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遺傳知識匯總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遺傳知識匯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專題學習網站;協助學習;學習資源
一、術語解析
1、專題學習網站:是指針對特定的人群,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教科研主題、學習素材類主題,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與提供、組織與,或者提供互動學習平臺的教育網站。①它是一個基于網絡資源的主題探究、協助式的學習系統,運用網絡的優勢針對某一知識的課件或網上教材,它不用于一個學科的專業網站。
2、基于專題學習網站的探究學習:是指學習者圍繞某一主題,通過專題學習網站資源、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規范和步驟而進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其目的是提高學習者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習者的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①
3、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②
二、"DNA是主要的遺產物質"教學設計
要素
內容及要求
活動標題
DNA是主要的遺產物質
學科
活動背景
活動設計意圖:
人教版高中新課改《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是"DNA是主要的遺產物質",為了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基因的本質,配合學生協助探究學習、動手動腦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了"DNA是主要的遺產物質"的網絡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探究過程,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產物質的實驗設計思路,探討實驗技術在證明DNA是主要遺產物質中的作用。同時鍛煉學生使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和競爭的意識。
教學對象分析:
作為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科知識,能夠從生物實驗現象中得出實驗的結果。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能夠運用網絡資源進行信息處理。
活動任務
及目標
活動任務:
教師先給學生通過PPT展示哺乳動物產生子代的染色體變化圖,設疑1、親代與子代之間要保持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必須經過哪些過程?2、染色體數目是如何的變化,其特點如何?3、染色的化學成分主要有哪些?接著,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從三個實驗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進行實驗,梯進式設疑遺傳物質具備哪些特征,DNA與蛋白質中究竟哪一種具備遺傳物質的特征。
活動目標:
(一)知識點
1.理解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2.了解細胞質遺傳和細胞核遺傳的概念;
3.理解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特點;
4.理解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及示意圖,明確DNA是遺傳物質,
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5.了解RNA也是遺傳物質,明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二)能力訓練點
1.從生殖過程、染色體化學組成以及遺傳物質存在部位劃分來
分析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訓練邏輯思維的能力。
2.以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為例說明DNA是遺傳物質,
訓練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思維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遺傳、變異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遺傳的物質主要是DNA,也有RNA,這就從遺傳和變異的角度,強調了生命的物質性,有利于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樹立。
(四)學科方法訓練點
了解實驗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特點;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與實驗結論。
活動時間
2課時
活動準備
專題學習網站簡介:
這節探究課主要借助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生殖》專題學習網站(http:///)之"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該專題網站資源豐富、內容全面、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網站資源有課件資源、圖片資源、教學設計、資料文檔、考試題庫和視頻資源。網站模塊有知識體系、在線學習、專題知識、資源中心、學習社區等模塊。網站的后期維護和更新也不錯。
運行環境和必備軟件:
1.硬件要求
最低配置:P4以上CPU、512M內存
2.軟件環境和必備軟件
Windows2000/XP/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以上
WindowsMediaPlayer9.0以上、AdobeFlash播放插件
活動過程
明確探究方向
1. 根據每位同學選擇的實驗,按興趣分組,分為四個小組。
2. 每個小組需要選出組長,組內要做出明確的分工,如負責收集資料、負責整理資料、負責設計繪圖、負責報告發言等。可以一人身兼多職,也可以每人負責研究任務中的某一項。
3. 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制定本組設計方案,擬訂從哪幾個方面收集、整理信息,解決問題。
4. 明確小組任務和自己的角色任務后就可以開展探究實踐了。探究之前請參考以下建議:
* 如果有人發現了可以幫助其他人探究的信息,請與別人共享。
* 每個人應該認真收集信息,這對探究大有幫助。
這是一個團隊協作的項目,而不是一個人單獨去完成。
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步:瀏覽并收集資料
(1)各組主要借助專題學習網站查找資料。
(2)密切聯系各組的任務,瀏覽、查找、收集相關資料。
(3)把個人找到的資料復制粘貼下來或者記錄下來,最好分類整理為文件夾。
第二步:篩選并匯總資料
(1) 篩選有價值的資料。
(2)小組討論,相互協作,分析、匯總資料。
第三步:設計并繪制規劃圖
第四步:提交作業
各小組將自己完成的規劃圖通過網絡提交到教師機或專題學習網站的交互區,以便全班師生瀏覽、點評。
評價探究活動
(1)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上向同學們展示小組的實驗結論,說明設計理由,同組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
(2)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現場請教,解決自己的疑惑。
(3)根據教師提供的評價量表進行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
(4)根據評價的意見,修改完善設計方案。
活動評價
依據
(給出一份科學的評價量規)
通過對該設計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上述的設計得到了一定的驗證,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利用專題網站把協作和探究兩種學習方式結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開展信息化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數據挖掘 計算機 算法
中圖分類號:TV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6-0138-01
正文
數據挖掘功能主要是用于指定數據挖掘任務中要找的模型類型。數據挖掘模式可以是說明數據庫中數據一般特性的描述性挖掘,也可以是用于在當前數據上進行預測和推斷的預測性挖掘。
一、數據挖掘技術的主要功能
1、描述功能
所謂的類/概念描述就是指將數據與類或概念相關聯,對每個類/或概念用精確的、簡潔的、匯總的方式進行描述。采用的描述方法主要有:數據特征化、數據分區和數據特征比較。數據特征化就是目標類數據的一般特征或特征的匯總。通過數據庫查詢收集用戶指定類的數據,采用多種方式實現數據特征化和匯總,也可以運用多種形式提供數據輸出,也可以采用規則形式或者概化關系進行結果描述。
2、分類預測功能
分類就是找出描述并區分數據類或概念的模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使用模型預測類對未知對象類進行標記。基于對訓練數據集分析的導出模型可以表示為多種形式,例如:判定樹、數學公式、分類規則和神經網絡等。其中判定樹是一個類似于流程圖的樹結構,在這個樹結構中,樹葉代表類分布或者類,分支代表測試的一個輸出,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屬性值上的測試。判定樹容易轉化為分類規則。數據對象的類標記可以用分類來預測,預測通常指被預測的值是數據數值。
3、聚類分析功能
聚類就是把物理或者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成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過程。首先就是要把數據對象分組為多個簇或者類,不同簇中的對象差別大,而同在一個類或者簇中的對象相似性較大。就數據挖掘來講,通過聚類分析用來獲取數據分布情況,可以對每個簇進行觀察,可以選定一些需要進一步分析的簇。同時,聚類分析還可以作為其他算法的預處理步驟。
4、演變分析功能
數據演變分析描述行為隨時間變化的對象或者趨勢,并且對此建立模型。演變分析可能包括時間相關數據的類聚、關聯、區分以及特征化等,這些分析的不同特點包括序列或者周期模式匹配的數據分析、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以及基于類似性的數據分析。
二、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方法
1、聚類分析方法
通過數據聚類分析把相似性特點的數據歸為若干個簇,這些簇具有最小的組間相似性和最大的組內相似性。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同一聚類中的數據達到最大的相似性,讓不同類聚中的數據達到最大的不同。聚類分析與分類是不同的,對目標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分類的時候,我們是知道存在哪些類,然后標記出來每一條記錄屬于哪一類。可是聚類是不同的,聚類預先不知道目標數據庫中有多少類,以某種度量為標準的相似性,將所有的記錄組成的類在不同類聚之間實現最大化,而在同一類聚之間實現最小化。 依據聚類的數據情況,可以把聚類分為屬性聚類和對象聚類兩類,屬性聚類常常根據相似系數來度量相似性,對象聚類則通常用距離或相似系數來度量相似性。
2、關聯分析方法
關聯是指多個數據項之間聯系的規律。關聯規則挖掘是數據挖掘中最成熟的技術之一,同時還是數據挖掘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關聯規則挖掘可以發現數據庫中兩個或者多個數據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來尋找大量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或者關聯性,進而可以對事物某些屬性同時出現的規律和模式進行描述。由于關聯規則不收因變量的限制,所以在數據挖掘中關聯規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關聯規則可以進行多維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分析,所以關聯規則適用于發現大型數據集中數據之間的關系。
3、分類分析方法
在數據挖掘技術中分類分析技術的使用率非常高。分類分析中首先要確定類別概念,根據類別的特征構造模型,標記好每個類別,該標記代表著各類數據的綜合信息。然后對簇中對象的共同點以及各個簇間對象的區別加以描述。
4、決策樹方法
決策樹方法是數據挖掘的一個活躍領域。決策樹是一個類似于流程圖的樹結構,是一種基于實際數據的歸納學習算法,解決以離散型變量作為屬性的一種學習方法。決策樹的每個分支代表一個測試輸出,每個內部節點表示屬性上的一個測試,而每個樹葉節點則是代表著類的分布或者一個類。有代表性的決策樹算法主要有C4.5和ID3算法。與其他的挖掘方法相比,決策樹模型簡單易懂,而且容易獲得更好、更詳盡的分類準確率,而且決策樹方法的處理速度較快。但是決策樹方法也有自身的不足,需要對連續型變量進行轉換,比較難預測;當類別較多的時候,錯誤增加也會較快;要做很多的預處理工作才能處理時間順序的數據等。
5、遺傳算法
這種算法是一種全局優化算法,易于和其他模型結合,具有非線性求解和隱含的并行性等特點。遺傳算法模擬生物的遺傳機制和自然選擇,采用遺傳變異、自然選擇、遺傳結合等設計方法,通過一組遺傳算子把需要求解的問題在求解空間上迭代搜索,找到問題的最優解 。目前來講,遺傳算法在神經網絡、工業優化控制、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前的研究更側重于遺傳算法與局部優化算法的結合、算法的收斂性證明以及遺傳算子的設計等方面的研究。
三、結論
隨著人們對信息數據量的急速增長從而數據挖掘技術也隨之應運而生,這使得人們對知識與信息的渴求得到了進一步滿足。對于如何才能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對于信息處理技術來說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2] 王麗珍等編著.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原理及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5.
篇3
一、制定調查計劃
1.調查目的
(1)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使學生加深理解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和發病原理。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3)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2.調查原理
(1)人類遺傳病是由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
(2)遺傳病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和家系調查的方式了解發病情況。
3.創建調查小組
創建調查小組應該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應該根據學生性別的差異,知識儲備量的差異,識圖能力、繪圖能力、實踐操作技能的差異進行分組,將他們優化配置,并且選擇同學關系較好、能力較強的成員擔任組長。每個小組6人,每個班級平均有9個小組。全校高二年級共16個班級,除4個文科班和1個網絡班外,其余11個班級共99個調查小組。每個小組內設記錄員1名,聯絡員1名,問題設計員1名,調查員3名。讓每個成員都負一定的責任,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能夠取長補短,便于調查任務的完成。
4.制作調查表格
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某種遺傳病的患病人數/某遺傳病的被調查人數×100
二、實施調查活動
1.人類常見的遺傳病的遺傳特點
顯性遺傳病具有世代相傳的特點;隱性遺傳病具有隔代出現的遺傳特點;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具有交叉遺傳、隔代出現,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特點;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具有世代相傳,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的特點。
2.人類常見的遺傳病類型
3.調查過程
(1)調查應該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每個小組選擇調查周圍熟悉的至少5___9個家系中的遺傳病的發病情況,調查時最好選擇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作為調查對象,如:紅綠色盲、多指、白化、佝僂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查探究,要加強調查方法的指導,如對多指病調查的5例患者家庭發病情況列表如下
1 2 3 4 5
外祖母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外祖父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父親 正常 正常 多指 正常 正常
母親 正常 正常 正常 多指 多指
患者性別 男 女 男 女 男
分析得出結論;3號家庭中多指病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而1、2、4、5號家庭中多指病遺傳的特點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遺傳規律矛盾。原因可能是:①父母正常卻生出病孩可能是基因突變的緣故。②此多指病可能不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而是由多對基因共同控制的復雜遺傳。
(2)培養學生的科學修養,抓住時機誘導學生思考,比如:各個小組調查的結果都比權威資料上提供的數據要高。因此有些成員說:可能我們調查的范圍太小,我們只是在病例比較集中的區域展開調查活動;有些成員說:我們調查時態度可能不夠謙和,直接影響到被調查的人沒有說實話導致結果有誤;有些成員說:可能我們調查的這個村子近親結婚的多,發病率自然就高了。這時教師應及時指導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協調成員間的分歧。
附暑期調查表:
從表中看出;總調查人數為20689,總發病率為0.11;男發病率為0.063女為0.048,數據單基因遺傳病在群體中發病率一般為1/1000 000~1/10 000;上表的人數只是學生在發病村鎮的調查數據,如果加上未發病村子的人數,結果就與教材上提供的數據接近。
(3)及時通報各個小組的調查成果,激勵組間相互競爭,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和積極性,最后歸納組內觀點,指導完成調查報告。
三、整理分析調查資料
(1)為保證調查的群體足夠大,小組調查的數據應該在班級和年級中進行匯總,調查結果中容易找出規律的遺傳病,應計算出發病率。不容易找出規律的遺傳病,整理存檔作為當地該病發病情況的第一手資料。比如: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哮喘等的調查結果;最后由教師總結寫出年級調查報告,在校刊發表,供全年級以及全校學習。
四、調查評價
假期調查結束,各個小組寫出的小組調查報告,應該在年級內進行評優活動,對比較好的小組給予獎勵,各個小組及其成員都應該給適當的評價。
五、討論調查結果
篇4
關鍵詞:圍產兒;出生缺陷;分析;干預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3-0-02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我縣2005-2010年所有接產單位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產后7天的圍產兒,包括活產、死產、死胎。
1.2 方法
根據《中國出生缺陷監測手冊》制定的23類出生缺陷的定義、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由接產醫生填寫“出生缺陷登記卡片”,由婦幼人員填寫“圍產兒數季報表”,并把所有資料上報到縣保健所進行匯總統計。
2 結果
2.1 出生缺陷率
2.2 出生缺陷種類
2.3 缺陷兒母親文化程度分布情況
3 討論
通過以上資料分析,我縣出生缺陷平均發生率為68.09/萬,但是統計的153例出生缺陷是發生在孕28周至產后七天之內的圍產兒,通過肉眼和B超輔助診斷的,不包括孕28周前通過產前診斷發現的已經引產手術的缺陷兒。另外受基層的診斷、檢查技術及設備的影響,出生時不能立即診斷出的出生缺陷多在出生后多年才發病,故很難被準確納入缺陷監測系統,所以實際出生缺陷發生率遠遠高于此。統計結果顯示,我縣的出生缺陷種類位于前六位的分別是唇腭裂、多指(趾)、神經管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外耳畸形及肢體短縮,與江蘇省前六位順位略有不同,但總體分布一致,因此應以預防前幾位出生缺陷為重點,加強對這幾種出生缺陷的干預,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
導致出生缺陷的原因很多,大多數出生缺陷是遺傳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影響我縣人口出生缺陷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環境因素,主要指育齡婦女在孕前、孕期受環境污染的影響而造成的出生缺陷。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學性。二是遺傳因素。近年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管畸形、唇腭裂、腹腔內臟膨出等的發生存在遺傳性。三是社會因素。育齡婦女缺乏優生優育相關知識以及預防出生缺陷的措施。資料分析表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與孕產婦文化程度密切相關,文化程度低的孕母優生優育的保健意識較薄弱,基本未接受婚前醫學檢查、孕前檢查和孕中期的產前篩查。新的《婚姻管理條例》取消強制婚前醫學檢查,采取自愿婚檢以來,我縣的婚檢率大幅降低,嚴重影響了出生缺陷的一級干預效果。另一方面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想方設法生育男孩,高齡孕婦逐年增加,該部分人群普遍文化素質較低,保健知識缺乏,保健意識薄弱,增加了高危妊娠風險,從而進一步,導致出生缺陷發生率的增加。還有一方面就是由于存在僥幸心理,約有50%的孕婦在孕中期未進行產前篩查,以至一部分出生缺陷兒在孕中期未篩查出,導致出生缺陷兒的增加。
4 結語
針對我縣出生缺陷的現狀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現提出以下建議:充分認識出生缺陷干預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好三級預防。目前我縣已開展免費婚檢工作,我們要不斷強化婦幼保健網絡,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的適婚人群提高保健意識,主動接受婚前醫學檢查。做好孕前檢查工作,進行科學指導。做好免費葉酸的發放與宣教指導工作,使該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得以有效地進行。加強孕產期保健,進行優生優育咨詢,大力開展孕婦學校,使廣大孕產婦接受科學先進的保健知識,做好自我預防及監測。積極與計生溝通聯系,告知高齡孕婦及時去醫院進行產前檢查。只有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工作,同時開展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才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及嬰幼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從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1]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篇5
[ 關鍵詞 ] : 引發、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學是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形成新的師生關系,即改變過去傳道“為導航”,灌輸知識為“問題探究”。在探究中,使學生親自經歷科學知識的獲得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引發學生科學探究呢?
一、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于中學生來說,能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要依賴于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別是現實的背景資料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認識心理沖突,動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課,在課本的實踐活動中卻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蘭的嫁接為例)的方案,學生對此提出了疑問:蟹爪蘭是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樣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錯了?又如:在“生物的遺傳”課前,讓學生調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單、雙,有無耳垂等,并試著加以解釋。上課伊始,學生匯報了自己的調查結果。但誰都無法正確解釋,學習的積極性因而空前高漲。科學的生命力在于應用,應用學過的生物知識分析解決現實中的一系列問題,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提出問題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養成動腦的習慣。
二、指導性分組實驗,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以獲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
啟發學生自行獲取知識,不能把實驗變成“一講、二看、三示范,按著課本做實驗。”這種沖徒式實驗而應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教師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精心設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如:《呼吸》一課,要求學生用實驗研究吸入與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學生設計實驗。
( 1 )教師可先提出啟發性問題:要研究吸進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現在我們沒有這兩種氣體,該怎樣做?然后啟發學生用化學上的知識來收集呼出的氣體。
( 2 )啟發學生回憶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讓學生根據它們的特性,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啟發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 3 )匯報實驗方法:
A 、向兩瓶氣體中倒入同樣多的石灰水,然后搖晃,觀察兩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B 、向兩瓶氣體中各放入點燃的蠟燭一只。觀察哪支蠟燭熄滅。
2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加強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發現視野下有一較大的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圖,但在圖像上有一污點,影響了觀察。
( 1 )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判斷的操作步驟。
( 2 )如果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顯微鏡不易找到細胞膜,要想看到細胞膜該怎樣做?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探索實驗、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總結規律,得出結論。
篇6
1 實驗內容介紹
Miller和Levine編著的美國《生物學》教材實驗手冊中設置了一個關于變異的調查實驗:“種群的變異”。
1.1 實驗前討論
一個物種的不同個體不可能完全相同,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會發生變異,有些變異可以通過繁殖遺傳給后代。許多可遺傳變異是中性的,不會影響生物的生存;有一些可遺傳變異是有利的,有利的可遺傳變異就是對環境的適應;有害的可遺傳變異會削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適應環境的生物會獲得更多繁殖機會將有利性狀遺傳給后代;具有有害性狀的生物將會相繼淘汰;這個過程被稱為適者生存。調查中,你將觀察兩種不同類型植物及教室里不同人的變異。
1.2 實驗問題
整個調查實驗圍繞著一個主題:植物和動物種群中變異是如何測定的?
1.3 實驗材料
10顆白色的菜豆、10片楓葉、公制尺、3支彩色鉛筆。
1.4 測量過程
植物的變異的測量:
(1) 給每個小組分發10顆菜豆和10片楓葉。
(2)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每枚菜豆、每片楓葉葉片和葉柄的長度。根據圖1所示確定葉片和葉柄,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1中。
(3) 匯總每個小組的測量結果,并全班共享、利用這些數據統計菜豆、楓葉葉片及葉柄的長度,將長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并統計每一長度值的數據個數,填入表2。
(4) 利用表2的數據,繪制以長度為橫坐標,個數為縱坐標的曲線圖。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的曲線圖可以繪制在同一坐標中,注意使用不同顏色的鉛筆繪制每一組數據,并確保包含每個圖的關鍵部分。
教室里不同人的變異的測量:
(1) 測量自己的手跨度時,應該從拇指頂端到小指的前端,如圖2所示。對測量結果四舍五入精確到厘米,將測量結果記錄在黑板上共享。
(2) 將所有學生的數據進行統計,將統計結果填寫在表格3中,根據表格3的數據繪制曲線圖。
對測量的數據進行統計和繪制曲線圖以后,對數據進行觀察。
1.5 分析和總結
(1) 變異是指什么?
(2) 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圍?
(3) 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在什么范圍內集中最少?
(4) 每一條曲線的一般形態是什么?
(5) 從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長度曲線圖的形態得出什么結論?
(6) 從菜豆、楓葉葉片和葉柄上能夠觀察到的另外兩種變異嗎?
(7) 班級所有學生的手跨度相同嗎?
(8) 最常見的手跨度是多少?最少見的是多少?
(9) 曲線,大致呈現什么形態?從班級學生的手跨度呈現的曲線形態,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答案:(1) 同一物種在外觀上顯示出來的微小差異;
(2) 大部分樣品的長度都集中的在中間范圍;
(3) 樣品最少集中在整個長度范圍的極值;
(4) 每個曲線圖應該是倒置U型;
(5) 由曲線圖形態表明,盡管長度在發生變化,但是主要還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兩端的極端值很少;
(6) 這個問題答案不唯一,可以是寬度、厚度、葉柄直徑和顏色等;
(7) 不同,有各種長度;
(8) 根據不同人群測量結果會有差異,一般也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最少見的也是兩端的極值;
(9) 曲線大致形態也是呈現倒置U型,根據具體曲線圖可以分析曲線的變化趨勢、變化程度等。
1.6 批判性思維和應用
(1) 為什么豆莢里種子多比種子少的更有利于對環境的適應?
(2) 為什么對沙漠仙人掌植物來說短根系是一種不利的適應?
(3) 為什么北極地區的動物白色的皮毛對其在冬天里的適應是有利的?
(4) 舉出兩例手跨度大的有利之處。
答案:(1) 豆莢里種子多,能發芽并長成新的植株的概率就高,這體現出對環境的適應就更有利;(2) 仙人掌如果具有短根系就會很難獲得水分,這樣在沙漠里很難生存。(3) 白色皮毛與周圍的環境比較相似,這有利于其躲避天敵;(4) 答案是多樣的,包括樂器演奏、增強運動能力、承載更大負荷及提升生存能力等。
1.7 拓展
調查其他植物的變異,模仿這個實驗中的測量,并對結果和圖表數據分析。你認為所有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在所有性狀上都存在變異嗎?為什么?
2 對實驗的幾點探討
(1) 該實驗的模式是生物學實驗發展的重要趨勢,值得借鑒。該實驗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方面:“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分析與總結”和“數據應用與延伸”。“數據采集及處理”主要包含了“實驗前討論”“實驗問題”“實驗材料”“操作過程”和“觀察”等內容,目的是獲得實驗數據。“數據分析與總結”主要是設置一系列問題,問題可以包括概念性問題、描述性問題、總結性問題和解釋性問題。“數據的應用與延伸”主要是運用批判性思維對一些問題進行探討、聯系和解釋。借鑒這種實驗,對國內教材進行實驗化轉變,將會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對于容易操作的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并獲得實驗數據;有些數據獲取過程比較復雜,可以側重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應用。這種轉變對學生在知識理解和能力培養上都會有促進作用,值得在教學中去嘗試。
(2) 該實驗側重于測量和對數據的處理,整個實驗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具體包括:測量、統計、繪圖、觀察、闡述、總結、比較、解釋和聯系等。學生通過測量、統計、繪圖和觀察等方式參與到整個實驗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驗中解決一系列具有一定關聯性或者圍繞某一主題的問題,鍛煉學生的闡述、總結、比較、解釋和聯系等能力。從實驗操作性和學生思維培養的角度,值得借鑒。當然,該實驗在問題設置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實驗中設置的問題之間的邏輯性不強,“分析和總結模塊”設置的問題之間沒有太大邏輯,“批判性思維和應用”模塊設置的問題與該實驗本身關系不強。這個實驗是一個側重測量和對數據進行處理的實驗,是否可以多設置一些關于測量或者數據統計、繪圖等方面的問題?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如何設置具有關聯性的問題層層遞進?如何將實驗教學與知識內容有效結合,既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又體現知識和現實聯系的新課程理念?
篇7
演示實驗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實驗教學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演示實驗就是教師通過親身演示給學生看,并且在演示實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親自看到整個實驗的過程,教師在實驗時可以方便地對學生進行講解,包括實驗過程的講解和實驗中應該注意到的事項,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最廣泛的實驗教學調節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生親身實際觀察到實驗的現象。教師應該注意到在實驗過程中應該對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方便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自身存在的缺陷,方便學生查漏補缺。應該注意到,教師在演示過程中必須從實驗的儀器開始講起,方便學生進行辨識。例如,在演示洋蔥表皮細胞的染色觀察實驗中,教師應該從載玻片的使用方式開始講解,接著講解表皮細胞的染色過程和在染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教師可以提出,為何在染色時要從載玻片的一側進行浸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教師演示實驗的時候積極思考,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確答案,并且教師通過演示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實驗中包含知識點的印象。
二、利用分組實驗,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分組進行實驗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還能讓學生檢驗自身的理論知識。在分組實驗環境下,教師首先應該進行實驗注意事項講解,意識到分組實驗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進行有關的生物實驗后能夠得到有關生物的學習體驗,有機會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增加學習體驗。教師在實驗之前應該制定相關的規劃,制定相應的實驗目標,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到步步把控。同時,教師在平時的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對實驗項目進行創新,利用實驗器材,讓學生對生物實驗的過程進行優化、創新,提高學生自我實踐能力。例如,在觀察人體口腔上表皮細胞的實驗時,教師對于口腔細胞的染色的觀察應提出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同時教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實驗現象可以進行積極引導,諸如顯微鏡顯示口腔表皮細胞較暗,如何調節顯微鏡,讓視野能夠擴大,光亮能夠提高,通過這樣實際操作的形式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此外,教師應該讓學生預習,首先對整個實驗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在實驗之前還可以抽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口腔表皮細胞觀察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預先知道如何操作顯微鏡這個實驗中最大的實驗儀器,并且對于口腔表皮細胞的染色劑進行提問,讓學生知道大概的實驗要點,通過這些過程讓學生清晰把握實驗流程,推進實驗過程教學。
三、利用課外實驗,鞏固生物學知識
生物實驗中有些實驗不太復雜,但是需要較長的觀察時間,例如人體的血漿沉淀分層實驗中,這個需要較長的時間段進行觀察,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安排實驗內容讓學生有足夠時間準備實驗的前期過程,例如,在這個血漿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進行實驗。再如,進行植物的枝干上層是輸送營養的地方這個實驗時,這個實驗從實驗開始到結束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因此,教師在前期實驗準備階段可以通過檢驗學生的知識過濾掉中間無用的時間,并且教師在較長的實驗過程中結合其他實驗同時進行,這樣可以有效節約實驗時間。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該督促學生完成有關實驗材料的工作,這樣可以進一步鞏固生物理論知識。
四、利用生物實驗,豐富假期生活實踐
篇8
關鍵詞:數據挖掘;神經元;方法;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1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引言
伴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據庫規模與應用的不斷擴大,大量數據隨之產生。新增的數據包含了重要的信息,人們希望更好地利用這些數據,并通過進行更高層次的數據分析,為決策者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現今,很多領域已建立了相應的數據倉庫。但人們無法辨別隱藏在海量數據中有價信息,傳統的查詢方式無法滿足信息挖掘的需求。因此,伴隨著數據倉庫技術不斷發展并逐漸完善的一種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有價潛在信息的嶄新數據分析技術------數據挖掘(Data Mining)技術應運而生。
二、數據挖掘概念
數據挖掘技術從1990年左右開始,發展速度很快,數據挖掘技術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可使得人們對當今世界的海量數據中隱藏著人們所需要的商業和科學信息等重要信息進行挖掘。數據挖掘運用到交叉學科,涉及到,包括Database、AI、Machine Learning、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統計學(statistics)、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和數據庫可視化等,因此數據庫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通常普遍認可的數據挖掘定義是:從數據庫中抽取隱含的、以前未知的、有潛在應用價值的模型或規則等有用知識的復雜過程,是一類深層次的數據分析方法。
三、數據挖掘方法
由于數據挖掘技術研究融合了不同學科技術,在研究方法上表現為多樣性。從統計學角度上劃分,數據挖掘技術模型有:線形/非線形分析、回歸/邏輯回歸分析、單/多變量分析、時間序列/最近序列分析和聚類分析等方法。通過運用這些技術可以檢索出異常形式數據,最后,利用多種統計和數學模型對上述數據進行解釋,發掘出隱藏在海量數據后的規律和知識。
(一)數據挖掘統計
統計學為數據挖掘技術提供了判別方法與分析方法,經常會用到的有貝葉斯推理(Bayesian reasoning; Bayesian inference)、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簡稱ANOVA)等分析技術、貝葉斯推理是在估計與假設統計歸納基礎上發展的全新推理方法。貝葉斯推理在與傳統統計歸納推理方法相比較,所得出的結論不僅根據當前觀察得到的樣本信息,還將根據推理者過去相關的經驗和知識來處理數據挖掘中遇到的分類問題;回歸分析是通過輸入變量和輸出變量來確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通過建立回歸模型,根據實測數據求解模型的各參數,若能很好的擬合,則可根據自變量進一步預測。統計方法中的方差分析是通過分析研究中估計回歸直線的性能和自變量對最終回歸的貢獻大小,從而確定可控因素對研究結果影響力的大小。
(二)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 )
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將一組研究對象分為相對同質的群組(clusters)的統計分析技術。 同組內的樣本具有較高相似度,常用技術有分裂/凝聚算法,劃分/增量聚類。聚類方法適用于研究群組內的關系,并對群組結構做出相應評價。同時,聚類分析為了更容易地使某個對象從其他對象中分離出來的方法用于檢測孤立點。聚類分析已被應用于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圖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等多種領域。
(三)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方法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相對完善,通過建立人類的認識模型、模仿人類的學習方法從海量數據中提取信息與知識,在很多領域已取得了一些較滿意的成果。因此利用目前比較成熟的機器學習方法可以提供數據挖掘效率。
(四)數據匯總
數據庫中的數據和對象經常包含原始概念層上的詳細信息,將數據集通過數據立方體和面向對象的歸納方法由低概念層抽象到高概念層,并對數據歸納為更高概念層次信息的數據挖掘技術。
(五)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神經網絡是一種模范動物神經網絡行為特征,進行分布式并行信息處理的算法數學模型。近年來在解決數據挖掘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源于人工神經網絡具有良好的自組織自適應性、并行處理、分布式存儲和高容錯等特性,并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
(六)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
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模擬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自然選擇和遺傳學機理的生物進化過程的計算模型,是一種通過模擬自然進化過程搜索最優解的方法,是一種受生物進化啟發的學習方法,通過變異和重組當前己知的最好假設來生成后續的假設。遺傳算法可直接對結構對象進行操作,不存在求導和函數連續性的限定,能自動獲取和指導優化的搜索空間,自適應地調整搜索方向。遺傳算法已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于多種學科領域。
(七)粗糙集
粗糙集是一種刻劃不完整性和不確定性的數學工具,能有效地分析不精確,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incomplete) 等各種不完備的信息,還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推理,從中發現隱含的知識,揭示潛在的規律。粗糙集理論應用于數據挖掘中的分類、發現不準確數據或噪聲數據內在的結構聯系。
四、數據挖掘技術發展趨勢
當前,數據挖掘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數據挖掘技術開發研究人員、系統應用人員所面對的主要問題:高效、有效的數據挖掘方法和相應系統的開發;交互和集成的數據挖掘環境的建立以及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大型問題。
五、小結
數據挖掘技術涉及到多種學科技術,如:數據庫技術、統計學、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模式識別、神經網絡、數據可視化、信息檢索及空間數據分析等。因此,數據挖掘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領域,隨著數據挖掘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將會廣泛而深入地應用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羅可,蔡碧野.數據挖掘及其發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
[2]趙丹群.數據挖掘:原理、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0
[3]劉毅勇.情報分析智能輔助決策方法及其軍事應用[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4]唐曉萍.數據挖掘技術及其在指揮控制系統中的應用[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2
[5]Alex Berson,Stephen J.Smith,Data Warehousing,Data Mining,&OLAP[M], McCraw-Hill Book Co,1997
[6]吳修霆.SAS數據挖掘技術的實現[J].微電腦世界,2000, Vol.14:pp44-45
[7] INDERPAL BHANDARI, EDWARD COLET, JENNIFER PARKER, ZACHARYPINES, RAJIV PRATAP, KRISHNAKMAR RAMANUJAM. Advanced Scout: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NBA Data.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1997,1:121~125
篇9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
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應在教育總目標的指導下,利用各學科教學這種途徑,通過各類活動,擴大學生知識面,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應該和學科課程在內容上、形式上、目標上互相補充、有機滲透,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生疏知識既可以系統地學“深”,又可以聯系實際地學“活”。有利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是針對不同專題進行的。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要面向絕大多數學生,立足于全面素質提高,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自主性特點,給學生自行發揮的機會,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特長生脫穎而出。因此選題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根據學生特點和新教材內容,研究性學習選題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知識探究型、準學術型、創新研究型。
知識探究型是學生學到某一方面知識,在教師指導下拓寬學習范圍,獲得學習體驗,甚至形成學習報告。這種探究式學習研究,能有效地獨立解決“是什么”的知識探究型問題,是發展學生學力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如這樣一些選題:生物科的《如何判斷生物遺傳病的系譜圖》和《達爾文理論和科學性和局限性分析》等,就屬于知識探究型學習專題。其專題主要是針對教材內容的,是教材內容中的一些拓展。這類選題課堂教學中以啟發式教學方法或以課后作業形式進行實施。也可在先修課上進行討論、分析。
準學術型是指學生在文理科學習中或課外學習中,對某一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確定專題,給予指點,花上數周、數月甚至年余時間研究探索,寫出“再發現式”學術論文。如學生的選題:生物科的《各色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和《關于白化病遺傳筶的調查》等專題。這些專題的研究雖對學術界并無太大價值,甚至有些觀點在科學界早有定論,但對學生來說卻是經過獨立探索獲得的全新的“再發現”的知識,這種專題能有效解決“為什么”的準學術研究性問題,是發展學生拓展性學習較為有效的方法。這類選題由于活動時間較長,故一般放在活動課、選修課上或安排在節假日進行研究。
創新研究型在研究性學習中屬于最高層次。它能有效解決“怎樣做得更好”的問題,是發展研究性學習最為重要的手段。這類研究課題所需時間很長,如《磁場對繭的增產增質實驗》需一年多時間,故只能用課余時間分散進行,教師只能定期監控,掌握其進展情況。
二、學科內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形式
1、小探究性實驗
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意義的課題,在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討論下,進行一系列科技研究活動,然后撰寫科技論文。如前述的《書本中菌落情況的研究》、《鵪鶉高產品種的培養》、《薄頭繭形成的發現》、《打孔注射-防治行道樹蟲害的好方法》等。
2、講座
以學科課程內容為主線,聘請專家或老師開展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獲取新知識、擴大知識等,如生物科的克隆技術與人類未來、生物與能源等。
3、參觀考察
結合當地實際,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的工廠、研究所、展覽會,組織學生觀看科普電影和錄像片等,參觀過程中,采用教師或技術人員講解,參觀后學生要談收獲,教師要做總結。
三、學科內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案例
研究性學習一般要經過:準備、選題階段實施階段結題階段評價階段。下面就以在生物學科中《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節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知識探究型)為例進行簡單介紹。
舉例:《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在這一節教學內容過程中,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型的教學探索:設置問題情景提出問題探索研究歸納、驗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
課前準備授課前一星期培養一些燕麥幼苗(一半遮光,一半單側光照射)、準備植物向光生長的錄相帶、投影片等。
篇10
關鍵詞:聯系 對比 總結 高效
高三主要是復習課,復習課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復習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同時高三的學習生活又很緊張,學生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如何讓學生在復習課中主動地、愉快地學習,利用有限的時間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之一是“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生物學知識來解決和分析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對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高溫會對蛋白質的結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學生比較清楚影響的是蛋白質的空間結構。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的原理是堿性環境條件下蛋白質中的肽鍵與Cu2+發生反應產生紫色絡合物。上述兩個知識點學生基本上能記住,但在習題中就不會運用了,例如,“高溫處理過的唾液淀粉酶仍能與雙縮脲試劑反應”這一句話,學生往往認為是錯誤的。學生認為高溫導致唾液淀粉酶空間結構被破壞,酶的活性消失,肽鍵也斷裂了,從而不能與雙縮脲試劑發生紫色反應。學生作出這樣的判斷說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并不牢固,不透徹底。對此知識點可采用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方法來解決,學生非常熟悉生雞蛋高溫蒸煮之后變成了熟雞蛋,熟雞蛋的成分仍然主要是蛋白質,并不是就變成了一堆氨基酸,否則就可以將熟雞蛋當做氨基酸粉來買了,氨基酸粉的價格是雞蛋的很多倍。(可以簡要給學生介紹有一種兒童型的蛋白質過敏癥,可通過服用氨基酸粉來代替蛋白質滿足兒童發育對蛋白質的需求,但價格非常昂貴)這樣學生在輕松的心情下即可達到對知識牢固掌握的程度。
二、同類問題總結到一起
生物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比較零散的,將有類似特點知識總結到一起可利用有限的時間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課堂效益最優化。
例如,生物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涉及很多實驗材料,將課本中涉及的實驗材料優點總結到一起對照可便于記憶。總結如下:1.豌豆作實驗材料的優點:(1)豌豆為自花、閉花傳粉植物。(2)具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3)繁殖周期短、后代數量多,便于統計。2.玉米作實驗材料的優點:(1)玉米既能自花傳粉也能異花傳粉。(2)具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3)繁殖周期短、后代數量多,便于統計。3.果蠅作實驗材料的優點:(1)易飼養。(2)具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3)繁殖快。4.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以細菌作實驗材料的優點:(1)結構簡單。(2)繁殖快。5.噬菌體作實驗材料的優點:(1)結構簡單。(2)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質.6.基因工程中原核生物作受體細胞的優點:(1)繁殖快。(2)多為單細胞。(3)遺傳物質相對較少。
再如:課本中涉及“骨架”一詞的包括:細胞的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架結構;細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
在進行類似以上總結時,可采用教師引導并組織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匯總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橫向聯系,重新整合,強化知識間的聯系,從而能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
三、對實驗進行對比,實現能力的提升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很多現象的發現及結論的產生是離不開實驗的。有關實驗的習題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并且在高考中有一部分是考查實驗基礎的掌握,要在高考中取勝,學生必須對實驗掌握的很牢固。在復習中對實驗的學習,可采用先記憶后理解再記憶的方法,最終達到實驗設計能力的提升。在學生對課本上實驗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構建實驗有關的知識網絡,實現對實驗材料、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現象的記憶。例如,課本中涉及的需要水浴加熱的實驗有:1.觀察DNA和RNA分布(30度水浴保溫)。2.還原糖鑒定(55―65度水浴1―2分鐘)。3.過氧化氫酶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影響(90℃水浴保溫)。4.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水浴保溫)。5.DNA鑒定(沸水浴加熱5分鐘)。需要用到酒精的實驗包括:1.脂肪鑒定(50%酒精洗浮色)。2.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分裂和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95%酒精配制解離液和洗去卡諾氏液)。3.提取色素(無水乙醇)。4.葉片脫色處理(熱無水乙醇)。5.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70%酒精存放小動物)。需要用到顯微鏡的實驗包括:1.脂肪鑒定。2.觀察DNA和RNA分布。3.體驗細胞膜的制備方法。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分布。5.質壁分離與復原。6.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7.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對于沒有條件將所有實驗都進行操作的學校來說,學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對實驗進行記憶,再通過適當的練習,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及實驗設計能力的提升。
四、學生搜集易錯字
生物高考中解答非選擇題時,若出現錯別字則不能得分,所以考試中最忌諱出現錯別字,很多學生專業術語記得很準確,卻因一字之差而丟分,實在可惜。只要平時作業和考試中注意整理和總結易寫錯的一些名字詞,能有效地解決此情況。整理錯別字要讓學生自己完成,每個學生寫出自己的易錯字,小組內整理,再將各小組整理好的總結到一起。學生可在平時多看看記記,考試前再多看幾遍,避免無謂的失分。學生整理如下。
斐(菲)林試劑、雙縮脲(尿)試劑、鑲嵌(不會寫)健(建)那綠、吡(比)羅紅、類囊(不會寫)體、嵴(脊)、脊髓(不會寫)、佝僂(不會寫)磷酸二酯(脂)鍵、液(葉)泡、肽鍵(健)、必需(須)氨基酸、紡錘(綞)體、睪(G)丸、三體綜合征(癥)、腺嘌呤(票令)、吲哚(引朵)乙酸、雌(不會寫)性、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溴、麝、酚三字不會寫)重鉻(各)酸鉀、黏(粘)性末端。
- 上一篇:創新意識原理及方法論
- 下一篇:母嬰護理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