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心理咨詢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疾病心理咨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神疾病心理咨詢

篇1

今年寒假,我到我們市一所省級重點高中,與那里的心理輔導老師進行了幾次交流,從中收獲頗多。作為我省知名師范類學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謝老師,他為我介紹了很多有關于心理學前景及就業方面的知識,另我的視野再次開闊。 很多人以為心理學就是作教師,從事心理咨詢什么的。上海目前的情況是,如果你是碩士畢業,你在上海的高校不可能拿到教師崗位,你只能從事輔導員工作,在上海進入高校起碼博士學位。很多人想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從目前我國的現狀來說,單純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是不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的,除非你肯花上十年以上的精力在上海創出明堂。上海的高校目前心理咨詢的崗位已經足夠,估計在未來三年內你們畢業后很難在進入,一個蘿卜一個坑。更多的各位如果想進入高校的話,很多人都會去作輔導員。心理學目前比較好的前途是進入企業,主要包括獵頭(人才中介),企業咨詢和人力資源管理。他還為我介紹了心理學碩士畢業的工資情況。1.高校輔導員,3000,不包括獎金2.高校心理咨詢人員:2500,不包括講課費,獎金,額外收入等3.人才中介,不一定,一般說來年限越久就越是容易,5年后一般年薪大概在20萬左右,5.人力資源管理,私營企業3000起薪,外資企業大概在8000左右6.公務員收入在上海大概在3000-5000,額外收入另計7.高校教師收入據統計年薪平均在70000左右。8廣告公司,市場調查公司等收入在5000左右。目前我所知道的心理學碩士最低工資在2500元。不包括獎金。

精神疾病已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沉重負擔。衛生部的資料顯示,與精神疾病和行為障礙相關的疾病負擔占全部疾病負擔的20%,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據預測,進入21世紀后各類精神衛生問題將更加突出,并將上升至全部疾病負擔的1/4以上。此外,由于中國心理咨詢業起步較晚,僅從公益性的診所來看,機構和專業人才也極為缺乏。據星雨熱線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在中國,每百萬人口只有2.4個心理工作者;而在美國,每百萬人口就有550個心理學家。在香港的大學,平均每1000個大學生就有一位專職的心理咨詢醫生,而內地的1000多所高校中,只有30%的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機構,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沒有專職工作人員,受過心理咨詢師職業培訓的人更少。”中國的心理咨詢業處于一種供求極不平衡的狀況中,精神疾病患者嚴重超過醫療機構的容納數量,直至2004年,我國僅有精神科機構572所,病床11萬余張,精神科醫師1.5萬余名。而全國目前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數為1600萬左右。也就是說,床位和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一一對應,而是1張床位對應146個精神疾病患者,床位使用率竟超過百分之百?;谶@個供求的嚴重平衡和社會對于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的的重視,心理學的發展是極其迅速的,這很快的就帶動了心理學的培訓市場、包括心理咨詢師認證培訓和心理在職研究生等形式的教育。

 

篇2

誤區1 心理問題等于精神病

在許多人眼里,心理問題就是精神不正常,尋求心理咨詢者或者是精神有問題,或者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在道德品質方面有瑕疵。而咨詢者通常也是經過反復考慮,才能鼓足勇氣走進心理咨詢室,需要在咨詢師的反復引導下,才肯傾吐愁苦。事實上,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理問題指的是由人內在的精神因素,準確地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地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而精神疾病指的是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認知、情感、意志、行動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異常,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誤區2 心理問題要去精神科

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人,固然可以去看精神科門診。但社區的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咨詢中心、學生輔導中心以及私人開設的經國家認證的各種心理工作室等地方,都可以為需要尋求心理治療的患者提供服務。

誤區3 心理治療師可以解決各種問題

許多人認為心理治療師是個萬能的人,可以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幫助失戀者重獲愛情,幫助有外遇的人回心轉意……但是這樣的期待恐怕是要落空的。因為自己的問題需要自己解決,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主要是幫助求助者了解自我,進而發揮自己的潛能,自己做出決定,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所以說,心理治療師是一個對人的思想起引導作用的人,而不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人。

誤區4 心理咨詢能很快見到效果

心理咨詢是一個通過連續而艱難地治療,從而改變咨詢對象認知行為的過程,不可能將咨詢對象的心結一下子都打開。常見到許多人就診一兩次后,沒有達到自己所企求的效果,就會大失所望并且以后再也不去了。實際上,心理問題常與咨詢對象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有的人內心就像一座冰山,塵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動機,沒有尋求改變的決心和勇氣,沒有一個艱難的過程,是難以達到冰消雪融效果的。所以,咨詢對象必須要堅定打持久戰的決心,逐漸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誤區5 在任何情況下,心理治療師均會對談話內容進行保密

基于執業道德,心理治療師通常會對當事人的談話內容加以保密,即心理治療師未經當事人同意,不會將當事人的談話內容告訴其他人。但是,心理治療的專業保密其實是有限制的,在下列的情形下,心理治療師為了保護當事人及公眾的安全,通常無法繼續保密。

1.當個案企圖自殺或傷害自己時,心理治療師為了保護個案的生命安全,只好通知家屬或有關醫療急救人員。

2.當個案企圖要傷害他人或危害公共安全時,心理治療師為了保護個案免于犯罪,以及保護其他無辜的人免于受害,只好通知有關機構與有關人員。

3.當個案的行為涉及家庭暴力或虐待兒童時,心理治療師為依法保護受害人,以及預防家庭暴力的繼續發生,只好通知相關單位進行處理。

篇3

一、個案背景

2013年9月3日,這是我們學校13級新生報到注冊的日子,在報到注冊現場,我們發現,一位新生(女生)呆呆的坐在報到注冊現場旁的臺階上,一言不發,其入學手續由其家人代為辦理。在交談中發現,該學生名叫李某,18歲,團員,來自河南農村一個經濟困難的家庭,家里四口人,父母和弟弟,母親身體有病,需要長期服藥,沒有勞動能力。弟弟讀高中,家里的經濟就是靠父親打工每月2000多元。父女倆來學院報到也只帶了1800元,如果將全部1800元交費后,連父親回程路費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費都成問題。令我們感到驚訝和意外的是,在交談中,該學生表現極度痛苦。種種跡象表明,該學生在心理上可能有一定問題,經與家長、學生本人深談,家長、學生都說能上學,認為學生沒有心理問題,并強烈表達要在大學努力學習。經過與家長單獨的深入的交談,家長反映,李某有上進心,但因為家庭經濟一直以來相當困難,學費也沒有湊足,焦慮煩躁,憂心忡忡,又有強烈的自卑感。據此,我們認定該生為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患者,當即采取了以下處理措施:

(一)根據及時準確的信息反饋,確定工作思路,實行團隊聯動。新生入學是一個忙碌的時期,要求輔導員以其特有的職業敏感性,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準確反饋信息,學院及時介入。建立了由分管領導負責,輔導員牽頭,心理咨詢師與班主任組成的工作小組,從該生報到當天起投入工作,摸清情況,按照既要穩妥處理好個案,保護個人的隱私,又要穩定大局,保護全體同學的思路開展工作。

(二)通過綠色通道辦理該生入學手續,穩定家長和學生的情緒。由于該學生及家長均有強烈的求學愿望,結合考慮其家庭經濟困難,學院決定通過綠色通道辦理該生入學手續,穩定家長和學生的情緒,也體現學院對該生的關懷。

(三)實事求是,積極溝通,以情動人,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進而讓學生配合后續各項工作。通過持續的觀察和交談,心理咨詢老師初步判斷,該生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為了安全起見,從該生入學的第一天開始,組織其的宿舍的同學召開會議,要求室友熱情、主動幫助她。同時要求宿管員配合,使該該生在宿舍的生活能在宿管員的關看之中。并且對該生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多的指導和關懷,讓其真正感受到學院領導和老師的關懷。

二、主要問題分析

在我國高等教育向著大眾化方向邁進的過程中,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人數在增多,經濟、社會、學習、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使部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問題日益突出。

(一)繳費上學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既是巨大的經濟壓力,又是沉重的心理壓力,他們有強烈的自卑感,交往退縮,有的人因此產生心理障礙。在與李某的溝通中,她多次流露出對學費、生活費的擔憂,當老師向其耐心說明國家的助學政策、學院勤工助學制度的時候,家長及該同學緊鎖的雙眉慢慢展開。

(二)環境改變、角色轉換與心理適應障礙。由于環境的改變,新生容易出現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三、采取的對策

學院領導高度重視,輔導員、心理咨詢師和班主任,只有給予相應的幫助和心理疏導,促使其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績能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加強。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了解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樣的病更為重要。了解了她的心理特點及其成因后,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其心理建設,加強心理監護,使其心理健康發展,樹立信心,從本質上轉化,進一步提高教育實效。

(一)當學生出現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時候,應如何正確對待?在人們心目中,對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往往存在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是過分害怕和恐懼;另一種是認為可恥。正是這兩種認識,讓患者或家長不愿面對疾病,錯過治療良機,從而會使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越來越嚴重。必須克服這兩種錯誤的心理。

(二)要相信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不必害怕和恐懼。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復雜的,其療程可能也比較長,但是,一般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在治療上,比起生理的疾病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通常不容易危害人們的生命,只要正確面對疾病,增強治愈的信心,給予足夠的關懷,懂得相應的一些有關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加上有效的專業治療方法和技術,遲早會治愈的。

四、教育效果

篇4

關鍵詞:實習;醫務社會工作;精神復康;角色定位;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7-0148-04

精神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是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和工作范圍,在醫務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1]社會工作者在精神康復領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復的的不同階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可在實踐中總結精神康復類醫院社工扮演的角色,以及與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等其他角色之間的合作模式,量化醫務社工的工作范圍,并為我們日后開展的實務工作提供衡量標準和評價體系。

一、醫務社工在精神復康領域的概況

1.精神復康醫務社會工作的概念

精神復康社會工作指的是醫院圍繞醫療復康過程中而開展的社會工作,它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對病人進行心理援助,提升其自主能力,幫助病人尋找社會資源,安排病人的康復計劃,為病人提供出院轉介等工作。[2]

2.醫務社工在精神復康領域的介入情況

第一種方式是在醫院中可設立單獨的社會工作部門,并委派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負責管理,并賦予其相關權力,使其能夠根據本醫院的實際情況開展各項社會服務工作。第二種方式是在醫院原有的醫務科的基礎上,增加醫務社會工作的內容。即在保持原有醫務科編制的前提下,引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專門負責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如今一般醫院都設有醫務科,主管本醫院醫療秩序的維持,醫療質量的監控,醫療糾紛的處理,醫療業務的開展,醫院新技術及新項目宣傳等工作?,F階段,醫務社會工作在精神復康領域的介入主要以第二種方式為主,并且介入范圍比較有限。醫務社工在精神復康領域開展具體工作的有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深圳南山醫院等。[3]目前在精神復康領域的醫務社會工作的認同感、制度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醫務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精神疾病的發病原因常常不僅是患者個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而是患者個人身心狀況、重要他人的影響、社會文化環境等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工作者在精神康復領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復的的不同階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醫務社工在實務領域扮演的角色如下:

1.住院初期

(1)資料收集者。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初期,往往會因為周圍環境的改變、遠離父母親人以及規律性的作息時間等,出現較大精神波動,甚至出現排斥心理。精神富康類醫院在病患入院初期,就會對其做入院評估和社工初期跟蹤介入計劃等,此時醫務社會工作者扮演的是資料收集者的角色。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提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在患者入院時,會和家屬進行會談,從最基本的資料開始,到家庭狀況,婚戀狀況,患病的原因,再到平時的興趣愛好等。通過對一些基本問題的了解,社工應大致衡量患者生理、認知、情緒、行為和動機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患者的優點和短處。家屬最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情況,所以社工應盡可能多地通過患者家屬收集信息。第二,會根據與家屬的會談,再與患者本人進行溝通,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傾聽和仔細的觀察收集所需要的情況,對一些情緒穩定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測試和量表來了解患者的信息。服務對象的資料收集得越完整,對日后開展具體的社會工作就越有幫助。

(2)關懷者。在這一時期,患者內心會非常不安,社會工作者應及時給與關心和愛護,幫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此時也是與服務對象建立關系的最佳時期。社工可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以患者的興趣為切入點進行溝通,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其感受到溫暖,緩解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如果某一患者在入院開始情緒波動較大,出現一些躁狂的癥狀,社工就應謹慎處理與他的關系,最好是能夠與主治醫生事先溝通。如果貿然行事,也許會使患者陷入更加崩潰的狀態,加速了病情的發展,社工自身也會受到傷害。

2.治療前期

(1)協調者。目前,現行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電痙攣治療、音樂治療、工娛治療。在榮軍康寧醫院主要以藥物治療、MECT治療(改良式無抽搐電痙攣治療)和康復治療小組為主。作為醫務社工,應該主動承擔起患者與醫生之間的協調者和溝通者。將患者內心的想法準確客觀地傳達給醫護人員,讓兩者的關系更為和諧融洽。例如一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到醫院就診,如果社工這段時間沒有給予一定的關懷和照顧,那么患者極有可能出現行為混亂、精神萎靡等癥狀。此時社工應該多加觀察病患的舉動,讓其能夠及時調整心理落差,從而更進一步消除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如果這一時期,社工沒有做好安撫工作,患者很有可能出現抗拒行為,甚至伺機逃跑。

(2)服務提供者。精神病患者入院經過一定階段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自殺沖動等嚴重精神癥狀得以控制后,由主治醫生、責任護士、社會工作者以及病人的家屬共同協商,根據病人的病情、緩解程度和社會適應能力作出評定,確定社工介入的康復計劃。一些封閉病區的病人在護士的帶領下,佩戴某種標記,在非查房休息時間可以自由出入病區和康復中心,參與各種有益活動如唱歌,打球,散步,讀書,手工活動等。一些開放區的病患可以自由在醫院的公共場所活動。[4]此時,社工可針對一些生理和精神等方面恢復較好的患者進行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在建立關系之后,通過已收集的資料,制定工作方案和計劃,具體服務提供方式,最后結案與評估。通過全面系統的工作,幫助案主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克服非理性情緒,增強自信心,社交能力,最終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

筆者曾在某精神病醫院實習,那里的社會工作者還有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親情工程”的認定工作,主要是面向全省對入住該院的貧困家庭精神病患者進行費用減免,扶弱助醫。社工對患者家庭的基本情況進行資料收集,家庭貧困的相關證明,主治醫生提供的病情簡介和住院時的照片資料等。將以上資料進行綜合評估,若情況屬實,則根據結果針對求助者的醫藥費和住院費給予不同程度的減免。親情工程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病人緊張的經濟狀況,有利于營造和諧的醫患環境。再者,使患者和社工的關系更為親密,是建立信任關系的助推劑。

3.治療后期

(1)支持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極易反復,他們很難真正康復。所以,對很多患者來講,這樣的治療結果會讓他們失去信心。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以及缺乏專業的知識,醫生很難在專業診療服務外,給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而醫務社工能夠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并運用專業知識協助醫護人員解決患者心理上的困擾,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調適,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社工應鼓勵病人參加各種康樂活動,訓練病人的社會技能,幫助病人以新的角色適應醫院的生活。尤其是在住院后期,很多病人對長時間單一枯燥的住院生活開始出現煩躁不安,并吵著要回家,所以社工應仔細觀察病區的患者,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及時與主治醫生取得聯系,將觀察結果告知醫生。同時社工要安撫病患,鼓勵他們樂觀生活,增強他們康復的信心,關注他們點滴的生活,從細節中讓病人感受到社工的支持。

(2)調解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常常會因為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而遭到破壞,社會工作者應調節患者與家屬、同事、鄰居等之間的關系,協助家庭與社會病人建立新的關系,適應病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同時鼓勵病人主動與家人溝通,必要時可為嚴重精神病患者的親屬提供心理疏導的服務。例如,曾有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病情就因與家屬的溝通障礙而日益嚴重,甚至一度出現自殺等傾向,所以社工應及時幫助患者,協調他們夫妻之間的關系,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對患者予以關懷,對其早日康復會起到極大作用。另外,社工應該還是醫患關系的調解者,或者是醫院各個角色間的調解者。

4.出院回歸期

追蹤者: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極低,很多患者在醫院經過三個療程(大約三個月)后病情基本能夠控制,但是回家后沒有按時吃藥導致病情復發。如果第二次入院,那么病人就面臨著終身服藥的痛苦。所以社工在患者結束醫院治療,轉入社區后,還要對其后續的恢復狀況進行跟進,觀察患者的表現,是否病情已經得到控制,心理狀態是否正常,是否按時吃藥。社會功能恢復的情況如何。當發現有異常時,及時與家屬溝通,做好二次入院的準備。

三、醫務社工與其他角色的合作模式

精神病人的精神心理和行為特點等內在因素都十分復雜,僅僅依靠醫生、護士、護工亦或醫務社會工作者各自的力量,都很難使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療,只有讓這些在精神復康領域的各類角色相互聯系,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比較全面的康復介入計劃,為精神病人提供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專業服務。

1.醫護人員

(1)醫生層面的合作模式。在精神病醫院,主治醫生主要承擔以下任務:①運用專業知識積極為病人治療。②解除病人痛苦:包括軀體性的和精神性的痛苦。軀體痛苦一般可用藥物等醫療手段加以控制,但心理精神痛苦則需醫生以同情心理解病人,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才能緩解。但醫生由于精力和專業所限,很難將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等精神性方面的工作做好,這就需要社工與醫生溝通、合作,把病人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給醫生,從而優化治療效果。③向病人及家屬解釋說明病情:醫生有義務向病人說明病情、診斷、治療、預后等有關醫療情況。這種說明不僅僅是為了爭取病人接受醫生診療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尊重病人的自和知情權。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精神科醫生會用大量的醫學專業術語描述,會妨礙家屬了解病情,甚至錯誤理解。而大部分醫務社會工作者都具備一定的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并且擅長將這些晦澀難懂的詞語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所以說在這方面,社工能夠幫助精神科專家向患者家屬告知病情和治療計劃,使家屬能夠安心放心地把病患安置在醫院就診,提高了雙方間的配合度,是緩解醫患關系的重要橋梁。④為病人隱私保密:保密是醫務人員的一種傳統道德。醫生有時候在陷入對患者治療的瓶頸期時,由于保密原則無法與其他醫生溝通交流,但是卻可以同負責該病患的社工表達自己的苦悶與困惑,一方面緩解了醫生的消極的情緒,另一方面可從社工的角度重新考慮問題,變換治療思路。

2.護士護工層面的合作模式

精神醫院的護士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進行護理評估,制定護理計劃,執行護理措施,進行效果評估等為日常工作內容。精神科護士護理的核心概念,可根據佩普洛的護理人員和病人關系發展的模式具體解讀。[5]不難發現,在醫務社會工作沒開展以前,護理人員從事的部分工作與醫務社工承擔的工作之間是重疊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護士能夠詳細了解病人的身心狀況、疾病史、家庭狀況、人際交往等具體情況。在社工剛開始與病人建立關系時,可與護理人員就病人各方面的特點詳細了解,加強溝通合作。社工在前期收集的資料越詳細,越完整,就會越快與病人建立信任關系,更好地實施介入計劃。

精神科醫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為更好地提升其職業穩定性,需要從綜合化的角度關注精神科醫師的心理健康,不斷提升其社會支持水平,并從醫學教育的角度進行早期預防。[6]醫務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幫助精神科的醫護人員克服職業倦怠,所以這也是社工與醫護人員間合作模式的另一種體現。例如,社工可以定期開展小組活動,為醫護人員相互排解這樣的倦怠提供治療性環境,分享彼此克服倦怠的小技巧,在開展室外的拓展活動時,適時地增加精神病人的參與,讓醫護人員與病人在游戲的過程中增進理解和情感,緩解醫生過度緊張的精神壓力,從而進一步消除職業倦怠感。

2.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是指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在精神病醫院,心理咨詢師通過對來訪者及家屬描述等信息源獲得有關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資料;對來訪者的心理成長、人格發展、智力、社會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進行全面評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測查;根據心理發展史和心理生理測查的結果,對來訪者作出心理診斷,制定心理治療計劃,并指導實施。在心理咨詢中發現來訪者有精神障礙或軀體疾病時,應及時請求會診或轉往其它??啤7]

社工與心理咨詢師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在患者進入觀察期(一般是停藥控制階段),心理咨詢師不能隨時陪伴在患者身邊,就無從觀察患者的具體表現來判斷其病情的控制程度,而社工就能在這個方面給咨詢師提供必要的幫助。他們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對其各自身心反應的變化都能夠及時捕捉。第二,精神病學和心理學雖然有很多治療精神疾病的模式和方法,但是所有的這些都是針對患者個人的,對于患者所處的環境,兩個學科都沒有涉及。在現行的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和處理上,還存在著很多不夠完善和完整的地方,醫務社會工作的介入就能很好地填補這個空缺,使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使治愈率上升。第三,精神復康醫務社會工作者所接觸的,大都是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的人,他們的情緒不穩定,感情比較脆弱,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也正是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使得評估環節難以像其它領域那樣順利進行。如果能夠在評估時,讓患者填答關于精神病學臨床量表,例如老年精神評定量表(P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8]從社工結案評估與心理學臨床量表兩個方面的評定,判斷患者復康的水平和介入計劃的成效,這樣的結合增加了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率,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最真實的治療效果。

3.社區工作者

(1)社區照顧方面。很多患者從醫院康復出院后,就直接走入社會,在醫院與社會之間沒有任何過渡性機構,能夠幫助病友重新找到自我的社會定位,再加上精神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影響,都使患者很難在一時之間適應社會。所以說,社區社會工作介入對精神病治療的目的是使服務對象能夠更快地治療好精神疾病、更好地回歸社會、更少地復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病友所處的社區的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社區恰好可作為患者從醫院到社會的過渡性機構,社區對服務對象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患者回歸社會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在患者即將出院前,社工應與患者的社區工作者取得聯系,盡可能多地獲得社區工作者的支持,和社區的相關人士商量如何更有效地幫助患者。

(2)疾病預防方面。精神疾病的發病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及早地發現并做相應的處理,發病率會大大地降低,治愈率會顯著地提高?,F階段,康寧醫院主要開展的預防工作側重于社區,通過發放一些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手冊,開展一些預防精神疾病的講座,在社區活動中心進行與醫生面對面的咨詢交流。這些活動,一方面增強大家預防精神病的意識,降低了其發病率;另一方面,這樣的宣傳形成正確對待精神病人的態度,糾正普通社區居民對精神病的歧視態度,幫助他們更好地恢復社會功能,重返家庭、工作崗位。[9]

在精神復康領域,醫務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還應該加強與醫護人員、心理咨詢者、社區工作者、實習生與志愿者等角色的合作,取長補短,填補醫務社工的不足。同時希望社工能夠在不斷的改進中,在增強服務質量、緩解醫患矛盾、創建和諧的醫療環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繼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醫務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中國醫院,2005,(9).

[2]于欣.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史[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3]朱眉華.社會工作實務[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李平.郭永松.醫務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醫患關系中的作用[J].醫院管理,2009,(1).

[5]胡佩城,宋燕華.心理衛生和精神疾病護理[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1.

[6]斯蒂芬J威廉斯,(劉建平譯).衛生服務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

[7]劉繼同.醫務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關鍵詞:綜合醫院;精神心理門診;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54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023-02

心理咨詢和藥物綜合治療是綜合醫院精神心理門診的優勢,單純心理咨詢多適合于健康心理教育,而對于已經出現明顯心理精神癥狀(如失眠?焦慮?恐懼?強迫?抑郁)的患者往往不能很快奏效,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這就需要配合藥物治療[1]?但是由于患者對藥物及疾病的認知偏差,因此心理障礙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較低,既往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較低[2],但是對神經癥患者及心境障礙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對本院精神心理門診就診患者的就診資料進行收集?分析,了解心理障礙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具體狀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I.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精神心理門診初診心理障礙患者248例,男123例,女125例,年齡16~78(中位年齡47)歲,排除單純心理咨詢的來訪者?

1.2方法:所有觀察對象采用填寫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初診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并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確定疾病的診斷,并根據患者病情選擇藥物治療,隨訪3個月觀察記錄患者服藥時間?

1.3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在SPSS 10.0軟件包上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 心理障礙患者的疾病構成狀況 神經癥129例(52%),心境障礙65例(26%),精神分裂癥47例(19%),人格障礙4例(2%),單純性失眠3人(1%)?見圖1?

2.2神經癥患者的服藥狀況,神經癥患者共129例,服藥少于2周67例(52%),服藥2周~6周23例(18%),6周~三個月13例(10%),大于3個月26例(20%)?見圖2?

2.3心境障礙患者的服藥狀況,心境障礙患者共65例,服藥少于2周26例(40%),服藥2周~6周16例(25%),6周~三個月120例(18%),大于3個月11例(17%)?見圖3?

2.5神經癥患者,心境障礙患者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構成比相同,無顯著差異(X2=6.989,X20.05,6=12.59,X20.05)?見表1

2.4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狀況,精神分裂癥患者共47例,服藥少于2周15例(33%),服藥2周~6周11例(31%),6周~三個月6例(11%),大于3個月15例(33%)?見圖4?

3.討論

本研究顯示,精神心理門診首診心理障礙患者以神經癥為主(52%),與報道一致[3],心境障礙居第二位(26%),精神分裂癥居第三位(19%),這也是綜合醫院心理門診不同于??漆t院的特別之處,由于長期形成的對精神科專業的偏見,存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41不愿到專科醫院就診而選擇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

本研究顯示,心理障礙患者服藥依從性低,雖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會選擇到綜合醫院就診,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仍較差,本調查顯示神經癥患者服藥少于2周的占52%,情感障礙患者服藥少于2周占40%,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少于2周的占33%,三種主要心理障礙患者服藥依從性無顯著差異?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高,服藥依從性低,復發率高,疾病常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影響心理障礙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因素主要包括4個方面:(1)疾病相關因素:心理障礙患者往往表現缺乏自知力或表現為動力不足,并且受消極認知和自理能力下降的困擾,在急性期治療中很容易放棄治療;另外,在治療過程中,療效不佳及藥物不良反應也會影響患者的依從性?(2)患者相關因素:心理障礙患者常常存在一些認識偏差,包括病恥感?對疾病危害的認知不足?對維持治療的重視不夠等均會影響依從性?如在維持期治療中,患者可能更關注于治療的負擔而低估了治療的收益而終止治療[4]? (3)患者的家庭狀況:首先,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能夠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為患者分擔照料子女,提醒患者服

藥及按時就診等幫助,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其次,負責任的家庭成員通過學習可了解精神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客觀對待疾病,消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如服藥對精神心理疾病無需藥物治療,精神心理疾病僅需自我調整或心理咨詢,服用精神科藥物會有依賴性等,通過學習可消除家屬本身的思想顧慮,并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疾病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4)醫療相關因素:首先,醫師的專業水平會影響患者依從性,經驗豐富的醫師能夠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并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早期預見?早期告知以及恰當地處理,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其次,護理人員可通過電話回訪進行人文關懷,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對治療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讓患者感到醫院貼心的服務,也能提高本身的依從性[5]?要解決上述依從性問題,精神科醫師首先要要識別這些問題,鼓勵患者表達出影響依從性的相關問題(如不良反應?治療花費?時間安排的沖突?缺乏交通工具或子女照料等),并聯合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努力將這些影響減到最低,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依從性對治療和預防成功的重要性?

總之,綜合醫院精神心理門診可為一般心理問題來訪者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可為神經癥?心境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寬松?專業的就診途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綜合醫院精神門診的服務質量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提高?

參考文獻

[1] 高潤元 李琴瑟 尚向東 穆翠美. 綜合醫院開設心理學門診的實踐.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0,26(6):438-439.

[2] 元艷平. 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癥康復中的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 (9)

[3] 季蘊辛 阮列敏 李宛珍 勵麗. 綜合性醫院心理咨詢門診初診狀況調查.中國醫師雜志,2010,12(6):855-857.

篇6

【關鍵詞】縣級綜合醫院;精神科門診;精神障礙;門診病人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029-02

我國目前處于社會高速發展時期,競爭日益激烈,社會矛盾增多,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加,各種應激因素,使得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心理衛生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1]。

《精神衛生法》也要求縣級以上醫院設立精神科門診,祿豐縣人民醫院開設精神科門診,由我云南省心理衛生中心專家定期坐診。本研究將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首次就診的1820例患者情況作初步分析,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所有患者均為祿豐縣醫院精神科門診首次就診患者共1820例,屬精神障礙患者1238例。

1.2研究方法 接診醫師由本人及當地醫院一名帶教醫生接診,。診斷依據為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

2 結果

2.1性別、年齡:男859例,女958例。男女比例1:1.1年齡10-82歲(35.3±15.2),20-50歲1105例占60.7%。

2.2精神障礙的診斷及分類:診斷符和CCMD-3標準進行診斷,排在前 6位的分別為焦慮癥373例(20.5%),抑郁癥211例(11.6%),睡眠障礙195例(10.7%),精神分裂癥142例(7.8%),酒精所致精神障礙87例(4.8%),其他230例(12.6%)。其他為器質性精神障礙,癔癥,軀體形式障礙,阿爾茨海默病及人格障礙等。見表1

2.3會診及轉診科室:會診科室基本為內科,主要為消化內科,內分泌內科,神經內科,共32例(1.7%)。臨床科室門診轉至精神科門診272(14.9%),全部為內科門診轉診。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醫院精神科門診就患者男女性別差異小,年齡段以20-50歲年齡階段為主,占60.7%,與以往研究相似[2]。而綜合醫院精神科門診與精神病??漆t院門診疾病分布有區別[3]。精神病??漆t院門診患者以重型精神病為主,而綜合醫院精神科門診病種較雜,就診患者中屬精神障礙的只占68%,咨詢的占15%,焦慮癥、抑郁癥,睡眠障礙較多見,而這類患者約80%都曾到內科就診過,由于綜合醫院醫生對精神科疾病知識缺乏,對常見的精神障礙的識別,診斷及處理認識不夠,延誤了早期心理干預,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焦慮、抑郁以及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常以軀體不適為主訴就診內科較多,這類疾病的患者反復做了大量的輔助檢查,一方面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延誤了患者疾病的治療。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達7.8%,考慮患者家屬不愿到精神病??漆t院就診而選擇綜合醫院,這也使綜合醫院精神科門診成為重型精神病早期發現,轉精神病專科醫院進行早期、規范、系統治療的一個途徑。調查還發現院內會診率極低,只占1.7%,由臨床科室門診轉診到精神科門診的也只占有14.9%,綜合性醫院因軀體疾病出情緒方面的問題如:焦慮、抑郁、失眠是常見的。而會診、轉診率低,說明縣級綜合醫院臨床醫生對精神科知識掌握不足,應加強對縣級醫院醫務工作者精神衛生知識的培訓,讓綜合醫院精神科真正服務于各臨床。心理咨詢人數也較多,達15%。這也對精神科門診醫生提出較高要求,要求掌握一些心理咨詢的技術和溝通的技巧。

總之縣級醫院成立精神科是非常有必要的,對精神科醫生要求不但具有對精神疾病診斷、治療的經驗,還要能有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的技能。促進醫療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的轉變。同時應加強對縣級醫院臨床醫院對精神衛生知識及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培訓,使得臨床醫生在工作中發現,識別精神障礙疾病及心理問題提高院內聯合會診、轉診率,讓綜合醫院精神科更好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春梅,林利.構建社區心理服務有效模式的探討.衛生軟科學。2010,24(4);316-318

篇7

1.精神衛生政策(Mental Health Policy):對我國精神衛生政策、精神衛生立法等宏觀問題,臨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倫理學原則和制度建設,以及對廣泛影響人類健康的自殺、酒煙藥物濫用和依賴等問題的社會影響、社會經濟學評估和有效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措施等,進行研究和討論的論文。

2.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對臨床各種軀體疾病共病精神疾病或伴發的心理問題,對以軀體癥狀為表象的精神障礙,就病理生理機制、臨床評估方法、操作性臨床診斷標準、治療干預措施、干預效果評價等進行研究的論文。另外,也歡迎以醫療服務模式、醫患溝通技術與和諧醫患關系建立等為主題的論文。

3.應激與心理健康(Stress and Mental Health):對嚴重生活事件、特別是各種災難引起的個體或群體應激反應,就評估的方法學、應激反應的機制、應對群體應激反應的干預方法、制度建設、效果評價等進行的探索。

4.臨床精神病學(Clinical Psychiatry):精神疾病患者病理心理特征的客觀和主觀評估,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討論,精神障礙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設計較嚴謹的多中心臨床藥理試驗,探索新治療方法的開放性研究等。

5.社會精神病學(Social Psychiatry):各種精神障礙及相關問題的流行病學研究,特別關注精神障礙的社會文化分布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對精神障礙發生、發展和轉歸的影響;精神障礙或心理、行為問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精神障礙患者遭受的社會歧視、他們對精神障礙的解釋模式、求助行為等。

6.社區精神衛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各種精神障礙或心理問題的社區診斷、社區治療、社區康復和社區管理;社區精神衛生健康教育和常見精神障礙與行為問題的社區預防;社區精神衛生研究方法的新進展及應用,尤其歡迎社區精神衛生模式、項目或行動的評估(包括衛生經濟學評估)性研究等。

7.兒童少年心理衛生(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對18歲以下兒童少年人群各層次心理衛生問題的研究和討論。

8.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文化心理特點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方法、模式等,進行的各種層次的研究,如設計嚴謹的臨床試驗、案例報告等。

9.心理健康促進(Mental Health Promotion):為促進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的內容,以及可操作性方法、步驟,效果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10.心理衛生評估(Mental Health Assessment):心理衛生評估的方法學研究,心理衛生測量工具的研制,各種健康和亞健康人群心理衛生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評估。

篇8

“如果一個人有痛苦,我怎么幫他解決或者減輕痛苦?”知名心理學專家、首都醫科大學教授楊鳳池在接受《t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正是對這件事的濃厚興趣,令他的研究從神經生理學轉移到了心理咨詢領域。

楊鳳池被大眾熟知,是作為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節目的常駐心理專家。

作為這個行業的知名專家,楊鳳池已經連續干了31個年頭,他把這31年歸結為三個階段:1985年開始的頭十年,讀一點僅有的、零星的材料,“在黑暗中摸索”;第二個十年接受國外專家指導培訓,專業水平迅速提高,卻發現在中國不時出現水土不服;近十年融貫中西,逐漸形成自我風格,而整個市場也出現越來越多面目模糊的同行。

這讓他很擔憂:“心理咨詢職業化已經好長時間了,但仍存在不少亂象。這個自由市場急需理順管理關系,加強管理規范。從根本上說,是要加強學歷教育。”

心理治療就是“話療”

《t望東方周刊》:你覺得人們應該理解心理學和心理咨詢?

楊鳳池:很多不了解心理學的人,會很看輕這門學問。我接待那些困惑的來訪者,幾乎每個人坐下來跟我談話之前,都說很痛苦,也都會問我:你能解決什么?

心理學的作用是什么呢?隨著我們態度的改變,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外部世界也就隨之改變。心理學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它無法改變歷史,但是它可以改變未來。

《t望東方周刊》:心理咨詢真的有用嗎?

楊鳳池:以我的經驗,可以讓這樣問我的人,在跟我談話以后,用完全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再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苦惱。我不敢說都能解決,但我可以讓他大幅減少負面情緒。

實際上,我們反復受一個苦惱困擾不能自拔,主要原因是我們在一個自我觀察的死角里來看我們的苦惱,而我能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讓他來反觀自己,甚至讓他抽離出來,相當于在頭上三尺左右的第三只眼來看你的苦惱,就跟你在苦惱的井里頭看很不相同。

《t望東方周刊》:我們知道,心理咨詢師沒有處方權和診斷權,你怎么看心理咨詢和生物醫學的區別?心理咨詢師是老師還是大夫?

楊鳳池:心理咨詢會有專業的評估體系,對人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自我功能狀態作出評估,但不是醫學診斷;心理咨詢師可以進行心理干預,但不是醫學治療。心理咨詢師不是精神科大夫。

我國的《精神衛生法》作了一個比較硬性的區分,心理咨詢師只能做心理咨詢,不能做心理治療、不能參與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包括開藥,而且心理咨詢師不能在醫學機構里從業,只能在社會上、學校里從事這個工作。

而心理治療一般發生在醫療機構,心理治療師在中國有可能被叫作“心理醫生”,但他們也沒有處方權,不能開藥,是醫學技術系列人員。心理治療最大的特點就是話療,但凡說你吃點什么藥吧,就等于承認自己的心理咨詢技能沒掌握好,或者是評估不對,那是精神科治療,不是心理治療。

從“都怪我”到“都怪別人”

《t望東方周刊》:醫學上有個名詞叫疾病譜,從業30余年,你認為接受心理咨詢的群體所反映的困擾有怎樣的變化?

楊鳳池:疾病譜一般指生物醫學疾病、軀體疾病。如果從疾病譜的變化來看,在我們小的時候,到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因外部因素致病,純生物醫學或者機械的、物理的疾病。

改革開放以后,這類疾病越來越少,大部分門診病人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潰瘍、癌癥等等,國際醫學界公認這些病叫心身疾病,就是由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軀體疾病。

所以現在世界范圍內倡導醫學模式轉變,由純粹生物醫學轉變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單純從精神疾病角度說,我從業這30年,第一個10年基本都是神經癥性的,第二個10年就是神經癥性和人格障礙混雜,最近這10年神經癥性已經趨于次要的位置,主導性的障礙就是人格障礙。

《t望東方周刊》: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

楊鳳池:神經癥的人內心矛盾沖突激烈、主觀痛苦感受強烈,當他解釋他苦惱原因的時候,傾向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肯定就是我不好、我能力不行,等等。這類來訪者心理和人格結構發展比較成熟,幫助起來相對容易一點。

人格障礙的人麻煩不斷,這類人在職場上可能還是挺不錯的,但是人際關系溝通、交往不協調,尤其是親密關系。當他來找咨詢師求助時,說的全是別人對我不好,別人害我,都是別人的問題,甚至對咨詢師也是這種將信將疑的態度。

如果非要解釋這種變化的原因,我覺得可能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的來訪者大多有兄弟姐妹,從小學會了與大家相處,而近些年的來訪者獨生子女居多,不少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所以人格障礙的人多一些。

《t望東方周刊》:接受心理咨詢的來訪者群體有什么特征?

楊鳳池:我覺得總的來講應該是個人經濟上比較獨立的群體居多,其中很多人是關心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長。

對于一些經濟獨立、財務自由、尤其是已經完全進入小康中產狀態的人,他們這方面的需求才會提高。因為他原來認為,他的苦惱來自于經濟不能獨立、財務不能自由,但是他掙了很多錢、苦惱和煩惱依然如影隨形,就會追問苦惱是從哪里來?直到這時他才得以面對自己的內心。這部分人是心理咨詢最適合的對象。

假如心理苦惱的原因主要是不能解決溫飽問題、衣食無著,那就很簡單了,不用心理咨詢,趕快去掙錢就行了。

越專業的咨詢師話越少

《t望東方周刊》: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執業的約3萬余人,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你怎么看待這種現狀?

楊鳳池:據我所知,2015年中國境內拿到可以執業的心理咨詢證書的超過60萬人,但中國的大學一年出多少心理學本科畢業生?往多里說一年出6萬,那么另外54萬人都是什么背景的人?現在心理咨詢師證書,大約相當于駕照那樣,考考交規,上路練一下就出來直接開車了。

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學歷教育上。

正常來說,職業教育應該延續學歷教育。比如說你要考律師證,你得大學法律系畢業,你要拿醫師資格,你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畢業。但現在中國的心理咨詢證是誰都可以考,以前干什么的都沒有關系,這是不科學的。你可以想象這后面的隱患。

所以我認為國家急需大力在重點大學建立強大的心理學系、心理學院,補足學歷教育的短板。

《t望東方周刊》:那怎么選擇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師?

楊鳳池:最簡單的辦法,你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下這個心理咨詢師是否在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里?如果沒這人,這個質量就不太好保障。然后你再問問他,是否接受過督導?是誰做的督導?假如他的督導在系統里注冊過,那這也還靠譜,這是簡單方法。

復雜一點的方法,心理咨詢一般50分鐘,最長1小時,他要開價一小時500元、倆小時就1000元、仨小時1500元,而且你想咨詢多久咨詢師就給你多長時間,那就趕緊停止這種不專業的咨詢關系。

在與咨詢師談話中,你要注意,要是給你大段大段地講道理,或者大量說他自己如何如何,就不太專業,心理咨詢是啟發來訪者發現自己的問題,要讓來訪者在互動當中成長。比較專業的咨詢師總體上講,他說的話比你說的要少,因為我們咨詢師基本的訓練里要求聽比說重要。

《t望東方周刊》:對于普通人來說,怎么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詢?

楊鳳池:你覺得自己經過主觀努力、學習、時間和思考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暫時有苦惱,但在可預期的將來這苦惱就會消失,我認為就不需要找心理咨詢。比如換了地方、工作、對象有點適應不了,過一段就能適應,這種就不需要了。

篇9

將近1個小時之后,有人在教學樓西北角的過道里,發現了他的尸體。“他跳下去的窗戶前放著一把椅子,好像是在那里坐了一段時間才跳下去的?!敝行慕虒W樓值班的保安對《隙望東方周刊》說。

如同其他關于學生自殺的新聞一樣,張乃健自殺的消息并沒有引起社會的強烈反映,甚至連同一學校的人,都很少知道。

幸運的獲救者

北京理工大學宣傳部部長賀亞蘭介紹,22歲的張乃健家在河北廊坊,200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學,2002年3月因為學習成績原因降了一級。

“現在自殺的原因還在調查,他的同學和老師都沒有注意他自殺前是否有異常。”賀亞蘭說。

但也許就是這些沒有注意,才沒能在張乃健坐在窗臺上或更早接受他人的勸導。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聶振偉老師說:“自殺是心理危機的強烈表現,這樣嚴重的心理危機肯定會有前期征兆的,只不過往往被忽視。”

“就是因為前期的心理問題沒有及時解決,才發展到自殺。,很多學生回避心理問題,甚至有同學發現身邊的同學有心理問題時,還勸他‘千萬別讓學校知道,知道了就要休學’。有意隱瞞,認為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就是神經病,不正常?!甭櫿駛Α锻麞|方周刊》說。

張金金是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臨床專業8年制本碩博連讀生,2005年5月13日,她在媽媽面前從天橋上跳下來。據報道,她跳下前和媽媽發生爭吵,她想回學校,而她的媽媽卻給她買好了宜昌老家的機票,并強行把她拉到機場。

“她是獨生女,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和父母缺乏溝通,對父母態度很粗暴,經??吹剿さ舾改复蜻^來的電話。”

“她人際關系不太好,平時沒有要好的朋友,有什么事情也沒有地方說。”張金金的室友在其死后才逐漸開始回憶她生前的狀況。

張金金2001年入學,因為精神抑郁曾休學一年。張患有甲亢,這影響了學習成績,學習成績下降又加重了抑郁。

北大醫學部宣傳部長姜輝說:“她的輔導員曾經帶她去看過心理醫生,當時勸了她好幾個小時,她才同意去的?!钡遣恍也]有最后避免。

與張乃健和張金金相比,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曉嵐很幸運,因為在她準備跳樓的時候,同學拉住了她伸向死神的手。

“我馬上拉著她,她拼命往下溜。我不知道當時怎么會有那么大力氣,把她從窗臺上拖了下來?!蹦饶?化名)是曉嵐最要好的同學,她幾天前就發現了曉嵐的異常。

跳樓事件后,她的導師帶她到專門治療精神疾病的北大第六附屬醫院,被醫生診斷為中度偏重的抑郁癥,被強制住院進行藥物治療,一個月后情況好轉才出院。曉嵐的母親還辭掉了工作來北京陪護。

“現在過得很開心?!币殉蔀閯勇庉嫷臅詬箤Α锻麞|方周刊》說。

但是,像曉嵐這樣幸運的人并不多。

自殺高危群體

社會壓力已攢到了臨界邊緣,幾乎每個領域都發生了精神變異事件,影視劇近幾年頻頻涉足心理問題,大學生自殺是其中一個突出的反映,心理危機波及普通大眾,已無可避免地成了社會熱門話題。可以說,繼農民、破產者、下崗工人、明星等自殺高危群體之后,大學生也加入了這個群體的行列。

不久前,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02級學生程小龍對大學生自殺狀況展開調查,他在北京聯合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發放了200張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6%的大學生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夏學鑾教授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的壓力日益增大,自殺行為不斷發生反映出我們社會關系的整合程度比較低。加之這一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導致對身體的傷害,甚至是對生命的放棄。

接受《望東方周刊》采訪的高校教師普遍認為,越是名校,學生自殺的越多。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藺桂瑞教授說:“有的學生上了名牌大學后對自我的期望值比較高,他會想自己是全中國最棒的學校的學生,不能失敗,要比同齡人出眾,這樣壓力就會更大?!?/p>

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迫使許多高校都設立了心理咨詢中心,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北大、清華、北師大等名校都有比較完備的心理咨詢中心,但多數情況下,這些中心只是學校的擺設,很少有學生能真正走進這些地方傾訴自己的內心秘密,這既是傳統思維問題,認為進咨詢中心的人都是神經病,又是現實經費問題,完善的心理干預和治療機制并沒有在高校完全建立。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有5位工作人員,他們除了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還要負責管理、宣傳、財務等工作。由于經費和規模的限制,中心只能為本校的學生提供面對面的有限的心理咨詢。即使這樣,來這里咨詢的學生也要提前預約。

“每年來這里咨詢的約有1200人次,”聶老師說,“咨詢是免費的,而經費就是每年學校撥給的幾萬塊錢?!?/p>

但更多的學生對心理中心的作用表示懷疑,曉嵐也找過心理醫生,“好像沒什么用,他們就是聽你說,沒有好辦法,中國的心理咨詢很不專業?!鄙鐣詺⒏深A門診

很多人都有過心理危機,關鍵是能否在危機轉化成心理疾病之前盡早解決,這需要一些可以依賴的人和機構。老師和學校是承擔這一責任的不二人選。

然而,發生自殺事件的學校大多習慣于保持沉默,用一位老師的話說:“誰家出了這種傷心的事,也不愿意大肆宣傳?!?/p>

5月23日,當《望東方周刊》記者來到張金金生前的宿舍樓,樓管員說:“我打電話到她們宿舍,我讓她下來接你?!惫芾韱T不知道這個學生已經死了一個星期。

針對程小龍的自殺調查,聯合大學的一位老師說,北京市某領導曾經給學校打過電話,表示這樣的調查數據報出來影響不好,學校領導于是找程小龍“進行了親切交談”。

面對學生的心理危機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后果,我們的學校和政府管理部門沉默的太多,做事的太少,顧及名聲的太多,考慮學生成長的太少。四年擴招帶來了學生素質的良莠不齊,學校人文精神的流失,學校風氣的浮躁,悲劇發生的時候,很多學校逃避了自己的責任。

篇10

據文獻記載,曾經對精神分析很有興趣并非常好奇,他曾經請心理學家蕭孝嶸對他進行過若干次分析;但其結果是失敗的,說這是一個錯誤,因為精神分析不符合儒家思想。

社會轉型對心理的影響

“按照東方文化,中國人心理的問題是比較少的。”李子勛說。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思想曾讓中國人在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中維持了內心的平和。

但作家鄭軍認為,心理問題自古至今都存在。在中國古人的作品中出現的很多詞語,如“食痂成癖”,說的就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理論進入中國,和中國社會迅速轉型是一個同步的過程。過去生活節奏沒有那么快,幾千年農業社會道德體系解體,這個過程本身就制造了很多心理問題。”

“為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論在80年代流行起來?因為那時候大家性壓抑都很厲害,一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感覺找到理論支柱了。好多離我們的生活更近的理論沒有被引進,因為都沒有比性壓抑那么容易引起共鳴?!?/p>

心理問題有被夸大的趨勢

年紀大一些的人可能還記得,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果某位職工想請假,他請醫生開一個“神經官能癥”的證明就可以獲得單位準假?!斑@個病就是身體有很多不適,但生理上查不出任何毛病,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人拿心理疾病作為獲益的一種手段了?!编嵻娬J為,媒體上宣傳的很多“心理疾病”名詞有泛濫的趨勢。

“嚴肅的精神病學家不會隨便給人貼標簽,但現在很多市面上宣傳的心理疾病特別多。比如把一個婚前發生過的女人在結婚時的擔憂稱為‘失貞焦虛癥’,孩子夜里怕黑叫、‘黑夜恐怖癥’,學生不愿意考試叫‘考試焦慮癥’。這樣的話,類似的偽名詞滿天飛,精神疾病的名單可以無限地拉長?!?/p>

鄭軍顯然對“貼標簽”式精神治療方式不以為然。比如“社交恐懼癥”,在他看來就是一種長期形成的行為定勢,通過訓練可以消除?!拔覀儙煼额悓W生剛進大學時,也有很多害羞的同學。但四年后我們中的所有人都必須得上臺講課,為什么?四年訓練,再怎么社交恐懼也治好了。”

鄭軍不贊成用純粹心理咨詢來解決問題?!氨热缫粋€職員人到中年,每天為得不到晉升而焦慮,這時可能所有的心理咨詢對他都是沒用的,但有一天他被上級提拔,他馬上就高興了,根本不用任何咨詢。”

鄭軍呼吁把心理咨詢更多地放入社會工作的范疇。“在美國,咨詢師遇到最多的問題不是‘性壓抑’這類近乎純粹的心理問題,而是職場問題,是競爭環境下造成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無法從當事人現實問題中單獨抽離出來去分析和解決。”

后來,心理咨詢進入了美國的福利機構和教會機構。這些機構原來的職責就是干預當事人的現實問題。當他們引入心理咨詢時保留這種傳統,將現實問題和心理問題一并解決。于是,就形成了心理咨詢的第三種模式――社會工作模式。

區分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

“所有的人都會遇到心理問題?!编嵻娬f,他把人遇到的心理問題分成兩個層次。

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失衡,就是拿自己跟人比較。“別人比你有錢了,心理不平衡,本身是個正常的心理機制。好比生理上的失衡,比如早上起來肚子餓了,想吃飯,你絕對不會說我肚子餓了是種病。但如果任何時間都心理失衡,那就什么都不做了?!?/p>

“現在人們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人要絕對的心理平衡,這根本就不可能。心理失衡本身是人行為的一種動力,失衡是一種指示燈。焦慮的原因是事情沒做完,或者一種壓力壓著你。有的心理治療不考慮實際問題,要把你的心理問題消滅掉,這是不大現實的。”

鄭軍認為有時人心理失衡之所以不能控制,是因為社會的心理學知識普及不到位?!皬男W到大學,我們幾乎沒有系統的學過心理學。我們不太清楚自己的心理,不能把握住自己,這是很正常的。”

另一種是心理疾病。鄭軍說,判斷心理疾病必須確認病人有嚴重的生理反應,比如長期焦慮癥引起大便干燥,長期抑郁癥會讓體重下降得厲害。此類情況通過生理手段達到比較好的調節效果,如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在一兩周之內有很明顯的緩解效果。

“還有一種就是完全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心理問題。比如甲狀腺,內分泌不正常,人就很會很暴躁。這樣你怎么給他做心理咨詢都沒有用。心理疾病必須要靠醫院來解決,心理咨詢師是解決不了的?!?/p>

小問題學會自己調整

作為普通人,如何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鄭軍的主張是――學會自救?!叭擞辛搜啦‘斎灰タ囱泪t,刷牙已經不起作用。但平時經常刷牙,肯定比有病看牙醫更重要?!?/p>

“做過心理咨詢的朋友都知道,很多來訪者提出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屬于正常心理現象,只不過他自認為是問題,結果終日憂慮。這類問題其實占了心理咨詢的很大部分?!?/p>

業內人士曾戲稱勞動部“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制度的最大好處,是在群眾中普及了心理學知識。“心理咨詢師本身并沒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可以化解你的心理問題,他們做的也無非是向你宣傳一些基礎知識?!编嵻娊ㄗh民眾多看一些心理學常識的書籍,在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能自己消解。

“心理問題都是冤有頭債有主,沒有憑空來的心理問題。我們心里覺得別扭,肯定是周圍某個具體的人讓你別扭了,還是要通過處理與這些人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心理問題。”鄭軍認為人們習慣于把心理問題空洞化,把心理問題抽離具體背景是大忌。“什么社會給我壓力,其實哪看得見什么社會啊?老板是你的壓力,你可以選擇跟他搞好關系,或者選擇換個老板?!?/p>

“現在的心理咨詢師,可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可靠?!编嵻娦Φ?。他曾看過一個電視節目,有人問崔永元:你的抑郁癥,心理咨詢師給你治好了嗎。崔回答說,那些人都沒給我解決問題。后來國內某位著名的心理咨詢師就很窩火:小崔這是一個病態心理,所以才會講出這種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