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青少年一般是指14到20周歲之間的人群,處于兒童之后、成人之前的成長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正處在社會化過程的初始階段,社會閱歷與經驗相對缺乏,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強的模仿性。他們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等尚未成型,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但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事物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解讀能力。
網絡文化具有信息量豐富和自由度大的特點,為青少年獲取課堂內外的各種信息提供了通暢渠道,并且極大地開拓了青少年的視野,有利于轉變應試教育體制下單一的學習方式,激發和強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提高青少年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加速青少年個性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進度。然而,這種新型的傳播方式給青少年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網絡上形形的信息令人眼花繚亂,青少年尚缺乏甄選、辨別文化信息優劣的能力,不良信息可能引起他們的誤解和模仿,而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觀念可能模糊人們的價值判斷標準,影響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而相比于單調的學校學習生活,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更容易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甚至使其產生心理依賴感,進而發展成為沉溺網絡的行為。如今青少年使用網絡成癮的情況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的青少年網民已達1.07億,其中近三分之一具有使用網絡成癮傾向。
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一)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概況
網絡素養教育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方面。媒介素養在內涵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是指信息時代中的人們在具備讀書寫字能力的同時,應當進一步具有正確認知、解讀和運用各種媒介知識、技術和信息的能力。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引導人們理性地認識和使用網絡這種媒體,以及有意識、有組織地培養人們有目的地獲取、辨別和運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對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幫助青少年在了解網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對網絡媒介的正確態度,培養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網絡的能力,以達到理性地運用網絡信息為個體生存和發展服務的一種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可以培養青少年具備一定的網絡媒介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資源來發展和完善自我。這種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對接觸媒介的時間及媒介內容的控制,而應立足于青少年主體正確認識媒介特性、辨別媒介信息、有效應用媒介及利用媒介發展完善自我的能力。
網絡媒介除了具有報紙、廣播、電視等這些傳統大眾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快捷、龐雜、延展性和交互性等全新特征。人們使用網絡時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提供和者。網絡素養教育除了包括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目標外,還包括了解計算機和網絡的基礎知識、對計算機和網絡及其使用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保證網絡安全的能力,即在網絡上能夠辨別不良信息,保護自己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
(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策略
網絡媒介素養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而且是一種技能和一種思維方法,是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面向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要動員學校、社會、家庭及個體的全部力量,使其成為伴隨青少年成長的終身教育。
1.學校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應大力推廣和普及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學校教育以其特有的制度化和持續性特點可以使其網絡素養教育的理念及內容得到較好的實施。
首先,互聯網時代對媒介素養教育者(主要是學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例如針對網絡特點,在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強調網絡技術與網絡道德同等重要。從而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有組織、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分析與評價能力。同時教師應針對青少年受眾的心理狀態和接受特點,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具體培養方案,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和完善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使青少年樹立正確使用網絡傳媒、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識。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園的媒介資源,在校園網絡、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媒體中開辟媒介素養教育空間。尤其要使校園網作為廣大青少年接觸和參與網絡活動的平臺,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目的。
2.社會
社會應積極為青少年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在社會上必須構建起一個有層次、有差別管理的網絡平臺,兼顧成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不同特點的文化需求。通過這一平臺可以有效地將網絡素養教育的相關人力、物力等創造性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有效利用。還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更多專門的教育性網站,作為進行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基地。同時,國家應加速對網絡管理法律法規的完善,作為一種硬性的外在約束,從外部促成青少年網絡行為的規范化。網站的建設者、設計者和社會上的上網人群都應當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自覺維護網絡環境的文明秩序,減少網絡中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3.家庭
家長在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的形成過程中也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首先,家長本身要具有基本的網絡媒介素養,對網絡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不能一味地回避網絡,而應指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媒介。要樹立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網絡教育觀念,以提高孩子判斷、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為主。其次,要注重對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和自律性養成的教育,讓孩子能將時間合理地分配在學習、鍛煉和上網娛樂上。不要干涉和禁止孩子使用計算機上網,或者對孩子上網采取看管、監視的態度,而要幫助孩子們利用計算機滿足自己的特別需要。另外要經常與孩子談心,了解他們在生活、學習中的煩惱,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避免讓網絡成為孩子逃避學習壓力、釋放壓抑情緒的出口。
4.青少年個體
青少年要正確地看待和利用網絡文化。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增強自我防護和自律意識。作為信息的接收者,要能夠分辨信息的良莠,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抵御不良信息的誘惑。要了解并學會遵循網絡規范,理性地看待并處理網絡世界的虛擬人際關系。作為網絡信息的提供和者,青少年應按照論壇和社區的要求、規范來信息,同時意識到自己對所信息的內容應負的言論責任,培養自己的網絡公民意識。養成與網絡媒介的良性互動,把生活中健康的倫理道德觀念投射到網絡上,提倡利用網絡進行自由、有序、文明的交流。
總之,社會、學校、家庭以及青少年個體應共同努力來推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落實,建立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參與機制,構建信息社會中網絡媒介與青少年的良性互動平臺,使青少年能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讓互聯網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同時要培養青少年的媒介信息判斷能力和有序傳播及創造信息的能力,讓青少年能夠穿越網絡媒介上龐雜的信息所建構的迷障,不被不良信息所左右,從而擁有自主理解和選擇網絡信息的能力,實現對網絡媒介的良性使用。
參考文獻:
[1]周平紅,張峰.從網絡文化安全的視角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J].教育技術導刊,2007(3).
[2]卜衛.媒介教育與網絡素養教育[J].家庭教育,2002(11).
[3]張新明,王振,承孝敏.從心理學視角看青少年媒介素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篇2
而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闡述了目前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網絡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反映最強烈的就是青少年群體。2011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10年10-1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所有網民的27.3%,學生群體在網民中占比進一步增大,占整體網民的30.6%。可見,青少年學生群體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大部分青少年網民的上網目的是進行網絡游戲、交友聊天等休閑娛樂活動。網絡帶給青少年的影響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 既給青少年帶來學習的便利,開拓他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害,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影響身心健康。
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看到目前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才能夠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對策。
1 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缺乏專業性人才 對青少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主要是教師,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壞和教育質量的高低。在網絡環境下開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這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網絡環境迫使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網絡時代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及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掌握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基本技能以及網絡查詢、網絡通訊等基本的網絡操作能力,提高這方面的綜合素養。然而,目前各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具備相關能力的人不多,從隊伍的整體素質來看還有待加強。而且大部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計算機中心的工作人員往往是分開工作的,并沒有將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結合。學校應注重加強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建立長效機制,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整體素質始終保持較高水平。
1.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缺乏系統的建設 利用網絡平臺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網絡使傳統的以教育主體為主導的教育方式發生了改變,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不再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網絡給青少年帶來了平等、自主選擇的權力,他們的主體意識更強,更喜歡主動出擊,關注什么內容、不關注什么內容完全由他們自已決定。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建設的力度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國已經有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紅色網站”,但是數量不多,而且存在著內容不豐富、信息更新不及時、形式枯燥呆板、不夠活潑等問題,缺乏對青少年的吸引力,難以引起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如果網絡平臺的點擊率不高,青少年缺少瀏覽相關網站的積極性,則會大大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無論是校園網,還是其他相關網站,都應該注重加強網站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開展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1.3 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網絡開展工作時存在內容和方法單一的問題。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僅僅是單純地將書本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搬到網絡博客上,長篇大論,不夠新穎,缺乏吸引力,較之網絡上的其他娛樂性強的內容,本來就很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難以引起青少年的學習興趣。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目前,很多學校在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盡管注重了對網絡工具的使用,但只是一味說教,而不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方法缺乏新意,這種單純的灌輸往往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采用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2 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對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 首先,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認識模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還屬于新事物,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認識不足,勢必會影響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內容和方法單一等問題。不應單純的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理解為利用網絡手段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應該從廣義上理解其內涵。不只是網絡上,在網絡下也應該創新教育方法,針對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系統。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開展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夠重視。其實,對于網絡環境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有很廣闊的研究空間,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這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方法的創新缺乏深入的探索。盡管一些專家學者已經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網絡環境復雜多變,在實際工作中總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和狀況,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不斷深入研究。
2.2 學校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獎懲機制 要調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主動地開展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對于大部分開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職人員來說,還要承擔教學或班主任等多項工作任務。這樣教師不僅要進行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處理學生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還要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出考題、輔導學生等等。每天面對眾多的學生,耗費大量精力,使一些教師工作量超負荷、疲于應付。有效的獎懲機制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性的重要保證,校方對于那些積極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給予適當的獎勵。否則,在缺乏相應的有效獎懲機制的情況下,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對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足,便會產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時,對于學校的上級主管部門也應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加強對網絡環境下開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調動學校工作的積極性。
2.3 政府對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首先,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夠。目前,許多學校存在缺少資金投入、網絡硬件設施不足、設備陳舊落后、校園網絡技術不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短缺、缺少培訓經費等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政府對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不足,投入力度不夠所致。此外,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同樣需要資金的保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提高認識,加強對青少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注,加大投入,使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順利、有效開展。其次,政府的監管力度不夠。目前網絡安全問題是關系到眾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問題,許多不良信息大量涌入,充斥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使正處于成長發育關鍵期的青少年受到嚴重影響。盡管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凈化網絡環境,但監管的范圍和力度還不夠,還是會有一些不良網站侵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部門還要再接再厲,加強監管,給青少年創造一個純凈的網絡環境。
青少年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他們涉世不深、自控能力還不強,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當前的網絡環境相結合,找出更加適應時代特征和實用的教育方法與途徑,以應對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應看到,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促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動力之一,要使青少年健康發展,就應該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任務,社會與家庭同樣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只有各方通力配合,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謝玉進,胡樹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現狀與新走向[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
[2]張俊琴,龔俊松,唐天奎.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江蘇高教,2008(1).
[3]唐瑋.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9(21).
[4]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5]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篇3
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網絡的應用,為當今人類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巨變。網絡已經對世界的幾乎每個角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青少年的生活與成長,均在網絡環境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圖書館面對網絡時代的新特征,如何探索有效途徑,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校園文化特征
文化載體的現代化趨勢。校園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校園文化設施正在逐步現代化,青少年校園文化的特征也逐漸凸顯出來。與傳統的教學環境相比,當代青少年更多地被多媒體、因特網所包圍。隨著校園網的建設和應用,校園文化的載體逐步轉移到網絡上來。
應該說,作為載體,網絡技術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青少年交流、學習、發展自身潛能的物質手段和基礎。但是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負面影響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許多“世俗文化”、“大眾文化”甚至“泡沫文化”充斥著青少年的視聽感官,網絡使青少年產生了文化失衡現象,人文精神和道德感變得逐漸稀薄。
校園文化的網絡化趨勢。青少年置身其中的校園文化,對其心智的發展成熟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傳統的封閉校園文化活動已經被打破,青少年能夠借助網絡,開展各種各樣的、開放式的校園文化活動,這為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活動的豐富性打下了基礎。
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青少年網上娛樂的時間增加,導致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的次數明顯減少,進而群體觀念變差,個人自由觀念增強。網絡是虛擬與現實的結合,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這些都會對青少年的主體意識造成混亂,消除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不利于其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形成。
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青少年置身于校園中,有著特色鮮明的文化和精神,而隨著網絡的應用逐步深入,多元化的文化與思想在校園里融會、碰撞、吸納、淘汰,網絡使信息的傳遞變得迅速,同時也從社會上帶來了以娛樂、消遣為主要特征的非主流文化,校園中傳統的探索真理的創新意識難以占絕對主導地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開始發生變化和偏差,如崇尚自由、崇拜金錢等。在網絡中“只有公民,沒有統治者;只有交流,沒有灌輸者或檢查者。那是一塊誰也無法控制的自由意識的伊甸園”。而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世界觀和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中,他們往往難以拒絕這種沖突對他們的影響,進而導致思想、價值觀和文化發展的偏離,以至于發展為道德意識弱化,責任感淡化。
圖書館在青少年網絡文化教育中的優勢
資源優勢。圖書館在信息資源方面擁有其他部門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為實現正確引導青少年文化和價值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圖書館的海量資源,有利于青少年充實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專長。圖書館被譽為“知識之海洋”、“大學之心臟”,為青少年廣泛涉獵、拓展知識面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克服網絡文化中所蘊涵的一些負面的影響。
在網絡時代,圖書館的電子信息資源建設也趨于完善。據統計,目前在互聯網上的60萬個網絡之中,活躍著超過600個圖書館,以及超過400個學術文獻數據庫,這些平臺所提供的海量資源,都是青少年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知識來源。可以說,圖書館作為一個平臺,其信息資源在為青少年提供知識服務的同時,也使圖書館擁有吸引學生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其在青少年文化和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技術優勢。圖書館的各類專業人才,能夠利用信息資源整合的技術優勢,引導青少年去尋找其所需的信息資源,并幫助他們在短時間內檢索到自身所需的知識內容。圖書館擁有先進的資源存儲技術和資源檢索技術,也擁有極快的需求響應速度。在這樣的技術優勢之下,能夠協助青少年在最短的時間里尋找最實用的信息資源。此外,還能夠允許用戶根據自身的需求,靈活、動態地定制信息系統;允許用戶提交自己的檢索策略,滿足其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需求;用戶向圖書館信息系統提交一項提問后,查詢檢索的響應時間和質量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證。隨著數字資源的日益龐大,用戶越來越需要一種對相關數字資源進行整合的機制,來協助自己在內容交叉重復、知識關聯度低的信息海洋中異蔽不同數據庫之間的異構性,構建一個統一的檢索平臺,實現數字資源的一站式查詢。而圖書館則擁有這樣的技術與平臺,能夠充分為青少年的信息需求服務,從而更有利于在青少年文化和價值觀形成中發揮巨大作用。
設施優勢。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進行網絡文化素養教育的前提條件。圖書館已經建設了完備的網絡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青少年可以在其中進行網絡信息的檢索。這些完善、齊備的設施使得圖書館能夠在青少年網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關鍵的良性作用。在這些設施等的支持下,青少年可以通過對圖書館蘊藏的大量的高品位的文化知識精品的瀏覽,培養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文化的熏陶,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圖書館在青少年網絡文化中的引導和教育策略
做好新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應該在高校新生入學伊始,就利用圖書館平臺在網絡文化的認知層面進行引導。圖書館可以利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開設機會,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網絡文化傳播的實際特點,在教學中對新生進行培訓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對網絡有一個正確的客觀的認識,對于網絡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獲取方式能夠初步了解。同時,抓住機會在網絡文化和網絡道德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入學伊始就對網絡的價值、意義、優勢和弊端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提高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從而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知,在網絡環境中,高校圖書館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學生的網絡知識和技術進行培養,還應關注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網絡道德,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網絡文化和理念,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所以,單一的文獻檢索和軟件使用的教育模式亟待拓展,在新環境下,圖書館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基于網絡的多元化校圖書館用戶教育模式。在此種模式下,不但注重文獻信息資源的檢索,還要采取更加科學的教育方式,引入網絡工具,使網絡在其中發揮正面的、健康的作用,進而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
培養學生熟練獲取信息的能力。進入信息時代,每個公民都應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同時,又要有足夠的能力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梳理出需要的內容,并摒棄信息的負面影響。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講,良好的媒介素養是形成健康網絡文化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熟練獲取信息的能力就變得至關重要。互聯網已經被公認為第四媒體,網絡上有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大學生的信息來源首選也是網絡,獲取所需信息是大學生上網的首要目的。所以,只有掌握了正確的信息檢索和篩選能力,才能在獲取所需信息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素質,從網絡中汲取到正面的資源,進而形成全校學生有意識的主動的網絡素養教育的良好氛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圖書館應該配置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專業服務人員,開設相關的網絡信息檢索課程,使高校學生能夠對網絡檢索的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為形成健康的網絡文化打下基礎。
進行網絡文化宣傳和網絡心理輔導。圖書館是高校信息資源的存儲中心和檢索、服務中心,信息在廣義上屬于一種精神資源,圖書館的工作目的是為大學生的知識需求服務。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屬性日益海量化,由此所帶來的傳播者的目的性和主觀傾向性是不容忽視的,大學生的心智和思想正處于完善期,網絡的流行已經完全改寫了信息的傳播和獲取方式,也使大學生的視野和交流方式與傳統模式發生了較大的割裂。因此,只有進行有針對性的網絡文化宣傳和網絡心理輔導,才能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思維方式保持積極和樂觀的狀態。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在課堂之外出現最頻繁的地方,因此,圖書館應該積極把握這一優勢,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網絡知識講座和網絡素養教育。也可以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困惑,開設一些網絡心理健康輔導站,使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找到正確的網絡使用方向。
建設高素質的館員隊伍。館員隊伍是高校圖書館實施網絡文化教育的主要基礎,是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提高館員素質,才能保證對大學生進行網絡素養教育,進而在完成圖書館基本工作的基礎上,為大學生的網絡文化進行構建和導航。具體的培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繼續教育、專業培訓、館際業務交流、在職培訓等方式。通過培訓提高圖書館員的網絡知識儲備,增強他們的理論信息素養和實際操作技能,并形成完善的信息知識結構,從而使他們能夠勝任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構建需求。只有拓寬知識面,深入了解網絡文化的內涵和教育方式,才能了解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并具備及時處理應對問題的能力。
結語
網絡應用已經深入到高校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往、娛樂等方式都受到了網絡的深刻影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圖書館應該不斷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利用自身的特點與優勢更好地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基金項目:天津市文化藝術研究規劃項目,項目編號:B08031)
篇4
【關鍵詞】網絡行為;監督引導;過濾信息;網絡人格;文明公約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猶如給現代人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絢麗多彩的窗戶,它讓人應接不暇,給人以無窮的欣喜,尤其對青少年的求知、娛樂、性格、心理、社會生活、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都帶來巨大的影響。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青少年的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素養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努力規范網絡行為
由于學生處在全新的網絡環境中,隨時都可以操作計算機網絡,信息的交流及對事物處理和評價的方法、模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已經不足以約束學生的網絡行為。因此,經常會發現學生在網絡上的“不正常”行為。必須建立健全學校網絡教育管理中心,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上網意識,培養健康的上網人格,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網絡環保意識培養,使他們懂得維護網絡環境的重要性,保護網絡環境,要從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責任感,絕不能有玩世不恭態度和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的報復心理。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認識到:全社會的人都應該自覺維護網絡環境。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能上一個新臺階,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孩子才有明天,網絡才有未來。
二、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者應當先受教育,必須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做學生的表率。這種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網絡知識的學習問題;另一個是教師網絡道德素養的提高問題。只有掌握了網絡工具,教師才能與學生共用同一的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對青少年上網的指導。
三、 控制非法信息對學生的侵擾
隨著國家對網絡環境的重視,公安部門就網絡環境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專項整治,一些知名的軟件開發企業相繼開發出專門用來隔離有害信息的應用軟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幫助了廣大網絡管理人員控制信息源。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每一位學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網站,豐富大家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
四、 加強家庭的監督和引導作用
1、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好的優秀的兒童網站。學生上網最初帶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優秀少年兒童網站如雛鷹網、童網、中青網等十幾家兒童網站。正如一位家長指出的:“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優秀的少年兒童網站,孩子們就沒有閑暇時間瀏覽!他看自己喜歡的內容還看不過來呢”!
2、家校互動。對于一些上網成癮的學生,嚴格規定他的作息時間,規定上課時間不得離開校園,加強值日檢查,發現學生沒有到校上課,就要進行跟蹤調查,查明學生的確定去向,并與家長取得聯系,共同進行教育。對于校外時間的控制,可以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參照學校的作息時間,規定自己孩子放學后回家的時限,嚴格控制其多余的時間。
3、制定合理的上網規定。直接和孩子商計上網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等,并堅持下去,可以避免與孩子就上網問題發生爭執,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約束。
4、設法了解孩子在網上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在你的身邊上網,也可以在網上安裝監督軟件,當你了解孩子在網上的活動時,你才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
5、及時發現并強化孩子與迷網行為所做的斗爭。一些孩子也能認識到自己迷網行為的危害,他們有時也會自覺做出一些與自己迷網行為進行斗爭的行為。家長們應當及時發現并且肯定他們的行為,適時告訴他們,你永遠和他們站在一起。
6、作為家長,對孩子在家上網,也可以采取一些積極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網保護專用軟件,這些專用軟件不但可以防堵、進濾不良網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網時間,有的還具有推薦優秀網站的功能。
五、 培養健全的網絡人格
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之所以上網成癮,是由于青少年自我發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上癮,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屬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進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質能力或各種外在因素而無法實現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敗后,往往逃避到網絡這一虛擬世界中以獲得心靈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進取,心靈孤寂,心理閉鎖,可能形成心理障礙,和師長心存隔閡,甚至有敵視心理。這就需要教育者對癥下藥,因人而異地進行心理輔導。學校可以開設心理輔導信箱,也可以在學校主頁上開辟心理咨詢專欄,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不斷豐富校園內容,設置校園網文化平臺,積極開展一些有益于培養學生網絡道德的活動,開設“網上論壇”自由討論熱點問題、新人新事、建立電子刊物,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吸引學生參加,讓他們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從而培養他們健康的人
格,把他們的注意力從網絡上轉移開來。
六、加強網絡法規宣傳,倡導網絡文明公約
對于同絡的虛擬性,不少人對網絡上的法律規定或規范熟視無睹,甚至公然違背。為了營造一個更美好的網絡生活空間,在學校中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和有關規定,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使他們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可以倡導以下網絡文明公約:“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騙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雖然僅短短70個字,“網絡文明公約”卻為我們的青少年在網上的行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規范,鼓勵我們的孩子:信守公約,加強自律,做網絡文明的實踐者;積極學習,科學探索,做網絡資源的開拓者;善于溝通,學會自護,做網絡家園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龍錦華.青少年沉迷網吧引發的思考[J].金色年華.2008.
06
篇5
接到通知后立即召開會議,籌劃安排部署"網絡安全宣傳周"的宣傳活動工作,明確活動目的,落實責任分工,突出宣傳的思想性和實效性,全區師生,人人參與。
本次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以線上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開展。
一、線上活動
1、"xx市教育網"( )、"xx市教育"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xx市教育微博"( )將開設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專欄網絡安全微視頻、網絡安全小知識,讓全區教師、學生組織自行學習。
2、有條件的學校在微信公眾號、網站宣傳網絡安全知識、活動材料、展示活動成果。有條件的學校組織本校教師、學生參加xx市教育局主辦《測一測我的網絡安全知識》競賽。增強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二、線下活動
1、懸掛網絡安全宣傳橫幅
各學校在宣傳活動期間利用LED大屏宣傳"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內容。
2、開辦網絡安全宣傳專欄
各學校利用板報、手抄報、電子屏、廣播、展板、專欄等形式對教師、學生進行網絡安全宣傳,宣傳內容包括網絡安全知識、預防電信詐騙、活動的動態、活動相關內容以及宣傳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展示。通過網絡安全宣傳周的系列活動,全區學生對網絡安全知識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能夠自覺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將良好的網絡素養和高尚的網絡道德進行到底。
3、召開網絡安全知識主題班會
各學校以班級召開"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主題班會,討論網絡安全知識、常見電信詐騙方式等,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增強識別和應對網絡危險的能力。通過主題班會,使師生對網絡安全意識提高了很多,他們能快速準確的判斷出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篇6
新型政治空間生成過程中的團青關系研究
行囊人生:社會分工顛仆與中國青年走四方形象
大學生微博問政的問題、原因及建議
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青年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青年社會參與的特點及啟示
論青年志愿行為的社會引領效應
政治穩定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微博環境下青少年網絡論壇應用分析
合法性視域下農村青年政治認同研究
公共政策損益補償規律下大學生村官的角色轉型
合法性視域下農村青年政治認同研究
淺析新時期首都青年外事人才隊伍建設
政治穩定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北京高校科技道德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社會公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重訴求
基于歷史脈絡的黨建帶團建工作研究
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發展定位與社會服務
當代大學生消費社會化的缺失及其對策研究
新世紀大學生人格魅力養成的教化模式
高校規章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法治化思考
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認定
淺議理論課教師的政治信仰問題
關于傳統節日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
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訴訟法定人制度之探析
同輩群體及其對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首都精神文明辦副主任滕毅同志致詞
大眾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從學習習慣不良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之困惑
古代家庭的鄰里關系教育
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青少年受教育權及其法律救濟
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危機與核心價值體系
從團隊建設看北京奧運志愿者的有效管理
校園犯:學理與立法的分析
青少年吸毒的群體誘因及防治對策分析
論制度在懲治和預防腐敗中的保證作用
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社會心理的透析與調適
共青團院校辦學模式和團干部培訓的研究
青少年文本和視覺資料中的全球化因素
無神論教育——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芻議大學生良好社會公德行為的養成
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機遇分析
新時期社區青年工作者的主要素質
略論道德建設對依法治國的基礎作用
中庸修養觀對現代德育的啟示
試析大學生網絡交往行為的約束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的受眾問題探討
篇7
一、互聯網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
1、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讓青少年開闊眼界、轉變思維,提高知識水平,促進學業。網絡是傳播知識的重要載體,網絡可以幫助青少年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料、學校和老師或直接網校中上課。比如現在的“101”等網校,讓同學們可以在家里就可以聽(看)到優秀的教師講課,作業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教師交流。
2、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溝通的平臺
網絡中有句名言“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在網上人們可以任意扮演角色,塑造各種形象,不用擔心別人會認識自己。這種虛擬性使孩子無論是在情感宣泄,還是秘密傾吐等方面,都能獲得極大的安全感,青少年通過網上聊天體會到溝通的簡單與快樂。
3、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娛樂的同時培養其創新素質
學生的生活以學習為主,網絡游戲可以給學生生活增添色彩,給學生帶來開心的時刻,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青少年在這種浩如煙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聞強記”。他們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創造和運用新知識。網絡因此就成為青少年創新素質培養的一條途徑。它使青少年在創新觀念、鍛煉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創新內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二、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1、互聯網使青少年在時間上失控,從而影響學習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上網后很容易一發不可收,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都消耗在網上。有的青少年整天沉迷在網吧中,造成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的下降。上網成癮,成為“網蟲”。同時網絡的過度便利性可能使青少年產生學習的惰性,遇到問題不是苦思冥想,而是首先求助網絡,他們熱衷于以“下載”方式完成作業。
2、互聯網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產生了負面影響
網絡既是一個信息的寶庫,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上信息的泛濫可能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另外,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具有隱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并因此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互聯網影響青少年的情感和性格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青少年情感控制力比較弱,長期上網會引發青少年網絡孤獨癥,人際情感淡漠,他們在虛擬網絡中,很容易被對方的花言巧語所迷惑,產生所謂的“網戀”行為,造成情感上的失控。
互聯網對青少年的性格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那些性格內向、家庭不和、學習成績不突出的孩子等,他們甚至不愿與家長溝通,不愿與周圍的同學、老師溝通,性格上產生了扭曲。
三、針對互聯網對青少年雙重影響的對策
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網絡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使其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的好幫手。同時面對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盡可能地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一)充分發揮互聯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
1、創建適合青少年瀏覽的網站,開展豐富活動
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建設適合青少年瀏覽的網站,同時在網上廣泛開展各種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適合青少年的活動。比如,我們可以開展網上作文大擂臺,讓廣大青少年參與作文比擂;開展網上論壇,對近期跟青少年有關的話題進行討論等等。
2、建設一支適應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隊伍
作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適應網絡時代的意識和能力,一要加強自身信息素養培育的意識,積極學習網絡方面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網絡技能;二要多從網上搜索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站和信息資料,并定期推薦給他們;三要對網絡思想滲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識,找到對策,提前給青少年“免疫”;
(二)互聯網對青少年負面影響的對策
1、引導和監督青少年正確利用網絡
首先,要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上網、正確對待網上信息,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其次,家長和教師應當與青少年一起制定上網規則(比如不得透露個人信息等),分析上網的利弊,并以身作則,堅決不做有違文明和道德規范的網上活動,同時,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網活動的疏導工作,提出上網的要求,限定他們的上網時間,向他們推薦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網站等,還要經常監督他們的上網時間和上網內容,當他們參與不健康、不文明的網上活動時及時指出其危害性,并堅決制止。
2、加強網絡道德建設
要構建網絡道德規范,加大對網絡道德的輿論監督,形成網絡道德行為的輿論評價機制。其次,加強對網絡道德的宣傳教育。道德往往要在宣傳教育過程中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網絡道德也不例外。關注、宣傳網絡道德,是當前大眾媒體和學校德育的重要任務。
3、加強溝通,豐富青少年的網外文體活動
篇8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倫理教育;供給驅動;需要驅動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已經頒布四周年,這一綱要的出臺及其實施,對網絡道德倫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網絡中的道德倫理失范現象依然不容樂觀,如一些青少年受網上黃色內容的影響,進行性犯罪;輕信濫交網友;沉迷網絡游戲;道德倫理認知模糊,等等。這些都說明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相對于網絡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來說,是不相協調甚至是遠遠滯后的。
“需求驅動”和“供給驅動”通常用于遠程教育發展研究,表明遠程教育的發展趨勢正從傳統的、被動培訓的“供給驅動式”轉變為以自身需求驅動學習愿望的“需求驅動式”教育。網絡道德倫理教育是遠程教育的一個范疇,這種教育范式的轉變同樣適用。我國目前網民數量有近一億之眾,主力軍是青少年。隨著網絡技術進一步發展,這個人群將會越來越大,由此決定了網絡道德倫理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而當下的網絡道德倫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供給驅動”模式,即為了教育而教育,沿襲傳統的道德教育范式,脫離對網絡現實的充分分析,如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供給制度一樣,將傳統的道德倫理教育內容與方式,僅在表面冠以“網絡”二字的包裝,就一廂情愿地灌輸給青少年。然而網絡德育的良性發展和進行,是應該以受教育者的現實需求為依托和前提的。有了需求,才有市場。換句話說,要將網絡道德倫理教育進行到底,必需明確實施網絡德育的“需求”,然后才能施以良方,從過去低層次的“供給驅動”模式向現代教育的“需求驅動”模式轉化。
一、網絡德育:正確看待“需求”
需求是網絡道德倫理教育得以進行的催化劑與助燃劑,為網絡德育提供了市場。以需求驅動網絡道德倫理教育,首先要明確“需求”,分析究竟是什么需要因素“驅動”著網絡道德倫理教育。
1.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
教育以人為本,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廣大青少年。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來看,需要經歷一個道德倫理結構的重組期。這個重組期突出表現為道德倫理的獨立性和道德倫理的動蕩性,具體表現為因青年期所具有的自主性(自我教育、自我選擇、自我組合為主)等基本特點而凸顯的道德的自立性和不成熟性。這說明,青少年的道德倫理認知尚未得以具備、形成,還處在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之中。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網絡用戶,其精神世界是跟網絡信息的交換融在一起的,自然地,網絡道德就成了社會道德的在虛擬環境下的真實延伸。對于心智尚處于低級或初級發展階段的青少年來說,他們過早地感受到甚或已有了成人化的行為和思想(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內模仿”,他們會模仿、效仿成人,而透過網絡看到的成人世界,則正成了他們一個“模仿源”,久而久之,不再是單純的心理歷程,青少年的社會道德倫理觀就隨著網絡世界的跳躍式發展而跳躍式地成長。這種“網絡早熟”與其應有的成長階段不相協調,導致他們不能成功地在網絡與現實這兩種情境中切換角色,由此產生的相應的網絡德育就顯得越發迫切。
2.時代與教育發展的需求
網絡道德倫理教育是學校德育在形式上的延伸和程度上的深化。在網絡時代里,無論是新興的遠程教育還是傳統的學校教育,網絡德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影響著教育的效果,制約著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的模式在改變,相應的德育也應當有所改變。網絡時代的學校德育應該是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發揚傳統德育的優點,吸納和借鑒網絡的優勢,形成新時期的網絡德育體系。
3.社會和諧發展的需求
黨和國家目前正在大力倡導的社會發展和諧觀,是一個包含了多元極的完整意義上的社會和諧。網絡社會也需要和諧。道德倫理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調節著人與人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關系的一系列行為規范。當網絡作為現代多元化社會的一個元極出現后,網絡環境中的倫理道德自然而然也就成為社會公共倫理道德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于調整虛擬情境下,人與人乃至與社會的關系。因此,網絡道德倫理教育也就成為社會穩定和持續地和諧發展的“蓄水池”。
4.網絡技術發展的需求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將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利益,相反,會為其所累。人們把互聯網稱為一個虛擬世界,但在一定意義上講,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在看似虛擬的網絡的背后,實際上進行操作的還是活生生的實體—人。技術本身并無正負之分,所產生的影響取決于技術的使用者,而網絡道德倫理正是約束和“互聯”這些使用者的紐帶,因此,網絡技術賴以“生存”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網絡道德倫理的正確形成。
二、對癥下藥:從“供給驅動”到‘需求驅動”
當網絡技術發展為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便利與快捷時,我們也必須清楚:網絡道德倫理的文明與否,也是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標志之一。網絡道德的提高與發展,需要許多相關環節和要素的協同運作。網絡德育由“供給驅動”模式逐漸向“需求驅動”模式的轉變,應重視如下環節和要素:
(一)學生,“要我做”和“我要做”
無論是成人還是青少年,他們的行為都是以一定的需求為驅動的,許多孩子喜歡或沉迷于網絡游戲,都是他現實生活當中的一種反映或者他內心深處的一種需求。曾經有社科學者做過調查,發現容易有網癮的小學生是在現實生活中挫折比較多的,或成績不好,或人際問題,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但是在網絡游戲當中會獲得成功,從虛擬成功當中,他獲得一種做人的自尊。在青少年階段,道德成長是處在模仿模擬的階段,他通過模仿來學習別人的行為,形成對事物的認知,而成人不道德網絡行為的影響,則會造成他們對網絡的片面認識,迷失自我。他們會用在網絡環境中感受到的虛擬、失范了的道德倫理準則去衡量現實生活,甚至將其付諸于現實。這就需要讓廣大青少年認清自己的需求,明白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
網絡是真實世界的一個部分,然而網絡環境還是不同于現實情境的,網絡德育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的基礎上,更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掌握思想觀點和道德規范,增強對復雜事物的分辨能力以解決道德價值觀問題。讓青少年學生在虛擬環境下發揮個性、彰顯自我的同時,能夠以現實的道德標準衡量網絡情境中的行為,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遵循社會公共道德倫理準則。所以,要啟發和強化青少年自我意識和主體觀念,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把正確的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需要,讓他們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自覺地運用道德規范去識別網絡環境下自己的行為和發生在身邊的事件,并進行正確的道德評價,這樣才能真正地履行包括網絡在內的社會道德倫理義務。這是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德育適應網絡社會的必然選擇。
(二)教師,“要我教”和“我要教”
學校是進行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是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的實施者和建設者。對于德育,許多人頭腦中還存在著“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觀念,特別是網絡德育,依舊用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來進行,并沒有把網絡道德倫理教育切實地作為自己的一項需求。青少年在學校沒有受到良好氛圍的感染,從教師那里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網絡德育因何收效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學校方面,應該有這樣一個認識:網絡道德倫理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學校教育本身發展的需求。作為青少年邁向社會前的“練兵場”,為其構建一個規范的道德倫理教育平臺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讓互聯網豐富的資源擴展學校的德育內容;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徑;精心設計網絡德育活動,發展學生個性;開展網絡心理輔導,以及制定符合自己學校的網絡道德規范等。學校教育要十分重視網絡道德倫理教育,把這項工作擺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上,而不是為了分數增長忽略了人格成長,讓學生分不清現實和虛幻,變成網絡中的盲人和智障。
為此,在網絡德育一線的教師,要把進行網絡道德倫理教育作為自己的一種自覺需求,認識到網絡道德倫理不僅是針對學生的,更是衡量現代教師合格與否的重要指標。作為網絡技術使用者,教師要有先進的科技道德倫理觀,如尊重網絡知識版權,不隨意抄襲、剿竊他人著作,在網絡中與他人交往時潔身自愛等;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德育理念,在教育學生前,先要上好自己的德育課,轉變觀念,以全新的視角,正確看待網絡環境中的道德倫理關系,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作好道德表率、榜樣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進行網絡德育的最佳途徑是教師把網絡道德倫理價值內化在具體的教學中,將知識傳播與網絡道德倫理素養的培養緊密結合到學科教學中去,亦即要將作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要內容的網絡道德倫理,視為一項“知識與技能”,與其它學科知識在學習和掌握中進行整合、貫穿,并使網絡道德倫理教育“過程”化和“方法”化,從而真正地做到“我要教”。
(三)家庭,不要把需求變為障礙
家長,是要求網絡道德倫理教育呼聲最高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自己孩子的成長,當前青少年網絡行為失范現象十分普遍,他們的反應也是最強烈的。但就現有狀況看,家長在這方面的教育上,是高需求低效果。究其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得當。家庭是進行德育的第一基地,大部分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網絡道德倫理失范時,往往采用強硬手段,殊不知德育第一原則是引導。因此,家長在進行網絡德育時:
(1)“降低”身份、調節心態,體驗在網絡環境中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需求,便于發現失范時,加以正確輸導,成為青少年正確網絡道德倫理觀念形成的“領航員”。
(2)與學校和老師保持必要的溝通,及時將孩子的心理動態進行交換,掌握詳實的信息,努力構建一個進行網絡德育的家校互動平臺。
(3)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老師”,大人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道德觀念的養成。這就需要家長約束自我,為孩子當好模仿對象,而不是橫加干涉,并把責任推給學校和社會。
(四)社會,小需求轉換為大作為
時下,宣傳網絡道德倫理的網站、書籍屢見不鮮,并呈上升態勢。其實,道德倫理教育的渠道很多,網絡中的文化、娛樂、體育甚至游戲都可以成為道德教育的載體。但重要的不是數量的多少,應在于質量和方法的使用。這是因為,傳統德育的內容很多趨于教條化,與青少年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吸引不了他們的注意。所以,將死板的說教德育貼近生活,德育內容與方法的形象化、生動化是十分必要的。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和真實反映,網絡行為也和其它社會行為一樣,也需要制定必要的規范,并逐步納人法制進程。為此,搭建一個合理、有序、健康的網絡道德倫理框架,用來滿足不同個體和群體的不同需求,將小需求轉換為大作為,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
篇9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道德教育;互聯網
一、青少年網絡運用現狀
本學期,筆者組織信息技術教師對興東初級中學一年級6個班的新生做了一項“因特網使用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80%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接觸過網絡,其中有一大半的學生上網是為了打網絡游戲或者去聊天室聊天:15%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更有3%的學生經常接觸到一些不良的網站。如黃色或者暴力網站:還有部分學生對“網絡黑客”非常崇拜調查結果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這說明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建設是擺在全社會.特別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的新課題。
當前,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青少年正處在情感的高峰階段。他們需要有自我情感的流露和與社會發生沖突的機會,但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總是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匡正,而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就可以毫無拘束地放縱自己的情感,高談闊論,揮灑自如。
有學生認為:“在網上,我是絕對自由的,想干啥就干啥。”他們在網上聊天時謊話連篇,在BBS論壇上發表議論時毫無顧忌,觀點偏激,甚至會發表一些越軌的言論。這主要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傳播的隱蔽性,使中學生在網絡上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管束,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卻了社會責任。避害就利的心理又促使青少年將現實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網絡世界中,長此以往,青少年會逐漸喪失現實社會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識地逃避社會現實,情感更趨向于冷漠。在網絡世界里,一切都比現實世界自由,容易放縱自己,而回到現實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也就是所謂的“網絡孤獨癥”。另外,由于網絡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剛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因而對青少年產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會導致青少年對網絡的極度迷戀,產生“網絡強迫癥”,欲罷不能。
第二,對青少年行為方式的影響。互聯網帶來大量的不良信息,使喜歡獵奇、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腐蝕,漸漸地拋棄原有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導致種種畸形行為方式的形成。由于互聯網的“虛擬”特性,現實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規范在這一全新社會空間中幾乎無法發揮作用,而適應網絡空間的新規則尚未有效建立,導致青少年在思想上對網絡形成了“無規則、無道德空間”的錯覺。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學生.在網上生龍活虎,但在現實生活中交往卻很少。這是因為有的學生喜歡崇尚自我、喜歡標新立異、喜歡通過網絡與許多互不相識的人來往.互相幫助,互相傾訴。但是,這種形式的交往丟掉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帶有“去社會化”的特征,與現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有的人將網絡世界當作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從而表現為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等癥狀。
第三,塒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響有少數學生會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如黃色網站和暴力網站。這主要是兇為部分學生好奇心強,辨別能力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較弱,抵御網絡糟粕的能力較弱,不能主動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網絡自護的教育,結合學生實際,開展網絡法制教育.并提高思想認識。還要利用在學校課堂教育的主陣地,控制引導學生上網。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為學生在學校接觸網絡的主要引導人,在立足本課堂的基礎上.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網絡道德教育。目前,我們可以從“育”、“疏”、“控”、“建”等方面人手.以期為學生營造一個較為和諧的網絡學習環境。
1.育
所謂育.就是教育,說服。在學生上第一堂信息技術課時,就要對學生進行計算機使用規范教育.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讓學生知道我們操作的對象雖然沒有生命力,但是仍然需要受到道德法律的約束。應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道德規范,遵守使用計算機的安全制度,未經許可不擅自使用他人的計算機,拒絕不健康和有害信息,自覺抵制盜版軟件,不制作和有意傳播計算機病毒。要同各種計算機犯罪行為作堅決的斗爭。
在學生開始上網之前,首先要學習《全國青少年文明公約》。
要善于上網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還要對學生進行慎獨教育,教會學生不逾越道德的底線,抵御來自網絡的有害信息,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從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品格。否則,我們如果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小節無害,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的行為.甘為欲望所驅使.很可能就會像吸食一樣,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最終落得害人害己。
對于網絡中缺乏他律性的監督網絡主體享有自由的同時,如果忘記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缺乏內省的自我監督.也就無法成為一個現代文明人.不管在何時何地,要時刻反省自身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2.疏
這里我所提到的疏.其實就是指使用好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學中來。在具體學科內容教學中,網德教育可以和學科內容結合起來,譬如文件的下載,教師可以預先制作一個專題網站.讓學生掌握常見文件類型的下載技能.同時教育學生,在下載之前要了解該文件會不會對自己的計算機造成破壞,學會保護好自己的計算機。譬如信息的搜索,可以和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布置給學生具體研究課題,比如如何評價拿破侖的功過.家鄉有哪些特產等等,有了具體的任務,學生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同時也引導了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再譬如在講信息的交流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在學校局域網內安裝騰訊企業版,指派給每位學生一個號碼,同時公布一個聊天主題。讓學生通過QQ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以評選出最佳觀點,這樣學生既體驗了網絡聊天.又引導了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論。
3.控
所謂控,即用技術的手段控制學生上網的內容,上網的范圍可以在每臺學生機上安裝防毒、防黃軟件,譬如“網絡爸爸”,可以過濾不良網站.推薦健康網站.記錄上網歷史等等。還有在信息技術教學和機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學生時時都能上網。那么如何對學生機實時上網進行控制?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使每個機房都自成一個局域網,再加上一個合適的服務器,讓學生機通過教師機才能連接到校園服務器,然后連接]nternet.在教師機上實現控制學生上網的功能。需要額外準備的設備硬件是一塊網卡,軟件是服務器Winroute。
第一步,更改機房的設置,在教師機上安裝兩塊網卡.一塊用于連接到校園網(如將IP地址設為219.6O.124.76),通過校園網連接到Internet,另一塊用于本機房內部網絡(如將IP地址設為192.168.1.250)。將學生機的組名設為一個組(如都是iifang1),IP地址設成唯一的,并且互不沖突(如:192.168.1.1、192.168.1-2……)。
為了使學生機能上網,還要進行IE設置。先打開IE的“Internet選項”對話框(即在IE丁具下拉菜單中選擇“Internet選項”命令),進入該對話框中的“連接”標簽.單擊“連接”標簽中的“局域網設置”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設置“地址”為教師機的內部IP地址(在這里是192.168.1.250,端口為3128)。完成計算機設置之后,機房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教師機可以正常上網.二是學生機可以正常通過TCP/IP協議與教師機相連(即通過網上鄰居可以找到教師機)。
第二步,安裝合適的服務器,我們選擇的是WinRoute軟件。WinRoute是一個免費的軟件(在華軍軟件園可以下載),它提供防火墻功能,可使多臺機器使用同一個IP地址訪問Internet:而且只需要在教師機上安裝WinRoute軟件即可,學生機上無需安裝。
WinRoute的安裝過程非常簡單,雙擊安裝程序后只需按照提示點擊按鈕,當出現對話框時,先選擇“Networkadapterf局域網)”,再點擊下面的小三角,選擇具有外部IP地址的網卡(如:219.60.124.761.再點擊“OK”按鈕就可以了。之后,重新啟動計算機.會發現在任務欄上多了一個小圓球圖標,這說明Winroute安裝成功了。
第三步,對WinRoute做一些簡單的設置。雙擊任務欄上的WinRoute圖標(小圓球圖標),將會看到一個要求輸入WinRoute管理員密碼的對話框,因為我們還是第一次進入WinRoute,還沒有為WinRoute設置管理密碼,所以直接單擊“OK”按鈕就可以進入WinRoute的管理界面了。單擊WinRoute的“Settings”菜單下的“ProxyServer”命令,在彈出的對話框“General”標簽中勾選上“ProxyServerEnabl”復選框。由于教師機是先與校園網連接,再連接到Internet上。所以要設置二級。這里在“Advanced”標簽中輸入“Patentproxy”為219.60.124.76.端口是3128即可。此時,教師機就可以對學生上網實行控制了。
方法是右擊任務欄上的Winroute小圓球圖標,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單擊“StopWinRouteEngine”命令,則學生機就不能上Internet了,而教師機還可以正常上網。如果想讓學生機上網,右擊任務欄上的Winroute小圓球圖標.然后單擊“StartWinRouteEngine”命令就可以了。通過這樣簡單的設置就實現了在課堂上教師機控制學生機上網的功能。
4.建
所謂建,就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要聯合各個學科教師,努力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形成正確的網絡教學文化氛圍.加強學校校園網的建設,使校園網成為學生的網上樂園。校園網是否有生命力,關鍵要看網絡信息是否豐富.對學生教師是否有吸引力,信息資源匱乏的網絡是一個空網、死網,沒有存在的價值。怎樣搞好信息資源的建設,使得網絡上的信息富有價值,這需要看信息資源服務的對象是誰,他們需要什么信息。所以在校園網數字資源建設中,我們應當始終堅持網絡服務的對象性原則,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為學生服務,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第一步,我們把收集到的大量適合于學生瀏覽的優秀國內外網站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以綠色通道的形式放在校園網上.這樣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就方便多了,綠色通道鏈接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學科資源”、“網上學校”、“外語教學”、“軟件天地”、“搜索網站”等一系列的網站,并注有相關的說明和鏈接。有了這樣的網絡導航,學生上網就安全了,目的也明確了。從而讓學生逐漸把校園網當作自己的信息中心、渴望訪問的網站。
第二步。校園網信息完善階段,以師生共建為主。以信息技術競賽為突破口。讓有能力的學生先行一步,掌握網頁制作技術與應用,建立個人網站、班級網站、專題網站,個人網站具有強烈的個性化,為個人資料收集整理、網上宣傳交流、主體探究服務:班級網站具有體現良好的班風、學風建設,設立班級相冊、榮譽榜、學生作品、團隊生活和具有班級特色等方面內容的欄目:專題網站以學科內容為主題,深入探討學習社會中的某一個問題.形成學生全面的知識結構。這樣全體師生行動起來了,建立起了對教學有用的網站、信息,從而讓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得以實現。
第三步,互動網站的創建。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學生已有了較強的用網、建網能力。如何讓靜止的信息互動起來呢?如何讓學生在用網、建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網風呢?如何讓校外家長、同行的信息集中到校園網中來呢?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互動網站的建設開展,設立信箱、聊天室、論壇,校園網上每條信息均設立評論,收集網上的各種建議、反饋信息,最終讓網上所有信息都有了生命并能推陳出新。我們的重點是建設校園論壇,即一個能讓學生自由發表言論、溝通交流、團結協作的舞臺,也是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的一個有效方式。在選題方面,讓學生自發地以生活中的熱門話題或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或心理上的心理問題為主題創建論壇:在管理方面,我們先動員各科科代表、有論壇使用經驗興趣的學生做版主,并讓他們組織學生建成一個管理團隊(或叫興趣小組),提出自己的發展思路與管理方式,在使用過程中及時整理與總結,我們只是告訴學生:“要自己多提供資料,對網友發上來的帖子要及時回復,要善于總結,充分利用獎勵、置頂等方式激發網友參與討論;學期結束時對論壇成果要以電子報刊或網頁形式總結.讓學生版主提高編輯能力,對成果反思,進而提高信息素養。”
篇10
論文摘要:近年來,網癮問題日漸突出,網癮治療市場迅速形成。但是由于網癮治療領域亂象叢生,這一本應是眾多網絡沉迷者福音的行業卻身陷泥沼。為了該領域的凈化及可持續發展,應盡快制定界定標準,加強監管;學校和家庭也要共盡責任,整合社會資源參與網癮的研究和救治工作。
目前,我國網癮現象尤其是青少年網癮問題尤為突出。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7 )》顯示,中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9. 72%,超過1 300萬人。在無數家庭飽嘗子女深陷網絡的痛楚之時,網癮治療成為一個新興行業。目前全國已有300余家機構,收費規模達數十億元。但當其神秘面紗被揭開時,我們不禁驚出一身冷汗:電擊、捆綁、毆打,個別網癮少年在如此的治療過程中慘死。究竟是什么促使網癮治療領域—這一本應是眾多網絡沉迷者福音的行業,衍變成了一個吞噬著無數網癮患者及其家庭的惡魔?
一、“網癮”根源
雖然網癮已成為我國大眾談論的焦點話題,但究竟“何為網癮”,至今尚無定論。目前我國對于網癮的認識,大多是各個網癮治療機構基于業務發展的需要,而對網癮的簡單歸類。例如,在各種戒除網癮的學校中,大多將網癮視作青少年的一種不良行為表現,從而選取行為矯正等手段治療網癮。在心理咨詢機構中,網癮被視作心理問題,于是,心理咨詢等手段被應用其中。而在涉入網癮治療的醫療機構中,網癮更多地被視作精神疾病,于是藥物治療、腦電波檢查甚至電擊治療等手段被廣泛使用。
在過去的5年里,中國至少有過三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2006年8月陶宏開提出的標準;2008年11月總醫院由陶然制定的標準;以及隨后由楊永信擬定的標準。其中陶然制定的標準曾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因其將網癮視為“精神疾病”,以及人們對于“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連續超過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的過分解讀,使得這一標準并未獲得普遍認可和推行。而“何謂網癮”遲遲無法明確,網癮治療又該從何下手呢?眾多家長又該如何判斷五花八門的網癮治療機構孰優孰劣呢?
二、家長們的恐慌與治療手段的缺失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著“望子成龍”的期盼。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廣,家長們更是將家庭的未來寄托在這棵獨苗上,因此,他們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頗為敏感,稍有“出格”行為,家長就“上綱上線”。加之家長們對于網絡或者缺乏了解,或者認識存在偏差,就簡單地將網絡等同于游戲、娛樂,一旦發現孩子沉迷網絡,極易產生恐慌心理。同時,多數家長缺乏現代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部分傳承了中國傳統的親子關系,在與子女相處時帶有專制色彩。因此,一旦孩子上網時間過長,就會強行禁止,而不去深人探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而當強制禁止的方式無法奏效時,父母們就會愈加恐慌。在“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之下,家長們只得轉而選擇所謂的“行走學校”、“網癮治療中心”等各色機構求助;至于這些機構的合法從業資質如何,他們大多無從考量。
三、政府缺位引發的治療團隊合法性問題
在網癮治療市場日漸形成、各種治療團隊紛紛期盼從中分得一杯羹的同時,政府卻失語了。因此,這個龐大市場至今未形成任何可以共同格守的行業規范,利潤成了網癮治療機構運轉的核心。
政府缺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關研究的缺失。在我國,學術研究具有政府導向特征,政府的引導往往決定了學者的研究方向。而網癮問題的早期凸顯未能引起相關部門的及時重視,因此,網癮問題的學術研究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盡管相關政府組織也曾舉辦過戒除網癮活動,但大多流于形式。相關研究的缺失,使得我國至今尚未形成關于網癮的合理標準,更逞論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二是政府部門監管不力。就目前的網癮治療市場來看,涉及教育、工商、醫療等多個部門,但由于制度規范尚未出臺,監管執行起來缺乏依據,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協調溝通,原本應屬多個部門共同監管的網癮治療市場,如今卻成了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網癮治療機構的建立缺乏必要的準人門檻,其價格、安全、質量等方面都缺少有效監管。據了解,相當一批網癮治療學校并無辦學資質,受過系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訓練的人員很少,這直接導致了網癮治療機構的混亂。總之,在巨額利潤的驅動下,在政府部門的缺位中,網癮治療團隊的合法性存在嚴重問題。
四、學校網絡道德教育缺失致使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信息素養
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我國中小學均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是,其頒布的《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卻存在先天不足。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可以量化的信息素養,在《綱要》中被重點突出。而網絡道德,這一隱形的難以具體測量的信息素養必備要素卻蹤跡難覓。更為重要的是,各中小學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形成了重知識、輕道德的風氣。至于網絡道德教育,發展更是遲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孩子們熟練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能,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充斥了眾多違法不良信息的互聯網,對于廣大中小學生來說無異于重型的糖衣炮彈,他們更易受到網絡不良文化的侵害。信息技術課程本可以借助自身優勢為青少年學生筑起一道有效的防護網,但忽視了網絡道德教育的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業已缺失,更不要提對于網癮學生的引導矯正了。在這方面,大部分學校只是單純依靠班主任做思想工作,如果做不通,那么,等待這些學生的很可能就是記過甚至退學。
五、規范網癮治療的對策建議
1.盡快明確網癮的界定標準。我國網癮治療市場的亂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網癮界定標準的缺失。人們尚不知網癮為何物,就急迫地打著“治療網癮”的旗號去“懸壺濟世”,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要解決網癮治療市場之亂,必須盡快制定合理的網癮界定標準。筆者認為,在界定網癮標準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網癮標準不應過分強調時間。如果網癮標準一味強調時間,很容易將一些正常使用網絡的人群納人其中。這有可能造成針對網癮的恐慌,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談網色變”。二是網癮標準應分級劃等。網絡成癮能否被納人精神病診斷范疇曾引起各方激辯,鑒于此,網癮治療標準在制定過程中應該考慮民眾的接受度,根據臨床研究狀況,對其進行分級劃等。對于輕度、中度的網癮行為可以作為心理疾病來治療,主要采用心理咨詢、行為矯正等手段,而對于重度患者則可以采用精神病治療手段,借助藥物予以控制。
2.政府切實加強對網癮治療領域的監管。就目前的狀況來看,一律取締各類網癮治療機構顯然不合時宜。但是,市場的利潤導向決定了單靠其自身調節難以維護廣大網癮患者及其家人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政府扮演好裁判員的角色,加強引導、監管。具體來說,一是積極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及行業規范。網癮治療領域之所以亂,就是因為缺少法律規范。網癮戒除是一個新興領域,但是其中很多問題都是老問題。例如網絡監管、未成年人教育、消費者者權益保護、醫患關系等,因此,政府在制定相關法律規范時可以借鑒以上問題的成熟規范。在法律規范尚未出臺之前,上述領域適用的法律對網癮戒除行業同樣適用。二是明確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合作,共同凈化網癮治療領域。目前的網癮治療涉及多個部門,似乎各個部門都有責任,但具體的責任邊界又難以界定。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政府及時予以確認,如有必要,可以由各部門聯合辦公,或設立聯合機構,明確職責。
- 上一篇:淺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談談對養老服務業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