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能源管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廠能源管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日本能源管理師制度簡介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是實行能源管理師制度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52年,日本政府就根據1951年頒布的《熱能管理法》開始實行熱能管理師的國家考試。其制度的創設主要是根據1979年6月22日頒布的《有關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簡稱“節能法”)而展開的。日本“節能法”是在1973年10月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打擊以后,全國上下普遍認識到節能的重要性,并已經采取多種節能措施和政策以后,1979年因為伊朗伊斯蘭革命又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背景下制定頒布。前后經過了1993年、1998年、2002、2005、2006、2008年等多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在2008年5月30日由日本國會。①
1979年,日本制訂“節能法”,按照該法律的相關規定,能源管理師成為國家強制執行的一種制度。由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按照該項法律出臺政令和措施,實行由通產省組織的國家考試。除原有的熱能管理師專業以外,增加了電氣專業能源管理師考試,考試通過取得資格者統稱為能源管理師(能源管理士),并在通產省備案。這一制度也被稱為“注冊能源管理師”制度。
日本“節能法”第九條對能源管理師和一般能源管理者的責任規定包括:改善和監督熱力能源管理指定工廠合理化使用燃料,包括燃料的消費、設備的維護、燃料使用方法等。按照通產省政令確定的業務,改善和監督電力能源管理指定工廠合理化使用電力,包括電力消費、設備維護、電力使用方法等,也包括通產省政令指定完成的其他業務。②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指定工廠,經濟產業省(通產省)可以通過檢查、行政指導、勸告、張榜公布、處以罰金等辦法進行處理。因此,日本的相關企業一般都會努力在能源管理師和一般能源管理者的帶領下努力完成相關的節能任務,聽取經濟產業省(通產省)行政指導。
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世界上節能管理十分先進的國家,其主要的依托和憑借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健全的節能法制,先進的節能理念和政策,具有效率的行政管理體制,全民節能意識的普及和教育。
上述四個方面都和能源管理師制度密切相關。綜上所述,第一,在日本健全的節能法制中,有關能源管理師的法律規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環節。除此以外,在大中型企業和耗能單位有關節能法律的推進和落實,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節能管理師來完成。第二,先進的節能理念和政策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空洞教條,而必須有相應的主導者、主體者加以貫徹和普及。而能源管理師恰好成為先進節能理念和政策的宣傳者、落實者和執行者。他們在經過培訓上崗以后,肩負著向工廠全體員工宣傳節能政策,普及節能知識和技術等的責任,成為先進節能理念、政策和技術的宣傳、傳播、普及和應用的載體、橋梁。第三,能源管理師的工作是日本節能行政中的重要一環,他們雖然屬于企業的員工,但是,由于根據法律和經濟產業省的行政指導來促進工廠企業的節能工作,實際上起到了日本節能行政最前沿落實者的作用,使日本節能行政在耗能較高的大中企業、大中單位中,具有很高的效率。他們盡管在性質上隸屬于企業,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經濟產業省、環境省在企業中的政策代表。第四,能源管理師的工作雖然主要在大中型企業和耗能大戶單位展開,但是,由于他們除了必要的專業工作以外,還肩負著教育所在企業全體員工的責任和義務,而受到相關知識普及和政策、技術教育的員工則將相關的理念、知識、政策和技術通過自身的社會關系網向全社會擴散、輻射。因此,能源管理師的工作成為全民節能意識普及和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日本的相關制度與中國的借鑒問題
能源管理師制度對于節約能源具有切實有效的實際作用。根據國際上一般的說法,采用能源管理師的企業即使不經過任何技術改造,最低也能夠減少5%的能源消耗。這個節能比率對于大中型企業和耗能量較大的單位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數據,將直接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和碳排放的降低,對于企業增加效益,維系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中國政府的碳減排目標,都可以帶來直接的推動作用和正面效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已經于2008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規定,重點用能單位應當設立能源管理崗位,能源管理負責人負責管理本單位節能工作。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國務院頒發的《公共機構節能條例》規定,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等公共機構,應當設置能源管理崗位,實行能源管理崗位責任制。這兩項法律法規的出臺和規定,為中國正式建立能源管理師制度并走向實際應用、普及確立了法律和政策基礎。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能源管理師制度還屬于剛剛起步,尚沒有建立和完善。因此,既需要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既有體制,盡快建立并發展既有中國本國特色、又不落后于世界通行規則和質量的能源管理師制度。同時,解決各行各業急需要一大批能源管理師這一專業性人才的社會需求,應對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的社會新潮流和新變化。
日本能源管理師制度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的意義包括:
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日本是極度缺乏能源的國家,特別是由于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更加重了日本的能源危機意識,也促進了包括節能管理師在內的節能法律、制度、管理、技術和教育的發展。日本節能管理師制度體系不僅內容完善,而且,在很多做法上也比較深入細致,節能管理比較徹底到位。值得中國全面學習和引進。以生產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耗能源換算成石油計算,日本每生產1美元GDP僅需要128克石油的能源,這在世界各國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美國和歐盟每生產1美元所需石油分別是:221克、170克。③可見,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比美國和歐盟要高出很多。這其中不乏日本能源管理師和相關制度的貢獻。
美國能源工程師協會(AEE)注冊能源管理師(CEM)培訓項目已經在中國捷足先登,搶占了中國在這一高端培訓領域的相當一部分市場,已經占據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制高點。在這種情況下,更有必要引入日本的培訓和考試認證體系,使中國能夠兼取美國、日本和歐洲能源管理師制度各自的長處,結合中國自身國情,創設出中國自己的培訓和考試認證體系。否則,如果中國只引進美國的相關體系,中國將完全受制于美國。并且,在完全吸納美國相關制度的情況下,不僅不容易創設具有本國特色的制度,也不容易鑒別美國體制的弱點。而有日本體系作為第二個參照系的狀態下,不僅會產生合理競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某一外國體系獨霸天下的情況也會為之改觀。
日本能源管理師資格的取得,無論是培訓,亦或考試,都由財團法人日本節能中心來主持和管理,集中統一,全國劃一。中國目前的試點培訓和資格取得有些遍地開花的傾向。作為試點尚無不可,但是,逐漸應該向集中管理、統一運作、全國劃一的方向發展。因為能源管理師的業務素質與新的節能理念、國家有關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的行政、新的節能技術和方法、新的管理辦法等密切相關,屬于較高層次的行政與技術專業性管理范疇。如果任憑地方各自為政,勢必政出多途,難以掌握國際國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技術、方法等,致使同為能源管理師的資格獲得者在業務水平上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是良莠不齊。
能源管理師的培訓和考試等在日本較少資格限制,即使在培訓上有些限制,如從事相關能源管理工作具有3年的實際經驗等實踐資格的限制。但在報名考試的資格上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限制。這樣可以單純根據考試水平,獲得資格認證。但是,這種體制也存在弊端,即單純靠復習考試,或者過硬的背功等也能獲得通過,取得能源管理師資格。而這其中的一些人在實踐中卻很難發揮作用。一是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和實踐難于在第一線的工廠企業發揮作用;二是資歷較淺、比較年輕,在工廠或單位的節能工作中難于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的能源管理師制度從一開始就要盡量避免這種弊端的出現。對于初級能源管理師資格考試當然可以限制較寬、或不設限制。而對于中高級的能源管理師資格獲得應該有相關技術職稱的限制,如以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獲得者為報名條件,或者,具有一個工廠、單位部門經理以上行政職務的資格限制等。以便于他們能夠在獲得相關資格以后有效地開展工作,切實落實所學到的節能知識和技能,普及節能減排的教育等。(作者為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篇2
關鍵詞:成本;精細管理;必要性;做法;成效
中圖分類號:F23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096-02
“針尖上打擂臺,拼的就是精細”,精細管理已成為決定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近年來,安徽采油廠由于歷史原因和特殊的地質條件,導致噸油成本相對較高,我們在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努力探索和實踐成本精細管理,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廠的成本控制與管理方法,并取得一定實效。
一、推行成本精細管理的必要性
1.宏觀經濟環境客觀要求。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比較快,能源需求旺盛,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給石油企業注入了強大活力。與此同時,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國外大石油公司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紛紛搶灘設點,以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要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既要加大投入發展生產,又要精細管理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整體競爭能力。此外,通貨膨脹、利率變動、國家經濟政策和法律的變化等不確定因素,都將對石油企業的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課題。如國家推行綠色GDP,加大了對環境的監督力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推行精細成本管理。
2.石油企業自身成本規律的要求。成本控制是石油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保障,由于石油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即隨著開發時間的延長,產量逐步減少,而生產投入卻呈現上升的趨勢,造成產量與支出不配比,主要表現在:(1)物料消耗增加。油田在自噴開采階段,油井上主要生產設備就是一部清蠟絞車,轉入機械開采以后,抽油機、抽油桿、抽油泵以及其他輔助材料的大量投入,使成本費用大幅度上升。(2)動力消耗增加。油田進入中后期開發階段,許多生產設備已不能適應擴大再生產的需要,為了保證原油產量不受影響,就需要大量更新設備,特別是大功率電機、大型號抽油機等的使用,使動力消耗大量增加。(3)注水量增加。油田開采進入中后期以后,為了保持穩產,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產液量,以保證原油產量,另一方面,防止地下能量虧空,保持地層壓力,必須增加注水井,加大注水數量,造成注水成本上升。同時,液量增加導致運輸費和水質處理費相應增加。
3.企業管理的需要。油田企業是個沒有圍墻的工廠,分布的地域廣,加上野外工作的特殊性,部分石油資產與管線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許多資產從不屬于自己的地域穿越,管理起來難度加大,精細化管理成為必然。(1)生產管理的需要。我廠主要從事采油、注水、集輸等工作,分布于蘇皖兩省3個縣市11個鄉鎮。新區產能建設規模不大,開發后勁不足,單井平均產量低,綜合含水達80%,原油產量遞減率達10%,增產穩產難度大。要與國際大石油公司論仲伯,同口徑的成本比較首當其沖。如何降低噸油操作成本,降低噸油綜合成本,就客觀地擺到了我們面前。推行成本精細管理是形勢所迫,是自身生存的要求,更是企業發展和管理的需要。(2)成本管理的需要。按照2011年分公司下達給我廠的承包指標,噸油綜合完全成本為2 653元,與分公司噸油完全成本2 143元相比,我廠的噸油成本水平較高,其中固定成本達1 672元/噸(含人工和折舊),占噸油完全成本的62.3%,我廠2011年預算成本缺口達400萬元,控本壓費的壓力很大,人多油少的矛盾比較突出。(3)培養員工的需要。員工是企業精細管理的主體,既是精細管理的執行者,也是監督者。具體工作中,我們將統計核算、業務核算及財務核算等工作下放基層,指導幫助基層管理人員核算好所在單位的成本費用,分析成本升降原因,當好領導的參謀,讓基層領導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生產經營管理中去。
二、推行成本精細管理的具體做法
1.嚴格預算管理,強化預算控制。按照“貼近基層、實事求是、指標合理、管理嚴格”的要求,在全廠范圍內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全面預算的重點是降本減費,通過對成本發生進行全過程的要素管理,降低各項可控成本費用支出。各單位都能按月及時編制本單位的預算報表,除年度預算外,對非常規費用實行臨時預算,貨幣資金實行月度預算,工程項目實行單項預算。機關部門以廠下達的績效考核指標為基礎,結合本部門實際,倒推出各項費用指標,并合理安排資金。為保證原油生產和應對特殊事項,對生產經營中的非常規費用,實行“一事一批”預算法。
2.細化目標成本管理,分解落實考核指標。績效考核指標一經確定,年內一律不作調整,所有成本增長因素各單位自行消化,維護了預算指標的嚴肅性。基層單位根據下達的年度成本考核指標進一步細化分解、落實,并通過與基層單位負責人簽訂“績效考核指標任務書”來保證成本指標的完成。同時,我們還將基層單位分解的財務預算與全廠的預算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距,挖掘潛力。
3.加強可控成本的管理與落實,實行“立體化”管理。可控成本的管理是推行成本精細管理的關鍵。為此,我們對可控成本實行分級管理,重點是加強對廠級、科級和隊級等三級可控成本的管理。可控成本指標按要素分解,量化考核指標,就是在不同的管理層和管理單元,都有明確的、量化的、科學的、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考核指標,并通過層層分解,把全廠的工作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單元,真正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堅持重點費用重點控制,強化可控成本的分解、落實。橫向上把各項成本費用分解到各職能科室,實行專項費用切塊包干管理。縱向上把基層隊控制的費用分解落實到班組、井組、單井和個人,層層簽訂責任合同,將成本管理責任具體化,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標,千斤重擔人人挑。
4.完善內部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強化激勵機制。根據采油廠內部不同工作性質和費用類型,體現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實行以直接采油成本為主線,以勞務成本和包干成本(承包費用)為重點的成本管理方法,采取以采油隊為中心的直接采油成本管理、以勞務作業單位為中心的勞務成本管理法和以機關后勤為中心的包干成本(承包費用)管理法實行三個成本中心管理方法,分別進行考核。對采油隊實行原油產量、原油外銷量、注水量、單位變動成本及相關經濟技術指標等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績效考核責任制;對內部輔助勞務單位,實行以完成內部利潤數額及相關控制指標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績效考核責任制;對具有管理服務職能的部門與單位,實行管理費用包干及相關管理指標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績效考核責任制;同時,全廠所有單位、部門、所有職工與原油產量、生產成本、安全環保等指標實行聯掛考核,同比例獎罰。實行“成本一票否決”,各單位如果成本超支,將嚴格按照內部績效考核管理辦法規定的相關措施進行扣罰,強化激勵機制,嚴考核,硬兌現。
5.依靠科技技術節能降耗降本。電力消耗和燃料消耗占我廠能源消耗80%,占現金操作成本10%,我廠在加強基礎管理、深挖能源消耗系統潛力的基礎上,積極在單井、單機推廣應用節能技術,有效地抑制了能源消耗,抑制了單井、單機等單位消耗的上升。一是積極應用新技術。近年來,我們在25口井的抽油機上安裝使用JN-1型高效節電器,解決了變載設備運行浪費問題。在歐北集輸站和銅莊集輸站,推廣應用鍋爐空氣預熱器。此項目的實施,鍋爐熱效率提高10個百分點。二是實施設備改造。通過開展低壓供電線路改造、無功補償、推廣應用永磁同步電機、提升邊遠井站功率因素等途徑,每月節電2.2千瓦時。三是加強基礎管理工作。將外輸加熱爐的燃燒器改為油氣混燒火嘴,提高燃油效率,減少原油消耗,提高原油商品率,節約能源。對三個采油隊的污水回注系統進行完善,污水回注率達到90%以上,節約用水。進一步完善材料消耗定額,減少單位成本材料消耗,落實交舊領新、修舊利廢等管理制度,節約材料。建立健全各類統計報表,及時了解能源消耗變化情況,發揮統計報表的“監示器”作用,做到全員參與能源管理工作,增強節約意識,促進降本增效。通過以上措施,我廠在總裝機容量每年增加6%的情況下,能源消耗同比相當。
三、推行成本精細管理取得的成效
1.全面完成績效考核承包指標。幾年來,我廠原油產量連年完成生產任務,單位成本均在考核線下運行。2010年,我廠完成原油產量7.7萬噸,單位考核單位成本2415元/噸,總成本節約76萬元,單位成本節約9.87元,全年節約投資0.06萬元,呈現出產量增、投資省、成本降的良好局面。近年來,正是由于緊緊抓住降本增效這一關健目標的實現,帶動了其他17項績效指標的全面完成,夯實了生存基礎,拓展了發展空間。
2.噸油完全成本逐年節約額上升。從近幾年我廠單位完全成本完成情況看,年節約額均有上升,2008年節約3元/噸,2009年節約7元/噸,2010年節約達10元/噸。同時變動成本從五年前的33%上升到2010年的37.7%,變動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為成本精細管理提供了空間。
篇3
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按照“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綠色理念,發揮“規劃引領、政策激勵、行政監管、技術支撐”的作用,推動重點項目和區域實施綠色建筑示范,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實現人與建筑、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
二、目標任務
根據省綠色建筑示范城市相關驗收要求,確定我市三年內(2015-2017)綠色建筑示范城市主要工作任務目標。
(一)綠色低碳生態
1.低碳生態城市。單位建筑面積能耗0.05噸標煤/m2.a,單位建筑面積CO2排放強度0.10噸/m2.a。
2.綠色建筑發展。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居住建筑及甲類公共建筑執行65%建筑節能率。新建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總面積511.7萬m2,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面積266.1萬m2,比例52%,建成303.8萬m2,比例59.4%。
(二)節約型城鄉建設
1.節約型規劃。規劃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20m2,城鎮控規全覆蓋率。示范城市范圍內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的用地面積占整個示范區域面積的比例100%。
2.城市空間復合利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建筑面積80萬m2。
3.綠色交通。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75%,公交站點可達性300米覆蓋率50%,公交站點可達性500米覆蓋率90%,新能源公交車輛、清潔能源車輛比例30%,公交站臺智能化改造50%。
4.節約型村莊建設。村莊設施完好率85%,村莊環境達標率85%,美麗宜居鎮村20個。
5.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比例70.6%,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10%。
6.綠色施工。綠色施工覆蓋率50%。
7.成品住房。按照省《成品住房裝修技術標準》實施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積占所有商品住宅建筑的60%。
8.城市綠色照明。照明年節電率5%,新建的城市道路裝燈率達100%,公共區域裝燈率達98%,燈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節能燈具應用率85%,高效光源應用比例85%。
9.節水型城市建設。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12%,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79%,新建建筑節水器具普及率100%,雨水利用率3%,非傳統水源利用率10%。
10.垃圾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效率4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建筑垃圾綜合處理率60%,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60%,污水市政淤泥資源化利用率100%,醫療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100%,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率95%,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率100%。
11.建筑工業化。推行建筑工業化,采用建筑工業化施工的工程建筑面積10萬m2。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按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積占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的比例每年提高3個百分點(2015年3%,2016年6%,2017年9%)。
三、重點工作
(一)綠色生態專項規劃
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時,編制出臺市綠色生態專項系列規劃,全面推進市綠色建筑發展,積極實踐建設低碳生態城區戰略目標,推動城市建設發展轉型升級,構建低碳生態的城市格局。綠色生態專項規劃分別為:
《綠色建筑發展規劃》;
《能源利用規劃》;
《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城市實施方案(2013-2017)》;
《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規劃》;
《城市照明專項規劃》;
《城市固體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規劃》。
建立包括綠色建筑比例、65%建筑節能率、成品住房、生態環保、建筑產業現代化、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再生水利用、廢棄物回收利用等內容的指標體系,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中,并落實到具體項目。針對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如何落實,提出措施和計劃。
(二)綠色建筑全面發展
突出重點,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動綠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且居住建筑及甲類公共建筑的建筑節能率達到65%水平。積極引導商業房地產開發項目執行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建設綠色居住區,重點推進大學城、新區等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域,實現綠色建筑集中連片發展。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機關辦公建筑、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時,率先垂范,具備條件的按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進行改造。引導商業開發的賓館、酒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積極培育節能服務市場,大力支持節能服務企業和用能單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節能改造,對符合條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按規定落實財政扶持政策。加強既有公共建筑運行監管。積極開展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設計和能耗公示等工作,擴展市級建筑能耗監測中心數據采集的覆蓋范圍,實現監測數據的采集由市區向各轄市、區延伸。所有建成示范項目按照建設部《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審計導則》中的能耗指標體系結構設置各分項計量裝置,并將統計得到的建筑能耗數據上傳至省住建廳監測中心。推廣建筑能效測評工作。全面開展建筑能效測評工作,對綠色建筑示范城市中所有的示范項目開展能效測評,并將建筑能效測評達到設計要求作為建筑節能分部工程質量驗收合格的必要條件。同時,大力培育能效測評機構,加強能效測評專業人員的技術培訓。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
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劃和實施方案,開展可再生能源資源量評估,指導和規范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推動太陽能、淺層地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擴大太陽能利用,將太陽能利用納入建筑設計標準規范,推廣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房等。
(四)城市空間復合利用
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規劃和開發利用,提高城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承載能力,體現豎向分層立體綜合開發、橫向相關空間連通、地面建筑與地下工程協調配合的原則,兼顧人民防空要求,統籌開發地下停車位、公共停車場(庫)、商業服務設施、物資倉儲、人防設施等地下設施。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間權屬管理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城中村改造和舊城改造時應按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同步開發地下空間。
(五)構建綠色交通體系
建立多層次的公共客運交通體系。優化城區區域交通設施布局,完善公交線網,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全面推進和落實公共交通優先,建設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加快城市公交建設,實現公交站點可達性300米覆蓋率50%以上。形成適應風景區休閑旅游功能的慢行網絡系統。改善慢行交通環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加強步行系統建設,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機動車發展相協調,與公共交通良好銜接的非機動車道路系統。建立便捷借還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完善各項基礎設施系統,實現機非交通運行的空間分離;另外自行車交通作為休閑運動方式,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城市居民的自行車休閑運動文化建設。擴大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服務的范圍。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工具。積極推廣新能源公交,推進交通工具低碳化,推動公交使用LNG(液化天然氣),鼓勵混合動力、純電動等新能源車的使用,出租車實現CNG(壓縮天然氣)全覆蓋,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
(六)節約型村莊建設
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經濟適用、集約建設,地方特色、鄉土風情,試點示范、逐步推開”的原則推進全市節約型村莊建設。重點集中在農居集中、村莊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對農村生態環境改善,依照省《關于推進節約型城鄉建設工作的意見》要求,圍繞村莊土地節約、環境整治、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選擇具備條件的村莊開展節約型村莊建設試點,同步開展特色村莊建設改造,探索節約型村莊建設的方法、途徑,建成一批環境整潔、自然生態、特色鮮明的節約型村莊。
(七)深入推動建筑產業化和住宅全裝修
推動建筑產業化。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按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積占同期新開工建筑面積的比例每年提高3個百分點(2015年3%,2016年6%,2017年9%)。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結構體系,培育發展具有新型建筑工業化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的建筑業企業。鼓勵各地政府安排適量用地支持建筑工業化基地建設,推動新區率先在全市建設建筑工業化研發生產示范基地,開展工業化建筑示范試點。研究出臺對于開展建筑工業化的企業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主導的保障性住房應率先開展住宅工業化應用試點。推進成品住房。開展裝飾裝修工廠化生產示范試點、菜單式裝修住宅小區試點,研究集裝飾裝修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裝飾裝修新模式,并給予一定政策扶持。鼓勵品牌家裝企業、材料企業構建生產加工制作、物流配送、民工培養管理平臺,為成品住房質量提供市場保障。在綠色建筑、廉租房和公租房中率先推行成品住房,鼓勵房地產開發項目積極推行成品住房建設,按省《成品住房裝修技術標準》實施的成品住房面積占所有商品住宅的60%。
(八)推進城市綠色照明
加強照明設施的改造,推廣高效節能燈具和節能控制技術,具備條件的區域,積極推廣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對其進行節能改造。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構建綠色照明信息網絡平臺、綠色照明管理業務應用平臺和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安裝路燈照明遠程監控管理系統,對路燈照明系統施行精細化管理,提高路燈使用壽命,保證節能、高效、安全運行。
(九)節水型城市建設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重點針對舊城改造,兼顧新城開發,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樹立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理念,采用低影響開發(LID)等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系統,有效應對洪澇災害和水環境污染。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工程應制定節水措施方案,采用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器具,節水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根據有利地形、自然溝渠等條件,合理統籌規劃建設區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提高綠化澆灌、道路清洗、景觀水體等雨水利用率,規劃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推廣下凹式綠地建設,提倡應用透水路面工程技術,建設區域性中水回用系統,對污水處理廠進行中水工藝改造,合理建設市政中水供應管網,鼓勵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區自建中水處理站。
(十)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
市垃圾處理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總體原則,垃圾源頭減量、過程分類、高效收運與資源化處置同步推進,向“分散收集、集中轉運、集約處置”方向發展。優化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加強源頭分類,按照“三分類法”(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完善日常保潔系統,提高日常保潔能力和環境衛生公共服務運營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城鄉環境衛生管理體系。提高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實施對工業固體廢物收集、運輸、貯存、處置的全過程監管,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促進各類廢棄物在企業內部的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積極探索污泥資源化途徑,加大污泥焚燒發電力度,加快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場建設,有效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加快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研發推廣,扶持發展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企業,推廣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新型建材產品。加強醫療垃圾監督管理。加強醫療廢物污染防治,推進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能力建設,對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進行規范化升級改造,建立全封閉的收集、運輸、處置系統,推進醫療廢物收集系統向鄉鎮、村級衛生單位延伸。
四、推進計劃
《市綠色建筑示范城市重點任務推進計劃(2015-2017)》
五、資金方案
《市綠色建筑示范城市專項引導資金使用方案(2015-2017)》
六、考核指標
《市綠色建筑示范城市實施方案考核指標(2015-2017)》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領導小組的協調組織職能,統籌協調推進示范城市建設工作。各轄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明確責任分工,安排專人有重點、有步驟地抓好組織推進,確保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二)加強部門聯動。市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積極支持、主動服務,認真細化落實目標任務,確保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各責任單位,要加強協調溝通,合力解決全市綠色低碳建設推進中的各種問題,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三)加強目標考核。建立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制度,層層分解下達目標任務,嚴格目標考核。市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年度目標任務執行情況的匯總分析,牽頭部門和各責任主體,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措施,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四)加強政策扶持。按照市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專項引導資金管理辦法,對符合條件的綠色建筑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對裝配式建筑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獎勵政策,對于符合綠色建筑星級標準的項目,可優先享有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返退政策。
篇4
“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實現了中高速增長。2013―2015年,制造業年均增長9%。目前我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已近1/4。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車、機器人、隧道、橋梁、高速公路、化纖、機械設備、計算機和手機的生產國。我國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從深層看,“十二五”時期,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的進展。2016年4月,德勤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競爭力領域排名第一,美國位居第二。德勤曾在2010年和2013年兩次《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國兩次均排名第一。以結構指標衡量,“十二五”時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效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發展提質增速。一是工業單位勞動產出上升較快,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人均主營業務收入達117.4萬元,與2012年98.8萬元的水平相比,三年內提高了18.6萬元,提高18.9%。二是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13―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4%,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4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年均分別增長9.9%和14.4%,增速分別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6和10.2個百分點,體現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技術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第二,產業結構呈現積極變化。高技術產業比重連年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遞增,2013―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依次為9.9%、10.6%和11.8%;裝備制造業成為工業比重最大的行業,2015年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為31.8%;消費品制造業比重不斷上升,2013―2015年增加值比重依次為24.5%、25.1%和26.1%;高耗能行業及上游采礦業比重逐年下降,2013―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業比重依次為28.9%、28.4%和27.8%,采礦業比重依次為12.4%、11%和8.6%,顯示出工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第三,智能制造成為創新驅動的新引擎。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和高端信息電子產品成為新增長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電視、智能手機的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61.2%、21.7%、14.9%、11.3%,自動售貨機、售票機產量成倍增長,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電子工業專用設備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節能降耗成效顯著,2011―2015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分別比上年降低2.0%、3.6%、3.7%、4.8%和5.6%,降幅一年比一年擴大,累計降低18.2%,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16%的規劃目標。特別是2015年,除單位GDP能耗以外,單位GDP電耗比上年降低6.0%,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8.4%,這三個指標均為2005年實行節能降耗約束性管理以來降幅最大的,節能降耗成效十分顯著。
二、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的對策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把握新一輪產業的戰略機遇,結合我國基礎和未來的產業發展以及工業強國的目標,總體做出的考慮。“十三五”時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在“十二五”時期成效的基礎上,按照《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的發展路徑持之以恒地繼續推進,以最終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質變。
(一)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當前,智能制造正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的創新平臺正在重組制造業創新體系。我國要從以下方面入手推進智能制造。
1、把握五大發展方向試點推進
要根據智能制造特點,分類開展智能化的重點試點行動。一是針對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更準確的說是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智能化。在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流程制造、以數字化車間為代表的離散制造選取試點示范項目。二是針對產品的智能化,體現在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和產品試點示范。也就是把芯片、傳感器、儀表、軟件系統等智能化產品嵌入到智能裝備中去,使得產品具備動態存儲、感知和通信能力,實現產品的可追溯、可識別、可定位。三是針對制造業中的新業態新模式予以智能化,在以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比如,在家用電器、汽車等與消費相關的行業,開展個性化定制試點;在鋼鐵、食品、稀土等行業開展電子商務及產品信息追溯試點示范。四是針對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進智能化管理試點,從而將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管理。五是針對服務的智能化。以在線監測、遠程診斷、云服務為代表的智能服務試點示范。服務的智能化,既體現為企業如何高效、準確、及時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并實時響應,也體現為產品交付后對產品實現線上線下(O2O)服務,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從機器人智能裝備開始突破
智能制造涵蓋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服務,智能制造裝備是智能制造發展的核心突破點。發達國家制造升級的過程中,是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作為抓手,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也不例外,機器人不再是簡單代替人工作業,實際上是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幫助各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節能增效的現代化生產及管理。一方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國家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型相契合。另一方面,90%尚未實現智能制造的中小企業,將是機器人應用的潛力市場,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在市場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塑料橡膠等細分行業,但我國作為制造業第一大國, 自動化升級所衍生的需求也應實現供給多元化,以實現貼近客戶需求,智能化生產的目標。
(二)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
當前,標準升級須先行一步。通過行業標準引領產業方向,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一環。
1、提升標準水平
首先要提升創新水平,建立先進標準體系。按照目前我國的標準類別劃分,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從標準自身水平來說,國家標準的要求最低,最后是企業標準。從全球來看,國際標準的要求其實是最低的,而目前我國標準體系里,采用國際標準還是一個主要方式和任務。換言之,我國標準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是達到國際基本水準。如果要構建中國的先進標準體系,無疑要構建一個高于國際標準的標準體系。一方面,要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使得大多數領域的標準最低要求達到國際“及格”線;另一方面,還應當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加快標準更新,促進技術和產品創新,涌現出大量高于國際標準的國內標準,形成一個引領世界發展的中國標準群,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用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中國制造走出去,促進中國制造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
2、加大標準化改革力度
首先要改進政府管理方式,要采取新辦法,讓消費者自主選擇。要采取負面清單的管理辦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國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設置強制性標準,需要強制執行、嚴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更多讓市場發揮作用。2015年,國務院就部署了我國的標準化改革工作,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改革的方式,讓我國的標準化體制更加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就需要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安排,加快實現標準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讓標準成為質量的“硬約束”,最終實現倒逼制造業提質升級。
(三)充分發揮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的提升作用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生產業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牽引與助推。
1、深化分工和合作
轉型升級要走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業“雙輪驅動”的道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基本是走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業“雙輪驅動”和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意味著我國既不能沿用傳統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老路子,也不能脫離工業孤立地發展生產業,而是要在分工與互動中選擇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業“雙輪驅動”的戰略,特別要圍繞制造業這個“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生產業,把高端服務元素堅實地嵌入制造業之中,通過生產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競爭力提升。
2、加強產業融合
要強化生產業對制造業的滲透與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產業融合。當今世界,服務業與制造業、現代農業之間關系越來越密切,在融合與互動中發展。在現代產業體系之中,物質生產需要有相關生產業的投入,其發展壯大亦將生產業特別是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作為先導,通過運用及研發、物流、營銷等各環節的協調互動、才能轉化為物質財富。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生產業已經成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樣地,服務方式的實現、服務行為的完成也離不開制造業、制成品這個物質載體。服務與產品互為依賴,共同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服務業與制造業是共生共榮、互為融合的關系。我國正致力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發展生產業,并促進生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與互動發展。
3、推動產業集聚
要打造一批生產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以服務業集聚策動制造業升級。集聚發展是生產業的重要特點和趨勢,我們必須順勢而為。我國各級政府現在也十分強調服務業的集聚發展,正在打造各種類型的服務業集聚區。這種把大量服務業企業及相關機構集中于某個特定區域的模式,反映了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所在城市的產業輻射力和競爭力。縱觀國內外制造業發展經驗,凡是生產業發達、集群程度高的地區,其制造業也相對發達,競爭力比較強。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并無資源上的優勢,但其制造業發達程度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就在于它有比較完善的生產業體系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生產性集聚區和功能區。正是這種生產業的集聚發展,通過規模化的知識密集型生產服務要素的嵌入,推動了制造業的升級。
(四)繼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治理產能過剩業已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過程中必須攻克的難題。
1、不斷提升調控政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有關決策部門要吸取“越控制總量,投資越踴躍,產能越過剩”的教訓。未來不斷提升調控手段與政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進一步建立精細化的調控指標體系,差異化不同性質過剩產能的調控方法。
一是建立產能利用率評估和預警制度,將現行企業統計、景氣指數分析與產能利用率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行業產能過剩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準確地了解行業產能及相關信息,理智決策進入或退出市場行為,商業銀行據此控制信貸投向和規模,防止投資過度,規避金融風險;其次,改革“總量控制”的產業政策思路及項目審批準入制度為核準制,且要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性條件,監管方式也應該從前置性審批,轉變為事中和事后的過程監管,提高調控水平。
二是差異化不同性質過剩產能的調控方法,對于不同性質的產能過剩,需要分業施策、多管齊下。對技術落后產能的企業,依照國家法律和法規關停、淘汰,防止這類企業在市場出現短期需求趨旺、價格上漲時“死灰復燃”。對結構性缺陷導致的“低水平”過剩產能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利用信貸、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杠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因購買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相對性產能過剩和部分行業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企業集中度,引導企業戰術進步前沿、順應產品更新換代趨勢進行結構調整。
2、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