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篇1

>> 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批判性思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培養及應用 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批判性思維與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淺析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論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論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小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導入與批判性思維培養 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實踐探索 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行動研究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網絡協同環境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策略研究 CBI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影響研究 論歷史教學中批判性閱讀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作用 淺談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英語專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2-10-25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167

[5] 羅清旭.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北京: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81

[6]《入世與外語專業教育》課題組.關于高等外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幾點思考(一). [J].外語界,2001(5):9-15

[7]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文秋芳.評述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J].外語學刊2006(5).79

[9]呂德雄.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角色. 生活教育2010(5):62

[10]同上。

[11]轉引自湯廣全.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德里克·博克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 [J].教育學術月刊.2012(3):10

[12]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覺. [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3):286-292

[13]轉引自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 2003(4):11

篇2

【關鍵詞】大學生;批判性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

一、引言

近幾年,作為課程改革以來重要教學目標之一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在中國受到重視和倡導。現今的高等教育呼吁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而對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反對錯覺、欺騙、迷信以及誤解我們自己和現世環境的唯一保證。”是“對付生活難題的一個方法。”批判性思維能夠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理性的看待問題,判斷事物的表象與本質,進而形成獨到的認知能力和批判閱讀能力。

在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是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目標的主旨,而英語批判性閱讀能力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就目前的閱讀教學現狀來看,前景并不樂觀。大多數的教師不重視培養自身的批判性閱讀理論;上課時依然采取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側重語言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和技巧的講解與指導。雖然重視了閱讀內容,但是卻忽視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由于學生自身存在被動學習、聽之任之、課外閱讀量少的問題,為教師在培養其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的路上設置了障礙。因此,本文力圖將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閱讀理論應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探討在英語專業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問題,探究培養創造性外語人才的途徑。

二、理論基礎

(一)批判性思維

最初,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集中闡述相信客觀事實并根據其做出決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維。”后期,他又將人的主觀意識引入到此概念之中,強調既重視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和能力,又重視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與精神。

鐘啟泉主張:“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對于某種事物、現象或主張,發現它們的問題所在,并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對其做出主張的思考”。

筆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指有技巧地應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解讀、分析、評估、推理、解釋和自我修正,以審慎的態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意識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批判性閱讀

華萊士認為:“批判性閱讀是對文本的高層次理解,包括解釋和評價的技能,使讀者能夠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區分事實和觀點、確定作者的目的和語氣;并且通過推理推導出言外之意,填補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

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說:“所謂持`批判的態度'去讀書,就是說不要盡信書,要自己去評判書中何者為真,何者為偽,何者為美,何者為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批判性閱讀就是指批判性思維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了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不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歷史和權力關系等圖示辯證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觀點。

(三)英語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

英語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即在英語閱讀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的展現。英語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是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了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不僅消化吸收了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歷史和權力關系等圖示辯證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觀點。

三、培養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的方法

就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培養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既要強調教師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批判性思維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一)教師方面

1.加強對批判性思維理論的學習和研究

教師自身應加強批判性思維相關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這是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師自身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成效的指導和培養。首先教師要重視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并有將其提高的自主性;其次要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和期刊論文了解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發展動態。同時,教師的教學理念必然會影響其教學方式、方法。教師首先要在心中樹立與學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其次從教師發展的角度上看,教師不僅要具備學科專業基本知識,還應具備有關語言學、課堂管理、邏輯思維、社會、政治等諸多的百科知識,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和交際能力。

2.活躍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氛圍

鼓勵他們自己發現、自己思考,將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活學活用做出選擇和判斷;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性閱讀,著力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形成與作品、作者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使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之中相互觀察、相互內化。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此過程大學會以批判性的思維辯證的看待問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正如其他國家教育家所主張的,批判后要形成自身的建設性意見或設想,破而后立,有破有立,才能日臻完美.

3.設置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此以《現代大學英語精讀1》第一單元Half A Day為例對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說明。

(1)猜測

首先,讓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思考文章大意,幫助學生調動已有的文法知識以及邏輯思維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讓學生激發并運用的圖示知識分析和理解文章。其次,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如,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主題? 之前是否閱讀過與本文章主題類似的文章,認為觀點是否正確? 例如,通過閱讀文章標題Half A Day 可知本文與生活有關,對于這一主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前讓學生們結合實際生活猜測文章可能描述的內容以及作者的主要觀點。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What is your daily life? Can you share it with us? Why did author have this title?

(2)閱讀

閱讀是批判性閱讀模式的重要環節。在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邊依據上下文的內容以及已有的圖示知識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反駁或領悟作者提出的觀點。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時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辯證的看待對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觀點。

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類似的問題:What is the main opinion of the passage? Is this opinion right? What is your viewpoint? 認為日新月異的變化對生活有益;有的學生同意作者的觀點,認為社會的變化對生活有害;還有些學生持中立意見,認為社會的變化既改善了的生活也讓人類逐漸迷失了自己。此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一味地根據教學設計表達自己的觀點。

(3)評價

在此環節中,學生可以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或辯論。此環節即可讓學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題,理解主題的多層面觀點,也可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互動。

例如,教師可根據閱讀內容的主題設計辯論活動: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eneficial for our life? 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自主形成正反兩方,兩方學生在本組內交流觀點,商討另一方可能提及的觀點,并思考如何進行反駁。最后,師生雙方共同表達哪一方的觀點更令人信服。這種類型的思考和辯論不僅讓學生鍛煉了口語能力、提高了口語水平,而且由于與他人分享觀點,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4)寫作

基于前三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教學最后一個活動――寫作。這樣,既沒有將閱讀從聽說讀寫的技能中割裂開,又可以訓練學生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通過之前的辯論活動,學生對以及牢固的掌握了本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寫議論文,這樣,學生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和已有的圖示知識對進行寫作,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辯證的看待文章的觀點。

(二)學生方面

1.擴大閱讀量

多讀書能使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社會和人生,廣泛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思想和觀點,增強腦中圖示,為批判性閱讀奠定基礎,從而引發積極思考。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要多讀與專業有關的書籍,讀得越多,就越能擴大知識面,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在讀的過程中要利用圖示,積極思考,對獲得的知識和觀點進行梳理、比較和辨析,從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學生的思維也就會更全面、深刻,進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關注自身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的發展

絕大多數大學生只關注自己所學的知識、學業成績等,很少注意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要讓學生真正地關注并意識到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和對自身的影響,就要使其在學習、閱讀了批判性思維的相關理論和訓練后,與實際相聯系。有研究表明,對研究的被試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之后,他們并沒有獲得使用這些技能的一般習慣,而且無法獨立判斷這些技能在什么時候再次使用。因此,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把已掌握的批判性思維相關理論和技能應用于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樣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才會最大程度地提高。

四、結語

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培養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推進了素質教育。使教育不僅培養掌握先進知識的人,更培養具有批判思維的國民。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批判性思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不斷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必須利用以具備批判性思維對各種信息做出篩選和判斷,形成自己的觀點。有效地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需要師生共同發揮創新潛能。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提供土壤和環境,使學生在閱讀時做到:讀懂文章的內涵,讀懂文章的外延,并與其它同類文章進行對比分析;學生要重視自身思維能力的培養,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廣泛閱讀。最終達到學生會有意識地、主動地調動其批判性思維技能,逐步建立起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在提高其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有效地拓寬知識面,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最終建立其穩定的批判性思維體系。

參考文獻:

[1]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劉慧,王賀. 大學英語“預讀議寫”批判性閱讀教學模式探究[A]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

[3]廖乃幟 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及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A]前沿,2012

篇3

關鍵詞: 非英語專業口語教學 批判性思維 能力培養

一、引言

一個語音語調標準,英語基礎知識扎實的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與人交流或是陳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卻出現內容空洞狹隘,語言重復,邏輯混亂等問題。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我們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口語教學應該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中解脫出來,在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口語表達的瞬時性、交際性的特點較其他學科相比對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然而,針對如何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相關研究還很薄弱。

二、批判性思維的國內教學研究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以邏輯方法為基礎,結合人們日常思維的實際和心理傾向發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維技巧。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建設性和創新性,它能使學生從更寬廣的視角解釋現象,對研究對象做出多維度的分析和判斷,對問題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

國內近些年來關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高一虹(1999)、文秋芳(1999)、文秋芳和劉潤清(2006)等分別從演講、口語和寫作等諸方面揭示了英語專業學生思維水平低下的事實。文秋芳等(2009)為了解我國外語專業與非外語專業文科學生在思辨能力上是否存在差異,構建了大學生思維能力測量量具。羅明江,李旭(2008)論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劉文宇,張碩(2010)批判性思維傾向與英語學習的相關性研究;王婧,都建穎(2012)的批判性思維與大學英語寫作研究綜述;徐捷(2012)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王大智(2014)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策略探索―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視角。筆者研讀了以上參考文獻后發現,相對于以前主要針對英語專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以及培養方案研究,目前對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日益增多。但關于批判性思維在專門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英語口語中的應用研究卻為數不多。

三、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用人單位對人才英語水平尤其是英語聽說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單憑CET4和CET6證書就可高枕無憂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因此,國內一些大學在開設大學英語課程的同時,也為其專業與英語密切相關的學生開設了專門的英語口語,英語聽力或英語聽說等課程,以切實提高學生們的英語交際能力。筆者近年來一直從事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聽說和英語口語教學,大多數學生都愿意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或課外作業。除了語音語調和語法錯誤外,多數學生存在表述簡單簡短無內涵、思維狹窄、條理不清、邏輯混亂、批判意識缺失以及主觀臆斷等比較明顯的問題,不知道怎么思考和表達,甚至是一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也存在上述問題。課堂討論談到男女平等問題時,幾乎所有學生都認為社會對女性不公平,存在歧視現象,而沒有學生(包括男生在內)從男性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這種狀況引起了筆者對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缺乏的深思。

也有學者對此類現象進行了歸納: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學習者經常陷入思維僵局、無話可講,原因并不在于他們的發音不好或者詞匯語法知識薄弱,而是由于知識面狹窄,缺乏對事物的認識而沒有充分的素材可以借鑒,只能借助話語重復進行空洞的表達,此現象是典型的思辨缺席癥的表現。

四、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對于對于如何培養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寶貴看法,大多是注重課堂環節的設計,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教師批判性意識的培養以及要求學生進行反思性寫作等。筆者根據阮全友的 “批判性語言輸入,批判性信息處理以及批判性語言輸出”提出了以梧州學院為例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批判性語言輸入

英語口語教學中,老師都希望學生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進行良好的語言輸出。然而,如果沒有良好的輸入,輸出也就空了一句空話。在概括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筆者提到多數學生存在表述簡單簡短無內涵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某些方面知識或信息量欠缺。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批判性語言信息輸入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批判性語言信息輸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學生自己的信息輸入以及教師的信息輸入。學生自己的批判性信息輸入包括不僅包括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文獻資料查閱,信息采集等,也包括廣泛的國內外時事政治,社會,人文,歷史等方面的信息輸入。這種信息輸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在批判性語言信息輸入方面主要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具體教學中,如在講到《Friendship》這個話題時,老師課前就把相關內容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全面地查閱信息資料,然后批判性地甄選信息,以及注意鑒別客觀事實與個人看法。

(二)批判性信息處理

學生在收集到語言信息后,如何進行信息處理也十分重要,它直接決定了語言輸出質量的高低。在批判性信息處理過程中,徐捷指出,[4]問題是批判性思維形成的載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蘊含著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教師要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來促使學生去展開分析,啟發學生提取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用系統方法去思考問題,發現事物之間的多重聯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推理。

因此,教師提問時要盡量避免使用“Yes or No?”的問句,因為有一些問題的答案不是絕對的是或否,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Yes or No?”問句會直接引導學生給出片面甚至不合理的回答。此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不草率、不盲從,保持好奇和質疑的態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小組討論中能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理性地看待各種觀點,理解他人,意識到自己觀點的偏差并愿意修正自己的觀點,從而深化自己的思想。如在《Friendship》這一單元中,對于問題:Do you think friendship can last forever? Why or why not? 老師提醒學生全面思考這個問題,合理選擇有用的信息,使用經典的、具有說服力的例子,來凸顯自己的看法。

(三)批判性語言輸出

經過兩人討論或是小組討論后,學生們就某一問題或現象發表看法。但多數學生由于語言技能不夠高超,自信心受挫,從而影響語言表達。那么老師就要鼓勵學生使用已知的英語知識,避免使用長句、復雜句以及專業性太強的術語,盡量使用簡單的英語(simple words, simple sentences),通過批判性語言輸出(即觀點明確、支撐有力、內容充分、邏輯性強、條理清晰、說服力強的陳述)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彌補語言技能方面的缺陷。如在上述問題的回答上,經過老師的引導以及學生們批判性信息處理的過程,有討論組就能通過引用非常經典的國際關系中一些國家與國家的關系變化來證明friendship can not last forever, 而別的討論組的同學則通過名人(如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長久的友誼來證明:friendship can last forever。老師可以請學生對上述兩種觀點進行評價,然后老師再幫助學生進行信息梳理最后得出結論:It’s hard to say or It depends on. For some people or some countries, friendship can not last forever, while for others, it can.

學生們的語言輸出只是批判性語言輸出的一部分,而教師的對學生觀點的評價總結,則能幫助學生們概括出普遍的方法,推論出更為合理的觀點,以便下次遇到同類問題能夠采取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怎樣思維的,并在此基礎上完善思維,修正謬誤。

五、小結

綜上所述,在口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批判性語言輸入,批判性信息處理以及批判性語言輸出得到培養。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批判性思維,而且要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意識活動,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評價總結,鼓勵和訓練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技能。而對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擴大知識層面、增加各種信息量的輸入、分析篩選信息、鑒別客觀事實與個人主張、正確、清晰地進行推理,并有效解釋結論等。

篇4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批判性思維培養;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078-04

一、概要

當今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人才的培養方向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提倡培養創新型人才。近幾年,教育部開始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全國各大高校積極響應,開辦了各種類型的創新拓展班,創新實驗班。這是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特點為“按類招生、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轉變了以往進校就選擇專業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為專心的打好基礎。為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為社會國家輸送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的目標,創新實驗班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活動開展、教員配備和學習模式上與一般本科班有著巨大區別。這樣的創新實驗班包括國防科大的“錢學森班”、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中山大學的“逸仙班”和湖南大學的“李達班”等等。其中,所有實驗班在選拔學生時都對學生的英語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并且堅持開設大學英語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不僅是因為英語是人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工具,還因為英語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創造財富。隨著國家的發展繁榮,教育也隨之枝繁葉茂。教育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命運,它更加改變了國家的命運和發展。由于信息系統的高度發達,信息和知識也體現出全球化的特點。各國為了搶占知識和信息的高地紛紛出招,從教育入手推出教育改革,提出研究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建設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就開始參與研究工作,美國更是在培養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上下大力,要求高校必須開設批判性思維的課程。同志在200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伴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高等學府進行深造,高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大批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國家經濟的推動力,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大眾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種“質”的教育,以培養少數專業頂尖專家和行業領軍人物為追求。這種采用高水平、高規格、高標準的教育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的活動,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新事物。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速度一直處于世界前列,然而如此快速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生活的日新月異,還暴露出了中國教育的短板。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傳統模式是進校選專業,公共課和專業課同時開設,課堂授課以老師所講為準,課后學生按照老師要求完成作業,最終用考試驗收學習成果。這樣的課堂不利于激發學生創造的活力,也不利于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人才思維模式僵化,則會引起一連串蝴蝶效應,在未來的工作科研中,思路打不開,光有知識而不會靈活運用自用,只能依葫蘆畫瓢,照搬照抄別人的理念思路,事事受制于人,更不可能同人競爭。所以培養中國自己的拔尖創新人才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三、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對“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定義是眾說紛紜。如認為批判性思維泛指人類對某一事物與現象長短利弊、真偽對錯的剖析和評析,即:通過對認知對象的分析、質疑和論證,形成獨立、異同和正確的見解。美國暢銷書《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Critical Thinking)中提到:批判性思維就是指審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無論怎樣定義我們都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強調的是要帶著疑問去看問題,要獨立地看、辨證地看,而不是照搬照抄,全盤接受。如果不能批判地思考,就只會浮于知識的表面,問題的表象,事物的表層。無法洞察到事物之間真正的規律,找不到問題的癥結,那么所做所想也就無法得到拓展和延伸。批判性思維是既依靠知識,有掌控知識,在批判地思考中知識不再是書上呆板而毫無生氣的文字,而是變成了人探索未知和控制已知的利器。如今在美國等在教育上獨樹一幟的國家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相當重視,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判斷能力。通識教育是美國大學現在的教育模式。美國的教育理論界十分重視對“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的研究。批判性思維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批判性思維以清楚、正確、關聯和邏輯標準為基礎、并可以形成準確的判斷;其次是這些標準可以連續運用到“自我糾正”過程中,并有利于學生在動態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第三是,學生利用自我評價標準可以自覺地提高思想行。

2.拔尖創新人才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密不可分。創新要求的是人對未知的探索,甚至創造未知,拔尖創新人才必須能夠靈活多變,不受慣性思維模式影響,多角度的探索新事物。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其中的核心影響因素。人怎樣才能打破束縛,用新的視角看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呢?這就需要人能夠剖析研究對象的真偽,去偽存真,通過分析、質疑和論證的方式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原動力和催化劑。學生如果不能獨立地、批判地看問題就不可能真正的創新。拔尖創新人才本就是經過層層選的精英中的精英,無論是在知識、能力還是素質上都略高人一籌,培養這類人才的目的就是為各行業專業培養領軍人物,而批判性思維則是這類人物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質之一。在培養人才的批判性思維方面,中國應當結合自身實際,而不是照搬照抄國外的教育模式,可以從借鑒開始,一步步摸索適合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方法。那么在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的方式上就應與這些特點相適應。拔尖創新人才由于基礎扎實,所以在接收知識上比一般學生花的時間要少,其理解力是不成問題的,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強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自由運用知識,學會帶著質疑的眼光看問題。

四、英語教學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英語教學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語言的構成方式上就不同于漢語,這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語言的構成方式的不同反映了其上層認知模式的不同,這也就影響了人思維的模式。此學習外語本身便是對思維的一種鍛煉,使人有機會從已經形成慣性的漢語模式中跳出來,以一種不同的邏輯思維方式組織語言,傳遞信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未知性,語言內部的奧妙并非像數學公式那樣清楚明了,因此在語言學習中就更加可能激發出學生探索的興趣,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語法的灌輸,教授聽說讀寫這些基本的技巧,并沒有探討到更為深層的問題,因此,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時,其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應有一定的創新和調整。

1.教學理念。中國在推行大眾化的英語教育之初的目的便是為了與國際接軌,適應全球化。因此英語教學從小學便開始就會教一些簡單的語法,并且主要依靠練習加強英語的學習,直到大學,英語語法的基本體系已為大部分學生所掌握。如此填鴨和題海的戰術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打好基礎。然而,在大學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精英的教育中,再以這樣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則是對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浪費。拔尖人才都是基礎牢固的學生,無需再開專門的課程鞏固其語法和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而應將這些基本能力貫穿到其他類型的課程中去。但是有不能完全對學生放任自流,老師除了上課傳授知識,還應當有充分的時間來引導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因此,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列入教學目標,當改變充當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成為學生思考和探究問題的啟發者、引導者,要同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批評和論辯的能力。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寬松的思考討論空間,鼓勵學生接觸語言更深層次的問題,從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老師的批判性思維。英語從教學的理念上就應致力于改變學習英語“思辨缺席”這一綜合癥。

2.課程設置。培養批判性思維必須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其地位,這不僅僅是提高人們對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重視,更能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并且有利于成果的驗收。在課程設置上應有專門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創新實驗班就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邀請加拿大國際知名批判性思維專家戴維·希契柯克教授為創新實驗班“DIAN團隊”的種子班學生講授批判性思維。武漢大學也開設了全校通識選修課《批判性思維導引》。還有北京大學和青年政治學院開設了“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除此之外,根據拔尖創新人才的特點,可以適當開設帶有思維訓練性質的課程如文學或語言學的課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頒布了《課程要求》,作為各高校等學校組織非英語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在課程設置要求高等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比如文學本身就是作家創新思維的結晶,西方的文化、各流派文學產生的背景都可能引發學生探索性的思考,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節和潛藏的歷史因素展開大膽的推測和論證,對其做出批判性的評價。這也就提高了其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語言學更是如此,如批評話語分析就是要求學生用批評的態度看待話語,從客觀的角度來評價話語。在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時,我們大可不必過分強調設置類似大學英語這類基礎課,而是本著為拔尖人才提供更多專業學科知識的原則,適當開設英語專業類的課程,從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思考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3.教材選擇。選擇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材應注重教材內容的靈活性和啟發性,要避免教條和灌輸式的編排,文章結構應多樣,并且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從事例中引導學生思考,因此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并且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教材可以是教科書、也可以添加多媒體教材提高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現在市面上關于批判性思維的書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書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個特點,大量的進行案例的分析,然后話少量篇幅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說布魯克·諾埃爾·摩爾(Brooke Noel Moore)的《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Critical Thinking),這本書到今年已是第九版,是美國最暢銷的大學教材。類似這樣的書還有很多,比如說斯特拉·科特雷爾(Stella Cottrell)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Critical Thinking Skill)理查德·保羅(Richard W.Paul)和琳達·埃爾德(Linda Elder)所著的《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ar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毫無疑問,論權威性,國外的教材略勝一籌,因為其開設時間早,教材是經過一次次完善過的,雖然是全英文的,但是對于拔尖人才來說,讀懂內容不會是難事。當然,除了選擇國外的教材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編著英語教材。利用英語授課則可以使學生既學習了語言,又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4.教學方法。當前的英語教學較以前已有了一定的改革,教育界都普遍認識到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模式不僅不能很好地鍛煉思辨能力,還可能使“填”進去的知識在短時間內流失掉。目前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設置專門的課程直接想學生傳授批判性思維的策略、規則與實施步驟,側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另一種是把學科教學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相結合,主張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質疑與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維技能培養與批判性品質培養相結合。課堂內學生的參與度提高,比如進行課堂演講或者分組討論的活動。要堅持啟發式、引導式、互動式的課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會質疑。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夠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和思考中去。長期的模式化教育和填鴨式教育,導致學生不善于辯證的看問題,提不出有深度的問題。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任務型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倡導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任務型即老師依靠教材設計任務,并將任務交由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得到思考、得出結論,最后每個小組進行匯報。這樣的形式已經運用到如今的大學英語教育中,但是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在效果上不免就打了折扣,老師難以完全掌握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而且小組內多少存在渾水摸魚情況,個別同學對學習任務的態度消極。由于拔尖創新班人數較少,而且學生基礎牢,思維敏捷,這就更有利于學生的參與度和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討論的跟蹤觀察。

5.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上,老師應有針對性,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遵循思想性和多樣性的原則。思想性就是教學內容要有深度、廣度,在內容編排上有邏輯性,不是一味地傳授知識,要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而多樣性則是內容豐富,有新鮮感,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多樣性還保證了學生能吸收各類信息,從不同的視角思考,能夠提高師生和生生互動的質量。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多樣性,但是老師依然應當根據學生的層次來選擇教材,可以在一門課中使用多種輔助教材以豐富教學內容,比如以閱讀為主的課程,可以鼓勵學生讀報、小說、詩歌等。新聞報道所涵蓋的信息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評價性質,大多是針對現實世界中發生事件的評述,這樣體裁的文章有利于激發讀者的興趣,容易激發學生之間的討論。小說和詩歌也具有同樣的特質,其體裁不同,流派不同,風格迥異,所宣揚的思想也是各有千秋。文學作品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會產生特定體裁的作品,這一點就十分值得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總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能再是一個個單列的信息點,而應該是啟發性和思考性很強的內容。

6.活動與討論。活動與討論往往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所學內容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方式。西方國家在大學本科階段便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研究課題,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那么在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英語課堂可以更多的采取以討論和學生自己上臺授課的方式,引發學生在思考問題上的熱情。一般來說,學習上的惰性可能存在于每一個學生身上,中國學生總是認為每堂課的主要任務都在老師身上,老師在上面講,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坐在下面聽就是了。而這樣往往使得老師在提問時,大家也都很難去思考。而在課堂中或者課堂外,開展活動與討論則是將學習和思考的“掌控權”交到了學生手上。活動和討論加強師生和生生間信息的交流和反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思考,去分析、質疑和論證某一觀點的正確性或邏輯性,這也就是對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有效培養培養。而是用英語進行表述,則是對學生運用另一種知識結構進行信息表述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必然要參與其中。因此在全英文的環境下開展討論活動,更加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五、結語

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沒有人才就沒有發展,而沒有創新人才,就沒有中國在經濟、社會、科技、軍事等領域的創新。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這就導致了中國將在許多領域受制于人,與他國競爭就會后勁不足。中國由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學生思維,使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是緊密結合的。所以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就必須重視對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而英語由于其特殊的外語地位和與漢語截然不同的構成方式,也使學生需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恰當地使用。因此我們應力求英語教學的創新改革,并加大對英語教學的投入力度,改變對英語的傳統認識,使學生能在學習和應用英語的過程中得到批判性思維的鍛煉,而不僅局限于將英語作為一門使用工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布魯克·諾埃爾·摩爾,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M].朱素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2]付永慶,王傘,于蕾.論創新型精英人才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7):8-13.

[3]甘麗華.華中科技大學創新實驗班開授批判性思維課程[N].中國青年報,2011-06-24.

[4]顧穎.論大學英語后續課程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2,2(14):137-138,144.

[5]韓少杰,王小英.英語專業精讀教學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2009,30(6):67-70.

[6]黃源森.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7]王建平.批判思維教學方法在美國學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兼評保羅(Paul)的批判思維觀[J].外國教育研究,2002,29(5):47-50.

[8]呂慈仙,楊桂珍,程鵬,張大吉.綜合實驗班: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2011,33(3):49-51.

篇5

關鍵詞:思維方式;明辨性思維;C語言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260-02

在大學的教育和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而明辨思維提倡明辨式思維方式,是在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領學生把知識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知識的探索和尋求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明辨思維,是現代高等教育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1]。本文以廈門理工學院《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探討研究了在計算機語言類教學中學生明辨性思維的培養。

一、明辨性思維的概念及意義

明辨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又叫審辯性思維,主要指對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做出主張的思考[1]。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奇科分校的摩爾(Moore)教授,在其《批判性思維:走出思維的誤區》(美國大學最為暢銷的教材)中,指出明辨性思維有兩層含義:(1)對外界信息給予批判性思考,以做出積極的選擇;(2)人們可以應用于實踐的技能。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庸》(孔子思)里,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審問、慎思、明辨”,就是提倡明辨式思維方式[2]。

目前,國內高校雖然積極提昌素質教育,甚至將素質教育作為基礎課程設置在大學的培養方案中,但傳統教育觀念――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授課的方式,這種傳統教育嚴重抑制學生個性的發揮,使得學生盲目聽從,導致缺乏學習思維的活躍性和批判性,更缺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在高校的專業課程中,融入明辨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在信息時代的競爭力[3],同時也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明辨性思維的培養主要通過常規的課題教學來實現,它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和努力[4],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作為服務地方的應用型大學,特別是作為培養軟件工程設計專業人才的計算機專業,《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專業基礎課,是培養學生編程思想的重要課程,因此,在領導性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授過程中,融入明辨性思維的培養,對培養學生嚴謹的軟件設計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方案設計

芝加哥大學(培養了81名諾貝爾獎得主)校長Robert曾經說,“我們給學生一種這樣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脫離課本進行創新性的獨立性的思維;給學生提供一種教育,能夠從更高層面上,帶來一種靈活性,更好的適應未來的變化。”因此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獨立性的思維方式,逐步建立學生的編程思路。我們結合明辨性思維的核心思想,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強調學生的“主體”,設計教學的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如下圖所示。

(一)教學模式

改變以學生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仍然需要認真準備和設計每節課程的教學內容,但是在準備和設計課程中,增加引導性問題的設計,增設問題的探討時間,提供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思考的機會。在上課之前,教師先提出一些問題,給出下次課需要教授的新內容的編程題目,讓學生課后根據編程題目預習課本內容,準備好編程代碼。本次課前15分鐘,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的編程代碼,選出代表上講臺展示代碼,講解含義,并提出疑惑。通過教師的提問與點評,學生的疑惑,引出本節課內容。在下課之前5分鐘,再布置跟本次課程相關的具有一定難度和廣度的課后編程題目要求學生完成,并布置下次課程的預習編程題目。課后的習題編程題應該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上機運行測試多組數據,記錄測試結果。整個教學環節始終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與主動學習,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不再是單向知識的授予者,而是通過師生的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和探討者。通過這樣的主動預習、主動提問、帶著問題編程,提高學生的獨立編程思維意識和主動解決問題能力。

(二)綜合考核機制

課程考核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和檢驗重要途徑。基于明辨性思維的教學體系下,對學生的考核,僅僅基于書面考試,是不夠全面的考核方法。因此,基于明辨性思維為主導的教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應該是更加科學、合理、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能夠真正達到對學生在明辨思維培養下是否構建了編程思維的綜合考核方式。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課程的綜合成績構成分別是期中上機考試、期末上機考試、期末卷面考試、平時考勤、課堂和小組討論,課后作業,其所占比重分別是10%,25%,30%,5%,15%,15%。其中編程上機考試總比例占35%,平時學習態度、課堂與小組討論占35%,如此多樣的課程綜合考核模式,不會將實踐性強的編程課程最終的考評成績只是落定在期末考試卷上,而是通過平時的明辨思維導向的綜合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的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性和主動性。

三、結束語

基于明辨性思維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為主要目的。而基于明辨性思維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方案主要目的在于借鑒明辨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和創造性的導向,提高學生對編程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啟發式”教學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式”學習,建立師生互動,以課前帶著問題預習,課中積極討論,課后鞏固復習,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氛圍。這種以明辨性思維為基礎的編程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為學生打下夯實的編程基礎,為今后中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奠定編程基礎。

⒖嘉南祝

[1]雷紅,張曉霞,等.雙語教學中明辨性思維培養的探索[J].山西科技,2015,30(2):120-123.

[2]王麗麗.高校數學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3,(2):145-145.

[3]羅清旭.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1):81-85.

[4]瞿勇科,崔巖.高校數學明辨性思維教育的探索[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4(8):121-124.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ve Thinking of the C Language Programming Teaching Plan

WU Yun,ZHU Shun-zhi

(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4,China)

篇6

【關鍵詞】信息素養;I-skills;I-skills cycle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8―0034―04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在高校,信息素養是大學生終身學習的要素和基礎,只有具備了一定信息素養的大學生才有可能將他們的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環境之外,才能在復雜的社會舞臺中進行獨立的開拓研究與發展。當前社會,信息超載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單一傳統的培養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在這方面,國外許多學者顯然比我們先行一步,繼BIG6模式之后,I-skills cycle循環模式也闡述了如何來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Big6與I-skills cycle二者作為信息問題的解決模式,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并且都把重點放在對信息的搜索、閱讀和理解上,特別注重讓學生學習和了解“怎樣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而且把“運用信息”的要求,界定為讓學生學會識別:“哪些信息是需要的?”。其中Big6強調的是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流程:任務驅動尋找搜索方法收集信息運用信息表達信息評價信息,來有步驟的建構信息素養,體現了順序性;而在I-skills cycle循環內的各個部分可以分離開來,各個個體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從循環中的某一環節開始,并且不必要按順序執行,更多體現的是循環性。

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為: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及對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1]。信息素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開拓創新的前提,也是終身教育、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的基礎,是信息時代人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信息素養教育不是純粹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種以培養大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處理能力為目標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傳統的圖書用戶教育,還包括計算機運用技術、網絡應用技術和信息檢索技術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法規等方面的教育[2]。

一 I-skills的定義

為了支持信息素養這一領域的發展,JISC于2005年舉辦的兩期專題評議討論會上提出用I-skills(information-skills)這個名詞來涵蓋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E-素養(e-literacy)、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研究技能(research skill)幾個概念。I-skills的定義為:“The ability to identify,assess,retrieve,evaluate,adapt,organize an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within an iterative context of review and reflection.”[3],即“通過對問題的反復回顧反思,來識別、評估、重獲、評價、改造、組織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 I-skills cycle 循環模式

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社會角色和具體情況不同,需要的I-skills的水平也就不同。在有些領域需要個體具備專家級的I-skills,而在另外的領域可能只需要了解些基本知識或借助他人幫助就可以。

I-skills cycle(如圖1所示)給出的是一個在哪里,怎樣使用I-skills的方案,在不同的情況下該循環內的各個部分可以分離開來,并且不必要按順序執行。這個循環圖中每一步又各有幾個子問題。

圖1 I-skills cycle 的循環模式

1 確定/評估信息需求

進行任何新的與信息相關的學習計劃,都要求確定、評估信息需求,不管是確定還是評估階段,都需要考慮已有的信息是否需要更新、添加或改進,考慮它是否適應新的目的及其傳播途徑和媒體。

確定信息需求主要分為:

(1) 確定需要信息的性質和媒體。信息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存儲、傳播的媒體,我們在確定信息需求時首先應確定信息的性質和它存在的媒體。

(2) 與其他人協商(同學、老師)。當自己不能確定信息的性質和媒體時,可以通過和同學、老師進行協商,以及向這個方面的專家進行請教來獲得。

(3) 注意(適當縮小或擴大)信息源的范圍。已經確定了信息的性質與媒體時,可以根據需要適當的縮小或擴大信息源的范圍,來進一步明確信息的特性。

評估信息需求主要分為:

(1) 確定怎樣處理信息需要。

(2) 提取關鍵詞,形成搜索策略。根據自己已經確定的處理信息的需要,從中找出關鍵詞、并確定搜尋的策略。

(3) 選擇、評估信息源。當搜索的信息很多時,就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從中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對信息源進行評估。

2 定位/重獲信息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的渠道、方法來查找和獲取信息。例如通過搜索引擎,從一些相關的網站上,或者是通過查閱圖書和期刊等。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了不同目的而選用不同的策略來查詢信息,一旦需求的信息被定位(或者說是被確定)下來,就應該在Internet或其它書面材料中進行查找,每個人都需要理解這個過程。如果有人幫助進行搜索/查找,每個人應能簡介明了地表述自己要查找的信息。這包括兩個方面:

(1) 信息源。這是信息存在的地方,也是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搜索策略和途徑來確定出信息的出處。

(2) 選擇、回顧、保存信息,必要的話可以丟棄一些不用的信息。在查找信息的過程中難免會查到一些不是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時應從中選擇出自己需要的,并把它保存起來,而把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直接丟棄就可以了。

3 批判性地評估信息

如果我們是信息的最終用戶,那么這一步就要求自己把握。如果該信息還有其它用戶,那么他們是否完全理解了這一信息的目的和準則呢?這就需要個體具有必要的評估網上信息資源的能力,而這是與傳統的學術評價能力不同的。

(1) 對搜索過程中出現的大量信息,評估其質量、數量和相關性。當信息量比較大時,就需要對信息的特性進行評估,主要包括:信息的質量、信息的數量及信息的相關性等。

(2) 如有必要的話,可以修改搜索的策略。可以嘗試用不同方式或方法來搜索信息。

(3) 評估信息的權威性及準確性、公正性。當根據信息的特性篩選出需要的信息時,就需要對信息進行準確性、公正性及權威性的評估。

4 改造(創造/使用)信息

個體是否了解怎樣呈現信息(以最相關的方式,運用多種媒體)。如果是其他人為個體準備這一步驟,那么個體是否具有了解這一過程,運用不同媒體指導這一過程和評估結果的能力呢?

其具體的要求為:

(1) 理解、詮釋找到的信息是否符合信息需求。這是最基本能力,能對所獲得的信息做出適合與否的判斷,并能理解這些信息。

(2) 創造新知識。能夠根據已獲得的信息,創造出與之相關的新知識。

(3) 積累新知識。對自己創造出的信息進行記錄和保存,以備急需。

5 組織信息

個體或團隊成員應了解或知道怎樣參照源信息及管理數據,并對用到的信息源和收集到的信息作良好的記錄,以備將來參考之用。同時個體應該知道怎樣才能很好地組織其e-mail文件并釋放無用的數據。

其具體要求有:

(1) 對信息源和參考信息作良好的記錄。對于需要用到的信息,尤其是別人的成果時,應記錄好信息源和參考信息,以便現在和以后使用。

(2) 用合理的方法引用參考信息。對于需要用到別人的成果時需用標注注明作者及該內容的出處,時間等。

(3) 注意版權和剽竊問題。這是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信息倫理道德,正確面對信息消費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信息倫理難題,不要抄襲和剽竊他人的成果,支持正版,杜絕盜版。

6 交流信息

在多媒體信息化的環境中個體是否具有自我表達技能?是否能使自己的表達方式適應于任何一種環境呢?為了表達信息和知識共享,個體怎樣才能向一個虛擬學習環境上傳信息呢?這就要求個體具備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能力。

其具體要求為:

(1) 將信息有效地傳遞給他人。這是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只有能夠與他人很好的進行交流,才能進一步的向別人展示自己,才能讓別人認可自己,更好地適應競爭激烈而又復雜的社會環境。

(2) 運用恰當的方法與他人交流,溝通。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卻需要我們對不同的人選用不同的方式。只有恰當的溝通方式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獲得成功。

7 回顧反思

在整個過程中,最后一步就是要對結果進行回顧反思,思考整個過程的有效性及其效率,如有需要進行改進或添加一些新信息。具體要求為:

(1) 反思初始的信息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對自己確定的信息需求進行評估和反思,看其是否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2) 如有必要,重復上述步驟中的某些操作。信息素養培養過程中,可以有必要的重復其中的一些步驟,I-skills cycle循環模式作為一個問題解決模式,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其中的任一環節開始,到滿足自己的需要時結束。

(3) 理解整個過程,直到把信息轉化為知識,在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重復使用。

以上就是I-skills cycle的整個循環過程。每個學習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從其中的某一個環節開始自己的學習,構建自身的信息素養。

三 應用I-skills cycle循環模式來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教學實施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信息素養的獲得應該是滲透式的,不是可以灌輸和孤立培養的,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必須在特定的情景和過程中才能逐漸融入。

I-skills cycle循環模式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搜尋利用和評價信息來解決問題。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來促進大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和自身信息素養的構建。I-skills cycle 循環模式所提供的七個技能(七個階段)也是信息素養人所必須具備的信息技能,它有助于將大學生的各種孤立的計算機知識與信息檢索技能進行整合,使之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信息素養。

I-skills cycle是繼Big6之后的又一種開放性的教學策略,是一個探索、發現和知識整合建構的過程,I-skills cycle的教學過程實際上也是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構建過程(見表1)。科學周密的教學設計可以使這種效果更優化。

四 I-skills cycle循環模式對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啟示及其意義

I-skills cycle的提出為有效培養大學生信息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并通過這些能力的獲取來達到提高信息素養能力的目的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模式。I-skills cycle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構建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途徑。

1 I-skills cycle是一種有效的解決信息問題過程的模式

I-skills cycle模式給了我們一個解決問題的分析框架和解決步驟,即通過上面提到的循環模式來解決問題。通過這個過程,大學生分析問題、確定問題和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運用信息解決問題、自我評價和批判性思維等一系列的能力得到了鍛煉[4]。

2 I-skills cycle循環模式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提高他們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

信息意識是人們對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的自覺程度,由信息的主體意識、傳播意識、更新意識、道德意識等組成。這幾方面在I-skills cycle模式的幾個步驟中均有不同側重體現,有助于在實際應用操作中提高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對個體信息行為起到控制的作用[5]。

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是信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模式中通過第二步定位信息需求,確定搜索和策略搜索范圍,第三步批判性的評估信息則強調了選擇和鑒別信息資源的能力,要求學習者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通過利用恰當的檢索工具和檢索策略獲取所需的資源,以提高他們對信息資源的獲取、把握和決策能力。

3 I-skills cycle模式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信息素養是創新的基礎,只有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激發人的創新意識、思維和行為。步驟四就強調了能夠根據已獲得的信息,創造出與之相關的新知識并積累新知識的能力。而在其他幾個步驟中也都針對創造性的地確定、評估、組織并合理利用信息提出了要求。

4 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們獲取信息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當大學生具備了較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創新,從而得出有價值的信息,并把它用到學習生活中來解決各種問題。I-skills cycle模式提出了一個解決信息問題的系統步驟,經過確定信息需求、評估信息需求、重定位信息、改造信息、組織信息、交流信息、回顧信息等一系列操作來解決問題,這對于形成系統思維并內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定作用。

5 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復雜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當前是個紛繁復雜,信息豐富的社會,只有具備較好信息素養的大學生,才能更加從容的適應社會需求,促進自身的發展。

五 總結

在實踐層面上,雖然也有基于信息素養培養的文獻檢索課及專業課課程改革與整合的探討,但都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許多實施方案還都不成熟,缺乏影響力,還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而在專業知識學習上就顯得更為不足。而I-skills cycle模式能夠很好地彌補上述的不足,對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步驟的提高I-skills并沒有受到重視,有時候會成為個體發展的障礙。因此,真正理解提高I-skills 對不同目標群體的好處,對于提供有效的支持性活動還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標準[DB/OL].

[2] 王菲.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途徑及模式[J].教育探索.2006,(5).

[3]

篇7

關鍵詞:WebQuest探究;思辨能力;課堂辯論;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050-02

一、引言

外語教學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課程,更是一門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育課程。思辨能力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在語言教學特中,培養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國內外學者(Geertsen,2003;Paul & Elder,2006;林崇德,2006;文秋芳等,2009)對思辨能力的內涵進行研究,其核心要素可概括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評價能力。目前關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研究更多關注英語技能課,如精讀、口語、寫作等。目前在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和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教學環境下,如何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對話性及充分發展辯證性思維能力的多元性課堂環境是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以WebQuest探究方式為教學模式和課堂辯論為教學內容相結合的培養策略來探究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

二、研究背景

1.思辨能力構成。思辨能力實際上是人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特的統一體,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評價等三項技能,情感特質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五種性格特征(文秋芳等2009:42)。國外對思辨能力構成比較有影響力的理論框架是美國德爾斐項目組的雙維思辨能力模型、Krathwohl & Bloom的類級模型、Paul和Elder(2006)的三元思辨能力模型。國內學者也進行了思辨能力構成和測量方法的研究,如林崇德(2006)提出了三菱結構思維的模型,即“建立(思維評判)標準便于自我評估、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個體的思維能力,同時也便于對他人的思維能力進行評價”。文秋芳(2009)提出了包含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兩個層次的思辨能力模型。國內外學者也開發出了多種思辨能力量具。如“加利福尼亞思辨技能量表”、“加利福尼亞思辨傾向問卷”、“劍橋思維能力測試”;文秋芳(2010)設計出了供國內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量具。

2.思辨能力培養模式――WebQuest探究法。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和大學英語教學的整合研究是近年來外語教學和研究關注的熱點(樊燕龍,2012;劉曉民,2013)。借用網絡平臺的學習模式,學生通過更多的自主學習,可以激發和提高思辨能力。

WebQuest是由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授伯尼?道奇于1995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是一種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式學習活動。WebQuest主要由引言、任務、過程、資源、評估、結論六個部分組成。引言部分是給學習者設定學習場景,可以通過布置任務或提出問題的方式;任務部分的任務設計可以有很多種類,如問題分析和解決、作品設計、文章撰寫等,以文字形式,口頭形式,或是PPT等電子形式;過程部分為設置解決問題的支架是WebQuest的重要步驟。資源部分為學習者提供事先篩選過的網絡資源;評估部分為對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結論部分為讓學習者在學習結束時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擴展學習內容。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內容及研究對象。本研究開以WebQuest為切入點,提供給學生一些網絡資源,如網站來幫助學生提高信息解讀能力。然后,通過課堂討論辯論以及小組合作來提高學生的信息整合及分析能力。最后,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所有相關知識進行推理和論證的能力。本研究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級非英語專業一年級4個自然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2個實驗班和2個對照班。實驗組班級以課前WebQuest、課堂辯論以及課后反思相結合來組織教學活動并以此為培訓形式進行思辨技能訓練。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①學生的思辨能力狀況和變化情況?②辯論是否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2.實驗結果分析。①針對性思辨技能培訓有助于提高學生思辨思維能力。針對第一個研究問題學生思辨能力狀況及變化,本研究參照《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CCTDI》和文秋芳等制定的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編制了30個客觀題考察量表,分別在兩個學期進行了前測和后測的對比分析。運用SPSS軟件進行獨立樣本和t檢驗分析,前測結果表明實驗組(1)和對照組(2)思辨能力前測結果接近,而且無顯著性(P=0.865>0.05)。需要指出的是,經過兩個學期的思辨能力技能培訓,后測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如表1和表2。②基于WebQuest和課堂辯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在推理能力特征方面的顯著變化。本研究以兩張圖表作文和問卷調查為研究工具,來系統檢測學生兩個學期的思辨技能變化情況。針對圖表作文,從主題理解切題性、主題闡析充分性和主題推理條理性和綜合技能進行了專項評分,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

測試結果顯示,兩次成績的平均分有一定提升,其中學生的推論能力有顯著地變化。在學生在確立論點后,由不注重論點間的邏輯關系,逐漸過渡到有意識地確立論點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種推理式思考特征是思維技能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體現。

四、結論

本研究通過運用WebQuest教學模式結合課堂辯論的教學方法,得到如下啟示:

1.針對課堂辯論和討論的主題,學生通過獨立或協作討論式方式利用網絡資源“探究,調查,尋求”等多種方式收集整理所需素材,并不斷建構并積累其論證、論題、假設等推理知識,能夠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起到輔作用。

2.課堂上采用辯論式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在辯論過程中的傾聽和判斷,提高他們在識別推理過程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這種教學方式將思維能力的培養滲透于具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練習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語言技能,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3.WebQuest教學模式和課堂辯論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模式,有利用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Geertsen,H. Reed. Re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igher-level thinking[J]. Teaching Sociology,2003,(31.1):1-19.

[2]Paul R & Elder L.The Miniature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Concepts & Tools [M].California:Th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2006.

[3]樊燕龍.大學英語網絡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思辨能力評估與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8):130-133.

[4]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5-42.

[5]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13,(5):59-66.

篇8

[關鍵詞]英語自主學習 歷史性反思 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王相順(1976-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公共學科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與文化教育。(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113-02

一、自主學習理論的淵源與歷史性反思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學習策略研究的興起和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的確立,自主學習逐漸成為語言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到了90年代,西方外語界對自主學習的研究與實踐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自主學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過程的先決條件,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重新給予新的關注。教學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學習者被賦予新的內涵,他們應具有分離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作出決定及獨立行動的能力,能夠擔負起自身學習等更多的責任。自主學習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Ellis等積極探討了“優秀語言學習者”的一些基本特征,即他們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能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學習技巧。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教學更多地重視升學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疲于死記硬背,根本顧不上考慮太多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學習和運用。進入大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學習的自增加了,但是卻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外語學習方面面臨著更大挑戰。一方面對語言學習的認識需重新定位,外語學習對他們的專業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其未來發展有多大的影響等,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其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傳統的基礎教育階段之后,他們學習的自主意識、創造性認識基本處于缺失的狀態,教師也時刻感受到學生學了七八年英語而“不懂”“不能”的尷尬局面。所以面對新的教學階段和新的教學對象,作為教師指導學生怎樣學習,從某個角度來說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建構主義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自主學習發展的基礎,他們認為學習者能獨立地選擇學習目的,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材料、方法、任務,最后能夠選擇對學習進行評估的標準,即學習者對自己的整個學習負責,其主要特征是強調學習者自身的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狀態,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批判性思考的過程,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能獨立作出決定并按照自己的決定進一步采取學習的行為。學習者學習的效果主要是通過學習者本人的自覺監控和自我管理取得的。通過對自主學習的特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高職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外語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

在我國,直到20世紀末自主學習才引起外語教育領域的關注,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很多學者認為自主學習理論源于歐美國家,但是縱觀我國古代教育的很多著作,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的很多教育家對自主學習都有一定論述,如孟子“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的觀點,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觀點,朱熹“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某只是做得個引路”的觀點。另外,自主學習在古代教育著作中也有體現,如《學記》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自主學習有一種非常樸素的元認知,他們都強調了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反省、自我監控、學會學習對學習者獲取自主知識的影響。中國古代這些樸素自主學習的認識與現代教育理論是非常吻合的,可以說是現代教育理論的源頭。所以弄清楚自主學習思想的淵源,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的古代先賢對一些教育思想的論述都是樸素的原始教育觀,他們的教育思想還沒有形成一種體系,所以如果從教育學,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這種思想應該起源于現代歐美教育理論體系。歐美教育家對自主學習的條件、過程、目標的視角以及自主學習的個人、社會、心理層次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如美國教育家齊莫曼從五個方面來研究自主學習的狀態:自主學習的動機與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計劃、學習調控以及對物質和社會環境的利用等維度。他認為自主學習者具有內在或自我激發的動機;學習方法有計劃或已達到自動化程度;對學習時間的安排定時而有效;能夠意識到學習的結果并對學習的物質和社會環境保持高度敏感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自主學習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活動。作為一種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經歷了一個從自律到他律、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作為一種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獲取學習策略、學習反饋和幫助,不斷和周圍環境互動建構意義,從而獲得能力。在高職階段英語教學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積極主動的主體參與意識對學習者本身語言能力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高職階段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可能性策略

針對當前大學生英語自主能力的缺失現狀,我們從以下三個層次提出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外語教育環境資源,培養有利于學生語言知識汲取的有效途徑

學生語言能力提高的關鍵因素在于最大限度地為其創設接近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時候外語教師很難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他們只能為學生提供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和一些網絡資源,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學生接觸目標語的機會,擴展了其了解目標語文化的機會,增加了其語言實踐的機會。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普及為教師充分開發英語教育資源、建立網絡教育平臺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教育空間。同時也為師生雙方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就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利用便捷的網絡教育課程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能力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平臺師生雙方都可以實現即時互動,師生雙方可以實現作業的即時探討,解答學生的疑惑和師生雙方的互動反饋。網絡教育技術的充分利用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和交流平臺,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總之,為了發展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能力,環境教育資源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高職學生專業特點和年齡特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既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實施過程中還應該注意教學進度易操作的特點。只有在這樣的資源環境下,學生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資源庫,最大潛能地超越自己。

(二)加強高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動機的培養

在高職階段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學習意識和學習動機兩個方面入手,因為語言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動機是構成學生外語學習最關鍵的核心內驅力。這種內驅力的產生能促使學生產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愿望和動力,使其產生一種自覺的語言學習狀態。但是這種內在的積極語言學習狀態主要還是取決于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自主學習的時候要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其語言學習的自信心。但對高職學生來說,要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主要是靠學習者自身,而不能完全靠教師的課堂教學來完成。在課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積極參加一些英語課外活動,如參加英語社團活動、觀看具有教育意義的英文電影、鼓勵其與外籍教師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這些活動都有利于學生樹立語言學習的自信心并激發其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在語言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學習方式的改變,由于受到多年基礎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語言完全出于應付考試,在學習方式上完全是一種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方式,他們在學習上沒有一點自,進入大學之后很多學生一時很難在學習方式上有一個大的改觀,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慢慢引導學生,幫助其克服語言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勇于在同學們面前用英語表述自己的思想。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感受,以鼓勵為主,多鼓勵少批評,幫助學生解除英語學習的心理障礙,因材施教,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語言學習環境。

(三)明確大學英語教師的定位,回歸大學英語教師的自主空間

在學生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擔負著指導者、合作者、監控者等多重身份,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面臨著兩大挑戰:首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自己教學主體地位功能的全然發揮,一些教師由于缺乏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認為學生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對學生缺乏必要的指導,從而導致把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變成一種放羊式的教育過程。其次,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教育管理者的壓力,不得不面對學校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這樣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從而導致了教學形式的僵化,這種現狀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教師自主的空間。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擺脫上述兩種情況的羈絆,一方面在自身上解決認識上的局限發揮自己主導的空間;另一方面,學校管理層也應該多聽取一線教師的積極建議,把教學的主動權還給教師,給老師足夠的自主發揮的空間。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語言自主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總之,自主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大學英語教學正逐步形成以發展個性為目標,以服務社會為歸宿,以適應個人需要為原則,以學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為活動方式的教學理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反思、頓悟和自醒,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學習任務中體驗成功和喜悅,進而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孫智慧.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新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4).

[2]王利芬,駱四銘.試論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制約因素[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3).

[3]唐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J].教育評論,2009(5).

[4]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關鍵詞: 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以學生為本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國際教育委員會于1996年提出:“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將人的尊嚴和全面發展的目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思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相當多的高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停留在口頭上的多,落實到工作中的少;注重教學控制的多,倡導教學自由的少。本文擬在分析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各種弊端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

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

1.學生轉專業十分困難

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多數對所選專業的認識不足,有些甚至僅憑對專業名稱的直觀解讀;或因分數不夠,被迫放棄心儀專業;或因滑檔被調劑到其他專業。據有關調查,在校大學生不適應所讀專業或對所讀專業不感興趣的占被調查者的43.4%[5]。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出臺了關于轉專業的相關規定,但多數以大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總成績排名在專業前3%或5%以內才被允許調劑,所以轉專業成功的學生極少。

2.學生選課的自由度低

目前,雖然高校基本上都采取學分制的管理模式,但在課程開設方面,仍然依照學年制模式,每個學期的課程安排是固定的,大多數課程也以必修課的形式出現,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能力、喜好、未來職業規劃等自由選擇課程和學習進程。另外,教師能力、教學風格和水平不同,但在學生選課前,學校一般早就確定了上課的教師,學生無法自主選擇。

3.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化

大學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允許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不僅如此,還應該為學生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創造條件,提供平臺和便利。但在我國某些高校,其教學管理制度與中小學并無實質性區別,如:學生需在規定的時間到規定的地點上課,有嚴格的課堂考勤制度,教師上課點名,學校有教學督導部門組織專人抽查,出勤率與學生平時成績掛鉤,缺課到一定的次數,不得參加該課程的結課考試,不能獲得該課程的學分。

4.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度低

擁有參與學校管理權是學生作為學校主體的必然體現。聯合國在《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展望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國家和高等院校的決策者應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并應將他們視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負責的參與者。這應包括學生參與有關高等教育問題的討論、參與評估、參與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并在現行體制范圍內,參與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但目前,學生很少參與到學校日常事務管理中來,在學校建設、教學管理、校園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都沒有足夠的發言權和決策權。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管理體制僵化

我國高校的運行體制基本還屬于計劃經濟模式,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現象比較嚴重,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仍被當做是單純的管理對象,主體地位和學習自由沒有從制度上得到保障,多樣性的學習和生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這種計劃經濟式的宏觀管理體制是導致現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缺陷的重要客觀外因。

2.教育觀念陳舊

從學校內部來看,教育觀念陳舊是導致現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缺陷的主要內因。現行的教育價值觀是以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忽視個人的價值體現和個性發展。現行的教育管理則以學校為本位,注重教學控制,教育管理者把自己和學生看做是單純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他們把教育行為簡單看做是向容器里灌輸東西,灌什么,怎么灌,灌多少,都可以很容易地從外部嚴密監控起來[6]。在這種教育觀念指導下,教師缺少教學自由,學生缺乏學習自由,教師成為教學機器,學生成為學習工具。

3.教學資源不足

1999年至今,我國高等教育已加速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高校的驟然擴招,直接導致教育資源的投入跟不上節奏。高水平人才引進困難,教師隊伍平均水平下降,專業設置不盡合理,課程資源嚴重不足,教學及生活服務設施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對策及建議

1.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利

大學生的心智已基本發育成熟,注重理性思維。他們都有各自的夢想與追求,每個人的文化水平、知識結構不盡相同,興趣愛好也各異。所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他們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和選擇。因此,學校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自主選擇,盡可能地創造有利條件,滿足學生在選擇專業、課程、教師、學習進程和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幫助他們快速成長、成才。

2.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傳統的教學管理強調共性,忽視個性。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則強調把學生作為發展中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由,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喜好、基礎狀況和發展潛能,分層教學,區別指導,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被重視和成功學習的快樂。學校要積極打破一切束縛學生能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使每個學生都能認識、發揮和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積極挖掘隱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力。

3.建立更加科學的培養模式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通識課程和創業課程的比例,擴大學生自由選擇課程和教師的權利,加強校與校之間、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在教學方法上,一要注重小班討論教學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二要積極推行本科導師制,為一些求知欲強、有特殊要求的學生提供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的訓練,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三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積極發掘和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4.加強優秀教師隊伍的建設

大學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取決于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既是決定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又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就是師資隊伍水平的差距。目前,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普遍存在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嚴重缺乏學科帶頭人、教風和學風不良、教育理念落后、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等問題。所以,大學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集中優勢資源,舍得投入,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擺放到學校發展戰略最核心的位置上。同時,引入良性競爭機制,逐步淘汰那些只會照本宣科、程式化教學的教書匠。

5.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

學校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并建立相關規章制度,確保學生在學校事務管理方面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學生參與管理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校發展方面,如學校未來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等;二是教學方面,如專業課程設置、選課制度和教學質量評估等;三是科研與學術交流方面,如參與課題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等;四是助學評優方面,如獎學金、助學金的評定、發放,優秀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的評選,等等;五是學生學習和生活設施方面,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宿舍、食堂、醫院、運動和娛樂場所等相關配套設施的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等。

6.營造出色的校園文化

大學教育質量,與學校所創建的教育環境息息相關。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校園文化無法培育出一流人才,世界上所有的知名學府都有自己獨特的引以為傲的校園文化。營造出色的校園文化,至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努力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真理”和“對祖國負責”的大學精神文化,沒有熱愛科學、崇尚真理和為人類文明、國家發展作貢獻的歷史使命感,又怎能腳踏實地,以忘我精神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去?培育一流人才也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推崇學術自由,容忍并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營造出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文化環境,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培育大學競爭意識和學生想象力的校園文化,只有競爭才能激發出大學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加速人才的成長和流動,而任何意義上的創新都離不開大膽的創意和豐富的想象力。

參考文獻:

[1]鄧義桂.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問題與對策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3):159-164.

[2]王世華. 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及啟示 [J].中國高教研究,2007,(1):4-7.

[3]姚利民.論大學教育以人為本[J].現代大學教育,2005,(6):67-70.

[4]向贛生.淺論高等教育“以人為本”[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22,(1):112-113.

篇10

[關鍵詞]大數據思維;職業教育學生;雙創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4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2-0-02

當前,人類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云計算、挖掘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得到了廣泛使用。高職教育培養人才需要適應人才全面發展的標準,提升雙創(創新、創業)能力,是目前改革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1 大數據內涵

大數據比較權威和公認的定義是,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符合“4V”特征的數據集,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

2 大數據思維的特點

2.1 4V

2.1.1 Variety

大數據數據源異構復雜、種類繁多。從數據格式來看,大數據包括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

2.1.2 Volume

半結構化及非結構化數據占總數據量的 80%至 90%,增長數據將比傳統結構化數據快 10 倍到 50 倍。

2.1.3 Velocity

有些大數據對數據實時處理要求非常高,包括感知決策、實時查詢、實時搜索等實時性應用。

2.1.4 Value

由于大數據模型的不斷改變,同時數據只有在特定時間空間當中具有價值。就需要不停調整高效處理模型來適應新的數據模型。

2.2 容亂性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涌現了非常多的新技術,實現了采集、處理、分析、應用海量數據的結構、半結構以及非結構化,讓人們可以將隱藏在海量數據中的信息挖掘出來,同時精確地對陳舊觀念提出變革標準。保證學生認識大數據的同時,還可以對大數據時代中海量數據進行處理。精準的樣本數據已不再是影響數據分析結果的主要因素,接受混亂,可以為人們對世界的觀察打開另一個廣闊的新起點。保證在大數據時代可以保持思維清晰,有效的提升挖掘可用信息的效率。

2.3 相關性

小數據時代,人們不懈追求相關現象的因果關系。事實上,嘗試使用有限的樣本數據來研究現象中的內在機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小數據樣本數據本來就有限,無法將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間互相聯系反映出來,也是小數據無法真正克服的缺點,大數據技術出現后,促使人們從海量數據當中挖掘有關系的現象,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并預測未來成為可能。亞馬遜利用大數據分析,按照讀者過去買書喜好針對性的為用戶推薦。其分析的數據包含:讀者對哪一種圖書感興趣、讀者買過哪種書、翻閱圖書時間等等。結果表示,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圖書推薦要比人工分析推薦圖書銷量高出100倍。僅僅是因為亞馬遜將圖書銷量之間的相關性挖掘出來。所以,將事物中的相關性發現,就可以為掌握目前和預測未來提供參考。

3 大數據思維提升職業教育學生的雙創能力

3.1 大數據思維提升職業教育學生的創業能力

3.1.1 注重利用網絡平臺,培養學生創業意識

目前,網絡變成了高校學生自主學習、獲得新知識的重要渠道,成為高校學生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實用性工具,還是極為關鍵的思維方式。從高校學生個體發展情況來看,從他們心理需求出發,深入了解分析,利用網絡將學生的創業意識進行培養。網絡作為平時的使用工具,一旦使用不好,只會浪費時間,做無用功。因此,學校應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充分發揮網絡的優點,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做好萬全之策。

3.1.2 推行個性自主的創業教育

由于學生的個性氣質以及成長環境不同,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存在顯著差異,所以,個性化的創業教育需要越來越明顯。學校需要將學生興趣、優勢、潛力以及創業愿望等不同預期綜合起來,實現個性化教育指導,確保學生的創業激情,激發創業欲望,實現學生創業理想。大數據帶給創業教育個性化支持:學校可以按照學生上網瀏覽、在線學習以及圖書館借閱書目,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需求進行分析,靈活地對創業課程進行調整,更好地確保教育的有效性。學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和創業相關的在線網絡實踐學習,對模擬創業、電子商務和實體創業進行嘗試,從而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

3.1.3 提高教師的大數據教學能力

首先,教師要主動增強大數據意識,具有一定的數據分析和使用能力,這也是進行大數據創業教育的基礎。另外,除去傳統的創業教學知識外,學校還應使用專項培訓、引進企業和領域專業人士、校企合作等形式,組成一支和大數據背景銜接的高水平、綜合性創業師資隊伍,實現對學生大數據創業技能和實踐的有效指導。其次,教師要按照時代背景,不斷進行教育形式的創新。教師要使用互聯網線上線下教學的良好互動,將翻轉課堂和微課形式融合,將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還可利用實踐性教學模式,綜合網絡創業培訓和模擬創業實踐,通過全程針對性、啟發性的指導,推動學生提高創業技能。同時,利用網絡社區、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搭建創業服務載體,既讓學生有交流學習的機會以及相互幫助的平臺,又可以提供給學生創業學習實踐的及時信息。

3.1.4 培B大學生對數據信息技術的興趣

大部分的大學生,尤其是從事商科的大學生,一直錯誤地認為數據信息技術的學習是理科生的事情。但在大數據時代,面對巨大的數據直接對公司重要決策有影響的前提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在數據面前不動搖。提升大學生對數據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不是否定專業化教育,而是作為一種非常強勁的補充。大學生可利用自己選課學習、團隊專業人士知識補充,彌補知識的缺乏和不足。

3.2 大數據時代提升職業教育學生創新能力

3.2.1 改革業教育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表現出教學的秩序性,但由于學生的思維受到框架約束,創新能力并未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大數據教學可以利用學生學習興趣的傾向,在某一項課程中加入有個性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習效率,消除學生厭煩學習的情緒。另外,大數據教學為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學活動因分析數據產生而進行改動,同時不斷出現新知識和教學方式,保證教學內容更加具有先進性。因此,網絡教學變成了職業教育中普遍的教學模式,而將其歸入到教學計劃中,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學習,是一種精準化、個性化的教育。

3.2.2 提升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

利用大數據的思維理念,將校園管理中多種軟件系統平臺綜合到校園云中,建設智慧校園,將云聯網、物聯網、互聯網進行充分有效連接,掌握校園中多種數據信息,給學校發展和應用教學提供更加有力的決策依據。智慧校園是根據云計算的大數據實現教師教學行為,保證教學活動,分析和預測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保證學校領導對最新的管理和教學信息進行掌握,使學校教學管理更加科學智能化。

3.2.3 發揮優化資源的助推作用

教育大數據作為學習分析的重點對象,大數據的不斷升級,綜合了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和教師領域的知識,提供服務給教學和學習,在教學學習過程發揮監督跟蹤作用,是評估教學學習效果的一個工作流程。學習分析技術可以促使教學方法和評估多樣、便捷,提升學習管理系統可依靠智能化的技術手段,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將學生學習體驗的廣度、深度進行提升,指引學生提高自我學習、監督、管理、激勵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學校管理決策的效果,更好地推動教育資源的優化分配。

4 結 語

從世界的發展歷史來看,每一次的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也對人們的思維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作為職業教育的工作者,應培養學生的大數據思維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學生的創業煩惱。

主要參考文獻

[1]郭小平.用大數據思維提升高職學生的雙創能力[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8).

[2]陳亮.論大數據思維下的學生學習品質培養[J].基礎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