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市場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產品市場體系

篇1

關鍵詞:農產品 市場體系 缺陷

小農戶和大市場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供大于求、賣難、價格低迷等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矛盾反映出農產品市場體系缺陷,分析研究農產品市場體系缺陷,有利于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完善、高效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存在的缺陷

市場主體發育遲緩

市場經濟客觀要求農戶成為對市場反應靈敏的市場主體。小農戶缺乏組織和引導,市場信息溝通和交流不暢,嚴重制約了農產品流通。小農戶絕大多數處于資本積累過程,沒有固定銷售的農產品和銷售渠道,市場競爭處于無序狀態,使得農戶的利益受到損害。目前,我國農民經紀人、運銷商販、中介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等農產品市場主體雖然有所發展,但其主體地位并未形成。

制度性缺陷

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取決于市場競爭,市場功能的體現,價格信息的傳遞等都與市場競爭相伴。我國農產品市場在其發育、發展過程中,基本是以行政區域為依托,農產品市場被人為的條塊分割,嚴重阻礙了農產品合理流通,破壞了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統一性和開放性,帶有濃厚的壟斷色彩。長期以來,國有糧食部門,供銷合作社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組織者與承擔者,擁有政府所賦予的壟斷地位,一方面在農產品市場占絕對壟斷,另一方面參與農產品市場競爭,這種雙重角色,造成了市場競爭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缺陷。

價格形成機制缺陷

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目前仍存在較嚴重缺陷,農產品價格由市場形成和決定機制尚未完成。我國農產品交易方式可劃分為三種:國家壟斷收購,農戶自產自銷以及小商販販運。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并反應農產品真實價值,我國廣大農戶組織化程度低,經營規模小;農戶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弱,產業化程度低,廣大農戶對農產品價格影響力較弱;市場價格機制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缺乏全國性、統一、開放、規范、有序的農產品大市場,現有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很少,雖具有一定的價格形成機制,由于數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對整個農產品市場價格影響有限。

法律和法規不完善的缺陷

農產品市場體系能否充分發揮作用,不僅取決于農產品市場建設,還取決于良好的市場秩序。只有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法律法規,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證農產品市場健康有序地運轉。近年來,我國流通領域中出現的無證經營、摻雜使假、偷稅漏稅等現象都是市場秩序混亂的表現。我國農產品市場所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規方面仍存在空白。已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細則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規出臺后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規效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依然存在。必須加強市場法律法規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秩序,保證公平競爭、公平交易,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使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農產品市場體系結構缺陷

我國傳統的農產品集貿市場和小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仍是農產品市場體系的主體,具有價格形成機制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少,區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主產區,市場功能單一。農產品連鎖超市剛剛興起,超市流通的農產品數量十分有限,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農產品流通不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產品市場體系結構不合理。

質量監督機制缺陷

我國農產品質量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如農藥殘留問題,家禽、家畜的檢驗檢疫問題,甚至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因此,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的有效措施勢在必行。

信息流通不暢的缺陷

農產品市場信息是聯系農產品產、供、銷的橋梁和紐帶。農產品市場信息流通不暢的主要表現是廣大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滯后,傳統媒介并沒有成為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必須加強信息服務機構建設,特別要加強政府農業信息機構建設,發揮主渠道作用。同時鼓勵和推動各類民間組織積極參與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

設施建設滯后缺陷

我國農產品市場設施建設落后于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缺乏資金投入,使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與之配套的市場信息設施建設也同樣滯后,嚴重制約了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進程?,F代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倉儲建設等建設緩慢,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較低,市場從設施到管理手段都較落后,許多農產品市場只能滿足農產品初級交易。

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缺陷的經濟學分析

西方經濟學所指的市場缺陷,是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缺陷,社會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是造成市場缺陷的根本原因,現實市場很難達到理論上的帕累托最優。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缺陷,從表面上看是農產品市場發展不完善造成的,而從深層次分析這些市場缺陷,可以發現它們都屬于制度性缺陷,是可以彌補甚至是可以消除的。

農產品市場壟斷。壟斷必然產生不公平交易和競爭,直接擾亂和破壞農產品市場秩序。市場經濟中壟斷是不可避免的,如規模經濟,技術優勢,信息優勢,產品差異等都可形成不公平競爭,不能使市場達到帕累托最優。我國農產品市場壟斷并非是自由競爭形成規模經濟后所產生的,很多是行政干預的壟斷,人為因素直接導致不公平競爭,這種不公平是可以避免的。

農產品市場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免費或者少量付費就能消費的,農產品市場存在很多公共物品,如農產品市場本身,市場設施,檢驗檢疫服務,信息服務提供等。農產品市場離開了這些公共物品,其運行必將是無效率的。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公共物品提供嚴重不足,不能滿足農產品市場高效運行的需求。

農產品市場存在外部性。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對其它經濟主體產生一定影響,使社會收益與私人收益發生不均衡,這種外部性的存在將導致市場對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農產品市場同樣存在外部性,如農產品農藥殘留,農產品假冒偽劣產品等等,都產生外部影響,甚至是嚴重影響。

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充分。市場信息能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市場信息不充分直接影響市場競爭的充分性,市場信息及時、全面和準確地傳遞是市場提高運行效率的重要基礎。高效率的市場必須要有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支撐,農產品的流通不暢與農產品市場信息流通不暢有直接關系。

完善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對策

建立結構合理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產品市場體系包括多功能、多層次的農產品初級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消費市場,各類市場互相聯系,互相結合,共同構成完整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以農產品初級市場為基礎,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影響力和輻射力,使其在農產品價格形成和農產品市場運行中起到關鍵作用。積極推進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和農產品連鎖經營,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培育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

培育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戶能順利進入農產品市場,將有利于解決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通過中介組織將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產品市場主體發育。

加強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宏觀調控

加強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宏觀調控,對于彌補和消除農產品市場缺陷至關重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并非要政府參與農產品壟斷經營,而是有效地抑制和消除農產品市場壟斷,解決農產品市場的地外部性問題,充分提供有利于農產品市場發展的公共物品,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的信息服務。

政府的宏觀調控,將使農產品供需保持相對平衡,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和農產品生產安全。

參考文獻:

篇2

美國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

現狀及運行機制

作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美國現代化農業仍是其國民經濟的強大基礎支撐。美國直接從事農業的人數已不足3%,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產值高達3. 47萬美元,是我國人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100多倍,且為名副其實的農產品出口大國。美國之所以有這么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重要原因在于美國有一個強大、健全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的支撐。由于農產品生產量的強勁增長和大額的出口份額,美國更加注重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美國建立起了體系健全、門類多樣、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功能完善的現代化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為農產品出口和國內暢通銷售奠定了強有力的支撐基礎。

市場體系健全

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業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農產品產量大,種類多,全國各地中轉頻繁。經過一百多年的運作與重組,美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日趨規范并有了很大發展,形成了十分完備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完善。美國擁有相當完備的交通運輸網絡,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運輸渠道四通八達。美國的高速公路遍布城鄉,從農產品市場直接通往鄉村農場,提高了運輸效率,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度。鐵路運輸也十分便利,許多農產品收購站、倉庫、加工廠建有專門的鐵路線,實現了農產品的定向流通。

二是市場信息豐富。據統計,美國約有300個信息服務系統為農戶提供農業信息,各種信息咨詢公司、農業網站也成為農民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重要途徑。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信息的主要來源,農戶、農業企業、消費者都可以從這里了解農產品價格變化、市場行情等信息?;诟咚降霓r業信息豐富,電子商務趨勢明顯。據統計,美國58%的農民擁有個人電腦并掌握上網技術,從事網上交易的農民達16% ,農產品網上交易量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量的8%。農業信息的豐富和電子商務的發達,為實現規?;⒓苫霓r產品物流奠定了基礎。

三是農產品物流社會化程度高。美國農產品物流分類詳盡,任何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服務供應商。農產品物流主體主要有:私人供應商,包括零售商、批發商、商、加工商和經紀人等,經營額約占農產品物流總量的60%;專業銷售合作社,合作社在美國起步較早,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有3000多個合作社,社員數量達184萬,銷售總額超過610億美元;農業公司,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規模較大,美國農業公司擁有全國12%的農場,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主要渠道之一;農業協會,美國約有3200多家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農業協會,不僅可向農戶提供信息服務,還可以組織農產品加工,并積極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政府農產品信貸公司,這些公司根據政府法令,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根據市場情況儲備一定數量的農產品,穩定市場價格,保證有效供給。

四是零售業高度發達。美國零售業集中程度高,大型零售集團通過規?;洜I在國內零售行業中占據統治地位。超市是鮮活農產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占生鮮農產品銷售總額的80%以上。美國超市大力推行“直銷流通模式”。通過與優質農戶簽訂固定合同,超市直接從農戶手中采購農產品,既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又壓縮了流通環節,大大縮短了產品由生產到銷售的時間。大型超市一般都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利于控制運輸成本,還能對產品質量進行嚴格的追蹤。從本次考察的芝加哥最大的大家發農產品分銷公司情況看,僅一個公司,就基本滿足全市中餐館所有原料供應。據了解,目前,全美78%的農產品實現從產地直接供應分銷商,甚至直接進入零售環節。

五是批發商經營規模化。農產品批發經營呈現大型化、規模化特點,中小批發市場較少。據了解,美國僅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16家,卻擔負著全美甚至世界各地農產品的批發分銷功能。以本次實地考察的芝加哥國際批發市場(Chicago international market)為例,僅這一個市場、17家商戶就完全滿足全州及周邊地區的市場需求。在批發市場之外從事農產品收購、加工及供銷的批發商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另據了解,美國東部最大的馬里蘭水果蔬菜批發市場,只有2l家批發商,卻能為馬里蘭及周圍5個州提供水果、蔬菜和水產品。西部的洛杉磯水果蔬菜批發市場,25家批發商經營著500多種水果、蔬菜,能滿足美國及世界各地的需求。批發市場內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賣、銷售為主。以批發市場為基礎,形成了農產品期貨市場,如芝加哥期貨市場等。由于采取公開拍賣、銷售和期貨交易,使農產品市場價格充分反映市場的供求變化,從而形成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和信息傳播機制。

法律法規完善

經過多年發展完善,美國在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上,逐步實現了立法管理,并不斷予以完善,形成較為完備的體系構架,為全美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1946年農業市場法案》授權規定,凡享受政府補貼的農民和農場,都有義務向政府提供農產品產銷信息?!?966年信息自由法案》規定: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1995年文書精簡法案》規定:任何涉及10人以上的問卷調查或存檔要求,以及聯邦機構為了統計目的收集信息而進行的任何詢問,事先都必須得到美國管理與預算辦公室(OMB)批準。信息資料保密制度:美國農業部對所有的農業信息資料均分門別類地制定了保密和公開的時間,任何個人和團體不得隨意傳播尚未公開的信息資料,否則要受到法律和各種條例的制裁。信息資料共享制度:美國既限制對機密資料的傳播,同時又反對信息資料的壟斷,積極促進信息資料的共享。一旦信息資料經農業部公開,該資料即為全社會共享。此時農業部將無償提供這些信息,不得獲取利潤,只能收取資料和印刷工本費。農業信息制度:農業部各部門對從國內外收集到的各種信息,按時間序列和數據資料來源進行規范處理,基礎數據由抽樣調查獲得。公務員不得故意偽造篡改信息資料,否則將被處以5000美元罰款或5年以下監禁,情節嚴重者兩罰并用。除此之外,在《商品貿易法案》、《食品安全法》、《公共衛生服務法》、《嬰兒食品法》以及《茶葉進口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也對市場信息管理進行了嚴格細致的界定與規范。所有這些,都為美國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奠定了嚴謹的政策基礎。

流通業態多樣

美國農產品物流體系非常發達,以“大生產大流通”為主要特點。美國農產品流通主要有三種業態。一是期貨交易。期貨交易是目前美國農產品交易的一種組織形式。在美國現有的期貨交易所中,有6家規模較大的純農產品期貨所。其中,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CBOT)是美國最老、也是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在全球農產品價格形成中具有領導地位。目前該交易所有3600個會員,47個期貨期權品種,主要交易的農產品期貨有小麥、玉米、稻谷、大豆、大豆油、大豆粕、燕麥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成為美國農業生產、加工的重要參考價格,而且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權威價格。二是批發分銷。由于美國農產品生產區域化程度高,形成了玉米、小麥、大豆、蔬菜、水果等生產區域,因而農產品產地市場比較集中。銷地批發市場占農產品總交易量的20%,但對農產品價格形成具有主導作用。三是產地直銷。據統計,由產地直接運送到超市的農產品高達80%。美國的蔬菜物流是這種直銷模式的典型代表,產品由田間采摘以后,經過預冷-冷庫-冷藏車-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的運輸鏈條,到達消費者手中,使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除此之外,由于產地集中、信息發達和網絡普及程度較高,現場拍賣、電子商務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拓展了農產品流通業態和銷售渠道。

機構隊伍龐大

美國農業部雇員有10萬之眾,占內閣雇員總人數的6.6%,是聯邦政府中第四大部,堪稱全球最大的農業部。在全世界75個國家、地區駐有自己的雇員。圍繞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方面就有5個大的官方機構,分別是國家農業統計局(NASS)、經濟研究局(ERS)、農業市場局(AMS)、世界農業展望委員會(WAOB)以及海外農業局(FAS)。這5大機構組成了美國農業部的信息收集、分析、體系。與此同時,各州農業廳均設有專司信息采集分析的專門機構,一般由20多人組成。另外,聯邦農業部、州農業廳還專門有雇員常駐核心市場專門定時定期采集上報信息。加上遍布全國的500家第三方信息服務機構。這些龐大的遍布全國乃至全球的機構隊伍和眾多的雇員,為美國農產品流通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服務保障。

美國農產品市場信息

采集機制和特點

美國農產品市場信息是影響美國乃至全球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因素。正是基于遍布全球的機構人員、強大的財政支撐和雄厚的資金投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農產品市場信息及其運行過程中的各環節均已規范、有效,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分析、體系,形成了從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到全過程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

美國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的運行機制可以歸納為:政府主導、資源公開、依法采發、服務多樣、自主采信。主要特點如下:

信息資源公益性

美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全方位的農產品信息采集分析工作,并一如既往的遵循公益公開、無償免費的原則,全力服務美國民眾。1966年,美國政府即出臺了《信息自由法案》。該法案規定: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獲得政府信息的權利人人平等,政府信息具有公共財產的性質,一切人具有同等享受的權利,不受申請人資格的限制;政府對拒絕提供的信息負有舉證責任;政府機關拒絕提供信息時申請人可以向法院請求獲得司法救濟,法院如認為行政機關拒絕提供的文件不屬于法律所規定的免除公開的信息,可以判決行政機關公開申請人請求獲得的信息。直到今天,美國政府各級各類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仍然堅持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這些信息不僅是價格供求信息,還包括全球各類產品、各國、地區農業進出口政策信息等,使得美國乃至全球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信息服務機構和消費者充分享受公益性信息資源,指導生產,規范市場,引導消費。

信息研判專業性

作為高度發達的美國,其農業全方位的專業化程度正是美國農業現代化的鮮明標志。表現在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研判上,更是專業人員支撐、專業機構研判,專業水平服務。美國農業部對農產品信息研判工作高度重視,包括有專門的工作機構、良性的工作機制、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權威的信息等。美國農業部的34個局(辦公室)中,有12個局(辦公室)直接參與了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資金和人力保障充分,且通過跨部門合作進行分析預判,適時調整農業政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農場農產品順暢銷售以及農產品出口收益最大化。此外,目前美國還有大批第三方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機構。這些專門的研究型有償信息服務機構更是人員專業,資源專業,渠道權威,預判準確。

信息權威性

美國農產品信息采集、分析和工作集中在美國農業部。其中,美國農業部農業市場局(AMS)在全國各農產品主產州、批發市場、拍賣場及裝運點等均設有市場新聞辦公室,按每天、周、半月、月、雙月、季度及每年形成數據和市場報告報送至華盛頓總部,由總部形成監測報告在美國農業部系統內共享;農業部美國國家農業統計局負責收集農場主定期報告和進行信息現場調查采集,提供及時、準確和實用的農業統計數據;海外農業局(FAS)承擔著國際貿易談判、收集和分析市場信息的職能;農業部與國家海洋氣象局共同設立的聯合農業氣象局(JAWF)提供氣象對作物影響報告,作為美國國家農業統計局進行作物評估的重要依據;經濟研究局(ERS)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追蹤研究,為決策提供依據。目前,由農業部農業市場局的“市場新聞報告”和由世界農業展望委員會(WAOB)牽頭的《全球農產品供需狀況報告》,對全球農產品市場影響巨大。在信息渠道上,一是農業部地方辦公室直接將采集到的相關信息通過信息網絡、電話咨詢服務臺、電傳和錄音信息提供給社會大眾;二是農業部將相關信息匯總后通過新聞媒體免費向社會。三是農業部每天對農產品期貨期權信息實行實時向全球,在多種媒體渠道上予以公布。

信息服務多元性

雖然美國聯邦政府在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的發展和運行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但是仍然大力扶持鼓勵各類民間第三方中立信息媒體、中介組織積極介入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如政府網站提供市場信息服務,而電子商務服務則由農業網絡公司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務主體,在運行中必然采用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形式。如美國主要農業信息服務項目可以歸為以下幾類:市場新聞報告、市場形勢報告、展望和預測服務、統計報告和研究報告。目前,多種農業傳媒(計算機網絡、通訊、視聽等載體)網絡正成為農民、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和各農業部門獲取科學知識、傳播推廣實用技術,進行農業信息咨詢服務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美大約有500多家第三方機構專門從事專業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工作,大大豐富和拓展了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的內容和氛圍,得到各級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的一致認可。

啟示與建議

美國農業是典型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外向型農業,一定程度上講,農產品市場信息是影響美國農業的關鍵因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逐步形成了一套體系嚴謹、機制合理、運行高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業發展也基本形成了“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強化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的大共識”,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而非農業強國,在推進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的許多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

科學規劃,加快市場信息管理制度建設和信息立法

積極探索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工作責任制度,規范信息采集程序,拓寬信息渠道。要本著規范采集行為,強化采集精度,保障信息時效,維護權威的目的,積極構建采集制度、體制和機制。同時,在此基礎上,國家應加快信息立法步伐,減少對信息的行政干預,增強信息的權威性和時效性。同時,應加強立法監督,對偽造信息、隨意虛假信息坑農害農的信息機構或個人,給予嚴懲。

加大投入,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

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主要集中在支持農業信息化,讓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受益。據統計,美國政府每年支出10億美元用于農業信息工作,用于農產品市場新聞的年度預算就達2200萬美元。相比較,我國對農業信息化的投入雖然大有改善,但與構建科學高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的實際需要相比還十分有限。因此,尚需加大投入,科學規劃,快速推進。目前,應優先考慮在信息人員補貼、信息采集、分析預警和權威等體系建設方面大量增加投入。結合金農工程、三電合一、物聯網等現有信息化推進項目整體推進。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預警體系,聯合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科研院所、中立第三方機構等,建立大聯合、大協作的農產品信息分析預警工作體系;制定預警工作的實施條例,完善隊伍建設,建立數據采集和機制。

積極引導,推進農業信息服務主體的多元化

美國通過發揮多元化的信息服務主體作用,滿足了公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提高了信息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借鑒美國的這一做法,我國各級農業部門在信息服務上應有所為、有所不為,針對具有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產品,分別采用政府主導和投資、準市場機制和市場機制,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豐富的、個性化的服務措施和多樣化的服務形式來實現。圍繞實現這一轉變,當前應著力培育各類信息服務主體,包括扶持引導科研院所、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協會或其他民間中立性組織,逐步讓他們承擔起傳播農業知識、推廣實用技術、開展信息咨詢服務等功能,不斷提高各類主體信息服務的質量。

加強協作,掌握農產品國際市場運行情況

篇3

關鍵詞:西部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6-3661-04

Problems and Innovations of Marketing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est

JIA Chang-a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z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rke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es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were analyz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est; marke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廣大農村,由于所處的區域經濟基礎差、交通不暢、信息閉塞、思想觀念落后,加之當地自身底子薄、資金短缺、資源不足、人才匱乏、技術裝備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等,無法也無條件再走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之路。面對國內外市場的雙重競爭,這些地方要想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產品及市場創新將是其今后發展的惟一出路和必然選擇。

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近年來,無公害、無污染的特色農業發展很快,特別是新疆葡萄干和哈密瓜、寧夏枸杞、云南普洱茶、蘭州白蘭瓜、紅花、青海蟲草、四川七星椒、重慶涪陵榨菜和陜北紅棗、陜南核桃等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規范的市場化運作,各地特色農產品宣傳不夠、產銷對接不暢、銷售環節多、產品價格低、競爭力不強,極大地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影響了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增收。作者在多年教學與研究中發現,雖然有少數地區能變壓力為動力,改革體制,完善機制,革新技術,創新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主動權,但更多的地方及產品經營者仍未能轉變觀念而走老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場營銷工作不力是主要原因。

1 西部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現狀

市場營銷是指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欲望而實現農產品潛在交換的活動過程。對于特色農產品來說,市場營銷就是產品生產者與經營者個人和群體在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的流通過程中,實現個人和社會需求目標的各種產品創造和產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動,其產品市場營銷的主體是從事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個人和群體。農特產品營銷活動貫穿于產品生產、流通和交易的全過程。經過十年的西部大開發,在廣大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人們市場意識、經營意識、機遇意識不斷增強,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具體在地方特色農產品發展方面呈現以下特點:

1.1 特色農產品市場建設發展迅速

西部大開發十年來,特色農產品市場發展迅速,類別繁多,包括糧油市場、蔬菜市場、水產品市場、肉食禽蛋市場、干鮮果品市場等。農產品市場數目基本穩定,交易額穩步上升,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在經歷了幾十年高速發展和規?;瘮U張后,現正逐步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流通規模上臺階,市場硬件設施明顯改善,商品檔次日益提高,市場運行質量日趨看好。

1.2 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及網絡穩步擴展

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農產品市場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基本形成了以城鄉集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構筑了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費的生鮮農產品80%~90%是通過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力發展,在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鎮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上發揮著積極作用。

1.3 現代流通方式及物流模式快步發展

以配送、超市、大賣場等為主的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勢頭迅猛,超市作為一種新型現代營銷業態在近幾年也逐步涉足農產品銷售領域,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里的新成員,并與傳統的集貿市場在零售終端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傳統農貿市場的市場地位正在受到挑戰。同時,西安、成都、重慶等地政府正在大力推行“農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使之與城市經濟發展相適應。

1.4 特色農產品營銷中介日趨活躍

現階段,個體戶、專業戶、聯合體等各種農產品購銷主體不斷發展壯大。依托這些活躍在城鄉各地的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使得小規模生產和大市場實現了對接,改變了過去產銷脫節的尷尬局面,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他們的出現帶動了上游生產基地的發展壯大,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幫助農民致富,為區域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 西部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問題

篇4

關鍵詞: 農產品流通體系;農村經濟農業分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流通已由國民經濟末端產業發展為先導產業。但由于傳統“重生產,輕流通”,“重城市,輕農村”思想觀念的束縛,造成農產品流通嚴重滯后于農業生產。自發形成的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產品民間流通組織難以應對大市場、大流通。并且,因受文化素質、市場競爭意識、信息渠道等條件的限制,農民難以掌握充足的信息,生產決策盲目性較大,頻頻引發農產品增產不增收,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因而,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有助于促進農村市場化發展,深化農村分工和農村經濟發展,進而解決“三農問題”。

1、山西省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現狀

山西是個農業小省,各種農產品產量在全國所占比率都較低。但整體而言,農業呈健康發展趨勢,農產品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1)形成多元化市場交易主體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山西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已形成由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經紀人隊伍、批發商、販運商、零售商等參與的多元化市場交易主體。其中,山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尤為迅猛。據資料顯示,2007年、2008年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量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2)建立多種類型交易市場

隨著市場經濟轉型、農村經濟發展,山西省農產品市場迅速增長,已形成綜合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市場、集市貿易和批零并行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尤其是在“雙百市場工程”實施下,山西啟動“雙三十”農產品市場工程,建立了一批集農產品綜合倉儲、物流、批發、交易為一市的多功能、高平臺銷地農產品交易市場。

(3)創新多種流通渠道

山西省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主要由大量的農戶分散進行,農戶直接進入市場。近年來,出現一些中介組織,參與農產品流通, “公司+農戶”,“農超對接”等流通渠道模式。

(4)引入新的交易方式

目前山西省農產品購銷主要是以現貨交易為主,訂單交易為輔。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上交易,遠期合同交易、期貨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相繼出現。

上述都是山西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及其取得的一些成績,但不容忽視的是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制約農產品流通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因素。

2、山西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農產品產銷脫節,農產品流通體系功能不足

由于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完善,功能不足,使得農民獲得生產和銷售的信息渠道較窄,大多信息來源于一些小報紙、廣播、及農村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缺乏準確性和使用性,再加之農民受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性,缺乏對市場供求變化的分析和預測,導致其在生產和銷售上的盲目性和主觀臆斷性,產銷脫節情況頻頻出現。

(2)農產品流通主體缺位、功能不足、規模過小

現階段實行的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使得農業生產呈現個體化、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局面,這嚴重弱化農戶的市場主體力量,使其在農產品流通中處于極其弱小的地位。農民自己創辦的農業合作組織,由于其數量有限、規模小、經驗不足、組織分散等,力量比較單薄。

(3)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產地市場不發達

山西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中,由于前期對產地市場重視不夠,導致其呈現不平衡的發展局面。城市或銷地批發市場建設速比較快,發展也較好。而農村市場建設卻相對滯后,尤其是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嚴重落后生產發展的要求,主要靠集市貿易市場。

(4)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程度低

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重生產,輕流通”,“重城市,輕農村”,造成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及相關配套改革普遍滯后。目前山西省農產品流通大多是農民自產自銷,在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缺乏冷藏、保鮮等技術,現代化的交易方式也未推廣。

(5)農產品流通尚未形成相對獨立的產業地位

農村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農村醫療體制改革的滯后,使得農民有后顧之憂,離不開土地。農村市場體系的不健全、商品化率低,農民自給自足性較強,農民為維持自己的生計也不會完全從事農產品流通。農民這種后顧行為和消費行為限制了農村分工水平的進一步深化,使得農產品流通無法形成獨立的產業體系。

3、建設山西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歷史體制、社會經濟、政策等因素造成山西省現行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不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功能無法得到發揮,這造成農產品市場無法擴大,從而抑制農業分工,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要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深化農業分工,拓展農村市場,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發揮農產品流通在農村經濟中的先鋒和主導作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就是指農產品流通主體、流通客體、流通載體等的現代化。因此,要加快建立農業分工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優化農產品流通主體;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培育農產品自有品牌,優化農產品流通客體;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構建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農產品流通載體;完善農產品流通的監管與服務體系,優化農產品流通規范支撐類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廣平.山西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2】張闖,夏春玉.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系統性框架及若干關鍵點[J].財貿研究,2008年1月

【3】徐振宇.新農村建設增長與分工的視角.商業時代[J],2007年12期

篇5

關鍵詞:農業市場化;市場主體;東營市

農業市場化是加速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1],是農業現代化的靈魂[2]。近年來,東營市十分注重用市場化手段發展現代農業,全市農業市場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東營市農業市場化發展現狀

(一)農業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有形農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截止2019年底東營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471家,家庭農場發展到1705家,建成市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平臺3個,全市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378個,11家農業生產組織被認定為省級示范組織,輻射帶動全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5%。與此同時,農產品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據統計,東營市有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3個,其中,蔬菜批發市場8個、水產品批發市場2個、水果批發市場1個、畜產品批發市場1個、糧油批發市場1個,8個屬于產地市場、5個屬于銷地市場,總占地面積1142畝,資產總額4.2億元,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城鄉集貿市場和其他零售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二)農產品交易方式多樣,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交易已由集市貿易擴大到了專業批發、跨區域貿易、期貨貿易、訂單購銷、農超對接等方式,連鎖經營、直供直銷、配送銷售、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經紀人等農產品新型流通方式也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市完成“益農信息社”建設行政村1420個,覆蓋率達80%。建設智慧農業應用基地3處、農機信息化示范點1個,購置農用北斗終端導航16臺套、農用植保無人機28臺、北斗衛星自動駕駛系統3臺。建設了淘河口、買賣惠、供銷宜家等電商交易平臺、農業“四情”物聯網平臺、“大數據+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全市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三)資源型農業生產要素流動活躍全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深化,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不斷健全完善,全市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土地流轉面積達100.8萬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全市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1.7億元。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在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主要農作物品種保險基礎上,開展了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優質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探索了“政府+銀行+保險+產業化+農戶”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模式,通過政府補貼保險機制,增強農村信貸融資能力。

二、農業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市場主體市場化適應能力較弱一是市場風險抵御能力偏弱。目前,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但市場風險抵御能力仍然偏弱。從規模上看,存在規模細小、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從組織上看,大部分合作社、協會仍屬于松散型或半緊密型的組織形式。二是農民市場意識不強。全市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市場意識不強,適應農業市場化發展的能力較弱,在生產上容易出現盲目性和地區趨同性,導致農產品市場風險大大增加,影響農業生產收入。

(二)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一是全市土地、勞動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農業要素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影響了農村要素流動和農業資源優化配置。二是現有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是簡陋的大棚式市場和露天集貿市場,基礎設施落后。三是農產品流通模式仍處于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占比不高,交易產品以大宗初級產品為主,高檔、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四是農產品流通監管滯后,農產品流通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流通環節檢測、檢疫制度落實不到位。

(三)農業市場信息體系薄弱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信息獲取模式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模式為主,信息供給與信息需求可能存在脫節,影響農業生產與銷售。二是全市農業信息傳輸反饋網絡不完善,市場預警機制不健全,不能及時、有效、準確的為市場主體提供權威信息,政府對農業信息的引導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基層農業信息服務化水平仍然偏低,農村電子商務仍然是小眾化的流通模式。

(四)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有效供給能力還比較低,不能完全匹配各農業生產主體對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一是基層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主要是完成上級下達的計劃(或責任狀)和上級布置的中心任務,是通過行政命令來落實的,針對性、適應性不強。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不強,一般停留在統一耕種、統一灌溉、統一防治病蟲害等常規服務上,產前的信息指導,產后的流通、貯藏、運輸、加工、銷售等服務遠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

三、推動東營市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對策

(一)培育壯大農業市場主體,提升市場適應能力一是加強培訓,提升農業市場主體市場適應能力。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通過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等方式,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培訓機制,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快培養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和新農民等[3],提升市場主體獲取信息、創立品牌、直銷配送等方面的營銷能力。二是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提升企業帶動農戶闖市場的動力。著力抱團發展,建立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組織方式,促進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制定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支持返鄉農民、大學生村官和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農村創業興業,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科技文化水平。

(二)健全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流通效率一是搞好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全市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變化要求,綜合考慮交通、城鎮建設等多種因素,搞好農產品市場規劃布局,在農產品主要產區、優勢產區內或重要流通節點,建設改造提升一批國家級、區域性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及田頭市場。加強產地預冷、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包裝倉儲、檢驗檢測和電子結算等設施建設,增強市場農產品儲存、保鮮、運輸和信息能力,形成穩定高效的線下農產品流通渠道。二是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綜合運用儲備調節、區域調劑、進出口以及加工貯藏等手段,確保主要鮮活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建立以政府支持為引導、以部門協調為推進、以企業自組織為主導、以市場化運作為手段的流通管理體制,提高流通效率。三是積極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活躍市場農業。采取多種形式,組織舉辦豐富多彩的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農產品推介會等促銷活動,善用各種宣傳媒介,拓寬營銷傳播渠道,提高全市特優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四是扶持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營銷、運輸企業。制定落實優惠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扶持培育一批建設規模大、標準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營銷企業、農產品運輸企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五是創新農產品營銷模式,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品牌農產品營銷方式,大力推廣電子商務、直銷配送、農超對接等營銷模式。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區、農貿市場、賓館飯店、學校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

(三)加快構建農業市場信息體系,為農產品市場主體提供數據支撐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市場流通的深度融合,提高農產品營銷的信息化水平。一是要抓好農業市場信息化平臺建設。整合資源搭建一個連接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的全市農業信息化平臺,實現相關資源與信息在各個主體、區域間的充分流動與共享。二是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數據支持和服務,建立農產品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定時農產品價格、市場供求、道路狀況資訊、氣候等信息以及短期乃至長期農產品價格分析預測,以便更好的指導農戶生產,促進農產品流通。三是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農業產業在線化和數字化改造,發揮信息化技術在改造升級傳統農業中的乘數效應。建立健全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益農信息社”全覆蓋。

篇6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對策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生產發展較快,已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尤其是蔬菜、水果、茶葉、花卉、食用菌等已銷往省內外各大中城市及東南亞地區。但是,我市農產品流通絕大部分是以常規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流通技術落后導致農產品流通過程損耗嚴重,農產品流通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物流人才嚴重不足,這些已經成為制約我市農產品現代流通發展的瓶頸。

1 全市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不斷推進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由農貿市場向批發市場提升,基本上形成了以 “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 消費者”為主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目前我市城區有農貿市場7個,生鮮超市6個,鄉鎮農貿市場7個(詳見表1)。農產品批發市場表現出如下特點:

表1 漳平市農貿市場及超市具體情況表

城區農貿市場 菁城市場;綜合市場;閩西南農貿市場;東坑口市場;鐵路綜合市場;東環果蔬批發市場;桂林綜合市場(后田洋)

城區生鮮超市 新華都超市;米蘭春天超市;我當家超市;新銀豐超市;精博超市;桂林糧販超市

鄉鎮農貿市場 雙洋市場;永福農貿市場;新橋金碧市場;麥元綜合市場;赤水市場;大深市場;溪南市場

1.1 農副產品集散中心,保證供給與安全

為保障城市農副產品供應,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以供應市區消費為主的批發市場,為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服務。并成立市場服務中心,主要負責3個農貿市場,分別為綜合市場、菁城市場和閩西南農貿市場。綜合市場經營的農副產品40%以外調為主,60%為本地區自產,外調農副產品一般為蔬菜、水海產品、豬牛肉、干海產品、食用油、大米、中藥材、禽蛋;本地自產農副產品為蔬菜、豬牛肉、雞鴨、豆制品、食用菌。2011年綜合市場實現各類農產品交易額1億萬元,其中蔬菜交易額3000萬元,茶葉交易額300萬元,食用菌交易額100萬元,水果交易額500萬元,畜牧類交易額5000萬元,水產類交易額500萬元。綜合市場具有2名快速檢測人員,平均每天檢測蔬菜30份,一般是檢測三葉青、大白菜、花菜、黃瓜、各類豆子、西紅柿、茄子、包菜、油菜、青椒、莧菜、芥菜、空心菜等蔬菜,保證市民吃上安全蔬菜。

1.2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產供銷服務不脫節

在農產品加工流通過程中,全市優質茶葉、畜禽、蔬菜、花卉、食用菌和水產品等六大加工企業集群,形成了20多家龍巖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力推動了農副產品產地加工業,進一步提高了農副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副產品生產者的收益。我市按照市場需求,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專業合作社或行業協會的作用,以委托種植收購形式,在深圳、廈門、廣州等各大中城市設立農產品配送銷售出口平臺,農產品銷往東南亞及東歐、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在閩、浙、贛等省份設有基地,農產品采購網點輻射半個中國,福建省漳平市越豐農產品有限公司及福建龍泰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農民統一收購、銷售農產品,解決農民后顧之憂,有效帶動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產業的蓬勃發展,打造綠色農產品,增加農民的收入。

1.3 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為促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市政府高度重視集貿市場建設工作,研究部署城區集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將此項工作列入2012年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市經貿局、物價局聯合制定《漳平市推進平價商店建設工作方案》,確定具體的平價綜合超市門店5個,直供銷售點和自產自銷點12個,平價農貿市場1個。2011年市財政撥出25萬元專項資金,補貼平價銷售區。

1.4 居民消費能力與農產品消費不斷增強

漳平市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6929元/人,消費性支出為14243元/人,食品支出為6189元/人。從2008年到2010年,居民的消費水平逐步上升,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居民人均消費農副產品水平較高的是豬肉和蔬菜,對雞肉和鮮瓜的需求量很低。

2 全市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市場建設不斷發展,但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仍有諸多不適之處。綜合各方面反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專業化市場建設滯后

目前,我市還沒有一個健全的農產品收購、 批發市場,全市的部分農產品交易基本上是通過市鄉農貿市場和個體戶上門收購來實現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滯后,制約了全市大宗農產品的流通。

2.2 缺乏精準的市場信息指導

調研中,不少部門反映,政府引導的產業,一引就倒,不引還不會倒,重農輕商,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根深蒂固,政府及有關部門比較重視農產品的生產,而對農產品流通關注不夠。工作中對農產品流通缺乏具體指導,扶持政策非常有限。一個明顯的傾向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問題比較重視,而對產品的銷售和價格問題往往是一般號召,缺乏具體保障措施。全市各級部門都認識到了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農產品市場分析預測難度較大,因而在農產品流通中,缺乏對生產的正確指導。

2.3 農民專業協會帶動力不強,有待加強引導和規范

全市有組織機構、基本能開展服務活動的各類合作組織、協會雖有43個, 但帶動作用不強,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內部不協調,行業自律機制不健全,不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一是政府信息引導不夠,農畜產品資源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部分農畜產品仍不能順暢賣掉,形成積壓和價格損失;二是部分偏遠地區的農畜產品習慣于經紀人上門收購,由于經紀人較少或資金不足,使農畜產品錯過最佳銷貨期,加上農畜產品不好儲存,造成了損失。三是流通經紀人、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由于目前經紀人大都是各自經營,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擔農畜產品市場與大企業的鏈接作用,應對市場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差,對市場發展壯大的推動不足。

3 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要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力度,加快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建設進程,大力發展合同訂單農業,廣角度占領市場,全方位搞活流通,力爭使全市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外銷率達到40%以上,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克服農產品“賣難”現象,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要進一步認識抓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性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農業,出路在市場,關鍵在流通,沒有發達的流通,就沒有發達的市場經濟,也就沒有發達的市場農業。因此,全市各級黨政組織要充分認識抓好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性,一定要把農產品流通工作作為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鄉鎮要真正把農產品流通工作抓在手上,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具體工作中要做到“兩個落實”:一是任務落實。建議市委市政府要把農產品流通工作作為各鄉鎮目標責任書考核內容之一進行考核,以此來保證農產品流通任務的落實;二是人員落實。市涉農各部門和各鄉鎮要切實把精明能干、頭腦靈活、懂經營、門路廣的人員充實到流通機構中,全力搞好農產品流通工作。

3.2 大力推進品牌化經營

積極鼓勵龍頭企業樹立大品牌、大市場的經營理念,靠品牌搶市場、增效益、快發展。積極鼓勵支持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擴大農產品品牌整合效應和品牌經營影響力,努力實現農產品經營效益的最大化。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商標意識。作為商品的農產品,同樣要靠質量求生存,靠信譽求發展。因此,要利用一切時機向農民宣傳質量、品牌的重要性;新聞媒體也要不失時機進行宣傳。要積極引導各級組織和流通大戶樹立品牌意識,樹立我市農產品品牌,用品牌效應促進我市農產品流通。

3.3 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的健康、營養、自然與和諧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文明與健康的具體體現。一是農業部門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提高農民質量安全意識;二是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長效管理機制,強化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品等生產、流通過程中質量安全監督;三是支持、鼓勵農牧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及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質量安全檔案記錄和標簽管理制度,建設可追溯體制;四是按照目標市場要求,依照國家標準,指導農民按照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科學管理,推進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標準化。

3.4 合理布局,規劃調整市場結構

按照城市發展的統一規劃,合理調整市場結構。設立城市物流園,按照蔬菜、水產品、糧油、水果、茶葉、花卉等功能需求設立不同的市場區域,構建覆蓋面廣、交易規模大的區域性市場框架。在農產品銷售網點建設上,建議龍巖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落實2012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支持漳平市政府建設功能齊全的農產品配送中心,進一步形成縣有配送中心、鄉有超市、村有為農服務社的連鎖經營體系,帶動農村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

3.5 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市場建設

出臺相關優惠措施,引導各類社會資金參與市場建設,逐步建立“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機制,使農產品市場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企業法人,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享受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

篇7

一、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的交易模式創新――基于B2B電子商務的金融化模式

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作為電子商務在農產品交易上的應用,是農產品交易創新的一個方向。截至2010年12月,我國擁有中遠期農產品現貨電子交易盤的市場達100多家,交易品種包含蘋果、棉花、白糖、玉米、淀粉、紅棗、木材、豬肉等,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副業等多個領域,2010年我國中遠期市場交易額達8-10萬億元。

1.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的動態B2B電子交易特征分析

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是提供大宗農產品交易的第三方多對多、動態定價的B2B電子交易市場,完善的農產品電子化流通主要涉及農民、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涉農貿易企業(農貿市場、超市)以及消費者四個環節,該市場大大縮短了農產品從農民到消費者流通過程中的環節,極大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在這四個環節中集合了三類不同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C2B、B2B、B2C。農民將農副產品通過專業網站向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銷售,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企業)與涉農貿易企業(農貿市場、超市)利用中遠期平臺進行B2B電子交易,隨后通過網上商城將農副產品向消費者提供,同時由于B2B平臺的出現為社會閑散資金提供了投資的領域,使他們也成為了電子交易平臺的參與者之一,最后,由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提供物流、倉儲、交易支付結算和技術服務等將各個環節連接成一個整體,保證了農產品在市場體系中的流通順暢(圖1)。中遠期市場在整個流通中為市場提供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角色――B2B專場交易,有效地在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之間進行供需調節。

2.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的金融化交易特征分析

中遠期市場是一個在現貨專場交易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更高層次的交易市場,它通過借鑒部分期貨市場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規則,具備了金融市場價格發現與套期保值的功能,同時通過保證金與逐日盯市制度有效控制了市場風險。

(1)中遠期交易的標準化合約(表1)以同一產品交割日期的不同分為幾種類型,它是根據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決定,合約的最長期限為180天。

(2)中遠期交易具有雙向交易的特性,交易商可以通過在低位買入,高價位賣出獲利或先在高價位賣出,再在低價位買入獲利。

(3)中遠期交易存在訂貨總量控制上限,總的訂貨量不得高于社會當期可供總量,同時對每個交易商實行訂貨量限制,以符合當期的生產總量為上限。

3.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與期貨市場的比較分析

中遠期市場在交易規則和交易制度上效仿和借鑒期貨市場的做法,同時也具有本身的特征,它與期貨市場既相似又存在區別(表2),中遠期市場通過保證金比例,交易合約時間長度、交收方式、交割率等方面清晰地劃分了與期貨市場的界限。由于中遠期市場服務于現貨市場,因此比衍生品市場更加貼近于現貨市場,降低了投資風險,而提高現貨流通是中遠期市場和期貨市場的重大區別。

針對目前關于中遠期市場是否是“變相期貨”的爭論,可以從以上期貨市場與中遠期市場的對比中得出結論:中遠期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區別在于有效控制風險,中遠期市場要求保證金比率不低于20%的交易規則使杠桿效應大大減弱,風險也將大大降低;中遠期市場以實物交割實現商品買賣為交易目的,實物交割比率高于期貨市場,也從另一個方面有效控制了投機行為,中遠期市場與現貨市場具有緊密的聯系,通過物流體系的配置,提高交割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現貨市場的功能。這些特點使中遠期市場避免了過度金融化,降低了市場風險,因此不能將中遠期市場歸類為“變相期貨”。

二、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借助電子商務完善現代化商品市場體系

我國已經經歷了從傳統模式下的農產品手對手交易向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利用先進、便捷的技術搭建農業信息應用平臺的轉變,通過在網絡上實現農產品交易,對于改善我國的農業價值鏈以及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證監會在2008年1月就曾提出要支持現貨市場、現貨中遠期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共同發展,構建多層次的商品市場體系。中遠期現貨市場以電子商務為載體,在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開辟出一個新型市場形態――一種介于金融與商品貿易之間特定的交易方式。

完善的現代化商品市場體系,應是原生品市場與衍生品市場的有機結合――功能互補及市場銜接,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實現大宗商品的定價,而現貨市場――原生品市場承擔商流、物流的角色,介于原生品與衍生品市場之間的“灰色地帶”――中遠期市場扮演了連接兩個市場并在兩個市場間進行傳遞和升級的角色:一方面,現貨市場通過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升級為中遠期市場,是市場發展演進的需求,中遠期市場為期貨市場傳遞成熟的交易品種,實現品種在市場間的傳遞;另一方面,我國的中遠期電子倉單市場采用了部分期貨交易的制度與規則,向上延伸的同時提升底層現貨市場的功能,為現貨市場高效運轉提供了管理風險與發現價格的工具,發揮穩定供求,價格回歸的市場機制,中遠期市場為連接期貨與現貨市場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形成了一套現代商品市場體系架構(圖2)。

完善的現代化商品市場體系,應該是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的有機耦合,通過中遠期市場有效地為兩個市場進行信息的輸送,發揮整合兩個市場的功能。

(1)中遠期市場與現貨市場的交互作用

現貨市場是中遠期市場發展的基礎,只有建立在現貨市場蓬勃發展的基礎之上,才能使中遠期市場具備高屋建瓴的對市場掌控與創新的動力;中遠期市場是現貨交易在時間上的延伸,本質上屬于現貨交易,通過借助于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的最新技術手段,中遠期市場能夠發揮其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的基礎功能,因此中遠期市場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現貨市場的發展方向。

(2)中遠期市場與期貨市場的交互作用

中遠期市場作為溝通傳統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中間形式,它靈活的交易方式、多樣的業務范圍有助于彌補期貨市場場內制度的局限以及期貨市場新品種推出的速度緩慢,通過豐富商品交易品種,滿足不同交易需求,成為連接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紐帶。中遠期市場的蓬勃發展不僅能為期貨市場輸送成熟的交易品種,也為期貨市場的發展培育了交易商和交易人才,形成了和期貨市場的同步發展;期貨市場是中遠期市場發展的高級模式,成熟的交易品種將會從中遠期市場升級至期貨市場。

與發達國家中遠期現貨市場早于期貨市場不同,我國中遠期市場發展滯后,我國傳統現貨市場龐大,期貨市場也早已出現,然而商品市場存在著現貨與期貨市場之間的連接與匹配功能不足,中遠期市場的滯后發展不僅制約了現貨市場的運行效率以及期貨市場的發展規模,同時導致期貨與現貨市場的相對獨立從而缺乏聯動效應,大大降低了商品市場的整體效率。電子商務的運用推動了中遠期市場的發展,目前我國中遠期市場的活躍正在填補現代商品市場體系中的空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能夠使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收斂效應得到顯現,最終實現現貨、中遠期、期貨市場的全面發展,成為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依賴的成熟的現代商品市場體系。

作為連接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紐帶,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依靠電子商務作為助力,為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農產品流通創造了新型的平臺,完善了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

三、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對穩定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功能分析

隨著中國及世界范圍內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幅度劇增,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在實現農產品銷售、促進農產品流通、減少實物轉手環節、節約物流成本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而電子商務的引入則使中遠期市場的功能更趨完善。

1.中遠期市場通過價格發現機制形成農產品權威價格,克服上下游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價格的上游與下游之間經常存在信息不對稱,從而易造成價格和供求之間發散型的蛛網波動。中遠期市場的存在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了價格參照的平臺,大宗農產品中遠期交易采用提前180天交易,農民可以根據農產品的中遠期價格選擇決定種植的農產品品種與種植的規模。中遠期平臺聚集了大量的農產品相關經營者,通過買方賣方集中競價形成的價格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

中遠期市場通過將農產品上市交易,有效平抑了農產品價格波動。以普洱茶為例,曾經在多年前經歷過暴漲暴跌,普洱茶價格從2003年開始出現一波暴漲的趨勢,至2007年第一季度普洱茶均價上漲了約4 倍, 部分大品牌甚至上漲了十幾倍, 如“下關甲級沱茶”2005年出廠價僅為每公斤14 元左右, 2007年的出廠價就暴漲到了每公斤150 元;2007年5月,被爆炒至天價高位的普洱茶突然扭轉漲勢,普降20%―50%。普洱茶成為投資者炒作投機的對象,價格的劇烈波動對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都造成了危害。然而,隨著普洱茶2008年底在上海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CCBOT)成功上市,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普洱茶的市場價格已經回歸理性,價格基本維持在200-250元/批,價格的波動幅度趨于平穩。

在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情況下,農產品市場經常發生蛛網型波動,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現實中農產品廣泛存在著發散型蛛網波動的現象,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用市場本身的機制減輕了農產品市場上的蛛網型波動現象,使發散型蛛網演變為收斂型蛛網,有效抑制了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

2.中遠期市場提供規避風險的機制,有效分散農產品上下游風險

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對農產品上下游的生產經營都產生了巨大的風險?;谥羞h期市場本質上是現貨市場,它是一個為現貨市場服務并提升現貨市場功能的市場,因此中遠期市場的價格與現貨市場的價格具有聯動收斂的效果。對于農產品生產者而言,通過中遠期市場的價格決定種植品種與種植產量后,可以通過交易市場將未來生產的農產品在市場賣出,鎖定價格可能下跌的風險,確保種植收益的實現;對于農產品經紀人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一方面在市場中賣出農產品遠期合約,另一方面與種植的農戶、合作社簽訂農產品的收購合同,做到有計劃經營,實現穩定收益;對于以農產品作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業,可以通過在中遠期市場合約的買進賣出分散風險,發揮套期保值的功能,降低經營風險。

四、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的延伸發展方向――農產品流通渠道的電子化全覆蓋

大宗農產品中遠期市場構建的初衷是由于我國面臨農業難題,試圖通過電子商務的輔助調節我國農產品供需,穩定農產品價格,中遠期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電子化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遠期市場的出現推動了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高效化,雖然目前仍然面臨著質量標準化和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挑戰,但是其發展是大勢所趨。中遠期市場作為大宗農產品流通渠道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效率,與農產品流通上下游電子商務的銜接是未來中遠期市場發展的方向。

1.“前向一體化”――中遠期市場與農產品下游電子一體化

中遠期市場提供了農產品B2B電子交易平臺,完成了農產品主要的供需交易,但是仍然存在著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的困難,通過構建B2C網站實現將農產品從企業向個人的銷售,真正使農產品通過虛擬平臺到達消費者的手中,進一步拓寬中遠期市場的外延,強化中遠期市場的功能。目前我國農產品B2C交易仍然處于興起的階段,尚未得到大力發展,但是隨著B2C電子商務的發展,農產品銷售也將更多地采用電子商務。

2.“后向一體化”――中遠期市場與農產品上游電子一體化

基于我國農業現狀,分散式的農戶向農產品經紀人或農村合作社銷售農產品,農戶處于信息弱勢地位且缺乏農產品議價能力,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上游面臨的困境。C2B(Customer to Business)交易模式的出現為農產品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由客戶自己有些什么東西,要求的價格是什么,然后由商家來決定是否接受客戶的要約,通過電子商務聚集大量賣家增強農民的議價能力,同時運用電子商務撮合機制發現農產品市場價格,這是C2B交易模式在農產品領域的深入應用,未來的發展將會實現農產品從農民到消費者流通的電子一體化模式,充分發揮虛擬平臺的功能,實現電子化全覆蓋。

篇8

目前,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河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現雛形,但總體而言層次不高,且發展不平衡。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對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特別是順利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南是人口大省、糧食和農業生產大省,目前已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著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挑戰。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一、農業產業體系市場機制運營逐步形成

(1)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作用。遵循市場規則,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機制、新途徑,按照市場機制優化配置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內合理流動,農村各經營主體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決策和運作。

(2)加強市場法律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的有關法律體系,明確各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依法管理市場,凈化公平競爭環境,規范競爭秩序,確保各主體的經營行為規范、合規、合法。

(3)初步建立農業產業化風險補償機制。由政府牽頭和協調,與龍頭企業、農戶和保險公司合作建立農業風險承擔機制,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4)發展期貨市場。2009年,河南期貨市場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達到4.54億手和191086.75億元。在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建設了全國最大的期貨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已形成期貨、遠期現貨和即期現貨三位一體的全國大市場格局。目前,河南逐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的經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進入市場、提高現代科技利用率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

二、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的建立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的前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河南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農產品流通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不斷提升,市場輻射能力不斷增強,以鄭州商品交易所、鄭州毛莊農產品批發市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華中棉花交易市場、商丘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為代表的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初步形成了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的多層次發展格局。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河南70%以上的農產品流通任務,發揮著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與此同時,城鄉農貿市場逐步規范,物流配送和連鎖超市發展迅速,農產品流通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較快,農產品流通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產銷連接更趨緊密,市場帶動作用越來越強。但總體上講,河南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如市場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市場總體規模偏小,現代化裝備水平低,農產品流通效率不高,等等。

三、農村合作經濟快速發展

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民進入市場、增加經濟談判能力、改善自身經濟地位的有效形式,在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建立起各種經濟職能的農業合作組織,能夠保障農民在產前、產中與產后各個環節的利益。近年來,隨著河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多種形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紛紛出現,初具規模,據統計,全省已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萬余家,參加會員200余萬戶,業務涉及農、林、牧、漁等各個領域,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龍頭企業規模逐步壯大

龍頭企業帶動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關鍵。近年來,河南農業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勞動者、市場開拓者和運營中心,拓寬了農業經營范圍,拉長了農業產業鏈,促進了農業增效、增值。糧食產業方面,全省形成了85個規模較大的小麥加工企業,創出了名牌產品,“蓮花”味精,“白象”、“”、“斯美特”方便面,“科迪”、“三全”、“思念”水餃、湯圓等,已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油料產業方面,目前河南有日產200噸以上油品的中型榨油廠120余家,其中,信陽萬富油脂公司和固始蓼源油脂集團兩個企業年加工油菜籽能力達到60萬噸;內黃縣星河油脂公司年產花生油10萬噸,生產規模已成為全國第3;被譽為花生加工專業村的武陟縣謝旗營鎮陳小段村,全村430戶村民加工銷售花生產品10余萬噸,周口康益糧油集團公司、許昌山花實業有限公司年加工大豆能力都在50萬噸以上。纖維產業方面,神馬集團、新紡集團、白鷺集團、鄭紡機公司、南紡集團和白馬公司等6家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紡織工業的比重達到20.9%。畜禽產業方面,建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

轉貼于

龍頭企業,2010年全省投資千萬元以上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0家,漯河雙匯、匯通,信陽華英,鄭州花花牛,鶴壁大用、永達,周口邦杰,長葛眾品,商丘科迪等30家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全省畜產品品牌已達2000余個,“雙匯”等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雙匯”火腿腸、冷鮮肉進入全國各大中城市超市。

篇9

【關鍵詞】農產品;市場;流通

河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百千萬”工程的帶動下,我省的農產品種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然而“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矛盾、農產品流通問題依然突出,成為制約農產品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河南省農產品流通現狀分析

1.目前河南省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和經營模式多數仍以廣大分散的農戶為中堅力量,農民自發組織、分散經營,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以簡單、零散的經營方式從事小規模運銷,組織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合力。而農民協會、農民經紀人、第三方物流等領域發展水平不高,制約了農產品的快速流動。

2.農產品交易方式延續傳統交易模式,即農產品選擇攤位擺放,買賣雙方通過互相叫價降價進行對手交易,協商買賣。受這種交易模式影響,市場競爭性相對較弱,價格透明度較低,導致批發市場價格波動較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需平衡,也不利于農產品的規格化、標準化發展。而這種一對一的議價模式交易時間較長,又影響到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反過來,由于在標準化、規格化、消費水平、商業信譽及支付手段等方面都還存在著有待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又嚴重制約了期貨交易、拍賣交易、電話交易、網上交易等更加現代化的交易方式的推廣。

3.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因其農產品新鮮度好、價格便宜等特點,現階段仍是河南省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主要場所。近年來,河南省農產品市場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多數批發市場雖承擔著農產品集散、價格形成、質量檢測等責任,但批發市場設施簡陋,規模較小,現代化水平較低,難以形成全省乃至全國的農副產品貨物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農貿市場因其規模小,不規范,產品缺乏可追溯性,既不能為上級供應商提供準確的銷售信息反饋,也不能為下游消費者提供安全保證。隨著經濟的發展,食品安全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選擇去超市或連鎖店購買農產品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但現在其銷量份額仍然較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4.近年來, 我國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信息化工作體系已初步形成, 全國97%的地市和80%的縣級農業部門具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但就河南省而言,農村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尤其農產品物流信息中服務信息還比較弱,信息不集中、信息傳遞面窄、物流信息不暢、信息無法“進村入戶”等問題還普遍存在, 導致農產品信息難以收集、傳遞, 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加上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和大量集中上市, 造成了農產品“賣難”、“豐產欠收”等問題。

二、促進河南省農產品流通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合理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建立為農產品流通提供網絡暢通、功能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必要途徑。目前批發市場、農貿市場仍是河南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政府要搞好布局、提高檔次,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發展批發市場連鎖經營。另外,零售市場營銷網絡中要積極發展超市專柜。對于城市消費者來說,與他們生活相關性更大的是超級市場。因此,如果在超級市場中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柜,一方面可以方便消費者購買,增加農產品的銷售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改善包裝等手段來提升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

(二)積極穩妥地推行拍賣制, 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農產品實行拍賣制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價格合理、交易規范、成交迅速等優點, 在條件基本具備的銷地批發市場逐步嘗試采用拍賣、合約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使價格的形成過程公開透明, 提高信息的集散傳播效率, 有利于理性的交易決策。積極培育大型的批發商組織擴大交易規模,促進委托批發貿易的發展, 以提高交易的組織化、專業化程度, 從而為拍賣制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使之逐步成為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主要方式, 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

(三)大力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及服務

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運作模式可以減輕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業務;有利于保持農產品的“生鮮”,節約大量交易成本, 保障供應的及時性, 而且還有利于擴大農產品的流通半徑和流通量, 擴大物流的規模和專業化水平。

另一方面,農產品物流要得到發展還要提高服務水平。服務不能僅停留在運輸、倉儲等功能上, 應加強包裝、流通加工、物流信息處理功能, 條件具備的地方還應開拓具有較大增值性的功能, 如結算功能、需求預測功能、教育培訓功能等。物流業作為服務性行業, 關鍵要體現“服務”二字。而目前河南省農產品物流市場主體的供給方多以價格作為競爭手段, 增值的手段幾乎沒有, 這樣不僅不能提高服務質量, 反而由于過度競爭而降低了服務質量。

(四)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及高端物流設備的投入

河南省農產品集散市場現階段擁有儲藏、加工和信息開發利用能力的市場為數不多,且管理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遠滯后于當前的農產品市場發展需要。 而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完備和便利的基礎設施, 所以, 發展農產品物流業首先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 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產地、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另外,要加大對農產品儲運設備的投入。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遠遠跟不上需求。農產品物流損耗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冷鏈物流技術,因此要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步伐,加強保鮮冷藏庫建設, 以確保冷藏農產品的質量。

(五)加快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

現代農產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而河南省目前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建設落后, 嚴重制約了農產品流通的速度。要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 就必須對現有的農產品物流分散運作資源進行集成、整合,提高網絡信息質量,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建立農產品供需交流平臺,對農產品流通信息進行全面、及時、科學地收集、分析、處理和,對農產品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加大農產品經紀人培養力度,組織專門人才分析農產品價格走勢,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確保農產品市場的高效運轉。

(六)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農產品物流發展

河南省的農產品物流仍屬于弱勢產業, 發展農產品物流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應積極發揮對農產品物流的宏觀調控作用,變“管理者”為“服務者”,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平臺和政策保障。

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業企業改革,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 為農產品的物流和配送業務發展營造良性的運營環境;另一方面也要發揮政府公共職能作用,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制定法律法規,規范農產品物流市場行為,制定政策扶持和信貸稅收支持;最后加強國際農業物流領域的合作,在物流與配送技術、教育、管理咨詢等領域發揮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一)把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牛鼻子”來抓。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農業是否高效,要靠市場來檢驗;農民能否增收,要靠銷售來實現。農產品市場流通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環節。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現代營銷為手段,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民的組織化,從整體上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二)把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作為保證農民持續增收的民心工程來抓。農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農民增產增效,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適應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結構性失衡時常出現、價格波動更加頻繁的新情況,順應農民的迫切期盼,切實加強農產品流通工作,使農民生產的產品產得出,銷得旺,而且賣出好價錢,達到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貨暢其流,讓農民充分分享流通環節的利潤,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三)把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作為保障城鄉市場穩定供給的民生工程來抓?!懊褚允碁樘臁?。農產品市場流通不僅關系到農業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城鄉市場的有效供給,只有將優質農產品適時供應給城鄉居民,才能保證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和城鄉社會的穩定,才能滿足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因此,農產品市場流通是一項涉及到全局的民生工程,必須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來。

(四)把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作為加快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突破口來抓。目前,我市正在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數量增長型向量質并舉轉變,由農業內部一產向一二三產綜合發展轉變。農產品銷售既是農業生產的出發點,又是農業生產的落腳點。農產品流通網絡不夠健全、組織化規?;潭炔桓?、產銷銜接不夠緊密、新型流通業態發展不快,是我市農業重要的薄弱環節。必須牢固樹立“流通先行”的新理念,從銷售、加工、生產一體化經營的高度,增強對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首先從流通突破,使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得到質的提升。

二、進一步明確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的指導思想與主要目標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市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適應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圍繞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著力在進一步健全流通網絡、壯大流通主體、提升流通載體、創新流通機制、優化流通環境上求突破,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產銷銜接、互動共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農產品結構優化、增產增效、貨暢其流,把我市建成長三角地區優質農產品的供應基地、我國東部地區優質農產品的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到8個,專業特色市場發展到100個,從事農產品流通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000個,各類農產品購銷經營部(貿易貨棧)發展到3000個,農民經紀人發展到25萬人,其中打造年交易額百億元的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專業特色市場20個,年交易額達億元以上的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100個;農產品出口創匯年遞增20%以上;進超市的農產品占全市農產品銷售總額的比重達10%以上;積極發展一批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

三、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一)加快推進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實行市、縣(區)聯動,加快大市區和縣(市)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步伐,突出產區市場功能,兼顧本地市場供給,加強市場的標準化建設,加強市場信息、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檢驗檢測系統及物流配送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市場檔次,增強交易功能,使之成為本區域或跨區域農產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資金結算中心。積極推進原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改制和整合步伐,通過政府引導、明晰產權、實行股份制等形式,加快改組改造和向區域性市場集中,真正發揮區域性農產品市場在流通中的龍頭作用。提倡和鼓勵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批發交易為主,同時開展零售業務,實行批發市場與農貿市場綜合經營。

(二)積極推進專業特色市場建設。把專業特色市場作為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圍繞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主導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突出建設與完善名特優農產品市場,著力提升禽蛋、乳豬、市場,紫菜市場、大蒜市場,水產市場,白蘿卜、市場,水生蔬菜市場,港蟹苗市場、中心漁港、中藥材市場,古河糧油市場、苗豬市場,雜糧市場,淺水藕市場等一批專業特色市場建設水平,積極興辦一批新的專業特色市場,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三)加快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按照“公有公辦”、“民有民辦”、“合股合辦”的原則,依據城市發展規劃和城市商業網點規劃,認真制定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方案,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完善場地、道路、水電、垃圾處理等必要設施,逐步取消馬路市場,實行退路進場。繼續在有條件的地方推行“農改商”、“農改超”,發展社區便利店,建立新型農產品零售網絡。繼續組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加強日用消費品、農產品、生產資料等經營網點和為農服務社建設,促進農產品銷售,實現城鄉市場融為一體、協調發展。

(四)大力推進農產品合作流通組織建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事農產品市場流通;鼓勵支持農產品生產與加工企業和種養大戶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領辦、創辦農產品流通實體;發揮供銷、商貿、糧食系統在農產品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創新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大力發展農產品購銷經營部(貿易貨棧)和田頭市場,讓農民足不出村就地銷售農產品。加強對各類農產品市場主體的引導和服務,促進其發展壯大,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五)進一步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加強對農民經紀人隊伍的培訓,著力提高其市場業務、法律知識水平和為農服務意識;積極引導農民經紀人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其他新型農產品流通實體,聯合起來闖市場,實行抱團經營;鼓勵和支持農民經紀人發展加工、分裝、儲藏、保鮮、運輸等業務,不斷增強市場調節功能。

(六)引導發展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順應現代流通業發展的新形勢,加快實現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現代化。重點支持農產品物流、連鎖經營、直銷配送、網上貿易、期貨交易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開展農產品現貨電子拍賣交易試點,探索農產品價格形成新機制,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指引和風險規避渠道,實現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

四、著力提高農產品營銷水平

(一)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切實加強市場調研,進一步拓展國內農產品銷售市場。堅持把地區尤其是地區作為我市農產品銷售的重點區域,同時積極開拓中北部、中西部農產品銷售市場,不斷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全國的銷售半徑和覆蓋面。積極與學校、大企業、部隊、機關以及國內大型活動組織機構建立穩定的農產品供應機制,擴大定點供應批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組織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業種養大戶按照超市標準組織生產,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將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打進國內外各類超市。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出口。在鞏固現有出口農產品的同時,進一步發展新的農產品出口。不斷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范圍,鞏固市場,拓展及其他地區和國際市場。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出口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著力提高農產品出口組織化程度。注重引進國外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跨國零售企業來我市投資興業,帶動農產品出口。大力開展出口營銷服務,組織和引導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參加各類外向型專項考察、展示展銷和促銷活動。

(三)切實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品牌建設。大力推行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監管,扎實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認定,不斷提升我市農產品質量整體水平。加快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兩年內實現市縣農業部門、農產品批發市場、大中型農貿市場必要的檢測設備全部配備到位,并全面正常運行,為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創造條件。注重拳頭產品、優勢產品、特色產品、原產地產品的品牌培育和保護,努力把品牌、名牌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經濟優勢。結合我市農產品的品種、特色,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盡快形成與國際市場接軌、涵蓋主要農產品品種的交易分級分類規格標準體系,推動上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格化。

(四)努力提高產銷對接水平。加強農產品市場的調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農產品需求信息庫,以科學的市場信息引導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減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與基地農戶簽訂訂單,實行契約收購。鼓勵和支持農民經紀人直接建立生產基地,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租賃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鼓勵境內外市場與基地掛鉤、畜禽屠宰場與養殖場掛鉤,推動經營企業與產區建立穩定的、長期合作的供需合作機制;組織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一村一品專業村對接;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直采方式將產品打入超市。

(五)不斷強化市場信息服務。大力提升廣播、電話、電視、電腦網絡和報紙“四電一報”信息服務工作,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重點完善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努力實現信息共享,更好地發揮市場信息對引導農產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面向廣大農民的信息服務,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員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對農民直接傳遞信息的功能和對農民生產經營的引導作用。加強網上銷售平臺建設,鼓勵網上銷售企業和業務的發展。

五、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加強規劃引導。要將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納入統籌城鄉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開發的重要內容,進行科學規劃。要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特色、發展趨勢、人口資源、交通條件、區位特點等狀況,科學確定區域性批發市場、專業特色市場及其他農產品流通主體的布局,既要防止同一區域內農產品市場偏多,造成重復建設和“有場無市”,又要防止農產品資源豐富而沒有相應的市場支撐,形成“有市無場”,以建立起符合實際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二)鼓勵多元參與。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建立政府投資和引導、農民和企業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民間資本發展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投資農產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鼓勵資產重組,盤活流通業存量資產,發展股份制農產品流通企業。對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從事自產農產品經營的農民,憑居民身份證或其它有效的身份證件即可在市場從事經營活動。

(三)強化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堅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政策取向,市、縣(市、區)財政對區域性批發市場和專業特色市場建設、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營銷主體、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發展、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農產品創牌、農產品出口、農業信息化和重大農產品促銷活動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從年起,市、縣(市、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產品市場流通建設重點項目的獎補;各類農業項目資金向農產品市場流通予以傾斜;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產品流通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額度,實行優惠利率。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對直接服務于農產品流通的倉儲、冷庫等用地,應優先保障供應;在城鎮規劃區范圍外,對農村宅基地周邊的空閑地可辦小型貿易貨棧、農產品集散場地等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積極開拓農產品“綠色通道”。對持有通行證且整車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在國家和省規定范圍內實行“不扣車、不罰款、不卸載”,促進跨區域流通;市、縣(市、區)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方便農產品車輛通行和優惠的政策措施。認真落實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建設的其他政策。對批發市場用水用電價格,嚴格執行國家規定政策;參照糧油等農作物政策性保險做法,加快建立“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險制度。取消一切不符合規定的涉及農產品市場流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省以上文件規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按低限標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