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的管理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作物的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作物的管理

篇1

關鍵詞:管理技術;無公害栽培;農作物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順應了經濟市場的發展要求,在綠色、科學、無公害等理念的引導下開展農作物的栽培,不僅實現了產品食用安全、提高了產品質量,同時也增強了產品的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優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盡管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進行探討,希望對提高作物栽培質量具有促進作用。

1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生產遵循的原則

堅持系統化原則。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生產中,對于其從生產到流通的一個全過程職工,都應當進行嚴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保證其能夠嚴格的執行;堅持嚴格技術的原則。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就是一個農業高科技,對于環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獨特性,只有保證相對嚴謹的科學技術,才能保證栽培出的農作物真正的是無公害產品。無公害產品對應每一種產品都有不同的標準,一般情況中,無公害產品的品質主要受到工業的三廢環境污染等有者較為緊密的關系。因此,在生產中,要嚴格的按照相關的要求,從事標準化生產;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農產品種類豐富多樣,種類十分廣泛,但是不是所有的農產品在目前都適合開發,因此農產品的無公害開發需要結合當地的環境以及整體的規劃,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開發,從而保證整個市場生產出的無公害農產品都是適應市魴棖蟮模無公害農產品的特點,其需求具有階段性,在發展中,要根據市場來定,當前,無公害農產品培育屬于發展壯大階段。因此,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中,必須遵守市場的需要。此外,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其技術是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要保證無公害技術的發展,由于受到當前生產技術的限制,很多都無法真正的達到無公害,這也是無公害產品要循序漸進開發的現實限制要素。

2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存在的問題

在栽培無公害的農作物時一般會選用特定的農用化學物質對其進行處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質代替,作物施肥也選用有機肥,對于病蟲害主要通過預防來實現控制,盡量減少使用農藥,通常選用人工捕捉等方式來進行控制,如果只有通過農藥才能實現防治,那也盡量減小劑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這都是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國的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整體上呈現發展的趨勢,但是仍然由于經驗匱乏,再加之外界環境的影響,致使這些栽培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一些不足。

2.1 土壤污染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農村責任田都建立起了廠房、工廠,盡管這些改變提高了農村的經濟水平,但是同時也成了當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廢水、廢氣滲入到土壤當中,致使當地土壤嚴重污染。農民在這樣的土壤中栽培農作物,人們食用后,會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物質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這些地區就不能再栽種無公害農作物。

2.2 肥料食用不科學

以往的農作物都是通過定期施加相應的化學肥料來促進農作物高產,這樣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國持續了很多年,長時間的施肥,使得種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壞,影響了生態平衡,污染環境。如果將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使用到這樣的土壤當中,那么在種植過程中將會遇到很多的問題,農作物的質量、營養都很難保證。

2.3 農藥殘留過多

在利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時,農作物的上面通常會有一些病蟲,為了控制病蟲危害,就必須使用一些農藥,農藥的藥量很難把握,很多農作物栽培者為了控制病蟲害,過度使用農藥,這就會造成農藥當中的有毒物質殘留在農作物當中,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農作物中營養成分的結構,還會危及到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制約了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發展。

3 提高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選擇栽培場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農作物的種植環境嚴重影響其生長質量,所以選擇合適的種植場地非常重要。相關部門要對農村中污染嚴重、違規建設的工廠進行嚴肅處理,嚴禁這些工廠向無公害栽培農作物的場地周圍釋放廢水、廢氣,做到從源頭上治理;在整治完違規工廠以后,就要對被污染的土壤進行處理,以降低土壤對農作物帶來的危害。在選擇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場地時,應該對所選場地進行全面的檢查,盡量選擇污染程度小或者是無污染的場地,創建無公害農作物培養基地,盡可能確保農作物栽培的質量。

3.2 合理施肥,改變栽培方式

長時間使用化學肥料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已經對種植作物的土壤、水質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影響其內部的生態平衡,降低了農作物的生產質量,所以,再利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種植時,應該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應該結合現代技術控制劑量。介于之前長期大量施加肥料對土壤帶來的維護,如今,不僅要控制劑量,而且要盡可能不使用肥料,這樣就能夠避免土壤遭受更嚴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壓力,如果,必須利用一定肥料作為輔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機肥,而非化學肥料。

3.3 選擇優質品種,控制農藥用量

負責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員,應該提高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學習,切實掌握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要點,以及不同階段作物的生長狀況,做到從源頭上控制病蟲害,即使出現病蟲害,也應該盡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來防治;假如病蟲害非常嚴重,只能通過農藥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農藥的使用量,避免用藥過多。除此之外,在栽培農作物之前應該科學合理的選擇種植品種,優質的作物品種不僅可以提高作物的產量,還能夠有效的抵抗病蟲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蟲對作物的危害,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

3.4 做好田間管理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中,每一環節都是極為關鍵的,對于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中,一旦某項技術出現了問題,后期補救就會極為困難,因此,無公害農產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關操作人員細致耐心的管理,科學的做好田間的日常管理。農作物種植中,出苗后,要對作物進行查苗、補苗等工作,保證田間秧苗完整,從而為農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農作物的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農作物還應當做好日常的病蟲害管理工作。病蟲害管理工作就是針對不同時期可能出現的一些病害或者蟲害積極的做好防護措施,科學用藥,統一防治。積極地推廣生物防治技術以及物理防治技術等多項防治技術,保證病蟲害的治理的綜合有效性。在田間作物收割后,要保證田間的清潔整齊,將患病植株進行腐熟后,當做有機肥施入田間,從而提升土壤的營養含量。

4 結語

現代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提高與推廣,堅持持續發展的理念推進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實現高效化、規模化與集約化,推動我國農業技術的革新,滿足無公害農作物的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篇2

摘 要:農作物種子作為基礎農業生產資料,其質量的好壞對農業生產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農業生產中,選用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優質種子,就可能取得高產。因此,種子管理部門如何充分發揮工作職能,深層次加強種子管理工作,逐步提升當地種子整體質量水平,對于保證種子質量安全,推進現代化種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景洪市;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8

隨著種子產業的不斷發展,種子管理部門通過強化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加強種子市場監管,提升了種子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規范了種子市場秩序,種子管理工作取得較好成績,有力推進了景洪市現代化種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在種子產業發展的新格局下,種子管理工作難免存在問題并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種子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種子管理水平,是發展現代化種業的需要。

1 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種子經營單位多而雜亂,且存在制假售假、假冒偽劣和套牌侵權以及非法經營未審定品種等行為,且種子包裝標簽不規范,虛假宣傳較為嚴重;種子管理部門的執法交通工具有待完備,種子質量檢驗檢測儀器較為落后;種子管理工作經費不足,種子管理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低,整體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上述問題有必要及時予以解決,以便順利、有效開展種子管理工作,確保農業用種安全。

2 加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探討

加強種子管理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種子管理人員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和執法能力,組建一支高素質、精業務、作風優良的種子管理隊伍,要落實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確保種子管理工作各項經費支出,旨在保證有序開展種子管理工作;鑒于種子經營單位多處在基層,覆蓋面廣、數量多,為保證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應統一配置農作物種子管理專用車輛,不僅可以提高執法效率,強化種子管理手段,而且也能夠有效應對種子質量安全事件;建立健全種子質量檢驗檢測室,并配備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為種子管理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強化種子市場質量監管工作。種子市場的監督管理作為一項特殊工作,其特殊性表現在涉及利益相關者多、管理對象復雜及區域范圍較廣等,管理不當極有可能出現問題,因此該項工作應精心組織、注重方法,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把好種子市場準入關,嚴格備案登記,對種子市場進行巡回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做好抽樣鑒定種子純度及其真實性工作。結合農時,對重點區域的種子銷售門店,生產經營檔案及其銷售的農作物種子和品種審定、授權情況,農作物種子的標簽標注等進行重點檢查,確保種子質量安全和種子市場秩序,保持種子市場良性發展;同時對種子進行抽檢,檢驗結果及時公布,禁止銷售檢驗不合格的種子,防止發生種子生產事故。

強化源頭治理,定期舉辦農作物種子法律、法規知識暨農作物種子經營上崗資格培訓。培訓由從事管理多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農業師授課,采用系統理論講解與幻燈教學相結合的形式,深入細致的對農作物種子相關法律法規,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品種審定,商品種子加工包裝,種子質量識別鑒定和質量糾紛處理,種子經營許可證的核發及備案制度程序等知識進行培訓。同時,對申請上崗人員進行書面考試。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各鄉鎮從事種子經營的企業、委托代銷個體戶及銷售人員的業務素質,依法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從源頭確保本市種子市場有序良性運轉,為農民生產用種安全提供保障。

篇3

關建詞:種子 市場管理 策略

20世紀70年代末,中央決定在全國縣級以上建立種子公司,對種子生產進行計劃調控,尤其是雜交種子實行專營,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種子質量以及數量得到了保證,品種布局區域化比較合理,促進了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和社會進步。三十年來的國有種子經營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高。隨著農村體制改革土地承包經營權變化,農民加大對農業投入,加大了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權放開,加快了農業生產資料的流動速度,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為適應農業生產發展,本世紀初“國退民進”種子經營權發生變化,種子生產的形式也發生改變,也就是種子“四化一供”(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品種布局區域化和統一由國營種子公司供種)的生產、經營模式發生了變化,加速了社會對種子開發、研究、生產投入,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生產及流通,促進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應切實加強種子質量管理。

一、農作物種子經營現狀

從2005年7月1日起,云南省全面放開了“兩雜”(雜交水稻、玉米)種子經營權后,基本上“取締”了各級國營種子公司,種子管理站負責當地種子質量管理,把執法權和經營權分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了種子生產、銷售的主流,一方面加快種子的研究、生產、經營速度、使種子生產、流通的更加靈活、便捷,提高了新品種推廣速度,種子管理行政執法更加公平、公正,但另一方面,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從事種子生產、加工、銷售者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在大批良種得到推廣的同時,未經過區域試驗和示范的不少二、三流品種和劣雜品種也充斥市場,造成魚目混珠,品種布局亂混。種子執法主體也不太明確,即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發放營業執照,農業行政執法部門管理種子質量的鑒定和經營資質,故在種子經銷商中有資質辦執照,不具備資質的辦代銷營業執照。另外《種子法》規定,對主要農作物品種實行審定后進行試驗、示范、推廣,而對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只要求登記。在種植結構特殊地區,如云南元謀,非主要農作物(蔬菜)品種對群眾生產、生活影響更大。造成種子執法難度大,種子質量糾紛案件也迅速增多,給各級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良種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它是一種特殊商品,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和時效性。在農業生產中種子質量一但出了問題,在較短時間內難于判斷優劣,特別是品種的真實性難以鑒定,在現實生活中受害農戶即使得到賠償,也只是獲得很少補償。給農戶的生產、生活也帶來負面影響,有些地區的農民甚至是“告狀無門”。

二、農作物種子經營權放開后市場監督存在問題

種子生產、銷售渠道放開,加速了良種生產和推廣速度,對種子生產和經營,實行公平競爭,起到優勝劣汰的推動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經營戶多、品種多而雜,使農戶不知什么品種好,有的農戶種植面積不足10畝,購種時每種作物卻要買上幾個品種,當年種一點,如果好下年接著種,不好就丟掉(拌著藥的)造成品種布局區域化不到位和良種浪費,致使良種、良法不配套。二是有的經營戶素質較差,引進省內外局部地區的二、三流品種充斥市場。三是多數經銷商沒有按照種子法規定,在銷售前進行田間正規試驗,好的和不好的品種都在賣。四是種子使用者素質較低,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多數農戶買種時沒有向經銷商索要收據。當種子質量出了問題造成損失時時才去找經銷商,即便經銷商認可種子是他售的,農民得到的賠償有限或難以得到賠償。五是種子價格屬“霸王”定價,沒有那個部門可以涉足。致使生產成本增高,增產不增收。六是有的經銷商以次充好,種子質量難以保證。七是檢查主體差異。《種子法》規定,對主要農作物品種實行審定后進行試驗示范推廣,而對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只要求登記。八是執法難度大,執法成本高。

三、原因分析

以云南元謀縣為例,主要農作物品種和非主要作物品種各占我縣種植面積的50%,而這50%的非主要作物品種在當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購蔬菜種子(苗)資金和生產投入是主要農作物種子5―10倍甚至比例更高,它直接影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全縣耕地面積不足20萬畝,每年糧食作物和蔬菜種植面積不足40萬畝,有營業執照的經營戶就達65家,但符合辦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經營戶只有4家。全縣雖然每年只有4萬多畝的秈型雜交稻和6萬多畝的雜交玉米,13萬畝左右的蔬菜面積,但目前每年銷售的雜交稻和雜交玉米品種(組合)均超過100個;3萬多畝的番茄,品種也超過200個;3萬多畝的菜豆,品種也有20―30個;2千多畝的辣椒,品種有50個以上;同種不同名,同名不同種,農民購種時眼花繚亂,不知道應該買啥品種。加之有的農戶“喜新厭舊”,錯誤地認為“新品種比老品種好”,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品種雖然不是萬能的,但對農作物的產量和產值影響很大。如在蔬菜生產中番茄的商品性(外觀、成熟期、耐儲運能力、抗逆性等),在栽培中經濟效益上起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種形勢下,廣大農民迫切希望各級農業部門及有技術資質、資金雄厚的企業來引領良種生產、經營市場。筆者在縣級農業技術部門工作,曾經遇到農民叫苦和參與縣級種子管理站組織的種子質量糾紛中的田間鑒定。在田間鑒定工作中實際存在很大難題,首先是對種子真實性鑒定困難,其次是賠償尺度難以掌握。 2008年3月28日云南省出臺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進一步規范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市場,消費者的利益有望得到最大保護。但縣級職能部門對種子質量的管理,實際是對銷售環節進行管理。在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督管理中,種子質量管理狹義的說就是監督、檢查種子的四項質量指標(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 )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衡量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是通過對照市場銷售的農作物種子的標簽、標識及標注值進行檢查,以扦樣送檢和留樣備查的方式,對商品種子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的活動。以留存的樣品種子作為衡量所代表的種子批在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后種子質量狀況的依據。如該種子批種植后發生品種質量、適宜性等問題(包括出苗低不真實減產等),管理部門可以此作為依據,對涉及的責任對象進行處罰、責令賠償、溯源追償以至追究法律責任等。在現實生活中種子引發的糾紛較多,實際上也較難以得到解決。因為使用者多數是農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絕大多數農戶都用感觀去判斷種子質量好壞,一般在經濟損失數額較小或不太影響家庭生活時,抱著這季不行下季來彌補的思想,選擇自己承受。

目前縣級以下經營種子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大多數沒有相應的種子生產技術資質和獨立經營的能力。大多數經營戶都屬于代銷,主要農作物種子都要從外省引種或國外進口,種子價格居高不下,相關費用最終要靠農民來承擔,增加了生產成本,削弱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云南元謀蔬菜種子(苗),目前每畝種子成本:洋蔥在360―520元、番茄400―1000元(苗:每株苗高達0.6元),菜豆種250―300元。有些蔬菜品種如果自己繁(制)的話,在種子質量得到保證同時,種子的零售價格可下降50%左右。元謀種植冬早商品蔬菜30多年了,至今沒有自己的種子品牌,只能說沒有從這方面研究。

四、農作物種子市場管理與質量控制對策

一是成立種子生產經營聯合體(或協會)。種子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成立種子生產經營聯合體,就是把當地種子企業和個體經銷戶聯合起來,利用大企業技術力量強、資金雄厚優勢,開發研究適應當地栽培新品種新技術,集中技術力量和資金,相對集中地引種調種,減少中間環節,減少田間重復試驗示范。在行業內制定行規,規范種子生產經營市場,可防止以次充好和亂定價及哄抬種子價格現象,讓種子生產經銷商與使用者成為唇齒相依伙伴,改善生產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生產力發展。

二是各級政府要加強種子生產、經營質量的宏觀管理。首先是政府加強領導和統籌規劃,將規范市場和提高種子質量水平納入種子發展規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發展種子生產、經營中,在信貸、稅收方面給予種子企業政策上傾斜,保證規劃實施。其次是種子是有生命力的商品,它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區域性,在生產經營中常受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風險較大,直接影響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國家在規劃建設項目中、可向種子產業傾斜,建設相對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增強企業競爭力。再次是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法規,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質量管理。《 種子法》 是我國種子生產、經營管理的基本法律,為了完善種子管理制度,保證這些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法規,引導、督促種子生產經營者加強自身建設,遵守有關規章制度,提高種子生產經營種子質量水平。

三是強化種子質量檢測,建立、健全種子質量檢驗體系。《種子法》規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種子質量檢驗機構進行種子質量檢驗。這就明確了種子質量監督與種子檢驗的關系,即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種子質量監督工作,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負責種子質量的檢測工作。種子檢驗是保證種子質量的重要措施,只有通過科學的種子檢驗,才能為社會提供真實的、可靠的、科學的信息。現代種子產業要求種子檢驗工作不能局限于市場質量抽查,而是拓寬監督職能,因此,強化種子質量檢驗,建立健全種子質檢體系,提高種子檢驗員素質是保證種子質量的硬件措施。

四是在處理種子質量案件中,可采用舉證質證法律條款。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種子市場管理,加大對偽劣種子的檢查、打擊、處罰力度,堅決打擊無證生產和無照經營,禁止沒有在當地試種一個周期的品種在市場上銷售和推廣。如給使用者造成較大損失的,職能部門可根據種子使用者舉報,按照舉證質證原則,給予損失的兩倍以上經濟賠償處罰,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是政府要根據當地實際制定措施,把當地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非主要農作物種子也要納入管理檢查范圍。農業職能部門要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試驗示范。農業職能部門在提高新品種試驗、示范質量的同時,還要對生產、經營、使用者進行培訓,一方面督促種子生產、經營戶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另一方面引導農戶選用高產優質品種和新技術,促進地區良種布局區域化和種植規模化。有關職能部門在種子質量監督、管理中,要建議政府出臺法規,把直接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蔬菜,瓜果類等非主要農作物種子也納入種子質量檢查管理。

篇4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機管理服務;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一名農機管理服務部門的工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通過本文談一談如何做好農機管理服務工作,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履行職責,維護農民利益

作為農機管理服務部門一定要秉公辦事,充分發揮農機管理服務部門的作用,為農民朋友的利益把關,做人們的守護神。尤其是對于農機購置補貼這一惠農政策,要嚴把關,不能敷衍了事,必須嚴格執行,保證透明執行,確保農機購置補貼完完全全的發放到人們手中。同時,還必須要加強對經銷商的監管,根據補貼政策所規定的實施辦法,經銷商的銷售行為進行規范,督促他們按照相關要求來建立起健全的經營模式,并對補貼機具銷售檔案進行規范管理,努力的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補貼市場環境,加強對經銷商的常態管理,對機具銷售情況定期進行檢查核實,對出現的各種補貼產品投訴糾紛要及時的進行處理,并最終做到規范市場秩序,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2 加強對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

現代農業已經走入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也在穩步前進當中,當今時代是科技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而我們的管理服務體系,存在從業人員文素質不一的情況。可以說農機管理服務人員尤其是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是農機管理服務的主力軍,但是部分農機管理服務工作者對于新事物、新機具、新技術的敏感程度不高,熱情不夠,不能及時的給自己充電,知識更新慢,不能夠跟上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腳步,不利于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展開。

面對當前的這種情況,農機管理服務部門一定要建立科學的專業化管理模式,培養高素質、高標準的管理服務人員,增強專業知識,從而逐漸提高農機管理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這是做好農機管理服務工作的基礎。

3 農機推廣與農機培訓相結合

伴隨著國家的惠農政策中出現了農機購置補貼之后,提高了農民朋友們的購機熱情,幾乎現在的農戶家中都有了屬于自己的農機具,確實是提高了農業機械的普及利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一定不能忽略農民朋友在購置了新機具后,一定要會用,會用不行一定要保證用的好,用的好的同時還要用的安全。因此,要深入到田間地頭去給農民朋友們講技術,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人員秉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不辭艱辛,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朋友送知識、傳技術。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農機化工作人員要認真備課,想盡一切辦法活躍現場講課氣氛,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課堂效率。在課程編排上一定要以實用為主,講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盡量用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講解,因為農民朋友的文化水平還沒有達到太高的標準,不要用晦澀難懂的語言授課,不利于大家吸收,同時容易導致大家積極性不高。

同時,要運用好機械化示范基地,大力引進先進的農機具以及實用技術,將農產品機械化示范基地演變成農民學習農機技術的課堂,為他們提供一個實用的交流農機運用技術的場所,讓大家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學習農機技術,從而促進農機化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4 優化農機配置,促進農機化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為了確保農機化進程健康、有序發展,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組織要經常深入到農村,了解農村農機配置情況,主要是了解當地現有農機具的類型與數量,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來引導農戶朋友選購或添置新的農機具類型,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現某些地區農機配置不合理的情況,有利于優化農村農機配置情況。

5 結語

總之,努力完善我國農機管理服務體系有利于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對于現代農業健康、穩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農機管理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做好農機管理服務工作是我們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 王培文,郝麗娟,底麗萍,等.包頭市農機推廣服務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農村牧區機械化,2010(01).

[2] 詹新伍.關于加強劉集鄉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08).

[3] 劉樹波.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農業機械化,2010(02).

[4] 畢占偉.基層農機管理中的不良現象及該采取的措施[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2004(04).

[5] 曹紅波,閆東風.淺談如何做好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02).

[6] 郎溫明,宮海波,崔東振,等.加強農機管理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J].現代農業,2006(09).

篇5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 存在問題 對策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強化會計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對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一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強對農村財務的管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人結合工作實際,談一點淺顯的看法。

一、存在的問題

作為農村財務管理主體的會計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低,專業素質低下。目前,農村會計人員大多是五六十歲的人。這些人未經過正規的業務知識學習,沒有上崗證,對有關會計知識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連會計的基本的賬務都不會記。另外,會計人員在村里就是一個事務簍子,身兼數職,農忙時還要干自己農活,整天忙于應付事務,從事會計業務的時間無法保障,加之由于村級經費少,會計人員的薪酬又得不到基本的保證,從而造成從業人員積極性不高,寧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老好人”,致使村級財務管理混亂,農村集體財產流失,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

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監督不到位。主要表現在記賬不規范,錯記漏記亂記的現象嚴重。賬賬不符、賬實不符、賬表不符,白條抵庫,亂收亂支等各種違法違規現象依然存在。具有財務監管職能的民主理財小組成員民主管理意識不強,民主監督不到位,致使賬目公開不及時,很難起到群眾的監督作用。

二、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一)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年輕化的會計隊伍

第一、主管部門應通過公開選拔的方式,聘用公職化會計,實行會計人員的異地化任職,使那些有能力,懂財會知識又有職業道德的年輕人才納入到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中來。實行財務委托制的地方,還應加強鄉鎮級的工作人員的配備和聘用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村級工作人員薪酬的補助,提高落實財務人員的報酬待遇,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的工作。上級主管部門要加大培訓指導力度,解決培訓的經費問題,鼓勵他們參加函授知識的學習,持證上崗。會計人員的聘用考核應由鄉鎮或縣市一級主管部門組織,人事關系、工資福利不受所服務的村級組織直接干預,而直接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可避免過去部分會計人員不敢堅持原則,對村干部的行為聽之任之,完全不顧及會計的有關法律法規,從而失去會計的監督權。

第三、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會計的繼續教育工作,完善會計專業技術隊伍的知識結構。應利用農閑時間,加強會計人員及村財務監督委員會等有關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使他們能夠堅持原則,按制度辦事,敢與違法違紀作斗爭,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合法性,使之更好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規范財務基礎工作,強化監督和管理

第一、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建立健全會計賬簿,及時登記發生的業務。對村集體與村民之間的往來,要改正過去只在賬外一張紙記錄的形式,應納入帳內管理;對資產物資也應專人管理,避免有賬無物,有物無賬的現象。原始憑證的填制要規范和完整。財務事項發生時,經手人必須取得有效的原始憑證,注明用途并簽字,收入要使用統一的收款收據,支出要有正式的發票,由村民主理財小組集體審核并簽字(蓋章),經村負責人審批同意并簽字后,由會計人員審核記賬;按程序實行財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不得用白條入賬。嚴禁坐收坐支,年初要根據本村當年的收支制定預算,收入要及時上繳,支出嚴格按資金審批用途使用。主管部門要定期不定期的進行抽查,發現以打收條收款的要依法依紀處理。要嚴禁村干部直接經手現金,買了東西開了票,回去找會計人員直接入賬。對一些非生產性的開支,有些村干部甚至變相開單入賬。

篇6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探討

農村財務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財務管理是農村經濟管理的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前農村工作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文章帶著如何進一步搞好農村財務管理、切實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這一觀點,針對碼頭鎮農村財務管理狀況進行調查,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見解,以供商榷。

一、當前農村財務管理的現狀

山東省鄒平縣碼頭鎮轄78個行政村,12421戶,47726人。經管站單獨設置,農經人員5人,村級財務會計13人(機關干部兼任),負責各村財務記賬和會計業務處理;各村設村文書一名,負責報賬和村級日常業務處理,不再設村會計。從1998年起全鎮78個村全部實行了“農村財務雙代管”,做到每月報賬一次,并在每月報賬、記賬結束后由財務會計打印公開榜,并到村張榜公布、照相存檔。2010年碼頭鎮投資240萬元新建綜合惠農服務大樓一棟,投資30萬元購置了辦公用品,安裝了電子顯示屏,配置電腦、打印機、檔案櫥等必要的辦公設備;經管站、財政所等6個單位搬進了綜合惠農服務大廳,實行柜臺式辦公,一站式服務,方便了群眾,同時也提升了農村財務管理的水平和檔次。

二、具體做法

(一)明確管理前提

村級財務管理涉及《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級經濟管理組織財務管理制度》等法律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和法律問題,我們在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權,做到了“五權不變”,即堅持財務管理權不變、資金所有權不變、資金使用權不變、收益分配權不變、財產處置權不變,確保村級集體資產不被挪用和侵占,集體權益不受侵犯,實行“農村財務雙代管”的主要目的是為村級服務、規范村級財務管理。

(二)健全組織機構

針對以前鎮村兩級會計存在兩線管理,機構重疊,權責不明問題,逐步取消了村級會計崗位,每村設報賬員(村文書)一名,并嚴把村級財務人員的使用關。明確規定選拔使用的村級財務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財務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立足實際,依托鎮經管站建立健全了村級財務會計核算中心,對村級財務進行統一管理。會計核算中心全面推行“管理權在鎮,所有權在村,村報賬,鎮核算”的大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模式。

(三)明確管理模式

采用“賬戶統設、票據統管、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賬戶統設”,鄉(鎮)會計核算中心在信用社開設“村級資金專戶”,凡村級組織收取各項收入,村文書在收取后及時交存村級資金專戶,鄉級財政拔付的資金直接轉入村級資金專戶。“票據統管”,會計核算中心對村級使用的所有票據實行“限量供給、定期核銷、票款同行”的管理辦法,做到以票管收。“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各村村文書每月將收據分類進行整理,把收取現金交入專戶,將已開具的票據和繳款單到會計中心辦理收入結算;將支出發票按村級財務管理辦法支出項目進行分類整理,辦理支出報賬。

(四)健全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農村財務雙代管”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鄒平縣碼頭鎮農村財務管理辦法》和《鄒平縣碼頭鎮農村財務雙代管考核細則》,明確了農村財務審批權限、審批程序和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對每筆支出審核簽字的權力。

(五)規范財務程序

為保證工作有條不序的進行,嚴格5個方面的程序。

1、財務處理程序。各村(組)必須在每月的25日-30日內,按規定整理本月的單據,做到“四關”齊全(即有經辦人簽字、村書記、主任簽字或蓋章、民主理財小組長簽字)后加蓋民主理財章,由村文書到責任區報賬。

2、資金收支程序。村級財務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即收入全額上繳,每月報賬后留足備用金用于日常支出,遇重大財務開支,實行重大事項申報,嚴格程序,專款專用。

3、資金開支審批程序。開支審批權限按照鄒發[2008]7號文件規定執行:村日常開支300元以下的由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研究決定;300元-1000元的由兩委集體研究決定;1000元以上的由村兩委集體研究,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后方可開支;5000元以上的按重大事項申報制度執行。

4、民主理財程序。各村均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每月定期參加村組財務的民主理財工作,并提出審核性意見,符合財務管理規定的簽字、蓋章,并建立民主理財記錄。

5、財務公開程序。嚴格按照碼政發(2008)8號文件的要求,使村務財務公開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和經常化的要求。

(六)規范會計核算

村級會計電算化是對村級財務管理手段的改革,我們按照“四統一”進行,即統一核算模式、統一核算賬套、統一核算標準、統一支出口徑;做到“三確保”,即確保會計資料的完整、確保賬賬相符、確保賬實相符。并嚴格執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

(七)完善監督機制

我們把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有機結合,把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有機結合,建立起一套便利、可行、有約束力的監督制約機制。一是加強村級民主理財小組的監督,對財務收支的真實性進行監督,對群眾提出的疑問和反映的問題及時向鎮主管部門反映。二是農村會計核算中心的會計監督,村文書對村級收支原始憑證入賬前認真審核,審核原始憑證是否符合相關規章制度、是否符合“二簽二審”(村主要負責人、理財組長審核簽字),對不符合規定或手續不全的單據堅決退回或不予報銷。三是加強審計監督,鎮審計所定期組織審計和財務檢查,并監督會計是否履行職責。

三、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別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雖然制訂了一系列村級財務管理制度,但個別村落實有折扣。

第二,個別村財務公開有待進一步完善,監督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第三,部分財務人員和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強教育,切實解決村級干部特別是村級主要負責同志的思想認識問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保證農村財務管理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第二,加強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逐步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農村財務管理人員更換頻繁,有的新手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外行、門外漢,有的農村財務管理人員雖然干了多年但不專業,業務知識不夠熟練,影響了農村財務工作的正常開展。這就要求農村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加強業務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業務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加強領導,層層落實責任制。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領導到位是關鍵,責任到位是保障。鎮、責任區、村三級要進一步加強領導。鎮經管站、審計所及各責任區財務會計、各村有關財務人員,要各司其職、落實責任,按照《鄒平縣碼頭鎮農村財務管理辦法》和《鄒平縣碼頭鎮農村財務雙代管考核細則》的要求抓好、抓實農村財務管理,并嚴格考核,從而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四,突出重點,進一步規范落實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規范落實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對于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現金管理、財務收支、財務公開、民主理財、重大事項申報、經費限額、財務開支審批、報賬、記賬、檔案管理等系列財務活動,要有規范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抓好這些制度的落實。

第五,加大力度,抓好農村財務公開、監督和違規人員的懲處。個別村之所以財務出問題,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村里的財務收支不透明,不能做到陽光操作,各項監督不能很好到位。因此抓好農村財務公開,抓好對農村財務的各項監督很有必要。一是抓好農村財務公開,就是按照村級規范化建設的要求,每月5日各村必須對上月收支情況在村務公開欄中逐筆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二是做好農村財務工作的各項監督。具體做法有:首先,充分發揮村民理財小組的作用,每月25日-30日由村民理財小組定期對本村上月的收支情況進行理財,監督收支情況是否真實合理,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其次,搞好村級財務審計工作。鎮審計所要加大對各村財務狀況的審計力度,及時發現農村財務收支中存在的問題,并將審計結果報請有關領導及時處理。再次加大對違法、違紀人員的懲處力度。

篇7

【關鍵詞】農電 財務管理中心 作用

一、區域財務集中管理模式的概況

為了適應集團公司縮短產權鏈條,實行專業化、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順利推進“農供電一體化管理”的工作目標。公司創新管理理念,變革管理模式,提出“按區域實行財務集中管理”模式的管理思路,成立區域財務管理中心,抽調業務骨干及優秀大學生,配備專職人員,以財務專業管理為基礎,合理劃分崗位職責,形成橫向統籌協作,縱向專業指導的管理格局。農電企業主要負責前端業務和會計基礎工作,農電財務管理中心負責農電企業的會計核算、報表編制和業務指導等工作。

二、管理中心對農電財務管理發揮的作用

財務管理中心作為農電企業財務管理的第一負責機構,承擔著及其重要的責任,為更好地落實公司財務集約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管理中心從思想意識、組織保障、協調溝通、業務指導、經驗推廣以及提高素質等六個方面入手,加強農電財務管理工作,提高農電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一)提高思想意識,宣貫集約化理念

為推動財務集約化應用管理的順利進行,管理中心帶領農電財務人員重新梳理財務集約化管理的基礎準備工作,提高各級領導及業務人員思想認識,擴大財務集約化宣傳范圍,營造財務集約化應用必要性的良好氛圍,鞏固財務集約化深化應用成果,提升財務集約化應用效果,加強與農電企業的業務溝通,定期召開業務交流會,統一管理理念,及時完善業務流程,促進財務集約化管理的協調發展,確保財務集約化深化應用的持續推進。

(二)加強組織保障,增強執行力建設

加強管理中心組織保障,確定以市供電公司財務負責人為管理中心總負責人,在財務重點工作崗位設置上以業務骨干為主、優秀大學生為輔,注重工作能力培養,樹立負責任的態度,提高主觀能動性,強化執行意識,增強執行力建設,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引導示范作用,樹立嚴格執行的良好風范,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隨意性”對執行力的不利影響,形成一種保障執行的激勵約束機制。

(三)做好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溝通機制

與以往管理模式不同,集團公司實行的是專業化、扁平化管理,各相關專業形成自上而下地垂直管理體系,這對專業管理來說是加強管理的保證,能夠清楚地理解把握上級機構的決策并落實到位。但相關專業之間的協同配合就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洞。管理中心在網省公司與農電企業之間,起到承上啟下、上傳下達的關鍵作用, 同時也負責協調市局層面各專業之間的工作配合。通過建立合理地協調溝通機制,及時溝通網省公司與農電企業之間的專業管理,協調財務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的協作問題。

(四)增強指導監督,細化會計基礎工作

管理中心財務人員按專業設崗,建立“一崗雙責”機制,即按專業對所屬農電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專業管理和業務指導,同時財務專責人員每人負責一個農電企業的會計報表、業務聯系和日常業務指導工作(一人一企)。通過ERP、管控財務信息平臺,對負責農電企業的賬務處理進行實時監控和在線稽核,保證農電企業的會計核算準確無誤,核算內容及標準的完整統一,會計基礎工作的做實做細。在報表管理方面,要求每一位專責全過程的參與農電企業的報表編制和審核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編制要求理解有誤或人為疏忽等因素的影響,提高報表編制質量。此外管理中心還建立一崗雙責考核機制,將專業管理與負責企業都納入到考核范圍內,細化考核內容,明確考核責任,發揮管理中心的職能作用,確保農供財務一體化的管理目標。

(五)學習先進經驗,推廣優秀工作方法

管理中心充分利用與市供電公司財務部合署辦公的資源優勢,多次組織召開交流學習研討會,邀請市供電公司相關專業人員傳授其工作方法和管理標準,學習市供電公司財務管理的先進經驗。財務集約化應用推行以后,各農電企業財務考核指標完成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中心深入分析制約指標完成的影響因素,選取財務指標完成優秀的單位總結其工作方法,制訂可行性操作方案,在其他農電單位積極推廣,督促較差單位學習整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提高業務素質,注重財務人才培養

管理中心制定了科學地人才培養和培訓方案,以一年為期限,借調農電單位業務骨干和優秀大學生來管理中心工作,到期后綜合測評其道德品質和業務能力,采取留任和退回的流動方式,培養有能力,有責任心的財務人才,優化財務人才結構,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管理中心內,實行不定期輪崗制,增加業務接觸機會,增強實際業務能力,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的全面性。加大管理中心人員培訓力度,從思想認識及專業技能兩方面入手,通過外聘講師授課和內部實務講解的形式,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業務素質水平,不斷提升財務人員整體素質,促進管理中心財務人員隊伍長期發展。

篇8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2.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21-02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溝通農戶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管理運作還不夠規范,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合作社組織機構不健全

目前,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還十分薄弱,突出表現為財務責任權限不明,多數合作社組織集財權、物權、事權于一身,合作社資金一人說了算,缺乏民主理財氣氛。有的合作社不配備專門的財會人員,有的即使配備專門的財會人員,也是會計、出納一人擔任,嚴重違背了相互制約與內部控制的原則,不利于提高合作社資金使用效率,不能做到決策民主化。

(二)財務核算內容不完善

當前以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為主的合作社“牽頭人”,在資金、技術以及銷售渠道上具有明顯優勢,往往組織外出聯系客戶統一銷售,并為合作社成員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在他們得到實惠的同時,也為合作社成員解決了實際困難,增加了成員收入。因而,成員對合作社建賬問題關注程度不高。即使是省級“四有”合作社,有的也只對各級財政補助款進行核算,其他業務不入賬核算,不能真實、完整地反映合作社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

(三)政府扶持資金使用不當

各級財政加大了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至2009年底,政府對各級合作社共投入近10個億的資金,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但據調查反映,在扶持資金的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合作社對扶持資金使用不當,沒有專款專用;部分合作社的扶持資金沒有按制度要求平均量化給每個成員。

(四)對財務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

一些合作社建設之初的積極性來自于申請國家財政扶持資金,當合作社建成后,其負責人頭腦中沒有財務管理概念,對財務管理了解不多,不論大事小事都是負責人一個人說了算。合作社的經營一人做主,盈余如何分配一個人決定。另外,有些有村委會組織牽頭組建的合作社,村委會主任擔任合作社負責人,吸收部分村民入社,由此合作社的財務往來便混雜在村里,合作社賬與村賬合二為一;一些由龍頭企業或種養大戶牽頭興辦的合作社,多數認為合作社是他們私有的,由他們自負盈虧,頭腦中沒有財務管理的概念。

(五)盈余分配機制不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37條規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在按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或交易額比例返還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員的出資額等按比例進行二次分配。從調查看,有的合作社沒有進行二次返利,部分合作社只是少數“興辦成員”持股,合作社獲得的盈利只有按股分紅,沒有按社員投售的農產品數量進行“二次分配”,社員向合作社投售產品,仍然停留在市場交易的買賣關系上,社員從合作社中得利不多。

二、提高合作社財務管理水平的建議

(一)強化財務管理制度建設

合作社要按照會計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等會計法律規范的要求,健全并落實合作社內部崗位責任制等內部控制制度,錢、財、物分開保管。建立資產臺賬制度,確定專人負責資產的購置、驗收、保管和使用登記,落實責任;定期盤點清查合作社資產,做到賬實相符;根據相關規定并結合本社實際,確定固定資產與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加強對本社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防止無形資產的流逝。

(二)加強財會隊伍建設

合作社財會人員是合作社財會工作的具體操作者,其素質和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合作社財務管理的好壞。應加大對合作社財會人員的培訓力度,對合作社會計科目、會計賬簿的建立、會計報表的編制給予輔導,使合作社財會工作正規化、合理化、合法化。財務人員要實行聘任制,努力推進財務公開與民主監督,把財務公開作為一項制度在章程中確立下來,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堅持成員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提高合作社的整體財務水平。同時,合作社應適當考慮聘任農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任職會計崗位,將先進的知識與理念帶入專業合作社。

(三)加強國家扶持資金的會計核算

實行專款專用,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國家扶持資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會計核算,設立國家扶持資金明細賬,專門核算國家扶持資金的收支情況。要按照法律規定,形成資產的扶持資金平均量化到全體社員,計入成員賬戶,作為合作社剩余盈余分配的依據。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按照合作社法和章程的規定,合理確定盈余返還和剩余盈余返還比例,并將從當年盈余中提取的公積金量化給每個成員,計入成員賬戶。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積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潤返還、股金分紅、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員作為惠顧者應該得到利潤返還,作為投資者應該得到股金分紅和股息。三種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據合作社的具體情況而定。參照美國經驗是初創期股金分紅比例高些,這樣可以吸引社員的加入。應堅持按股分紅和按農產品交易量返利相結合的原則。合作社也可以只進行利潤返還或利潤返還加支付股息,但不能不進行分配。另外,合作社利潤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風險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時必須首先提取一定的風險基金和發展基金,以便專款專用,以豐補歉,保護專業合作社組織的穩定性。

(五)擴大籌資渠道,增加資金實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擴大籌資渠道,使籌資渠道和方式呈現多樣化,增加資金實力。

1.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股金籌集機制進行創新,增強其內在融資能力。確保成員對合作社管理的關注及對合作社的繼續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根據本社規模、經營宗旨、各個成員收入能力等適當調整原來的分配制度,提高入社成員的股金,實行股金額與交售量(額)比例并存相聯系的分配機制。從而提高社員參與經營管理的積極性,盡可能擴大股金來源。

2.發揮品牌信用效應,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資環境來提高合作社資金籌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頒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得合作社的發展有法可依。要努力利用政府為合作社創造良好的財稅環境、金融環境、有效貸款擔保機制,積極爭取惠農政策支持,用足用好用活現有政策。勇于開拓金融機制創新,籌集來源于金融機構的資金,借助證券信用,像工商企業發行債券一樣發行合作社債券等。同時制定吸引外部資金投入的靈活機制,引進工商資本投入,參與生產經營管理,享受股金分紅,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以提高合作社資金實力。

總之,財務管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核心工作,合作社要健康發展,必須做好財會工作,加強財務管理。合作社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不但有利于合作社本身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提供依據,也為各類投資者、各類債權人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提供決策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魯曉.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1).

篇9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 財務管理 改進方法

一、現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的問題

(一)籌資方面

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籌資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港溝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曾現權這樣說,合作社門檻很低,5個人拿身份證復印件就可以辦理,不需要驗資,沒人去查經營管理情況,也不需要年檢。除此之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注冊標準、資金門檻都沒有明確界定,出資額度的“水分”很大,理事長報多少就是多少。由于合作社的規模較小,缺少有效的擔保和抵押,加之融資渠道不暢,農民專業合作社很難對外籌集到資金,其資金基本全部來自于成員內部,而這部分資金根本無法滿足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其次,政府投入相對較少。雖然多地政府都出臺了方案給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的財政補貼和融資便利條件或者加大財銀合作力度,解決合作組織融資難題,但是目前效果尚不明顯。據2010年關于安徽省的農民合作社財政支持調查顯示,64.2%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得到任何的政府財政支持。

(二)投資方面

由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有限,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因而投資效率不高。對內投資方面,基礎設施滯后、人才匱乏使許多合作社在成立時就面臨“先天不足”的尷尬。存儲、晾曬、冷藏等加工銷售環節配套設施不完善,讓合作社經濟效益大打折扣。陜西省涇陽縣海普糧食合作社理事長張高民算了這樣一筆賬:“合作社沒有固定倉儲、晾曬場地,每年因晾曬問題玉米壞糧率達到20%到30%。去年我種了800畝玉米,只收了100畝,其余都讓周邊養殖戶低價從地里掰走了,光這一項就少收入21萬元。”對外投資方面,管理者不會運用資金和實物進行有效的對外投資,有的合作社雖然用資金入股形式投資,但投資效果不顯著,效益較低。同時,沒有考慮投資風險,造成資金回收困難,資產流失嚴重,有的甚至出現資不抵債。

(三)日常運營管理方面

1.財務機構不健全,財務人員素質低

目前財務管理問題沒有引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足夠重視。合作社財務管理機構不健全,很多合作社沒有設立相應的財務管理機構,沒有配備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會計人員更換頻繁,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多為本社社員,沒有經過專門的會計知識教育,沒有會計從業資格。有的干脆任用自己的親屬來擔任,會計核算工作隨意。根據長江大學優秀中青年項目對湖北省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8家合作社沒有聘請專業的會計人員,占到了樣本的35%,有9家合作社的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占到了樣本的39%。

2.缺乏有效的審計監督

(1)內部審計監督缺失。很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財務監督機制,有的雖然設置內部審計,但是很少開展審計檢查工作;有的因為賬目設置混亂,內部審計更是無從談起;有的不按規定操作,走形式主義,內部審計形同虛設。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對實質性業務進行審查,或者沒有將審查結果進行公示,降低了內部審計的實際作用。

(2)財政監督不力。財政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計工作缺乏指導,對財政補貼資金的運用缺乏有效監督檢查,致使有的合作社把財政補貼資金挪作它用。各級農經部門沒有對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指導。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改進分析

(一)籌資方面

1.加大投入資本的對社員的影響

資本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增加資本來源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壯大有直接影響。如果《財務管理制度》能放寬對資本報酬的限制,在利益分配標準中明確加大投入資本所占的比例,同時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增加資本對表決權的影響,必將大大提高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一來,投入資本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回報,二來,投資比重較大則擁有較大的決策權,往往使社員更加關注合作社的管理和決策,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完善合作社的監督機制。

2.加強銀行借款的會計核算制度管理

政府財政補助金額有限,且會造成政府的財政負擔,而培育村鎮銀行,加大涉農資金的投放,不僅可以緩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籌資難題,更是促進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如今,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發展村鎮銀行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加強村鎮銀行的培育。但是,合作社沒有全面、準確、真實的會計資料,銀行就無從評估其借款風險,放款沒有依據。因而,《財務管理制度》應在合作社的相關會計業務處理上加強引導,為銀行借款的實施奠定基礎。

(二)日常運營管理方面

1.規范會計行為

財務人員應按照《會計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做好財務核算的相關工作。原始憑證必須填寫準確才能制單;記賬憑證要填寫正確,會計、出納、經辦人、審批人簽字要齊全;建立健全的會計賬簿,包括總賬、明細賬、國家扶持資金明細賬、日記賬等必要賬目,設置合理的二級科目;賬簿登記要及時、清楚、準確。

2.制定財務審批制度

合作社的財務支出應由指定負責人負責審批,各項支出必須是用于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日常管理等事項。應制定不同數額款項的具體審批程序,例如,五萬元以內的業務費用開支由總經理審批,十萬元以內的費用開支由理事長審批,十萬元以上的費用開支,需報經理事會審核后,由理事長審批等。財務人員辦理各項支出時,必須手續齊全,憑證應有經辦人、審核人、審批人簽字方可入賬。經集體審核的,需有會議記錄或形成決議作為入賬依據。監事會需在每月軋帳前對賬務支出進行審核,對未按規定支出的,追究責任人責任。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農業銀行 內部管理 精細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49-01

如何在實際工作中,以創新務實的作風,推進內部管理工作精細化,進一步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筆者談一下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一、責任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動力

幾乎每個優秀的企業都非常重視責任的力量,責任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無論對于從事內部管理工作還是從事內部操作工作,責任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今年以來,我行在運營條線的日常操作中的排名很不理想,一些日常操作中的錯誤在不斷地重復,不能得到很好的糾正,而有些因為操作中忽視一些細節,而造成對外差錯;通過分析原因,除了管理方面還不夠扎實細致,員工操作責任心,團隊榮譽感還需進一步提高。因此,下階段的內部管理工作中,除了培訓各種技能,加強制度學習外,還要加強團隊建設,培養員工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責任勝于能力,并不是否認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指一個人有能力干什么,還要有意愿干什么,才能將所負責的工作做好。

二、熟悉制度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基石

“無規則不成方圓”,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有各種各樣的制度在規范著我們的行為。同時,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系統也在不斷地改進完善。而每一項制度的出臺,必然是為了對業務風險進行更好的防范。因此,作為一個管理者,要不斷地加強學習,熟悉各類制度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控制度所要控制和防范的風險,才能將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

三、風險控制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控制風險,而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人情、業務發展壓力等種種因素,管理和營銷之間的矛盾無處不在。對于風險不能預估的業務,我們絕不能因為人情、營銷壓力等因素放松管理尺度;對于風險可控的業務,一味僵化地執行制度不一定可取,關鍵是要對對制度有所突破的業務做到心中有底。對員工的日常操作要注重行為引導,改變一些習慣性的不良操作方式;通過加強監管頻度和寬度,加大整改力度,切實提高員工風險防控的自覺性;通過制度學習,“三基本”抽考、風險提示、風險分析等方式,加強員工對風險業務的辨識能力,從而提高全員的風險把控能力。

四、務實創新是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的源泉

“務實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小到日常內部管理工作中,務實創新就是根據自身管理現實,出臺一些適應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或提出一些流程改造建議,進一步提高物防、技防水平。今年以來,我行新制訂了《黃巖支行運營條線考評制度》《反洗錢業務質量質量考評辦法》,重新修訂了《臨柜操作制度執行考核辦法》,在這些辦法中,支行對運營條線的考評部分內容增加了月度考核內容,次月考評,次月通報,次月兌現獎罰,增強考評的及時性;根據全行運營管理中出現差錯頻率高、風險大的業務,加大了處罰力度,同時針對單一員工如高頻出現同類差錯的情況,雙倍處罰;對于網點在日常考評中整體偏下的網點,支行將逐一到網點進行督導幫扶。另外,支行鼓勵網點對系統流程多向上級行提合理化建議,以進一步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