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綠色生產的主要技術范文
時間:2023-12-07 17:4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蔬菜綠色生產的主要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綠色蔬菜;意義; 途徑
1 我國綠色蔬菜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觀念問題
由于發展綠色蔬菜食品要求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產品質量,大多數種植者放棄了綠色蔬菜食品。近幾年大量使用生長調節劑,形成了蔬菜食品安全的另一隱患。因此,提高農戶對發展綠色蔬菜生產的認識,讓農民自覺地按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來進行生產,是我國綠色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
1.2 技術問題
發展綠色蔬菜生產要求禁用或限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合成物,那么就要求有其它較好的配套技術來指導生產,現在綠色蔬菜生產過程中的土壤肥力問題、病蟲害防治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應致力于綠色蔬菜發展中的配套技術研究,這是發展綠色蔬菜生產的基礎。
1.3 監管問題
目前,我國綠色蔬菜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生產者熱衷于申報綠色食品標志,監管部門忙于前期考察與審批工作,對生產過程及后期跟蹤監督工作不力,從而出現了一些假冒偽劣綠色蔬菜產品。另外,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綠色產品與普通產品從外觀上無法區別,而食用有害農產品后,短期內也不會出現病癥,使得消費者對市場上的綠色蔬菜產品心存疑慮。
1.4 市場問題
由于綠色蔬菜食品本身存在的優勢,同時綠色蔬菜食品投入的時間和勞動力較多,限制農藥化肥的使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產量,因此,綠色蔬菜產品需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來支持。因此,在我國蔬菜市場上,應做好綠色蔬菜產品的價格定位工作,使綠色蔬菜產品深入人心,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公平競爭的有序市場秩序。
1.5 流通問題
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體,中間環節復雜眾多,經過反復的倒運,致使流通過程不良成本很高,市場運行過程中承負著很高的交易費用和社會交易成本,這種流通體系嚴重地損害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2 我國今后發展綠色蔬菜產業的對策
2.1 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傳統觀念
綠色蔬菜是新生事物,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宣傳,普及綠色知識,使農業生產者、經營者、農產品消費者樹立綠色觀念。牢固食品安全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意識。
2.2 加快技術研究和推進工作步伐
綠色產業是21世紀的支柱產業,其發展機制是“政府推動 ,市場運作”,因此,要加強對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加大資金和科研力量的投入,加快技術研究和產品創新。另外,做好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以促進綠色蔬菜生產的發展。
2.3 加大監督檢測力度
為了保證綠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嚴格把關,保證綠色蔬菜標志申請的審批工作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應加強對生產過程的后期監管,保證綠色蔬菜產品的真實度。依據有關綠色食品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綠色蔬菜產品和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加大對生產企業的檢查及產品的抽檢、公告、處理力度,保障綠色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
2.4 加大市場調控力度
綠色蔬菜是一類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產品,要優質優價,實現綠色產品的價值。但價格不能過高,否則綠色蔬菜就會成為“貴族產品”,打擊廣大消費群體的購買積極性。由于綠色蔬菜的生產和管理成本均高于普通蔬菜,同時融入了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應將環境成本計入價格,向其他國家借鑒經驗 ,達到優質優價 ,使綠色蔬菜真正成為普通市民“菜籃子”里的一員。
2.5 加強綠色蔬菜的專業市場建設
改造傳統的流通體系,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為發揮綠色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和整合效應 ,應有計劃、有組織、分區域建立專業化的綠色蔬菜連鎖店,達到降低成本的“控制價格”,促進銷售和強化服務的作用。
3 結論
蔬菜的安全、衛生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對蔬菜生產的各個環節要嚴格按照綠色蔬菜的要求進行控制,促使綠色蔬菜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大力發展綠色蔬菜,把綠色蔬菜生產工作納入環境保護部門監督管理 ,使綠色蔬菜與國際接軌 ,參與國際競爭。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綠色蔬菜園區;發展現狀;展望;江蘇海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的調整與優化,蔬菜已成為海安縣的一大主導產業。通過加大農資技術投入力度,實施生產基地規模化,栽培品種良種化,栽培技術規范化和生產產品標準化,農產品實現了從數量型到安全型的轉變。通過園區的建設,抓科技,創品牌,辦市場,促銷售,形成顯著的產業化效應,使品牌農業、信息農業、生態農業得到大力的推進,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綠色蔬菜園區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綠色園區發展的必然性
發展高效綠色蔬菜是改原來的單純生產型為現在的經濟、文化、生態型,使綠色蔬菜走向高產、優質、高效,從而實現蔬菜的無公害生產,以促進農民增收且推動園區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蔬菜不僅要銷往國內各地還要走向世界,自從加入WTO,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就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的嚴峻挑戰。因此,必須發揮生態環境優勢,走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質量提高的高效生態農業。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不僅各種資源消耗日益突出,同時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化肥、農業“三廢”污染等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改善生態環境、緩解資源不足的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經濟質量型的綠色園區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
2綠色園區發展現狀
海安縣的綠色食品蔬菜科技示范園區位于李堡鎮,海防公路穿境而過,溝通長江水系的丁堡河和北凌河在此交匯,交通便利。李堡鎮有較好的人文環境和經濟基礎,同時自然環境優越,常年太陽能總輻射為474.9KJ/cm2,年日照總時數為2 176.4h,年平均氣溫為15.4℃,年降水量為1 021.9mm。園區的大氣、土壤、水等主要環境因素于2002、2003年經揚州市環保監測站檢測均符合綠色蔬菜生產要求,為綠色蔬菜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園區建設的規模化、特色化
歷史上我鎮蔬菜生產以常規露地栽培為主,這幾年園區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快速的發展,常年的蔬菜種植面積達1 000hm2,年播種面積穩定在3 333hm2以上,并強有力的帶動了周邊地區、園區內蔬菜的發展。園區主要生產的蔬菜有冬瓜、韭菜(黃)、大椒、番茄、絲瓜、大白菜、馬鈴薯等,品種達30多種,其中有85%以上用大、中、小棚反季節栽培,立足春提早,秋延后。目前,園區主要有4大特色:一是以光明、三里村為中心的小方柿立體種植區和“馬鈴薯—冬瓜—大白菜”高效栽培種植區;二是以紅旗村為主體的“菜—青飼料玉米—菜”露地蔬菜種植區;三是以揚莊為主體的反季節高效設施栽培模式;四是以桑周村為中心的“菜—糧—菜”水旱輪作區,建成666.7hm2冬瓜、533.3hm2大白菜、800.0 hm2馬鈴薯、133.3hm2絲瓜、533.3hm2韭菜(黃)的生產基地。
2.2園區建設的企業化、信息化
園區迅速發展,帶動相應的園區企業的建成,而企業化運作正是園區建成的最終模式,是園區建立的催化劑。海安縣以現行承包形式,根據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經濟菜、禮品菜和半成品菜的需求日益增長,建立了加工配送和銷售網點,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推進了園區產、供、銷一體化進程。如公司生產的麻蝦醬、冬瓜醬油、果蔬飲料等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還有剛剛起步發展較旺的李堡綠源農產品有限公司,公司主營蔬菜購銷及初加工,年購銷各類蔬菜約2萬噸,購銷額1 000萬元左右,并與農戶簽訂蔬菜購銷合同。企業良好的運作,推動了園區的發展,真正使蔬菜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立足長遠,選準切入點,打造品牌,摸索了多種運作方式:①“企業(公司)+基地+農戶”,也就是農戶生產的蔬菜由公司承包銷售或加工。②“專業市場+農民經紀人+農戶”,由農民經紀人預約種植,訂單收購,組織農戶生產;③“股份合作制”,由農戶或其他社會自由人自主結合各自參股進行蔬菜生產;④“返租倒包”,鼓勵有實力的大戶及企業通過返租倒包的形式承包土地進行蔬菜生產。企業的建成是園區迅速發展的催化劑,而企業良好的運作要有強大的信息體系的支撐,依托現有的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把電腦、電視、電話3種信息載體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使產地與銷售掛鉤,農業與商業聯合,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產,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站。
3園區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3.1李堡鎮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健全,技術力量雄厚
通過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加強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的引進應用,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在江蘇省農科院的支持幫助下,組建了新技術試驗基地,重點研究綠色食品栽培技術、標準化栽培技術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立足設施瓜果菜栽培,制定并頒布了《綠色食品馬鈴薯種植規程》、《綠色食品冬瓜種植規程》、《綠色食品大白菜種植規程》、《綠色食品甜椒種植規程》等企業標準,使產品質量達農業部A級綠色食品的標準。
3.2我縣是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施肥技術能應用到實處
目前,我縣氮肥用量下降,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不斷上升,同時注重使用有機肥,積極推廣腐殖酸類肥料和各種復合肥,做到無機氮與有機氮比不超過1∶1,禁用硝態氮肥。充分利用當地有利資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在雞糞中加入復合微生物肥料,經3個月以上堆悶腐熟后使用,真正做到了生態、環保、資源再利用。
3.3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綠色食品的病蟲草害防治以農業措施為主:①重點推廣抗病抗蟲的品種;②采用溫湯浸種等非化學藥劑的種子處理;③清潔田園,斷開寄主橋梁;④及時清除一些被害植株或果實;⑤套袋和防蟲網的應用;⑥采用誘劑、滅蟲燈誘殺;⑦土壤處理防治成蟲,減少越冬蟲源;⑧輪茬間接套種。
化學防治方面嚴格遵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加強對劇毒、高殘留農藥的管理。全面禁用甲胺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對硫磷、磷胺5種有機磷農藥在農業上使用,優先選用礦物資源農藥和生物源農藥。對選用的低毒、低殘留的農藥要注意其施藥量、施藥次數、施藥方法、安全間隔期、最高殘留限量以及施藥注意事項,積極推廣微生物降解殘留技術及病蟲害治理的平衡科學施肥技術,同時嚴格根據農業部對蔬菜中農藥殘留監測規定,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
篇3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飲食成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農業部門的有關專家在無公害蔬菜生產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也為人們的飲食文化提供了技術保證,而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設,有力的推動了無公害蔬菜的產業化進程。過去,菜農一味地注重蔬菜的產量,而忽略了蔬菜的品質,致使人們對蔬菜產生了畏懼心理,吃菜無味,吃菜不香,成了人們的共識。菜農又重新重視起有機肥料的使用。再回到從前,使用人、畜糞便作為蔬菜田的肥料,以此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促使團顆結構的形成。提高蔬菜的品質,蔬菜的色、香、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鎮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還有以下三方面在問題。
①無公害蔬菜基地的配套還遠遠不夠,水利設施落后,田間道路建設等問題制約著無公害蔬菜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②無公害蔬菜的營銷渠道不暢,無公害乃至綠色蔬菜生產出來了,但銷路又限制了菜農沒有蔬菜深加工企業蔬菜不能進行深加工處理。
③菜農的栽培技術水平高低不齊。菜農的科技水平直接影響著蔬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無公害蔬菜的發展。
對以上問題,鎮黨委、鎮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視,組織各個有關部門聯合辦公,為新興村無公害生產的健康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計劃在*年修建田間道路5000延長米;新建機電井四眼節水灌溉達到2200畝;在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1500畝,使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到4500畝;綠色蔬菜面積爭取達到1000畝,并以次帶動萬家、團結兩村露地蔬菜生產和一場村日光節能溫室蔬菜生產。
建一至兩個蔬菜包裝企業使新興村無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達到個個包裝,凈菜上市,防止二次污染,成為真正的無公害蔬菜,另外建一個蔬菜加工企業對蔬菜進行深加工處理,制成無公害的干制蔬菜或漬制蔬菜,延長保存期,一利于無公害蔬菜的外銷。
篇4
[關鍵詞]大理;綠色食品產業;分析;思考
[作者簡介]謝莉勤,大理學院政法經管學院講師,云南大理671000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6-0089-03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食品的安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食品的消費成為一種時尚。綠色食品的開發,有利于我們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和優化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一、大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現狀分析
1、大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優勢
大理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工業發展起步比較晚,社會發育程度和生產力水平低,總體上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發展層次。一部分山區、邊疆地區和民族地區甚至沒有工業,生產“日出而作”,交換“草皮為市”,是典型的自然經濟。在農業生產中還保留著不施農藥、化肥的生產方式。同時,大理地理環境復雜,生態環境優美,四季溫差不大,是發展綠色食品的理想地區。比如大理地區生產的蕓豆,1999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A級綠色食品。在這一地方生產的蕓豆品質較好的原因在于,蕓豆生產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高寒冷涼的山區、半山區,生態環境較好,未受污染,自然控災能力強,病蟲害少,適于蕓豆的生長發育,生產的蕓豆成熟期早、子粒大而飽滿、光澤度好、產量高、品質優美,多數產品都符合綠色食品的質量標準。尤其是分布在2100~27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其中以海拔2400~2600米地區種植的大白蕓豆、大花豆、大黑蕓豆的品質最好,屬于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大理地區天然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開發和培育綠色食品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到目前為止,賓川縣的苦里芭茶、南澗縣的黑龍潭茶、下關的沱茶、劍川縣的白蕓豆、鄧川的奶粉5家企業的5個產品已經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祥云縣的蜜柑等8家企業的9個產品已經通過無公害認證;祥云的花紅、百合等12個農產品通過了產地環境評價,正在辦理產品檢測和認證手續。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有力地改善了大理地區農產品的質量,提高了農民收入。
2、大理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存在的不足
大理地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不足,綠色食品的認識和消費并不普及,整個昆明地區有80家綠色食品超市,大理只有兩家,而且規模比較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全都是綠色產品。在生產綠色食品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困難,比如蔬菜產業,大理地區蔬菜存在著季節性、區域性的蔬菜過剩的矛盾。為了增加農民收入,保證環境持續發展,大理于2001年6月根據國家農業部正式啟動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通過了《大理無公害蔬菜生產科技示范基地》項目,投資280萬元。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部分農民觀念落后和認識的偏頗,為了提高產品產量偷偷使用不規范的農藥和化肥;同時還存在著配套技術滯后、產品缺乏統一包裝和標志、監督和檢測流于形式等問題,致使在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實踐中困難重重。又如食品加工,大理地區具有各種各樣的名特食品,但由于在歷史上所形成的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的傳統,許多食品都是由于技術含量低、包裝簡陋、衛生質量不合格而與綠色食品相差很遠。
二、大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幾點思考
1、做好綠色食品產業的統籌規劃
在大理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要發揮調控的重要作用,要擬定綠色食品發展計劃,要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看作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近期要抓好綠色食品基地的建設,基地建設起步階段要堅持擇優發展的原則,不能忽視質量,否則會給產后環節帶來嚴重的影響;中期要開發綠色食品項目,培植主導產業,搞好主導產業的策劃和營銷,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選好開發的項目;遠期要實行產業化和集團化生產,通過綠色食品產業帶動產品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
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向支持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個人和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在稅收、貸款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要指導中介機構和信息機構,匯集和各種綠色食品的相關信息,幫助招商引資,管理各種涉外事務。目前,最重要的是基地建設,針對綠色生產基地生產規模小、基地分散、經濟效益低的實際,建立各具特色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在生態環境優美的地方要作為重點基地來建設;在生態環境尚未遭到破壞或破壞比較小的地方,主要生產AA級綠色食品;在一般的地區則重點開發A級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基地的建設要按照規模化、集團化的方式來建設,也要有品牌意識,要創建名牌綠色食品基地。
2、全方位、多層次加強綠色食品宣傳力度
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大理地區許多居民的飲食衛生和安全保健意識還不強,許多人對綠色食品和發展綠色食品的目的和意義還不了解。我們對綠色食品相關知識進行了調查,結果幾乎80%以上的老百姓不知道,甚至還存在一些錯誤的理解,導致市場上有以綠顏色的食品冒充綠色食品的情況存在。
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需要公眾的認可和支持,因此,要通過各種渠道多層次加強宣傳。利用報紙、廣播、影視等宣傳媒體進行綠色食品的普及、宣傳和教育;在地方的中小學教材中增加綠色經濟和環保內容,既增強全民的綠色意識,同時還可打擊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百姓的無知騙取錢財;在農村基層要鼓勵農戶規范使用農藥,要宣傳到田間、地頭和農戶中;舉辦各種培訓班,印發宣傳資料,刊登黑板報,還可召開現場會,對做得好的農戶要采取鼓勵措施,要給他們頒發綠色證書,給予他們優惠的政策,讓農民真切感受到發展持續農業的重要性;對一些缺乏綠色品牌意識的領導和干部要加強學習和教育,引導他們逐步培養全局發展、持續發展的觀念,應把開發綠色經濟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一個標準,做得好的要給予獎勵。做得不好的要給予一定程度的懲罰,為綠色食品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3、加大招商引資
要廣泛招商引資,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完善必要的基礎設施,千方百計引進國內外大財團、大商社、大企業的資金。目前,大理引進的食品加工集團主要有四川新希望集團、娃哈哈集團、椰風集團等。政府要加強對這些集團的扶持和引導,協助外地大集團選好開發項目,做好市場前景的調查,提高產品品位,向綠色方向發展。過去在食品工業的發展中曾經存在這樣的情況,由于對開發項目考察不充分,開發出來的產品成本高,口味不符合大眾要求,缺乏市場競爭力。比如近年來漾濞開發出來的核桃精油,由于生產成本高、價格高而喪失市場;琥珀核桃由于口味不合而被京滬市場淘汰。因此,
政府要積極引導,協助集團選準項目,并請專家論證,做好項目規劃,以免浪費資源。企業要抓好食品的開發、加工、生產、銷售,利用自身關系擴大市場占有量,積極開拓市場,實現自我積累、自我投入的能力。同時,政府還要對積極開發綠色食品的外來企業、集團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物質上的獎勵。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食品的品質
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大理地區綠色食品主要是一些天然的食品占優勢,食品加工業還存在工業技術含量低、加工企業分散、規模小、產業趨同等不足。多數的加工企業僅停留在原料型加工階段,產品的附加值低。在整個大理地區的鮮梅加工企業中,梅胚加工量就占46.6%,而核桃企業的粗加工率也在50%以上。同時食品加工業歷史上形成的小打小鬧和勞動密集型的特點,致使企業忽視對員工的技術培養,制約了企業對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也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加之存在原料基地建設滯后、消費市場變化快、產品包裝檔次低等問題,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食品喪失了市場。目前能在上海、香港、福建等地占有市場的主要是一些天然的初級產品。因此,在開發綠色食品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大科技的創新力度,使科技在綠色食品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科技的培育要從農田到企業、從食品生產的基地農戶做起。要對農戶進行綠色生產的教育,比如近兩年來大理地區開展的綠色培訓效果就非常好,經過綠色培訓使部分的農戶學習和了解到關于綠色養殖的相關知識,增強了生產的能力;對企業工人也應該加強培訓,因為綠色食品生產除了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或限用農藥、化肥外,在加工的過程中還不能引入污染物,還要搞好包裝、運輸和儲藏保鮮,要有配套的技術;要改進生產技術,向全社會招聘技術人才,引進人才并幫助教育企業工人逐步掌握技術;要加強關鍵技術的創新力度,使高新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從目前來講,關鍵技術主要有:土壤的生態肥力與地力維持技術、水土流失控制技術、病蟲害的防治、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綠色食品的加工、包裝和運輸、保鮮技術等。
5、加強對綠色食品開發的管理
政府要積極組織和協調技術監督、環保、工商、綠色食品開發辦等有關部門,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產品質檢和市場監督管理體系,切實加強對綠色食品開發的全程監控。確保綠色食品開發的標準和質量;要規范綠色食品的申報和審批程序,加強綠色食品的后續管理,防止綠色食品質量的下降和假冒偽劣的泛濫;要建立獎勵和懲罰體系,對發展綠色產品做得好的給予獎勵,對給綠色食品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責任人要給予懲罰。
6、進一步加強對環境的保護
篇5
一、施肥原則
綠色蔬菜生產施用肥料應堅持以下原則:1、以有機肥料為主,其它肥料為輔;2、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3、以多元素復合肥為主,單元素肥料為輔。其原因為是在蔬菜生產中,肥料對蔬菜造成污染有兩種途徑。一是有機肥污染。有機肥污染主要是由于制作有機肥的原料帶有污染物,而造成蔬菜污染。如畜禽糞便沒有經過充分腐熟,肥料中所含有害有毒物質和病菌、寄生蟲卵、重金屬等進入菜地;二是化肥污染。化肥污染,硝酸鹽淋失造成地下水污染。蔬菜是易富集硝酸鹽的作物,在條件適宜時,吸收大量硝酸鹽,在體內不能被同化,導致積累,雖無害于作物本身,卻有害于食用者。磷肥污染主要是因為磷肥本身有各種污染物質,從而造成土壤、蔬菜的污染。這是因為磷肥中含有鎘、鉛、鉻、砷等重金屬污染。其次是放射性污染,磷礦中常伴生鈾、鐳等天然放射性元素,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進入磷肥。
二、 施肥種類
1、 有機肥:有機肥是生產綠色蔬菜的首選肥料,具有肥效長、供肥穩、肥害小等其它肥料不可替代的優點,如堆肥、廄肥。沼氣肥、餅肥、綠肥、塘泥肥、作物秸稈等。
2、 化肥:生產綠色蔬菜原則上限制施用化肥,如生產過程中確實需要施用,要根據蔬菜生育進程科學地施用。可用于綠色蔬菜生產的化肥有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鈣鎂磷肥、礦物鉀、過磷酸鈣等。
3、 生物菌肥:生物菌肥既具有有機肥的長效性又具有化肥的速效性,并能減少蔬菜中硝酸鹽的含量,改善蔬菜品質,改良土壤物理性狀,因此,綠色蔬菜生產應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肥、硅酸鹽細菌肥、活性鉀肥、固氮菌肥、磷細菌肥、復合微生物以及腐殖酸類肥等。
4、 微量元素肥料:以銅、鐵、鋅、錳、硼等微量元素為主配制的肥料。
三、 施肥措施
1、 重施有機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機肥,能不斷供給蔬菜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質的提高。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都是生產有機肥的上好原料。有利于蔬菜品質的提高。畜禽糞便要加入發酵劑經過高溫堆積發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地。發酵時將新鮮的糞便堆積后平整,覆蓋一層農作物秸稈,再堆積一層糞便,如此一層覆蓋一層后,用塑料薄膜密封自然發酵,使發酵溫度保持在15°C―45°C之間。農作物秸稈粉碎后與畜禽糞便一同堆腐發酵效果更佳。堆積發酵的肥堆周圍挖30厘米寬、20厘米深的地溝通至長2.5米、寬2米、深1.5米的糞池,儲存發酵流出的糞液。農作物秸稈堆積發酵的方法是每100kg秸稈加入速腐劑1―2kg,一般20天左右即可成肥。
2、 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實踐證明,在相同基肥條件下,追肥用量越大,蔬菜中硝酸鹽積累越多,因此,綠色蔬菜生產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每畝施用純氮15kg。其中2/3作基肥,1/3作追肥。
3、 重視化肥的科學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態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每畝施氮量控制在純氮15kg以內。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態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層。尿素施于10cm以下土層。早施有利于蔬菜早發快長,延長肥效,減少硝酸鹽積累。實踐證明,尿素施用前經過一定處理,還可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肥效,減少污染。處理方法為:取一份尿素,8―10份干濕適中的細土,混拌均勻后堆放于大棚內,再蓋上塑料薄膜,堆悶7―10天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與有機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 施肥因地、因苗、因季節而異。不同的地質、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節施肥種類、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一般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機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早發快長。夏秋季節氣溫高,硝酸鹽還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鹽的積累,可適量施用氮肥。
篇6
關鍵詞:品牌建設;綠色農產品;綠色農業發展道路
0.引言
生產者采用科學生態的方式生產綠色農產品,這種生態科學的方式是指對環境的污染小,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外界干預低,同時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具有高效、優質、高產的特點。消費者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觀念,傾向于綠色消費的生活模式,并且信息的迅速傳遞,增強了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了解。品牌建設是農產品銷售的重要吸引點,品牌建設也是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一般來說,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總是傾向于選擇知名品牌的產品,無品牌的綠色農產品很難進入規范化的大型超市、連鎖商店。因此,在生產綠色農產品的過程中,要加大對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宣傳,產品的品牌建立離不開銷售管理人員的積極引導。但是現在,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貿易壁壘和綠色產品的檢驗指標越來越嚴格,國外的綠色農產品不斷地進入國內市場,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更加困難。那么,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要積極的尋求各種手段,比如說,廣告銷售、互聯網模式等,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建立品牌,從而逐漸在市場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就現在而言,綠色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可以逐漸將農業從一個低利潤、低效率的產業發展成一個較高利潤、高效率的產業。因此,農民僅僅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產品本身的特點來吸引消費者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建立品牌、發展品牌以打響綠色農產品的旗號。新農蔬菜合作社的長遠之計也是要建立綠色蔬菜的品牌。
1.新農蔬菜合作社綠色產品品牌建設SWOT分析
1.1優勢分析
民間常說,“北有壽光,南有嘉魚。”新農蔬菜合作社是湖北省嘉魚縣的大型蔬菜合作社,春夏季種植南瓜,秋冬季種植包菜。
一是氣候、土地資源條件優越。嘉魚縣潘灣鎮屬于亞熱帶,主要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多,水資源豐富,溫度適宜。這些條件都適合瓜果蔬菜的生長。而且主要是在長江中下游,土壤多為沙質,肥沃且翻新能力強,瓜長得很大,蔬菜的味道甜。農業生產的預期性比較好,適合蔬菜作物的種植。
二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潘灣鎮屬于平原,土地平整而廣闊,o瓜果、蔬菜的種植提供了巨大的土地面積。潘灣鎮既靠近城市中心武漢,又通往咸寧,還連接著縣城嘉魚,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交通環境便利,為蔬菜的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三是受武漢市及周邊經濟資源的依托,農民自有資本比較多,為瓜果蔬菜的投資提供了充足的成本,同時,山東、廣東地區對蔬菜的需求量非常大,給蔬菜、瓜果的銷售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2劣勢分析
目前,新農合作社蔬菜品牌建設所需的技術、種植人才短缺,互聯網和信息化程度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品牌戰略需求。新農合作社的產品在銷售過程中,銷售模式比較單一,僅僅依靠當地商販或收購者的意愿定價,定價過程充滿隨意性,損害了合作社農民的利益,蔬菜的儲藏和運輸設備無法適應季節變更的需要,在高溫的情況下,產品容易腐爛,寒冷的情況下,由于保溫措施的落后,蔬菜失去新鮮度,影響外觀。當地農民單一的銷售、經營方式,品牌建設的落后,新農蔬菜合作社的綠色蔬菜銷售影響范圍有限,無法將品牌和產品之間準確地聯系,農民的蔬菜會出現質量很好但是不能夠賣出好價錢的現象。品牌的建立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新農蔬菜合作社規模小,沒有足夠的社會資金來推廣產品、建立品牌,這些都是形成阻礙品牌建設的原因。
1.3機會分析
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對農業生產模式的變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和農業的綠色發展受廣大人群的關注,生態有機農產品成為農產品出口中比較容易遭遇壁壘的產品。因此,建設綠色農產品品牌對于開發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和開展綠色消費創造了動力,由此,新農合作社蔬菜的綠色、安全正好彌補了當地市場在此區域的空缺,新農合作社蔬菜產業發展自己的特色,成立了相應的品牌,既是重要的機會,也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目標。
1.4威脅分析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國際貿易規則中對農產品的檢查和規范標準越來越嚴格,尤其是涉及人們身體健康和環境的項目,非常的細致,給中國綠色農產品的出口帶來了困難。一直以來,新農蔬菜合作社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這種傳統的種植形式,不能夠很好地發揮規模效應。現階段,新農蔬菜合作社農民缺乏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識能力不足,有時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滿足國際市場的標準,應對國際綠色蔬菜農產品市場的競爭能力不足,容易受國際貿易壁壘的影響。隨著武漢市經濟的擴張和輻射,大批的工廠越來越多地向周邊的農村地區轉移,給農業蔬菜種植帶來了威脅。農業生產主要依賴于自然環境,農產品的生產必須以良好的空氣、水、溫度、陽光為前提,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更是無法離開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環境受污染的范圍變大,綠色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受到破壞,影響了整個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總而言之,確保農業生產在一個安全的自然環境中,是綠色農產品品牌建設面臨的難題。
2.新農合作社綠色產品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品牌數量相對較少,發展速度緩慢
新農蔬菜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品種單一,大部分農民都是種植同一種蔬菜或者瓜果,總是在收獲的季節,等待著小商販或者更大的中間商來收購。綠色農產品數量大,但是還是無法與山東壽光的蔬菜相媲美,也就是說,新農蔬菜合作社缺乏多樣化的農產品,更缺少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蔬菜、瓜果的特點沒有顯示出來,蔬菜的品牌效應無法發揮出來,加上農產品品牌優勢的缺乏,很多外界的消費者不能夠及時了解農產品特殊的營養物質或者其他的成分。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和南瓜產品本身存在差異,銷售方式也不同,但是至今而言,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農民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對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培育的意識落后,無法形成有競爭力的蔬菜品牌,再加上當地沒有相應的支持政策,新農蔬菜合作社的品牌發展的速度相當緩慢。
2.2科技含量低,生產落后
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大部分都只經歷了一個過程,沒有經過任何的加工和再生產,農產品基本上是從土地直接運送到消費者手上。農產品從整個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涉及到高含量的技術因素。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農產品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當地鄉鎮企業數量缺乏,生產技術不能夠對農產品進一步的加工,固定資產設備的不足,農產品生產設備不先進,技術落后。雖然,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投入量增加,但是產品的收益沒有相應的增加。整個新農合作社中農民參與培訓的人員較少,農技推廣人員不足,蔬菜的種植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2.3宣傳力度不夠,缺乏綠色營銷觀念
雖然,新農蔬菜合作社的瓜果蔬菜在各地有一定的名氣,并且當地政府立志于建立蔬菜基地,但是蔬菜合作社還是主要以種植數量和農產品銷量大而被人記住,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農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消費者將其和其他的普通農產品混為一談。這就會造成部分消費者不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新農蔬菜合作社的產品。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品質質量不錯,但是當地合作社的社長很難帶動社員進行品牌宣傳,大部分的農民都只是關心蔬菜、瓜果的價格,是否能夠賣出去,很少關心產品品牌帶來的附加值,農民品牌意識的缺乏,自然就沒有綠色營銷觀念,這使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更加困難。
3.新農合作社綠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對策
3.1增加綠色農產品品種,加快發展速度
首先,新農蔬菜合作社可以增加綠色農產品品種、瓜果蔬菜的品種類型。向其他同樣種植蔬菜、瓜果的地方引進新的品種,使農產品品種豐富多彩。比如說,積極的同外界合作社交流,隨時關注市場信息,了解市場上消費者所偏愛的農產品品種,根據當地的氣候資源和土地條件,開展生產,以滿足市場的空白或短缺。其次,政府可以幫助新農蔬菜合作社的社農認識更多的人,拓展人脈渠道,了解更多的產品,有意識地宣傳農產品品牌的重要性。最后,新農蔬菜合作社的銷售者在銷售綠色蔬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產品的包裝,消費者都喜歡外表看起來漂亮的東西,農產品的包裝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包裝有利于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逐步地將新農蔬菜植入到消費者的腦海里,既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又體現了產品的特色化。
這樣一來,農產品順應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對綠色農產品需求變化的趨勢,而且提高了產品身價、提升了品牌的形象。
3.2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技術
政府可以加大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宣傳,出臺相關政策,對廣大農民實施品牌意識的教育,大力向農村引進先進人才。人才引進促使農村科技化生產,實現農產品升級,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對農產品市場的知識宣傳,促進農民認識到品牌建設對于農產品的優勢作用。政府積極大力引進外資,促進新農蔬菜合作社積極投產建廠,構建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發展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蔬菜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迅速發展。如今,政府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大學生本來就是擁有高素質和豐富理論的群體,大學生回鄉,可以幫助農民了解和接受最新的農業科技觀念和農產品市場觀念,從而促進農產品質量建設和農產品的品牌化推廣。
3.3提高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宣傳力度
品牌宣傳是市場營銷的一種手段。新農蔬菜合作社作為一個組織,進行品牌宣傳是企業的戰略目標。品牌宣傳的過程就是營銷的過程,關鍵是讓消費者了解新農蔬菜的特點,這就要求在宣傳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如微信公眾號、廣播媒體終端等進行綠色農產品品牌宣傳。利用節假日,眾多人外出旅游、購物的機會,在超市組織大型賣場,優惠折扣的活動,宣傳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農產品。互聯網+時代,利用互聯網信息傳遞的快捷渠道,擴大綠色農產品市場的范圍,將資源優勢、生產優勢和綠色品牌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將更多的農業產品轉化為商品,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增加農民的收入。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新農蔬菜合作社、農村商販等創牌主體的快速發展,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產品的品牌宣傳力度。
3.4提高農民的品牌意識
新農蔬菜合作社內部加強團結意識,實現農民和合作社的共贏。在農產品的專業知識和品牌認知上對農民進行大力的宣傳,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和銷售模式,在逐步宣傳新農合作社蔬菜產品的過程中,讓人們體會到品牌帶來的效益,不僅是關注綠色蔬菜的生產,同樣也要積極的建立品牌。政府也要幫助大力宣傳品牌,將品牌意識作為幫助農民建立綠色農產品品牌的重要方式。對新農蔬菜合作社的農產品的收購政策加以改進,盡量統一收購價格。在出售農產品的過程中,首先對農產品進行準確的質量檢驗,將農產品的質量進行分類,其次,把通過準確的質量認證作為重要的程序,加強農民對于農產品品牌效應的認識和對農民切身關注的利益問題的關注,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品牌。
篇7
1.1晉中市生態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
1.1.1自然因素的限制。一是氣候資源。氣候資源不僅是農業生產物質和能量的重要來源,更是生態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首先,由于晉中市全年平均氣溫是在8.5℃左右;全年有255d左右的日均氣溫≥0℃;輻射總量為545~581kJ/cm2,呈現較大的溫差;雖然光輻射較大,但溫度偏低、氣候干燥、無霜期短,不利于生態農業的生產。受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全市大部分耕地的光熱配合不夠協調。二是土地資源。晉中市的土地總面積為164.04萬hm2,約為山西省土地總面積的10.5%,在全省11個地(市)中排行第4。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280m2。但由于晉中市園地面積較少,水域面積較少,水資源匱乏,盡管未利用土地面積較大,但是仍然影響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的潛力。各類土地面積情況見表1。由表2可知,平遙縣和壽陽縣的綜合土地資源自然條件較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數量均在全市排名靠前,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較多,土地利用潛力較大。但是,介休市的綜合土地資源自然資源較差,成為介休市發展生態農業的限制因素。三是水資源。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5.6億m3,其中河流徑流量10.3億m3,地下水資源10.4億m3,二者重復量5.05億m3。人均水資源量585m3,土地平均水資源量4455m3/hm2,均略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但地下水嚴重超采和水質污染嚴重也威脅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由表3可知,農業用水量占到總用水量的54.03%,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靈石縣和壽陽縣的農業用水量偏低,分別是7.7%和15.6%。壽陽縣發展生態農業水資源將成為最大的限制因素。左權縣的水資源總量15412萬m3,是晉市中最豐富的,其次是和順縣和昔陽縣,分別為13886萬m3和13660萬m3,水資源總量貧乏的是祁縣6008萬m3。
1.1.2主觀因素的限制。首先,現代生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但是農民普遍知識水平低下,對生態農業的相關技術知之甚少,因此是快速建設生態農業的不利因素;其次,現在農村生態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仍然是處在小生產地位的孤立、分散的農戶,這樣的小規模農業生產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
1.2晉中市生態農業的優勢
1.2.1特色、綠色農產品具有強大競爭力。晉中市的小雜糧以其營養價值高、品質好、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享譽國內外,市場前景廣闊。目前,晉中市廣為種植的雜糧品種有玉米、高梁、谷子、莜麥、蕎麥、黍子、馬鈴薯、黃豆等品種,植面積約為26.135萬hm2[1]。根據晉中市資源特點和優勢,大力開發綠色農副產品加工的前景廣闊,如以紅棗、核桃為主的干果系列;以蕎麥、莜麥等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豬、雞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等。
1.2.2應用了農業物聯網指揮系統。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實現了科學監測,科學種植,幫助農民抗災、減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利用無線網絡監測平臺,對農產品的生長過程進行全面監管和精準調控。開發基于物聯網感應的農業灌溉控制系統,達到節水、節能、高效的目的。
1.2.3建立了生態領導機構和管理機制。晉中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大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市政發〔2011〕25號)[2],把環境、生態、資源保護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實現晉中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為全市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2晉中市生態農業發展目標
2.1開展糧食優化項目,提高糧食產量
晉中市發展特色農產品,重點是要把谷子、小麥等的豐產方建設放在開展特色農產品的首要位置上,積極推廣標準化技術規程,把節約成本、增加效益、優質高效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推廣。同時還要根據不用環境、不同作物,確定農作物的限制因子,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提高糧食產量。
2.2開展蔬菜設施化項目,生產綠色蔬菜
認真貫徹全省“百萬棚行動計劃”的精神,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把日光溫室、各種型號的拱棚設施以及防蟲網棚設施作為重點建設項目,再次把108國道作為軸線,建設標準設施的蔬菜園區。將晉中市建設成為全省生產精品綠色蔬菜最大規模的地基和省城人民放心的菜園子。
3晉中市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晉中市要借太原晉中同城化建設的機遇,快速發展晉中生態農業。圍繞“一個目標”,推進“三個轉型”,實施“六大工程”,建設“三大基地”[3],傾力實施糧食優質化、蔬菜設施化、養殖工廠化、林果集約化、加工品牌化、生態產業化六大工程;把晉中市建設成為全國生產精品綠色蔬菜基地、山西省第一大的蔬菜基地[4]。晉中市現行的生態農業模式有城郊種養加工綜合農業模式、平川區農林牧副漁各業協調發展模式、丘陵區林果農牧共生鏈模式、庭院生態經濟開發模式等發展模式[5]。“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在晉中市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截至目前,全市的這種生態模式已經擴大到100個溫室,不僅有顯著經濟效益,而且社會利益也是非常顯著的。使用沼氣做飯,在減少家務勞動的同時也提高了家庭環境衛生的質量,人類和動物的糞便以及秸稈在發酵之后,殺死細菌病毒,就變成了高品質的速效有機肥料,不僅可以作為溫室蔬菜的速效肥料,而且還可提供給其他農作物,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這樣生產的農產品就是綠色的、無公害的。使用此種方法有2個好處,一是充分合理利用資源,避免資源造成浪費;二是使農村環境更加清潔,同時也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了蔬菜的污染度。
4建議
關于晉中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研究,將對全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晉中市生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4.1開發優勢產業
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就必須調整生產結構,開發新農業產品。綜合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改造農業生產條件,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重建生產體系提供物質支持[6]。建設特色主導產業和發展生態經濟區域經濟的基礎工程,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資源整合起來,綜合開發利用。
4.2加快生態農業知識普及
農民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同時農民又是生態農業最直接的受益者。農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是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的基礎保證。因此,要加快生態農業科學知識普及,提高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和生態農業技術,把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4.3完善生態農業的基本組織
篇8
由于采用物理農業技術,在蔬菜大棚中生產的蔬菜較對照溫室提前10天上市,黃瓜較常規種植增產30%;發病率降低83%,辣椒較常規種植增產25%,發病率降低85%;達到的綠色的標準,西紅柿較對照棚相比畝產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長過程中未施用農藥,實現了蔬菜的綠色無毒化生產,對照棚中施用了7次農藥,較對照棚節省農藥施用費70元;同時,由于示范點采用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生產的綠色蔬菜由于無農藥、化肥殘留,品質好,在阿勒泰市直接進入超市,實現了“農超對接”,銷售價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為種植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技術推廣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項目領導、技術小組及時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領導小組,負責機具的選型、引進、適應性改進、技術指導、組織實施、宣傳培訓等工作,為該技術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和技術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強宣傳和技術培訓工作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現代物理農業化技術》培訓教材,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用于技術培訓及宣傳。通過“科技之冬”、技術培訓、新聞媒介等形式對現代物理農業技術進行培訓、宣傳,培訓農民400余人次,培訓農機技術人員60余人,發放培訓教材200余份。通過強有力的宣傳,使現代物理農業技術得到普及。
2.3責任到人,跟蹤服務在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機技術人員各負其責,嚴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職責。深入示范點,實地考察大棚情況,根據所選大棚面積確定了機具的型號,技術人員從設備安裝調試、作物生長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長等各個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各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保障了設備的正常運轉及效果的正常發揮,同時做好對比測試數據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通過技術推廣實施,雖然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的認可存在一定難度。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改變了以往農民所習慣的化學農業模式。相對于化學農業的直觀、見效快的特點來說,物理農業技術中的空間電場的效果,在農民看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農民接受此項技術還需要一個過程;二是推廣應用見效周期相對較長。物理農業技術相對于其他農業技術來說是一個見效周期較長的技術,在一個生產周期結束時其增產、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體現;三是技術服務不能滿足農民需求。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機具一旦出現故障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維修或更換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務不能滿足此項要求,且配件更換需從生產企業發貨,需要的時間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機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機具價格較高,農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個蔬菜大棚中將物理農業裝備全部配齊需要投入上萬元,農民接受此價格存在一定難度。
3.2對策
3.2.1與農業合作社配合推進此項技術的推廣速度。農業合作社在農民中的影響力較大,借助農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可大大加快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
3.2.2通過媒體、舉辦現場會、培訓班等方式加大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的宣傳力度,一方面使農機技術人員掌握該項技術,另一方面讓更多的農民了解、認知此項技術。
篇9
AAXX農業產業園基地簡介
AAXX農業產業園由AAXX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07月成立,10月投資興建,注冊資金2000萬元。由BBB擔任公司法人代表,產業園位于XXXXXXXXXX,占地面積2790多畝,預計總投資約5800萬元,一期已投資2000萬元,主要用于二代棚體、水產養殖基地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二期已投資1800萬,主要用于二代棚體及特種養殖基地建設。三期計劃投資2000萬元。基地建成后,其核心示范區占地2000畝,綠色蔬菜新品種示范區占地1000畝。其中復式日光溫棚700畝,2015年又新建2600平方米蔬菜集約化育苗連棟大棚,并配套完善相關育苗設施。基地常年種植有辣椒、西紅柿、豇豆、毛豆、有機花菜、西蘭花、韭菜、網紋甜瓜、冬瓜、萵筍、黃瓜、櫻桃番茄、西瓜等果蔬,同時園區有各種魚、蝦、泥鰍等水產品精養區、蝦稻混養生態養殖區近1000畝。
園區嚴格按照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建設標準建設,目前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部到位,殺蟲燈、性誘劑、粘蟲板、防蟲網等各項綠色防控技術在基地蔬菜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園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體系,為產品質量安全做好一切保障。
公司已注冊“和蕙園”品牌商標,“綠色食品”及ISO9000已順利通過認證,2015年已經順利通過“國家級蔬菜標準園”驗收,獲得2014-2015年度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稱號,公司與其他同行企業成立五聯蔬菜種植銷售有限公司,為產品銷售提供了保障。
基地在抓好生產的同時,發展凈菜加工配送,在XX京、XX、XX、XXX等周邊大中城市開設蔬菜直營店。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基地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年純收入達2000萬元,可解決當地100余人就業,帶動周邊農戶人均增收5000多元。
篇10
1、產業化經營水平還較低
目前本地區蔬菜產業單家獨戶的傳統生產方式依然占主導地位,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低,不利于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的實施,露地種植面積大,經濟效益較差;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水平低,蔬菜加工出口龍頭企業仍然較少,規模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經濟共同體,蔬菜深加工和精細包裝所占比例很低,產品附加值少;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雖然成立的蔬菜專業合作組織不少,但大多都缺乏有效的運轉,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流通渠道不健全,缺乏規模化專業化的蔬菜批發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許多瓜菜產品靠地頭、路邊交易,或者市場零售,市場營銷力度不夠,蔬菜優質不優價。
2、蔬菜科技創新不足,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目前尚未形成與蔬菜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科研推廣經費投入不足,技術推廣機制不活、推廣手段落后,推廣人員不足,推廣、服務不到位,縣、鄉、村三級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鄉級蔬菜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基本上處于無為狀態,對蔬菜生產的指導服務基本上是應時而為,缺乏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大部分村級沒有蔬菜技術推廣人員。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普及與市場需求脫節,在蔬菜生產上,尤其設施蔬菜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面有較大差距,菜農的文化科技素質及種植水平與新時期的需求不相適應,蔬菜科技總體水平仍然滯后。
3、加工滯后影響企業發展
蔬菜加工出口龍頭企業仍然較少,蔬菜的商品質量、包裝及營銷手段仍處于初級階段,蔬菜加工產品單一,加工技術和產品沒有突破,深加工和精細包裝所占比例很低,產品附加值少,新鮮蔬菜目前尚無商品標準,無包裝或包裝簡易,運輸車輛不具備保鮮和遠途運輸條件。這些因素都阻礙了蔬菜產品企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二、蔬菜產業發展對策
1、大力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狠抓產品質量
加強宣傳,將相關文件及技術材料下發到基地鄉鎮和農戶,使基地蔬菜生產做到有章可循,有標準可依;在基地樹牌立標,列出禁用農藥和限用農藥,提醒農戶安全用藥,杜絕禁用農藥的使用;加強檢測,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系統,對基地蔬菜生產及市場上的蔬菜產品進行有效監督;加強投入品的管理,杜絕違禁投入品的使用。大力推廣藍黃板、防蟲網、頻振式殺蟲燈、沼渣沼液等病蟲害綠色立體防控技術,切實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加強市場建設
建設專業的批發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搞好市場配套建設,建立蔬菜信息網絡體系,增強和完善市場功能,做到硬環境和軟環境一齊抓,提高市場運作水平。堅持以法管理,創造公平的交易環境,努力提高交易服務質量,發揮市場對生產的帶動作用。在市場流通上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實現蔬菜的產前、產中、產后質量的全面檢測及安全認證,規范市場,保護標準化基地生產者的利益。發揮蔬菜批發市場的載體作用,組織干部群眾通過網絡信息、聯系外地菜商、組織蔬菜外運、引導壓茬銷售等方式,幫助菜農解決蔬菜銷售難題。積極開拓外地蔬菜銷售市場,以國內大中城市為重點,在超市設立煙臺蔬菜專柜,積極開展產品的展銷促銷活動,切實把拓寬流通渠道作為促進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3、建立和完善蔬菜價格預警體系
建立和完善蔬菜價格預警體系,對當年價格高、效益好的蔬菜密切跟蹤,防止來年大跌價。政府部門和協會組織要在種植前后各個環節,收集田間地頭、流通環節的各類信息,進行匯總,然后通過權威的平臺信息,將各地各種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產量、銷售量等情況及時向社會,讓農戶能夠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走勢。媒體要做好正面宣傳報道。
4、完善農產品儲藏加工體系
國家應該投入資金,通過扶持企業或合作社,建設儲藏庫或加工設備,在蔬菜特別是大白菜、蘿卜、土豆等大宗蔬菜收獲集中時期,價格低時吸儲或加工,淡季投放市場,保障農民收益和穩定市場。
5、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
扶持發展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加工、營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體系;大力發展蔬菜產品精深加工、精品包裝,強化蔬菜產品貯藏、保鮮、加工等產后處理手段,推行農超對接、產銷對接,實現產品多次轉化增值;積極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水平,并加強合作社(或加工企業)、蔬菜配送中心、生產基地之間的相互鏈接,逐步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聯合體,形成以企業帶基地,基地促企業的雙贏機制。
6、加快科技創新
尤其是蔬菜育種、栽培、加工和機械化、信息化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以及蔬菜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重視發揮各級蔬菜科研隊伍的作用,支持有實力的民營科技單位加入科技創新體系。
7、繼續做好技術培訓
加強蔬菜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政府部門給與一定的政策、財政支持,理順關系,明確責任權利,構建順暢、有效的服務網絡,及時將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傳到菜農手中,將技術人員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分層次搞好鄉鎮瓜菜技術員、農民技術員、科技帶頭戶和廣大農民的定期培訓。
8、加大品牌蔬菜培育和推介
進一步加大培育和爭創名牌的工作力度,引導菜農走無公害、綠色、有機種植的路子,提升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勵進行“三品”認證,搞好商標注冊,制定商品標準,積極爭創國家或省級名牌產品,申報國家馳名商標和省著名商標,建設一批綠色、有機品牌蔬菜基地,積極引導開展已有特色品牌建設,做大做強地方特色區域品牌。
- 上一篇:弱電施工安全保障方案
- 下一篇:防洪安全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