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種植常識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作物種植常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作物種植常識

篇1

為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確保我縣種子供應質量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依據《年度全省雜交水稻種子質量監管方案》(種函〔〕65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水稻種子供應及質量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政辦電〔〕36號)精神,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明確監管工作重要性

農以種為先。發展農業生產,首先是抓好種子。當前正是農作物種子供應關鍵期,其質量安全關系著農業穩縣戰略的實施和全縣農村社會穩定大局。特別是水稻種子,受去年雜交水稻制種減產影響,今年全省水稻種子供應總量偏緊,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緊缺且質量隱患大。據統計,我縣水稻種子缺口在5000公斤左右。目前,春耕在即,各級各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要站在全縣工作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的重要性,把保障春季種子供應和質量安全作為當前春耕備耕工作重要大事抓緊抓好,確保我縣農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

二、加強登記備案管理,把好雜交水稻種子準入關

要進一步嚴格實行登記備案制度。雜交水稻種子批發戶,在種子未調回前,必須到縣種子管理局備案,并提供如下資料:①原始供種合同;②原始購種發票;③銀行匯款回執;④每個品種的名稱、數量、質量檢驗報告和純度鑒定報告。種子調入庫后要進行質量抽檢。抽檢確認合格后,方可銷售。對來源不明、質量不清、未經純度鑒定合格的種子一律實行勸退。

三、加強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全面開展“八查”工作

由農業局牽頭,工商、質監、公安等部門配合,開展農作物種子市場“八查”工作,即:一查種子商店是否具備種子經營條件,是否取得《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分支機構和具有委托代銷、分裝銷售資格的企業是否按規定備案,有無超范圍經營行為。二查經銷的農作物種子是否應經過國家或省審定通過。有無以試種、訂單農業、送科技下鄉等各種名義經營推廣未經審定的種子品種。三查銷售的種子是否附有標簽。標簽標注內容是否符合《農作物種子標簽通則》的規定。四查質量狀況。經銷的種子純度、發芽率、凈度、水分等質量指標是否合格,有無假冒種子行為。五查是否建立了種子生產、經營檔案。檔案記載的內容、項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定,銷售種子有無發票。六查種子包裝。銷售種子的包裝物是否符合包裝規定,有無散裝種子和包裝種子拆零銷售的行為。七查種子廣告是否存在虛假、夸大、不實宣傳等。八查準備出售的水稻種子有無在本地種植歷史,禁止推廣雖經審定但不適合本地種植的種子。對查出的問題,有關部門要依法處理。

篇2

摘 要:農作物種子作為基礎農業生產資料,其質量的好壞對農業生產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農業生產中,選用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優質種子,就可能取得高產。因此,種子管理部門如何充分發揮工作職能,深層次加強種子管理工作,逐步提升當地種子整體質量水平,對于保證種子質量安全,推進現代化種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景洪市;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8

隨著種子產業的不斷發展,種子管理部門通過強化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加強種子市場監管,提升了種子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規范了種子市場秩序,種子管理工作取得較好成績,有力推進了景洪市現代化種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在種子產業發展的新格局下,種子管理工作難免存在問題并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種子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種子管理水平,是發展現代化種業的需要。

1 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種子經營單位多而雜亂,且存在制假售假、假冒偽劣和套牌侵權以及非法經營未審定品種等行為,且種子包裝標簽不規范,虛假宣傳較為嚴重;種子管理部門的執法交通工具有待完備,種子質量檢驗檢測儀器較為落后;種子管理工作經費不足,種子管理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低,整體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上述問題有必要及時予以解決,以便順利、有效開展種子管理工作,確保農業用種安全。

2 加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探討

加強種子管理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種子管理人員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和執法能力,組建一支高素質、精業務、作風優良的種子管理隊伍,要落實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確保種子管理工作各項經費支出,旨在保證有序開展種子管理工作;鑒于種子經營單位多處在基層,覆蓋面廣、數量多,為保證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應統一配置農作物種子管理專用車輛,不僅可以提高執法效率,強化種子管理手段,而且也能夠有效應對種子質量安全事件;建立健全種子質量檢驗檢測室,并配備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為種子管理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強化種子市場質量監管工作。種子市場的監督管理作為一項特殊工作,其特殊性表現在涉及利益相關者多、管理對象復雜及區域范圍較廣等,管理不當極有可能出現問題,因此該項工作應精心組織、注重方法,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把好種子市場準入關,嚴格備案登記,對種子市場進行巡回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做好抽樣鑒定種子純度及其真實性工作。結合農時,對重點區域的種子銷售門店,生產經營檔案及其銷售的農作物種子和品種審定、授權情況,農作物種子的標簽標注等進行重點檢查,確保種子質量安全和種子市場秩序,保持種子市場良性發展;同時對種子進行抽檢,檢驗結果及時公布,禁止銷售檢驗不合格的種子,防止發生種子生產事故。

強化源頭治理,定期舉辦農作物種子法律、法規知識暨農作物種子經營上崗資格培訓。培訓由從事管理多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農業師授課,采用系統理論講解與幻燈教學相結合的形式,深入細致的對農作物種子相關法律法規,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品種審定,商品種子加工包裝,種子質量識別鑒定和質量糾紛處理,種子經營許可證的核發及備案制度程序等知識進行培訓。同時,對申請上崗人員進行書面考試。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各鄉鎮從事種子經營的企業、委托代銷個體戶及銷售人員的業務素質,依法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從源頭確保本市種子市場有序良性運轉,為農民生產用種安全提供保障。

篇3

[關鍵詞]農村中學 生物教學 農業技術 食品安全 實用性

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師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其實用性――滲透生活常識、農業技術、生產綠色食品。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生物,并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和指導農業生產。

一、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必要性

農村中學肩負著雙重任務,既要為上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農村經濟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對于農村學生而言,中學畢業后,大部分的青年要進入社會生產與服務之中,并且,大多數人要從事農業生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地區多數以農業為主,依靠種植業、養殖業來發展區域經濟。所以,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興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農村中學的辦學方向之一,就是為本地區培養發展經濟的實用型人才,而生物學科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系最密切。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有一半以上是動植物、環境保護、生態及人口知識,這些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在接受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生活常識、傳授一些現代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推廣和普及農業科學新技術,生產綠色食品,顯得十分必要。

二、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有利條件

1.農村學生對生物和農業具有豐富感性知識

農村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動、植物及大自然,對農業生產及動植物比較熟悉,而且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具有豐富感性知識。在生物教學時可利用這一優勢,滲透農業技術知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學中,有便利的實驗和實習條件

在農村,有廣闊的農田、果園、畜禽養殖場,為生物教學便利的實驗和實習條件。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如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田間管理,動物及家禽的習性觀察和飼養等),都需要學生親自操作、體驗、感受才能形成較牢固的知識體系和技能。若將與此內容有關的課安排到實驗場地去上,效果會更好。

3.各種實驗材料和一些簡易直觀的教具容易得到

凡是涉及到動、植物方面的實驗材料,在農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些比較簡單的動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直觀教具,還能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4.有利于學生開展農業實驗探究和老師進行教法、學法研究

農村中學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態系統、食物鏈、環境污染的實例;學生家中有農田、果園和各種畜禽養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研究教法學法改革,并指導學生開展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提高教學實用性的途徑

教師結合農村學生實際,采用“學以致用”的原則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知識。

1.通過分析農業生產中的一些現象,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時,可以列舉當地喜溫性作物玉米、瓜類等在春季播種過早時,會出現“種子霉爛”現象。用生物學知識進行分析:種子萌發時,需要的外界環境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水分、充足的氧氣”。造成“種子霉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溫達不到喜溫性作物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要求(10攝氏度),種子受霉菌浸染而造成“霉爛”。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種子萌發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的理解。

2.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師可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例如,平時有些同學愛喝一些飲料,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雖然喝下去沒有什么副作用,但色素本身又沒有營養,不如喝白開水對身體好。又如,市場上燒烤的食品對學生也很有誘惑力,然而,燒焦的食品含有的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比較多;炒菜時不要放加碘鹽太早,以免碘升華而使人缺碘,易導致大脖子病等。通過拓展和分析,讓學生感到學習生物學知識很有益處,又富有生活情趣。

3.關注與生物相關的社會熱點、食品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社會熱點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人口、糧食、能源問題、生物技術等與人類生存質量密切相關的生物類熱點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例如,1996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東南亞豬腦炎、1999年比利時等國二惡英、2001年歐洲爆發口蹄疫以及2003年發生在我國的非典型性肺炎等。這些都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并且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性問題。

(2)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也日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過量施用,使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在養殖中亂用激素和其他藥物以增加產量卻使農畜產品卻受到污染;在食品加工、制造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毒物質的情況屢屢發生;此外: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物技術產品的出現、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造成了食品安全性問題。

通過對熱點問題的引入,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了知識面。

4.找準生物教學內容與農業實用技術間最佳的結合點,加強實用技術教育

找準最佳結合點,不僅傳授的農業實用技術易被學生接受,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生物教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加強理論知識滲透。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盡量將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等實用技術滲透到生物課理論教學中去。

例如,在講“種子”時,教師可滲透當地主要農作物的優良品種、介紹“雜交種子”的特點、雜交優勢的利用;在講到“植物的礦質營養”時,可介紹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常見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所必需的礦質元素,進而講怎樣施肥、施何種肥;在講“光合作用”時,引入間作套種、輪種、反季節栽培、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的知識;在講“植物的莖”時,引入對果樹、花卉的種植、管理有重要指導作用的頂端優勢的概念,由此再引出除草劑除草原理及正確使用除草劑的方法,等等。

篇4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標示性

一、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轉基因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改善食品原料。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對動植物進行品種改良還可以開發新品種;(2)改良食品工業用菌;(3)制作酶制劑;(4)改良食品加工性能;(5)生產保健品;(6)食品檢測。

那么到底什么是轉基因食品呢?“轉基因食品又稱基因改性食品”,“是指含有轉基因技術的食品或者含有類似原料以及轉基因加工助劑的食品”。通常情況下,我們把轉基因食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指的是可直接食用的轉基因食品,比如轉基因大豆等;第二類指的是由轉基因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其給人類帶來的效應也越來越多,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直接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使農作物產量成倍或幾十倍的提高,這就直接使得經濟收入也成倍或幾十倍的增加,這僅僅是在農作物方面的而體現,其他許多領域亦是如此。(2)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改善了自然環境。但是,說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以改善環境是基于對其的合理應用。“例如:利用克隆技術培養出的微生物可以清除污染;用植物生產出可降解塑料,可緩解白色污染;建立動、植物基因庫使瀕危物種得以繁衍生息等。”相反,如果對轉基因技術濫用不但對自然環境沒有改善作用,還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迫害。(3)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人預計,到 205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到90億,然而,由于環境惡化造成的水土流失、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卻在不斷的加劇。這諸多的因素都使得世界各國面臨著糧食緊缺的問題,這個難題不能解決整個人類社會將面臨一場空前的災難。而發展轉基因技術則有利于解決這一世界難題。(4)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很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模式,成產模式的改進使農業大幅度增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短缺這一困擾人類許多年的難題。自1996以來,一直到2007年,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比重越來越大,使糧食產量比以前增加了1.41億噸,解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溫飽問題。(5)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還有助于增加食品的營養。社會在發展,如果說以前食品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的話,那么隨著民眾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食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其為人們提供特殊營養成分。轉基因技術在提高食品營養價值等方面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

二、轉基因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凸顯的問題

轉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食品領域,但是其所凸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安全問題;標示問題。

(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作為人類生存之基礎的食品,現在不單單要能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還必須要為人們提供除了生存之外的特殊營養成分。這就意味著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要求更加嚴格,然而,轉基因食品是不是存在安全隱患卻是一個未知數。目前,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領域應用的安全性問題已經成為了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顯然,如果單從營養方面來講,普通食品較轉基因食品的確處于劣勢,但是,普通食品安全性卻是可以保障的。目前的科技水平對轉基因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所帶來的潛在危險還無法預測,這就給大眾帶來了一種不安全感,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也不像對待普通食品那么和藹。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可能要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確定。

1. 基因漂移

“基因漂移指的是一種生物的目標基因向附近野生近緣種的自發轉移,導致附近野生近緣種發生內在的基因變化”。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馬鈴薯、油菜、草莓以及禾本科作物都可以在其近緣野生同種農作物之間產生基因飄移。這部分科學家同時提出過這樣一種顧慮:基因飄移會不會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們的理由是:轉基因品種本身不是自然生成的,況且,不但同種農作物之間會產生基因飄移,不同種的農作物之間也有可能產生基因污染,把轉基因品種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去,就有可能破壞經過長期演化而成的整個自然生態體系。這種也許會導致野生植物種滅絕,超級雜草的生長,超級害蟲繁殖,也可能會出現我們無法預測的其他的后果。

2. 危害人類健康

目前,轉基因技術已在多個國家普及,它的廣泛使用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類的溫飽問題、但是,其存在的不足或者稱之為危害也逐步被發現。比如說,把轉基因技術用到大豆的生產過程中,雖然提高了大豆的抗草功能,卻減少了防癌作用;應用到玉米中,雖然提高了抵抗害蟲的能力,但其本身所帶的毒素也同樣殺死了益蟲,而一旦害蟲對這種毒素產生了耐藥性,這些害蟲將無法控制;多地曾經出現體質比較弱的人吃了轉基因食品,會產生過敏現象。有關轉基因食品危害人體健康的爭論,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毒性問題。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當我們吃了轉基因食品以后,“這些食品的基因會逐漸滲透到我們腸道里的細菌的DNA里面去,并且會改變這些細菌的基因,使其發生變異。這意味著吃了轉基因食品之后,在我們體內會產生有潛在危害的基因蛋白質,而且這種潛在的危害會一直伴隨著我們”。但是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例如Poulsen就認為并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夠拿出確切的證據來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會產生負面作用。因此以Poulsen為代表的科學家認為轉基因食品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

(2)過敏問題。轉基因食品過敏反應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發現,科學家在把巴西堅果的基因向大豆轉移時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轉移了堅果基因,同時也轉移了它的過敏原。這一發現使得人們對轉基因食品更加擔心,同時也使得在對轉基因食物的過敏性進行測試時更加嚴格、更加全面。

(3)抗生素問題。抗生素問題最近半個世紀一直備受世人關注,其抗性基因對人的身體到底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據來證明這一觀點,所以這個問題也一直是人們的擔心。我們在對轉基因食品潛在危害進行評估預測時,就必須把抗生素的抗性問題考慮在內。

3. 轉基因食品爭論的影響因素

影響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論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認識水平的高低

在參與轉基因食品爭論的人群當中,雖然有不少的專家學者,但總體來說普通大眾占絕大多數。這些人相對于專門人員來說缺乏專業的轉基因技術知識,他們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途徑僅限于雜志、媒體或者干脆是道聽途說就參與了爭論。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這部分人對轉基因作物的認識不夠深入,造成了他們做出不正確的意見。

(2)經濟利益驅使

經濟利益是對轉基因爭論的最主要的原因。政府是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的支持者和慫恿者。主要原因是在種植轉基因食品時,即節約原料、降低成本,又能使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成幾十倍的增加。

(3)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也是影響人們對轉基因作物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民眾思想開放,且廣泛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強,因此他們對轉基因食品不排斥。而歐洲人思想相對保守,一些舊思想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深蒂固,再加上歐洲人的傳統宗教觀念較其他國家的人民來說非常重,他們認為轉基因食品的種植改變了上帝原本的創造,是對宗教的褻瀆。因此歐洲民眾大都反對轉基因農作物的栽培。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對待轉基因食品態度的重要原因。歐洲人排斥轉基因食品的原因跟他們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而歐洲人心里之所以排斥轉基因食品主要是受到幾起不良事件的影響,特別是英國瘋牛病事件,更是讓他們刻骨銘心。這些事件讓他們從心理上對轉基因食品產生的恐懼感是他們反對轉基因食品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說,心理因素是影響人們對轉基因食品態度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二)轉基因食品的標示性問題

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示 “主要包括其安全性問題、公眾知情權以及倫理道德等”幾個方面。

1. 轉基因食品標示原因

“對轉基因食品實行標識管理,首先是由轉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患引起的。”轉基因技術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快速發展起來,并且對轉基因食品管理體系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全世界范圍內食用轉基因食品已經成為一種大的趨勢。但是,其安全性問題也不能被忽視,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示的客觀基礎是基于其存在的安全隱患。

2. 轉基因食品標示范圍

轉基因食品的標示范圍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成分檢測;(2)標簽說明;(3)安全性風險評估。

3. 轉基因食品標示的倫理思考

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示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從倫理道德方面來考慮的。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生命倫理學最根本的原則是保護人類生命健康。作為一個管理者,保護人類不受其害,是其最基本的責任,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示管理,正是以保護人類為出發點。作為管理者必須在承擔道義責任上對轉基因食品進行管理,從而樹立起保護人類生命和健康的責任心。

第二,研究工作人員如果想對轉基因食品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就必須對其進行標示性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對其進行透徹的研究,從而正確的得出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到底有沒有負面影響的結論。

第三,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步升高,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是對轉基因食品的標示性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公民在購買食品時有權了解其一切信息,這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只有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示管理,公眾才有知情權,才能正確決定是不是要購買轉基因食品。

最后,在一些法制還不夠健全的國家,個人權力極大,為有效預防對轉基因技術的濫用,就必須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示管理,使這部分人在使用轉基因技術的時候能夠深思熟慮。

參考文獻

[1] 段麗君等.轉基因食品[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

[2] 張新昌.轉基因技術應用引發的科技倫理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2,5.

篇5

關鍵詞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TS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20-0171-01

今年6月,農業部對三款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發放安全證書,美國塔夫茨大學2008年在我國進行“黃金大米”試驗等消息的披露,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焦點。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廣泛爭論中,人們一時很難分辨哪些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哪些說法是武斷、謠言、投機炒作甚至是利益驅使,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已近20年,目前全球轉基因食品的品種、產量急劇增加。轉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爭論毫無結果。

轉基因技術分為兩類,一是把異源生物的基因轉移到某種生物中,二是對某種生物的基因本身加以修飾改造,它本身是一項造福人類的技術。由于轉基因技術本身研究水平的限制,由于科研人員對基因的結構、基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調控機制等的了解還比較膚淺,雖然被轉移的基因的功能是已知的,但有不少是異種生物的基因,由于基因插入時其插入部位是隨機的,轉基因生物有時候會出現一些科研人員沒有預計到的后果,比如轉基因農作物中已有個別品種出現了引起人體過敏的蛋白。這引發了人們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環境安全等方面的辯論。人們擔心轉基因食品現在沒有凸顯問題,但有滯后效應:比如,轉基因植物的DNA經過重組后,有可能合成出對人體有直接毒性或潛在毒性的蛋白質;轉基因農作物的某些蛋白質,可能漸漸地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對人類健康造成隱性傷害,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在若干年甚至一兩代之后,問題才表現出來。

轉基因安全問題本質上是一個自然科學技術問題,但關系到人類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技術問題了。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的危害也存在爭論。轉基因是一門現代生物科技術,但對人類是否有利,主要看怎么應用這項技術及應用的目的,是否被某些人利用謀取私利?從研發到投產再到消費者手里,過程是不是透明?監管能否到位?消費者的權益是否能夠受到較好的保護。某些專家說經過安全論證過的轉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生產階段,還存在著監管是否到位的問題。以有機食品為例,有不少廠家花錢買認證,那么就無法證明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廠家沒有按國家要求在轉基因食品的包裝上標明,人們很難分辨是不是轉基因食品。這樣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如果知情權被剝奪意味著失去吃什么的選擇權。

現在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當然,沒有證據表明有害不代表肯定無害,但是,更不能因為沒有證據表明有害就認為它肯定有害,由于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心存疑慮、認同度差,市場銷售的食品,一旦需要標識,大部分食品生產廠家都采用非轉基因原料,一些廠家為了增加消費者的信任,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這樣的輿論環境,不僅使得轉基因食品有害論占了上風,而且還耽誤了基因技術發展的大好時機,阻礙了轉基因技術的進步。

科技人員應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許多有利于人類健康的食品。轉基因得到的生物有很多優點:可增加作物產、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作物抗蟲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農產品耐貯性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證的。首先,任何一種轉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進行過大量的科學試驗,相關國家和政府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其次,食品對人體是否安全,主要看人體對這種食品的代謝能力,重組的基因經過篩選,經研究證明不會在人體內積聚,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例如,通過向玉米中轉入一種來自于蘇云金芽胞桿菌的基因培育出一種抗蟲玉米,轉入的這種基因能導致鱗翅目等昆蟲死亡,但對人體無害,因為只有鱗翅目等昆蟲有這種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特異受體,而人類及其他的動物、昆蟲均沒有這樣的受體。

對待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應持科學的態度,理性公正客觀分析。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一項造福人類的技術,不能全盤否定。轉基因是一種新的生物技術,它還不成熟,它的技術還處于發展之中,科學家對基因的認識和掌控還不夠,基因重組有隨機性,轉基因生物也會出現人們不希望的結果,加上一些轉基因技術不當應用,導致個別轉基因食品的確存在安全性問題,如少數轉基因食品含致人體過敏的蛋白,因此,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科學家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在技術層面可以防范,加上政府嚴格監管,完全可以防止此類食品的商業化應用,不會對人類造成進一步的危害。

在轉基因食品研究上科技人員需要研究很多新問題。比如新的基因組合生物會不會對生物鏈中的其他物種產生不良影響,對生態系統的有什么影響,該物種自身的穩定性如何;再比如轉基因生物成分的改變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轉基因作物中的毒素是否會引起人類急、慢性中毒或產生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等。轉基因食物出現到現在僅20余年,還沒有經過長期的安全性考驗,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應該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基因認知水平,從技術層面防止不當轉基因動植物的出現;加大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宣傳力度,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對轉基因食品研究成果盡可能多地公開信息,有利的不利的都公開;普及轉基因技術常識,讓公眾更多地了解轉基因食品的真面目;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規建設,立法限制不當研究和應用;加強考核,慎重推廣,把個別可能出現的存在安全隱患的轉基因物種銷毀在商業化之前,適當提高轉基因作物種植和轉基因食品生產企業門檻,保證市場銷售轉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加強各個科學家的合作交流,比照核能和平利用,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作用;保障消費者權益,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對轉基因食品作出明確標識。這樣,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及其安全性[J].科技傳播,2011(15).

[2]轉基因:讓科學回歸科學[J].環球科學,2013,7(91).

篇6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規范農藥經營、使用行為,維護農民和農藥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畜安全,保護農、林業的生產及生態環境,根據《農藥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農藥經營、使用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監管部門)

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市農藥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工作。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藥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

工商、質量技監、安全監管、綠化林業、商務、環保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農藥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舉報、獎勵)

市和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設立舉報電話、信箱,接受公眾對經營禁用農藥或者假冒偽劣農藥以及違法使用農藥等行為的舉報。

市和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受理、調查和依法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守秘密。舉報經調查屬實的,受理部門應當給予舉報人獎勵。

第五條(行業自律)

鼓勵農藥經營服務相關行業組織為會員提供業務指導和服務,在制定行業服務規范、引導會員規范經營等方面,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第二章農藥經營

第六條(經營條件)

農藥經營單位及其設立的分支機構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屬于《農藥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主體范圍;

(二)配備與其經營農藥的品種與規模相適應的農藥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其中農藥經營單位的分支機構至少配備1名取得初級以上農藥相關專業的技術職稱證書或者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人員;

(三)農藥銷售、倉儲場所具備與其經營的農藥相適應的通風、分隔存放等安全防護設施,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的要求,并與生活區域相隔離;

(四)有與其經營的農藥相適應的經營管理制度,包括統一配送、進貨查驗、安全銷售、經營臺帳等相關制度;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經營的農藥屬于危險化學品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

第七條(營業執照申領材料)

農藥經營單位向市或者區、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領取營業執照,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屬于《農藥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第一款所規定主體范圍的證明材料;

(二)所在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專業技術人員配備、農藥銷售和倉儲場所設施設置等方面情況的證明材料;

(三)根據法律、法規有關企業登記的規定,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條(證明材料的出具)

本規定第七條第(一)項規定的主體證明材料,按照下列規定出具或者提供:

(一)屬于供銷合作社的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單位的,由市商務行政管理部門出具;

(二)屬于植物保護站、土壤肥料站、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由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出具;

(三)屬于林業技術推廣機構、森林病蟲害防治機構的,由市綠化林業行政管理部門出具;

(四)屬于農藥生產企業的,提供農藥生產資格批準文書和營業執照復印件;

(五)屬于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農藥經營單位的,由相應的行政主管部門出具。

本規定第七條第(二)項規定的人員配備、設施設置證明材料,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受理農藥經營單位申請后的10個工作日內,完成現場情況核查和出具證明材料。

第九條(連鎖經營的扶持)

本市鼓勵發展專業化的農藥連鎖經營。經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商務行政管理部門認定,農藥連鎖經營單位符合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定價、統一服務規范等要求的,可以享受相關扶持政策。

扶持農藥連鎖經營的具體辦法,由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條(統一配送制度)

農藥經營單位分支機構經營的農藥,應當由所屬農藥經營單位或者該農藥經營單位加入的農藥連鎖經營單位實行統一配送。分支機構不得自行采購、代銷農藥。

第十一條(進貨查驗制度)

農藥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實施以下進貨查驗制度:

(一)審驗供貨商的經營資格;

(二)查驗并備存農藥登記證或者農藥臨時登記證復印件,以及農藥生產許可證或者農藥生產批準證書的復印件;

(三)按照《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的規定,驗明農藥產品標簽、說明書的有關內容;

(四)向供貨商按照產品生產批次索要產品質量合格證明或者檢驗報告。

第十二條(安全銷售制度)

農藥經營單位應當設立農藥銷售專區,將農藥置于存放專柜銷售;未上柜銷售的農藥,應當置于專用倉庫或者倉庫專區貯存,按照有關規定采取隔離、隔開、分離等安全保存措施,并指定保管人員。

農藥經營單位不得在農藥銷售場所經營食品、生活用品等商品。

第十三條(銷售溯源制度)

農藥經營單位應當建立農藥經營臺帳,如實記錄農藥進貨時間、產品名稱、規格、數量、供貨商及其聯系方式,以及配送、銷售的時間、產品名稱、規格、數量等內容。

農藥經營單位應當向農藥購買者出具發票。按照發票管理的規定可以不出具發票,但農藥購買者要求提供發票或者其他銷售憑據的,農藥經營單位應當開具發票或者其他銷售憑據。銷售憑據應當注明售出農藥的名稱、數量、購買時間以及農藥經營單位名稱等信息。

第十四條(銷售告知義務)

農藥經營單位銷售農藥時,應當根據所售農藥的產品標簽、說明書,如實說明產品用途、使用方法、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項等,不得誤導農藥購買者。

第十五條(銷售人員的專業技能)

農藥銷售人員應當掌握農藥安全、合理使用的基本常識,熟悉所售農藥的標簽、說明書的基本內容。

農藥經營單位應當組織農藥銷售人員進行農藥專業知識培訓,建立相應的培訓檔案。

第十六條(高毒農藥經營的要求)

對標簽所標示的毒性為高毒以上的農藥(以下簡稱高毒農藥),農藥經營單位應當采取以下銷售管理措施:

(一)設置高毒農藥分隔存放專柜,并在專柜上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

(二)由專人負責銷售,并建立高毒農藥經營專用臺帳;

(三)要求購買者告知用途、出示身份證明,并如實記錄;

(四)要求購買者退回高毒農藥使用后的容器、包裝物,并建立回收登記制度。

第十七條(備存資料的保管時間)

農藥經營單位備存下列資料,應當至少兩年:

(一)第十一條規定的有關農藥登記、產品合格檢驗證明或者檢驗報告的資料;

(二)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農藥經營臺帳;

(三)第十六條規定的高毒農藥經營專用臺帳。

第三章農藥使用

第十八條(安全保管)

農藥使用者應當妥善保管農藥,防止誤食誤用。

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指定農藥管理員,建立農藥購進、領用臺帳登記等安全保管制度。

第十九條(安全用藥)

農藥使用者應當選擇遠離飲用水源保護區、居民生活區的安全地點配藥,按照產品標簽、說明書規定的劑量配藥,不得任意增加用藥濃度。

農藥使用者應當采取避免農藥中毒或者污染的預防措施,按照產品標簽、說明書規定的防治對象、使用方法、安全間隔期和注意事項施用農藥,不得隨意擴大使用范圍、增加施藥頻次。

第二十條(用藥后的安全事項)

農藥使用者應當妥善處理剩余農藥、施藥器械以及盛裝農藥的容器和包裝物,不得在河流、湖泊、水庫、魚塘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等區域傾倒剩余農藥或者清洗施藥器械,不得隨意丟棄盛裝農藥的容器和包裝物。

第二十一條(農藥使用記錄)

農業經濟組織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當如實記載使用農藥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農藥使用記錄應當保存兩年以上。

第二十二條(禁用情形)

禁止使用農藥毒殺魚、蝦、鳥、獸等動物。

高毒農藥不得用于防治衛生害蟲,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葉、中草藥材等農作物以及水源涵養林。

第二十三條(指導、服務)

市和區、縣農業、綠化林業行政管理部門及其所屬植保機構應當做好植物重大病、蟲、草、鼠害的預測及相關綜合防治工作,開展植物病蟲害診治為農服務,并通過免費培訓、宣傳資料發放、網上信息、咨詢電話等方式,為農民提供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相關信息。

第二十四條(鼓勵、支持)

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統一用藥等植保服務。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可以采用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重大突發性、流行性植物病、蟲、草、鼠害的防治工作。

第二十五條(農藥品種的輪換、替代及首次推廣使用)

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農藥使用防治效果、作物抗藥性等方面的調查、評價活動,做好農藥品種輪換、替代的相關工作。

農藥新品種在本市首次推廣使用的,農業、林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做好大田試驗、示范工作,并適時農藥新品種在本市區域內適應性的相關信息。

第四章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農藥經營監督管理)

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農藥經營單位的農藥質量及經營服務質量進行檢查,建立農藥經營單位誠信檔案。

市和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和工商、質量技監、環保等部門之間應當建立農藥經營監督管理信息通報制度。

第二十七條(農藥銷售人員管理)

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農藥銷售人員組織開展農藥相關法律規定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培訓、考核,建立農藥銷售人員專業技能管理檔案。

第二十八條(安全、高效農藥的推廣)

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植物病、蟲、草、鼠害防治情況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確定適于本市使用的安全、高效農藥的品種名錄,并做好組織推廣工作。

本市推廣使用的安全、高效新型農藥,對使用農藥的農民和農業經濟組織實行補貼。年度實行補貼的農藥品種目錄應當經過專家論證、評審等程序確定并及時公布;供應補貼品種的農藥生產企業應當由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組織進行公開招投標確定。

實行補貼的農藥由銷售網點分布較廣且配備相應銷售設施的農藥經營單位經營,補貼農藥的經營單位名單由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根據農藥經營單位的經營條件狀況確定并公布。

第二十九條(農作物農藥殘留監測)

本市規模種植場、蔬菜園藝場、設施菜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場)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其生產的農作物,應當在采收上市前進行農藥殘留自檢。

市和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做好農作物采收上市前的農藥殘留監測工作,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作物農藥殘留情況納入重點監測范圍,并對農民生產的農作物進行農藥殘留抽檢。農藥殘留監測結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布。

第三十條(農作物農藥殘留超標的處理)

農藥殘留超標的農作物不得采收上市。采收上市前的農作物經檢測認定農藥殘留超標的,應當在規定的安全間隔期之后進行復檢,待復檢合格后方可采收上市,但經檢測認定含有違禁農藥成份的農作物,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予以銷毀。

根據監測發現的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市和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跟蹤監查。監測發現農作物含有違禁農藥成份,應當追查違禁農藥來源。

第三十一條(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置)

本市對盛裝農藥的容器和包裝物實行有償回收和集中處置。具體回收和處置辦法,由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財政等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二條(農藥儲備制度)

本市根據植物重大病、蟲、草、鼠害的預測情況,儲備用于預防、控制和撲殺的農藥。

農藥儲備的具體品種和數量,由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提出方案,經市發展改革部門會同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市商務行政管理部門、市財政部門共同審核,按照規定的程序納入市級重要商品儲備體系。對納入市級重要商品儲備體系的農藥,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日常監管、調撥和緊急配送。

第三十三條(從業禁止)

農藥經營使用的監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從事或者參與農藥經營活動。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不符合農藥經營條件的處理)

農藥經營單位及其分支機構不符合本規定第六條第一款有關條件的,出具相關證明材料的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相關部門撤回相應的證明材料,并函告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收到函告文件后,應當責令該農藥經營單位辦理相關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手續,逾期不辦理的,依法吊銷其營業執照。

第三十五條(違反農藥統一配送規定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條規定,農藥經營單位對分支機構未實施農藥統一配送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處以3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農藥經營單位的分支機構違反規定自行采購或者代銷農藥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違反農藥進貨查驗規定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一條規定,農藥經營單位未實施進貨查驗制度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違反農藥安全銷售管理規定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二條規定,農藥經營單位不符合銷售安全管理要求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違反農藥銷售溯源管理規定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農藥經營單位未建立或者執行農藥經營臺帳管理制度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農藥經營單位未按照發票管理有關規定出具發票的,由稅務部門依法處理;未按要求向農藥購買者出具銷售憑證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九條(誤導農藥使用者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農藥經營單位誤導農藥使用者并造成藥害或者中毒事故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條(銷售高毒農藥未采取有關措施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六條規定,銷售高毒農藥未采取有關管理措施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農藥安全使用規定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有關農藥安全使用規定,造成危害后果的,由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可以并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二條(農藥殘留超標農產品上市的處罰)

違反本規定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將農藥殘留超標的農作物采收上市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三條(違法經營、使用農藥的民事、刑事責任)

違法經營、使用農藥,造成人畜傷亡或者其他經濟損失的,農藥經營、使用者應當依法賠償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執法人員違法責任追究)

農藥管理工作人員、、、索賄受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例外)

百貨商店、超市等單位經營家庭用防治衛生害蟲和衣料害蟲的殺蟲劑,不適用本規定。

篇7

關鍵詞:優質無公害;果品生產;農藥及化肥污染;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20803

1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安全無公害果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在果樹種植業發展中,農藥及化肥的應用是造成果品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果樹的病蟲害急劇增長、對農藥的需求,以及果樹生長,對化肥的利用日益增多。施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對果樹的防治及生長具有快速、高效、經濟的作用,但長期使用就會對果品造成污染。現階段,在果品生產中,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較多,防治及施肥方法單一,不規范也不科學,對果品造成了污染,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本文重點分析了優質無公害果品生產中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造成的污染現狀、原因,并提出了綜合治理對策。

2農藥及化肥污染的現狀

2.1農藥污染的現狀

農藥在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農藥特別是化學農藥造成果品農藥殘留超標和果園環境污染,從而影響了人類身體健康。主要污染和危害為:

(1)對果樹的危害。果樹施用農藥后,有一部分殘留在果樹枝葉、 果實表面,另一部分卻滲透到果樹角質層或組織內部,在植物體內輸導,殘留于枝葉、果實各器官內,造成藥害。這種污染輕者造成果樹光合作用減弱,果實成熟期延長,重者可造成葉片黃化、落葉,果實發生果斑、褐果、落果,甚至植株死亡。

(2)對果品的污染。果樹使用農藥后,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農藥殘留,如果在采摘前幾日仍使用高毒、殘效期長的有機磷或者氨荃甲酸脂類農藥,就會造成果品生產中農藥殘留量超標。

(3)對果園土壤的污染。噴灑農藥時,一部分農藥直接進入土壤,被土壤顆粒吸附,以及大氣中的殘留農藥和葉片上的農藥經雨水淋洗落入土中,與土壤微生物接觸,并且殺死它,而影響土質的腐熟和透氣性,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能力,抑制植物生長發育。

(4)對果園周圍水體的污染。噴農藥時,農藥微粒隨風飄移降落至水體;同時,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于水體;另外,向水體施用農藥,影響水中生物成長繁育。

(5)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一是噴灑農藥時,農藥微粒隨風或隨氣流飄蕩,污染空氣;二是農藥用量增加,農作物被害加重;三是病蟲抗藥性增強,病蟲害防治越發困難;四是大量殺傷天敵,害蟲失去自然抑制作用。

(6)對人畜的影響。施藥時,農藥會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等途徑直接進入人體內;同時,農藥殘留在果品、土壤、水體、人畜飲食或由食物鏈間接進入人體內,如超量將導致生理代謝失調,輕者頭痛、頭昏、惡心、腹脹,重者致癌、致畸,影響人畜健康。

2.2化肥污染的現狀

化肥污染僅次于農藥污染,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一是促進土壤酸化。肥料對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物理性質惡化,長期過量而單純施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酸化,一旦土壤中某種營養過剩,會造成土壤對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破壞了土壤內在平衡,使土壤板結;二是增加土壤重金屬有毒元素;三是導致營養失調,造成土壤硝酸鹽累積;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2)對水體污染。一是對地表水的污染,使用的氨肥、磷肥隨排水進入水源使水質惡化,改變水體微生物種群,影響水環境及生產生活;二是對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化肥隨灌溉和降雨,進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及磷酸鹽含量增高,而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3)對大氣的污染。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進入大氣后,增加了溫室氣體,導致環境溫度升高。

(4)使河川、湖泊、內海的營養惡化。主要是水中氨、磷的含量增加,使藻類等水生植被生長過多,而且導致水草繁生,水塘、湖泊變臭,成為死水。

(5)食品、飼料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畜健康。

3農藥及化肥污染產生的原因

3.1農藥污染的原因

(1)農藥產品存在問題。農藥產品上主要存在著農藥品種不足、結構不合理、農藥劑型落后、農藥產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農藥少等問題,以致果農用藥單一,對新農藥使用率不高,而加大農藥對果樹的污染。

(2)農藥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一是氣溫逐漸變暖,有些病蟲無越冬休眠期、發生周期越短;二是果樹種植面積增大及個體種植,為有害生物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對化學農藥依賴過大及使用不合理,對農業、機械、物理等防治措施應用不多,破壞生態平衡,天敵減少,病蟲猖獗,以及農藥使用負面影響,而施藥后刺激害蟲繁殖;四是病蟲害對農藥產生抗藥性,而加大用藥量及次數。

(3)缺乏用藥常識,用藥不當造成藥害。一是部分樹種、品種用藥造成藥害;二是盲目加大用藥濃度;三是隨意混配農藥,而有些農藥則不宜混合使用;四是盲目噴藥,致使有些樹上噴藥過多而浪費農藥,并且造成了環境污染。

(4)粗放使用農藥。一是粗放的噴灑方法造成農藥污染,大水量粗霧噴灑方法,藥液流失量極大,損失了農藥,且造成藥液對土壤、地表徑流水等污染,噴灑時氣流吹到周圍環境,而造成環境及其他作物污染;二是粗略的農藥取量,使用高毒農藥中毒風險加大,實際使用時藥量加大,造成農藥損失及環境污染。

3.2化肥污染的原因

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不科學、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

(1)施肥用量不當。隨意增加化肥施用量,以盲目追求產量。

(2)施肥方式不合理。忽視果樹不同時期需肥規律及肥料效應發揮。

(3)施肥配量不科學。長期偏施氨肥,忽視有機微肥施用,加劇了土壤營養元素的結構性失調及因產量提高有機肥含量相對不足。

4控制農藥及化肥污染的措施

4.1控制農藥污染的措施

果樹病蟲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監測、檢疫力度。以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優先選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綜合防治方法,保護和利用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有選擇性地使用化學農藥,科學合理用藥,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和次數。

(1)加強農業防治,預防控制病蟲害。要創造有利于果樹生長健壯條件,增強對病蟲害抵抗力;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長繁殖,而達到控制病蟲害發生發展。一是合理建園,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種及健壯無病蟲苗木,把好檢疫關,控制病蟲害傳播;二是做好清園,清除病蟲殘體,深耕除草;三是科學管理,增強果樹抗體。施肥、澆水、松土除草、合理密植、修剪及間作,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園生草、果實套袋,創造出有利于果樹生長發育,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的環境條件;四是定期觀察,搞好測報。

(2)提高生物防治技術。一是充分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或在果園大量釋放天敵,以蟲治蟲;二是利用生物農藥及生化農藥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線蟲等有益生物或其代謝產物防治果樹病蟲;三是利用昆蟲激素誘殺昆蟲等。

(3)開展物理人工機械防治。根據病蟲的某種生物學特性,輔以較簡單的機械或措施直接將病蟲害消滅,最常用的有捕殺、阻隔、誘殺、黑光燈、糖醋液、性誘劑、高溫處理、射線處理、滌白、果實套袋等方法。

(4)科學安全規范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一是合理用藥,使用無公害果品生產中允許使用的高效、低毒、污染小或無污染的農藥;二是對癥用藥,準確識別有害生物種類及藥劑特性后用藥;三是適時用藥,應把握好防治時期,最好在病蟲害發生前用藥,注意用藥安全間隔期,同時忌在暴雨前施藥;四是適量用藥,使用時要根據病蟲情況、果樹狀況及農藥特點,采用常用濃度;五是專性用藥,一些殺螨劑殺蚜劑僅對螨、蚜有毒殺作用,卻對有益生物無害或毒性小;六是混合用藥,同一時期發生幾種病害或蟲害,科學采用兩種或多種農藥混合使用,可兼治幾種病蟲,又能抑制或延緩病蟲抗藥性;七是輪換用藥,可防止病菌和害蟲產生抗藥性,并保護害蟲的天敵;八是選擇用藥,利用有害生物與天敵在生物學和生態習性上的差異,使用藥劑只殺傷有害生物而對天敵不影響;九是創新用藥,改進農藥使用性能,以提高藥效,如在農藥中加入展養劑、滲透劑、緩解劑等,既節省農藥又提高藥效;十是規范用藥,盡可能地采用低容量細霧噴灑技術,淘汰大水量粗霧噴灑機械。

4.2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控制肥料的污染應放在肥料新品種研制和施肥技術研究上,要科學施肥。

(1)強化環保意識,加強土壤肥料的監測管理。加強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防止土壤化肥污染,注重管理,嚴格化肥中污染物質的監測檢查。

(2)嚴格化學肥料使用原則。使用的化肥必須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登記認可及生產許可,質量指標達到有關標準要求,嚴禁使用的肥料堅決不能用,如含氯復合肥和硝態氮肥(硝酸銨)等。

(3)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規和無公害果園施肥技術規程。使施肥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控制化肥對土壤、水源的污染。

(4)把握使用有機肥料、商品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長效肥料、沼氣肥等無害肥料。

(5)不長期過量使用同一種肥料,科學掌握施肥時間、次數和用量。采用分層施肥、深施肥等方法減少化肥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6)化肥與有機肥混合使用。增強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減少水分和養分流失,使土壤疏松,防治土壤板結。

(7)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鉀肥和微肥的用量。通過土壤中磷、鉀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農作物硝酸鹽的含量,提高作物品質。

(8)改善施肥方法,發展節肥施肥技術。一是改進化肥生產技術,研制與推廣高濃度、緩效、控釋肥料及肥料增效劑,減少施肥次數及肥料流失;二是配合使用脲酶及硝化抑制劑,延緩脲酶對尿素的水解,抑制硝化速率,減緩銨態氮向硝態氮的轉化;三是提高肥水綜合管理技術。基肥用無水層混施,追肥用銨態氮帶水深施,減少氮的流失;四是提倡耕地土壤修復工程。對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及土壤pH值變化,可采用施用石灰,增加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降低果樹對重金屬元素吸收積累,并防止過低pH值對果樹生長的毒害作用,或用翻耕等方法去除或稀釋土壤中的重金屬及其他有毒元素的污染。

參考文獻:

[1]成利霞.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

篇8

關鍵詞:網絡;小學德育;對策

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于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之中,各種教育內容和體系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一、小學德育工作的目標和要求

1.小學德育工作的目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最佳時期,加強小學生德育工作,引導小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學生的成長和素質養成具有終身意義。

2.小學德育工作的內容和要求

小學德育主要是在小學生中開展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必要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同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等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和訓練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

二、網絡的特點

日益發達的互聯網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革新性的變化,其技術本身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互聯網覆蓋面廣;

2.傳播和更新速度快;

3.信息交換具有互動性;

4.信息量大;

5.形式多樣。

三、網絡對小學德育工作的作用和影響

由于網絡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對小學德育工作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網絡為小學德育提供正面引導的信息和案例

網絡上經常會出現一些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模范、個人成L、助人為樂等方面勵志類的信息,小學生自己有時可以從網絡獲取這方面的知識或訊息,從而為自己確立一種學習的榜樣、范式。學校或教師在開展小學德育的過程中,也可以從網絡上選取一些最新的案例,特別是發生在小學生身邊或小學校園容易發生、小學生容易理解的案例,作為小學德育工作的素材。利用網絡的力量,來達到德育的目的,鞏固和提升德育效果。

2.網絡為開展小學德育工作開辟另一種載體和手段

網絡作為一種信息、信息溝通、互動交流的一種工具,也逐漸被學校、教師用來作為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載體和手段,通過網絡,比如QQ、QQ群、微信、網站、論壇等途徑,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圍繞小學德育開展討論。網絡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小學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小學生喜聞樂見,愿意參與,德育效果更加明顯。

3.網絡在小學德育中的負面作用

網絡信息的包容性、傳遞的便捷性,也給小學德育工作帶來一些負面作用。

(1)學生沉溺網絡。由于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小學生可以輕易地從網絡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由于小學生本身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使得一些小學生逐漸沉溺于網絡,甚至不能自拔,身心都受到了傷害。

(2)教師依賴網絡。也正是由于網絡信息隨手可得,個別教師習慣于從網絡上尋求靈感,搜集素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網絡的依賴,而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靈活性和實踐性,忽視了小學生的個體性和參與性,使德育工作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四、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對策

1.正確把握網絡對小學德育工作的作用

網絡自身的特點,決定了網絡信息、網絡技術在小學德育工作的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我們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應正確把握網絡的規律,辯證分析其利弊,科學發揮其正面作用。對網絡信息進行及時篩選,找出小學生可能關心的熱點問題,主動進行分析或組織討論,引導小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堅持真善美、反對假惡丑,通過正面的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觀念,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

2.合理利用網絡信息和載體

網絡只是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工具,不能過分依賴于網絡,也不能完全脫離于網絡。在開展小學德育工作時,發揮網絡工具的即時性特點,加強師生互動,拓展小學德育工作的渠道。并通過網絡工具,引導小學生合理利用網絡,正確辨析善惡,遇到疑問愿意并且能夠及時與教師溝通,避免陷入誤區。

3.創新小學德育的載體和形式

小學德育的形式應是多樣的,突出實效性、趣味性。比如開展團隊合作的游戲,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救治、自我防范等方面的模擬活動,農作物種植,小動物喂養等,這些小學生愿意參加的社會實踐,對于鞏固和提升小學德育效果,作用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園林; 城市; 植物病蟲; 防治

1、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及防治原則

1.1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1.1.1城市內綠化因其地理條件復雜,小環境、小氣候多樣化,綠地通風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燈光引誘,生態系統中一些生物種群關系常被打亂,以致造成病蟲害的高密度發生。

1.1.2部分綠地內園林植物品種單一,種植密集,病蟲害易流行,防治難度大。

1.1.3城市部分部門、單位因其綠化是附帶的一種事業,普遍缺乏園林養護的一般常識,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導致植物生長不良,各種生理性病害(如黃葉、干尖等)時有發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蟲害的發生。

2、城市園林植物病害綜合防治

城市園林植物病害大體上可分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細菌病害和線蟲病害4大類。

2.1真菌病害防治:常見植物真菌性病害有十幾種,它們都能給植物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導致植株死亡。

2.1.1白粉病、炭疽病、葉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等病害的防治:在發病前噴灑65%代森鋅600倍液保護;發病初期噴灑噴克菌800~1000倍液,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2.2.2銹病的防治:在生長季節噴灑25%粉銹寧1500倍液,或噴克菌800~1000倍液,或敵銹鈉250~300倍液等農藥有較好的效果。

2.2.3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首先要M行土壤消毒,用1%福爾馬林處理土壤,或將培養土放鍋內蒸1小時;發病初期用50%福爾馬林液或用70%氟氯硝基苯處理土壤;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0分鐘,栽植時用根腐消200-300倍液灌根。

2.2.4白絹病、菌核病的防治:用70%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每平方米用5~8克,拌30倍細土施入土中;選用無病種苗或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O分鐘。

2.2.5煤煙病的防治:在發病后,用清水擦洗患病枝葉和噴灑50%多菌靈500~800倍液。

3、城市園林植物蟲害綜合防治

蟲害是由害蟲引起的。咀嚼式口器害蟲直接取食植物的葉、嫩莖和根,嚴重影響植物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刺吸式害蟲直接將口器插入植物組織中,吸吮汁液,造成植物褪綠、畸形或死亡。由于害蟲危害造成傷口和分泌物積聚,引起病菌侵染而致使病害并發。

刺吸害蟲綜合防治:刺吸性害蟲主要有蚜蟲、紅蜘蛛、薊馬、椿象等。

3.1蚜蟲防治:用黃色塑料板涂重油誘粘;保護瓢蟲、草蛉等天敵;選用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藥劑,如25%的魚藤精600~800倍溶液噴霧,或將洗衣粉溶于300倍溶液進行噴霧;噴施滅蚜靈l000~1500倍液或40%硫酸煙精800~1200倍液均可;此外煙草水、除蟲菊酯等也都是毒性較小的防治良藥。

3.2紅蜘蛛防治:用大量水沖洗病株或用4O%三氯殺螨醇1000~1500倍液、35%殺螨特1500倍液、15%掃滿凈1500~2000倍液噴殺。

3.3介殼蟲防治:先用人工刷除,再噴藥治療;當雌蟲在固定階段危害時,草本植物可直接在植株莖部涂抹40%久效磷等內吸性藥劑,木本植物可先用刀刻傷基部表皮,再涂藥,使植株將藥物吸后,將蟲毒死;噴施40%樂果1000~2000倍液(加入適量柴油和中性洗衣粉有利藥性發揮)。

3.4粉虱防治:可懸掛黃色黏板,捕殺成蟲;用敵敵畏加洗衣粉的藥液防除,配方為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每5升藥液加50克洗衣粉,每7~lO天噴藥1次,連噴3~5次即可見效。

4、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控制病蟲害蔓延

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藥劑的毒性來防治病蟲害,以保持園林花木的政黨生長,許多重要病蟲害如能及時合理地用藥,常可得到有效控制。化學防治還有收效快的特點。當一些病蟲害即將大發生或已經大發生時,及時采取化學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蟲的蔓延得到及時的控制。另外化學防治的適應范圍比較廣,受地區性和季節性影響較小,不同類型的地區和不同季節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長期大量使用農藥,也帶來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對環境的污染,對天敵有傷害,易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

5、發揮綜合防治優點,提高防治效果

綜合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合理運用栽培、化學、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病蟲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其優點是:

5.1協調措施,減少矛盾。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如果協調起來,就能達到既能殺死病蟲害,也能較大限度地發揮天敵的作用。如采用內吸殺蟲劑,涂抹莖、干和根部澆灌等,早期控制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的發生。選用對農藥抗性較強的天敵,配合施用殺傷天敵較少的選擇性藥劑,是避免或減少矛盾的途徑。

5.2、力求兼治,簡化措施。在自然界里,多種病蟲害常同時發生,分別防治,造成重復。以一種優勢病蟲害為對象,掌握植物發育的關鍵和病蟲防治的有利時機,集中用藥,兼治其他。可根據當時、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抓住有利時機,采用施放天敵、使用菌劑、藥劑等針對性措施,達到兼治的目的。

6、建立園林植保護體系,促進生態園林發展

園林植物與農作物、林木有著不少共同點和內在聯系,但又有很大的差異。城市是園林病蟲害的載體,而城市是人造的環境,與農業、林業的自然環境相比較起了質的變化。如氣溫偏高、相對濕度下降、土壤結構復雜;城市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污染城市的大氣、水源及土壤,生態環境惡化;城市規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礙大氣的流通和交換,容易產生熱島效應,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影響園林植物種群的分布和生長,相應的也會影響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看完《時代大決戰》,震撼大方縣喀斯特地質地貌突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產業基礎薄弱,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群眾生活困難。2015年,大方縣仍有貧困鄉鎮24個、貧困村175個,貧困人口18萬人,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2015年11月28日,“2015年福布斯500強企業”恒大集團承擔起了結對幫扶大方縣的重任。在全國政協的關心支持和鼓勵下,省、市的全力幫助下,恒大集團與大方縣聚社會之財,集全民之智,經過3年多來的不懈拼搏和不斷探索,產業扶貧更加精準,脫貧效果更加明顯。

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一,大力實施“13555”產業脫貧工程,2萬余人跳出“貧困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揮貧困地區及主體自身“造血”能力是精準扶貧的實現路徑。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恒大集團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實施100個養殖基地、30個中草藥種植基地、50個蔬菜種植基地、5個經果林種植基地和5個食用菌栽培基地的“13555”產業脫貧工程。大方縣政府負責產業基地水、電、路等設施建設,恒大集團負責蔬菜大棚、牛圈等建設,合作社負責種菜、養牛等工作。1個貧困村成立1個農業合作社,在1戶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根據土壤、氣候等特征,按照“宜藥則藥、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畜則畜”的原則,從生態種養殖業入手,著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大力實施優質蔬菜種植、經果林種植、以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種植工程和大牲畜、生豬養殖工程。

第二,大力實施“產業扶智”工程,“苦工”變“技工”。2016年,大方縣負責組織貧困戶到培訓地進行培訓,恒大集團共投入500萬元,舉辦計算機基礎培訓、天麻種植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病蟲防御技能培訓、物業管理培訓、酒店管理培訓、廚師培訓等培訓55期,培訓20800人次。“苦工”變“技工”,9500人在基地從事施肥、剪枝、防疫等技術工作,6200人在省內物業、酒店就業。一是基地封閉式培訓。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青壯年貧困人口,集中到食用菌栽培基地、蘋果種植基地、養牛基地,建立“運營·技術·推銷·管理”全體系、“理論·實訓·實習·就業”全流程培養模式,采取“半軍事化”方式進行種養殖技術培訓。二是講堂教學式培訓。對沒有文化的青壯年貧困人口,集中到鄉鎮的講堂或縣城的酒店、賓館,采取請專家、管理人員到講堂、酒店、賓館進行教學式管理常識培訓,重點講解物業管理、酒店管理等知識。三是田間地頭培訓。對沒有知識文化的老年貧困人口,集中到蔬菜種植基地、天麻種植基地、經果林種植基地,采取二轉手、手牽手、傳幫帶等方式進行種植培訓,推動產學融合,做到學習就是務工,老師就是老板,強化農作物種植實踐能力訓練。

第三,大力實施產業“育苗”工程,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強基固本”。實施教育扶貧,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百年大計”。圍繞硬件設施建設、師資培訓、職業教育等方面,采取政府+企業+學校+貧困戶的方式,實施產業“育苗”工程。是政府進行產業教育規劃,恒大全方位補足產業教育資源缺口。2016年,大方縣根據貧困學生人數,對全縣產業教育進行了全方位規劃。恒大集團在大方縣投資新建小學3所、幼兒園5所、完全中學1所、現代職業技術學院1所,為今后孩子們拓展成長和發展的空間。恒大集團扶貧負責人強調:“留守孩子、困境孩子、孤兒的教育是產業扶貧需要重點解決的社會問題,絕不丟下每一個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二是設立產業教育獎勵基金。設立3000萬元的產業教育獎勵基金,每年評選300名優秀學生和200名優秀教師,每人每年獎勵3000元。2016年,首批教育獎勵基金150萬元已向教師和學生發放。三是尋求智力幫扶提升師資素質。2016年,恒大集團與清華大學正式簽約,清華大學在大方縣實施教育醫療合作扶貧,將重點為大方縣學校、醫院提供遠程教學、師資培訓、干部培訓等全方位支持。目前,已培訓340名教師和管理人員。

第四,大力實施“易地搬遷產業扶貧”工程,打造“種植型+養殖型+服務型”三型扶貧產業。采取政府+企業+幸福新村+居委會+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恒大集團將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的貧困戶搬遷到小城鎮,建成10宜居、宜商的幸福新村,安置了500戶貧困戶2000貧困人口。大方縣政府在恒大集團建設的10個幸福新村成立了居委會和產業合作社,并制定大方縣易地搬遷貧困戶種植型、養殖型、服務型“三型”產業扶持方案,將蔬菜種植、養牛、物業管理、酒店、廚師等作為易地搬遷貧困戶就業產業。是大力發展易地搬遷貧困戶“種植型”產業。恒大集團與大方縣政府在移民安置點就近流轉土地,建成20個蔬菜種植基地,1戶易地搬遷貧困戶配套兩個占地面積240平方的蔬菜大棚,貧困戶將蔬菜大棚入股合格社,貧困戶與合作社共經營蔬菜大棚。同時,在基地內建立“微田園”農耕場所,滿足45歲以上短時間內難以轉型的搬遷群眾的農耕習慣,讓每一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業可就。二是大力發展易地搬遷貧困戶“養殖型”產業。制定貧困戶飼養優質肉牛脫貧致富方案,在“智慧產業扶貧平臺”上建立“牛超市”,把優質西門塔爾和安格斯牛作為貧困戶脫貧的重要產業。采取幸福村+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建成106個養牛基地,1戶易地搬遷貧困戶配套3頭西門塔爾或安格斯牛,每頭牛繁殖成活一頭犢牛,恒大集團獎勵2000元。引進中禾恒瑞集團建立肉牛飼養、收購、加式、銷售產業體系。三是大力發展易地搬遷貧困戶“服務型”產業。采取混合所有制形成,由恒大集團、大方縣政府共同出資成立易地搬遷扶貧開發公司,喚醒移民安置點門面、房產等政府性資產。2016年,建成學校10所、商場7個、醫療衛生點5個,吸納易地搬遷貧困人口129人從事商業零售、學校食堂管理和到醫療衛生點服務。同時,用扶貧資金入股物業公司、酒店等服務業,吸納易地搬遷貧困人口7597人到恒大物業、園林、酒店等下屬企業和戰略合作企業就業脫貧。

從這些扶貧的效果來看有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一:創新舉措,“精準”驅動出“實效”。扶貧,并非簡單的捐錢捐物,而在于找到貧困地區的“貧根”,點穴治病,對癥下藥,藥到病除。扶貧開發的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念好“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的“準字經”。恒大集團與大方縣對貧困戶進行精準結對幫扶、精準培訓、精準發展產業、精準易地搬遷,并通過科技手段建立健全了扶貧工作的全過程精準管理體系。產業扶貧就是要在精準上下功失,應用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扶貧工作的全過程精準管理體系,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抓,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推,促進扶貧模式既精又準,貧困戶脫貧既精又準。

啟示二:盯住短板,“扶智造血”強筋骨。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產業支撐乏力、生存空間狹窄,是貧困地區難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礙,不解決扶智造血問題,單純輸血無疑是杯水車薪。產業扶貧需要標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強貧困群眾的“智慧”,才能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恒大集團在大方縣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基地封閉式培訓、講堂教學式培訓、田間地頭培訓,貧困戶眼界拓寬、技能增強、收入提高。扶貧先扶智,產業扶貧就是要大力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實現輸轉勞動力、貧困家庭、新增“兩后生”、中青年農業勞動力和自由創業者技能培訓全覆蓋,促進培訓與就業創業無縫對接。

啟示三:換“窮貌”,培育富民產業“改窮業”。精準扶貧,選準產業是關鍵。為了提升貧困戶的“造血能力”,恒大集團在大方縣的每個貧困村配置了蔬菜種植小區、養殖小區,持續壯大種養殖等富民產業。為了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方縣民營企業家主動到貧困村擔任“榮譽村主任”,依托恒大集團產業基地,利用當地優勢特色資源,開展“一對一”幫扶,幫助貧困戶發展養蜂、種植冬蓀、獼猴桃、魔芋、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多元增收產業,貧困戶收入大幅度提高。產業扶貧,就是要選準產業,采取民營企業家擔任“榮譽村主任”、“百企幫百村”、“千鳳還巢”等幫扶形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