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2: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

篇1

【關鍵詞】民族元素;藝術設計;運用實踐

對于研究少數民族的研究人員來說,少數民族圖騰是他們主要的研究的文化,因為每一個圖騰的背后都會有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然后逐漸就成為該民族的圖騰。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趨勢下,西方文藝設計理論對中國文藝設計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中國藝術設計的領域,主要表現在風格單一化、視角局限化等不足的地方,這就說明了我國文藝設計理念中缺乏民族元素,是一種對民族元素的不肯定的方式,而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是通過人們的思考和長期勞動過程中的智慧總結,其對當代藝術設計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把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是大勢所趨。

1.民族文化的代表

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逐漸的被人們重視,在藝術中也開始融合起來,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一種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將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到藝術設計中,是現在時藝術發展的大方向。在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主要有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壯族的民族文化等。蒙古族圖騰是狼,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草原,過著游牧生活,狼也在草原生存,主要捕殺牧人的羊來生活,但蒙古族為什么還會把狼作為圖騰呢,因為,蒙古族很好的理解自然中的規律,保持生態平衡,保證本民族能夠很好的在草原上生存。鄂溫克族的太陽花是美好愛情的象征。

2.少數民族文化在藝術中的應用

如果想把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到當代藝術設計中,就必須了解少數民族元素所代表的含義。必須處理好其與當代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才能將獨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到當代藝術設計中去,使民族元素在真正意義上得到合理有效地應用。設計師們必須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設計師首先要思考在將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到當代藝術設計中,不僅僅是對少數民族元素的簡單表面上的吸收,而是將少數民族元素的含義和現代藝術設計的思想有機的結合起來。在獲取少數民族元素表面表現特征之后,將蘊含在元素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很好的展現,使其傳承下去。現代藝術設計和少數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對現代藝術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真正體現少數民族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價值。因此,在少數民族元素應用過程中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當代藝術設計中應廣泛的使用少數民族元素,增加藝術設計的活力與魅力。當代藝術設計中有很多都運用了少數民族元素,其主要關鍵就是根據各元素意義和運用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將少數民族元素分為直接應用和利用其意義、象征的隱性運用兩種方式。

2.1直接應用少數民族元素

直接使用少數民族元素這種方法是對少數民族元素的特點進行最簡單的應用,即是將這些元素通過一些簡單的裝飾之后直接應用到其設計作品中。這種應用方式,在對少數民族元素進行應用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直接應用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對圖形、色彩,甚至是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物件的應用,通過對少數民族元素的直接應用來表達設計者的設計理念以及隱藏于這些元素背后的民族特征,讓人一眼就知道該少數民族的特征。比如將民族服飾上的一些圖案或者將民族服飾設計風格直接運用到設計畫面中,這就是對少數民族元素的直接應用的體現。

2.2使用少數民族元素的象征意義

少數民族元素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直接象征,同時也是民族精神最好的展現方式,少數民族元素也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組成必要元素,它是少數民族多重的文化含義和民族意義的最好詮釋。少數民族元素是由民族圖案、喜愛色彩、建筑結構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形式直接地表現出來,這些元素呈現出其少數民族追求美好的愿望以及民族情感。因此,在當代藝術設計中,使用這種豐富內涵的另一種應用方法就是隱性運用。在現代藝術設計上有些作品都很好的詮釋了這一應用。

3少數民族元素在當代藝術設計應用中的意義

現當今社會,藝術設計處在信息化、經濟化與民族化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傳統的藝術設計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沖擊。這種形勢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傳統的藝術設計觀念進行改革,重新對傳統設計元素進行剖析,應該適當地將少數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在在當代藝術設計中。將少數民族元素與當代藝術設計相結合具有其現實意義。首先,民族特征是少數民族元素的集中體現,在當代藝術設計中加入少數民族元素,使少數民族元素得到了充分利用,民族元素更好地與當代藝術教育相結合,增強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民族感同時具備民族特色。在藝術設計中加入少數民族元素就為當代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其次,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作為千年來不斷延續的精神力量,將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到當代藝術設計中,就可以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關注和重視,使少數民族的民族財富得到最大限度的繼承和延續,使其在當代藝術設計充分發揮民族元素的價值。因此,將少數民族文化運用到當代藝術設計中,在新的環境下民族文化也會有相當強的生命力,也可以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新生。最后,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少數民族元素運用到當代藝術設計中,可以民族文化良好的傳承下去。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當代藝術設計在面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之后,將少數民族元素進行吸收和應用是非常必要的。少數民族元素的使用為我們提供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為我們當代藝術設計指明了方向。對于少數民族元素的應用上,必須注意元素在少數民族傳統中所代表的具體意義,處理好這些意義和我們當代藝術設計的理念有著哪些聯系和區別,很好的將少數民族元素和當代藝術設計有機的結合起來,就會有大量的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張靜淼、壯錦圖案的民族文化內涵[J].藝術探索.2013.04

[2]許劭藝、設計藝術心理學[J].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2.09

篇2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方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對文化進行傳承,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場所是學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哪些?我們該如何評價?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本文試以凱里學院開展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方式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解答。

一、加強科研投入,切實保護傳承基礎

通過對某一事物進行科學研究,可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內在屬性和發展規律。高校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活動的投入主要有這幾方面作用:通過科研活動可對少數民族語言、風俗、藝術表現、建筑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出該民族的的歷史、文化等特征,通過深入分析研究,了解該民族的精神內核。這樣,一方面可最大限度的通過相關民族研究活動的結果,留存其民族原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將對少數民族的研究結果與主流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后,我們可尋找雙方不同的特點,從大的研究層面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而加強科研投入,可利用經濟力量的導向作用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通過學校的科研支持,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更為側重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上去。而這些課題都是研究人員考慮到學校自身的特點,再結合地區民族文化而提出的,是有針對性、有目標的科研任務,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播、保護、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一個有效的系統的組織機構可為事物發展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而建立相關研究部門或基地,一方面可保證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課題能夠進行下去;另一方面能將科研人員進行有效地組織,避免了資源和時間的浪費,以爭取在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中取得更大的進步與更多的成果。爭取建立起完善的科研體制,從而有效率地進行同時同步的傳承工作和教學活動。凱里學院正是看到了一個好的組織機構對科學研究產生的巨大影響力,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加強了原生態民族文化科研平臺建設。該校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申報并獲準成立了省級人文社科基地“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校內外科研人員,有效地推動了基地建設和原生態民族文化理論研究;二是設立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和原生態民族歌舞中心管理機構,使得該校的少數民族文化研究體系趨于多樣和完整[2]。僅在2011年度,這兩個中心的專職及兼職研究員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少數民族文化科研成果就有100余篇[3]。總之,通過建立相關研究機構可為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力量保證。而從研究的角度出發,對少數民族實物進行留存可為日漸消失的文化提供實物依據,宣傳展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于喚起廣大民眾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和傳承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助于人們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內涵和精髓。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在傳承和發展當地民族文化上具有低層次性和迫切性,宣傳展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能促進民族文化在民眾生活中的應用,可以注重對鄉風民俗的培養,讓民眾在生活中產生運用本民族優良文化的習慣。其次,宣傳展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并能夠促進本民族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07年,凱里學院在原來“苗侗文藝館”的基礎上完成擴建“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館”,其目的是把該校多年來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間文化加以保護、研究,使之成為有別于其他同級院校的一張精美的名片和對外宣傳的舞臺。在這一基礎上,校方多次劃撥專項資金供博物館去民間收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實物展品,包括清水江文書及其他苗侗生產生活實物。建立“博物館”是較好的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活態保護的方式,因為最能繼承保護文化原有價值的大多是最傳統的傳播方式,隨著“博物館”的建立,能讓“人際傳播”這種最接近其原始狀態的繼承保護方式,通過“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館”得以實現。博物館能使用多樣的方式方法保存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民俗狀態等,這不僅對其保存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而且也可以滿足科研者們的需要[4]。該校的這一舉措,一方面使得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通過參觀等方式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還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保護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實物,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多可供查看的物質實物。

二、合理設置課程,轉變學習模式

“課程”與“文化”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課程是文化的精華表現,是文化傳承的必要手段,文化是課程的重要載體,是理解和認識的總結。一方面沒有“文化”就不可能產生“課程”;另一方面,如果缺少“課程”作為手段,那么“文化”傳承在學校教育中就無從體現。而課程的設置方式可影響教育接受體———學生的感受和后續學習效果。在民族地區高校設置少數民族文化課程體系時的思考方向是要讓民族文化知識進入課堂,在各學科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知識[5];要從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出發;要從如何讓外民族的學生對所學習的少數民族文化由沒興趣向好奇、由好奇向最后認同這個民族的角度出發;最重要的是課程設置要讓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正是從這點出發,凱里學院從2004年9月起就啟動實施了民族文化特色課程體系建設。近幾年來,特別是升格為本科院校以后,該校進一步明確了“辦特色之校、育特質之才”的辦學思路,著力打造以原生態民族文化教學科研體系為核心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推動了“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目前該校的民族文化教學課程體系設置形式如下圖:圖1凱里學院民族文化教學課程設置形式圖同時在教學課程改革方面,近年來,在教育部的號召下,凱里學院民族文化教學課程開始嘗試進行改革,不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而且采用互動交流教學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初步的成績。同時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教學研究也正在開展,凱里學院曾多次組織教師召開民族文化教學課程教學研討會,并積極聽取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課程建設的意見。通過構建“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特色課程體系”,該校的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在課程中引進少數民族文化,可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從而主動接受少數民族文化,進而達到了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的目的。

三、通過校園活動調動學習興趣

與相對單調的課堂學習相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而校園活動可采用的多種手段,也可以對少數民族的多種文化形式進行多方位的展現。這樣一些直觀的展現形式能夠使得學生主動投入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中,進而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承[6]。在凱里學院,標志性的幾項少數民族校園活動分別為:每年一度開展的以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為元素、與現代健美操動作相結合改編成的反排木鼓健身操比賽,已經舉辦到多屆的凱里學院少數民族原創歌曲大賽,少數民族知識競賽,苗侗風情藝術作品展等。這些著眼點不同、展現形式不同的校園活動,積極鼓勵并倡導學生參加。而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則使學生在參加活動或者是觀看活動的過程中對地區的民族文化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從而不自覺地了解和傳承了少數民族文化。當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校園人文環境和學生生活時,本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將與其他地區的民族文化產生文化的碰撞交流,并不斷地在交流互動中進行開拓與創新,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得到發揚光大的同時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少數民族文化在繼承中得到發展和進步。

四、“引進來,走出去”,構筑傳承網絡

文化的傳承并不只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在高校進行文化傳承教育時,如何充分利用外界資源,同時對社會進行反饋,也是高校進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需要關注的問題。除了與政府社會進行合作,獲取政策及經濟方面的支持外,凱里學院還聘用當地一些土生土長的民間歌師、繡娘、手工藝人等作為兼職教師,通過開設培訓班、開展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等方式,將地區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除了“引進來”,還需“走出去”。學校的文化傳承教育不應局限于在校學生,我們應該看到學校之外還有很多教育接受者,只有將社會文化傳承的范圍擴大到學校以外,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意義。凱里學院從“服務地方”的立足點出發,每個學期都會與當地教育局合作開辦針對鄉鎮一級中小學校長的管理培訓班。這個“校長班”所設置的培訓課程中就包含有關于州情、當地民族文化的內容。通過對鄉鎮中小學管理者進行民族文化培訓,可以讓這些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管理者明白當今社會并不是主流文化才是“唯一”的文化。引導他們認識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進而在日后的教育教學管理中積極主動地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如在課程設置中,結合當地情況適當開設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藝術、少數民族體育等課程[7]。通過以上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可以通過由外在到內核、由基礎到提高、由形式到精神的傳承教育形式所構建的全方位的傳承教育網絡,使少數民族文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實現傳播和傳承,真正實現多元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扶蓉.湖南少數民族民俗旅游深度開發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6.

[3]凱里學院.2011年科研成果匯編(內部資料)[G].凱里:凱里學院,2012.

[4]謝琛.貴州侗族大歌的當代傳播方式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7.

[5]黃家錦.學校教育視野中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8.

[6]張雪梅.民族地區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的思考與實踐———以凱里學院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9).

篇3

(一)少數民族藝術書法的發展歷程

我國少數民族書法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弘揚對于民族的團結和民族的繁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少數民族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從古老的文字逐漸的發展到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書法。從少數民族的書法類型來看,至今存在的少數民族文化種類并不多,其中能夠被傳承和大眾所熟知的更是所剩無幾,藏文、女真文、滿文、維吾爾文、彝文、傣文、壯文、契丹文、蒙古文等少數民族書法文字的傳承和延續迫在眉睫。對于現代人來說,少數民族書法藝術更多體現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價值,人們對于文字的內容、文字的形態通過現代的審美視角進行解讀。未來少數民族書法藝術的發展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失應該讓現代人深思。

(二)少數民族藝術中的書法代表

古代少數民族藝術書法較為的活躍,少數民族作為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從書法體現上來看,不同時期都涌現出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書法作品。以元代為分界點,元代之后的少數民族書法文化語境實現了融合,漢族文明的發展讓少數民族文化實現了交流和溝通。作為重要的書法藝術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書法創造起到的非常關鍵的作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耶律楚材、趙世延、有孛術魯?、貫云石、雅琥、薩都刺、盛熙明等。對于現代少數民族藝術中的書法呈現,除了要掌握本民族文字內容,還需要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少數民族書法藝術家并不多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彝族書法家盧拉伙、何靜華女書、斯琴畢力格蒙古族書法、桑格達藏族書法、傣族書法家尚三果、納西族書法家和國耀等。

(三)少數民族藝術書法作品解讀

少數民族書法藝術風格鮮明,書寫規范也各不相同,我們以“羊”字的書寫為代表,具體的分析少數民族書法的不同構成。

圖一彝族文字圖二女書圖三蒙古族文

圖四藏族書法圖五納西族東巴文圖六哈薩克文

如上圖所示,在同一個文字的書寫上,各個民族的書法風格迥異,彝族文字簡約柔和,在文字的線條上給人飽滿充實的視覺感受,其中不乏力量之美,屬于剛柔并濟的書寫特點。女書的書寫更線條鮮明、輪廓鋒利,同漢字的書寫有一定的形似,充分的體現了書法藝術的硬朗強勁。蒙古族書法文字在書書寫力量上盡力十足,筆墨厚重,整體書寫渾然天成,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效果。藏族書法文字民族特征明顯,如行云流水清晰流暢,書法構圖形態較為的圓潤疏朗、雋秀樸素,讓人能夠身靈其境。納西族東巴文與其說是書法藝術,不如說是一副畫作,雖然在書寫上較為的麻煩,但是給人所帶來的直觀感受和視覺美感最為的充分,了然于心,生動形象的書法特點讓人印象深刻。哈薩克文筆法錯落有致,落筆干錯利落,轉承啟合之美,文字的構成圖像感非常豐富,以線條構成圖形,圖像交錯成文字,非常有審美價值和藝術美感的呈現。

二、少數民族藝術中的書法構成

(一)少數民族書法藝術創作載體

少數民族的藝術中書法創作載體源自于生活,文字的圖像感非常的強,讓人們可以通過文字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文字的意思。少數民族書法藝術的創作反映了創造者的生活閱歷,對于書法的表達能夠傳達書寫著的心境狀態。書法藝術的創作不能憑空想象,一定要建立在對于傳統的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創作,一定要保留少數民族文化最為精髓的內容。相對漢字書法,少數民族書法藝術傳承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受眾群體局限性大,除了本民族對于書法內容真正的了解,大眾對于少數民族書法還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少數民族書法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現代人的審美,注重對于少數民族書法文化背后的內涵進行深刻的講解,讓大眾能夠熟知,主動去感受文字的內容。

(二)少數民族書法藝術的表現風格

少數民族書法藝術在表現風格上應該保持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一方面重視對于少數民族文字的傳承,另一方面應該重視對文字形態、書法作品的整體構圖進行設計。書法藝術不是模板的套用,不是一層不變的臨摹,每一個人對于少數民族書法的理解不同,書寫的狀態不同最終所體現的內容,呈現的作品都是不同的。所以少數民族書法藝術在風格的呈現上應該體現多樣化的發展,以審美視角和藝術視角讓少數民族出發體現更多的美感、用文字來講述少數民族文化內容,能夠實現和觀賞者的心靈共鳴。

(三)少數民族藝術的書法意蘊

少數民族藝術的書法意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體現的更為的深刻,對于少數民族書法創作者來說,更多的是一份文化傳承的責任。了解書法藝術的時代價值、民族價值,讓這份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能夠長久的延續下去。讓少數民族的書法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征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感受。通過少數民族書法文化創作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從而實現民族的團結和融合,以時展的視角感悟現代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責任。

篇4

長期以來,民族問題都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文化總是與民族關系相互伴隨,因而重視文化教育是從根本上解決民族矛盾的前提。加拿大多元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積極的意義。第一,多元化文化國策的實施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民族矛盾,從而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國家安穩。而一個國家的民族團結和穩定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第二,多元文化國策的確立有助于留住各民族的精英人才共建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了安定的環境和積極的措施,少數民族和外來移民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多元文化政策還有利于各民族人民提高歸屬感和國家自豪感。第三,多元文化主義國策的實行大大提高了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形象。

2加拿大多元文化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完美解決了加拿大國內多元化文化的共存問題,解決了國內多民族人民之間和諧共處的問題。這就為同為多民族國家的中國提供了參考的典范。我國應該積極探索加拿大多元化文化的先進之處,不斷完善我國的民族政策。加拿大多元文化并存與以跨文化教育為主流是加拿大多元文化與我國多民族文化之間的相同之處。而站在國家的角度,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各民族的教育問題。只有各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民族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加拿大政府在民族問題上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其舉措是值得借鑒的。加拿大多民族的政策對指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是有積極影響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在于我們不斷探索正確的教育模式,不僅要求各民族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加他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還要求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了解我國占主流的漢族文化,學習官方語言即普通話。在文化教育中一方面對于少數民族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在另一方面,對于漢族學生的教育,我們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讓漢族深刻認識到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平等,以及各民族之間和諧共同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二,讓漢族學生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教育的目的在于積極推動外來文化、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漢族文化之間的相互適應和和諧交流。從歷史來看,我國的多元化教育是在解放以后出現的。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政府意識到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相對論作為基礎的,各種不同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價值,不同民族的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有不同的重要貢獻。因此,在文化教育中,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的文化傳統應該更加重視和扶持。此外,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象不僅應該包括少數民族成員,而且也應該包括漢族成員。

3結語

篇5

關鍵詞:少數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化;幼兒教育;關系分析

一、引言

少數民族藝術是對少數民族在長期生產勞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才藝和技術的總稱,它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目前,面對外來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藝術要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傳承是最有效的手段。少數民族藝術傳承即是將一個民族的藝術文化繼承和發展下去,而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文化傳播。民族藝術作為民族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具體組成部分,其傳承的特點和方向與民族文化也是保持一致的,他們通過基層最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同時也在傳承中不斷的更換各種方式和方法,更加符合當前時代與社會的需要[1]。當前,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主要有五種途徑:生產生活中的口耳相傳、博物館等靜態方式傳播、民族傳統節日和宗教活動中的耳濡目染、民族旅游的推廣和通過教育的形式來傳承。前四種途徑在傳承少數民族藝術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許多弊端。所以,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不僅僅要通過這樣一些靜態和被動的方式進行運作,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一些靈活的方式進行積極主動的保護與繼承[2]。所以,教育的積極意義和作用就逐漸顯露出來。學者們認為,只有教育才能為文化藝術的延續不斷提供動力,使文化藝術傳播開來并傳承下去。同時,教育這一方式更是永葆少數民族藝術青春和生命的最有利手段,通過教育能夠將藝術的生命加以延續,并且在不斷的發展中獲取新的生命力,更加符合時代感以及更具有現實意義。社會、家庭和學校是教育的三個主體,在傳承少數民族藝術的過程中,社會、家庭和學校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同時又要形成合力,形成少數民族藝術傳承的動力。教育要從小開始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少數民族藝術通過教育這一有效手段來傳承,也應該從娃娃抓起,從幼兒期抓起,使幼兒教育也能成為傳承少數民族藝術的有效方式之一[3]。

二、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傳承的可行性分析

要使我國少數民族藝術能夠在新時期大放異彩,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將保持少數民族藝術生命的活力作為一項永恒的課題和任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傳承的任務放在少數民族同胞的少年兒童身上,讓他們從小就在自己的血液里烙上深深的印記,從幼兒期就將少數民族藝術進行潛移默化的傳承和發揚。這些都建立在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是可行的。

(一)符合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

首先,少數民族藝術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活潑生動的形式,這正好與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相匹配,容易激發幼兒對少數民族藝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少數民族藝術作品中所洋溢的熱情和歡快的情緒可以營造一種開心和快樂的學習氛圍,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對少數民族藝術的喜愛,幼兒的認知與感情的共鳴很容易被這種歡快的氛圍所激發[4]。如果將少數民族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融入到幼兒學習與成長的環境中,就能使幼兒在耳濡目染中享受到欣賞和表現藝術的樂趣。最后,少數民族藝術是少數民族同胞在歷史發展和勞動過程中有感而發的,是對理想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這些都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容易被幼兒感受和模仿[5]。

(二)幼兒已具備良好的心理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一項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兒童審美感知發展的最初階段,此時,兒童已經能初步感知藝術作品的美。對傳承少數民族藝術,幼兒已經做好了“心理上”的準備。此時,幼兒包括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能力在內的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都表明了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已經具備了少數民族藝術啟蒙教育的基礎,使幼兒期開展少數民族藝術啟蒙教育成為可能[6]。

三、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傳承的價值分析

(一)對少數民族藝術傳承本身的價值

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是由“傳”和“承”兩方面構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過程就需要通過人這一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來參與,不僅是傳還是承都需要少數民族同胞們積極的參與,否則僅僅擁有一腔熱情,卻不付諸于實現,也就無法傳承。通過許多研究和調查也表明,由于互聯網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快速渠道,年輕一代已經被許多全球化的文化和潮流文化所影響和覆蓋,他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正在按照世界的潮流和流行趨勢來進行。更多的年輕一代們更愿意按照世界的潮流和流行趨勢來生活,包括穿什么衣服,跳什么舞蹈,唱什么歌曲,用什么飾物,甚至有些年輕一代錯誤的認為民族的就是土的,是落后的,是不合潮流的,這使得許多少數民族的藝術傳承之路出現重重困難。要改變這一現狀,要使繼承者們從幼年時期就要對民族藝術有所了解和認識,要培養少數民族幼兒對于本民族藝術形式和文化思想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熱愛自己的民族藝術,將這些藝術形式作為自己本民族的瑰寶來看待;同時又要能了解其他民族的藝術,感受其他民族藝術的優秀之處和價值,從而促進整個中華多元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與和諧[7]。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世界共識,幼年時期的教育對兒童今后的人生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可見,在幼兒期,孩子其實已經可以形成一些重要的習慣、傾向和態度。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幼兒期,孩子的興趣會開始分化,每一個孩子都會顯現出自己的獨特個性,在接受教育后,幼兒會對一些活動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興趣和態度。所以,幼兒園一定要將少數民族藝術在課程安排和教育設置中有所反映,從小培養幼兒對少數民族藝術的濃厚興趣。此外,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能具有初步的學習能力,在三歲左右就會對于一些文化現象觸發懵懂的學習意識,并且由于幼兒十分善于模仿,因此在生理和心理上對于藝術文化的傳承都有著十分積極有利的基礎[8]。如果在人生最初的幼兒階段就能夠培養他們,使他們成為少數民族優秀藝術的繼承者,那對于整個文化傳承的任務而言是事半功倍的。

(二)對幼兒個體發展的價值

1.有利于幼兒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對于人的認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二者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意義都是舉足輕重的。在幼兒園開展少數民族藝術傳承,其實就是開展少數民族藝術啟蒙教育。幼兒在接觸少數民族藝術的過程中,通過聆聽少數民族傳說故事、少數民族歌曲和樂曲,欣賞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和舞蹈,穿戴少數民族服飾,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調動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少數民族藝術啟蒙教育中,需要幼兒集中注意力,仔細觀察,概括理解,不斷記憶,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了智力因素的發展。同時,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并不需要大量理論知識的傳授,想要將幼兒培養成為少數民族藝術的繼承者,首先要進行少數民族文化自信和感情的培養,讓幼兒從小就感知到本民族藝術文化的優秀和燦爛,這就能使幼兒在欣賞少數民族藝術之美,表現少數民族藝術之美,創造少數民族藝術之美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其非智力因素。

2.有利于幼兒審美心理的發展

兒童在幼兒期就已經存在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水平,這是一種高級認知的階段,是美學感知的萌芽階段。教育者要在這一階段積極地采取措施來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否則這一階段稍縱即逝,一旦錯過了這一萌芽階段,審美認知就得進行全新的認知重構,反而會浪費時間[9]。所以,幼兒可以在欣賞和學習一些少數民族藝術形式的過程中,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對少數民族藝術產生興趣,在心理構架上重新對于藝術進行全方位的美感感知,從而引導幼兒能夠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正確的藝術感導向和審美取向。

3.有利于民族地區幼兒的文化認同

學者陳世聯、劉云艷曾選取云南迪慶藏族、瀾滄拉祜民族、麗江納西民族,四川涼山彝族,貴州三都水族、銅仁苗族共1202名少數民族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作出比較研究,結果發現,調查中的少數民族兒童并沒有展現出對本民族文化較高程度的認同。在這一調查收集的信息中可以明顯看出,目前少數民族的兒童并沒有顯現出對于本民族文化的關注,所以在民族文化的認同乃至民族認同方面并不理想。而少數民族藝術由于其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又有豐富多彩的形式,所以最易被幼兒喜愛和接受,這是一個民族文化認同的突破口。所以目前極其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通過在多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中開展少數民族藝術啟蒙教育,一方面培養少數民族藝術的繼承者來不斷傳承少數民族藝術,另一方面在感受傳承本民族藝術中培養初步的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10]。多民族地區的幼兒從小生活在多個民族共同生活的區域里,一些不同民族的幼兒在一起成長和生活。他們居住在一起,上一個幼兒園,一起做游戲,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他們從小接觸不同的民族語言,看到不同的民族服飾,聽到不同的民族樂曲、歌曲和故事,看到不同的民族舞蹈和手工藝品,認識和領略到多種民族藝術文化的特點。在多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幼兒從小就樹立一種能理解、接受和欣賞其他民族的民族藝術文化的心理感情,增進與其他民族幼兒的了解和友誼。

(三)對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價值

長期以來,我國的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親密往來、緊密依存,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要持續不斷地發展下去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百花齊放,保持民族文化藝術的多元性,同時又要有一體性,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多元和一體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核心。而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既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藝術的多元性,又有利于維護我國多元一體的文化藝術格局,從而在多元一體中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蓬勃發展[11]。

1.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藝術的多樣性

文化多元主義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在每一個多種民族聚居的國家,每一個不同的民族都應該保留住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化。而文化相對主義則認為多民族國家的不同民族應該相互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差異,從而謀求不同文化的共存。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逐漸具備多樣性的特質,這就像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一樣,也會由于地域和具體條件的差距呈現不同的特征。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必須像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那樣,隨時保持警惕。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也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全球化的文化發展趨勢開始沖擊著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更強烈沖擊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特別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人口少,經濟滯后的民族,他們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形式正面臨著缺少繼承者的不利局面,長久以往,一些少數民族藝術就會走向消亡[12]。而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民族文化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安全,所以在面對當前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危險局面,需要國家和社會密切關心,積極地采取措施,保護好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不被侵蝕,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那么這個民族也會最終走向消亡。少數民族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需要尋找和研究出更科學有效的方式加以創新和傳承,讓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新時期閃爍出更耀眼的光芒。所以,少數民族藝術在多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中傳承,可以為各種不同民族的藝術培養可能的繼承者,從而維護了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多樣性。

2.有利于維護我國多元一體的文化藝術格局

中華民族是中國從古至今各民族的總稱。在中國經歷不斷分合后最終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多種民族也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中華民族這個民族集合體。在我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56個民族不斷交往、雜居、通婚、融合,又在分歧中不斷爭斗、分裂、滅亡,逐漸形成一個融合又各具個性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歷史的積淀之下,我國的56個民族具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又共同構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既有一體性,更有多元化,一體性和多元化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顯著特征[13]。藝術文化的傳承既要維護文化的一體性,也要維護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對民族文化過于忽視,容易造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消融,不利于文化生態多樣性的安全。而反過來如果對民族文化過度的強調,過分推崇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同時排斥其他民族和民族文化,很容易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誤區。民族的團結和和諧需要使不同的民族也能相互認同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建立情感上的親近關系。所以,在多民族地區的幼兒園教育中傳承少數民族藝術,可以培養本民族藝術的繼承者,維持民族藝術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可以增進各民族的感情,相互認同,有利于維護我國的多元一體文化藝術格局。總之,幼兒時期是每個人成長的奠基期,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義,甚至會決定其未來人生的走向。此時,幼兒心理和生理地發展也提供了在幼兒期傳承少數民族藝術的可能性。在幼兒期傳承少數民族藝術不僅是傳承的一種有效途徑,更對幼兒自身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多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中傳承少數民族藝術也有著全局性的戰略意義。同時,少數民族藝術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幼兒教育的特殊工具,可以成為一種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這種資源豐富了教學的手段,充實了教學的內容。也正是幼兒教育和少數民族藝術二者之間相互碰撞和交流,才會共同為少數民族藝術傳承產生更多的積極意義[14]。

[參考文獻]

[1]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冰,等.民族文化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宋桂生.當代民族藝術之路傳承與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孫亞娟.兒童養育習俗及其研究價值的教育人類學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7):6-10.

[5]方娟.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D].昆明:云南大學,2010.

[6]龍成彥.少數民族地區第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后的現狀及改進思路[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1):92-95.

[7]張文馨.成人教育視域下的民族藝術傳承研究--基于對云南少數民族藝術傳承教育的思考[D].昆明:云南大學,2014.

[8]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6.

[9]朱曉紅.蒙古族民間藝術的特征及其幼兒教育價值[J].前沿,2005(1):113-115.

[10]陳世聯,劉云艷.西南六個少數民族兒童民族文化認同的比較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

[11]黃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及其實踐對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80-84.

[12]蔡迎旗.多元文化中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J].山東教育,2002(5):30-33.

[1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篇6

關鍵詞民族類網站;少數民族文化;民族高校校園網;上網行為管理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國家高度重視保護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號召各行各業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在“互聯網+”興起的格局下,網絡和網站已然成為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6年12月,中國網站總數482萬個,中國網頁2360億個。根據少數民族文化的形式和特色,探索開發切實適合的傳播渠道和手段,使少數民族文化和新媒體互相融合迫在眉睫。緊跟中國互聯網航母,大力發展民族類網站,對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

1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形式和特點

1.1少數民族文化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

1)以博客、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這類自媒體具有普泛化、貧民化、自主化、私人化的特點,多以新聞、歷史典故、藝術作品、文化、生活常識轉發為主,轉發和原創混雜在一起雜亂無序,有時會被熱議事件引導。

2)民族類網站。其中民族類新聞版面和論壇是少數民族讀者的關注重點和輿論漩渦的中心。

3)民族文化微電影。微電影或短片介于電影和電視劇之間,具“四微”特點,即“時長微、制作微、投資微、平臺微”等,理所當然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炙手可熱的新寵。

4)App應用。以民族通、內蒙古民族APP為代表的民族APP應用已嶄露頭角,成為民族文化傳播和輿論導向的新陣地。內蒙古民族APP于2016年12月正式上線,APP開發了新聞動態、政策法規、圖片資訊3個板塊,面向廣大干部群眾,權威解讀黨的民族宗教蒙古語文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規,通過APP及時傳遞民族宗教、蒙古語文的新動態新成績。

1.2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特點

1)文化傳播視野由鄉村傳播向國際傳播的轉變。國際傳播,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包括由外向內的傳播和由內向外的傳播。國際社會的民族重要事件和變化由外向內進入國內,國內少數民族有關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也傳播到國際社會。

2)文化傳播模式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的轉變。從廣播式單向聲音正逐步向互動式雙向傳播轉變,在雙向傳播中我們要把握傳播的有利導向,關心傳播者和聽眾的想法和關注點。

3)文化傳播觀念由牧場意識向市場意識的轉變。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對象逐漸從本民族轉向大眾,受市場驅動正把有利于市場和可能產生經濟效應的民族文化傳遞給大眾,拓展民族文化衍生品的市場。

4)傳播主力由政府轉變為政府、商業、教育機構三方融合。

2民族類網站的現狀和特點

2.1民族類網站的現狀

從第一個少數民族網站一同元藏文網至今民族類網站數量快速增長,根據2009年相關文獻資料民族類網站己達600余,網站種類、主題多樣化。建成的民族類網站有民族綜合性網站、各族別網站、民族地區綜合類網站、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網站、民族事務機構網站、民族文化教育類網站、民族學術性網站、民族研究機構網站、民族社會團體網站、民族類上網報刊、民族新聞出版機構網站、民族民間藝術網站、民族經濟與企業網站、民族旅游網站、民族類論壇等。

2.2民族網站特點

網站內容豐富,民族特色鮮明。各民族在語言、文化、宗教、風俗、歷史、教育等方面存在差異,民族類網站信息資源和內容也具各民族化。但各類網站內容建設不平衡,網站質量參差不齊,網站生命周期不穩定。網站生命周期尤為明顯,一些民族類網站建設快、原創內容少、資源來源不穩定。

3民族高校校園網的民族特色

1)少數民族學生占主導地位。由于招生政策向民族地區傾斜,生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每年招生約4700人左右,少數民族學生占60%以上,網絡用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主導,目前在校生覆蓋了全國56個民族和絕大部分民族地區。

2)校園網站有雙語版或多語言版。中央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新疆大學為代表的民族綜合性大學的門戶網站為中英雙版,內蒙古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為代表的民族地區大學的門戶網站呈現多語言版,增添了本民族語言的獨立版面,呈現國際化和本民族化的網站特色。

3)圖書館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館藏圖書和電子資源。

4)用戶上網行為有顯著的民族特色。由于用戶中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高,上網行為有顯著的民族特色。用戶覆蓋56個民族,來自全國各地,上網行為中的民族地域、民族語言、民俗等民族特征明顯,新聞輿論關注也多涉及民族這一方面。

少數民族媒體要突出民族特色,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及居住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在完成一般媒體作用同時,應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民族高校校園網在高等教育領地首當其沖,在完成普通高校信息化服務職能同時,肩負著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宣傳、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使命。

4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的建設思路

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以下簡稱民族網)建設思路包含網站定位、網站設計、資源特色和技術實現3個方面。本文暫不詳述網站設計部分。

4.1民族網的定位

民族網是面向校內師生的民族類網站,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要的舉措,是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網絡陣地,是師生各民族互相增進了解和交流的平臺。民族網要有別于校園文化類網站,也要避免同互聯網上的民族類網站雷同,既要有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傳統藝術的展示,又要對現代少數民族人物、人文地理、創業、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追蹤報道,可酌情增加本校或其他民族高校少數民族師生的民族文化有關動態報道。

4.2網站資源特色

網站資源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

1)優秀的民族類網站。一是對現有的600多個民族類網站進行分類后,挑選出資源質量較好的網站資源進行鏈接和資源交換;二是借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接口實現定期資源搜索和關鍵資源內容的爬蟲,建立本地民族資源庫。

2)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媒體。可將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內容進行平移,整合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購買或租賃非遺等經典提煉的民族文化資源成果。

3)經校園網訪問的民族類信息資源的整理。即對本校少數民族學生通過校園網訪問互聯網資源中的民族類信息資源進行過濾、緩存、轉存、聚合,資源具有大連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特征。

4.3相關技術方案

主要介紹民族網資源獲取的第3個方式,即借助校園網上網行為監控系統過濾用戶訪問的互聯網民族類資源,進行轉存、聚合,主要包括數據采集、URL過濾、網頁自動分類、資源存儲。

1)數據采集。大連民族大學校園網出口帶寬4.3G,理論上每秒有4Gbit的訪問數據。數據采集系統需要配備專業的硬件采集卡、高速協議過濾處理模塊、高速緩存,存儲系統的硬盤要滿足高速的存儲需求。

2)URL過濾。URL統一資源定位符是對可以從互聯網上得到的資源的位置和訪問方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是互聯網上標準資源的地址,互聯網上的每個文件都有一個唯一的URL,它包含的信息指出文件的位置以及瀏覽器應該怎么處理它。通過訓練子集建立民族類網站URL庫。將用戶訪問的網頁URL同本地URL庫進行比對,若是本地URL的子集,存儲該URL并對該網頁資源完成抓取和分類;若用戶訪問的網頁非本地URL子集,對網頁進行民族特征抓取,決定是否丟棄。為實現快速比對,可對URL進行MD5處理,產生URL的唯一標識。

3)網頁自動分類。對網頁進行向量特征抓取,進行民族類網頁特征比對,如滿足特征將網頁URL添加到本地URL庫中,如不滿足進行下一輪分析。W頁自動分類的重點是網頁特征的提取和比對,涉及網頁文本分析、文本表示模型、特征提取算法等核心技術。

4)資源存儲。對URL庫內的網頁和滿足特征分析的網頁進行資源緩存、分類存儲,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的資源庫。

5結論

本文在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形式和特點分析基礎上,結合民族類網站發展現狀和民族高校校園網的民族特色,提出了“依托民族高校校園網,建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網”的建設新思路。

篇7

一、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少數民族教育簡稱,是對少數民族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它是中國教育的組成部分。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在繼承本民族文化基礎上,吸收和引進外來民族先進文化的過程;狹義的民族教育則是對少數民族進行文化知識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讓少數民族人民進入主流社會,培養大批民族知識分子,同時將先進文化知識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保持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1]

二、多元文化對民族教育的影響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更新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發展面臨不同機遇和挑戰。在我國現代復雜社會結構下,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要求各種文化都要服務于社會發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具有時代特點,多元文化傳播方式、文化內容反映鮮明的時代信息和歷史信息。多元文化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客觀上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改變了民族教育內容和理念,民族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影響下,教育價值取向發生轉變。為了促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跟上發達地區文化發展形式,民族教育不得不把多元文化作為教育出發點。多元文化內容豐富,擴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內容,使少數民族教育吸收優秀的先進文化知識,從而更好地發展本民族文化教育。[2]

三、民族教育情況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處在陰濕、高寒、貧困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辦學經濟條件差,普及教育難度大,普遍存在教學質量差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客觀因素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民族教育把重點放在本民族文化傳承上,吸收外來文化機會較少,教育內容和方式根不上時代變化,嚴重影響民族教育發展。

民族教育經費短缺。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但教育經費不足現象仍然存在。中央財政的教育經費大多投入到高等教育當中,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主要是由當農民和地鄉政府承擔,民族教育經費不足,使少數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得不到改善。

民族教育的雙語教學實施困難。民族教育雙語教師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缺少專門的雙語教師培訓機構,少數民族地區使用雙語進行教學的教師非常少。由于缺乏雙語教師,漢語課程很難開展,學生學習漢語機會少,不能學習漢族文化,不能了解全國文化發展情況,民族教育價值取向沒有明確的方向。

四、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民族教育價值取向

1、以全國主導性文化為價值取向

民族教育長期以民族特色為主,民族教育的原則是發展本民族特色文化,這個原則無論是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必須堅持的。目前隨著多元文化發展,現代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隨之改變,教育價值取向走向重新建構的過程。全國文化是先進的多元文化主流代表方向。民族教育要想跟上主流文化步伐,就要以全國文化為價值取向,使民族教育逐步過渡到現代化教育進程當中[3]。

2、以現代化城市教育為價值取向

民族教育是為人的全面發展而服務的,主要目的是發展人的知識文化水平。現代化城市人們素質較好,這是由于現代化城市教育方式比較先進,教育內容上吸收多元文化內容。少數民族地區與現代化城市地區相比,民族教育比較落后。確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與現代化城市教育為共同價值取向,可以擺脫民族教育長期以來在民族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徘徊不定的狀態。把民族地區和現代化城市地區教育的發展方向、目標融合在一起,能夠消除兩者在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平衡狀態和分離狀態,從長遠意義來看,有助于打破民族地區和現代化城市地區二元文化對立狀態,實現文化一體化。這種價值取向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進入主流社會,而且還能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的現代化發展,甚至對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都具有深遠意義。[4]

3、以現代社會發展為價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教育本身的未來性和超前性決定民族教育要超越現實,以現代社會發展為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是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是對現代教育的追求,它集中反映了現代社會發展對民族教育發展的訴求和價值期待,構成現代社會對民族教育發展的一種價值規范,從而在更高層次上獲得新的文化知識。民族教育實踐推動者和理論研究者要認同這種價值取向,堅決地朝著社會發展方向努力。只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內容,并堅持民族教育以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民族教育才會真正走上現代社會發展之路。

4、以民族地區特色為價值取向

我國少數民族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民族教學方式和教育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文化的特殊性,沒有體現民族地區特色生活狀況。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這是民族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區特色為價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影響下,把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民族教育當中。民族教育內容除了現有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活動、民族工藝融入到民族教育當中,讓學生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中,尋找它們之間的共性,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素質,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發展。這樣不僅能讓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夠通過良好教育繼承本民族語言、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進民族教育的發展。

少數民族教育在吸收多元文化同時,要保持本民族特色文化。在繼承本民族文化基礎上才能吸收、引進外來先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具體體現在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和社會活動上,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區特色為價值取向,教育上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知識,根據實際生活情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4]

篇8

【關鍵詞】市場化,民族文化,科爾沁敘事民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需傳承的文化,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更有助于我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如何在經濟發展與保護文化之間得到平衡,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讓保護并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讓它們更好地延續,還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一、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類社會現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現象等同于社會現象,狹義的文化現象就是精神現象,不含客觀現象或物質現象。《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說:“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部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它維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

少數民族文化是指一個少數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所創造傳承的文化,是對自身民族生活和生產實踐的反映、贊美和歌頌民族情感、婚姻愛情、風俗傳統的真實寫照,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財產,它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基礎。

蒙古族敘事民歌是在蒙古帝國時期產生,到元代時期得到進一步深化。科爾沁敘事民歌到15世紀中葉時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產生了一些優秀的敘事歌曲。科爾沁敘事民歌作為一種藝術體裁形式,分為長篇和短篇。一般由職業民間藝人“胡爾奇”編創和演唱,用四胡或馬頭琴伴奏,自拉自唱,絕大多數以真人真事作為直接的演述對象或創作原型。例如:《嘎達梅林》,《努恩吉雅》。其特點,情節復雜,有眾多人物,篇幅浩大,整日整夜唱。音樂特點,曲調簡短,結構方整,節奏規范,音域適中,同語言緊密結合,帶有鮮明的說唱性。

科爾沁敘事民歌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到一個全盛時期的階段,數量多題材豐富,出現了美不勝收的繁榮局面。科爾沁敘事民歌創作手法真實,以反映科爾沁草原游牧民族苦難的生活為主,熱情謳歌那些不畏敢于斗爭的英雄,歌頌了追求自由民主、追求美好婚姻愛情的青年男女,也在那人跡罕見的遼闊草原上科爾沁敘事民歌曾給人們帶來了無比的快樂。

二、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面臨的危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文化商業”理論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從民族文化的實際出發,保留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并在市場化中保留民族文化的獨立品格,構建民族文化的繁榮之路,讓民族文化回歸生活,是我們應該必須面對和關注的。雖然我們現在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科爾沁民歌發展現狀和趨勢不容樂觀,目前關于科爾沁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比較深入全面,而傳唱的情況卻令人擔憂,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瀕臨滅絕的態勢。

首先,語言文字危機。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少數民族獨特的藝術與風俗習慣的基礎和載體,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語言表現了多彩多藝的民族文化,使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伴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飛速傳播、漢語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進一步普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文字瀕臨消亡的危境。蒙古語是科爾沁敘事民歌的載體,智慧的人們用母語來唱出自己的心聲,可是蒙古族人口中能用民族語言文字的人也逐年減少。根據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總編輯巴音巴特爾研究調查發現,小學一年級第一冊純蒙語課本的印刷量在1992年的六萬八千多冊到2005年時下降到兩萬兩千兩百多冊。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內蒙古蒙古族人口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表明很大一部分學生放棄學習母語。

其次,缺乏傳承人危機。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消費文化快速傳播,使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消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民間歌舞的生存的環境改變,對科爾沁敘事民歌的傳承帶來了危機。這集中表現在民間科爾沁敘事民歌藝人逐漸老化,年輕人很多都出外打工,沒有時間和經歷向老一輩藝人學習,有些打工的蒙古族年輕人受到強勢消費文化的影響,對民族文化甚至產生了自卑感,認為是落后而無用的東西,從而歌不會唱或不再去唱,舞也不會跳,漸漸的便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民族歌舞,致敘事民歌繼承人的缺乏,民族歌舞面臨失傳。傳統的文化消遣方式正在被各種電子娛樂產品所取代。對科爾沁敘事民歌來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會說唱敘事民歌,他們被各種流行音樂充實著,對敘事民歌的關注度減弱,甚至被他們忽略掉,這是對科爾沁敘事民歌最嚴重的沖擊。

最后,民族文化認同感危機。一個民族自我認同感的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這個民族的自我否定以及消亡。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優勝劣汰的原則決定了市場化的過程更需要符合性優秀人才,加上這幾年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在一些民族地區民族語言授課的畢業生很難得到就業,人們對民族語言授課產生了很深的誤解,這也直接導致人們對自己民族自我認同感的減少,使得更多人的放棄了民族文化,開始全盤接受漢文化,這使得需要用母語去傳唱下去的科爾沁敘事民歌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三、導致少數民族文化危機的原因分析

第一,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減少是導致文化危機的重要根源。一是蒙古族孩子總體生源在減少。現在很多蒙古家庭生三個或兩個孩子的很少,再加上有些雖然說是蒙古族,但是卻不會說、不會寫蒙古語,所以說蒙古族孩子總體生源在減少。二是通婚現象普遍存在,主要是蒙古族與漢族通婚,這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民族人口,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一旦少數民族女性嫁到漢族家庭以后孩子就會隨爸爸的民族。

第二,經濟發展在政府日程中的位置高于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隨著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及工業化生產,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發展經濟上,因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及經濟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民族地區交通也得到了發展;但大多數人還不夠重視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民族文化的保護現在被忽視了,民族文化傳承上就會出現斷層,那么經過一段時間后對物質的欲望厭倦時,再來尋求民族精神文化來撫慰心靈,就會無處入手。

第三,學校教育未能承擔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責任。

中國教育屬于應試教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也不例外。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對與升學率無關緊要的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很少重視,沒有把傳承民族文化列入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也少有傳授民族文化這方面的。近幾年來科爾沁地區中小學開始新課程改革,陸續的把蒙古敘事民歌的唱法及演唱技巧帶進了課堂教學。可是真的為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才讓它允許進課堂嗎? 有人認為,他們是為了得到政府對從事這項工作豐厚的財政補貼。

第四,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獨特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到沖擊。敘事民歌原始的傳承方式就是說唱藝人也就是“胡爾其”走村串戶“說書”當中,把優美動聽的民歌傳唱到科爾沁草原的每一個角落。使更多的蒙古族老鄉學唱新的民歌,在根據自己的理念再去對民歌潤色和加工。但是這樣的傳承方式對如今的民族語言和文字越來減少的今天很難保障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現在在科爾沁草原上人們的生活方式相對于上一輩人的生活方式更加的封閉,以前的“胡爾其”走村串戶“說書”,的方式已不適合現在的環境了。

四、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思路

當前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保護與傳承科爾沁敘事民歌等少數民族文化至少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精神財富,通過民歌中蘊含的知識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緩解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另一方面發揮民歌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繼承少數民族人民簡樸快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在物質繁榮之外尋找故有的幸福源泉,并將這種淳樸簡單的風格弘揚開來。具體來說,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思路包括政府引導、民族認同、學校教育和市場運作四個層面:

第一、科學采集科爾沁敘事民歌資料。我國歷史上歷代統治者在音樂方面存在著重宮廷輕民間,重漢族輕少數民族的意識傾向,使少數民族音樂長期得不到重視,加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本身受文化發展水平的限制還不具備獨立研究、記錄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致使我們今天能收集到的歷史文獻資料少之又少。現在內蒙古科爾沁地方民歌資料的整理是一項任務繁重,技術難度很高的系統工程,保留現有內蒙古科爾沁地方民歌資料,必須確保其對象的原形原貌與原汁原味,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以及大量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長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才能得以完成。有了這種全面、細致的保存,即使將來在民間消亡了,我們也可以根據存儲的詳實資料在任何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將其全方位還原和再現。也可以通過舉辦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實物展的形式,使外界人群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少數民族音樂生活的實際狀況,增加他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這將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努力的進行科爾沁地方民歌研究、整理和理論探討,加強對內蒙古科爾沁敘事民歌藝術的搶救、保護。

第二、學校的教育是主要渠道。在音樂多元化的今天,現代流行歌曲以及西方音樂正在充斥著整個音樂市場,少數民族的音樂已不再是人們欣賞的主流,況且掌握民族古老藝術的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將會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消亡,所以培養新一代年輕音樂人已成為繼承和發展各民族民間音樂的共同的重大課題。在內蒙古科爾沁地方民歌傳承的過程中,人始終是實施這一音樂行為的主要對象,要讓少數民族音樂人去傳承其自身的音樂文化,就要求采用各種有效的手段來提高他們保護傳播文化遺產的意識。學校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是繼承發揚民間音樂的重要手段,少數民族音樂來源于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環境,把本民族音樂引入中小學課堂,使孩子們在耳濡目染當中,了解并學習民族音樂,這也有助于少數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而促進蒙古族以及其他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第三、市場化運作作為傳承的重要方式。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少數民族自然生態與文化資源的優勢,尋求民族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把文化開發與發展旅游相結合,把濃郁的民風,民俗、民族風情文化推向市場。解決好如何引進民營資本進入民族文化的保護及開發利用。把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變成財富,把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并逐步發展成為文化經濟的支撐點。把科爾沁敘事民歌與旅游業相結合,在各個旅游點巡回演唱。把科爾沁敘事民歌與高科技相結合,把它收錄入網絡,實現民歌在網上播放,也可以在網上經營類似于網店里銷售敘事民歌的“敘事民歌集”。 可以嘗試沖破語言的界限,把科爾沁地方民歌的歌詞翻譯成漢語進行演唱,盡管這種做法有可能會影響到蒙古族民歌的“原汁原味”,但這種做法有助于蒙古族民歌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以傳播。

第四、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領導和引導是關鍵。少數民族文化是每個民族獨立存在的標志,是人類文明不可代替的精神財富。 比如科爾沁民歌《嘎達梅林》所貫徹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與我國目前的科學發展觀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充分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意義;同時,加大宣傳保護民族文化的力度,與大型節慶活動相結合,申報為國家級民族文化藝術博覽會;加強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以及家庭的文化傳承力度。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M】.第l版,社會學卷,409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2]博特樂圖:《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112頁。

[3]胡日勒沙等:《科爾沁民歌人物傳說與傳》(蒙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第199—201頁。

[4]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216頁。

篇9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最直接的反映著各少數民族同胞在歷史長河里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各種文化積淀,是民族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國家為我省沒有文字的一些民語創造了拼音文字,如苗語、侗語和布依語。過去在各個相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的努力下,我省出版了一批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書籍、雙語教材和掃盲識字課本,如《苗漢詞典》、《布依語常用詞匯選編》。這些書籍和材料對保護和研究民族語言有著重大意義。然而,這些文獻書籍多以國際音標或者漢語拼音來標記注音,有的地方不能準確反映實際語音,對民語中獨具特色的各種語音語調的表示更是力不從心。語言是活的交流的工具,它的聲學特征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注重語音的保護和記錄,口頭應用不得以重視,語言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言研究就成了紙上談兵,實際意義微乎其微。現今掌握純正少數民族語言語音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多為老年人、少數民族青年從長輩那學到的語音由于受到周圍現代文化和環境的影響,也越發像是多種語言的雜糅,使得純正的民族語言語音有失傳之虞,對此的保護工作是迫在眉睫。傳統的保護方法,將一些語言片段錄制下來,以磁帶或者光盤加以保存,由于其形式單一,語音語料檢索定位不便,給研究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當前國內外語言學研究的潮流之一是利用信息技術,以計算機為載體,構建語言的語音語料庫,以文本、語音、聲學參數等多種形式還原語言語音,關于語言的發音機制、語音特性及語音語調在言談交流中的變化規律,都可以在數據庫中得以記錄和保存。此種方法將人類以模擬信號形式存在的話音數字化,不僅便于長期保存,更有利于檢索、研究。民族語言語音語料庫的建立主要工作有:1)發音人的選擇和發音素材的設計。此項工作是整個建庫工作的基礎,發音人應由相關專家審慎評選,除了發音應標準純正外,還應有積極和良好的合作意愿。發音素材也應該由民語研究專家精心設計,在有限的詞、句、篇章中最大限度的反映民族語言各個方面的特點及聲學特征。2)錄音及整理過程。此工作需要召集精通錄音軟件如cooledit等專業軟件使用,掌握一定聲學處理技術的專業人才完成。將采集到的數字聲音信噪比盡可能地提高,保證音訊的清晰低噪,然后將聲音元素與文字相結合,一一對應。3)語音標注過程。用國際音標、漢語拼音或者SAMPA碼對民族文字進行注音,是國內對少數民族文字研究的最常用方法。在語音語料庫中對民族文字標注發音,以便用戶結合預存系統里的語音語料相對比,系統功能將更完善,使用將更方便。4)數據庫和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建立。將語音語料、文字、注音準備好后,對數據庫系統的設計是最后一個關鍵步驟。利用計算機成熟的數據管理技術,召集懂得程序設計的相關人員,設計出相應的數據庫和數據庫管理系統,建立良好的人性化交互接口,將使得對信息的把握更全面、更簡捷,研究人員開展工作也將更加得心應手。

2少數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建設

語言文字要想真正意義上不消亡,就必須存在于應用當中。在今天的社會,人們接觸和使用信息化的文字的機會越來越多,如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也成了重要的文字存儲、傳播媒介。為了適應時代需要,跟上時代步伐,我們需要大力開展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工作。讓少數民族同胞在電子設備無處不在的環境里,也可以見到和使用到自己的民族文字。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2004年就已推出了我國第一步維吾爾文的手機,在國家信息產業部的支持下,新疆開發了很多維吾爾文接口的計算機軟件,讓維吾爾同胞們感受到了維吾爾文字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下同樣有用武之地,不是過時的、被淘汰的語言。民族文字信息化建設所對應的主要具體工作有:1)民族文字的信息編碼。民族文字信息編碼也就是讓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能夠正確顯示出獨特的民族文字,人們可以通過輸入設備簡便的將民族文字輸入電子設備。目前貴州省內擁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語言不多,現在主要的苗文、侗文和布依族文字都是建國后在黨和政府幫助下用拉丁字母為基礎建立的。由于拉丁字母的編碼問題早已解決,拉丁字母可以非常簡單的在現在的各種電子設備上輕松顯示,這些文字的編碼工作相當于已經解決。至于一些擁有自己傳統的獨特文字的語言如彝族、水族語言,由于文字書寫方式、文字組成結構十分獨特,對它們的編碼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彝文的編碼工作早已告一段落。四川彝語協和中央民族翻譯局早在1989年制定完成了《信息交換用彝文編碼字符集》,也成為了國際標準。而國內90%以上居住在我省的水族同胞的民族文字信息化工作基本上沒有開展過。對獨特的水族文字的信息編碼進行研究,建立標準方案,從技術上而言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由于此項工作的復雜度高,需要大量和不間斷的投入,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例如國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入,才使藏文、維吾爾文、蒙古文等有較多群眾使用的文字得以信息化,可以在各種電子設備上處理。所以從現實的角度考慮,是否需要對水文進行數字編碼以便能在電子設備上顯示和處理,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與將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能否平衡,是政府決策部門需要考慮的。2)民族軟件產品的設計開發。現今,計算機早已不再是少數人手中的獨特工具,隨著計算機進入千家萬戶,計算機價格的不斷降低,計算機的日常使用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同胞們來說不再不可企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和使用計算機。計算機的使用必須有豐富的軟件支持,目前針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開發的軟件或者用戶界面為民族文字的計算機軟件幾乎沒有。國家信息產業部婁勤儉部長曾言明,在十五期間,國家將積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軟件產業發展以及支持具有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信息技術開發和產品應用。在這樣有利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鼓勵民族軟件的開發。

3少數民族門戶網站建設

貴州省是少數民族大省,是一些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地。比如,全省布依族人口284萬,占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3%;仡佬族人口49.4萬,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98.2%;水族人口37萬,占全國水族人口的92.3%。對這些民族的文化研究成果上,文化展示上,是其他省份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所以,做好這些民族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展示,促進我國少數民族研究工作的交流,使獨特的民族文化為世界所了解,是貴州省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今的Internet發展越來越成熟,人們也越來越習慣于通過因特網來學習。所以,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可以選擇建立門戶網站這一途徑。建立少數民族門戶網站的兩點意義:1)少數民族門戶網站是民族文化宣傳的前沿陣地。比起傳統的方法和手段,在Internet上建立網站來宣傳自己是一個投入少、見效快的選擇。然而Internet浩如煙海,網站何其之多。要想讓人所注意,在網站定位上就必須與眾不同。通過政府部門的大力護持和參與,建立關于某個民族文化的門戶網站,因其官方背景、設計科學、知識系統全面、及時反映民族研究的最新成國等亮點,必然吸引很多的民族文化研究人員,少數民族文化愛好者紛至沓來。2)少數民族門戶網站是民族文化在Internet上棲息的一席之地。民族同胞們在Internet上可以得到海量的信息,但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組織的信息著實少之又少。民族門戶網站可以選擇多語言設計,針對研究學者和文化愛好者可以將內容用漢字、英文書寫,而少數民族同胞則可以在網站上選擇民文瀏覽方式,用上自己的語言來接受信息。甚至可以在網站上設計可用民文參與的聊天室、論壇、留言板等,讓民族同胞可以通過民文來交流。這樣,有了實實在在的使用,民文在Internet上的也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會與世界脫節,不會與時代脫節。

4民族文獻的數字信息化

很多的少數民族同胞在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各種歷史文獻。這些民族文獻是文化的載體,是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的呈現。對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來說,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對象,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然而,這些文獻多數由于數量少、價值高、易損壞,一般多由各民族地區圖書館收集后作為重要資料館藏,不輕易示人。另外,研究工作者為了掌握詳盡的資料,必須在各地之間奔波輾轉,必然浪費了人力物力。這樣做確實保護了有形的文化遺產,保護了文物,卻又阻礙了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有違對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初衷。所以,將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數字化,使學者可以在計算機上研究其數字化的副本,既保護了文獻,又促進了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之間的交流。

5少數民族雙語教學中,引入CAI多媒體教學

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兩種語言開展的雙語教學是少數民族地區保護民族語言的一種較好的模式。這樣做既使民族同胞不放棄自己的語言,也使得他們在這個以漢語為主要通用語言的國家里不會被孤立、被隔絕。這種模式過去在不少民族地區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新疆和。然而現在在一些省份和地區遇到了困難。在貴州,目前堅持雙語教學的民族地區中小學校不足10%,雙語教學愈發難以開展,除了雙語教材老舊單一等原因以外,雙語師資緊缺是最主要的因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貴州省在各相關部門的合作下,曾開展了一些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的活動,如2006年8月,在貴州民族學院組織了第一期少數民族雙語教師普通話和民族語言培訓班,對100多名雙語教師進行了培訓。通過開展培訓班的方式由于培訓時間較短,學習人員的學習效果可能不夠理想,又因為參與學習的教師的數量與實際的雙語教師缺口還有很大差距,從質量和數量上,可能都還有待提高。我們可以通過引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設計制定新的雙語教材。其好處有:1)通過聲音、動畫、圖片以及文字的方式用民族語言向民族學生解釋課堂內容,不僅形象生動,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便于自學。2)配合了雙語教師的教學,一定程度上分擔了教師的負擔。3)幫助一些民族語言發音不夠標準的老師矯正自己的語音,起到指導的作用。所以有了多媒體教學材料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對專業雙語教師的需求,緩解了供需矛盾。

63D技術對少數民族風格建筑、歷史古跡的模擬實現

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布依族的石板寨等少數民族風格建筑舉世聞名,反映了少數民族同胞的聰明才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朵朵奇葩。另外一些少數民族的歷史古跡對研究少數民族而言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護這些民族風格建筑、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建筑和古跡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不可移動,在保護方面雖然人為的破壞可以避免,但風雨的侵蝕、建筑古跡的正常老化是人力所不可遏止的。利用計算機3D技術,將建筑實物、古跡景觀在計算機中建模,然后通過照片貼圖,從三維的角度重構虛擬的現實場景,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完全可以真實地反映現實。不僅保護了自然場景,還使得學者的研究工作更加方便甚至更加容易。比如我國就對故宮博物院進行了三維建模。在Internet上可以通過對虛擬場景的訪問,讓從未到過中國的外國朋友身臨其境地“參觀游覽”故宮。在這些有形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未消亡之前,如果我們及時通過對實物的把握,建立它們的三維模型,將來就不用像現在人們在構建當年被八國聯軍摧毀的圓明園時,大部分只能依靠想象來實現了。

7互聯網游戲、動畫對少數民族歌舞的傳播和詮釋

篇10

[摘要] 基于文化安全的視角,從民族認同感、社會經濟影響、科技影響、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教育影響、就業政策需求、旅游業負面影響、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以及民族同化等9個方面對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進行調查問卷研究,并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調查問卷中涉及到的9個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提出了增強民族認同實現文化安全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文化安全 少數民族 認同感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語言共存的邊疆山區省份。全國56個民族,云南就有51個,其中,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25個,云南少數民族人口123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3.4%,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3.5%。因而,少數民族教育是云南整個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份。經過50多年的努力,云南民族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基本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體系。通過發展教育,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教育素質得到了提高,文盲半文盲率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少數民族參與現代化發展進程的能力,增加了其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和社會文明成果的可能。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既是未來現代化建設的高級人才,又是自身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肩負著維護文化安全,構筑文化屏障,保障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時代使命。因此,本文從文化安全的視角出發,對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進行研究,找出問題并提出增強民族認同實現文化安全的對策和建議。

一、文化安全與民族認同

文化安全問題在當今的中國來講,其含義主要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區域內,自身發展及傳承下來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民間藝術、文化景觀燈等)的獨立性特征。簡單來說,就是人們認為自己所屬國家或者所屬民族的文化特質以及價值觀不會消失或是退化的一種安全感。

民族文化認同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共性的認同,即少數民族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在主流文化中找到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質,在此基礎上積極的學習主流文化,并成為該文化的一份子。二是對差異性的認同,即把自身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區分開來。民族文化認同是文化安全的基礎。

國家文化安全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其中主要有語言文字的安全、風俗習慣的安全、價值觀念的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安全等,但最主要的一個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國家內各民族之間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雖然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但是在長期復雜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的文化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相互融合,因而一些民族之間具有共同的文化表征,如共同的、語言、文字以及風俗等。石中英在文章中也指出,正是因為這些長期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特質維系著國家內各個不同的民族,使他們產生了“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感和“休戚與共”的文化心理。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感和休戚與共的文化心理反過來又成為加強各民族之間文化往來的關系紐帶,成為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精神動力,成為多民族國家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基礎[1石中英:《論國家文化安全》,2004年3月。]1。根據這一理解,我們將民族文化認同分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兩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我們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文化安全視角下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進行了研究。

二、調查問卷設計

民族認同包括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以民族認同感來表示,除了這兩者對于文化安全存在影響之外,我們還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民族教育、就業政策、旅游業、民族同化及其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等7個方面與文化安全也有一定的聯系。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體現在當地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感,高民族認同感就意味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他們的影響是積極的,不會產生違背文化安全的因素,低民族認同感就表示影響是不和諧的,甚至有可能導致民族同化的現象。此外,民族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政策以及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也從不同角度反應了一個民族的現狀及其民族認同的狀況。因此,調查問卷是以民族認同感、社會經濟影響、科技影響、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教育影響、就業政策需求、旅游業負面影響、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以及民族同化等9個指標與文化安全的聯系進行設計的,問卷一共分為五個部分,題項均為選擇題,本文主要針對第一個部分進行分析研究。第一個部分一共有20個小題,第3、4、5、7、8、11、16、19小題的設計欲從側面調查民族認同感的現狀;第1小題則側重于調查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對其本民族存在影響的看法;第9小題欲調查科技的發展對其民族文化是否有影響;第2、6、14小題是關于民族融合問題,即上述民族認同的兩個方面;第17、20小題欲調查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現有的民族教育是否滿意;第15、18小題提及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的問題;第12小題從側面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在民族地區開發旅游業的態度;第13小題涉及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的問題;第10小題涉及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同化現象的認知。

三、調查問卷分析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了100份,收回91份,問卷回收率為91%,有效卷為90份,問卷有效率為98.9%。調查對象是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生,均為少數民族,其中男生20人,占22.2%,女生70人,占77.8%。年齡分布在20歲~25歲區間,文化程度均為在讀本科生。

問卷答案采用里氏評分法(用分值表示被調查者對題項表述的態度),“5”表示非常贊成,“4”表示贊成,“3”表示不確定,“2”表示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調查內容涉及A民族認同感;B社會經濟影響;C科技影響;D對主流文化的認同;E教育影響;F就業政策需求;G旅游業負面影響;H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I民族同化等,調研結果采用軟件spss18.0處理,主要采用了平均值、標準差、相關系數等統計量進行分析。

為方便分析,將題項的按內容大致劃分為九個類型,每個類型為一個分量表,有的分量表又劃分若干個層次,其中“A民族認同感”可以作為文化安全的主要標志,屬內在性因素;其余可以看作是影響文化安全的因子,屬外在性因素。

A民族認同感;B社會經濟影響;C科技影響;D對主流文化的認同;E教育影響;F就業政策需求;G旅游業負面影響;H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I民族同化

為方便量化統計,將各題選項依次進行賦值:

很不符合――1;不太符合――2;不確定――3;比較符合――4;很符合――5。

根據描述性統計中各題項得分均值,將得分區間劃分為5個層次:

分值區間5個層次的劃分

由于各類型和層次的概括有主觀性的因素,所以先對各題項進行描述性統計,再對各類型綜合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

根據兩個統計表,可以看出:

1.各題項得分都分布在“中等”、“較高”、“很高”三個等級,并且得分“中等”的題項得分標準差較大,說明該層次各個樣本選項差異較大,而得分“很高”的各題項得分標準差較小,說明該層次各樣本選項差異較小。

2.民族認同感中,民族藝術認知、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民族節慶參與度、歷史傳統認知得分達到“中等”,民族內部團結程度達到“較高”,而民族宗教認知、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感得分均達到了“很高”,說明除了當前民族認同感主要集中在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感上,除了認知外,其他民族文化的認知水平都不高,民族傳統文化有被遺忘的危險。

3.在各分量表中,旅游業負面影響得分最低為“中等”級別,民族融合得分最高為“很高”級別,其他分量表得分均為“較高”級別。說明旅游也的負面影響在被調查者的認知中是不確定的,而對當前民族融合的現狀持普遍的認同。

各題項得分均值與標準差統計(按均值由小到大排列)

各因子之間的積差相關性分析中,第一層Pearson Correlation為積差相關系數,第二層Sig. (2-tailed) 為相關系數的雙尾顯著性檢驗,如果此值小于0.01則非常顯著,相關系數右上角會出現“**”,如果此值小于0.05,則表示比較顯著,相關系數右上角會出現“*”。

由相關性分析表可知:

1.民族認同感與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教育影響、就業政策需求、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等都呈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67、0.225、0.226、0.408,其解釋變異量(又稱決定系數,為相關系數的平方)分別為0.135、0.051、0.051、0.166。說明了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少數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交融,不僅不會弱化民族認同感,反而會強化民族認同感。加強民族院校建設,讓更多少數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在就業政策上給予扶持,國家和社會都更加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這些措施都將有利于民族認同感的強化,從而有利于保護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安全。

2.對主流文化的認同與民族認同感、教育影響、就業政策需求、社會經濟影響、科技影響、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等都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67、0.481、0.453、0.217、0.366、0.289,和民族同化、旅游業負面影響不相關。說明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影響、現代教育的普及,民族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但民族融合的積極意義是顯著的,可以強化民族認同感,只要正確引導,就不會導致民族同化,更不會威脅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安全。

3.民族同化與社會經濟影響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34,與旅游業負面影響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41。說明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并不會帶來民族同化,相反經濟不發展,嚴重滯后于現代經濟發展水平,反而更容易導致民族同化。

4.旅游業負面影響與民族同化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41,與民族認同感等其他因子均不相關。因此少數民族地方發展旅游業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民族同化,保護邊疆少數民族的文化安全。

四、增強民族認同實現文化安全

1.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首先,各級政府要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個民族工作主題,切實加強民族工作,努力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力求通過更大的努力,讓少數民族群眾得到實惠。其次,還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在財力上,要逐步加大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積極爭取各種專項資金向民族地區傾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優先安排民族地區項目資金,幫助民族地區建設一批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項目;對民族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也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其健康發展。

2.增強少數民族本民族文化保護的意識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延續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繁榮的動力與活力的源泉。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她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她的文化。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對于提高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后勁,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少數民族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保護的意識:(1)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2)傳媒應該有針對性系統地宣傳和普及少數民族民俗文化;(3)少數民族年輕一代應該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3.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防止民族文化多樣性過度流失

云南是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融合的省份。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都能和其他民族的同學融洽相處,即使產生一些矛盾,也能以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此外,絕大多數人都不排斥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是一個比較能體現民族融合的好現象,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面臨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正在逐漸流失的問題。因此,在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防止民族文化多樣性受到威脅,例如,可以針對不同民族進行不同的宣傳,喚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正確認識民族文化多樣性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各鄉鎮、各民族村落進行“少數民族文化與世界遺產知識”的培訓;制作各民族文化音像制品等。

4.重視少數民族教育

由相關性分析可知,民族融合與民族認同、教育影響、就業政策需求、經濟影響、科技影響、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等都呈顯著正相關。顯然,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人們經濟水平、就業以及民族文化受重視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我們還缺乏很多民族教育人才,少數民族教育水平的欠缺導致了少數民族區域發展機會的不均等。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并促進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可以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學,培養“少數民族骨干”等。

5.拓寬少數民族地區就業渠道和方式并加以政策扶持

由于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不均等,加之自身就是一個弱勢群體,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即使上了大學,畢業后也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甚至有的收入還不如在家里干農活的同齡人。此外,在被調查的90名大學生中,就有78.89%的人認為國家應該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給予政策傾斜。因此,拓寬少數民族地區就業渠道,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政策扶持是一個有效途徑,例如,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新型農業或旅游業的開發;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創業貸款或是崗位條件的特殊待遇等。

6.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開發的負面影響

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開發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由此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民族同化”現象、民族文化在傳承與傳播中變質等問題。根據相關性分析可知,旅游業負面影響與“民族同化”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41,與民族認同感等其他因子均不相關。因此,在開發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時,必須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旅游產業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點,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