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的由來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震減災的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震 防災 災害損失 基礎設施 風險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8(b)-0084-02
區域綜合防御體系是研究重點防御區減輕地震災害的戰略措施,其地區范圍既可跨市,也可跨省,它是對一個地區抗震防災的宏觀的、指導性的措施和對策。由于中強地震波及范圍廣,在一個特定范圍內形成受災區,對區域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嚴重后果,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美國、日本以及我國大陸與臺灣等地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多個方面的研究。
1 美國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
美國加州是美國地震危險性最高的地區,針對該區域美國開展了多個區域地震災害綜合防御體系的研究。1990年,加州地震安全委員會主持開展了加州減輕地震災害損失體系的研究[1]。1990―2002年期間,減災計劃實施已投入190億美元,年均15億美元。該研究共開展148個減災項目:地震地質(15個)、科研(13個)、教育(12個)、經濟(12個)、土地利用(13個)、既有建筑(15個)、新建建筑(12個)、基礎設施(10個)、減災準備(12個)、應急響應(18個)、恢復重建(16個)。其中,重點研究加強區域重大骨干基礎設施[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橋梁)的抗震加固]和區域應急救助資源建設(如投入最多的一項是醫療系統的抗震防災,共投入71億美元)。加州減輕地震災害損失體系以未來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為基礎,分項目、分部門等條塊的進行,其顯著特點主要是以法案為主導體制,以項目實施為手段,以持續改善區域承災體抗震能力為基礎,以重大基礎設施和救災設施抗震能力的提升為主線,以科技能力提升為支撐,以強化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能力為補充,通過災后恢復重建完善災區防災體系。
南加州開展的“The Shake Out Scenario”綜合防災計劃[2-3]。2008年,由來自USGS,加州地質調查所,南加州地震中心和地震安全委員會加州辦公室的300多名科學家、工程師和各領域其他專家共同研究了南加州“The Shake Out Scenario”綜合防災計劃。“The Shake Out Scenario”綜合防災計劃基于歷史數據預測了舊金山灣地區在未來30年(2003―2032)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幾率達到62%,所以假想美國圣安德烈亞斯斷層發生7.8級地震進而引發1 600多處起火,假設斷裂帶運動的裂度和強度,基于地震學模擬地震發生過程和影響范圍,分析影響區域狀況(人口、建筑、火災源、天氣等),研究地震對區域、城市基礎設施的破壞情況,評估地震災害損失并制定相應的減災規劃方案。該綜合防災體系的顯著特點主要為以情景假設為研究基礎,以地震學模擬、GIS空間分析技術和軟件仿真等為手段,以典型建筑結構、疏散、爆炸等理論模型為依據,綜合地球科學、物理破壞和社會影響多方面,估計地震危害,制定減災措施。
由美國的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研究可知:區域地震災害綜合防御是以地震災害損失風險評估為依據,以加強基礎設施、建構筑物等的抗震能力為手段,以制定應急疏散救援和恢復重建計劃為對策,體系的重點在于防災計劃實施的連續性、更新性。
2 日本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
日本的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最具代表性的是東京都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4-6]。該綜合防災體系是以假定震源位置、地震等級以及當時環境因素(如風速等)進行災害情景模擬,并結合災害調查進行災害風險評估,對不同情景的人員死傷和設施損毀情況予以推測,以制定應對措施。
日本東京都區域主要是遵從“災害評估災難預防規劃災變危機應急體系”三位一體的循環危機管理模式來編制區域抗震防災計劃。其主要特色為以區域地震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為基礎,區域空間防災結構區劃為平臺,區域應急交通體系為骨干,構建多層次多方式保障救災通道,支撐區域綜合防御體系的“三位一體”救災體系和區域不同類型的多等級應急避難疏散場所支撐體系,加強區域城鎮多源、多方式應急供水體系建設和區域醫療衛生應急救助依托中心及醫療資源建設,強化區域多中心互為備用的多冗余應急電力、通信支撐體系,建設區域抗震救援資源配置體系(如物資儲備庫、救災設備的優化布局等)。
3 臺灣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
臺灣地區位于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接觸的活動帶上,災難性的地震頻繁發生,造成的震災也非常嚴重。因此,臺灣地區早期也開展了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相關研究。臺灣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也以地震風險分析和評價為基礎,預測不同地區的地震損失率,進而配置防災救災資源,并保障區域主要救災干道的連通性,構建了區域救災物資的支援體系和物資的城鄉分發體系。臺灣地區的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是在汲取日、美國家防災經驗的基礎上,強調地區綜合防御體系的落實,突出地區城鎮防災資源優化配置[7-9]。
4 中國大陸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大陸開始了區域抗震防災方面的研究。1988年底,《京西北―晉、冀、內蒙古交界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10]項目的開展,是抗震減災領域中,由單體到城市,由城市到區域防災的第三個里程碑。1989年,江蘇省建設委員會組織開展了《江蘇省長江三角洲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11]工作。
在開展了早期的兩個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研究之后,國內相關專家學者[12-16]在構建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設想、區域地震災害綜合防御體系能力的評估模型、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編制模式以及城鄉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構建思路與框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工業大學抗震減災研究所的蘇經宇研究員等人所提出的在城鄉防災體系建設中考慮兩道防線的思路,形成由點―線―面構成的城鄉救災空間格局,并初步構建城鄉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框架和城鄉救災空間布局模式。
5 結語
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建設應以地震災害綜合風險評估為基礎,開展抗震防災空間結構布局,配置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和應急服務基礎設施,建立應急救災資源的區域聯動聯防體系和制度,構成一個完整的區域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
參考文獻
[1] California Seismic Safety Commission.California Earthquake Loss Reduction Plan(2002-2006)[Z].
[2] California Seismic Safety Commission. Shakeout Scenario Supplementary Reports[Z].
[3] Sinan O. Ak?iz, Lisa Grant Ludwig,J Ramon Arrowsmith,et al.Century-long average time intervals betwee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in the Carrizo Plain, California[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38(9):787-790.
[4] 滕五曉,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災害對策體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 東京都.東京都震災預防計劃(昭和58~62年度)[Z].
[6] 東京都.東京都地域防災規劃震災分冊.2007修訂版.
[7] Pelling M,Maskrey A,Ruiz P,et al.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A global report reducing disaster risk: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R].New York:UNDP,2004.
[8] 戴瑞文.地震災害之防災系統空間規劃及災害潛勢風險評估之研究[D].臺灣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5.
[9] 陳亮全,賴美如.地區防災計劃研擬之初探[C]//第四屆防災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00.
[10] 京西北-晉、冀、內蒙古交界區區域綜合防御體系協作組.京西北―晉、冀、內蒙古交界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Z].1992.
[11] 江蘇省建設委員會防震抗震領導小組抗震辦公室.江蘇省長江三角洲地區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Z].1996.
[12] 畢興鎖,邸永壽.地區性抗震防災綜合防御體系的設想[J].山西建筑,1991(2):20-24.
[13] 徐祥文,黃崇福,胡寶生.區域地震綜合防御體系的模糊數學模型及其能力估價與對策[J].中國地震,1992,8(2):61-72.
[14] 李延興,李明傳.區域綜合防震減災規劃模式研究[J].城市與減災,2001(4):28-30.
- 上一篇:突發事件輿情應對與引導
- 下一篇:直接投資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