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企業的盈利模式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老企業的盈利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養老企業的盈利模式

篇1

關鍵詞:養老金;盈利模式;太平養老,。

自2004年頒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以來,我國企業年金市場迅速發展。截止2010底[1],全國有3.71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1335萬人,年末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2809億元。以標準企業年金為代表,伴隨近年來社會基本養老保障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新型的養老金產品層出不窮,對養老金業務新領域的探索也愈加深入。從2010年開始,各養老金機構開始轉變發展方式,重點在養老金產業鏈延伸、業務范圍選擇、產品和服務能力建設、運營效率和盈利模式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有益的經驗和良好的發展趨勢。只要中國經濟發展和老齡化的趨勢不變,商業化運作的加快推進、市場機構的縱深參與將是我國養保障體制改革破題的必然途徑,建立正確且有效的養老金企業盈利模式,養老金行業才能在未來成為最具成長性和盈利性的行業之一。

一、國內養老金管理機構的經營環境和現狀。

自2006年第一批企業年金管理機構走向市場,五年多來我國企業年金預期的“井噴”局面受政策限制和金融危機影響等因素并沒有出現。2010年修訂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人社部第11號令)頒布后,對企業年金集合計劃作了原則規定,托管機構管理的企業年金基金已達2809億元,其中,由投資機構投資運作的基金為2452億元,投資組合數1504個[2]。

從年金的供給來看,截止2011年底[3],我國年金領域共有各類金融保險機構39家。其中,專業養老保險公司5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4家,壽險公司2家,基金公司12家,證券公司2家,信托公司4家,銀行10家,累計發放各類資格61個。平均每個資格對應的年金資產管理規模約在25億元左右,其規模僅相當于一只中型公募基金的首發規模,對機構的生存狀況形成了較大壓力。通過表1可以看出,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與參加養老保險人員的占比普遍較低,五年中的比例均未超過6%。 

 

造成當下國內養老金業務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型行業或壟斷行業客戶占據了市場90%以上的企業年金規模。這部分客戶對管理機構的綜合實力和服務要求較高,但是受政策、市場不完善等因素影響,當前的盈利貢獻不大;2.作為利基市場的中小企業,其本身的生存和發展并不穩定,繳費能力和市場容量整體有限;3.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競爭方式粗放,“僧多粥少”,各家養老金機構競相逐價,客戶和企業獲取承辦高,當期收入通常較低;4.計劃管理中個人選擇權普遍未放開、投資品種有限,企業客戶對投資短期收益要求迫切,投資管理人面臨巨大的絕對收益和相對排名壓力,而投資收益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管理費獲取的能力。

有限的客戶群、業務范圍和嚴酷的市場競爭環境,造成我國年金單一業務線盈利周期長得現實情況,也迫使部分養老金管理機構逐漸淡出年金領域,集中精力在傳統業務和其他新業務。

專業養老保險公司自2004年以來受托管管理企業年金基金710億元,投資管理企業年金基金660億元,投資管理的企業年金已經占投資管理業務總量的45%。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在市場份額方面占有優勢,但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盈利考驗和長期發展模式的選擇問題;即在實現核心能力的建設和運營效率優化的同時,在基礎發展方向上是選擇橫向多元化、還是縱向多元化。兩種方式的共同出發點是通過企業年金業務獲取客戶資源并建立核心能力,但橫向多元化更強調以客戶和銷售隊伍為基礎,向團體保險等對公金融領域擴展;縱向多元化則強調以養老金業務為基礎,以向養老金業務的目標客戶、業務范圍、產品、服務等方面的深入延伸為路徑。目前,各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仍處于對可持續盈利模式的探索之中。

二、太平養老對盈利模式的探索及經營情況。

作為第一批獲得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太平養老經歷了中國企業年金發展初期的跌宕與變革,探索盈利的腳步也從未停止。從“中國最具專業和創新精神的養老金綜合服務供應商”到“中國最專業和最具創新精神的養老金和員工福利保障計劃綜合服務提供商”,均體現著太平養老深遠的戰略定位調整。在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支持下,太平養老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中經歷了幾個階段:一是以企業年金專業化為起步高調切入和搶占新市場;二是結合自身能力和資源橫向多元化;三是在多支柱業務支撐下逐步形成可預期的盈利模式。2006年至2010年,盡管企業年金市場并未如業界預期產生爆炸式的增長,太平梯養老憑借先發優勢和持續的專業創新,在專業養老金公司中始終保持行業前三甲的位置。實現新增保費按年約40%的復合增長率,累計管理資產實現100倍的增長,管理費收入實現200倍的增長,年金業務2010年的邊際貢獻率較2009年將近翻上一番。

三、太平養老持續改善盈利模式的主要措施。

太平養老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2011年年金業務新增繳費保持市場平均發展水平,管理費收入增長50%;2012-2013年,財務目標持續優化,在2012年實現打平盈利,年金業務增長高于市場平均增幅,管理費收入保持明顯增長態勢,實現1.5-2億元的管理費收入;2014-2015年,要穩定盈利能力,年金市場保持15%-20%市場份額和市場同期增速,管理費收入隨資產增速穩定增長,年金條線基本實現盈利。太平養老在快速發展中調整節奏,在業務發展的同時,對影響盈利模式的因素進行了分析、調整和堅持,在不同時期兼顧橫向和縱向多元化的重點,力爭持續改善盈利模式和盈利趨勢。

1.推動養老金制度完善,爭取改善經營環境。

在推動企業年金管理法規和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太平養老應繼續在職業年金制度、信托型補充養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積極參與國家制度層面的建設工作和試點推動工作,為養老金業務條線的縱向深入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明晰客戶群定位,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

太平養老大力應開展集團內部綜合開拓業務員,并推進以目標客戶細分為基礎的銷售渠道改革,通過多渠道有效獲取和維護有價值的客戶,實現多業務、多產品的匹配。在未來五年的發展中爭取實現70%以上客戶的跨業務條線多次開發和綜合滲透,持續提升客戶綜合經營的價值貢獻,真正建立立體多元化的綜合經營管理體系。

3.優化流程,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太平養老在未來幾年中,應根據統一戰略目標、不同專業特色協調高效運作的思想進行體系化建設,大幅度提升運營服務和基礎管理效率。進一步推動渠道專業化管理、機構差異化管理、銷售有效性、固化銷售費用、非核心業務外包或實現信息的集中與共享。

太平養老置身于國家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和人口結構日趨老齡化的時代,成熟市場養老金管理機構的發展經驗和歷程表明,通過制定合理的戰略并在市場經營過程中根據市場狀況進行微調來實現盈利,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和高質量的保障型產品與服務,發揮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在構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共贏。

參考文獻:

[1]李連友。企業年金基金運行論[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2]孫建勇。企業年金管理指引[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篇2

【關鍵詞】養老地產 管理模式 盈利模式

一、成都市人口老齡化和養老模式現狀

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到了202.5萬人,在全市總人口中的比重超過12.0%,這標志著成都市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

受傳統觀念影響,成都的老年人普遍選擇以家庭成員看護為主要依托的居家養老。雖然居家養老可以較大削弱老年人的孤獨感,但隨著“4-2-1”家庭數量的增加,老年人的子女扮演著兒女和父母的雙重角色,加上缺乏專業照顧老人的能力,因此,居家養老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發展將對填補養老市場的空白發揮作用。

二、成都市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運行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市老齡辦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2月,成都共有養老服務機構202所,總床位數37320張,僅占老年人總數的1.74%。其中,國辦福利機構31所,床位6770張,農村敬老院129所,床位22862張;此外還有42家民辦養老機構,共有床位7688張。而根據《成都市城鄉養老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成都養老服務要基本形成“9073”養老格局,全市養老床位總數將達到7.4萬張以上,與現在相比存在著近4萬張的缺口。“一床難求”的養老矛盾已經顯現。

結合數據,成都市養老機構現存的問題如下:首先,民辦養老機構貢獻度低。這是由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養老院的開發項目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加上項目投資回收期長,導致民間投資人介入熱情不足。其次,養老院軟硬件設施設計跟普通住宅類似,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如緊急呼救系統、無障礙設計等生活必備設施嚴重缺失;另外專業護理人才配備數量不足。再次,消費定位不精確,沒有考慮活躍老人、低度照顧老人和高度護理老人群體的需求差異,混淆服務對象,使得養老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三、成都市養老地產運營模式

(一)管理模式

針對老年人不斷提高的養老需求,專業機構開發和管理的養老地產應運而生。它是由房地產開發企業或相關的社會機構推出的適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特點及生理特點并能滿足老年人社會活動需求,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礎設施保障的老年住宅產品。

目前,開發商直接管理和專業公司管理是國內的主流管理模式。開發商直接管理模式是指養老地產建設完成后由開發商負責直接經營管理,為業主提供直接的后續養老服務。這種模式業主與開發商之間建立了直接、高效的溝通渠道,但由于開發商對后續養老服務的經驗不足,業主對其服務質量的反饋普遍較差。專業公司管理模式是指引進專業化公司進行養老地產的日常運營管理。相比而言,專業化的服務團隊工作有利于打造和建設全面、專業的養老服務體系。雖然這種模式在近年來受到主流養老地產開發商的追捧,但容易出現專業公司對業主的消費能力調研不足,導致其服務定價明顯超過了業主的負擔能力。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的監督主體,業主對專業服務的投訴和建議也無法通過給予及時反饋和處理。

基于此提出戰略聯盟模式運用于成都市養老地產的管理中。戰略聯盟管理是指開發商與專業化公司建立合作關系,進行養老地產的日常運營。在合作中,開發商成立下屬公司專門負責引入專業養老服務公司,下屬公司完成對專業服務的公司的篩選后,雙方對合作事項進行商談并訂立合同。合同期滿時,根據業主的反饋意見對上一年度專業服務公司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分,經過優勝劣汰后確定與其續簽合同還是引入替代的合作者。這樣既可以使業主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同時末尾淘汰的機制也有利于優化專業養老公司的服務。

(二)盈利模式

現有的盈利模式是在不同收費檔次下,老人自主選定檔次后按月交納對應檔次的飲食費、基礎護理費、公雜費和床位費,每月繳納1500元至4000元。該方式易于操作,但由于收入來源單一,導致利潤增長點少。

在成都市養老地產的盈利模式設計中,將銷售和出租相結合可以有效加速項目資金的回收,使開發商從銷售和出租中同時獲利,業主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經濟實力自由選擇買或租。第一,銷售房產。業主擁有房產的所有權后,在未來既可以享有資產保值增值帶來的潛在收益,也可以在臨終將房產過繼給子女,子女可以繼續享受完備的養老設施服務配備。2012年,按照成都市商品住宅成交均價8511元/平方米計算,一套70平方米的房屋總價為595770元,以首付5成、貸款30年及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4.5%計算,每月還款1509元;成都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接近3200元,月供款占月收入比例低于50%,財務安全邊際充足。第二,出租房產。租金按照同期同檔次住宅租賃價格制定,每月1200元至2000元為變動區間,每年按照通貨膨脹率小幅調整,以20年為一個完整租期,在租賃期內承租人有權將房屋進行轉租,租賃期屆滿時,只要承租人按雙方重新商定的租金定額繳納后,續租即可生效。

參考文獻:

篇3

本文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廣州市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的可行性。第一方面從資本構成和產業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從政策的支持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善建議。從而從內因到外因兩方面綜合分析,給投資者指出資本的增值方向和盈利性,同時給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一系列可參考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服務 民間資本 可行性分析

近來,“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儲備不足”、“延遲退休”等一個個新聞熱詞,一次次觸痛了人們本就脆弱的神經。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推動老齡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且,近幾年,我國各級政府也在大力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和財力投入。養老服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對于社會養老問題及對老年人的服務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還是資源的投入,而從政府方面來看,預算投入的增加根本比不上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程度。再加上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政府財政稅收減少,對于養老服務產業的投入力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在此時此刻,我們來討論引進民營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應該是十分適宜的。

接下來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廣州市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的可行性。

一、廣州民間資本及養老行業現狀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也是中國金融業的發祥地之一,正面臨著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帶來的新的時代機遇,要想抓住機會,將廣州建設成為全國區域金融中心,還要面臨許多挑戰,而其中,金融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資本的有序管理、健康發展是廣州能否實現突破的極為重要的部分。

據測算,2011年6月末廣東省民間資本的總體規模為:全省中小企業和個人民間融資總量為1.19萬億元,占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57萬億元的21.4%,其中,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總額約為5407億元,個人民間融資總額為6526億元。2011年末廣州市小額貸款公司累計貸款2660筆,共33.63億元,平均每筆126.43萬元,此數據僅僅是登記在冊的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情況,而“陽光背后”的民間融資規模必定十分龐大。

廣州政府與2012年6月在長堤大馬路大三元酒家舊址開辦了首個民間金融街。建設廣州民間金融街,是廣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也是廣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舉措。隨著廣州民間金融街的誕生,必將進一步規范民間金融借貸服務,推動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開創出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新路徑。

同時,廣州也將面臨著入住老人供不應求的緊張局勢,正因為如此,廣州養老院建設的需求日益增大,養老產業得到政策的極大優惠和鼓勵,政府大力支持建設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廣州市政府表示,將加大力度推近廣州養老院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養老院的管理和建設制度,預計在2015年實現“9064”養老計劃。

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因素,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廣州民間資本活躍,而且金額充足,而同時,當地的養老服務行業也具備巨大的需求潛力。故而,如果能夠正確的引導這些資金進入該行業,一定能夠獲得資金的盈利和社會和諧的雙贏態勢。

二、養老服務產業盈利模式分析

資本能夠進入那個領域,關鍵一點還是看這個行業是否具備長期、穩定的盈利性。有句俗話叫做“無利不起早”,所以,我們必須要找到廣州市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贏利點,并且對其經營模式給出一些引導和建議。

根據對多家養老院的經營模式研究,目前大致的收費方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租賃式收費:按照出租的經營模式,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按每月或按每年交納房租費用。此費用一般和其他服務費一起收取。

第二,產權式收費:開發商建設產權式小區,老人(或任何人)一次性購買,并擁有產權。如果是投資客,也可以不居住,然后直接委托養老機構來運營。此類經營模式的案例有:北京曜陽、武漢僑亞,這種經營模式是目前筆者認為具備很大發展潛力的社區養老院模式。社區養老類似于居家養老,但是又略有不同。社區就是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是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在21世紀上半葉所面臨的巨大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第三,集資式收費:交納大量的押金,免費居住一定時間,到期后押金全部返還。典型機構:北京太申祥和山莊。

第四,押金抵房費:多交納押金,利用利息來沖抵一部分的房費。典型機構:北京壽山福海。

第五,會員式收費:一次交納多年的費用,按照居住時間扣除相關費用。典型機構:上海親和源。

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的措施建議

為了使民間資本能夠順利的開展養老服務產業的相關經營活動,還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在一些經營方式、準入門檻等方面,良好的政策支持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具體的幾點建議:

第一,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本養老服務;對于政府舉辦的特別是新建的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當然前提是要明確產權,參與形式可以通過公開招標,以聯營、承包、合作等方式,交給專門的服務機構進行生活、醫療和護理等的運營管理。第二,落實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產業的優惠政策。開展養老服務經營活動,通常會涉及到有關土地、公用水電等資源。政府對民間資本舉辦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的,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應該予以適當的考慮。另外也可以給予適當補貼或者建設補貼。

參考文獻

[1]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廣州金融白皮書2012》.

[2]李小安.民間資本:中小企業融資的現實選擇[J].金融經濟,2006(6):16-17.

[3]徐龍志,趙凱,吳春梅.充分發揮內生性民間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作用[J].江淮論壇,2006(2):26-29.

篇4

不過,銷售奢華卻屬無奈之舉。別墅養老地產開發商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這個別墅區在幾年前就建好了,但由于諸多限制,一直沒有辦法銷售,曾經銷售過幾套房后被政府處予了高額的罰金,只好暫時租賃給幾個私營企業做辦公處所。這時,投資養老產業的基金看上了這一片離市區不算太遠的休閑之地,雙方達成協議,由基金出資將之改造成高端的養老社區,面對市場可銷售亦可高價租賃。

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養老地產,大部分養老公寓多由政府補貼,并未實現盈利,涵蓋老年公寓的項目用地一般是劃撥用地,即通過支付征地、補償、青苗費等費用把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不經過土地招拍掛市場,土地價格相對很便宜。或者土地性質原不屬于房地產開發,掛上養老地產的名義后可變相銷售。但掛上養老地產的房屋一般無法辦理房產證,一般產權為使用權,最多20年。

因此,若非出于無奈,并沒有任何一家開發商會拿高價拍得的土地去做養老地產。盡管如此,在限購條例、批地困難、銷售證難辦等諸多房地產調控政策壓力之下,養老地產正成為開發商突圍的一條路徑。

發改委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民政部和老齡委在管理及參與養老產業的相關事宜,但如果光靠政府財力解決即將到來的老齡化問題,將難以持續,所以政府也在急迫地探索一條養老地產市場化發展的道路。

上述人士稱,目前國家對于養老地產的政策放得很開,各地方政府在土地上、銀行在信貸上均會給予一定支持,就是希望更多的開發商進入到養老地產領域中,對于一些存在問題的地產項目改造為養老地產,也是默許的。

國家統計局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中國老齡化進程正在加快,目前全國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已達到13.26%,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2.93個百分點。與老齡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問題,使得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遭遇困難,這也催生了“以房養老”等新型養老方式。養老地產前景也被各大房地產商看好。

個別先知先覺的開發商似乎已經嗅到了其中的財富味道。越來越多的一線開發商也開始試水養老地產。

篇5

海南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也日漸成為老齡化中國的休閑養老基地。雖然它自身的“為老”產業人才不是太過緊張,但因為“休閑養老”產業預見的規模以及人才培養的周期性,政府相關部門必須為此提早布局。未來海南“為老”產業所需人才,大致可以分為非核心人才和核心人才,現有的兩類人才都呈匱乏狀態,現有的教育和人才布局遠遠不夠,相關政府部門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

關鍵詞:

海南;“為老”產業;非核心人才;核心人才

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富的增長是這個國家的第一要義,所以過多的人才都集中在能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產業。又因為二十世紀初“進化論”進入中國以來,“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深入人心,中國的教育變得很“功利”和“實用”,其頂層設計,沒有過多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比如殘疾人和老年人等“社會邊緣人”。因為傳統“孝道”文化百多年來的不斷流失、現代知識的不斷更新、老人的“社會負擔化”等,就頂層設計而言,中國現有的教育模式已經肩負不起培養“為老”人才的重任。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海南,更沒有能力和可能去為現實和未來的經濟發展制定具有自身特點的教育發展規劃。為了謀劃未來海南“為老”產業發展,我們必須對海南“為老”人才培養進行研究,進而在此基礎之上,完成本省內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一、海南“為老”人才培養現狀

北緯18度至19度的地域區位、純凈濕潤的空氣、四季如春的綠色植被、干凈的水源、山河湖海城一體的景色,海南已經成為中國最優質的養老基地。就休閑養老而言,海南之于中國,正如夏威夷之于美國、梅諾卡島之于西班牙、科西嘉島之于法國等。在國際旅游島建構的大背景下,海南的休閑養老功能已經越來越被國人和國際人士所認可。當全國的房價都有下行壓力和趨勢的時候,海南特別是三亞的房價依然堅挺,就是一個明證。如果你去過海南,坐過東線高鐵,沿途可見高樓林立,一派欣欣向榮的地產鏡像。拿三亞來說,開發的樓盤已經從原來的三亞灣、大東海、亞龍灣向較為“邊緣”的海棠灣和崖州灣延伸。如果你從三亞的鳳凰機場沿鳳凰路—迎賓大道一線去亞龍灣,可以看到沿途幾乎已經沒有多余的土地,不是被高樓所占據,就是已經圈了起來,迎賓大道邊剩有的一點點花圃,給人一種殘喘之感。

從三亞地產業的運行分析可知,不用多少年,海南的地產經濟將會進入“后地產經濟”時代,特別是海南的人口規模受水電供應量的嚴重制約。2014年以來,海南的主要市縣如海口、三亞、瓊海等供電量已經普遍出現了龐大的缺口。據報道,海口2014年底的電力缺口為20%,三亞缺口達9.3萬千瓦,皆屬Ⅰ級特別嚴重缺電,當地政府只能實行有序供電。也許長遠分析,海南電力供應不足還不是主要問題,供水不足將會成為海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因為海南的飲用水主要靠雨季降雨,但“全省區域性、工程性缺水”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如果大量引進移民、一旦出現缺雨的年份,海南將會成為中國缺水的重災區之一。

“休閑養老、短期移民”已經成為“海南人口戰略”、“后地產經濟”的主要策略。三亞市政府出臺政策“禁止建80平米以下小戶型住房”,就蘊含此未來的人口和經濟發展策略。海南為了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必須為未來“后地產經濟”發展準備相應人才。對于海南經濟發展來說,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為海南地理位置特殊,它的經濟高速發展,不可能從大陸引進各種大量人才,特別是在地產價格暴漲之后,許多大陸人才因為在海南很難落地生根,只能“望而卻步”。未來海南的大量“為老”人才必須讓“在地”的地方高校培養。我們可以理性地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海南的“為老”人才需求,會出現“井噴”,從現在起,政府就必須要為此著手準備。做好這一準備的戰略決策就是,提前為“為老”產業培養人才,制定地方高校“為老”人才培養規劃。因“為老”人才的“公益性”和當下“為老”文化的缺位,政府部門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比如省教育廳出臺相關人才“招生降分”政策、省民政廳出臺相關人才培養“學費補貼”計劃等。

二、海南“為老”產業所需“非核心人才”

就海南的“為老”人才而言,可分為兩類,一是非核心人才,如研究專家、管理專家,以及營養師、廚師、財務人員、理療師、心理咨詢師等等。二是核心人才,主要指“醫療護理”人才。我們先來分析非核心人才的需求。

(一)理論型人才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養老的人才分為“務虛型人才”和“務實型人才”。所謂“務虛型人才”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型人才。而在理論型人才之中,又可以分為純理論型人才和研發型人才。所謂“為老”純理論型人才,就是圍繞“為老”產業進行純粹學術研究型的人才,比如養老文化建構、養老立法和政策研究、養老產業人才培養的教育設計、養老產業的頂層規劃、養老產業的地方特色、中西方養老產業的對比等研究課題,都需要學術型養老人才來擔當。而所謂研發型人才,包括養老產業的具體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研究開發等。海南作為未來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后花園”其相關的學術研究嚴重滯后,如海南養老環境優劣、海南在國家養老戰略中的地位、國外海南雷同區域的養老現狀比較、海南“為老”產業的未來發展、海南休閑養老商業模式、海南休閑養老盈利模式等都沒相關的研究報告。海南的養老理論整體上看,還囿于地方養老的水平,缺乏一種國家戰略眼光。但現實中已經有大型養老企業入駐海南,準備在未來海南的“為老”產業中“切糕”。海南的“為老”產業,呈現出一種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現象,理論研究嚴重滯后。

(二)管理型人才跟管理有關的人才很多,但掛上“老年”二字的在海南所有高校中,至今沒有。“為老”產業的管理人才囿于現在的高校專業設置,都屬于“后進人才”,即非學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海南現實中的“為老”管理型人才而言,最少可以分為經營型人才和營銷型人才。經營型人才重點要解決的是企業的正常運營問題,主要包括決策層和管理層,他們需要要肩負起企業規劃、日常管理、企業人事、服務總量、資源配備、運營成本核算、盈虧測算、盈利模式、收費模式、市場營銷、處理“邊緣性”事件等。而營銷人才,主責拓展市場、創新服務品種等,使企業有一個大的前景,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等。經營型和營銷型養老人才所需的多寡,具有與實踐同步的性質,因為當下海南養老產業遠遠沒有達到規模經營的程度,所以也難以大規模的出現,但隨著中國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北方環境惡化日漸見重,海南的冬季外來“候鳥”人口會越來越龐大,經營性與銷售性人才的匱乏會日漸顯示出來。反過來說,經營性和營銷型人才的匱乏,又阻礙了海南“為老”產業的規模發展和品質提升。由于海南休閑養老經營型和營銷型人才“后進性”的現實,教育界必須配合政府對于此類人才的進入,設立“準入制度”,設置進入門檻。這樣,一方面是會有力促進“為老”人才的健康發展,推動“為老”產業的市場化行為,繁榮“為老”產業;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劣質人員的進入,毀掉這個“朝陽產業”。

(三)非核心實踐型人才此類人才包括除“老年護理”之外的其他實踐型人才,具有“后進”性與流動性,包括保安、保潔、行政、財務、社工、理療、健康管理、理財、心理、律師、營養、廚師、地產、旅游、產品設計等等。我國各類學校的學歷教育,有護理、營養、心理、康復、旅游、產品、地產、醫學等專業,但是只要前面冠上“老年”兩個字,就會如管理專業一樣,一片空白。這是整體中國教育的現狀,海南也不能例外。這類人才同樣具有“后進性”與“流動性”。也有待政府的“準入制度”。

三、海南“為老”產業所需“核心人才”

“為老”人才的需求跟具體的養老模式息息相關,雖然“休閑養老”、居家養老、一般公益機構養老等模式需要的人才不一樣,但“醫療護理”人才卻是所有“為老”人才中一線之“一線”,核心之“核心”。當代中國一共有110多所有開設有護理專業的高等院校,其中有70多所迎合老齡化趨勢、趕時髦似的,開設了“老年護理”課程。而因為這些畢業生后來真正從事“為老”產業的很少,畢業后或為各大醫院“高大上”的護士,或轉行,或考公務員等。所以各類學校開設的“老年護理”課總學時一般都很少,多為30多課時,而其中理論課又可占到25學時以上,實踐課僅個位數,這樣的體系怎么能培養出“老年護理”實用人才呢?當然這還主要指的是中國大陸“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情況。如果把鏡頭轉到海南,開設護理專業的學校不少,如海南的四大衛校——位處海口的“海南省第一衛校”、位處五指山市的“海南省第二衛校”、位處瓊海市的“海南省第三衛校”、位處海口市的“海南省農墾衛校”。比較這四所衛校,可以看出,“護理專業”是它們的第一品牌,所開設課程也基本雷同,如課程一般包括藥物應用護理、心理及精神護理、護理學基礎、護理禮儀、內科護理、外科護理、急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五官科護理、社區護理、中醫護理、健康評估等。但是,在四大衛校中,我們居然看不到冠以“老年”二字的任何護理課程。

就海南目前養老機構的護工而言,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休閑養老還是機構養老,一般是以50、60后人士為主,70后都不多。一般都是小學、初中畢業,甚至文盲。海口目前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大多來自農場、林場及農村,大部分是城鎮下崗人員。她們大多熱情高也能吃苦,作態度也不錯,但是,終究沒有經過正規專業培訓,服務技能較弱,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夠,客觀上影響了為老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此外,受經濟收入較少、社會地位較低、為老年人服務風險高等因素制約,為老服務機構目前很難留住骨干服務人員和吸納專業護理人員。一線養老護理專業人才不被當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現代文化所認可,社會地位低,沒有發展前景,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為老”人才的生成,有其生成的土壤和市場。政府作為社會規范的制定者和社會發展的決策者與引領者,必須以預見性的措施促進該行業的順利發展。一個行業的繁榮離不開人才,囿于人才培養的周期性,海南必須提前為這一行業制定“準入制度”,并在地方高校中設置相應的專業,培養未來需要的各類人才。這是一項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相關學校官方網站[2]周楊雪.發展海南休閑養老產業的法律問題研究[D].海南大學,2012.

[3]馬惠娣.西方老年休閑學研究述評——兼及中國老齡化社會進程中的休閑問題[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3).

[4]林寶.養老模式轉變的基本趨勢及我國養老模式的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10(05).

[5]徐曉飛.論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D].東北財經大學,2005.

[6]傅立鋼.休閑產業漸成經濟增長“發動機”[N].中國貿易報,2009(008).

篇6

【關鍵詞】財務指標;戰略;輕資產

一、引言

過去十年,房地產行業處于發展的黃金時代,土地增值速度快,房地產企業普遍的商業模式為:增加土地儲備和高房價,這個時候公司持有土地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就是房地產行業的重資產模式。但是,在中央不斷加大對房地產行業調控力度的現實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現行的重資產商業模式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土地價格不斷上升,而房價的單邊高速上漲的時代已經結束,房地產企業高利潤的時代已經結束,房地產行業已經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公司是否應該從重資產轉變成輕資產的商業模式值得探討。本文對保利地產進行財務分析與評價,并結合保利地產近年來的輕資產的戰略布局,探討房地產企業在輕資產發展之路上應該何去何從。

二、財務指標分析

根據證監會行業分類指引,在我國A股上市的房地產企業中,2014年保利地產實現的營業收入僅次于行業龍頭老大萬科A,以營業收入計算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2.59%。因此,本文選擇萬科A作為可比企業,對保利地產2012年2014年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與評價(詳見表1)。

(一)償債能力分析

從短期償債能力看,2012到2014年保利地產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基本呈緩慢上升趨勢,且高于萬科A,說明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較強。但是從長期償債能力來看,保利地產和萬科A的資產負債率都較高,雖然近三年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并不大,說明公司較多的運用財務杠桿,而公司仍處于重資產的運營模式,債務人承擔著較大的風險。

(二)盈利能力分析

2014年保利地產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毛利率都高于萬科A,說明保利地產的營業收入雖然低于萬科A,但是公司投入資本的回報率高于萬科A,而在房地產企業高利潤時代結束之際,通過輕資產戰略提高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將成為公司未來的出路。但從2012到2014年,保利地產和萬科A的凈資產收益率及營業毛利率都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房地產行業不再處于黃金時代,公司通過降價等促銷的方式提高營業收入,降低了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毛利率。

(三)營運能力分析

由于從拿地到交房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房地產企業資產周轉率普遍較低。近三年保利地產存貨周轉率及總資產周轉率有小幅提升,存貨周轉率一直略低于萬科A,但總資產周轉率高于萬科A,說明保利地產在資產周轉方面管理較好。

(四)成長能力分析

2012至2014年,保利地產和萬科A總資產增長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都呈快速下降趨勢,說明隨著房地產黃金時代的過去,房地產企業高增長模式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低速增長,因此,如何成功轉型成為房地產企業思考的問題。

三、公司戰略分析

(一)信保基金

2010年6月,信保(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天津信保)成立,天津信保由保利地產和中信證券合作設立,兩者各持股40%,余下的20%股份由信保基金高管及其他投資者持有。2014年末基金管理規模280億元,同比增長40%,信保基金把幾乎所有的錢都投向了保利地產旗下的項目,這為保利地產的跨越發展提供了高效的融資渠道。公司2014年年報中房地產項目匯總表顯示,在近四年新增項目中,其所占平均權益比率一度低至65.3%,其1/3的新增項目權益由合作方持有,這其中,信保基金占據多數。引入信保基金在項目層面的持股權,有助于保利地產降低現金流壓力,而借助信保基金,保利地產也成功地將上市公司負債率降低。

信保基金是保利地產實施輕資產戰略的途徑之一,與目前市場上以債權投資為主的被動型房地產私募基金不同,信保基金基本上全是主動型股權投資。2013年該基金實現凈利潤2.75億元,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更預計,信保基金有望在未來3至5年內為公司貢獻5%至10%的凈利潤,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養老地產

2011年保利地產正式將養老地產提升至集團戰略高度,并進行了大量資金以及資源方面的投入,至今已逐步形成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三位一體”養老模式,并成為國內養老地產的領軍企業之一。養老地產其實是微利行業,但是公司已經建立自己的微利盈利模型:居家養老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補貼成本,社區養老采取使用權限時租賃費和四大社區配套服務收費,機構養老以專業介護服務費平衡運營成本。

因此,公司的養老地產也是公司實施輕資產戰略轉型的方向之一,公司看重的是未來養老地產的市場,當未來公司能夠依靠住房銷售獲得的利潤下降時,專業化地產將為公司帶來盈利,公司可以依靠前期發展的養老地產的服務收入盈利。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保利地產2014年的財務表現其實是較好的,但從財務指標我們也可以看到,公司的資產周轉率較低、收入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也逐漸下降,說明即使是行業領先企業也逃不過公司面臨轉型的挑戰。而通過保利地產的年報,我們發現,天津信保基金的成立運作以及養老地產的戰略都是保利地產實現重資產向輕資產轉型的重要嘗試,盡管目前房地產行業在短時間內無法擺脫對銷售額的依賴,房企的輕資產業務并非其主營業務,收入貢獻有限,但是隨著房地產行業暴利的結束,輕資產必將是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小富,蘇永波.新形勢下房地產企業轉型研究[J].建筑經濟,2013(8):7679

[2]戴天婧,張茹,湯谷良.財務戰略驅動企業盈利模式[J].會計研究,2012,11

篇7

“地產+X”模式應時而生,為房企戰略轉型提供了一種突破性的視角。

“地產+X”遍地開花

所謂“地產+X”模式,是指企業以房地產為主業,以其他行業為輔業的戰略發展模式。從贏收上來看,房地產收入仍是企業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而其他行業收入雖不能占據第一位,但是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長率往往超過房地產本身。因此“地產+X”模式不能理解為單純的房企多元化。“X”不僅僅是房地產行業以外的多方位出擊,更重要的是能在戰略上為房企提供轉移危機的發展出路,甚至為房企提供新的核心競爭力。

從目前國內主要房企的模式演變來看,又有一個清晰的發展軌跡:就是從房地產行業內的產品多元化和價值鏈延伸到房地產相關產業的整合,再到跨行業的多角化經營。

“地產+X” 的3大優勢

地產+X模式最主要的優勢在于3個方面:

首先是加強房地產開發與其他上下游環節的協同,加速開發周期,提高資源整合效率。

由于房地產產業價值鏈包含了從土地資源獲取到產品定位、規劃設計、施工、園林和精裝以及銷售和物業服務等全過程,企業只有控制了整個產業鏈,并在核心價值鏈上占據主動優勢,才能確保產品品質和效益最大化。以龍湖為例,其實施產品多元化和行業內價值鏈整合,建立9大標準化產品業態,覆蓋全國10幾個一二線城市,并建立了自己的物業、百貨和園林品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連續10年保持強勁增長。

其次是加強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的整合,最大程度發揮區域聚集和產業聚集的功能,提升企業在跨產業鏈的主導作用,贏得規模經濟。

以萬達為例,在打造萬達廣場的過程中,充分整合了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結合旗下自創的附屬品牌,充分營造了城市綜合體的優勢。目前已在全國開業 18個萬達廣場,7家五星級酒店,400塊電影銀幕,持有的收租物業面積約 700萬平方米。

此外,通過第二產業乃至第三產業的利潤增長彌補主業的盈利下滑,為房企減少宏觀調控的沖擊和影響,提高抗風險能力。

以中國寶安為例,2010年、2011年,其房地產收入持續下滑,2011年房地產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45%下降到36%。但是生物醫藥和高新技術產業卻異軍突起,分別從35%和9%上升到37%和 17%。可見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已經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房地產主業的業績下滑。

面臨的挑戰

雖然“地產+X”模式讓很多房地產企業嘗到了甜頭,并有成為未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主流趨勢之一。但是真正采用這個模式,也同樣面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除了資金、人才等制約因素外,具體還面臨如下3大挑戰:

挑戰之一:戰略協同。由于不同產品形態、不同行業都有不同的客戶需求,如何在戰略上平衡這些需求,并盡量標準化,以降低成本,是成功的關鍵。龍湖模式和萬達模式之所以很難大規模復制,關鍵原因在于產品標準化和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能力不是短期內能形成的。即使是龍湖和萬達,也是經過了長達10年以上堅持不懈的探索,才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的。

篇8

隨著財富的不斷積累,在滿足一般物質支出的基礎上,個性化的財富管理逐漸成為人們的需求。

龐大的市場催生了日益壯大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團隊,北京正源財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稱“正源財富”)就是其中一家獨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在2014西安金博會上,記者采訪了正源財富副總經理莊林。

據莊林介紹,多年來,正源財富秉承投資者資產安全和利益至上的原則,專注于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通過多維度的產品篩選及風險控制體系,從宏觀、行業、公司自上而下的原則進行優選產品,通過深厚的行業認知及長期積累的行業經驗,對每個項目進行實地盡職調查,為投資者甄選出優質可靠的金融產品。

目前,正源財富已經建立起金融產品信息庫,定期匯總行業產品信息,定期對各種產品進行風險評估,定期整理宏觀經濟及行業政策,本著自上而下的原則適時調整資產配置策略,致力為投資者打造全面的理財服務。

此外,正源財富專門設立了產品開發部、風險控制部和項目評審委員會,實行“產品采集與風險審核相分離”的原則,獨立審核,標準控制,流程管理。“產品采集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優選產品,采用全流程的嚴格風險控制:由投資專家、風控專家、法務專家對產品公司的項目進行風險把控,讓投資者放心。”莊林說。

為了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財富管理方案,正源財富對投資人的投資綜合能力進行充分評估,針對投資者潛在需求、理財狀況以及其他與理財相關信息進行充分交流。

作為第三方理財大軍中的一員,莊林和他所在的正源財富也不得不面臨行業野蠻擴張的現狀。在莊林看來,國內的第三方理財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萌芽時期的大浪淘沙階段”,中國的財富市場雖然很大而且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但由于第三方理財公司僅僅做類似的中介服務,進入門檻很低,所以一開始競爭就異常激烈。加之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都有各自的私人理財業務,所以要想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并尋求突破,必須在盈利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走創新之路。

一方面是行業間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企業的服務對象是由于長期收益欠佳而需求日漸疲軟的中小投資者。

低風險產品最多達到對抗通脹的效果,A股、偏股類基金由于經濟環境而虧損累累,信托、私募又往往對投資者財力要求過高,房產、商鋪門檻因其流動性特征更不適合于廣大中小投資者……中小投資者投資渠道單一,加之近年來國家宏觀經濟結構面臨進一步優化調整,大眾可支配收入增幅降低、消費能力下降,投資需求疲軟。

篇9

“積累型的社會保險基金必須進行投資運營,之前關注的主要是養老金挪用等顯性風險,但是貶值的隱性風險同樣需要引起注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金司司長陳良說。

個人養老賬戶基金分為城鎮職工和新農保兩個賬戶體系。《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人保部相關人士處獲悉,針對這兩個賬戶體系的投資管理辦法都在加緊研究制定,其中城鎮職工個人養老賬戶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臺。這個“辦法”的核心意圖,是希望從制度層面解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難、保值增值難的問題,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構建主體框架。

盡管最終方案尚未成形,一些基金公司已經嗅到這塊巨大奶酪的芳香:他們開始綢繆規劃布局,期待一旦政策出臺便可以從中分到一份。

養老金“縮水”

陳斌和他的同事已經在為自己養老保險金的未來而糾結。

29歲的陳斌在京工作八年,做軟件工程,月薪15000元。由于收入水平較高,他按照北京市養老保險繳納的上限交費,即每月繳納額是北京市2009年人均月平均工資3倍的8%,大約960元。

在陳斌看來,這抑制了他現在的消費,卻只換得未來一個不確定性。“養老保險要等到20多年以后才能兌現。現在的1000元對我來說算一筆錢,能買一頂宿營帳篷,出門郊游能立刻派上用場,可等到退休后,那時候的1000元會貶值成什么樣子?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呢?”陳斌問。

有貶值顧慮的不僅是陳斌這種白領階層。來自廣東佛山的民營企業老板黃先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其公司所雇農民工對繳納養老保險也存在類似的心結。

“物價在漲,對于那些等米下鍋的人,肯定會在乎這筆錢。”黃先生說,“他們擔心省下這筆未來可能縮水的錢卻讓現在的日子更緊張,不劃算,于是有些人就提出來不要交了。”

縮水的風險已然存在。按照目前基本養老保險管理制度的規定,結余的養老金主要是購買國債和銀行存款,不能用于投資。由于特別國債的缺乏,養老金買不到收益率合適的國債。而在銀行存款中,有近80%到90%的養老金都是短期存款,存款利率比較低,增值幅度很小,和物價相比還是在貶值。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從2000年至2008年,中國的CPI年均增長率為2.2%,而養老金的年均投資收益率連2%都不到,這就意味著每年要損失幾十億元,福利損失很大。另外,如果按照目前的數字測算,我們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每年都下降10%左右。

“目前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手段明顯滯后,使其未來遠遠不能提供預期的保障水平,尤其是在高通脹時期,眼睜睜看著賬戶上的資金貶值。”陳良說。

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這一現實而緊迫的問題,在逐步做實中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的同時,也在研究制定保值增值的辦法。

人保部基金管理司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由該司和人保部養老保險司共同起草的“辦法”,已上報國務院,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臺。這份管理辦法的核心意圖,是希望從制度層面解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難、保值增值難的問題,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構建主體框架。

投資運營的思路不止于城鎮職工個人養老賬戶,新農保個人賬戶投資的方案規劃也開始走上軌道。《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人保部農保司了解到,截至2010年7月底,新農保個人賬戶資金余額已累計達到約295億元人民幣。這一額度仍將以較快速度積累。

人保部農保司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希望城鎮職工的相關辦法盡快定稿,此后新農保賬戶辦法將按照前者的方案加快研究制定。“因為從資金投資管理的角度看,二者是一回事。”

統籌層次:最低在省級

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基金的特殊性決定了,“辦法”必須更加注重流動性、盈利性與安全性間的微妙平衡。

全國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投資具有長期性,投資周期長達數十年,一時的市場波動造成的資金賬面縮水或者增幅減速,可以在長期被熨平。

與之相比較,當下階段的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基金同時承擔著“現收現付”的任務。這筆資金直接關系到當期退休公眾基本生活保障,投資失敗意味著人們的養老生活可能受到直接影響,甚至可能造成養老金的支付困局。

有鑒于此,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基金的投資管理,對于投資的盈利性和資金的流動性要求都很高,對安全性和流動性風險的防范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這也成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難以實質性推進的一大阻礙。

據了解,“辦法”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在確保養老金安全的情況下,尋找合適渠道實現有效保值增值,其中在考慮、論證的思路包括投資國家重點項目工程、以適當比例投資資本市場等。但“適當比例”是多少,目前仍存在很大分歧。

上述人保部農保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目前的政策考量中,化解投資風險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加強資金集中度,提高統籌層次。“最低應集中在省一級。”該人士表示。

這是因為,如果集中層次較低,例如縣市級,一旦該層次的資金投資失敗,很難從其他縣市的賬戶中進行資金調撥,從而使得當地的養老金面臨支付困難。而省級或國家級的統籌資金規模龐大,有實力遵循“雞蛋放在不同籃子中”這一投資原則,且可以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資金調配,從而保證充裕的流動性。

投資管理主體方面,兩種聲音并存。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希望能夠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納入旗下。然而,該機構屬性為“半商半官”,并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資產管理機構,如果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出現問題,責任界定會比較模糊。

另外一種聲音是希望能夠單獨成立一個機構,用來長期專項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有意見表示,可以考慮效仿借鑒中司的運營模式。

投資管理方式在“方案”制定過程中也存在兩種模式之爭。第一種模式是,在未來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資金池,交由現有部門或者新成立的機構進行管理,由這一機構再篩選專業的投資管理人來做“理財”,模仿全國社保基金的委托投資模式。

第二種模式則是借鑒類似于鐵道部采取的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招標機制。鐵道部各路局的企業年金招標工作,是由鐵道部先篩選出一個具備入圍資格的投資機構大名單,然后這些機構前往各地鐵路分局競爭投標,具體的管理決策、投資管理人的選擇,由各地分局把控。

按照這種模式,未來的基本養老保險資金仍將保留在省級層面(如成立省級運營管理中心),但是由人保部先遴選一批符合要求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專業投資管理人,賦予它們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理財”的資質,這批投資機構根據各省的具體情況和資金要求,設計相應的投資產品方案,再作具體競標工作。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此前提交的方案中,比較傾向于采納第二種模式。

基金公司新奶酪

盡管“辦法”的最終方案尚未定型,但一些基金公司已經開始規劃長線準備。

“我們現在一方面在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人員多接觸,問問最新消息,另一方面準備一些諸如賬戶管理、服務等常規性工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資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說。

該人士告訴記者,資金統籌到底會集中到什么層次是基金經理們最關心的方案內容之一。因為對公司而言,未來更加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爭取“客戶”資源,也就是相關層級的勞動保障部門。“知道了統籌層次,我們就知道客戶在哪里了。”

而不管采取何種模式,對符合資質的基金公司來說,都將是一大利好。

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投資管理人的盈利模式與企業年金相似,也是按資金規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

以企業年金為例,目前市場上共有23家基金公司具備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全國范圍內,企業年金資金池的總規模大約為2000億元,其中有一半的資金具有委托權限,即1000億元的資金交由23家基金公司一起掌管,每家平均44億元左右。

據《2008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08年末,13個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省份,共積累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1100多億元。而隨著國家全部推行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做實,以及農村逐步實行養老保險,養老金實際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記者與這位經理粗略算了一筆賬。方案成行后,如果人保部及各地勞保部門仍然沿用目前擁有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質的基金公司做基本養老保險賬戶的“理財師”,且允許權益投資的比例按照全國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慣例維持在35%到40%之間,那么以全國1萬多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總額計算,各家基金公司平均掌管資金將達到200億元左右,大幅擴張了目前的資金規模。

篇10

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EquityFund,以下簡稱PE)包括了:發展資本(DevelopmentFinance)、夾層資本(MezzanineFinance)、管理層收購或杠桿收購(MBO\LBO)、重組(Restructuring)和合伙制投資基金(PEIP)等。

PE是相對于純粹通過股市買賣上市股票賺取價差的上市股權基金的概念。早期的PE只投資于未上市公司股票,其后逐漸延伸到包括透過私下交易方式購買上市股票的投資行為,有些PE甚至也經由股市買進上市股票作為并購投資的部分手段。由于國外PE一般采取有限合伙的組織形式,基金管理人作為普通合伙人,投資人作為有限合伙人。在這種有限合伙的形式下,其股權是不公開交易的。

PE的其他翻譯還有私募資本投資、產業投資基金、股權私募融資、股權直接投資等。私募股權投資的特點為:

(1)通過自己的管理和控制使得所投資的公司增值,是相對長期的投資,是實質性的增值,而非證券投資的純粹的資本運作。

(2)資金來源廣泛,如富有的個人、風險基金、杠桿收購基金、戰略投資者、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有低利率的資金來源,得益于財務杠桿,一方面可以以小搏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本報酬率。

(3)投資回報率高,PE獲取回報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公開發行上市、售出或購并。根據湯姆遜金融服務公司(ThomasFinancial)的統計,截至2006年6月,相比標普500指數6.6%的年回報率,私募股權投資的年回報率高達22.5%;過去10年,兩者年回報率之比是6.6%對11.4%。

2股權直接投資意義重大

2.1創新才露“尖尖角”

50家證券公司2006年報顯示,2006年實現凈利潤高達180.53億元。但是亮麗的成績卻掩蓋不住嚴峻的現實:證券公司整體并未擺脫靠行情吃飯的宿命,尤其是小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成為其脫貧的唯一法寶。年報分類數據顯示,50家證券公司經紀、自營兩項收入合計318.39億元,占總收入的75%。證券公司的創新業務雖有發展,但對總利潤貢獻仍微乎其微。從2004年8月證監會正式啟動創新類試點證券公司以來,雖然創新類證券公司數量已經增加至19家,但證券公司的創新業務仍主要集中在集合理財、權證創設及資產證券化等方面。

由于已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證券公司數量有限,權證創設也是在配合股權分置改革的階段性產物,只有集合理財開展的規模比較大。不過,集合理財雖然屬于創新業務,但其與以前的委托理財有些相似。如果在市場行情出現巨大波動時控制不善,不僅不能盈利,反而會導致損失。

統計顯示,除中信證券外的18家創新類證券公司新興的受托資產管理業務2006年共實現收入8億元,僅占總收入的2.5%。不過,包括權證創設收入的投資收益一項達到35億元,雖然僅占8.3%,但同比卻增長了133%。另外,18家創新類證券公司在財務顧問、股改和研究所等其他業務上也收入了2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7.5%。因此,進一步加大業務創新、建立多元化、穩定的盈利模式,是證券公司面臨的緊迫任務。

2.2股權直接投資深具影響

股權直接投資是眼下繁榮的中國證券市場盛宴中的頂級盛宴。監管層將在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支持證券公司進行產品、服務和組織創新,并將支持符合條件的公司開展融資融券、直接投資等業務的個案試點。

伴隨著新的《證券法》、《公司法》和《合伙企業法》的出臺,PE的設立已經有法可依。在稅收方面,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已經明確了合伙企業的征稅原則,即合伙企業的所得稅按照由合伙人分別繳納所得稅的原則,這就避免了雙重征稅,有利于促進PE的發展。

股權直接投資可以為證券公司開辟新的盈利模式,有利于發展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也是投資銀行本質的回歸。證券公司現在需要抓住機遇加快創新,做大做強。尤其是面對國外投行的大舉進入,要盡快打造出能與國際投行相抗衡的本土證券公司。否則,就會淪落成像我國臺灣、香港市場那樣,成為外國投行的“天下”。

外資投行主要利潤來源中,承銷費僅占一小部分比例,大部分的收入來自股權的投資收益,如高盛60%的收益都來自于此。以高盛、美林等為代表的國際投行在中國伺機而動,參與了許多PRE-IPO的投資,收益豐厚。放開股權直接投資后,國內證券公司將同國外投行一起分享股權投資的高溢價收益。

證券公司從事股權直接投資有利于取得參與非上市企業公開發行股票的承銷權,可以給公司有關部門創造更多的業務機會。通過投資國有企業和其他行業各個成長階段的企業,有利于加快行業兼并收購的整合進程,有助于推動國內的一大批新興跨國企業的崛起和全球擴張;此外,可以加快國有企業股權結構的改革和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打破國內的傳統國企壟斷、行政壟斷,并成為中國整體市場經濟轉軌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外力。

3兩種模式之比較

中信證券在2007年1月24日公告,宣布董事會通過議案將與勝達國際集團(SICO)合資開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主要投資于境內擬上市公司的股權。雙方合資的承諾資金額不超過10億元人民幣,各方將出資5億元人民幣,各占50%比例。國泰君安、申銀萬國、招商證券、國金證券、廣大證券、東方證券等多家證券公司都在積極備戰股權直接投資,籌備各自的方案。

各家證券公司擬定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股權直接投資業務并入證券公司的業務體系,成為后者的一個組成部分。證券公司是直接投資業務的主體,既可以直接運用證券公司自有資金開展業務,更可以專項資產管理形式募集資金,開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二是證券公司設立專門的機構,通過子公司來開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如中信、招商、光大等。

兩種模式的比較:

2007年1月底,證監會證券公司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直接投資監管法規已經下發到各交易所和幾大證券公司處征求意見,創新類證券公司股權直接投資試點有望獲批。證券公司的資本金規模和風險控制能力是此次證監會遴選試點的主要標準,中金、中信和中銀是最有希望獲得首批試點資格的三家證券公司。

4未雨綢繆迎接證券市場的盛宴

從國外專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和投資銀行運作PE的經驗來看,股權直接投資對人才和制度的要求極高。中國PE還面臨著外匯管制、貸款、人才等方面的諸多限制。中國PE品牌的法律地位、與社會各階層的連接、與銀行的關系都很脆弱。目前證券公司開展股權直接投資業務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4.1澄清觀念

股權投資基金不受金融法規和條例的監管,只受民法和一般企業法規的監管。根據美國的經驗,美國對PE沒有特殊的監管,PE是在相關法律的豁免條款下生存的。監管部門監管的是各種投資于私募股權基金的行為主體,如果投資的行為主體是銀行,則受銀監會的監管;如果是保險資金,受保險監管部門監管。所以中國對股權直接投資的監管也應當效仿國外,不必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而只需明確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各自的監管內容。

4.2加快人才儲備

人力資本是PE的制勝法寶。該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思路敏捷,能夠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如很快對交易的結構做出評價和判斷,具備非常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該類人士需要兼具投資銀行、法律和金融財務等方方面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國內證券公司人力資本滯后,缺乏這類專業人才,因此加大內部培訓和外部引進需齊頭并進。

4.3嚴格風險防范

證券公司從事股權直接投資極易導致利益沖突、風險失控。所以證券公司需要建立嚴格的內控制度,各部門間設立嚴格的防火墻,防止利用內部信息為己牟利。自有資金的投入,一旦失誤,將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證券公司應當借鑒國外PE的成熟經驗,熟悉PE的運行機制和原理,形成一套獨特的項目篩選、價值評估、企業管理與控制的運作流程和制度體系,建立全面的風險控制制度。另外可以考慮引進國際知名的PE和投行,進行合資,共同開拓國內市場。

4.4放寬資金限制

流動性過剩是目前國內突出的問題,因此發展股權直接投資應主要用好國內資金,目前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和郵政投資PE已經先后個案獲批,今后應當從法律上放寬限制,允許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涉足該領域。

國內融資體制改革的滯后,借貸市場基礎薄弱,缺少債務融資渠道的支持使得國內大型杠桿并購交易稀少。債務融資對并購交易舉足輕重,因為在杠桿并購中,并購方通過債務融資增加股本投入。債務是以被收購企業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做抵押,發達市場中,債務總額一般為投資者自有資金的三倍,由各商業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但國內貸款機構不愿意向無法提供大量實物擔保的債務人提供貸款,中國破產法滯后是一個制約因素。因此,加快相關法律建設,銀行逐步建立項目融資和評估體系的建設刻不容緩。

4.5品牌的長期樹立

私募股權投資吸引眾多資金的秘方是良好的業績和知名的品牌,只有經過歷練的國際知名投行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才會振臂一揮,應者云集。國內證券公司最初開展股權直接投資可能會出現募集資金達不到預期規模的情況,而只能依靠自有資本運作,但證券公司本身的資金實力又有限。所以,如何在短期內塑造自身的金字招牌是證券公司面臨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巴曙松,楊如彥,劉孝紅,董政茂.證券公司融資渠道的比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盧嵐.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探討[J].財經科學,2004,(1).

[3]吳曉求,陳啟清,毛宏靈.中國證券業:發展與未來之路[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

[4]樊巍,朱歡.中美證券公司盈利模式比較——兼議我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