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6:2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品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形象激趣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講究教學藝術,并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遠為近,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位教師在講《愛惜糧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結合當地實際,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小麥的生產過程”,突出農民伯伯從下種到管理到收獲的辛苦勞動,并配音說明,使學生在形象化的氣氛中受到了深刻教育。一位教師在講《尊敬老師》一課時,先點燃了一支紅燭,讓學生觀察、思考、品味,從具體的形象中感知紅燭具有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特點,進一步悟出“教師具有紅燭精神”的道理,具體地感受到教師工作的崇高,增強了尊師之情。
情境激趣法精心創設情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結合實際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出示兩個蘋果,一大一小,讓兩個學生到講臺上來拿,兩個同學都不肯拿大的,爭著要小的。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是“謙讓”。同學們感到很有趣。一位教師在教《不說謊話》一課時,借助錄音,繪聲繪色地配樂講述《狼來了》的故事,把學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刻體會說謊話的嚴重后果,饒有興趣地接受了誠實的品質教育。
兒歌激趣法兒歌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順口等特點。因此,教學中要恰當地運用兒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一位教師在講《上課專心聽講》一課時,用兒歌高、概括了課文內容:“眼睛認真看,耳朵注意聽;腦子跟著想,精神要集中;不做小動作,趕跑瞌睡蟲;一心不二用,當個好學生。”學生喜讀樂記,興趣很濃。又如一位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恰當地運用了課后練習一的兩首兒歌:“兩只公雞眼瞪大,伸長脖子來打架,為爭一粒小芝麻,斗成一對禿尾巴。”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誦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不謙讓的危害,增強了教學效果。
對比激趣法教師在教學中關于運用相似、相近或相關、相反的觀點和材料,進行比較、對照,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理解的有效方法。
一位教師在講《騰飛吧,祖國》一課時,通過查資料、搞調查,繪制了三張圖表:一是祖國解放前后工農業總產值、人均收入對比表;二是改革開放前后本村農、副、企業生產,群眾生活變化對比表;三是我國和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對比表。通過列表比較,突出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學生覺得真實可信,生動有趣。
篇2
所謂“辨、評、導”,即依據思品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日常行為和思想認識實際中的熱點、疑點或難點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明辨是非,評說理由,教師及時導行,促使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發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樣例
這是吸收和處理信息的過程,是實施“辨、評、導”的基矗根據思品課的具體教學要求及內容,聯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收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實例,教師將這材料進行歸納、綜合、加工,形成帶有普遍意義的“可辨”樣例。
從獲取素材的途徑看,教師可通過有意觀察、問卷調查、家訪、交談等方式獲取,也可是學生在家里或社會上的表現。
例如:教學《勝不驕,敗不餒》前,可將本課內容引伸到學習中來,召開部分學業差生座談會,讓他們暢談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的心情及想法,根據他們的心理,教師總結出學業差生在學習遇挫時的一般心態,形成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供“辨、評、導”的樣例。這樣來自學生、貼近學生年齡特點和思想行為實際的樣例,更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形成良好的“辨、評、導”的氛圍。又如:教學《敢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英雄戰士徐洪剛》時,教者可收集丹陽市皇塘鎮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創設情境,評說“可辨”樣例
評說樣例,是“辨、評、導”的中心環節。在思品教學中,教者通過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特寫的情境中,結合自己的理解或體會,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啞劇、童話劇等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教《愛護花草樹木》一課時,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小組讓一名學生扮演“小樹”,伸出雙臂當“樹枝”,讓幾位同學把沉重的書包掛在“樹枝”上,還使勁搖動。“小樹”痛苦地:“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學生親身體驗,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判斷這種行為是否正確,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認識,使學生從中悟出“要愛護花草樹木”這一道理。
(2)辯一辯,議中悟真。“真理越辯越明”。在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辯論,各抒已見。如教學《愛護班級榮譽》一課時,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樣例:“學校衛生員檢查我班衛生情況,小明發現座位下有一張廢紙,他立即用腳踩住,沒讓衛生員發現。結果,衛生員表揚了我班衛生工作做得好,還給我班加了衛生分”。我引發學生討論:“這是愛護班級榮譽嗎?”學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展開舌戰,各擺理由。教者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學生感到:愛護班級榮譽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掩蓋存在的問題,只有敢于承認問題,才有改正的決心。樣例中的小明有愛班心,但行為是不對的。這樣,通過辯論和教者引導,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識。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占優勢。在思品教學中,幻燈等電教手段來展現樣例,教育效果會更好。如教學《要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新市口人走車行的交通情況錄像,讓學生判斷誰走得對?
為什么要這樣走?有沒有走得不對的?為什么?由于錄像貼近生活,學生較易辨別,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較深刻。這樣,比簡單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還可以通過“聽一聽”、“訪一訪”、“問一問”等途徑,讓學生明白事理。
三、注重實效,指導行為實踐
(1)導行要從實際出發。一是因內容而異。思品課的內容涉及面很廣,有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有引導學生培養精神品質鍛煉意志的。不同的內容,在導行時,要提出不同的具體而明確的操作點或訓練點。二是因人而異。每位學生的行為能力是有差異的。
篇3
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理論的一個新課題,也是當前教學改革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學習和研究教學模式對提 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認識和探討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 用及其表現形態,有利于我們從動態上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規律,此外,教學模式既是教學過程理論體系的 具體化,又是教學實際經驗的系統總結。它具體、簡明、易于操作,便于人們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學質 量。
12年來,我和杭州市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一直在探尋具有本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經過不斷實踐, 探索建構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講解接受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思想品德新授課中各種課型。這一模式的基本教學 程序是:
尋入--明理--擴展--尋行--總結。結構序列如下:
(附圖 {圖})
這種模式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感等手段傳遞思想品德 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 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
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教《敬禮!親愛的老師》一課時,提出了 “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 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 學生談他心目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教 學實效。
二、掌握學習模式
該模式以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關于“為掌握而學習”、“為發展而學習”的理論為基礎,強調以目標為導 向,導教導學。它的操作程序是:
前提診斷--展示目標--實施目標--矯正--反饋檢測目標--達成目標。結構序列如下:
(附圖 {圖})
我室組織編制了各冊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系列,使教師在教學中能較準確、恰當地掌握了教學目標,克服 了教學的隨意性,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學習過程更加清晰有序,明確有度,具體可測。掌握學習模式,目前正 在推廣之中。由于它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矯正反饋機制,使學生的認知目標達成 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問題--討論”模式
這是從前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提出的“問題性教學”亦被稱為“問題--發展性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遷 移過來的。這種模式把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放在教學的核心地位。基本程序是:
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歸納評價--解決問題。這和模式的結構序列如下:
(附圖 {圖})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了學生 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在接受 調查的1508名學生中,有1493名表示喜歡老師這樣上課。
四、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從美國社會學家范尼·謝夫特和喬治·謝夫特的《關于社會價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繹過來 的。它是以社會經驗為基礎的一種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
設置情境--扮演角色--討論評價--總結經驗。結構序列如下:
篇4
一、緊扣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在備課、教學中要注意制定、落實教學目標。
1.每節要有教學目標。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一般分認知目標、情感目標、行為目標三個方面。
認知目標分知道、懂得二級。“知道”(認識了解)是指學生對已學道德知識的初步識記,基本上能回答 “是什么”“該怎么做”;“懂得”是指在“知道”的基礎上能回答“為什么”,并能初步運用學過的知識辨 別是非。
行為目標一般分學會、初步養成二級。“學會”(能、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在一定的場合中 能按正確的行為方式去做,糾正錯誤的行為。“初步養成”(做到)是反映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在不同 的場合能按正確的行為方式去做。
情感目標是檢測學生道德認識和行為表現的心理反映的依據,由于操作上的困難,一般融于認知、行為目 標之中。
2.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層次性,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度”。
整體性即體現大綱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總的內容的要求(學科目標)。層次性則體現在把總目標分解成適 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各個年級的教學目標上(年段目標、課時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 把握好“度”,不隨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3.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要圍繞目標。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一般分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系實際、深化 導行四部分。各個環節的目標(子目標)應緊扣課時總目標,形成一條目標鏈。具體來說:揭示課題,要求教 師根據教學內容,用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盡快地把學生帶入學文明理的環節;學文明理,師生要通 過對教材的分析來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或榜樣人物的道德動機,從中歸納出道理;聯系實際,是課 堂教學由知到行的轉化階段,也是學生道德認識的內化階段,要讓學生列舉熟悉的事例,進行現身說法,使他 們對學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認識得到驗證和鞏固;深化導行,是通過對一些有關的似是而非的事例的辨析,拓寬 教學內容,使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道德認識。
二、優化過程
教學過程的優化,主要是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與教法的優化。
教學結構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常用的有目標導向式,表現為“課本--際--課本”,即先是師生一 起學文明理,然后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由近及遠,拓寬教學內容,最后再 聯系課本,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深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這種結構,緊扣教材,便于教師把準目 標。另一種是調查討論式,表現為“實際--課本--實際”,即先從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討論入手,然后把討 論結果用教材內容加以驗證,最后再用驗證了的道理來分析學生周圍的其它事例,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能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學的針對性強,如果教師駕馭得好,效果明 顯。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優化,首先要因教材而異,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選用不同的教法。如以政治常識教 育為主的課,可用故事教學法,討論交流法,參觀調查法等組織教學;以道德品質教育為主的課,可用榜樣教 學法、談心啟迪法、行為辨析法等組織教學;而以行為習慣培養為主的課,則多用訓練法、示范法等來組織教 學。其次,要因學生而異。對低年級學生,要多用游戲,小品表演等方法;中年級學生可用講故事,討論等方 法;高年級學生,則可多采用參觀、調查,談心啟迪等方法。再次,要因教師自身的素質,特長而異。由于教 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不一,愛好、特長各異,因此,教師對教法選擇要考慮發揮自身的特長,使教學方法的運用 得心應手。
三、強化反饋
對教師來說,反饋可使自己及時獲得教學過程中所取得效果的信息,發現教學中簿弱的方面,以及時調整 或改進教學;對學生來說,反饋可使他們看到進步或不足,起到強化學習的作用。
1.反饋體現在備課中,教師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習慣,了解學生在前一階段思 想品德教育之后所反映出來的進步與問題,在備課中予以充分的考慮,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加強教 學的針對性,提高可信度。
2.反饋體現在上課中。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多聯系學生的實際,肯定、表揚學生的進步,讓 他們體會到學習上的成功和快樂,爭取更大的進步。同時,隨時吸收學生反饋出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的速度 、難度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3.反饋體現在課后延伸教育中。教師在課后要多接觸學生,觀察、了解其教學效果。并要不斷輔以各種 和風細雨式的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認識和行為,使他們形成較為穩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 的行為習慣。
四、講求實效
篇5
筆者根據我市某校的3--5年級的244名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心理狀態,作如下分析。
一、調查情況
對3--5年級的244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來用觀察、個別談話、問卷等形式,進行心理測試,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的過程中具有一 定認識和情感,并表現為一定的態度定勢。調查情況如下:
1.積極型的學習心理狀態。
這類學生占總數的21.7%。他們上思想品德課情緒愉快,好學愛問,好奇心強,注意力是穩定的。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性較高,穩定的時間較長,能夠根據需要去分配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學習的態度、動機、興趣都是處于積極的狀態,思維敏捷,有濃厚的認識興趣,求知欲旺盛,能排除各種干擾。想象豐富,積極動腦,參與意識強烈,并富有情感。認識掌握某種觀點,參與課堂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在學習中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分析問題能力強,善于抓住新課的觀點,準確地進行思考。學習興趣日趨濃厚。
2.消極型的學習心理狀態。
這類學生占總數的11.9%。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在新課中所學的觀點存在態度定勢,缺乏信心,心態過分緊張,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愿動腦筋進行獨立思考,興趣低沉,思維冷縮,思域狹窄,安于運用機械重復的辦法進行學習,認識水平比較低,不善于明辨是非,死記硬背某種觀點是這類學生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沒有耐力,其憎感、思維、求知欲等心理狀態都處于薄弱的狀態之中。智力們低,分析問題能力差,盲目地嘗試,猜測死套答案,不能根據問題思考課文的觀點及內在思想含義,沒有進取心,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的不明確,情感淡薄,學習成績低劣。
3.淡漠型的學習心理狀態。
這類學生占總數的16.7%。他們在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表現為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缺少求知欲和進取心,學習沒有意志力,思維屬于消極的定勢,缺乏流暢性和靈活性。他們的學習完全依賴于教師的支配,其心理狀態常陷于一種固定的看法,從憎感上看是淡漠的,從認識上看是模糊的。
4.消遣型的學習心理狀態。
這類心理狀態的學生占總數的28.5%。其主要特征是興奮好動。學習過程中,不能認真思考課文中的觀點,而是各個環節跳躍,活動過多,激若沖動,注意短暫,比起前者,他們在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方面表現得比較明確,但思維不屬于定勢,認識問題比較明確些,缺乏意志力是他們的特點。
5.沉悶型的學習心理狀態。
這類學習心理狀態的學生占總數的21.2%。其特點是對學習思想品德課感到沉重而煩悶,沒有積極參與的心理,對課文的觀點是似而非,在進行抽象思維時,由于感性經驗缺乏,缺少實例依據,對學習感到困難,其心理狀態處于矛盾之中。
二、分析原因
分析產生上述憎況的原因如下:
1.教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不重視而導致的。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思想品德課教學仍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
所以,教師只重視對語文、數學的學習,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它不同程度地干擾著學生的學習活動,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學方法單調呆板,不符合認識活動的規律。
教師采用的教法與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發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著脫離實際的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陷于庸俗的興趣之中,不注重學生智力發展的個別差異,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教學過程失去興趣。
3.傳授知識單一性,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因為小學生年齡、知識、經歷、心理發展狀況所限,對課文內在感情的感受力較弱,調動學生真情實感就顯得比較困難。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這一特點發揮每個學生自身憎在的情感因素,沒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學規律進行教學。
使思想品德課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違背了思想品德課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詣調關系,孤立地單調刺激使思想品德課成為空頭政治說教,忽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搖了學習動機。
4.教師的能力較低弱,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動態,不能應急駕馭。
面向教學對象的心理千差萬別,教師難以估計每個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講述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興趣在發展個性和在知識傳授的作甩考慮較少,違背學生學習愿望,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降低或停止掌握知識的積極性,在學習活動中,教師不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不從學生的水平出發,向學生提出比較新穎的有啟迪的,同時又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課題。不能指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掌握解決課題的途徑、方法和步驟,只是盲目的嘗試。這樣使學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學習信心,注意力渙散。
5.來自學生的主觀方面的問題。
由于個別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錯誤地認為思想品德課沒有語文、數學等學科那么重要,由于追求分數第一,搞題海戰術,使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嚴重地造成了學生不平衡的學習心理,被試中有11.4%的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考個及格分數就可以了。有的學生感到上思想品德課沒有興趣,個別后進生對有些教學內容或教師存在逆反心理。這些現象造成了學生消極被動地學習和厭煩學習的心理狀態,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缺乏學習的動力,感受不到學習的歡樂,結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心理沉悶、消極,非智力品質受到壓抑。被試中有25%的學生由于受外部消極因素的影響,不完全相信老師講授的某些道德觀點的正確性,這些學生在調查問卷上舉了一些反而例子。
三、對策
1.理解教材,把握教學要求。
面對學生的復雜的學習心理,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一認識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化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
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兒童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于最佳狀態。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難點教材采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2.改革教法,提高教學效果。
(1)刨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學必須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不斷獲得新知識,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解除學生的消極、沉悶的心理狀態。
如在導入新課時,可創設與主體相應的教學情境。根據課文的不同內容,用做游戲、實物演示、智力競賽、猜謎語等趣味性活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直觀景物導入,把學生帶入具體形象的情景之中,在愉快的情緒感染下進入課文的意境。
又如在明理階段,可利用幻燈、實驗、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刺激視聽,同時運用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的理解,形象思維,使學生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引向智力發展區,開展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克服學生的消遣、淡漠的學習心理。
讓學生從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啟動學生的想象這個心理因素,深刻領會新觀點的內涵,使學生能把握“不變”,應付“多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根據學生心理狀態實際,循循善誘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2)調節情感,維持興趣。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的一種特殊形式。小學生的情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表現形態不斷變化,內容不斷豐富,穩定性不斷加強。因為,教學是師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要參與,交流師生雙方的信息。由于小學生受年齡、知識經歷、心理發展狀況所限,調動學生真情實感就顯得比較困難。為此,教者應運籌帷幄,把情感做為貫穿保堂的基本線索,深入情感領域,調節情感,變換信息刺激的內容、形式和強度。
如,利用、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滴灌教師的情感因素。通過多方位的探索思考,使心理情感磁場得到輻射,將大腦的有關部分貯存的信息聯系起來,使學生的興奮點、凝聚力集中到學習之中,保持思絡的活躍狀態。
(3)設計提問,激發求知欲。
教者可根據本課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能覆蓋課文的內容,揭示課文觀點的幾個主要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議論明理,為學生創造一個高密度的學習空間,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同時運用大腦中儲備的知識,做出分析、判斷和推理。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由易到難,環環相扣,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智能水準,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種“未知而可求”的境界,使他們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樂。
(4)鼓勵質疑,激發參與意識。
為了加大學生思維的密度,使他們的智能活動的量和速度都得到充分的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積極參與討論、這樣主客觀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諧,使學生心理活動成為一個完整的動態系統,整個情境成為一個多向輻射的心理場,學生置身于這樣特定的心理場中,產生一種驅動力,參與意識就愈強烈,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中獲得知識。
篇6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從當今新的歷史時代出發認真總結、研究中國古代道德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推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
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此外,在傳統道德中,還有一些。如:教人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好學,自強自勉,以及勞動人民在長期艱苦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
如何將這些傳統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精神的關系。
我們經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美德,也要體現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談繼承,應立足于當今時代,從當今時代的要求出發對傳統道德進行篩選、創新、改造,使之成為新時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談到時代精神也離不開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因為任何一種新的道德觀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不僅依賴于當前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對原有道德的揚棄,新的道德觀念是在對舊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為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美德,人們對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更注重于物質上的節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境所持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們已經開始向小康水平邁進,我們還抱著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么,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呢?當然要。艱苦樸素、艱苦奮斗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為美,還是以節儉為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斗,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應從現實社會出發,著眼于培養學生以簡樸為榮,肯于吃苦,勇于奮斗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著像中華民族這樣濃厚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濟狀態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表現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為衡量愛國與否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里,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相聯系。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更好地體現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為現實服務。
傳統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值。對這些傳統道德文化遺產,應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秀的傳統篇,如優秀的傳統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大。我認為,對優秀的傳統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著封建的宗法依附關系。特別是“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父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鑒。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為流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將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年后,一想起“三字經”,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我們還應根據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傳統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道德中存在著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淀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觀念對現代孩子的影響,集中表現為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和獨立意識的欠缺;再如,長期存在于沒落封建統治者中的擺闊氣、講排場的風氣,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學生道德觀念的混淆,以顯闊、出手大方為美;另外,在傳統觀念中存在著的保守性、封閉性,造成我們民族長期以來求穩求安、墨守成規、滿足現狀的心理狀態,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現代的青少年一代。
篇7
論文摘要:高稚的校園文化設施,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陶冶、激發、塑造功能。校園文化活勸對學生的品德有著教育和引導功能。良好的校風及校園人際關系,能使學生在言傳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質。高層次,高標準的校園文化,具有強烈的輻射性,對學生群乃至社會道德產生影響。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地,一個人的素質最初就是在這里培養、鑄就的。再由應試教育轉軌素質教育的今天,校園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更為突出。因此,構建高雅校園文化,補充課堂不足,引發德育效應,對強化學校德育工作力度,克服消極文化影響,全面育人,意義重大。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校園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1高雅的校園文化設施,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陶冶、激發、塑造功能
一個人的思想除了處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還有廣闊的領域需要展開。個健全的人,在活生生的社會中,要面對、識別和取舍的,不僅僅是對與錯的問題,還要更為人量的好與壞、美與且、優與劣的問題。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定條件卜,情感起著決定作用。情感是形成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動力和促進劑。愛國主義說到底就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積淀的那份真摯情感。學生這真摯的情感,具體地說,來自對校園的愛,對祖國山河的愛。可見愛國主義教育除了榜樣引導、正面教育,時時將人們耳濡日染受高雅環境的熏陶也很重要。故而,學校要增加投入,加強硬件建設,把文化設施建設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再建設一批功能先進、結構合理的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文化中心的同時,加強校容校貌的建設,凈化、綠化、美化校園,將學校建成花園式學校。適當樹立中外名家塑像,懸掛名人畫像、格言,增添人文景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雅的園林式校園,集風景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格調優雅明快、活潑向上。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必然心曠一神怡,化境為情,產生愛校園,愛祖國的強烈思想感情,并通過美的陶冶,愛的積淀,凈化了心靈,產生了對人生的摯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成長為一代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新人。
2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的品德有著教育和引導功能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使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爭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他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人才。校園文化活動,也要服務于這個政治方向,積極引導學生朝著學校的培養目標去努力。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會產生積極正確的引導。堅持高品味的校園文化,師生會向著正確的方向奮進,學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會表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風貌。因此,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要堅持以思想為主,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況,組織多種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如定期放電影、錄像、組織各種文化演唱會、體育比賽等。積極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活動,創造一個文明學習、生活環境。對學生中自發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加強管理。健康向上的,扶持;有錯誤的,糾正。
3良好的校風及校園人際關系,能使學生在畝傳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質
良好的校風,具有強烈的外在感染力和深刻的內在凝聚力。它包括學風、教風和領導作風三個方面。良好的學風,可以使學生以學生守則為準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勤奮學習、尊師愛友,講文明、懂禮貌。良好的教風,可以使學生學有榜樣,用有師范。良好的領導作用,是教風的基礎,學風的源泉,校風的關鍵。這些不僅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學生靈魂,使之具有為振興中華而拼搏的遠大報負,積極進取的高尚品質。為此,學校必須加強領導,建立機制,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人人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加強人際關系的溝通,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讀書學習,不僅能獲得心理的平衡,而且養成民主平等,友好和睦、積極進取的高尚品質,以及勝不驕、敗不妥的良好心理素質。
篇8
1.“死亡品質”觀念形成的長期性與醫學生學習時間有限性的矛盾“死亡品質”是全新的理念,其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以及實踐要求,要想將其作為一種觀念“種植”于醫學生的意識中,需要遵循認知、內化等發展過程,是一種需要長期時間保障的教育過程,不然只是作為一種教育宣講,流于形式教育,是不會收到效果的。而目前院校教育很少安排有死亡意義、死亡品質教育時間,有的也只是安排簡單的認知教育,缺少學生對“死亡品質”內化的實踐教育。“死亡品質”觀念形成的長期性與醫學生接受教育時間短少存在矛盾。
2.現代醫學教育理念與“死亡品質”要求存在矛盾“竭力救治”一切患者是現實醫學教育的理念,這種觀念可以說在每一個醫護人員思想中都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醫護人員也一直在奉行竭力“救死扶傷”,所以贏得了“白衣天使”的美譽,“竭力救治”一切患者可以說是醫護人員認為的道德行為選擇。而“死亡品質”的實現是要求醫護人員放棄對臨終患者“竭力治療”的觀念,把救護方式轉化為“姑息治療”。這種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學中,醫學生很容易認為與自己受到的醫學道德觀教育相違背,甚至抵制接受“死亡品質”教育。因此,在理論上需要把“救死扶傷”與“死亡品質”之間的矛盾予以理清。
3.有無“靈魂”信仰之間的矛盾西方“死亡品質”教育建立在對臨終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照護基礎之上。西方人認為在構成人的核心部分上,有著一種超越肉體約束、超越世俗生活局限的純粹精神性的追求,稱之為“靈魂”信仰。西方學者詹姆斯說:“對于信仰上帝的人,靈性是他們與上帝的關系的體驗。對于人道主義者來說,靈性是與他人相處的自我超越體驗。對某些人,可能是與自然或宇宙(無論怎樣描述它們)的和諧或同一的體驗。它引導人們進入一個王國,在那可以體驗到與某種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聯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寧。”注重“靈”的照護是西方“死亡品質”教育的核心。而在我國,因為堅持唯物主義,對人的構成認識上,把人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當做是科學認識,一般不認為有“靈魂”存在的,對于醫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是不給“靈魂”留有空間的,這為教育醫學生面對臨終者實施全方位照護帶來困難。有無“靈魂”信仰的堅信,實質指向如何對臨終者深層精神照護問題,在我國院校教育中“靈”的照護問題需要轉化。
二、醫學院校開展死亡品質教育的進路
1.以重視學校理論教育為基礎“死亡品質”理論體系包括眾多內涵,醫學生認知“死亡品質”意義需要從重視理論教育為起點,遵循“死亡品質”教育規律,把重視臨終患者“死亡品質”融入到醫學生思想理念中去,為將來實踐作指導。院校教育中可以設立專門教育教學指導機構,改革醫學院校課程體系構成,編撰專門死亡品質教材,把死亡品質教育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嘗試推行必修課、學分制等方式提高“死亡品質”教育的學科地位等。在具體的內容教育上,可以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以“死亡教育”為原點,展開“死亡品質”的認知教育。
2.以拓展教育實踐領域為依托“死亡品質”教育效果實現需要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這也是“死亡品質”教育長期性使然。“死亡品質”教育需要重視拓展醫學生接受“死亡品質”教育的“管道”,尤其要關注醫學實踐領域。根據培養醫學實踐者的現實情況,院校教育給予醫學生的多是理論和書本上的“靜止”的知識,緊跟醫學變化、學習掌握醫學新知識,需要關注醫學繼續教育形式,醫學繼續教育是醫學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繼續教育過程中,醫學實踐者不僅可能完成的是更高的學歷要求,向高級醫學人才邁進,還是檢驗、深化院校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的場所。因此,“死亡品質”教育可以依托醫學生見習、在崗實踐以及將來的繼續教育等形式,讓醫學生實際參與到臨終患者的照護中,體悟“死亡品質”實現的重要性,加深對“死亡品質”理論的認識。
3.以吸納傳統生死文化為支撐在西方,提升“死亡品質”研究多有關注臨終患者最深層次———“靈魂”照護問題,而在我國醫學生的“死亡品質”教育教學內容必須做出一定的轉化。西方對于“靈魂”照護,其實就是幫助臨終患者超越死亡恐懼問題,可理解為是“精神”照護,而傳統“儒、道、佛”文化中有許多關于“精神”照護的思想,其在幫助民眾超越死亡恐懼上都起到過重要作用,所以可吸納傳統文化中生死智慧的思想,尤其要注重關于“精神”深層照護思想,以區別于西方對“靈魂”照護的不同。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把這些思想挖掘出來,以教學專題或注入相關教材中等形式來教育醫學生。
篇9
【關鍵詞】品牌授權風險品牌授權體系
一、品牌授權,創造“三贏”局面
品牌授權又稱為品牌許可,最初起源于歐美國家,是指品牌的擁有者在一些商定的條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類別、商品銷售的地區和使用的時間段)的基礎上通過有關協議,允許被授權商使用授權商的品牌生產銷售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并向品牌授權商支付商定數額權利金的一種經營方式。
品牌授權作為市場營銷的重要工具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開展,它也被稱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商業經營模式。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品牌授權業最發達的美國占據了世界品牌授權業65%左右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中國在世界品牌授權業所占的份額不足0.5%。有關專家表示:中國應引進品牌授權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相關產業。
有關專家同時也指出,品牌授權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它可以為市場創造一個“三贏”的局面。
1、從品牌授權商的角度看。對于擁有知名品牌的授權商來說,這些容易被消費者識別的品牌作為有效投資授權出去意味著品牌的擴展,即擁有知名品牌的授權商不用投入廠房、設備、辦公設備、人員等煩瑣事宜就可以進入一個新的市場。
2、從被授權商的角度看。被授權商通過使用一個成功建立了多年的品牌名稱、標識,使自己的商品能夠立刻獲得該品牌知名度帶來的好處,迅速被消費者所知曉,并且更易于被分銷渠道接納。品牌授權為被授權商提供了一個對品牌形象已經熟悉且喜愛的消費群,而且消費者因為品牌的緣故也愿意付出比以前更多的金錢來購買被授權商的產品,從而也提高了產品的利潤率。對被授權商而言,這一切的完成并不需要去啟動和建立自己的品牌的投資,而且品牌的好處能夠立刻實現,而建立一個新品牌可能要花費數年的時間。
3、從市場的角度看。進行品牌授權的原因還在于一個強大的品牌能夠讓消費者產生清晰的識別并喚起消費者的品牌聯想,進而促進消費者對其產品需求。比如一個米老鼠的圖像可以賦予一個普通的杯子在產品功能性以外的品牌故事,從而吸引喜愛米老鼠的消費者的購買。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可以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高質量的知名品牌產品,并成為最直接的受益人。
二、品牌授權的風險
品牌授權雖然可以創造一個“三贏”的局面,但同時也存在以下風險。
1、授權監控的風險。被授權者是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品牌使用權,所以被授權者必須考慮投資的短期收益,不會注重品牌的維護與發展,因此很可能出現一些短期行為。另外由于品牌授權者并不直接進行產品生產,大多授權者遠在國外,甚至有的品牌授權者還是“二道販子”,無法對具體的授權企業進行產品質量上的監督,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會危及整個品牌。
2、授權產品沖突的風險。某些授權產品由于企業長期經營戰略及實際操作的結果,消費者已經在某一領域認同了該品牌,使其可延伸性變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授權產品與原有產品的關聯性較差,甚至產生抵觸,就會使消費者產生心理不適,有損原來的品牌形象。例如品牌的原有產品是食品,而授權產品是藥品,就會使產品的可信度降低。
3、授權變“圈錢”的風險。據報道,有關部門已經發現一些不法之徒打著品牌授權的幌子,有的甚至連商標都未注冊,便搞起了所謂的品牌授權,在大肆圈錢之后,然后拍屁股走人,換一個招牌繼續招搖撞騙。一旦加入了這樣的“聯盟”,其后果不堪設想。
4、授權品牌不受保護的風險。獲得國外企業授權加工的商品,如果與國內企業產品的注冊商標相同或相近時,在國內使用該商標就構成了侵權,也就是說,授權品牌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
5、克隆仿冒的風險。一個“鱷魚”品牌,在我國市場上就有新加坡鱷魚、香港鱷魚、法國鱷魚;鱷魚頭標識既有朝左的,也有向右的。盡管這些“世界名牌”都擁有自己的合法身份,但大都沒有在相關的品牌發源地注冊,更沒有在世界知識產權國際組織——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組織進行注冊。因此這些克隆品牌在我國是合法的,在國際上卻根本得不到承認。三、如何正確地進行品牌授權經營
品牌授權的經營模式帶來了品牌的商機,也凸顯了沒有品牌的危機。因此,作為授權方,應構建一套成熟的品牌授權體系。
1、對授權廠商的選擇要慎重。要全面考核被授權者的資格,確立長遠互利的合作關系,決不能誰交錢就給誰干。具體來說,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考查合作者的資金實力。潛在合作者的資金實力將是至關重要的考察因素。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那么它就不可能承擔起對品牌的建設和提升的重任,而只會從品牌原有價值中分享利益。
(2)是否擁有經營團隊。除了品牌之外,經營團隊是企業的靈魂。即使投資者擁有資金,如果其沒有操作過實業(如張海收購健力寶),或者不擁有一支精干的經營團隊,指望雇傭職業經理人是很難以成功的。畢竟,中國職業經理人生存和發展環境都還不成熟,更不要說職業經理人團隊。
(3)對所選項目的操作方式。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的合作者會要求控股新公司,那么授權方要提前設定商標授權的使用范圍和退出機制,否則會留下后患;有的投資方會選擇以OEM的方式介入新的延伸業務,那么就要考察合作者的真誠度,要知道OEM是被授權方輕易進入的一種方式,此種操作方式產品質量、發貨流程是很難以控制的,對品牌價值的提升度也是有限的。
(4)授權方和被授權方企業文化的相互包容性。由不同文化理念的多個企業共同經營同一個品牌,而且這種合作的各方又是獨立自主的,其結果就會使同一個品牌逐漸地演變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出來,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品牌形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想而知,品牌的終結也就不可避免。因為文化理念的不同決定了經營理念的差異,而經營理念的差異必然對產品的質量、市場推廣的行為以及服務的品質等等產生較大的沖擊,從而容易導致市場對品牌認識的混亂,最終會大大削弱品牌的影響力。
此外,品牌的授權經營,還應考慮被授權方是否具有誠信的經營理念、是否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等問題。
2、要加強對被授權方的管理。品牌授權的基礎是開發品牌形象并維持該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地位,具體來說,加強對被授權方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對授權商品的品質控制。品牌授權人對被授權方的管理主要是授權商品的品質控制,不能讓低劣的商品影響品牌的形象。
(2)加強對授權合同的控制。對被授權人可以生產銷售的授權的商品種類、授權商品的銷售區域也會在合同中確定清楚。像姍拉娜對SNOOPY的使用就被品牌授權商美國統一專欄聯合供稿公司嚴格限定在沐浴粉、護膚霜/膏、乳液、潤膚油、爽身粉、沐浴露、泡沐浴、洗面奶、啫喱水、護手霜、洗手液、驅蚊水、潤唇膏、洗發露、香皂、濕紙巾、面霜等十七大類,并將每兩年對姍拉娜的使用情況及經營情況進行審核。
(3)加強對授權方經營過程的指導和管理。授權方對被授權方在品牌授權后的經營過程要進行指導和管理,以防被授權者的品牌授權經營偏離了企業原有的軌道;要堅決杜絕授權方在授權后成為“地主”的現象:只顧收“租金”,對被授權方在品牌授權后的經營過程不管不問。
3、把握發展加盟商的節奏,切忌操之過急。授權方要把握發展加盟商的節奏,量力而行,切忌操之過急,免得消化不良。
中國作為世界最主要的生產基地,能夠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這是中國發展品牌授權業的優勢。即將到來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我們進行品牌授權經營的好機會,對于缺乏品牌的中國民族制造業,現在正是了解品牌授權經營、與國際授權品牌合作、發展自己品牌的關鍵時期。
【參考文獻】
[1]熊衛、高金城:批判營銷[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1。
篇10
合適的內容,是實踐活動是否有必要開展的先決條件;恰當的形式,決定了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課開展實踐活動必須選準實踐內容和實踐形式。
1.結合教材提出的行為鍛煉要求。行為鍛煉就是按所學課本知識的教育目標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具體活動,以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它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結合教材要求進行行為鍛煉可從以下兩種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內開展活動。例如,與校團組織、學生會等密切配合,從紀律、衛生、禮儀等人手,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爭當遵紀守法好學生”、“文明禮儀從我做起”、“我與雷鋒同行”等主題創建活動,以此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充分利用學校的勞技基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種養殖和開展廢舊物回收利用等活動,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等方面內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開展活動,即組織學生走進社會,投身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到工廠車間、田頭地尾等生產勞動第一線,拜生產者為師,親手參與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體驗創造社會財富的艱辛,從而加深對“艱苦創業”、“勞動光榮”、“勞動成果來之不易”、“要珍惜勞動成果”等理論知識的認識,進而把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等觀念變成自覺的行動。
2.圍繞學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課作為德育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知與信、信與行的特殊矛盾。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的原理、觀點和其他社會知識,能否為學生所接受,并轉化為動力,“信”是紐帶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調查、訪談、討論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向社會,通過疑問的消除來增強理論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例如,現在農村推行的,在學生的印象中就是“單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掙各人的錢,先富起來的人怎么會去帶動后富的呢?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村莊訪問幾家先富起來的典型,比如煙葉種植專業大戶。學生通過訪問就會明白:該專業大戶的成功使周圍的人感覺到種煙有利可圖,而且煙葉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技術上沒有問題,于是有條件的人也會去種植煙葉,進而從中獲益。這樣,種植煙葉就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一個好項目。類似這樣的項目多了,農民收入的渠道就寬了,經濟來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來了,從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為現實。
3.根據學生興趣要求。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積極追求愿望時,內心活動總是十分活躍的,這時候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因此,政治課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應結合生活實際,根據學生自愿的原則,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興趣小組活動。開展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先在課堂上集中講解,課后學生按老師的要求分散實踐。例如,同在一個村里生活,為什么有的同學家境較好,有的則家庭經濟困難?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集中講解人口數量、勤勞程度、科技水平、社會關系等諸多因素對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然后指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去對自己較熟悉的同學、朋友或親戚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分析,從而明白“計劃生育”、“勤勞發家”、“科技致富”、“互相幫助”的重要意義,并進而擴大到對一個鎮、一個縣(市)、一個地區進行經濟狀況分析。另一種是由教師直接帶領,集中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活動。例如,講完違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訪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執法部門,了解犯人(尤其是學生熟悉的)違法犯罪的原因、過程及受懲處情況,有條件的再組織學生到勞改場、監獄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況,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二、課內和課外的協調
學科實踐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課堂上教師的精確講解,也需要課堂外教師的精心指導。課內精講是前提。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教學也是同理。開展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識,因此課堂授課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活動能否順利地進行。教師把課本知識點講解清楚了,學生開展起活動來才會得心應手,若有“疑”,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實踐活動才更具針對性,更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課外指導是關鍵。學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導而不包”,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例如,每次活動開始前,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制定好詳細的活動計劃,預想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擬定應對的對策和方法,從而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在活動中學生得到的體會和認識,有的是積極的、客觀的、正確的,有的則是消極的、主觀的、錯誤的,教師應及時給予點評,對的肯定,錯的指出癥結所在,以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開展活動小結或總結,讓學生把體會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實現思想的升華。有條件還可召開表彰會或舉辦成果展,這既能讓學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也有利于增強他們下一次參加實踐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