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輸方式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傳輸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傳輸方式

篇1

本文首先介紹了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概況,并基于未來網絡發展的態勢,以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的進一步統一為目標,提出了“U網(UniversalNet)”概念,以求為移動通訊網絡與互聯網相融合問題,尋求更加便捷道路。本文對現有通信網絡結構進行了理論性分析,借助互聯網體系在現有通信網絡結構上進行改進,得出“直線通信結構”,最后闡述“U網”的有關設想。

關鍵詞

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U網

一、引言

隨著手機無線上網的實現,更讓人們盡情享受到了網絡帶來的方便與樂趣。因此很多手機用戶都開通了GPRS無線網絡服務。通過GPRS網絡接入WAP,可充分發揮接入時延短(2秒接入)速率高、永遠在線、切換方便等優點。WAP是一種向移動終端提供互聯網內容和先進增值服務的全球統一的開放式協議標準,是簡化了的無線Internet協議。WAP將Internet和移動電話技術結合起來。伴隨著3G的問世,手機上網的用戶也會越來越多,用戶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有限的WAP站點并不能滿足廣大用戶的要求,從而突顯出WAP資源不足的問題[1]。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擴大,近年出現的網絡電話運用了數字化傳輸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語音壓縮算法對語音數據進行壓縮編碼處理,再把這些語音數據按IP等相關協議進行打包,經過互聯網把數據包傳輸到接收地,最后把這些語音數據包串起來,經過解碼解壓處理后,恢復成原來的語音信號,從而達到由互聯網傳送語音的目的[2]。經過網絡電話系統的轉換及壓縮處理,每個普通電話傳輸速率約占用8~11kbit/s帶寬,因此在與普通電信網同樣使用傳輸速率64kbit/s的帶寬時,網絡電話數是原來的5~8倍,大大提升的網絡資源的利用率。

二、現代通信網絡面臨的問題

通信網絡在近些年來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3G服務的開通,更使通信網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網絡結構復雜,在建設通信網時的基礎投入高,與國際互聯網的結合不好,造成用戶使用無線互聯網享受到的服務有限,不同運營商間的增值業務不能互通問題,等等[3]。當前的互聯網也有通信服務功能,移動通信網絡也可以訪問互聯網,但是它們的服務是有限的,并不是真正意義是的統一[4]。互聯網的通信服務不能像移動通信網那樣便利,移動互聯網的WAP網的資源有限,僅能訪問采用WAP技術支持的一小部分的網絡資源,那么由此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例如:如何對現有通信網絡進行優化改進;怎樣的網絡更有利于未來的信息傳遞的發展;未來網絡發展的方面又是什么。

三、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方向

現在的通信網絡以樹形結構為主,多為分層式通信模式。當一個點到加一個通信時,首先,先要經過基站,再然后經過控制交換中心,若控制交換中心范圍內找不到目標地址,則將數據發送至上一層控制交換中心,這樣就形成一個分層式結構的通信過程[5]。如圖1所示。根據現代通信網結的結構,為一個模擬通信過程,設user為通信用戶,BSS為通信網絡d中基站子系統,設NSS網絡控制子系統中的控制交換中心,下面簡稱控制交換中心.來模擬一個通信過程例如圖中,Z1到Z2就是一個本地(同區域)通信過程,也就是在一個控制交換中心區域內能找到通信目的地,則直接在本區域內控制交換中心處理此數據,這樣就完成一個通信過程。若在本區域內沒有找到目的地,如:Z1到P1的一個通信過程,當Z1發出請求后,由基站將其請求傳送至本區域內的控制交換中心TA1,當TA1發現此目的地址不在本區域內時,將數據傳送至上一層的交換中心TA2,同樣若TA2發現此目的地址不是本區域內的地址,TA2就會將數據傳送于上一層的控制交換中心TA3,當TA3在在網絡中找到目的地址P1時,則將本次請求信號發送至目的地址所在區域的控制交換中心.在這個過程中,請求信號首先經過TB3依次將數據傳至TB2最后傳至目的地址所在的TB1,最終發送至目標地址。完成本次通信過程。

綜上,現有的通信網采用的通信方式中完成一次通過程的中轉過程過于復雜,分層式通信模式的網絡資源的投入也過于龐大,從而造成通信節點過多,與未來的通信發展極其不相適應。因此,現在的通信網絡應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有效借助互聯網資源,吸取網絡電話的軟交換技術,充分利用網絡協議形成一個新的通信模式。本文提出直線化的通信模式,即未來的通信網絡的通信模式就是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是直線的,不經過分層中轉。點A到點B間的通信過程,如圖2所示。從A到B間的通信,完全是從一個控制交換中心到另一個控制交換中心的傳輸。當A發出請求時,由基站將A的請求信號通過基站發送至控制交換中心,控制交換中心通過互聯網直接連接目的用戶,利用互聯網中的路由功能直接尋找最近的通信路徑,連接到目標用戶所在的控制交換中心,并將A的請求直接通過互聯網發送給B,從而節省通信過程,使互聯網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新一代的通信網絡

由于3G與4G通信網絡的服務面本身并沒有發生質變化,并不能有效的直接的擴大其服務面,其可利用的互聯網絡資源仍然受制于WAP。基于此,本文提出了"U網"概念。所謂的"U網(UniversalNet)"就是將現有的通信網絡與互聯網并行同步,形成一個統一的網絡體系[6]。“U網”概念的不僅指單一未來互聯網或通信網,而是從根本上將通信網與互聯網融合,取二者長處相互促進。“U網”采用直線通信結構,同時借鑒網絡電話的軟交換技術,通過互聯網的IP包傳送數據信號,與移動通信的無線傳輸技術結合,建立一種移動網絡電話,用以實現無線移動語音的業務,大大提高網絡資源的應用[7]。“U網”無論在語音還是在數據方面全部基于互聯網。用戶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只要在無線互聯網基站的服務范圍內,用戶將信號發至無線基站,由無線基站將數據傳送數據交換中心,而后進入Internet將數據或通信信號傳送到目的地。

1、“U網”的構架“U網”就是采用直線通信結構,以互聯網為基礎,將互聯網資源與通信資源相結合,建立起來的一種高速通信網絡。“U網”在網絡服務的范圍上也將與互聯網完全同步,移動網絡終端與固定網絡終端將在接受到的互聯網資源方面和訪問方式方面基本不存在區別。移動網絡終端在訪問互聯網資源時,互聯網數據首先通過WAP網關(數據轉換),然后傳送給用戶端。從而解決移動網絡終端在訪問互聯網資源時受WAP資源有限的障礙,完全實現通信網絡與互聯網的并行同步。如圖3所示設MS為一個移動手機用戶,MBS為:車載移動平臺用戶,wirelessnet為移動互聯網網用戶,dataconversion為WAP網關(數據轉換),移動互聯網用戶在訪問互聯網時上下行數據交換通過WAP網關(數據轉換)進行轉換。“U網”在結構上以互聯網為基礎,借鑒網絡電話的通信方式,將所有信號、數據都通過互聯網完成直線通信。用戶與用戶間的通信,通過基站將信號傳送到數據交換中心,由數數交換中心通過互聯網,運用語音壓縮算法對語音數據進行壓縮編碼處理,然后把這些語音數據按IP等相關協議進行打包,經過IP網絡把數據包傳輸到接收地的目的用戶。從而改變傳統的樹形的通訊結構,將通信過程改成直線型,這樣無論在那個區域,只要經過一級數據交換,就可以與目的用戶連接。

2、“U網”展望“U網”概念的提出將直接把通信與互聯網完全融為一體,用戶享受到服務面更廣,服務質量更高,更智能化的,無障礙的網絡服務。它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功能完備的網絡體系,既可以訪問網絡資源,同時又具備通信服務,使互聯網資源充分得到利用。同時為不同通訊網絡形成統一的標準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為各電信運營企業有效節約成本。因此“U網”的實現將對通信及互聯網產生巨大影響,直接改變人們日常生活和通訊方式,在網絡發展過程中產生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郭秋萍.計算機網絡技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2]芩賢道,安常青.網絡管理協議及應用開發[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張娟.用TCP/IP進行網際互連[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4月.

[4]馬金龍,胡建萍,王宛蘋.信號與系統[M].科學出版社,2006年.

[5]張輝,曹麗娜.代通信原理與技術[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1-1.

[6]TheodoreS.Rappaport.無線通信原理與應用(第二版)(中文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07.

篇2

[關鍵詞]傳輸網 接入技術 銅線接入 同軸電纜接入 光纖接入 無線接入

[中圖分類號]TN9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6-0209-02

1 概述

傳輸網又被稱為信息傳輸的公路,主要負責將信號從由A點傳輸到B點;傳輸網是電信網的基礎,也同時為各種業務網絡提供通道。我國目前移動語音業務仍是構成中國移動的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數據業務尤其是固定數據業務占中國移動的收入中的份額相對較小。

2 傳輸網絡接入技術

接人技術主要是為解決如何將用戶與各種網絡相連接的問題;接入技術作為網絡中與用戶相連接的最后一段線路上的技術如今已成為目前網絡技術的一大熱點;下面將介紹接入傳輸網的幾大技術,它們分別是銅線接入技術、同軸電纜接入技術、光纖接入技術與無線接入技術。

2.1 銅線接入技術

銅線接入技術是指以電話線為基礎作為信號的傳輸介質,然后再通過各種先進的調制、編碼、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來提高銅線的傳輸性能,由于銅的金屬性質使得其傳輸的帶寬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銅線接入方式的傳輸速率與距離很難達到滿足要求越來越高的平衡點,因而銅線接入技術很難適應寬帶業務的高速發展。

2.2 同軸電纜接入技術

同軸電纜同樣作為傳輸帶寬相對較大的一種傳輸媒介,同軸電纜從用途上分可分為網絡同軸電纜和視頻同軸電纜,也稱為基帶電纜和寬帶電纜,其中前者僅僅用于數字傳輸,數據率可達IOM/S;它們分別為50()和75Ω;而基帶電纜又可再細分為細同軸電纜和粗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即Coaxial;由兩個同心導體組成,由于導體層和屏蔽層之間共用一個軸心電纜,因而得名。最常見的同軸電纜可分為四層:中心銅線層、塑料層,網狀導電層和電線外皮層;其中中心銅線可與網狀導電層形成電流回路。同軸電纜傳導的是交流電,中心銅線發射出來的無線電波將會被網狀導電層隔離,網狀導電層接地來控制發射出的無線電波。

同軸電纜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一旦電纜中的某一段被擠壓或者扭曲變形,則會使得中心電線和網狀導電層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這可能會將內部的無線電波反射到信號發送源,這種效應就會大大降低可接收的信號功率;因此需要在中心電線和網狀導電層之間加入塑料絕緣層來以保證它們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但這使得同軸電纜僵直、不易彎曲。

2.3 光纖接入技術

光纖接入技術是面向的FTTC和FTTH的寬帶網絡接人技術;光纖接入網技術即OAN技術是目前電信網中發展最快的接入網技術。光纖接入技術指將交換機與用戶之間的饋線段、配線或者及引入線段的全部或部分引入光纖以實現信息傳輸。

由于光纖具有高頻寬、高抗干擾力、低成本以及許多其它傳輸介質無法達到的優良性能使得光纖成為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傳輸媒介意;光纖也是目前傳輸速率最高的傳輸介質,光纖已大量用于主干網中。用戶環路中應用光纖可以滿足用戶未來對各種寬帶業務的需求;寬帶接入網的最終形式也是光纖接入技術。

2.4 無線接入技術

無線用戶環路是指利用無線技術為固定用戶或移動用戶提供電信業務,因此無線接入可分為固定無線接入和移動無線接入,采用的無線技術有微波、衛星等。無線接入的優點有:初期投入小,能迅速提供業務,不需要鋪設線路,因而可以省去浦縣的大量費用和時間;比較靈活,可以隨時按照需要進行變更、擴容,抗災難性比較強。

無線接入技術即RIT,是Radio Interface Technologies的簡寫;另外,無線接人技術也被稱空中接口。無線接人技術通過無線介質將用戶終端與網絡節點相連以實現用戶在網絡中與有線技術一樣通信的技術。無線信道傳輸的信號遵循以構成無線接人技術的主要內容作為傳輸協議,無線接入技術可以向用戶提供移動接入業務,而這是有線接入技術無法做到的。

無線接入網就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無線電作波為傳輸媒介以連接用戶、交換中心的一種接入技術;無線接人系統的定位作為通信網的一部分,是本地有線網的延伸與補充,也可作為臨時應急系統。

3 實際應用

前面介紹目前常見的幾種傳輸網接入技術,下面將對它們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情況以及發展狀況與未來前景作詳細的說明與介紹。

3.1 銅線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

銅線接入網的傳輸媒介有音頻對稱電纜、同軸電纜;后者將在3.2節介紹,而前者在電話網的用戶環路中應用最為廣泛;雙絞線是電話網中用戶環路的傳輸介質以傳輸模擬電話,因為電話所需的傳輸帶寬為4KHz,遠遠小于雙絞線可用寬度,因而所剩的帶寬可以用來兼容其他非話務業務如數據、傳真等。

3.2 同軸電纜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

同軸電纜網絡也是網絡的基礎,同軸電纜的溫度特性比較穩定、衰減特性比較低,另外具有屏蔽、抗干擾、抗雷擊、抗拉伸和擠壓、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同軸電纜接入技術主要用于CATV系統。

短距離的同軸電纜通常應用于家用影音器材或者業余無線電設備中;曾經被廣泛應用于以太網的連接中,而后來被雙絞線取代。長距離的同軸電纜常被用做電臺或電視臺的網絡上的電視信號線;其后漸漸被其它高科技器材所取代。現在同軸電纜主要的應用于: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微波通信系統、短波國防系統、寬帶網絡、陸地移動無線電系統中。

3.3 光纖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

光纖網民網是指局端與網民之間完全以光纖作為傳輸媒體的接入網。網民網光纖化有好多方案,有光纖到路邊(FTTC)、光纖到小區(FTTZ)、光纖到工作的地方(FTTO)、光纖到樓面(FTTF)、光纖到家庭(FTTH)等。

光纖網絡采取的光波傳輸技術,目前常用的光纖傳輸的復用技術有時分復用技術(TDM)、波分復用技術(WDM)、頻分復用技術(FDM)、碼分復用技術(CDM)等新型高科技技術,而且光纖網擁有較大的帶寬、高速的傳輸速度、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而適合多種綜合信息業務的傳輸,將會成為未來寬帶網絡的發展方向。但因為光纖接入技術較為復雜、成本相對較高等限制條件的約束,目前僅以主要在骨干網中應用,尚需時日才能廣泛應用于光纖到戶寬帶接入。

3.4 無線接人技術的實際應用

無線接入技術體可以分為二大類:移動式接人技術、固定接入技術,其中已經趨于成熟的無線接入技術為當今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的發展與改變發揮著巨大作用。如今無線接入技術主要應用于通信行業,如電話網絡系統、移動通信網絡系統、無繩通信系統、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等。

在無線本地環系統中;即可采用固定無線接入方式的網絡系統中,這種系統一般有專用的網絡數字接口,可用于直接連到公司電話網的本地交換機,用戶側與普通機相連用于進行電話業務。但由于無線本地環系統中可用頻帶無法得到保證,因而限制了其發展;但無線本地環系統還沒有解決漫游問題,因而各系統不必相互兼容就可以充分利用各個頻段的間隙。

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用戶移動臺與負責射頻資源管理和經電話線或微波通道與移動電話交換中心相連的基站通信;移動電話交換局再連接被叫用戶。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所謂無線通信也是一種無線接人技術,因此不涉及網絡。

4 結束語

接入網技術的發展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給我們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本文介紹了四種最常見,也是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的幾種接入網接技術以及它們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情況,分析出它們的未來發展情況。

參考文獻

[1]李效軍,光接入網的現狀與發展[J],電子器件,1 9990):16-21

[2]紀艷蘋,光纖接入網在北京郊區的應用[J],電信科技,2000(8):16-20

[3]鄔賀銓,寬帶接入網[J]中國數據通信,2002(1):1-5

篇3

關鍵詞 開放式傳輸網絡(OTN);地鐵;通信;系統

中圖分類號:TN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9-0113-02

OTN系統具有綜合傳輸的特性,主要適用于地鐵領域中。其針對地鐵領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開發。例如,就上海、廣州、南京、北京和重慶等大城市而言,其中有一部分的地鐵就是這種方法進行構建的。其中OTN在地鐵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盡管當前已經有不少闡述OTN系統的文獻,但是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其組成及功能、特點和結構等進行進一步闡述,從而對OTN在地鐵應用和通信設備維護中的工作原理有所幫助。

1 通信傳輸網絡的硬性要求

地鐵作為當代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必備交通運輸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建設地鐵是一項浩大而又復雜的工程,對系統的建設要求非常高。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地鐵的安全隱患,地鐵站與地鐵都要建設各種緊急求救、報警功能,而且還要構建監控、廣播等系統。對于地鐵上的各系統要去報可靠性較高,所以其關于通信信息的傳輸要具備以下7點功能。

1)如果地鐵出現災難,要及時進行預警,確保車輛運行信號能夠正常執行,也為災難提供便利的救援條件。

2)采取電力監控以及自動化售票與檢票的功能,確保客戶通道的流暢。也極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3)確保地鐵的電子監控全天有效,如果地鐵出現問題,監控信息會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工作人員,確保工作人員更加詳細的對車站的情況進行了解,有效提高了管理地鐵的能力。

4)可以通過專門的調度來提高運營期間的工作效率。

5)傳輸網絡具有可靠性、安全性的特點,因此,在進行信息的傳輸時,很少出現傳輸錯誤的情況。

6)能夠為地鐵應用中的通信系統提供安全、可靠的使用通道,確保信息可以安全、高效、快速的進行傳遞。

7)可以對廣播信號進行高效、快速的傳遞。并且可以準確、及時的將廣播信息進行播放,從而有效的減少了傳輸信息的負擔。

2 OTN系統的組成部分以及功能介紹

OTN系統共由4部分組成,分別是OMS、接口模塊、節點機箱以及寬帶光纖環的適配器。OTN系統的運行首先從節點機箱開始運行。節點機箱主要任務是幫助OTN系統進行信息的傳輸與接入,是OTN系統的基礎,而且可以使光收發器以及接口模塊在接點箱中進行信息的高效傳輸與信息的交換。其次是接口模塊的運行。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各種子系統成功的傳輸到OTN的系統里,從而使各項系統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然后是寬帶光纖環的適配器。其是節點機箱的重要的部件部分,作用是保證光信號可以接收所有的業務模塊中的信息。最后是OMS,其主要任務是將界面進行圖形化處理,讓用戶可以便捷、快速的進行系統的操作。

OTN系統主要采用的技術是光纖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雙環路模式的建設。在網絡可用性上具有更好的優勢,另一方面,對于同一個網絡中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服務,對于語音、局域網、廣播、視頻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傳送任務。

3 OTN開發放傳輸網絡的特點

隨著我國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OTN開放式傳輸網絡也逐漸表現出多個方面,筆者主要進行以下的歸納總結。

3.1 系統特點

OTN系統主要有以下特點。其一,在網絡運行中,可以將信號幀結構直接提取出來。可以將網絡的利用率最大化,而且其可靠性較高。其二,OTN網絡具有一定的通用節點以及自動修復功能,其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是發揮網絡的作用,使網絡系統的利用率達到最大。而且因為網絡具有自我修復功能,所以,當兩個環節中發生中斷,那么關節進行重新劃分,分為兩個環節。當前,正常使用的節點都有成為主節點的潛力。當主節點出現退出的情況時,結點將會主動承擔主節點的功能。當電力修復之后,網絡中的數據將會自行修復,而且修復之后將會進行自動重啟。如果插件出現錯誤,那么網路管理者以及NCC都將進行報告處理。在各不相同的各戶端中,不存在相互干擾的現象。因此,為了避免結點出現中斷,將信號幀結構直接提取。對于位置而言,可以進行固定連接處理,從而更好為傳輸通道提供便利條件。其連接的設備就能夠從其中提出中相關的信息,所以在安全性較強,另外通過光纖傳輸,有利于提高其穩定性和正確率,確保干擾能力的效果。

3.2 節點設備的特點

OTN在進行節點設計時,采用開放式的模塊進行設計。因此,OTN系統的節點是等同于網卡。其中兩個進行收發的模塊,以及類型不同的客戶端,當設備接口的卡槽無法進行正常工作時,可以直接采用多個結點進行使用。其客戶與網卡之間的連接是通過總線連接完成的。而且用戶想要的各項數據可以在總線中獲取,從而使環路幀結構的正常運行。

3.3 網管特點

筆者通過對相關的文獻以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OTN網管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對于網絡控制中心的問題。NCC可以將網絡設備中的任意結構進行顯示。

2)操作簡便。當節點數量增加之后,新增加的結點可以在環路進行一定時間的中斷,但是卻可以將網絡信息以及數據進行修復。所以,用戶在增加接口時,只需要進行接口卡的增加,不需要涉及到中斷環路和節點等環節。

3)對傳輸的管道寬度進行定位。當新的接口卡建立時,將會產生此一個全新的連接。除此之外,可以有效的確定幀結構的寬度,而且可以進行自動完成。

3.4 用戶接口卡的類型較多

OTN根據不同的設備以及各種場合的需求,OTN可以產生與之對應的接口卡。因此,OTN的類型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內存卡、音頻、視頻、網卡等接口卡。此外,如果卡的用途相同,但是使用場合不相同,那么其生產規格也有可能存在差異。,而且封裝形式也將會各不相同。

3.5 連接方式

連接方式通過節點進行連接。在進行連接時,全面分析光纜以及節點間的距離。連接方式共有兩種,分別是環接于電傳端口。環節方式的連接,可以很好的實現環路自行修復的功能,從而實現雙環網絡。電傳端口的使用時,要確保兩個節點之間的距離少于10米,進行廣傳端口與電傳端口的互換。取保合格的傳輸質量以及材料的成本。

3.6 幀結構的介紹

OTN的幀結構共有兩方面的作用。其一是滿足內部開銷。在進行幀比特位的建立時,全部都要保證幀的有效負荷。除此之外,因為類型各不相同,所以在進行幀結構的比特位以及比特數時也存在著差異。對于類型而言,其主要是在連接通道以及客戶端之間進行連接的類型。

4 網絡的結構

因為OTN系統主要采取雙環結構進行建設,因此,在地鐵建設的傳輸路中的環城網絡由隧道兩邊的光纜進行組合。而且這些光纖能夠形成方向相反的兩個循環環路。在節點之間以及復用數據之間進行通信數據的傳遞,而且可以完成在一個環網上的進行長時間的傳遞。這其中還包括了次環以及主環。其中次環主要是備用,而主環主要進行順時針的數據傳遞。在正常運行中,所有的數據都要通過主環,從而進行傳送。而次環主要進行備用,但是主環與次環卻是同步進行,而且隨時對主環的所有工作進行監督。如果在運行中,出現了緊急情況,那么就將使用次環完成部分任務或者替代主環,從而保證數據能夠進行及時的傳遞。與此同時,因為雙環結構獨有的特點,網絡在配置出現變化或者產生故障時,可以進行自行修復。在實際建設地鐵的過程中,因為車站以鏈狀進行分布,所以為了形成環路,通常都會使用跳轉鏈接達到建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通信傳輸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中的應用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8).

篇4

【關鍵詞】 移動網絡 信道編碼 信息傳輸 LDPC

一、引言

而在高速移動信道技術的研究中,基本的研究模型依然是:信源-中繼信道-信宿。在研究中,通過引入類似LDPC之類的信道編碼,人們已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統的魯棒性并實現較高的信息傳輸率(LDPC碼已經接近了香農極限)。在本文中,我們首先對高速移動網絡中的信道影響因子進行研究;提出可以通過劃分層次,在交互中實現因子之間的互相傳遞和影響。同時,依據這種影響因子,我們對LDPC碼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進和優化。最后通過實驗,對我們的改進、優化進行了仿真。

二、信道影響因子及信道狀態函數

在移動通信網絡中,信道狀態的影響因素很多,如:自然背景噪聲、人為攻擊源等都是影響信道穩定的因素。具體實踐中,人們認為只要在業務質量處于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此種信道狀態就是可以容忍的。只要在一定的范圍內,用戶可以忍受這種因信道狀態的改變而導致的通信業務質量的降低,那么我們就可以接受這種非最佳狀態的信道.據此,我們分別對LDPC碼進行分層處理:

信道傳輸過程中滿足下列的規則:信源編碼按照雙層LDPC碼進行編碼,然后按照廣播方式到編碼器;經過信道傳輸之后到達譯碼器,解碼之后HX被信宿所接收;通過LDPC中H陣的校驗,得到接收的結果。

四、仿真結果

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無論是何種狀態,最終信道的狀態函數必定收斂;外界因素的強度不同,最后狀態函數的收斂數值也有所不同。

傳輸中摻加噪聲信號作為外界噪聲,用于模擬信道狀態轉移的相關影響因素;傳輸之前摻加一定的干擾噪聲,用于模擬自發狀態轉移的相關影響因素;顯示了未進行分層機制下信息失真程度較大,而在分層處理之后,我們發現圖片的失真程度明顯得到了改善。

五、結束語

在移動網絡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隨著移動通信環境的日益復雜;為滿足用戶對移動通信網絡服務的需求,我們對LDPC碼進行了分層處理,結果證明分層機制對信息失真情況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參 考 文 獻

[1] S. Kudekar, T. Richardson, and R. Urbanke, “Spatially coupled ensembles universally achieve capacity under belief propagation,” in Proc. 2012 IEEE Int. Symp. Inf. Theory, pp. 453-457.

篇5

關鍵詞:網絡架構;編碼復用;全IP化傳輸

1前言

廣播電視傳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傳輸技術的革新密切相關,其傳輸模式基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模擬信號傳輸、數字信號傳輸、全IP網絡信號傳輸。

2衛星廣播電視編碼復用平臺

全IP網絡架構隨著通信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視頻信號SDI數字化傳輸的方式已經逐漸不能適應當前快速分發和部署的要求,各級節目制作播出平臺都朝著全IP網絡傳輸過渡。IP網絡傳輸以其靈活的交互性訪問、簡單的設備構成、高效的傳輸能力等特點,漸漸成為主流的應用方式。以衛星地球站復用平臺全IP網絡傳輸為例,整體平臺可分為節目源單元、編碼復用單元、節目出口單元和節目監測單元,如圖1所示。(1)節目源單元節目源單元主要將視音頻信號進行IP化采集,采集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從前端接收IP流節目源,通過IP節目流主備引接信號分別接入主備節目源IP碼流匯聚交換機,交換機匯聚后通過主備IP碼流保護開關進行選擇,選擇后再將信號接入主備節目源,切換出IP碼流匯聚交換機,之后輸入至編碼復用部分。第二種方式是將傳統視音頻信號作為節目源,通過IP接收機接收后,轉換為IP信號進行傳輸,通過匯聚交換機及碼流保護開關等,保護節點的傳輸信號進入編碼復用系統。(2)編碼復用單元全IP傳輸的編碼復用單元主要由匯聚交換機、IP編碼器和IP復用器和碼流保護開關構成。節目源IP信號通過主備編碼設備進行標清(MPEG-2)和高清(H.264)編碼,編碼后信號由主備編碼器輸出至IP碼流匯聚交換機,經匯聚后接入主備復用器,主備復用器輸出信號再通過IP碼流保護開關選擇輸出,接入主備復用器,切換出IP碼流匯聚交換機。(3)節目出口單元經編碼復用單元復用器切換出的IP信號,經過匯聚交換機輸出至節目出口單元。節目出口單元可傳輸兩路,一路通過IP線纜傳輸的方式作為衛星上行的節目源,另一路通過SDH網絡進行環路備份,最大化地保障節目播出。(4)節目監測單元IP傳輸方式可針對IP傳輸流進行高清和標清的實時監看,還能夠實時地對碼流和質量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在播出平臺中可設置多個IP信號監測點,主要通過匯聚交換機,從節目的主路節目源、備路節目源、主復用節目源、備復用節目源、碼流保護開關的IP傳輸節點進行IP信號的監測。系統均采取IP傳輸復用設備,以匯聚交換機為核心分配單元,減少了大量的設備和線路資源,必要時可采取1+1的主備方式進行部署。一個簡單的全IP編碼復用平臺如圖2所示。

3全IP網絡傳輸的優缺點

全IP的網絡傳輸改變了原廣播電視網絡無法雙向共享交互的劣勢,是廣播電視傳輸發展的大勢所趨。系統采用IP信號傳輸,整體構成較為簡單,可節省大量的設備資源,原有的多種設備都將被網絡交換設備所取代。例如,原有的信號分配單元都會被匯聚交換機所取代,整體線路以匯聚交換機為核心,進行網絡通路分散,節省了大量的線路資源和各個設備的端口資源,降低了新建傳輸平臺的成本。另外,其基于網絡進行信號分配,可通過劃設VLAN、路由禁止等方式保障局域內網系統的安全性,在小型內網平臺的應用中具備較高的實用性。全IP網絡基于最基礎的網絡協議進行信號分配,和各廠商的設備具備較強的兼容性,信號傳輸較為透明,在后續的業務拓展上也較為容易。全IP網絡傳輸有著諸多優點,但其在廣播電視方面的應用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不應被忽視,如表1所示。首先,全IP網絡傳輸的方式完全顛覆了現有的視頻、音頻、數據的傳輸模式和整體的運行流程。對于任何一個應用場景來說,一步實現原模擬或數字信號傳輸到全IP網絡化傳輸基本是不太現實的,其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資源,整體性價比不高,完全改造存在著諸多困難。即使在原模擬或數字信號傳輸與網絡IP信號共同應用的過渡時期,其采集、編輯、播出控制等各個環節存在的不統一制式都需要大量的轉換與雙信號切換設備的應用,在應用效率上和成本上都沒有太多飛躍式的提高。其次,IP網絡傳輸存在著諸多網絡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網絡安全問題。在目前廣播電視局部應用的IP網絡傳輸中,大部分視頻、數據文件并沒有明確的保護程序和相應的保護規則,IP身份認證方面也沒有很完善的架構相支持。雖然部分局部網絡可以通過端口受限、交換機區域分隔劃分等網絡應用的方式防止惡意侵入,但對于其服務器等核心設備的保護則顯得相當有限。所以,在廣播電視網絡應用的過程中,不論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的環境,都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另外,由于IP信號傳輸帶來的網絡時延、數據丟包等問題,也必須考慮。在應用的過程中,由于設備端口老化,網絡傳輸效率下降,由千兆下降到百兆也是可能存在的隱患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環境運行正常而數據會發生堵塞,這就加大了問題判斷和處理的難度。

4結束語

目前,數字廣播電視傳輸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實現全IP網絡化傳輸過渡還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IP網絡化技術有著良好的性能和廣泛應用的前景。全IP網絡化傳輸部署便捷、后續業務擴展容易、傳輸效率極高,這些優勢注定其必將成為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的核心傳輸方式。雖然在整體改變上存在難度,在網絡層面存在諸多安全問題,但隨著IP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應用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廣播電視傳輸將會朝著全IP網絡傳輸的模式不斷演進。

參考文獻:

[1]謝康.全IP組網播出架構探索[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1(3):106.

[2]張先紅.數字簽名原理及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肖慧娟,虞捷,沈剛毅.基于IP傳輸方式的數字電視主備平臺方案的實現[J].中國有線電視,2011(3).

篇6

【關鍵詞】 電力通信 光傳輸網絡 優化 應用

一、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及其優化意義

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的作用是保護電力系統始終處于安全運行狀態,它是實現電網自動調度的基礎,更是實現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證電網安全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優化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傳輸穩定性,還能保證傳輸內容更加真實,傳輸到用戶手中的信息也將更加清晰。之所以要重視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發展,還在于這種傳輸網絡的經濟性較好,能夠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促進電力通信事業發展,這些都是光傳輸網絡所帶來的好處。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只有通過優化才能將這些問題解決,不僅可以提高光傳輸網絡整體效益,還能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所以,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優化與應用十分重要。

二、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中存在的問題

2.1光纜建設問題

對于電力通信光傳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光纜建設,然而,現階段光纜建設中卻存在不少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光傳輸網絡系統建設與電力經濟發展。第一,缺乏對光纜的利用,盡管我國一直重視光纜建設,并設置兩根或以上光纜,且根據光纜實際情況設置不同路由。但在現實中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光纜,光纜作用也就沒有體現出來,這樣就出現了光纜被浪費的情況,還浪費了大量建設資金。第二,部分光纜被腐蝕。由于光纜需要搭設在電線桿上,但因其材材料性能較差,在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容易被腐蝕,被腐蝕的光纜也就不會再具有原有作用,進而影響到電力系統安全運行。

2.2網絡建設問題

在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建設中,還需要重視網絡建設,如果沒有網絡就不存在電網通信光傳輸網絡系統。但我國在網絡建設中并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多數網絡的利用率都不高,進而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怎樣實現高效利用網絡就成為重點研究問題。

2.3設備配置問題

在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建設中,還需要重視設備配置,這也是發揮其作用的基礎。然而,我國現有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的設備配置主要為1+0網環設備,這種配置在最初階段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隨著電力通信發展,系統結構將逐漸呈現復雜化,不僅不利于電力系統進一步發展,更會誘發一系列通信問題。所以,應做好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的設備配置工作。

三、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優化與應用

3.1優化網絡電路

對于電力通信網絡光傳輸網絡來說,一定要做好網絡電路優化與應用。為保證網絡傳輸順利,可以通過優化網元設備端口的形式完成工作,然后再將網元支路接入到光傳輸環網中,這樣就可以優化電路,在電路得以優化以后,還需要做好接入網元端口設計,通過這種方式延長電路使用壽命的同時,還可以確保光傳輸網絡建設處于良好狀態。

3.2優化網絡傳輸通道

網絡傳輸通道是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保證網絡傳輸通道能夠發揮應有作用,就要結合當前電力通信技術發展狀況,不斷強化網絡傳輸通道。如可以通過優化網絡傳輸高低階通道完成設計,并通過鏈接的方式做好保護工作。在網絡傳輸通道實現高低階轉換以后,傳輸能力將明顯增強。同時也可以將智能網管軟件應用進來,這也是優化網絡傳輸通道的有效方式。此外,還要重視集控方向發展,也就是將原來的220kv變電站轉變為110kv變電站,這樣優化后的變電站無論是組網難度,還是升級難度都會大大降低,進而實現網絡結構整體優化。

3.3優化網絡傳輸設備

對于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來說,需要得到網絡傳輸設備與媒介的支持,所以,優化網絡傳輸設備與媒介也是一項重要工作。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強化網絡傳輸性能,增強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網絡傳輸工作。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光纜設備的整合,進而將支線網轉變為環形主干網。

結束語:通過以上研究得知,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的發展具有很多好處,能夠推動電力通信行業發展,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在應用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限制了電力通信事業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做好電力通信光傳輸網絡優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電力傳輸效率,強化傳輸質量,進而為人民大眾服務。

參 考 文 獻

[1]孫瑞華、苑豐、郭保衛,平頂山電力光傳輸網絡的優化方案[J].電力系統通信,2013(10).

[2]時慶飛.光纖直放站原理及在鐵路移動通信的應用[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13(02).

篇7

關鍵詞:綜合性能評價標準;綜合性能;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TP393

綜合性能評價標準對于網絡傳輸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計算機技硬件不斷更新換代、計算機軟件不斷升級的今天,如何對網絡傳輸進行有效地控制已經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如果要加強網絡傳輸控制的質量,設定合理的綜合性能評價標準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所謂的綜合性能評價標準的關鍵性問題便是構建一個多元化或者說是多功能的評定模型結構體系,以網絡傳輸質量為目標,通過對目標數據進行整合、分析、處理,得到其中的潛在關系,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這些將作為綜合性能評價標準的重要參考甚至是其構成的核心內容。總之,綜合性能評價標準的制定在網絡傳輸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實行合理的綜合性能評價標準將對我國網絡建設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1]。

1 網絡傳輸控制的性能性評價

網絡傳輸的性能性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如下:

1.1 網絡傳輸服務質量。網絡傳輸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用戶的網絡體驗性,是網絡傳輸控制的性能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它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網絡延遲、丟包率以及帶寬等模塊,通過加強網絡傳輸服務質量作為手段,保證用戶能更好地進行網絡瀏覽。

1.2 數據傳送的整體效率。在數據傳送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整體效率進行綜合性地考慮。通過合理的設計,讓數據在傳送過程中能夠達到平衡負載,這樣就能保證數據傳送的穩定性,這是網絡環境穩定的基礎。

1.3 網絡傳輸控制的公平性。這種公平性一般是指在不同應用相互之間所存在的一些相互關聯性。通過對這些應用的相互關聯性進行有效地分離,如果其中的一個應用出現問題的話,不會對整個體系造成影響,這便是網絡傳輸控制的公平性,總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角度對網絡傳輸進行合理地評價。將以上這三個方面進行數字化表達,設數據傳送的整體效率為A,網絡延遲率設為B,數據丟包率為C。公平性的設定相對較為復雜,由于其存在著一定的可變性和不確定性,于是在計算上便沒有一個相對準確的參考標準,只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2]。

2 如何制定合理的綜合性評價標準

2.1 根據網絡傳輸整體效率A與網絡延遲B來進行標準設定。網絡傳輸整體效率可以通過吞吐率來進行替代。在網絡傳輸的過程中,吞吐率和延遲率是兩個很重要的參數指標,以這兩個參數作為基礎構建一個網絡傳輸控制評定的模型。吞吐率如果越大,則從側面上反應了網絡環境良好。通過降低網絡延遲,以此提高吞吐率。但是如果對上述方法進行逆向思考,其結果就不一定了,也就是說提升吞吐率并不見得一定能夠有效地減少網絡延遲。實際情況中,我們一般會采用以下方式提升吞吐率:通過建立大量的網絡分組,這樣可以將底層驅動的利用率盡量最大化[3]。但是有些問題我們卻不能夠忽略,如果整體網絡中的分組數目不斷地增加,服務路由器中的隊列長度也會越來越長,而會直接造成網絡延遲的上升。為了合理地表達出吞吐率與延遲率的關系,構建出以下公式來進行表達:

P=A/B(0

公式當中A即代表了吞吐率,B則為延遲率,P則表示了分配策略的有效性。但是以上公式并不能對網絡傳輸中的負載變化進行良好的評價,因為負載大小是由分配策略所決定的。那么可以構建P曲線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

從以上曲線我們便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處于峰值左邊的分配策略表現得太過于謹慎,那么便可以適當地對網絡負載進行相應地提升,這樣便能夠有效地提高整個網絡的利用率;而對于峰值右邊的分配策略進行分析便可以發現,網絡分組的增加將會對整體的延遲帶來一定的影響,讓網絡延遲率在一定范圍內得以升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吞吐率卻沒有很明顯地升高。在網絡數據的實際傳輸過程中,如果網絡負載過大,但是其分組數據依舊能夠正常地通過,這就說明了整個體系相對較為穩定,這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我們應該盡量保證分配策略的穩定性,以防止網絡崩潰的情況發生。再根據網絡傳輸整體效率A與網絡延遲B來進行標準設定。其中還有一個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即為分組丟失率。分組丟失率與吞吐率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以上述分配策略有效性的公式作為參考可以得出分組丟失率的相關公式,如下:

通過構建上述公式便能夠反映出網絡傳輸控制過程中的某些因素的聯系,從而提出了相應的綜合性能評價標準。

2.2 如何保證綜合性評價標準中的公平性。在實際的互聯網體驗中,不同的用戶會有著相對不同的服務要求,這對于服務模型的構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理想的服務模型中,所有用戶的服務質量都能夠得到保障,即便是在負載較低的情況下。那么通過構建出一種比例分區模型來達到上述要求。在這種比例分區模型當中主要是以公平性為基礎來進行構建。在滿足QoS要求的條件下,對公平性進行評價,從而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其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將網絡傳輸過程中所有的因素看作一個整體,將公平性作為這個整體的獨有屬性,但是這個屬性并不能反映出個別因素的好壞,即個體質量不能反映出整體質量。

(2)通過對個體進行相互比較,以此來確定其所相關的公平性。將上述的兩個模塊整合成規格化性能函數,以此來判斷個體之間以及整體的公平性,通過這樣的設定來解決公平性的問題,從而構建出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的綜合性評定標準。

3 結語

網絡傳輸控制對于網絡環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網絡傳輸進行合理的控制,從而為用戶帶來良好的網絡瀏覽體驗。制定相應的綜合性能評價標準讓網絡傳輸控制更加符合規范,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環境,這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林闖.Web服務器集群請求分配和選擇的性能分析[J].計算機學報,2010,13:500-508.

[2]林闖,周文江,田立勤.IP網絡傳輸控制的性能評價標準研究[J].電子學報,2010,12:121-123.

篇8

【關鍵詞】4G;傳輸;網絡;技術

一、4G業務需求分析

(一)4G客戶群體分析

4G一般指的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它繼承并發展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由于其上傳速度和下載速度上限分別達到20Mbps和100Mbps,因此上網速度極快,能有效提高視頻圖像數據傳輸質量,數據質量甚至能和高清電視相媲美,而無線上網服務效率也大大提高,對于客戶來說4G上網的性價比甚至某種程度上比寬帶網絡上網還要高,而且4G網絡在滿足客戶的多樣性需求和服務范圍上有天然優勢。目前4G網絡市場潛在需求很大,許多手機用戶期待著4G網絡服務的到來,但是期待4G網絡服務并且已經在使用4G服務的人只有不足5%,35%左右的受訪者表示考慮使用4G服務,超過50%的受訪者對4G服務持考慮態度。我國的網絡運營商主要有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大運營商,53.73%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移動,10%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會使用聯通4G網絡服務,而有9.95%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使用電信4G網絡服務。年齡是影響客戶對4G需求量的重要影響因素。4G的主要消費群體的年齡介于15歲到45歲之間。15歲到45歲間的受訪者中有42%的人表示考慮換用4G,有54%的受訪者對是否換用4G還處于觀望狀態。另一方面,文化程度也是影響4G的需求的重要因素。對4G需求量最大的一般都是高中生、大學生和與從事網絡通訊相關行業的單位和企業。

(二)4G業務需求規模預測

第一,客戶最期待的4G服務。目前客戶對于移動終端的4G服務最為期待,然后是其它網絡終端。在4G網絡服務中,80%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期待4G能提供更快的網絡速度,63.11%的人對4G合理的資費方式更期待,20%左右的人表示對更豐富前衛的應用期待,而對于應用,人們表示希望4G能支持更多的視頻和游戲軟件,提供更快的上網沖浪速度。13.11%的人對移動終端的多樣化的手機更為期待。第二,客戶對4G流量的需求。首先是關于客戶對4G套餐的數據流量消費預期,依據統計結果顯示,4G套餐的流量消費預期有明顯的層次化特點,其中預期4G套餐月均消費500M、1G和2G的客戶各有25%的比例,月均消費3G或者4G以上的客戶群體只有不足20%的比重。而對于4G的資費的態度,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希望4G流量費用能控制到0到40元間,而他們也希望主要依靠移動網絡終端來實現4G服務。

二、關于4G傳輸網絡規劃的若干思考

目前4G市場需求潛力大,但是問題也存在很多。4G服務之所以遲遲沒有得到網絡流量消費市場的積極反饋,很大程度上與4G傳輸網絡不完善,需要更換移動終端,4G資費高有較大關系。因此,4G傳輸網絡規劃需要針對4G的業務需求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完善4G網絡傳輸層上的跨層設計機制

4G網絡是以全IP為基礎的通信網絡,系統廣泛運用TCP/IP協議,具有分層結構,嚴格遵循OSI的分層網絡設計原則。隨著無線網絡的發展,4G系統的發展不得不考慮更多的數據傳輸的問題。通過以上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消費市場對于更快的網絡數據傳輸速度有更高的預期,因此要求4G網絡能滿足各種不同的業務類型以及QoS要求。目前4G在網絡傳輸規劃上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無線鏈路的衰落特性對4G網絡傳輸的影響。

第二,無線鏈路的傳輸效率受到限制。

第三,無線鏈路的延遲問題。

第四,移動網絡終端對TCP/IP協議的影響問題。

綜上所述,由于傳統的3G網絡的協議具有分層結構,4G系統無法在無線移動環境中高效運轉。其根本原因在于協議棧之間各自獨立,導致協議棧無法實現最佳的網絡傳輸效果,無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功率資源和頻譜資源。因此要實現4G網絡傳輸的高效,必須通過跨層設計機制來優化TCP/IP協議棧,依據協議棧各層間的具體無線通信情況,對無線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另外,4G網絡傳輸規劃的優化不僅需要研究各個網絡和各層性能的優化,而且需要研究物理層、網絡層和數據鏈路層之間協調配合,利用跨層設計思想優化系統協議棧,只有這樣才能讓4G系統利用有限的頻譜和頻率資源,適應復雜的無線通信環境。OIS協議棧一般可分為物理層、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為了改變各層之間只能是相鄰層信息傳遞的狀態,跨層設計機制通過自適應的方式對4G網絡系統進行設計。自適應一般指的是協議棧對信息傳輸條件進行評估并作出自動反應的機制。它包括協議棧中上層對下層的的自適應,或者下層對上層的自適應。而且跨層設計機制是基于整體角度來設計的,因此在設計4G網絡傳輸方案,還會考慮協議棧各層間的聯系,避免出現某一層的性能失衡,導致4G網絡系統的下降狀態。以與傳輸規劃相關的傳輸層跨層設計為例,網絡傳輸層主要負責網絡發射端與接收端間的鏈接控制。由于4G無線網絡是一種時延高、分組丟失率高并且誤比特率高的無線網絡,TCP傳輸協議由于其傳輸規則會導致更多的擁塞丟失,降低傳輸效率。交互跨層信息時,TCP層信息一般包括往返時間、最大傳輸單位和數據丟失數量等,TCP一般會把切換數據丟失認定為擁塞丟失,因此傳輸層需要與應用層、網絡層和鏈路層進行信息交互,以提高4G網絡數據傳輸效率。

(二)利用多種數據傳輸技術服務于4G傳輸網絡規劃

為了滿足網絡消費市場對4G網絡的數據需求,4G傳輸網絡規劃應側重提高4G網絡的移動網絡終端的數據傳輸質量。而要完善4G傳輸網絡,必須利用多種數據傳輸技術。

第一,OFDM技術與MIMO技術。OFDM系統對于4G傳輸網絡的完善貢獻在于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傳輸損耗率,由于OFDM系統是通過多路并行傳輸信息,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號的抗頻選擇性衰落的能力。不過由于多路并行傳輸信息對兩端設備要求較高,因此4G網絡傳輸信號發射端和接收端設備需要進行相應的升級換代。OFDM是4G網絡傳輸最優的多址方式。而MIMO技術采用多天線和多通道進行信號發射與接收,信號被分割后在多個通道傳輸,最后通過DPS重新計算將信息重新組合,還原為最初的信號。兩種技術的結合被認為是未來4G網絡傳輸規劃的核心技術。

第二,軟件無線電技術。4G網絡傳輸規劃可能還需要運用到軟件無線電技術,它可以用于實現移動網絡終端的多模塊化。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客戶更期望通過移動網絡終端提供高質量的4G服務,因此SDR技術的運用是很有必要的。它主要目的在于建構一個無線電通信平臺系統,在智能軟件的轉換下實現不同通道、不同層次和不同模式的無線通信,從而實現移動網絡終端在不同系統和平臺間暢通無阻的使用。

第三,網絡協議與移動定位技術。4G網絡傳輸規劃所采用的核心協議應該是IPv6協議。由于未來移動端的4G網絡是主要的發展方向,因此選擇IPv6可以將4G網絡打造成一個支持移動管理并且不受地址限制的全IP網絡,這個網絡可以實現端到端的IP服務。另外,4G無線網絡傳輸規劃還要考慮移動終端定位,移動網絡終端的定位和跟蹤,可以進一步為客戶提供更快的4G網絡的傳輸速率和高質量的數據傳輸服務。

三、結束語

目前,4G網絡消費需求潛力巨大,但是由于4G網絡傳輸服務不完善、更換4G服務成本高,當前消費市場對4G網絡的反饋不夠積極,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4G傳輸網絡規劃。依據調查分析,移動網絡終端是未來4G網絡的主要消費市場,因此4G網絡建設與規劃,應圍繞打造以移動網絡終端為核心的4G網絡,完善4G網絡傳輸的跨層設計、采用多種數據傳輸技術服務于4G傳輸網絡建設。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分布式數據;不一致性;條件函數依賴;最優化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號:A

Inconsistency Detection in Distributed Data: Implement, Meliorate

WANG Haijie1,HUANG Shenbin1, ZHU Zhenhua2

(1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Detecting inconsistency is one of the central issues in data cleaning. There have been effective methods based on SQL techniques to detect inconsistency in centralized database. However, it’s far more challenging when the database is distributed. There have been some studies on data inconsistency that is based on conditionalfunctionaldependency, formulating the inconsistency detecting problems as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which several effective algorithms were develop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tection problem of inconsistency on distributed data,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al functional dependencies. Then, the paper develops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conditional functional dependencies, the fragment of dataset and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relevant algorithms of inconsistency detection. Finally, the paperorganizes several experiments to verify and meliorate these algorithms.

Keywords: Distributed Data; Inconsistency; Conditional FunctionalDependency; Optimizations

0 引言

數據庫技術和系統已成為信息化社會基礎建設的重要支撐[1],數據質量問題也隨即逐漸獲得了人們的矚目和關注。最近統計表明,美國企業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用于處理臟數據[2]。數據清洗是一個密集且復雜的過程,據研究估計,一個典型的數據倉儲項目研發中約有30%~80%的時間是在進行數據清洗。數據清洗問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數據的一致性,因而其在數據質量中也有著關鍵性的核心位置。

數據管理中一個重點技術問題就是信息來源可能隱含的沖突性。這些沖突將會體現在不同的層次上:關系模式的沖突、數據表現的沖突、數據取值的沖突[3]。而數據的不一致性,則常常用來描述這些沖突。不一致性的檢測就是數據質量和數據清洗中核心焦點問題之一。

對于傳統的集中式數據庫,數據的不一致性已開發有較為成熟的基于SQL的檢測技術。然而,當數據關系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站點之間,現有技術則很難完成不一致性檢測。對于該問題,文[4]給出了一種新穎的不一致性約束的定義,其主要立基于傳統的函數依賴性約束拓展成條件函數依賴性并提供了若干不一致性的檢測技術。文獻[5]又基于該不一致性約束的定義進行了分布式數據下的拓展,并對數據劃分給出了規范定義,由此即將分布式的檢測問題規范化為最優化問題,進而提出了若干有效的檢測算法。

1相關工作

目前,數據清洗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相似性數據去重的合并與清除問題,或者是檢測數據的域差異和結構沖突問題,以及通過制定約束性條件來表示數據的一致性,并檢測數據中違反了約束條件的作為數據的不一致性。現有工作大多都是基于傳統的依賴性約束的拓展,例如函數依賴性或者全依賴性等。傳統的依賴性約束主要是為設計關系模式而形成或產生的,常常不足以涵蓋數據中蘊含的語義關系。文獻[4]拓展了傳統的函數依賴性約束,其中就提出了條件函數依賴性(Conditional Functional Dependencies,CFDs)來描述不一致性的約束條件。在傳統的集中式數據庫中,給定一個CFDs約束條件集,只需一個固定數量的SQL查詢就能夠自動的在多項式時間內找出數據庫中違反了約束條件的元組集。這種SQL技術往往用于檢測eCFDs約束條件下的不一致性,其中的eCFDs則是CFDs的一種支持邏輯析取和邏輯否的有效拓展[5]。然而,這種SQL技術還是不能解決分布式數據的不一致性檢測,而這個主題卻遠遠比集中式數據領域要更具挑戰性。此外,另有文獻[6]基于CFD進行了分布式數據下的拓展,對數據的劃分進行了規范定義,并將分布式的檢測問題規范化成最優化問題,而且也提出了若干有效的檢測算法。

2分布式數據的不一致性檢測

數據中的不一致性,是通過CFDs的違例來描述的。對于給定的一個CFD :(XY, Tp)和一個的實例D,想要找到D中所有違反了的元組構成的元組集,記作Vio(, D)。對于一個CFDs集,在此定義Vio(, D)來表示所有Vio(, D)并集當。

對于分布式數據的不一致性檢測,本次研究將其轉換成最小化網絡傳輸或者最小化響應時間的最優解問題。研究中考慮關系模式R的一個實例D,且D被水平或者垂直地劃分成若干片段(D1,D2,...,Dn)。為此假設這些片段分布式地部署在不同的站點上,例如對i[1,n],Di部署在站點Si上,并且若ij則Si和Sj是不同的站點。給定一個定義在關系模式R且有一個分布式部署實例D上的CFDs集,CFDs的檢測問題就是尋找Vio(, D)。

不論是最小化網絡傳輸還是最小化響應時間,分布式數據的不一致性檢測的主要思路均是通過網絡傳輸使得數據在分布式站點上能夠進行本地檢測,從而可以采用傳統集中式數據庫中的基于SQL的檢測技術來完成分布式數據的檢測。

2.1最小化網絡傳輸

為了刻畫網絡傳輸,研究中使用m(i,j,t)來表示一個通信原語,具體表示從站點Sj向Si傳輸一個元組t,也即一個元組傳輸。一個分布式的檢測算法常常不可避免地導致一個元組集的傳輸M。然而,多數情況下,網絡傳輸最小化的條件下不一致性檢測則是重要的。

考慮R上的一個實例D,且D被水平地劃分成(D1,D2,...,Dn),以及一個元組傳輸集M。對于任意i[1,n],使用M(i)來表示M中形如m(i,j,t),例如,M中所有的傳輸到站點Si的元組集。此處令D'i= DiM(i)。

研究中,稱一個CFD 能夠在網絡傳輸M后進行本地檢測,當Vio(, D)=i[1,n]Vio(, D'i)。同時稱整個CFDs集能夠在網絡傳輸M后進行本地檢測,當CFDs中每一個均能在網絡傳輸M后本地檢測。

最小化網絡傳輸條件下的CFD不一致性檢測問題就是給定一個CFDs集Σ和一個水平分布式部署的數據集D作為輸入,尋找一個網絡傳輸M使得:

(1)Σ能夠在M后本地檢測;

(2)|M|的取值最小。

直觀地,研究的目標便是檢測D上關于Σ的違規元組集,并且網絡傳輸還要是最小。

2.2最小化響應時間

研究中,使用一個簡單的代價模型來估測響應時間,包含網絡傳輸時間和各個站點獨立檢測CFD違規的時間。考慮一個CFDs集合Σ,一個水平劃分的數據實例D =(D1,…,Dn),以及一個網絡傳輸集M使得M完成后能夠被本地檢測。我們用cost(D, Σ,M)表示估計的響應時間如下:

(1)

其中,ct表示網絡傳輸率,p表示數據包的大小,D'i= DiM(i),check(D'i,Σ)則表示通過調用對集中式數據的檢測算法來檢測D'i中違反Σ的元組的時間開銷。直觀地,cost(D, Σ, M)由兩個因素決定:

(1)由每個站點向其他站點的最大網絡傳輸時間;

(2)每個站點各自最大本地檢測不一致性時間。

易知每個站點并行地向其他站點發送數據,且在接受了其他站點發送的數據后,每個站點并行進行本地檢測。

最小化響應時間條件下的CFD不一致性檢測問題便是對于給定的CFDs集Σ和水平劃分的數據集D作為輸入,尋找一個網絡傳輸集M使得:

(1)所有的站點在網絡傳輸M后能夠對Σ進行本地檢測;

(2)cost(D, Σ, M)是最小的。

2.3分布式檢測算法

對于垂直劃分的數據,不一致性檢測往往很復雜甚至是NP難問題。而且,即便在更為簡單的水平劃分的數據下,完成單個CFD的不一致性檢測也是很復雜的,因此本文僅討論水平分布部署在不同站點的數據下如何有效地檢測單個CFD的違例。

水平分布的數據下,對于單個CFD有集中式的檢測算法和并行的檢測算法。這兩類算法均對各個分布式站點的本地數據進行統計,而后基于這些統計數據依照最小化網路傳輸或者最小化響應時間的原則,選定相應的協調站點將需要檢測的數據傳輸到協調站點進行本地檢測。而對于一個CFDs集,通常使用流水處理每一個CFD的方法來完成檢測。

2.3.1 集中式檢測算法(CTRDETECT)

集中式檢測算法的思想是:首先為待檢測的CFD :(XY, Tp)尋找一個站點Sj作為協調站點;然后,所有非協調站點中所有與待檢測相關的元組都將傳送給協調站點Sj;最后,由協調站Sj在本地完成的檢測任務。算法可以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算法CTRDETECT

Tab.1 Algorithm CTRDETECT

輸入:一個CFD:(XY, Tp)以及一個水平劃分的數據實例D =(D1,…,Dn)。

輸出:Vio(, D)

/*在每個站點Sj上并行地執行如下操作*/

1 統計本地數據,求LHS(i),令lstat(i) = |LHS(i)|。

2 將lstat(i)值傳給其他站點。

3 選擇擁有最大lstat(i)值的站點作為協調站點,假設為Sj。

4 任何SiSj,發送M(j,i) = LHS(i)到協調站點Sj,等待Sj的檢測結果;

對于協調站點Sj,令M(j)=i[1,n]M(j,i),則D'j=LHS(i)M(j),對D'j進行本地檢測,將檢測結果Vio(, D'i)發送給其他站點。

5 返回檢測結果Vio(, D)

該算法的關鍵就是協調站點如何選擇,該站點的選擇依據應該滿足最優化的兩個條件之一,即網路傳輸最小或者響應時間最小。對此,研究定義LHS(i)來描述第i個站點上滿足CFD中某個或某些模型元組的左部取值的元組構成的集合,也就是說LHS(i)={tSi|tpTpt[X]tp[X]},如此將可選擇|LHS(i)|最大的站點作為協調站點,并且使得網絡傳輸最小。顯而易見,對于集中式檢測來說,網絡傳輸最小也就是響應時間最小。

2.3.2 并行式檢測算法(PATDETECT)

并行式算法的關鍵是在集中式算法上增加并行度,先將元組模型集Tp按照元組模型的左側取值中所含有的通配符個數遞增進行排序,假設排序之后為Tp={t1p,t2p,...,tkp},且對于任意的ij有tip 中左側取值含有的通配符的數量要小于或者等于tip。研究定義一個函數:DiTp,其含義為對于任意一個Di中的元組t,則有 (t)=j,其中tjp 是排序后的Tp中滿足t[X]tjp[X]的首個元組模型。于是,可以通過將站點上的數據片段Di進一步劃分,即Di=H1iH2i...Hki,其中Hji={tDi| (t)=j }。這樣對于給定的=(XY, Tp),: DiTp和Di=j[1,k]Hji,同上可知,Hji={tDi| (t)=j },那么就有Vio(, D)=j[1,k]Vio(j, i[1,n]Hji),其中j=(XY, {tjp})。也就是說,CFD的違例可以通過的劃分對每個j單獨檢測而獲得。于是,即可以并行地對j在數據片段Hji上采用集中式的檢測思路完成檢測,再將并行檢測的結果合并便可得最終的檢測結果。

先考慮最小化網絡傳輸的情況,網絡傳輸最小的并行式檢測算法PATDETECTS可以描述則如表2所示。

表2 算法PATDETECTS

Tab.2Algorithm PATDETECTS

輸入:一個CFD :(XY, Tp={t1p,t2p,...,tkp})以及一個水平劃分的數據實例D =(D1,…,Dn)。

輸出: Vio(, D)

/*在每個站點Si上并行地執行如下操作*/

1 計算i:DiTp;

2 /*對本地的數據片段進行劃分Di=H1iH2i...Hki*/

for eachl[1,k]do

Hli={tDi|i (t)=l };lstat(i,l)=|Hli |;將Hli的值傳送給其他站點;

3 for eachl[1,k]do /*選擇協調站點*/

選擇lstat(i,l)值最大的站點作為l的協調站點;

將Hli發送給協調站點;

4 本地檢測Vio(l, i[1,n]Hli);/*并行地在協調站點上對tlp本地檢測*/

5 合并檢測結果:Vio(, D)=j[1,k]Vio(j, i[1,n]Hji)

6 返回檢測結果Vio(, D)

首先,在各個站點并行地對本地的數據片段依照i:DiTp進行劃分。然后對于每一個本地數據片段Hji執行CTRDETECT,從而并行地完成檢測,再將結果實現合并。在選擇協調站點時,應滿足總的網絡傳輸最小。為了描述這個網絡傳輸開銷,過程中引入:Tp{1,2,...,n}來表示Tp中每個元組模型對協調站點的抉擇方式,也即對于任意tjpTp,其協調站點為 。對于站點Si,其他站點Sj(ji)發送其待檢測的元組到Si,網絡傳輸用 來表示。那么在這種選擇協調點的情況下,網絡傳輸代價可以描述為costS()=Σni=1|M(i)|=Σni=1Σnj=1|M(i,j)|。

由于|M(i,j)|=sumkl=1lstat(j,l),其中lstat(j,l)=|Hlj|。當Sm是所有站點中需要向其他站點傳輸元組數量最多的,也即擁有最大的lstat(j,l)站點時,則可以令(tlp)=m從而得到最優的傳輸代價。最小化響應時間的并行式檢測算法PATDETECTRT與最小化網絡傳輸的并行式檢測算法有一定的不同之處,最明顯的不同體現在對于協調站點的選擇上。為此將同樣令:Tp{1,2,...,n}來表示Tp中每個元組模型對協調站點的抉擇方式。對于任意一種協調站點的選擇方式,從站點Sj向Si傳輸的元組集合同樣用 表示,且M(i)=j[1,n]M(i,j),甚至|M(i)|和| M(i,j)|均可在本地統計數據中通過計算得出結果。為了使響應時間最小,情況下的響應時間開銷可以描述為:

(2)

其中本地檢測的時間開銷為check(DjM(j),)=| DjM(j)|log(|DjM(j)|)。

選擇協調站點時,采用貪心算法來進行決策。令l-1表示排序后的Tp中前(l-1)個元組模型的協調站點決策,而結合第l個元組模型tlp,對于l的決策,即需考慮在l-1的基礎上選擇l(tlp),且使總的響應時間增量為最少。算法PATDETECTRT的描述和PATDETECTS相似,只是在選擇協調站點時改換成貪心算法即可。

3實驗

3.1 實驗環境

本文中實驗硬件環境為節點個數為10,CPU和內存的配置分別為Interi7-3770(3.40GHz)和32GB。軟件操作系統采用了Ubuntu 12.04.2LTS,開發語言為Java,數據庫則選用了MySQL。

3.2 實驗數據

用于測試的實驗數據來自TPC-H生成的1G數據,使用表lineitem作為測試用的數據集,其中總共包含600多萬條記錄。實驗時,將這六百多萬條元組均分成60份,每份包含約10萬條記錄,各個分布式站點交叉導入這些數據作為本地數據片段。

lineitem表共包含16個屬性,屬性類型包含整型、浮點型、日期型以及字符串型等。針對lineitem表,規劃設計了10條CFD約束規則對應182個元組模型作為不一致性的約束集進行檢測試驗。其中,第1條CFD不含有通配符,可以在本地檢測,第2,3條CFD僅涉及數據集中的少部分數據需要檢測,第4~7條涉及數據集中的大部分數據需要檢測,第8~10條則是傳統的FD。

3.3 分布式站點對算法的影響

研究分別在2、4、6、8和10個節點上測試了CTRDETECT算法和PATDETECT算法,各自比較了多條CFD在響應時間和網絡傳輸上的變化趨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隨著分布式站點數的增加,PATDETECTS的網絡傳輸會增加。這是因為隨著站點的增多,每個站點上分布的元組少了。類似地,作為協調站點上的待測元組也少了,而總待測元組是不變的,所以相應的網絡傳輸應該更多。與其相應地,CTRDETECT與PATDETECTRT也有相似的實驗結果。

圖1 PATDETECTS的網絡傳輸圖 2 PATDETECTS的響應時間

Fig.1PATDETECTS data shipment Fig.2PATDETECTS response time

從圖2可看出,隨著分布式站點的增多,PATDETECTS的響應時間隨之減少。這是因為站點增多后,各個模型元組并發檢測的協調站點更趨發散地分布于各個分布式站點中,每個站點上執行并發檢測的流程少了,網絡傳輸和本地檢測都會更快。同理,CTRDETECT與PATDETECTRT也有相似實驗結果。

3.4 數據集對算法的影響

研究在10個節點上,分別對不同大小的數據集進行了10條CFD的檢測實驗。鑒于集中式檢測算法的效率過低,將僅是針對PATDETECTS和PATDETECTRT兩個算法進行實驗,由結果來分析網絡傳輸和響應時間的變化趨勢。限于篇幅,只給出了PATDETECTRT的實驗結果,PATDETECTS結果與之類似。

從圖3看出,在并行式檢測算法中,隨著數據集總大小的增加,完成檢測的網絡傳輸開銷也在增長,并且是呈現近乎線性的增長。這是因為待檢測數據往往是隨著數據集的增大而線性遞增的,為此網絡傳輸開銷也必然呈線性增長。

圖3 PATDETECTRT的網絡傳輸 圖4 PATDETECTRT的響應時間

Fig.3PATDETECTRTdata shipment Fig.4PATDETECTRTresponse time

從圖4中可以看出,隨著數據集增大,響應時間開銷在增加,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一趨勢不像網絡傳輸那樣表現為線性增長規律,因為與數據集增大呈線性增長的是待檢測數據的規模,也就是本地檢測時間的規模,而這個本地檢測的時間則由于算法的并行性,各個站點存在差別,使其不一定會呈現線性增長。另外,待檢測數據的網絡傳輸開銷也存在不確定性,因為可能會出現網絡阻塞和端口占用阻塞等復雜情況。

4結束語

本文闡述了分布式數據的不一致性檢測問題,并對分布式的檢測算法進行了實現,同時設計了若干組相關的實驗對檢測算法展開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最后進行了優化嘗試,且通過實驗對優化效果實施了相應評估。

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看出,CTRDETECT算法和PATDETECT算法均能很好地解決分布式數據的不一致性檢測問題。并且隨著分布式站點的增多,分布式檢測算法的網絡傳輸呈明顯的增長趨勢,響應時間則呈一定下降趨勢。而隨著總的數據集的增大,分布式檢測算法的網路傳輸即呈現線性的增長趨勢,而響應時間則呈現一種趨勢漸緩的非線性增長。

參考文獻:

[1] 周傲英, 金澈清, 王國仁, 等. 不確定性數據管理技術研究綜述[J]. 計算機學報, 2009, 32(1): 1-16.

[2] ECKERSON W W. Data quality and the bottom line: Achieving business success through a commitment to high quality data[J]. The Data Warehousing Institute, 2002: 1-36.

[3] ANOKHIN P, MOTRO A. Data integration: Inconsistency detection and resolution based on source properties[C]//Proceedings of FMII-01,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oundations of Models fo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2001, Viterbo:FMIDO, 2001:1-15.

[4] FAN W, GEERTS F, JIA X, et al. Conditional functional dependencies for capturing data inconsistencies[J].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TODS), 2008, 33(2): 1-39.

篇10

關鍵詞:數字電視 網絡傳輸技術 特點

中圖分類號:TN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05-0000-00

數字電視網絡傳播技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迅速發展的,我國最早采用數字壓縮技術是1995年,數字電視發展到現在,已經發展為高清數字電視,能夠實現從地面傳輸信號。而隨著網絡傳輸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電視的發展還將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1數字電視的定義

所謂的數字電視就是指采用數字編碼以及數字傳輸技術,通過這兩種技術進行節目的采集、錄制、播出以及發射和接收的電視。都是運用數字“0,1”的相互轉化而形成的信號。目前數字電視還采用了比較常見的數字壓縮技術,數字壓縮技術的優勢是利用原來傳送一個頻道的空間實現一次傳送6-8個頻道,使電視頻道增多,而且有的數字電視甚至可以達到四五百個電視頻道,其中數字電視的音質和畫質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這就使得數字電視受到許多用戶的喜愛。

2數字電視的優勢

數字電視的信號傳輸過程是非常穩定的,因為它在傳輸的過程中一般不會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這是數字電視與傳統的模擬電視最大的區別。不僅如此,在信號的傳輸過程中也不會受到噪聲積累帶給它的影響,而且它的覆蓋范圍也是非常廣的,一般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視聽要求;除此之外,數字電視頻道數的增多也是它比模擬電視發展速度快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其中數字電視所采用的數字壓縮技術不僅可以使用戶有選擇多種節目的權利,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點播不同的節目,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額外節目的點播一般是要另外收取費用的;數字電視的信號傳播速度不僅快而且還能夠保證在信號輸出的同時還可以使信號的清晰度不受到影響;數字電視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有利于信號的存儲,可以實現電視劇連著看或者在上一次的暫停位置開始繼續觀看,與傳統的模擬電視不同的是,數字電視不用等到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點;雖然數字電視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它還是保留了現有的模擬電視的視頻格式,僅僅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多安裝了一個數字電視的機頂盒,安裝后即可觀看。

3數字電視網絡的傳輸

我們可以從傳輸網絡以及網絡技術的支持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主要表現為:(1)數字電視所具有的寬帶性質主要是依靠網絡的支持。數字電視在信號的傳輸過程中,無論使用哪種方式都是根據實時過程來完成信號傳播工作的。所以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網絡技術傳播的過程變得更加完善,數字信號的傳輸效果也得到了提高。(2)數字電視的傳輸網絡是需要我們進行分析的。從數字電視的發展過程來看,電視臺主要是通過在已經確定的高點位置上利用天線設備進行無線電波的發射,通過無線電波的發射使在地面使用數字電視的用戶能夠把接收到的數字化信號進行轉化,從而實現電視節目的播放。從目前電視傳輸網絡的發展情況來看,數字模擬信號的缺陷主要是穩定性不夠好,因此,我們盡量將光線作為主要的傳輸通道,同時采用同軸電纜的“樹形”光線分布形式,能夠對混合型數字電視傳輸網絡技術的使用進行修正,并且進一步完善。通過不斷的發展,使其能夠逐漸的發展成為獨立的數字電視傳輸網絡,而不再是一種依靠于地面的網絡傳輸方式。

4數字電視傳輸中用到的網絡技術

數字電視傳輸中用到的網絡技術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1)AISC技術。這種網絡技術標準是由層級的清晰度以及層面的構成這兩個方面的內容組成的。在這兩項標準中,定向層機中的第一層機主要功能就是確定圖像的基本形式,而第二層級是圖像的整體壓縮層。這一層所用到的技術就是利用MPEG模式來達到數字信號壓縮的標準。最后一層則主要是利用傳輸層確定數據的順利傳輸,我們目前常見的地面數字系統傳輸方式一般選用的是19.3Mpbs的傳輸速率,這就使得數字信號能夠被正確接收,進行播放。(2)DMB-T技術。這種傳輸網絡技術是我國創造的一種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技術。此技術有超標準的對照,因此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很好的完善,同時還可以調整國內數字電視信號的傳輸。并且這種數字電視傳輸網絡技術還不斷向著多載波技術的方向發展。有時為了能夠拖延信號的擴散以及預防出現亂碼干擾的情況,這種數字電視信號傳輸技術采用的是一種高保護傳輸技術[1],不僅如此,還采用OFDM保護間隔進行填充,從而幫助提高數字電視傳輸的利用率,保證數字信號穩定傳輸。(3) DVB技術。這種數字電視網絡傳輸技術最早出現在歐洲,這種技術的實現是需要經過數字電視、衛星以及地面等多個環節的交換傳輸而成的。所以這種傳輸網絡技術方法不僅可以接收并且傳送視頻和音頻文件的信號,還可以接收并向數字電視傳送圖像、字幕以及IRD節目和圖表。

5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更好地給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所以數字電視的使用頻率一定會越來越高,但是從我國數字電視的發展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普遍應用的數字電視就是以數字機頂盒作為載體,把接收到的數字音視頻信號轉化成為模擬信號,然后再將模擬信號輸送到模擬電視機上,這樣就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來提供電視節目。近幾年我國已經把數字電視列入到了國家重點支持的項目中,通過對數字電視傳輸技術進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技術成果,使數字電視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盡管我國在數字電視網絡傳輸技術方面仍在不斷發展,還是會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因此,我國一定要繼續加大在數字電視傳輸方面的投入,使數字電視的網絡傳輸技術不斷更新,讓數字電視的發展得到更多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