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

篇1

一、 項目指導思想及建設背景:

1.據農業農村部消息,農業農村部關于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務鄉村振興。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眼鄉村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選擇盤活利用模式。要統籌考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歷史文化傳承,選擇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模式。鼓勵利用閑置住宅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創意辦公、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以及農產品冷鏈、初加工、倉儲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支持采取整理、復墾、復綠等方式,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規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為農民建房、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為了積極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揚泰機場二期工程的建設是勢在必行。隨著機場提檔升級,人流、物流、產業流將會迅速聚集,得天獨厚的優勢,臨空經濟區建設將成為丁溝的載體和平臺,將大批發展要素吸引到這里,機場經濟圈正在崛起。

3.光線中國電影世界項目是我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將在空港新城規劃區內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攝影棚組群。西浦光線電影學院落戶,既凝聚著西交利物浦大學多方面的資源優勢,又涵蓋光線傳媒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品牌IP等多領域的實質內涵。兩個項目將對地區影視文化旅游全產業鏈發展,空港新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丁溝鎮朱橋村朱套組位于啟揚高速機場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機場連接路交匯之間,緊鄰機場。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環水,村落房屋之間小巷多,風景秀麗,有“小江南”的美譽。小村落民風淳樸,人文歷史悠久,明朝的舉人進士韓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遷戶,該組還有65戶人家,309人,耕地445畝。該地段將受益于機場利好輻射

二、項目方案、方式,建設規模、實施進度及投資分析(另詳):

1.鄉村游(農活體驗、果蔬采摘、捕魚)機場旅客變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種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完善;農田、八邊地、河流由公司集體承包,統一規劃,有機生態種養殖;

2.民宿居民交閑置房屋入股或租賃,一戶一方案,改造裝潢預算和施工監理(不新增建筑面積,舊房改造)。首批50個床位(經濟型、中式精品型、鄉村田園風型、集裝箱型)。

3.餐飲農家樂,特產便利店,鄉村酒吧,燒烤(200人次)

資金來源:政府鄉村振興項目資金+村企合作企業資金+農戶個人資金=1000萬

三、項目組織、勞動定員、運行操作:

公司運行:揚州市源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戶

項目名稱:水韻朱套—小江南

四、項目社會效益分析、風險分析:

項目效益達成村居環境好,人人有事做,戶戶有錢賺,文旅品牌響。

風險分析:1.堅決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線,不得違法違規買賣或變相買賣宅基地,嚴格禁止下鄉利用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所,嚴格禁止私搭亂建;2.公司與農戶,公司與集體的合同合法合規,要有法律約束效應。村民要樹立集體意識、抱團意識、規范意識和大局觀念;3.特種行業經營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措施;4. 經濟下行,消費滯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長; 5. 政策性拆遷;

篇2

一是培訓科常規工作。三年干部培訓工作讓我得到了豐富的帶班經驗,培訓科很多工作是重復的,為避免任務撞頭,班主任明確任務、分工負責。在科室長的帶領下,我們每周一列好任務清單,嚴格按照臺賬完成規定動作。對于軍訓晨練一項,要練好“紅歌”、中醫經典體操“八段錦”的教學,根據課程安排,每天完成不同的軍訓體驗,如“四面轉體”“齊步踏步走”等,讓學員在培訓期間感受到我們的用心細心和耐心。對于吃虧奉獻精神的講解詞打造,我將全方位了解濮陽文化和歷史名人奉獻事跡,兩者有機結合打造全新的講解詞,讓每位學員對學院乃至濮陽都有一個全新的了解。

二是學院課題組工作。10月26日學院課題組正式成立。在院領導的指導下,課題組成員分工協作,完成145教學體系,涵蓋了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論述、黨性教育、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黨建黨務、吃虧奉獻精神系列等必修選修課程,在院領導的支持和同事們的幫助下,紅歌課程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打磨,將由過去的體驗教學逐步轉變為與黨史緊密相連的主打課,所以在新的一年,我要不負領導和同事對我的期望,涵養自己的“四史”文化,豐富歷史素養,全力打造好“紅歌與黨史”這堂課,同時持續上好現有的“紅歌故事”課程。

三是紀檢監察工作。10月初,我有幸加入學院紀檢組。紀檢工作對我而言是陌生而全新的工作,在學院紀檢書記和紀檢組長的帶領下,我詢問了其他三個市直單位的紀檢情況,列出關于學院紀檢清單39個完成事項,對接紀檢巡察組走訪濮陽五縣一區16個現場教學點,針對巡察組對教學點的意見和建議,將整改情況匯報至紀檢組長,紀檢工作和培訓工作息息相關,巡察中我將有利于學院現場教學點的建議記錄下來,為做好現場教學點下一步的打造提供幫助。

篇3

【關鍵詞】SWOT分析 鄉村旅游 葫蘆山莊

葫蘆山莊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郊東北部渤海岸邊的天角山下,與錦州筆架山景區陸地相連,海水相映,并且兩景區是遼西地區首家聯合景區?,F已對外開放的景區分為“正門景觀區”“生態種植采摘區”“休閑度假區”“旅游娛樂區”和“笊籬漁港垂釣休閑區”五大景區。景區以葫蘆文化為主線,以民俗文化為特點,依托渤海灣畔自然風光,致力于營造中國葫蘆文化之鄉和關東民俗第一村。山莊內擁有五十余處景點和四十余項娛樂體驗項目,建有“中國葫蘆文化博物館”“遼西民俗館”“葫蘆島歷史陳列館”三個展館及慶魁影視基地等。

一 葫蘆山莊鄉村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

1.葫蘆山莊自身的優勢分析

第一,區位條件便利。葫蘆山莊位于遼寧濱海公路葫蘆島段邊上,發展鄉村旅游以“關外第一市”的葫蘆島市為依托,葫蘆島市占地面積10415平方公里,總人口282萬,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沿海城市,地處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是環渤海經濟圈最年輕的城市,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路上通道。葫蘆島市東鄰錦州,西接山海關,南臨遼東灣,交通便捷,鐵路、公路、航空、水路發達,境內有102國道、306國道、京沈高速公路、遼寧濱海公路、京哈鐵路、秦沈客運專線,距錦州灣國際機場18公里,距山海關機場50公里,并且擁有中外著名的不淤不凍良港——葫蘆島港。山莊內有公交車直達葫蘆島市內,景區距沈陽3個小時車程,距北京5個小時車程。陸??樟Ⅲw交通網為葫蘆山莊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第二,旅游資源優勢顯著。一是物產豐富。葫蘆島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自然景觀豐富多彩,農林牧副漁品種齊全,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特產,如板石溝大棗、綏中白梨和獼猴桃、建昌杏仁小米粥、虹螺峴干豆腐等聞名省內外,深受廣大城市消費者的喜愛。葫蘆山莊位于渤海岸邊,渤海漁業種類豐富,盛產對蝦、毛蝦、小黃魚、帶魚等,游客在山莊不出門就可以品嘗到新鮮的海產品。這些土特產品與優質特產為葫蘆山莊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二是文化底蘊悠久。葫蘆島市擁有滿、蒙、錫伯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衣著裝飾、民族文化、婚俗習慣等特色文化使葫蘆山莊的發展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景區內還引入了東北特有的大秧歌和二人轉等表演,可以讓游客體會地道的關東風情。

景區以葫蘆文化為主線,葫蘆園內收集了十余個葫蘆品種,有蟲具、青光、亞腰大葫蘆、小葫蘆等,形狀各異,并且景區內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葫蘆文化博物館,由各種技藝制作的葫蘆形態各異、琳瑯滿目。

2.葫蘆山莊自身的劣勢分析

第一,對科學規劃重視不夠。葫蘆山莊由遼寧宏業實業集團投資建設,規劃占地面積13500畝。由于是私人投資,對景區的規劃重視不夠,沒有按照科學的規范進行合理的規劃開發,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以投資業主個人主觀意見為決策,導致葫蘆山莊內功能布局不夠合理、主題不夠突出、配套功能不全、產品質量不高。

第二,基礎設施不完善,景區后續建設不足。葫蘆山莊建于2001年,很多景點前期開發較早,導致一些基礎設施如今已經出現破損現象,但是景區并沒有及時的進行修繕,后期建設沒能及時跟上,給游客在瀏覽過程中帶來很大的不便。而且資源并未有效利用,出現閑置浪費現象,如慶魁影視基地有對游客進行開放,景區的潛力沒有被有效開發與利用。

第三,景區的宣傳力度不足。葫蘆山莊只注重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而忽視了產品的宣傳營銷。既沒有在葫蘆島市及遼寧省的主要新聞媒體進行推介宣傳,也沒有在市區或主要交通道路設置醒目的戶外宣傳廣告,更缺乏參與市、區旅游整體宣傳促銷意識或區域旅游企業宣傳互助活動,產品營銷意識淡薄。雖然葫蘆山莊擁有自己的網站,但是網站上介紹景區的信息不夠完備,不夠詳細,而且信息更新頻率慢且比較滯后。

第四,產品結構不合理。目前,葫蘆山莊的開發者和經營者對“鄉村旅游”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次上,使得葫蘆山莊旅游產品仍以簡單的觀光、吃農家飯等為主,缺乏體驗、休閑項目,對參與性活動的安排較少,難以滿足游客深層次的需要,造成游客逗留時間短,參與程度低,消費支出受抑制,不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影響了葫蘆山莊綜合效益的提高。

3.葫蘆山莊面臨的外部機會分析

篇4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發展不足;規劃建議

農業發展規劃,是指各個地區根據當前的經濟、社會、技術、自然等狀況與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而制定的具有綜合性、長期的一種計劃形式。本研究以簡陽市為研究對象,結合《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綱要,分析簡陽市的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規劃存在的不足與短板、并提出對規劃的優化建議。2020 年是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最后一年,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成效初顯,但是在規劃的執行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與短板,研究分析這些規劃實施中的不足與短板,并針對不足提出相關優化建。一方面可以為簡陽市制定后續的農業規劃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能將相關的不足納入后續規劃中,完善后續規劃。

1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1 綜合生產能力

簡陽市糧油播種面積239.93 萬畝,糧油總產量72.4 萬t;發展特色水果30 萬畝,總產量10.95 萬t;發展蔬菜29.9 萬畝,總產量47.68 萬t。全市已建成萬頭規模豬場28 個、標準化養殖小區236 個,成功創建部級標準化示范場3 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5 個;生豬出欄125.10 萬頭,羊出欄92.70 萬只,家禽出欄928.45 萬只,肉類總產量12.13 萬t。發展核桃14.4 萬畝,花卉苗木2 萬畝,香椿3 萬畝,林下經濟19.6 萬畝。實現水產品總量3.1 萬噸[1]。

1.2 產業化發展

簡陽市著力規范土地有序流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已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實現耕地流轉66.7 萬畝。推進7 個鄉村振興連片發展示范區建設,整合項目資金2.4 億元,撬動社會資本7.8 億元,發展特色產業1.5 萬畝,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率達50.24%,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87.56%,累計創建“三品一標”產品124 個[2]。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 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5 家。培育農業合作社1406 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2 個,省級示范社27 個;培育壯大集體經濟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40 個村、集體經營開發公司24 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個。登記注冊家庭農場137 個,培育種養大戶4000 余戶。

1.3 農業品牌創建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成投資6.28 億元,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8.52 萬畝,新增產業3.18 萬畝。重點打造“簡陽晚白桃”、“簡陽羊肉”和“簡州大耳羊”3 個區域品牌,注冊了“力盛”、“福海源”、“蜀嬌”、“天宮山”、“土蕩蕩”、“如林”、“蜀臺紅香椿”和“新星紅山雞”等農產品商標40 余個。簡州大耳羊獲國家級新品種審定命名,簡陽晚白桃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并進入2015 年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 強;“蜀新1 號”核桃獲通過四川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6 年9 月獲第13 屆全國林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蜀臺紅香椿”椿芽獲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稱號;注冊農產品商標40 余項,其中馳名商標3 個、著名商標10 個。

2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存在的不足

2.1 規劃作用不夠充分

簡陽市制定了《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但是在實際操作的層面,規劃內容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產業準入條件與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方面的標準不夠完善。簡陽市納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區域的過程中,各方面的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與變革,許多在規劃中制定的標準與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規劃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農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夠精準,一方面在規劃中相關農業政策的設計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實施過程中,沒有精準的定位,對于相關涉農政策沒有精確實施。第三是規劃中關于涉農的相關項目的整合度不夠高,各個涉農項目之間聯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每個涉農項目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進行項目建設,整合度不夠高。第四是在項目和業主引進方面存在隨意性和不可控性,規劃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強。

2.2 “農商文旅”融合不足

現代農業是一種多功能農業,應該強調現代農業的生態、觀賞、休閑、文化等多個方面。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在設計過程中,對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建、休閑農業與觀光農業發展、農業品牌建設等各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劃安排。但是,對現代農業“農商文旅”融合發展規劃不足,所以導致了現代農業的各個方面發展各成體系,沒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融合優勢,沒有充分激發現代化農村的發展優勢。導致簡陽市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融合度不高,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長,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低,農民的收入水平增長受限。

2.3 對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保障不足

簡陽市2019 年GDP超過500 億,農業對簡陽市的GDP貢獻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在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中,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方式能夠充分的增強農業的發展能力。提升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同時生產能力現代化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但在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中沒有提出如何提升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則體現為大多數的丘陵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傳統的種養技術、經營模式占比依舊較大土地規模化開發程度不高,農業科技程度不夠高、產業鏈條不夠長、市場競爭力不夠強,農業和農村資源碎片化現象嚴重。農村的生產能力依舊落后,生產技術依舊沒有實現現代化。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從而導致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而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不僅效率低,而且產量低、質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沒有經濟效益。

2.4 對農產品深加工比較薄弱

簡陽市規模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僅26 家、總產值約25 億元,其中精深加工率僅為34.2%,產值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產品主要為泡菜、調味品、糧油深加工,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響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在簡陽市現代農業規劃中,對農產品加工的相關規劃中,建設重點是建設農業生產園區,鞏固現有老字號品牌生產規模。對果蔬的加工僅處于初加工的狀態,但是這一類農產品可以進行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農產品又處于未加工狀態,在前期生產結束后就直接進入市場,價格與質量都不具備優勢。完善規劃中對農產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規劃,有助于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

3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優化建議

3.1 堅持規劃先行

首先,針對原有產業準入與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在規劃中不夠完善的問題,要充分的設計產業準入條件、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標準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慮簡陽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機遇與挑戰,以及“空港新城”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加強簡陽市涉農規劃與成都市的各項規劃的銜接。第三,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加大農業政策的支持力度與精準性,按照規劃的農業政策精準落實在相關的農業項目中。第四,在規劃中加強各項涉農項目的整合度,統籌規劃涉農項目建設,做到系統性與特殊性兼顧。最后,在規劃中要注重項目和業主引入方面的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3.2 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農商文旅體”融合是一個系統構造,其中的五個維度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稗r商文旅體”融合是包括空間融合、業態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態、生活、生產于一體的城市發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務城鄉廣大居民[3]。在規劃中充分將“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可以借助農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遺產、優美自然環境,培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等各個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茖W把握城鄉統籌和三產融合發展大勢,以農業為本構建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拓展現代農業生態圈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4]。第一,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互聯網”、“農業+品牌”等一系列計劃,促進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堅持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鼓勵各類主體將創意運用在各個涉農規劃中去。積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以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等契機,著力構建品牌運營體系,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以田園綜合體促進“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疤飯@綜合體”是一個多功能、多業態搭建業務結構的綜合運營,跨產業、多功能,就超于了原來的綜合運營。綜合體突破了原有的慣性用途,從而在思想上打破慣性思維。激發原來收到局限的資產和資源效能,形成鄉村社會發展到廣闊產業空間[5]。

3.3 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

在規劃中加大對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給提升計劃,第一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重點研究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建立持續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技術體系,不斷的提高常規農業技術的科技內涵和組裝配套程度,大力發展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設施農業等為主體的農業高新技術,合理開發和保護農業資源,形成高效利用的農村能源與環境保護技術體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農業科技領域。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體系的配套和產業化開發[7]。促進農業各個科技領域相互銜接、緊密結合、協同發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對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例如,農業科研院所、技術市場、電視大學、技術講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動。在簡陽市的涉農規劃中,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現代化水平。在后續涉農規劃設計與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加強對農村農業生產者的技術培訓與農村生產設施的完善。促進傳統農業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并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

3.4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

第一,簡陽市的櫻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敗,保鮮難度大的特點,在采摘下樹后,能夠銷售的時間便迅速的變短,所以在簡陽市現代農業規劃中應該注重對這一類易腐果實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這一類農產品的產業鏈條,為其增加附加價值。第三,完善農產品的挑揀分級,做好差別化分類,細分市場消費類型,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在簡陽的現代農業規劃中應該注重農產品產后粗加工與精加工的品類與種類,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增強簡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產能。做好簡陽市的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一方面,對于傳統的以泡菜、調味品、糧油、面食加工等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升這些企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程度,加強品牌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簡陽的櫻桃、晚白桃與獼猴桃等果蔬類農產品,要逐漸完成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轉化,充分利用粗加工與精加工這兩種加工模式,衍生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簡陽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鄉村發展服務中心2019 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工作總結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葉國偉,楊坤,李玲玲等.成都市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進融合發展筑牢鄉村振興產業――大邑縣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探索與實踐[J].先鋒,2018 (9 ):35-36.

[5]楊海峰.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對策[J].文化產業,2018 (16 ):1-2.

篇5

繁榮民族文化精品創作生產

繁榮民族文化,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開展“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活動,講好內蒙古“守望相助”故事,充分體現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為建設民族文化強區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繁榮民族文化,必須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貼近基層,推出一批能夠體現內蒙古文化成就、代表內蒙古文化形象的精品力作。

繁榮民族文化,必須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制定科學合理的創作規劃,明確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建立和完善作品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弘揚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深入實施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原則,深入闡發民族文化價值。加強政策扶持和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千校萬戶”計劃。做好民族文獻整理出版和“數字化”工作。

全面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點加強重大文化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做好文物普查登記。建立和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加大對傳承人扶持力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大力扶持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發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點、歷史記憶的美麗鄉村和美麗城鎮。貫徹落實地方戲曲振興工程,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尽⒋俟降默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著力加強嘎查村和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增加服務總量,開展幫扶活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網絡建設。統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積極支持和引導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示范區,開展“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推動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組建理事會,逐步完善治理結構。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大力開展流動文化服務,推動城鎮社區各類文化、體育等設施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加快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

積極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實施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加快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建設,基本建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鏈條完整、效益顯著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制定全區文化市場發展規劃,引導文化市場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強化文化市場監管,改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

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篇6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有機銜接的調研報告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貧標準,也不吊高胃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進行有機銜接,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脫貧這場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一、基本情況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是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發祥地,是中央統戰部、臺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區、重慶市北部新區對口幫扶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是《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中貴州的10個貧困縣之一,是貴州省13個同步小康發展困難縣之一,同時也是貴州取消gdp考核的10個貧困縣之一。赫章縣總面積3250平方公里,轄27個鄉鎮456個行政村,總人口82.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6.87萬人,占93.56%。現有扶貧開發重點鄉鎮8個、貧困村287個、農村貧困人口13.43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7.92%。

二、2018年發展目標

2018年,全縣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6.07億元、8796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42%;減少貧困人口3.99萬人,72個貧困村(居)按省定標準出列,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870人,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11070人,引導11500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完成1860公里農村“組組通”公路、84公里農村公路,危房改造完成4683戶,完成行政村公共衛生間和戶用廁所改造年度計劃;調減低效傳統玉米種植16.7萬畝;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87.5%、91%、90.55%;每千人床位不低于4張、執業醫師數不低于1.25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穩定在100%;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驗收,完成465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4個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兒童之家覆蓋50%的村(居);森林覆蓋率達54.84%。

三、調研發現的問題

今年以來,我深入到27個鄉鎮(街道)75個村(居)進行走訪調研,參加縣級領導帶隊集體調研活動8次,發現全縣總體貧困程度較深,農業產業結構參差不齊,農村安全飲水嚴重不足,道路、院壩硬化資金缺口較大,部分村寨基層組織弱化,群眾內生動力不足。

在總體貧困程度方面。全縣還有貧困人口10.2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3.37%,高出全省貧困發生率5.62個百分點。目前還有極貧鄉鎮6個,深度貧困鄉鎮1個(省級極貧鄉鎮河鎮鄉),貧困人口7059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6.87%,市級極貧鄉鎮5個(分別為結構鄉、安樂溪鄉、德卓鄉、雙坪鄉、鐵匠鄉),貧困人口20866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20.32%,有深度貧困村113個(含已出列的13個深度貧困村),貧困人口51530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50.15%??傮w來看,全縣貧富差距較大,貧困程度較深。比如松林坡鄉箐營村總人口1483人,其中貧困人口1035人,貧困發生率為69.76%;水塘堡鄉彬木箐村總人口702人,其中貧困人口469人,貧困發生率為66.81%;鐵匠鄉處卓村總人口1209人,貧困人口630人,貧困發生率為52.11%。

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如達依鄉、羅州鎮、雉街鄉、威奢鄉、媽姑鎮、哲莊鎮、德卓鎮等絕大多數鄉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破碎,農業產業供水資源缺乏,難以推廣現代高效農業和規模化產業。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和傳統農業的影響,扶貧產業鏈延伸不夠,雖然農產品產量較大,但由于農產品加工滯后,大量農產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價格下跌、產品季節性滯銷,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在農村安全飲水方面。總體缺口資金較大,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9年6月,我縣將全面解決59.671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全覆蓋的目標;但我縣農村水利歷史欠賬多,發展基礎差,缺口資金大。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缺口資金10億元,其中,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缺口資金2.25億元,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缺口資金7.5億元,恒大幫扶援建產業供水設施建設項目缺口資金0.25億元。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全縣部分鄉鎮農村安全飲水還不能完全保障群眾對生產生活的需要。如、雙河街道大橋村、媽姑鎮的馬鞍山村、財神鎮的營山村和雙龍村、雉街鄉的雉街村和大涼山村、雙坪鄉的紅衛村、鐵匠鄉的共同村等,這些村寨若按國家標準實現貧困脫貧退出,還達不到指標要求。

在道路、院壩硬化等方面。由于山高坡陡、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按照“五個不能納入實施”的原則,受“一組一路”和30戶以下自然村寨暫不修建等條件制約,很多鄉鎮深度貧困村極難達到出列標準。目前需求串戶路和院壩硬化最嚴重的鄉鎮有:雙坪鄉需求串戶路246戶,院壩硬化194戶;可樂鄉需求串戶路350戶,院壩硬化376戶;德卓鎮需求串戶路268戶,院壩硬化179戶;松林坡鄉需求串戶路284戶,院壩硬化205戶。按照省決戰辦“不得對項目、建設規模和融資資金進行隨意調整”的要求,原項目延伸或縮短里程未予調整。一是我縣尚未覆蓋的30戶以下邊遠貧困自然村寨約800公里通組路無資金來源;二是串戶路和院壩硬化缺口資金1.3755億元,其中串戶路硬化2355公里,缺口資金1.1775億元;院壩硬化36萬平方米。

在群眾內生動力不足方面。主要體現在產業扶貧、結對幫扶等工作領域中,表現為貧困農戶勞動致富的意愿不強、參與積極性不高等方面,如鐵匠鄉河山村、媽姑鎮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對幫扶干部定期上門走訪、政策宣講等行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為,有裝窮裝病,躺坐等吃政策飯的類型。部分“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戶嘗到政策甜頭后,行為也越學越精,以裝病、裝窮的方式主動向鎮、村干部、結對幫扶干部開口索要項目、資金、低保、兜底名額等現象。

四、亮點工作

今年“春風行動”以來,通過實踐“五步工作法”,切實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年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完成玉米調減16.69萬畝,實現核桃補植補造10萬畝,完成中藥材種植10萬畝、牧草10萬畝、蔬菜16.36萬畝、經果林12.22萬畝,有效突破全縣產業結構調整“5個10萬畝”工程。

二是全力攻堅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2017項目共451個800公里,累計完成路基792公里、路面729公里、投資29931萬元,形象進度93.5%;2018項目共805個1405公里,累計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資39451萬元,形象進度70.17%。

三是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有序推進。2017年第一期易地扶貧搬遷群眾1270戶5916人陸續喜遷新居;2018年實施的3782戶19182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78戶17688人),規劃建設安置點2個,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開工1383套,占建房任務的31.60%。

四是教育精準扶貧惠及民生。發放貧困學生資助資金5208.52萬元,資助學生71828人,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25所,完成春季中職招生2012人,對227所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展進行督導評估,開展輟學學生家訪、勸返13718人次,勸返覆蓋率100%,已勸返輟學學生共319人。

五是醫療健康保障落到實處。補償貧困人口普通門診77592人次,費用418.69萬元,補償城鄉居民基本醫保325萬元;補償貧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費用4325.80萬元,補償城鄉居民醫保3458.63萬元。

六是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強。解決4683戶庫存危房戶,目前已啟動危改3165戶、竣工1151戶,“三改”竣工1151戶。

七是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跟蹤到位。開發就業扶貧公益專崗6821個,安置貧困戶1341人,落實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5850人,開展技能培訓5103人,實現就業3490人,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培訓7767戶38012人,新增就業3803人,發放創業貸款100萬元,各類補貼35萬元,開展招聘會27場,入戶走訪企業30家、貧困戶610戶,發放宣傳資料30000余份,輸送就為崗位20000余個。

八是大扶貧宣傳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發了《赫章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傳實施方案》,向貴州《微扶貧》《多彩貴州網》《畢節日報》《畢節微扶貧》《赫章日報》等媒體申請發表經驗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為72.2%。

九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18年,我縣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04億元,其中,中央資金5.584億元,省級資金4612.47萬元,市級資金3502.8萬元,縣級配套資金6422.3萬元。實施項目1222個,竣工項目1154個,項目竣工率為94%,使用資金5.77億元,資金使用率82%。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今后,我們將嚴格按照中央、省市相關工作要求,壓實鄉鎮主體責任和壓實部門幫扶工作責任;補齊農業產業結構參差不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供給不足、補齊項目資金報賬率滯后、農村基層組織弱化等“四塊短板”,強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兩者之間的結合。以生態立縣、工業強縣、城鎮帶縣、農產富縣、文旅興縣“五大戰略”為引領,持續深入推進“一棵樹、一根蔥、一只雞、一個蛋、一頭豬”五大產業向縱深發展,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到2020年按國家標準“減貧摘帽”,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強化漏評錯評、錯退治理常態化。進一步加強建檔立卡工作,提高精準識別質量,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做到“脫貧即出、返貧即入”。剔除不合條件的人口,及時納入符合條件但遺漏在外的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確保應扶盡扶。抓緊完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通過端口對接、數據交換等方式,實現戶籍、教育、健康、就業、社會保險、住房、銀行、農村低保、殘疾人等信息與貧困人口建檔立卡信息有效對接,逐步形成指標統一、項目規范的貧困監測體系,為脫貧攻堅決策和工作指導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撐。

(二)持續深化農村產業革命攻堅戰。全面深入實施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對照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提升質量效益,讓所有參與產業革命的農戶都能增收脫貧致富。按照“五線一重點”規劃布局,實施“六個十萬畝工程”,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以市場為導向,打好點面兼顧、長短結合、大小并舉“組合拳”,大力推進“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建設,重點發展核桃等經果林、養牛、食用菌、高山冷涼蔬菜、生態家禽、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產業扶貧,到2020年累計帶動貧困人口6萬人以上實現增收脫貧。

(三)織牢易地扶貧搬遷保障網。堅持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結合農村公路“組組通”三年大決戰,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嚴格建設標準,加快推廣落實“五個三”經驗,對搬遷安置群眾后續發展進行跟蹤調查,有針對性提出可行性意見建議,及時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計劃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到2019年帶動脫貧退出3.68萬人以上。

篇7

積極開拓創新,作為市政協經濟科技委主任。認真履行職責,帶領全委同志,依照年初市政協主席會議通過的工作重點和具體計劃,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和科技興市這一戰略方針,積極組織開展我市經濟和科技領域的視察和調研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不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方位開展對引資企業的幫扶工作。不時加強學習,實踐中開展履行職能的創新。經過不懈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標任務。

一、開展的幾項主要工作

組織開展防震抗災視察活動,圍繞人民安居樂業。受到各方重視。

市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日漸強化,近年來。購置房屋時對房屋抗震特點、已住房屋的抗震能力以及地震應急演練等方面,有強烈的知識需求和保障需求。為此,和全委的同志一起,政協分管主席的帶領下,組織部分教育、科技、醫療、氣象和建筑行業的政協委員,開展了防震減災視察活動。這項活動得到市地震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配合。委員們通過觀摩模擬地震的演示、主管部門的工作匯報和專家的介紹現場咨詢互動,對我市地質結構主要特點、預期地震的概率大小、地震監測與預報的基本現狀、防震減災主要措施、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等方面,有了深入的解,對我市地震業務工作存在困難和問題作了共同的剖析,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強的意見和建議,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重視,社會各界對政協委員關注防震減災工作給予肯定。

深入組織開展創立“低碳”調研活動,圍繞經濟健康發展。取得較好成效。

聞風而動”甚至“動在風前”以在低碳經濟為主流的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占得先機,如何密切關注我國低碳經濟政策動向。借助率先構建“低碳”優勢,爭取更多的國家和江蘇省的政策、項目和資金的支持,以盡快實現經濟社會的更大突破。這是市廣大政協委員關注的問題。今年上半年,和全委同志一起,及時組織開展“關于打造‘低碳’調研活動,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經濟社會部門和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等途徑,解決我市打造“低碳”鄉村的已經開展的各項工作,分析優勢與劣勢,匯總存在主要問題,提出了7項共20多條意見和建議。如:注重規劃先行,城鎮規劃中不斷融入“低碳”理念;立足節能減排,構建“低碳”企業的核心能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低碳農村”新形象;培育全民“低碳”價值觀,建設“低碳”文化;運用科技手段,創立“低碳”信息管理系等。這些建議等到市政府主要領導作了重要指示,引起了各主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還參與了由市政協統一組織的多次視察和調研活動。如:關于地稅工作情況的視察、關于氣象工作情況的視察、關于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視察等活動。還結合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實際,另外。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幫扶引資企業穩步發展。積極投身招商引資主戰場。

積極帶頭并要求全委同志,作為經科委主任。將招商引資和企業幫扶工作牢牢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來抓。重視對已經招駐的企業的幫扶。經常走訪進駐軟件園的炫彩軟件有限公司”解他經營狀況和存在困難和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幫扶工作。辦公用房調整、與本市金融業協作、人員招聘等方面,給了企業大力協助。目前運行狀況良好,目前開發區中具有較高軟件開發水平的企業之一,技術研發力量雄厚,市場前景廣闊。市政協的統一部署下,一年來,委的同志多次奔赴昆明、蘇州、南京等地,動員一切力量,托親找友訪問企業老板,收集和分析一切有價

宣傳投資環境,值的信息。發揚“釘子”精神,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目前,有幾位企業家即將來考察。

創新我委的業務管理工作。圍繞組織經濟科技調研職能。

一直注意改善部門領導和管理工作。一是不時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作為一名政協委辦負責人。從計劃、組織、領導、協調和控制方面,圍繞工作目標,帶領全委人員,扎實開展工作。履行職能的同時,注意總結組織視察調研工作的經驗,找出差距和不足,解放思想,更新思想,改進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二是加強與外市政協經科委的工作交流,向兄弟市政協經科委學習取經,拓展視野,廣開思路,取長補短。三是加強與市有關部門、各派、委員小組、縣區政協經科委的交流和合作。進一步發揮與縣區政協建立正常的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及時交流工作經驗,拓寬參政議政渠道,進一步創新我委的各項工作。

二、理論學習、品行修養、廉政建設

不時加強自身政治理論素養。牢固樹立“學習立身”理念,注重實效。強化學習意識,始終把學習作為一種渴求、一種責任、一種任務。不只學習政治理論,學習業務技能,還注重學習經濟科技、法律法規以及歷史知識和社會知識等。依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安排,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市委三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充分認清發展面臨的機遇,認清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規范自身廉潔自律行為。作為臨時在政協機關工作多年的一名正處級干部,從嚴要求。注重自身廉潔奉公、克已自律的修養。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下屬、家屬、子女和身邊人,從易發腐敗和不正之風的部位、環節抓起,源頭控制。防微杜漸,警鐘長鳴,營造反腐倡廉氛圍,強化廉政意識。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提高廉潔自律的意識,自覺接受倡廉教育,規范廉潔自律的行為,嚴格遵守工作和生活的行為規范。

嚴格執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踴躍參與各項黨風廉政建設活動,不折不扣。提高廉政意識的重要途徑。自己積極參全市和市政協機關黨風廉政建設的活動,嚴格落實機關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各項要求,一年來,自己及分管處室同志沒有任何違法違紀、違章違規行為。家人都在非經營性工作崗位上,沒有違反規定和紀律。如:沒有違反規定收送現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及收受干股等行為,沒有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請托人財物;沒有利用職務便利相互請托,為自己或特定關系人在就業、投資入股、經商辦企業或從事中介活動等方面提供便當,謀取不正當利益;沒有利用和支配招商引資項目、資產重組項目,為自己或特定關系人謀取私利等。

篇8

特邀委員組

特邀委員組有以下觀點和建議:應加快陜西省工業設備節能改造,建立支持鼓勵工業設備節能改造的體制機制。

就建立政府與高校重大課題研究溝通、對接機制,扭轉高校研究與政府需求、發展需要“兩張皮”的問題,建議由政府定期向高校提出重大研究課題讓高校組織專家來攻關。

建議利用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加快我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

就陜西省就業難與省內外制造業專業技師、技術工人缺乏并存現象,建議從長遠考慮,發揮全省的科教優勢,加快發展與產業需要相應的職業技術教育,來解決就業和支持產業發展。同時要吸引高端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希望省上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解決外向型經濟發展短腿問題,建議設立海外商務代表機構;高度重視風電裝備制造、光伏、核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盲目發展、缺乏核心技術支持等問題;要重視全省糧食安全問題。

農業組

委員們針對發展產業大縣和農民增收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考:比如“關中-天水經濟區”到2020年應該是個什么樣子?不同的產業大縣如何搞?如何將產業大縣轉變成經濟強縣,如何抓?誰來抓?還有陜西的農業條件比較好,但農產品卻不怎么好,原因是什么?陜西多數縣是農業縣,但農業縣怎么發展?農業現代化以什么樣的途徑實現? 陜北是否適合搞大規模農業,關中可走日本農業發展的道路,陜南走發展飼養業的路子。

還提出陜西省農業的發展,要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經驗,如:河南、山東重視農科院建設,山東省明確提出要將山東省變成全國人民的大廚房等,我們也可以在發展農業上向河南、山東學習。

環保組

委員們認為:環保涉及的很多經濟問題,最終還有待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發展低碳經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創新低碳技術。

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更新要求,目前農村污染量大面寬,地區之間也不平衡,應結合“十二五”規劃,選擇目前我省正在建設的100個重點鎮,進行縣鄉村分層次環境治理。對此,提出了《把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的研究課題。

特色經濟組

特色經濟組認為,發展現代農業,應將農村變成社區,農村城鎮化;提出要應用現代工業搞農業,用現代技術搞農業,用現代企業經營搞農業,用現代人才搞農業。

財金組

財金組提出兩個課題:《我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幾點建議》。

委員們認為,陜西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和能源,在全國投資政策基本轉變之時,沒有支柱產業的支持,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在產業發展中,要重點發揮金融業的引導作用。

關于農村金融機構問題,委員們認為,關鍵在于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目前,中央給的政策,我們并沒有用好。我們要重點圍繞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這兩個問題做文章,還要注意農村金融服務與城市的差別性,解決好擔保和信用問題。原來農村金融改革按產業化的思路進行,造成了農村資金流向城市、農村金融機構流失;現在搞資金公司,效率高,但農民負擔重,因此應該有一個新思路,應該反哺農村,給農村金融機構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

法制組

法制組提出研究的新課題是:《城鄉結合部的治安問題》。

關于解決社會矛盾的問題,建議可以鼓勵民間成立一些社會組織來解決,減少群眾和政府的對立;建議政府給這些中介組織以資金支持;建議應加強黨風問題研究,如公車私用、公費旅游、公款吃喝問題等。

社會發展組

委員們針對“今年中央提出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要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建議研究“新型產業領軍人才的造就與培養”問題。

建議陜西省應該由資源驅動向科技投入轉變;加大資源整合力度。

建議政府要更加關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更加關注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解決縣醫院存在的一些關鍵問題;關注事業單位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目前西安的學校、醫院、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總體不夠且布局不合理,需要研究提出意見,呼吁有關部門解決。

建議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基礎設施組

基礎設施組的咨詢委員們建議,應多審視全省高速公路建設的規劃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有必要、是否有經濟價值。提出:要深入研究全省高速公路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城鎮化建設與市場化運作兩個課題。

科技組

科技組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關于高校的管理體制問題。委員提出:應允許大學教授在企業兼職,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認為目前的大學管理有過重的行政化傾向,但高校在性質上有它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其改革的核心是要按教育的規律辦事,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現在考核、科技獲獎等指標,不重視成果的應用,包括一些實驗室的發展方向也不正確?,F在學校里靜下心來搞研究、做學問的人太少,教育的方向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脫節,急需研究治本之策。

2.科教對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問題。認為我省長期以來科教優勢發揮得不好,值得反思。當年有科技廳的種子基金,雖然數額不大,但機制很好,建議繼續在陜西推行,這總比目前報項目審批、撒胡椒面效果好。統籌科技資源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如何突破央企的高度壟斷,要在機制上下工夫研究。不能走公有制路子,要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探索統籌新舉措,同時要注意提高對股份公司的控制力。

發展戰略組

發展戰略組經過討論總結:

第一,陜西省轉變發展方式任務緊迫,應立即著手對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研究。委員們認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因而對陜西依靠能源化工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要下工夫調整;一哄而上搞能源化工值得深思,西安、渭南也爭著要上,更要值得考慮,煤化工爭著上的結果是產能過剩。陜西省現有可研報告的煤化工項目就有23個,投資3500多億,年耗煤8500萬噸,年產值2000億。煤化工能耗太高,必須轉變這種發展方式。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出臺了產業振興規劃,同時又嚴格要求限制落后產能,這就為研究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空間。因此建議就陜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列題研究。

第二,對于大秦嶺的旅游項目建設,要統籌管理,科學開發。委員們一致認為,一個秦嶺不能幾個部門管,你搞大秦嶺,我做終南山,你建地質公園,我修植物園,沒有大的統籌,決策就會走彎路。

篇9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朋友、各位同志:

在舉國上下喜迎黨的十之際,省文聯今天舉辦“沈虹光散文集《落地》首發式暨創作研討會”,很有意義。在此,我向沈虹光同志,向會議表示熱烈祝賀!

同志們,沈虹光同志是著名作家,她非常重視群眾文化,關心地方戲劇的傳承和發展,省文聯通知我來參加會議,感到非常高興。我本來只想聽聽會,學習學習,沒有準備發言,剛才聽了文化界幾位老領導、老專家的發言,深受教育,很受啟發。會議主持人朱莎莉同志要我發言,我就算是有感而發,談三點體會:就是沈虹光同志的作品可讀、精神可貴、經驗可學。

首先說說作品可讀。我是近期收到這本書的,帶在出差的路上看了。先看目錄,許多作品我過去在報刊上閱讀過。這次又認真拜讀大作,覺得有五個特點:強、高、深、廣、實。強,原則性強;高,意境高;深,道理深;廣,涉及面廣;實,內容真實。原則性強,是說沈虹光同志的作品堅持政治原則,就是能堅持文化觀和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原則。文化觀、社會主義文化觀貫穿在作品的各篇文章之中,沒有一些空洞的政治口號。高,是說沈虹光同志的作品意境很高,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具有強烈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深,是指道理深,整部作品文風樸實,語言平實,雖然沒有刻意雕飾,但道法自然,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給人以不少的啟迪。廣,是指沈虹光同志的作品內容涉及面廣,從戲劇類別看涉及京、漢、楚、花、黃、豫、曲藝等若干劇種;從演員行當來看,總的涉及生、旦、凈、丑,若再分細一點,涉及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中有的行當;從戲劇編、導、演藝術人員來講,涉及古今許多知名人士或者名演員;從地域范圍來看,許多演、藝故事及實例涉及中國和外國。實,是指沈虹光同志的作品內容真實。沈虹光同志的文章充分體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章素材真實,有許多取自于真實的具體故事,尤其是采用了許多群眾看得懂、談得出來的一些土話俗語,適合廣大群眾閱讀。

再講講她的精神可貴。沈虹光同志的作品內容充分體現了她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沈虹光同志經常深入基層,在群眾中調查研究,形成的調查報告多次在省政協常委會議上發言,因她的文章寫得很實在,發言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總是贏得陣陣熱烈的掌聲。她的呼吁,引起了省領導重視,針對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救活了全省不少瀕臨死亡的劇種和劇團。在有些偏僻的鄉村、深山溝里、邊遠湖區等一些對戲曲不重視的地方,她去調研,引起當地領導重視,把劇團救活了。如崇陽的提琴戲、丹江口的八岔子、竹山的高腔皮影戲、遠安的花鼓戲等等,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她深入到基層去,以各種方式進行支持、指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進戲劇的發展。她曾對我說,崇陽的提琴戲不是一般的好,我建議你去看看!她經常為演員排憂解難,如武漢民間楚劇團的名演員周萍階同志遇到不少困難,沈虹光同志知道后,就想方設法為她提供了許多幫助。我經常聽到一些領導同志和戲劇家講,沈虹光同志雖然是江蘇人,但她對湖北的地方戲劇、對演職員工,特別是對廣大群眾飽含深情,潛心研究、保護、傳承、發展地方戲曲事業,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沈虹光同志在她的文藝作品和在研究、指導戲曲工作中,總是想到群眾、主動接觸群眾、了解群眾情緒,要求演出戲劇是為了群眾,強烈的群眾觀點是沈虹光同志可貴精神的閃光點。

篇10

[關鍵詞]綠色崛起;綠色經濟;新型城鎮化;綠色金融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5-0042-07

[作者簡介]戴星照(1963―),男,江西安福人,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區域可持續發展、流域管理研究;周楊明(1977―),男,江西蓮花人,理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22)黃寶榮(1977―),男,江西九江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環境政策與管理、可持續發展管理學研究;(北京 100190)嚴玉平(1971―),男,江西新余人,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村生態環境調控、生態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46)

[基金項目]江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江西綠色崛起戰略研究”(20133ACA10012)、江西省對外科技合作項目“江西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11BDH80021)、江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生態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121BBA10041)和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地關系演變及機理研究”(PK2013007)的階段性成果。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a framework for green development is built up and four paths to green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four paths include developing green economy, carrying out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ing beautiful rural area and 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To facilitate the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economy; new urbanization; green finance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任務艱巨的嚴峻形勢,江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十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結合江西發展的具體實際,在省委十三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戰略方針,把“綠色崛起”確定為江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實質上,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①而“綠色崛起”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經濟崛起,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實現經濟增長的科學發展模式。②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綠色崛起戰略視為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方式。因此,生態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對江西綠色崛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了推動江西綠色崛起的前進步伐,有必要厘清江西實現綠色崛起的優勢,分析面臨著的諸多現實困難和挑戰,提出江西綠色崛起的總體思路、路徑選擇及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江西綠色崛起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從“山江湖工程”到“生態立省、綠色發展”再到“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江西歷屆省委省政府都把促進人與自然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江西綠色崛起作為一項最重要的發展戰略。近30年來,圍繞“綠色、振興、崛起”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全省上下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與廣泛的社會經濟基礎。③但是,要想實現綠色崛起的目標,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巨

江西經濟基礎較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自1985年以來,江西經濟發展在中部一直處于落后水平,GDP總量一直徘徊于倒數第一、第二名。雖然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經濟總量小和人均GDP低。2012年,江西省GDP達到12948.5億元,在中部六省中僅高于山西省。

江西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能否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是江西目前面臨的最現實、最緊迫的任務。江西人均GDP要在2020年趕上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幾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需保持比全國高3.8個百分點以上。如何做大經濟總量和提升發展質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粗放式發展導致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

近年來,隨著重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急劇增加,江西資源環境壓力明顯加大。2000-2011年,江西省能源消費總量由2505.0萬噸標準煤增加到6928.2萬噸標準煤,總用水量由217.64億立方米增加到262.86億立方米,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由42083萬噸增加到71196萬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由2220億立方米增加到16102億立方米。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持續增加,從1999年的495.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986.44平方公里。2000-2011年,建筑企業水泥消耗量由373.13萬噸增加到3685.63萬噸,鋼材消耗量由62.02萬噸增加到961.72萬噸,木材消耗量由65.71萬立方米增加到634.17萬立方米。④未來一段時間,江西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變的階段,城市化水平也將持續提高,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環境污染控制和資源節約力度跟不上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將會引起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能源告急,勢必動搖江西綠色崛起的根基。

(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面臨制度、技術、人才等多重制約

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在江西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較大。這些產業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特點,并且增長速度較快,積累了大量的落后產能,加重了江西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升級生產工藝是實現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面臨著制度、技術和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四)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有效支撐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

江西自主創新能力還嚴重不足。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江西專利申請受理量合計12455項,專利授權量合計7971項,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僅893項,在全國居于中下水平。①2012年,江西科技進步綜合水平在全國排名第25位。自主創新面臨著創新意識不強、投入不足、人才匱乏等方面的制約。盡管江西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都缺乏相應的核心技術和設備,沒有自主知識產權,難以有效支撐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

(五)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導致城鄉二元結構尤為突出

2012年江西人口城鎮化率為47.51%,相對于全國和中部地區平均水平依然較低。大量人口集中在農村,嚴重制約江西經濟順利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總體上逐漸拉大,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7:1,2009年擴大到2.8:1,2012年縮小為2.4:1。加快城市化,將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解決農村勞動力剩余、農民就業不足、增收困難等方面的問題,是確保江西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江西現有城市發展方式總體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城鎮化面臨著眾多的資源環境制約,如水資源安全、能源供應安全、土地資源安全、糧食供應安全、環境壓力加大等。

(六)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隨著江西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和經濟規模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也不斷加大??傮w而言,目前鄱陽湖及其流域仍處于“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②:上游地區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江河湖泊污染加重,鄱陽湖及五河水系水質總體呈下降趨勢;生物多樣性還在減少,生態功能還沒有得到完全恢復;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排放不斷增加,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水平在全國排位靠后,與先進省市差距較大。

二、江西綠色崛起的戰略框架與路徑設計

(一)戰略框架

基于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借鑒江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結合江西綠色崛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江西應以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為目標,以綠色經濟為主線,綠色創新為動力,深化對外合作,著力打造以“山江湖工程”為骨干的生態安全體系,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產業為支撐的綠色經濟體系,以綠色低碳和城鄉一體化為標志的綠色城鄉體系,以社會和諧為核心的社會安全體系,以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培育為導向的綠色制度體系,力爭把江西建成為全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低碳”的綠色經濟強省,成為全國率先實現綠色崛起以及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典范。

江西綠色崛起的戰略框架設計需要從目標層、路徑層和策略層加以考慮。目標層是綠色崛起路徑的選擇依據。在緊緊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目標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環境基礎理論、綠色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選擇綠色崛起戰略的實現路徑,并針對具體路徑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在上述思路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推進江西綠色崛起的戰略框架,如圖1所示。

同時,在促進江西綠色崛起過程中要著力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變:一是在資源開發模式上,從資源依賴和資源密集型向資源節約和創新推動型轉變,從單純依賴開發自然資源向節約資源、開發替代資源和優化資源組合轉變,特別是注重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以及相關制度建設。二是在污染控制模式上,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以及生產和消費全過程控制轉變,把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整合到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各項活動中,貫穿于各項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法律、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三是在管理模式上,從部門分割的封閉管理轉向多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管理,塑造良性的治理結構;在具體管理上,要從偏重生產管理轉向生產與消費管理并重,加強消費領域的需求管理和政策制定。

(二)路徑設計

江西走綠色發展道路,必須結江西省情、發展目標和面臨的問題,把握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按照資源環境基礎理論、綠色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綜合考慮江西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確定江西實現綠色崛起有如下可選路徑:

一是發展綠色經濟。把握綠色發展重點,以綠色經濟為突破口,以盡可能低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在綠化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構建低碳、高效、包容的綠色產業體系,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是建設新型城鎮。以新型城鎮建設為突破口,轉變粗放的、外延式的城市發展方式,破除城市病,創新城市發展道路,逐步推進與綠色經濟轉型相輔相成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包含綠色大都市、綠色城市和綠色小城鎮在內的綠色城鎮體系,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與平臺,為城鎮居民提供宜居的現代城鎮空間。

三是建設美麗鄉村。從戰略層面統籌江西城鄉發展,審視江西農村發展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以鄉村綠色崛起為突破口,將以“輸血”為主的農村建設方式轉變為“輸血”與“造血”協同并進的秀美鄉村建設方式,培養和穩定鄉村建設的主力軍隊伍,引導鄉村發展綠色經濟,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助力江西城市發展與經濟崛起。

四是發展綠色金融。以創新金融制度為突破口,把與資源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融合到金融活動中,制定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加大綠色公共投資,通過金融措施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助力綠色發展,實現江西綠色崛起的目標。

以上路徑反映了江西綠色崛起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這些路徑并不是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在實踐中應該力求兼容并包,有機統一,形成合力,共同開拓江西綠色崛起的新境界。

三、促進江西綠色崛起的對策建議

江西綠色崛起的關鍵在于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低碳、高效、包容的綠色產業體系;創新城鎮發展方式,建設綠色城鎮體系;發展鄉村綠色經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助力綠色發展。

(一)發展綠色經濟: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綠色產業體系

1.以建立綠色產業體系為導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根據綠色經濟發展的要求,首先調整三次產業間的比重,其次調整各個產業內部的結構。在第一產業中,要大幅提高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的比例,增加對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投資,做好綠色營銷,打造和鞏固江西農產品綠色、有機、生態的“金字招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美譽度和附加值。在第二產業中,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可再生能源、再制造、資源回收利用等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堅持綠色生產,豐富綠色產品,打造綠色工業品牌。在第三產業中,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生態旅游和金融保險、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2.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促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發展

“綠化”傳統產業對于減輕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確保江西資源環境安全至關重要。根據江西經濟各部門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建議把農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鋼鐵、有色、水泥、稀土、化工、電力、礦產資源開采九大行業作為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的重點。制定促進這些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方案,包括編制分行業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的專項規劃,制定促進行業綠色發展的財稅政策,加大行業綠色轉型投資,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引進和應用,推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淘汰行業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和綠色示范建設等,促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發展,使其成為引領江西綠色崛起的中堅力量。

3.以綠色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提高江西資源環境績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除了《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所包含的光伏、風能、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綠色食品幾個產業外,還應大力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再制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林下經濟、城市礦山、綠色生態旅游等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綠色新興行業盡管可能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和拉動作用有限,但是從長期來看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有望成為江西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

(二)建設新型城鎮:創新城鎮發展方式,推進新型綠色城鎮化

1.制定綠色城鎮化總體規劃,以綠色城鎮建設引導產業發展與綠色轉型

江西城鎮化應轉變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舊思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城鎮聚集效益為依據,充分利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關系,創新城鎮發展方式,綜合考慮人口流動、產業選擇、科技進步、外向型經濟以及資源環境的需要,制定江西綠色城鎮化總體戰略規劃,合理規劃城市分工和產業布局,以城鎮發展來引導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城鎮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2.推動城鎮發展向內涵式轉變,強調城鎮發展的集約和高效

江西現有城市發展方式總體是粗放的、外延式的,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規模、土地鋪張浪費、城市功能不全等“城市病”日益嚴重。江西城鎮化必須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以“低碳、綠色、宜居”為目標,以集約高效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指導,突出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強城市內部管理和城市間分工合作,提升城市建設質量和運行效率,充分發揮城市土地的經濟產出功能、生態服務功能、社會保障功能和文化承載功能,建設“低碳、綠色、宜居”的江西城鎮體系。

3.以京九鐵路與浙贛鐵路為十字形骨架,建設贛北昌九城市群、贛東北生態城市群、贛西低碳城市帶、贛南蘇區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群

建議重點以京九鐵路與浙贛鐵路為十字形骨架,具體應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以高新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為特色,打造贛北昌九城市群,建立在全國甚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低碳發展城市群;以發展、壯大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為目標,打造以景德鎮、上饒和鷹潭為核心的贛東北生態城市群;以傳統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為依托,將萍鄉、宜春、新余等傳統工業城市打造成贛西低碳城市群;以紅色文化旅游業、綠色生態農業和綠色礦業為依托,建設以贛州、瑞金為核心的贛南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群。

4.加強綠色低碳小城鎮建設,形成協調的綠色低碳城鎮化格局

建議參照國家財政部、住建部、發改委在全國所推動的綠色低碳小城鎮試點建設工作,在江西每個縣主推一到兩個綠色低碳小城鎮試點建設。創建一批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良、管理機制健全、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綠色低碳小城鎮,形成城鄉和諧相融的綠色低碳城鎮化格局。在低碳規劃、生態增綠工程、可再生能源應用、綠色建筑、文化旅游產業、綠色低碳交通體系、鎮村建設統籌、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實施一攬子建設項目,并重點實施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公共建筑節能、城鎮污水管網建設、環境污染防治、商貿流通五類重點建設項目。

(三)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綠色經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引導鄉村發展綠色經濟

鄉村經濟發展應從決策源頭調控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的原則,著力促進經濟與生態的融合,打造生態名牌商標,造就優勢品牌,加快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是農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調整綠色產業結構;二是農業發展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推進農業產業化;三是加快鄉村特色綠色品牌發展,重視農村合作社建設。

2.增加務農收入,為鄉村建設儲備人才

伴隨鄉村人口數量的下降,農村人才流失日趨嚴重。調查表明,2011年江西農村實用人才35.3萬人,僅占全省農村人口總數的1.1%。農村實用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年青實用人才的不足,加速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使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困難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鄉村缺少活力,環境改善難以顧及。當前,秀美鄉村建設最緊迫的任務是依托綠色經濟發展的契機,形成有競爭力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和品牌,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增加務農收入和鄉村創業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在江西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仍然能夠吸引一批優秀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

3.加強鄉村住宅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建設現代化村莊群落

江西鄉村住宅建房缺乏規劃、布局散亂、侵占大量的優質耕地、缺乏必要的給排水以及垃圾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缺乏特色、千村一面等現象依然十分突出,影響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秀美鄉村的建設,并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危及我國糧食安全。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鄉村住宅建設的規劃和管理,根據鄉村自然狀況,優化村莊布局,劃定集中建設區,因地制宜設計建筑風格,注重建筑的節能、環保以及宜居性和特色,限制對耕地的侵占,禁止對重要水源地的破壞,加強村莊綠化,加強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設綠色、低碳、秀美、宜居、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村莊群落。

(四)發展綠色經融:加大綠色公共投資,引導經濟綠色增長

1.制定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政策

加快對江西省財稅政策“綠色化”改革,發揮稅收在推動綠色轉型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完善現有的財稅政策。逐步開展環境稅和碳稅試點工作,逐步推進稅制改革的“綠色化”進程。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投入,在信貸審核和決策過程中,要將節能、環保等因素作為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綠色環保行業。建立和完善綠色采購制度,通過政府或企業的綠色采購清單,引導和培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的市場,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對于資源輸出地的生態補償,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