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土壤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土壤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路基; 土壤改良
Abstract: combining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lower strength and low liquid limit clay improved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highway.
Keywords: subgrade; Soil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U2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一、前言
隨著高速公路建設規模和規格的增加,修筑高速公路所用的主要材料――土方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但根據國家提倡保護耕地的要求,所能用的土方也越來越少。為了能適應高速公路的建設需要,各用土單位開始采用各種非適應性填料改良后用于路基填筑。下面就結合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段第19合同段就填料強度較低的低液限粘性土情況,談談我們施工中的土壤改良情況。
二、工程概況
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段第十九合同段起始樁號為K77+798.266,終點樁號為K82+550,主線全線長4.75Km,另有南蔡互通式立交A、B、C、D、E五個匝道1.73 Km,路基土方共103萬方。由于所在路段周圍耕地受到保護,路基土源十分貧乏,沒有較適合的填筑用土,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北京排污河內多年沉積的淤泥質土。該類型土十分松軟,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滲透性小,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和礦物質。該類土遇水有強膨脹性,進行路基填筑時,對路堤的壓實密度和穩定性有較大影響。
三、土壤改良的可行性研究及其原理探討
針對該類土松軟、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強度低、滲透性小、不易固結的特點,我們集中精力進行了關于土壤改良的研究。我們改良的目的主要使降低孔隙比和含水量,提高強度,達到易固結的目的。根據施工經驗和查閱大量資料后,施工現場進行摻拌其他材料進行土壤改良。有兩種較適合的材料:水泥和石灰,但水泥的時效性較強,不適合大面積進行土壤改良。若采用生石灰改良土壤,生石灰吸收水分,與水發生反應生成消石灰,同時產生熱量,蒸發土中的水分,減低土中的含水量,消石灰與土顆粒陽離子之間交換,使土產生化學反應而固結,從而改變土的物理和化學性能。
生石灰改良的作用和處理效果
時間
作用 短時間 長時間
穩定作用 1、吸水
2、發熱,水分蒸發
3、毛細管吸水
4、灰、土顆粒交換 1、硬凝反應
2、碳化作用加固土
處理效果 1、減低含水量
2、塑指降低
3、粘性降低
4、改善操作 1、增加強度
2、增加剛度
四、試驗情況
通過京津高速公路第二中心試驗室多次檢測,該類土承載比CBR大部分在2.0-5.0之間,塑性指數在10.1-17,液限在39%左右,固結系數為2.1%-4.7%之間。按照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規定,該類土不適合作為路基的填筑材料,為不合格的填料(相關報告附后)。
現場路基采用素土填筑時,易出現如下情況:土壤中水分散失速度慢,盡管使用鏵犁多次翻曬,也很難達到最佳含水量,大部分水分已與土顆粒形成晶體,以晶體的形式存在。在采用大型壓實機械壓實時,隨著壓實遍數的增加,受到晶體中水的影響,土顆粒的錯動相當困難,壓實度不一定增長。直接填筑時很難達到室內試驗時經過擊實后的壓實度。同時,填筑完后的路基穩定性較差,極易被雨水沖刷,雨后成為稀泥狀,在有風天氣則大范圍揚塵,施工相當困難。
采用石灰進行改良時,石灰標準如下:
石灰的原材檢驗應嚴格進行,不合格的原材堅決不許進場。生石灰(CaO+MgO)的有效含量應符合下表的標準:
表1 生石灰的技術指標
五、施工過程
我們采用摻拌5%的石灰進行翻拌改良土壤,在施工方法上,我們設計了兩種對比方案:
(1)、在施工現場拌和。根據試驗情況確定加灰摻拌的比例和最佳含水量,標準擊實等。對生石灰進行檢驗,檢驗Ca、Mg含量符合Ⅲ級以上后才能使用。先在路基上鋪一層虛土,然后將消石灰撒到土上面,使用鏵犁和旋耕犁配合拌和機翻拌,攪拌均勻后繼續使用鏵犁和旋耕犁翻曬。翻曬至含水量符合要求后進行碾壓,經過壓實度檢測后進入一工序。該方法施工周期大約在5-6天左右。
(2)、在拌和場拌和。根據試驗情況確定加灰摻拌的比例和最佳含水量,標準擊實等。對生石灰進行檢驗,檢驗Ca、Mg含量符合Ⅲ級以上后才能使用。將備土場需要改良的土方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個坑或每一定土方數量處挖一個坑,將生石灰用運行車拉到備土區倒入挖好的坑中,將原挖出來的土回填、排壓。讓石灰充分吸收土中的水分,同時散發大量的熱量,該熱量不但能蒸發水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將土中的有機物碳化,3-5天后,埋入土中的生石灰基本上消解完成。使用挖掘機挖開后翻拌均勻,將翻拌完成的土方用運行車拉至路基上攤開,翻曬,碾壓成型。在碾壓成型消石灰中的陽離子和土顆粒中的離子發生置換反應后,灰土開始固結成有一定強度的板體。在路基施工的過程中,拌和場繼續進行拌和。該方法不僅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而且經過灑水養護后,土體強度一般能達到0.3Mpa左右。
經過兩種方案的對比實施,方案一不僅施工周期長,而且經過消解的石灰,其吸水效果小,改良效果不明顯。方案二施工周期較短,機械利用率較高,且其承載比和壓實度完全能滿足表3的標準。經過優選,選擇方案二效果為佳。
六、工后檢驗
改良后的灰土在碾壓完成后進行檢驗,壓實度能達到室內標準試驗的合格標準。7天后固結的灰土用人工很難挖開。從開始填筑至路面結構曾開始施工近12個月的時間里,整個路基平均沉降量僅10.82cm,同時在雨季中,路基邊坡相當穩定,雨水僅能沖刷邊坡表面虛土。彎沉試驗的資料較素土填筑路基小許多,較好的保證了路基的穩定性。
七、施工注意事項
采用生石灰改良土壤時應注意:(1)、生石灰運輸保管時,要防潮防水防塵,遇水后發生水化反應,降低其改良土質的作用;(2)、加強安全防護,防止燒傷事故,并應防止污染環境;(3)、必須采用合格的生石灰,如果不合格,為了達到相同的效果就必須而增大石灰劑量,將導致壓實度不易達標;(4)、碾壓前灰土含水量應較最佳含水量高2%左右為佳,否則易出現壓實較困難或后期開裂現象。
八、結束語
篇2
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土壤學背景,運用土壤學相關理論深化對環境化學知識點的理解。污染物在大氣圈、水圈和土壤圈間遷移、轉化和循環,在講述前兩圈層內污染物的化學行為時,將土壤圈作為環境的關鍵帶聯系在一起。在分析影響酸雨的形成因素時,闡明大氣顆粒物酸度及其緩沖能力,比較不同城市大氣顆粒物對酸雨的影響,考慮到不同區域揚塵的化學組成與相應土壤組成的基本特點,補充說明我國南北土壤組成及性質差異,強化土壤學與環境化學知識的融合。在水環境中,氧化還原反應平衡影響和決定變價元素或污染物的形態、遷移和轉化過程,以土壤錳氧化物、鐵氧化物及層狀硅酸鹽礦物對有毒金屬離子Pb、Cr和As等形態及其轉化過程的影響作具體案例進行說明。這些相關內容,課程組教師已在實驗室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可娓娓道來,豐富了授課內容,也能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文獻調研也是擴充教學內容的重要方法。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之外,在課堂或課后適當補充土壤學相關知識,擴展學生視野。補充內容涉及環境化學熱點和前沿,也超出一般土壤學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有的需要查閱新近文獻才能完成。環境化學中提及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一般認為礦物燃料燃燒是大氣中CO2的主要來源,而往往忽視了土壤中碳的貢獻,不同農業利用土壤中碳素的微小變化也會對大氣中CO2濃度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加劇溫室效應。為讓學生了解實際情況,布置課后文獻調研,了解有關土壤碳形態、分布、遷移轉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如植被、氣候、施肥和土地利用類型等)。這些課程改革使環境化學與土壤學得到有機結合,進一步明確了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強化學生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最新科研進展也是我們關注的教學內容,多以專題形式進行講述。為了說明環境化學研究新進展,結合教師專業背景,我們就污染土壤的電化學修復和綠色化學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作為專題進行授課。雖然教材對相關內容有所介紹[1],為詳細說明相關進展,任課教師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進行全面闡述。如污染土壤電化學修復專題中提及土壤顆粒類型對修復效果的影響,更是加深了對土壤基本特性的認識。專題報告主題不多,所占學時少,卻能讓學生了解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最新科研動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另外,專題文獻報告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如為了用實例說明并區分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是生長代謝還是共代謝,安排學生課后查閱有關土壤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最新文獻,并適時安排學生報告所閱讀文獻。文獻調研還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樹立對待科研論文的正確態度。
完善實驗實習
為了深化對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轉化過程的認識,也結合土壤學相關知識,除常規環境化學實驗外,還新設計并安排了三個實驗,分別為土壤對重金屬離子鉛的等溫吸附實驗、氧化錳對C(rIII)氧化量的測定和鐵(III)—草酸鹽配合物對橙黃II的光降解動力學。在實驗目的上,我們更偏重于探明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過程。前兩個實驗讓學生深化對土壤吸附氧化重金屬離子機理的認識,明確作為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錳氧化物影響變價金屬離子的存在形態與遷移轉化過程,了解土壤對有毒金屬離子熱力學吸附氧化研究的原理和一般方法,掌握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測定重金屬離子濃度、制作吸附等溫線等方法。后一個實驗可認識光解動力學基本方法及其在環境化學中的應用,熟悉有機污染物的消除方法。上述實驗內容既屬于環境化學教學范疇,又深化了土壤學知識,更體現出農業院校的教學特色。為增強學生科研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我們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走進實驗室獨立開展科研活動。課程組教師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土壤環境化學領域,為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土壤環境化學相關的課題研究提供了便利。學生自愿組團,在老師指導下,課余時間獨立開展科研活動。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并參與部分研究生實驗工作,作為共同作者發表多篇SCI論文。科研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環境化學的熱情,體會到土壤學的奧妙,也鍛煉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潛能,還可為高素質研究生儲備有生力量。為讓學生早日走向社會,認識自然環境演化過程和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工廠企業如何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我們與多家不同規模的企業進行了交流與合作,安排實踐基地。很多污染控制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環境化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環境化學對于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特別是解決環境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作用。通過實地參觀學習活動,學生現場認識了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固體廢棄物、廢氣的來源及處理過程。如在株洲化工廠學生參觀生產車間,了解單個生產車間及整個化工企業清潔生產過程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細節,明確環境化學理論與技術在這些方面的應用。在校內還建有人工濕地實習基地,讓學生真實認識到水體自凈化過程及水資源的重要性。這些活動豐富了環境化學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也增強了學習動力。環境化學教學和實驗內容非常豐富,要在有限學時內對環境化學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又要盡量少與環境監測、儀器分析、環境生態學和污染控制化學等內容重復,且能夠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驗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專業教師隊伍、授課內容和實驗實習上合理安排,結合農業院校現有資源配置和相關知識背景及課程體系,建設有農業院校特色的環境化學課程,系統培養學生知識體系、科研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實踐也證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期為促進環境化學教學發展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作出貢獻,同時還望對其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借鑒作用。
作者:邱國紅 馮雄漢 劉凡 劉震 馮永平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篇3
關鍵詞: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體損失; 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應考慮的問題,究竟是一些什么問題呢?由于人們對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時僅著眼于防治土體損失的機械固定,僅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從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沒有意識到防治水體損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對風力侵蝕的防治,不考慮植物侵蝕和化學侵蝕等。
要討論這些內容的不合理問題,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來,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內容,還必須弄清水土流失的定義。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根據一些學術專著,它的意義也是比較明確的:是指土壤侵蝕(包括水、風、重力、人為活動等營力)造成陸地表面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蝕呢?土壤侵蝕是國際通用的土壤學學術用語,國際上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和機構對此定義大致相同,即水、風、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國內定義是指土壤在內外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
當然,隨著人們對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的認識的不斷深入,土壤侵蝕、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正如土壤侵蝕從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風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質的移動,逐步發展到土壤在內外因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發展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舉,從單一強調土壤侵蝕引起土地生產力退化到同時強調土壤侵蝕環境與全球生態環境的聯系,如水土流失與水環境的聯系,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對象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水土資源,而是任何在內外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水土資源,水土保持的內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由此看來,水土保持涉及的內容除了防治水土資源的流失外,還賦予了利用水土資源,綠化美化環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內容,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涉及了植物侵蝕、化學侵蝕,慎重考慮工程措施等內容,綠化美化環境則涉及了植樹造林,慎重使用復墾措施等內容。總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簡單地把水土資源固定在某一個區域。
2問題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經說了方案中存在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單純地理解為水土保護,而沒有意識到水土保護的根本目的。現結合前面給出的概念來解析這些問題。
2.1僅把“保持”理解為“保護”
保持含義不僅限于保護,而是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單純地理解為水土保護、土壤保護,甚至與土壤侵蝕控制等同起來,沒有意識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農、林業生產,即沒有考慮到對土地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設計的時候,僅著眼于防治土體的損失,進行機械地“固定”處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從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沒有著眼于提高土地生產力。有人認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間范圍,這樣處理后基本不會發生土壤侵蝕的現象。有的就是忽視植物措施對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對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編制中忽視植物措施,至少不對石料場、石渣場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該區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進程。也有人在方案編制中不是先考慮提高土地生產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隨意采用復墾措施,使土地越墾越窮。相對次要一點的是,在方案中沒有提及風力的揚塵等對土地的沙化。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產力呢? 因為他們只知道土地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國僅有10.20%的土地面積適于農業,37.10%適于畜牧,且風與水沖刷嚴重。因此必須考慮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從提高土地生產力、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來看,把棄渣場設置在農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棄渣在水土保持措施處理后,能夠使土地生產力提高到以前農田狀況下的水平(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但棄渣場本身占壓了肥沃的土壤,讓其退化,變得難以利用。據科學測算,自然風化1cm表土層需要400年時間,而風化成30cm耕作層,則至少需要1.20萬年。但破壞這1.2萬年才風化成的耕作層,卻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這是一種資源在時間上的巨大浪費。因此,強烈反對占用農田不經處理就用作棄渣處理場地處理棄渣的方案。
2.1.2 對綠化、美化環境認識淺薄。由于沒有意識到綠化、美化環境,一部分人沒有考慮植物措施,或亂用植物措施,或沒有把植物措施設計到相應深度等。總的說來,是對綠化、美化環境的認識沒有深入。 沒有考慮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沒有考慮水土保持的綠化、美化這一部分內容。在方案設計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認為在工程措施的防護下,已經能夠達到防治目標,采用植物措施純屬多余。
亂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間的互生與對土壤肥力的競爭,只知道植物對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為作用下惡化土壤理化性質、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蝕)。要么是簡單的進行混交造林,沒有考慮主要樹種與伴生樹種之間的關系,對各樹種不進行優化配置;要么亂用植物種造林,使得外來物種入侵并惡化土壤理化性質,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蝕。
沒有把植物措施設計到相應深度的人是對植物的綠化、美化作用的認識深度不夠而總認為種下去就成。他們要么是隨意設計,沒有考慮立地條件;要么是簡單設計,沒有考慮混交造林;在簡單的進行混交造林設計中,沒有考慮造林密度對生長量的影響;當然,他們植物措施中更不會考慮到微生物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良作用(其實,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僅從定義上理解,沒有注意到事物的發展
早期,人們只提出了土壤保持這一概念。而今,還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這一概念上,認為只是對于水力、風力等各類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蝕的治理。于是,他們沒有注重水體的保護和利用,沒有意識到化學侵蝕帶來的危害。也就是說,沒有水憂患與水戰略的意識。當然,這些還與水體保護的具體定義有關,因為在這一方面大家還持不同的意見:如有人把入滲作為一種水體保護措施,但有人認為,入滲到地層深處的水體已經變得難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編制中少了很多內容,讓編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沒有了 “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這一內容,好多東西也就空蕩起來,更別說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了。個人認為,水資源的保持要從水資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發,做好庫存,同時進行防污染處理。
篇4
新一輪科學基礎課程改革超越了以往那種單一的知識觀,強調了直接經驗學習與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實踐的主體,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科學實踐能力,科學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科學活動的實施和探索,本學期我結合小學五年級科學課《土壤中有什么》一課進行了一次自主拓展性探究的嘗試。
二、具體措施
在《土壤中有什么》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熟悉的土壤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課內課外結合的方法,在開展野外觀察土壤和課上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動中,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憑借一雙雙慧眼去觀察自然,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在身心放飛中獲得新知 ,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其養成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一)學習內容:
1、課外觀察,初步認識。
學生利用假期野外郊游踏青的時候,去小樹林、田野等可供學生自由取土的地方,運用感官和簡便的觀察工具進行觀察比較,了解一些土壤的知識。
2、課內探究,深化認識。
學生將課外的觀察做好記錄、整理,帶回土壤樣本,教師提供充足的實驗器材,學生進行選擇性研究,并做好記錄。
(二)實施要求:
注重觀察,同時注重動手、動腦。啟發學生進行有效探究,通過觀察體悟、實驗驗證、交流探討實現知識的整合。
三、精彩回放
鏡頭A:課外觀察,初步認識。
利用假期休息,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有的到公園,有的到綠化帶,……,認真觀察、搜集與土壤相關的信息,他們帶回的發現真不少:
我的觀察發現:
干土――顏色淺,摸上去很硬的,聞聞看有草的氣味。
濕土――顏色很深,摸一摸有點軟,有些還粘在手上,還有點臭。
發現一個死了的小蟲子、幾條很小的蚯蚓、有樹葉、草、枯掉的花瓣、小石頭、泡沫、破報紙……
地面上的土壤很干,挖深些有點濕了
……
在廣闊的大自然中觀察學習,學生們興趣盎然,既開心又充實,在不斷觀察、收集、詢問的過程中,不但了解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心中已經悄悄播下了“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種子。讀著孩子們略帶稚嫩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尋尋覓覓的腳步,聽到他們嘰嘰喳喳探究的聲響。這樣做既“解放兒童的身體,讓他們能看,能說,能想,能做,又把兒童的眼睛解放出來,讓他們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培養兒童的觀察力。”(陶行知語)大自然是一所大課堂,在大自然中暢游的孩子們,自然會看到教室這個小課堂中看不到的無限風光。
鏡頭B:課內探究,深化認識
上課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實驗材料,如盛水的燒杯、玻璃棒、紙、細篩子、放大鏡等,學生取出自己采集的土樣。這時我并未滿足學生躍躍欲試想動手的心,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關于土壤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多種多樣:
土壤里有些什么?
植物為什么離不開土壤?
土壤里全都是土嗎?
為什么干的土和濕的土顏色不一樣?
為什么濕的土有點臭臭的?
土壤里有空氣嗎?
用手碾土粒,為什么刺刺的,有點扎手?
……
我把學生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找出哪些問題通過學生口頭回答就能解決,哪些問題不宜在課上解決,最后確定了本課能用實驗研究的題目:
土壤里有沒有空氣?
干土和濕土為什么顏色不一樣?
土壤中的大顆粒和小顆粒都是些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打算研究的題目、選用什么材料、制定實驗方法的步驟。
……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解答可能僅僅是數學或實驗技能問題,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則要求創造性地想象,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科學探究始于問題,而提出問題是研究問題的基礎,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讓學生在實驗之前先明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有助于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進行研究價值的分析、歸類,又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科學探究是有一定目標指向的,它不等同于純粹的玩,而是有選擇、有意義地“玩”。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避免了學生進行盲目的無效探究。
鏡頭C:偉大的發現
“老師,土壤放在水中冒泡泡了,有空氣,有空氣!”
“杯子底的一些土有點滑滑的,還粘手。”
“燒過的土壤顏色邊淺了,還有難聞的氣味。”
……
只有當探究不再局限于固定、單一的模式,學生的視野不再拘泥于“課堂”這方小小的天地,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才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
四、學生反饋
學生如是說:
五(1)班的沈依菁:“在公園觀察土壤時,我發現花壇中土壤的顏色不一樣,我回家后查閱了一些資料,知道了原來土壤越肥沃,顏色會越深,喜歡種花的爺爺還告訴我,有些植物喜歡較肥沃的土壤,有些植物土壤太肥反而不利于它生長。通過研究土壤我不僅認識了土壤,還學到了些種植的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啊。”
五(5)班的沈嘉奕說:“上科學真帶勁兒。我們既能玩,又能學到不少知識,
還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神氣和千姿百態,太高興了。”
五(3)班的嚴峻奕說:“我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的土壤中有許多塑料袋、易拉罐、廢舊電池等垃圾,報上說這些都是不會腐爛的垃圾,會污染土壤,影響動植物的生長,嚴重的話還會危害到人類健康。這讓我聯想到環境保護問題,我多么希望每個人都來重視環境保護,畢竟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
看著那一張張洋溢著熱情的笑臉,聽著他們快樂的心聲,我知道對于這些孩子來說,讓他們親近自然、親歷探究比給他們一些具體的科學知識更有意義。
五、一些感悟
1、活動是主要形式。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鼓勵兒童動手、動腦做科學”,“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空間。”“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因而,在教學《土壤中有什么》一課時,我沒有像以往那樣為學生準備好土壤,讓他們在課上展開研究,而是讓學生在課前到實地考察土壤,學生們看、聞、摸,他們像科學家一樣記錄著自己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發現;帶著問題,他們在實驗室里傾心研究,用全部的熱忱感受著土壤的生命氣息。就這樣,原本熟視無睹的土壤在孩子們眼中又有了許多新的價值。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是行之有效的。
2、學生是核心。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應當把基礎教育的著眼點放在讓學生去探究,不斷啟發學生去猜測、去思索、去動手實踐。探究活動的內容選擇與組織要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在《土壤中有什么》一課的教學中,無論課外觀察、課內探究都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問題讓學生親歷探究,獲得知識:有關于土壤的、關于環保的、關于植物的……
篇5
教師始終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將隱患消除在準備階段。有些實驗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問題,教師在提供材料時就要注意。如酒精燈的使用方法、試管的正確夾放、對物體正確的嘗與聞等,教師一定要在實驗前進行安全教育和說明,消除安全隱患。但教師不要怕完成不了實驗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學生完成實驗。這樣做的結果是影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我們要盡量讓學生完成自己設計的一些實驗,只要不出現大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做實驗進行探究。例如熱脹冷縮的實驗,教師在提供了裝滿紅水的小瓶后,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通過實驗來觀察受熱和受冷后的變化,強調一下實驗安全問題,具體過程教師并不干預。
2、實驗活動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
在實驗活動中,為學生準備的材料應能揭示與教學目的相關的一系列現象,能體現所要學習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學性,精心準備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材料,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才不會感到枯燥無味,才可順利地通過揭示自然現象的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固體和液體》一課,選材就要選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雞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條件下固態和液態可互為轉化,實際它們在常態下是液體,然后把它們放到水中沉浮觀察,進一步知道它們的一些性質。糖、鹽、泥土在水中可分解,還可通過一些手段重新分離出來,這樣更有趣,從而得出固體和液體的一些科學性質。有時還要提前對器材作必要的處理,如潮濕天氣做摩擦起電的實驗,要事先烘干實驗器材,想辦法保持實驗現場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課,認識蚯蚓對土壤的改良作用,重點是觀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狀況。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要選擇好在潮濕、肥沃的泥土,人不要過多地去動泥土,以免影響蚯蚓的正常活動,或者教師用一個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濕肥沃的泥土,讓它安靜地生活一段時間后,翻開泥土觀察,對比蚯蚓活動前和后的泥土變化體現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3、觀察活動的材料應聯系當地實際進行選擇
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認識自然科學現象,弄清為什么有的樹到了秋冬季會落葉,而有的卻抽出了新芽,動物靠什么越過寒冷的冬天等問題。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興趣特點在全面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所處的位置,尋找一些抬頭可見、唾手可得的活動材料,來豐富科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利用這一自然優勢,通過多種形式,使原本生動的科學課更加豐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們》一課,選取的植物最好是當地比較常見的植物,學生在市場上或日常生活常見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選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長,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長情況,北方的蘋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種植。通過活動把內容記好日記,并能結合當地的特點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課,教師要告訴學生選擇有代表性的植物,在當時的季節和當地是易找的,能使學生容易找出兩種植物之間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對植物進行分類的植物種類。如選擇成熟的玉米與水稻,學校里較多的樹和盛開的花,對比更強烈。而選擇韭菜和剛出苗的小麥,本身易混淆則不好比較。《生命離不開水》一課,植物體內有豐富的含水量,可要選擇比較容易擠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紅柿、蘿卜等,從而能引發學生想辦法解決水的來源。《認識液體》一課,做液體的流動快慢的實驗,要選擇黏稠度區別比較明顯的不同液體,如食用油、水、牛奶,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動的快慢,認識液體這一特點。
4、實驗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樣性
篇6
關鍵詞:自然規律林業技術水土保持林營林技術 集水整地
前言: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全省土地總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0%。林業用地面積667.97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3.64%。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優越的自然環境,勤勞的浙江人民,孕育了浙江林業的輝煌。 近年來,浙江實行林業戰略性調整,圍繞“建萬里綠色通道,創千億林業產值,造浙江秀美山川”的目標,全面推進生態公益林、萬里綠色通道、平原城鎮綠化、林業產業化經營等工程建設,為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的戰略目標,為使浙江林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一、對幾個自然規律認識和運用的分析
人們在各項營林活動中,一方面是不斷地認識自然規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運用自然規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建國以來,我省運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規律,并結合林學原理,而營造了大面積的人工林。 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氣候溫暖濕潤,集山水海洋之利,形成了眾多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及海巖濕地生態系統。全省共有河流湖泊6515平方公里,海巖濕地5473.5平方公里,潮間帶海涂2443.8平方公里,河口灘涂447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素有“東南動植物寶庫”之稱。
從林種布局上,人們從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漸提高對發展林業的認識,如從社會上林副產品的供需矛盾,從工農業生產上由于生態失調,而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等,提高了對森林公益、生態效益作用的認識。因此我省不斷調整林種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時用材林占58.8%,防護林僅占6.4%,80年全省林業區劃,將防護林上調到33.7%,用材林下調到36.5%,其它林種也作了合理的調整。
在認識和運用森林生態和演替規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廣大林業工作者,較早地認識到發展混交林的好處,科研部門重視混交林的研究,東部開展了人工誘導針闊混交林的科學試驗,進行營造混交林的調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時指導了林業生產實踐。各營林部門又在生產實踐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數量符合生態演替規律的不同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運用生態平衡的規律,從食物鏈上進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蟲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種、育種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種源保護和建立自然保護區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總之,我們在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顯著的。但是,隨著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我們覺得在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上還有片面性,還有許多經驗和教訓需要認真的加以總結,我們覺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二、提高營林技術水平的途徑
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并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所各項營林技術水平,:公將得到不斷的提高,我們認為目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從針對林業職工隊伍的現狀,開展全民教育。
據了解,我省林業職工中,文言占2.5%小學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專)占25.9%、大學僅占5.6%。就是達到了大、中專實際水平,還有個知識老化的問題。據說知識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這就說明,我們要提高林業技術水平,就必須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針對不同程度,提出奮斗目標,訂好措施,做出規劃。以提高職工隊伍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增強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加強林業調查設計工作。
調查設計是科學營林的基礎,但從“文大”以來以前,對土壤、植物、氣象等基礎學科的本底調查,不是十分重視,近期才有所改變。我們認為今后的調查設計,不僅恢復和加強本底調查,進行調查設計研究和多學科的綜合分析,而且要積極地運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進行立地環境的分析和質量評價。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規律的規劃設計。
3、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
森林生態問題,不僅關系到林業生產的發展,而且關系著人類的生存,所以我們要高度的重視這一研究,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重點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功能及穩定性與結構的關系及其調節控制的原理。從食物鏈上探索松干粉、松毛蟲以及紅松疙銹病等的防治途徑。
三、 集水整地措施與技術
1栽植區面積。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對于防護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經濟林80~100cm。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應當采取較大規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規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發也隨之增加,而且徑流進入后滲蓄的深度相應減少,也增加了地表蒸發量。因此,栽植區面積的大小,應考慮生物經濟兼顧的原則,既考慮到樹木的根系生長發育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慮到地形、土壤等自然與經濟條件。經濟林樹種一般對水分養分的需求比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較寬,栽植區的面積宜大一些,其寬度一般在1.40~2m,長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決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闊葉樹因根冠較大,一般栽植區寬度在1~1.60m,長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則整地寬度可適當加大;薪炭林、護牧林等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區面積可適當小一些,一般寬為0.60~0.80m,長度可依據地形條件而定。
2集水面積。在確定栽植區面積的大小,即徑流滲蓄與水分消耗區面積大小之后,即可確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積的大小主要根據栽植區面積大小、降雨量、地表的產流率、栽植區水分消耗需求、樹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來確定,其目標是所產的徑流水能彌補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由栽植區的水分虧缺量與進入栽植區的徑流量來確定,總的原則是所虧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徑流補充的水分。在定西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 000mm,據此栽植區與集水區的面積比例,對于經濟林一般為4:1~8:1,對于防護林一般在2:1~6:1,具體的比例要考慮當地的立地與樹種來確定。當然,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可以通過水量平衡計算出較準確的比例。
3蓄水工程。集水面:集水區應當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較結實、平整、不易產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為坡面和梯田等平緩地兩種情況。在整修過程中應當注意不要破壞植樹帶,集水面坡度不要過小,整地回填時就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預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證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樹帶有足夠的蓄水容積。通過集水面所產生的徑流直接流入栽植區滲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較強的降雨發生,徑流量太大徑流來不及滲入土壤中,有可能沖毀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與集水面相配套,在徑流滲蓄區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規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保證有一定的攔蓄暴雨的能力,保證坡面安全。蓄水工程的斷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等形式,在平緩地有穴狀、條帶狀等形式。在修筑時要考慮本地區可能暴雨量、暴雨強度及所產生的最大徑流量,同時還要考慮幼林無覆蓋時地表土壤侵蝕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積損失量。
篇7
1.影響秸稈機械粉碎還田的因素
秸稈機械粉碎直接還田作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一種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實際的情況看,進展緩慢。全市每年約有上萬噸以上的秸稈被白白燒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秸稈粉碎后掩埋不完全,影響作物播種 玉米秸稈粉碎后長短不一,覆蓋厚度不夠,鎮壓后仍然可達8~10厘米,耕深需在25厘米以上才能達到完全掩埋。而拖拉機的作業深度一般在 18~22厘米左右,即使秸稈直接粉碎耕翻后,一部分秸稈仍留于地表,直接影響作物播種。
1.2秸稈掩埋后,短時間內不能完全腐爛 秸稈被直接粉碎還田后,由于秸稈所含水分較少,缺少微生物作用,不能及時腐爛。尤其是莖皮,更不易腐爛掉。此外,還會和農作物爭肥、爭水,有造成減產的危險。
1.3農民認識上存在偏差 秸稈曾作為農村的主要燃料被煤、氣取代,農業機械的發展代替了大牲畜的農田耕作,秸稈大量積存已成為農民的困擾,農民長期把秸稈作為燃料和飼料來用,并未意識到有更好的利用價值;農民形成了依賴化肥的習慣,認為上足化肥即能增產,加之化肥的供應充足,省時、省力,形成了單純依賴化肥的思想。
1.4投資成本大,利用率低 購置一臺秸稈還田機械,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一般每年利用秸稈還田機械僅為10天左右,利用率較低。這樣,農民購買秸稈還田機的積極性不高。
2.搞好秸稈粉碎還田應采取的對策
2.1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政府要把抓焚燒、促還田列入議事日程,采取下發文件、 通告等辦法,由政府牽頭,組成由農機、環保、公安等相關部門參與的檢查監督隊伍,搞好監督,制止焚燒秸稈現象。還可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一些法律、法規和條例等形式。采取強制性措施,制止焚燒秸稈現象。
2.2加大宣傳力度 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變被動為主動,使農民認識到焚燒秸稈的壞處,充分認識到秸稈還田的好處。要讓農民認識到秸稈直接粉碎還田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長期單純使用化肥會造成土壤板結、酸性化,不利于作物生長。
2.3采取激勵措施 通過實施多種補貼,優惠價格和低息貸款等措施,鼓勵引導農民購買秸稈還田機械,提高農民使用秸稈機械粉碎還田的積極性,擴大秸稈還田面積。
篇8
一、弄清知識內容,把握事物的顯著特征在低年級自然教學中,要求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黨見事物的顯著特征。"這里的顯著特征是一個個自然物體的外部特征、表面現象,都是以感覺器官或借助簡單儀器(如放大鏡)直接感知的,而不是經過大腦的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推理害思維活動形成的。如教學《莖的共同特征》一課,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先觀察、比較幾種植物的莖,然后根據觀察結果來認識萎的顯著特征。如柳樹、蓖麻等植物的莖比較明顯,節也比較明顯,再觀察南瓜、玉米、高梁等多種植物的莖,發現它們的莖上邊都有節,于是可以引導學生歸納出沒有看到沒有節的莖,由此可以推斷:各種植物的莖都有節。這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引導他們通過觀察來抓住事物的顯著特征,就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二、弄清定性觀察的含義,使學生掌握感官觀察方法在教學中對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是"用感官進行觀察",這類觀察屬于定性觀察。憑借感官直接對事物進行感知,也就是用眼、耳、鼻、舌、手五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用眼辨別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用耳瓣別物體的聲啻,用鼻辨別物體的氣味,用舌辨別物體的味道,用手辨別物體的冷熱、軟硬、粗糙、光滑等。如教學《水》一課,在指導學生認識水的物理性質的,應當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用眼看到水是無色透明的,用鼻子聞到水是無氣味的,用舌嘗到水是無味道的。最后經過歸納概括得出"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的科學結論。
三、弄清簡單實驗要求,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低年級學生實驗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學習簡單的實驗操作。在實驗課上,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親自動手,使他們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把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從而檢驗和加深他們對現象的理解。如在教學《溶解》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溶解,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教師宿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食鹽、白糖、細砂進行厚解的實驗操作。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觀察到:砂與食鹽、白糖不同,無論怎樣攪拌,砂粒仍然沉在水底,不會化在水里。通過一比較,使學生加深對溶解的印象。
四、弄清邏輯思維層次,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低年級自然教學中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在教學《土壤的成份》一課時,首先指自學生進行實驗,認識什么是土壤,并進一步分析土壤的成份;然后歸納說明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地體,而是由砂、粘土、水、空氣、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同時指導學生認識到土壤各種成份比例不同對值物的影響,進一步引自學生理解環境的重要及如何保護環境。通過這樣的一步步引導,由淺入深,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篇9
【關鍵詞】市政園林綠化;養護;問題;對策
0.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園林綠化在生態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水平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市民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良好的園林綠化建設可以優化城市環境、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人民身心健康,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本文以當前城市園林綠化養護建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口,提出相關建議,旨在探索發展之路。
1.園林綠化養護工作的重要性
在綠化工程施工結束后園林綠化養護顯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養護,才能保持現有的綠化成果,才能充分體現綠化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人文價值;才能真正成為城市的亮點,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市政園林綠化建設始于設計, 施工是設計的繼續, 而養護則是施工的繼續, 是對整體的維護、補充和優化。市政園林綠化建設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設, 植物才是建設的主體, 施工的竣工驗收只能說明栽植過程的完工, 而要使植物達到最佳生長狀態與觀賞效果必須通過長期的精心養護來實現。
市政綠化養護管理并非人們所理解的是一項簡單、低級的重復勞動,它是一門科學,是園林建設的再生產工藝,是研究生長如何按照種植設計的意圖,遵循植物群落的生長規律,采取修剪、移植調整、施肥、防治病蟲害、灌溉技術措施,進行良性的人工干預,使各層次的植物保持各自的生態位,各得其所,互利互惠,共生共榮,形成層次分明、高低錯落、色彩調和的外貌,構成一個合理、穩定的復層的植物的復雜過程。園林綠化的養護管理,主要指植物栽植成活后不間斷的管理工作,可分為日常保養工作、周期工作及專項工作三大類日常保養工作是指幾乎每天都需進行的或每年進行的密度較大的工作,如澆水除雜草等。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過程就是把園林規劃設計者的設計意圖轉化為具體園林景觀的過程。要想獲得園林綠化工程的理想效果,還要在園林綠化施工的全過程中始終重視園林養護和管理工作。因為體現園林綠化的主體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而有生命的植物是需要澆水、施肥等養護、管理,而且是需要連續的而不是間斷的養護和管理。只有在全過程中重視了養護和管理工作,園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實現;園林綠化工程的建造成本才能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資源才能充分利用。
2.市政園林綠化養護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沒有充分認識到城市園林養護的重要性
養護資金不足,管理不到位,重種植、輕養護,或者養護不到位。一些單位庭院內長期不養護致使園內樹形雜亂、雜草叢生,隨之而來的是病蟲害增多。一些公共綠地施工完成以后人為破壞比較常見。同時,由于養護經費不足,已破壞的園林景觀得不到及時的修復。
2.2種植合理性問題
良好的土壤條件是栽培好植物的關鍵。由于理想的天然土壤很少,因此在種植時應對土壤的成分和養分進行檢測與改良。當前很多綠化的植物并非種植在改良過的土壤質地上。或是部分土壤改良不徹底,給栽培后的植物造成養護困難。部分園林綠化設計的工作人員對植物學的研究較淺,過于追求設計規劃,忽略了植物的特點以及生長環境。季節性植物搭配種植不明顯,綠化形式過于簡單,無特色。
2.3市民參與環保綠化意識問題
不少市民缺少必要的環保意識,參與園林綠化建設與保護的意識薄弱,對園林綠化地帶的環境管理規定視而不見,經常會見到隨意踐踏草坪、攀爬樹木、折花掰枝等現象。這些行為直接影響著園林建設的最終成果。
2.4對新品種養護不科學
經常導致部分園林綠化不能充分地發揮出己身特色,達不到應有的綠化效果,使得園林綠化未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3.市政園林綠化養護的解決對策之我見
3.1科學規劃因地制宜
在園林綠化設計上,設計者應該注意當地城市的文化內涵,根據地方特色進行一系列的規劃設計。而并非是盲目的仿效其它城市的設計風格,首先應該明確主題,制定詳細而科學的規劃,在園林綠化的設計上依據所在地的區域環境、風土人情,以及周邊環境的搭配和整個城市市政綠化地帶的統一協調。
3.2土壤改良,科學化設計和種植
土壤改良工作要徹底,對土壤的pH值、養分等檢測必須到位,改良之后必須要符合所種植物的生長需要。對沒有進行改良或是改良不合格的土壤堅決不需進行植物種植。多學習、引進先進的土壤改良技術,以保證土壤改良工作的質量。隨著綠化新品種的不斷引入,對新品種植物的認識和了解也是市政綠化養護工作的關鍵。設計人員在設計規劃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植物生活習性的學習。要對所計劃種植的植物經行全方位的了解認識。
3.3加強養護工作和提高養護隊伍成員的素質
加強對養護工作的重視,成立專門的養護小組,對養護工作要做到全面、細致、到位。成立一支高素質的園林綠化養護的隊伍,是做好養護工作的重點。在養護的工作上,應多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經常對養護工作人員進行組織紀律教育和技術業務學習,條件許可時到別處參觀學習,建立一支能嚴格遵守有關規章制度,熟悉技術操作和業務工作,能獨立開展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的隊伍。同時注意培養技術業務骨干和管理人員,保持員工隊伍的相對穩定,使各項工作步入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正常狀態。
3.4建立和完善植物養護管理技術檔案
建立完整的植物養護技術檔案,內容包括綠地內花草樹木的編號、來源、樹種(含名稱、別名、學名、科屬、產地、習性、用途等內容)、規格、栽種年月、生長勢、日常養護措施、成效和自然條件、單項技術資料、統計報表、調查情況、總結報告等。及時收集、積累、整理、分析和總結經驗,分類整理,裝訂成冊,編好目錄,分類歸檔。
3.5大力宣傳,加強市民環保意識
加強宣傳教育以及園林綠化法制建設,培養市民愛護共同生存環境的意識,對于部分市民破壞園林綠化的行為應根據相關規定經行處罰、批評教育。讓市民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環境好壞直接影響著自身的生活質量。培養起市民自覺愛護環境、支持綠環的良好氛圍。
篇10
關鍵詞:測土配方施肥 成效 問題和難點 對策建議
元謀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常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 35 萬畝;經濟作物冬春疏菜種植面積13.5萬畝。但近年來,在肥料施用方面、元謀縣廣大農民群眾還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不合理的施肥、既造成了肥料的大量浪費、也到至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制約了我縣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對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糧、經作物單產、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糧、經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元謀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得的成效
元謀縣2009年8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以來,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指導”五個環節開展了項目實施工作,至2012年3月,該項目累計完成任務大田土樣采集
4170 個,其中:核心土樣450個,試驗及輔助土樣3720;試驗植株樣182個;產品樣 364 個;野外調查 3870戶;填寫相應表格9180份;建立農戶施肥檔案 3800 戶;完成采樣地塊基本情況調查4108戶,填寫相應表格5600份,完成采樣點地力評價農業生產情況調查2810戶,填寫相應表格2708份;完成基礎數據庫錄入5600戶;累計完成土樣化驗分析 10630 項/次;實施測土配方施肥“3414”肥料效應試驗 40 組,校正試驗 40 組,同田對比試驗 60 組;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2129人次,農戶11.60萬人次;刷寫測土配方施肥墻體廣告610條;印發“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 7.0萬份,入戶率達95%;覆蓋全縣水稻、玉米、洋蔥、菜豆、番茄等5種作物,制定蔬菜、水稻、玉米最佳施肥配方10個;建立了農戶施肥情況長期觀察點 35 個;累計完成配方施肥推廣應用面積56.75萬畝,其中施用配方肥9692.4噸,施用面積15.35萬畝,示范展示面積9.0萬畝,根據2009~2011年大面積測土配方施肥測產結果,畝均實現節本增效101.88元,項目的實施極大的促進了我縣的糧、經作物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
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1.元謀縣地形復雜,最高海拔2835米,最低海拔898米,欲稱“燒箕凹”,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全縣共有9個土類,14個亞類,25個土屬,51個土種,土樣采集時間集中,工作量大,種植疏菜品種多,需要制定的配方也較多,而制定出的每一個配方,代表的疏菜種類少。
2.元謀縣自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土壤肥料技術人員分流,沒有專職的土壤肥料工作站,對耕地養分狀況的調查監測不夠,土壤樣品化驗滯后,沒有專業的土樣化驗人員。
3.菜農對測土配方施肥認識不足,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的主體是廣大農民,推廣涉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元謀種植菜復種指數高,采收期長,較多菜農缺乏對測土配方的認識,疏菜施肥大水大肥,追沖施肥,重施氮肥,還 “看苗施肥”。農民習慣施肥根深蒂固配方肥難以規模推廣。
4.元謀縣沒有肥料生產企業
元謀縣沒有肥料生產加工企業,我們通過“3414”肥料效應試驗得出的最佳配方,雖然我們招標了一家配方肥生產廠家,但由于我縣需配方肥的種類多,運輸成本高,致使肥料成本高,在施用配方肥上推廣難度大,把技術物化為商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加快推進測土配方技術的建議
1.領導重視,設置“土壤肥料工作站”,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土壤肥料專業技術人才。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要求參與人員充分認識測土配方施肥的科學性、嚴肅性,深知當地土壤種類及其分布狀況,全面掌握耕地地力情況及農業生產現狀,掌握正取樣方法和肥料效應試驗操作程序,因此,組織培訓一支有強烈的有責任心、事業心、具有良好的素質,過硬的農業專業技術,優秀的品德的土壤肥料農業科技隊伍,是高質量完成測配方施肥項目的前提和保證。
2.加強和完善土壤肥力監測體系和機制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重點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鞏固和提高測試分析手段,二是把土壤監測和田間管理納入經常化。土壤監測要定點、定作物長期進行與跟蹤,田間肥效試驗要以土樣及作物樣品測試為依據,再根據主要栽培作物種類、土壤肥力確定肥效試驗參數。
3.配方肥中標企業應與農技土肥部門密切配合,做好配套服務
4.加強宣傳與群眾培訓
一是加強宣傳與引導,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覆蓋到各村各戶;二是政府要從政策資金上加強引導和支持,鼓勵群眾使用配方肥。三是農技土肥部門要加強對農戶配方施肥技術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 上一篇:證券市場發展現狀
- 下一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