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余體育競賽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24 17:5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余體育競賽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培養;多向思維;變式
在技能變式的初始階段,讓學生套現成的公式,現成的方法模仿練習,以達到掌握方法、公式,做到正確、熟練地解題.同時,在掌握“通法、通則”的基礎上,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優化解題意識,設計變式訓練、一題多解訓練是很必要的,然而在學習新課時由于受到當時學生所掌握知識和教學進度,以及綜合能力等限制,不可能介紹各種各樣的方法,但在初三總復習時恰好提供了彌補的機會,為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做好變式教學,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研討各種變式、解法,尋找最佳解答途徑是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下面以一道競賽訓練題說明之.
題目(初中數學競賽常規訓練試題庫試題):解方程組
xy=9,(1)
1[]x+1[]y=4[]3.(2)
一、解法透視
此題涉及算術平方根有一定難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得不同的解法,現列舉如下:
解法1變形,得
對(4)平方,得1x+1y+2xy=169.(5)
把(3)代入(5),得1x+1y+23=169.
所以 1x+1y=109.(6)
(6)與(1)聯立,即求得方程組的解為x1=9,y1=1,x2=1,y2=9.經檢驗,原方程組的解為:x1=9,y1=1,x2=1,y2=9.
評注由(2)可知x>0,y>0,所以(1)式可以變形為1x·1y=13.
二、變式研究
變式1把原方程組等式左邊的被開方式由原來的單項式變為多項式,如解方程組1x+1·1y+1=13,1x+1+1y+1=43.
變式2把原方程組右邊的常數改變,如解方程組1x·1y=3,1x+1y=4.
變式3把無理方程組改為整式方程組,如解方程組xy=13,x+y=43.
變式4把無理方程組改為分式方程組,如解方程組1xy=13,1x+1y=43.
篇2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制度,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對于校園體育內容提出了建立健全學生體育競賽體制,引導學校合理開展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活動的要求。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加強對群眾性學生體育活動的宣傳報道,廣泛傳播健康理念,引導廣大青少年、各級各類學校和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健康觀,營造珍視健康、熱愛體育、崇尚運動、積極向上的氛圍。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方法、設施、手段多樣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升。如何更好地完成黨和國家提出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新任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高校肩負培養全面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要注重以人為本,從充分發揮體育功能入手,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不是通過體育課程就能夠完成的,而應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構建以體育教學為核心,以體育競賽、體育俱樂部、學生體育社團等組織形式為重要支撐的,適應時代要求的,適合大學生的需要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這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高校健美操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的概念
高校健美操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就是指在高校背景下,以體育為主線,以健美操運動為主要手段,以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為載體,通過各部門協調配合,全方位實施大學生健美操素質教育培養的具體思想和方案。
三、高校健美操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的意義
由對大學生的調查訪談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體育競賽非常重視,認為通過體育競賽可以發揮創造力,增強榮譽感,增進交往,豐富課余文化生活,滿足個性化需求,加強院系間交流等。當代大學生不僅滿足于體育教學帶來的認知,對于體育的求知欲更強。
目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對體育教學和體育競賽的重視和投入力度,但高校體育工作的結構較為零散,并未得到有機融合,高校體育工作者并未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只停留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學校、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教師、學生間如何融合在一起,體育教學、體育課程、體育競賽、學生體育社團等諸多要素如何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更好地為高校體育工作服務,建立深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是一項重大且意義深遠的課題。
高校體育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的深遠意義在于能夠針對大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深入的、全方位的體育,并有利于推進“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工作全面展開;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各部門相互協調;有利于增進學院間的體育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更多大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豐富學校體育文化內涵;有利于發揮全體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學以致用;有利于培養高水平運動隊后備人才;有助于對外交流;有助于高校對外宣傳。
四、高校健美操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的要素
(一)高校健美操教育主要由五種形式得以體現
1.健美操教學:以健美操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
2.健美操課外活動:由學校或學生自行組織,以學生體育鍛煉為主要內容。
3.健美操運動代表隊訓練和各種形式的健美操比賽:如班級賽、校際賽、各類選拔賽,以及參加地區和全國或以上級別的比賽等。
4.早操或課間操:早操普遍由學生個人自由鍛煉或學生自由組合鍛煉。課間操大多為有組織的徒手體操活動。
5.健美操展演:在大型運動會、開幕式、文藝活動等重要場合進行的團體或個體健美操表演。
(二)高校健美操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的要素
1.領導支持:高校健美操的獨特作用區別于其他體育賽事,高校領導應重視和充分利用,為和諧校園的構建奠定基石。
2.大力的宣傳:高校健美操具有獨特的魅力,符合大學生的身心需求,加大健美操教學和競賽的宣傳力度對校園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3.高校各部門間的相互協調:高校組織部門和管理部門是較完善的,在高校各部門中與健美操教學和競賽發生關系的主要部門有校長辦公室(主管校長)、體育學院(系、部)、教務處、宣傳部、學院(系)主管學生部門、團委、校醫院(校醫務室)、保衛處等。一項完善的健美操競賽,固然離不開高校各部門的服務與保障,高校各部門應拓展工作范圍,打造具有一定標準化的單項賽事,力求構建校園健美操“品牌”文化。
4.大學生健美操自主創編考核與競賽相結合:將健美操自主創編考核內容與健美操競賽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是教學與競賽相互融合的關鍵點。將課堂教學的成果在健美操競賽中展現出來,使大學生學以致用,既增強了大學生學習目標感和集體榮譽感,又使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得以釋放。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
總之,健美操教學與競賽的相互融合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最終達到以學致用、以賽促練、以練促健康的目的,使高校健美操教學更立體、更完美地為廣大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楊帆.CUBA對山西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
篇3
【關鍵詞】課外體育活動;學校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延伸和補充。通過資料顯示,大部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并不是自愿而是在考試的壓力之下參與的。考試完繼續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逐漸減少,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減少。同時由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鍛煉時間和項目很難統一和固定,場地分散等原因,管理難度比較大,沒有建立完整的體系。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從而提高課外體育活動鍛煉的質量。本文旨在探索符合學校體育目標,具有學校特點、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管理模式。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湘江中學、淇濱中學、福源中學、鎮一中等七所學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查閱學校體育目標、學校體育改革、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等方面的論文及有關文獻。對目前學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基本情況和學生學校體育的要求進行了解。
1.2.2 訪談法:對本文研究對象的學校的課外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進行訪談。
2. 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作用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經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鍛煉習慣,調節精神和豐富課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2.1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延續和補充。
課外體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和特征多種多樣,是體育課的繼續延伸和補充。學校課外體育鍛煉是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進行體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它對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體育意識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時間長,活動內容多,易于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可以鞏固與提高在體育課中學到的技術和技能,在鍛煉中不斷強化和鞏固訓練的自覺性和獨立性,這是體育課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有利于那些不擅在課堂上表現的同學自己發揮。通過體育競賽、體育鍛煉,提高學生心理發展水平、體育文化素質、發展個性及終身體育能力。達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目的。而鍛煉習慣的養成對課外體育活動管理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2 課外體育活動是增強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課外體育活動的特點,首先是對體育課所學內容的鞏固,提高體育教學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學生可以利用多的閑暇時間去參加多的項目。由以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人數多。而這些球類是集體對抗性項目,單憑一個人的能力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在平常的練習和比賽過程中需要互相配合與團結,同時對身體的要求比較高,練習者需要較強的體力與毅力。通過課外體育活動不但改善人際關系和增強學生之間的相應交流,同時通過一些集體的競賽項目還激發中學生集體榮譽感及培養積極進取、頑強拚搏等優良品質。
3. 課外體育活動管理存在的問題
3.1 中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誤區。
中學生身體仍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因而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足以適應當前的學習與生活,對健康沒有危機感。因此,大部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并不是很明確,對健康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了解,自我鍛煉的能力和意識薄弱,是憑興趣和愛好來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沒有認識到體育活動對身體健康的意義和作用,沒有認識到進行系統化的科學體育鍛煉對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和機能水平,強化體質,增進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3.2 缺乏自我鍛煉的能力和意識。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式教學,學生已經習慣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練習的模式。而課外體育活動大部分都是自發興起,缺少老師的指導,缺乏自我鍛煉的意識及適合于個體的鍛煉手段和方法。鍛煉習慣沒有養成。課外體育活動沒有明確的目的,與競賽無關,各級領導普遍都不重視,這也是學生缺乏課外體育運動的因素之一。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對體育價值認識程度不夠,沒有將課外體育活動作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隨意性大,尤其是女學生把相當一部分課外活動時間也用在了學習上。
3.3 體育場館及設施建設不能滿足學生需要。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足也是阻礙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首選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雖有較大的改觀,但課外體育活動經費來源還存在著嚴重不足,每年學校投入的經費屈指可數,使很多有益的課外活動難以開展。近幾年學校都在不斷的增容,學生的人數增多選擇的項目也不同,需要的器材也比較多器材經長期使用損壞較嚴重。但很多學校場館設施還十分落后、跟不上學生的需求,或只能滿足部分學生需求。因此,一旦場地設施滿足不了,學生的鍛煉欲望隨之消失。
3.4 課外體育活動管理形式及活動內容單一。
雖然現在學校都比較重視課外活動,但從目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管理形式及課外活動內容來看,依然走著傳統模式的老路,工作內容單一,層次不夠分明,不能充分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得課外體育活動效果和質量不高,既不能調動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也難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及個性發展的需求。因此參加課外體育競賽活動的學生越來越少。
3.5 學校領導和體育老師對課外體育活動不夠重視。
學校的領導和體育老師對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重視程度不夠。他們認為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課外的“玩耍”,所以沒有予以重視。造成了這項活動缺乏組織與指導,由于受傳統體育課的影響學生還不能獨立進行體育活動,缺乏獨立鍛煉的意識,活動起到的效果甚微。學校有關部門協調不當,分工不明,組織實施不力,使該項活動得不到落實。體育教師忽略了體育骨干在課外活動中的作用,發揮不了他們的積極性。
4. 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措施
4.1 培養學生骨干。
課外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體育骨干。體育教師從各年級或各班里抽取有一定特長和威望、組織能力強、有責任心的學生擔任學生骨干,使其組織和指揮課外活動。體育教師要注意培養和給他們機會去發揮自己的特長使他們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威信,從而有利于后面課外活動的開展。召集他們商討活動計劃,征求他們的作用,讓他們擔任學生當中的“小老師”,使他們感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更積極的工作。在體育骨干的組織帶領下開展一些比賽活動,使學生可以把自己平常的練習內容發揮出來,取得好成績的學生會更積極的投入課外活動中。
4.2 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學生自愿參加。
課外體育活動具有很強的自愿性和選擇性,學校開設的活動內容要盡量滿足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力。學生對活動內容是否感興趣決定了學生是否積極主動、認真的去進行活動。學生對運動項目感興趣,就能愉快、自覺地參加活動。如果項目單一枯燥又強迫學生去運動,會使學生更加反感,學生只會去“出工不出力的練習”,起不到鍛煉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從活動內容上下功夫,千方百計使課外體育活動多姿多彩,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多變,內容具有吸引力,把學生吸引來自覺地參加鍛煉。
4.3 健全和完善體育場地、器材。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必須有充足的場地和器材,學生的鍛煉是建立在這些物質條件之上的。良好的運動場地設施和充足的運動器材將直接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決定了他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學校要不斷的對體育場地進行修補、增添新的器材。場地設施要標準和規范,合理布局,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器材的外借和歸還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專人保管,使物帳平衡,借還登記,定期清點,并定期做好器材的維修和保養,物盡其用。適當的增加場地和器材的開放設施,盡可能的滿足學生的課余時間。并在早上、晚上和周末進行開放,這一舉措可以緩解場地、器材不足與時間的沖突。給學生參加課外體育訓練帶來極大的方便。
4.4 開展競賽活動。
體育競賽是檢驗課外體育活動效果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有效的促進課外體育活動的效果。學生的鍛煉效果和運動能力可以在比賽中得以充分的展現和發揮,體現出鍛煉的價值。首先,參加體育競賽的學生必須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檢驗自己平時鍛煉的效果,同時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在同學當中的威信和知名度,對廣大課外體育活動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次,通過體育比賽的組織和激勵,能極大地促進賽前體育活動的開展。所以,競賽活動是廣泛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必要手段。
為了搞好體育比賽,必須做好相應的規劃并制定必要的措施。強管理,以達到系統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否則只會流于形式或成為散亂隨機的盲目活動。開展競賽應注意:
4.4.1 競賽活動開展的內容要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爭取把平常的鍛煉項目都加入比賽中。把比賽的時間分配在每年的各個時期,定期的舉行體育競賽。
4.4.2 競賽過程規范化 競賽過程中的每一項項目必須按照正規比賽的要求,不僅為了促進學生的鍛煉效果還要按照嚴格的規則來分出勝負,要做到公平、公正。比賽過程也是學習比賽組織的過程,要使競賽過程規范化、科學化,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同時學到競賽的組織方法。讓學生參加競賽的管理工作,通過參與增長體育知識、提高體育素質以及欣賞品位。
4.5 建立課外活動的評價體系。
學校建立健全評價的評價體系指標。評價指標應有各班經常參加活動的人數、次數、校運會成績等,以此來促進各班課外體育活動的競爭。
5. 小結
以上的分析表明,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成功與否和管理有很大的關系。為了實現學校體育目標,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就必須把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很好的結合起來,互相補充。 在課外體育活動管理中必須制定完善的體系。一系列有效的管理不但能有效地促進課外體育活動的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而且能不斷地提高其鍛煉水平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紅姑.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整體改革基本思路[M]江西教育科研, 1998增刊
[2] 錢耀庭.學校體育學[J]1998.6
[3] 徐定國,等.加強課余體育鍛煉管理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2,(2):70
[4] 馬寧.重新審視課外體育鍛煉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J].體育學刊,2006,(1):138-140
篇4
一、培養學生籃球裁判員隊伍的意義
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眾多,活動開展也越來越多。以漳州地區為例,各個高職院校每年都舉辦以籃球為主的各種對抗賽,漳州五校聯賽及市級省級各種高水平籃球比賽。這些活動不僅充實了學生課余生活,也豐富了校際之間的交流活動。籃球比賽是由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三方組成,三者的通力合作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關鍵。裁判員是場上的法官,其職責就是為雙方球隊提供公平、公正的比賽環境,使比賽公平有序、精彩激烈地進行。為此,裁判員既是比賽的執法者又是比賽的管理者。通過學院籃球社團培養一支優秀的學生裁判員隊伍,不僅符合學校體育的要求,而且能緩解體育裁判力量緊張的狀況。通過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加強學生對籃球裁判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提高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發揮體育社團的多元教育功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為將來學生走向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學生籃球裁判員隊伍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通過各體育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學生參與鍛煉的熱情。為學生的終生體育奠定基礎。隨著校園籃球比賽開展日趨增多,為了正確引導和提高學生籃球競賽的運動水平,規范學生組織開展籃球比賽活動,必須培養一批適合開展學生籃球比賽運轉的裁判員隊伍。
(一)培養學生裁判員執裁道德
籃球運動本身就屬于同場競技并有較多的身體對抗的集體項目。在比賽雙方關鍵比分時,裁判員只要稍有偏差,缺失了公正就無法準確行使裁判職能,使裁判工作成為眾矢之的,可引起場上隊員和觀眾的抵觸情緒,甚至引起雙方隊員的斗毆,使比賽陷入混亂境地。因此,優秀的裁判員既是賽場秩序的控制者,又是賽場精神文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由于學生裁判存在能力不足,若在判罰過程中受到不正確的道德指引,就會造成判決不受隊員的認可。這將對學生裁判隊伍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為此,職業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生籃球裁判員的重要課程。首先要培養他們具有堅持原則、不拘私情、秉公執法的優良品質。只有具備良好的裁判職業道德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裁判員。學生裁判員在執裁過程中始終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準確無誤。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偏不倚,秉公執法,認真對待和牢記裁判員“嚴肅、認真、公正、準確”的指導方針。
(二)加強學生裁判角色轉換心理應變能力鍛煉
裁判員在場上進行執裁,首先必須改變自身角色認識,不再是運動員,也不是觀眾,不能將之前多方面的輿論標簽化,必須針對場上事實進行客觀判罰,這就要求學生裁判具備較強的心理應變能力。裁判員只有具備了純正的動機和人格魅力才會使運動員、觀眾對其所作執裁信賴無疑,才可確保比賽能順利進行。其次,裁判員在受到不和諧因素影響下,要有能力調節良好的情緒狀態,使自己在較為清醒的狀態下觀察執裁比賽,尤其在激烈競賽的緊張氣氛中,要及時調整好心態和保持適宜的興奮性、緊張度,不隨場上的變化而起伏。最后,在執裁過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觀察范圍要有主次,協調控制全場運動員舉動,并具有較好的預判能力,開闊視野,跑動要積極,對場上出現的突發問題能做出正確及時的處理,面對事實果斷不猶豫,對激烈場次關鍵時期敢判敢罰,這樣才能樹立自己的執裁威信,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裁判員。
(三)對學生裁判員執裁能力系統化提升
選拔學生裁判員應限定在籃球愛好者中選拔,他們大多數都是中學階段熱愛鍛煉,熱愛打籃球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籃球運動技能。但是作為一名裁判員僅僅擁有這些還遠遠不足。因此要注重籃球裁判員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籃球競賽規則》是籃球競賽的法則,是裁判員執法的依據;《籃球裁判員手冊》是裁判員執行規則的工作方法。只有系統了解了籃球運動的基本規則和裁判員工作手冊才能對一場比賽的執裁有著更加宏觀全面的理解。在平時臨場執裁過程中,隨著裁判理論的不斷滲透,對籃球裁判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和積淀,才能逐步提高籃球裁判水平。
教師利用課堂進行講授示范,要求熟讀規則,掌握裁判方法,對執裁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要有所側重,并利用電化教學設備觀看比賽,觀察場上裁判的執法,從而直觀清晰地獲得理論和經驗,讓學生對規則和裁判法有一個直觀形象化的理解。裁判屬于實踐運用,僅僅背誦規則條文并不代表具備裁判水平,只有將規則條文準確地運用到比賽的執裁實踐中才能將理論實踐結合運用。
(四)加強執裁實踐訓練增強臨場執裁水平
1.教師在裁判培訓過程中,要研究規則、理解規則和通曉規則的解釋,預測出不同性質的違規可能在什么區域和什么情況下發生,對多種可能的情況進行預判,并隨場上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自己的位置和角度及重點注意的區域和對象,避免出現誤判、漏判、錯判或偏判,移動不到位、手勢不規范等現象,影響比賽的順利進行。
2.臨場裁判員應特別注意,一名合格的籃球裁判員,除了須具備籃球裁判知識和臨場判罰技巧,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果斷、自然的手勢等裁判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對于學生裁判而言,基本功是指在籃球比賽臨場中起作用的最基礎的專門動作,例如手勢、移動跑位、鳴哨、拋球等。手勢的規格和要領,都必須按照規則中的規定和要求去做。如果在執法過程中手勢不清楚,不干脆利落,就會引起隊員或觀眾對裁判做出的判罰產生疑問,同時也會暴露出裁判員判罰的猶豫,使自己陷入巨大的心理負擔中,引發后續問題。
在高職院校通過學生籃球裁判員的培養,結合體育社團各種運動項目的開展,吸收優秀學生加入項目裁判員隊伍。學生裁判員已經逐漸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裁判員的管理能力提高了也是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方面,也發揮了體育最本質的多元教育功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雖然培養過程有些艱辛,面臨諸多問題,但經過幾年來的實踐努力,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裁判中的大部分都具備了獨立組織籃球競賽的能力,已成為學院體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參考文I】
[1]季瀏. 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洪寶,惠建華.籃球裁判員手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篇5
【關鍵詞】體育教育;注重培養;體育活動
一、課外體育活動的地位及其形式特點
有專家認為: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是指除體育課外,學生在業余的時間運用各種身體練習和方法,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豐富課外文化生活為目的的體育活動。也有專家認為: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是指學生在課外時間里,運用各種身體練習和方法,以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活躍身心、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為目的的體育教育活動,主要包括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活動、課外訓練、課外競賽及校外體育、家庭體育等多種組織形式
二、課外體育活動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
學校體育是國家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對學校體育的任務做出了明確規定:“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這個任務的提出體現了學校體育的目標功能。為學生畢業后能夠獲得高質量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事實上,學校體育發展到現在,已超出了學生時代,具有終身意義;超出了學校教育的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超出了強身健體的獨特功能,具有促進身心協調發展的全面效能。學校體育的表現形式主要為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等內容。
學校課外體育作為學校體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體育課相互配合共同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是檢查體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三、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
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作息制度相結合,并有一定組織和要求的課余體育鍛煉。如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鍛煉、有組織和指導的課外活動及全校性的課余體育鍛煉活動等。這一類課余體育鍛煉活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自愿性與規定性的統一;自主性與指導性的統一;教育性與娛樂性的統一。盡管這種有組織并有一定要求的課余體育鍛煉,在時間、出勤率、組織形式、練習內容及負荷安排上具有規定性和指導性,但這種規定性和指導性并不像上體育課那樣具有較強的強制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愿和自主。所以,一般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采用這種形式。另一類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利用課間、課外活動、雙休日等課余時間。或獨立或結伴在校內外進行自發性的體育鍛煉,或參加某一俱樂部和單項體育協會;這些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是自由性的。由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自由聘任指導教師或外聘教練。參加者都是憑興趣和愛好聚到一起的,有很大的隨意性,其目的是休閑運動、鍛煉身體,沒有教學任務。由于這一類課外體育活動更能充分表現其自立性和娛樂性的特點,一般高中和大學現在采用這種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
四、課外體育活動的特點
1.內容的多樣性和形式的自由性
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不像體育課那樣具有強制性,不受體育課程和體育大綱的制約。從自發的游戲活動到正式的有規則的競賽,從娛樂性的體育活動到競技型的競賽項目,從自主性的個體活動到有組織的集體鍛煉,都給參與者提供了較大的選擇自由,充分滿足了學生的運動需求。
2.活動的趣味性和方法的靈活性
課外體育活動具有鮮明的群眾性,目的就在于增強體質,愉悅身心,豐富課外生活。因此,學生可以從個人的實際出發參與到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中,滿足了興趣需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張揚了個性,施展了才能,主體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和發揮,進而激發了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養成了定期進行體育活動的習慣。
3.參與的普遍性和訓練的針對性
在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中不僅有普通群體,還有高水平的精英分子,他們通過課余體育訓練,提高了運動技術水平,創造了優良的運動成績。通過對他們參與的體育競賽的觀摩與欣賞,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
4.活動時間的連續性和鍛煉效果的持續性
篇6
體育教學與一般課程的教學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其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都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自覺積極地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密切地結合在一起。體育教學與一般課程的教學不同之處在于一般課程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思維活動,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而體育教學不但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科學知識和體育鍛煉的技術、技能,主要還要通過各種身體練習,使其熟練掌握各種體育技能,鍛煉其身體,增強其體質。由此可見,體育教學的主要特點是: (1)體育教學以傳授體育技術、技能為主要內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質。學生學習體育這門課程。最終目的是為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建設祖國。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種各樣的運動項目以及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這就決定了體育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將體育的技術經過反復實踐而轉化為技能。同時促使學生掌握鍛煉方法。當然,還要學習體育科學知識,以指導身體鍛煉。
(2)體育教學以機體參與活動為特征。和文化課程的教學一樣,體育課教學也要通過思維活動,但同時學生還要進行懈動。在機體活動過程中,通過肌肉感覺,把信息傳遞到中樞,經過分析、綜合,去達到對體育技術、技能的認識。沒有機體的參與,是不可能掌握體育技術教學內容的。機體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經過反復的條件刺激,建立起條件反射。掌握體育技術。這個過程既是學習體育技術的過程。同時又是增強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過程。 (3)體育教學組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體育教學是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處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強。活潑好動。而且一個由幾十人組成的班集體,男女生性格各異,素質水平、活動能力各有差異,還有環境的干擾和場地、設施條件等的制約,這許多因素就決定了體育教學組織的復雜性和組織形式的多樣性。
2.在大學體育教育中滲透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1)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由于體育已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人們度過余暇時間的重要內容。因此,人們對于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賦予新的意義,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在體育課上學習和運用,而且強調進行課余時間的體育活動。這樣就要求學生更好的掌握鍛煉身體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具有參加體育運動的能力和正確的態度。
不少國家對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英國提出“養成用積極、快樂的態度渡過余暇”。美國提出“發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氣的身體娛樂活動,是當代社會的需要”。日本提出“培養和樹立學生一生能夠繼續參加運動實踐的能力和態度”。原蘇聯提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進行代育鍛煉的技能和習慣,”“在高年級培養學生組織比賽和裁判能力”。我國在新的學校體育目的任務中也提到了終身受益問題。這就給我們體育教育提出新的課題,就是要強調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激發他們參與意識,并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體育屬于文化范疇,體育運動屬于高尚的文化活動之一,對體育有沒有濃厚的興趣和愛好,是衡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養成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可以豐富自己的業余文化生活,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 體育的終身受益的任務,還要強調對學生掌握實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視多種能力的培養。比如:指揮隊列的能力、組織小型體育活動的能力、體育競賽的基本裁判能力、處置簡單的運動損傷的能力以及指導他人參加體育實踐的能力等等。(2)改革課外體育活動 發展學生的特長。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過程。體育教學的完整過程,應包括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不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計劃、要求、自身興趣、愛好進行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的練習。教師在必要時進行示范、輔導、總結。
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應采用選擇性自由組合的形式。實施一些普及性和興趣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項目,采用單項俱樂部制。各俱樂部由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選擇的自己練習手段、練習難度、練習伙伴,創設自主練習的氛圍。聘請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自發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使學生充分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必要性,結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態度,并獲得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雙休日,開展課外體育競賽。這種體育競賽,變以前的“選手競賽”為現在的群體競賽,擴大競賽參賽人員,讓所有俱樂部成員都能參加。選擇有組織才能、活動能力和責任心強、技術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競賽的組織工作,由學生自己擔任裁判工作,對待學生裁判應先培訓后上崗。
篇7
關鍵詞:體育特崗教師;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
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農村地區的學校體育更是不容樂觀的。由于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觀念落后,師資力量缺乏等因素導致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受到制約。吉林省從2009年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公開招聘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任教,為創新農村教師補充機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農村學校體育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一、研究對象
本文對吉林省部分體育特崗教師及中小學體育教師、校長進行訪談,以吉林省敦化市、梅河口市、德惠市、和龍市、乾安縣等五個市縣體育特崗教師教學情況為研究對象,對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鎮中學、敦化市賢儒中學、梅河口市大灣希望學校、德惠市實驗中學等十幾所學校中的近百名校領導、體育教師、班主任及在校中小學生進行了訪談。
二、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硬件設施簡陋。通過對吉林省部分農村中小學的調查顯示,農村地區中小學的基本體育設施不完善,大多數學校的籃球架破損歪斜嚴重,基本上沒有排球場地。擁有的器材大多是籃球、跳繩、足球等,場地建設不容樂觀。場地器材的缺乏不能滿足教師上課和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教師上課所能選擇的項目只能是跑步、跳繩、跳遠等單調的幾個項目。
(2)教學觀念滯后。農村的體育教育投資監督管理體制還很不健全,“重智育、輕體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在師資配備和教師培訓方面也將體育教師放在陪襯的位置。此外,體育課得不到重視,老師缺少積極鉆研的動力,上課時只能是“放羊”。
(3)運動競賽的缺乏。競技體育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興趣。各年段之間的比賽不僅可以促進學校競技運動的開展,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但在農村的學校,很難開展球類的比賽及運動會。
三、特崗教師解決教學問題的對策
(1)因地制宜,地盡其利。體育特崗教師根據農村地區自然地理環境開發出切合農村實際的體育課程。除國家大綱規定外,適當地調整和加大課程結構設置及比例,利用學校周邊地理優勢開展多種游戲,開展定向運動等的練習,解決學校場地器材有限的困難。
(2)就地取材,物盡其用。在課堂教學中,特崗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身邊常見的物品和老百姓家常用的廢舊物品改造或充當體育活動器材。就地取材,自制各種器材,改善體育器材不足的現狀,有效地激發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
(3)充分運用專業知識、技術。體育教師是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播者,同時也是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觀念的培養者。體育特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教材,發揮學生主體性,合理運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捍衛體育教師的地位。年輕的體育特崗教師具有自我推銷的意識,在工作中依賴人際交往的手段,讓人們了解了體育教師工作的性質和意義。他們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改變了人們對體育的誤解,并通過體育運動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
篇8
關鍵詞:情感教育 體育教學
21 世紀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時代,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表現為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中學是培養人才的基礎部門。原國家教委主任柳斌指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緊迫任務是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素質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思想、身體、知識、心理、品質等。而實施情感教育,則是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結構的有效手段,也是對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推動。因此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研究,是一個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選題。它符合我國中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符合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及中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需要。
1.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較為主流意見認為情感教育的本質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將情感教育定義為:教育者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激發學生深處的潛能,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對教育的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和提高學生的情緒控制、人際溝通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完善教育目標,促進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情感教育是一個輻射教育活動全域、全程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情感教育并不追求與德、智、體、美、勞諸育的某育相對應,也不是五育之外的一育,而是為教育意識、教育思想滲透于諸育之中,發揮粘合劑的作用,使原有分割的諸育實現功能性的統一。
2.中學體育教學中融合情感教育的措施
2.1 體育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情感修養
古人云:言傳身教,實施情感教育,體育老師自身的情感素養是決定實施效果以及決定成敗的關鍵要素。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加強情感休養,以強大高尚的品質影響和教育學生。
體育教師要從教育的整體目標出發,在傳統認知教育的基礎上逐漸培養情感教育意識,加強對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解,并不斷加強自身情感修養。體育教師對工作的熱情、高尚的職業道德、高度的責任心將對學生精神世界產生強烈的影響。由于體育教學中師生間較多的近距離接觸,教師豐富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會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增進師生感情;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輕松愉快的心境,積極穩定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很大感染力;教師高尚的人格及其豐厚的教育素養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教師寬闊的胸懷,積極的心態則是對學生無言的教育。
2.2 以人為本,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社會行為、集體觀念、學習態度和人格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師生關系融洽與否會直接反映在教學效果上、反映在學生對于動作技術、技能的領悟程度上,從而影響整體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人為本,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實施情感教育。愛是從事一切活動、工作的基礎。體育教師應關心愛護學生,學會去愛學生,關心學生的疾苦和需要,主動去感受學生的處境,體驗學生的情緒,信任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視同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所有的學生。體育教師應嚴于律己,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信任,才能打開師生相互交流的大門。
2.3 掌握情感教育規律,創設良好育人環境
在不同的環境中,人的感情會有不同的變化。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和諧,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油然而生。良好的育人環境是學校進行情感教育的必備條件,體育教師應努力掌握情感教育規律,創造輕松活潑的體育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學校要有文明向上、和諧統一、健康活潑的校園體育文化,使學生對學校和體育運動產生向往。情感與認知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客觀規律,認知是情感產生和發展的理性基礎,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強化、調節的功能,良好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具有理智的判斷力及較高的情緒控制能力。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良好的情感教育環境還應包括對學生進行自我情感教育能力的培養,學生對自己情感的正確評價,有賴于不斷的有意識的提高情感思想境界。
2.4 選擇適于情感教育的體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選取恰當的適用于情感教育的體育教學內容及方法。教學內容是貫穿體育教學始終的部分,體育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運動量的適宜度等。教學的內容應符合人體機能活動變化規律,活動內容可適當具有一定難度,對待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具有差異的學生,應當因材施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領略到運動的快樂,從而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從兩方面入手:1.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教學目的、課堂任務;2。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靈活多變,具有感染力、啟發性。可具有教師自己的特色,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特點靈活選擇不必拘泥。
2.5 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融合情感教育
培養學生的情感不僅要靠上課的有限時間,還應注意營造積極、健康、活潑向上的校園課余活動和體育文化。課余活動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友誼。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課外時間師生更容易溝通交流,也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良好機會,課外體育活動也是學生表現自己體育運動技能,進行感情釋放和交流的方式。
體育競賽歷來是學校活躍學生文化生活的手段,也是體現班集體團結力量及學生情感凝聚力的方法之一。體育競賽的強對抗性對人的心理品質要求很高,訓練、比賽對學生的情感智力水平是很大的考驗,也是發展學生情感智力的時機。體育教師應利用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活動。通過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榮譽感、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等。
3.總結與建議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情感教育勢在必行。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心里深處得到滿足,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對社會對他人的高度責任感以及實現自我價值。
實施情感教育,體育教師應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情感素質的培養,要對其所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情并且真摯地熱愛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培養與學生的積極情感,從而反哺于課堂教學,構建融洽師生關系,順利實施情感教育。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院、系心理學教材[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2]安徽省普通高校體育教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宋曄.人文精神與情感教育[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7(2):110-112.
[4]保灃.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5]常耀華.情感教育及其在學校體育中的實施[D].北京體育大學,2003.
篇9
關鍵詞:上海市;楊浦區某中學;課后體育鍛煉
1.前言
目前國內從不同角度對學生課余體育鍛煉做出了調查研究,主要考察學生課余體育鍛煉形式、項目、場地等方面,其中也有對影響大學生進行課余體育鍛煉的因素做出了討論,但是沒有深入細致的進行研究。
2.結果與分析
2.1楊浦區某中學學生余暇生活方式分析
余暇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問卷所列的十項可供選擇的選項中,上網、看電視電影、體育鍛煉、下棋打牌、與同學和朋友聚會、逛街的選擇率列前6位,表現出學生余暇生活方式選擇的多樣化趨勢。其中上網、看電視電影為典型的余暇活動,成為半數以上學生度過課余的主要方式。
2.2楊浦區某中學學生對課后體育鍛煉態度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比較明確,認為體育鍛煉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人數占到69.4%,沒有學生認為不重要。在對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中,有63.4%的學生經常參加課后體育鍛煉,調查的學生中沒有從來都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但是在對課后體育鍛煉浪費時間這一觀點的調查中,有12%的學生選擇贊成或者非常贊成。在問及對學校組織的體育競賽的態度時44.5%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也愿意看,但仍然有15.5%不愿意參加也不愿意看。總體上,學生對課后體育鍛煉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2.3楊浦區某中學學生對課后體育鍛煉動機的分析
通過調查可知,學生參加課后體育活動的動機排在前4位的分別是:應付達標測試(80.6%)、增強體質(61.6%)、健身健美(29.7%)、休閑娛樂(20.3%)。由于學校每學期都有體育考試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因此排在第1位的是為了應付達標測試。增強體質和健身健美分別排在第2和第3,這說明“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已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
2.4楊浦區某中學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現狀的分析
2.4.1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項目選擇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課后參加鍛煉項目中選擇率列前四位的依次是:散步跑步、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這類球類活動,游泳、足球也是學生比較喜愛的課后鍛煉項目。對一些易于開展,不受場地、器材限制的大眾健身項目情有獨鐘。如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這些都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當代學生體育健身手段的變化和特點。
2.4.2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頻度和時間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比例最高的是每周鍛煉3次以下(72.8%),其次是每周鍛煉3次以上(17.2%)。雖然100%的學生參與課后體育鍛煉,但其中有72.8%的學生每周鍛煉在3次以下,也就是說他們參與課后體育鍛煉沒有達到經常性。
2.4.3學生課后體育鍛煉強度的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參與課后體育鍛煉強度在中等或中等強度以上的有110人,占鍛煉人數的47.4%,大約有31.9%的學生每次鍛煉的強度不一,鍛煉強度小的占20.7%,這說明這部分學生的鍛煉質量較低,而較低的鍛煉強度不能很好達到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2.4.4學生課后體育鍛煉形式和場地的分析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參與課后體育鍛煉的形式有差異,集體統一安排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占的比重最小,為總人數的20.2%,和同伴一起參加鍛煉的學生人數最多為32.8%。總的來說在課余體育鍛煉時學生喜歡和同伴一起或者家人進行鍛煉,不喜歡集體統一安排。
2.5楊浦區某中學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科學性的分析
從我們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79.3%的學生鍛煉前不做準備活動,鍛煉后不做放松練習,僅有2.6%的學生鍛煉前做準備活動,鍛煉后做放松練習。有34.5%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參加課后體育鍛煉中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損傷。
2.6楊浦區某中學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影響因素的分析
2.6.1學校對學生課后體育鍛煉影響的分析
據調查所知,學生認為學校對課后體育鍛煉不重視和態度一般的人數占總數的72%,這說明學校對課后體育鍛煉的態度淡漠,從而影響了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學校重視程度也是促成學生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2.6.2對學生課后體育鍛煉起促進作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課后體育活動的促進因素是學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依據之一。調查統計顯示,在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促進因素中,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觀看體育節目、網絡媒體、體育教學、報刊雜志、同學或朋友的交流。這說明現代社會網絡媒體在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6.3對學生課后體育鍛煉起消極作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調查統計顯示,在影響學生參加課后體育活動的消極因素中,排在前5位的是:無體育鍛煉氛圍、沒有適合的鍛煉項目、無專人指導、缺少場地器材、學習負擔重。無體育鍛煉氛圍是首選因素,這說明楊浦區某中學的體育鍛煉氛圍不濃,學校應該要創造良好的鍛煉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在創造體育鍛煉氛圍的同時學校也要加強體育鍛煉設施的配置。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某中學同學體育鍛煉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余暇活動。學生喜歡和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主要集中于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傳統體育項目上。
3.1.2學生每周參加課后體育活動的頻度多集中于1到3次,每次參加活動的時間多集中于30分鐘以內,與國家規定的“每周不少于3次課外體育活動,每天活動時間不少于l小時”的標準具有一定的差距。
3.1.3學生對科學健身的意識有待提高。網絡和電視媒體是促進學生積極參加課后鍛煉的主要因素;無體育鍛煉氛圍、缺少場地器材是阻礙學生參加課課后鍛煉的主要因素。
3.2建議
3.2.1學校體育教育應轉變觀念,注重實施課內外體育的有機結合,積極引導體育競賽的開展,創設良好的鍛煉氛圍,使學生受到良好的體育熏陶,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課后體育鍛煉興趣。
3.2.2加大體育場館器材建設的力度,提供專門的經費用于場館建設和維護添置體育器材,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場地設施,延長開放時間,提高利用率,為學生體育鍛煉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條件。
3.2.3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參與課后體育鍛煉的影響,加大社會、學校的體育文化氛圍的宣傳和體育群體氛圍的感染力度,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鍛煉環境氛圍。讓學生主動的加入到課后體育鍛煉的隊伍中來。
3.2.4體育教師要根據學校場地、器材的狀況培養學生自我鍛煉和創新的能力,要適當增加基本理論的教學時數,使學生掌握運動處方、運動恢復和運動損傷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從而為自己進行科學健身提供理論依據。(作者單位:上海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1995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M].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1996:42
[2]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統計分析報告[J].中國學校體育2006(5):10—14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明確了體育教學對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在闡述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之上,為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提高了若干方法。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辨別區分事物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處理事務等方面的能力。在社會生活中,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環境,我們所說的社會適應并不是隨波逐流、隨聲附和,而是一種堅持正義的社會適應,是既不失做人準則又能在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綜合能力。因此,分析研究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一)社會適應過程的實質
社會適應過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社會適應過程實質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一個生物的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必須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社會變化,他要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自我觀念,協調人際關系;他要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學會承受各種挫折;他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沖突,并學會理解和妥協,合作與競爭;他要學習各種規則和價值觀,這種不斷學習、不斷調適的過程就是一個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個體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
(二)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活動相比,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屬性。體育教學的開展是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機會,營造了學生無拘無束的行為表現空間,創設了學生盡情宣泄情感的情境,構建了實時的對學生行為、語言等的評價機制。這些獨有的特點,使學校體育不僅有利于調適人的心理,更能影響人的行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交往能力、對集體和對社會的關心程度都會得到提高,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獲得的合作與交往”等能力能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不僅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來,而且還專門劃分了“社會適應”學習領域,要求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能夠“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
二、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能力
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參加運動競賽中,學生往往情緒高漲,潛意識和潛在的思想作風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來,而在規則、裁判、輿論以及精神文明規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學生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規范的約束。學生的規范意識會逐漸增強,學生將逐漸學會在規范的約束中進行體育活動,而這種體育教學過程是在極為自然且生動活潑的運動中進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法紀觀念的形成,對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心理承受能力
獨生子女在當今大學生中所占比例相當大。由于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多數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有缺陷。當他們在某一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導致人的性格偏離正軌,影響以后的生活和學習。而克服障礙和挫折正是運動行為的一個顯著特征,同時體育的實踐性、技能性、競爭性和規則性的特點也決定了體育活動更多的表現為不斷遭遇障礙和挫折,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創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學校體育教學不單純只是運動技能的傳授,對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創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樣有重要的意義。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特征就是學生學習的集體性。因此,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團隊行為具有其他學科教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種團隊精神對于大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通過集體項目的學習和競賽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團隊的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交友、正確地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感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團結友愛、關心支持、鼓勵幫助、尊重信任和理解體諒,這對培養大學生具有高度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三、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措施與方法
(一)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而且要關注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和他們在學習中的表現。學生對體育與健康問題的態度、價值觀,對各種規范的理解和認同等,都可能表現在自己的體育行為之中。因此,體育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如體育意識、合作意識和能力、對規則的理解和應用、對公共健康和體育問題的關心等,并結合課程教學有針對性地給以幫助和引導。
(二)注意發揮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作用
人對社會適應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現在是否適應身邊的集體。如果一人能融入身邊的集體,并在其中體現自我價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適應社會的基礎。因此,集體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紐帶,而集體教育也是學生社會化的媒介。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自制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大小、已經具備的規范意識和評價能力的特點,組織恰當的團隊活動,盡可能地通過穩定的或臨時性的學習小組、課余體育社團和課余體育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在自學自練、自己組織和管理的過程中,去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和矛盾,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三)引導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教育自己
教師應通過設計有效的與社會規范相聯系的教學活動并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保持與社會的良好接觸。學生通過參加相關的社會活動加深對體育與健康權利和義務幾的理解,明確個人和社會在體育與健康問題上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社會適應方面的具體目標。
(四)建設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
心理學研究認為,所有的學習中都包含著不知不覺的、自動的學習方式——內隱學習。通過構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并以此為載體可以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內隱學習。例如,可以結合體育學科的特點在學校設置奧運文化展覽、體育專題網站等等,為學生創建內隱學習平臺。再如,可以指導由學生組織的學校范圍內的從小組到班級、年級等不同級別的體育競賽,給學生提供內隱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因此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是一個典型的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在此氛圍中,學生在無意識中,可以自動、高效率地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四、結論
學生健康的成長和發展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學校體育教育只要按照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創設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動,將有助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環境做出積極的適應,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蔡麗萍.體育運動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