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趨勢

篇1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循環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集群模式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崛起,成為各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產業集群能夠將區域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是一種產出高效、競爭力強的先進產業發展模式。然而,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的弊端,近年來我國東部長三角、珠三角原本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集群(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很多已經陷入了資源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困境。欠發達地區多為生態脆弱地,如果繼續照搬這一模式,只會導致資源耗竭和生態惡化,人們可能面臨生產生活不可持續的境地。

但同時,欠發達地區又面臨著經濟發展的艱巨任務。西部有的地區(如貴州省)尚未完全擺脫貧困,人民生活水平仍徘徊在低水平,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人民群眾都有發展經濟的強大動力和要求。在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總目標下,不斷縮小西部欠發達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差距,使欠發達地區在不破壞生態和不過度消耗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是目前嚴峻而迫切的任務。產業集群模式產業經濟效益高,但生態效益不明顯;循環經濟生態效益好,但需要強大的技術、經濟力量做支撐,這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的西部地區是巨大的挑戰。在循環經濟基礎之上發展產業集群,構建循環產業集群,則能夠有效地發揚各自的長處,避免不利影響,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理想載體。

在欠發達地區構建和發展循環產業集群,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循環產業集群,其生存的環境怎樣。循環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區域內以產業鏈、生態鏈和價值鏈以及共性和互補性相聯系的眾多企業及相關機構所組成的具有物質、能量和信息循環功能的空間聚集體(蔡紹洪,2008)。集群內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支撐機構之間形成循環網絡,而每一個這樣的網絡又包含在更大的網絡之中。即循環產業集群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復雜網絡系統,企業之間由于正式的產業聯系在一起,企業與企業、輔助機構之間也因為長期接觸、交往而產生的非正式信息、情感聯系,以及由于規范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法律聯系。由于這一系統涉及到經濟、社會、法律、技術、金融、政府等多重主體,因此,在實際構建過程中,如何加強各主體建設,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促進西部欠發達地區循環產業集群的構建和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是本文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西部欠發達地區已有的產業基礎

西部地區一方面自然資源豐富,能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生態環境卻極為脆弱,大規模過度開發容易給當地帶來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在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有了較大的提高,產業規模和效益都有了較大的改善,產業集群發展有了一定的效果,循環經濟的引入也使得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

(一)西部產業資源條件及生態環境基礎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天然基礎。西部地區農作物和畜牧產品種類多,產量大,具有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化的條件;西部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水能、礦產、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化工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礦產資源總值占全國的一半,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為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此外,西部地區低成本勞動力資源豐富,相對東部而言,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

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富饒的自然資源,使得西部地區的工業發展長期依賴于對資源的簡單開采,其資源利用率、資源產出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及再生資源利用率都較低。而且,西部工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和傳統產業占很大比重;大多數企業技術落后、設備陳舊,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工業布局分散,企業規模偏小,科學技術力量薄弱,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此外,西部嵌入式企業過多,產品深度開發不夠,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總的來說,目前西部經濟還沒有擺脫“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

這種粗放的生產方式使得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土地干旱化和沙漠化擴大,草場退化,植被銳減,水土流失嚴重。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導致資源利用低效率和廢棄污染的大量產生,加上工藝技術水平落后,導致污染治理能力差,污染強度高。西部地區萬元產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東部地區高1-5倍。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西部位于我國水系的上游和大氣環流的上風,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不僅對西部是災難性和難以逆轉的,直接妨礙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也對東部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有消極影響。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已成為國內及世界高耗能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若繼續采取傳統的線型經濟模式搞西部開發,勢必進一步加劇對生態的破壞,經濟發展也必然受到生態環境惡化的約束。

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實行集群化和生態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集約化利用效率,才能使生態不至于被破壞甚至得到修復,也才能使西部經濟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軌道。

(二)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

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層次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生產分散,企業之間關聯度低,分工協作不夠;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促使企業集中,將部分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大中小企業的產業聯系,逐步形成專業化分工的產業集群。

雖然學界廣泛認為,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發展中尚未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推進,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已經出現了一批集聚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落:“成都—重慶—貴陽制藥業走廊”,四川瀘州、貴州仁懷等地的小酒廠聚集;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旅游線路上的旅游產業積聚;云南昆明及周邊的花卉產業集群;四川德陽的重大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關中地區的煤化工產業集群、成都地區的制鞋產業集群、廣西的蔗糖加工產業集群、云南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貴州云南的煙草產業集群、重慶的摩托車產業集群、四川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陜西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集群和能源化工產業集群等。西部各省區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產業集群(集聚)為契機,采取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等形式,積累和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實力的優勢產業集群,這對于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的繁衍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對于西部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但這些產業集群尤其是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卻是建立在資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經濟運行方式的粗放和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其直接后果是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產業生態化問題日益成為西部產業集群必須面對的緊迫問題。從集群的外部環境來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蛻變等問題日益嚴重,成為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從集群的內部狀況來看,西部已有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低生產·34·要素成本之上的,如果繼續采用外延型的增長模式,就會加劇對生產要素的爭奪,抬升生產要素的價格,增加集群的生產成本,削弱其低要素成本優勢,很有可能造成內生型產業集群的衰落和外生型產業集群的空洞化;此外,眾多企業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已給當地的資源環境帶來了極大壓力,如果再采用傳統的經濟運行模式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就很容易造成各種環境問題。反過來,被破壞的環境會降低產業集群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三)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

因此,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迫切需要發展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將“資源消耗—產品生產—廢物排放”這一傳統的物質線性流動模式改造為“資源利用—綠色生產—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流動模式,提高再生產效率,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換取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督促和支持下,西部欠發達地區各省市、地區紛紛加大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及節能減排建設力度,。如陜西省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企業中開展清潔生產;廣西貴港市“九五”期間就在貴糖集團的基礎上開始了生態工業園的建立,2002年第一個被國家環保總局確認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云南省以昆明、玉溪、曲靖、紅河、大理、楚雄等6個州市和化工、冶金、電力等8個行業為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在全省52個企業內大力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工作。貴州省貴陽市2002年5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確立為全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首家試點單位和聯合國規劃署全球唯一的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內蒙古加大循環經濟建設力度,2008年列入國家和自治區循環經濟試點的示范企業、園區已增至27個,涉及鋼鐵、有色金屬、建筑材料、化工、電力、煤炭、醫藥、農畜產品加工等重點行業[6]。新疆成立了石河子國家生態工業(造紙)示范園區,形成集種植業、養殖業、畜牧加工業、造紙業和生態旅游業為一體的循環型產業集群。廣西于2007年出臺了《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擬投資2390.8億元,對包括70個項目的8大生態工程組織進行建設。

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西部省區市都有自己的循環經濟和產業生態化試點項目,并形成了全省發動、地區帶動、城市驅動、園區拉動、企業推動等多種發展模式。與此同時,西部地區的不少企業還構建了規模大小和長短不同的產業生態鏈。有關統計研究表明[7],西部地區在農林、建材、礦業、能源、造紙、化工等生產領域的企業大多都構建了長短不等的產業生態鏈,其平均比例高達67·12%;醫藥、飲料食品、制造業、房地產等消費品生產領域的企業也開展了構建生態產業鏈的實踐,其平均比例為12·94%。

除了產業集群和循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十五’期間,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政府在政策支持、投資環境、技術創新及科研人才引進等方面均有相當的優惠條件,從外部環境上為西部發展循環產業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的機遇。

二、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循環產業集群的問題與障礙

從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和產業集群的現狀來看,西部具備了發展循環產業集群的一些基礎性條件。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諸如產業規模化水平不高,循環經濟實施力度不夠,制度、法律不規范等等。這些問題制約著西部循環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進一步提高。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基礎設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基礎設施完備與否有助于決定一國的成功和另一國的失敗”。

阿斯喬(1991)發現基礎設施的增長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反則會造成勞動生產率的降低[8](As-chauer,1989)。謬仕國等人(2006)發現基礎設施對社會其他部門投資具有明顯的擠入效應,其中西部地區大于中部和東部地區。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集群的不斷擴張,對公共設施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公共資源緊缺,特別是當交通、交易等費用超過產業集群所帶來的收益時,集群的規模經濟將變為規模不經濟,直接影響集群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西部多數省區地方財政狀況差,加上政府對基礎設施領域的限制比較多,不利于融資暢通,導致資金困難而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西部產業集群內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普遍滯后,道路、通訊、物流、信息、生活設施不配套,排水、排污等環保設施和廢物回收的設施不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健全,難以實現現代物流對產業集群內產品流通的作用。

(二)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

西部目前產業集群組織結構不合理,呈現出“散,小,亂”的特征。“散”即分散,使企業之間的聯系不是很大,“小”即產業的規模很小,“亂”即管理和發展中的混亂。目前的工業園區大多只解決了企業聚集的問題,企業間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和密切的經濟聯系,只是企業的簡單“堆砌”,沒有形成一個建立在合作競爭基礎上的互動機制和完善的社會化市場組織網絡,離產業集群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集群的發展直接依賴于自然·35·向秋蘭,蔡紹洪:欠發達地區循環產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資源,使得集群內單一的產業結構僅存在簡單的物流供應形式,限制了與其他產業部門和服務機構間進一步合作關系的擴展,產業鏈無法延伸。產業集群內成員間交流較少,不能形成知識流和信息流,整個系統趨向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集群經濟優勢無法體現。同時,大部分企業聚集為自發聚集,沒有總體的目標和實施方案,沒有統一的管理手段,企業由于自身短期的利益而做出不顧大局的決定,這些都導致了產業集群的混亂形勢。另外,集群區內龍頭企業少,缺乏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的共同發展。

(三)融資困難

資金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命脈,也是目前嚴重制約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國有經濟比重大,經濟發展的重點一直放在國有大型企業上,很多扶持政策都偏向于這些企業。相比之下,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和經營規模較小,獲利能力欠佳,造成自身信譽等級較低。致使銀行貸款大多傾向于那些相對而言成本較低,風險較小的大企業,而對于貸款需求急、頻率高、數量少、風險大的中小企業貸款,銀行現有的服務方式,服務種類和服務效率都還不能與之相適應。加上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擔保機構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缺乏,中小企業無論從內部積累還是在外部融資方面都較為困難。

此外,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偏弱,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

(四)循環經濟觀念淡薄,相關主體積極性不高從政府的角度看,由于飽受貧困的困擾,西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持有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觀念,在引進外資和新建項目上,對是否存在嚴重污染和資源環境問題考慮較少,而對是否增加財政稅收和經濟增長考慮較多,從而抑制了其發揮在循環經濟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從企業的角度看,由于企業對循環經濟認識的局限,認為清潔生產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是由社會所得,自身難以從中獲取經濟效益,因而沒有主動開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從公眾的角度看,公眾普遍認為環保是政府的責任,加上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對環境質量需求不足,普遍缺乏參與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很多農村公眾亂砍濫伐,對資源進行掠奪式利用。城市公眾尚未樹立可持續消費的觀念。

(五)相關管理、政策不到位

產業集群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現有的循環經濟園區和產業集群缺乏科學的規劃,發展目標、發展方向不夠明確,政府的監督、引導、規劃等職能發揮不充分,對重污染企業、重化工項目監管力度不嚴,第三方力量(如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發展滯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加上產品同質化,導致“以劣驅優”及“檸檬風險”惡性競爭愈演愈烈。此外,政府對于集群企業在市場準入、財政、稅收、融資方面的扶持政策還不到位。如循環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建設土地,而國家對于建設用地采取的是“嚴把關”的政策,許多新項目因無法爭取到土地使用審批而擱淺。

(六)制度建設不規范

一是綠色GDP核算和利益平衡機制尚未形成。綠色GDP核算包含對環境影響的核算,在利益平衡機制還未形成前,企業出于理性,往往會選擇不承擔治理污染的責任,并繼續維持生產的負外部性。二是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行業性和地方性的有關法規、企業產品及廢棄物回收規范、循環經濟刺激機制的系統化、工藝標準及技術性規范、循環經濟信息公開以及高污染、高消耗和資源再生行業等分別需要進一步立法完善。三是相關主體權責不明。循環經濟需要公平高效的體制保障,而西部乃至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主管機構以及相關主體的權責并不明晰。環保、農業、建設、國土各個行業都積極主張本部門在循環經濟管理中的權力,但誰才是真正的主管機關,立法沒有具體規定。

(七)技術落后,經濟效益差

西部各省區大部分中小企業生產技術低下,由于規模偏小,難以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低下的生產技術導致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致使企業效益低下,沒有能力負擔高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和購置。這就形成了低下技術和低經濟效益的惡性循環。而且,發展循環經濟也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西部循環經濟技術總體落后,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科技創新能力與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許多企業在循環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排棄物無害化等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運行成本較高,使總體的經濟效益不夠理想。

三、西部欠發達地區構建循環產業集群的具體措施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組織結構不健全,政策扶持及服務體系不完善,人才、資金、技術、制度、文化欠缺,因此發展和構建循環產業集群面臨巨大的挑戰。亟須整合有關要素,為構建循環產業集群和促進其發展打好基礎。

(一)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大投入。循環產業集群的基礎包括經濟性基礎設施、生態型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三個方面。政府應該提高財政支出,增加對集群區的專項撥款來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促進基礎設施領域改革。應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步伐,取消基礎設施投資的所有制和投資者限制,努力形成投資·36·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6月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渠道多樣化的體制和機制。比如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由于收益穩定,資產增殖前景大,適合采取市場化運作的產業投資基金。三是改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通過制定財政、稅收、金融、土地、投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來改善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的軟環境,在清理各項亂收費、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完善法制方面下工夫,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在投資軟環境方面的吸引力。

(二)建立相應的企業行為規制與市場結構

治理西部現有集群的組織結構不合理,政府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其進行引導和調整。一是完善企業行為規制。要在企業內部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規章,建立集群內部基于企業運行的企業行為規范,堅決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行為,避免不正當競爭行為。二是調整企業規模結構。建立和完善企業破產和兼并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產權轉讓市場,推進國有資產轉化重組;發揮政府在存量資產調整中的作用,通過企業規模內部性增長,調整優化企業規模結構。三是強化市場結構治理。

通過收購、兼并、重組,實現大企業的迅速擴張。圍繞主導產品,沿著產品鏈整合上下游企業。優化區域產業結構,鞏固和提高優勢產業,淘汰和轉移低層次劣勢產業,整合加強“龍頭”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對低效率和高污染的傳統能源加工型產業進行取締或是生產技術改革,加大環保產業的發展力度。此外,還要通過建立互信、培育聲譽、及共同制裁來完善集群社會機制。

(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

西部地區發展可以在以下方面拓寬融資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可采取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稅前還貸、優惠貸款和國債資金等方式對循環集群企業提供支持;通過直接投資、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對循環產業集群的支柱產業和核心項目加大資金支持。二是加大信貸扶持。建立信貸投向比例制度,實行結構性的差別利率政策,設立調整結構和發展落后地區經濟的“專項貸款”,增大科技、環保、循環經濟等方面的專項貸款。對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結構不合理的企業和產業進行限制貸款審批。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建立循環產業集群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政府資金啟動民間投資。調整社會投資結構,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擴大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的投融資渠道。改善民間資本投資環境,保護民間資本的投資權益,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破除市場融資的所有制歧視、允許外資進入、與東部發達地區的橫向合作。四是培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在西部地區大城市建立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制定規范的產權交易規則并使企業掛牌上市。在西部大城市批準成立柜臺交易市場,鼓勵西部一些規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場外交易。對申請設立基金、發行企業債券和可轉換債券在額度上給予傾斜;放寬西部循環產業集群及其企業對外融資的條件。

(四)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

要從政府、企業到公眾,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提高相關主體發展產業生態化和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對于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的行為,一方面要加大環境保護監測的力度,堅決取締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另一方面也要從中央的角度對那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幫助它們渡過難關。對于企業的污染行為,既可以通過行政手段給予懲罰,也可以通過信息披露的方式公布于眾,引導企業把生態融入企業文化中,迫使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對于公眾,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宣傳工具,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產業集群、建設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

(五)創新管理及相關體制

一要科學規劃。應該把循環產業集群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總體規劃、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聯系起來考慮和布局,針對不同產業類型和產業發展階段,制定出發展戰略。要有目標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要積極推進綜合效益好的大型主導產業項目建設。二是培育專業中介服務機構。政府應有針對性地在集群區培育和建立起相應的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如為群內企業提供廣告、設計、培訓、咨詢、金融、保險、法律、商業、投資、循環經濟技術、循環經濟信息等方面服務的機構)、組織管理機構(如行業協會)、信用關系網絡;為集群企業提供信息咨詢、貸款融資、信用保證、法律支持、行業規范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三是完善市場機制。既可以由政府強力主導,也可以通過引進外資,來促使市場機制不斷傳入。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區封鎖與條塊分割,促使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產業間自由流動,建立統一的、開放的、多層次的、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

(六)建立與完善相關的政策扶持體系循環產業集群不管是自發生成,還是人為擬合的,其良性運行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引導和推動。從產業發展上看,循環產業集群成立初期,應建立反不正當競爭政策,抑制惡性競爭;當循環產業集群發展成熟后,制定反壟斷政策,促進良性競爭;在對企業進行聚集與整合時,應制定兼并與合并政策和中小企業政策,從而促進產業組織優化。

從財稅金融上看,鼓勵向集群環境投資項目、清潔生產中心的建設提供貸款、經費和補貼;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機構,建立信用擔保的風險控制和防范體系,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抵押制度;提供加速折舊、減免稅、投資減免、稅率優惠及稅收優惠政策;由政府部門、公共部門及私人部門共同成立投資項目,為整個集群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從資源生態上看,制定副產品回收利用的政策,促進公眾監督、污染處罰和鼓勵治理;制定排污費、污染稅、消費稅、燃料稅政策;優先采購具有生態標簽的產品,優先考慮在循環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或具有良好環境績效的企業進行采購。

(七)大力加強制度建設

西部各省區應加強制度建設,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為循環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一要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從核算指標、核算技術(范圍、時間)、核算人才上,建立健全包括綠色統計體系、綠色技術體系及綠色核算人才體系在內的綠色GDP核算體系。二要健全法律法規。要不斷完善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體系,利用經濟手段促進產業聚集和龍頭企業的做大做強。不斷完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積極促進《循環經濟法》的頒布、實施,為循環產業集群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三要加大體制創新力度。要改革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避免政出多頭,管理混亂的局面。

(八)加強技術的引進與開發

循環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西部構建循環產業集群,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整合技術要素。從外部層面,加強科研扶持和技術投入力度,加大循環技術的引入力度。加大教育投資,培育技術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研發循環技術。

加大政府補貼,鼓勵企業研發。加大市場運作,引入科學技術。從現實層面,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廣泛參與的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體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從制度層面,改革相關制度,提高科技供給和科技產出的質量和效率。建立非正式技術交流機制(如行業技術協會、技術中介機構等);推進循環集群技術的市場化;形成科研合作關系的合同化;實現科技研發管理的制度化。

四、結束語

循環產業集群作為一個多主體的復雜系統,其內在機制的良性運行需要政府、非政府機構、企業以及整個集群區域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需要充分調動組織機制才能完成。集群內企業及主體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根據奧爾森的經驗研究表明,尋求自我利益的個體往往非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即集體效益的低下。因此,如何使循環產業集群這一具有公共屬性的集團,既能實現集體利益,又不至于損害個體利益,是本研究之后需要繼續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王婉飛,周天斌等.西部大開發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04(2):112-114.

[2]蔡紹洪,向秋蘭等·循環產業集群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和諧發展[J].經濟縱橫,2008(1):55-57.

[3]李文清·中國西部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07(1):89-90.

[4]數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

[5]數據來源于云南省人民政府網.

篇2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可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對進口方面來講,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保科技創新等。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3]孫敬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5年

[4]麥文偉.技術性貿易壁壘發

展新趨勢及策略選擇[J].中國檢驗檢疫,2006,(7)

篇3

關鍵詞:循環經濟;再制造成形技術;現狀;發展趨勢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保護地球環境、構建循環經濟、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話題。再制造工程以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為特色,以綜合利用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為核心,可使廢舊資源中蘊含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開發和利用,緩解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的矛盾,減少大量的失效、報廢產品對環境的危害,是廢舊機電產品資源化的有效途徑。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需求,并為其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近年來得到了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再制造產業已被國家列為新興戰略性產業,并且列入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再制造已成為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再制造成形技術的研究和發展現狀

1.國外研究和發展現狀

在工業發達國家,廢舊產品造成的危害暴露較早,因而相應的對策也被較早提出。再制造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無論在廢品回收責任制、再制造產品質量保證,還是在再制造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體系。

2005年全球再制造業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的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達到750億美元,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2/3以上,約500億美元左右。在機械產品再制造成形技術方面,歐美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在再制造工業生產中,主要采用換件法和基于機械加工方法的再制造成形技術(即尺寸修理法)進行。隨著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也開始注意減少更換件的數量,而對基于表面工程的再制造成形技術及其成套設備的研發投入了大量力量。

2.中國再制造成形技術的發展現狀

1999年6月,在西安召開的“先進制造技術”國際會議上,徐濱士院士發表了“表面工程與再制造技術”的學術論文,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至今已經過去10年有余。當前,我國對發展再制造產業高度重視,鼓勵政策和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再制造示范試點工作穩步進行,再制造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隨著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高等院校和企業對再制造成形技術和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拓展,促使再制造成形技術近年來獲得了快速發展。

2.1再制造成形技術途徑

按照再制造成形過程中零件尺寸增減變化情況,再制造成形技術可以分為“尺寸恢復法”再制造成形和“尺寸加工法”再制造成形兩種技術途徑。

2.1.1“尺寸恢復法”再制造成形技術

“尺寸恢復法”再制造成形技術是針對磨損、腐蝕等表面損傷零件和缺損、裂紋等三維體積損傷零件,采用先進表面工程技術、三維沉積成形技術等恢復零件損傷部位的幾何尺寸,并通過優化再制造成形所用材料和工藝方法,恢復和提升零部件性能。

2.1.2“尺寸恢復與機械加工”融合的再制造成形技術

在“尺寸加工法”再制造成形技術方面,主要針對如何提高裝備零件再制造成形的效率和質量進行研究,其現階段主要成果在于新型多功能加工設備以及與“尺寸恢復法”再制造成形技術復合的技術方法。

2.1.3再制造成形質量控制與評價方法

再制造產業得以健康發展的技術保證在于如何確保再制造成形產品性能不低于新品。近年來,

在再制造成形質量控制和評價理論與方法方面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從分析再制造生產工藝流程考慮,各環節均會影響再制造成形產品的最終質量。

三、再制造成形技術發展趨勢

鑒于再制造在工業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巨大潛力,國家十分重視再制造產業化發展,提出了提高再制造產業化水平的要求,這將引導今后國內再制造企業不斷增加、行業領域不斷拓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必將推動再制造成形技術快速發展。

1.發展趨勢

再制造成形技術是再制造生產活動的技術核心。隨著再制造產業發展,再制造成形技術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三個方面,即:①正朝著智能化、復合化和專業化等適合再制造批量生產方向發展;②正由宏觀尺度再制造成形向微納觀尺度再制造成形發展;③正由純機械零部件的再制造成形技術向機械/電子復合、機械/功能復合等以機械系統為載體的多功能復合再制造成形技術發展。概括起來,再制造成形技術發展趨勢也可以歸納為“五化”,即智能化、復合化、專業化、微納化和功能化。

篇4

關鍵詞: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演變歷程;調整方向和對策

一、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1、信息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40―60%,新興工業國為20―40%。美國是世界上信息產業最發達的國家,1990年美國對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超過了對其他產業的投資,標志著它率先邁進知識經濟時代。

2、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加速

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二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發達國家集中發展微電子、生物技術、新材料、電信、航空、機器人和機床、電腦及軟件等高新技術,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大批成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并推動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化發展。

3、勞動力結構智力化

過去在社會生產勞動中體力型和經驗型的勞動者占多數,智力型的腦力勞動者比例不大,隨著科技進步的加速和經濟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從20世紀中葉開始,腦力勞動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為社會勞動中的主力。

4、各國產業結構的關聯性和互動性增強

首先,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客觀上要求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資源配置,所以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狀況,發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產業,以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因而,從全球范圍看,各區域產業結構體系間的相互依存、互動作用日益明顯和深化。

5、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不斷提高

產業結構度的開放是隨著經濟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分工的深化而不斷提高的。各國產業結構開放度的提高意味著國際生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的發展必然促進產品特別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出口,進出品貿易發展又帶動了新的需求,從而成為一國生產擴張的刺激因素。

遼陽作為遼寧老工業基地重工業城市之一,產業結構依靠資源建立和發展。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給我們的啟示:

1、確立產業結構調整的多元化目標

從經濟發展的階段來說,目前遼陽正處在工業化過程的加速階段,產業結構的調整目標不可能是單一的,而必須將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一般經驗、國際經濟發展的最新趨勢與我市的基本市情相結合,采取多元化目標戰略,從不同的經濟結構角度來進行完善與優化。優化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優化國際貿易結構與投資結構。

2、培育和發展支柱產業

老工業基地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要培育和發展支柱產業,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技術含量多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以及高新技術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在這方面,一要對具有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行技術改造,加快開發新產品,實施品牌戰略;二要淘汰那些污染環境、資源消耗較多、缺乏競爭力的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三要大力發展新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勞動密集與先進技術相結合的產業、圍繞高科技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機械不能代替人工作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3、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環境

政府的調控行為必須依法在方式、范圍和力度上作雙向的調整,在某些方面強化政府調控,以糾正調控不足,在另一些方面弱化政府的調控,以糾正調控的過度。還需要重點推進以下幾項改革:推進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加強市場機制對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調節作用的同時,不僅要提出鼓勵或限制的產業和產品目錄,更要有符合市場規律要求的經濟和法律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全國城鄉人市場,健全市場體系;推進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加快以股份制為基本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盡快形成合理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場競爭的規則和機制,加快優勝劣汰的進程;促進資源在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和各種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構建企業破產和職工再就業的系統性工程。

二、遼陽產業結構演變歷程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遼陽產業結構歷經多年調整已發生很大變化。

1、遼陽產業結構演變歷程

遼陽產業結構演變歷程經歷了產業結構快速調整階段,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從2003年到2014年,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遼陽市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基本上符合工業現代化進程的產業演進規律,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步減小,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增加。

2、遼陽市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結構

從遼陽市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結構來看,遼陽市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比重呈逐漸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變化不大,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重逐年上升。在遼陽市工業化的進程中,雖然第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但隨著政府對服務業重視及投入力度的加大,遼陽服務業依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服務業基礎設施條件得以改善,供給保障能力迅速提升,服務業整體經濟效益好轉的同時,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外資與就業人員的加入。

三、遼陽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對策

1、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合理開發農業資源,改善和治理農業生態環境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做深做精一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安全農業,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種養業全面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重點推進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化、養殖業、林業經濟發展,促進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一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二是全力推進高效特色農業發展。三是加快養殖業發展。四是推動林業經濟發展。五是突出農業產業化發展。

2、構建產業循環經濟體系,實現工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及社會環境。作為老工業城市工業發展正受到日趨強化的資源約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建立低碳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做強做專二產業,一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二是強力提升傳統產業。三是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四是發展壯大6大工業產業集群。

篇5

循環經濟與金融創新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所以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金融創新至關重要。循環經濟具有系統性、高投入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資金支持,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體系扮演著資金供給者角色,金融創新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經濟增長質量與發展方式的改善與升級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金融資源,循環經濟發展能有效促進資金高效流通,整合市場,并加快金融資源創新與整合速度。

二、循環經濟視閾下金融發展創新的路徑

1.創新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理念

首先,政府要更新發展理念,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營方式,變計劃管理為市場經營,針對循環經濟發展,制定金融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其次,轉變金融創新思維觀念,由單向循環向多向循環轉變,將清潔生產、廢物利用融為一體,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后,轉變工業發展模式,積極發展生態工業,樹立金融創新意識,爭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平衡增長。

2.構建良好的政策引導體系

循環經濟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才能加快金融創新步伐,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所以各級政府能否正確認識循環經濟的意義和作用至關重要,政府宏觀調控為金融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可以增設循環經濟發展專項基金,然后將其納入財政預算,以支持循環經濟主體發展;同時完善綠色稅收體系,增設環保投資,加強綠色補貼建設,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在投資方面,應以資源型、節約型項目為投資重點,大力支持示范類生態工業園及環境設施建設項目;在信貸方面,在不違反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對企業發展給予資金支持,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3.致力于完善金融市場機制

首先是完善激勵獎勵機制,多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中,對那些為循環經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個人或企業給予精神獎勵和金融支持;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對那些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同時為鼓勵中心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其次,建立創新機制,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政府可以設立循環經濟科技研發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降低科技研發基金組織單位的貸款門檻,從資金方面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最后是制定風險防范機制,保險公司疏導和轉移循環經濟投資風險的有效方法有兩種:設立或購買風險投資基金、認購主板與二板市場中發展循環經濟企業的債券或股票,通過控制多層次體系市場格局達到控制風險損失的目的。

4.充分發揮融資渠道的效用

首先,積極發展直接融資。對于為循環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支持,如資金支持這些中小企業上市,為企業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資本工具、股票市場、技術扶持等方面的優勢,放寬資本市場,降低資本額限制條件,推動藍籌股市場發展,使股票市場交易體系日趨成熟完善,可以將股票上市份額多分給那些具有發展潛力、初具規模的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由此使循環型企業發展更加有動力;同時為拓寬直接融資的范圍和途徑,可以借助資產證券、企業證券等收益固定的證券模式,達到支持證券市場發展的目的;其次,積極發揮間接融資優勢。金融機構是間接融資的主要來源,對于三大政策銀行來說,應順應循環經濟發展趨勢,以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為金融服務的主要內容,大力支持環保型中小企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發展;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也應以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為己任,提高那些環境破壞型或阻礙循環經濟發展企業的貸款利率,縮短還款期限等,相反放寬那些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企業的貸款條件,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等,或者根據中小企業現有的融資條件,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增加業務服務內容,使貸款政策多樣化,加大外部資金支持力度,為地方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

5.創新與循環經濟有關的信貸產品

積極開發與創新與循環經濟有關的信貸產品,增強動態監測力度,選用循環授信方式。創新多樣化的擔保方式,擴大擔保抵押范圍,研究推動各項貸款業務,如應收賬款業務、收費權質押業務、無形資產抵押等。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積極開發與創新與之相適應的信貸類產品,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增加貸款抵押擔保方式與抵押擔保范圍,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信貸支持。拓展信用貸款服務范圍,大力支持節能、環保、效益好的企業,為其發放信用貸款。汲取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積極開發與創新與當地循環經濟有關的金融產品,以適應當地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循環經濟與金融服務業同步發展。

6.金融組織體系創新

首先,積極推動地方性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鼓勵地方商業銀行在全國重點城市發展銀行分支,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本金壯大商業銀行實力,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其次,積極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規范和發展信托投資公司是重中之重,想方設法壯大財務公司實力;推動證券機構改革與發展,發展和擴大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經營公司業務,創造條件大力發展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評估公司。再次,依靠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的資金支持。推進產業投資基金建設,并鼓勵其通過參股或債權等多種方式向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和項目投資。制定新興產業投創計劃,并加快實施步伐,充分發揮政府杠桿作用,引導基金投向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和項目,鼓勵各級政策性創業投資,壯大創業投資企業實力,加快循環經濟創業速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

7.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

篇6

循環經濟的技術路徑循環經濟以“3R”(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其實現路徑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資源的高效利用。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脈,當資源枯竭時,整個世界都會陷入資源危機的“十面埋伏”,為了爭奪“資源”,不排除引發更多的隱患[2]。在輸入端—產品生產及資源開發階段應考慮綜合開發和資源的高效利用。(2)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構筑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建立起生產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道,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向自然資源的索取,在與自然和諧循環中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3)無害化生產。通過原材料的選擇和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以追求經濟的、社會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環境的效益(《國際清潔生產宣言》)為目標,在產品設計、原材料投入、企業生產過程、產品產出及回收整個過程中融入清潔生產的觀念,充分利用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出綠色產品、環境友好產品等。

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難點

1環境意識淡薄生產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作為生產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環境意識令人擔憂。一方面生產者為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缺乏生態理念,忽視產品生命周期,致使產品更新換代快,不能物盡其用,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廢棄物的大量產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往往忽視環境污染投資,環保設施形同虛設,“三廢”不經處理“達標”即偷排現象嚴重,其最終結果是環境污染與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在消費者方面,以人為本的思想發展較為偏激,確立了人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周圍自然環境。一方面追求物質享樂,人為地縮短產品的使用壽命,新舊產品更新換代快;同時消費者不能自覺抑制非環保產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為非環保企業提供了市場。消費者的這種過度消費和盲目消費,一方面刺激了生產,加劇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加大了廢棄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環境污染,同樣導致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阻礙循環經濟的實現[3]。

2盲目追逐新型發展理念2003年,英國政府在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全球廣泛關注[4]。隨后在我國全范圍內掀起,各大城市相繼開展低碳城市建設。低碳經濟涉及經濟、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個多元復雜系統,需要各種技術及輔助政策、設施等予以協助。從當前環境危機考慮,低碳經濟勢必是未來發展趨勢。但鑒于低碳經濟面廣復雜,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作為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的評價依據。國內現階段推行低碳,多是開發新區用于低碳試點建設,往往需投資巨大的人力、財力,用于新區基礎設施、交通、建筑等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擴大了城市規模,加劇了城市能源、資源的消耗,違背了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且現階段沒有明確的低碳評價指標,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有待商榷。

3技術條件制約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從“減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資源化”,循環經濟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成熟的污染治理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和生態工業鏈接技術作為支撐,這是循環經濟由理論向實踐轉變的關鍵,但我國的綠色技術目前還很不全面[5]。空有超前的經濟理念,而缺失科學技術的保駕護航,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4政府監督不夠,政績考核扭曲引導美國學者薩克斯教授就環境權管理提出了“環境權的公共信托理論”,強調政府為現階段環境權的行使主體。因此在環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權利也有義務保護環境,促進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在我國,政府與企業、民眾之間缺乏溝通,循環經濟的制定不切實際,監管不力,激勵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環經濟實施;再者,我國各地政府以經濟發展作為政績考核的主要對象,不惜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引進淘汰類、限制類項目,招商引資缺乏實地論證。同時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政府缺乏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現象嚴重制約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5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循環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實施,該法令雖然規定了關于循環經濟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勵措施和法律責任等,但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我國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側重于末端治理及技術創新,而對廢棄物產生環節、規章制度及宣傳教育重視不夠,違背了循環經濟立法的價值理念;其次,循環經濟涉及面較廣,而現行《循環經濟促進法》較為寬泛,僅能作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詳細法律法規;再次,地方經濟發展長期以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為代價,循環經濟的建設和發展處于邊緣地帶,與此同時循環經濟相關立法缺失,不能對地方企業循環經濟建設起到指導作用;最后,關于循環經濟中的激勵與約束制度不夠完善,公眾積極性不夠,而企業相關責任落實不到位。

6公眾環境知識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即為廢棄物(包括一般的包裝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礦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時常發生的“食品危機”、“環境污染”等現象,觸發了公眾深層次的環境危機觀念,公民對重大環境污染項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質疑,同時環保部門關于污染型項目的定性批復不再是定心丸,環境保護由“依賴政府”轉變為“依靠自己或民間團體”。在環境保護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為了保護自己及子孫的生存環境,公民偏激地選擇了從源頭杜絕污染事故發生。2009年年底,廣州市番禺區“垃圾門”事件引起全國關注,致使垃圾焚燒項目走入困境;2012年,經國家環保部批準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產業項目———四川什邡鉬銅項目在動工期間遭到民眾抗議,最終政府宣布項目停建。垃圾焚燒和鉬銅項目均屬于重大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在環境危機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變廢為寶,解決廢棄物與人之間的土地之爭,屬于循環經濟的良好典范,從環境、資源現狀和經濟發展趨勢看,此類相關項目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公眾環境知識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類具有重大意義的循環經濟項目胎死腹中。#p#分頁標題#e#

科學發展觀視角下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

1以技術進步推動循環經濟建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技術創新。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污染的綜合控制治理,都離不開環境科技的進步,必須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發,探索清潔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在生產階段將綠色、環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產品設計中,改進生產工藝,選擇無害化、可循環原料,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積極發展下游產品,變上游廢棄物為下游產品原料,綜合提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逐步完善不同企業的技術標準,靈活變通,發揮不同企業的技術優勢,為循環經濟技術創新提供一個廣闊平臺。

2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德國是個法治國家,環保法律很完善,這些法律的頒布和實施,為德國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法律基礎,有效地保護了環境,同時提高了公民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工業界和經濟界認識到經濟和生態保護并不是互相對立的,良好的大氣條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6]。在利益當前、環境危機頻發的今天,法律法規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對循環經濟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下階段發展中,應改變傳統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循環經濟立法中的主動控制性;其次應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基本框架,制定具體的有操作性的專項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條例及規章制度等;最后應加強地方循環經濟法律建設,完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補充循環經濟激勵措施,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從根本上指導企業生產,從法律上為政府監督提供依據。

3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主導作用環境是人民的公有財產,而政府作為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應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循環經濟作為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政府職責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要明晰國內經濟與資源環境現狀,強化政府政策導向,以循環經濟為主體,在發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環經濟與時俱進。在當前環境危機形勢下,循環經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在循環經濟現有框架下,以人類現有的技術而言,作為特殊資源的化石能源無法完全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7]。但整體上,循環經濟對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起著樞紐作用。在現階段發展過程中,應該綜合經濟、社會、地域等條件,全面分析,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結合當前環境形勢,創新循環經濟的低碳模式,通過構建“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低碳動態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待低碳經濟成熟時方可轉換主體。其次,要改革現行經濟考核體系,在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中融入資源、能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理性看待經濟發展,從國家層面建立綠色經濟核算制度,逐步落實到企業層面,全面實現綠色GDP考核制度。再次,要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8]。最后,通過免稅、減稅政策,推行綠色產品認證等措施,完善循環經濟激勵機制。

4加強宣傳教育與監督管理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之一,通過制作、分發宣傳小冊子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還在互聯網上開設綠色購物網(GPN)、綠色消費者全國網為消費者提供商品的環境信息[9],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戰略體系,該體系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充分的先例,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環境保護方面,政府應加強監督、懲罰、治理力度,通過政府、公民和各種民間組織在政治、社會和市場等各領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習俗、強制、行為等博弈活動,加強政府與民間溝通力度,了解民眾心聲,建立良好的公信體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為民眾環境擔憂的定心丸,在加強前期論證、實驗的前提下,為重大循環經濟項目保駕護航。其次廣泛開展宣傳教育,要利用學校進行循環經濟教育,在少年兒童的學前教育、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和大學生的學歷教育中都融入循環經濟的理念。最后要運用輿論傳媒等各種手段對公眾進行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公民作為社會的主要成員,如果能從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環經濟,在認識上理解循環產業的環保措施,在組織上聽從政府決策,支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并從身邊做起,則循環經濟一定會成為造福人類的新舉措。

篇7

[關鍵詞] 節能減排; 火力發電; 產業發展; 策略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48

[中圖分類號] TM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4- 0079- 01

1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繼續發展節能降耗機組

由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國內依賴煤電的能源結構短時間很難改變,作為資源消耗大戶的火力發電產業,要堅持走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積極提高煤炭等燃料的利用率,① 要積極開發供電煤耗低的大容量高參數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級的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要積極開發60萬千瓦及以上容量、節水型空冷機組,燃燒無煙煤的大型鍋爐機組。② 要積極發展熱電冷聯產機組,提高熱量的綜合利用率。③ 鼓勵開發潔凈煤發電技術,重點研究開發推廣適合國情的沸騰爐和循環硫化床(CFBC)增壓循環硫化床(PFBC)及煤氣化發電技術(IGCC)(包括以煤氣化為核心的電、化、熱多聯產技術)。④ 要不斷加快對火電廠鍋爐、汽機及輔機、控制系統等技術改造,提高設備可靠性和技術經濟水平,減少自身能耗,提高能源轉換效率,降低廠用電率。

2 加強循環經濟建設,變產業排放廢物為寶

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循環經濟盡快形成規模。雖然近年來我國在循環經濟試點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和進步,但是當前我國在觀念認識、制度環境、法律與政策、管理體制、技術支撐和外部推動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國家應出臺指導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建立起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火力發電企業的資源利用的指標和核算體系,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綜合利用的新技術開發和推廣。圍繞符合國情的火力發電產業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以及適合區域性循環經濟網絡發展需要的經濟機制和政策體系等。

3 建立政策和經濟雙重引導的節能減排政策鼓勵體系

電力工業發展的指導方針缺乏強有力的具體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造成缺乏執行困難和約束力不足。主動的節能減排反成為企業市場經營的負擔,而得不到起碼的補償;熱電冷聯產的火力發電產業還包含了公共事業的性質,但是由于位于城市附近,嚴格的各種不合理的限制措施也制約了其生存和發展。由于我國政府對節能減排火力發電企業的政策扶持明顯落后,不能起到鼓勵發電企業參與節能減排積極性的目的。只有把指導方針通過制定具體的產業政策,才能真正落實火力發電產業優化的目的,從而指導火力發電產業的發展規劃,規范火力發電產業的發展優化行為,各級部門才能真正制定配套完善的激勵、約束和監督機制,體現方針的指導作用。

在火力發電產業政策條款中應明確產業政策的實施主體和責任主體,明確建立監督和約束機制,同時配套必要的法律法規政策。建議將電力工業發展產業政策的實施納入國家行政監察范圍,同時明確行業自律和企業的責任、義務及相應的權利。增強產業政策執行的剛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有錯必糾。統籌火力發電產業與其他產業政策之間的協調發展。火力發電產業與煤炭產業、交通運輸業、機械制造業、自動控制設備等產業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彼此之間互為影響。因此制定火力發電產業政策時,要注意統籌考慮與其他產業政策之間的關系。

4 繼續深化發電等能源產業的各項改革

“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電力工業推行集資辦電,多元投資主體興辦電廠已成為主流。因此,要進一步向國內外投資者開放,用合資或通過資本市場,采取股票、債券、盤活資產、并購、出讓、變現以及直接融資等多種方式,實行火力發電產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使其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國務院下發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即堅持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開、輸配分開,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建立社會主義電力市場經濟體制。由于標桿電價形成機制的不完善,加之煤電聯動政策并未真正實施,造成2003年至今的火力發電企業虧損逐年加大,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嚴重制約。改革政府核定發電電價機制,完成從標桿電價管理過渡到通過電源市場招標確定投資主體和發電容量電價,交易市場競爭形成電量電價。

篇8

關鍵詞:化工行業 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一、化工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迫切性

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的“三個轉變”,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在結構調整中,嚴把節能環保關,采取綜合措施淘汰落后產能。嚴格項目環評,加強重點行業環保核查,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貢獻。

我國目前已進入重化工業時期,化工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國防建設及人民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化工行業也同時造成了我國資源的巨大損耗、浪費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而對環境的損害又處于較高的水平。隨著人們對環境污染認識的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各加工行業污染排放引起的環境、健康問題。還要考慮到資源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自然平衡的綜合問題。

所謂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作為一種新的綜合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主要體現在從原始的資源依賴消耗型、簡單粗放經營的生產增長方式,向集約經營、資源節用循環型的增長方式轉變,從而達到節約資源、使資源在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化工行業的循環經濟,其內在運行機理是用環保、綠色、集約的經濟運行模式來指導相應的化工產品生產活動,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排放的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從而使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化工行業中的循環經濟可行模式

在推行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的良性過程中,從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入手,結合對環境保護中“三廢”綜合治理、利用的初衷,我們從產業鏈、資源利用銜接、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無害化及再生處理等方面,淺談分析了行業中的一些循環經濟可行模式。

(一)化工企業的園區集群化

長期以來,由于地方政府招商白熱化,我國化工企業相對來說較為分散,產業鏈條銜接也不夠緊密,而化工產品又多為危險品,運輸風險大不說,物流成本也高。

將化工企業集中到規劃合理的化工園區,可以有效地達到資源充分利用的理想狀態。如園區集中給水、蒸汽、工業氣體、熱電聯供、污廢水處理、廢物焚燒爐等公用工程,對企業而言,能源集中供給可節約大量成本;企業可以以鄰居的產品、熱量為原料,或是以其廢品為原料,在園區企業之間實現物質的閉路循環和高效利用,運輸成本也大大降低,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甚至來說形成了附加的效益,既循環、又經濟,比如寧波化工區的德泰化學公司,以生產乙烯的廢料焦油作為原料,生產的炭黑供應鄰居寧波橡膠廠作為原料,生產過程中釋放的熱量產生蒸汽,通過管廊供給園區內吸熱反應的企業;另外,園區統籌管理,對污染物減排也有推動作用,如園區的集中處理廢水廢渣、集中供氣供熱,不僅節約了用地和投資,而且實現由園區把守治污的最后一道關。

(二)化工企業的循環經濟模式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強調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障礙――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在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與其他生產性企業類似,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容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認清搞好清潔生產的必要性,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包括在生產過程中實施生產技術的改造、升級,鼓勵采用節能、降耗、高效的生產技術或節能減排技術,開發更清潔的技術、原料及能源,通過加強管理,提高設備工作效率和工業效能,節約能源材料消耗,從節能、降耗的角度來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產品在進入消費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技術。通過在化工企業內,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的的清潔生產審核工作,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治理和控制污染,把生產經營對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是采用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主要是對化工企業排放出來的有害物質,如廢氣、廢水、廢渣等采用先進的凈化處理技術。如某化工企業對原有的供熱鍋爐實施了煙氣脫硫裝置增容改造工程,采用石灰石-石膏雙循環工藝技術和濕式電除塵器技術,徹底避免石膏雨現象,改造后大大改善了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減少酸雨量,社會效益很大。

三是廢物資源化技術,就是對化工企業的廢棄物通過回收、加工轉換等方式將廢棄物變為有用的資源進行再利用。比如,化學副產品的回收再利用,酸堿之間的反應,各種有機物間的互相轉化等等。如酸堿之間的反應,各種有機物間的互相轉化等等;如英國璐彩特公司利用賽科公司丙烯腈裝置的副產物HCN(氫氰酸)生產MMA,其廢酸回收裝置同時回供賽科生產所需的高濃度硫酸,這一個循環過程,不僅使廢物得到充分利用,還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三、化工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化工行業的污染防治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形勢仍不容樂觀,隨著“三廢”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未來要重點圍繞實施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污染治理等方面更需深入推進,在最大程度上持久合理地利用所有的原料和能源,最低限度地降低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才能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和綠色化。

參考文獻

[1]張人為. 循環經濟與中國建材產業發展[J]. 中國建材,2005,2.

[2]莊劍英. 按照循環經濟模式發展墻體材料工業[J]. 中國建材,2005,2.

[3]張磊. 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化工業道路[J]. 污染防治技術2003,6.

篇9

關鍵詞:三廢;治理;經濟發展

1前言

三廢問題的治理關系著城市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發展空間,迎合當代社會發展需求,要求當前生產工藝活動在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從廢液、廢渣、廢氣角度出發,對工藝生產流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高效處理,由此規避三廢問題的產生對生產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以下就是對三廢治理及循環經濟發展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工業領域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帶動其不斷創新自身治理手段。

2三廢治理中應注意的事項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在三廢治理工序開展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結合當前人口、工農業生產現狀,提高對環境治理問題的關注度,并注重結合居民環境需求,對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進行高效處理,由此達到最佳的三廢治理狀態,且就此迎合當前生態環境發展趨勢;第二,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治理效率,亦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治理作業環節開展過程中應注重針對農業、養殖業、城市發展等領域中三廢增長狀況展開調研活動,例如,復合飼料、化肥等使用情況等,繼而依據調研數據對三廢治理方法進行確定,由此達到最佳的三廢處理狀態;第三,青島機場海濱路在垃圾堆放過程中即隨之呈現出CO2、CO、CH4等氣體釋放現象,形成了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因而在當前三廢處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結合中國CO2占據全球13%的問題,對三廢治理工序進行優化設計,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滿足居民生活、生產需求,且就此規避火災等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1]。

3三廢治理及循環經濟發展路徑分析

3.1貫穿環境生物技術

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注重將環境生物技術貫穿于治理流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首先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對廢水問題進行處理過程中,應注重結合微生物生命活動過程對廢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處理,由此達到最佳的水資源應用狀態。同時,在廢水治理過程中,亦應注重將細菌等置入到微生物生化反應器環境下,由此實現細菌向無機物的轉換,達到廢水凈化目的。從當前的現狀來看,環境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過程中的應用改善了AB法、SBR法、粉末活性法在應用過程中凸顯出的應用效率較低的問題,為此,當代工業、農業等領域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對生物技術的引進。其次,生物技術亦可應用于廢氣治理環境下,即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治理工序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對微生物新陳代謝過程的應用,由此將污染物轉化濃度較小的廢氣,即將廢氣濃度維持在<3mg/L的狀態下,就此規避廢氣的產生對人體造成危害。同時,在廢氣處理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處理效率,應注重對生物吸收法、生物過濾法兩種處理方法進行合理化選擇[2]。

3.2推進“三廢”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結合

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治理效率,亦應注重強調將“三廢”與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融合處理,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且就此為當代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例如,某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為了增強自身整體市場競爭力,即推進了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將“三廢”作為資源,以三廢回收方法將其轉化為“生活煤氣”,最終應用于工業生產中,就此增強了500萬元/年的銷售收入,滿足了該企業可持續發展需求。為此,當代各領域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并注重正確認知三廢與資源間的關系,打造良好的環保產業發展環境。此外,在三廢問題處理過程中,為了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亦應注重強調與當地政府部門間的高效溝通,由此推進當前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求,并緩解三廢污染問題[3]。

3.3推進產業轉型

推進產業轉型亦有助于當前三廢問題的處理,為此,各領域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強化產業轉型計劃的落實,且注重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來緩解三廢治理問題:第一,在三廢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治理效果,要求各產業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應注重將“三廢”治理計劃納入到產業戰略規劃領域中,并注重結合當前企業發展規模,且融合國家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求對三廢治理計劃進行實時調整,由此達到最佳的治理成效,滿足企業發展條件;第二,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為了應對易燃易爆等安全環保問題,要求企業在三廢治理工序開展過程中應注重針對生產裝置運行狀況展開調研,并實時淘汰高消耗電石爐等生產裝置,且注重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由此降低三廢產生總量,達到最佳的三廢治理效果。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新材料引進等產業轉型計劃的實施關系著三廢治理效果,因而當代產業領域在發展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并強化推進產業轉型計劃的實施,最終由此營造良好的生態環保空間,滿足居民生活需求,且推進當代經濟的循環發展[4]。

4結語

綜上可知,傳統三廢處理方法在應用過程中逐漸凸顯出耗能高且處理效率較低的問題,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發展循環經濟產業,要求當代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注重針對三廢問題實施具體的治理計劃,且注重從推進產業轉型、推進“三廢”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結合、貫穿環境生物技術等層面入手來應對傳統三廢治理模式下凸顯出的相應問題,達到最佳的三廢治理狀態,并就此實現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推進當前社會循環經濟的逐步發展。

作者:江河 單位:東至縣環境保護局大渡口經濟開發區環境保護分局

參考文獻:

[1]劉強國.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純堿三廢問題的有效途徑[J].鹽業與化工,2014,12(02):39~42.

[2]產業鏈首尾相適環環生金———昊華駿化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紀實[J].今日農藥,2015,13(04):54.

篇10

關鍵詞:產業經濟; 發展趨勢; 戰略思考

  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20 世紀中期,雖然成為獨立學科的時間不長但卻有著漫長的歷史淵源。產業經濟學是對產業經濟問題研究的應用型科學, 其發展的腳步一直伴隨著實踐活動進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風暴中, 我國產業經濟經受住了洗禮, 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產業經濟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科技水平的國家壓力

近年來,盡管我國科技水平在不斷進步,但仍遭受著來自國外科技的競爭壓力,尤其是面對國際競爭對手的強大技術優勢和對后進國家技術進步努力的有意打壓。當我們沒有開發出某一項技術的時候,他們向我們封鎖;但當我們千辛萬苦開發出來時,他們又會開發技術,并將其一部分下游產業轉移給我們。這種梯次的轉移,抑制了我國的自主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尤其體現在我國的汽車、電子、飛機、裝備等行業。據統計,我國設備投資的三分之二用于進口。

(二)產業集群化的障礙

第一,沒有嚴格的競爭秩序,缺乏誠信的基礎,不能提供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第二,企業間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既競爭又協作的鏈狀或者結構,使同類企業大量重復建設,結構嚴重趨同,導致價格大戰愈演愈烈;第三,不同行業的企業可能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商委、經委、科委等都有各自管轄的企業,有各自的利益,使產業的融合發展變得難以協調。

(三)企業人才的流失

我國工資水平過低,使工人無法接受技術培訓和再教育,其素質難以提高,導致我國一般性的工程技術人才較多,而高端的技術人才則很少。即使有,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也被國外跨國公司用優厚的待遇吸引走了,造成我國企業的人才流失。即使找到新的人才,培訓上崗的費用和時間,往往使企業的發展滯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四)產業生態化的薄弱

我國目前雖然已經開始啟動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示范園區,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里既有觀念上的差距、技術上的差距,也有體制上的差距,因而在我國推動產業生態化進程必須從多方面著手,需要政府、企業界的共識,需要強有力的保障。

二、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產業轉移全球化

經濟全球趨勢下,各國的產業體系逐步深入到全球范圍內,使產業的競爭優勢不再單純地取決于本國產業的經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上下游產業的跨國界關聯互動關系:本國上游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有助于下游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而且,主導產業與輔助產業在全球產業體系中頻繁緊密地協調配合,也有利于本國國際競爭優勢的形成和維持。這使一國的產業日益突破國內狹隘的市場和資源約束,面向國際市場進行戰略選擇。

(二)產業升級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通過跨國公司相互交叉投資,把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結合在一起,使產業資源的跨國流動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聯通、互相制約的全球產業網絡體系。通過這種國際產業一體化網絡,使產業的每個環節隨技術進步而調整,從而實現全球資源配置的優化。隨著這一過程的推進,產業結構也日趨優化,不斷升級。

(三)產業經濟融合化

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作為當代世界發展的兩股強大力量,使世界經濟的現實運行主體逐步由倚重自然資源和制造業的國別型經濟,向倚重信息資源和服務業的全球與區域性的經濟過渡。以往的環境要素不斷地內置為產業系統要素,最初以國家為邊界的產業系統,逐漸由國與國之間的制約和被制約關系,轉變為經濟互動、產業互聯的關系,使產業系統逐步演化成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多側面、相互交叉重疊的復雜立體結構。全球性產業體系的生成,正沖破各國相對完整獨立的產業體系,形成各國既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又相互制約、相互競爭的產業經濟體系。而且,隨著技術進步速度的加快,技術融合程度的加深,在宏觀上導致了國與國的產業重組和整合,從基本層面上重塑產業結構的演進形態,使產業經濟的發展出現融合化的新趨勢。

(四)產業經濟知識化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的基礎結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其突出的特點是:世界產業結構正由過去的剛性結構逐步向柔性結構轉化,即由生產重、厚、長、大為主的重型化的生產技術結構,向以高效、智能、知識、信息、服務為主的軟型化為主轉變。以此為特征的知識型服務業,包括金融、信息、咨詢服務等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不斷增加。產業經濟發展中知識含量日益增大的趨勢,構成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的知識化趨勢。

(五)產業經濟綠色化

產業經濟綠色化是指產業在演進過程中,按照符合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有機循環原理建立發展模式,使不同類別的產業部門建立起經濟資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機循環模式,盡可能地消除生產和消費環節對環境的破壞,達到產業與自然和

社會環境共同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的目的。

圍繞著國際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我們應該對影響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各種問題進行新的研究、新的探索。這是實際發展的需要,也是理論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悅主編; 產業經濟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