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急救護理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用急救護理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急救護理;臨床帶教
護理臨床教學是幫助學生將以往學到的基礎知識與有關診斷、治療與護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結合,獲得進入健康保健系統和繼續教育所必需的專業及個人技能、態度和行為的過程。臨床教學的重點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應用理論,而且可以幫助他們從豐富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發展護理理論[1]。當前,隨著急救護理技術迅速發展、衛生法制建設日益完善和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臨床急救護理帶教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先將臨床帶教中發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討如下。
1臨床急救帶教中存在的問題
1.1急救護理帶教模式問題
現有常用的急救護理帶教模式是事先制定帶教計劃,講解急診科的環境、布局、特點、及運作方式,演示各種常用的急救護理操作。這種帶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相關知識的知曉度,但由于整個護理帶教過程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方式開展,因此學生的參與感不強,實踐動手的機會少。這樣就導致為期一個月的實習過程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實習結束時學生自然也很難對急救護理工作產生深刻的體會,缺乏對急救護理應知應會能力。
1.2護生對急救護理工作適應能力差
由于缺乏對急危重癥患者護理的機會,護生的急救意識普遍較差,而急救工作又要求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帶教老師在搶救病人時根本來不及對護生進行講解。在這種情況下護生即使多次的觀摩了老師的急救過程仍熱很難在短短一個月的實習期間對具體的急救過程產生清晰的概念。這樣就造成了護生在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時產生陌生、緊張和恐懼的心理。
1.3缺乏自覺、主動觀察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急救護理技術操作技能差
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復雜、變化快,護生又缺乏臨床護理經驗,因此無法在病人病情變化時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并迅速分析做出反應。且急救工作都是突發性的一個月的實習期內護生很少有機會親身體會和參與急救操作,實際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然非常有限。
1.4缺乏“以病人為中心”的主動服務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目前踏上實習崗位的護生都為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這一代人普遍自我意識較強,對于護理工作的感性認識還不深。對于職業道德也僅僅停留在對課堂教育和課本字面意義上的理解,內心體驗缺乏。解決問題時更多考慮的是自身工作的便利,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中心的主動服務意識較差,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1.5缺乏相關的法律常識,與病人溝通能力差
由于急診的臨床實習期僅有一個月,在此期間護生更多關注的是業務能力的學習,而忽視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關法律知識。同時護士由于缺乏臨床經驗的和語言溝通技巧,容易導致其在與病人家屬溝通過程中的措辭不當,侵犯病人的隱私權、知情權使之產生不滿,僵化了護患關系[2]。法律意識的淡薄和語言溝通的輕率都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1.6急救護理過程中職業危害的自我防范意識差
護士在進行急救護理工作時常常暴露在生物、物理、化學、心理等多種職業危害中[3]。由于護生對職業危害后果的認識不足,對自我防護的方法了解不夠,而急救工作又要求分秒必爭,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忽視了自我防范。較多見的有針刺傷,眼睛、皮膚直接被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消毒劑沾染到等。
2對策
2.1轉變帶教模式,實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帶教方式
將以“老師為中心”的帶教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帶教模式。實行在教師指導下以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基礎的醫學教育途徑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帶教方式[4]。帶教老師根據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的原則將疾病的概念,病理知識,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及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知識在自己先學深,學精的基礎上設置相應的問題,同時穿插臨床護理工作中易出現的失誤,對忽略的知識點及以往護生反映較多的問題進行討論。我們在護生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針對相應的問題引導護生思考,鼓勵每位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見解,激發學生們積極主動參與,使護生圍繞問題,在思考討論中完成問題的解答學習。這既鞏固了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又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應急能力等。有研究顯示PBL模式相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在臨床急救能力、認知領域的提高[5]。
2.2實施崗前培訓,評估護生的業務能力及心理狀況
介紹科室的環境、接診病人的性質、常用的急救藥物儀器及工作基本要求。多與學生溝通,聽取她們的意見,幫組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其能以良好的狀態進入正式實習。
2.3臨床帶教老師的選擇
選擇業務能力和責任心強、熱愛帶教工作、具有奉獻精神的護師、主管護師擔任臨床帶教工作。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帶教老師在工作中注重言傳身教,強調“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為護生樹立良好的職業典范。
2.4進行衛生法律知識和職業危害防護方法的培訓,重視護生職業禮儀的培養,規范護理的職業用語
針對急救相關的法律知識和職業危害等通過多媒體講課進行講解和案例分析并要求護生反饋,檢查和評價護生在平時工作中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指正。護理禮儀是護理美學在在護理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對護生進行護理禮儀的培養包括電話禮儀、稱呼禮儀、姿勢禮儀等,規范她們的職業行為特別是職業用語,幫助她們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6]。將上述各點納入護生的出科考評中。
2.5適當延長急診實習時間
在整個實習期預留出一段自選實習時間,對有志從事急救護理工作的護生適當延長急診的實習時間。增加護生的鍛煉機會,進一步提其急救護理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 當代教育學理論與護理教育M .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 :296 - 298.
[2] 鄭曉云、常杏萍、陳玲玉.護理帶教中易發生的護理糾紛問題分析與對策.醫學創新研究,2008,5(17):177.
[3]張旺珍、賴玲綺.急診科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護對策.護理管理,2008,6(9):2322~2323.
[4] 楊玉芹、宋敏、王會.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急診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 吉林醫學. 2005,26(5):496.
[5]代穎、王愛平、董耀東.應用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提高護理本科生臨床急救能力的研 究.護理研究,2008,22(7):1957~1959.
[6] 吳冬冰、盧素芬、伍允嬈.臨床帶教中的禮儀培養.家庭護士 ,2008,6(6):1583~1584.
篇2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急救護理;實踐教學
1研究目的和意義
隨著急診醫學的發展和先進儀器備的不斷更新,培養高質量的急救護理專業人才,實現與國際急救護理學教育接軌刻不容緩。《急救護理學》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學科,面對急診科室和ICU的工作特點,實習護生能否盡快地融入與急診護理實習取決于護士是否能將常用急危重癥救護技術靈活運用于實際臨床病例之中,必然更加突出強調其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如何在臨床實踐教學中培養本科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其操作技能。本研究運用建構主義學習設計進行《急救護理學》實踐教學設計,充分評估學生和教師等各種教學資源,幫助護生建構學習內容,引導護生積極反思,著重培養護生團結合作的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2研究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設計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進一步發展的理論,認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都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因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異,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生學習是以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的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通俗來講就是:學生學習或掌握的知識不能被看成由教師直接傳給他們的現成的東西,它必須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科(專業)認知結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建構成的。護理教學亦是如此,護生在校學習知識的過程,不能僅僅是“灌輸一吸收”的過程,護理教育者應充分考慮如何將學生置于一定社會環境中,使其為主體主動建構學科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枯燥、抽象的醫學、護理知識使抽象的趣味化、形象化,才能使護生更好的理解、運用所學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設計(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CLD)主要由6個基本部分組成:情景、小組、橋梁、任務、展示和反思。作者本人根據兩年的急救護理教學經驗,借用建構主義學習觀點,精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教學質量方面,同時將CID的基本構架應用于急救護理學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從情景設計到反思反復循環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實踐教學準備
3.1教學主體我院四年制本科護生,與內、外、婦、兒護理教學基本同步進行授課。根據CID的基本核心“學習者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充分了解護生的基本知識掌握水平和學習特點。《急救護理學》的教學宗旨是要把增強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急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培養護生信息檢索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3.2學習內容急救護理學涉及的知識幾乎涵蓋了醫學、護理學領域中的所有學科。而我校僅有36個學時的時間來完成所有知識的講授,不可能做到講授每章節的內容,為了加強本學科課程與其他臨床護理課程內容上的銜接和交叉滲透,授課老師仔細分析研究我院臨床護理學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做了基本的調整(理論上采取以教材為模板,調整、合并、刪減重復部分內容,增加實用性內容,實踐教學中多采用綜合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課后采用開放性實驗,保證每個學生對操作都能很好掌握和理解),確保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3.3教學資源我護理學院歷史較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實驗教學資源有限(包括師資力量和教學硬件設備),為了在僅有的教學資源條件下能夠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我院臨床老師在積極學習現代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同時,積極注重自身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為了不與臨床脫節,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沿性和實時性,臨床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到臨床進修、培訓。此外,在實踐教學中,將學生分為4組,每組1O余人,固定一個老師帶教,這樣就避免了上大課,加強了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機會,保證了小組教學的效果。
4學習設計
4.1確定實驗項目和實驗學時數以“休克病人的搶救和監護”實驗項目為例闡述。我們都知道外科護理學中也有“休克”章節,但是針對兩門課程講授的側重點不同,急救護理學重在搶救過程中急救技術和復蘇后的監護項目的應用,所以為了避免知識的重復、理論學時不夠用,我們將重癥監護技術和休克結合講授,具體方法為在用2個學時課堂上介紹常用重癥監護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這個時候學生通過老師的講授和多媒體的展示并沒有一個很感性的認識,而后將休克放在實驗室進行(2學時),以典型病例為引導,逐步引出搶救過程及監護項目,然后針對各個項目逐個介紹和操作演示。這樣就能很好地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現了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
4.2設計盡可能真實的情景以多發性創傷休克為典型病例,在查閱文獻和資料的基礎上盡可能使其完善、真實,同時確定此次情景教學的具體目標、任務和展開形式(病例討論:病例匯報——討論——答疑、點評——視頻——演示——練習——模擬——討論)。
4.3小組安排小組不僅為學生創造了互動的機會,而且是學生專心處理學習情景的一種形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危重病人的搶救通常不開一個急救團隊的合作,急救護理教學中尤其要向學生傳授這樣一種意識和精神。我校學生至入學以來的實踐課都是固定分組進行,故兩年多的合作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彼此有了一種默契,此外,對于不同的實踐項目,教師還要考慮幾人一組能更好地來完成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女休克病人搶救的配合中可將4名或5名護生分為一組。
4.4搭建橋梁橋梁是指護生在新的學科內容學習之前,已經擁有的知識水平,護生只有在熟練掌握已有相關知識并能正確、熟練運用它們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學習新的內容。這就要求老師每次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先對學生的知識狀態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我們應考慮到學生可能掌握哪些相關知識?對此部分知識的運用程度如何,同時上課之前簡單向學生介紹教學的內容和設計,便于學生課前運用網絡、書籍等資源搜集相關資料。
4.5策劃任務如何選擇和策劃一個高質量的學習任務是發展一個有效學習情節的核心,也是對護理老師的一大挑戰。首先要保證所設計的任務(問題)是正確的、有實際意義的,其次是這個任務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這就要求老師設計任務之前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活萌(對于這個教學內容學生喜歡怎么樣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學生會問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學生會對這些任務怎樣去詮釋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地投入到此任務當中。當然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老師要時時去評估任務完成的情況,必要時做出調整。在“休克病人搶救”教學時,要置學生于“急、危”情景狀態中,可安排小組進行搶救配合的討論和模擬,此時即涉及“心肺復蘇術、除顫、吸氧、靜脈穿刺、人工呼吸器的使用等多項臨床操作的實施和配合”。這樣一個大任務又可分為多個小任務,使學生一步步地去深入完成。
4.6安排展示展示則是讓護生公開介紹自己或本組任務完成的情況,以及在執行和完成任務(即討論和專科操作)過程中有什么心得體會?(學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問題?)根據具體情況,護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匯報討論結果;解釋他們的思維活動;角色扮演或演示操作方法等。
4.7引導反思傳統的教育系統認為學習就是一個記憶的過程,而實際上能夠回想起某個事物并不意味著你已經理解了它或者知道怎么去運用它,同一個問題,換個問法或者置于不同的場景之中,學生又不知道該怎么去回答,怎么去解決問題。故在整個建構主義學習設計中,特別強調學生針對所學問題或所模擬場景不斷地進行反思、討論,其做法是可以要求學生書寫反思日記(例如我發現什么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產生的新觀點或疑問?根據這個情景和案例我對護理有哪些認識?如果遇到此類相似而又不同問題時我應該怎么樣去處理等)“在我校則是以實驗報告的形式開展,我們改革了以往的實驗報告書寫格式,不再采用“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實驗內容”等格式,而是根據不同實驗項目,急救老師可以以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要求設置實驗報告的格式,對于“休克病人的搶救和處理”,我們設計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①關于此例休克病人的搶救措施中,你組實際討論結果與老師點評講解的答案不一致的地方有哪些?對于不一致的原因你是怎么認為的?②你認為對于搶救過程中的醫護和護護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項的最后定論符合你心中的要求和答案么?請說出你的想法。③對于休克病人的主要監護項目中,每個項目的意義和正常值你是否掌握?每個項目的觀察和護理要點你認為都合適嗎?不合適的請說出你的理由?④假設臨床工作中遇到此類病人,根據目前所掌握知識你認為自己能很好的去處理和應對嗎?為什么?⑤對其他類型的休克、搶救和護理措施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⑥此次課程結束以后我哪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具體的提高和鍛煉?⑦如果讓我來設計這個實驗的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
5討論
急救護理學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搶救成功率為主要目的的學科,它要求醫護人員運用救護技術第一時間解除危機病人生命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實踐技能教學,如何利用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去系統的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綜合多種教學方法施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仍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斷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建構注意教學觀指導實踐教學不僅避免了一直以來課堂中老師唱“獨角戲”的情景,更為充分實現本科護生培養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據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運用建構主義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5.1學生的分組方式與支持學生共同思考進行意義建構的方式是學習設計的中心學生可在同伴的指導下學到不同的東西,并且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平等機會。此外,這種方式還能使學生對概念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在記錄小組元素時,需要回答3個關鍵問題,學生:您會怎么樣組織學生分組?學習材料:學生會利用哪些材料建構意義?設備:為了促進學習,你會如何分配設備?(采用哪些實驗器材,數量多少)
5.2鼓勵學生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論對錯均給予肯定的評價,久而久之,護生會認識到:自己的答案正確與否并不重要,討之后對想法和觀點的合理而清晰解釋才是最有意義的。也就是說,護生最終會喜歡參與討論,這種思維過程的培養才是本科護理教師的實際教學思想所在。注意在展示過程中常常需要教師或同伴的質疑,這樣展示者才能明確地闡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也可以激勵護生主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師的質疑和闡述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強調重要知識點的同時糾正或修改瑕疵和問題之處)。
5.3采用課后實驗報告的形式幫助學生總結反思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實踐內容巧妙地設計不同問題,讓學生以實驗報告的形式表達出來,書寫報告的過程亦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過程。此外,通過實驗報告老師還可以初步地評價教學是否達到期望的教學,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導我們進行改革和完善教學。
5.4急危重癥醫學發展的同時對急救護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應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師應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另外還應注重自我防護意識的傳授。
因課時數有限,為了增加學生的模擬訓練機會,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常用操作,我護理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護理技能室,并給予現場指導,對于必須掌握操作如徒手心肺復蘇術,還作為常規考核項目,嚴把操作質量。
篇3
關鍵詞:規范培訓、急診護士急救能力
1 培訓內容
1.1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包括專科急救儀器及專科操作的培訓;科內常見急重癥搶救程序;搶救病人時的醫護配合;院內危重患者的安全轉運;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演練。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包括準確接聽出診電話;保持出診箱、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和藥品的完好并熟練使用;現場處理危重患者醫護1對1時的搶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轉運。
1.3 急救理論知識的培訓:包括搶救車內的急救藥品的劑量、作用及用途;各種應急預案、其它與急救相關的知識培訓。
2 培訓方法
2.1 評選科內培訓員及護理小組長:由護士投票評選出來的有高度責任心,業務能力較強的護士擔任,專門負責科內護理人員業務技術的培訓,并定期參加護理部的培訓及考核。
2.2 院內急救技能的培訓
2.2.1 總結近年的搶救病例、常用急救儀器、專科操作和醫生的建議,制定各級各類護士急救技術操作培訓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術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訓員示范講解要點、難點,分組由護理小組長負責指導完成練習,對一些不規范、不合格操作及時指出并講解。
2.2.2 搶救時醫護配合很重要,護長總結搶救病例時醫護間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該薄弱環節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培訓,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對院內轉運時曾出現的問題(氧管未固定脫落、尿管脫出 、輸液管接頭脫離未發現、改變后至病情變化等)集中學習,大家共同探討改進措施,提高院內患者的安全轉運。
2.2.3 為提高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每月進行1次模擬突發事件的演練,制定演練方案,計劃性指派高年資護師進行急救護理應急預案的演示,力求將語言記憶上升到形象記憶,突破了在理論學習中的局限性。演練結束后進行總結,對存在問題及時指出,使護士加深印象,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2.2.4 對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洗胃機,呼吸機,除顫機,電動吸引器每年舉行2次以小組為單位的急救技能比賽。由小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培訓,并設立獎勵。這樣大大提高了護士的積極性,同時又鼓勵和培養了護士間的團隊協作精神。
2.2.5 新護士包括見習期護士實行一對一的帶教:由年資高的護士跟班帶教, 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理論聯系實際式的講解,讓新護士帶著問題看書、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訓
2.3.1 出診電話接聽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導致時間花在找地點上,醫療糾紛就會發生.護長專門為如何接聽出診電話設立課題培訓,使護士接聽出診電話時更有條理。
2.3.2 保證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的物品及藥品的齊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題,護長對出診箱、氣管插管箱及救護車上的氧氣瓶實行封條管理,并實行小組負責制,小組長負責組員的培訓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證物品齊全無過期,并記錄在冊,護士長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護士對救護車上的儀器掌握的程度。
2.3.3 現場危重患者搶救時醫護1對1的情況下,對護士的要求更高,根據醫生的反饋及翻閱出診單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抓重點地培訓,例如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應以立即進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適當的氣道管理為主,而非先使用藥物[1]。通過培訓使護士懂得如何與醫生進行溝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流程,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對需長時間轉運的患者特別是山區道路轉運危重病人時更要做好轉運前、轉動中對策的培訓[2],使患者安全轉運,減少醫療糾紛。
篇4
1.1課程定位
急救護理屬高職護理專業職業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操作技能復雜等特點,是在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基本疾病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其綜合應用知識、快速發現與判斷問題并以嫻熟的技能解決問題能力的一門專業課程。
1.2能力目標
通過對崗位及工作任務調查,分析確定了本課程培養的能力目標[2],即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
1.2.1專業能力
具有多科急癥一般護理能力;有較好的判斷能力,思維敏捷,具備疾病初步判斷、分診能力;掌握常用急救護理技術操作技能及院前、院內各種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及搶救流程,掌握常用急救設備的使用方法;熟悉院前救護,院內急診救護、重癥監護的主要任務和特點,明確常見重癥監測指標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能有效配合醫生進行各類搶救;能協助有關部門進行災難救護;能運用專業知識對患者、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爭分奪秒搶救的意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突發事件能夠沉著、穩定、有序進行工作;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及一定管理能力。
1.2.2社會能力
具有一定社交和應變能力,有良好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工作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交流與協商能力;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
2 課程整體設計
2.1課程設計理念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出發點、工作項目為載體、技能項目訓練為主線、完成項目任務為教學目標[4]。為此,確定急救護理課程設計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務引導教學,以情景化教學為手段,以學生演練為主、教師講授及演示為輔設計和實施教學。
2.2課程內容選取與安排
急救護士的主要工作內容為:院前救護、預檢分診、急診科救護及重癥監護。急診科救護是在院前救護基礎上進一步救護,重癥監護是在急診科救護基礎上強化監測救護。遵循臨床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務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院前急救護理、急診預檢與分診、急診觀察與護理、危重癥搶救、急診一般監護等工作任務為載體,設置4個學習情境,17項工作任務(其中3項為拓展或選學項目)。學生通過完成由簡單到復雜的工作任務,達成該課程學習目標。
2.3教學內容組織與實施
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在校內實訓基地仿真環境下開展設計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啟發討論式教學等,在校外實訓基地真實臨床環境下開展觀摩教學。每個教學任務都模擬真實工作情景,按照“教學做一體化”形式組織教學。在完成每個教學任務后,學生既掌握了相關工作技能和知識,又鍛煉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查閱資料和口頭表達能力。
2.4教學模式與方法
2.4.1教學模式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將實際工作過程所需技能、要求、標準融入工作任務,以學生達到臨床實習要求為標準,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學生在真實(醫院)和仿真(實訓室)工作環境下對救護工作有了感性認識,了解了救護工作的環境,感受了職業氛圍。任務驅動:將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結合起來,將知識、技能整合排序后開展教學,為將來勝任崗位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項目導向引導:急救護理課程采用行動導向、基于工作過程方法進行設計,整個學習領域由若干個學習情境組成,學生完成一個教學模塊就能掌握一項專項技能,教師采用一體化實訓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相應操作技能。
2.4.2教學方法
引導文教學法:課程所有項目任務均有學習情境計劃書,作為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展學習的引導文。引導文教學法[5],又稱引導課文教學法,是“借助于預先準備的引導性文字,引導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引導文的任務是建立項目工作與其所需知識、技能間的聯系,讓學生清楚完成任務應該知曉哪些知識、具備哪種技能等。學生通過閱讀引導文,明確學習目標,清楚了解應該完成什么工作、學會什么知識、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導文指引下,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獲取有效信息,制訂、實施、評估工作計劃,避免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弊端,使學生在不斷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協調關系。頭腦風暴教學法:頭腦風暴法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會產生新觀念或激發新設想,其核心是針對問題讓所有學生在自由愉快、暢所欲言的氣氛中交換想法,激發創意和靈感,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它適用于創造性思維培養與疑難問題解決,特別適用于案例分析。在急救護理“預檢分診”項目任務中使用該教學方法,通過對各種不同案例分析和講解提高了學生參與熱情,保證了課堂教學效果。圖示法:急救護理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講究時效,時間就是生命,為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急救護理思維和行動特點,教學中大量采用臨床實踐工作流程圖、操作程序圖、救護流程圖等開展教學,使復雜的工作內容變得直觀易于記憶,促進學生行動能力的提高,增強其學習成就感。情境教學法:營造高度仿真的職業情境,學生根據教師講授、演示,模擬醫院工作過程進行嚴格訓練,按操作規程完成各項護理技能操作。如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救護”教學中,利用模擬ICU病房,營造真實臨床情境,完成心電監護連接,講述呼吸機使用方法,通過情境教學,學生較好地理解了ICU的設置及管理,培養了臨床思維。案例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選取病例進行教學,如在“常見急性中毒的救護”教學中,精選一例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病例,使學生認識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臨床表現及急救原則,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效果。討論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集體(小組或全班)組織形式,圍繞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相互啟發、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急救護理課程教學中,討論教學法可用于案例分析及“發熱觀察與護理”“疼痛觀察與護理”等內容教學中。其他教學法:講授法、角色扮演法、示教法等。
2.5課程考核評價設計
2.5.1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成績由3部分組成:單項技能操作成績(30%)、平時成績(40%)、期末終結性考核成績(30%)。平時成績包括專業能力考核、知識目標考核、職業基本素養與態度考核成績;期末考核包括項目任務考核、案例分析考核。知識目標考核:以專業能力、知識掌握、技能訓練目標為依據,實施理論與操作技能相結合的考核。職業基本素質與態度考核:在過程性考核中,設計心理素質、儀容儀表、職業素養、創新思維、紀律性、認真程度、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訓報告書寫、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指標,關注學生職業素質。
2.5.2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行業、企業、同行、督導和學生評價相結合方式。
3結語
篇5
【關鍵詞】 軍隊療養院;療養淡季;護理訓練
軍隊療養院不僅要保證廣大官兵的康復療養和疾病矯治,而且擔負著部隊戰備醫療保障,以及隨時應對各樣難以預料的突發性事件的醫療衛生保障任務[1]。因此,軍隊療養院護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目前我國護理院校大中專教育普遍未設立較系統的療養醫學理論和課程,這與療養院護理工作的實際要求存在較大差距[2],因此,軍隊療養院護理人員在職培訓工作就十分重要和必要。我們除了狠抓日常業務訓練外,療養淡季的業務訓練已經成為在職培訓的工作重點。我院自2004年以來,充分利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這段療養員入住相對較少的淡季時間,積極開展療養護理訓練工作。實踐證明,我院的培訓做法科學、合理、有效,是提升療養院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和護理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現將做法及取得的效果報告如下。
1抓好療養淡季護理業務訓練的做法
1.1搞好開訓動員,結合我院護理工作實際情況,科學地制訂訓練計劃每年10月初,通過召開療養淡季開訓動員大會,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淡季護理訓練的重要意義,激發了大家的參訓熱情,明確了訓練要求和目標。訓練計劃由護理部結合我院業務發展建設總體規劃、學科發展方向及動態,并結合該階段社會流行病學,制定出淡季護理訓練內容。做到了每年的訓練既有相同的內容,如:療養康復基本理論、護理學基本理論、療養護理常規、護理崗位技術操作、禮儀知識、優質服務規范及平戰時急救護理技術等;又有不同之處:如2006~2007年,我院淡季業務訓練根據總后衛生部下發的《關于在全軍護理戰線開展崗位技術練兵活動的通知》精神,按照軍區聯勤部衛生部的相關要求,開展戰傷救治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2008年,結合汶川發生“五一二”特大地震自然災害,就現場救護技術、各項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及災后疾病防護知識進行訓練;2009年,針對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我們對其相關防控知識進行了培訓。使訓練計劃做到既有重點,又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1.2周密組織系統綜合訓練
1.2.1分層次、全方位地開展訓練通過深入開展軍隊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戰斗精神、職業道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護理人員愛院敬業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改進和加強護理隊伍作風建設。堅持以《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療養技術常規》、《療養康復護理學》、《戰傷救治規則》和《療養服務規范》作為業務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操作訓練的依據,進行護理禮儀、優質服務規范、保健療養護理、療養康復護理及療養院常見急危重癥的搶救技術等專業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訓練,努力提高護理質量。在此基礎上,對初級護士主要進行各班工作程序、護理規章制度、崗位職責、“三基”等基礎培訓的學習,以此奠定扎實的工作基礎。護師的培訓重點是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急救護理技術水平,力爭能熟練掌握常見老年病的療養康復護理知識和健康教育水平、常用療養康復護理操作技術以及學習相關的邊緣學科,如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美學等,逐步培養撰寫論文的能力。具備主管護師及以上資歷的護士除全面掌握常用基本護理技術和平戰時急救護理知識外,還應培養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能力和指導復雜、疑難的急救護理技術操作的能力,熟悉老年人急危重癥的急救護理程序,并能較好地組織安排護理人員配合醫師做好急救工作和具備開展科研課題研究的能力。擔任行政職務的護士長除進行相應職稱的業務訓練外,還要進行以護理行政管理、護理業務管理、護理管理新理念等為內容的培訓,著力提高護士長隊伍的組織管理能力,強化護士長工作的獨立性、規范性和科學性。
1.2.2采取多形式和多渠道相結合的訓練方法訓練中,主要采取全院集中訓練、科室分組訓練與個人自主訓練相結合的形式。全院集中訓練采用由各科護士長輪流進行專題授課,主要講授療養康復、護理服務規范、臨床常見疾病的病情觀察、護理及急救知識、醫院感染管理、流行病學相關知識。每次授課均做成多媒體課件,長期放在院局域網上供大家交流、學習。我們還定期組織收看“全軍護理新業務、新技術遠程教學講座”及聘請療養護理專家進行業務授課。操作訓練主要是通過在全院選出3~4名業務訓練尖子,每人負責一項操作規范程序,統一在全院進行現場演示,并和其所在科室護士長一起負責該項操作的全院指導工作。各科室內還成立互幫小組,在護士長組織下實施訓練,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充分發揮骨干的傳、幫、帶作用。戰傷救護訓練主要在播放影像教材的前提下,結合我院實際情況,進行心肺復蘇術、通氣、止血、包扎、固定及轉運等常用護理技術訓練。急救護理訓練主要模擬急救現場、急救過程中涉及組織、醫護配合、吸氧、輸液、心電監護、護理記錄等急救技能操作和急救設備操作等內容。根據各科室的工作性質,我們還有計劃地安排療養科護士和門診部護士進行交叉輪訓。護理禮儀培訓以收看中國人民大學金正昆教授的《現代禮儀》系列講座和現場示范講解為主。同時還分批組織護理人員到鄰近星級賓館學習服務禮儀,觀摩本市舉辦的職業技能比賽。根據我院的客觀條件和工作需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有計劃地選派護理骨干外出參觀、進修、專科培訓學習或參加軍隊護理專業學術活動。外出參加學習的同志以授課的方式將所學到的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進行介紹,有力地帶動了護理隊伍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以保證取得滿意的訓練效果。
護士長培訓主要是學習有關護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維,以便了解護理管理新進展,掌握一定的護理管理知識和方法,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通過安排護士長進行短期的脫產專科進修,定期舉辦護士長培訓班,召開護士長經驗交流會等方式,針對新形勢下護理隊伍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相互交流管理經驗、心得體會。為著力提高護理隊伍的科研素質,近期我們成立了護理科研小組,積極探索可行的護理科研課題。
1.3進行嚴格的分階段考核、驗收和評價每年3月下旬至4月份,按照訓練計劃和要求,根據護理人員的職稱、職務制定考核標準,對各級護理人員分階段檢查訓練計劃落實情況,進行考核、驗收和評價。每次考核成績均與年終評功評獎、晉職晉級掛鉤,并對成績優秀的護理單元及個人予以表彰,極大地激發了全院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愛崗敬業精神。
第一階段是基礎理論知識考核:主要就本年度療養淡季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組織統一考核,考場紀律嚴明,嚴禁作弊行為。第二階段是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由主管護師及以上的人員組成評委,對每一位護理人員進行逐項護理技能考核,并分別確定各項的個人名次和護理單元集體名次。第三階段是及時做好訓練工作總結,找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并予以糾正和改進。最后對每名護理人員的各項考核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并評選出訓練尖子和優秀護理單元。第四階段是利用每年的“五一二”國際護士節,組織各護理單元業務訓練尖子,向院領導、專業人員進行業務技術比武和禮儀表演匯報。在我們自己的節日里,向全院展示“白衣天使”的風采。
2效果分析
通過療養淡季進行的護理業務訓練,提高了全院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提高了在平戰時緊急情況下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急危重癥的搶救技術水平,護理綜合保障能力得到較大提高,使每一名護士都擁有了更好的職業修養和更專業的禮儀規范,從外表到內涵修養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訓練中人人參訓、個個達標,參訓合格率達到了100%。通過訓練,還激發了護理人員愛崗敬業,以療養院為家、視療養員為親人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服務水平。
由此可見,療養院利用療養淡季開展護理業務訓練的做法是科學、有效的,是提升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和護理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這必將為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維護官兵和老干部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高飛,李麗.軍隊療養院聘用護士業余時間的半軍事化管理[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9):519-520.
篇6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 急救 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是外科創傷中最常見而且最嚴重的一種損傷,病死率高達70%~80%[1]。常見的原因以交通事故傷為主,其次是意外墜落、人身傷害等諸多方面。其特點是病情危重,復雜多變,并發癥多,死亡率高。因此,做好早期復蘇是搶救成功的關健。我院急診科自2002~2005年搶救90例重型顱腦外傷病人,針對性地采取一系列搶救和護理措施,取得較好效果。現對救治及護理體會進行小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顱腦損傷90例,男76例,女14例,年齡3~65歲。其中閉合性63例,開放性27例。所有病人均經頭顱CT檢查確診。顱內血腫60例(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腫12例),腦挫裂傷28例,腦干損傷2例。伴有不同程度昏迷35例。急救搶救無效死亡7例,占7.8%,搶救成功率為92.2%
1.2方法
1.2.1做好急診接診工作 顱腦損傷患者病情重、變化快、發展迅速,常同時伴有合并傷、多發傷,治療復雜,護理困難。傷員到達急診后,由豐富臨床經驗的高年資護士擔任接診,能充分掌握病人的全身狀態,詳細了解受傷情況和時間,全面檢查有無合并傷,能分清主次,仔細觀察,為醫生提供鑒別診斷的依據,使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護。
1.2.2 意識狀態的觀察大多數顱腦損傷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且反映病情程度)[2],了解顱腦損傷后病人的意識狀態及其變化情況,可指導救治方法的實施。可通過對話、呼喚、給予適當刺激、各種反射等,來判斷病人的意識狀態。
1.2.3 生命體征的觀察依次測量呼吸、脈搏、心率、血壓和體溫。同時進行包括心電等多參數生命體征監護。根據生命體征情況判斷病情變化。
1.2.4 瞳孔的觀察瞳孔變化對顱腦損傷有重要臨床意義。正確判斷雙側瞳孔的形狀、大小及對光反應等,是快速了解顱內病變的最直接方式。掌握觀察瞳孔變化的方法,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有助于進一步判斷病情。通常1~2小時觀察1次,必要時15~30分鐘觀察1次,并準確記錄,發現變化,立即通知醫生。
2.急救與護理
及時有效的急救,不僅可使某些致命性威脅得到緩解,也為進一步的治療創造有利的條件。急救措施必須做到迅速、果斷、準確、有效。并按“血通、氣通,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常采取一給氧、二通道、三配合、四置管、五皮試的急救護理程序進行。必要時頭部放置冰帽,以減少腦細胞耗氧量,并放置導尿管并計量。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通氣和充分給氧是急救過程中最基礎、最主要措施。有效的預防腦損傷早期的腦缺血缺氧,將有助于救治的成功[3]。將病人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腔內的嘔吐物,以免窒息。顱腦損傷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喪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動排除,血液、腦脊液嘔吐物可流入呼吸道。因此,必須盡快用吸痰器吸出口腔、鼻咽部和氣管內的血塊及嘔吐物,如有呼吸梗阻應早期氣管切開,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梗阻,增加有效氣體交換量,改善腦缺氧狀況。有資料提出[4],病人到院后5分鐘內急診護士應完成清理呼吸道、吸氧或氣管插管的任務,同時根據患者呼吸情況調節給氧流量。
2.2 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及時建立靜脈通道,有利于準確、有效、快速地使用急救藥品。并可同時進行抽血作血型鑒定、交叉配血和血氣分析。病人在到達醫院后,應爭分奪秒,迅速用14~16套管針進行靜脈穿刺,穿刺困難者,應行靜脈切開置管。并作好中心靜脈置管準備,并根據測壓控制輸液量,防止循環負荷過重,加重腦水腫及急性左心衰竭的發生等。同時,另建一靜脈通道使用,根據病人病情應用脫水劑,及腦細胞活性劑。顱腦損傷的病人常因腦組織的出血或水腫,以致顱內壓增高,甚至發生腦疝。脫水藥常用20%甘露醇,根據病情及醫囑確定脫水劑的用量,4~6小時1次。并上留置尿管并計量。必要時申請足夠的血液成分待手術時用。
2.3減少出血、防止感染頭皮撕裂傷或開放性顱腦損傷及動、靜脈傷時均可發生嚴重失血,并因此威脅傷員生命或失去進一步手術的機會。單純頭皮出血可加壓包扎止血;應剪短傷口周圍頭發,并用灑精擦凈,注意勿使酒精流入傷口;傷口不沖洗、不用任何外用藥;外露的腦組織周圍可用紗布卷保護,以防受壓,外加干紗布適當包扎。若傷情許可宜將頭部抬高以減少出血量。急需手術治療的病人,剃去頭發,作好各項術前準備與記錄。
3.結果
90例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急診科護士在緊急搶救護理中,對傷員進行快速、準確地配合治療,全身癥狀和失血量的評估,傷情種類和程度判斷等。護理措施除采取開放氣道,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等急救技術外,還進行轉運、監護、搬動傷員,動態觀察監護傷情與應急處理,忙而不亂,配合默契,提高了搶救成功率。
4.討論
顱腦損傷的急救護理,是現代急診護理中重要組成部分。在重型顱腦損傷的救治過程中,護理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要求做到“及時、快速、準確”判斷和處理病人。護理人員的積極主動參與,細致觀察病情,周到的認真護理,是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減少并發癥的關鍵。現代護理急救的發展,要求護士全面掌握創傷專科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只有積累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及熟練的護理技術操作技能,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才能安全使用現代化儀器、設備,才能具備獨到的急救意識和觀察能力、高超的急救技術和快速敏捷地協助醫生評估隱蔽性傷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小紅,劉小艷.重型顱腦損傷并發肺炎的機制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0,14(4):151.
2.吳鐘琪.醫學臨床“三基”訓練護士分冊[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
篇7
資料與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齡35~85歲,平均60歲;發病至接診時間20~60分鐘;臨床表現為胸骨后和心前區劇痛、胸悶、胸部壓迫感伴冷汗;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8例,廣泛前壁15例,前壁10例,后壁7例。50例患者中,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區疼痛、胸悶、瀕死感;26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煩躁,出汗等癥狀;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為主要表現17例;10例患者出現腹痛,惡心,嘔吐,消化道癥狀發病。
急救護理:⑴緊急出診:接到120電話后,醫護人員根據呼救者來電描述病情迅速出診,做好用物準備,5分鐘內出車。⑵急救車出發后,醫師再次與患者家屬聯系,確定位置,指導患者和家屬進行自救,并且立即驅車達到現場;囑咐患者或家囑必須立即停止一切活動,平臥休息,并讓患者家屬在方便找到的地方等候接車并保持電話的開通以便隨時聯系。⑶到達現場時迅速檢查患者的反應、呼吸、心跳、血壓等生命體征。急救措施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首次心電圖做出。再根據病情決定吸氧、輸液、現場心肺復蘇。⑷現場急救迅速評估病情,患者取平臥位,醫護協調合作,立即予心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者,立即采取搶救措施。①患者絕對臥位休息,以減少心肌耗氧量,如患者煩躁不安,遵醫囑給予肌內注射或靜推地西泮10mg。應用心血管活性藥物,適當補充血容量,胸痛10分鐘未緩解者按醫囑給予鹽酸哌替啶或嗎啡,但要注意患者的反應和呼吸等生命體征,血壓>90mmHg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2]。②給氧或機械輔助通氣,由于吸氧能改善心肌缺氧,所以首先是讓患者得到充足氧氣。一般采用鼻塞或面罩給氧,氧流量3~4L/分,濃度40%左右。為此在每部救護車中都配備有氧氣筒,這不但讓患者能連續安全得到充足氧氣,而且攜帶方便。大多數患者得到補充氧氣后,胸痛能有所減輕。若患者呼吸無效或呼吸停止,立即予氣管插管接簡易呼吸機輔助呼吸。院前急救用藥是執行醫生的口頭醫囑,護士要口頭復述1遍,無誤后才能準確地執行用藥,用完藥物的空安瓿必須保留,以便在搶救完畢后兩人核對。⑸在現場搶救工作中,靜脈穿刺是最常用的搶救技術,能否快速的建立靜脈通路對搶救患者生命尤為重要。因此,直接用淺靜脈留置針在上肢近心端或頸外靜脈穿刺,必要時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路。這樣能在院前的搬運過程中,確保靜脈通路通暢,又能及時靜脈用藥及調整輸液速度,保證短時間內輸入藥物或液體,防止滲出。⑹疼痛護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現、最突出的癥狀,疼痛可增加心肌耗氧,擴大心梗死范圍,繼而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因此可遵醫囑給予鎮靜及鎮痛針。⑺心理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疼痛劇烈會產生緊張、恐慌和煩躁等心理反應,這些反應與病情之間會形成負反饋的惡性循環。醫護人員應積極的安撫患者及家屬,是搶救成功因素之一。在救治過程中,動作敏捷、輕、穩,操作技術熟練,給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讓患者對能成功醫治疾病充滿信心。
轉運:⑴轉運程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初步急救處理,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應立即將患者安全護送回院進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重視途中安全轉運。⑵轉運前的準備:①做好解釋,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嚴重性,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隨著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護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潛在著法律問題。醫護配合詳細說明轉運途中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等意外危險發生,取得患者與家屬理解和配合,并在轉運知情同意書上簽名。②及時與有關科室取得聯系,報告有關病情,為進一步院內急救做好準備。⑶轉運途中護理:①將患者平穩地置于擔架上,避免過多搬動,避免患者用力,系好安全帶。②保持各管道通暢,維持有效靜脈通路,以防氧氣管扭曲或脫落;機械輔助通氣者,防止氣管導管脫出,同時密切觀察簡易呼吸機頻率及潮氣量。③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面色等的變化,警惕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心搏及呼吸驟停等發生,一旦發生,及時予相應處理并記錄。④救護車快速平穩、安全,報警音量盡量調低。⑷嚴密院前、院內交班制度:出診醫護人員與值班人員詳細交接患者初步救治過程、途中轉運狀況、正在輸注的藥物輸注速度及各管道連接情況,以保證患者治療、護理連續性。病情危重者直接送ICU。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以后,如果溶栓時間越早,就會使患者冠狀動脈再通率越高,病死率也就會越低,但是許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就因為延遲了溶栓的時間,從而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和增加了患者在醫院內治療的時間。由此可見,越早對患者進行溶治療,就可以為患者爭取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3]。提倡開展院前急救溶栓,可減少患者轉送和在醫院內耽擱所費的時間。患者到達前與相關聯系好,做好溶栓準備,到達急診科時可直接溶栓。
結 果
安全送回醫院,成功救治45例,當場死亡5例,原因為對疾病不了解,患者或家屬誤認為是一般疼痛,盲目在家用藥,延誤急救時機,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是直接關系到其存活的關鍵因素。急救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及精湛的護理技術,注意觀察心肌梗死的不良反應,應迅速而準確的對病情進行評估,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如采取合適,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正確給藥,加強心理護理等,保證患者基本生命支持,安全轉運,在轉運途中做好監護,對減少梗死面積減少并發癥減少病死率非常關鍵。各病種急救規范對提高急救質量、降低死殘率、減少各類醫療糾紛在急救醫療中是很有必要的[4]。因此,堅持對急診醫護人員定期進行急救知識培訓,提高急救意識和急救水平,同時定期進行急救基礎知識和技術操作及急救藥物知識的考試,以便督促學習,鞏固知識,從而確保搶救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廖樹盛.院前急救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分析[J].右江醫學,2009,37(4):473.
2 劉偉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J].實用醫藥雜志,2009,26(11):39.
篇8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急救護理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27-02
近年來我們根據急救護理學專業的特點和現代護理人才培養的需求,在急救護理學課程教學中大膽探索,積極開展案例教學,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案例教學法即以案例,即病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而急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現代護理注重以患者為生理、心理健康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和嚴守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兩大基本點。在護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上述兩方面的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只有把整體護理理論與具體病例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突發事件的各種方法,從而形成急救護理理念,在臨床工作中才能做到有條不紊、應對有效的策略。本文以急救護理學,探討案例教學法的一些體會。
一、對象
調查對象為高中起點高職職護理班學生,進行隨即分組,分別取出兩個班學生。其中對照組 為2009級學生,共58人,實驗組為2010級學生,共58人。兩組學生均為高中畢業生,高考后正常招入,使用的教材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癥護理學》教材。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案例教學法,即在大部分章節采用病例導入。講授前兩組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相同,教學的學時也相同。
二、實施方法
對兩組學生分別采取傳統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
1、傳統講授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講授法,即每一章節按照課本上的順序按部就班進行講解。大部分采取講授法,講授過程中重點突出,條理清楚。
2、案例教學法
實驗組采取案例教學法。
(1)病例選擇
病例選擇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授課效果。選擇的病例越典型,涵蓋的內容越豐富,越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 的理解、掌握、記憶和融會貫通[1]。臨床中病人的病情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所以病例一般也可以隨著病情發展變化,這樣的病例還可以達到一個融會貫通的效果。例如,在講到休克這一章節的時候,筆者借鑒了這樣一個案例。
患者周某某,女性,49歲。主訴:嘔血、排黑便3天。現病史:3天前嘔吐鮮紅色血,1-2次/日,每次約30-50ml,無血塊,排黑色稀便及暗紅色血便,1-2次/天,約100-150ml/日,伴頭暈、乏力,上腹輕度悶痛不適,未治療。入院前4小時,再發嘔吐鮮紅色血數次,總量約1000ml,伴頭暈、乏力、心悸、出冷汗,由120急送入院。2年前外院診斷“肝硬化”(具體不詳)
體格檢查
T:38.9℃,P:116次/分,R:22次/分,BP:40/20mmHg,昏迷狀態,被動,全身皮膚粘膜蒼白、黃染,皮膚濕冷。雙肺呼吸音清,無干濕性羅音。心率116次/分,律齊,無雜音,脈細弱。腹平軟,上腹腹壁靜脈曲張,腹部壓痛、反跳痛等無法判斷,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約9次/分。肌力、肌張力正常。
輔助檢查
急查心電圖:竇速;血常規:Hb 42g/L;急診8項:BUN 8.16mmol/L,Cr 182.6umol/L,鈣1.88mmol/L,陰離子間隙27.36mmol/L,CO2結合力6.88mmol/L; P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42.4秒,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56.2秒,INR(國際標準化比值)4.9。
問題:①該患者醫療診斷是什么?
②你認為該患者最關鍵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③列舉出該患者急救護理措施有哪些?
(2)學員準備
一般情況下提前一周把病例發到學員手中,或者采用上次的病例根據病情繼續觀察治療。例如講到休 克這一章節時,先講休克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急救與護理的內容講完之后,講這樣的一個病例發到學生手中,教師對病例進行重點引導,然后將學生8~10人一組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回去后進行分開討論,教師不予干預。針對休克這一章中的病例,學生已學過外科護理學中休克這一章節,有一定的醫學基礎,但關于病人的搶救意識有一定欠缺,可以通過圖書館或計算機查詢資料,教師注意強調重點是急救方面知識,而非照本宣科,要結合病例分析,特別要注意關注病例中患者目前最緊急的情況,最危及生命的臨床表現是什么,從而進行最緊急的救治與護理。
(3)小組集中討論
教師有重點的講述休克這一章的內容,留下20分鐘的時間針對上周的病例進行討論。各個小組派出代表,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培訓者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時的發言和討論是用來擴展和深化學員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的。然后培訓者可以提出幾個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和處理方式,組織各個小組對這些問題和處理方式進行重點討論。這樣做就將學員的注意力引導到方案的合理解決上來。對于正確的答案教師給與鼓勵,錯誤的答案及時指出并提供論據,有爭議的問題展開各個小組共同討論。例如對于上述病例中學員對于病人的搶救有的認為最關鍵的是找到止血位置進行止血,有的學員認為是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快速補充血容量是首要措施。教師在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要告訴學生急救護理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救命在前,治病在后,生命第一,保護重要臟器”。在這個理念的引導下,針對患者病情進行有目的的救治。而在對病人進行救治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患者目前是在院外,具備搶救設備,血容量不足是目前最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對患者的救治可以找到止血點快速止血與補充血容量同時進行。引導學生把具體病例與急救護理理論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學會從典型事實中概括理論觀點, 達到“就案論護”、“以案促學”的目的[2]。
爭議性較大的問題留下讓各個小組下課后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同學或其他任課老師的方式在下一次上課進行解決。教師對于小組討論可以進行適當的獎勵,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學的能力。
(4)總結階段
在小組和小組集中討論完成之后,培訓者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員自己進行思考和總結。提高學生的臨床判斷能力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時準確的搶救措施能力。
三、結果
期末理論考試題型包括單選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另設一個病例分析題,要求學生寫出醫療診斷、處急救則、護理診斷及最關鍵的護理措施。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同一試卷,閉卷考試。實驗考試采用模擬情景考試。
2組學生的平均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兩班學生期末理論成績
組別 例數(例) 平均成績
t P
對照組 58 68.73±12.60
2.29
實驗組 58 73.34±9.21
從表1可以看出,t=2.29,P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平均成績優于對照組。
2組成績優秀人數比較采用x2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2組成績優秀人數比例比較[n(%)]
分組 例數 優秀 x2
P
對照組 58 3 4.85
實驗組 58 11
從表2可以看出,X2=4.85,P
四、討論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舊的教學思路輕備課、重授課,上課時教師習慣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其結果是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是昏昏欲睡。而且急救護理學這門課程一般是在第四學期講授,學生都有了一定的醫學知識,如果純碎的講授,學生容易疲勞,認為是學過的知識重復的講解,沒有興趣,費時費力。而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通過討論,小組學習等方法,既把以前的知識加以復習,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在認識到自己不足的情況下,學生會更有興趣的主動學習,使學習的過程從被動變為主動。傳統教學法使學生得到的是較抽象的、較生硬的知識,學了以后記不牢,也不能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遷移到臨床工作中。案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判斷、討論、總結;自學有關理論知識,收集有關案例資料,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并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如果僅僅只有教師講,而不注重學生的情況,那么教師就僅僅是一個授業者了,而學生的情況一般我們常用提問或考試的方式了解。提問僅是某個問題的反應,不能反應學生全面知識的掌握情況。考試又費時,增加學生的負擔,頻繁的考試還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通過案例教學法這種方法教師能夠時刻掌握著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思路,對于教師的知識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案例教學法的注意事項
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要有駕馭所教課程理論知識和案例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合理的使用 案例,要善于啟發學生思考,突出重點,以培養學生 的能力為主。其次,在實施案例教學過程中,要緊扣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來選擇合適的案例適時導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三是案例教學法要與理論講授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篇9
[摘要]目的 通過對具體生動的救護場景的模擬演練,培養婦產科醫護人員的救護意識,規范專科急救能力。方法 模擬婦產科的常見急危重癥病例,開展急救演練,即采用確定內容、制訂計劃、擬訂演練方案、角色配置、現場實景模擬實施急救,演練結束后進行分析、總結。結果 婦產科醫護人員專科急救技能、搶救配合意識、綜合能力、整體協調能力均較演練前明顯提高。
[關鍵詞]急救演練;專科急救;搶救配合;綜合能力;協調能力
婦產科工作繁忙,急危重癥多,往往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涉及學科眾多,如不能實施迅速、有效的救治,必然危及母子兩條性命。為提高婦產科醫護人員的應急綜合能力和搶救技術水平,規范危重病人救治流程,加強協調配合,確保患者安全。急救領導小組按照醫院臨床護理搶救預案與流程,以婦產科常見急危重癥病例,模擬具體生動的救護場景,進行專科急救演練,培養婦產科醫護人員的救護意識、搶救配合,規范專科急救能力。同時通過開展演練查找搶救預案存在的不足,檢驗參加演練人員的技術操作、制度執行、溝通協調、設備物資準備情況;普及搶救知識,提高醫護人員對搶救預案的掌握。經過一年的培訓與演練,醫護人員的專科急救技能和綜合能力顯著提高。
1.一般資料
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婦產科的7個科室共組織了6次模擬急救演練,每次院長、副院長、醫務部主任、質控辦主任、護理部主任、院感辦主任、臨床科室主任和護士長以及演練科室的醫護人員全部參加。演練的病例為產后大出血1例、羊水栓塞1例、宮外孕失血性休克1例、子癇1例,新生兒重癥轉運1例、過敏性休克1例。
2.方法
2.1由醫務科、護理部統一安排部署,大產科和大婦科系統分別成立了急救演練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擔任正、副組長,組員分別由科室高職稱人員和科室骨干組成。科主任及護士長根據科室常見急危重癥特點,制定演練內容、計劃,擬訂模擬急救具體方案、腳本及人員角色配置,最后由科主任、護士長組織實施。
2.2急救演練實施步驟
2.2.1學習培訓
急救演練方案確定后,組織全科人員培訓相關理論知識、急救技能以及醫護人員搶救狀態下心理素質的培訓。制定急救演練流程及考核標準,確保培訓有效。
2.2.2人員角色配置
由工作人員扮演病人家屬,模型人扮演病人或醫生、護士扮演病人。科室急救小組成員5名,相關科室工作人員各1名,如產房、新生兒科、手術室、檢驗科、血庫、B超室、心電圖室。
2.2.3演練過程
演練由科主任與護士長主持,整個演練過程、項目、內容、實景與臨床搶救盡量一致。①當班護士甲接聽呼救電話后,立即呼叫急救小組成員,護士乙迅速準備急救藥品,啟動搶救儀器、設備,調好參數,處于使用狀態,搶救物品床邊定位放置,電梯口等待病人。病人人科后,護士甲定位于病人床頭右側,負責維護氣道的通暢,吸氧,協助醫生胸外心臟按壓,連接心電監護儀,胎心監護儀;護士乙定位于病人床尾左側,迅速建立有效靜脈通道,抽取血標本,用藥,輸血,導尿,術前準備等;護士丙定位于病人床尾負責觀察心電監護、藥物準備及記錄和對外協調等;醫生按照ABCD法則進行急救處理。②若病人病情嚴重,立即呼叫急救專家組,通知相關科室協助,通知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科人員就位,開放綠色通道,報告急救領導小組,在急救專家組負責人的指揮下進行搶救。整個搶救過程按急救演練步驟進行,歷時30~40min。
2.2.4分析總結
演練結束后,全體人員進行討論分析、肯定成績、查找問題。最后,由急救領導小組對模擬演練進行總結。
2.2.5全員培訓
在總結分析基礎上,由急救小組再次演練,確保流程規范完整、定位科學合理,配合默契,成功展示婦產科急救演練過程。隨后,科室所有醫護人員均按照此流程進行急救演練。
2.3演練考核
急救演練結束后,由醫務部主任、質控辦主任、護理部主任、院感辦主任及科主任、護士長根據考核標準對參加急救演練醫護人員的基本操作技能、正確程序與操作時間、綜合能力進行考核。包括常用急救技術:氣道開放、心電監護、靜脈穿刺、徒手心肺復蘇等;專科技術:胎心監護、宮腔填塞、徒手剝離胎盤、新生兒氣管插管、后穹窿穿刺等。綜合能力包括:分工明確、定位合理、動作迅速、程度準確、醫護配合、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等,還有對溝通協調能力、院感控制及科室設備物資準備進行評分。
3.實施效果
3.1識別正確,診斷準確
通過對婦產科全體醫護人員一年多的專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與專科急救演練,其急危重癥的識別診斷能力大大提高,為搶救爭取了時間。
3.2快速反應
專科急救演練規范和簡化了急救流程,在緊急情況時可以快速反應,縮短發病至搶救的時間,對于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3.3沉著果斷
急救演練實施后,醫護人員在急救狀況發生時可以做到臨危不亂,有條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資源,對病情定性果斷,行動果斷。
3.4及時評估
在婦產科急危重癥的搶救過程中,正確評估患者病情變化是至關重要的,模擬急救演練提高了醫護人員觀察病情,評估病情的能力,保障了搶救的及時和成功。
3.5關注患者
專人負責時刻關注患者,安慰患者,體貼患者,滿足患者需求,提供心里護理、生活照顧,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
4.實施體會
4.1模擬急救演練使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規范化,程序化。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及時發現或預見性發現病情變化,果斷應對,默契配合與協調,整合了多項急救操作和專科操作于一體,提高了醫護人員臨床急救水平和綜合素質及應對能力。
4.2組織縝密
①醫院急救系統由急救領導小組、急救專家組和急救小組三級組成。領導組由業務副院長、醫務部主任、護理部主任、質控辦主任組成。專家組由婦產科主任、相關科室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組成。急救小組由科室一線、二線值班人員及護士長組成。②對危急重癥患者迅速組織實施有效的搶救,經常需要相關科室會診,會診人員必須10分鐘到場。化驗、檢查、輸血等優先進行,確保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最短時間內實施搶救手術。③急救演練的實施加強了急救現場的組織管理,使救護中物資充足,層次分明,任務清晰,有效地維護了急救環境,保證急救的有效進行。
4.3專科急救演練提高了護士急救技能、整體協調能力和綜合能力
婦產科護士每天面對的是發病急、病情危重且復雜的病人,其工作量大、風險性高,而系統學習和訓練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開展專科急救演練使婦產科護士系統、完整地體驗與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充分體現了演練的直觀性、實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全面提高婦產科護士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協調能力。參加模擬急救演練護士隨著演練次數的增加,其技術操作時間逐漸縮短,操作熟練程度及綜合能力考核評分逐漸提高。
篇10
【關鍵詞】高熱驚厥;急救;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197-02
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病之一,由于小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極易引起高熱驚厥。高熱驚厥多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傳染病初期。當體溫驟然升高時出現的驚厥,大都呈良性過程,無后遺癥[1]。但是,有些高熱驚厥,尤其是復雜性高熱驚厥,可造成缺氧性腦損傷,與癲癇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大量臨床研究證明,小兒高熱驚厥發病率為3%-5%,復發率為30-40%。我科責任護士采用通俗易懂的講解及示范操作的形式對患兒的父母實施階段性的健康指導,使家長掌握了高熱驚厥的發病機理、治療原則、預后、家庭護理等知識,使家長對疾病有初步了解。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高熱驚厥患兒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個月-7歲。抽搐誘發體溫
2 健康指導
2.1 入院指導:50例高熱驚厥患兒均經急診室直接收入病房予以安乃近滴鼻或復方氨林巴比妥肌肉注射退熱、吸氧等處理,操作結束后,家長因患兒突如其來的抽搐發作,存在緊張、焦慮、擔憂等情緒。責任護士應及時向家長自我介紹,并介紹主管醫生,告知呼叫的方法,向家長說明驚厥多發生在體溫上升初期,一般一次疾病過程中只發作一次,以穩定家長情緒。同時講解高熱驚厥的發病機理、治療原則、發熱可能持續的時間,使家長對疾病有初步了解。
2.2 發熱持續期指導
2.2.1 指導家長學會觀察體溫變化,識別并報告體溫升高的早期表現和體征。如患兒精神不振、怕冷、寒戰、肢端發涼、呼吸加快等,體溫每升高1℃,脈搏加快15次/min,高熱驚厥好發于發熱初期體溫驟升時,體溫上升中通常有30~60min肢端發涼的過程,這時體溫上升快,應及時測量體溫或測量脈搏是否明顯加快,結合頸部皮膚灼熱感估計是否高熱[2]。將測量脈搏的方法教會家長掌握,以免頻繁地測量體溫影響患兒休息和睡眠,引起吵鬧。
2.2.2 掌握常用退熱方法:患兒體溫>38.5℃時,就立即采取物理降溫,常采用冷敷和擦浴等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濕毛巾敷額,用30%酒精擦浴(胸腹部和腳心忌擦),用冰袋冷敷腋窩、腹股溝、頸動脈等大血管流經的地方[3]。物理降溫30min后若患兒體溫仍未得到控制,且在繼續升高,就遵醫囑口服美林或泰諾林等退熱劑,并向家屬說明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項。
2.2.3 飲食指導 給予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飲食,如牛奶、雞蛋、紅棗湯、麥片等。鼓勵患兒多飲水或選擇喜歡的果汁,不能配合的患兒就指導家長給患兒多喂水或牛奶等。
2.2.4 糾正家長的認識誤區:部分家長因害怕高熱引起腦損害或害怕體溫升高再次抽搐,在小兒體溫上升發冷時即要求冰袋降溫,或給予冷水擦身。應向家長說明發冷時應增加保暖措施,以防引起或加重寒戰,體溫上升過快,一旦四肢暖和,應立即松開衣服和被服,以利散熱,避免直吹對流風。因此建議有高熱的患兒38.5℃左右即立即給予口服美林或泰諾林降溫。若有驚厥史的患兒,還要加服苯巴比妥鎮靜劑。
2.3 出院指導
2.3.1 首次高熱驚厥發生后30-40%的患兒可能再次發作,75%的患兒再次發生在首次發作后的1年內,90%在2年內,因此,對患兒家庭做好耐心細致的宣教,讓家屬在思想上做好準備,認識到高熱驚厥復發的可能性及預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3.2 向患兒家屬示范如何保持呼吸道通暢、按壓人中穴、防止舌咬傷等驚厥的現場急救方法。
2.3.3指導家長把握服藥時機,按出院帶藥醫囑,體溫38℃左右按3-5mg/(kg體重.d)隔12h服一次,間歇短程用藥。
3 效果評價:90%家長能正確復述疾病的臨床特點、常用退熱藥及魯米那的劑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掌握抽搐時的急救辦法。所有家長均認為健康教育加深了疾病的認識,對照顧患兒有很大的幫助,受益匪淺。
4 體會
雖然高熱驚厥大多數預后良好,但2%-5%的患兒可發展為癲癇,其發病率與復發次數有關。加強健康教育,普及高熱驚厥有關的知識與適當與預防性使用抗驚厥藥藥物可減少復發以被證實。由于高熱驚厥大部分病因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時間短,但家屬對疾病的相關知識的了解十分有限,如果不有計劃的落實健康教育指導,難以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我們對50例高熱驚厥患兒家屬合理安排了健康教育指導內容,采用一對一循序漸進分階段實施健康指導,通過多觀察、多于患兒家屬交流,了解不同層次家長的教育需求,鼓勵其不懂就問,同時注重深入淺出的解釋,使家長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家長健康教育知識水平和自我護理技能,提高了遵醫行為,為積極應對疾病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文霞,陳麗,李菲.88例小兒熱驚厥的臨床觀察急救及護理,吉林醫學雜志,2006,2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