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成果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普教育成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普教育成果

篇1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德育;實施

一、新課程的實施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響

1.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就決定教師要轉換角色,重新調整與學生的關系,適應學生的發展,成為學生發展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具體地說,教師要扮演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行為的示范者、活動的組織者、智能的開發者、心理的輔導者、發展的促進者、人生的導航者、成長的幫助者等等,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師要全心全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2.新課程理念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倡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須形成全員育人的濃厚氛圍。同時,新課程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創新。在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德育教育也就發展了。這就是新課程所需要的發展型德育教育。

3.新課程把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三個級別,因此,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已經成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內容。當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還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系統、規范且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這就給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二、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理論,輕實際,沒有體現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課程改革為主要任務的普通高中,在學科建設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與發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論,輕實際。例如,在多數高中學校的校園內、教學樓內,各類德育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圖書館里也配備相關德育方面的書籍;另外,也有專門的德育教師進行相關理論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現了教師不敬業,學生不感興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種種現象,沒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視了德育的實際作用。

2.校內外德育教育相脫節,與新課程的發展趨勢不相協調。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設只重視校內德育教育而忽視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過程中的校內德育教育與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溝通和銜接,校內德育教育形式與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沒有相互結合。校內德育教育各高中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在校內開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表現出來。

3.教師的主觀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愿望不能達成共識。在新課程的逐步實施過程中,普通高中教師,在尋求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來完成對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煩惱。高中教師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開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感受和認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數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聽從家長或老師的說教。而我們的教師又習慣說教,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三、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對策

1.認真貫徹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新課程在改革的過程中,應樹立全新的育人觀念。課程改革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把學生作為完整的教育對象,致力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這是新課程發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作為學校理應承擔起培養合格人才的責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滲透到新課程改革之中,以課程為載體,對高中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貼近學生的身邊,同時又以德育來促進課程的改革。

2.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高中生的任務不但體現在學會學習,而且體現在學會生活。盡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簡單,但也受到來自社會的影響。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應注重社會實踐,努力使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生活形成互動關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3.細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環境影響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導致其好動、紀律性差、喜歡我行我素,對教師的管理漠然視之。但作為教師給學生做德育工作時,應該耐心傾聽,把學生中的小事加以認真分析、合理判斷、理性處理,并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切實幫助,從而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信任感、親切感。

參考文獻:

[1]柳叢茂.高中德育工作淺淡[J].吉林教育,2011(Z3).

篇2

關鍵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理論探索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0531-03

How to Carry out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Suzhe, YU Wei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enzhen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is still attached to the mode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equalization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to construct a P.E. curriculum syste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P.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which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out of school sports are combined together, stressing on develo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qualities values.

Key words: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P.E. course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應用性技術人才,他們素質的提高將會對社會生產水平發展提供直接的動力。目前,一些中專院校升格成了高職院校占高等職業教育的50%以上。但是在體育課程的建設上卻沒能“升格”,仍然遺留著中專院校的課程印跡,而且又受到場地、器材和設備的極大限制,存在著必修課多,選修課少的現象,課程設置難以滿足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手段等方面都迥異于普通教育。因此在體育課程設置上應當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適應,設置一系列適合學生未來職業特點的實用性體育課程,這樣才能體現出高職院校自己的特色。

1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依據

1.1《指導綱要》的指導性依據

200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打破了建國50年來的一貫自上而下和統的過死的課程模式格局。倡導課程類型設置在高校開放,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實現“三自主”,即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提倡學校自主制訂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但對具體的運動項目分類及課程模式的構建方面,沒作任何的規定,而且鼓勵各高校切合實際進行課程改革實驗,這給全國高校(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留下了很大的發揮余地。在不違背和實現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各校完全可以根據學校情況自主構建體育課程,發揮本校的優勢,體現本校的風格和特色,進行適合于本校的體育課程體系改革。

《指導綱要》對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為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指導性依據。

1.2“發展”與“補償”的理論依據

迅速多變的現代科技和生產,對社會在職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不但要具備一定和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而且還要具備合理的智力結構和不斷更新的知識結構。但是這些要求的實現都需由在職人員的健康身體來承載。因此,只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才能保證人們承載起繁多復雜的、密集型的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高強度、快節奏的現代生產方式。

人的生長發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體育運動則是影響人體生長發育積極而重要的因素。大量科學研究也證明,體育鍛煉對人類的進化過程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它不僅可以使人們有目的地醫治直立姿勢所帶來的種種身體欠缺,彌補生產勞動給身體造成的片面發展,補充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運動不足,使那些處于“饑餓”狀態的肌肉得到營養和活力,使人的機能能力得到擴展,而且身體鍛煉可以使人類進一步實現自己的進化,控制和發展自己的進化。

現代社會的機械自動化以及信息化,過分依賴身體的某些部位,分工的細化更加深了這種狀況,這就造成了勞動者身體某種畸形發展的潛在趨勢。單一勞動方式對人體某些運動能力的發展,是以另一些運動能力的犧牲為代價的,這種狀況

最終必然阻礙生產的進一步提高。因為畸形和片面的發展不利于勞動能力的有力發揮,甚至還可能導致嚴重的職業病。社會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消除身體片面畸形發展的有力武器――體育。體育不但可以發展生產勞動所需的職業屬性,而且或以補償由于單一勞動方式對職工身心的不利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勞動效率[3]。

因此,高校的體育課程體系,特別是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體系只為提高學生的一般健康水平還遠遠不夠,圍繞著勞動過程對勞動者身體的要求和影響,它還有兩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一是發展為形成勞動技能所需的那些身體素質;二是補償勞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消極因素對身體的損害。

2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著力點

2.1關注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發展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體的要求,高職院校的教育應當使年青人在參加生產活動時,能夠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藝,適應生產條件。但是,這一切只有在他們具有對職業十分重要的身體訓練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能夠靈活節省地完成必須的動作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國外學者稱之為職業素質或職業屬性,包括勞動者的心理素質和運動素質兩個方面。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對人的機體有著良好的影響,系統從事身體鍛煉的人很少生病,對生產活動的適應比一般人快,能夠態度明確,意志堅定地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研究表明,一般身體訓練水平與順利適應職業需要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并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譬如,一個工作了10~15 a,年齡在45~50歲左右的車工,盡管身體訓練水平不高,不會游泳,單杠引體向上作不了3次,短跑很費力,但他卻能順利地適應生產作業,而年青人,甚至等級運動員卻可能比之退避三舍。

問題就在于,認為身體健康的、具有良好的身體訓練水平的人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專業技能,這種習慣認識并不正確。事實上,為了順利地掌握專業技能,必須發展某些具體專業最為重要的身體素質。同樣,在勞動過程中正好發展和提高著與職業技能相關的素質和技能。因此,有經驗的車工工作起來就比年輕的等級運動員有利得多。那么,生產勞動本身使職業活動所必要的身體素質、技能和生理機能得到發展,是否職業性身體活動就沒有必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勞動過程中這些素質要達到所需要的水平需要靠年復一年的努力。此外,年輕人在適應工作階段較低的身體訓練水平,常常會導致他們人所選擇的職業中改行,或者延誤工作進度,造成損傷和殘疾。[4]因此,根據這一現實,高職的體育課程設置應增加對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相適應的職業運動訓練,充實和完善對職業活動有益的運動技能儲備和體育教育知識;強化發展對職業重要的身體能力及其相關能力,要此基礎上保障身體活動水平的穩定性;提高機體對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保持和增進未來勞動者的健康。

2.2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

現代社會的到來,學生個體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自主崇尚個性,渴望自我價值的展現,這些需求對體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體育課程如何體現學生以上需求?

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不再滿足于固定的每周2課時的體育課,他們希望自主選擇時間,有針對性地從事體育運動;在空間上,他們也不再滿足于在田徑場、籃球場上從事運動,跑步離開跑道,跳躍離開水坑,打球離開球場,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個性特征。在體育課的組織形式上,學生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夸美紐斯倡導的那種正規課程:按照固定大綱教材、固定學生組成的教學班,固定教師、固定時間開設的正規課程,這種組織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體育課程必須在時間上、空間上、組織形式上實現重新組合,重新開發,開設多種運動項目,對運動項目和運動技術的分化和重組,創造新型的體育項目,對正規的運動項目進行改造,使之成為適合學生需求的運動項目等[5]。

因此,高職階段的體育課程設置不僅要包括正規課程,還要包括課外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活動課程等,使體育課程不再局限于學校體育教育,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結合起來,把體育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結合起來的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

3以《綱要》為指導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

3.1完善高職體育常規課程

1) 體育必修課(包括理論基礎課):目前,面對高職學生,教學內容過于“統一”、教學過程過于“規范”、教師對學生過于“捆綁”,均是導致學生被動學習的根源,也難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為使學生主體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就必須擴大學生在參與體育課程時的自主選擇性,這包括對課程類型的選擇和運動項目的選擇。因此,體育的必修課應該擾亂專業和年級班級界限,在限定部分的情況下,按項目分級別教學,以使課程的針對性更強、認同感更強,興趣性更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同時,在學生自主選課的前提下,把課程分為各種層次,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選課。必修課內容的設置可以根據本校的人、財、物的實際,安排一些學生喜歡、又能夠開展的運動項目,如各種球類、健美健身類以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這一類課程一般安排在第1~2學期內完成。

2) 任選課:任選課從個性化的體育教學出發,幫助學生形成個人體育專長,提高專項技能,培養學生個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因此體育選修課的設置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愛好“三自主”選課(即自選項目、自選時間、自選教師)。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設一些體育運動的文化與欣賞、民族體育、裁判、娛樂體育以及新興的、拓展類(如擊劍、定向越野、攀巖),各種課程又可分為普及和提高兩種形式。任選課可以在第3~6學期內完成。

3) 職業技能運動訓練課: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和對體能的需要選用體育教學內容,發展提高職業技能的身體素質。另外,還應針對在職業勞動中人體局部重復操作的強度負荷,選用對應肢體活動的保健體育教學,使身體全面協調發展。因為各種職業勞動在快節奏、高效率操作中,身體活動的部位和動作用力的形式,大多是局部肌肉緊張而重復的用力連續固定操作,久而久之,正如恩格斯所說“勞動的分工使一些受它影響的人變成殘疾,使部分肌肉發達而使其它肌肉萎縮”。因此,要有預見性地針對選用防治肌肉容易萎縮的肢體部位,加大其肌肉活動用以生理性機能補償或職業病防治。如機械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除了搞技術設計外,還可能長時間站立于機床前工作,經常接觸各種重量的機械零件;紡織專業的學生經常要站立操作,進行批量的手工或電動裁剪,在體育運動訓練課,就應結合這些專業要求,發展學生肩帶肌、軀干肌和腳掌力量,發展一般耐力和下肢靜力耐力,增強上肢動作的協調性和準確性,加強目測力和注意力的培訓。又如建筑專業和美術裝璜專業,都具有高空作業和在特殊環境下的創作與工作過程,這對人體的平衡控制能力要求較高,在體育運動訓練課中,必須對這部分學生加強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增加有關實踐性的練習。職業運動訓練課可以安排在1~4學期內完成。

3.2豐富課外體育活動課程

3.2.1體育俱樂部

以“課外運動俱樂部”為基本模式,開拓群眾體育運動的新熱點。在俱樂部及選修課的基礎上縱向深入發展,以其靈活的組織形式吸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長期參與體育鍛煉。體育俱樂部是高職院校學生今后課外鍛煉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體育活動的課堂,組織訓練、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組織校內、外各級各類的體育比賽。各個俱樂部可以制定自己的組織章程、會員、活動場所、指導教師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規范,有利于俱樂部的長期運作。

3.2.2輔導課

輔導課是課內教學的延伸,教師在輔導課上進行技術指導和答疑,消化鞏固和提高課內所學內容。由于現在高職院校學制的壓縮,體育課內學時相對縮短的現實,對一些項目來說,學生要想真正掌握教學內容,必須進行課外輔導。課外輔導可以采取由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形式。

3.2.3大課間活動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要求學校除安排有體育課外,每天應當組織學生開展種種課外體育活動,基于此,高職院校根據本校的作息時間安排15~20 min的大課間活動,這期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安排組織一些運動或是體育欣賞、體育信息類的活動,既能緩解學生的在課堂內學習的壓力和疲勞,又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了學校體育的整體功能和整體效益,實現學校體育系統的有機整合。

3.3發展校外體育活動

學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校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之間的交流成為了可能。在形式上,可以是學生自發組織,也可以以學校體育組織的名義進行,在內容上,可以根據雙方的實際需要進行交流,這是其一;其二就是開展校級體育協會與地方體協之間的橫向交流,拓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擴大了社會交往,加速學生的社會化。這種靈活校外體育活動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創造力是不能被泯滅的,因此,開展靈活多樣校外體育活動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更為重要。

4結束語

未來社會未來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就應體現出教學生活化、多樣化、人文化、知識化和終身化的特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終身運動的生活方式,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強調教育功能。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必須建立起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體育課程體系,以適應當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快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等.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

[2] 陳小蓉,等.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1).

[3] 曲宗湖,等.域外學校體育傳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0)

[4] 譚華.勞動力素質的改善與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體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1(2):33-36,42.

[5] 金朝躍,等. 從主體需要改革高職體育課程教學[J].浙江體育科學,2003(6):39-41.

[6] 黃加欣,等.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1(6):53-58.

[7] 汪濤.高職院校發展職業性體育的理論探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 2002(9):5-11.

投稿日期:2005-07-22

篇3

1、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委員會組織機構建設,由街道辦事處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區居委會主任組成的強大的社區教育領導班子,建立街道社區教育為主體,社區居委會為分校的社區教育培訓網絡。

2、完善社區教育工作的評估制度,社區教育指導教師的管理制度,學習型組織評比制度,經費、檔案管理制度,社區教育活動的準入制度,使社區教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二、發揮街社區教育優勢,挖掘培養和收集優秀教育成果和先進經驗

1、我街社區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區黨校、市民學校、社區老年學校、青少年法律學校、社區科普學校、社區團校、殘疾人素質培訓學校、社區人口學校、社區家長學校、圖書室)”為依托,開展各類人員的教育、培訓活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素質。

2、以街科技園區為依托,開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動,提高居民群眾素質,進一步加強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達到80%以上。

3、加強由街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管理,發揮志愿者隊伍教育優勢,體現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氛圍,創造學習型組織

1、充分認識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意義,通過不斷學習的氛圍,創造學習型街道和學習型社區

2、推進社區教育隊伍的建設,理論研究教育培訓,增強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學習意識,大力開展多內容、多形式教育培訓活動,做好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評選工作

四、調動街道各方面資源,共筑街社區教育平臺

1、街道社區教育工作與街內的機關、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有機結合,做到協調發展、借勢發展,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2、逐步規范街道、社區教育基地建設,提高街道社區教育活動基地的培訓質量、管理水平,落實公共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根據社區居民需要,制定規范教學社區工作計劃和內容。

五、加強社區教育理論研究工作

篇4

關鍵詞: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 ACCESS C語言 翻轉課堂

一、引言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NCRE)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考試中心主辦,面向社會,用于考察應試人員計算機應用知識與能力[1]。它以應用能力為主,分四個等級進行考核,為學生擇業及人才流動提供其計算機應用知識與能力水平的證明。教育部考試中心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使用新的考試大綱,涉及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相關的考試主要是一級和二級考試,考試均為無紙化考試,時間為120分鐘,一級不含程序設計部分,二級含有程序設計部分,滿分均為100分。

二、我校計算機課程教學與考試現狀

邵陽學院作為一個二本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計算機課程設置除了計算機應用基礎外,文科類還開設ACCESS,理工科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其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時數為50,ACCESS、C程序設計課時數均為70。學校要求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文科類學生要求通過一級,理工科通過二級。從歷年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情況看,一級通過率較高,含有程序設計的二級考試通過率不是很理想。

1.課程地位低,學校重視不夠。

從學校管理看,對計算機基礎課程不夠重視,具體表現在該課程在課時的分配少、教師的辦公條件差、軟硬件資源共享不夠等,再則是基礎課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方法遠低于專業教師,同工不同酬,這種不公平的政策影響基礎課教師工作積極性,導致少數老師對基礎課的教學目標認識不夠。從學生層面看,很多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存在偏見,低估了計算機基礎課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專業課才能給自己未來發展和就業帶來幫助。

2.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我校大部分學生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生普遍認為計算機基礎課學不學好無所謂,只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聽或不聽,教師在上面上課,學生在下面真正認真聽課的不多,而上實驗課的時候,很多同學自己不動手做,直接復制他人的實驗結果交給老師,應付檢查。這樣的學習態度,導致什么知識都沒學到。

3.學生基礎良莠不齊,教學效果欠佳。

近年來,由于學校在招生政策上的改革,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新入校的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同一個教學班里面,極少數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他們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屬于復習;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僅限于基本打字和網上聊天,所以基礎知識仍然未實現等級考試教學的目標,對計算機基礎課屬于再學習;少數學生來自邊遠山區,計算機知識幾乎是一片空白,這部分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屬于未學習;新生入學時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就呈現了很大的差異,他們想獲取知識的程度、要求自然也不同,因此,教學很難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4.教學大綱針對性不強,沒有與等級考試融合。

由于我校的計算機教學大綱與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有差異,不具針對性,導致部分科任老師缺乏對等級考試新大綱要求的了解,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操作中仍然按照學校的教學要求,教學要求與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不一致,沒有完全覆蓋等級考試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當然就不能達到的等級考試教學深度。

三、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1.組建獨立教學管理單位,注重課程體系改革。

成立類似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部之類的計算機等級考試獨立教學職能部門,著手研究建立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重視計算機基礎課結構創新,采取模塊化將計算機基礎課進行重新編排,達到優化目的。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時更新教材及教學大綱。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推進教學改革的保證,因此,加強任課教師隊伍建設非常重要。其一,要從質量和數量上確保教師隊伍的穩定。建立健全機制,在待遇、獎勵機制上做到與專業教師一致,強化教師主人翁責任感,從而有效提高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技術教育的水平,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其二,及時更新使用教材及大綱,學校和教師在選取教材時多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到與等級考試一致。

3.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手段,改革教育教學。

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前通過大量提問,充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首先,任課教師可采用“問題式”教學模式替換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或者說采用討論式、團隊合作式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最后由任課老師進行點評、示范,讓學生加深印象。

4.開設必要的考前輔導,提高通過率。

由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要求及時間設置,開設計算機等級考試考前輔導對于零起點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為保證輔導班質量,輔導教師需認真備課、悉心指導,認真歸納總結。學生經過輔導培訓,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迅速掌握等級考試技能和應試技巧,從而提高考試通過率。

四、結語

當前,教師必須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積極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以考促學”、“以考提能”,學校考試部門必須為學生提供好的考前服務,才能激發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動力,讓學生真正掌握利用計算機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5

關鍵詞:地震;科普知識;課程

一、地震科普知識講座進學校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特點是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20世紀地震死亡人數居各國之首。而目前現實情況我國的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綜合素質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地震災頻繁發生的國情還很不適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當廣泛深入地宣傳防震減災知識,大力普及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及應急處置知識。為此,國家地震系統展開了“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五進宣傳,其中進學校以地震科普講座、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發放地震科普宣傳材料形式開展,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反映在講座中能明白地震的成因,在演練中清楚應對地震的正確方法。同時也反應因講座和演練的頻次太低,即便在當時掌握部分過段時間便會忘記。使同學們在思想上形成應對地震的理念是什么,是將地震科普知識進入學生的課程。

二、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

(一)多學磋商 啟迪思路

學習地震科普知識,掌握防震避震基本需求觀念已經形成,但在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加入學生課程難度較大。組織專家到多所學校考察,與教育部門及多所學校教務處共同探討磋商,廣泛采納各校教師意見和建議,在學校內開展地震科普講座的同時詳細咨詢學生對地震科普的認知程度及所需,汲取了多方面經驗,逐步把震科普知識走進學生的課程推向了實際。

(二)編寫教材 培訓教師

組織專家嚴摳細抓,邀請各校名師參與,結合教育部門規定,多角度、多方位、高標準地,改編地震科普知識成為教材,以不同年級接受程度不同分為“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來了怎么辦”、“震災自救與互救”三部分。根據教材編寫成科普講義以備教師授課使用。成立宣講團,對各校政治素質高、教學經驗豐富、熱愛地震科普事業的教師進行選拔并培訓地震科普授課。發放地震科普講義,開座談會相互交流地震科普知識授課技能與技巧,達到寓教于樂效果。

(三)定期演練 合理考核

地震科普知識進入學生課程,不考核會導致學生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學習狀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采取定期地震避險、疏散演練,讓學生將所學地震科普知識在演練中實踐應用,考核學生學習效果,并擇優表揚獎勵,讓學生認識到學以致用。定期演練也是對學校地震應急預案的實效性進行檢驗的方式,督促各校定期清理疏散通道,加固教室各類懸掛物,以備學生規范有序組織撤離打下堅實基礎。

(四)創建基地實地觀摩

地震科普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缺乏實地實踐,實物觀摩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不很理想。指導多所中小學制定地震科普宣傳教育工作計劃,落實地震科普宣傳教育經費,積極開展地震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的條件,創建科普活動室,為其提供教學場所,引導學生了解地球、知震前兆、遇震冷靜,自救能力強,救他人有著手,達到教學目的。

三、前景展望

(一)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逐漸脈絡清晰,體系完整起來,將與教育部門聯合寫入教學大綱。科普教學內容也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地震監測預報水平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始終以最新的面貌傳給學生。

(二)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對學生全方位的進行了地震科普教育,使防震避震成為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學生將成為家庭里的一位小老師,將所學的防震減災事業所處的狀態和達到的水平講解給家里,帶動一個家庭平時制定家里的震應急預案、準備應急包、清理的疏散通道、熟悉家庭周圍的應急避難場所,教會父母及老人地震來了沉著冷清,處置得體。

(三)地震科普知識進課程防弊學校忽視震災帶來的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加強了對學校地震應急預案的實效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及地震科普宣教基地的建設、抗震加固措施進行力度等各項檢查。地震部門將指導學校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臨震期間落實應急工作,破壞性地震后迅速部署搶險救災工作,地震災情嚴重時請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援,為創建全國一流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和示范基地打下堅實基礎。地震、教育、科協部門對地震宣傳教育成績顯著、成效明顯的學校給予表彰和獎勵。

(四)建立學校地震科普宣傳隊、地震科普宣傳欄,制定地震教學制度。

四、結束語

篇6

建立五維體系,護航科技教育高效運行

為了確保科技教育工作順利高效實施,學校建立了以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為核心的五維科技教育工作體系,包括科技教育課程管理、科技教育服務保障、科技教育活動組織、科技教育特長生培養、科技教育成果評價五個維度。五維體系中每個部門依照職責要求,定期研究科技教育相關工作,組織開展科技教育各項活動,各部門人員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層層落實。

立足三個平臺,助推小初高科技教育銜接

學校在十二年一貫制辦學的基礎上,制定科技教育規劃,采取小初高有效銜接的科技教育培養策略。

1.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科技興趣

學校每年面向全校教師征集校本課程,組織教師開發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科技類校本課程,并將之列入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中。學校現有自主開發的科技類校本課程34門,其中多門課程都自編了校本教材。例如:學校基于機器人科技教育特色品牌,根據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學習特點,面向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開設幾何折疊變形機構、樂高結構搭建和虛擬機器人設計與實踐課程,面向高中學生開設幾何機器人基礎課程和單片機基礎教程等。

2.組建科技社團,營造校園科技氛圍

學校提倡學生組建各類科技社團。開展科技小組活動,吸納更多有相同興趣的學生形成一種雁陣式社團模式,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濃厚的科學研究氣氛。科技社團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而且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了一股崇尚科技的正能量。例如:環保樂隊社團組內成員都來自新疆內高班。這個社團的學生關注環保、喜愛音樂,他們將環保與新疆民族音樂融為一體,展示出濃郁的新疆家鄉特色。

3.組織校內外活動,拓展學生科技視野

在校內,學校每年定期舉辦校園科技節,這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科普教育的傳統項目。每年的科技節主題不同,內容各異。無論主題如何變更,其內容形式都圍繞“五個一”來開展,即一場科普講座、一次科技社會實踐活動、一組流動展板、一個主題班會、一份科技節學習單。通過校園科技節活動設計,營造科技育人的校園氛圍,帶動學生走入科學殿堂,引導學生接觸科技前沿。

在校外,學校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和北京地區高等院校、中科院資源,提升學生科學興趣,開拓學生科技視野。每學期學校圍繞同一個主題,為不同年級學生設計科技類社會實踐活動。讓不同年齡的孩子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大課堂,能夠看到、聽到、接觸到適合其年齡特征的科普資源。學校每年還會推選十幾名優秀學生參加校外科技創新學習活動以及參與高校和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項目。

打造品牌項目,成就學校特色英才發展

機器人項目是集數學、藝術、科學、技術于一體的科技教育載體,因此,學校把機器人教育作為重點打造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1. 多渠道,多項目,全覆蓋培養

在課程內,我們將機器人科技教育融入科學課,進入普通課堂教學中。小學階段利用科學課進行機器人啟蒙教育。中學階段采取機器人通識教育和機器人校本課程雙重模式教育。在課程之外,學校組建了多個機器人社團,涉及8個機器人項目,形成了全校多渠道、分層次、多項目齊頭并進的培養格局。

2. 多民族,多課程,育內高英才

篇7

斗轉星移,光陰荏苒,歲月如歌,2011年的鐘聲就要敲響。值此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際,我謹代表學校向一貫關心、支持四中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及學生家長,向辛勤工作的全體教職工,向心系母校的廣大校友,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和最衷心的祝福,祝大家新年愉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歡樂!祝全體同學學習進步,健康成長!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在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學校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四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潛力大后勁足,已被各高中學校認可。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各項工作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先后獲得的省級以上榮譽有“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規范化學校”、“山東省教學示范學校”、“山東省藝術教育示范學校”、“山東省科普教育示范學校”、“山東省綠色學校”、 “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山東省優秀家長學校”、 “全國示范家長學校”。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同學們,學校是你們成長的舞臺,是你們學習的樂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們要珍惜青春時光,以學習為己任,把學習當作自己的天職,把學習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同學們,現在,中華民族已昂首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請同學們牢記xx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知榮明恥,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團結互助,遵紀守法,拼搏進取。孔子能夠“發憤忘食,樂而忘憂”,孟子能夠“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相信你們也能夠“承賢仰圣,理故開元”,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2011年學校將迎來建校三十周年,我們要以三十年校慶為契機,總結經驗,繼往開來,以更飽滿的熱情和最佳的工作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之中。我們要腳踏實地、同舟共濟、開拓創新,用優質的教育成果回報社會,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篇8

培訓課程設計和培訓主要方式

在培訓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基地根據在職教師職后教育的特點,堅持以現代培訓理念為指導,突出先進性、實踐性與實效性,著眼于科技教育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據教師專業發展理論,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教師設計分層遞進的培訓方案:有的著眼于高端人才培養需求,重點培養和打造基礎教育的領軍人才,帶動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有的旨在培養堅持一線教育教學工作的骨干教師,有效促進基層教師隊伍的健康成長;有的針對在校大學生,為科技教育培養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輔導員。

在培訓實施過程中,依托天津師大教師教育中心實驗室與中小學、青少年宮、科技場館等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培訓活動。在培訓中采用“參與式”培訓模式,強調問題情景下的深入學習,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師生研討、調查研究、參觀學習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員在學習中積極思考,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培訓環境

“全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基地”坐落在天津師范大學新校區,依托天津師范大學教學資源,環境優越、功能現代,有多功能報告廳、多媒體網絡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為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培訓案例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培訓

培訓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

采用參與式培訓模式,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在導師指導下自主開發設計并實施的科普實踐活動。

基于實驗與實踐基地的培訓。

培訓主要課程

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概述

課程說明:本課程主要介紹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的目標、原則、內容、途徑、模式、類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后備力量)具有從理論高度把握科學普及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案例教學。

優秀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案例評析

課程說明:本課程以我國科學普及教育改革中優秀的活動實例為案例,以“解讀”的形式回答學生關注的問題,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的設計,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的設計原則,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設計的一般過程,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優秀案例成功的經驗,達到使學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指導方案基本知識的目的。

教學方法:本課程包括講授、案例分析、師生研討等方式。

利用科技場館進行科學普及教育

科技場館是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教育的重要場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培訓學員通過參觀、研討,學習如何利用科技場館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學方法:聽取天津科技館專家講座,小組到天津科技館實地參觀、考察,學習研討如何利用科技場館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普及教育。

天津中學科技教育理念、活動設計與實施

中小學是實施青少年科學普及教育的主陣地,本講座對天津中學的科普教育先進經驗進行了梳理,希望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從中汲取營養,能夠站在較高的視角審視青少年科學普及活動。

講座主要內容:

四個基本理念:“向生活學習”、“自主學習和發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在活動體驗中成長”。

目標系統:建立了以有責任感、會自主學習、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會交往等12個基本目標為核心的目標系統。

內容體系:設計了“主題—專題—問題—課題”四題遞進的課程內容體系。

學習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學、體驗中學、探索中學、交往中學、反思中學,五個學習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談、個別化指導”、“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級

轉貼于

學生做低年級學生的小導師”等彰顯課程育人價值的六種基本做法。

評價方式:建立了“即時評價”、“成果作品評價”、“綜合表現評價”課程學習的三種基本評價方式。

科技活動指導方案設計

在一線教師的指導下,從中小學科技教育實踐基地的實際教育環境中選取活動主題,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組研究制訂科技教育方案。

實踐教學

參與培訓的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收獲

本次科普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作為一名未來的小學科學教師,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實踐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時也要深深地思考對于科學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

我們有過爭論、有過困惑……活動結束我依然在反思,在這次活動中,我是否太過強勢,是否應該讓組員們發揮更多?是否限制了組內同學個性、優勢的發揮?我們認識到在活動前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動,我相信,我們能做得更好。

作為指導者的我們,更是感受到了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制作的樂趣,遇到一個個小問題,一起討論解決,一起收獲辛勞的成果。之前緊張的情緒也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當他們親切地叫我們“老師”時,心里更是覺得暖暖的。

我們作為未來的科學老師應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并且我們有責任去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開發他們的智力,使小學生成為有創新精神、敢于挑戰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訓計劃

“天文科學課程”培訓班時間:2012年4月18-20日

培訓對象:中小學科技教師(青少年科技輔導員)100人(其中全國各地區科技輔導員50名、天津市科技輔導員50名)。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方案設計與實施”培訓班

時間:2012年10月下旬,計劃5天。

培訓對象:青少年科技輔導員150人。

培訓團隊

楊寶忠: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實驗中心主任。中國教師教育學會小學教師教育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初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理事。

石增 :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術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原教學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術委員會委員,天津美術家協會水彩藝術委員會主任、水彩專業委員會會長。

楊書遠: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原科學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天津市“未來教育家工程”基地實踐領銜專家;天津市“265農村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小學科學課題指導專家。

張兆瑞:天津市和平區青少年宮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天津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副主任,全國校外教育書畫名師,天津市教育學會中小學美術教學研究會特聘專家,天津市和平區首席美術教師。

篇9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能否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本課程性質、目標的實現,制約著課程實施的質量。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創造性的重要標志和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由此而知,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不僅能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同時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是學校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

一、挖掘鄉土資源,開發德育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_發與利用中強調: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如果農村學校挖掘鄉土文化,從中探索鄉土化的課程體系,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品德教育,這對于培養適合地區發展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校所處楊屋村,大部分學生都是楊氏子孫,而楊氏文化歷史悠久,名人典故多,具有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我校結合所處獨特的人文環境,挖掘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開發了以“秉承楊氏優良傳統(楊家祖訓――篤志博聞,清白傳家)”為主題的校本教材――《承前啟后,開拓創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道德人格教育。本套校本教材分三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

二、依托校本課程,營造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

育人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為此,我校結合校本課程,充分挖掘楊氏祖訓文化,融合本校幾十年的辦學經驗,努力打造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讓校園體現“處處是德育之所,時時是德育之時”的育人功能。

1. 設計寓意深刻的校徽

“梅花香自苦寒來”,楊氏家族自古至今以梅為記。為此,我校以梅花為素材設計校徽:以白色為底色,由一朵紅梅和兩片綠葉組成。在色彩上,綠色充滿生機和活力,象征著學校健康向上,開拓創新,蓬勃發展;紅色寓示著楊屋一小如旭日初升,具有無限的上升潛力和發展空間;白色純潔,象征楊氏家族清白傳家,萬世流芳。在構圖上,梅花既象征楊氏家族高尚的品格,又如一輪紅日普照子孫后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以它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鞭策著后代人立志奮發;綠葉則象征著學生勤奮學習,像幼苗沐浴在陽光雨露之下,朝氣蓬勃,茁壯成長。

2. 營造主題鮮明的文化氛圍

我校一直致力于構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綠化好,富于教育性的育人環境,使校園內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學校利用圍墻、走廊等設施,建成文化長廊、環保長廊、科普教育長廊、德育成果展覽室和榮譽室等,寓教育于環境之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在主校道建有一個催人奮進的“希望之星”雕塑,在教學上的正面墻上壤著醒目的校訓“立志勤奮、開拓創新”;建有文化長廊及文化櫥窗多個,分別有“文明班評比”“五旗教育欄”“少先隊專欄”等專題宣傳櫥窗。學生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耳聞目染,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行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三、結合校本課程,開展主題鮮明的德育實踐活動

篇10

以強化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為中心,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深入開展教科研工作。創新教研模式,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小學學段開展養成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初中學段推進高效課堂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認真落實“三級課程”建設,實現校本課程新突破;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學科帶頭人,充分發揮好萬全名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輻射和示范作用;加強學校集體備課的指導工作,開展說課、賽課活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片區教研網絡,組建學科教研中心;開展縣本教研,加大教科研力度,做好縣級“十二五”科研課題立項工作。

2、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定課程計劃,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就近免試入學和初中劃片招生入學制度,切實解決好群眾關注的“入學難、入園難”的焦點問題,做好中小學、幼兒園,特別是縣城小學、初中和幼兒園的招生工作;進一步完善學籍管理制度;規范學生用書,加強對教科書(含地方教材)、教輔資料征訂和使用的管理與監督。

3、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管理。充分利用“兩網一庫”資源(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網、省教育網、萬全教育資源庫)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促進我縣基礎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4、加強教育專項督導。加強對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專項督導檢查;強化實施素質教育、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的專項督導;加強學校專室利用情況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情況的督導檢查;做好“1+2”共進學校管理體制工作的督導考核工作。

5、抓好學校體藝工作。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各初、高中學校積極挖掘體育人才,加強體育鍛煉,參加2012年市運動會;充分發揮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引領作用,搞好特長培訓活動;開展征文競賽和文體活動,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6、深入推進“3431”工程,確保全年各項招生考試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以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為根本,多措并舉,夯實教育發展基礎

7、規范干部隊伍管理。進一步加強局機關及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按照《萬全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關于進一步明確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特教學校校長及中層崗位設置的通知》、《萬全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關于進一步明確中學中層崗位設置的通知》、《萬全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關于進一步明確機關股級干部崗位設置及任免辦法的通知》文件精神,規范干部隊伍的選拔、聘用工作。

8、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做好2012年各類教師招聘工作。

9、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推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建設工作。做好幼兒園園長和幼兒教師重點培訓工程;進一步完善師德評價機制,加強班主任培訓,提高班主任能力;繼續運行“走出去、引進來,頂崗置換”的教師三年培訓工程,全面提高教師教學業務水平;繼續加強校際交流,認真落實市教育局實施的“1+2”工程,使我縣教育與全市優質教育快速接軌。

10、做好省教育廳對教師進修學校第二輪辦學條件復查迎檢工作,順利通過驗收。

以提升高中階段教育為突破口,統籌兼顧,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

11、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繼續開展高中階段學業生涯教育,以抓優質生源為主,在教學管理體制改革上實現突破,提高普通高中學校管理水平。萬全中學在完成市教育局下達的高考任務基礎上,爭取在一本和二本上線人數上實現突破。

12、壯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做好職教中心的搬遷工作,暑假前完成搬遷,確保秋季按時開學。結合當地用工需求,職教中心統籌整合專業,重點打造機械加工和數控專業,以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為主,拓寬招生途徑,在辦學規模上實現突破。完成市教育局下達的招生指標。四所民辦職業學校,打造各自亮點專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13、鞏固提高學前教育成果。落實《萬全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規范幼兒教師隊伍管理,加強各級各類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以縣幼兒園和六所新建園為示范,促進全縣學前教育長足發展。提高鄉(鎮)中心園和大型村辦園的普及程度,突破3—4周歲入園率偏低的現狀,實現縣域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

14、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落實《省普通中小學校管理規定(試行)》,深化全縣初中、小學管理工作,申報學校爭取通過市群眾最滿意學校和五星級學校驗收,在全縣打造一批管理好、質量高、群眾滿意度高的初中和小學。

15、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做好殘疾學生的統計工作,不斷擴大就讀規模,進一步規范特教學校管理,完善特教學校設施,爭取社會各界對特教學校的捐助。

以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為平臺,優化配置,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16、做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新建及改擴建工程。完成孔家莊小學教學樓、第一初級中學餐廳、第二初級中學實驗樓、第二幼兒園建設工程;完成北沙城幼兒園、高廟堡幼兒園和舊堡幼兒園改擴建工程;完成蔣家梁小學、高廟堡小學、舊堡小學、新河口小學、梁家莊小學、鄒家莊小學、蘇家橋小學食堂改擴建工程。

17、完成光纖升級任務。2011年裝備了服務器的21所學校全部實現10兆以上光纖升級,其他學校全部實現光纖入校,解決帶寬的瓶頸問題。

18、做好我縣城域網平臺的建設工作,年內完成與市教育城域網的對接工作,提高全縣教育系統信息化程度。

以構建和諧教育為抓手,標本兼治,樹立教育良好形象

19、加強學校安全穩定工作。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校舍、食品、交通等安全管理,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力度,實行日查月報制,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開展好應急演練活動。

20、協助公安交通部門做好校車的配備和運營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交通隱患。

21、繼續做好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實施的“蛋奶工程”;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

22、做好全縣教育系統“六五”普法的宣傳推廣工作。

23、依法行政,做好民辦教育機構的審批和管理,規范民辦教育辦學行為,查處無證辦學,促進我縣民辦教育規范有序發展。

24、加強語委各成員單位的協調,順利通過省語委對我縣三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驗收。

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渠道,激發活力,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

25、做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和實施。在我縣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領域篩選具有行業代表性和產業前瞻性的項目,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和行業領頭雁;提升企業水平和產業層次,在重點產業和領域通過引進科技強筋壯骨,積極搭建創新平臺,促進我縣高新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

26、組織好農業科技特派員和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努力創建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積極扶持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