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工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仰韶文化傳統手工制造業彩陶
一、仰韶文化的歷史淵源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7000~5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第一次證實了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存在著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并從此開始把考古學的研究領域擴大到舊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仰韶文化按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主要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兩大類型。
二、河南仰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仰韶文化孕育了河南仰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形成,公司位于仰韶村南部的會盟東路新仰韶酒廠西側,成立于2013年6月,前身為澠池縣韶韻軒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公司下設三個機構:仰韶彩陶仿古研究所、仰韶黃河澄泥硯研究所和仰韶文化暨國學教育交流中心。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法人代表劉新安,被授予“國際工藝美術大師”。
公司現有手工技術人員37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9名,主要從事仰韶彩陶和黃河澄泥硯生產研發,年可生產仰韶彩陶工藝品2萬件,黃河澄泥硯5000方。公司的產品由每位工匠純手工制作:彩陶類有尖底瓶、束腰罐、曲腹缽等;澄泥硯有松竹梅硯、靈芝硯、九龍硯等;創新產品包括鹽燈、小酒壺、茶具等。近年來,公司又研究開發了仰韶仿古彩陶、黃河澄泥硯、工藝白陶、麥秸畫、仰韶石印等十余項產品,企業已成長為澠池縣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三、我國傳統手工制造業發展對策
(一)手工制造業發展――傳統手工藝品現狀
工業革命以后,機械化生產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的主要動力,但這種技術進步也讓傳統手工業的生存環境和價值面臨嚴峻考驗。生產力進步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但也并不意味著傳統手工藝不再有其存在的價值,相反,在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今天,手工藝制品工人技藝的獨特性得到了部分人的關注。傳統手工藝是文化的傳承,也是藝術的再創造。不同的工匠、材質、技巧與手法制成的工藝品具有獨特的手工性,融入了工匠們對藝術文化的理解,這使其產品價值有別于機械化流水生產的產品。目前市場上傳統的手工藝品,雖然有獨特的存在價值,但在時代的進步中已漸漸被市場遺忘,如本文所述的仰韶陶藝、蘇州刺繡、無錫泥人等。
(二)手工制造業發展源泉――創新
以河南仰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例,近幾年來,公司注重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升級,不僅研究開發了仰韶仿古彩陶、黃河澄泥硯等,同時又創新了“仰韶之光”防輻射鹽燈等十余項產品;同時,公司先后組織中國故宮博物院專家、全國知名微雕大師、硯雕大師等到公司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使公司在原有的基礎上將創新文化產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僅2014年就創新產品申報專利保護24項。
創新是發展的重要力量,手工藝制品的發展關鍵在于我們能否通過智能轉型,實現產品設計、加工制造、運作管理、售后服務的全面升級,在傳統制造業中培育新的業態和模式。我國必須調整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思路,創新思維,用產品的差異化作為競爭動力。
(三)手工制造業發展動力――對外交流
除了內部創新形式,公司還積極參加各地的展銷會:2012年在第三節三門峽特色商品交易會上,公司產品吸引了眾多客商的目光;2014年公司參加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2015年4月公司受邀參加北京展銷會,向全國客商展示了仰韶文化的魅力。
持續地對外交流與宣傳是增加產品知名度與認可度的重要途徑,對于傳統手工藝者來說,讓大眾了解并認可產品是第一步。對傳統手工制造業來說,產品與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十分重要的。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比如彩紋,陶器上的彩紋不僅能帶給人們美好的享受,而且還是史前居民精神生活的一種形象寄托。人們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生活而繪制彩陶,還要由此表達他們特定的心理和意識,甚至表現他們的宇宙觀等等。
(四)手工制造業轉型升級――跨國合作
2015年1月公司開始實施中韓文化交流項目,項目擬在中國澠池和韓國安東市建設仰韶文化交流中心建造800平方米的仰韶文化藝術展廳。通過開展仰韶文化展覽,彩陶制作體驗,文化藝術表演,學術交流會等,來拓展中國傳統文化產品在韓的市場,同年5月韓國展廳開始建設。在國外“中國熱”的背景下,傳統工藝要想不斷發展進入新的臺階,必須加強產品的國際流通,加強外部宣傳,在電子商務日益完善的今天,利用電商平臺實現出口貿易,實現手工制造業內部外部的共同發展進步。
四、傳統制造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縱觀傳統手工制造業,文化傳承是其載體,工匠技藝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是其發展動力,對外交流合作是其發展的進一步提升。在傳統手工制造行業中,關鍵要素是傳統文化、擁有獨特手藝的工人和核心產品,所以在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中,必須緊緊圍繞這三部分,對它們進行研究和發掘,另外我國還需要多管齊下,不光要注重技術、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還要加強對企業家和員工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娟.傳統手工藝品與旅游的培育現狀分析[J].旅游經濟,2012(03).
篇2
在漫長的人類設計史中,傳統的工業設計為人類發明了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人類將面臨環境、資源和人口等一系列難題;科技的高速發展,一方面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方便快節、舒適,卻同時又對人類生存的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和自然資源很大程度的浪費,已經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和自然自然的枯竭。面對這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們已經認識到現代化設計不再是單純解決物質享受問題,還必須前提考慮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現如今為了我們自身以及子孫后代能夠生存繁衍與發展,社會各界提出了綠色節能的口號,即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旨的理念和方法: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循環利用資源,以人為本,與環境為善,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作為發展戰略而使用。
一、我國在產品回收設計應用現狀的分析
由于我們國家是制造業大國,隨著經濟狀況的日益好轉,生活物資的豐富,人們的購買力逐步增強。由于缺乏有效引導,在市場經濟的壓迫下,企業想生存,必須擴大銷售,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從而引發了很多自然資源浪費的現象。一方面,很多企業為了達到更大的經濟效益,而不惜消耗材料(如包裝設計中大量存在的過度浪費材料現象):另一方面,企業為刺激消費,不切實際地擴大生產,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出現了諸多的重復生產與重復建設現象,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的增長時期,我國是制造業大國,由于政府正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擴大內需,國內正處于一個提倡消費期。同時,我國又是一個人均資源占有率相對較低的國家,而且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
我國雖然于1993年開始實行綠色標準制度,并制訂了嚴格的綠色標志產品標準,但在某些方面還不盡人意,例如:我國最大的工業和消費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萬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場,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會腐爛,但常年累月與廢水、廢氣等一起充斥我們的空間,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和生態環境。目前,在許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場、超市盡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如圖1),而改用布袋或紙袋,但是還是很多城市依然未做改變,污染還在繼續。
圖1 包裝塑料袋產生的垃圾
我國現代科技的騰飛,帶給我們的方便的同時,電子產品的快速更新換代,導致大量的電子垃圾(如圖2)不能得到及時的回收和利用,造成極大的浪費。
圖2 電子產品產生的垃圾
二、加速產品回收設計的發展必要性
由于我國資源相對匱乏,國家在早年就已經提出了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廢舊產品回收利用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環節。廢舊產品的回收利用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對產品材料進行分類,從而提高廢舊產品回收利用率和利用價值。因而對產品回收設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產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回收設計還可擴大就業門路;產品回收過程本身是清潔生產,應該對環境無害,不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回收設計中某一種產品的廢棄物就是另外一種產品的原材料,所以又具有物流的閉合性;同時產品回收是一個社會化綜合過程。
在國外,例如:歐盟、日本等在相關的指令和法律中明確規定,在一些特定產品中必須實施回收利用標識,否則產品不得進入本國市場銷售。從產品出口的角度,為了滿足產品進口國相關法律的要求,必須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實施產品回收設計。
產品回收設計針對企業,可持續設計理念已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國的各行各業,它不僅造福于子孫后代,也給企業自身帶來了榮譽和利益,世界許多著名企業已開始紛紛研制生產“綠色產品”,具有環保、可持續概念的產品不但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在即將到來的貿易全球化當中成為暢通無阻的通行證,在先進的發達國家,全民生態意識、綠色消費群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認識到蘊含在產品里生態方面的價值因素,并且從心里樂意接受它們,這就對綠色產品的工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無公害、耙能少的產品方能問世,方能走向市場,否則,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沒有發展的潛力。
篇3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農民收入;經濟增長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城鎮化是不發達國家實現經濟快速提升的必備條件,也是通過工業化轉型為現代國家的必然結果。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以及國家城鎮化的進程和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改革開放前,由于戶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城鎮化發展水平嚴重落后于工業化。改革開放后,城鎮化發展有了穩步提升,1990年后,城鎮化開始快速發展,尤其是2000年后,各個地區開始重視城鎮化對于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作用,開始重視在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上城鎮化可以發揮的功能,因此紛紛開始加緊當地城鎮化的步伐。從理論角度來講,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能夠很好地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同時還有助于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但是,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不乏我國的城鎮化是偽城鎮化的說法,因為進城打工的農村勞動力也算在城鎮化率中,但不是真正的城市人口,并沒有享受與城市人口相同的福利待遇和發展機遇[1]。在廣泛采集歷史數據的基礎上,本文主要使用相關與回歸分析方法,著重研究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工業化進程與農民收入之間存在著何種關系,最終來檢驗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否對農民收入有著顯著影響。
一、文獻綜述
在理論界,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對工業化、城鎮化對國家經濟發展及人民收入水平的影響做過眾多探索。亨德森(2003)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城鎮化和國家經濟發展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Chenery將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101個國家的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原始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家的城鎮化的程度、經濟結構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是有對應關系的[3]。著名的經濟學家Lewis曾著有《二元經濟論》一書,該書中提到一個有著非常重要理論貢獻的經濟分析模型——二元經濟發展模型,利用該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即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是唯一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率、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的方式[4]。寧越敏、李?。?005) 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比較發達國家、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城鎮化水平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基本驗證了以往學者的理論[5]。在城鎮化方面的理論研究,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最大的不同是我國學者的研究都要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在研究城鎮化問題時,無法回避我國的“三農”問題,因此,國內眾多學者將“三農”問題與城鎮化問題結合起來做了許多研究。吳敬璉( 2002),胡鞍鋼( 2003),李劍閣、韓?。?2004) 等都認為,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眾多推動因素中,城鎮化進程、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8]。宋元梁、肖衛東( 2005),范愛軍、王麗麗( 2006),陳明鋒( 2006) 等著重研究了城鎮化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發現城鎮化能夠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建議加快城鎮化推進的步伐[9]~[11]。關大宇(2007) 深入探析了我國各個省市地區的城鎮化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發現,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各個省市地區的城鎮化并沒有對農民收入增長產生太大影響[12]。謝松( 2010) 將研究范圍鎖定在貴州省,通過研究該省的城鎮化水平及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發現城鎮化水平影響的是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家庭經營收入,而作為收入另一部分的工資性收入與城鎮化水平不存在明顯相關關系[13]。
綜上所述,以往的學術研究側重于定性分析,部分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但也只是較為簡單的線性回歸分析,而且以往的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的研究樣本,具體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因而,關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收入、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是眾說紛紜。
二、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分析
(一) 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歷程回顧
在觀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后,發現通常來說工業化是發生在城鎮化之前的,但二者均能夠帶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v觀歷史,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也并非同步進行。建國時,我國的城鎮化率只有10%多一點,歷經28年時間后,城鎮化率接近20%,經計算,城鎮化水平的年均增長率為 0.24個百分點。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一共提升了32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率接近1個百分點。從1996年開始,我國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城鎮化率從 30.48%一直上漲到目前的將近50%,年均增長率為1.39個百分點。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是逐年提高的,而且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工業化水平卻呈現出由初期的快速發展到后期的緩慢增長的曲線。將工業增加值占 GDP比重作為衡量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指標,在1952年我國的工業化水平為 17.64%,經過建國初期發展重工業的經濟政策的催化,1960年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已經達到近40%,直至 1978 年,我國工業化水平達到了 44.09%的歷史最高點。1978年后,我國調整了經濟發展方向,輕工業和第三產業代替重工業成為發展的重點,這也導致了在一段時期內工業化水平始終徘徊在40%上下。
根據上面數據的統計,可以看出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發展路徑完全不同,相互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協調關系,在1955年,工業化水平比城鎮化水平高出7.5個百分點,在1978年這個差距達到了歷史最高值26.2個百分點,之后開始下降,直到2003年,城鎮化水平才首次高過工業化水平,之后開始拉開差距,直至2010年,城鎮化水平已經高出工業化水平9.85個百分點。經過相關性分析,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04,這就意味著,在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之間不存在明顯的耦合關系。
(二) 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趨勢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也有了較大的提高。1949 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經歷了由慢至快的變化。1949年到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2.9元增加到134.67元,名義年增長率為3.67% 。1978年后,農民收入逐步提高,1978-1994 年,經歷了長達十六年的時間才達到了千元以上的水平,但是從1994-1997年,短短的三年時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就突破了2000元,至2005年首次增長到3000元以上,之后每隔兩年增加1000元,到了2010年達 5818 元,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從增長率來看,1978-2010 年,人均收入名義年均增長率為12.3%,按1978 年的價格計算,實際年均增長率為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額在不斷增長的同時,收入來源也在發生著改變。1957 年以來,農民收入中各個部分都呈現上升的態勢,但是,從各個部分所在收入總額的比例來看,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工資性收入與家庭經營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從增長到下降再增長,1978年達到67.2%的歷史最高點;在總收入中,農業產生的純收入所占比重先增后減,家庭經營純收入所占比重先減后增再減,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一直都不大,呈現出先減后增的變化。
(三) 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本文采用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的方法,來對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研究其是否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其中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不同來源及其構成如表1所示。我們進行分析的基本模型為: Yt= ɑ+ βXt+μt。在關系式中,將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和來自農業的純收入用Y來表示,將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用X來表示,μ 為隨機誤差項,ɑ和β為待估計參數。
根據EVIEWS軟件的計算結果,將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中各項收入的相關系數在表2中列示。由表2可以看出,城鎮化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和來自農業的收入均具有很高的相關系數,而工業化與農民收入之間的相關系數較低,并且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相關程度也很低。
表1 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不同來源及其構成(%) 單位:元/人
表2 我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及其中各項收入與城鎮化、工業化的相關關系
本文在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工業化水平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中所含各項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時,為了觀察其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穩健標準誤法估計參數[14],將回歸分析的結果列示于表 3。從表3所示可以看出,選擇顯著性水平為5%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城鎮化水平顯著影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中所含各項收入,并且城鎮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會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加162.92 元,其中農業純收入也隨之上漲65.95元,家庭經營純收入上漲83.21元,工資性收入上漲 68.64元。從各項收入受城鎮化水平影響的程度來看,家庭經營純收入所受影響是最顯著的。但是,工業化水平與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及其中所含各項收入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工業化對農民收入等的影響不顯著: 首先,在建國初期,我國采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經濟發展策略方面側重于重工業大發展,因此,工業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較高。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調整為市場經濟為主體,同時也調整了經濟發展的方向,此時,雖然第一產業仍存在很大的規模,但是由于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化發展水平相對平緩,甚至有所下降。其次,從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分析,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GDP仍較低,2009年美國、英國和日本等人均GDP均在4萬美元左右。2010年,我國人均GDP為29983元,按匯率6.3計算,為4687.4美元。如果按照國際慣例來衡量,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仍處于中后期階段。最后,我國所特有的戶籍制度大大阻礙了農村人口轉移,使得農村地區仍然容納著我國的人口和勞動力的大多數,2010 年,我國農村人口仍然占總人口一半以上,而鄉村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五五成,且大多數勞動力處于第一產業。這些數據均說明,我國的工業化與勞動力轉移、城鎮化并沒有協調發展,這也就是工業化并沒有顯著提高農民收入的原因。
表3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及其中各項收入的影響
本文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國城鎮化水平以及工業化水平是否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其中包含的各項收入產生某些影響,最終得出結論:
首先, 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顯著影響農民收入,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民的收入越高;而工業化水平并未顯著影響農民收入,二者之間沒有特別顯著的相關性。這也就意味著,在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但工業化并沒有這一功能,或者說工業化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不明顯;此外,實證還發現,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程度與工業化進程并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這就表明在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并未協調發展。根據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評價,這種不協調、不配合的表現并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其次,將農民收入所包含的各項內容分解來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農民居民人均純收入以及其中所含的各項收入,都顯著地受到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分開來看,城鎮化對于家庭經營純收入的影響比對工資性收入的影響更為顯著,從來源上來講,家庭經營純收入主要是來源于農業生產、建筑、商貿等領域,而這些均不屬于工業范疇,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并沒有給農民收入增長帶來什么好處。
對于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城鎮化應當是經濟發展戰略層面的決策。從現實來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并不如發達國家一樣高,2009年的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為50.4%,其中英國為91%、法國為78.6%、美國為85%,而我國2010 年僅為49.84%[15]。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啟示應該為,著重戶籍改革、社保福利制度改革,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真正轉移,加強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促進作用,將“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收入的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在政策制定的關鍵,發揮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最大效應。
參考文獻:
[1]光.城市化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重點[EB/OL].鳳凰網,2011-02-18.
[2]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4(2):275-341.
[3]H·錢納里,M·賽爾昆.發展的形式( 1950-1970)[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4]威廉·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5]寧越敏,李健.讓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國外的經驗與啟示[J].求是,2005,(6):61-63.
[6]吳敬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三農”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2,(6):6-9.
[7]胡鞍鋼.城市化是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J].中國人口科學,2003,(6):1-8
[8]李劍閣,韓俊.解決我國新階段“三農”問題的政策思路[J].改革,2004,( 2): 5- 12.
[9]宋元梁,肖衛東.中國城鎮化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動態計量經濟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 9):30-39.
[10]范愛軍,王麗麗.我國城鎮化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的實證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139(3):79-83.
[11]陳明鋒.農民增收與城鎮化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11): 46-47.
[12]關大宇.各地區農民收入差異與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相互關系——基于協整的 Panel Data 模型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07,( 1):61-64.
[13]謝松.貴州農民收入增長與城鎮化發展的關系[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0) : 213-217.
篇4
關鍵詞:空氣污染治理;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節能減排
中圖分類號:X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7802
1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空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長周期、大范圍、爆表級別的霧霾天氣不僅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損害,還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作業造成極大影響。目前加快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壓力不斷加大,并早已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加快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工業污染物質排放,是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2工業余能與空氣污染治理的關系
2.1工業余能分類
三高工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各類余能,包括高溫煙氣余熱、廢汽廢水余熱、化學反應余熱、高壓流體余壓、瓦斯與煤氣等多種。按余能載體不同,工業余能可分為載熱性余能(比如水泥窯余熱、鍋爐煙氣余熱、循環冷卻水余熱等)、可燃性余能(比如煤礦瓦斯、焦爐煤氣等)和載壓性余能(比如高爐煤氣余壓、加氫裂化裝置中的熱高分油余壓等)。理論上也有專家將可燃性余能、載壓性余能作為載熱性余能的,即將工業伴生性可燃性氣體與工業余壓等余能換算為工業余熱。工業余熱按品位又可分為中高品位余熱和低品位余熱,低品位余熱一般指300℃以下,用傳統設備無法有效回收的余熱,包括低濃度燃氣。
2.2工業余能回收利用與空氣污染治理的關系
治理空氣污染的措施有多種,減少工業污染物質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加快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發展,不僅可以減少一次能源使用量,減少大氣污染物質的排放總量,還可以減少煤礦瓦斯、焦爐煤氣、轉爐煤氣、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極大改善空氣質量,從而達到空氣污染防治的目的。
3我國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現狀
3.1世界最大的工業余能產生國家
煤炭是大氣污染物質排放量最高的一次能源,其CO2、PM2.5的產生量遠高于石油與天然氣,但由于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化石能源儲備結構特點,決定了煤炭在過去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我國主導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十五”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是以固定資產投資驅動的,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又是以高耗能工業(煤基工業)快速擴張為基礎。目前我國已有近40余個大宗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其代價是產生大量的工業余能及工業污染物質,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余能產生國家,也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污染物排放國家。根據研究機構調查,我國各行業的余壓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熱能資源約為余壓余熱總熱能資源的60%以上。表1列舉了2012年我國六類大宗工業產品產量及占世界總產量比例。
3.2產業政策支持發展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
“十五”以來,國務院、發改委等先后了《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 《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均包括鼓勵工業生產企業加大工業余熱、余壓、瓦斯、煤氣、煤矸石、煤泥等余能的回收利用,并在發電并網、稅收、貸款、科技獎項評審等方面給予支持或傾斜,促進我國水泥窯余熱、干熄焦余熱、轉爐余熱、高爐煤氣余壓、煤礦瓦斯等中高品位余能的回收利用發展,對降低工業能耗做出了巨大貢獻?!笆晃濉逼陂g,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6.6%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長,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節約能源6.3億t標準煤,通過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形成節能能力3.4億t標準煤。
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投產的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機組近800套,裝機容量達700萬kW左右;建成投產高爐煤氣余壓回收透平發電機組900余套,裝機容量達800萬kW左右;建成投產各類瓦斯(煤層氣)發電項目近300個,裝機容量達200萬kW左右??紤]到干熄焦余熱發電、玻璃窯余熱發電以及液力回收透平等其他余能回收利用裝置,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的各類工業余能回收利用裝置回收總功率保守估計在2000萬kW以上,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5184萬t,減少CO2排放1.36億t,同時減少大量的PM2.5污染物質的排放。
3.3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存在的問題
能源利用效率總體偏低。2011年我國GDP總值約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全國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20%,工業生產過程中還有許多余能沒有被高效回收利用,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很大。以鋼鐵工業為例,國外先進的鋼鐵企業的余能資源(包括余熱、余壓及伴生性燃氣)回收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國鋼鐵企業平均余能資源回收率僅在50%左右。
4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未來發展重點
未來我國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的發展重點是低品位余能(200℃以下的余熱及低濃度瓦斯等)回收利用技術與設備的開發與推廣。2012年全國煤層氣產量125億m3,利用總量僅52億m3,利用率41.5%;焦爐煤氣產生量近1900億m3,其中30%沒有很好利用。目前我國150℃以下的低品位余熱大部分還沒有被有效回收利用,還有部分中高品位工業余能的回收利用是季節性回收,比如有些北方企業將燒結余熱或煤礦瓦斯的回收用于供暖,一到非供暖季節,大部分余能被排放掉。
“十二五”期間,螺桿膨脹機、工業熱泵、低濃度瓦斯發電機等新型余能回收利用設備將得到迅速發展,其中回收利用工業低品位余熱的工業熱泵將被作為城市供熱技術進行推廣與普及,高爐頂壓壓差發電,干熄焦余熱、新型干法水泥純低溫余熱、玻璃熔窯余熱發電等也將還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2012~2017年,我國將會新增余能回收利用設備總功率在3000萬kW左右,即每年增加節約標準煤消耗1億t左右,減少CO2排放2億t以上,同時減少大量的SO2、氮氧化物、其他空氣污染物質的排放,對我國空氣污染的治理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5結語
目前我國整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在未來相對較長一段時間內,10年甚至是20年,煤炭在我國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耗中的主導地位不會改變,重工業在推進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不會改變。因此,加快工業余能回收利用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我國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扎實做好一次能源的減量化應用,減少工業污染物質排放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我國空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華,王輝濤.低溫余熱發電有機朗肯循環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篇5
一、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制度經歷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主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實行的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經濟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從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榮。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開墾為私田,加之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井田上耕種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魯國實行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競相效仿,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國以及其他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它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指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從實施階段、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
1.實施階段:前者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2.實施目的:前者在于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經濟基礎;后者在于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3.根本目的: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前者是要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后者是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4.影響:兩者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前者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到中后期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后者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
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把握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可從生產模式、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等角度著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從農業結構上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為輔。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特征
古代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手工業產生時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所以,手工業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了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享譽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私營手工業后來居上,占據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而家庭手工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穩定小農經濟,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的發育。這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即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占據特殊地位。第三個特點則是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遠銷海外。第四個特點就是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著名的有冶金、絲織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并長期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手工業的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而變化也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篇6
關鍵詞:液化天然氣;蒸發氣體;再冷凝工藝;優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demand for natural gas is growing. At present, liquefied natural gas is the important energ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uralism and qualified energy strategy. As a kind of low-temperature fuel, liquefied natural gas in vaporization process release a lot of cold can be utilized by other techniq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of condensation technique of the evaporation gas.
Key words: liquefied natural gas; evaporated gas; recondensation technique;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U47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液化天然氣氣化站是一個儲存、分配液化天然氣的重要基地,也是燃氣企業將天然氣得以調節和轉換場所。液化天然氣在使用前,必須經過汽化后以氣態輸送給用戶,汽化的過程中釋放出的品質很高的冷能,如果將這部分冷能很好的利用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本文就液化天然氣蒸發氣體在冷凝工藝目前的優化程度以及怎樣做到更好地優化提出了分析和措施。
一、液化天然氣目前的冷能利用
(一)以天然氣為燃料的運輸工具
二十世紀后期以來,為了避免消除傳統汽車燃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很多國家采取加強該產業技術的升級以及利用,除了嚴格排放法規等措施以外,還積極開展以清潔燃料汽車為主的開發和推廣,目前已經在天然氣、燃料電池、氫能、太陽能等能源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相比而言,天然氣技術發展尤為顯著。在幾十年的不錯發展和改善過程中多種形式的技術升級。根據不同燃料的存儲形式,天然氣汽車又分為液化天然氣汽車、壓縮天然氣汽車和吸附天然氣汽車這自六十世紀以來這些都在發展過程中的到了很好的補充和改善。天然氣液化氣在液化前必須經過預靜化,這為汽車尾氣排放滿足更加嚴格的標準創造了條件。燃料儲罐在低壓下,大大減輕了容器自身的重量。
目前,我國已經啟動了西氣東輸工程,向華東地區輸送天然氣,緩解西部地區的能源緊張問題。但這遠遠不能滿足這些地區比較完整的發展,因此,東南沿海一些城市可以適當的引入國外液化氣用以發電。我國電力工業以火電為主,水電為輔。燃煤電廠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這些污染物的排放即破壞了環境,同時又影響了持續發展。要提高液化氣天然氣發電系統的整體效率,必須利用天然氣冷量的效應,不然,發電系統與普通天然氣系統將無差別,天然氣冷量的利用主要有直接膨脹發電、降低蒸汽動力循環的冷凝溫度和降低氣體動力的循環吸氣等三種方式。
液化天然氣冷量的其他利用途徑。冷庫:傳統的冷庫采用多級壓縮機和螺桿冷裝置維持低溫,降低制冷設備的負荷。低溫粉碎和破碎:大多數的物質在那一定溫度下會在延展性上有些缺失,會變得脆弱,目前低溫工藝的進展可以采用粉碎和破碎,利用物質的低溫脆弱。低溫粉碎后的微粒有極佳的流動性和尺寸分布。室溫下具有延展性和彈性物質,會在低溫下變得極其脆,很容易就會被粉碎。
蓄冷裝置,液化天然氣主要用于發電和城市燃氣,液化天然氣的汽化負荷隨著季節的變化和時間的變化也會發生改變。通常白晝和冬季對天然氣的需求量比較大,所以液化天然氣汽化提供的冷量也會隨之減少。液化天然氣冷量的波動會對冷量的錄用設備產生不利的影響,要加以重視。液化天然氣裝置是利用相變物質的潛熱儲存其冷量。原理就是,液化天然氣白天冷量充足時,相變物質吸收冷量的同時發生凝固,而夜間液化天然氣供應不足的時候,相變的物質得以溶解,釋放冷量供給冷量設備,所以要在相變物質的熔點及安全問題上做到充分考慮。
液化天然氣冷量與空氣的分離,液化天然氣的冷量低溫環境溫度越大的時候,應在盡可能低的溫度下利用液化天然器的冷量,才能得到更好地利用。從這個角度來說由于空分裝置達到的溫度比液化天然氣冷量的溫度還低,利用液化天然氣的冷量冷卻空氣,簡化了空氣流程,也降低了消耗,減少了建設的費用以及液化天然液化氣的費用。
國內液化氣天然氣冷能技術目前的進展
浙江大學的教授陳國邦的課題組早前就在日本引進了冷能利用的原理,后來又對液化天然氣的系統進行了改制。
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科研團隊進行了有關液化天然氣冷能的研究,在液化天然氣冷能的利用上進行了研究
中國科學院的工程物理研究也對液化氣天然氣冷能的利用進行了研究,有關液化天然氣冷能所分離的二氧化碳的循環利用做出了研究。
同濟大學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也對液化天然氣的冷能原理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上海海事大學對液化天然氣的冷能利用進行了蓄冷研究以及對冷能梯級的利用也進行了探究。
中國市政委、華北設計研究所、石油化工科學院、中海油基地以及開封空分集團有限公司也積極參與了關于液化天然氣冷能利用技術的研究。
二、液化天然氣蒸發氣體再冷化的策略
(一)冷化時的安全事項
1、檢查軟管連接處出現的泄露問題,要遠離此處。
2、觀察安全閥的結霜情況,做好檢查。
3、在密閉的空間里吸收外部的熱量會導致壓力的急劇提高,在操作的過程中要引起重視。
注意對流量的控制,因為液化天然氣的造價比較貴重,一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對貯槽的壓力管理運用壓力穩定的情況之下,運用改變其壓力維持定量,同時在冷凝的壓力維持有冷凝系統的閥門修改。
對于壓力控制,當再冷凝的壓力偏高的時候,壓力控制器發出的信號加大了開度,增加了液化天然氣降低再冷凝的壓力。當壓力繼續下降的時候壓力控制器會自動打開補氣門,增加排氣閥門在冷凝的安全措施。
對液體的控制,高壓泵吸入流量是由在冷凝器的供應為主的,被液化的冷凝量與用來液化的冷凝量相加,如需求的輸出量小的時候,在冷凝器液置控制的控制閥上增加開度。
過熱蒸汽袋除塵的系統,在除塵器的入口處設立可調式導流的裝置,以保證更好地組裝,保持良好的氣流,也避免了蒸汽在除塵器內因為在渦流中的停滯,以方便更好的粉塵規律。在研究中,要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采用電加熱。石棉降溫,以及特殊的設計進行加熱裝置,可以極大的提高過熱蒸汽袋除外的泄露能力;由于該裝置的脈沖噴吹流量占據的比例太小,未設立壓縮空氣的加熱裝置;另外在除塵器的天花板上方和下方布置壓力的測量點。
預熱氣體的空氣系統化,常溫空氣經過蒸汽、空氣的列管換熱器加熱以后,在這種作用的情況下,對各設備進行實驗前額度沖刷預熱和蒸汽置換,以減少蒸汽冷凝,在實驗過程中混入不穩的高溫空氣也可以將蒸汽點的溫度降低,粉碎式的系統由蒸汽粉碎機的裝置組成,調整好參數的過熱進入到蒸汽室,在噴嘴匯處沖擊粉碎。合格的粉體在負壓氣體的流動下,通過渦輪分級機袋式除塵。
再冷凝時要注意檢查所需要的物質,有關人員要穿專業的工作服、工作鞋、防凍手的手套、要攜帶便攜式的測溫儀以及有關連接的裝接口,有關需要的手表和表格,以方便做好記錄。在溫度變化速率大時,因為存在著溫度變化過于快速的問題,需要在低溫管道和設備進如低溫液體以前,首先做到再冷凝的操作,以確保投運的安全性。
結語:
液化天然氣作為一種低溫燃料,在汽化的時候釋放出大量的冷量,這些被釋放的冷量可以被另外一些工藝利用。目前有關液化天然氣的發電、干冰制取、蓄冷裝置、低溫粉碎等功效的方式,還需要更好的處理和完善,國家有關部門應對液化天然氣的發展予以更好地重視和利用,使得液化天然氣得到更好地利用。
參考文獻:
[1] 周華,朱乾壯,宮明,王旭東,陳大慶. 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運營輸量控制研究[J]. 管道技術與設備, 2012(03)
[2] 李兆慈,王敏,亢永博. LNG接收站BOG的再冷凝工藝[J]. 化工進展, 2011(S1)
[3] 金光,李亞軍. LNG接收站蒸發氣體處理工藝[J]. 低溫工程, 2011(01)
篇7
【關鍵詞】民族手工藝品市場;八廓街;分析
一、有關民族手工業研究的文獻綜述
民族手工業藝品是指具備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的手工藝品。隨著民族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國內學者對于民族手工業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民族手工業的發展現狀、市場、發展中的困難及對策等。貢秋扎西等在《民族手工業發展模式初探》(2006)一文從供給能力和需求潛力角度評估了民族手工業發展水平,指出民族手工業供給出現的幾個特征。安玉琴在《民族手工業發展對策研究》(2006)中研究了民族手工業發展的現狀。李超民在《民族工藝品發展探索》(2008)一文中對民族工藝品的發展優勢和呈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宋秋在《旅游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2011)一文中對旅游手工業紀念品市場的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旅游者的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李佳在《市場化語境下的民族手工藝品》(2012)中指出在市場化語境下,民族手工藝品的產業特性發生了轉型。目前學術界鮮有對民族手工藝品市場的消費者和經營者結合進行調研,從而缺乏了科學的指導和建議。
二、民族工藝品發展呈現的優勢
1.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給民族手工藝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的空間。
2.民族手工業發展有著豐富的原材料。發揮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民族文化優勢有利于發展民族手工業。
3.民族手工業正處于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社會環境中。
三、當前民族手工藝品發展出現的問題
1.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2.單一的品種,簡易的包裝,粗糙的外型,款式設計的落后,無法吸引現代消費者的目光,這嚴重制約到民族工藝品的進一步發展。
3.民族手工藝行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偏低,生產技術水平落后,信息不靈、管理落后的狀態,本土民族手工藝品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對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市場的調研分析
調研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以研究分析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2014 年8至9 月課題組成員共六次對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實地調研。為保證調查對象全部為旅游者,拉薩本地人和務工人員沒有被納入調查對象的范圍,本樣本的選擇較為合理,共發放調查問卷230 份,收回有效問卷212份。
(一)游客消費行為調查分析
1、游客了解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的相關信息的途徑,“導游介紹”排在第1位,有5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這一因素,這說明游客來遙遠的游玩大多會選擇報團,因此導游會對游客進行有關民族手工藝品的介紹,進而影響游客的消費行為。“店主介紹”占47%,也是多數旅游者考慮的因素,游客進入店內購買民族手工藝品,店主等會給游客有針對性地介紹。“電視網絡”占35%,說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民族手工藝品越來越被更多人所熟悉。
2、游客來八廓街考慮購買民族手工藝品的可能性,其中“會”(25%),“可能會”(52%),“不會買”(13%)。這說明游客來到八廓街,他們或多或少會考慮購買一些民族手工藝品。
3、游客來八廓街購買手工藝品考慮的首要因素,依次為“手工藝品本身”(42%),“價格”(38%),“文化內涵”(18%),“品牌”(4%),其中“手工藝品本身”排在第1位,這說明旅游者對充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心存向往,接下來,“價格合理”也是大多數旅游者考慮的主要因素?!拔幕瘍群北徽{查者選擇比例并不高,這說明民族手工藝品中“的”、“民族的”文化元素還不被大多游客真正了解。而“品牌”這個因素卻較少有旅游者選擇,說明缺少具有品牌價值的民族手工藝品。
4、游客購買一件民族手工藝品的心理價位,依次為“50-100元”(47%),“100-500元”(25%),“50元以下”(18%),“500元以上”(10%),其中價位在50-100元的民族手工藝品最易被廣大旅游者接受和購買。500元以上的民族手工藝品只有少數高收入群體才會考慮。
5、旅游者購買手工藝品的種類,設置為多項選擇,按照旅游者對各項民族手工藝品的選擇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佛珠”(41%)、藏刀”(33%),“其他藏族飾品(27%)”,“藏香”(22%),“牛角梳”(21%),“藏族服飾”(20%)”,“雞血藤(19%)”,“菩提”(17%)“佛像”(16%),“掛毯”(13%),“其他日用品”(15%),“唐卡”(9%),“藏傳佛教法器”(3%)。
6、游客對八廓街商家的服務滿意度, 其中“滿意(35%)”,“基本滿意(60%)”,不滿意僅占5%。這說明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經營者的服務態度得到了廣大旅游者的認可。
7、游客購買民族商品后最擔心出現的問題,其中“假冒偽劣”占45%,“價格上當”占35%。這說明在買賣過程中,游客由于對民族手工藝品的質量、價格不了解,與店主的信息不對稱,在交易之后,游客基本上很快回到了內地或自己的國家,因此消費者更加擔心購買后的產品質量、價格上當等問題。
(二)店主經營行為調查分析
1、“外地商人”(60%),“商人”(40%),這說明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生意比較紅火,吸引大量的外地商人前來從業經營;“初中”(43%),“小學”(40%),“高中”(12%),“大學”(5%),初中以下學歷占到83%,大中專學歷僅占5%,說明經營人員的文化素質偏低,幾乎沒有大中專學歷,民族手工藝品經營業正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挑戰。
2、店主經營年均純收入 “5萬及以下”占44%,“5-10萬以上”占44%,“10萬以上”占12%;維修重新改造后的八廓街是否有力促進了民族手工藝品的發展,其中“有”(44%),“無(56%)”;長遠經營打算,“繼續做”(70%),“考慮投資其他(20%)”,“迷?!保?0)。這說明大多店主經營利潤在10萬以下,對生意比較滿意,短期內維修重新改造后的八廓街對經營民族手工藝品促進作用不明顯,但相信未來會有力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非常看好經營前景。
3、店內民族手工藝品產地 ,“本地生產”(68%),“尼泊爾、印度”(62%),“內地”(20%),這樣的調查結果出乎意料,研究文獻時發現,據相關部門統計,民族工藝品大約只有 20%左右的產品是當地企業生產的,而 70%的工藝品都是內地企業生產(義烏、廣東企業)和國外企業生產。這很可能是樣本誤差導致。但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民族手工藝品正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4、店內有無假冒偽劣產品 ,“有”(20%),“無”(80%),因為這關系到該店的聲譽,做調查時課題成員一再保證,匿名調查,僅做研究,但店主還是比較顧慮,所以結果只有參考價值。即便如此還是有20%的店主承認該店民族手工藝品有假冒偽劣產品。調查中發現八廓街市場上流通的很多是低質低價的民族手工藝品,甚至充斥著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這嚴重擾亂了旅游市場秩序,而且旅游購物方面的投訴也逐漸增多,給旅游產品市場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5、店主關于民族手工藝品發展走 “傳統手工制作”(48%),“兩者結合”(42%),“機器、工業科技生產”(12%)。這說明經營者大多不贊同純粹的現代工業科技生產,認為民族手工業的核心必須緊扣“手工”兩字,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走少而精的路線,也可以把民族手工業生產與現代工業科技相融合,在保持創新的同時不能失去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
6、店主最想得到政府的幫助依次為“財稅支持”(52%),“宣傳支持”(26%),“金融支持”(22%)。財稅支持選擇比例最高,達到50%以上,這充分反映出現實中的財稅政策對促進民族手工業的發展非常有限,經營者需要更多財稅方面的減免政策和扶持。其次是宣傳,店主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的知名度。金融支持的選擇比例也達到了20%以上,這表明部分經營者仍迫切需要政府在貸款等金融方面的支持。
7、店主認為八廓街民族手工藝品市場存在的問題依次為“市場混亂、市場機制不完善”(46%),“政策、資金支持力度不夠”(36%),“利潤空間小”(26%),”立法保障不到位”(16%),“人才缺乏”(15%)。這樣調查結果與我們觀察、訪談了解到經營者反映的問題基本一致,經營者普遍反映八廓街手工藝品市場太混亂,表現在方方面面。人才缺乏選擇最少,這可能是買賣與經營經驗的要求更相關。
四、促進民族手工藝品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一)市場、立法保障:
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加強市場監管, 依法凈化市場, 嚴厲打擊假冒偽劣, 加強對民族工藝品的保護。完善旅游行業誠信機制,加強對旅游市場監管力度,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維護游客的合法權益。
(二)人才、政策和資金保障:
政府應加大資金培訓力度以培養傳統手工藝人才,培養專業的高科技研究人員,加強產品的研發,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手工藝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充分發揮藏民族手工藝品原料奇特、做工精細的優勢,對民族手工藝品的研發、生產、銷售進行有效整合,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從而增加附加值;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扶持是對民族工藝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最直接、最有力的途徑。政府應通過各種方式(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支持),對民族工藝品企業進行資金上的支持和幫助。
(三)宣傳、組織保障:
政府應以市場運作為平臺,融合民俗文化、手工制作等特色內容,強化旅游宣傳,加強與外界工藝品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盡快把先進的生產技術應用在民族工藝品中,在保持原有產品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加速技術改造統一策劃、包裝、推廣的民族工藝品,提升“品牌”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向游客們展示名副其實的藏民族工藝品。積極發展其它服務業,不斷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消費,把民族手工業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1]貢秋扎西.民族手工業發展模式初探[J].中國藏學,2006(04)
[2]安玉琴等.民族手工業發展對策研究[J].大學學報,2006(03)
[3]李超民.民族手工藝品發展之我見 [J].法制與社會,2008(12)
篇8
一、優點
1.內容
(1)每一課內容主題明確、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就某一領域縱向深入地把握歷史發展脈絡,探究歷史發展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高度概括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第二課專講中國古代手工業,課文將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做了系統的講述和梳理,易于學生進行縱向的探究,并對官營手工業中冶金、制瓷、絲織三個行業做了詳細的講述,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官營手工業是中國古代手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例如第二課講到了我國古代冶金、制瓷和絲織業的輝煌成就,在課后的“學習延伸”中就讓學生通過調查、搜集資料說明中國古代還有許多行業領先于世界。這種作業的布置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學習方式,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深刻。
(3)教材內容能體現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在中國古代經濟史部分,有不少問題有很大的分歧,比如中國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標志是否是雇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是否最早出現于明中后期、中國是否存在井田制、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是否發達等。對于這些分歧,人教版教科書采用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或權威著作、權威機構的說法。這體現了主流思想,可以讓學生少受偏激觀點的影響。
(4)體現出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新版歷史教材的體系建構的指導思想是“既注重與初中歷史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人教版歷史教材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例如農業、手工業、商業需要學生掌握各自的特點,但這部分內容教材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對各個子目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并高度概括之后才能得出結論,這種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并能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2.編排
(1)課與課之間聯系緊密,邏輯關系清晰。例如本單元第一課講農業,第二課講手工業,第三課講商業,第四課講經濟政策,很自然地就解釋中國古代經濟的結構,讓人一目了然,不會混亂。相較之,岳麓版則松散。例如第二課講的是土地制度,第三課講的是區域經濟和經濟重心南移,這兩課之間明顯缺乏必要的邏輯關系,而第四課講的是手工業的發展,這和第三課明顯出現脫節。
(2)課文輔助系統豐富多樣。上文對課文輔助系統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可以看到,課文輔助系統的豐富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3)本單元先講經濟基礎(第1、2、3課),后講上層建筑(第4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講完經濟基礎后,學生的大腦中已經形成經濟基礎的正確概念,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形成對上層建筑的正確建構,而且會使學生對這一基本理論有更清晰的認識。另外,學生在掌握了經濟基礎后,會激發想探索的欲望,自然會更有興趣學習上層建筑。
二、不足
人教版教材與人民版、岳麓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具體如下:
1.內容
(1)教材在講述某些經濟現象時,分析講述不夠全面到位。例如《古代商業的發展》之“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這一目,教材介紹經濟重心南移只有一句話:“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興起與繁榮?!倍皩W習建議”則要求學生“運用地圖,觀察古代經濟去區域的分布特點,了解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的趨勢”,這對學生來說顯然是很難做到的。
(2)在某些課文里抽象的概念多,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中介紹壟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術,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些耕作技術,大大降低了對這部分知識的興趣。
(3)教材內容缺少與其他內容的密切聯系,形成不了完整的歷史知識系統。例如《古代商業的發展》,學生通過學習很容易掌握商業發展的脈絡,但教材在將其與農業、手工業的橫向聯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這讓學生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很難對經濟現象有全面的認識。
2.編排
(1)有些課與課、目與目之聯系不夠緊密,造成專題內部、課程內部的結構有些松散,前后銜接不連貫。例如第一課講古代農業,第四課講土地制度,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土地制度是在古代農業的一個重要表現。再說目與目之間,例如《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中的三目:“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和“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這三目既不是并列關系,又不是遞進關系,教材在表述時沒有說明這三目的關系。
(2)教材中雖然有較多的文獻資料和圖片,但有的還是不夠,還是不能說明問題。例如第一課《發達的古代農業》如果再添一幅曲轅犁的插圖就更能說明鐵犁牛耕的發展過程;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如果在“唐代長安城平面圖”旁邊再加一幅“北宋開封城市圖”則更能說明北宋前后“市”的管理的變化過程。另外,根據史料設置的探究性問題太少,這些史料更多的是對教材內容的證明,這不利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總之,人教版教材總體是不錯的,如果內容上注意敘述更全面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注意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編排上注意適當刪減文獻資料、圖片,注意結構的連貫性則會更好。
篇9
關鍵詞:敢于創新;構建知識框架;發揮集體力量
在我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聽了孫老師《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的公開課后,收獲頗多。
本課主要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進步的歷程、特點及突出成就。作為公開課,一般老師會回避此類課程的展示。因為本課雖然條目較為清晰,但知識點繁多,令人感覺瑣碎。孫老師將所認為的難點克服,并且充分發揮了歷史教科書的豐富內容,利用了多媒體課件收集文物資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展了學生知識面。
首先在導課環節上,我們一般會從瓷器、絲綢等文物資料作為背景導入新課。孫老師則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單刀直入的導課方式既節省時間,又顯得特別自然。
其次在新課教學的活動中,第一子目“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什么是官營手工業?官營工業素稱發達的原因?在難點突破上,教師創設情境,孫老師通過再現司母戊鼎、戰國的鐵農具、越王勾踐寶劍、冶鐵水排模型等圖片資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配合共同解決了官營手工業發展的歷程、原因,梳理了冶金業、制瓷業、絲織業的成就。因為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學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最精彩的是孫老師挑選的各個時代很有代表的一段瓷器視頻資料,伴隨著老師文字資料的解說,學生不時發出一陣陣的贊嘆之聲。古代手工業歷史悠久、素稱發達、技術高超、產品工藝精湛、質地優良,長期居于世界的前列等特點被充分顯示。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也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對于第二知識子目“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孫老師利用宋代張俞的古詩《蠶婦》過渡,突出民間手工業艱難的特點。在學生分析了“民間手工業的形式、艱難的原因?”基礎上,展示“明代蘇州機工狀況”的材料,利用學思之窗提出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現象的歷史影響。第三知識子目“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因為有了前兩子目的知識鋪墊,本子目教學水到渠成。
最后通過對“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點?”的知識整合,突出了重點。
孫老師能將我認為的難點和大家都不愿選的一節課上的這樣有特色?這是我聽完課后很長時間都在思考的問題,除了精心準備之外,還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孫老師在教學中處理教材上克服了專業化和成人化的傾向。在內容選擇上,本課知識多姿多彩,非常豐富。由于本人10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本課教學中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利用一個表格,指導學生填充。忽視了歷史知識的情景再現。教科書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必不可少,孫老師精心收集的圖片、視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對學生的吸引力。還給人以美的享受。作為剛剛走上講臺的新老師,孫老師敢于創新,大膽嘗試,把難點變成了亮點,這是本課最成功的地方。
其次,仔細鉆研教材,構建知識體系。孫老師對教材認真把握,仔細分析。而自己在新課改形勢下,觀念轉變還不夠大,教完了教材,還是重在夯實基礎而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處理得不夠盡善盡美。教學預設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的學識和經驗做出判斷,希望學生按部就班的學習。我想今后的教學中,應當提高自己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大膽選擇取舍,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思維,提升能力。把歷史課上的活泛生動而不是死記硬背。
最后,孫老師發揮了歷史教研組的集體力量。在本課的教學準備中,她向多位老師問詢,集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特點,貫徹到自己的教學思路中去,不斷調整,課上得非常成功。而自己多數時候,還是在單兵作戰,缺乏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篇10
王穎 海南省海南中學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在這美麗的季節里,我上了一堂令我難忘的課。之所以難忘,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嘗試上歷史翻轉課,更因為得到了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法泰斗于友西教授的親臨指導,倍感幸福!
第一次上歷史翻轉課,我深感不易。尤其在如何將翻轉課堂與歷史學科特點融合這一方面,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實踐。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它常規的教學程序:展示交流、合作釋疑、檢測提升、總結評價。在云平臺教學培訓的過程中,我學習了一些翻轉課堂教學案例,也都是按照這種常規的程序來展開教學。翻轉課堂非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課堂問題探究,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但如果一節課都是在不斷地就問題而解決問題,那么這一堂課便毫無生氣,更無法體現歷史學科特色,體現歷史的美,學生就沒有學習歷史的欲望。其實歷史是鮮活的,學生只有置身于相應的歷史環境才能夠更好的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我們無法重返歷史現場,但是我們歷史教師可以模擬歷史現場,即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去感受歷史。在不斷地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我對于如何將翻轉課堂與歷史學科特點融合這個難點有所突破,在結合翻轉課堂基本教學程序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來展開《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這一課的教學:環節一
自學反饋 分享收獲,環節二 互助探討 釋疑解惑,環節三 拓展視野 感受魅力,環節四 深刻反思
迎接挑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中國古代手工業陶瓷發展史為背景和線索,圍繞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既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又讓學生在"翻轉"中感受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魅力!
下面,我結合實際的課堂情況,談一談我是如何將翻轉課堂與歷史學科特點融合的。
環節一:自學反饋 分享收獲
學生在課前通過海中云平臺系統已經做好了課前學習。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首先展示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數據統計圖,然后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課前學習收獲,其中我特別邀請了第一組的代表肖惠予同學展示并簡介了他們組繪制的思維導圖。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我掌握了同學們通過云平臺的學習情況,為即將展開的學習做好準備。并且,我在課件中展示每個小組學習反饋的成果,這種收獲的分享讓學生們既可以相互學習,又充滿了學習的成就感,有利于激發他們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環節二:互助探討 釋疑解惑
課堂問題探究是翻轉課堂的核心。學生要學會提問,這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這也是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之一。因此在課前學習的過程中,我給學生布置了提問的學習任務。學生非常認真,在課前學習的過程中提了二十多個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本身的提出存在許多不足,我將他們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篩選和整合,把他們共同關注的四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重點,這些問題正體現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下:
1、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區別?
2、中國古代為什么會產生官營、民間(私人)手工業?
3、民營手工業為什么受排擠?
4、為什么明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會超越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如何進行討論?歷史翻轉課不能單純地就問題而討論,必須將翻轉課與歷史學科特點相融合才是有意義的。在這一環節,我將學生的這四大問題置于中國古代手工業陶瓷發展史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中,引導學生在相應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問題探究。
在課堂上,高一(3)班的同學們進行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分成了八個學習小組,并且以圍坐的方式就坐。每一個學習小組都安排了一位記錄員,確保了課堂討論切實有效地進行。這樣的學習方式,拉近了學生們之間的距離,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傳遞,進而營造出整個班集體認真學習、積極思考、熱情討論的良好的學習氛圍。高中歷史材料解析能力的培養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點。我結合問題,給學生提供了相應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圍繞材料及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分析。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進一步掌握本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們首先進行的是分組討論。在這個階段,我深入到每個小組,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討論。其次,學生們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共同分享討論的成果。我在這個階段,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對問題理解存在的不足、分析總結歸納對于問題的理解。整個環節體現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那種和諧融洽。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小組代表的爭相發言,我適時的精心引導,整個課堂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沉浸在歷史的快樂中!看到學生們對歷史的熱情,對學習的熱愛,幾天來的辛勞頃刻間變成了一朵朵美麗嬌艷的木棉花縈繞著我!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是一種教育的幸福!
環節三:拓展視野 感受魅力
中國古代手工業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體現了燦爛文明的中華文化傳統。歷史課要傳承歷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課前,學生表示想要更多地了解手工業品背后的歷史,也提出了相關的問題。我認為翻轉課堂的問題討論不要拘泥于某種模式或是集中在于某一環節,于是我結合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拓展視野,去探尋手工業品(例如陶瓷)背后的歷史,感受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魅力。
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手工業品的深刻理解超出了我的預料!他們真的好棒!伍宇湘同學給大家介紹了唐三彩,如唐三彩的顏色、造型、以及所反映的唐代社會風貌,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林煜雄同學更是把全班同學和我及所有聽課的老師帶進了神秘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青銅文明。他精彩的解說,同學們因為驚嘆于三星堆青銅文明的神秘而露出的驚訝的表情,以及大家為林煜雄同學自信的表現而不由自主地鼓掌聲,無不體現了同學們在這次"翻轉"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歷史的快樂!在這一環節的最后,我還是以中國古代的瓷器為例,帶領學生在絢麗多彩的瓷器世界里感受唐的大度、宋的嚴謹、元的豪放、明的優雅和清的華麗,體會不同時代風格的多姿多彩的手工業品組成了燦爛文明的中華文化傳統。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和實踐,進一步促進了翻轉課堂與歷史學科特點的完美結合。
環節四:深刻反思 迎接挑戰
在手工業時代,我們的手工業水平領先于世界。在工業化時代的今天,我們的傳統手工業應該如何迎接挑戰?這是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熱議的一個問題,于是我設計了環節四。我同樣也是打破翻轉課堂的常用模式,而是根據本課的教學需要,把問題置于相應的教學環節中。我以老繡娘用將要失傳的宮廷繡法繡出奧運頒獎禮服這件事情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在這樣一個"翻轉"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
下課的鈴聲響了,學生們還沉浸在歷史的快樂中……作為老師的我也和同學們一樣感受著同樣的快樂!我相信我沒有辜負學校對我的厚望,也沒有辜負自己一直以來堅定的信念:我一定要給于教授呈現一堂海中優秀的歷史課,不僅僅是因為于友西教授是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法的泰斗,更因為他八十多歲高齡了仍然在為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嘔心瀝血,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