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護理現狀范文
時間:2023-11-06 17:2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卒中護理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42-03
中圖分類號:R 743.047
文獻標識碼:B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反應比其他許多疾病的心理反應更為嚴重,因為腦卒中患者身體功能的喪失是突發的,缺少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極易導致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1]。抑郁是一種情緒障礙,長期存在會對患者的生活、社會功能等產生不利影響。據報道,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發生抑郁1年內未恢復者,預示著長期抑郁的存在[2]。近年來,PSD已引起神經科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現就PSD的臨床康復護理現狀作一綜述。
PSD臨床表現及其相關因素
抑郁癥在腦卒中后很常見。有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總的發生率為20%~65%[3],在急性期抑郁癥的發病率為17%[4],在腦卒中后3個月發生率大約為25%左右[5],嚴重影響患者早期的康復活動。腦卒中患者發病后3個月抑郁癥狀是很常見的,但到了1年后隨診其發病率并沒有降低[6]。其臨床表現,輕型抑郁以胃腸道、全身癥狀以及遲鈍等軀體焦慮為主,而中重型抑郁以情緒低落、悲觀厭世為明顯。也可表現為精神運動遲滯及軀體不適與思維遲緩。有研究表明[14]:男性腦卒中患者以焦慮軀體化、體重減輕、遲緩、睡眠障礙較重,女性腦卒中患者以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為特點。造成患者情感痛苦,減慢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的恢復,嚴重后果是增加病死率,康復效果差及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PSD的相關因素中Shimoda等[3]研究提出,腦卒中后不同時期的病灶與抑郁的關系:左半球腦卒中較右半球及腦干部位腦卒中容易發生,而左半球又以臨近額葉的卒中更易發生。急性期的抑郁與左前半球病灶有關;短期隨訪抑郁與病灶離額葉的遠近有關;而腦卒中后1~2年,抑郁與右側半球的病灶大小及病灶離枕葉的遠近有關。有研究認為[4]男女間抑郁無顯著差異 。而孫秋英等[5]認為女性PSD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原因可能與女性患者內分泌激素有關,發生腦卒中后其心理應激能力更差。Parodist[6]等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發現女性出現重型抑郁是男性的兩倍,重型抑郁的女性為左半球病灶的較男性更為常見。男性中重型抑郁與日常活動和社會活動嚴重障礙有關。女性中較嚴重的抑郁與既往的精神錯亂和認知障礙有關。至于年齡,有研究[9]報告認為PSD與年齡有關,患者年齡偏大或偏小均易發生抑郁,這可能是年齡越輕,在家庭及社會中地位和作用越大,對今后的生活、工作等擔心較多;而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大腦功能衰退,導致情緒不穩定性增高,易誘發抑郁的發生。賈顯賓等[7]認為: 老年期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為67.4%。有報道年齡越大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越高[8],可能與老年人心理防御機能減弱及適應能力較低有關。有文獻報道[10],PSD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與患者的文化程度有關,文化程度高患者能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客觀評價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PSD發生率少。經濟狀況好的患者發生抑郁癥狀程度要輕,經濟狀況差的患者思想負擔較重,易產生抑郁情緒[11]。由于家屬或陪伴人員與患者接觸最多,家屬或陪伴人員耐心、細致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與健康。所以,國外學者Fukuishi研究[12]發現腦卒中發生的嚴重性與社會支持不足有明顯的關系。而國內學者[13]認為,抑郁患者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總分均數以及個體感受到社會中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體驗,并在實際中得到的物質援助和社會援助等分數均低于非抑郁癥患者。認為可導致抑郁癥狀明顯的相關性因素是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社會交流障礙,肢體功能、認知功能障礙;一般相關性因素有住院時程延長,智力損傷,醫院的醫療環境,對顯著阻礙康復訓練恢復的速度和程度;另外患者的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者PSD發生率相對高。
PSD的康復護理重在心理干預
抑郁是一種情緒反應,有些患者由于種種原因不愿談及自己的病情或極力否認、掩飾,故不易直接觀察到,PSD患者情緒悲觀,認為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對今后生活和疾病康復失去信心,直接影響患者對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致失去康復的最佳時期。對抑郁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必須把心理干預放在首位。①發病后的危急階段,患者由于對病情不了解,擔心預后,往往出現慌亂、嚴重焦慮及對死亡的恐懼,甚至有驚恐等劇烈情緒變化。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首先應全面收集資料,評估患者情況,制定系統有效的護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心理需求和動向之后,多與患者接觸,注意與他們的感情溝通。根據患者的職業應用恰當的稱呼,切忌以床號相稱。國外心理學家指出:感情全部表達=7%言詞+38%鄉音+55%體態語言。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感情、溝通思想的工具。王署紅等[15]調查統計,有77.8%的患者希望每日與護士交談1次。所以我們要以坦誠的態度與他們交談,對他們表示同情和理解,詳盡耐心地解釋患者的疑問,聲音要大而不急,語調要柔和,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②治療階段由于最初恢復速度快,輕型患者早期有所恢復,許多患者容易盲目樂觀,產生過高期望。此時應予適當的解釋,避免患者產生“藥到病除”的不現實思想。否則一旦未達到目的,就對治療悲觀失望。③殘疾階段,腦卒中致殘率相當高,且功能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此階段心理干預尤為重要。幫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情緒反應模式[16],對于患者情緒影響最大的癱瘓問題,應予較大的關注。因為肢體功能恢復得好或不好,快或慢,是患者情緒的晴雨表。患者會因各種功能的廢用性衰退感到失望,加重抑郁癥的病情,故應及時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研究表明[17],患者與家屬是否接受健康教育與患者抑郁的發生有顯著的相關性,所以要耐心講解合理的飲食在疾病恢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與家人一同幫助患者翻身、喂水、喂飯,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溫暖。更重要的是予以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使患者主動參與及配合治療。音樂療法是心理干預的另一形式,對PSD患者有較好的療效[18],據文獻[19]報道,音樂對腦功能的改善及對精神疾病都有顯著療效。對康復患者可選用光輝燦爛、積極樂觀、充滿自信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G大調弦樂《皇帝》、《天鵝湖組曲》、《太陽雨》等樂曲[20]。另外引導患者參與一定的文娛活動,如下棋、聽音樂,并多與人交談,使生活更加充實,以避免患者產生度日如年的思想。但音樂療法在國內開展時間不長,在許多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針對國情和地域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不同的人群差異的應用性研究。
PSD康復訓練的具體指導
1.用藥及飲食指導 PSD的常用藥為三環素抑郁藥、5-HT再攝取抑制劑。用藥前,評估患者的依從性,事先給予恰當的解釋,告知患者、家屬藥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項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腦卒中患者多為老齡者,藥物代謝差,應密切注意用藥后的反應,如口干、便秘、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壓等,同時注意患者的排尿情況及肝腎功能,準確及時給藥。由于腦卒中后抑郁復發率可高達到41%[21]。是否能夠規律應用抗抑郁藥物直接影響到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復,對依從性較差患者應督促按時、按量服藥。體重減輕是腦卒中后抑郁的一個顯著變化[14],要根據不同患者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給予喂食或鼻飼,必要時靜脈營養,以保證熱量的供給;對飲食較挑剔患者,在飲食上的照顧應給予特別關注。如飲食不當,營養差,久而給患者康復造成嚴重的影響。
2.康復訓練及效果評價 ①肢體訓練:可以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降低殘疾程度和抑郁的發生率。具體做法是[22]:急性期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肩外展50°,內旋轉15°,前屈40°,適當背伸,指半屈,髖、膝伸或微屈,用支架防止足下垂及內、外旋轉。每2小時給予變換一次,骨突處給予按摩。生命體征平穩后輕揉肢體,以身體近端至遠端的順序進行被動運動,重點肩關節外旋、外展和屈曲,肘、腕、指關節伸展,髖關節外展、伸展,膝關節伸展,足背屈或外翻,2次/3 d,每次3遍。恢復期:行走訓練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低到高。方式由被動到主動,輔助到自主進行。順序為:床上移動翻身坐位坐位平衡雙膝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樓梯。②自我護理訓練:有學者[23]認為應由替代護理逐漸過渡到自我護理,最大限度的發揮身體功能。自護學說其內涵在于強調患者在康復中的主體作用,當患者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時,護士給予完全性的補償護理,當患者喪失部分自理能力時,護士應給予部分補償護理;在整個康復過程中,護士應給予情感和信息支持護理。所以引導患者從穿衣、解扣、洗臉刷牙、進餐、用廁等進行練習,并對患者每一微小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可行為替代達到適應日常生活,如一側肢體癱瘓者經鍛煉后對側的肢體可變得更為靈活,另一方面經過治療后受累的神經功能達到實質性、漸變性的恢復。這樣通過應用自我護理理論指導,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和護理成為主動參與,縮短病程,減少了并發癥,加速了肌體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使患者從中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恢復自信心,抑郁癥狀也隨之減輕、消除。③語言訓練:書面語和體語相結合是失語癥患者進行信息交流的最佳途經。訓練前需評估患者失語的類型、程度、殘存能力和可接受訓練的方法,運動性失語者通過視圖讀音法與配合動作訓練[24]來鼓勵病人發音,給患者示范口型;命名性失語要利用圖片、卡片說出名稱進行強化記憶訓練。教會患者溝通的簡單的方法的技巧,可先用書面交流,繼而應用表情、手勢、體態語言。④認知功能的訓練:訓練前評估患者思路是否清晰,思考內容是否現實,反應是否遲鈍,語言是否經常中斷,有無反復說一件事的現象或對不同話題以相同的方式回答。還要通過患者的特殊行為如注意力集中、基本的常識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評估患者的智能表現,給患者視、聽觸等知覺刺激。其方法是[25]:日常用品、食物及患者感興趣的物品均放在患側,護理操作盡可能在患側進行,提高對患側的注意力。⑤康復效果評價:護理人員要從患者入院開始全面地、動態地收集資料,制定個性化、系統而有效的康復護理計劃,動態地進行康復效果評價,不斷完善康復護理方案,使患者達到最佳的康復狀態。
3.出院指導 對PSD的康復護理并不是隨著治療期結束而終止,出院后的指導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26]。因此出院前向患者家屬提供科學的家庭護理方法,強調對患者的情感支持與創造溫暖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圍放在首位;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定期隨訪,促進患者的角色適應與提高患者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根據康復程度鼓勵患者適當參加社會活動,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另外,鼓勵重新進行職業訓練,把疾病對婚姻、就業等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我院目前實行出院后電話隨訪護理服務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在護士和家庭及家庭成員間建立有目的性互動,以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是一種醫院走向社會且節省人力資源的延伸訪視形式。通過電話隨訪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了解病情康復的同時,了解康復存在問題,并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及時給予恰當的指導與幫助,促進患者對健康指導的依從性,從而來促進PSD康復。
隨著神經科學發展,對PSD研究的日益深入,通過收集患者真實經歷為中心的資料,并把患者的存在與周圍相關性作為主要研究因素,來探討、促進PSD康復護理實踐。
參考文獻
[1]呂文回,張分明,王濟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研究[J].臨床薈萃,2003,18(15):858.
[2]AstromM,Adolfsson R,Asplund K.Major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a3-year longstanding study[J].Stroke,1993,24(2):976-982.
[3]Shimoda K RobinsonR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oke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in ling-term.Follow-up[J].Biol pschiatry,1999,45(2):187-192.
[4]王月娥.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評定與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9):47.
[5]孫秋英,柳韋華,張延香,等.腦卒中后抑郁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06,23(1):49-51.
[6]Parad iso S,Robinson RG. Gender difference in poststroke depressi on[J].J Neuropsychiatry Clint Nearosci,1998,1091(1):41-47.
[7]賈艷濱,周遷璋.首發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8,24(2):66.
[8]張永江,宋美娟,高被珍.腦卒中后抑郁86例臨床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9,9(5):294.
[9]Gnu K, Fagan J X,Bay X G. Fame icy the ropy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mental diseases[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40-341.
[10]郭克鋒,楊文清.腦卒中后抑郁障礙[J].中國臨床康復,2003,7(5):718-719.
[11]仲 梅,吳曉群.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理雜志,2003,21(10):40-41.
[12]Fukunishi L,Aoki T,Hosara T.Correlations for social support with depresion in the chronic poststroke period[J].percept Matskiles,1997,85(3):811-818.
[13]向代群,羅明珍,徐鴻儒.腦卒中后抑郁癥與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1027.
[14]徐海琴,周文益.腦卒中抑郁情緒的護理與研究[J].現代護理,2006,12(16):1482-1484.
[15]王署紅,嚴其明,周建輝,等.住院患者對護患溝通的需求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2,17(9):684-685.
[16]孫秋香,梁 芬,于鴻賓.老年病人腦卒中后抑郁社會支持與相關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5):13-14.
[17]柳 英,月 琴,白秀琴.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措施的探討[J].寧夏醫學,2004,26(1):53-54.
[18]李艷菊, 景 云.音樂療法在康復護理中的作用[J].現代康復,2001,5(1):150.
[19]鄭 敬,徐建紅,龔孝淑.音樂療法的進展和應用現狀[J].護理雜志,2003,20(7):42-43.
[20]黃素英,趙新鮮.音樂護理在醫院服務文化中的探索與實踐[J].護理雜志,2003,20(7):85-86.
[21]高麗萍,霍春暖,張雅靜,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7):393.
[22]尹宗惠.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狀況的調查及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3):217-219.
[23]計惠民,徐歸英.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護理.國外醫學?護理分冊[J].1994,13(6):256 .
[24]王春英.腦卒中致運動性失語伴構音障礙的早期訓練[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3):279.
[25]孫秋英,張廷香,柳韋華,等.腦卒中抑郁病人的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7):1203-1232.
篇2
在腦卒中康復治療計劃過程中,腦卒中康復護理起著重要的作用。腦卒中患者要想取得全面康復,身體情況、精神面貌等都能正常進行活動,就必須要經過腦卒中康復護理。只有通過專業人員的康復護理和功能促進護理,緊密配合治療,腦卒中患者才能盡快恢復健康。在臨床工作中,神經內科的一些研究人員發現,相關的工作人員在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錯誤的認知。找出這些問題,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方案,對提高康復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會更有利于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更上一層樓。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五十名神經內科人員的工作進行調查,以便了解他們的工作現狀。
二、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研究過程的具體介紹
通過參考相關文獻,并由相關學科康復醫學科的兩名教授、三名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兩名康復科護士等共同設計完成調查問卷的形式和內容。在前期,我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先對三十名相關工作的護理人員進行前期調查,然后對調查問卷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刪改和完善。最終確定的調查問卷中,包括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理念、腦卒中康復護理概念、相關的臨床護理的概念、進行腦卒中康復護理的最佳時間和方法等。在對每一個問題的設計中,都有了解、不了解、不確定三個級別的評價。最終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由參加本次研究的兩名康復科護士完成。在相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問卷調查當場發放、當場收回,發放的五十五份調查問卷,有效收回五十份。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總結得出結論。
三、 通過調查對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的討論和正確認識
第一,與臨床護理相比,腦卒中康復護理既有相同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護理理念。腦卒中康復護理是遵循患者身體條件的條件下,通過規范的訓練,對患者進行的一種“自我護理”,即使患者盡早恢復自理能力,最大限度的使患者參與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在護理過程中,護工根據實際情況逐漸減少對患者的提攜和幫助,最終逐步實現患者的自我照顧,使其能獨立生活。同時,還要在護理過程中,不但要耐心引導患者、鼓勵患者和幫助患者,還要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日常必要的康復知識的宣傳,使其真正掌握自我護理的知識和技巧,在即使沒有專業護工的時候,也能部分或全部做到生活自理,最終適應新生活或重返社會。
在本次調查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護理人員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內容和治療措施也不能明確的表達,而對于腦卒中康復護理進行到什么程度的判斷標準也不盡清晰。最終導致腦卒中護理工作沒有發揮有效的作用,只相當于臨床護理發揮的作用。由于大多數護理人員對“自我護理”缺乏清晰的認識,腦卒中患者的護理一般停留在幫代護理的基礎模式上,通常只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照顧,例如進食、洗漱、更衣、翻身等。這種護理模式陳舊,且患者不能很好的參與到其中,護工人員幫代的越多,患者就越難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
第二,在對于何時進行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的問題上得出結論,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應該早點進行。對于許多患者而言,只要其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不繼續惡化,最好在四十八小時之后開始腦卒中康復治療工作。目前醫學界對腦卒中康復的最佳時間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本次調查顯示,只有少數護理人員對腦卒中早期康復的認識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護理人員明顯認識不到腦卒中康復護理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使腦卒中康復護理不能盡早實現。那么腦卒中康復護理為何不能盡早入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腦卒中是急癥,如果是急性期,患者的病情較嚴重,這時,治療和護理的主要作用是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預防其他的并發癥,從而不能進行腦卒中康復護理。其次,護理人員在數量上不足,導致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不能早期介入。最后,由于護理人員認識的誤區,他們并不明確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的目的。腦卒中康復護理工作的早期介入既要改善患者肢體運動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還要預防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預防繼發性殘疾。腦卒中康復護理早期的介入,是腦卒中現代康復的特征。一些研究報道得出,腦卒中康復護理介入越早,綜合并發癥的發生率就越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和整體的治療療效就越好。同時,早期就開始進行腦卒中康復護理的患者,其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顯著優于單純依靠藥物治療的患者。因此,要想腦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復,就要盡早介入腦卒中康復治護理。
第三,要想腦卒中康復護理發揮良好的作用,還需要加強鬧注重康復護理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此次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百分之六七十的護理人員對腦卒中疾病的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掌握的較多,當對偏癱常見的異常模式、痙攣模式和抗痙攣模式、肢體擺放的護理、肩關節、頭部保護等認識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因此,加強護理人員腦卒中康復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迫在眉睫。通過培訓,使護理人員明確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理念和具體內容,時刻關注腦卒中康復護理的最新動態;定期進行腦卒中康復護理知識和相關內容的講座,使護理人員認識和了解頭部的擺放、肩關節保護、翻身、轉移等康復護理的技術和方法;指派護理人員外出學習和進修,吸收和學習國外先進的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通過現代媒體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知識做好宣傳,盡可能多的讓患者及其家屬也了解腦卒中康復護理知識;做好監督,定期評價護理人員工作的護理質量,一最快的促進患者肢體能力和精神的恢復。
第四,醫院要為腦卒中康復護理提供有利的條件和環境。由于腦卒中疾病大多是突況,只有診斷準確,及時治療,才能挽回損失,因此,大多數相關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都認同,早期的康復護理工作最適合在醫院進行。由于人們認識的誤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護理人員認為腦卒中患者不需要特殊環境,只有少數人認為腦卒中患者需要特殊環境,例如專門的腦卒中康復病房等。通過實踐研究,我們認識到,專門的腦卒中康復病房有經過特別培訓的醫生、護士和診療師,他們都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不但能縮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還能節約醫療資源,減輕患者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因此,通過調查和研究,我們建議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適合康復護理,就應該將其移至專門的對方,對其進行康復護理工作。專門的護理機構有專業醫療器械和設施,便利患者最大限度的進行日常生活的各種作業,這種特殊的環境,更加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篇3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腦卒中是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疾病,近年來,此種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腦卒中的治療有效性不斷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卒中后遺癥,從而給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也給其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根據臨床研究表明,康復護理對于患者的護理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從而促進患者的恢復。現在選取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對其應用神經內科護理中康復護理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6月間收治的75例腦卒中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齡在48-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7歲,女性35例,年齡在51-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4歲。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8例,對照組37例,觀察組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對于患者出現的并發癥采取對癥處理,以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性。觀察組患者采用康復護理方法,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康復護理腦卒中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神經功能缺損,如失語、偏癱等,由此對患者的日常行走及交流產生了制約,從而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害怕、焦躁的心理,對此,醫護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耐心聆聽患者的傾訴,鼓勵患者將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同時盡量為患者提供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以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改善其病情[2]。
1.2.2并發癥護理腦卒中患者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如口腔疾病、靜脈血栓等,由此對于患者的病情改善產生嚴重影響。對此,醫護人員應當加強患者的并發癥護理,首先要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及時吸痰,保證呼吸道通暢,同時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預防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此外,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抬高下肢,增加患肢的被動性活動,以有效預防患者出現下肢深部血栓。
1.2.3康復訓練腦卒中導致患者出現失語、偏癱等臨床癥狀,患者要想恢復正常,就必須要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同時配合針灸及理療方法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病情,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當指導患者加強肢體鍛煉,對患側進行按摩,積極幫助患者進行各項肢體訓練,并逐步增加活動量,以改善患者病情,逐步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3]。
1.3統計學分析對于本文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對比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性指標,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經過一系列護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具有所改善。觀察組38例患者中,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3例,護理有效率為92.1%,對照組37例患者中,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10例,護理有效率為73%,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對于患者的影響較大,而且近年來的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了巨大危害,如果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患者出現殘疾,甚至是死亡,因此應當給予其有效護理。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主要采用康復護理,如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并發癥護理,減輕患者的痛苦;康復訓練,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對于患者的護理有效率達92.1%,效果顯著。而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效果較差,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4]。由此可見,臨床上應用康復護理對于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效果較為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志宏,王彥麗,劉海萍,吳光珍,趙立軍.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75(10):87-88.
[2]王玉紅,劉冰之.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1,95(09):36-37.
篇4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應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8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55-02
由于一些老年患者出現腦血管急障礙,經常會發生腦卒中的現象,腦卒中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等,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現不可逆的神經細胞功能性壞死,更嚴重的是患者付出生命代價[1]。本文探究了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間收治了進入我院進行腦卒中搶救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7例,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為62±2.3歲。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兩組患者均被確診為腦血管疾病,其中腦出血患者112例,腦梗死患者88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病情嚴重程度等等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于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先疏通清理患者的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對患者病情進行簡單診斷,疏通患者靜脈通路。
1.2.2 對于實驗組的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的院前急救護理[2],包含以下內容:①在醫院接到患者的急救電話后立即出動救護車,在途中和患者的家屬取得聯系,了解患者的現狀、病情,例如患者的發病時間、用藥情況、病史等,參考患者的情況制定初步的急救計劃;②在途中要指導患者家屬進行患者的臨時急救,首先要穩定患者家屬的情緒,之后指導家屬不要移動患者,維持患者頭部高位,去除患者口中異物等等;③在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判斷,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以8分為界限,評分大于八的患者病情相對比較穩定,患者能夠進行住院治療,對小于八分的患者要立即供應氧氣,疏通靜脈通路,靜脈滴注甘露醇降低患者顱內壓,降低患者血壓;④對于不同的腦血管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患者病情穩定之后安排住院。要嚴密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通暢,一旦發生病情惡化要進行緊急處理。在運送患者的過程當中要和醫院取得聯系,做好準備工作給患者實行搶救。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急救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進行記錄和對比,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存活率進行比較,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經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P
2 結 果
2.1 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和生存情況的對比 見表1。
2.2 實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 論
腦卒中疾病的治療時間存在著嚴格的限制,稍微把握不好就可能失去最佳救治時間,因此腦卒中患者的急救一般控制在病發后的6-9h內或是更早[3],在這段時間內如果醫護人員能夠提供最佳的醫療措施并且進行到位的護理,對于修補患者腦細胞功能損傷、降低腦神經不可逆性死亡具有很明顯的效果,但是腦卒中疾病的治療存在很大的風險,因此院前急救的效果顯得十分重要。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能夠促使醫護人員主動進行護理操作,而不是一味遵照醫囑行事。護士在制定了有效的臨床護理路徑之后,醫師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的時候護士就能夠進行快速的搶救和評估,這樣能夠充分利用患者的最佳搶救時間,在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護理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對腦卒中患者的急救治療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患者的急救護理當中使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減少患者治療和住院的時間,并且患者對治療效果十分滿意,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祝小丹,彭偉英,羅小英,等.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2):14-16.
篇5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品管圈;良姿位擺放;依從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212
品質管理是指追求一切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具有效果工作的改進方法。目前, 品質管理已成為護理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尤其在近幾年, 隨著品管圈活動的開展, 一種具有護理特色的、與社會同步發展的群體文化正在護理隊伍中萌生。這種內生性的意識激發起廣大護士的聰明才智和管理熱情[1]。2015年3~9月, 本院康復科開展了“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的依從性”為主題的護理品管圈活動, 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圈名選定
從5個備選圈名人人圈、攜手圈、家園圈、健康圈、康健圈中投票選定康健圈作為圈名;圈徽的解讀:左邊是一個字母“K”(康), 右邊是一個字母“F”(復), 同時又似一個拐杖;患者象小樹苗一樣, 在我們精心護理的陽光照耀下, 逐漸成長(病情逐漸得到改善), 重新燃起新的生命力!口號:循序漸進, 永不放棄!
2 方法與結果
品管圈活動的基本步驟按照計劃、實施、檢查與處置的程序來進行, 由主題選定、計劃擬定、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與改進10個步驟組成。①成立品管圈小組:本期品管圈小組成員共10名, 圈員由不同的護理崗位層級組成, 同時納入了一名康復治療師為圈成員。②確定主題:利用頭腦風暴法提出7個主題, 然后10名圈員評分投票選出“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的依從性’為本次活動主題。③計劃擬定:本期活動時間為2015年3~9月, 為期25周。④現狀把握:自行設計良姿位擺放查檢表, 共調查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196例, 未擺放82例, 未擺放率41.84%, 依從114例, 依從率58.16%。⑤目標設定:根據公式目標值=現狀值+(問題值×圈能力×改善重點), 得出目標值為80.92%, 本期活動目標為將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的依從率從58.16%提高至80.92%。⑥解析:召開圈會會議, 通過頭腦風暴法找出原因, 從患方因素、護理因素、社會因素三個方面進行分析。⑦對策擬定:針對以上原因、全體圈員一起商討對策, 分別是:針對患方因素, 制定并發放良姿位擺放重要性的相關知識宣教單, 請康復師向家屬及陪護示范教授良姿位擺放的動作要領;針對護理因素, 護士長加強良姿位擺放的培訓, 進行良姿位擺放大練兵, 護士加強宣教, 同時放置良姿位擺放宣傳版面, 印制宣傳單, 增加宣教形式, 每周四為患者及家屬進行集體宣教, 護士加強責任心, 隨時發現隨時指導, 督促執行;針對社會因素, 創建康復科微信平臺, 宣傳良姿位擺放等康復相關知識。⑧對策實施與檢討:對策一, 制定并發放良姿位擺放重要性宣教單, 患者入院時耐心詳細講解, 讓其認識到重要性。對策二, 讓康復師向家屬及陪護示范教授良姿位擺放的動作要領, 向其說明每一個功能墊擺放的方法和目的, 使其掌握良姿位擺放的方法, 提高依從性。對策三, 護士長督促大家反復練習良姿位擺放的操作方法, 為了使人人熟練掌握, 組織了一次良姿位擺放比賽, 大家都很重視, 操作的都很到位、嫻熟, 進行指導時家屬及陪護依從性有所提高。⑨效果確認:有形成果:2015年3~9月實施品管圈活動后, 患者良姿位擺放的依從性從58.16%提高至88.80%。無形成果:圈員們的解決問題能力、責任感、溝通能力、愉悅感、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和諧程度等各方面均呈正向成長。⑩標準化:通過此次品管圈活動, 制定了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依從性標準化流程, 此流程適合全院所有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具體流程如下: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的依從性入院宣教發放宣教單患方加康復二區微信平臺康復師向家屬及陪護講解護士加強宣教, 發放圖文并茂的宣傳單每周四進行集體宣教護士加強責任心, 隨時發現, 隨時指導評價對良姿位擺放的依從性患者出院隨訪, 繼續跟蹤指導。檢討與改進:本次品管圈活動, 有優點, 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今后品管圈活動要進一步以患者為中心進行主題選定。
3 討論
品管圈活動是一種科學、務實的工作方法, 通過PDCA循環不斷反饋和完善[3, 4], 在積極響應本院護理部大力開展品管圈的活動中, 康復科全體圈員不斷學習品管圈的相關知識并應用到實際護理工作中, 通過本期品管圈活動, 將具有康復病房專科特色的良姿位擺放向全院其他病區推廣: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 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良姿位的擺放起到了推動作用。自2015年9月本期活動結題以來, 通過后續追蹤調查, 康復病房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依從性明顯高于目標值, 證明此次品管圈活動成效顯著。
綜上所述, 品管圈活動是一種提高護理質量的有效手段, 是深化質量管理的關鍵環節, 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惠琴.品質管理中的護理文化.中華護理雜志, 2010, 45(9):封3.
[2] 王剛, 王彤.臨床作業療法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9:127.
[3] 方曙靜, 劉梅, 許勤, 等.品管圈在骨創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應用.中國護理管理, 2014(3):299-301.
篇6
【關鍵詞】腦卒中 急性期 康復護理 進展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145-02
腦卒中是一類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可以使人身體殘疾,也有可能造成失語、癡呆或嚴重的造成死亡。腦卒中的致殘率為86.5%,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達到了43.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甚至造成后期難以治愈的后遺癥。所以,對急性期的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就這個問題的護理進展進行以下綜述:
1 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在腦卒中的急性期患者一般多在神經內科進行系統治療,故提倡在綜合性醫院的神經內科開展康復治療,有條件的可以建立卒中單元,以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多數急性腦卒中的治療準則中指出,腦卒中的康復應該在早期開展。Altert[3]認為腦卒中發病30d以內開展的康復為早期康復。早期康復護理可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4]。鞏尊科[5]等采用早期系統康復方案治療腦卒中患者,并對其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觀察。結果證實,康復組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上、下肢運動功能和ADL等方面均較對照組改善。且在后來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并未出現因康復治療而使病情加重的情況。相反,早期的康復治療明顯加快肢體功能的恢復,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極大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大量的理論實踐證實,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國內外對于急性期患者康復護理的時機選擇
我國學者多認為:在腦卒中發病早期,應以床上活動為主。國外研究[6-8]顯示,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活動是安全無害的,并且有助于減輕腦卒中后抑郁。Bernhardt[7]對7l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實驗表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在發病24h內站立并下床不會增加其3個月內的病死率和急性事件發生率,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多數急性腦卒中的治療準則推薦腦卒中患者盡早開展活動,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患者腦卒中發作24h內下床活動的行為被廣泛接受[9]。梁光霞[10]實踐證明,康復訓練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無論腦出血患者,還是腦梗塞患者只要生命體征穩定均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甚至超早期康復訓練(發病48~72h)。康復專家普遍認為,只要急性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h后即可開展早期康復[11]。 “九五”攻關課題組[12]研究認為,康復治療在腦卒中發生后14 d以內介入,可取得最好的康復效果,獲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最有效地預防并發癥。
3 功能康復
肢體停止運動1 周即可引起肌萎縮, 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乃至家庭和社會, 因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就成為康復的重點。患側肢體的早期被動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關節韌帶活動度,減輕痙攣及失用性萎縮,防止發生肌肉韌帶攣縮,預防關節僵直引起的活動受限。
3.1保持肢體處于功能位患者臥床時要求保持患側上肢處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諸關節均伸展),患側下肢處于屈曲位,防止髖內、外旋,足底墊起,使足背與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可用軟枕幫助置放,鼓勵患者取患側臥位,可加強患側的感覺刺激,同時有利于健側肢體的活動。翻身時注意頭部、軀干和肢體的協調性。腦梗塞病人若無意識障礙,則在發病后次日開始,腦出血病宜在病情穩定后進行,先健側后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動到位,又要注意動作幅度,切忌粗暴,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膝、踝關節的活動[13]。
3.2 定時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順序應由遠心端至近心端。用紅花酒精對患者的上肢從手指至前臂、肩關節周圍進行輕柔的按摩,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14]。
3.3翻身動作訓練 患者雙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健側腿伸到患腿膝關節下方。以軀干為軸向患側或健側轉向,護士站在患側協助。每2h翻身變動臥位1次,患側臥位每次不要超過1h[15]。
3.4床上訓練 包括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上肢做Bobath握手,肘屈伸,肩上舉;下肢做雙橋和(或)單橋,床上軌跡,屈踝[16]。
3.5坐起及站起平衡訓練 患者首先側移至床邊,將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將患腿移于床邊,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頭向上抬,軀干向患側旋轉,健手橫過身體在患側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擺動雙腿。站起及站位時, 患者握手,雙上肢前伸,頭和軀干前傾重心前移至雙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髖、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行杠邊,健側上肢緊抓杠木,重心放于健側下肢,逐漸增加站立時間至大于30min[17]。
3.6鄧艷紅[18]通過采用感覺輸入法對腦梗塞急性期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取得了明顯效果。該方法主要是鼓勵病人盡可能想象肢體運動;適當抓捏癱肢的皮膚、肌肉、肌腱并進行被動運動;對癱肢做撫摸、清掃、刷擦等動作;冷熱毛巾擦敷; 對0~Ⅰ級肌力者用適當力度對癱肢進行手掐、大頭針刺(以不造成損傷和病人能耐受為度) 引起病人防御性肢體運動, 造成精神和視覺鼓勵;進行抗阻練習:對肌群施以適當阻力, 配合口令使病人活動癱肢直至所能達到的最大范圍。
4 心理康復
腦卒中病人由于神經系統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病人出現偏癱、感覺及認知功能障礙,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和情感變化,在急性期多表現為情感障礙如焦慮、悲觀、感情脆弱、急躁易怒等, 這些均可影響治療、護理的進行和疾病轉歸。康復訓練中,病人的心理狀態能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要把心理護理貫穿在整個早期康復訓練中。
4.1 增強患者治病信心。腦卒中病人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對自身缺乏信心,并發抑郁、焦慮等常見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對治療康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致失去神經功能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拖延康復時間,甚至喪失神經功能康復時機,從而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岑春蘭[19]對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復主要是通過爭取家屬配合,從生活上、精神上給病人安慰和幫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復鍛煉。在訓練中,任何微小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同時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訓練進步利于改善焦慮和抑郁,而隨著抑郁癥狀的改善,增強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病人神經功能的康復。
4.2爭取家庭支持,強化心理治療。腦卒中引起的各種情感障礙均產生適應困難,此時他們非常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社會支持,有效的社會支持能增加患者的適應,克服消極應對方式。劉桂英[20]等人通過強化心理治療對腦卒中后情感障礙患者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強化心理治療具有緩解壓力和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的作用。該研究發現得到良好家庭支持的患者,其生活質量高于其他患者,尤其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主動利用來自各方面的實際支持和幫助,這對腦卒中的治療和康復十分有利,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
4.3激勵式心理護理[21]。幫助病人做好由正常人轉化為殘疾者的角色轉換,樹立戰勝疾病、適應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崗位的信心。不定時地請已出院康復病人來康復室進行現身說法,從而激勵他們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4.4音樂療法。音樂治療可提高動作完成質量、強化認知功能恢復和降低腦卒中后抑郁及相關負性情緒。在病人康復訓練時放一些優美、舒暢、歡快、激昂的音樂來調節病人的情緒。Sarkamo[22]在對60例急性恢復期腦卒中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實驗中發現,每天聽l-2h最喜歡的音樂給患者,其文字記憶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且抑郁和情緒混亂水平降低。
綜上所述,康復效果與康復選擇的時機密切相關,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康復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早期進行各種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患者出現廢用和誤用綜合征。通過各種心理康復措施,使患者恢復正常心理狀態,積極配合康復護理,促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最快、最大限度的恢復,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石鳳英.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06:83-98.
[2]胡永善.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61.
[3]Salter K.Jutai J,Hartley M et a1.Impact of early VII delayed admissionto rehabilitation Oil functional outcomem in persOllS with sUnoke[J].J RehabflMed.2006,38(2):113-117.
[4]徐善芬,崔智娟,吳遠美.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監護及其意義[j].護理雜志,2002,17(5):22.
[5]鞏尊科,翟宏偉,陳偉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6):571-573.
[6]Diseren8 K.Michel P,Bogousslavsky J.Early Mobflisation after;
Stroke:Reviewof the literatume[J].Cerebrovasc Dis.2006,22(2-3):183-190.
[7]Bem hardt J,Dwey it,Thrift A,et al.Avevy esrly rehabilitationTnal for gtroke(AVERT).Phase Ⅱ safety and feasibility[J].Stroke,2008,39(2):390-396.
[8]Cumming TB.Collier J,Thrift AG,at a1.The effect of very earlymo-biliaation after stroke on paychological well-being[J].J RelutbilMed .2008.40(8):609-614.
[9] Bemlmrdt J.Very esdy mobilization followimg acute stroke:Controver-aica,the Unknowns,and a way forward[J].An Indian Aead Neurel.2008.11(5):88-98.
[10] 梁光霞,張向輝,史紅梅.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病人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13):68-69.
[11]吳秀英,孫瑞霞,李長責.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齊魯醫學
雜志.2005,20(4):37I-374.
[12] “九五”攻關課題組.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研究[J].中華康復醫學雜志,2001,16(5):266-272.
[13]鐘燕萍.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護理[J],工企醫刊,2001,14(4):80-81.
[14] 張玉愛,孟素萍.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訓練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18-19.
[15] 鄭燕紅.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0,15(10):614-616.
[16] 馮秀艷,馬艷輝,崔靜宜,等.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復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192.
[17] 陳冬青.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ADL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3,18(1):45-46.
[18]鄧艷紅.感覺輸入法在腦梗塞急性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1999,14(3):136-137.
[19]岑春蘭,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現狀[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6,8(5):869―870.
[20]劉桂英,歐陽謹,王冬梅.腦卒中患者強化的心理治療的康復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08,31(5):136-137.
篇7
【關鍵詞】腦卒中;社區;康復;教育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區康復護理實施的意義和目的
1.1 腦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腦卒中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國致殘率最高的疾病。根據統計數據,全國每年新發病例超過200萬,年發病率為217/10萬,高于西方國家和日本,致殘率為70~80%[1],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勞動能力,可致社會能力喪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由于醫學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患者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許多病情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殘疾,如偏癱、運動困難、知覺障礙、偏盲、失語等。這些障礙往往是藥物所無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才能取得效果。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由于醫院病床緊張,許多留有后遺癥的腦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繼續進行康復治療,家庭是腦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復場所。病人的康復護理計劃出院后得不到延續,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大量資料表明:腦卒中康復治療后,70%~80%的患者達到獨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長期康復訓練不僅能夠促進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減輕對社會、家庭的影響和負擔。腦卒中后肢體功能的康復3個月以內是最佳時期,6個月以內是最有效時期。社區康復護理對患者是一種支持,可以隨時提醒和幫助患者適應社區環境,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1.2 社區康復護理意義
社區康復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延續,對患者的支持更有針對性。社區康復護理是滿足患者需求的體現,患者在住院期間康復護理是以護士、理療技師為主,而出院后康復是家屬按護士的指導進行。如果沒有對腦卒中患者的社區康復護理干預,固守在以前那種患者一出院護理工作就結束的短期護理行為,不但不能鞏固現有的治療成果,甚至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如肢體活動功能減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種并發癥等等,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實施康復護理,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復診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3 社區康復護理應注意問題
身體上的殘疾使患者產生孤獨、消極情緒,不利于患者的康復。社區康復護理干預中指導家庭成員認識到這個問題,在督促患者做訓練的同時,需要給患者更多的關心、體貼、鼓勵。教育其家屬學會看患者的手勢、面部表情和舉止行為,了解患者內心活動。在社區康復護理中,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安排力所能及的娛樂活動和社交活動,充實患者的生活。通過鼓勵病人從事家務勞動,增強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動性,不僅可以使已經恢復的肢體功能得到鞏固,減輕病人的家庭負擔,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樂趣。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科學的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病人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肢體功能康復方面取得的進展加強了病人及家屬對康復的信心,可以形成一個促進康復的良性循環。
2 社區康復措施與方法
2.1 功能康復護理措施
腦卒中的病理形態改變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變化是全腦性的,因而引起腦可塑性變化也是全腦性的。腦卒中后康復不是針對局部的病損,而是促進其功能的恢復。腦可塑性理論在腦卒中早期康復中以廣泛應用,如易化技術、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患者處于恢復期后即可根據情況出院,進行社區康復治療和護理,這樣既能達到恢復的目的,又可以為患者節約經費。
2.2 恢復期社區功能康復措施與方法
此期康復方法多為住院期間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的,同時,護士在對家屬及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注意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訓練方法,為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做準備。
2.2.1 床上訓練
科學床上訓練非常重要,同樣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療效果基本相似的情況下,是否重視床上訓練,康復的效果大不一樣。床上訓練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動軀體、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訓練、伸髖訓練(橋式運動)、上下肌運動,以及洗漱、進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訓練。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訓練
從靜態坐位平衡練習開始,逐漸向動態坐位平衡練習過渡。開始時,僅讓患者獨自保持穩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護下,前后左右輕推患者,讓其自己調整身體的平衡避免倒下。經過反復練習,患者的動態平衡能力會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動作了。
2.2.3 從坐起到站起訓練
掌握重心轉移。要求患肢負重,體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練習,增加腿部力量,治療人員要站在病人旁邊協助,并要遵循逐步漸進原則,確保病人在訓練過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訓練
目的是為步行做準備。訓練時治療人員一定要注意腦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勢,大腿不能內收或外旋,膝關節不能屈曲 或過度伸屈,足部不可內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內收。每次練習l0~20分鐘,每天3~5次,逐步漸進。如病人在站立時出現心慌、出汗、頭暈、眼花,甚至昏厥,應立即重新采取臥位,站立訓練要暫緩進行。
2.2.5 步行訓練
先用健腿邁步,治療人員站在患者身后在雙上臂處穩定之。開始用患腿邁步可能有困難治療人員可用自己的腳來指導患者的腿前移,并給予一定口令,讓患者有節奏地進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適當增加難度,如跨過不同高度的物體,行走同時與他人說話、拿東西、改變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訓練
上肢訓練治療手法包括誘發聯合反應、屈曲運動及伸展運動。生活中利用簡易訓練方法可采取試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電視遙控器、利用患側上肢和軀干夾住物體等方式進行訓練。
2.2.7 作業治療
主要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2.3 后遺癥期康復治療
一般發病3個月后進入后遺癥期。此期多數患者已出院,但仍應繼續進行訓練和利用殘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爭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盡可能回歸社會,護士可采用定期隨訪等工作方式,為患者做好社區康復護理指導工作。
2.3.1 康復訓練
繼續進行維持性康復訓練,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補償患肢功能
適時使用必要的輔助器具(如手杖、輪椅等)以補償患肢功能。
2.3.3 加強適應性訓練和健肌替代法
對功能不可恢復或恢復很差的患者,充分發揮健側的代償功能,加強適應性訓練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種輔助器具或裝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樣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區適應能力。
2.3.4 重視職業、社會以及心理康復
對家庭、社會環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盡快走向社會,使心理得到盡快康復。
2.4 心理康復干預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除有偏癱等功能障礙外,還常伴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康復和生存質量。其中患者焦慮和抑郁會使患者的生存質量變得十分低下。腦卒中后抑郁狀態是影響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情志調護是腦卒中患者心理康復,是腦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歸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對患者及家屬講清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使其對該病有正確的認識,使患者及家屬能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慮的藥物治療。
2.4.1 安慰和心理疏導
減輕和消除病人焦慮抑郁心理,指導患者家屬應用各種溝通技巧和病人進行溝通,了解錯誤認知的表現和根源。幫助其分析原因,應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療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導患者調整心態
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鼓勵、關心病人,以平靜、輕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導患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調整心態,控制不愉快的情緒,發展積極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注意事項:腦卒中患者在康復訓練中主要危險因素有腦血管意外復發、心血管合并癥、摔倒導致軟組織損傷或骨折等。在康復實施中要予以監護和防范。同時要患者保持平穩的情緒,訓練過程中要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2.4.3 實施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使病人能維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動參與功能鍛煉,積極配合康復訓練,鼓勵患者利用健肢的協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護患肢,一方面進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鍛煉,對患者早日康復起到積極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復訓練實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維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區患者后遺癥康復護理應對措施
2.5.1 吞咽困難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吞咽障礙患者易發生吸入性肺炎、脫水、營養不良等并發癥,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評價,進行吞咽康復訓練可使患者恢復經口吞咽進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5.2 睡眠障礙
失眠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直接影響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為抑郁、肢體痛,睡眠環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藥物因素等。
護理對策:創造舒適的睡眠條件和環境,正確的功能鍛煉,預防肢體痛,正確應用安眠藥,護理過程中多與患者對話溝通,消除其心理緊張狀態。
2.5.3 肢體痛
腦卒中后肢體痛是影響患者全面康復的主要障礙,對康復訓練有很大影響,告知家屬和患者引起肢體痛的原因,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的訓練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結果表明,在家庭訓練中運用肩關節松動術能有效地緩解和消除腦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此外,抑郁痙攣應貫穿康復訓練全過程,改善患者肢體痙攣程度能有效緩解肢體痛。
3 結論
社區康復教育是對社區康復技術服務不足的一種補充,用康復醫學知識服務的手段來彌補技術服務不足,是解決社區中衛生資源供給不足的最佳選擇,不但可以緩解醫院病床不足,還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病人家屬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有利于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出院后康復中心和社區方面連貫持續的三級康復治療,是克服殘疾造成的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和早日回歸社會提供更完備的平臺,而且也是臨床上較為安全、有效的護理方法之一,值得臨床。
參考文獻
[1]周梅芬.陪護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 3 (23).
[2] 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785.
篇8
[關鍵詞] 聆聽音樂;腦卒中;睡眠障礙
[Abstract] Objectiv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listening to music on insomnia patients after strok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in patient. Method 80 cases of insomnia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who met the income standar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andom number table, and each group was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 nursing according to the routine care of stroke patients;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 let patients listen to music, 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were evaluated as a tool for assessing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Result Listening to music can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both (P
[Key words] Listening to music; Stroke; Sleep Disorders
腦卒中引起的睡眠障礙也稱為腦器質性失眠,有資料顯示95%的腦血管病患者有睡眠失調[1]。睡眠質量的好壞對腦卒中的治療和康復很重要,如睡眠質量差,會導致神經興奮性高,情緒不穩定,使大腦耗氧增加,腦細胞水腫,病情加重,影響機體的修復和運動功能康復速度[2]。如何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藥物治療能縮短入睡時間、提高睡眠效率和睡眠質量[3]。但是多數催眠藥物都有耐受性和依賴性。因此,通過聆聽音樂來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就顯得非常重要。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對40例腦卒中后失眠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實施聆聽音樂來改善睡眠質量的方法,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介紹如下。
1對象
選擇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診斷為腦卒中后失眠的患者8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4]和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第3版失眠癥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既往有睡眠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患者不入選。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見表1。
2方法
2.1兩組患者都藥物治療基本相同,對照組按腦卒中常規護理進行護理,實驗組除實施常規護理外,同時聆聽音樂:根據本科室臨床特點,制訂輔助音樂護理方法:入院后即向患者解釋輔助音樂護理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使其知情同意。向患者提供6種類型不同節奏適中的音樂、歌曲共30余首,包括古典音樂、輕音樂、現代舒緩音樂、戲曲,民歌等。讓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1種音樂類型及4首相應曲目。若已備好的樂曲患者都不滿意,則請患者自己提供其最喜愛的曲目,要求每首曲目主題一致。將患者選定的曲目存儲于MP3播放機中,然后請患者試聽,直到其滿意為止。每次播放時為患者帶上耳機,并將音量調至患者滿意。(3)流程:此流程從患者入院第2日開始,于午睡及晚睡前各聆聽、欣賞音樂20min。
2.2評定方法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科睡眠和生物節律研究中心睡眠專家Buysse Dj等人于1993年編制。此表已在國內由劉賢臣等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認為適合國情。國內已有應用此表評定失眠患者的研究報告。該量表是用于評定被試者最近一個月的睡眠質量,由19個自我評定問題和5個由睡眠同伴評定的問題組成。僅將19個自我評定問題計分。19個自我評定問題構成由0~3分的7個因子。累積各因子成分得分為匹茲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的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5]。分別于患者入院第二天和出院時測定患者睡眠質量。入院時的評估和出院后的評估均由經過培訓的調查者按標準施測程序進行評估。
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錄入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3結果
3.1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的情況比較,見表2。
由上表可見,通過t檢驗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PSQI各項得分和總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腦卒中后患者睡眠質量無差異,均存在明顯的睡眠障礙。
3.2干預后兩組患者睡眠質量的情況比較,見表3。
由上表可見,通過t檢驗比較,實驗組患者經過每天聆聽音樂后在PSQI各項得分和總分均有下降,其中催眠藥物的使用方面下降特別明顯,表明聆聽音樂能改善腦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4討論
4.1腦卒中后失眠患者的原因分析
睡眠是一種重要的生理現象,良好的睡眠質量對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腦卒中后產生失眠的原因為[6]:(1)腦卒中后使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和腦缺血缺氧,引起失眠;(2)腦卒中后導致患者肌張力增高或減低,偏癱的肢體自主活動減少影響翻身,導致患者不適,影響睡眠;(3)橋腦梗死累及被蓋部的中縫核,導致非REM睡眠減少,REM睡眠幾乎消失;(4)75%的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使患者常出現焦慮、抑郁、敏感、自卑等心理變化,從而導致睡眠障礙[7]。(5)白日過度瞌睡導致睡眠節律失調;(6)大量多巴胺和乙酰膽堿類藥物可引起REM睡眠減少;(7)腦功能減退:多導睡眠圖上可見深睡時慢波波幅下降,深睡和REM睡眠均減少;(8)患者一般健康狀況差,使白天活動和光照減少,以及睡眠中周期性肢動、睡眠呼吸障礙等明顯增多,干擾睡眠。(9)有些患者在床上思考生活瑣事,或者晚上就寢不定時等等,容易使患者失去睡眠與時間、環境之間的正常聯系,形成失眠、睡眠時間與睡眠環境之間的異常反射聯系,導致失眠或加劇失眠。
4.2聆聽音樂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聆聽音樂廣泛地影響人的心理、生理及大腦結構重建。崔金虹等[8]報道,聆聽音樂在腦卒中后抑郁的治療中有一定的療效。因音樂可以改善人的大腦皮質及邊緣系統的網狀結構功能,從而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使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內啡呔分泌增加,兒茶酚胺水平降低,緩解抑郁和焦慮情緒,達到鎮靜、催眠的作用[9];且和諧悅耳的音樂旋律能直接改善患者精神狀態,轉移人的注意力,使人放松、減輕緊張、焦慮[10]。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聆聽音樂能讓患者放松自己的心靈和身體,特別是心靈深處的放松,許多患者說自己通過聆聽音樂后,每天都是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已睡著了。
聆聽音樂簡便易行,無任何不良反應,通過護士講解和指導,患者自己完成,是一種可以有效地改善腦卒中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游國雄.失眠的病因及其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3,7(7):389.
[2]錢敏.舒適護理對腦卒中后失眠患者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09(38)10:1172-1173.
[3] Sabbatini M,Crispo A,Pisani A,et a1.Zaleplon iraproves sleep quality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J].Nephron Clin Pract,2003,94(4):99-103.
[4]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6.
[5]劉賢臣,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2006:375-378.
[6]倪白云,李貞.腦卒中后睡眠障礙60例臨床分析[J].實用全科醫學,2007,5(7):627.
[7]余寶蓮.影響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5,19(6)下月版:1055-1056.
[8]崔金虹,呂娜.音樂放松療法對卒中后抑郁患者58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3):138-139.
篇9
關鍵詞: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高血壓;護理體會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時約74%~79%出現血壓升高,其中約33%~50%有高血壓病史。根據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第1個24h內血壓明顯升高,而且波動顯著,3~10d之后又自行下降[1],此時若立即給予降壓治療會引起腦灌注量下降,進一步加重腦缺血,使病情加重。選取我院2012年3月~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39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經給予嚴格脫水治療,并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后,患者急性期血壓升高得到控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39例,其中22例,女17例,年齡35~73歲,平均58.1歲,入院時收縮壓149~227mmHg,舒張壓96~125mmHg,平均血壓為(4166.88±8.16/99.19±5.70)mmHg;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者19例,經頭顱MR或者CT或檢查診斷所有患者中腦梗死的患者有34例,腦出血患者有5例。使用Hamilton焦慮量表對此次研究患者實施調查,最終結果表明有顯著焦慮患者21例;另外尿潴留7例,自訴有頭痛者24例,所有患者的意識均較為清醒。
1.2結果 在所有患者中有39例患者給予脫水治療的同時采取有效的護理,結果36例患者1~2d之后血壓控制較為穩定,3例患者連續24h對其血壓進行測量表明均有所升高,患者的血壓各不相同,平均血壓為220/120mmHg,第2d給予口服降壓藥治療,血壓緩慢下降;全部病例均未發生繼發性出血、血腫擴大或腦疝等嚴重并發癥。
1.3方法
1.3.1心理護理 在高血壓病發病因素中,除軀體因素外,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不良情緒可加重血壓升高。本組患者均為突然發病,常伴有言語障礙、癱瘓、排便障礙等嚴重并發癥,患者表現為緊張、恐懼的心理。因此,應針對患者不同的需求及心理狀態,協助或幫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同時向患者介紹有關腦卒中疾病相關知識,包括治療、功能鍛煉及預后情況等。
1.3.2密切觀察病情 正常情況下患者疾病初期的1~2d,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瞳孔、肢體活動等相關變化情況,特別是24h內脫水治療,血壓變化情況是護理的重點,一般脫水治療3~4h之后,患者血壓如仍逐漸增高或大于220/120mmHg的情況下,應給予降壓藥治療,并在服藥之后的2~3h對患者的血壓進行再次測量,直到血壓緩慢下降到220~180/100~90mmHg的水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脫水治療過程中,患者如血壓突然升高,伴劇烈頭痛、嘔吐、躁動不安,為顱內壓增高的表現,說明需要增加脫水量[2],應立即給予甘露醇快速滴注脫水,降低顱內壓,并做好止痛、止嘔等治療,本組所有患者中,有1例患者顱內壓增高患者經處理后,未發生繼發性出血、血腫擴大或腦疝等并發癥。
1.3.3控制疼痛 腦卒中后患者常因血管活性物質釋放。顱內壓增高等表現不同程度的頭痛,而頭痛又可引起應激性高血壓,進一步加重病情,甚至引發腦疝。首先,應按醫囑給予患者脫水治療,必要時使用止痛藥。對顱內高壓者,給予抬高床頭15°~30°,以利于顱內靜脈血液回流,減輕顱內高壓[3]。與此同時,還可根據患者的喜好采用不同的減輕疼痛的方法,使患者精神放松。
1.3.4解除尿潴留 急性腦卒中患者常伴有尿潴留現象,由于膀胱充盈膨脹$腹壓增高,或因尿急$膀胱區脹痛等,可引起患者反射性血壓升高,加重患者病情。如果患者主訴有尿意而又無法正常排尿,或4~6h沒有排尿且膀胱區脹滿的患者,即應給予停留尿管,及時解除尿潴留,本組42例尿潴留患者經及時停留尿管,解除尿潴留后病情穩定。
2 體會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由向大腦輸送血液的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CVA)會對大腦組織造成突發性損壞,通常發生在向大腦輸送氧氣和其它營養物的血管爆裂之時,或發生在血管被血凝塊或其它顆粒物質阻塞之時[4]。如果神經細胞缺乏足夠的氧氣供給,幾分鐘內就會死亡。接著,受這些神經細胞控制的身體機能也會隨之失去作用。患有大血管急性缺血性發作的患者,每小時損失1億2千萬神經細胞、8300億神經鍵、和714千米有髓纖維。
引起腦卒中急性期血壓升高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認為是由綜合因素引起,其中主要是應激反應引起,其應激原不僅僅是腦卒中本身所造成的腦組織損害,中線結構的移位,腦水腫等。雖然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多數合并血壓升高,但在平均動脈壓波動在60~160mmHg范圍時,機體可以通過Bayliss效應自行調節,除了小部分患者發生腦卒中前本身基礎血壓較高,需要積極控制血壓之外,一般不給予降壓治療,只給予脫水治療,并配合臨床有效的護理措施[5]。通過本組患者的護理,認為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控制疼痛,解除尿潴留,保證休息等護理措施,可消除引起腦卒中高血壓的外在因素,使患者急性期血壓得到控制。
參考文獻:
[1]劉鳴,李偉.腦血管病急性期血壓處理的循證醫學證據與可行策略[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7(01).
[2]王大力,王靜悅,張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降壓治療與近期預后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7).
[3]譚燕,劉鳴,王清芳,陽清偉.腦卒中急性期血壓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01).
篇10
【關鍵詞】腦卒中;完全性失語;康復護理
近年來據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腦卒中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及健康的常見疾病。調查顯示,我國腦卒中年患病人數約300萬人,且幸存者中約3/4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齡化,腦卒中的發病率有提高的趨勢[2]。在功能障礙中,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比較常見,已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3]。近年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康復護理治療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有很好的效果[4]。本文具體探討了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護理方法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2月到2013年2月在我院進行康復的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患者60例,入選標準:符合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的診斷標準;病程6月內,文化程度小學以上;病情穩定,無嚴重合并癥;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73歲,平均年齡60.55±2.12歲;患病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6個月,平均3.56±0.36個月。
1.2 康復護理方法 制定最佳治療方案,為患者制訂一對一的針對性康復訓練治療項目和計劃,主要包括語文康復訓練、閱讀康復訓練、書寫康復訓練、語言交流訓練、口型發音訓練、應答訓練等。語言康復治療的時間為每天1次,每次30分鐘,每周5次。例如在吹氣的訓練中,很多患者經過多次摸索動作均不能正確模仿,這時可以利用紙、蠟燭、吸管等物品先示范給患者看,然后多次練習直至正確動作做出。訓練過程中要不斷應用聽覺、觸覺、視覺刺激來促進訓練效果,要對患者的表達無論正確與否均應給予表揚或鼓勵。敏銳地捕捉到患者最易發出的音節,誘發說出,建立自信,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文字、手勢、圖畫的代償來加強溝通能力。
1.3 觀察指標 干預后進行療效的判定,分為痊愈、顯效、有效與無效四個級別。所有患者在干預前后選擇波士頓失語評定量表(BDAE)進行評分評定,分為聽理解、復述與說三個級別,分數越高,康復能力越強。
1.4 統計方法 采用SAS 12.0軟件進行分析,量表評定評分對比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經過觀察,患者痊愈32例,顯效20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0%。經過觀察,干預后患者的聽理解、復述與說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患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腦卒中后失語的治療一直是國內外醫學研究的熱點與難點,患者有一定的聽理解力且人格正常,交流障礙會使他們陷入憂郁、自卑情緒,造成更加嚴重的預后[5]。
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的治療還無特殊的藥物,其治療主要是通過改善受損區域血液供應情況,刺激受損區周邊的腦細胞代償受損腦細胞的功能,增強腦細胞的供氧情況及改善腦代謝,從而改善患者言語交流能力。在現代言語康復醫學中,針對較嚴重的失語癥患者目前一直推行描畫訓練方法,可為聽理解的恢復建立了良好的開端[6-7]。但描畫對名詞、具體事物詞的描畫比較容易,單純依靠描畫方法難以達到與人正常交流的目的。本文采用的綜合語言康復治療方法應用糾正失用四步曲和上述各種技巧,結合手勢和肢體語言使患者實際交流能力提高,也有利于重建語言活動的神經通路,使患者言語功能得以恢復;同時通過刺激舌體,強舌的活動度,促進語言功能恢復。本文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為95.0%,干預后患者的聽理解、復述與說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腦卒中致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從而提高治療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項宗桂.溴隱亭和左旋多巴并用治療急性腦梗死伴運動性失語癥32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91-92.
[2] 常靜玲,高穎.中風失語的研究現狀與思考[J].中國針灸,2006,26(10):10-12.
[3] 辛昕,徐秋玉.針刺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癥30例[J].陜西中醫,2008,29(5):595-596.
[4] 宋慧鋒,王曉玲,梁肖蓮.刺絡放血結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中風運動性失語40例臨床與護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5):134-135.
[5] 楊利,黃燕,蔡業峰等.1418例中風患者痰瘀證候分布和演變規律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6):459-460.
- 上一篇:教學輔導方法
- 下一篇:老年人護理技巧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