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端制造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端制造業的重要性

篇1

一、高端制造業的內涵及發展狀況 

(一)高端制造業的內涵與發展重點 

1.內涵 

高端制造業顧名思義,是指處于制造業產業鏈高端的研發、生產環節。處于高端環節的制造業企業往往擁有其他企業不可替代的獨特資源,如高端研發人員及其研究專利等。這是從產業鏈角度給出的定義。而從行業角度來看,高端制造業是指制造業中新出現的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的行業。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制造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來自于一流的科技研發和發達的資本市場。 

2.發展原則與重點 

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應以“技術驅動+人才驅動+產業鏈占據高端”為出發點;發展原則應為統籌規劃、科學布局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自主培育與引進發展相結合,市場運作與政策引導相結合,產業集聚與鏈條延伸相結合。當前,特別要在發展制造業過程中,堅持“高起點、強聯合,全產業鏈協作”。 

由于高端裝備制造業一般處于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離不開裝備制造業的結構升級。可以說,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當前,部分發達國家制造業比重雖然呈下降趨勢,但高端裝備制造業仍是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的關鍵。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在我國,重型機械、核電、高鐵、航空、中高端數控機床、海洋工程等領域已成為產業發展熱點。 

(二)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狀況及趨勢 

1.高端裝備制造業近年來在部分領域取得突破性發展,央企成為發展主體 

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東部地區高技術產業正逐步向產業鏈高端發展,中西部地區大力發展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10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約1.6萬億元的銷售收入,約占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8%左右。并且,圍繞國民經濟各行業的迫切要求,開發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如電力、通訊、鐵路等大型成套設備競爭優勢明顯,對機電出口貢獻率超過30%,涌現出三一集團、徐工集團、南車集團等大型裝備集團,世界市場占有率均處于高位。央企在制造業領域整體水平近年來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如在民用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央企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80%。一般來講,大型國有企業具備資金、政策優勢,大都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及大量的研發人員,因而往往通過技術驅動、人才驅動等模式實現產業轉型。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通過“技術+資本驅動”,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領域核心能力顯著提升。 

2.區域化集聚發展已成主流,總體呈現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加快推進的趨勢 

國際經驗表明,相關產業的企業集聚發展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當前,產業園區、產業基地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形式。95家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2012年數據)的集聚作用進一步顯現,正在逐步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篇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被重新認知,美、德、英、法等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中國于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從企業內部看,生產成本上升、研發投入不足、生產組織方式較為傳統都是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從外部環境看,消費者具有更大的主導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社交化、3D打印、機器人等技術將顛覆舊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也日益顯著。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變革與轉型的十字路口。

有別于“工業4.0”聚焦在制造業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中國制造2025”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不僅提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同時重視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兩者在以下三方面大為不同:

發展基礎。中國制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企業還處在工業2.0階段,因此需要推進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并行發展。德國已普遍處于從工業3.0向工業4.0過渡階段,擁有強大的機械和裝備制造業,在自動化工程領域已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

戰略任務。“中國制造2025”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而工業4.0著眼高端裝備,提出建設“信息物理系統”,推進智能制造。

主要舉措。“中國制造2025”除了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之外,還在全球化、創新、質量品牌建設、綠色制造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工業4.0的重點是建立智能工廠,實現智能生產。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將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制造業將發生巨大變化:

1.生產方式趨向智能化、網絡化。智能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產過程將由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組成,“無人工廠”的數量將不斷增加;二是工業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產、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產品集成組裝等全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三是工業云平臺、工業大數據等智能分析工具將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決策。網絡化指的是企業將更多地通過網絡將產品價值鏈分解到不同國家的配套協作企業,產品生產過程由全球范圍內多個企業高效、快捷地合作完成。

篇3

一、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由來實質

“再工業化”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提出,當時主要針對德國魯爾、法國洛林、美國東北部和日本九州等重化工業區的產業改造和區域經濟重振等問題。之后這一概念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豐富。80年代初期,“再工業化”的主要內容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再工業化”強調的是產業結構要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要素和產品,以及服務于新市場以新技術創新為主的產業轉型。而現在的“再工業化”是指通過政府行為復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和發展工業,包括改造提升現有工業和發展新工業的過程。

此次的再工業化戰略與90年代的戰略有很大的關聯性。從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就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制造業發展的計劃和法案,比如1990年的“先進技術計劃”、1993年的“先進制造技術計劃”、1997年的“下一代制造——行動框架”、1998年的“集成制造技術路線圖計劃”、2004年的“鼓勵制造業創新”總統行政令、《2004年制造技術競爭能力法》。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意識到制造業在經濟結構中比重過低帶來的問題,提出了“振興制造業”的口號。2008年聯邦政府推出了旨在使美國經濟重歸實體經濟的“再工業化”戰略,2010年8月奧巴馬正式將《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簽署為法律,并推出《鼓勵制造業和就業回國策略》,積極支持制造業回流,重振制造業競爭力并恢復在過去10年中失去的560萬個就業崗位。與擴大制造業出口市場相應,聯邦政府又推出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鼓勵科技創新,進一步鞏固美國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產品的領先地位。

美國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內容的“再工業化”戰略,雖然基本延續了以往加強工業部門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內涵:整個再工業化戰略定位在高端技術和高附加值的制造業領域,實現與新興經濟體的錯位競爭;切入點是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重點發展的是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科技、醫療、環保、海洋和空間技術等新興產業。“再工業化”并不是傳統工業的簡單復蘇和回歸,而是以數字制造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實質是一場產業革命。

二、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現路徑與實施效果

(一)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現路徑

其一,出臺法案或計劃,從國家層面推動再工業化戰略。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特點是所有的相關政策基本都通過法案或者國家計劃的形式頒布。在政府和市場之間,采取政府制定遠景規劃、落實法律規范,通過市場之手實施的路徑,政府并沒有過于干預市場主體的微觀運行。具體的政策包括四類:一是直接救市措施;二是再工業化總體戰略規劃;三是新能源戰略政策法規;四是戰略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法規。具體分類見下表。

其二,綜合采取各種措施,落實再工業化戰略。美國政府綜合采取各種措施,落實再工業化戰略。首先是明確產業定位。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基于比較優勢,有所側重,把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作為再工業化的突破口,重點扶持新能源、先進材料、精密儀器、電子產品和運輸工具等行業;對紡織、服裝、家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采礦、鋼鐵、造紙等資源型行業,僅僅給予適當的貿易保護。其次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勵科技創新。美國政府通過了《2009年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和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等投入133億美元,鼓勵科技研發和創新。教育方面則向理工科教育傾斜,制定了專門針對產業工人的教育培訓計劃。第三是將中小企業視為再工業化的主要載體重點扶持,從加強貿易拓展、方便貿易融資和強化貿易規則三方面扶助美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其三,積極救助制造企業,夯實再工業化戰略載體。金融危機暴發后,美國政府采取短期經濟刺激和貿易保護相結合的辦法,積極救助制造企業:一是積極救助大型企業,通過定向財政援助政策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緊急救援高盛等重要金融企業,緩解市場短期流動性問題,控制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同時對身陷破產邊緣的大型制造企業如通用公司等采取政府直接救助的辦法,確保其生存。二是吸引海外企業回歸本土,利用稅收優惠和政府扶持政策,一方面取消美國公司海外業務的稅收優惠,另一方面為回歸本土的企業和高端制造業提供土地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三是成立總統出口委員會,提出“國家出口倡議”,出臺 “購買美國貨”、“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幫助美國企業爭奪出口市場。這一系列措施,使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制造業受到保護和刺激,挽救了深陷危機的經濟和就業。

(二)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效果

一是制造業就業數據轉好。據美國勞工部報告,得益于整體經濟大環境好轉、“弱勢美元”政策、新興經濟體勞動力成本上升、美國能源價格走低和自給率不斷提高等因素,2011年美國制造業共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扭轉了延續幾十年的制造業就業人數下滑趨勢,標志著美國制造業就業形勢開始轉好并進入上升期。

二是制造業恢復增長。2011年、2012年制造業產量增長率分別達到4.5%和4%,均超過同期GDP增長率。出口方面,2008年美國制造業出口占世界比例為9.14%,2011年回升至9.89%。匯豐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美國制造業連續30多個月向好,而中國同期的數據則微縮。在美國制造技術訂單(USMTO)方面,2010、2011年美國制造技術訂單總額分別為45.3億和55.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80.5%和66.4%,2012年1月更是達到4.02億美元,為近10年來單月最高歷史紀錄,這是長期結構性改進的跡象。

三是美國企業開始回歸。例如,世界500強公司Caterpillar正在將海外的挖掘機產能挪回德克薩斯州,以便更好地匹配供應地和需求地。據波士頓咨詢集團預計,在諸如運輸、電腦、金屬制品和機械制造等領域,美國有10%—30%的產品從中國進口,而到2020年這些產品全部可以在美國本土制造,使美國出口總值每年增加200億到550億美元。

四是再工業化沒有對服務業產生擠出效應。美國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近30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到2008年,該比重降低至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個百分點。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后的四年里,該比重以更快的速度下降,2012年已降至17.27%。與此同時,美國的服務業勞動力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2008年為79.45%,而到了2012年、則上升至81.2%。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美國的再工業化的實現路徑是升級制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這些產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其本身就業乘數不高,但對相關生產業就業乘數拉動效應卻很強,因而產生了制造業就業人數增加,但就業比重反而下降的現象。二是就業比重下降,而產值數據上升,說明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在進一步提高,這也驗證了美國的再工業化不是傳統制造業的回歸,而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產業革命。

三、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一)再工業化戰略使中美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

過去美國制造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而中國制造集中在低端或是高端產業的低端環節。現在美國實行再工業化戰略,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重振制造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工程、醫療信息、航天航空、電動汽車、納米技術、環保等新興產業,旨在通過發動新一輪技術革命,全面搶占未來制造業新高地。中國也先后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十二五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通過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國家實力。

從兩國制造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和戰略目標看,兩國有很大的重疊性,新能源、高新技術是兩國爭奪的重點,目標都是為了搶占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的制高點。對這一點,美國有清醒的認識,并采取種種手段遏制中國,比如,美國計算機及電子產業在我國的投資存量僅占其海外投資存量的6.7%,信息產業僅占2.37%,美國還一直限制對我國出口和轉讓高新技術,對中國投資美國能源和電子領域也重重設限。因而,未來中美兩國將由過去制造業領域的互補關系逐漸轉為競爭關系。

(二)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嚴重影響中國正常貿易

美國為了推行再工業化戰略,一方面大力鼓勵制造業回流、發展新興產業;另一方面通過擴大出口、限制進口,極力扭轉貿易逆差。具體表現為:一是加大了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雙反”調查力度。2010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發起58起“337調查”,其中有19起涉及中國企業;2011年發起14起,其中有7起針對中國大陸企業;2012年發起40起,其中13起涉及中國企業。2012年美國對中國輸美太陽能光伏產品、紡織品、銅版紙、彩電、鋼管、家具進行了“雙反”調查,并對相關商品征收高額關稅,重創我國光伏產業。二是極力扼制中國高端制造企業開展經營活動。對中興、華為這樣的高端制造企業,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名展開多輪調查,限制企業正常業務活動;2012年9月奧巴馬更是以總統身份直接出面阻止有中資背景的公司對美國4個風電場項目公司的收購。三是通過現貨市場和匯率市場,提高中國制造業生產成本。以鐵礦石為例,從2003年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卻沒有相應的定價權,僅2004—2009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在6年內就上漲了7倍,為此多支付原材料成本7000億元。這個數字是同期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的2倍,中國的損失不亞于美國海灣戰爭的支出。

同時,美國還在匯率方面極力逼迫人民幣快速升值。據2010年人民幣匯率壓力測試結果,人民幣短期內若升值3%,中國家電、汽車、手機等出口企業的利潤將下降30%—50%,許多中小企業將因此虧損,進而引發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流向成本更低、利潤更高的東盟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這種產業轉移趨勢已經顯現。

(三)再工業化戰略將進一步顯現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優勢

中國過去30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于成功對接國際需求并迅速融入全球產業體系,“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僅是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基礎條件,其核心還是“技術紅利”。這種通過招商引資贏得“技術紅利”的模式帶來的后果是:首先,雖然中國在制造業總量上超過美國,但在增長質量上遠遠落后于美國。2010年美國制造業產出略低于中國0.4%,但美國制造業只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制造業從業人數約1億人,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4.38%,差距巨大。其次,美國制造除擁有眾多世界品牌外,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基本控制在以歐美資本為主的跨國公司手中,中國制造更多集中于產業鏈低端或是某一細分市場中,承擔的是“代工工廠”的角色。第三,中國制造所需的生產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靠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依靠進口。

在這種競爭基礎上,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將會進一步顯現對中國的技術優勢。無論是基礎的鋼鐵、造船工業,還是技術、資本密集的飛機設計與制造、航天工業,美國各領域的技術均全面領先中國,甚至遠超世界各國。再工業化戰略中推廣和應用的未來制造業的領軍技術如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AI)、3D打印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幾乎全出自美國,而且美國已經形成產、學、研良性互動機制,未來中國產業發展要想趕超美國,彌補技術鴻溝是唯一選擇。

(四)再工業化戰略將倒逼中國經濟轉型

技術瓶頸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增幅空間,在沒有技術優勢的情況下,中國只能通過增加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中國“人口紅利”、“資源紅利”行將耗盡,并日益面臨其他發展中國家更低的要素成本競爭。高端上不去、低端守不住,中國將失去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動力。更關鍵的是,雖然制造業對中美兩國都至關重要,但中國經濟對制造業的依賴程度顯然遠大于美國。以2011年為例,中國制造業占工業的比重為86.94%,美國為74.65%,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為34.65%,美國約為11.49%。因此,制造業疲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遠大于美國。

金融危機爆發后,美歐發達國家為應對危機紛紛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改變高負債的消費方式,減少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原有的高儲蓄——高投資——高產能——高出口——高外匯儲備——高貨幣供給的經濟增長鏈條因此被打破,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積壓,產能過剩矛盾凸現,帶來大量經濟和社會問題。而中國多年來形成的外需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不可能立刻轉變,只能通過“出口轉內銷”策略消除庫存,為此中國推出了4萬億投資以刺激經濟。但這種擴內需的方案仍是在傳統技術水平上對傳統制造業的刺激,大幅度投資刺激經濟不但沒有去除庫存,反而扭曲了供求信息,帶動鋼材、水泥等行業產能增加,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矛盾,并給中國帶來金融危機的隱憂。同時,與新能源戰略配套的全球碳排放、碳關稅等技術標準的實行,將會給中國制造增加巨額的環境交易成本,從而使“中國制造”徹底失去國際競爭力。因此,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很大程度上不是我們的主動選擇,也不是權衡成本的問題,而是未來是否有發展空間的戰略問題,所以更為緊迫。

參考文獻:

[1]趙剛.美國再工業化之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啟示[J].中國科技財富,2011(17).第20-22頁.

[2]唐志良,劉建江.美國再工業化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負面影響研究[J].國際商務,2012(2).第12-20頁.

篇4

關鍵詞: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社會發展;行業現狀;未來趨勢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中包含了許多的內容,這些內容涉及到了諸多的領域,包括機械領域、化工領域等,這個專業開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利用這些人才來推定社會的發展,緩解我國當前相關人才緊缺的現狀。在各個行業不斷發生的背景下,社會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需求也在逐漸的加強,這個專業也在不斷地行革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專業的發展方向非常明朗。下文對此進行簡要的闡述。

1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概述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中涵蓋了控制工程、機械工程、檢測工程,這個專業與當前的許多行業都有非常直接的聯系,專業的發展方向會影響到多個行業的發展。該專業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過程裝備,除了必要的控制之外,還涉及到了一些匹配裝備的設計以及如何降低這些裝備的能耗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知識在我國的許多領域都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生物工程、機械工程和食品工程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遵循與時俱進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不斷地與當前社會的一些先進理念相結合,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也成為了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重點的融合內容,這就需要在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除了一些過程裝備專業知識的傳授之外,還需要具備足夠的信息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這些專業知識的重要作用。就現階段的情況看,不同的高校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有不同的解讀,在對這個專業的性質劃分上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一些高校把這個專業劃分在了機械系,而有一些高校把這個專業劃分在了化學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所以,在對其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出現了差異化。

2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現狀

在社會高速進步的背景下,我國的各個行業都在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對人才的需求量在急劇的增加,尤其是裝備控制方面的人才,更是處于緊缺的狀態。在我國的化工領域,相關的化工生產設備和相應的技術都非常先進,這些設備的控制和技術的應用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人才緊缺的情況,已經限制了這些行業的發展。另外,一些高端的領域比如航空領域和我國的軍事領域,都離不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人才,尤其是具備現代化技術的專業性人才。在這種時代需求的背景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可以為社會注入更多的活力,有力的推定我國的社會的發展,同時,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與我國的工業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說,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決定了我國工業的發展程度,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利用人才來推定社會的進步,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入大量的專業性知識,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比如一些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控制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在進入社會以后大展拳腳,充分的發揮出人才的重要作用。我國當前的主要產業有裝備設計與制造、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生產以及車輛和船舶的生產和制造,這些領域的發展,與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隨著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不斷進步,這個專業涉及到的領域越來越多,這些專業性的人才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經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在當前的形勢下,這個專業的技術也要不斷的加強研究,為行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尤其是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更強的推動力。

3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的得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未來可以大放異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3.1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入的融合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的進入到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當前人才的必備技術,信息能力也是衡量當前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也會逐漸的與信息技術相融合,這也是專業發展的必然方向。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給許多行業都帶來了改變,有一些行業的生存模式已經發生了徹底的顛覆,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我國的制造業的生產環節也產生了改變,有效的提升了行業的生產力。行業的這種變化情況會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關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足夠的過控技術和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還必須要具備足夠的信息能力,這樣才能滿足當前行業發展的需求,也是各大高校必須要注重的問題。

3.2服務業和制造業呈現出了結合的發展趨勢

在我國的社會經濟中,服務業和制造業是兩個巨頭,在經濟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近幾年,世界形勢風起云涌,經濟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呈現出了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同時,我國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地發生偏移,政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制造業在這種形勢下,已經無法以一個獨立行業的身份來發展,必須要積極地尋求改變。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兩個行業有許多的交集,在業務上和行業的特點上都有很強的相似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呈現出了結合的發展趨勢。所以,高校在培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培養綜合性的人才,不能在培養單一服務業人才或者制造業人才,必須要把這兩方面的專業知識都進行滲透,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性高端人才。高校要對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兩個行業之間的結合點,從結合點入手,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課程,打造高端人才。

篇5

【關鍵詞】模具產業 模具行業 模具企業 模具制造 模具技術

現代產業里,模具產業的地位相當于國民經濟五大支柱產業的重要性,因為機械、電子、汽車、石化和建筑著五大支柱產業,都要求成熟的模具產業來與之配套,像現在人們關心的電氣、汽車等,60-80%的零部件都是使用模具來制造完成。所以說模具產業的發展關乎國家制造業的興衰都不為過。模具行業的發展的快,也會帶動其他制造的快速發展,它對于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目前,深圳等沿海地區模具行業相對來說比較發達,已成為中國塑料模具行業的領頭羊和行業中心。隨著中西部地區加快了發展工業制造業的步伐,中西部地區開始重視和大力發展模具行業,以適應中西部制造業的需求。隨著全球制造業中心加快向我國中西部轉移,估計在15年內,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會發展成為世界模具中心。現在僅浙江東部幾個城市,模具行業從業人員已達10萬余人,模具年差值達90億元。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縱觀全國,這項數字又該多大?

模具業發展到現在的程度,似乎遇到了瓶頸。模具技術發展緩慢,知識單純擴大了從業人數和生產模具的企業數量。在模具技術革新上以初步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模具業的興衰,直接影響著與制造業相關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榮未被俱榮,但一損必定俱損。國際模協羅百輝認為,模具業與其他行業的發展可以用唇齒相依來形容,我國的模具產品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集中在模具已中低檔為主,技術含量比較低;高端的模具主要依據進口,我國模具缺乏國際競爭力。模具技術含量低,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的缺乏,在于缺乏核心技術。模具行業總結出來,出現了七種有待改善的現狀:

第一,國內的模具生產商生產設備良莠不齊,有些進口設備,生產的模具相對比較精確,而有些小的企業,購買大廠家淘汰的生產設備,生產一些比較粗糙的模具,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國內模具的整體精度和質量。另一方面,國內模具生產所使用的材料也難以與國外廠家對抗。在熱處理工藝環節,國內模具多采用2Cr13和3Cr13材料,而國外廠家則采用了專用的模具材料,僅此一項工藝,國外廠家就把國內廠家比下去。因為專門的模具材料通過熱處理工藝環節,使得模具的綜合機械性能、耐磨、耐腐蝕性能及拋光亮度都得到提高。這些性能的提高,增加了模具的品質和使用壽命。特別是對于要求精密的產品,這些優勢將更加明顯。

第二,中國的模具行業缺乏行業標準。由于中國的模具行業起步比較晚,而且行業分布零散,導致生產商之間各自按照各自的標準來生產模具,只要滿足客戶需求即可。但是隨著制造業卻有一個比較規范的行業標準,各自生產的形式無法適應制造業的需求。后來模具從業者意識到這個弊端,開始逐步完善行業標準,但是基于全部比較晚,這項工作還是遠落后于外國。到目前為止,國內模具標準件的覆蓋率僅有40%~45%,而國外的標準件覆蓋率已達到80%左右,可見國內模具行業與外國模具行業的差距還有很大,國內模具行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第三,人才需求缺口大。模具行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在高職院校或者培訓班里上幾天課就可以的。而且各類學校軟硬件設備有限,師資隊伍良莠不齊,導致了學生也存在著參次不齊的現象。模具技能需要從業人員經過實際的工作經驗來磨礪,來提升。不是工作一兩年就可以掌握模具工藝技術的。模具行業缺人才,不光缺乏普通崗位的人才,更缺乏擁有精藝技術的高級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抑制著模具行業的長遠發展,它將是模具行業發展無法回避的一個瓶頸。

第四,模具行業需大力改革。模具行業前行緩慢,各從業人員開始探索解決的方法,都在開始嘗試調整模具產品的結構組成。國內缺乏高精度、長壽命的高端模具,各模具生產商應該看到行業短板,瞄準行業發展大方向,吸收模具工藝人才,抓緊對高端模具的研究與實現。應該拓展塑料模具和壓注模具所占的比例,培養自己的人才。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調控市場,淘汰產能低,質量差的生產廠商,留下產能高,工藝精湛的生產廠商,進一步提高國內整體模具廠商水平,加速步伐追趕國際水平。

第五,加大投入以強化創新能力。模具企業特別是骨干企業,不應該僅僅把精力投入的現有模具生產上,也應該注重對于模具生產生產設備的改進上來。模具生產工藝繁多,骨干企業有必要配齊從模具粗加工、熱處理到各種精加工、光整加工、質量控制與監測等的整套設備,一般企業也應擁有數控加工設備,實現模具制造的全自動加工。并通過加強與科研實力的高校互動與溝通,推進產學研合作強化創新力。

第六,國內不缺模具生產企業,缺的是有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的先進模具生產技術的企業。目前模具生產企業大多是民辦企業,資金不夠雄厚,無法花大力氣、搞成本來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從而都停留于中低端市場,加劇中低端市場的競爭,而拱手讓出了高端市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國外企業在高端市場獨領。所以強強聯合是民企和模具行業發展的趨勢,強強聯合,增加了企業人才培養進度,增加了投資的資金,必將進一步推進模具行業在高端產品的競爭力。

篇6

關鍵詞: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提升;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22

1 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面對新的驅動方式,即創新驅動發展,需要裝備制造業根據條件的改變不斷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在創新驅動下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識別出競爭優勢是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創新驅動一詞最早是由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經濟發展在不同的階段,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分別為,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在創新驅動階段是通過知識、技術、企業的組織形式和制度等要素對已有的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創新后的知識和技術來對資本和勞動者素質進行提高的管理方式。

在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所處的階段不同,創新驅動的主導作用逐步顯現出來。在過去,我國裝備制造業一直通過依靠消耗自然資源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和利潤的增長,很明顯這種發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發展的深入,問題逐步顯現出來,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使企業乃至國家擔憂。

由此,國家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替代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發展。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創新驅動背景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研究的意義所在。

2 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的建立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了解到了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的意義,也知道了在我國經濟等各方面飛快提升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所以應該根據競爭要求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從而形成完善的提升體系:

2.1 裝備制造業提升的原則制定

對于裝備制造業提升,首先要識別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需要將這個產業各個方面的活動綜合起來建立科學的、客觀的指標體系。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的選取,重要的是揭示出競爭優勢的活動及各個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基于此,構建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在提升目的方面,要基于識別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目的,體現出提升目標的特性。在科學技術方面,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充分的反映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特征,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主要方面還是要根據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周期來確定提升時機,而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生命周期可以通過下圖表示出來:

從圖1中我們看到,其中橫軸表示競爭優勢所處的生命周期,縱軸表示創新投入。當該活動己經成為競爭優勢時,則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別需要通過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保持其競爭優勢,而當該活動還未成為競爭優勢時,則處于成長初期和成長期,分別需要通過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來促使其競爭優勢的形成,所以在進行裝備制造業提升過程中一般應該從成熟期進行發展。

另外還要使裝備制造業提升過程具備全面性原則,能夠反映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提升中涉及到的各個要素,從多方面體現識別要求。明確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涵義和適用范圍,確保能夠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以便更好的把握變化趨勢,在進行裝備制造業提升時具備可靠的參考數據。

總之,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各個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股完成。

2.2 裝備制造業提升對策的確定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了解到了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的建立原則,接下來就是對于裝備制造業提升方向的確定,在進行提升方向確定工作之前,我們首先通過圖2,來了解以下提升對策確定流程:

通過上圖我們知道了裝備制造業提升對策確認的流程,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要從具體方面來討論一下提升對策:

(1)產品的提升。產品的提升對策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是減少裝備制造業對于生產要素的依賴,生產要素的幾項指標分別代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技術投入及基本輔助設施。對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應適當采取模仿創新,延長生產要素作為競爭優勢的作用,同時適當的采取摒棄的策略。通過模仿創新其他國內外地區的策略,促使我國裝備制造業能夠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及基礎輔助設施投入來帶動裝備制造業的的快速發展。適當的摒棄、減少對生產要素的依賴,將有限的資源活動投入到其他可以驅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方面。

其次就是對產品技術工藝的提升,工藝技術方面,當前我國大部分裝備制造提升措施主要依賴于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機構,而這些機構往往處于企業的外部,無法了解到市場需求,可能導致“閉門造車”的現象產生,因此在現階段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在現階段,如果形成我國內部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則應將現存的應用型科研單位轉制,同時為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使得企業變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或將科研機構植入到企業內部轉為技術研發中心,形成產業共性技術,推動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同時,將市場機制引入到科研院所中,提高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提高整體科研實力。改變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采用聘用制,鼓勵科研人員從事應用技術研究開發,將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際領域中。建立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改變傳統的科研成果評價方法,將科研成果與市場緊密的聯系起來,為產業、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為科研目標。

(2)政策方面的提升。在政府政策方面,改革能力不足,不能夠適應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鼓勵創新的制度機制與政策體系不配套,不能形成協同作用,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形成帶動作用,進而提高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政府政策在產業競爭能力中的作用受到很多的重視。首先,改變政府對于產業創新活動中的管理方式,由依靠政府指令向依靠市場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轉變,做好財力支持、政策激勵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將權利下放到企業中,使得企業成為真正的技術擁有的主體,為企業提供廣闊的自我發揮的空間。再次,明確政府對于產業創新活動的宏觀導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項目規劃和實施方案,制定并實施與社會經濟相適應的科技發展規劃院,行使好監督、評價及宏觀調控的作用。

(3)將環境保護與提升策略相結合。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嚴重緊缺,這對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以破壞生態平衡所帶來促進工業經濟的增長同樣會阻礙裝備制造業其他競爭優勢的提升。建立法律法規應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建立以“預防為主”的相關法律法規。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運營的過程中以嚴格的法律法規為前提,減少廢物、廢水的排放,以清潔生產為主導。同時應該擴大污染源的范圍,不應該僅僅指直接污染源,應該將間接污染源作為監督的重點。完善法律法規,增強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倡企業使用新型能源,盡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能源資源,從法律和社會責任感兩個方面保證裝備制造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

3 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保障措施

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使系統在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能夠迅速地做出正確的反應,調整原定的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標。針對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內部產業及外部環境的共同支持下,才能有效地提升競爭優勢,具體來說保障措施有以下四點:

3.1 政府政策支持

裝備制造業的保持其競爭優勢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政策進一步的支持,這些政策支持主要體現在土地使用政策、財政政策及稅收政策及進出口政策等方面。通過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裝備制造業由依靠市場經濟向依靠市場經濟及法律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轉變,使得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更加有據可依。同時,明確政府在裝備制造業創新活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對企業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同時,通過政府職能通過項目投資、財政、稅收及進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鼓勵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支持和導向作用,為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設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意識

一方面,要加強加強合作競爭及創新意識,企業之間要密切聯系,共同應對社會需求與變化,特別是在產品生產和創新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是產業結構變革、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對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合作的推動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產業協同創新必須以思想為行動的先導,樹立正確的意識與觀念。由此可見,加強協同創新意識以及樹立協作性競爭的新觀念對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意義非凡。

另一方面,明確在模塊化協同創新體系中的定位,模塊化價值鏈的高端是屬于其系統規則設計者和標準制定者,這與眾不同的價值鏈地位,使得其無論是無形資源還是有形資源方面都要比普通的模塊供應商優越的多。在縱向產業鏈的利潤分配上前者也比其他的環節高。但是,不是所有的高端裝備制造行業中的企業都能成為模塊集成商,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模塊集成商,就必須增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一個企業在經過對自身客觀實際的評價之后,認為自身具有較高的實力,符合一個模塊系統集成商的要求,也可以從生產關鍵模塊和整合后續模塊等環節入手,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而對于起輔助作用的小企業來說,清楚認識自身的實力和優勢,一定要放遠眼光在協同創新之初,這些企業一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利潤和回報,而是要把事做實,做好供應商的本職工作,慢慢積累生產經驗,等待時機變得成熟,才能一鳴驚人。如果企業在后期因為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發展的要求,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必須要進行升級,才能慢慢的向領軍者發展。

3.3 實施戰略部署

政府、產業乃至裝備制造業企業應做好戰略規劃及戰略部署,使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我國的政策制度相銜接。同時,面對全球化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應根據全球市場的特點,及時有效的做出戰略部署,使得我國裝備制造業與世界能夠完美接軌。同時,裝備制造業企業應以創新文化作為支撐,促使企業形成良好的創新文化的氛圍和環境,鼓勵企業成員不斷學習。做好社會宣傳和引導創新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社會文化建設打下基礎,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做好鋪墊。

此外,產品、技術工藝、政策制度、組織結構、戰略文化低于全國同類活動的水平的裝備制造產業,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發展優勢,通過發展優勢的確定,根據圖1中的發展周期進一步確定發展計劃。總之,環境是戰略部署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它需要成為產品競爭的考慮條件,因此,該項活動處于競爭優勢生命周期的第一階段,應通過模仿創新,作為裝備制造業的保障活動。

3.4 合理利用資源

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實現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推行裝備制造業污染防治戰略,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壓力,形成以“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并完善法律法規,促使裝備制造業企業減少廢物、廢水及廢氣的排放,提升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進而實現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提升。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創新驅動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分析了創新驅動下裝備制造業提升的意義、建立裝備制造業提升體系,提出了裝備制造業的提升策略與保障措施,為創新驅動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的提升做出了系統的分析。

近年來,對于創新驅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面對復雜多變的動態環境,裝備制造業如何快速的找到自身的競爭優勢及如何將創新運用在產業或企業層面成為了關鍵問題。本文的理論研究能夠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為產業競爭優勢的提升提供策略。

參考文獻:

[1]許佩文.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研究[D].吉林大學,2016.

[2]張珂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 山東大學,2014.

[3]吳雷.裝備制造業突破性創新機制的系統演化過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04).

[4]陶良虎.當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四大路徑與對策[J]. 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2(04).

[5]唐曉華,李紹東.中國裝備制造業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12).

[6]衛穎.生產業與制造業產業關聯的動態異質性[J].江漢論壇,2016(08).

[7]包宏,潘瑾.我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路徑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33).

篇7

關鍵詞 工業化 裝備制造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 F416

文獻標識碼:A

工業化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必由之路。中科院研究認為,中國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預計2021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工業遭遇“寒流”。溫州、東莞等地先后出現企業倒閉潮,僅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1000多家。統計數字表明,倒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塑料制品、玩具制造等行業。隨后續效應進一步發酵,逐漸擴散到鋼鐵、煤炭、船舶制造等行業,且有愈演愈烈趨勢。專家預計,今后幾年,30%-40%甚至更高的工業企業面臨倒閉。低水平、低技術、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的工業化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敗,中國工業化進程無論在量還是質的規定性方面都大打折扣,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成為中國工業化的重要出路。

一、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

裝備制造業是生產機器的機器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它是國民經濟,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

(一)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工業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規律。

工業化是一個系統性、階段性工程。首先從以滿足國民消費質需求的輕工業開始,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后,輕工業本身形成了對資源、能源的巨大需求,從而引致重化工業快速發展。輕、重工業發展進一步引發工業自身生產裝備制造需求,加之科學技術發展,裝備制造業不斷擴張并轉型升級。發達國家成功工業化實踐證明了這一點,英、法、德、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后起的日、韓等國家基本上都是遵循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資本、勞動密集型的重工業——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深加工業這一發展道路的,中國也不能自外于這一規律。(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建國初期我國重工業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改革開放初期,重工業比重處于徘徊狀態。后十年則呈現跨越式發展,比重達70%以上。但是,這種發展主要是資源、能源、化工等行業擴張,裝備制造業比重相對較低。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始終把裝備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比重分別是41.9%、43.6%和46.4%。中國(見表1)還不到30%。這充分說明,中國工業化已經走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深加工業階段,優先發展以裝備制造業為龍頭的深加工業已勢在必行。

(二)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產業關聯度強、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帶動面廣的特點。裝備制造業集中了包括電子信息技術在內的當代最先進科學技術,采用了包括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納米材料在內的最新原材料,系統集成了一系列零部件、元器件。隨著我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必然要求用先進的裝備制造業裝備、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各產業、行業,在自主創新基礎上提高產品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三)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國力和戰略能力的體現和主要基礎與來源,是進入大國俱樂部的門檻。 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實踐表明,沒有先進發達的裝備制造業,就不可能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

二、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但是距離裝備制造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觀念上存在模糊認識。

由于產業劃分過粗和統計方面原因,在理論和實踐中,容易把裝備制造業和重工業混淆,認為發展裝備制造業就是國民經濟重工業化,意味著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大多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大多具有總裝式、集成化生產模式,其能耗和污染比傳統意義重工業甚至是一般加工業還要小。據測算,冶金工業單位產值能耗消耗強度是1.76、化工業是1.3,裝備制造業只有0.18。此外,國家雖然出臺了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相關政策,但是,由于建設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夠重視。

(二)產業結構存在低端化傾向。

近年來,由于投資過熱過快導致裝備制造業與其他產業一樣出現產能過剩現象,規模龐大但競爭力不強。但是,冷靜分析,這種過剩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相對過剩、結構性過剩。產能過剩主要是低端的一般裝備制造,先進裝備仍然需大量進口。資料顯示,中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數控機床等絕大部分市場被進口產品占領。三軸五軸以上的數控加工設備、半導體加工設備等關鍵高新技術裝備進口率百分之百。據統計,2011年我國進口機械設備超過3000億美元,與日本機械設備進出口逆差高達500億美元,與德國逆差高達400億美元。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急需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兼并重組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三)產業集中度偏低。

篇8

經過差不多近兩年的沉淀,包括過濾了一些與出版內容所涉及的關聯性不大的資料后,我及我的伙伴在收集、整理、添加相關背景與研究性文字的基礎上,要編輯出版一本名為《博鰲亞洲論壇深圳高端服務業國際會議演講文集》的書。

在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中迎戰國際金融危機的中國,眼下正在致力發展方式的轉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出有效的刺激經濟計劃。在這樣一個時候,出版一本危機爆發前的關于發展現代高端服務業、生產業國際會議的文集,是一種怎樣的考量,又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我們試圖能說服自己的,似乎是它的“重要性”。這些年,作為在深圳舉辦一些國際國內高端論壇的參與者,我們覺得這“意義”首先表現在加入WTO后,特別是中國大陸與香港地區簽署了“更緊密的經貿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后,我國經濟在與外部、內部互動不斷加深的過程中開始出現一輪發展服務業經濟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30年間,以珠三角地區最先啟動,中國制造業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成功地復制了亞洲四小龍出口拉動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帶來了沿海地區經濟起飛,“中國制造”、“世界工廠”紛紛成為沿海工業體系的代名詞。而“中國制造”與“世界工廠”的進一步發展。又直接帶來一個新課題:發展生產業(生產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而生產業規模化的地理聚集和區域集中,又帶來面向城市化的現代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問題。

與舉行博鰲論壇深圳高端服務業會議異曲同工,國內也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變革的浪潮”:一系列關于發展服務業、服務經濟的研究與報告、甚至《綱要》,不斷地閃亮登場。隨手可舉的就有,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江小娟主編的財經藍皮書:《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報告》(中國服務業的增長與結構);王子先主編的《中國生產業發展報告2007》;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何德旭主編的財經藍皮書:《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中國服務業30年:1978―2008);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出版的《大都市服務業區位理論與實證研究》等。

深圳的優勢之一,就是不會在等待中過日子。出版這本以特殊方式匯集的文集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及我的伙伴2008年承接了一個課題――華南城模式研究。作為一個從物流業起步的深圳華南城,在順應服務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抓住了珠三角制造業發展需要生產者服務業支撐的“小趨勢”。做成了集成服務的商業模型,在為別人提供盡可能多且專業的服務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由運輸物流供應商向一站式綜合服務提供商的轉變,從而在供應鏈管理與服務業集成交叉點上點面結合,深入擴展,降低了客戶――生產企業的交易成本,以第三產業支撐了第二產業的發展;以制度創新,贏得了立足之地。華南城的模式正在被中部與西部省區的城市強烈克隆。

篇9

關鍵詞:市場需求 市場調研 專業分析 職業教育

為了適應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全面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滿足適應市場需求,培養專業職業技能,設計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結構,提高畢業生崗位素質等方面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研。

1.市場調研的目的

為了更好地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職業教育理念,加強專業建設,促進專業改革,我們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需求進行了調研。目的是為全面了解專業的市場需求的趨勢、崗位指向、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的針對性等方面的問題,探索專業建設的方向,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2.市場調研的組織與實施

調研人員是由機械工程系主任、課程組長及專業教師組成,以近幾年來機制專業的畢業生相對集中的沈陽機床集團、沈飛集團、大連機床及大連重工等地區的大型企業,以及丹東本地的一些中小型企業為調研對象。與部分用人單位負責人和部分畢業生進行了面對面的座談和交流。

3.市場調研的主要內容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研究市場對高職學生的需求:

3.1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3.1.1企業人才需求層次與需求計劃;

3.1.2企業聘用一線技術人才的主要渠道與來源;

3.1.3高職學生的主要工作崗位;

3.1.4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

3.1.5企業對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的需求程度。

3.2對用人單位畢業生所在崗位情況調查:

3.2.1單位的性質、規模及狀況;

3.2.2單位對機制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

3.2.3目前最需要的崗位,2~3年后最需要的崗位;

3.2.4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3.3對應屆及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

3.3.1學生目前單位的性質、規模及狀況;

3.3.2學生個人的工作狀況,主要反映畢業生專業對口、工作適應程度和勝任程度及工作滿意程度等信息;

3.3.3畢業生近年的求職情況,通過求職中的困難和求職的次數等信息以此來反映社會對本專業的需求程度和就業難易程度;

3.3.4所在崗位需要的能力和知識;

3.3.5對學校在教學中應強化和增設的專業課程和實踐內容提出建議;

3.3.6機制專業的學生適應的職業崗位和本人喜歡從事的專業崗位。

4.市場需求情況分析

在市場調研過程中得到了企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從企業領導、技術管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到具體崗位的畢業生,都能很客觀認真負責地回答相關的問題,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和依據。。

在調研的企業中, 58%的企業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人才需求量較大,我們對其中幾個主要工作崗位進行了初步的統計:一是生產一線的技術操作崗位,從事普通機床、數控機床及加工中心的操作人員占29%;二是安裝、調試與維修人員占27%;三是生產一線的技術工藝人員,從事現場工藝調整與實施,機械加工工藝裝備的設計與制造等設計人員,這類人員占19%;四是從事產品的質量檢驗監督管理等工作人員,這類人員占11%;五是從事產品營銷、售后技術服務、行政管理等工作,這類人員占14%。

5.專業如何適應市場需求

5.1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畢業生需求量大

遼寧省是工業大省,目前有工業企業6萬多戶,其中大中型企業近千余戶,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800余萬人。黨的十六大提出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研制、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需要靠機械類專業高技能人才的支撐。市場調研結果表明,“十一五”期間遼寧省冶金、機械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建筑業,電力業、礦山業、船舶業等行業,需要大量機械類高技能人才,而且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長。因此,機械類專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比較長期穩定的社會需求。

5.2機制專業的準確定位

企業對制造業高端技能人才的技術應用能力要求主要體現在工藝規程編制、機械加工設備操作與維護、工裝夾具設計、數控編程、質量檢驗上。它們不僅需要一大批崗位技能強、綜合素質高的生產一線操作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藝實施能力、具有多崗適應能力的生產一線技術、管理型人才,目前高職學生特別受中小企業的青睞,他們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畢業生普遍認為我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機制工藝、工裝設計、機械設計、機械制圖、機床電控、軟件應用、外語等方面的課程等都很重要。充分意識到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篇10

可以說,我們開始走上一個可以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需求,務實推進,創新發展的時期。

從變化看未來

在信息時代,我們需要注意的幾點趨勢可以總結為:

首先,計算,網絡,數據,軟件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無處不在,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基本特征。超算、中小型計算機、移動計算等技術已經深深地嵌入到我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計算機數據通信網絡的出現,傳統的基于模擬技術的網絡逐漸被淘汰。由所有計算機(數據)通信網絡所構成的網絡空間將覆蓋有人類活動的整個物理空間。計算無處不在,網絡無處不在,數據也就無處不在。數據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與能源、物質并駕齊驅的資源,與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方便地檢索、傳播、處理和利用數據不無關系。而能夠支撐“計算、網絡和數據”無處不在的,就是軟件。有計算、網絡和數據的地方,就一定有相應的軟件在運行,即軟件無處不在。它無處不在地為人類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軍事、科技活動做出貢獻。

第二個變化是網絡空間成為競爭焦點。十余年來,網絡空間成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科技活動的基本載體。全球信息通信技術和信息化的科技攻堅,許多相關科學技術領域的推進以及信息化應用發展,均聚焦于加快網絡空間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網絡空間的控制權,即“制網權”,成為當今和未來若干年網絡空間大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科技博弈和競爭的焦點。網絡空間的發展和安全,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信息化推進的“牛鼻子”。就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這是對這個時代客觀真實的反映。

打造軟件強國

軟件重要,成為軟件強國更加重要。其中,“強”的第一層含義是形容詞,是指中國要做一個軟件技術和產業非常強大的國家;“強”的第二層含義是動詞,是指軟件可以使國家富強。信息社會中軟件產業是最重要、最具戰略性的新興產業。這方面我們的成績是,去年年底中國軟件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位(占比24.3%)。僅次于美國(29.3%)、歐盟(24.9%);遠高于日本(6.3%)、印度(6.2%) 。中國的軟件產業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不容易的,政府和業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別是國務院先后兩個關于《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同時,我國軟件產業發展也遇到了一些問題。2013年全球軟件企業500強排名中,前100名沒有一家中國企業。中國軟件產業“虛胖”特征非常明顯。在中國軟件業收入結構中,各類服務(系統集成、咨詢、運營)占50%以上。2009至2013年,軟件產品在軟件業中的占比一直在31.5%~34.6%間徘徊 。沒有優秀的、大市場的軟件產品,中國不可能成為軟件強國。

維基百科的軟件譜線一覽中把軟件分為三大類:應用軟件、系統軟件、編程工具。我個人認為,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基礎軟件和高端軟件。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2010年的時候,制造業產值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我們的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僅占到世界市場的1.27%,在這么重要的高端軟件方面,我們的發展是很遲緩的,潛力還完全沒有被激發出來。另外從研發設計軟件來看,2011年全球市場的規模是480億美元,中國的研發設計軟件規模是5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市場的1.67%,這與中國制造業大國的稱謂不符,與我們想成為軟件大國、軟件強國的目標更是不相稱的。

在科學軟件方面,特別是計算機輔助科學研究,它對提高科學研究的勞動生產率和促進科學研究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其中,包括計算機輔助信息獲取、計算機輔助建模、算法和模擬軟件、科學數據處理軟件、數據可視化軟件。科學軟件對于推動我國成為軟件強國也非常重要。但是,這方面我國的情況更為落后。

戰略應對

針對當前中國軟件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我們必須做一些戰略上的思考。

首先,要明確軟件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要以軟件產品的研發和市場占有為中心。“軟件即服務”,這句話沒有錯,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軟件即服務”是以軟件產品為中心的服務,沒有軟件產品實際上就沒有服務。在軟件產品當中,要以編程工具、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中具有基礎重要性的和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軟件為重點,力求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軟件產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因此要抓緊進行政策上的修訂,對軟件產業要分類、分級,采取區別對待,強化支持國家戰略重點的政策,加快我國軟件產業健康發展。

改變我國現有的軟件產品和企業分類方法,突出生產軟件產品和相關企業重要性。讓真正的軟件生產企業獲得更大的國家政策支持。而且國家扶持軟件產業的政策當中應該有明確的導向性,支持與否,支持力度都應包括在內。

第二,要建設中國的軟件教育體系。建設中國軟件教育體系是信息化帶來的教育革命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是以工業社會的需求為依據而設計的。就拿理工科而言,其三個支柱就是數理化。這樣的體系已經明顯不能滿足信息社會的需求。隨著信息化和“四個無處不在”的持續發展,軟件將成為一種基礎的、理工農醫文各科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中國軟件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高、中、低端軟件人才。這種人才的培育需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軟件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例如,小學畢業生應該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和上網的技能,能夠熟練地應用字處理軟件。初中畢業生應該熟練地應用各種套裝應用軟件,具備基本的編程技能。高中畢業生應該熟練地應用各種主要的應用軟件,掌握主要的程序語言和Web技術。軟件和網絡基礎技術應該成為每一個高中畢業生、初中畢業生和小學畢業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術。各專業的大學生都應該具備熟練的編程能力,基本達到目前大學計算機專業三、四年級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能夠解決學習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種計算問題。

第三,推動軟件與科學和工程技術融合。這是信息化向高端發展的必然結果。所有涉及“智慧”的應用,都離不開建模、算法和軟件。沒有應用領域的專業知識,建模和算法都不可能比較專業地完成。軟件與科學和工程技術的融合,是高端軟件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僅有軟件的專業人才是不足以開發高端軟件的。國家政策和科學技術界要承認高端軟件的科學技術成果屬性。

同時,軟件企業必須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工程技術實體結盟,合作研究科學和工程技術中計算、網絡和數據問題的軟件解決方案,合力開發科學技術含量高的高端軟件產品。尤應強調的是,軟件企業必須根據企業軟件產品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大力吸收優秀的、一線的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改變軟件企業的單一人才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時地理解對高端軟件新產品的市場需求,不失時機地推出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