,在發展過程中這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例如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以后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人員稀少、轉行現象較為普遍等。這充分表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就業市場尚未建立完善。

1.2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存的問題及原因剖析

社會體育專業相比于體育學其他四門基本專業,起步較晚、發展較新,作為新興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遍流行,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其培養存在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當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各體育院校的大學生與各類社會體育的指導員,此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承擔著全民健身運動的各項任務。考慮到他們的性質和來源各不相同,對存在的問題也要分別進行剖析。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時間相對較短,培養目標未完全明確,學生畢業后擇業受限也暴露出其培養目標缺乏針對性。社會體育專業的一些課程教學在體育教育專業影響之下,重視技術而忽視教法的思想嚴重,最終導致學生雖然技術水平過硬,但對社會教育相關指導工作卻毫無對策。學校對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脫離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嚴重缺乏針對性,因而無法與時下熱門項目如武術當中的健身氣功、太極拳等健身項目聯系起來,結合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教學、培養學生。專業課程內容仍待深化改革,部分課程設置內容陳舊,脫離實際,已經明顯跟不上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信息量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師資力量整體不高、結構不合理等,最終導致學生畢業之后,缺乏獨立進行社會體育指導的能力,在人才競爭中被淘汰,同時造成教育資源浪費。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對象包括專業的運動員、體育老師、社區體育運動的愛好者甚至工作人員。以武術項目為例,參與武術培訓的民間愛好者占據了很大比例,真正的專業人員卻寥寥無幾,加上社會指導員的培訓時間受到限制,均導致培訓過后,相當多的人員達不到獨立開展社會體育指導的專業要求。對廣場、公園練習健身氣功、太極拳等的健身愛好者進行的實際調查顯示,在這些人數龐大的健身愛好者當中,參加過專業培訓的人員竟然只占少數。他們當中雖然不乏武術門派傳承者,有著較高的技術水平,但不具備社會體育指導員資質證書。然而接受過正規訓練的人員通過國家審批且技術過硬,卻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很少有人承擔起我國社會教育指導工作。

2全民健身運動創造人才培養的契機

一方面,全民健身運動大力提倡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明確了組織和鼓勵廣大民眾參與到健身活動的必要性,以增強人民體質、提升健康水平,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相適應,逐步形成群眾廣泛參與以及充滿活力的一套運行機制,并建立健全科學化、社會化、產業化、法制化全民健身體系基本框架。武術項目有著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相應地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也較高,隨著《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的施行,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化有據可依,同時也為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指明方向。另一方面,2006年,在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可見武當武術、少林功夫、太極拳等受民眾喜愛的武術項目,旨在傳承與發展中華武術。伴隨全民健身運動體系逐步完善,武術這項民族運動因其練習形式較為靈活、很少受器材和場地的限制等特點而受到群眾的廣泛喜歡與推崇,是全民健身運動體系的首選項目,從武術競技比賽到群眾性體育的轉變使得在健身養生的同時,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完美傳承。

3全民健身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合研究與建議

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以及健身服務體系的完善都離不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性越強,整個全民健身隊伍專業性也越強,相應的服務就會越到位,體系就會更加趨于完善。現階段如何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整合到全民健身運動中來,從而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健身健康需求,迫在眉睫。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環節至關重要,只有專業人才的培養跟上去了,其綜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校應當對社會體育人才進行有效地管理,避免人才的流失,盡力組織和開展全民性健身運動,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實現社會穩定,促進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3.1人才培養模式的再構建

首先,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與實驗齊頭并進有待加強。實踐和實驗教學作為專業體育教學、科研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知識的獲取與驗證,能力培養方面至關重要。而實習實訓基于實踐教學基地,它的開況與建設的好壞直接關乎到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能力。與此同時,實踐教學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務必把握好六個環節一個制度原則,即實驗、實訓、實習、技能上的教學與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這六個環節并重,教師職業資格證書、運動員技能等級證和裁判證書與畢業證、學位證并重。第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緩。理論教學應當加大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力度,增添形象思維教學工具,鼓勵啟發式教學,及時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在直觀性教學中確保課堂信息量輸出。技術教學應當加大設施投入,改進人體示范落后教法,改用同步攝像先進教法,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及對其進行分辨的能力。課程考試評分體系力求完善,確保專業考試在檢測學生們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綜合素質、教學效果時,趨于科學、合理、公平。深化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托于教育部對體育專業的課程方案意見對培養方案內容進行修訂,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在充分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下,減少必修課、加大選修課程,同邊緣學科交叉融合。此外,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主動性很有幫助。教師應當關心學生,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關注學生對運動情感的體驗,努力營造學生積極討論暢所欲言的良好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愉快和滿足中提升興趣、樂于學習,獲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第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通過對在職進修等方式鼓勵讀研考博,促使學校教師的學歷得以提高、知識結構獲得更新;另一方面注重國內外高學歷和高職稱專業人才的引進并為之創造條件,爭取又快又好地建成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和知識結構都趨于合理的師資人才隊伍。

3.2專業權威性教材的創編

鑒于當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涌現出無數的武術愛好者,加上武術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有著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大受歡迎,因此,有必要創編武術項目專業性權威社會指導教材。一套系統規范的武術專業指導教材不僅有利于社會指導員的學習和考核有理可依,增強指導工作的專業性與科學性,有助于大量武術愛好者在參照藍本下進行技能與教法的學習,避免鍛煉的盲目性,而且作為范本與指導方向有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

3.3社會指導員的技術培養與專業知識并重

現階段,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性良莠不齊,看似隊伍日益壯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擔任在第一線的屈指可數。因此,在指導員培訓上要對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加強,側重對教學教法的培養和訓練。以武術項目中的太極拳為例,對基礎動作要點能夠及時歸納總結與改正,比如身體要中正、動作應連綿不絕,對廣場上、公園中低頭貓腰、忽快忽慢等動作極其不規范的常見錯誤能夠予以糾正。這也就體現出社會體育指導員對業余鍛煉者錯誤的動作要點進行指導和改正使其盡量趨于規范是開展傳播工作重要的一環,能從根本上帶領他們及時走出誤區,樹立正確的健身觀和體育觀。

參考文獻

[1]孫文樹.全民健身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合研究[J].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2010.

[2]梁寶君,劉紅.河南省社會體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11:019.

[3]蔣波.濰坊市大眾體育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調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4]孟祥武.全民健身運動與社會體育專業改革雙贏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11):188-190.

篇6

關鍵詞:新農村;公共健身;服務設施

引言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和《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貫徹落實和實施,在全國掀起了全民健身熱潮,新農村健身活動的開展關系到全民健身綱要實行的質量和進度,公共健身設施的建設是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推廣的關鍵,也是考量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效果的一個標準。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而其中農村問題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全民健身計劃在小康社會中能否順利推進與逐步實施,關鍵也在農村。農村體育發展緩慢,農民參加健身活動受到限制,我國的全民健身計劃很難實現,更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農村公共健身服務設施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全民健身事業的未來走勢,也體現著農村體育發展前進的步伐。因此,要進一步推進農村體育的發展,提高農村公共健身服務能力,農村健身設施的建設儼然成為農村體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農村公共健身服務設施的現狀

公共健身服務設施是指由國家投資或籌集社會資金興建的,用于開展社會健身活動,滿足廣大群眾進行體育鍛煉的健身器材、體育場、球場等體育活動場所。本文研究的是農村范疇內的公共健身服務設施。公共健身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是農村全民健身計劃實行的基礎,要進一步改善農民體質與健康狀況,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科學合理的公共健身設施必不可少。全民健身活動的普及和開展為公共健身設施遍及農村創造了條件,國家對于全民健身的需求給予大力的支持,但近年來農村健身的迫切要求與體育場地設施不足與不適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公共服務體系的服務能力也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健身需求。新農村公共健身設施的建設作為新農村全民健身的基礎性建設,是農村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健身設施是農民健身的物質基礎,可以為農民提供多樣的健身需求,既可以豐富生活,也可以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目前,公共健身設施的數量和公共健身設施的種類滿足不了農村居民的需求,一方面農村公共健身設施建設明顯不足、從數量情況反映公共體育設施較缺乏;另一方面農村公共健身設施種類單一,多樣化的需求必定要建設多樣化的健身設施,從需求情況反映公共健身設施種類缺失,分布不均衡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的多樣化需求。鑒于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都應該享有基本的公共體育服務待遇,但是由于城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差異,整體表現為農村地區的公共健身服務供給不足,農村公共健身設施數量缺失、配置單一化、現有設施布局不合理與現有設施管理不到位等等問題。

二、農村公共健身服務設施存在的問題

1、農村公共健身基礎設施缺乏農村作為健身設施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徑設備、乒乓球臺、籃球架三種為主,場所種類貧乏,數量有限;健身器材主要集中于全民健身路徑器材(如踏步機、爬桿、壓腿器、扭腰器、滾輪、單杠、雙杠等)、球類器材(如籃球、乒乓球等)兩大類,其中全民健身路徑器材中踏步機、單杠、雙杠配置率最高,部分器材布局存在不合理現象。我國政府已經對群眾體育健身設施加大了投資,但主要集中在城鄉階層,對最缺乏、最需要的廣大農村的投資還遠遠不夠。現階段農村均無大型體育館,公共體育設施較少,而且條件簡陋,只有部分農村配備了健身路徑。農民參加體育鍛煉大多是在自家庭院、公共活動中心、山林河畔、村頭路邊等非正規體育場所,農民群眾進行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偏少,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當前我國農村人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根本達不到農民日常體育活動的基本需求。設施和器材也十分短缺,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極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體育的發展。2、農村公共健身設施的利用率低農村公共健身設施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現為:一是公共健身設施的社會開放度不夠。農村學校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不足,設施條件陳舊。由于農村學校體育設施作為學生上課場地,怕被校外人員損壞,都會在放學后關門,能夠對農民開放的很少。二是大部分公共健身設施沒有專人管理,又長期處于閑置;部分健身器材在戶外環境下出現生銹或損壞的情況,不能得到及時的維修和保養。三是公共健身設施存在缺失使用說明、沒有使用說明和使用說明被毀壞的問題,降低了公共健身設施的利用率。主要是負責該地區的體育管理部門責任落實不到位,體育組織管理部門的責任意識淡薄導致農村公共健身設施不能充分發揮健身功能,并且損壞的公共體育設施對農村居民正常健身活動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3、農村公共健身人力資源匱乏社會體育指導員配備不到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配備都達不到要求。政府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以及培養沒有足夠重視,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及其協會嚴重缺乏,很多健身活動站都無法配備一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農村健身活動中心不健全,相應的健身指導人員的技術培養始終處于停滯狀態,指導能力十分薄弱。無論是從事政府體育管理的人員、學校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還是參與健身活動人群的數量,農村均低于鄉鎮,并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體育人力資源從根本上制約農民科學健身,也是限制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4、農村居民的健身意識不強目前農村居民整體缺乏體育價值觀念,對體育的發展態度淡漠,無法營造一個良好的體育發展環境,也沒有把健身視為促進健康、改善體質的重要方式。農村在健身觀念出發點上就有很大的偏差,他們認為體育鍛煉純粹是一種玩耍,從事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同時就是鍛煉身體,并且不知道過度的勞動和不正確的發力動作,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些錯誤的認識長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一時間很難扭轉。加上政府相關部門缺乏體育活動的組織和宣傳,也沒有在培養農民體育鍛煉的意識上起到廣泛的積極性作用,農民體育參與意識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

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公共健身服務設施發展的對策

1、加快農村公共健身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健身環境,加大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盡快形成覆蓋農村的健身公共設施網絡;目前農村全民健身活動的資金來源非常有限,最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撥款,對于本來就貧困的農村來說政府的經費投入太少,根本起不到實質作用。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并擴大多渠道資金投入。應加大農村體育彩票公益金在體育健身方面的支出以及比重;加強農村全民健身工程的專項建設,把健身器材送到農民身邊,擴大全民健身服務在農村的覆蓋范圍,保證全體農村居民享有全民健身體育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加大公共健身設施的規模和資金投入,豐富健身設施的種類,提高健身設施的功能性和針對性。擴展健身活動區域,設立更多的農村活動中心,同時增設維修保養健身設施的服務站,努力構建布局合理、覆蓋農村的公共健身設施網絡,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多樣性的健身需求。2、提高農村公共健身設施的利用率應加大公共健身設施的社會開放力度、提高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率、完善管理上的監督機制。充分利用現有健身設施,延遲學校內設施的對外開放時間,例如周末和假期,促使學生以及家庭成員得到更多的健身機會。充分利用公共場所和適宜的自然區域建設全民健身活動基地,由村委會組織專業人員對健身設施的使用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強化設施的使用功能。健身器材科學、合理化的使用尤為重要。使用不當或常年無人維修,器材損壞影響正常使用,平時對器材的保養與及時的維修是器材使用壽命的保障,器材的使用時間增加,才能更好的利用器材。各種健身器材的使用配合相對應的技術動作,才能起到更好的鍛煉效果。3、加強農村公共健身服務人力資源的培育、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管理體系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群眾體育活動骨干隊伍的培訓力度,一方面,聘請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管理并建立相關機制。培養有潛質的農村體育指導員,從而能夠長期為群眾提供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服務。另一方面,將農村健身服務作為體育院校學生的教育實踐的平臺,又能使農村健身服務得到快速的發展。通過一些權威的機構來給農民講解正確的健身觀念,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長時間科學有效的帶領人們走出健身誤區,使農民真正在健身中得到益處。公共健身設施的管理應該從實際出發,從根本上做到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中應把相應的權力下放到健身人群中,由農民自發組織、自行管理。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前提下,應該制定適合居民活動的健身計劃,促進農村居民更好的進行健身活動。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管理體系,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體育組織機構為骨干、農村社區活動站為輔助、群眾性健身組織為基礎的農村健身組織服務體系。建立專業的體育組織管理隊伍,健全農村各級體育工作制度,統籌發展,日益改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管理體系。4、引導農民提高參與健身的意識和自覺性強化農村健身的宣傳和教育,不斷引導農民提高參與健身的意識和自覺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占主導地位,是體育設施建設能夠真正推行發展的決定力量。因此,農民原有的生活習慣與觀念要從根本上改變,要用由內而外的自發性方法引領他們進入一種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政府應加強學習科學健身教育力度,開展廣泛的健身宣傳活動,組織以娛樂為目的的健身活動,資金鼓勵參與長期從事健身的村民。從農村學校的體育教育出發,從小培養科學鍛煉身體,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以學生為中心,并擴展帶動家庭成員。加大農村醫療組織機構對農村病患的健康意識培養,從切身利益出發,激發參與健身活動自主性。最終,使農民從排斥到嘗試,從好奇到喜歡,從興趣到熱愛,不斷養成科學的健身習慣,樹立正確的健身觀念、運動意識,徹底消除健身誤區,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

四、小結

篇7

關鍵詞:全民健身;體操;改革與創新

體操作為最古老也是時間歷程最長的項目,發展越來越緩慢,隨著規則不斷的進化改變,難度逐漸上升,導致體操“越來越難”。參加體操項目的人越來越少,體操非常難發展到大眾體育中,大眾體操這條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難,在基層中體操開展項目最多的就是高校,目前高校體操教學也是按等級套路傳授學生,這么多年沒有大的變化,這就導致目前大眾體育與市場的嚴重脫軌現象,在實際應用中體操的范圍逐漸受到影響,社會開展層面打不開。作為體育項目的老大哥受到限制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我們應該積極改革創新體操教學方法,使體操的教學與社會應用接軌,力求做到簡單易學、內容豐富、貼近實際、增加趣味性,讓體操項目逐步發展起來。

一、全民健身背景及發展史

(一)全民健身背景

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體委會聯同各個體育部門、群眾組織和各個社會團體在國務院領導下積極推出的一項針對全體大眾、全民參與的一項體育健身計劃,是基于當時的環境,與現代化社會主義目標的實現、跨世紀戰略的發展是相配套的,怎樣順利的執行這項計劃,是目前所有體育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全民健身計劃中,配合此計劃順利實現,使人民群眾成為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性活動。

二、體操課在高校中開展的現狀

由于體操項目的老套導致體操的生源逐步下降,加之高校的擴招以及很多理工科轉體育的增加,從中學開始學生體育課就對體操不夠重視等原因,造成目前學生體操意識及體操理念的淡薄。

(二)課時量的減少

由于近幾年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啦啦操的紅火發展,課程越開越多,體操課課時量越來越少,例如我校體操課程只有一學期72個課時,相對于龐大的體操課程,這些課時量確實有點捉襟見肘。但是這也促進了體操教學改革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的偏移

高校學生現在通常實踐性比較少,最基本的隊列隊形都沒完全掌握,等到實習時才知道隊列隊形的重要性。我們教師與學生都忽略了最基本內容的重要性。導致現在學生口令時常出錯,隊形的調動與體育活動的組織能力嚴重不足。包括現在體操最開始的廣播體操的學習,學生也只是會做操了。(四)成績評定的不合理性目前我們最終給學生的成績評定存在著看重技術、輕視教學能力、看重最終結果、輕視整個過程的整體現象。在整個成績中,競技的內容占有很大的比例,像團體操的內容、基本體操的內容有時成績里面都沒有體現。這樣就與市場脫軌脫節。學生掌握的是“啞巴體操”,所以這種教學還是不科學不太合理。嚴重影響著體操的發展和進步。

三、體操教學創新與改革的內容

(一)基本體操

體操中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基本體操,它是體育教學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織內容與訓練手段,也是關系到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基本體操主要包括隊列隊形練習、徒手體操、持輕器械體操。我們通常教學的重點會是隊列隊形練習和徒手體操教學。

(二)器械體操

器械體操教學應從實際出發,挑選一些符合大眾健身、既簡單又實用的內容,關鍵以培養發展學生能力為教學要求。教學能力是體育教育學生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地方。體操教學關鍵點在于授人以漁,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對動作進行講解、示范,在學生做動作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動作技術規格,及時引導學生查找自己動作的錯誤,然后用專業的體操術語把正確的動作和自己的錯誤表述出來,然后大家跟老師一塊探討,尋找錯誤的地方。

四、對傳統體操課改革的對策

體操傳統競技教學觀念向大眾性、全民健身性和社會娛樂性的觀念轉變。我們應該改變觀念、強化認識、加強觀念的宣傳力度。擺脫一直遺留下來的競技體操的傳統框架,徹底改變腦海里的重競技動作、輕視能力,重視專業理論知識、輕視全面素質培養的教學能力和理念。轉變素質教育的教學觀。要開發體操的多元性特點,多發,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重新讓體操展現其在教育、健身、娛樂和表演等方面的功能和特性。

五、結論

體操課程的設置目前仍以競技體操為主,這樣就阻礙了體操項目多元性的發展,也就阻礙了體操項目的發展,我們現在要改變體操課程的觀念,尊重學生主體發展和需要,緊密聯系社會需要,建立一個以全民健身體操為主,競技體操、邊沿體操為輔的多元性體操教學體系,充分開發和挖掘體操的健身功能,促進學生積極的掌握體操的內容,也堅定終身體育的思想,讓體操項目重新回歸社會市場經濟發展。

作者:王玉梅 單位:成都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華慧.新時期中國高校體育對健康個性化教育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4):38~39.

篇8

關鍵詞:城市社區 健身項目 開發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a)-0117-02

全民健身計劃提升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使得社區體育健身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然而黑龍江省作為一個以老工業、農業為經濟支柱的北方省份,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城市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活動不但受到場地、設施等因素制約,還受到地域、季節、健身項目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黑龍江省城市社區居民健身的發展。因此,為了滿足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運動水平及不同季節體育人群的城市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的需求,必須根據黑龍江省城市社區場地、設施實際情況,開發出適合北方城市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項目。所以,體育相關部門要以終身體育和快樂體育作為指導思想,依托競技體育項目健身屬性和新興體育項目的遷移,結合黑龍江地域、民俗體育項目進行黑龍江省城市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機會,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

1 社區健身運動項目開發的動因

1.1 城市社區文化發展需要

社區體育健身的開展是全民健身發展的主導方式,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形態。通過體育健身運動為健身者帶來機能優化的同時,也給健身者帶來切身的快樂,在良好的健身娛樂氛圍中可促進鄰里和居民間的交流、溝通,促使社區成員共同的文化價值趨同性與社區認同感,為我國城市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閑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社區體育健身發展的動因,不僅需要社區居民個人內在發展的積極性,還要有外在條件。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被作為社區建設的一項建設內容,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也為社區居民搭建了健身平臺。

1.2 推進全民健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區體育是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主要載體,是開展全民健身計劃的主要基地。通過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對進一步科學、合理利用城市社區的體育活動場地,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吸引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運動水平的社區居民參加體育健身,順利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城市,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搭建了城市社區體育開展的平臺,為社區居民健身提供便利的體育公共服務行為,同時,也增進了社區居民一種健康、文明、科學的積極生活方式,落實了全民健身計劃的具體工作和內容,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社區健身工程,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有序發展,也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2 社區健身運動項目開發設計的原則

創編、設計社區健身運動項目應以社區健身運動的基本活動形式為根本,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不是隨意而為,需要一定的原則來規范。基于社區體育項目的基本特點和多樣的類型,以健身為目的,以娛樂為依托,集健身和娛樂為一體。

2.1 從實際出發原則

不同體育基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社區居民,從事健身運動也有不同的要求。社區體育健身是健身娛樂休閑的重要形式,人們在自愿參加各種體育健身娛樂活動時,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表現,只是使他們的身心在休閑時間得到放松和享受。因此,在社區體育健身項目開發設計時,應從實際出發,使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與社區居民的實際相適應,要根據體育健身參與者的年齡特點、當地氣候、工作性質、愛好、物質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科學設計。

2.2 普及性原則

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設計要使參加者在體育健身過程中,必須經過一定的智力和體力上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務,健身參加者為完成健身過程、比賽要克服的最適宜的負荷強度,包括精神和身體兩個方面的負荷。難度過高,參與者無法進行,難度過低,則降低了參加者的挑戰欲望。因此,該項目的開發設計必須根據參與者的能力,滿足參與者的興趣、特點、愛好等,讓居民能各取所需。這是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設計、推廣、應用和普及的基本條件。在具體推廣、應用過程中,可以看到許多項目是合理的,科學的,但由于難度高,風險高,大部分居民往往不參加,使項目失去了活力,不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發展。

2.3 健身屬性原則

社區體育項目不同于競技體育項目,它是以增強居民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適當的運動負荷是社區健身運動項目的基本特征,因而開發體育項目必備的健身屬性更顯得重要。社區健身體育項目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娛樂性,運動負荷太大,不利于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運動量過小,達不到健身目的。雖然社區健身運動項目的趣味性、娛樂性占很大的比重,但適宜的運動負荷強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失去了強身健體的效果。負荷量過小,人體體會不到應有的刺激,難以在參與中體驗到全力以赴的感覺;負荷量過大,則會造成過度疲勞,容易發生運動損傷。因此,在健身項目開發設計過程中,設計者一定要親自體驗、反復試驗,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現有項目不斷充實和完善,并在此基礎上大膽吸收其他體育運動項目,達到娛樂、健身效果。

2.4 區域性原則

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對人類的體育文化活動有著不同的影響,同一區域的人類自覺不自覺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社會結構、生活習慣、地域文化、生產力發展水平及體育事業發展側重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體育文化的發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各地優勢的全面促進社區體育發展的保證。黑龍江省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具有多元的文化交融背景和自身的地域特色,城市社區體育也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作為我國重要老工業地區黑龍江省,在開發城市社區體育健身項目時,在繼承傳統社區體育文化基礎上,要依托冰雪體育文化豐富當下社區體育文化內涵,繁榮社區體育內容。

3 社區健身運動項目開發設計的程序

社區體育健身項目的開發、創編是社區體育改革的內容之一,是推動全民健身在群眾中更加廣泛開展的有效途徑。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競技運動項目科學地拓展成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健身運動項目是全民健身的客觀需要,也是社區體育改革的難點。社區健身運動項目的設計的程序如下:(1)先對運動項目進行構思,然后創編,最后定出名稱。(2)項目的動作規格、姿勢、運動的路線和方向必須用術語敘述來創編,必要時,可以繪簡圖加以說明動作要求、場地的形狀、器材的設置。(3)制定規則、要求和獎懲辦法。(4)進行實驗和修改。(5)定稿并推廣。

4 結語

發展城市社區體育,滿足居民體育健身需求,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養的有效方式,是舉辦公益性、區域性、自主性的社會活動。社區體育健身項目不同于競技體育項目,突出的特點是休閑、娛樂和樂趣,是以增進參與者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開發黑龍江省城市社區體育健身項目過程中,要遵循一般體育健身原理和方法,轉變傳統體育觀念,以娛樂為依托,集健身和娛樂為一體。同時,根據《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全民健身條例》的精神,加強理論層面和方法設計上的研究,突出黑龍江省的地域特色,打造冰雪體育人文氣息,用一種動態的變化去滿足不同人群的動態健身需求,有效地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 劉合力,程.影響蘇北城市社區體育項目開發的因素探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3):84-86.

[2] 羅以飛,吳秋來,陳陽.城市社區體育的特點與功能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6):170-171.

篇9

摘 要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要場地,為中國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后奧運時代,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價值呈現多元化。本文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作為研究對象,介紹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基本特征,論述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為奧運時期提供支持服務的同時,在后奧運時代向全世界直觀呈現出我國都市體育的良好氛圍,表現我國政府倡導全民體育和體育強國的戰略,展示政府應對休閑體育發展的需求,營造了休閑體育健康發展的理念,推動了體育與健康的進程以及探索體育休閑產業的發展模式,構建休閑體育的國家化平臺等功能,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豎起我國休閑體育在國際體育社會的新地標。后奧運時代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將在引領國內休閑體育時空的和諧氛圍,展示國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推進體育休閑產業的穩步發展,以及整體提升我國休閑體育的綜合水平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休閑體育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時代意義

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特征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特征可總結為以下五點:

(一)特殊的時代背景

被譽為“奧運后花園”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顯而易見是奧運的產物,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2008年奧運會中,中國健兒不畏強手,奮力拼搏,實現了我國競技體育在奧運會上新的歷史性突破,取得了51枚金牌,榮居金牌榜第一。

(二)唯一的地標特征

永定門、前門、天安門、紫禁城、鐘鼓樓,繼續向北,這條傳統的中軸線延長至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的仰山。中軸線穿過現代建筑奇觀的“鳥巢”、“水立方”,最后消失在“龍行水系”、“仰山奧海”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綠色海洋里。

(三)中國特色的規劃布局

森林公園是在盡最大可能保持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適當改造。據了解,公園南區內的“主山主湖”與北京西北屏障燕山山脈遙相呼應,既符合了中國園林建造的傳統,又與周邊大的環境相得益彰。主湖區的“奧運湖”和景觀河道構成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龍”形水系,在中國龍是最為神圣與尊貴的圖騰,站在仰山上整個奧林匹克公園盡收眼底。喬木主要以抗性強、易成活、形態優美的鄉土樹種為主,片狀配置成自然式喬木混交林。喬木混交林主要有:闊葉混交林、針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主要在一些管理較為粗放的地段應用,并可以提供林下活動場地,供人們休閑娛樂、森林浴,形成特殊的景觀效果。

(四)科學完善的硬件建設

現如今,科技的觸角已經進入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就是這樣一座處處凝聚了最新生態環保科技成果的綠色園林。園內有一套全自動澆灌系統,大部分電力來自陽光,廁所也裝有生物速分水處理和生物降解糞便處理技術等等。

(五)開放的交流服務

就是這樣一個擁有眾多項目,投入非常大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正在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服務群眾,完全免費向市民開放。且公園邊界由白廟村路(西)、安立路(東)、清河北街(北)、洼里三街(東北)、辛店村路(南)5條城市主次干道圍合而成。此外,沿中軸線設置的奧運支線地鐵在森林公園南端入口處設置站點。另在公園南區白廟村路入口及辛店村路東南入口分別規劃設置一處公交車首末站。公園的位置交通方便,新鮮感強,公眾關注度高,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功能分析

(一)為奧運會提供支持服務

奧運期間園內有三個場館提供比賽場地:一個是世界上惟一一座具有三面看臺的射箭場地:射箭場的看臺是所有奧運室外場館中最陡峭的一個看臺,最高處約14米;一個是網球中心,以混凝土自然狀態直接作為外飾面,很好地體現了建筑與自然和諧設計理念;最后是奧林匹克曲棍球場,分曲棍球A場、曲棍球B場,A場為決賽場地,B場為預賽場地。同時這個“生態森林”對城市熱島效應還有明顯的減緩作用,在奧運會期間,森林公園已經能夠起到一定的生態作用,幫助過濾、清潔城市空氣。平時沒有比賽的運動員可以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邊散步,游覽,放松心情。

(二)后奧運時代——全民健身國家級示范基地

政府倡導全民健身戰略,積極應對休閑體育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休閑體育的發展進程,后奧運時期,充分利用北京奧運會設施資源,并將設施資源惠及百姓,北京市朝陽區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打造國家級全民健身示范基地。為休閑體育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政府積極推動休閑體育的進程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位于奧林匹克公園北部,處于北京城市中軸線北端,被五環分為兩個區域,沿中軸大道兩側新建了鳥巢、水立方等體育場館,中軸大道的中間位置設有地鐵等公交樞紐,并建設了20多萬平米的地下商業。奧運村占地20多公頃,位于中心區的西北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設置的一條“樂跑路徑”充分利用森林公園不同的地形特點,穿插設置不同類型的健身步道,并配以種類齊全的健身器械,以“快樂長跑、快樂健身”為宗旨,為周邊居民及北京市民提供一個自然條件優越的日常長跑健身環境。同時園中建有“航模展示區”、“奧林匹克體驗區”、“輪滑、極限體驗區”、“兒童運動體驗區”、“球類運動體驗區”以及登山步道、器械區、拓展項目等健身區,除此之外,還將根據森林公園的地形條件,靈活布置棋類、武術、踢毽等體現我國民族特色的健身項目。其中,“奧林匹克體驗區”將設置18個以歷屆奧運會舉辦國家為主題的主題廣場,介紹歷屆奧運會舉辦國家、城市及奧運會比賽情況,并設置奧運項目體驗區,讓人們在了解奧運文化的同時,親身感受奧運的樂趣,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

篇10

【關鍵詞】 《全民健身條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

一、研究背景

《全民健身條例》強調“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加大對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等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協調發展。”由此可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于《全民健身條例》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加強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是確保《全民健身條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另外,農村體育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清醒認識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各種問題,探討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經濟和環境的進一步改善,使得農村體育文化已見雛形,但還不完善。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較少,參加的人次也少,體育經費依然嚴重不足, 制約了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體育場地、設施相對較少,還無法滿足眾多農民對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的需求。

1、農村體育文化服務和經濟投入明顯落后于城市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從國家執行的財政分配體制來看,在城市社區建設資金方面給予很大的優惠,這促進了城市體育的發展,而對農村地區體育文化事業的投入卻十分有限,不平衡的資金投入,造成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體育場地分布極不平衡。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表明,我國體育場地在農村地區僅占8.18%,這已成為制約廣大農村村落體育事業發展的障礙。由于城市體育設施由國家撥款投資,而農村則由縣、鄉(鎮)財政負責,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城鄉居民享有體育資源的不平等、不均衡。城市居民可享用許多公益性體育場地設施,而居住于廣大農村的農民獲得的福利性體育服務則遠遠落后于城市,市民與農民享受的體育服務也就不平等,城市和農村體育文化之間的差距還十分明顯。

2、農村基層組織的體育職能明顯淡化

我國縣鄉機構改革,給基層體育職能部門帶來很大沖擊,在很多地方,鄉鎮體育部門被撤銷或合并,致使基層政府體育職能嚴重弱化。農村鄉鎮機構在“精簡機構、壓縮人員、節約開支、解決財政人員供養問題”的過程中,以前鄉鎮文體中心不復存在,只設立文化服務中心,屬于社會服務性組織。再具體到村社,由于村莊合并,干部精簡,村共青團、婦聯、民兵組織的工作人員減少,身兼數職,監管體育的職能就明顯淡化。

3、農民體育意識和健康觀念明顯落后

體育意識是一個人是否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農村生產力落后,我國農民體育意識尚不成熟,農民對體育的理解和認識僅在運動場上競爭表層的意識中,缺少自覺投身和參與的意識。在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的影響下,各自從不同角度看待體育現象,以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解釋體育現象。他們認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體力勞動量較大,使得我們有著健康的體魄,勞動就是體育運動。“勞動可以替代體育”,“勞動即是體育”的思想在農村根深蒂固。這種思想已經成為阻礙農村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策略分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對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具有豐富的指導意義。

1、增強農民的體育價值觀念

農村人口的體育價值觀念已經成為制約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基本前提。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發展生產,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者個體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將直接影響著生產率和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形勢下他們會逐漸認識到體育對自身健康和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增強體育意識,促進農村體育和生產發展的協調一致。

2、多渠道融資改善農村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狀況

首先國家農村資金的投入,將真正著眼于惠農,要重點用到村上去,去支持和農民息息相關的、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小項目,讓農民直接得到實惠,在村里因地制宜地建設各類小型體育運動場地。

另外,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能保證農村體育文化的全面發展,所以結合我國的國情,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和自籌資金也是改善農村體育物質文化的必由之路。

3、完善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目標,隨著農村體育的發展以及《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實施,農民體育作為提高全民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納入政府議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從制度上保證體育工作的落實。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將實施工作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充分發揮鄉鎮和村委會的組織實施作用,調動和激發農民參與和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把農村體育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盡快建立和健全相關的法規體系,推動農村體育工作向著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發展。為了保證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正常開展,基層鄉鎮和行政村應當成立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努力建立健全農民體育協會組織,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定期進行檢查考核。鄉鎮要有領導干部分管體育工作,村委會也要有村干部專人負責本村的體育工作,村級文體活動中心要配備兼職社會體育指導員。各級農民體育協會要牢牢把握時代進步的特征,緊密團結和依靠廣大農村體育工作者和農民體育積極分子,圍繞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以《全民健身條例》為指導,推動農村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廣斌.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建設問題研究[J].體育文化 導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