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護理技巧與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6 17:2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人護理技巧與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年人護理技巧與方法

篇1

關鍵詞:老年人 心理護理 護理技巧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37-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平均壽命也有了較大的提高,老齡化問題也呈現出了日益加重的趨勢,各項老年人問題也成為了我國現階段較為嚴峻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其自身的身體機能也有所下降,各項疾病的發病率都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些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老年人口正常的生活,給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自尊心過強。老年人通常希望身邊的人對其表現出足夠的尊重感,特別是老年人的兒孫子女們,更是要充分尊重老年人,一旦身邊人有任何的不尊重的行為或舉動,老年人就會像孩子一樣發脾氣,甚至為不如意的小事而發火哭泣,或是為一些生活中的細微小事而生氣。

1.2 孤獨感和無價值感。老年人隨著其年齡的增大會逐漸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和溝通,有些老年人甚至長期獨立居住而出現孤獨感。還有些老年人忽然從較為忙碌的工作單位上退休出來之后,難免會失去生活的目標,加之同事間的往來逐漸減少、自身患者有各種疾病、子女長期不在身邊、老伴去世等,難免會出現無價值感和寂寞孤獨感,因而通常會表現出煩躁、易怒和情緒低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應,進而導致老年人出現異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尤其是一些深居簡出、愛好較少、興趣孤僻的老年人。

1.3 心理煩躁焦慮。有些老年人因其自身長期患有慢性疾病,且遷延難愈,因而給患者家屬帶來了較大的心理負擔和麻煩。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通常會出現煩躁、焦慮的心理,一般表現為大小便意增加、潮熱感、血壓升高、脈搏及呼吸加快、心悸、睡眠差、坐臥不安、心煩意亂、內心緊張等,有些情況下還表現為怒氣沖沖、暴躁易怒等,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心的小事就會發脾氣甚至哭泣,對生活感到悲觀失望。

1.4 悲觀與恐懼。很多老年人都患有老化性疾病或是慢性疾病,因其行動不便、體弱多病,做很多事情時都會有力不從心感,一旦自身病情加重,老年人就會出現悲觀、消極、恐懼,甚至抑郁和自暴自棄的心理,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疾病治療和生活失去信心,主要表現為厭世、疑病、自責白罪、痛苦聯想增多、主動性語言減少、思維遲鈍、悲觀失望、抑郁寡歡、軀體不適、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信心等,進而影響患者的語言能力、判斷能力、理解力、計算力和記憶力,甚至會出現自殺心理和癡呆狀態等。

2 老年人心理護理技巧

2.1 體貼和理解。老年人患病后在情緒和精神上通常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精神狀態差、悲觀失望、易怒或情緒急躁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做到周到、體貼和耐心細致,以愛心來打動老年人,以得到老年患者的合作和信任,所以,護理人員要在操作手法和服務態度方面不斷改善,對老年患者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盡量忍耐患者的脾氣,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舒適的護理環境,多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傾訴。

2.2 建立信任感,全面護理,消除患者寂寞和孤獨心理。針對老年患者易出現的孤獨、多疑、煩躁等心理,護理人員要在老年人入院后以積極、關懷、熱情的態度為其提供服務,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視,從而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慰籍,快速消除老年患者的恐懼感和陌生感,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其中,尤其要注意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開導和安慰,使患者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治療和護理過程。

2.3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由于不同的老年患者來自于各個不同的社會背景,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工作、家庭和自身性格等都會有較大的區別,所以,護理人員在為老年患者提供服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個性特點,深入到病房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從而全面客觀地了解患者情況,以及會對患者康復和治療造成影響的各項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與合作,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家屬一起,幫助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2.4 充分尊重老年患者的自尊心。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時,要做到不傷害患者自尊心,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各項需要,耐心回答患者問題,認真傾聽患者傾訴,行為舉止要文雅,使用禮貌用語,充分尊重患者,以幫助患者樹立對待疾病的信心,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同時,護理人員還要關注患者的工作經歷、家庭情況、興趣愛好、文化程度等自然情況,和患者交朋友,從而間接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并結合患者的特點給予其鼓勵和關心,在護理中體現其自身價值。

2.5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時,應以拉家常的方法展開話題,如詢問患者的工作情況、單位同事、家屬和病人的自身情況等,護理人員還要仔細查閱患者的病例,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形成全面準確的認識,只有這樣,護理人員才能夠真正了解患者的實際需要。尤其對于老年患者來說,他們通常將護理人員視為自己的孩子一樣,認為其與自己有一定的距離和代溝,而以拉家常的方法開始護患質之間的交流能夠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打消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隔閡。

3 總結

綜上所述,在老年疾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綜合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措施,從而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具有甘于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同時具有較高的責任感和臨床護理技術,用愛心去幫助和護理老年患者,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尹梅君.心理護理融合治療性溝通方法在老年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醫藥導報,2009(12):83

篇2

【關鍵詞】腦卒中;焦慮抑郁;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74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271-02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老齡化,老年人腦卒中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1]。為了更好的了解高齡腦卒中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本研究選取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50例高齡腦卒中病人進行焦慮抑郁癥狀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實施針對性地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50例均為住院高齡腦卒中病人,男25例、女25例,年齡80~92歲,平均(82±1.64)歲,均符合腦卒中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行頭顱CT、MRI確診。并且所有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腦出血8例,并患有高血壓、冠心病30例、糖尿病12例。文化程度:文盲31例,小學及以下19例。婚姻狀況:有配偶28例,喪偶2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5人。平均住院15天。

1.2 方法

1.2.1調查工具: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以及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 [2]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兩表分別由30條和20條條目組成,內容包含情緒低落、痛苦等消極的評價。

1.2.2調查方法:患者入院1周后進行評定。有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對每個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應用上述量表進行評定。共發放量表及問卷各50份。收回有效量表和問卷各50份,回收率100%。

1.2.3評價標準:GDS評分,1~10分為正常,11~20分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SAS評分,≤50分為正常,>50分為患有焦慮癥狀,分值越高,焦慮癥狀越嚴重[2]。

1.2.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統計描述。

2 結果

2.1評定結果

本組50例患者中存在焦慮狀態34例(占68%),其中輕度8例(24%),中度16例(47%),重度10例(29%);抑郁狀態46例(占92%),其中輕度抑郁5例(11%),中度28例(61%),重度13例(28%)。

2.2 高齡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原因 例(%)

3 分析與心理護理

本調查顯示,高齡腦卒中患者焦慮的發病率為68%,抑郁的發生率為92%,其原因主要來自于家庭關系不和睦、經濟窘迫、喪偶、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者,以及外帶一些其他疾病如褥瘡、高血壓、糖尿病等,我們結合患者的病情,將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分為3個層次進行相應心理護理。

3.1 輕度焦慮抑郁病人的心理分析與相應心理護理

高齡腦卒中患者往往都有好幾種慢性病纏身,如冠心病、高血壓等,且大多數有偏癱或肢體障礙等癥狀。再加上高齡腦卒中患者的子女也已步入老年人行列,其體力和精力都不比年輕人,以至于送患者入院后,就請護工照料,自己很少來看望。老年人就容易產生孤獨感,加之自己行動不便,使其喪失自信,感覺自己沒用,就會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其相應心理護理如下:①陪伴關心老年人:鼓勵家人多陪伴老年人,給予老年人各方面必要的幫助,多陪老年人外出散步,或參加一些學習和力所能及的社會、家庭活動,使之去除孤獨、寂寞感,感到家庭的溫馨和生活的快樂。②開導老年人:多安慰、支持、鼓勵老年人,遇到病人情緒悲觀時,應耐心詢問原因,予以解釋,播放一些輕松愉快的音樂以活躍情緒。③維護老年人的自尊:注意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對話時要和顏悅色,專心傾聽,回答詢問時語速要緩慢,使用簡單、直接、形象的語言。多鼓勵、贊賞、肯定病人在自理和適應方面做出的任何努力。切忌使用刺激性語言,避免使用呆傻、愚笨等詞語。④不嫌棄老年人:要有足夠的耐心,態度溫和,周到體貼,不厭其煩,積極主動地去關心照顧老年人,以實際行動溫暖老年人的心靈。⑤指導和幫助老年人及其家屬正確認識分析焦慮抑郁的原因和表現。正確對待引起焦慮抑郁的原因,如是家庭關系不和睦引起的,應告知其家屬,想法解決問題;⑥作為護士,應通過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準確掌握其病情和心理反應;在交談過程中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⑦指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自我疏導和自我放松,建立規律的活動與睡眠習慣。⑧幫助老年人的子女學會謙讓和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焦慮抑郁心理,鼓勵和傾聽老年人的內心宣泄,真正從身心上去關心體貼老年人。⑨高齡腦卒中后更容易造成肢體殘疾,生活能力下降[3],應制定適合高齡患者的康復訓練計劃,使其恢復自信。對長期臥床的患者,可以給予按摩患肢或背部,使肌肉放松。對于精神緊張的患者,可以讓患者聽輕音樂或喝杯牛奶[4]。⑩讓老年人和病房里的老人多聊天、多溝通,相互鼓勵,相互安慰,一起度過焦慮抑郁期。

3.2 重度焦慮抑郁病人的心理護理

高齡患者在思想上較偏激,易鉆牛角尖,常會不自覺地對自己或事物保持負向的看法,如不及時溝通或得不到家人的關心,就很容易從輕度轉化為重度。其相應心理護理如下:①我們必須了解事態的嚴重性,告知其家屬多陪伴老人,多與其溝通。重度焦慮抑郁的病人往往有自殺企圖[5],因此要有專人護理,最好是親屬,且24小時不應該離人。②應該協助病人確認這些負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減少,可以幫助其回顧自己的優點、長處、成就來增加正向的看法。③要協助病人檢查其認知、邏輯與結論的正確性,修正不合實際的目標,協助病人完成某些建設性的工作和參與社交活動,減少病人的負向評價,并提供正向增強自尊的機會。④鼓勵子女與老年人同住,這樣不僅在生活上給予照顧,同時在精神上給以關心,提供精神贍養。和睦、溫暖的家庭和社交圈,可以緩解老人的病情。⑤嚴重抑郁病人思維過程緩慢,思維量減少,甚至有虛無罪惡妄想。在接觸語言反應很少的病人時,應以耐心、緩慢以及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對病人的關心與支持,通過這些活動逐漸引導病人注意外界,同時利用治療性的溝通技巧,協助病人表述其看法。⑥為病人創造和利用各種個人或團體人際接觸的機會,以協助病人改善處理問題、人際互動的方式和增強社交的技巧。并教會病人親友識別和鼓勵病人的適應,忽視不適應行為,從而改變病人的應對方式。⑦在必要時給予精神用藥,用于治療疾病,但注意要做到看服到口,以免患者藏藥而發生意外。

4 結論

綜上所述,高齡腦卒中患者往往因缺乏家庭的關心、生活無法自理、疾病帶來的痛苦等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心理。我們必須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仲迪、周瑾、劉紅英、馬蘭,《高齡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護理雜志,2008(8).

[2]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5-42.

[3] TclrajW,SlowikrA,SzczudikA.Firstischemicstrokeintheveryold:etiology,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J].Przegl Lek,2003,60(8):512―515.

篇3

關鍵詞:養老院;抑郁;心理護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突出。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情緒問題和精神疾患[1]。相關研究顯示,老年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39.9%,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軀體疾病的風險[2-4]。目前我國對老年抑郁心理護理干預方法和效果還處于發展探索階段,本文對養老院老人抑郁狀態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索老年抑郁心理護理干預的方法和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陜西省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和其他養老院老人376例老人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進行篩選,篩選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GDS>10分),入選標準為:①年齡>60歲;②GDS>10分。排除標準:①正進行抗抑郁治療者;②存在認知障礙,無法配合者;③有精神障礙疾病者;④有嚴重軀體疾病不能配合者。確定干預組27例,對照組30例。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老年抑郁量表(GDS):1982年Brink等人創制,30個條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癥狀:情緒低落、活動減少、易激惹、退縮痛苦的想法,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消極評價。篩選標準:在最高分30分中0~10分為正常范圍,即無抑郁,11~20分顯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重測信度為0.85[5]。

1.2.2研究方法 首先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進行篩選,篩選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其中干預組27例進行為期3個月的心理護理干預,對照組30例未進行任何干預措施;干預結束后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進行測定。

1.2.3統計方法 應用SPSS11.0進行統計分析,對干預前后干預組和對照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2 結果

如表1所示干預前后干預組和對照組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獨立樣t檢驗結果。

3 討論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由于生理、心理的變化,老年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減弱,任何應激狀態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礙。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理性疾病,老年期抑郁癥的危害不僅僅可以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質量,增加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還對老年期患有的其他疾病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要高度重視老年期抑郁的發生。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干預前干預組和對照組無顯著差異(t=0.56,P=0.29),干預后干預組和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t=-5.57,P=0.03)。說明對有抑郁狀態的老年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良好,在養老院提倡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首先要做到責任制心理護理,這就需要養老院護理人員要學習一定的心理護理知識,擁有專業的服務態度,以及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和耐心的傾聽技術。在養老院將心理護理貫穿始終,一方面對有抑郁的老人做好心理護理,減輕抑郁;另一方面對有抑郁傾向的老人做到提前預防。

建議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老年人到養老院養老日趨呈現,重視和做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對于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癡呆和抑郁癥狀是十分重要的。[6]為了更好的做到心理護理干預,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老年抑郁的預防和控制研究,然后加強養老院建設,養老院是一個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場所,配備專業的護理人員是必要的。

總之,關注養老院老人的身心狀態,使老人能夠幸福的安享晚年。

參考文獻:

[1]Unfitser J-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with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J].Bid Psychiatry,2002;52(3):285-92.

[2]Chan SW. Chiu HF, Chien WT, et al. Quulity of life in Chinese ddedy people with depression[J].Int J C, Eriatr Psychiatry,2006;21(4):312-8.

[3]彭慧,傅華.社會支持對上海市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2):92-94.

[4]Katon WJ, Lin E, Russo J. d a/.Increased medical cms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depressed eldedy patients[J].Arch C,en Psychiatry。2003,60(9):897-903.

篇4

[關鍵詞] 老年患者; 溝通; 技巧

[中圖分類號] R197.3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087-02

南丁格爾曾說過“要使千差萬別的人能達到治愈和康復,這本身就是精細的藝術,溝通技巧至關重要。”[1]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換意見、觀點、情感的過程,它可反映人的思想、情操、道德、文化和修養,是心理護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進行護理程序的基礎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前提。通過有效溝通可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并獲得患者的其他信息,使患者的要求最終得到滿足,以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使之更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對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年輕人不同,對疾病的表現也有其特點,而不同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精神狀態以及生活經歷、性格特征有著巨大的差異,大多數的老年人性格溫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年人性格古怪,難與之溝通及交流,還有些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溫暖,缺乏同家人的溝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難使他們易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2]。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采取有些的溝通技巧,增進理解,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為目標,進行全面的護理,以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1 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

1.1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 老年患者由于身體組織器官的衰退而導致整個機體的調節功能衰退,特別是腦細胞的萎縮,大腦皮層退化,導致感覺功能下降。由于聽力減退,對言語的理解能力下降,以及視、味、觸等的感覺靈敏度以及意志行為逐漸減退。

1.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 老年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性,表現為行為遲緩、活動減弱、小氣、愛嘮叨、疑心重、固執,聽不進他人的意見,有時甚至不近人情。他們喜歡周圍人都尊敬他、恭敬他、依從他。一旦生病住院,就會產生依賴,需要家人及醫務人員重視,一切生活均需要靠他人照顧。

2 護士與老年患者溝通中存在的缺陷

2.1 語言失度,缺乏人文關懷 很多護士在與老年患者的溝通過程中,對于老年人喜歡多問的特點顯得不夠耐心、仔細、細心、語言生硬,特別容易忽視形體語言在老年患者護理中的重要,缺乏換位思考和情親服務的主動性,禮貌用語常被忽略,不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和交流的要點,不注意特定個體、特定文化和不同文化間的差別,回答問題時簡單敷衍,使老年患者產生不滿或誤解。

2.2 業務不精而導致的溝通失敗 在護理工作中遇到這樣的情況,盡管我們態度和藹,但對患者的疑問解釋得含糊其辭,操作技術不熟練等也容易引起他們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的小小不當也不能得到老年患者的諒解,產生不滿,甚至糾紛,導致溝通失效[3]。

2.3 護士工作繁忙 現如今的醫院護理體制,護士人員與床位比嚴重缺編,護士在日常健康教育給予患者溝通的時間相對少,更多忙于日常治療,文書書寫及一些繁瑣事情。

3 與老年患者的溝通技巧

3.1 尊重病人 心理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年人。因此,關心和尊重老年人是建立友誼、增進溝通的基礎。所以在與老年患者進行溝通時,首先要做到滿足病人對尊重的需求,稱呼要得體,一般可用過去的職務、職稱稱呼。其次,在與老年患者交談時要認真積極傾聽患者的訴說,啟發他們談問題,甘當“配角”,不可中途打斷講話,不可東張西望,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和對談話內容的重視。這樣病人就愿意與你交談,有助于發現患者的實際情況,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3.2 掌握好溝通的方式

3.2.1 語速要慢 因為老年人反應慢,所以與老年患者溝通時,語言要柔和悅耳,平和且沉穩,說話速度適當減慢,說完一句要給一定時間讓老人反應,切忌催促。說話語調千萬不能生硬、粗暴、語調過高會讓病人感到刺耳,容易引起病人反感[4]。

3.2.2 簡單、重復 在與老年患者溝通時,注意語句簡短,一次交待一件事情,以免引起老人的混淆。對典型絮絮叨叨的老年患者,護士要平和、溫柔,要有極大的耐心聽取病人的敘說,然后給予一一解釋,以消除病人焦慮心理。

3.2.3 非語言溝通 (1)自信與微笑。有人說:“微笑是最美好的語言”這話頗有道理。笑既可以幫助減輕與壓力有關的緊張和疼痛,又可以增加護士為病人提供情感支持的有效性。護士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愛心的體現,是人際關系的劑。當護士帶著真誠關切的微笑與病人交談時,對病人的安慰可能會勝過良藥。與老年患者交談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表、姿態,態度要從容鎮定、充滿自信。護士的自信,可使病人有信任感。反之,一個沒有自信和微笑的護士,會使病人敬而遠之,不愿意接受與你交流。(2)親切觸摸。觸摸是人類情感表露的方式之一,也是護患交往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為了鼓勵和安慰患者,,護士可以采取輕輕的撫摸,使不安的患者安靜下來。適時的撫摸可使患者獲得被關心、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護士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翻身、扣背、按摩,患者可產生溫暖和親切感。手術患者一般不希望更多的聲音,護士除了輕聲安慰“別緊張”還可以觸摸患者,使患者增加安全感,消除緊張恐懼情緒。這些無聲的動作都將傾注著護士的體貼。(3)傾聽。傾聽不僅是指聽到對方說話,這樣一種單純的生理過程,而是生理的、認識的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傾聽,并保持目光的接觸,得體的姿勢,用柔和的、整套的眼神和病人交談,必要時可通過點頭或語言使談話繼續。如“是嗎”“嗯”“喔”“知道了”或者“今天聽了你的情況,我對你的病情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們下次再交談。你不要著急,我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你恢復健康”。認真傾聽是護士對患者關注和尊重的表現,有助于護患間形成良好的關系。

3.3 把握溝通的時機 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彼此間身心感受也最多。因此要把握每一次與患者的接觸時間,隨時隨地進行溝通,護士可以床頭交接班、晨間護理、入院宣教、打針、發藥、基礎護理時融洽溝通的氣氛,堅持不懈,主動積極地與患者溝通。當患者憤怒時,應先分析原因,消除誤會,使患者滿意,待心平氣和后,再進行溝通;當患者不合作時,護理人員切忌指責或表示不滿,分析原因后,應給予積極疏導,找空閑時間進行交談,使其配合治療;當患者態度冷漠時,應多做解釋性工作,使患者積極主動,使護患關系更融洽;當患者情緒低落、沉默寡言時,護士應同情,體貼患者,給予心理支持。總之,通過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想法,使患者雙方在情感和心理上相互溝通,促進彼此了解,取得患者信任。

3.4 關于回避、協調矛盾 老年患者慢性病較多,住院時間較長,有的干脆以醫院為家,由于病人身體、心理有退縮行為,老人之間在一起常為一點小事生氣、鬧矛盾。在與病人交流,接觸到病人之間的矛盾時,應用安慰語言,積極引導病人向促進健康方面想。萬萬不可直接入到矛盾中,不評論矛盾中的誰是誰非,語言語調,點頭的表示不可隨便使用,以免引起誤解,使其認為是找到知音,因無意識的點頭、微笑等動作,都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一種認同,致使矛盾越積越大。

3.5 理解病人 護理工作是對患者的身與心、體與靈的護理,同情和理解是溝通人們內心世界情感紐帶,沒有寬容和接納,交流只能在表層進行。由于疾病使老年患者身體各方面精神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是正常情況下的自己,有的病人變得焦慮、抑郁、固執、狂躁、蠻不講理,甚至會對護士橫加挑剔。因此在與老年患者溝通時,應以寬容和理解,應以換位的方式理解對方的情緒。對于情緒急躁的有心理壓力時,常表示發怒,遇到這類問題,要冷靜對待,不要過于計較,表情上不要流露不耐煩或反感,從病人的利益出發,以病人的角度思考,努力去理解病人的態度。因為他發怒、用言語傷害人、有意貶低人,可能是在發泄,并不一定是針對你。從他無理的一面到合理的一面,從他冷酷中看到他的軟弱。用我們自己的愛心,盡職和真誠,使患者感受到在為他排憂解難。表示出理解和同情,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發泄。注意交談時自己的情感始終要跟隨病人的情感,要有意識拉近護患間的情感距離。

3.6 良好的護理道德修養及操作技術 護士應加強職業道德的學習,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對老年患者充滿愛心、耐心和誠心。良好的技術是維系溝通效果的紐帶,作為一名合格的專業護士應注意自身的技術培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嫻熟的技術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重要環節,并與語言交流是相輔相成的[5]。當護理技術尚存缺憾時,完善溝通和優良的服務態度是彌補缺憾的重要手段,嫻熟的技術又可增強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也由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護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簡單的“打針送藥、翻身、扣背”等技能性活動,而是有心理護理在內的更為復雜的創造性勞動,所以要求護士不但要有嫻熟的護理技術,還要有心理護理能力。護士如沒有恰到好處的溝通技巧,面對患者時就會感到無助。怎樣面對患者是現代社會發展對職業護士的挑戰,因此,護士要加強學習鍛煉,多學習理論知識,注重實踐,操作鍛煉,虛心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6]。另外,平時還要學習多學科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以過硬的素質贏得患者的滿意和肯定,增強親和力,把握護患溝通的技巧,從而提高溝通效果,達到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翁平.與老年患者的溝通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2):1395.

[2] 王芬芬.社區護士與老年患者的溝通技巧[J].當代醫2007,12(131):138-139.

[3] 孫瑞卿.門診護士與老年患者溝通的技巧[J].護理管理雜志,2006,6(4):59-60.

[4] 吳娓星.護士與老年患者溝通的技巧[J].蛇志,2004,16(4):77-78.

篇5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護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均壽命的逐漸延長,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日趨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醫療、護理工作的關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決并做好有效的心理護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度過晚年生活,已成為當今老年人心理護理的重要內容,是護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我國老齡化社會現狀

1990年以來,我國老齡化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長,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0.09%[1],全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預測到2015年將超過2億,約占總人口的14%,到21世紀中葉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1/4[2]。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高齡、高速、數量大的特點[3],這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提出了嚴峻的

挑戰。

2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4]有5個方面。

2.1心理狀態良好情緒樂觀,精神愉快,熱愛生活和家人,幽默豁達,助人為樂,有好奇心,對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對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智力正常在判斷事物時,基本準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晰;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生活目標。

2.3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想辦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2.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幫助別人,也樂于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及晚輩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2.5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正確扮演符合該年齡在各種場合內的身份和角色,其對社會的看法,對道德倫理的認識,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與社會協調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和特征

現代意義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稱心理衛生,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3.1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1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機能的退化,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質量均明顯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臟器功能減退是多臟器衰竭的基礎[6]。多數老年人記憶力下降,語言活動及思維范圍窄,難以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產生聽覺理解和判斷力的障礙等。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視聽功能障礙、認知老化、生活方式等。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變,伴隨健康狀態和社會環境的改變,老年人的心理也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變化,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3.1.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經濟收入與文化教育、婚姻與家庭、體能與文體活動等。如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3.1.3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支持、個體參與社會閑暇活動、老年社區衛生服務[7]。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由于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而保持心理平衡,從而有益于更好地適應機體和環境的變化[8]。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家庭關系、生活、身體狀況、睡眠、文體活動、經濟收入和住房等滿意度呈正相關[9]。

3.2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3.2.1孤獨的心理老年人的腦及體內其他器官均趨于衰退和功能下降,處處感到力不從心,特別是心理上產生老而無用、孤獨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喪偶、獨居、離退休、人際交往少、社會和家庭地位改變、生活空間增多或身體心理及其他原因導致的行動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虛寂寞,心理上往往產生隔絕感或孤獨感,進而感到煩躁無聊。

3.2.2焦慮、抑郁的心理焦慮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郁。抑郁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理。有文獻報告,正常人抑郁癥的發病率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轉性而引起抑郁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對疾病的治療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大部分老年人有負性情緒,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負性情緒較嚴重[11]。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對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不容忽視的[12]。抑郁是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通常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表現形式多樣,可有輕度的憂愁到嚴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氣,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

3.2.3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測猜想自己的病情很嚴重,又懷疑醫生、護士甚至家人都在對他有意隱瞞病情,周圍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負擔。當患者可能出現與不治之癥患者某一相似癥狀而產生疑心時,多表現為情緒低沉、悲傷哀痛、沉默少語,常常無端的大發脾氣。

3.2.4恐懼與害怕的心理這是老年人進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應。害怕醫院陌生環境,過分擔心自己的病情,怕連累家庭,怕別人厭煩,怕醫務人員態度不好,怕發生意外等,從而產生恐懼感。

3.2.5疑老和絕望的心理 認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瀕臨死亡邊緣,心灰意冷,消極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療。多表現為意志消沉、精神憂郁、束手無策,常暗自傷心落淚,不愿與人交往或交談,對治療及疾病的轉歸表現漠然,不愿接受治療和護理,消極化等待著“最后的歸宿”。

4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針對老年人所獨有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根據個體差異及疾病階段所表現的不同心理,護士除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精湛的護理技術外,更重要的還要應用心理護理程序進行心理評估及診斷、實施護理及評價,通過心理對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對疾病的能動作用,為恢復和增進病人健康服務。

4.1心理評估細致觀察了解病人的性格、愛好、病情變化和家庭環境情況,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動,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個體化心理護理。收集資料的方法,一是通過直接和病人交談,二是通過和病人親人交談,也可通過心理問卷調查形式,從中收集其心理變化信息。

4.2心理診斷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護理診斷。對老年人來說,心理診斷不是一次完成的,應不斷完善。

4.3實施措施對老年病人的心理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詢及啟發開導法。具體措施如下。

4.3.1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心理護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美好的語言能使老人處于接受治療護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狀態。①與老年病人溝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態度,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主動與老人交談,了解他們心中的懸念問題,對其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對老年病人有適當的稱呼,護理時征得他們的同意,態度要和藹,避免發生傷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術贏得老年病人的信賴,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礙,主動配合治療。 ④護士應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動多接觸他們,給予他們極大的關心,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滿足醫療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醫,禮貌待人[14],時時用親切的語言、體貼入微的照顧來排解他們入院后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讓他們視如親人,愿意向我們傾訴內心的痛苦[15]。

4.3.2對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愛護是心理護理的關鍵老人從溫暖的家庭到陌生的醫院,對周圍一切環境不適應,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對疾病認識不足而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作為和病人密切接觸的護士,首先要尊重、關心、愛護他們。需給予其精神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講話禮貌,態度和藹,耐心聽取他們的主訴,對老人的健忘和 嗦給予諒解,對老人的要求盡量滿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損傷其自尊心。

4.3.3努力消除孤獨情緒對老年患者的影響由于老年人依賴性強,易孤獨,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業余時間陪伴,尤其是喪偶老人,他們有“感情饑餓”現象,特別需要護士關心。所以護士要有耐心,盡可能多與他們交談,耐心聽取他們的“心聲”,不要隨意打斷,不要向他們亂作保證,使他們從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滿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壽。同時,加強社會聯系, 鼓勵其親友、老同事及單位人員前來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談活動[16]。鼓勵他們與周圍的病友多聊天,看看電視,聽聽廣播,閱讀各種報刊等。培養多種興趣,豐富生活內容,以分散注意力,調節緊張情緒,消除孤獨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狀態。

4.3.4積極維護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狀態,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療的必備條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現明顯變化,我們時時、處處、事事給予理解、尊重、同情、體貼,以科學的態度給予實事求是的解答,以維護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狀態。

4.4效果評價可采用觀察法和調查法對心理護理的效果作出單獨或綜合性評價。多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采用上級部門下查、不記名問卷調查、認真聽取家屬意見等方式,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通過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及時調整病人角色,穩定情緒,幫助其增強適應能力,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以達到促進機體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復的目的。

5小結

綜上所述,老年心理護理是目前心理護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護理不同于心理咨詢和治療,是一種經常方式。針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文關懷始終貫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護士的自身素質,使護士改變陳舊的護理觀念,樹立起人文護理的理念。在護理過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諧的醫患、護患、家庭及社會關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姜丹,胡亦心.老年護理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護理雜志,2005,22(4):54.

[2]李嶸.淺談老年心理保健問題[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1):38-39.

[3]曾毅.中國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賢.老年護理與康復[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55-56.

[5]鄭玲,吳渭虹,趙鐵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觀點[J].護理雜志,2005,22(7):33.

[6]楊文,初榮,劉淑榮,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5,22(12):62.

[7]楊紓加,溫玉潔.影響老年人健康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華夏醫學,2003,16(4):595.

[8]孫淑梅,張紅蓮.老年腫瘤患者的心理個性測評與干預對策[J].護理雜志,2006,23(12):100.

[9]林冬巖,韓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醫藥,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J].護理雜志,2008,25(4):36-37.

[11]周運生,劉蘭.銀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分析 [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3,25(1):19.

[12]羅敏,左月燃,金寧寧,等.影響我國老年人生活質量 的因素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30.

[13]宋桂云,劉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應對方式與 焦慮、抑郁的相關性[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2):4.

[14]郭軍英,楊宇彤.對軍隊療養老干部心理護理方法的 探討[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3):159.

[15]吳巖.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及溝通方法[J].齊齊哈爾 醫學院學報,2008,29(2):35.

篇6

關鍵詞:門診護士 老年患者 有效溝通

隨著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的到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根據我國城市老年人醫療服務調查,老年人2周就診率為23.75%遠遠高于其他年齡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為7.62%,比其他年齡組4.36%高得多。門診就診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門診護士不僅要提供疾病護理,同時必須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針對老年病人的共性與個性,做好心理護理。那么,門診護士如何與老年病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盡量減少護患矛盾,是我們思考、應對、解決的課題。

1、內修素質,外塑形象

作為一名門診護士,首先要儀表端莊、舉止文雅,和藹可親、有氣質、有內涵,穩重大方,極具親和力,,給人以信賴感和安全感,以向上的人格魅力出現在溝通場合,才能得到病人及其家屬的認可和接受。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我們門診是醫療工作的第一線,是病人進行初步診斷,確定在門診治療還是住院治療的場所。因此,門診護士不僅對前來就診的患者要熱情接待,態度和藹,耐心詢問病史,同時,還要具有廣泛的醫學知識和全面觀察病人的能力及宣傳健康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勝任門診護士這一工作,才能得到病人及家屬的信任及尊重。

2、尊重患者 理解家屬

在醫療過程中,通常醫務人員處于主導地位,患者處于被動地位,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僅需要高超的醫術,舒適的環境,更需要被理解、被關心、被尊重。醫院服務的對象是人,所以門診護士與患者溝通時要“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人格、、個人生活習慣,尊重患者在醫療中享受的權利,注意保護個人隱私,避免泄露。作為一名門診護士隨時都與患者及其家屬接觸,護士言行的好壞不僅僅是個人的文明禮貌問題,它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門診護士不僅要對自己語言本身負責,還要對語言產生的效應負責。要分清什么是暗示性語言、安慰性語言、刺激性語言,注意語言的情感性、道德性、語言環境和對象,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品質營造良好的就醫氛圍,是維護好護患關系,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條件,能否正確使用語言是護患溝通成功的關鍵。

3、掌握生理 洞察心理

老年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覺遲鈍,聽力、視覺、嗅覺、皮膚感覺等功能減退,而致視力下降,聽力減退,健忘、耳聾和眼花,靈敏度下降;再有是動作靈活性差,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反應遲緩,行動笨拙。心理上總是會有一定的起伏,變化也是非常的大,突出表現為無價值感和孤獨感,變得幼稚、焦慮、抑郁。患病時情緒反應更為激烈,明顯對身心健康有影響。門診護士只有掌握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善于運用溝通技巧,才能使溝通效果最大化。同時,門診護士要細心觀察、耐心解釋、周到服務。加倍關心、格外尊重喪偶或無兒無女的老人。這樣既表現出對溝通對象的尊重,又能使病人的心聲得以充分表達,進而使溝通更加和諧。

4、注重交流,態度誠懇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是得到老年患者信任的前提。門診護士作為溝通者,要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尤其是空巢家庭和失偶老人,長期孤獨、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護士在與病人交談時,對不同的患者應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善于詢問、準確解答,同時要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語速,溝通中要多用禮貌性語言,少用指示性語言,忌用損傷性語言。護士在與患者的交談中還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護理工作的順利執行,共同搭建護患溝通的和諧平臺。在工作中要多“換位思考”,這樣護患溝通更和諧、護患關系更融洽,避免了與患者發生沖突。

5、準確解答、熟練操作

篇7

【關鍵詞】老年人;肺炎;護理

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腺體萎縮,分泌減少,病原體易在呼吸道停留繁殖,導致肺部感染[1]。為了探討老年人肺炎的護理特點和作用,筆者對61例該病患者進行了護理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61例老年人肺炎患者,男35例、女26例,年齡60~77歲。經治療和精心護理后,本組痊愈51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100%。

2 護理方法

2.1 一般護理保持病房內陽光充足,溫度、濕度適宜,通風良好,每天進行空氣消毒。囑患者注意天氣變化,適時增加衣物,堅持鍛煉身體,以增加機體抵抗力。若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體溫調節能力差,對冷熱的耐受力較差,更要適當加強保溫措施。老年患者體力差,咳嗽往往無力,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應及時鼓勵和指導患者咳嗽,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或輔以祛痰藥、霧化吸入等方法促進排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呼吸功能,減少并發癥。對體溫高于38.5℃的高熱患者,及時進行物理降溫;如頭部置冰袋,溫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擦腋下、掌心、腹股溝、胭窩等處,應稍用力,時間稍長,使之潮紅充血,以促進散熱。禁擦胸前區、腹部、頸后等對冷刺激敏感的部位。對生活不能自理的高熱、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護理3次,經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對張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濕紗布蓋住口鼻部,吸入濕潤空氣,防止干燥。由于老年人皮膚抵抗能力低,彈性差,易損傷,故應保持床單位清潔、柔軟、干燥。對昏迷患者要定時翻身拍背,用熱毛巾擦洗皮膚,做骨突部局部按摩,以防褥瘡發生。

2.2 心理護理現代醫學已向“生物-生理-社會”模式轉變,在治療疾病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心理狀態對藥物療效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狀態可增強藥物的療效,反之,心理狀態不良時,人體抗病能力減弱,細菌、病毒在體內繁殖力增強,藥物雖對癥也難以發揮療效。老年肺炎患者體質弱,并發癥多,住院時間長,經濟負擔重,思想顧慮多,對治療和護理常產生抵觸情緒,常常有諸如焦慮、恐懼、孤獨、憂郁等有害心理。筆者主動熱情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介紹肺炎方面的知識,采用傾聽、解釋、建議等技巧,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介紹成功病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教育工作,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2.3 飲食護理囑患者多飲水,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發熱期間,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品。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使各種治療措施能充分發揮,促進病程好轉、康復。

2.4 輸液護理老年患者心功能差,并常伴有多種并發癥,要嚴格掌握輸液速度和輸液量,防止大量輸液而引起急性水腫。同時,要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

2.5 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呼吸衰竭是老年人肺部感染嚴重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意識障礙,如嗜睡、意識模糊等,血氣分析監測是早期發現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療措施,一旦確診,要積極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持續低流量吸氧。

2.6 出院指導為了避免老年人再次感染肺炎,出院前應做好宣教,重點指導下列幾個方面:(1)體弱多病的老人,應接種肺炎球菌疫苗;(2)患有老年性慢性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應經常和堅持耐寒鍛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3)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4)有吸煙習慣應堅決戒掉;(5)積極治療原有的呼吸道疾患。

總之,筆者認為積極的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可以提高療效,明顯降低老年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篇8

關鍵詞 長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狀態;護理對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醫療保健機構的主觀完善以及現代診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人口的人均壽命正在逐漸延長,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人口老齡化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的主題。據老年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目前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各種老年病,其中15%患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因他(她)們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職業、生活習慣,從而造就了多種心理特點。我科是以收治老年慢性病為主的科室,且由于多種原因長期住院患者較多。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促進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復,成為臨床廣為關切的問題,這就要求護士針對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點及其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疾病轉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下面是我科對長期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對策,介紹如下:

1老年人的身體變化

老年患者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其身體素質、心理狀態、體內各臟器以及感覺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表現為感覺遲鈍、行動受限、思維及記憶減退、血壓增高、食欲減退、腹瀉或便秘、夜尿增多、排尿困難等。有的甚至出現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一些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在我國,老年人發病率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和糖尿病。老年人患病的特點病程長、恢復慢且致殘率高,受心理-精神因素的影響明顯,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與心理、精神因素有關,綜合醫院內老年住院病人心理障礙的患病率高達60%。同時由于老年患者生活漸失獨立性,經濟、人際關系和社會地位的改變,導致老年人顧慮多,遇挫易怒,常有孤獨感和被拋棄感,身心難以忍受各種各樣的不良影響。

2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現

老年人有著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早在1987年對家庭老年人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就醫,是因為他們認為身體出現疾病癥狀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聽力損害及泌尿生殖系統癥狀。一旦患病嚴重,就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心理狀態,影響疾病的康復。異常的心理狀態的產生與年齡有著明顯的關系;年齡越大,發生異常心理狀態的越多越重,這可能因年齡越大,機體自身抗病能力相對減弱和適應環境能力下降,相同疾病與年輕人比造成的損失較重和較多的功能紊亂,因而輕易產生異常心理狀態。老年病人中,異常心理狀態以焦慮、情緒易激動、抑郁、恐懼不安;神經衰弱、高度健忘、老年性癡呆,孤獨和寂寞感多見,患者表現為:依賴性增強;性格固執、多疑,這可能與老年病人大腦皮層退化、萎縮、機能下降有關。就異常心理狀態患者與醫護人員的關系而言,多與醫護合作欠佳或不合作。因此,護士在護理過程中應細心觀察與照料,誠懇交談,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護理診斷,以便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使之配合治療護理的順利進行,促進患者身體早日恢復健康。綜上所述,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療效果,就必須重視調理他們的情緒和情感,重視心理護理與指導,使老年人身心盡可能處于治療的最佳狀態。

3老年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

老年人隨著機體的生理性老化,焦慮、孤獨感和無價值感的產生,情緒變得幼稚,像兒童一樣稍有照顧不周和不順從他的意愿時就生氣。他們最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視、被尊敬。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而性格的改變,大多是外界原因引起。由于長期住院與親人的溝通交流較少,得到的關懷也較少,加上住院環境使得患者幾乎與社會環境脫離。因此,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必須尊重、倍加關心老年患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針對老年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點,在心理護理方面應做到如下幾點。

3.1焦慮、恐懼心理

3.1.1相關因素

焦慮、恐懼心理與環境改變、人際關系的陌生、健康知識的缺乏、慢性病程,遷延不愈、自理能力缺陷、活動能力下降等有關,從而產生精神的高度緊張、感覺過敏,懼怕死亡。

3.1.2護理目標

患者能感覺和說出恐懼、焦慮的感覺及對疾病的影響;對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認識;盡快消除恐懼、焦慮的情緒。

3.1.3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從病人進病房即開始。責任護士主動熱情與病人打招呼,攙扶病人坐到床旁,并幫助整理用物,親切自然地介紹病房環境、休息時間,入院須知、管床醫生、責任護士和相關疾病知識宣教等。立即幫助病人建立病友關系,介紹同病室病友,向家屬了解病人病因所在、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做好入院后心理護理打下必要的基礎。在這短短的十幾分鐘接觸中,可使老年病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視,把焦慮恐懼的心理轉移為積極行為中,解除心理負擔是做好心理護理的關鍵。

3.2依賴心理

3.2.1相關因素

依賴心理與自理能力部分喪失、老年人價值感喪失和孤獨寂寞等有關。致使患病后不能照顧家庭和得到家庭成員的過度保護。

3.2.2護理目標

患者能夠正確對待疾病,適應患者角色,且能夠參與自我護理。

3.2.3護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幫助盡快適應環境和患者角色,加強生活護理,給予他們熱情的關懷、細心的照料,并從心理上、精神上關心鼓勵他們,使他們從心里感到身心舒適。①向患者說明活動的重要性,介紹患者的病情,鼓勵其在護士的監護下循序漸進的增加活動量,并說明不活動的危害。②鼓勵家屬一起參與活動,幫助患者重拾信心,同時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的健康對家人的重要性。提供給患者探求和改變應對方式的機會,鼓勵患者行為的轉變,如自我護理。

3.3抑郁、悲觀心理

3.3.1相關因素

①由于病程長,病情反復使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②因長期住院得到的家庭關愛減少,悲觀失望,消極對待。

3.3.2護理目標

使患者能表達悲觀、缺乏信心的原因及時使患者擺脫消極心理,對治療產生信心,并能參與制定護理計劃。

3.3.3護理措施

反復耐心的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及現代醫療技術的提高,強調治療目的和配合治療的重要性,關心體貼患者,幫助患者表達出此時的感受,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講解慢性疾病通過治療得到控制后可以正常的生活,在交談中注重語言的藝術、平時的稱呼,并且多關心、多問候。同時與家屬能夠及時溝通,一起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盡量抽出時間陪伴老人。鼓勵患者與病友交流溝通,相互回憶往事,得到精神支持。注重與老年人溝通的技巧,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與患者一起商討選擇最佳護理措施,并請經過治療已好轉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思想顧慮,護士在平時的工作中,主動地創造“陪伴”條件,與病人聊家常,關心愛護患者,讓他感受到生存的價值,生活樂趣。

3.4自尊心理

3.4.1相關因素

醫務人員言行舉止不當,環境與角色的改變。

3.4.2護理目標

使患者能說出自我存在的價值,自我實現的高級需要得以滿足。

3.4.3護理措施

在護理過程中要言行舉止得當,視患者如親人,注意稱謂、語氣,避免使用帶嘲諷意味的語言,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的人格,讓他們時刻感受到對他們的關心,尊重,并且不嫌棄他們,使患者用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熱情幫助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嫻熟的業務操作技術,處理好治療中的每一個環節,對特別敏感者,可由他選擇自己最信賴的護士為其治療。創造良好的護患關系,與患者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根據其興趣愛好,幫助他們施展、發揮,陶冶情操,讓患者找到自身的價值,有成就感。

3.5固執、多疑心理

3.5.1相關因素

對疾病的治療和預后缺乏了解;老年人生理性改變所致,與醫務人員的語言、暗示有關,長期住院與病友間造成人際關系的摩擦。

3.5.2護理目標

患者能夠理解有關的病情、治療和預后。患者能夠克制自我,配合治療,服從護理,并與病友能和睦相處。

3.5.3護理措施

熱情接待患者,介紹相關知識,盡量把同一種類型疾病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有些患者敏感性較強,易產生多慮和多疑。他們對每天每次的口服藥共有多少粒、什么顏色,哪種顏色的有幾粒,都非常清楚。如遇改藥,在發藥過程中,一定要耐心、細致的解說清楚,必要時我們還需要醫生配合我們一起解釋。對實行保護性治療的患者要注意言行舉止,避免造成醫源性損害。恰當解釋疾病的發病過程、特點,給予必要的指導,以保持心情舒暢,服從治療和護理。加強基礎護理,盡量解除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減少并發癥,使患者感到身心舒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賴,消除患者的疑慮。對多疑的病人的異常行為,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除寬厚和諒解外,要主動關懷、體貼,對病人忍讓關心可使其平靜而改變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勸慰長期住院患者,與病友間應態度和善,以寬容之心對待人和事,長期生活在一起人與人之間也會滋生親情,應相互幫助、扶持、鼓勵。

篇9

關鍵詞:老年患者;心理特點;溝通技巧

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年輕人不同,對疾病的表現也有其特點,而不同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精神狀態以及生活經歷、性格特征有著巨大的差異,大多數的老年人性格溫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人性格古怪,難與之溝通及交流,還有些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溫暖,缺乏同家人的溝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難,使他們易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溝通技巧,增進理解,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為目標,進行全面的護理,以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1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

老年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現為行動遲緩、活動減弱、小氣、愛嘮叨、疑心重、固執等。隨著年齡增高,精神活動、功能自然趨于緩慢和欠靈活機敏,由于器官功能的減退,感覺能力特別是視、聽、味、觸等的感覺靈敏度以及意志行為逐漸減退,生病住院時諸多顧慮,情緒低落、焦慮等。

2老年患者心理變化的原因

老年患者心理變化除了軀體疾病影響外,很多外界因素亦可引起,如退休后社會交往少,生活方式單調,生病住院不適應環境,或因喪偶等致孤獨、寂寞、情緒的低落、焦慮,使憂郁癥、癌腫的發病率會相應地有所增高,老年人生病住院后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下降,經濟不富裕等。

3與老年患者溝通的技巧

3.1同新入院老年患者的溝通交流技巧

新入院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現為焦慮、恐懼與疑惑。而患者剛剛入院,面對陌生的住院環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對疾病的擔心,這時,護士應該首先主動接近病人,安排新入院病人住到合適的床位,熱情地介紹住院須知、病區環境、住院醫生、負責護士等,同時詢問病人及家屬的要求,盡可能滿足其合理的需求,并解答患者的疑問,陪同并指導其做各種輔助檢查,使患者入院后安心放心。

3.2尊重老年患者、平等關系

只有尊重患者的權力、人權,維護患者的權益,進行平等、真誠的交談才能有效地實施護理。如:老年患者特別喜歡受人尊重,護士在工作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給予患者一個恰當的稱呼,使患者心情愉快、自尊心得到滿足。 3.3耐心傾聽、語言交流

由于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精神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如:脾氣暴躁、記憶力差、反應遲鈍等,很容易對護士產生依賴、信賴和敬畏的心理變化,為此在與患者交流中力求親切大方,以熱情友善的目光正視病人,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切不可粗暴、打斷或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用真誠的行動與細致、周到的護理去換取其信任。使他們愿與你接近、溝通,為進一步治療、護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3.4言談舉止要適宜

面帶微笑是進行溝通的第一步。患者來到醫院,在接待的過程中, 護士言談舉止要適度,要面帶微笑,言語要尊重,注意吐詞要清楚。在與老年患者交談時,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可使患者感到親切。相反,如果在交談時,護士注意力不集中,表現出匆忙的態度,可使患者感到不被尊重和重視,將會影響護患之間的溝通。

3.5正確使用語言,掌握語言藝術

與老年患者溝通時,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和態度,要用建議和商量的語氣,不要用命令和強迫的語氣。老年患者往往考慮問題較多,渴望對各項治療操作有更多的了解。在回答與患者病情有關的問題時,在不影響保護性醫療的情況下,適當給予通俗的解釋,使患者能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過程中應指導患者如何配合,并用安慰性的語言,轉移其注意力,減輕不適。操作后詢問患者的感覺及交待必要注意事項等,使每次護理操作成為護患溝通的一種特殊形式。

3.6把握溝通的時機

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彼此間身心感受也最多。因此要把握每次與患者接觸的時間,隨時隨地進行溝通,護士可以在床頭交接班、晨間護理、入院宣教、打針、發藥、基礎護理時融洽溝通的氣氛,注意堅持不懈,主動積極地與患者溝通。

3.7良好的護理道德修養及操作技術

護士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對老年患者充滿愛心、耐心和誠心。良好的技術是維系溝通效果的紐帶,作為一名合格的專業護士應注意自身的技術培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嫻熟的技術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重要環節,并與語言交流是相輔相成的。當護理技術尚存缺憾時,完善溝通和優良的服務態度是彌補缺憾的重要手段,嫻熟的技術又可增強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護理工作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在與老年患者的溝通中,更有許多獨特之處,要求護士把自己所學的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把這些融合在平時的溝通中,才能更好的為老年患者服務。同時護士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對老年患者要充滿愛心、耐心、誠心,給予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幫助,使老年患者在一種親切、友好的氣氛中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化要求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新的醫學模式要求我們將對疾病的護理轉向對病人的護理,而病人不僅僅是肉體或生理活動,還有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功能。同時,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和轉歸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視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其次,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要求加強心理護理:由于醫療器械的進步,醫療診斷、監護、治療日益依靠先進的儀器,如CT、MRI、B超、大型x線機、多普勒等。這就造成見物不見人,見病不見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醫患關系,這是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因此,要克服這一傾向,改善醫患關系。最后,行為衛生階段要求心理護理:當前預防疾病已經由環境衛生階段、個人衛生階段,步入到當前的行為衛生階段。這是因為現代多發病多是由于不良行為所引起,只有從小養成健康行為和改變不良行為才能預防現代疾病。心理護理責任之一既是改變不良行為,預防現代疾病。因此。臨床護理中急待心理護理的參與。

隨著我國經濟衛生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60歲)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據有美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到199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0.09%,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盡管理解衰老是生物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盡量健康長壽。他們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別人說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會出現以下常見心理問題:

1 衰弱綜合征

1.1 常見原因

長期煩惱、焦慮;腦動脈硬化、腦損傷后遺癥;離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環境太靜,與周圍人往少,信息不靈;各種疾病引起的腦缺氧等。

1.2 常有表現

疲乏、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時晨起頭痛、眩暈,情緒不穩。

2 焦慮癥

經常處于明顯的焦慮狀態,對心身健康有很大影響。常見因素有: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疑病癥;退休后經濟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兒孫上班上學時的交通安全;社會治安問題等。容易焦慮的老人衰老過程可加快,助長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可引起腦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壓驟升而頭痛、失明;或發生跌傷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以持久的抑郁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為主,多發50~60歲,80歲后少見。表現:情感障礙、思維活動障礙、精神活動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軀體癥狀。

4 離退休綜合征

是指在離退休后出現的適應。這種應激因素對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擾,使一些老年人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并且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或發作。嚴重地影響了健康。主要表現:坐臥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煩躁、敏感、失眠、心悸。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內能基本恢復,對性情急躁而較固執的老年人則所需時間較長。

5 空巢綜合征

“空巢”是指無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繼離開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獨守空屋的特點,尤其是老人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這樣。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加重,久之,會減低身體免疫功能,為疾病敞開了大門。

6 高樓住宅綜合征

是指一種因長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層閉合式住宅里,與外界很少接觸,也很少在戶外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異常反應的一組癥候群。多發生于離退休后久住高樓而深居簡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現:不愛活動,性情孤僻、急躁,難以與人相處等。它是導致老年肥胖癥、糖尿病、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的常見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當某種疾病較重而就醫時。他們對病情估計多為悲觀,在此基礎上,原有的心理問題凸現,有的甚至發展為嚴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住院后環境的改變都會產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應,具體說來,老年病人會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

6.1 孤獨型

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表現情緒低落、憂愁、聯想,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自尋煩惱,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現為自制力減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現為毫無根據地懷疑別人,對他人言行愛追根問底,心情悶悶不樂。

6.4 老年性癡呆型

表現為整個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現記憶衰退,轉眼就忘。

同時,住院治療又面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若病人不能適時得到生活需要的滿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與安慰。這些均會使病人心理壓力加重。心理問題增多,不良心境加劇,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將有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有利調動病人的良好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在老年患者護理中急需心理護理。總結起來,我們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護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幫助老年病人適應新的醫院生活環境。②幫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③幫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認識疾病,正確對待疾病。

④幫助老年病人解除或減輕在疾病過程中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以積極態度與疾病作斗爭。

同時,在對老年病人實施心理護理的時候應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①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人的心理壓力對疾病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盯著疾病的護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圍繞所患疾病而產生的。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見的。因此,在進行護理時,要從病人的心身整體來考慮。既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軀體的作用,通過阻斷病人的惡性循環鏈,逐步建立一個心身良性循環鏈,達到心身整體的協調。②個體化原則:每個病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遺傳素質不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在護理上應強調心身護理的個性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心身反應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進行有計劃的護理。③治療性原則:通過對病人心理資料的觀察、收集、整理、分析、

實驗與研究,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實施心理護理措施,都必須符合病人對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須與治療措施緊密配合,決不允許出現任何有損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療原則與目的的心理護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癥狀和體征雖然為“標”,卻是主要矛盾,應首先采取恰當有力的醫護措施緩解癥狀爭取治療護理時間;而在疾病的緩解期,癥狀體征這個“標”已經下降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變化。所以,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患病的不同階段極其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恰當處理。⑤重視病人親屬影響的原則:病人住院離開他所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斷工作,打亂了他日常的生活習慣,陌生的病房環境,滿目的陌生人,還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病人因此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既可能來自對疾病本身的擔心,也可能來自于對醫院環境的不習慣,或因家庭、經濟、事業問題而加重的心理反應。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注意觀察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對住院的反應、對病友的態度、對家庭親友探訪的態度以及與發病有關社會心理因素等。詳細觀察和了解病人的情況,能有的放矢地幫助病人適應醫院環境。配合醫療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因此,臨床上,護理人員應針對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根據心理護理的目的,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設計與其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具體分述如下:

6.6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由于病房環境陌生、安靜,使患者感到焦慮、恐懼、不安,因此,患者進入病房時,責任護士就應主動熱情接待患者,攙扶患者到病床,幫助整理用物,親切介紹病房環境、作息時間,介紹同病室病友,幫助患者建立病友關系。同時向家屬了解老人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護理打好基礎。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視。消除憂慮恐懼心理。

6.7 密切護患關系,滿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離開家庭、親人,感到孤獨、失落,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使他們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滿足。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使他們愿意把心里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縮短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避免產生被遺棄感。護理人員應諒解多疑患者的異常行為,應主動關懷體貼他們。并適時組織老年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轉移情緒,活躍精神生活。

6.8 滿足患者了解對自身疾病及相關知識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關心的是疾病的轉歸及預后,在遵守保護性醫療原則下,根據患者個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釋說明,同時介紹同種疾病患者恢復較好的情況。消除思想顧慮,并及時告訴患者治療效果及身體恢復情況,使他們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療與心理護理的有效結合

在平時的護理操作過程中有效運用心理護理的技巧。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增進護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護理

護士對老人應主動問寒問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對癡呆、健忘患者應加強生活護理,不應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應協助完成特殊檢查和服藥,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紙、眼鏡、水杯等,隨時準備妥當,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對能自理的患者,鼓勵適當活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心理。

6.11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靜的基礎上,注意病房的安排,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心靈容易溝通,保持心情舒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樣,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覺。

6.12 注重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調查,修正具體措施

護士必須注意護理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護理的價值。應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采用上級部門下查,不記名問卷,聽取家屬意見等。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護理

根據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以及出院后護理措施。使心理護理不間斷。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

6.14 護理人員應繼續學習,擴大知識面,達到和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交流目的

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發展很快,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護理的內涵不再僅僅是對疾病本身的護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廣泛知識,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以便能與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溝通,才能達到應有的護理效果。如護理人員在心理、自然科學、藝術、人文科學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