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大自然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大自然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您好!我是車輛小學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名小學生。
我們生長在這個美麗而富饒的地球上,是地球母親母親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然而,在此同時,我們卻不顧后果的破壞各種資源,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在大街上,一些再亂扔垃圾的人屈指可數,還有一些不講衛生的人的人隨地吐痰,一個個細菌蔓延開來,使人膽戰心驚。為此,我向您誠懇地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1:請讓垃圾回到自己的家,亂扔垃圾回到自己的家,亂扔垃圾不但影響市容,還污染了環境,請市民們不要亂扔垃圾,更不要扔到海邊。
2:建議市民們自己組織一個環保隊,去制止身邊亂扔垃圾的人,并進行教育和提醒。
3:市民們要在馬路旁邊多多種樹,樹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使空氣更清新。
希望大家好好保護地球,讓它不要破碎。
篇2
《白輪船》的創作背景及生態文學特點
一、創作背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然與人的關系日趨緊張,這使世界文壇越來越多的作家焦慮不安。他們在文學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思考這一關系到人類生死存亡的全球性問題――自然與人的相互關系。前蘇聯著名作家艾特瑪托夫就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
艾特瑪托夫于1970年創作了中篇小說《白輪船》,這是一部在人與大自然主題中充分滲透道德哲學內涵的作品。該小說自然情節的描述并不復雜,但在描述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方面卻讓倫理道德思想得以深刻的體現,被認為是作家的巔峰之作。這是一個凄慘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是個被遺棄在外公家的七歲孤兒,沒有名字。孩子喜歡到山頂上眺望碧藍的伊塞克湖,尋找一艘游弋在湖面上的白輪船。他聽說爸爸是水手,于是他渴望變成一條魚游到湖水里,上船撲向爸爸的懷抱。外祖父給他講長角鹿媽媽的故事,那是個動人的傳說:長角鹿拯救過吉爾吉斯人的祖先,但后來鹿媽媽的后代遭了殃,成群的鹿被殺害了。從此,這個地方再沒人看見過鹿。小男孩牢牢記住了這個故事。有一次小男孩突然看見了兩頭小鹿和一頭白色母鹿,他好像在夢中,一口氣跑回家,告訴了外公??墒?,第二天,正當小男孩昏睡時,一聲槍響把他驚醒,他看見大人們忙里忙外,孩子在棚子里看見獸皮和鮮血,再看墻根下帶角的鹿頭,他渾身冰涼、毛骨悚然。他聽見可怕的笑聲,覺得有人拿斧子對準他的眼睛,他驚恐地拼命躲閃。誰也沒注意,孩子搖搖擺擺走到河邊,跨進水里,去尋找他夢中的長角鹿媽媽和白輪船去了。小說的結尾是悲劇性的,但是它以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激起人們維護真理、保護自然的良知。
二、生態文學的特點
生態文學是當代文學與生態思潮的有機結合的產物,是對生態危機的綜合回應。它把關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作為自己的光榮使命,是20世紀世界文壇上一個嶄新的文學現象。它以人與自然為主題,以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為起點,從道德與精神方面探索了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新內涵,來喚起人們珍惜我們的家園――地球。
艾特瑪托夫是一個具有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生態文學專家。當人類生存遇到困境和大自然遇到生態危機時,他哲理性地思考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艾特瑪托夫在1985年2月17日第七期的《莫斯科新聞報》答記者問中曾說過:“四十年來,生活有了質的變化,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條件。于是,有些人便自我陶醉,喪失了記憶,開始追求物質享受,而不追求精神享受。但是,一個人在精神上的自我感覺才是使他配得上活在地球上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心安理得地拼命追求升官發財,一味偽善,首先要使自己不能稱之為人,就像我這部小說中的一個反面人物那樣。眼前的利益不應奪去我們的記憶。因為記憶是我們鐵面無私的良心。而良心是絕對不允許一個人背叛他精神上的最高理想的?!弊骷艺J為,人與大自然應當具有相同的權利和地位,人們應該拋棄人類沙文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與大自然平等、和平相處,建立一個健康、和諧的人類社會,這正是當代社會人們面臨的重大的歷史使命。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得以生存。艾特瑪托夫從哲理的高度思考了人與大自然的內涵及關系。這是他對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模式的挑戰,使人們的自然生態意識能夠覺醒,表現出一種超前的生態觀。艾特瑪托夫通過《白輪船》這部小說,反映了20世紀以來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和人與自我的緊張關系,同時向人類敲響了警鐘,即人類不僅應該對自己負責,還應對地球負責,同時還得對子孫后代負責,否則隨著對大自然的破壞,人類必將毀滅自身。
艾特瑪托夫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哲理性思考
艾特瑪托夫說過:“我越來越相信,小說的哲理性比重應盡可能增加,如果哲理性的比重小,而以主題的迫切性取勝,那么時過境遷,這樣的作品就會失去意義。”不難看出,作家非常注重哲理探索,經過長期探索得知: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滄海一粟,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所以說,人是大自然的產物,附屬于自然。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是自然之子,應和同是自然之子的一切動植物平等相處。
艾特瑪托夫非常熱愛大自然, 深刻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 并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他說:“熱愛大自然和必須保護大自然的題材對我們來說非常親切?!?事實確實如此,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已經非常緊張。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生存,開始對大自然進行瘋狂掠奪,包括污染環境、無序地殘殺稀有動物、亂砍濫伐,所有這些行為使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于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艾特瑪托夫就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在《白輪船》中涉及了這一主題,抒發了自己的見解,從人是大自然之子和大自然是衡量人類道德的標準兩個層面論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哲理性。
一、人是大自然之子
“無論是在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人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 ,“我們連同我們自己的頭腦、血和肉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作者得出結論,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共生、共贏和共榮的關系,而不是征服、改造和索取之間的關系。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既然是伙伴關系、朋友關系,那么就要求人類在處理與大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必須尊重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克服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的思想,樹立人與大自然和諧并進的科學發展觀。艾特瑪托夫向來反對“萬物之靈”的人類以“征服者”與“統治者”的態度對待大自然,反對征服和占有自然的一切行為,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平等而和諧的關系,人應把森林當做“綠色的朋友”, 把動物視為“人類的小兄弟”,這才算得上是 “自然之子”。
在小說《白輪船》中,當孩子驚喜地發現了三頭梅花鹿的時候,鹿也同時發現了孩子,但它卻卻并沒有害怕,“這頭長角鹿媽媽細心而安詳地朝孩子望著,好像在回憶:它在哪見過這個大腦袋、大耳朵的孩子的……小鹿肥敦敦的,又結實又招人喜歡。它忽然又拋開柳條兒,活躍地跳了起來,拿肩膀去蹭母鹿,圍著母鹿轉了一會兒,開始撒嬌了,拿它那還沒長角的頭使勁地擦鹿媽媽的兩側。長角鹿媽媽靜靜地望著孩子?!?/p>
艾特瑪托夫在《白輪船》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自然生態美景,即人類與動植物、人類與整個大自然和諧友好地共處著。這正是作家殫精竭慮的東西,也是他內心世界的流露。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始終把自己與大自然的關系認為是主仆關系,始終沒有超出這個想法。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人,就是把人類自己同自然界分割開,獨立于自然界之外,以統治者自居,卻忘記了自然界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是自然界的嬰兒;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仆人,就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一無是處,面對自然侵害時逆來順受,這也是不合常規的。從世界文明史來看,這些思想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展的需要。我們必須超越這個層面,從思維上進行理性的探討。要做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就必須拋棄舊觀念,注入時展的新內容。如何才能做到這一切呢? 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我們與大自然的關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們是仆人”的關系,更不是“我們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關系,而是人類是自然之子。所以我們應該放下主人的傲態,放下仆人的卑態,平等地與大自然進行對話,理性地與大自然握手,與大自然共謀發展,共同進步。只有這樣,人類生存的自然界才會越來越美好,人類的生活前途才會越來越光明。
二、大自然是衡量人類道德的標準
人類應該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順應自然。因為自然界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依據其自身的規律發展。人類由于違反自然規律、不尊重自然而頻頻招致大自然的報復。當前人類的居住環境日趨惡劣,都是因為人類違反大自然的規律造成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能使人的心靈得到平衡,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凈化;而掠奪大自然、殘殺萬物生靈、毀壞大自然的過程,就是人類破壞平衡的過程,也是人性道德墮落、變異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殘忍、貪婪、自私、冷酷、功利主義就會得到惡性膨脹,就會導致人的本質的蛻變和精神的墮落。艾特瑪托夫把人對大自然的態度同人道主義、人性聯系在一起,把人類是否尊重大自然當做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善惡與否的標準,并把不同的人們之間因為不同的觀念而引發的沖突歸納到善惡沖突的范圍。
《白輪船》中描寫了善和惡兩類人。莫蒙爺爺和孩子是善良人的代表,他們不僅對人友善, 對自然也是和善的。莫蒙爺爺是護林所唯一一個盡心盡力看管森林的人,他說:“看管森林的人,就是不讓樹林受到任何損失?!彼嘈砰L角鹿媽媽的傳說,把白色長角鹿媽媽看成是吉爾吉斯民族唯一的恩人和母親,對她敬若神靈?!栋纵喆分械男∧泻⒁矡釔鄞笞匀?,在林中雖沒有小伙伴兒與他玩,但是他并不孤獨,因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朋友,吉爾吉斯古老的長角鹿母的傳說滋潤著他的心靈。莫蒙和小男孩兒都是與自然親和為善的代表,是千百年來熠熠生輝的人類最寶貴的精神文明,正因這一點,人類才優越于其他物種,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
在小說《白輪船》中,護林所的領導奧羅茲庫爾謀取私利,偷伐森林。當樹林中突然跑出三頭美麗的梅花鹿時,善惡兩類人的態度完全相反。莫蒙爺爺和小孩盡力想為長角鹿媽媽的后代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而護林所領導奧羅茲庫爾等人只看到鮮嫩的鹿肉和碩大的鹿角。鹿的出現,瞬間將兩類人分為善惡兩類。艾特瑪托夫把對待大自然中動物和植物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態度,作為判斷人類善與惡的標準。艾特瑪托夫的作品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每種動物的悲慘遭遇最后都以人的悲劇為結局?!栋纵喆分腥^梅花鹿的死讓莫蒙爺爺非常痛苦;而純潔天真的孩子,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于是搖搖晃晃地走到了河邊,直接跳進了水里。 就連殘酷屠殺梅花鹿的奧羅茲庫爾,最終也沒有落下好下場。他的這種行為遠不止他一人所為,他只是作家塑造的“惡”的形象代表。他所做的一切既是對始祖、對自然的背叛和對傳統道德的否定,又是“對神話傳說的輕蔑,也是對千百年傳統精神財富的棄絕”。
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及意義
艾特瑪托夫對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作了更深刻的揭示,從人是自然之子和大自然是衡量人類道德的標準兩個層面論述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意義。同時,作者也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及意義。《白輪船》提到科克泰的貪婪、奧羅茲庫爾的虛榮與傲慢。他還強調:“貪財、權欲和虛榮心使人苦不堪言,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支柱,無論什么時候它們都支持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大大小小的罪惡都藏匿于這個世界里?!庇幸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人世間善與惡,都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一些最平淡無奇的事物中”,但是,“為什么總是惡戰勝善呢?”這才是艾特瑪托夫思考的主要內容。它總是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體現在人對待自然的不同態度的善與惡的沖突、對抗中,總是把人的善惡與保護大自然聯系起來。因此維護人與大自然的統一和諧,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間的真善美!艾特瑪托夫認為,要想根除破壞大自然、虐殺生靈、掠奪自然資源的惡行,就必須樹立人們心中的善意,只有善意根深蒂固,并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大自然才會得到保護,人類才不會面臨道德淪喪所帶來的威脅。否則,人類將“由于自己的暴虐而毀掉這暴虐的世界”。
參考文獻:
[1]韓捷進.艾特瑪托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0.
[2]胡志文.生態文學――比較文學研究的新土地[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01):99.
[3]石南征.白輪船?前言[A].艾特瑪托夫著.立岡譯.白輪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篇3
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
誰能忍受每天戴著防毒面具過日子?
大自然斯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沒有一個清潔美好的環境,再優裕的生活條件也無意義。
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一要清潔空氣;二要澄清飲水;三要流通溝渠;四要掃灑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啟示的經驗來生活。
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
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
篇4
一、感恩教育的內容
語文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陶冶我們的精神。如,《三峽》讓我們領略到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觀潮》寫錢塘潮的雄偉景象,讓我們心潮澎湃,贊嘆不已,《西湖游記二則》讓我們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靈上的愉悅。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育我們.如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國之恩
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從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課文中的眾多古詩文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四)社會之恩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還要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老師》等課文中感受師恩,從《金盒子》等課文中感受友恩,從《驛路梨花》等課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茹苦含辛地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篩選——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等。
(二)情感體驗——感恩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1、在朗讀中體驗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
2、在想象中體驗
表現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會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壯麗;表現祖國優秀兒女的課文,通過想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體驗
對表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傾訴衷腸——報恩
篇5
論文關鍵詞:生態倫理;華茲華斯;自然;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責任
近年來,隨著生態困境的頻現,生態思潮日益波瀾壯闊,英國及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威廉·華茲華斯的生態意識及其對現代生態學、生態文學、生態批評的貢獻被逐漸認識并受到肯定,但遺憾的是對華茲華斯生態觀的理解與研究卻多流于文學表面,缺乏從生態倫理學范式的角度對其生態前瞻性以及維系其詩學理念內在統一和邏輯性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剖析與探究。本文擬從當代生態倫理學關注的核心問題:自然的價值、人類中心主義和工業文明、人類的生態責任等層面切人,從生態倫理建構的角度探究華茲華斯的生態倫理思想,以期對今天社會良性生態倫理建構具有啟示和指導意義。
一、生態危機呼喚生態倫理思想建構
人類社會步人二十一世紀,物質文明取得極大發展,但同時人類對自己唯一的家園——地球卻也負債累累。工業化進程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人類的生存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面對生態困境,人們不得不反省“我們究竟從哪里開始走錯了路”。
什么是生態危機的社會根源?人類的發展是否一定要以自然的毀滅作為代價?自然與人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顯然西方傳統的倫理學給予了人們錯誤的指導,“它從未考慮過人類主體之外的事物的價值。它在強調人與自然、科學與倫理學的分割時,發展了一種自然界沒有價值的科學和倫理學。在這一框架下,人成為唯一得到道德待遇的物種:他只需依照自己的利益行動,并以自身的利益對待其他事物。這種倫理觀念鼓勵了一種對自然不加約束的行為,是造成人對自然界的掠奪,形成環境危機的重要根源”。
生態危機呼喚著一種新的倫理思想的建構。正如歷史學家唐納德·武斯特在其《自然財富》(TheWealthofNature)中所述:“今天,我們正面臨生態危機,不是生態系統作用的結果,而是我們的倫理系統作用的結果。為了盡可能地度過危機,要求我們準確地認識我們對自然的影響;而且要求我們認識那些倫理系統并運用這種認識去變革倫理系統?!?/p>
倘若我們打算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喚醒潛藏在內心深層的自我意識,構建一種新的倫理范式,用道德甚至法律的力量來維護它。顯然,這種新的倫理范式必須基于生態規律,吸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成果,重新解讀人與自然的關系,承認并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革命性地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提出挑戰,把道德義務的對象擴展到整個生態系統,倡導一種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倫理范式即生態倫理學范式。
二、華茲華斯的生態倫理思想
華茲華斯一生隱居英國中西部湖區的自然山水中長達五十幾年.他以樸素清新、自然流暢的文筆熱忱地謳歌大自然.創作了大量歌詠自然的作品,被稱為“大自然的詩人”。而今在生態危機重重的現實語境下存對生態危機的根源追溯過程中,重讀華茲華斯的作品。發現這位“大自然的詩人”追求精神生態.肯定自然的價值,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的肆意掠奪.批判工業文明對自然生態及精神生態的摧殘和損害.呼喚人類擔負起生態責任,其理念折射出當代生態倫理學思想的奕奕光芒,其生態倫理智慧顯示出了超越時代的、被后世社會發展所證實的遠見,對于當今社會建構良性生態倫理范式不乏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1.自然的價值
歐洲人對自然的理解往往是多種涵義的,就其根本意義來講,自然是為人類發展提供必要物質資料的場昕,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即征服與服務的關系。另外。于宗教的情懷,在他們眼中自然的樣式也是神的安排.自然之中無不體現著神性。而在華茲華斯眼中.自然既不是超驗的,也不是泛神論的.而是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精神之所。
華茲華斯在詩作中描述了大量的自然美景:《早春命筆中大地網春時的百鳥爭鳴、百花斗艷,威斯敏斯特橋》清晨的寧靜、太陽的華美初照,太陽早已下山中皎潔的月光.《廷騰寺》旁的流泉瀑布、叢林果閌。如果說對自然美景的描述只是生態學描述,屁然美景誘發詩人對它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山中有歡愉.泉中有生趣”’。大自然的美麗使詩人炊欣鼓舞。明月艷陽、山川河流、花木鳥蟲都是歡樂的觸發剎.即便是在孤獨憂傷時。美麗的自然也予人安慰和喜悅。
美是生態倫理學的基礎。美不是一個可推論出倫理標準的范疇,但是人類對美的直覺產生了能激起倫理行為的某種關系。倫理學家斯蒂文森認為:生態學描述和倫理學的規定之間是能夠通融轉換的.中情感是關鍵的轉換器一。自然美景帶來的強烈的情感為詩人的生態倫理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詩人詩中所述,“生命力散發出天然智慧,歡愉示真理”。大自然所帶來的快樂情感使詩人認識到了真理自然的偉大價值,它遠遠超越了簡單的工具價值,也不僅只停留在審美的層面。華茲華斯認為自然是“最純真信念的牢固依托.心靈的乳母、導師、家長。全部精神生活的靈魂”。自然界支撐著一切生命。它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給人希望,凈化人類的情感和思想。
2人類中心主義批判
當我們考察人類作為生物的自然性時。我們就會發現人類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有著共同的特征、相似的進化過程并與它們共有一個生態環境。如生態倫理學者泰勒所說,“人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個要素。因此人類在自然系統中的地位與其他物種的地位是一樣的”。只關注人類一個物種福利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是膚淺片面的,每一個物種擁有同等的天賦價值、平等的道德權利.應當同樣得到道德關懷。重讀華茲華斯的作品,會發現詩人早已建構了基于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道德準則.深深悲哀于狹隘的人類巾心主義帶來的傷害。
《憲跳泉》集中體現了華茲華斯對人類巾心主義的抨擊。在爵士的瘋狂追趕下,美麗的公鹿走投無路縱身跳下山崖,死在清泉邊。爵士并不同情公鹿的死亡,為了炫耀反而在鹿死的地方修造華屋繼續作樂。肆意改造自然最后帶來可怕的災難.鹿跳泉一帶變成最荒涼的地方。在詩人看來.鹿的痛苦是一個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問題。“如果一個動物能夠感受苦樂,那么拒絕關心它的苦樂就沒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它們有理由和人類一樣獲得道德權利.也擁有人類應予關心的權益”。詩人呼吁:“我們的歡情豪興里。萬萬不可/羼入任何微賤生靈的不幸”。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華茲華斯批判了認為只有人類關系才涉及道德范疇的“人類中心主義”話語,更預期了20世紀末深層生態倫理學理論的許多重要思想,尤其是今天的“動物權利”思想。詩人描述公鹿死后自然徹底異化則體現出自然界持續生存的權利遭受破壞之后其對所受侵犯的挑戰.暗示了大自然的權力。從這個意義來講,詩人的道德境界又已超越了動物福利這一層次,他肯定自然的權力與利益,并暗示生命是同時并存、相互依賴的。大自然的穩定和生機取決于生命形態的豐富,而不取決于是否有一種物種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和統治其他物種。因此,《鹿跳泉》的故事實際上體現了華茲華斯的道德準則: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而這正是當代生態倫理學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3.工業文明批判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工商業的突飛猛進給人類帶來了巨大財富,人類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憑借著新生的科技力量無所顧忌地進行著破壞性和掠奪性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無情的機械文明使人們喪失了固有的悠閑生活與美好的本能,人類和大自然之間原本和諧共存的關系被破壞,最下層的勞動者生活艱辛。詩人在他的作品中描述《塌毀的茅舍》《西蒙·李》《女游民》的悲慘命運,農夫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賣掉自己心愛的《最后一頭羊》。這些作品直接表達著詩人對工業文明和人類無盡貪欲傷害自然以至傷害人類自己的不滿與悲哀。
同時,華茲華斯也批判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生活導致人的身心疲憊和精神枯萎。華茲華斯這樣描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英格蘭成了“死水污池”,“自然之美和典籍已無人贊賞”,“淳風盡廢,美德淪亡”?!拔覀冊谌祟惖挠廾僚c罪惡中耽擱已久,被迫觀看那些悲苦的情景,哀傷、失望、惱人的雜思、混淆的是非、衰竭的熱情、最后是盡失希望的本身以及希望的對象——所有這些都折磨著我的內心!”。在他看來,人類是如此冥頑不靈,不能吸取大自然的教益,不敬畏自然。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人類歧視、侵犯大自然及與人類相互依存的自然界的生靈,這是可悲的人類自身的道德精神的墮落。
4.生態責任呼喚
生態責任即人類對自然整體的責任,也就是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然,它是人類基于對生態規律及生態知識的了解與認同而衍發的。在從對生態學描述的理解到對倫理學規定的認同與執行的轉換過程中,情感促使心理發生微妙的變化,使人領會在自然生態規律中蘊含著的人類責任。顯然,自然的美好帶來的歡愉情感及工業文明與人類中心主義傷害自然而帶來的悲哀促使華茲華斯感悟到了人類的責任,詩人以眾多作品抨擊自然與人截然對立的傳統觀念,呼吁人類承擔生態責任。
在《責任頌》中,華茲華斯強調責任的重要性:責任是“指路的明燈”,“防范或懲罰過錯的荊條”。只有責任“律令威嚴”,能夠“伸張了正氣”“叫世間昧昧眾生終止無謂的爭斗”。詩人請求責任女神賜予人類“自我犧牲的意志”,使人類“謙恭而又明智”,呼吁人類“竭力盡心,將你(自然)侍奉”。華茲華斯呼喚人類承擔責任,保護、回饋自然,在《泉水》中,詩人指出對于大自然千萬不要“做無謂的爭斗”“;在《勸誡》中他又告誡人們:不要從“大自然的書上把這珍貴之頁撕下”,因為“凡現在使你著迷的一切,從你插手的日子起就消失”。為了保護和回饋自然,詩人也呼喚物質生活簡單化,他贊美簡樸的生活,反對過度的物質欲望。在《倫敦,1802年》中,詩人就抨擊簡樸生活、高尚思想和心靈的平和等在當時都消失了,而“侵吞掠奪,貪婪,揮霍無度”成了“崇奉的偶像”。詩人呼吁遵從自然,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物質的需要限制在生態系統可以承載的限度內,追求簡單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正是當代生態倫理學家們認為人類應盡的生態責任。
“生態倫理思想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目的是使之和諧統一。因此人類最高的生態責任是守護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回歸自然、融人自然是生態倫理思想的最終吁請。華茲華斯在許多作品中贊頌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勾畫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在《兩個懶散的牧童——地牢峽瀑布》中,少年在山巖下的草地上、陽光里,歡快地吹奏著風笛,山中的鹿角草和狗尾草裝點著他們的帽子,林中的鳥兒不停地高歌,千萬只出生不久的小羊都在山坡上。詩人推崇這世間最為安詳的理想美景:自然沒有受到人為的破壞,人類和其他生命共存于這個呈現著美麗、穩定與完整的生命共同體。甚至在詩人看來,人類也完全可以如同《序曲》第五卷中溫德爾湖畔的小男孩一般,與大自然神交;或者象住在鴿子泉邊人跡罕至地方的姑娘露西,擺脫塵世紛擾、摒棄社會贊許需要,直至生命停息,“天天和巖石樹木一起,隨地球旋轉運行”。顯然詩人認為:當人真正融入自然之后,人的靈魂就永駐天地之間,無論他的肉體是否存在,人都將永遠與自然朝夕相伴。而這正是人類回歸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履行了人類最高的生態責任。
三、華茲華斯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人類歷史常常不是線性發展的,必須殷殷回首,以撿拾不該遺落的可貴的人文精神和生存經驗,使前行之路少一些誤區。探究威廉·華茲華斯作品中體現的生態倫理思想,發現詩人追求精神生態、反對人類肆意掠奪自然,呼喚人類對于自然的責任,他以其獨特的人文關懷對自然的價值、人與自然的關系乃至社會發展與人類的責任作出了全新的解釋,這些解釋驗證了他超越其時代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當今人類社會良性生態倫理范式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指導。聆聽他穿越時代的生態倫理呼喚,折服于其偉大遠見,更體會到人類不可推卸的生態責任。
篇6
弱肉強食,這或許是人類為大自然下的一個定義。的確,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強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這環環緊扣的食物鏈同樣是大自然的一種和諧。當青蛙大量死亡,就會產生蝗災,殘食莊稼,是人類陷入了糧食危機。從而使糧價飛漲,難免還會出現金融危機。
美國佛爾頓一條叫做馬爾丁的偏僻道路上,無數的車輛背堵塞。原因是要給蛇讓路。原來,建這條公路時,破壞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僅屢屢發生蛇傷人事件,而且佛爾頓的北部還出現了糧食歉收,老鼠泛濫成災的現象——原因則是蛇太少!
黃河,我們的母親河,淤泥堆積,這也是國人打破的和諧的結果。在黃河上游,水質清澈,透明見底。但在她流經黃土高原時,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變得渾濁不堪。而黃土高原在數百年前,數千年前,也是一片綠色。也正是因為人類砍伐,才導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在黃河。
瞧,這難道不是典型的人類破壞了自己與自然的和諧而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的例子嗎?
但,你思考過嗎?為什么人類會去破壞食物鏈?破壞自己與自然的和諧?為什么人類會如此不顧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許多人對食物鏈的認識不夠透徹,不夠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鏈!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類有著無窮的欲望。有人為了滿足金錢的欲望,捕殺大象,殘忍的用鋸子鋸下了象牙去買做工藝品,獲取大量的金錢。當然,也有人為了享受,花重金去購買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去捕殺販賣,像那些可愛善良的動物置之于死地。還有人卻僅僅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而去虐待那些嬌小玲瓏,對人類來說毫無反抗力的小動物。當然,也有人是為了娛樂,為了自己的閑情,而去狩獵。如此多的事例,其實就是人類那無窮無盡的欲望。
但是——人類的發展也正是因為人類有著無窮的欲望。有人因為懶于走路,而發明了電梯、汽車、火車、飛機。有人為了享受發明了按摩椅、空調等等。而促使人類快速進步的戰爭也同樣是源于愿望——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強大的、充滿欲望的國家欺負。于是,不斷發展、創造,建立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所以,沒有欲望便不會進步、發展。
在你為了滿足自己欲望而發展的同時,破壞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壞的同時,也注意去保護自然,植樹造林,放生動物,那么,這就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如同當年大興安嶺的工人所說的“我們伐木取材,也造林戶數,一手砍,一手栽”。我們也應該保護我們自己的大自然。
篇7
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一個永恒的話題,人有趨利避害之智,開發創造之能,所以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能與大自然處于對立狀態的一種特殊力量。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清醒的人們認識到,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看似一對矛盾,以破壞自然環境或忽略自然環境為發展代價是得不償失的,而尊重“自然公理”,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有識之士的共同愿望。
例如,在學習新興的國際化旅游城市深圳時,我引入了華僑城的創業史,華僑城的創業史其實就是一部環境的發展史。華僑城創辦的第一個國有企業,是園林公司;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栽花種樹。在華僑城決策者的思維里,環境永遠是第一位的。為了留下“民俗文化村”內的一個海中小島,保住“錦繡中華”內的幾棵老榕樹,規劃師們否定了一個又一個方案,甚至不惜加大投資成本。經過建設者們的深思熟慮,現在的華僑城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深圳最美的綠洲”。與此同時,華僑城也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巨大的旅游收入,充分印證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文綜課程讓學生認識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從而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環境教育。
二、敲響警鐘,引導學生樹立環境憂患意識
本著這個教學目的出發,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系社會現實,融入了我國部分旅游資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資料。例如,在講授《敦煌》的自然景觀時,首先把學生帶入到鳴沙山、月牙泉那“沙嶺奇鳴,月泉曉澈”的神秘世界,讓他們為我國擁有這一世界奇觀而自豪。然后把話題一轉,引入資料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受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影響,月牙泉水位也開始逐年下降。1986年時月牙泉水域面積還有13.6畝,深3.5米,但是僅僅是在十幾年后,月牙泉平均深度卻不足50厘米,水域面積只有2.56畝左右,如非采取緊急措施搶救,月牙泉———這個歷經千年不枯竭、風吹飛沙埋不滅的千古名泉,很可能已經消失了。
現實中的環境問題非常多,我們幾乎隨處可見。究其原因,既有自然界的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由于人類不適當的經濟活動,對地球已產生毀滅性的打擊。面對地球干瘡百孔的傷痕,同學們警醒了,他們變得更加關注身邊發生所發生的事情,對環境問題也不再無動于衷。幫助學生樹立起環境憂患意識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我們祖國未來的幼兒教師走上了工作崗位,學生時代樹立起的環境憂患意識將有利于他們把這一理念貫穿在她們的幼教工作中,使她們在處理問題時,永遠把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自覺地用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處理問題,從而功及后代。
三、善待大自然,引導學生樹立環境道德意識
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支撐點,一是科學技術,二是倫理道德??茖W技術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在這里不再贅言,倫理道德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要求人們保護自然環境,善待大自然。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是陽光,它不僅能溫暖自己和他人的心房,還能融化人與自然之間的堅冰。雖然人類時常像個任性的小孩子傷害大自然,但當人類一有和善的表示,大自然就歡欣不已,并力圖回報。所以如果人類不樹立環境道德意識,那不僅是拋棄大自然,也是拋棄人類自己。
篇8
幼兒環境保護眼睛綠一、創設綠色世界,讓孩子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幼兒眼睛里,大自然是一個絢麗多姿、充滿無數問題的世界。為了讓幼兒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們組織他們走進“綠色的天堂”。幼兒園,到處都是綠色的海洋,孩子們親手播種的花草迎風搖曳;走廊里,老師們用麻繩、木棍、貝殼等制作成的壁掛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園內張貼環保標志,設置垃圾分類回收箱。讓孩子們雀躍在藍天白云下,嬉笑于綠草鮮花間,處處洋溢著春天般的勃勃生機,流淌著美麗和祥和。孩子們感受到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美麗。教室環境也可以增強幼兒對環境的了解,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為孩子們開辟自然角和動物角,養著許多適合生長的動物和植物,如蘿卜、洋蔥、大蒜、小魚、烏龜、螃蟹、泥鰍龍蝦等,讓幼兒輪流照顧、觀察,孩子們因此掌握了許多動植物的知識。利用費舊材料和自然材料組織幼兒進行手工制作來打扮教室,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用樹葉粘貼成各種小動物的形象,拼剪成各種圖案,用費舊的報紙做成大樹。使教室更加美麗,充滿綠意。
二、創設利用自然物質環境,注重幼兒情感體驗
幼兒園室內外環境應具有目的性。如:我班以森林為主題,創設環境。首先,森林是一切綠色生命和大自然小動物生長的地方,師生共同討論:森林里有哪些小動物、植物呢?其次,根據討論結果來動手做。幼兒參與我們選擇了一些廢舊的牛皮紙,掛歷紙拼貼大樹的樹干、葉片和花草。再如,在玩中,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春天的變化,如:小草變綠了;迎春花開了;樹葉發芽了,長出來了等。為了讓幼兒了解大自然,培養他們對動植物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我們還在自然角里種了許多常見的蔬菜,飼養了魚、蟹、小蝌蚪等等。對于這些動植物孩子們接觸多了,觀察多了,就會發現許多問題,引發的思維也多了,這一活動既是在幼兒的興趣之下自發產生的,又是在老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下進行的。通過活動,孩子們的社交思維、語言表達等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感受到了科學的客觀實在性。對于集體中的每位幼兒在主題實施過程中,他們都是活動的主人,都是參與者、設計者、收益者。
三、家園共攜手,注重情感的交流,積極參與環保
利用家園互動專欄定期定內容地刊出環保教育文章,供每天來接送孩子的家長參閱;如“什么是綠色食物”;“多吃粗糧好”。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環保小知識,每天滲透著家長們,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此外,我們家長還把平時看到的環保教材收集起來,供我們參考,把環境教育滲透入每個家庭,又讓家長在家庭中進行知識滲透。
四、環保教育,從自身做起
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滲透環保教育,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實施與節日相結合,讓幼兒充分在玩中學、樂中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如教育幼兒減少噪音污染,開展“三輕”活動,即:說話輕、走路輕、搬椅輕。同時,我園開展了我是“環保小天使”的活動,為幼兒準備了一次性的塑料手套,每位幼兒手拿小彩旗,彩旗上面寫的都是保護環境的標語:“生產綠色產品,節約地球資源”“全員參與改善,持續環保社區”,還為幼兒打印了環保宣傳單,帶領幼兒在社區街道為過往的群眾發放宣傳彈,告訴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要保護環境。同時幼兒自身也受益匪淺,在路邊見到垃圾、果皮等也會戴上手套把它撿到垃圾箱里,從幼兒園里也會自覺的把果皮等扔進垃圾箱。自覺的保護他們生活、學習的環境。我的孩子通過這次活動回家后就會忙著幫我擦桌子,擦地等,還會告訴我:“媽媽,我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還要節約用水,保護水源,要不小魚會死的,人沒有干凈的水喝也會渴死的……”另外,可以讓孩子們懂得煤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東西,如果采完了,就不會再出現了,地球也像人的身體,如果挖煤留下的大坑不及時填補,也會受到嚴重的傷害等等。教育孩子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大家庭,我們都要好好保護它。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幼兒的環保知識,呼吁更多的人一起來愛護我們美麗的世界,讓大家一起走入綠色的夢。
篇9
和煦的春風中,卸下厚重冬裝的人們紛紛拿起鋤鏟,上山植樹造林,綠化自己的家園。在遭遇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森林銳減、氣候變暖、物種滅絕加劇、土地荒漠化、自然資源枯竭等嚴重生態問題之后,痛定思痛之后的人們終于學會保護環境。過去,我們視“戰天斗地”、“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為壯舉;今天,我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一個閃亮新鮮的詞匯,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震聾發聵,舉世關注。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大創新,表明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文明形態,它與我們長期提倡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等概念相比,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人民日報》評論稱生態文明是文明的整合與超越,是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塑。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我們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是因為我們已經切身感受到了生態危機。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之初與大自然的距離為零,但社會不斷發展之后,人類逐漸從畏懼自然、崇拜自然、順從自然、依靠自然,到利用自然、開發自然,最后力圖征服自然、駕馭自然、主宰自然。我們居住的星球,早已不是純粹的自然生態,處處都有人為化的痕跡。當人類陶醉于自身的征服能力時,接踵而至的卻是大自然的報復與懲罰。短短200多年的工業大發展,破壞了自然界幾百萬年來的生態平衡,這種犧牲環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只換來少數資本掠奪者的幸福,卻形成了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和8億食不果腹的饑民,饑民人數超出了農業文明晚期(1700年)的全球總人口。
相比之下,古人更懂得四季輪回、休養生息、天人合一、和諧共鳴的道理。古時大禹治水,遵循“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的準則,人類與其他物種分享大地。中國歷朝歷代都有保護生態的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儒家主張“天人合一”,提倡“仁民愛物”,孔子曰:“斷一樹,殺一獸,非以其時,非孝也”,《孟子?離婁上》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深刻揭示了儒家順應天理、保護自然的生態觀。
篇10
三四年前,在飛機上讀到一則新聞,說美國將啟動有史以來最大的大壩拆除項目,將華盛頓州內兩座百年水利發電水壩―艾爾華大壩和葛萊恩斯峽谷大壩拆掉!我一看有點詫異:我們這里都在轟轟烈烈地興建水壩,美國人為什么反而要炸壩呢?
原來,這兩座水壩擋住了三文魚的洄游路線,使三文魚數量快速減少,此外,水庫中的水是靜止的,容易吸收太陽輻射,使得水溫升高,氧氣減少,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壩上游三文魚的棲息。因為三文魚數量的減少,也影響了當地以魚為食的黑熊和老鷹等其他動物,令整個生態鏈斷裂。與水壩帶來的利益相比,美國人還是覺得生態被破壞的損失大,另外,考慮到老舊水壩的經濟效益在降低。而維護成本的費用在提高,經過20年的討論和決策,當地政府還是做出了拆壩以復原生態的決定。
這則新聞讓我不勝唏噓,我感覺在人類活動與大自然運行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時間差”,前者經常不顧及后者更為長遠的因果鏈而自行其是,然而最后還是要服從大自然的尺度和法則―大自然一定比我們看得更遠。而恰好是在這一點上,引發我們對老莊思想更為深切的關注和共鳴。
上篇曾經說到,感悟老莊,第一個感覺是美,美輪美奐!第二個感覺呢?就是時間上的無限延展性,用一個詞來表達,就是“天長地久”。感悟老莊,我們的生命尺度和時間感覺,我們看問題的眼光,似乎是換了一個特大號的坐標,頓時變得極其悠遠、深邃。
過去, 人們都說黑格爾的哲學里充滿了“歷史感”。其實,如果說歷史感,老莊要幽長而深遠得多,他們都是“神游于物之初”的圣人。
說起來,單單就憑這兩點感覺(“美輪美奐”與“天長地久”),我們就應該好好感謝老莊,是老莊讓我們知道宇宙間還存在如此美妙的隱秘秩序,并且由于順遂、融入這個美妙的隱秘秩序(道)而無限地延伸了我們的生命。
讀老莊,有些人感慨:老莊那么玄妙的思想、那么高遠的意境、那么博大的氣魄,我們難以望其項背呀!我們如何才能窺其一斑呢?有些人困惑:老子為什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①,這不是太無情了嗎?有些人則不解:圣人為什么要倡導“無欲無知”呀?怎么理解“無為”呀?怎么理解“不言之教”呀?為什么要“不爭”呀?我們無知、無為、不言、不爭,那還怎么體現我們生命的主觀能動性呀?那人活著還有什么價值呀?
我以為,諸多的感慨、困惑與不解,與時間尺度的差異有關,所以,要深切地理解老莊,需要從貼近、體會老莊的時間尺度入手,否則,我們很難進入老莊的境界。我們日常生活的時間尺度,或者說一般生命的時間尺度,與圣人的時間尺度,是迥然有異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問題與圣人看問題,便有了巨大的差別。
在大自然的時間梯度上,萬物各有自己的時間尺度。蜉蝣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昆蟲了,它從變為成蟲時(出生之時)起,一般過不了幾個小時就死了。無脊椎動物里,草履蟲和變形蟲的壽命也是以小時來計算的,最多不超過一晝夜。脊椎動物中,壽命最短的據說是一種彈涂魚,壽命不到一年。莊子在《逍遙游》里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盵1]小年(短命)與大年(長壽)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小知(小聰明)與大知(大智慧)的差別。為什么“井蛙不可以語于?!保繛槭裁础跋南x不可以語于冰”?都是因為時間尺度的差異。
俗話講“圣人爭千秋,凡人爭一時”。圣凡之別,很大程度上是生存與思考的時間尺度的差異。凡人是以他的物理時間尺度來存活的,他的自然壽命不過百歲,所以他就很容易產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感慨,很容易以百年的時間尺度思考問題、安排人生;我們人生的種種恐懼、貪婪、焦慮、抑郁,我們慣有的躁動、短視行為……蓋源于此。假設我們能夠活一千年、一萬年,我們還是現在這樣的活法嗎?圣人就不一樣,他們不只活在自然性命里,更活在用意識的開悟創造出來的第二條生命―“慧命”里。在圣人看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他們是以天地的時間尺度、以萬年尺度來思考問題、安排人生的,他們的從容、悠然、淡泊可以由此得到理解。
莊子在《齊物論》里,把古之圣人對時間的無限超越分成了三個境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盵3]第一,是“無物”狀態,生命活在尚未有物質生成的那個時間點上,先于天地而生,這是“至矣盡矣”的最高境界;第二,是“有物而未分”狀態,生命活在有物初成、天地未分、混沌一片的時間點上,與萬物一體,這也是非常高的境界;第三,是“有分而無是非”狀態,生命活在物質出現不同的形態,但萬物和諧共處,根本沒有是非善惡概念的那個時間點上,這當然也是極其難得的境界。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圣人在時間觀上達到這個“萬年尺度”的呢?也就是說,他們究竟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以達到這個境界的呢?
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莊子所說:“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盵4]這是理解老莊之所以能夠以萬年尺度看待社會與人生問題的關鍵?!俺o有”是什么?常無有就是以無有為常道,為宇宙終極、永恒、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道。這是理解老莊的總綱。
老子講,道的精妙在無有疊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薄按藘烧咄龆惷?,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① 無有,是宇宙間最基本、最基礎、最普遍的矛盾關系,它“先天地生”,創造萬物,充斥于天地之間,即“無有入無間”②。這就是說,森然萬物,大到須彌高山,小到芥子沙粒,都包含著無有這個矛盾統一體,都包含著那個來自“天地之始”而“生養萬物”的永恒能量所賦予的構造信息。
無有入無間,這個“無間”,包括一切物質形式和現象,既包括一切空間,也包括一切時間。時間中一樣也有“無有”。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一朝風月涵攝萬古長空,電光石火包容亙古永恒”。這意味著,一切現存的物質現象都是源于永恒、包含永恒的,都隱含著永恒構造的信息和密碼。這當然包括我們人類。可以說,每一個物種都有不凡的來歷,每一個人都是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
圣人如何能夠以天地的時間尺度、以萬年尺度來思考問題、安排人生?答案就在這里:我們其實都在“天地的時間尺度”里,都在“萬年尺度”里。圣人知道,無論你是否意識到,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你都與那個開天辟地的宇宙能量息息相關,你的生命里原本就有永恒的力量存在;你的性命斷斷不是“百年之身”,而是不折不扣的“萬年之軀”!剩下的問題,就在于你能否意識到這一點。這當然需要智慧和領悟。當人們完全回到內在,回到“物之初”的狀態,內外部自然就合一了。這時候,“我”已經消弭,天在起作用,有一種超越人的更加偉大的力量通過人顯示出來,這即是天人合一,更準確一點說,是“以天合天”。
當我們理解了圣人這樣一種以天合天的萬年尺度的時間觀,我們或許多少能對老莊玄妙的思想、高遠的意境、博大的氣魄有所領悟;我們或許多少能明白一點老子為什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道運行,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和社會規范為轉移;我們或許多少能感受到圣人倡導無知、無為、不言、不爭的初衷。
當我們理解了圣人這樣一種以天合天的萬年尺度的時間觀,以百年的時間尺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確定性的價值定向,可能就不再那么堅不可摧,可能就會有所松動;我們就可以不再執著,不再孜孜以求于固有的狹隘的價值,而放開自己的視野和胸襟,與天地共舞,獲得更廣闊的生活意義與生命內涵,活得更灑脫一些、放曠一些。那才是人應該有的狀態。莊子說,“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5]。即是說,人們過分的厚此薄彼、價值定向,并不顯示道的自然運行,而只是表明道的虧損,其根源,在于人的偏愛與執著。說到底,我們所孜孜以求的價值,在圣人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沒有必要那么較真。你的學問、你的功業、你的資產再大,以大自然的尺度來衡量,也如同“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6]。莊子還舉了“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7]三個例子,說“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8]。這是說,像他們三人那樣也算有所成就嗎?如果算,那我也算有成就了;如果不算,那大家都不算。其實,莊子的意思是:大家的那點成就都屬雕蟲小技而已,都算不了什么,不值一提。
當我們理解了圣人這樣一種以天合天的萬年尺度的時間觀,我們對與大自然的關系、對許多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看法,就會自然發生改變。例如,我們經常說要“保護自然”,這話乍一聽,很美很高大上,儼然我們是大自然的保衛者和掌控者。但這是真的嗎?
不錯,我們是在破壞自然,而且破壞得很嚴重,但是,說到保護,我們保護得了自然嗎?換句話說,大自然需要我們保護嗎?大自然自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和修復方式,而且一定是最合理、最絕妙的方式。只不過,大自然的自我運行和修復,是一個宏觀尺度的事情,以千年、萬年為時間周期。說白了,人類破壞大自然,對于大自然本身而言,并不會有太嚴重的后果―你不用太擔心它;所有的不良后果,其實都是針對人類自己的!人類再大的破壞力,對于大自然來說,都是無所謂的,它有足夠的能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周期內(頂多也就是幾萬年吧)自我修復。大自然的自我修復,有利于養育這個星球上其他更多的居民。說到底,真正需要保護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類自己!究竟是保護誰?這還是要說清楚!大自然“大美而不言”,它當然不會提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自己是不是要清楚?否則,那不是自欺欺人嗎?
夏蟲不可言冰,因為夏蟲從來沒有到過有冰的季節。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也是不可“言冰”的,因為地球上曾經發生的關于“冰”的故事,我們聞所未聞。說人類來保護大自然,跟夏蟲說“我們一定要保護人類”一樣,總不免感覺有點太萌了!大自然的運行方式和修復方式,遠在我們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之外。以人類的方式“保護”自然,一定是按照人類的目的、利益、能力來實施的“保護”活動,大自然會感覺可能和舒服嗎?類似的問題是:如果以夏蟲的方式“保護”人類,我們會感覺可能和舒服嗎?
大自然于萬物有道有德,生之蓄之,不盈不虧,“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你愿意怎么利用它所提供的那些個資養,是你自己的事兒,它可不替你操那個心;它既不需要你感恩,也不需要你保護。這就叫“以萬物為芻狗”。我們應該盡可能以大自然的法則和尺度來對待大自然,而不能以人類之心度自然之腹。與其說“保護自然”云云,不如說要為人類自身的長久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多操一點心,多加一點“保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