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質檢報告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作物質檢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及植物檢疫現狀
**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流經全縣5個鄉鎮街道辦,全縣有川臺地10萬余畝,糧食作物以種植玉米、大豆、馬鈴薯、谷類等作物為主,以日光溫室生產為主的蔬菜產業和以山地蘋果為主的果樹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隨著農業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受近年來暖冬天氣的影響,農作物病蟲害呈高發態勢,全縣農民普遍重視設施蔬菜及山地蘋果病蟲害防治,忽視大田作物病蟲害防治,盲目用藥、不合理混配農藥,有病蟲就打化學農藥等現象普遍存在,其它綜合性防治措施推廣應用步伐緩慢。截止2019年6月底,全縣累計農作物防控面積**萬畝次,其中糧食作物防控面積**萬畝次,蔬菜防控面積**萬畝次,蘋果防控面積**萬畝次。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大田作物防控面積較少。過多依賴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目標任重而道遠。全縣廣大群眾對植物檢疫工作概念不清,沒有認識到搞好植物檢疫工作是確保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不為害我縣農作物的重要舉措,存在消極應付等現象,給我縣植物檢疫工作帶來諸多弊端。
二、存在問題
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防治意識較差。對玉米、豆類、馬鈴薯等大田作物忽視防治,特別是今年草地貪夜蛾從境外遷入我國為害,農民對其一開始并不重視,任其病蟲害發生蔓延,蔬菜、蘋果生產過程中只注重化學防治,忽視其他綠色防控措施。二是防治器械落后。95%以上的農戶使用手搖式噴霧器,造成農藥利用率低,跑、冒、滴、露成為常態,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據統計,截止2018年底,我縣施藥器械共計**臺套,其中手動噴霧器**臺套,背負式機動藥械**臺套,小型機動藥械**臺套,手持電動藥械**臺套,其他高效器械推廣應用步伐緩慢。三是隨意混配農藥現象較為普遍。有些農民為提高防效,隨意將各種農藥盲目亂配混用,用農藥瓶蓋代替標準量具稱量,不考慮農藥屬性等,不僅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極易造成藥害。四是用藥劑量偏高。每種農藥都有規定的使用劑量,一方面絕大部分農民片面認為規定劑量太低,達不到防治效果而任意加大用量;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不規范用藥,加快了病蟲抗藥性的產生和土壤環境污染,導致防效下降而再次提高用藥量。五是用藥次數增多。有些農民為防止自家農作物遭受病蟲危害,不按規定的間隔時間用藥,而是不管有無病蟲,每隔3—5天打一次“保險藥”甚至病蟲高發期每隔一天就打藥一次,人為地增加了防治成本。六是施藥時間和方法不當。用藥時期:見蟲就打藥已成習慣,錯過了害蟲防治的最佳時機,只好加大用藥量,增加防治次數。有的甚至不管有蟲無蟲,隔幾天便打藥。病蟲害各有其發生、發展規律。植物檢疫工作中存在問題:一是全縣農民自覺遵守檢疫法律法規意識不強。據調查了解全縣有30%左右的農民不了解《植物檢疫條例》及《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不懂違反相關內容要接受相關處罰。二是種苗經銷門店擅自調運種苗現象普遍,特別是蔬菜種子持證率低。三是全縣部分農民對檢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性認識不足,快速舉報渠道不暢。上述問題需要我們從事植保植檢業務工作的全體技術人員凝心聚力,迎難而上,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
三、對策及建議
1、強化植保新技術新器械培訓,走綠色防控之路
通過定期召開課堂培訓、現場培訓、參觀植保新技術、新器械試驗示范點、發放明白紙等形式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走綠色防控之路,實現減量控害目標,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公眾平臺等新聞媒體宣傳植保新技術、新器械和植物檢疫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提升知曉率。加大對草地貪夜蛾、粘蟲等遷飛性害蟲識別防控知識的培訓力度,提升廣大農民群防群治自覺性,減輕為害損失,確保全縣農業生產安全。
2、普及農藥安全使用知識,引導農民精準施藥
農藥安全使用技術主要包括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新技術,有害生物安全控害技術,化學除草技術,新型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以及新型高效、經濟、安全農藥新品種使用與高毒農藥替代技術等。農藥使用過程中造成的各種安全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農藥使用中技術水平低,不正當操作引起的,因此,農藥使用中的規范操作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購買三證齊全的農藥。二是要合理混配農藥。三是要選擇高效施藥器械。四是要適時對癥用藥。五是嚴格執行國家農業部禁限農藥名錄中的相關規定,嚴禁在蔬菜、瓜果等生產中應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緊扣綠色生產,推進農藥使用減量化
農藥使用減量化,是綠色生產重要內容,是保障產品、環境安全的關鍵。推進農藥減量化重在“控”字,我們從事植保植檢工作的專業技術干部,要認真研究生態防控、健身栽培等農藝措施,應用農業措施達到防控的目的。大力應用現代物理、生物防控技術,千方百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確實需要防治才能運用“替、精、統”,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實現農藥減量化,形成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綠色生產制度,滿足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需求。
4、強化種苗市場監管,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形成檢疫執法長效機制,圍繞產地檢疫、市場檢疫、調運檢疫、規范執法等重點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實現對種苗及其他植物產品流通、銷售等環節的全面監管,提高我縣種苗經銷企業的守法意識,種苗檢疫持證率明顯提高,植物檢疫執法水平顯著提高。全縣上下要充分認識蘋果蠹蛾防控的重要性、長期性,千方百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強菜豆象、黃瓜黑星病、番茄潰瘍病等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專項調查工作,將危險性有害生物阻截在縣域之外。
5、改革創新轉觀念,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件事,一是改革體制,二是激活機制,三是創新科技。關鍵是更新觀念。對我縣農業工作而言,工作主線要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工作方向要向綠色生產轉變,工作重點要向農民增收轉變,增收手段要向產業融合、產業鏈延伸轉變。對我縣植保工作而言:服務對象要從千家萬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轉變;服務方式要從傳統的發文件,向利用現代傳媒轉變;防治形式要從“單打獨斗”向統防統治轉變;技術措施要從有病有蟲就防,向農藥使用減量化轉變,提高農藥利用率,保護全縣農業生態環境。對單位全體植保技術干部而言:要認真學習中央關于人才發展的意見,要破“城”而出,登高望遠。要講政治、顧大局、能吃苦、會干事、作風硬,變辦公室指揮為田間地頭指導,變為耕耘大地,變植保專家為農業專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為,為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奉獻。
篇2
一、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成效和做法
河北省北接內蒙高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國土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287.5萬人。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28301.4億元,財政收入2293.5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5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02元。
近年來,伴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河北省深入貫徹落實了黨的十精神,按照“四化同步”的戰略思想,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著力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持續增加農業投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強化糧食生產,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河北省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的思路,以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加強高產創建和噸糧田建設,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藝管理現代化,建成了一批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糧食生產基地。2013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473.8萬畝,總產673億斤,同比增長3.6%,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
(二)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特色產業布局
河北省立足比較優勢,打破行政區劃,大力推進農產品布局調整,打造了一批集中連片的特色高效農業產業帶,如環京津現代農業示范帶、山區優質果品產業帶、農區畜牧產業帶、沿海高效漁業產業帶等。同時,加快城市近郊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農業布局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河北省蔬菜、畜牧、果品三大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三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70%。畜牧業圍繞肉類產業保質增量、牛奶產業上檔升級和禽蛋產業提質增效三大目標,積極推進畜禽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新技術推廣。出臺并認真實施《關于加快全省乳粉業發展的意見》,下大力氣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截止2013年底乳品企業主導經營的奶站達到了357個,全省2/3的養殖小區實行了“四統二分”飼養模式。打造了21個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區和1000個部省級示范場,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增強。2013年全省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達到448.8萬噸、346.1萬噸、465.7萬噸;蔬菜產業以蔬菜示范縣和生產大縣為重點,建成千畝以上標準園608個,形成了滿城草莓、樂亭甜瓜等特色產區34個,首都社區直營店和超市專柜發展到101個,在北京中高端市場日供應量達到1000噸,占比突破三分之一。2013年全省蔬菜面積達到1830.6萬畝,產量達到7902.1萬噸;果品生產按照穩定產量、優化結構、提升品質的思路,加快果品結構調整和提質增效,大力推行果樹品種改良、樹體改造、矮化密植栽培、無公害防治和標準化生產,高標準建設了一批蘋果、梨、核桃、紅棗、板栗、葡萄等外向型現代果品基地。2013年全省果品產量達到1450萬噸。
(三)提高技術裝備,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后勁
堅持科教興農、種業強農、裝備助農理念,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競爭力。一是強化科技支撐,組建了小麥、玉米、蔬菜、生豬、淡水魚類等11個省級產業創新團隊,編制了五年工作方案,明確了年度工作任務。在農作物高效生產、畜禽健康養殖、果蔬提質增效、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裝備、微灌水肥一體化等領域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二是強化農技推廣,2013年推介主導品種40個,主推技術40項,培育科技示范戶18萬戶,完成陽光工程培訓19.9萬人,普訓農民600多萬人次。三是強化種業發展,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種業發展規劃,對良種研發推廣實施獎勵政策,2013年審定通過農作物新品種64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種子企業實力明顯增強,注冊資本億元以上部級辦證企業達到5家,3000萬元以上省級辦證企業達到44家。四是強化農機裝備,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8億千瓦,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到71%,玉米機收率達到60%,農村用電量606.2億千瓦小時。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節水工程。2011年以來,河北省以節水灌溉為重點,積極推廣以低壓輸水管道灌溉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進灌區節水改造和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176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67個現代農業縣項目,截至2013年底,鋪設低壓輸水管道6247萬米,配套改造渠道1839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21800座,新建整治坑塘、塘壩398座,建引水堰(閘)1335處,揚水站(點)540處,更新配套機井22070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02.4萬畝,其中管灌522.2萬畝,噴灌7.9萬畝,微灌29.1萬畝,渠道防滲43.2萬畝。目前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746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458萬畝,有效灌溉率達78%,全面提升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二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省緊緊圍繞“構筑京津綠色屏障,再造河北秀美山川”總體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青山綠水硬環境”的要求,加快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等重點生態建設工作,2013年,完成綠化造林430萬畝,森林面積達到73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6%,實現了沙化土地由擴展到縮減的歷史性轉變。三是推進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2013年5月,省委省政府決定,用三年時間對全省5萬個行政村配套改造、整體提升,保持田園風光,增加現代設施,綠化村落庭院,傳承優秀文化,第一批8000個行政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四是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實施土地治理項目,2013年改造中低產田50多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70萬畝。五是補貼深松作業,去年安排2.5億元,對深松整地作業予以補貼,三年把麥田深松一遍。
(五)創新生產經營體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一是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社,大力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截至2013年底,全省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57971家,實有入社成員461.2萬戶,加入農戶占全省總數的29.7%,覆蓋了全省93%的行政村,已經成為河北省農村重要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一大批合作社的覆蓋范圍已從本村本鄉向跨鄉鎮、跨縣域,甚至向跨市、省域拓展。全省農民合作社擁有自主注冊的商標4000多個,取得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3500多個,200多家合作社產品出口境外,加入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大舞臺。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強化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2013年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達到6100億元,同比增長15%,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3%。454個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332億元、利潤162億元,分別增長17%和25.9%。全省2/3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9000多元。三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2013年土地流轉1538萬畝,流轉率達到18.5%,增長3.4個百分點。
(六)健全服務體系,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發展現代農業,河北省下大力抓了五大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累計新建和改擴建1064個基層農技推廣站,配備了檢測儀器、培訓設備和交通工具,技術推廣條件明顯改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二是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成縣級獸醫實驗室143個、縣級水生動物防疫站30個、縣級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121個,全省完成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5億多畝次。三是農產品質檢體系,累計建成省級中心1個、市級中心8個、縣級質檢站125個。四是信息服務體系,鋪設了信息共享的快車道,完善農業信息網子板塊21個,共建共享數據庫14個,“12316”熱線座席專家達到466名,實現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服務。五是綜合執法體系,市、縣級綜合執法機構分別達到16個、193個,在崗執法人員1938人,辦理案件4460件,調解涉農糾紛563件,挽回經濟損失3913萬元,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推進示范區建設,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為切實推進河北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河北省積極爭取并認真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目前藁城、玉田、武強、肅寧、定州、武安等6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進展順利;2013年河北省啟動了“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建設,平山縣、元氏縣、隆化縣、張北縣等首批12個示范區,按照發揮“五個示范”的目標定位,強力推進,全力創建農業新型產業經營體系改革示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示范,集聚生產要素、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的示范,創新農民群眾受益機制示范和實施綠色開發、推進可持續發展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二、河北省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資源條件和環境約束增強
河北省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全省人均耕地1.36畝,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隨著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地矛盾將更加突出。目前,全省人均水資源量307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的1/7,按目前的生產規模每年缺水70億方,農業用水超采問題嚴重,農業節水任務艱巨,后備資源不足已經制約了全省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需下大力推進清潔生產。
(二)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水平偏低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河北省田間工程配套率不足20%,目前仍有1600多萬畝耕地不具備灌溉條件。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偏低的狀況已向農業產前、產后環節延伸。
(三)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
現代生產要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農業生產領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土地、勞動力要素價格上升,農業生產成本提高,高成本導致糧食和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糧食和農業安全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嚴峻。
(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農業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農業技術推廣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河北省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隊伍急待健全和完善,投入不足,科技人員數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不夠,保持農業穩定發展面臨著加快科技進步的艱巨任務。
(五)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河北省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規模偏小,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加工業鏈條短,精深加工率不足3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農業生產方式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為主,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規模經營水平低,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六)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仍不健全
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基礎仍很脆弱,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與當前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極不適應,農產品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產地認證體系亟待完善,保持農業穩定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監管壓力。
三、今后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設想和建議舉措
鑒于以上情況,今后一個時期,河北省將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為動力,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把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堅持農業科技引領作用,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資源整合、品種更新和技術集成,逐步實現農業生態環境優良化、農業功能多元化、農業設施現代化、農業競爭性產業外向化、農業布局區域化和農業經營主體知識化,構建環京津服務功能強大、高效特色品牌集聚、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建議重點采取以下十項舉措:
(一)加快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繼續做大做強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產業,拓展農產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農業的多種功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二)完善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
圍繞河北省農業優勢農產品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加快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強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農技推廣體系全覆蓋,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加快改善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
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行農田節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防洪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加強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減排的農業機械研發推廣,優化農機裝備結構。
(四)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科技引領、高標準建設,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以環京津區域為先導,緊緊圍繞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產等特色產業,每縣建成一個特色鮮明、功能多樣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構建一批綠色有機的現代農業基地、獨具魅力的農業休閑度假基地、優質天然的生態環保基地。
(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體系
搭建各類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加快政策法律咨詢、市場信息、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種養過程監控等服務。健全農業生產資料配送網絡,鼓勵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承包作業、機具租賃和維修服務。
(六)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
增加投入,逐步建立覆蓋全省主要農產品種養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省、市、縣、鄉四級監測網絡,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完善農產品的市場準入機制。支持農業生產的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和應用,發展農作物良種繁育、農業生產動態監測、環境監控等信息技術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七)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水平
依托農產品加工、物流等各類農業園區,選建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能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等。
(八)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
抓緊實施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加快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治理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開發以農作物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的肥料、飼料、工業原料和生物質燃料,建立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九)構建現代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體系
創新現代農產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協助農業龍頭企業構建各種形式物流組織實體,扶持農村營銷大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支持、鼓勵農民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和自辦購銷組織。
(十)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篇3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物流 農產品信息網絡.
一、農產品供應鏈概述.
1、農產品供應鏈含義.
我國學者曹艷媚(2009)將農產品供應鏈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以信息流通網絡為依托,應用系統的方法來管理從農產品的生產一直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使得從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運輸者、銷售者直到消費者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在整個供應鏈上暢通無阻,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消費的需求。本文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農產品為對象,圍繞農產品核心企業,通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執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從而將農戶和農業生產基地、農產品收購商、加工商、零售商、消費者連成一體的功能網鏈。
2、農產品物流層次.
農產品物流的最低層次是農戶生產出的農產品供自己消費,以滿足農戶自身需求。第二層是在滿足了自身需求后,農戶將剩余的農產品運送到集貿市場去買賣,獲得收益。第三層是當一個地區農產品供大于求時,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賣出去的價格過低彌補不了成本損失或收益過低,就會出現一批人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農產品并運送到更遠的城市地區銷售給最終消費者或賣給更高一級的批發商。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農產品的集中。第四層是大批發市場,大型的批發商負責集中運送個體農戶的農產品,向全國各地調運。這一層便實現農產品的大批量、遠距離流通。第五層屬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由于我國供應鏈的發展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因此,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也相對落后,受到許多因素制約,例如新型技術開發使用的制約。
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1、傳統農產品流通鏈.
傳統的以農戶經營方式為主的市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供應鏈作用的發揮,由于信息不暢通,農產品流通效率低下,使得消費都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可能引發產銷不對路、高數量低質量、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見圖 1)。
2、超市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
超市在農產品流通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超市為主的農產品供應鏈最大的優勢之一是能夠準確快速地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使得加工、包裝、配送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務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超市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該模式通過對市場信息的分析,可加強上下游的溝通,縮短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應鏈內部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見圖 2)。
3、專業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
專業批發市場能有效密切聯系農戶和市場,向加工企業傳遞生產等信息,幫助整個供應鏈作出合理的決策。該模式依托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市場,將農產品集中起來,再通過零售商銷售,擴大了農產品物流半徑。但這種供應鏈總體成本較高,而大多數批發市場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統,農產品的包裝、加工、配送等增值活動也不普遍,還需要不斷完善(見圖 3)。
三、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低.
農產品物流具有專業性強、技術管理要求高、營運成本高的特點。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采用自營方式,第三方物流組織還不多;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沒有形成連貫成型的冷鏈物流。很多企業因缺乏專業化、產業化運作意識,加上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農產品流通中損耗量大,造成社會資源大量浪費。我國主要糧食農作物玉米、水稻、小麥等的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并不高,但在流通過程增加了至少 25%的成本。圖 4 為農產品物流過程。
2、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絡發展滯后.
農業信息化落后引起了諸多問題。農業信息網絡不健全,使得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不能滿足需要;農戶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許多農產品信息難以收集、傳遞;農資和農產品物流流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導致在途損失嚴重,影響農產品保值增值;農產品物流企業間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機制,缺乏資源的整合,導致區域間信息壁壘嚴重等。不重視供應鏈管理中極為關鍵的信息化平臺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經營成本、管理成本、決策成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包裝成本、生產加工成本、市場成本無形中被加大。
3、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
在迅猛發展的農業生產中,因生產經營不當而導致的生態災難,以及大量化學物質的使用和能源投入對環境的嚴重傷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的實現。以馬鈴薯的生產為例,生產者為了防治馬鈴薯的地下害蟲,栽培馬鈴薯時需要施入殺蟲劑甲拌磷 30~50kg/hm2。為了促進地下塊莖的生長獲得較高的產量,馬鈴薯膨大初期需噴施塊莖膨大素 1—2 遍。
這種藥劑的使用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也會導致農藥在薯塊中殘留,從而使得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4、不合理的農產品組織模式阻礙供應鏈發揮優勢現階段,我國的“農戶—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運輸商—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或超市”的供應鏈體系基本上處于一種以批發市場為界的斷裂狀態,“即時貨銀兩訖”的流通形式既阻斷了資金流,也阻斷了農產品供應鏈需求與供給的信息流,導致供應鏈以批發市場為界分為“生產—流通”和“流通—消費”兩個部分,這種現貨交易機制意味著合作與協調關系十分薄弱,基本不存在,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效率過低。加之個體農戶多且相對分散,中間環節很多,致使農產品供應鏈鏈條加長,無法發揮統一協作的優勢。
四、我國發展農產品供應鏈的對策研究.
1、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對農產品物流實施規范化管理.
據調查顯示,原本價格不高的農產品在送到消費者手中后,價格普遍過高,農產品運送的中間費用占最終銷售費用的90%。因此,應大力支持農村基礎交通道路建設,改善主要農產品種植基地周圍的道路狀況,方便農產品的輸送,減少損耗。擴展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將農產品集中起來,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使用現代化運輸設備,科學管理車輛的進出,避免空車行駛、倒流運輸。針對時效性較強的農產品,應開辟專門的綠色通道,保證農產品在運到消費者手中時依舊新鮮。
2、構建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加快信息化建設.
構建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在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之間有效傳遞,提高供應鏈管理信息的準確性,保證各環節的便捷溝通。
3、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公開以及牛鞭效應,劣質的農產品不時擾亂公共衛生安全。質檢部門應不定期抽查生產企業的農作物質檢報告,記錄不合格率,對衛生、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面對劣質農產品流散市場的情況,相關部門應按國家法律法規嚴格懲處。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
此外,發展農產品保鮮技術也是提高質量的重要內容,應重視新型農產品科技的投入使用,推廣農產品冷鏈物流,完善冷鏈物流直銷模式,建立終端銷售系統,利用商場和超市把生鮮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耗。
4、優化農產品組織模式.
面對農戶過于分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將個體農戶有效整合起來,例如將上游廣大分散農戶組織起來,鼓勵他們與中游加工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發展高效高品質的農業加工企業,打造一條以加工和配送為核心的供應鏈,并促進供應鏈組織創新。發揮政府在組織優化中的作用,統籌規劃,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農產品市場的規范化、法制化運作。同時,發揮農民合作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推進當地市場機制建設。
5、協調農產品供應鏈各方利益,為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合理分配供應鏈上各合作伙伴的收益是提高供應鏈整體績效的善舉。供應鏈運作成功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配置利潤,做到分配公平。由于農產品生產商大多是當地農戶,因此,市場要為這些農戶的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產意見,必要時提供資金補助;要為加工廠家提供市場建議,聯系供應商,加強兩者間的合作。
對于巨大的農產品市場需要大量的物流專業管理人才的現狀,我國應借鑒國外優秀的物流管理經驗,注重創新,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物流人才,提高整體物流人員的綜合素質,特別要注重對新技術的投入使用。
五、結語.
與發達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相比,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起步較晚,且底子薄弱,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銷售體系,各地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在其發展過程中,還需要政府部門的技術指導和大力支持,建立行業協會,加強安全管理,建設新型產銷一體化供應鏈流通體系,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出一份力。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平臺,進一步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創造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品牌,是現階段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需要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閆國民: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
[2] 趙潔、馮華:供應鏈管理下的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8).
[4] 姚雨晨:由連鎖超市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構建[J].物流技術,2010(10).
[5] 歐 陽斌 :國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 徽農業科學,2009(2).
篇4
1.燕麥營養保健功能
燕麥自古享有“食療兼備”的聲譽。在我國古代,燕麥不僅是食物,也是一種藥物。中醫認為燕麥味苦、性甘,能治虛汗。漢代古書中記載:燕麥可用于產婦催乳及嬰兒營養不良、老年人年老體弱等病癥。據考古學家考察:古代埃及后妃們用燕麥來洗浴,能常葆青春。現代醫學界也對燕麥的醫藥功能進行了廣泛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經常食用燕麥,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明顯療效。中國農科院與北京市心腦血管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醫院等18家醫療單位5輪動物試驗和3輪997例臨床觀察研究證明,裸燕麥能預防和治療由高血脂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即服用裸燕麥片3個月(日服100克),可明顯降低心血管和肝臟中的膽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有效率達87.2%,其療效與藥物冠心平無顯著差異,且無副作用。對于因肝、腎病變,以及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引起的繼發性高脂血癥也有同樣的療效。長期食用燕麥片,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病。可見燕麥是谷類中較好的全價營養食品。
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在150年前就對燕麥的營養和保健功能非常看重,并進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開發,使燕麥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到目前,燕麥系列產品已遍及歐美市場,主要產品有燕麥片、燕麥飲品、燕麥奶粉、燕麥糕點、燕麥冰淇淋等;英、美等國家的食品超市中,有70%以上的面包、糕點和小吃都以燕麥為主要原料,有超過兩百種的食品是燕麥制品,甚至開始在酸奶及運動員的食品中添加燕麥。
隨著燕麥產品的不斷開發及加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從燕麥中提取的功能因子也被廣泛的應用在醫藥、食品添加劑和化妝品等領域中。近年來,北京工商大學以燕麥為原料,提取護膚養顏美容的生物活性物質,開發出了燕麥系列化妝品,成為國家游泳隊指定產品。綜合分析,燕麥中含有以下功能保健成分。
1.1β-葡聚糖 燕麥有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膽固醇、平穩血糖的功效。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上有1000多份研究報告,詳細論述了具有多種生理活的天然多糖“β-葡聚糖”在調節人體血脂、血糖、軟化血管、預防高血壓、提高肌體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發病率等方面有保健功能。燕麥亞糊粉層細胞壁構成材料中的“β-葡聚糖”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谷類食物。因此,燕麥是公認的降低血脂的功效型食品。
1.2皂苷 燕麥中含有其他谷類作物中所缺少的“皂苷”。經科學證實,“皂苷”在針對降低人體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效。
1.3膳食纖維 燕麥中多孔的可溶性纖維能降低人體血液中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膽汁酸的排泄,減輕心臟病及各種血管疾病的危險;燕麥中所含的復合碳水化合物與“β-葡聚糖”在人體消化過程中能有效控制血糖濃度,平緩飯后血糖上升,具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燕麥膳食纖維中的水溶性纖膳食維,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胃及腸道蠕動,潤腸通便將人肌體內積存的毒素、廢物等有害物質及時排出體外,改善便秘,減少疾病。
1.4多種酶類 燕麥中的多種酶類具有很強的活力。這些酶可以抑制人體老年斑形成,延緩人體細胞衰老,同時有減肥功效,保持苗條身材。
1.5脂肪 燕麥所含脂肪是由單一不飽和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構成,單是亞麻油酸就占了全部不飽和脂肪酸的35%~52%,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2.白城市燕麥的開發優勢
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開展燕麥研究以來,在國家農業部、科技部、財政部、外專局以及省、市各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研發水平得到突飛猛進地提高,為白城市燕麥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白城燕麥作為吉林省乃至我國的農作物品牌產品,有著明顯的區域優勢和開發潛力,并得到了國內外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
2.1品質優勢 燕麥育種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1998年白城農科院與加拿大等國家開展燕麥育種合作研究中,引進加拿大等國外優良的燕麥種質資源,評定燕麥資源品質高低作為選擇利用的前提條件。所以白城燕麥的育種基礎是將國外具有最優良品質性狀的燕麥品種與國內的優良燕麥品種進行雜交組合,同時又將燕麥的品質性狀作為白城燕麥育種的一項重要指標。到目前為止,通過吉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白燕號11個燕麥新品種,品質明顯優于國內其他燕麥品種品質,也更優于其他燕麥種植區老化的燕麥品種品質。白城燕麥與國內同類產品對比,其蛋白質含量>16.5%,而國內其他地區所產的燕麥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3.6%~16.7%;白城燕麥脂肪含量為5.0%左右(一般食用型燕麥脂肪含量在5%左右為宜),而國內其他地區所產燕麥脂肪含量為5.5%~7.6%。特別是白城燕麥膳食纖維含量較高,達5.26%~5.64%,而國內其他地區所產燕麥膳食纖維含量最高僅達5%。
2.2氣候條件優勢 白城市在清明節前后,晝夜溫差較大,天氣冷暖交替無常,其他作物無法播種。而燕麥是一種耐低溫、耐寒的作物,完全可以適應這樣的環境。白城市光照充足,為燕麥生長以及干物質積累提供了富足的能量基礎。特別是白城四季晝夜溫差明顯,有利于燕麥淀粉和蛋白質等干物質積累。另外,白城市有充足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位較高,而且沒有污染,為燕麥的正常生長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和良好的灌溉條件。所以白城燕麥在白城地區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區位優勢。
2.3國際品牌優勢 為了進一步加強白城燕麥的宣傳力度,使這一地方特色品牌健康穩步發展,2006年,白城市委、市政府開展了白城燕麥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經過層層申報、審批和專家論證,于2006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文件,宣布白城燕麥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是吉林省西部地區第一個得到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也是目前中國第一個得到地理標志保護的燕麥產品。另外,白城市農科院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也使世界上許多國家認識和了解了白城燕麥的優良品質。目前,白城燕麥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具有優良品質、較大開發潛力和區位優勢的品牌產品。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燕麥加工企業紛紛與白城農科院聯系,尋求合作契機,白城燕麥品牌將給白城市燕麥產業形成和發展帶來巨大商機。
2.4科技創新優勢 白城市開展燕麥研究時間雖然較短,但在國家、吉林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發展速度較快,先后培育出適合白城及其周邊地區種植的11個燕麥新品種,其中有在北緯45°區間可實現一年兩季雙熟的3個早熟燕麥新品種:白燕8號、9號、10號,填補了世界同領域研究的空白。白城農科院是國家農業部948燕麥重大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燕麥專項的首席專家單位,是國家燕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依托單位,白城市農科院任長忠研究員是國家燕麥體系建設首席科學家、世界燕麥委員會委員,組織吉林省、內蒙古、河北省、山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和新疆等地的11家科研和教學單位共同開展我國燕麥研發。白城市還與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瑞典、荷蘭、芬蘭、挪威、丹麥等國家建立了牢固的國際燕麥研發合作關系,白城燕麥研究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一個以白城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及全國燕麥產業發展的技術研究中心、良種繁育中心和產業發展中心已經成為定局。
3.白城燕麥產業發展現狀
為了加快白城燕麥產業發展的步伐,在白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白城市農科院先后同吉林省吉鶴燕麥有限公司、白城市洮兒河酒廠、白城市天馬啤酒有限公司合作,以燕麥籽實為主要原料,按科學的營養配比,先后開發生產了燕麥米、燕麥纖維素片、燕麥即時粥、燕麥早餐、燕麥白酒、燕麥啤酒等系列營養保健產品,這些燕麥產品都已進入市場,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篇5
所謂的進口有機食品,簡單的說就是指非中國境內(含港澳臺等地區)生產制作的不含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食品。通俗的講就是國外的有機食品。
進口有機食品以其上乘品質、營養健康、新奇口味、精美包裝、繁多品種等優勢大受時尚白領的歡迎,并且成了許多白領時尚生活的一部分。有些都市白領更是成了名副其實的“有機控”,似乎只要是進口的、有機的,在她們看來,都是健康的、低碳的,因而,對她們而言,進口有機食品更多的是一種生活質量的彰顯,是一種小資的生活方式。
“有機控”的購物清單
在這些年輕時尚的“有機控”們的辦公桌上、隨身攜帶的名牌手袋里,總會有幾樣必不可少的“裝備”。
有機五谷飲品1-2袋:光鮮亮麗的都市OL們最注重的莫過于自己的體重,在粗糧盛行的今天,把薏米、燕麥、黑米等粗糧,以及銀杏、杏仁、核桃、紅棗等雜糧食材打磨成粉末分袋包裝,按照不同功效個性搭配的五谷飲品自然成了OL們的大愛。尤其以臺灣進口的最受熱捧。只需開水沖泡即食,即可飽腹通便,又可排毒減肥,一舉兩得,絕對是快節奏生活下最健康最理想的選擇。
進口咖啡1-2包:咖啡,自然是都市白領們的大愛,一天當中,咖啡是她們最不可少的精神補充劑。速溶咖啡方便快捷,又可以滿足她們的小資情結,不管是摩卡、拿鐵、黑咖啡、炭燒的,意大利的、法國的、美國的、墨西哥的等等,當然她們也會選原磨咖啡,平時在家的時候,閑暇時,煮上一壺咖啡,聽著音樂,放飛思緒。總之,追求的就是口感醇厚,品味獨特。
進口巧克力1盒:包里揣著巧克力,精神困倦時,只需要一小軟片就夠了,所以,OL們當然不會忘記時常購置一些隨身攜帶。當然,大家都知道,普通巧克力熱量高,因此黑巧克力成了OL們心水零食。如法國進口德菲絲德菲斯、比利時金象、韓國樂天、日本森永DARS達斯黑巧克力等等,都是白領們最耳熟能詳的品牌。精致別致的包裝盒,成了最好的收藏品。
進口有機小零食1-2款:吃零食,是女人的天性,國外的零食之所以備受歡迎,不外乎個性時尚的包裝、精致細膩的設計、獨特多變的口味,當然還有那種遙不可及的異域神秘感,糖果、堅果、海苔、果凍、干果等等,都是白領們購買率最高的,首選的是韓國的、日本的、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品牌,其次是來自歐美國家的零食,然而無疑都是有機的。
進口有機≠健康安全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中國有機食品銷售額遠超500億元,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呈增長態勢。據國家質檢總局此前報告顯示,中國進口食品來自歐美、韓國、日本、東南亞等14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約10大系列上萬個品種,其合格率99%左右。
早在1958年,英國食品標準局委托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院對有機食品的營養性進行研究。在隨后的50年里,科學家先是進行了160次獨立試驗,對比有機食品和傳統食品在營養成分上的差異,但最后發現兩者在維生素和礦物質這兩類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方面根本就沒有什么不同。
這項研究的總負責人、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院的艾倫?當格爾博士將最新出爐的報告形容為“迄今為止對有機食品營養價值最全面的分析”。他說:“我們的工作表明,有機食品更有營養的說法在目前還沒有得到更充分的證據支持。”
美國哈德森研究所研究員阿萊克希(AlexAvery)指出,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有機食品概念已經開始出現,到了30年代有機食品已經擁有了一些狂熱的粉絲。阿萊克希說,從來沒有研究確鑿地證明有機食品比傳統食品要健康和安全。一些有機食品的忠實支持者實際上已經不是把有機食品僅僅當作一種食品,甚至是當成了自己的信仰。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于非自然的東西有本能的排斥性。他們認為所有自然之物,比如一朵花、一棵草都有自己獨特的不可被改變的屬性。這也是為什么在有機食品的規定中把生物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拒之門外的原因。“事實上,純天然的未必對人類就是有好處的。”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孟凡喬認為,不管說有機是農作物的一種生產方式,還是一種時尚,但從常理判斷,有機食品也不會比傳統食品更加健康和安全,“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的食品監管部門可以下課了。”
孟凡喬說,英國的研究結果表明,傳統食品和有機食品一樣健康和安全(如果都按照食品生產的標準去做的話),是毫無疑問的。“可笑的是,中國的很多專家在說到有機食品時,總是冠以‘更健康,更安全’的修飾語。”
好好挑選,國內傳統食品也健康
雖然眼下尚不明確進口有機食品中是否含有更多營養物質,但人們的購買欲仍熱情不減。消費者之所以如此偏愛進口有機食品,多少是出于對國內食品安全的過分擔憂,當然,這當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頻頻出現的污染問題,一下是豇豆、一下是轉基因、一下是小龍蝦,一下是水魚等等,消費者沒有道理不質疑國內的食品安全的檢測和審核問題。但這并不代表進口的有機的食品就100% 安全,這種說法其實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吃什么》一書的作者,紐約大學營養學家教授瑪瑞恩?奈斯特爾就諷刺地提出“如果你想要百分之百的安全食品,你必須停止食用任何食物。除非你自己種植食品,這樣你才清楚土壤質量,飼養動物的食物,否則你不可能完全安全”。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所以,只要吃,無論吃什么,都會有風險。畢竟,污染問題是全球都一致面對的窘境。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依然相信國家免檢食品和一些正規的生產廠商對產品的要求是嚴格的,態度是嚴謹的。所以不論進口還是國產,有機的還是傳統的,大膽挑選你要購買的食品吧。
揭秘進口有機食品的選購大全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中國有機食品的研究和開發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而國外比中國的發展速度確實超前了近百年,所以,許多人傾向于購買進口有機食品,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現在市場上魚目混珠的現象層出不窮,以好充次,以假亂真,真真假假、優劣好壞,讓人難以分辨。
其實,選購進口有機食品并不是無跡可尋,它同樣有判斷依據。目前進口食品在個體經營的小型超市很少,多是在一些大型的超市,尤其是國外的超市,所以如果我們不在乎價格的話,就可以在這些大型的國際超市的進口食品專區選購自己喜歡的食品。
另外,你也可以找當地進口食品專營店,目前許多大都市都開設了相關品牌的直營店,專門供應進口食品。但一般這類點價格會比較高,可能比大型超市略高。
熟悉網購、懂得網絡購物選擇的你,也可以選擇網購,網購應該是最方便,最劃算的,價格要比市場價便宜很多。當然這些都是選購渠道,我們還可以從包裝和標簽上進行判斷。
首先,我們要判斷它是否是進口食品,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對比:
查看包裝上是否有中文標簽,根據國家《進出口食品標簽管理辦法》規定,進口食品標簽必須事先經過審核,在取得進出口食品標簽審核證書后,方可銷售進口食品標簽必須為中文標簽,只有外文沒有中文是不符合規定標準的,且外文不得大于相應漢字。
選購時注意查看所購食品包裝上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標志。如果是巧克力應該注明可可脂含量,如采用代可可脂為原料,需要特別注明。
如果是在專營店購買的話,你可要求店主出示 “進口食品衛生證書”,該證書是進口食品的身份證,如有該證書,說明該食品是正宗的“舶來品”。
標簽不得與包裝容器分開。對于消費者而言,最直接辨別的方式就是條形碼。通常,商品條形碼為“69”字開頭以外的其他序號的條形碼即為進口食品。如“49”開頭的條形碼為日本食品。
其次,我們繼而判斷所選商品是不是有機食品,我們必須知道有機食品的加工要求:
原料必須是自己獲得有機頒證的產品或野生無污染的天然產品。
已獲得有機認證的原料在終產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 95%。
只使用天然的調料、色素和香料等輔助原料,不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劑。
篇6
一、進一步增強對發展農業機械化重要性的認識
各級政府和農機管理部門要從實踐"*"的高度,把握新形勢,搶抓新機遇,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機化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
(一)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現實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發展現代農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農業機械化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用先進的農機裝備武裝農業,用先進的農機化技術改造農業,才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強農業競爭力;才能使廣大農民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才能真正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有效途徑。大力開發和應用配套農機技術及機具,可以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圍繞產業特色,發展農機推廣項目,可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激發示范、輻射效應,促進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圍繞產業區域布局,優化配置農機裝備資源,建立區域性的農機服務網絡,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
(三)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有力舉措。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大大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勞動力轉移,繼而推進城鎮化進程。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
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統攬農機化工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農業四大區域特色產業帶和十大主導產業基地為依托,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經濟作物、林牧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等機械化的全面發展。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率先在全省、全國實現農業機械化。
到*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07.7萬千瓦,鄉村第一產業勞均動力達到2.5千瓦,農業機械原值達到13.99億元,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5.37億元。全市果蔬、林特、畜牧、水產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水稻作物的耕、播、收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5%、50%、85%。農業生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
到201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38.8萬千瓦,鄉村第一產業勞均動力達到3.5千瓦,農機原值達到17.48億元,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9.21億元。全市農業生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主要生產環節、主要農產品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基本滿足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多樣性需求。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
在裝備結構上,要著力調整提高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各業生產所需機械化的比例和水平,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到2010年,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農業機械裝備新框架。
在發展布局上,要突出行業特色,打破區域界限,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創匯農業機械化。要在提升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層次的基礎上,主攻果蔬、園林作物生產,水產、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實施"科技興機"工程,重點抓好農機化示范工程。
(一)果蔬生產機械化工程。加大對溫室、鋼棚、果蔬耕整機、果蔬噴灌機、榨菜直播機、水果分選機等農機具的研制推廣應用力度,全面提高果蔬播種、植保、收獲、貯藏等環節機械化水平。
(二)園林特產機械化工程。要大力鼓勵節水灌溉、高壓植保等成套設施和除草、修剪、采摘等園林特產機械的引進、試驗和示范,實現我市園林特產機械化的新突破。
(三)淺海灘涂機械化工程。以翻耕、挖塘、清淤、增氧、投餌機械化為基礎,研制開發紫菜、貝類等水產采收機械,促進高密度網箱養漁等淡水養殖和淺海灘涂養殖業的發展。
(四)畜禽生產機械化工程。以牧草收獲、粉碎、青貯和飼料加工、拌和為突破口,促進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畜禽養殖的設施化和工廠化,加快畜禽糞便及廢棄物加工和綜合利用的機械化發展。
(五)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工程。重點發展果蔬、畜禽和水產等農產品保鮮、干燥、儲運、精(深)加工等產后處理機械化關鍵技術和設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六)生態環保機械化工程。按照"綠色、安全、無公害"的環保要求,大力發展河道清淤(清草)機(船)、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高性能植保機械、新型節水灌溉等機具和設備;抓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適用技術的推廣。
(七)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工程。要重點攻克水稻生產中的"機械栽種"難題,穩步發展"機械烘干"技術;引進優質的半喂合收割機,解決谷物破碎率高、含雜率高、割茬高的問題,著力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
(八)農用航空工程。要積極穩妥地發展我市農用航空,適時啟動農用航空停機點(站)建設,力爭到2010年發展農用飛機1-2架,提高我市農業現代化水平。
四、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
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
進一步明確縣(市)、區農機推廣服務機構的依照公務員的事業性質和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的事業性質,穩定和增加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體系經費投入,穩定和保護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構資產。加強縣(市)、區級農機維修服務中心建設,力爭用3-5年的時間建成20個維修質量、服務及管理水平較高的高性能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積極嘗試建立區域性推廣服務組織,以適應農機管理工作特殊性和農業區域布局不同的需要。大力扶持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機服務中介組織,促進農機股份制公司、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戶的發展,著力培育農機作業、銷售、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服務市場。規范中介服務組織行為,明確權利和義務,形成與農機戶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努力提高農機作業的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農機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利益。
不斷創新農機服務模式。立足大農業,形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機械化"一條龍"服務。要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整合農機資源,組合農機作業項目,上聯農業龍頭企業,下聯產業園區、特色基地和農戶。要加強示范服務網絡建設,以農機大戶、養殖大戶、種植大戶為重點扶持對象,逐步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優化農機資源,盤活農機存量,通過組建農機調劑中心,組織農機跨區域調劑,充分發揮農機的使用效益。
努力加快農機工業企業發展步伐。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扶持農業機械工業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精神,市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機重點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支持新機具的展銷、推廣與應用。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投資發展農業機械制造業,參與市農業科技行動項目的實施。農機工業企業要緊緊抓住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加大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廣泛尋求國際合作,積極利用外資,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五、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管理水平
要立足"大農機",大力實施"質量安全工程",創新管理手段,強化組織保障,努力促進農機管理的法治化、科學化和高效化。
加強農機依法行政工作,進一步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要切實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和《浙江省農業機械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制訂出臺*市農機配套法規,加強執法監督,嚴格依法行政,規范執法標志,加強裝備建設,不斷提高農機行政執法水平。各級農機部門要對縣(市)、區道以下道路的農業機械運營實施全面監督管理,大力開展以安全生產為重點的農機專項治理活動,確保農機安全生產。積極開展創建"農機安全村"活動,各縣(市)、區要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普及"農機安全村"。開展農機質量認證工作,嚴格農機產品生產和推廣許可證制度。加強農機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和農機生產、銷售、維修市場的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和坑農害農現象,保護農機經營、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建立農機質量體系,推動農機標準化作業。農機標準化是現階段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項基礎工作,各級政府和農機部門要予以高度重視。要抓緊制訂農機作業質量標準,加強對農機作業程序、作業質量的指導和檢查監督,努力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從根本上維護農民的利益。著手制訂播種、耕作、貯藏、加工等各個生產環節的農機作業標準和質量標準。加強農機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要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強涉及農產品安全的農機質檢中心建設,加大儀器設備投入,不斷提高農機檢測水平。
實施科教興機戰略,努力提高人員素質。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機隊伍,通過專業培訓、定向培訓、職業教育等多種途徑,努力建設一支素質高、善管理的農機干部隊伍,專業精、業務強的技術骨干隊伍,有技能、懂經營的農機操作手隊伍。
篇7
關鍵詞:綠色農產品 物流金融 風險控制
社會與經濟進步推動了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農產品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綠色農產品物流領域投資結構不合理,專用技術設施與設備力量相對薄弱,導致我國綠色農產品物流環節損耗嚴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應鏈體系的整體運作效能。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農村自生型金融活動的抑制,使得支農性金融供給嚴重不足,削弱了綠色農產品生產及物流體系的資本運作效能(許紅蓮,2009)。
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緣起于綠色農產品的若干特質。綠色農產品系指在無污染生態環境中種植、加工及儲運,其毒害物質含量符合國家健康安全食品標準,并經專門機構認定允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農產品。基于存貨的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資企業將標的物農產品作為質押擔保品,但由于金融機構缺乏儲存該標的物的資質與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中介來保管該標的物。
金融機構根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質押擔保為依據向貸款方放款,以支持綠色農產品業務拓張。金融機構對質押品的風控能力直接影響其業務整體風險水平。其一,綠色農產品具有典型生鮮物流特性,與金融機構的傳統擔保品特質存在明顯的背離。綠色農產品具有品種繁多、含水量較高、保鮮期較短、易腐爛等特點,這將顯著提升其倉儲及運輸環節的物流損耗率,增加質押品風險。其二,綠色農產品的供應鏈環節較多,產銷地之間的空間跨度大,任意一環的管理問題都將導致產品價值折損,給貸款企業和金融機構造成損失。其三,綠色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綠色農產品按農作物的自然生產周期進行生產,其供應量呈周期性波動,這對金融機構的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收益的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風控策略設計應當緊密結合綠色農產品特點來設計,以滿足金融機構創新業務,第三方物流企業拓展高附加值業務,以及綠色農產品經營企業加快資產周轉率與提升資本利用效率之需。
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的因子分析
(一)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系統風險
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系統風險系指影響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產品遠期市場價格的若干不確定性系統因素對金融機構實現其產品經營預期目標的影響。系統風險的誘因在物流金融業務當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無法通過優化風險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稱為不可分散風險。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影響宏觀金融環境變動,提升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水平,進而影響開展該業務的金融機構的收益水平。其一,財政政策對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運行機制造成較大影響。綠色農產品物流對物流基礎設施及儲運技術能力要求較高。而物流基礎設施屬于公益性投資,項目具有較高外部經濟效應,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為此,物流基礎設施投資亟需政府的財政資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項目投資的外部經濟效應,但這也導致綠色農產品物流系統對財政政策的依賴性。財政實力較為雄厚的區域經濟的路網及倉儲設施與設備較為先進,綠色農產品市場機制較為發達,開展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所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也相對較低。其二,貨幣政策波動對綠色農產品價格及以其為標的物的物流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造成影響,沖擊金融機構對該金融產品的價值評估精度,放大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的系統風險。
以綠色農產品為標的的物流金融產品的利率風險主要包含如下內容:一是期限錯配風險表現為金融產品風險緩釋期限短于風險暴露期限,這給債務人的短期償債能力造成較大壓力,進而影響金融機構的貸款壞賬率水平。二是期限錯配衍生出金融機構的利率期限結構風險影響物流金融產品收益方程參數,進而影響金融機構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產品的內在經濟價值,使金融機構必須對物流金融產品做重新估價。三是基準利率風險。物流金融產品質押率及其價格的確定直接與基準利率掛鉤,而基準利率的變動與該業務當事人行為不相干,從而制約金融機構的風險預警能力。
(二)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風險
其一,物流企業信托責任缺失誘發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的信用風險。在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中,物流企業接受金融機構委托,承擔對綠色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監控職責。但由于物流企業缺乏管理綠色農產品的專業能力,金融機構亦缺乏對物流企業行為的必要監控能力,這使得物流企業暴露信托責任風險。金融機構通常依據物流企業的數據供應來評判特定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項目的可行性;物流企業在自利動機驅動下,有可能出于業務擴張動機而與融資企業合謀欺詐金融機構,導致金融機構對項目可行性作出誤判,放大金融機構風險。其二,第三方質檢機構的信用缺失加大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綠色農產品的地理標志及產品品質鑒定結果直接影響金融機構對質押商品價值評估值和質押率的確定。雖然第三方之間機構的鑒定過程受抽樣程序與方法規范的限制,但抽樣方法的選擇及鑒定程序執行易受人為因素影響,導致檢測與評估結果失真。其三,綠色農產品經營企業的信用征集體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風險。金融機構通常采用質押擔保方式來規避物流金融風險,使部分風險轉移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但并未根除該業務風險。當質押標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損耗后的殘值率低于質押率時,信用水平較低的出質人將有較大激勵采取放棄質押品策略以逃廢債務。
(三)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風險
其一,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較大的風險敞口對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水平提出較高要求,但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制度不健全制約內控能力和監管能力未能與物流金融業務對內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機構內控制度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內容:金融機構職能部門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針對農業與物流業的交叉產業領域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控制能力。這主要表現在部門間管理職能銜接不到位,缺乏對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的全局性風險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機構內控制度執行力相對較弱。在制度執行過程中,金融機構內部稽核人員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從而形成以人治型風險管理模式對制度型風險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機構的內控制度虛置。長期性制度虛置將降低金融機構及客戶企業對依靠制度建設解決交易糾紛、控制風險的信心,消解金融機構在建立風險控制的常態化機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執行力弱與特定企業文化背景下的員工素質息息相關,員工素質的不穩定性增加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風險。宏觀經濟的蓬勃發展導致金融業務迅猛擴張,但員工素質未能同步提升,缺乏從事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的專業素質和風險預警能力。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創新業務,金融從業者應當更新知識結構,強化服務理念,以有效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控制策略
(一)規范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市場秩序
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市場秩序可從如下方面加以規范。其一,健全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公司法》、《擔保法》等現行法律給物流金融市場的良性運作提供了較好的法律環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統性,法律條款及釋法文件間相互沖突,物流金融領域的立法層次較低等問題,限制了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的可操作性。立法機構應理順當前法律體系的邏輯脈絡,疏通法律文件間的邏輯關聯性,形成層次明晰、結構嚴謹的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法律體系,以規范政府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干預市場的行為,奠定物流金融市場化運作的法律基礎。其二,健全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領域財政資金運用的民主決策制度建設。作為基礎性產業,綠色農業易受國家宏觀財政政策影響,并間接影響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當事人應當積極爭取涉農財政資金運用的建議權,以將政府的涉農資源配置決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關方的方向上。其三,推進利率市場化制度建設有助于激勵金融機構積極拓展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領域的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機構的物流金融產品定價自,豐富金融機構對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的應對手段(左雪蓮,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穩定金融機構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弱化了金融機構開拓新產品的積極性。利率市場化將加劇金融機構在傳統金融業務領域的競爭烈度,激勵金融機構強化新產品開發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資產定價能力及風險控制能力,改善其資產運營績效。
(二)健全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機制
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風險與債務人及擔保人信用水平的相關度較高,健全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機制有助于控制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風險暴露幾率。其一,健全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動態信息采集與分析處理機制,以取代對農產品經營機構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傳統靜態征信信息采集與分析機制。鑒于上述企業多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開渠道以獲取全面財務信息,這構成金融機構與征信對象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性(許紅蓮,2010)。金融機構可在合同中確認對征信對象的財務稽核權,運用單向財務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對象企業財務信息的異動,以消除由信息不對稱性所引致的風險。其二,金融機構應聘用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對征信對象企業做信用評估,以提升信用評估系統的公正性。信用評估機構應盡量采用基于財務報表的客觀數據,建構客觀的評價準則數據庫,設計信用評估模型,生成信用評估報告,用以分析債務人償債能力。其三,建立橫跨金融系統與行政監管系統的征信信息開放平臺,實現跨地區、跨行業及跨系統的客戶信用信息共享。綠色農產品物流業務本身具有跨行業及跨區域的特點,其風險誘因具有復雜性及動態性;而我國各級行政部門間各自為政,缺乏主動交流其所掌握的企業資信信息的。金融機構需打破當前封閉式征信體系,與工商、稅務、司法等部門建立跨部門的征信信息共享平臺,以提升其獲取企業信用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三)完善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機構應當完善內部組織結構設計,規范組織內崗位職責,完善金融業務管理制度體系和內部風險控制體系。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設計可以定位為對組織內部各部門及各崗位的職務范圍及責權利界限的一種系統性制度安排,其目標是以實現組織內部友好分工協作關系的建立,降低組織內部因分權所造成的組織沖突。在設計內部組織結構時,金融機構應當審慎考慮風控管理者的集權水平、部門化及專業化水平、管理層級及管理幅度、命令鏈及正規化等關鍵要素對風控效果的影響,以分工明確、功能穩定、適度彈性為原則優化各組織設計要素,提升金融機構的綜合風控能力。其二,金融機構應完善外部業務銜接環節的組織設計,強化與綠色農產品經營企業及第三方物流企業就業務銜接工作的溝通交流,消除業務銜接操作風險(楊維霞,2010)。金融機構應當強化對農產品經營企業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日常業務的監控機制建設,敦促各方優化業務流程,縮短供應鏈,完善倉儲管理制度,強化出庫環節的印鑒比對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過程中的倉單問題。其三,金融機構應當關注員工素質提升對控制操作風險的積極作用。經濟總量擴張引致金融創新業務擴張,但員工素質未能同步提升。綠色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對金融從業者提出更新知識結構,強化服務理念的要求。金融機構應當偏重一線員工的素質提升,鼓勵一線管理者結合綠色農產品經營與物流環節的特質,創新管理模式;激勵優秀金融人才采用輪崗的方式下基層工作,協助基層員工提升風險識別能力,有效控制基層風控能力和預警水平。
參考文獻:
1.許紅蓮.現代農產品綠色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設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1)
2.左雪蓮.農產品物流金融運作模式構建與選擇[J].商業時代,2012(28)
篇8
一、全力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
(一)開展產地環境治理行動。建立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完成全縣耕地質量環境類別劃分。強化重金屬污染源排查和管控,完成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整治任務。完成上級下達的耕地安全利用(含治理修復)任務,全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左右。(縣生態環境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開展農業投入品管控行動。嚴格落實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使用規定,加強市場主體誠信建設,農藥經營許可、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農藥經營店標準化經營基本達到100%。嚴格獸藥經營許可,完善獸藥追溯平臺建設,推動二維碼追溯管理。根據國家部署分期分批淘汰高毒農藥,研發推廣低毒、低殘留農獸藥產品。提升農藥和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開展農田地膜殘留監測,推進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試驗示范,力爭實現廢棄農膜全面回收利用。(縣農業農村局、縣行政審批服務局、縣畜牧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糧食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嚴格落實出入廠(庫)和庫存質量檢驗制度。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加強收儲質量安全監測。健全糧食產后烘干儲存加工銷售服務體系,抓好全省、市安排的涉及我縣的產后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工作,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立超標糧食處置企業名錄庫,推進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合理化利用。積極推進“中國好糧油”行動,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
(四)開展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貫徹落實《省畜禽屠宰管理辦法》,嚴格畜禽屠宰檢驗檢疫。全面實施畜禽屠宰企業肉品品質檢驗電子出證。開展獸藥抗菌藥治理和小型生豬屠宰企業資格復核清理,嚴厲打擊生豬牛羊家禽私屠濫宰及屠宰注藥注水、禽蛋違規用藥、牛羊肉“瘦肉精”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活禽銷售監管,禁止銷售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的活禽,推行牛羊家禽“集中屠宰、集中檢疫、冷鏈配送、冷鮮上市”。執行省、市修訂出臺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督管理辦法,擴大補助范圍,實現大型規模養殖場、屠宰企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全覆蓋,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7%。(縣公安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開展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持續推進餐飲服務單位量化分級和等級評定,實施“明廚亮灶”、色標管理,落實索證索票等制度。持續加強網絡餐飲服務監管,依托第三方機構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開展線上監測,落實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責任,推動實施送餐封簽,保證線上線下同標同質。擴大餐廚廢棄物收運覆蓋范圍,持續推動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對餐飲具集中消毒服務單位實施全覆蓋監管,集中消毒餐飲具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城市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行動。把農村假冒偽劣食品納入農村綜合治理,嚴查“三無”食品、過期食品翻新銷售和假冒侵權,堅決取締“黑工廠”“黑窩點”和“黑作坊”。開展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點綜合整治,全面清理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資格。推進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水平,明確農村集市管理主體,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全面了解掌握農村地區食品流動攤販的底數和現狀,加強農村食品攤販規范整治,建立完善食品流動攤販的監管檔案和信用檔案,嚴厲打擊各類不法經營行為,指導鄉鎮(街道)落實食品攤點備案職責。推動建立農村食品配送體系。(縣公安局、縣城市管理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縣商務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供銷合作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健全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學校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制定中小學(幼兒園)食堂建設與配備標準、食堂管理與服務規范,學校大宗食品定點采購覆蓋率、學校食堂量化分級B級(良好)以上和季度檢查覆蓋率均達到100%。鞏固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全覆蓋成果,試點推進中小學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工作。鼓勵學校食堂實行集中用餐信息公開,建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食品安全監督機制,加強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教育。將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范圍。推進落實校園周邊食品銷售承諾和風險警示制度,嚴厲打擊無證無照從事食品經營等行為。(縣委政法委、縣教體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開展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治理行動。嚴格落實保健食品標簽標注警示用語規定,組織實施保健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體系檢查,繼續開展保健食品知識“五進”科普宣傳活動。規范企業保健食品營銷行為,加強直銷管理、規范廣告宣傳,落實明碼標價。嚴厲查處保健食品非法生產經營、非法添加,標簽說明書宣稱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假借健康講座、專家義診等形式對特定消費群體進行欺詐和虛假宣傳以及傳銷等行為。(縣公安局、縣商務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開展乳制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嚴格奶牛飼養管理,規范投料、用藥行為,生鮮乳合格率達99%以上。加強奶站、運輸車標準化建設和監管,規范生鮮乳生產收購運輸市場秩序。乳制品生產企業全部建立信息化追溯體系,全面推行良好生產規范、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原輔料管控率、自檢自控率達到100%。組織乳制品生產企業開展檢驗能力比對。(縣農業農村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畜牧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開展進口食品“國門守護”行動。嚴格進口食品檢驗檢疫。切實把好進口農產品監督關,嚴格豬肉制品監管,加強風險預警分析,嚴防非洲豬瘟等疫情傳入。加強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嚴防輸入型風險,打擊非法渠道進口和走私行為。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監管和冷鏈食品監管專倉的運營管理,實行進口冷鏈食品“亮碼”銷售,推進“冷鏈”系統的應用。(縣交通運輸局、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開展示范創建行動。深化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提高創建標準,完善退出機制,實施動態管理,落實約談、警告等制度措施。2022年前我縣持續保持省級食品安全縣和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水平,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達到80%。(縣農業農村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治理能力
(十二)強化標準引領。加大食品安全標準宣傳貫徹和執行力度,強化跟蹤評價,及時制定地方標準,加強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管理。(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加強農業地方標準體系建設,提高主要農產品標準化水平。(縣林業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食品檢驗新技術、新方法的標準立項和應用。(縣科技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強化過程嚴管。加強食品集中交易市場監管,推進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縣林業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旅游景區及其周邊、養老機構、車站等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檢查力度。(縣民政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文化和旅游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實施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動態更新風險分級信息。科學劃分監督檢查事權,推進監督檢查信息化建設,實現監管數據共建共享。(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提升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水平。(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
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切實提升我縣食品監督抽檢和快檢水平,健全抽檢監測計劃統一、經費集約和信息共享機制,適時召開部門間會商會議,定期分析通報抽檢監測結果。農產品和食品年抽檢量保持在5批次/千人以上,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和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7%、98%,監督抽檢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完成率達到100%。(縣財政局、縣林業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藥品經營使用監管,加大對藥品零售企業、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藥品經營使用單位、中藥材市場、無菌植入性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化妝品集中銷售區域等重點企業和區域的監督檢查。(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大高風險、使用量大等重點品種抽檢力度,加大對集中采購中選藥品、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品種、基本藥物等品種的抽檢力度。(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建立醫療機構合理用藥管理機制,將合理用藥監測情況和處方點評結果納入醫療機構績效考核。(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和分析評價,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哨點建設,督促各級醫療機構提高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能力。(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及實施條例,落實“處罰到人”、從業禁止、從重處罰有關規定,提高違法成本。完善食安、農安、公安“三安聯動”機制,加強行刑銜接和信息共享。開展“昆侖2020”和落實“四個最嚴”行動,繼續開展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病死畜禽非法生產經營、添加非食用物質、野生動物非法捕殺交易食用等行為。加大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刑事處罰力度,積極開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加強食品安全領域行政訴訟監督。(縣委政法委、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縣林業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深入組織開展零售環節綜合治理、藥品網絡銷售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醫療器械“清網”、化妝品“線上凈網、線下清源”、中藥飲片等專項整治。組織開展落實“四個最嚴”行動、藥品使用環節專項檢查、“昆侖2020”行動等執法行動,加強部門溝通配合,優化行刑銜接機制,嚴厲打擊藥品違法犯罪行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強疫苗監管和監管能力評估。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建立完善疫苗監管質量管理體系,積極落實省疫苗管理聯席會議精神,指導督促縣級層面做好疫苗評估相關準備,確保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疫苗國家監管體系評估。(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疾控機構和接種單位疫苗冷鏈儲存、運輸能力建設,嚴格落實疫苗定期檢查制度,及時處置過期失效疫苗。(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繼續加大疫苗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實現全縣疾控機構和接種單位檢查全覆蓋。(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加強疫情防控用藥品醫療器械質量監管。重點組織開展疫情防控相關抗病毒類藥品、抗菌藥品、止咳藥品、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額溫槍、檢測試劑的監督檢查。(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三、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十七)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食安”品牌建設,打造品牌方陣,形成品牌效應,整體提升食品品牌形象,打造“食安”品牌館線下線上品牌推廣平臺。(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深化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改革,全面推進電子證書管理。(縣行政審批服務局負責)實施質量興農計劃,推進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完善以生豬屠宰企業為中樞的健康肉供應鏈體系。(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調整食品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專業化、規模化冷鏈物流企業,提升冷鏈系統智能化管理水平、解決當下冷鏈系統落后的管理模式及超能耗運行的現實狀況,形成智慧冷鏈系統。繼續推進食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和小作坊集中園區、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強與電商平臺深度融合,增強企業內生動力。(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縣商務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餐飲服務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中央廚房,提升快餐、團餐等大眾餐飲標準化水平。(縣商務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食品領域科技創新。(縣科技局負責)
(十八)推動中藥傳承發展。研究制定促進中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加強中藥材種植養殖環節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指導中藥材種植養殖結構和布局調整,推進規模化、規范化種植養殖和追溯體系建設。(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畜牧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探索建立醫聯體內調劑使用臨床急需中藥制劑的工作機制,推動醫療機構制劑在醫聯體內共享使用,更好滿足臨床用藥需求。(縣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
(十九)加強政策激勵和品牌引領。提升醫藥產業鏈競爭力,打造優良產業生態,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品質魯藥”建設工程,發揮品牌正向引領作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全面落實各方責任
(二十)落實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探索構建以合格證管理為核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模式。(縣農業農村局、縣畜牧服務中心負責)督促生產經營企業建立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進一步完善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自查管理制度,生產企業自查率達到100%。嬰幼兒輔助食品、乳制品、大型肉制品企業自查報告率達到100%。督促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建立實施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開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諾活動。啟動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管理規范提升行動,年底完成數量不少于全部農批市場總量的50%。(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積極投保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聯合懲重失信主體。(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督促企業嚴格落實《藥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加強質量管理,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