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

篇1

1、背景及意義

國外有學者研究提出:在環境總體污染中與建筑行業有關的環境污染所占比例為35%,包括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建筑行業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的破壞逐漸加劇。建筑設計與施工必須深入到整個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評估建筑能耗狀況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建立全面能源觀。在我國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國總消耗量的比例大約為:鋼材占28%,木材占42%,水泥占68%,每年新建工程產生垃圾約5000萬噸。近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人們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時,對原生態自然資源環境的破壞也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與自然的問題:人口問題(人的自身問題)、資源問題(自然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相當突出。建筑行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筑設計與施工對原生態自然環境保護的影響對于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建筑設計與施工的過程控制措施

2.1設計過程中的控制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特點[2],利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設計方法或技術,用“可持續”的眼光對傳統的設計理念重新審視,并將這一理念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從總體上把握建筑工程項目的資源節約和原生態自然環境保護。特別要注重綠色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融入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把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和改善環境,努力貫穿于工程項目設計之中。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結合周邊建筑及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影響,并根據目前原生態自然環境特點,在優化原生態環境方面,應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實施封育營造工程,保護擴大森林資源;(2)實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項建設中采取節能、無污染方案:(3)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4)加強環境美化,實現環境自身美感。因此,在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和準則中納入環境和資源準則,使建筑產品成為一個與原生態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綠色建筑。

2.2施工過程中的控制

做好新建建筑周邊原生態自然資源環境狀況的調查,對于保護好原生態自然資源環境,節約資源,保持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尤為重要。首先,根據調查情況,對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環境破壞的施工工序和內在因素進行分析,建立環境因素列表,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地污染、植被破壞、噪聲等,并對可能造成的破壞程度要進行全面評估,其次要根據環境因素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環境施工控制設計[3],制定環境因素治理的規章、137|137建筑設計與施工對原生態自然環境保護的研究文:袁維坤(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目標及實施的責任人和實施細則,嚴格對實施環境管理方案的專項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實時進行修正。

2.2.1資源使用與污染控制

施工中使用的資源應按照設計方案計劃使用,超出設計的變更設計,需要增加使用的資源應申請批準。資源的使用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遵守相關法律。應最大限度降低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保護周邊的原生態自然環境。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指標應限定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之內。使用污染物的處理技術,如使用水源凈化和污水處理技術。嚴格控制建筑垃圾,建立復合利用模式對建筑垃圾進行有效回收處理。

2.2.2規范管理

應嚴格執行施工技術交底制度,其中包括資源和環境保護措施的交底。交底制度不僅針對施工企業的員工,還包括施工協作方、材料供應商及其他施工相關方。嚴格執行工程監理制度,工程監理還應當監控施工企業合理使用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職責,以保證施工企業的資源環境保障措施有效執行。實施資源和環境監測控制,要以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為指導,建立實施監測、決策支持和反饋控制的技術管理系統,來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2.3日常運行中的措施

2.3.1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

加強對施工企業員工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建立資源短缺的憂患意識,轉變自然資源是廉價、可以任意揮霍的觀念。當施工地點在遠離城鎮時,社會監督更為薄弱,容易忽略對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施工企業員工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就更為重要。

2.3.2完善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對環境保護各個環節的有力控制,必須有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從而使建筑施工中環保工作規范有效。現在許多建筑企業取得了ISO9000系列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也可參照ISO14000系列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標準化環境管理體制,并且可以將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統一起來。

3、政府的保障措施

3.1基礎設施規劃

以區域為系統,進行資源和環境保護應用系統分析,對城市基礎設施、工業民用建筑、鐵路、公路、水利等進行科學規劃,以保證人民生活需求和經濟建設為前提,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以國內生產總值、資源使用量和污染量為三個最重要的指標,逐步建立區域建設規劃方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盡量減少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的破壞,有目的和重點的保護好原生態自然環境。

3.2建立綠色建筑評價體制

在建筑工程評價體系中,可引入資源環境因素,建立綠色建筑評價。資源環境因素統一到傳統評價中,對建筑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與資源環境做出綜合評定。在建筑工程立項審批過程中,根據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完成對項目的綜合評價。在立項過程中,對各類資源和環境影響狀況要進行嚴格評審,對各類資源的使用和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廢氣、廢水等排放必須有相應規范和解決措施,加強對原生態自然資源利用的綜合評價。在招標過程中,應明確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并對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在招標文件中予以明確指出,明晰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規定,明確規定預留專項費用,用于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3.3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和建筑單位研發環境保護的新工藝和新方法,以富有資源來替代短缺資源,通過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污染環境大的舊材料。通過科技創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提倡建立綠色生態建筑。在綠色建筑方面,給與相應企業予如稅收、審批等政策優惠,促進加快綠色建筑的發展步伐,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必要時改變部分資源的價格,以調控建筑企業資源的供給與需求,改善資源配置,為綠色建筑更快發展鋪平道路。

3.4法律制度支持

我國對于建筑行業本身存在的環境問題,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進行規范。國家頒布的《建筑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僅是對現有污染問題的有規定,缺乏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破壞的具體規定。在法律法規中,部分條文不夠明確,責任無明確界定,造成法律虛化,因而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工作勢在必行,使建筑行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3.5社會監督職能

首先,在建筑方面加強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即政府聯合媒體、資源環境監測部門、資源環境志愿者和公民等對建筑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督,并對監督信息及時反饋和公開。其次,要加大項目的后期審核控制。這種審核不僅是對經濟效益的審核,還應對建筑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進行審核,其目的是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需要保護好環境,即綠色建筑思想,同時也為今后的立項、審核和評價積累數據和提供依據。

篇2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代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社會未來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環境保護包括自然環境、地球生物、人類環境等的保護。隨著人類的發展,地球環境現已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在生態文明建設下,人類更應加強環境保護,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節能節電;垃圾回收

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通過保護生態環境來改善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實現和諧共處的目標,這些努力的過程和成果就叫作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包括人與自然之和諧共處、一起面對災難、建設美好未來的有關行為,要求人類改變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和行為,從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性價值判斷。面對如今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出現一些危及人類的相關問題時,應采取一些相應的保護措施,通過改善與環境的相處方式來保障和改善人類現實的生存環境,促進社會各方面健康良好的發展,這就是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種,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由于環境保護對象的特殊性,要求我們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資源利用方面,合理安排和利用自然資源;在環境保護方面,應防止受到更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以此來擴大社會資源的再生產,讓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是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想順利全面地建成小康社會,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國際形象,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這樣才能維持國家長治久安,促進社會資源的再生產和再利用。政府作為保護環境的主要角色,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保障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飲水、食品安全,為維護社會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保障。一個國家若要得到長期的穩定和發展,就絕對不能忽視環境保護。因為空氣污染嚴重,在國外曾經出現過售賣空氣罐頭的情況;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導致全球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水資源嚴重缺乏的狀況。同時隨著土地沙漠化等問題的進一步惡化,能夠保障人類生存的土地也在進一步減少。如果再不加強環境和資源的保護,人類社會就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生存問題也可能會處于非常嚴峻的境地,國民經濟也無法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保護環境來維護人民健康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時也不能為滿足生存發展需求而破壞環境。在政府的工作中,環境保護是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

2我國環境保護的現狀

2.1土壤的嚴重破壞

土壤作為培育植物的根本,既為植被提供最基本的生長支撐,同時也能保障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就目前而言,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的耕地肥沃程度在逐漸降低,這對國家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些熱帶國家,因為人類的不恰當耕種、過度放牧等行為,原始森林遭到破壞,使許多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護,無法留住土壤中的養分。在外的土地變得非常脆弱,在風雨長期的侵蝕下,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情況十分嚴重。因為農業的發展,在種植農作物時,在土壤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土壤土質遭到嚴重破壞。還有工業廢棄物的隨意堆放等,都是導致土地遭到嚴重破壞的重要原因。

2.2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是指在人類社會中,因為生產生活產生的一些廢棄物,采用某些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使得一些對環境有害的物質進入到空氣中,并達到一定的濃度,因此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現象。在我國北方,因為工業發展的需要及城市居民供暖所產生的廢氣,每天都有大量的廢氣排放到空氣當中,這些廢氣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的健康,甚至使許多人失去生命。

2.3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基礎設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導致城市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出現城市人炸、生活用水需求擴大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等狀況。同時隨著一些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的活動范圍很有可能會延伸到自然環境,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4生物多樣性減少

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加劇,使得許多原本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物種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間,也由此導致了很多物種的滅絕。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這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將會直接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生存狀況。

2.5資源浪費

近些年,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源浪費的狀況越來越嚴重,這種浪費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的浪費上。據有關預測,再過20年,全世界處于缺水狀況的人口將進一步增加。

2.6海洋環境污染

由于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里的生物資源進一步減少。這不僅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還有許多靠著捕撈魚類生活的人將會有可能因此失去生活來源。不僅如此,因為海洋環境的污染,許多海洋生物也會因此受到污染,攜帶給人類一些危害身體健康的物質。對那些食用海洋食品過多的人而言,這種威脅是致命的。與此同時,沿海地區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人口壓力。現在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區,這種巨大的人口壓力使得脆弱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3環境保護的措施

3.1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完善相應機制

對環境保護來說,最嚴格的制度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要想建立良好的環境保護制度,政府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首先,應當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機構,讓相關責任人做出正確的決策,并且承擔主要責任;其次,建立環境考評制度,以資源利用、環境利用、生態效益等為指標,考評一個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引領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走上正確的軌道;再次,應該建立自然資源的相關用途管理制度,建立起完整的追責機制和環境保護監督機制;最后,國家應該以立法的形式,將相應的制度賦予法律的效應,例如對環境保護區的劃定等,都應該仔細考量。

3.2提倡節能節電

因為現今能源緊張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要求政府進一步開展節能節電工作。各種新型的節能型產品日趨完善及普及,同時國家也在大力提倡使用節能節電產品。比如,在夏天的時候,將室內的空調溫度調得稍微高一點,這樣就可以節省非常大一部分的電力,對整個城市來說,既緩解了供電壓力,也節約了許多的資源。在冬天的時候也是如此,可以將室內空調的溫度調低一些,也可以不打開室內空調,在感覺有些寒冷時可多加件衣服。其實很多小的措施就可節約許多電力資源,這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還可將家中的普通燈泡換為節能燈泡,節能燈比白熾燈可節約電能80%,這樣就能節約許多的電。

3.3做好垃圾回收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近一半的垃圾屬于可回收性垃圾,具有很大的再利用價值。據統計,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每年可利用卻未得到正確利用的廢棄物價值超過200億元,其中以廢鋼鐵、廢紙為主。目前,我國有許多的廢棄物都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如果能將這些垃圾很好地利用起來,就能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浪費。垃圾分類和回收是一項繁雜而又巨大的工作,需要政府采取許多有效的措施,在各個部門和行業之間進行綜合管理,實現垃圾回收利用。比如,因為不同垃圾的性質,在回收和利用它們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也需要社會企業的相應配合,應實施垃圾分類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

3.4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

我們應重點防止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首先,對工業生產導致的廢棄物排放進行嚴格管理,要求在排出廢棄物之前,利用相關的機器設備進行過濾,將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力降到最低;其次,對某些大量排放廢棄物的工廠實施排放規定,盡量做到節能減排。在交通運輸方面,需要加強對新能源的開發和研究,減少汽車尾氣和噪音對環境的破壞。環境破壞主要體現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開發方面,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相應交通點的設置及大型工業項目等,都是造成環境大面積破壞的重要原因。

3.5加強自然環境保護

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不僅要保護自然界的生存物種,還要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特別是保護自然界的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以及自然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相關遺跡等。另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要進行合理規劃,將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應治理土地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長及合理配置資源等,這也都屬于自然環境保護的內容。

3.6日常生活行為的環保

對普通公民來說,應通過生活中的一些行為進行環境保護。比如,在進入自然保護區時,將人為的破壞力降到最低;多使用低碳的交通方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隨意燃放煙花爆竹;節約紙張,多次利用;不浪費食物,節約糧食;合理適度消費,節約公共資源;隨手關燈;隨手關閉水龍頭,節約用水等。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要是人人都這樣做,產生的效果一定是不可忽視的。

4結語

做好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好環境保護,對人類所需要的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和必要的保護,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對全世界的生態環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成.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到生態文明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2014,(4).

[2]王建安,賈亞娟,黃哲.論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的內在統一性[J].環境與發展,2014,(6).

篇3

【關鍵詞】環境保護;山區;公路建設;措施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把環境保護的概念引入到山區公路建設,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的體現。山區公路的建設,不可避免的要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如何按照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破壞,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擺在公路建設者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區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

(1)選線不當破壞沿線生態環境。

(2)防護不當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蝕與泥沙沉淀等。

(3)山區公路帶狀延伸破壞路域自然風貌,造成環境損失。

(4)山區公路尤其是旅游區道路施工造成環境污染。

(5)公路通車營運期間,車輛對沿線造成污染。

2. 山區公路的環境保護

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因此,針對山區公路,尤其是旅游區道路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公路設計標準規范的技術指標,選擇恰當有效的防護措施,選用先進的環境保護手段,是山區公路建設環境保護問題的關鍵。

3. 山區公路環境保護措施

山區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應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有規劃、有步驟地從公路建設的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保護的不同時段,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杜絕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于應付各種由于施工造成的自然環境災害的被動局面。

3.1勘察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

3.1.1在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就要求工程設計和環保設計人員密切配合,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充分認識本區生態脆弱性的特點,將生態保護貫徹在每一項工程設計中,在經濟技術條件許可的前提出下,最大限度地保護路邊的一草一木不遭破壞,尤其是旅游區道路設計。

(1) 精心設計,反復優化方案,使環境獲得最佳保護。

(2) 精確計算,力爭挖填平衡,盡量減少棄方。

(3)合理規劃取、棄土場,防止水土流失。

(4) 施工圖設計應重點做好邊坡整治,搞好綠化工程。

3.1.2公路防護工程設計應緊緊抓住設計對象的地質、水文、氣候等特點,靈活采用不同的防護型式。在山區公路設計及旅游區道路設計中,還要考慮其生態恢復技術。

3.2施工階段的環境保護措施。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影響主要是大氣、噪聲和水土流失等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施工時應積極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對沿線敏感點和周邊環境的影響。

(1)保施工圖設計中環境保護方案、措施等設計的實施落實。

(2)路基修筑應盡量避免在雨季施工,對于高填深挖路段要提前介入邊坡防護治理,邊施工邊防護治理,或者先防護治理再進行路基施工。

(3)施工取、棄土應采取平行作業。取土時邊挖方,邊修整,確保取土后的邊坡穩定和地面平整;棄方時要在制定的范圍內逐層堆填,并且做好堆填區的坡腳和坡面防護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堆填物的坍塌。

(4)在雨水施工季節,要做好路基已成型坡面的防沖刷措施,及早進行綠化,及時設置排水溝和截水溝,避免水土流失、邊坡坍塌和滑坡的產生。

(5)橋梁、涵洞的施工放線應結合實際地形進行,以有利于排水泄洪為準則,及時調整橋、涵的位置和交角,防止排水不暢和沖刷構造物的基礎和邊坡。在施工時注意不要過度占用、堵塞河道,影響施工期的泄洪要求。

(6)地質不良地段的處理,要動態掌握治理的效果。對于治理效果不明顯的方案要及時調整,采取補救措施,確保治理的最佳效果。

(7)在施工階段還要注意施工噪聲、筑路原材料對環境的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噪聲污染等,尤其要注意對附近有學校上課、民居生活、市集、村落的影響。拌和場地應離開上述敏感區域500米以上,原材料的堆放應離開300米以上,并做好覆蓋、除塵、防水等措施。

3.3公路營運期的環保措施。公路營運期間的環境保護措施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包括交通噪聲防治、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潛在風險及農作物污染防治等四種環保措施。

4. 結語

山區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造成的環境損害是持續和深遠的。因此,必須積極主動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或者杜絕山區公路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山區公路建設和環境保護密不可分,二者有著特殊的關系。山區公路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互惠互利的,公路建設中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措施去保護自然環境,也就是保護了公路本身,對環境保護的付出必定會得到大自然豐厚的回報。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環境保護

1.頻發的礦區地質災害

針對礦區地質災害頻發的現狀,礦區資源產量不斷減少,礦產儲備明顯不足(如圖1),為應對礦區現狀,提高地質災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員對于礦區主要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規劃,并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圖1我國主要礦產儲能比例

1.1地震災害

基于采礦工程對于礦區地表巖石層的破壞。對于一些處于地震帶及地震帶邊緣地理位置上的礦區,時常會發生地震災害。地震災害具有突發性與破壞性,當災害發生時,對人民的財產安全與人身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目前,研究人員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監測手段對地表活動進行勘察。以預警地震災害的發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礦區工程運作對于地表的破壞以及山體的鏤空,礦區難免會發生地表塌陷等人為導致的地質災害。由于某些礦區工程建設設計漏洞,導致在施工過程中地質結構遭到破壞,引發地面坍塌,對于工程主體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對于現場的施工作業人員產生人身安全威脅。礦區的工程作業導致地表土壤結構的變化,土質松弛,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嚴重的地表坍塌。一些處在山體上的礦區,砍伐山體林場,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災害。

1.3地裂縫

地裂縫往往出現在區域性的地表斷裂。由于地裂縫與地下水的運動有關,在一些開采水平低下,沒有科學依據指導的礦區,常常會出現地裂縫這類嚴重的地質災害。對于地下水的過度抽取導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結構坍塌,出現大面積的地裂縫。對于該區域的地表主體結構,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變化。

2.水工環地質工程的應用

在目前的水工環地質工程中,有許多常見的基礎應用技術與手段。包括GPS技術,地質雷達技術,瞬變電磁法技術,遙感技術,水勘測技術等。

2.1GPS技術

在水工環地質工程中,常用GPS技術提高地質地表監測的準確性。在進行地質災害治理時,GPS技術可以充分發揮作用。GPS技術在對地表狀態進行測量與勘測中有明顯的實用價值,能夠幫助監測人員及時盡早地探知地質災害,以起到預警的作用。

2.2地質雷達技術

在水工環地質工程中,地質雷達技術可以對地表環境進行短距離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離較短,探索結果盡可能的準確。地質雷達技術在使用期間,通過電磁波對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測,遇到障礙物由電磁波分析將具置返回到地面,幫助研究人員掌握地表下的地質狀況。實現地質勘測的自動化應用與信息化分析,預測預防地面坍塌與地裂縫。

2.3瞬變電磁法技術

作為一種新型勘測手段,瞬變電磁法技術在很多方面得到應用。瞬變電磁法技術通過電磁設備向地底傳送脈沖電磁波,通過二次渦流場的變化來分析地質狀況。研究人員借助瞬變電磁法排除某一區域的地質隱患。

2.4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組成一個地理信息技術的聯合整體。研究人員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對各地區地質狀況各項參數整合分析。遙感技術在實際使用期間通過計算機技術和圖像信息結合,給勘測活動提供先導數據資料,對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技術指導作用。

2.5水勘測技術

水勘測技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分為物理和化學兩種。化學分析法主要通過對于地表水質的化學性質分析,對水質酸堿度的檢測,沉淀物的測試,得出水質成分綜合性檢驗的分析。通過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體內各成分的含量變化,使用光譜分析儀對水質進行準確檢測。

3.實施水工環地質工程與環境破壞

3.1工程實施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環地質工程實際施工時對自然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危害。在執行地表勘測活動時,由于勘測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設備輔助與人力投入,對于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會產生難以避免的破壞。例如,工作人員在架設設備儀器時需要對周遭的地面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程垃圾與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劇對環境的破壞。在地質災害治理的過程中,支擋、護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產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聲污染。這些污染問題常常不被重視,導致不可挽回的環境破壞。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對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動,有可能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二次危害,對于礦區地質工程的治理產生影響。

3.2工程實施在社會環境方面的危害

對于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不僅僅會影響到該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會影響該地區的社會環境。對于土地、生態系統等自然環境部分會留存大量的人類活動痕跡,導致該地區原本穩定的社會環境遭到破壞。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導致該地區地表景觀發生變化。對于名勝古跡,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實施往往會導致文化古跡遭到破壞,影響社會環境的文化資源。

4.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出對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影響

在新的環境保護建設標準下,水工環地質工程對于地質災害治理的工作從多個方面有了嚴格的要求。相關的技術手段在更為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下進行了大量的革新,以減少水工環地質工程對于環境的影響。

4.1環境保護措施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創新指導

隨著社會對自然環境需求的提升與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保護部門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中的環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過改進不夠科學的生產工程方案,執行規范標準,調整政策,為水工環地質工程提供更為科學合理且明確的準則。在創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數據化的工程實施方案相結合,工程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4.2水工環地質工程作業人員環保意識得到提高

由于加強環保措施,對環境的需求提升,許多礦區的水工環地質工程作業人員有了更為深刻的環境保護意識。整體工程在環境意識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貫徹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夠很好執行統籌規劃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方改變了以往工程作業當中圖方便圖快捷的錯誤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環保工程建設理念。工作人員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良好推進了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措施。

4.3減少水工環地質工程中污染物的產生

對于環境保護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環地質工程大量產生的污染物也相對減少。工程作業人員更加重視實際生產過程中產生排放的污染物,盡量避免污染物的過量排放導致對環境的破壞。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體廢物,氣體,廢物等方面也進行了嚴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對于產生的一切工程廢物都進行科學的處理,從排放源進行廢渣分解,從而降低水工環地質工程中產生的污廢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4環境保護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業規范

根據傳統的水工環地質工程建設需求,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地質災害治理成效。但對于從長久時間上的考量,依然會造成難以恢復的環境傷害。這一系列環境損害影響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工程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出,整體行業在相關行為方面有了更高的標準與規范。通過創新改變現有的工程標準,以達到環境保護措施的要求,同時可以減少對于工程周圍的環境破壞,使得工程總體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饋,從而推進整個行業對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踐行。

5.提高工程中的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措施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的建設與發展有著積極向上的指導意義。為了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提升工程質量,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將環境保護作為工程剛需

施工人員在開展某一區域的水工環地質工程建設之前需要對該區域的環境背景進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準備時期,提出合理的實施方案,從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危害。對于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需要進行規范與提高,保證在施工過程中避免人為的、低級的環境破壞。嚴格執行設計的環境保護措施與方案,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噪聲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體系

對于水工環地質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需求,不僅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一定的行為約束,政府與相關部門也需要制訂更為嚴格的施工標準。以規范化的制度、準則對施工方與施工人員進行嚴格的監管,定期對施工人員進行環保知識的培訓與考核。派遣專員對于工程進行環保標準的實時監督,建立嚴格的追責體系。對于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施工方與施工人員進行責任追究,通過嚴格的環境保護體系確保水工環地質工程在施工環節對于環境保護措施的嚴格遵守。

5.3完善對于施工地區的生態補償

對于一些位于自然保護區的水工環地質工程建立及時的生態補償制度。由相關環保部門派遣專業人員對于施工區進行工程檢查與評價,對于不符合生態標準與環境保護需求的工程責令進行嚴格的整改。對于已經造成污染威脅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給予周圍原住民一定的經濟補償,或是對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復。

6.結語

現行的環境保護政策與相關部門制定的環境保護標準無疑將推進水工環地質工程整體行業的改革與進步,施工人員將更加重視實際生產過程中對于環境的保護,使工程在長時間的檢驗下依舊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在治理地質災害的同時也對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凡芬.水工環地質工程中環境保護措施產生的影響[J].綠色環保建材,2020(09):42-43.

[2]張艷.水工環地質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0(20):162-163.

[3]王昌舉.水工環地質調查在生態修復中的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21,48(01):84-85.

[4]孫曉民,李明慧,等;水工環地質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中國金屬通報,2021(01):185-186.

篇5

關鍵詞: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natur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early stage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and then pur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of each stag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o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Keywords: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protect;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73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將對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項目的修建勢必消耗資源、改變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觀,建設和運營過程還可能產生各種污染,這些綜合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沿線的自然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于一般的廠礦企業,具有范圍廣、時間長、因素多及難于彌補性和難于預測性等特點,因此,公路工程的環保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營運期等各個階段為契入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2公路工程對環境影響分析

2.1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項目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與評估、勘測設計等。長期以來,公路的規劃、設計人員主要以滿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設造價和維護費用、節省交通時間和運行費用、減少交通事故損失等為目標,進行路線方案論證及勘測設計,而對于公路的環保問題如何解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對沿線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的指標(難以用價值或價格來衡量),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對于高等級公路,為了滿足技術標準,這種“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現為:不合理占用價值較高的土地(如農業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用地等),使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破壞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質污染,影響沿線動植物生長;穿越風景名勝區且未很好地結合自然,破壞景區景觀;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區,造成大氣、噪聲污染,影響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體健康;侵占有價值水體,改變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態,造成局部區域水資源枯竭;深開挖和高填方路段單調的邊坡設計及雷同的防護工程設施使原本生動的自然風光黯然失色;為節省造價、方便施工而依照標準圖設計而成的橋涵缺乏藝術造型,從而失去一次景觀再造的機會等等。

2.2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

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筑路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

運輸車輛的增加和調整運土石方的落土也會使相關公路交通條件的惡化,對原有交通秩序產生較大干擾。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當的臨時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駐地、預制加工場所、儲料場和倉庫等等)也會額外增加對自然環境的侵害。

2.3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收費站點收費人員、沿線服務區的工作人員和沿線管養人員所產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3環境保護措施3.1工程前期環保措施

在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考慮好工程環保方案和措施至關重要,首先要提高項目規劃決策人員、勘察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環保的政策法規,其次,在認真做好沿線自然環境資料收集調查工作的基礎上,以科學態度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做好環保設計工作。

3.1.1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

對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慮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術標準外,還要結合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綜合考慮公路的用地,使路線規劃有利于環保。

①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等。

3.1.2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多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②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許多山谷不僅是流水,而且是大氣流通的通道,可考慮選擇橋梁方案來代替高路堤,這樣可避免阻礙大氣流通,不會威脅到冷溫植物的生長。

③邊坡設計:在確保穩定的情況下,邊坡的形狀要盡可能與周圍的景觀協調,并用植物進行綠化(可結合各種土工防護結構和其它綠化基礎工程綜合實施)處理,坡腳、坡頂、坡面相交處等處的棱角要進行弧形整飾,可產生自然美又可防風蝕。

3.1.3重視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

一是設計時注意填挖平衡,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借土棄土;二是做好邊坡防護設計工作,應根據地質情況多采用種草植樹的綠化護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線排水設計;四是合理取土、規范棄土、保護耕地,少占良田。應盡量在荒地或低產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對取土坑進行后期利用。棄方應集中堆棄,不占農田,堆棄后應上覆表土,播種綠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統和自然水網體系

①橋涵設計盡量避免影響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溝;

③對小型排灌系統如遭破壞應予以恢復或加以調整,合理設置小橋涵位置,必要時對原有排灌體系進行優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項目自身的排水系統,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

3.1.5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用地

減少或避免占用農田,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臨時用地在竣工后應及時復耕還田,恢復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線景觀設計工作

①公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②重視路線空間造型設計,包括路線線形(平面、縱面、平縱組合)和其它景觀因素(邊坡、擋墻、分隔帶、護欄、路面標線、標志牌、廣告牌、收費站及服務區建筑等)的造型設計。③做好沿線綠化設計工作,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如邊坡盡量采用種草植樹的護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設計工作,可通過沿線種樹綠化達到減噪目的,必要時設置隔音屏。

3.2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組織廣大施工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習環保知識和有關法規,提高環保意識。在施工準備工作階段,認真調查收集沿線相關資料,制定詳細有效的環保措施,施工時加強環保管理和監測。

3.2.1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的坡度;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

3.2.2減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標機械進入施工現場,平時注意機械維修保養;合理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盡量減少施工活動對沿線居民集中點的干擾。

3.2.3防止大氣污染

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減少揚塵。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3.2.4防止水質污染

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橋梁施工機械還應避免油污的污染。

3.3營運期環保措施

⑴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

⑵加強公路綠化及其養護工作,既創造良好的視覺景觀,也可降噪防塵。

⑶加強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環保和技術規定的車輛上路行駛,路線靠近或穿越居民區應限制鳴笛,完善交通標志、標線,保持良好的交通運輸服務狀態。

參考文獻:

[1] 趙建強.公路交通與環保[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陳鋼.公路生態環境建設探討[J].山西建筑,2008, 34(4): 344-345.

篇6

一、人和環境的關系

什么是環境?所謂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它是指周圍事物的情況。人類環境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一是指自然環境。它是由巖石、土壤、水、空氣、陽光、動物、植物等各種自然要素組成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和其他一切生物體賴以生存、發展的植物基礎。一切生命物質時刻不能脫離環境,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下生活。人類的進化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變遷是緊密相關的。

二是社會環境。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叫社會環境。比如城鎮、工礦區、農場、療養地、風景游覽區,等等。

廣義的地理環境,是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組成的。人類和環境息息相關。為了維持生存,人類從環境里索取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向環境輸出廢物。人類和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縱觀幾百萬年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人類對自然的影響程度和改造能力,千百年來,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立了豐功偉績。人類從開墾荒地、采伐森林和興修水利,到開采礦藏、興建城市、發展工業,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光輝燦爛的文化。

我國的孟軻是環境保護理論的鼻祖。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他回答梁慧王問政時曾說:“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北宋朱熹解釋為“撙節愛養”“天地自然之利”。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保護國家資源。孟軻認為,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安居樂業,才能使后代賴以繁衍生息,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壯大,既“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人類作用于環境,環境對人類又有反饋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環境具有調節和自凈能力。由于人類向自然所取得物質和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都與日俱增,已達到大自然無法容忍的程度。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遭到破壞,超過自然本身的調節和自凈能力的限度,達到致害的程度時,就產生了環境問題。

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引起環境的問題很多,可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兩大類。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變遷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作用,或者是自然環境中本來就存在的對人類和生物有害的因素,例如火山爆發、地震、臺風、海嘯、水旱災害、地方病等災害。人們一般把這類破壞作用稱為原生環境問題或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原因主要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比如盲目開發資源所引起的環境退化、工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城市人口膨脹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又叫次生環境問題或第二環境問題。

現在,隨著工業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過快增長,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

據聯合國兩市基農業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鐘有20公傾森林被破壞掉。從1950年到現在,全世界的森林面積一減少了一半。土壤的侵蝕日趨嚴重,世界耕地不斷退化。全世界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達250億噸,大大降低了土壤的生產能力。從70年代至今,地球上每年因沙漠化而喪失的土壤,由2000萬公頃增加到2100萬公頃。有35℅的世界陸地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脅。目前,非洲有30多個國家遭受到了旱災,有幾億人面臨饑餓和餓死。 轉貼于

幾千年來,沙漠化使我國被吞沒的良田沃土達12 萬平方公里,半個世紀以來,它又以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蠶食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使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我國有13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旗的5000萬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響。我國的沙漠化面積已達到132萬多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13.8℅.我國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每年因大氣、水、固體廢物等污染釀成的經濟損失達700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當前,環境問題已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不安和關注,普遍加強了對環境的管理。進了憲法。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的國策。中學地理課是闡述人與地理環境系的學科,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要在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

三、搞好環境教育的措施

環境學是一門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各部門的綜合性學科。在中小學開展這一科目困難很大,目前只能把環境保護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各門相關的課程中去,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現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沒有從環境的角度去闡述、深化,指導思想不夠明確。

筆者認為,中學地理課搞好環境教育的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備課是要注意發掘教材中直接與間接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教師要講清楚自然環境的概念,還要講解這些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學生對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向發展,有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學生更具體地理解人類活動同地理環境的關系,明白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地理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建立起較全面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比如,蝙蝠是撲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國它已瀕臨滅絕的邊緣。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英國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撲殺蝙蝠,保護蝙蝠巢穴。違者罰款1000英鎊。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當今之世,各國都在采取種種措施,限制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然而人們依舊以傳統的“消費心理”對環境,保護環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講述《高中地理》生態平衡破壞時,可結合學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如歷史上的定西的區,森林、草原廣布,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優越,為畜牧業發達的《膏腴之地》。由于人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壞達到了災難性的程度,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失調,林草變荒漠,長期干旱多災,三料俱缺,人們生活貧困。晚清時就已“隴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區成了甘肅最困難的地方。用這樣的資料來說明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造成的惡果,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是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篇7

關鍵詞 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U4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21-0146-01

公路工程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將對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項目的修建勢必消耗資源、改變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觀,建設和運營過程還可能產生各種污染,這些綜合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沿線的自然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于一般的廠礦企業,具有范圍廣、時間長、因素多及難于彌補性和難于預測性等特點,因此,公路工程的環保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營運期等各個階段為契入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1 公路工程對環境影響分析

1.1 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項目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與評估、勘測設計等。長期以來,公路的規劃、設計人員主要以滿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設造價和維護費用、節省交通時間和運行費用、減少交通事故損失等為目標,進行路線方案論證及勘測設計,而對于公路的環保問題如何解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對沿線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的指標(難以用價值或價格來衡量),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對于高等級公路,為了滿足技術標準,這種“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現為:不合理占用價值較高的土地(如農業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用地等),使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破壞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質污染,影響沿線動植物生長;穿越風景名勝區且未很好地結合自然,破壞景區景觀;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區,造成大氣、噪聲污染,影響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體健康;侵占有價值水體,改變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態,造成局部區域水資源枯竭;深開挖和高填方路段單調的邊坡設計及雷同的防護工程設施使原本生動的自然風光黯然失色;為節省造價、方便施工而依照標準圖設計而成的橋涵缺乏藝術造型,從而失去一次景觀再造的機會等等。

1.2 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

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筑路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

1.3 運輸車輛的增加和調整

運土石方的落土也會使相關公路交通條件的惡化,對原有交通秩序產生較大干擾。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當的臨時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駐地、預制加工場所、儲料場和倉庫等等)也會額外增加對自然環境的侵害。

1.4 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

收費站點收費人員、沿線服務區的工作人員和沿線管養人員所產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2 環境保護措施

2.1 工程前期環保措施

在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考慮好工程環保方案和措施至關重要,首先要提高項目規劃決策人員、勘察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環保的政策法規,其次,在認真做好沿線自然環境資料收集調查工作的基礎上,以科學態度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做好環保設計工作。

2.1.1 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

對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慮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術標準外,還要結合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綜合考慮公路的用地,使路線規劃有利于環保。

①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等。

2.1.2 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多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②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許多山谷不僅是流水,而且是大氣流通的通道,可考慮選擇橋梁方案來代替高路堤,這樣可避免阻礙大氣流通,不會威脅到冷溫植物的生長。

③邊坡設計:在確保穩定的情況下,邊坡的形狀要盡可能與周圍的景觀協調,并用植物進行綠化(可結合各種土工防護結構和其它綠化基礎工程綜合實施)處理,坡腳、坡頂、坡面相交處等處的棱角要進行弧形整飾,可產生自然美又可防風蝕。

2.1.3 重視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

一是設計時注意填挖平衡,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借土棄土;二是做好邊坡防護設計工作,應根據地質情況多采用種草植樹的綠化護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線排水設計;四是合理取土、規范棄土、保護耕地,少占良田。應盡量在荒地或低產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對取土坑進行后期利用。棄方應集中堆棄,不占農田,堆棄后應上覆表土,播種綠化。

2.1.4 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統和自然水網體系

①橋涵設計盡量避免影響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溝;

③對小型排灌系統如遭破壞應予以恢復或加以調整,合理設置小橋涵位置,必要時對原有排灌體系進行優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項目自身的排水系統,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

2.1.5 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用地

減少或避免占用農田,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臨時用地在竣工后應及時復耕還田,恢復植被。

2.1.6 做好道路沿線景觀設計工作

①公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

②重視路線空間造型設計,包括路線線形(平面、縱面、平縱組合)和其它景觀因素(邊坡、擋墻、分隔帶、護欄、路面標線、標志牌、廣告牌、收費站及服務區建筑等)的造型設計。

③做好沿線綠化設計工作,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如邊坡盡量采用種草植樹的護坡方式。

2.1.7 做好道路降噪設計工作

可通過沿線種樹綠化達到減噪目的,必要時設置隔音屏。

2.2 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組織廣大施工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習環保知識和有關法規,提高環保意識。在施工準備工作階段,認真調查收集沿線相關資料,制定詳細有效的環保措施,施工時加強環保管理和監測。

2.2.1 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的坡度;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

2.2.2 減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標機械進入施工現場,平時注意機械維修保養;合理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盡量減少施工活動對沿線居民集中點的干擾。

2.2.3 防止大氣污染

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減少揚塵。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2.2.4 防止水質污染

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橋梁施工機械還應避免油污的污染。

2.3 營運期環保措施

1)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

篇8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將對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項目的修建勢必消耗資源、改變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觀,建設和運營過程還可能產生各種污染,這些綜合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沿線的自然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于一般的廠礦企業,具有范圍廣、時間長、因素多及難于彌補性和難于預測性等特點,因此,公路工程的環保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營運期等各個階段為契入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對環境影響分析

2.1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項目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與評估、勘測設計等。長期以來,公路的規劃、設計人員主要以滿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設造價和維護費用、節省交通時間和運行費用、減少交通事故損失等為目標,進行路線方案論證及勘測設計,而對于公路的環保問題如何解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對沿線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的指標(難以用價值或價格來衡量),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對于高等級公路,為了滿足技術標準,這種“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現為:不合理占用價值較高的土地(如農業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用地等),使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破壞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質污染,影響沿線動植物生長;穿越風景名勝區且未很好地結合自然,破壞景區景觀;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區,造成大氣、噪聲污染,影響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體健康;侵占有價值水體,改變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態,造成局部區域水資源枯竭;深開挖和高填方路段單調的邊坡設計及雷同的防護工程設施使原本生動的自然風光黯然失色;為節省造價、方便施工而依照標準圖設計而成的橋涵缺乏藝術造型,從而失去一次景觀再造的機會等等。

2.2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

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筑路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

運輸車輛的增加和調整運土石方的落土也會使相關公路交通條件的惡化,對原有交通秩序產生較大干擾。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當的臨時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駐地、預制加工場所、儲料場和倉庫等等)也會額外增加對自然環境的侵害。

2.3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

收費站點收費人員、沿線服務區的工作人員和沿線管養人員所產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3環境保護措施

3.1工程前期環保措施

在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考慮好工程環保方案和措施至關重要,首先要提高項目規劃決策人員、勘察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環保的政策法規,其次,在認真做好沿線自然環境資料收集調查工作的基礎上,以科學態度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做好環保設計工作。

3.1.1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

對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慮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術標準外,還要結合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綜合考慮公路的用地,使路線規劃有利于環保。

①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等。

3.1.2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多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②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許多山谷不僅是流水,而且是大氣流通的通道,可考慮選擇橋梁方案來代替高路堤,這樣可避免阻礙大氣流通,不會威脅到冷溫植物的生長。

③邊坡設計:在確保穩定的情況下,邊坡的形狀要盡可能與周圍的景觀協調,并用植物進行綠化(可結合各種土工防護結構和其它綠化基礎工程綜合實施)處理,坡腳、坡頂、坡面相交處等處的棱角要進行弧形整飾,可產生自然美又可防風蝕。

3.1.3重視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

一是設計時注意填挖平衡,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借土棄土;二是做好邊坡防護設計工作,應根據地質情況多采用種草植樹的綠化護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線排水設計;四是合理取土、規范棄土、保護耕地,少占良田。應盡量在荒地或低產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對取土坑進行后期利用。棄方應集中堆棄,不占農田,堆棄后應上覆表土,播種綠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統和自然水網體系

①橋涵設計盡量避免影響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溝;

③對小型排灌系統如遭破壞應予以恢復或加以調整,合理設置小橋涵位置,必要時對原有排灌體系進行優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項目自身的排水系統,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

3.1.5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用地

減少或避免占用農田,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臨時用地在竣工后應及時復耕還田,恢復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線景觀設計工作

①公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②重視路線空間造型設計,包括路線線形(平面、縱面、平縱組合)和其它景觀因素(邊坡、擋墻、分隔帶、護欄、路面標線、標志牌、廣告牌、收費站及服務區建筑等)的造型設計。③做好沿線綠化設計工作,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如邊坡盡量采用種草植樹的護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設計工作,可通過沿線種樹綠化達到減噪目的,必要時設置隔音屏。

3.2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組織廣大施工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習環保知識和有關法規,提高環保意識。在施工準備工作階段,認真調查收集沿線相關資料,制定詳細有效的環保措施,施工時加強環保管理和監測。

3.2.1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的坡度;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超級秘書網

3.2.2減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標機械進入施工現場,平時注意機械維修保養;合理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盡量減少施工活動對沿線居民集中點的干擾。

3.2.3防止大氣污染

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減少揚塵。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3.2.4防止水質污染

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橋梁施工機械還應避免油污的污染。

3.3營運期環保措施

⑴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

篇9

關鍵詞: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將對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項目的修建勢必消耗資源、改變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觀,建設和運營過程還可能產生各種污染,這些綜合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沿線的自然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于一般的廠礦企業,具有范圍廣、時間長、因素多及難于彌補性和難于預測性等特點,因此,公路工程的環保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營運期等各個階段為契入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對環境影響分析

2.1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項目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與評估、勘測設計等。長期以來,公路的規劃、設計人員主要以滿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設造價和維護費用、節省交通時間和運行費用、減少交通事故損失等為目標,進行路線方案論證及勘測設計,而對于公路的環保問題如何解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對沿線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的指標(難以用價值或價格來衡量),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對于高等級公路,為了滿足技術標準,這種“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2.2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

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筑路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

運輸車輛的增加和調整運土石方的落土也會使相關公路交通條件的惡化,對原有交通秩序產生較大干擾。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當的臨時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駐地、預制加工場所、儲料場和倉庫等等)也會額外增加對自然環境的侵害。

2.3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

3環境保護措施

3.1工程前期環保措施

在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考慮好工程環保方案和措施至關重要,首先要提高項目規劃決策人員、勘察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環保的政策法規,其次,在認真做好沿線自然環境資料收集調查工作的基礎上,以科學態度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做好環保設計工作。

3.1.1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

對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慮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術標準外,還要結合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綜合考慮公路的用地,使路線規劃有利于環保。

①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等。

3.1.2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多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②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許多山谷不僅是流水,而且是大氣流通的通道,可考慮選擇橋梁方案來代替高路堤,這樣可避免阻礙大氣流通,不會威脅到冷溫植物的生長。

3.1.3重視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

一是設計時注意填挖平衡,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借土棄土;二是做好邊坡防護設計工作,應根據地質情況多采用種草植樹的綠化護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線排水設計;四是合理取土、規范棄土、保護耕地,少占良田。應盡量在荒地或低產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對取土坑進行后期利用。棄方應集中堆棄,不占農田,堆棄后應上覆表土,播種綠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統和自然水網體系

①橋涵設計盡量避免影響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溝;

③對小型排灌系統如遭破壞應予以恢復或加以調整,合理設置小橋涵位置,必要時對原有排灌體系進行優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項目自身的排水系統,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

3.1.5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用地

減少或避免占用農田,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臨時用地在竣工后應及時復耕還田,恢復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線景觀設計工作

①公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②重視路線空間造型設計,包括路線線形(平面、縱面、平縱組合)和其它景觀因素(邊坡、擋墻、分隔帶、護欄、路面標線、標志牌、廣告牌、收費站及服務區建筑等)的造型設計。③做好沿線綠化設計工作,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如邊坡盡量采用種草植樹的護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設計工作,可通過沿線種樹綠化達到減噪目的,必要時設置隔音屏。

3.2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組織廣大施工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習環保知識和有關法規,提高環保意識。在施工準備工作階段,認真調查收集沿線相關資料,制定詳細有效的環保措施,施工時加強環保管理和監測。

3.2.1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的坡度;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

3.2.2減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標機械進入施工現場,平時注意機械維修保養;合理安排施工組織計劃,盡量減少施工活動對沿線居民集中點的干擾。

3.2.3防止大氣污染

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擋風措施,減少揚塵。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3.2.4防

止水質污染

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橋梁施工機械還應避免油污的污染。

3.3營運期環保措施

⑴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

篇10

公路建設環保是在公路的設計、建設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是公路建設施工的最高境界。公路建設環保就是在公路建設項目整個周期里,通過科學選擇綜合運用各種施工技術措施,保護自然環境不受道路建設的破壞與污染,保證車輛在道路上行駛安全舒適、景觀完整和諧的線性或區域交通生態系統的完整和不受污染。城鄉一體化建設推行以來,引發了公路大規模發展,道路征地及施工中導致生態負效應越來越嚴重,發生了諸如氣候熱島、環境污染、景觀割裂、生物物種減少、廊道效應等環境破壞的情況。究其原因是道路施工中,由于其線性特點,沿線地形復雜,大量的挖填,使原始的地質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東路沿途地形的過多切割和阻礙,使原有的水文條件也遭到破壞;同時新建道路對于植被和地表土的破壞,使恢復成為極大的難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自然環境的未來發展及其可怕。我們早已知道公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所以一些專家和學者不斷地探討,公路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地球是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星球,實現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是需要環境老支持的,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協調發展。不計后果的破壞和對自然的索取,都將導致巨大的惡果,最終有人類自己承擔。所以,保護環境,特別是加強道路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問題,是對后代子孫的高度負責,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2.道路設計階段的生態保護

道路建設與運輸給周圍地區造成多方面的生態學影響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路建設者所重視,人們開始關注道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采取的措施就是從道路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尊重生態學原理,以環境保護評估為依據,努力建設“生態道路”。力求使道路建設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的目標。這要求項目立項過程中的規劃要充分考慮道路沿線地質地貌條件、水文條件、氣候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是否利于環保和生態平衡。道路設計選址時,要做好充分的探勘,掌握沿途翔實的地質水文資料,道路選址時要盡量避開滑坡、泥石流、懸崖、多年凍土、巖溶等地段,如果實在不能規避,那么就要采取相應的施工保護措施,保證不破壞沿途的地質環境。設計規劃部門要對道路寬度、曲度、密度及空間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規劃,保證質量及經濟效益的同時,力求不造成大的生態破壞。公路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建設目的的單一性,只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環保評估工作做得不夠。避免道路穿越城市、景區、良田,使公路走向與醫院和學校保持一定的距離。對道路沿線的水、山、田、林進行統籌規劃和設計,使道路建設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共生。必須的行道樹、防護林、綠地建設是“綠色走廊”形成的基礎條件。道路沿線中適當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為環境保護起到監測的作用,還可為環境監測服務。注意沿途樹木栽植的高度和密度;保證道路兩側排水的順暢,完善道路功能。自然植被的恢復十分困難,一旦遭到破壞,后果嚴重。

3.道路環保工程施工

道路施工階段的環保重要性是僅次于設計階段,這是污染環境的一個集中發生階段,做好環保過程施工意義重大。

3.1嚴格控制紅線內砍伐森林植被,保護沿途的植被不被破壞,對于沿途的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以便保護物種不滅絕。

3.2保證道路建設的環保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招標。在施工合同、監理合同中,必須納入環保工作條款,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的內容、標準等要求,施工單位還要制定具體的環保方案。

3.3在招標的施工組織設計中,施工單位要明確環保工程施工要求,制定符合環保質量和標準的工藝設計。對項目沿線深挖高填地段以及邊坡防護等做好環保工程。

3.3強化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開工前應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在一些涉及環保項目工程施工前要進行技術交底,建立項目建設環保管理工作制度,指派專人負責該項工作。對主體工程防護區、取土場防護區、棄碴場防護區等進行防水土流失的保護措施,對周圍水環境、防揚塵污染等進行動態監控,充分做好環保工作。

3.4混凝土拌合期間,做好拌和站的空氣、噪音污染的防護工作。做好環保工程施工質量自檢與監理質量控制,并及時做好記錄,保持與主體工程等同的質量要求,由建設單位進行工程款項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