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體育文化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2 08:0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級體育文化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級體育文化工作計劃

篇1

一、農村計劃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非法生育難以控制

一是群眾生育意愿與現行生育政策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通過座談了解,計劃生育工作發展到現在,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但“一個孩子嫌少、兩個孩子正好、生個男孩養老”的舊傳統生育觀念仍未徹底改變。據反映,農村中多數群眾仍希望生育2個及以上的孩子,而且有男孩。二是一男孩戶、雙女戶生育欲望強烈。

2.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大

一部分育齡婦女外出嫌辦理《流動人口婚育證明》手續麻煩、不好回函,便采取不與村打招呼、不辦證、不簽合同等方式私自外出。加之個別村干部經常性工作不到位,對流動人口的動態信息不能及時掌握,極易造成這部分人漏管。

3.社會撫養費征收難度大

一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即使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也無經濟執行能力。二是對“流動型”違法生育的處罰不好執行。這部分人常年在外逃避,找不到人,無法強制執行。由于社會撫養費的征繳渠道狹窄,征繳措施不夠嚴厲,給應繳納社會撫養費的群眾留下了抗拒繳納的空間。

4.個別村干部責任心不強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干部和育齡群眾對村民自治認識模糊,村級查訪服務、業務工作梳理、人口學校開課學習等經常性工作開展不正常。由于有的村計生專職人員責任心不強、保管不善,導致往年計生檔案流失。

二、原因分析

1.傳統舊生育觀念的影響

多數一男孩戶想要2個孩子,雙女戶想生男孩,如果管理措施稍一弱化,這部分人便想方設法超生,達到自己的生育目的。農村出現了達到法定婚齡不登記先生育、不登記先舉行婚禮、不夠法定婚齡違法生育的三種苗頭性問題,且呈蔓延趨勢。有的以外出打工為由,在流動中違法生育;有的通過冒名頂替進站,逃避管理違法生育;個別村干部包庇親屬違法生育。

2.少數村干部計劃生育工作主動性不強

通過調研了解,目前個別村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愿抓、不敢抓的思想,工作主動性不強。不想抓,是由于受村委會三年換屆的影響,個別村干部怕落選、丟位子。不愿抓,是由于世代均在一個村子里居住,撕不開情面,放不開手腳,怕得罪人,得罪一個超生戶,便得罪一個家族,怕形成世仇,對自己和后代不好。

3.節育措施落實不到位

一是觀望型,對落實長效避孕節育措施不積極,不主動,存在能拖就拖,實在拖不過去再落實也不遲的思想。二是對抗型,有違法生育動機,拒不落實長效避孕節育措施。三是流動型,有的已婚育齡婦女外出前查體有環,但外出后私自取環;有的常年在外打工的已婚育齡婦女,由于受現居住地長效避孕節育措施落實不嚴格的影響,落實難度較大。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大計劃生育宣傳力度

立足于轉變群眾的婚育觀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要充分利用人口學校開課學習、印發宣傳材料、粉刷固定標語、廣播喇叭定時宣傳和組裝宣傳車等形式,全面宣傳計劃生育“一法三規一條例”,營造濃厚的輿論聲勢。要大力加強鄉鎮、村婚育文化一條街建設,利用大、中型公益廣告牌和宣傳櫥窗,抓好輿論環境宣傳。同時,要與育齡群眾算好經濟對比賬,算好多生育一個孩子,撫育子女的成本,引導群眾自覺選擇少生優生。

2.強化管理措施

一是按照“一孩首選放環、二孩首選結扎”的原則,切實抓好已婚育齡婦女長效避孕節育措施的及時落實,筑牢控制違法生育的第一道防線。二是加大違法生育社會撫養費的征收。對經濟困難或有其他特殊情況的違法生育戶,可“一次征收,分次繳納”。對有錢不怕罰的違法生育戶,由計生部門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依法查封其房屋,用以抵頂其社會撫養費。

3.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一是打擊“兩非”,加強對B超和流引產藥物的監管,發現違規違紀行為的,從嚴處理處罰。在全縣衛生醫療保健機構、個體診所開展一次B超配備的調查摸底活動,托清底子,并查驗B超購買、使用審批手續,對無批準手續的,予以沒收。二是要加強孕期隨訪服務,及時掌握持證、冊育齡婦女的孕情,杜絕正常懷孕情況下私自終止妊娠的行為。對持證私自終止妊娠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是二胎的堅決不再批準其生育。

4.加強鄉鎮、村計生隊伍建設

篇2

高校是高新技術成果的強勁源頭

高校學科門類多,專業多,儀器和實驗設備齊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學科點、博士后流動站等研究開發基地,具有多種技術測試和開發平臺,是強勁的高新技術成果產出的源頭。

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歷史及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科技推廣工作起步晚,經驗少,有關科技推廣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科技體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束縛著它的發展。到1999年底截止,高校科技成果能夠簽約轉化的不到3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只有轉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10%左右的成果能取得較大效益。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沒有真正地走入市場,仍是“養在深閨無人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

體制和觀念落后

首先,高校的機制和觀念上尚未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就高校的科研人員而言,尚未實現三個轉變和統一 :從單純追求學術成就轉變到學術成就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從對外主要與學術界聯系,掌握學科動態轉變到既要與科技界聯系,又要與政府、企業界乃至社會各界聯系和交往,掌握技術發展趨勢、市場動態與競爭動態的統一;科研的邏輯思維與經營理念、探索性研究方式與決策性經營原則相統一。

科研人員成績判斷標準落后

就高校本身而言,衡量辦學水平和科技人員貢獻大小的標準尚未完全從發表文章和獲獎的多少轉變為與開發出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經濟效益好的新技術、新產品的多少相統一;機制上尚未建立起真正鼓勵科技人員興辦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尚未從習慣吃“皇糧”轉變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自我發展的理念上來。

投入有限,成果不成熟

由于技術市場體系不完善,科研投入不夠,受資金約束,多數技術成果不夠成熟。

管理部門服務不到位

科研管理部門作為技術中介組織沒能起到溝通作用和發揮橋梁的作用,不能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完備的服務。

缺乏長遠市場眼光

由于企業為創新而投入的巨額資源只能獲得滯后且不確定的市場收益,所以技術創新與企業生存與發展之間僅存在長期的因果,但多數企業只追求短期目標,兩者關系錯位,企業購買技術的動力不足。

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幾條建議和對策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如何充分利用人才資源關鍵在于學校的政策推動。基于培養人才、發展科研的主要任務,高校應解放思想,建立具有一定結構、管理體制和人事制度的新型科技體制。制定鼓勵科技人員(包括研究生)開辦高科技企業的政策,真心實意地鼓勵科研人員無任何負擔地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大膽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機制,建立固定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科研與創業崗位相結合、專職與兼職崗位相結合的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從職稱評定、職務聘任、崗位編制、學籍管理、教學科研任務考核及學校、院系、個人之間的收益分配.成果歸屬及共享等等方面,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以其研究開發成果為資本創辦科技企業,實現成果轉化。

創辦大學科技園,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包括研究與開發、成果轉化與商業化三個階段,這種轉化就是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其中既面臨著技術風險,也面臨著市場風險和財務風險,將高新技術的研究成果成功轉化,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建立科技工業園區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科技成果的迅速產業化。建立科技園是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能為高新技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促進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間的聯系。

從經濟發展與高新技術的推廣來看, 如果高等學校與生產部門不建立相應的關系,學校的科學研究方向就不可能與社會經濟需要一致,成果也就大多不能被市場所利用。高等學校擴大與生產部門的合作,通過產學研相結合,不僅將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聯合起來,從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來選擇科研項目,而且將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聯合起來,從經濟發展的需要來選擇科研項目,這樣,科學研究的方向直接面向經濟發展,科研成果推廣和應用也就能夠適應生產、開發新產品部門的需要。

充分發揮科研管理部門的中介作用

科研管理部門是高校和企業緊密合作的中間橋梁,是關系到一項成果能否順利轉化到企業的關鍵所在。因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所進行的技術交易,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買賣,它不同于一般物質商品的錢物交換,因此科技成果的轉化是從簽訂合同到履行完畢的一個較長的轉化過程,所以,科研管理部門必須進行全過程的控制、履行,才能完成科技成果的轉化。因此科研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它的中介作用,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進一步開拓市場空間,捕捉市場機遇。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科技工作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是客觀存在的,然而這種需求引力的有效信息反饋,卻不是所有人,特別不是研究與開發者的專長。因此科技推廣人員必須善于分析和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針對性地傳播信息,以其客觀地反饋信息,以其獨特的聯想力和判斷力,運用信息去發掘潛在的市場機會,向科研人員反饋這種機會,提高科技人員的研究方向的準確性,促進技術推力與需求引力的偶合,使科研工作既適應市場又引導市場,從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2)組織并參與科技成果的工業化、商業化開發,在簽訂和履行成果轉化的合同過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科研管理部門的責任不但要對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進行管理,而且要善于組織科技成果洽談會,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要進行充分溝通,積極參與科技成果的工業化、商業化開發的各個環節,由于科技成果的轉化不僅是買賣關系,而且是一種長期合作關系,因此不但要考慮學校的利益,也要切實為企業著想,加強全方位的服務,同時對合同進行嚴格審查,合同不僅是對當事人的約束,亦受法律的保護,促使雙方能夠認真履行合同。

(3)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引進風險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它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組織下運行。由于高校受資金的限制,許多成果往往束之高閣,使國家政府部門在技術研究和開發階段投入的資金不能取得效益。高科技產業化一般需要3個階段:技術研究和開發階段,成果國有化階段,工業化生產階段。這三個階段依次連接,環環相扣,形成一條轉化鏈。要確保轉化的成功,首先每個環節都必須有資金面上的支持。每一階段的后續資金能不能及時足額跟上,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成敗。大多數的科研人員不熟悉融資渠道和方式;況且,科研人員多數埋頭于成果轉化中的技術問題,難以分心顧及企業融資事務,因此科技推廣人員應為科技成果的轉化牽線橋,拓寬融資渠道,向銀行貸款或與風險投資公司相結合,廣泛吸取各方面的資金,為科研人員和企業實現成果的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解決后續資金的后顧之憂。

篇3

重視,成為指導高職課程開發的重要理論。然而,由于學習、理解和應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

開發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急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展開分析,找出制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的難點、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高職課程開發

[作者簡介]劉志峰(1981-),男,山西呂梁人,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教學辦公室主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

教育學、教育生態學、企業生態學。(河北秦皇島066100)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

2011-2012年度立項重點課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緊密型校企合作

機制、模式與策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ZJYA1104)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5-0019-04

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也是提高高職育持續發展,已成為多數高職院校的共識。隨著高職教育改革

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推進課程建設既要全面學習和充分借鑒的深入推進,高職課程改革經歷了“由從傳統的學科體系課程向

已有課程建設理論知識,也要積極探索和有效實踐課程改革新“指向職業適應能

加強實踐教學的改良型學科體系課程轉變”

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徑。尤其在目前高職教育發展規模化背景力培養的課程改革”兩大階段,正處于“以職業競爭力培養為導

下,通過課程改革來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實現高職教向”的課程改革階段。20世紀

90年代,德國不來梅大學

Felix

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理念和方法,

掀起了以職業競爭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浪潮。近年來,以

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整體化工作任務分析法(BAG)不斷引起國

家高層部門重視,教育部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倡導高職院校課程

設置和課程改革要遵循企業實際工作任務,并組織專門人員開

展相關課題研究,使得

BAG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國內得到了進

一步推廣。一些高職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選派優秀教師

赴德國學習培訓,結合自身課程建設和改革實際,探索實踐基于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如此,但尚

未形成與我國高職院校實際相適應的課程開發模型,即便有的

高職院校提出了具體的開發模式,但不具有普適性,很難得到大

范圍的應用。因此,需要系統分析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

課程開發的概念、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

一、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的概念模型

按照馬樹超先生的理解,概念模型是介于實體模型和數學

模型之間的基本模型,即通過對研究對象系統的分析與抽象使

之簡約化。其基本特點是:一是對實際對象系統的抽象,二是體

現實際對象系統中的要素,三是反映要素間的關系。①從廣義層

面上來看,概念模型也可稱為理論模型,是主體構建操作模型的

重要依據,也是主體理解研究對象的有效手段。尤其對于新事

物,更需要借助概念模型來認識和理解。盡管

BAG理論提出至

今已有二十余年,但被引入我國職業教育界的時間較短,對其思

想內涵的認識也多種多樣。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基于工作過程

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的概念模型,這既有助于高職課程體系

的開發設計,也有助于高職課程建設和改革的成效評價。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中指出:也是教學改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

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

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

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這對于高職院校推進課程建

設、深化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刻領會教育部文件

精神和要求,充分吸收國外先進課程開發理論和思想,結合我國

目前高職教育發展實際和課程改革實踐,提出基于工作過程系

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的概念模型。這種課程開發應當以工學結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背景,在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技

能體系的支撐下,通過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來有

效整合學習過程、工作過程以及與學生能力、個性發展之間的內

在關系,使職業競爭力培養成為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目標,突出

職業競爭力在職業能力構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并構建與之相

適應的政策和措施,由此來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滿足

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是以提升職業適應能

力為指向的,這是基于現代經濟社會和企業運行管理進入過程

為導向的時代需求。目前,多數行業企業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的

任職要求都具有明顯的過程性,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備基本的

崗位能力,也要擁有綜合職業能力,以保證持續的競爭力和發展

力。加強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不僅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

能型人才素質和能力的綜合性要求,也適應了技能型人才能力

和個性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必須依據現代職業工

作實際和任職要求,貫徹教育部文件精神,合理組織利用資源,

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滿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養的需求,使得學生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課程內容與崗位任

務、能力養成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相統一,實現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可持續發

展能力的培養目標,進而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不同理論和思想指導下的課程開發具有不同的開發路徑、

方法和內容,在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應用、教

學質量評價等方面也有所區別。在職業教育理論視域下,

“工作

過程”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工作過程結構的完整性,即從工

作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到評價整個過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

性,即工作主體、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

工作過程知識的系統性,即認識把握工作過程結構、工作要素所

必需的知識信息。②與之相對應,以工作過程為基礎的課程開發

必需同時滿足上述三個要求,這與傳統的基于知識的學科課程

相比有很大區別,也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建

設的最大瓶頸和關鍵所在。課程設計主體嚴格遵循工作過程蘊

涵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統性等原則,按照固定的步驟和環節來

確立某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就形成了該專業的基于工作過程系

統化的課程體系。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

程,其重點在于對高職學生學習目標的設置、學習內容的選擇及

其順序排列、課程管理和質量控制進行可行性研究。同時還包

括對教育環境和在這個環境中所進行的教育活動的細致研究。

要保證這些環節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必須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

展變化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點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所依附

的課程結構、課程模式、課程內容、課程管理方式和質量控制手

段。由此,可以將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劃分為

靜態和動態兩個層面,靜態層面是指工作過程系統化原則指導

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確定;動態層面是指

課程內容的組織實施、評價和監控。這兩個層面相互影響、互為

依存,共同組成課程開發過程。經過開發得到的學習領域應該

是以一個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的專業教學單元,它是從

具體的工作領域轉化而來,通常表現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

合性學習任務③,其基本特點是保證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學生通

過若干體系化學習領域的學習,獲得完成工作任務、處理問題情

境的過程性知識、意識和技能,進而形成從事某個職業的職業資

格和綜合能力。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1.開發主體層面:缺少課程開發理論的深入學習。專業建

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和關鍵。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突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

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和經驗,使得學生由單純的工作勞動者轉變

為工作參與者和設計者。現實中,一些高職院校既不注重課程

開發新方法和新理論的系統學習,也不注重自身專業建設實際

的全面分析,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和思考就直接從基于工作過

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理論中演繹出各種開發方法、手段、模式和

策略,短時間就完成了課程開發和課程建設,甚至有的院校教師

根本不了解“工學結合”“典型工作任務”

“工作過程”“學習領域”

“學習情境”“課業”“課程評價”等概念的內涵,就隨意引用,進而

出現概念濫用和泛化現象,嚴重影響了課程開發的水平和質量。

2.開發過程層面:缺少課程體系的合理建構。服務職業能

力培養是高職課程建設和開發的基本出發點。要實現職業教育

目標,服務職業能力培養,必須結合行業企業工作任務、工作過

程、職業成長規律和學生能力培養要求,來科學設置和優化完善

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基于工作過

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績效。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要

求主體必須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實際,著重從培養

學生“設計導向”能力方面來確立專業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

向。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全面的專業調研基礎上,確立專業

對應的崗位、崗位群及任職要求,分析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

務,歸納總結行動領域,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最終確立

專業課程體系。現實中,一些高職院校忽視對課程體系的合理

構建,忽視課程體系對每門專業課程開發的制約性分析,不注重

課程體系與每門專業課程以及不同專業課程之間關系的細致分

析,在專業課程開發過程中沒有從系統論角度把握開發過程的

動態演替。

3.開發基礎層面:缺少行業企業的積極參與。基于工作過

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體現。不同高職院

校進行課程開發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校企合作基礎、背

景和條件的不同,這種不同往往會影響到課程開發水平及其應

用范圍的不同。校企合作基礎優越的高職院校能夠更加充分地

利用地區行業企業資源進行課程開發,其課程開發過程中確立

的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以及轉化的學習領域更具科學性和

合理性,成果推廣和應用也具有廣泛性。校企合作基礎薄弱的

高職院校由于參與課程開發的企業有限,難以形成一個建立在

諸多企業研討基礎上的開發方案,因而課程開發過程中會出現

很多問題。從整體上看,缺乏行業企業的有效指導和積極參與,

已經成為目前多數高職院校進行課程開發面臨的共性問題。即

便是高職院校具有技術研發創新和繼續教育的設備、師資優勢,

一些行業企業也不愿意參與課程開發,這樣就會造成課程開發

目標不明確、開發方法不規范、開發重點不突出、開發內容不合

理等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4.開發環境層面:缺少管理機制的有效支撐。課程開發是

以特有的管理機制為支撐平臺,借助管理機制來保證課程開發

有序進行,實現課程開發目標。以管理制度為內核的管理機制

對課程開發的影響是深遠的,既可以視為解決課程開發實施問

題、適應人才培養需求問題的方略,也可以視為督導和評價課程

效果的手段。例如,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在實施時,首先

要考慮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由于課程從學科知識型轉變為學

習領域型,原有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時核算、學生管理、教

師管理、課堂組織、實習實訓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方式,已經不適

應課程改革后教育教學的實施管理。特別是課程效果的評價,

如果沒有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評價主體很難做出準確的評價,

進而影響到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及其有效實施。

5.開發資源層面:缺少專業師資的培訓建設。基于工作過

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傳統的構建知識理論體系為核心的課程

開發存在不同:在開發主體上,行業企業專家、能工巧匠在基于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每個要素、環

節和層面再到整個過程均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參與;在開發內容

上,校內外專家共同研討專業所對應的崗位和崗位群,分析工作

任務和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課程,校內專業教師在開發

課程內容時需要更多地關注校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側重于學

生職業崗位的工作實際和任職要求。只有以校內外專家為主體

的課程開發才能夠保證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

學習”,即工學和學習一體化。現實中,一些高職院校雖然重視

課程建設和課程開發,但不注重課程建設和開發主體的培養,使

得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開發流于形式。

6.開發評價層面:缺少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從教育經濟

學角度來看,課程開發是一個具有效率和效果的教育行為,需要

投入和耗費一定的人財物資源,使得課程開發表現出成本性特

征。由于課程開發過程是以成本投入為基礎,這就決定了基于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必須關注成本和收益問題。目前,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建設和開發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

就是忽視對開發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已有的課程開發成果要么

是對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模式的生搬硬套,要么是

對課程內容體系的簡單調整或引用一些時髦名詞,缺乏對課程

開發階段性成果的合理評價,使得一些課程開發初期出現的問

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影響到課程開發整體水平的切實提高。課

程開發過程及結果的評價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實

踐提供了管理和決策依據。課程開發也必須建立在科學系統的

評價基礎之上,即以開發評價為保證和基礎,在課程開發實踐中

不斷完善和提高課程開發水平。

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存在問題的解決

途徑

1.加強職業教育理論的學習。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

目標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

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關

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號)文件指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

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

實現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課堂教學與實習地點

的一體化,高職院校必須通過企業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校企合

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目

標確定、學習領域的課程模式構建、職業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課程門類和課程結構確立、課程內容組織、教學實施、教學環境

構建和教學質量控制評價等內容。每個層面的有效實施不僅要

求課程開發主體掌握職業教育理論,而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知

識解決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2.突出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

要求高職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和資源,在行業企業的參與指

導下,根據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學生職業能力養成

的規律,確定專業課程體系,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業

轉型特征、行業企業資源、專業特色優勢、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

有機結合與相互對接。④基于行業情況和工作的系統分析,認真

研究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典型工作任務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完成

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是什么,從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三方

面統一性的要求切入,確定課程目標,做到能力表述的明確性和

理論與實踐關系表述的明確性,提高高職教育的普適性。以行

業人才需求標準、企業技術領域的技能要求和職業崗位的任職

要求,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要求。按照

職業成長和生涯發展規律,即“從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復雜工作

任務的能力發展過程”和“從初學者到實踐專家”的發展階段,有

序排列課程之間的關系。立足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緊

密結合實際工作過程,合理選擇和系統組織課程學習內容,系統

考慮學生專業水平和學習能力、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專業教學資

源和條件,科學設計和排序學習情境。適應學生特點,突出高職

教育特色,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完成一系列學習任務,來

實施行動導向式的專業教學,并基于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

的控制,構建教學質量控制與評價體系。

3.提高行業企業的參與。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

發,需要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育人積極性為核心,不斷拓寬

校企合作領域,深化校企合作內容,促進校企緊密合作與結合,

提高課程開發質量和水平。一要找準校企合作的利益結合點,

使得校企雙方能夠在資源共享、文化交流、師資培訓、課程開發、

應用研究方面形成優勢互補,特別是在課程開發層面找出可能

存在的利益收益,校企雙方都能為對方提供相應的服務;二要保

證行業企業的利益目標,使得行業企業能夠通過參與課程開發

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實現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和利益最大化;三

要拓寬行業企業參與課程開發的范圍和領域,使得行業企業不

只是針對課程開發單一方面參與合作,也要在此基礎上發揮校

企雙方的資源優勢,按照互惠多贏的合作目標,以經營的理念盡

可能地拓展參與課程開發的范圍,切實提高行業企業參與的積

極性和熱情;四要建構完善行業企業參與課程開發的機制。根

據崗位群的素質和技能要求以及學生的智能發展基礎,由企業

專家參與重構并確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將區域

產業發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體各類優勢資源、專業自身優勢和

課程培養目標等要素進行有效對接。⑤構建完善行業企業參與

課程開發的管理機制,是扎實推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

開發的關鍵,也是課程開發取得長效的保障。

4.注重管理機制的創新。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需

要依托特定的管理機制。通過管理機制將課程開發目標落實到

具體的課程開發實際過程中,使得開發實際與開發目標保持一

致,前一階段開發與后一段開發有機銜接,并根據課程開發管理

制度和質量標準,合理解決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

證課程開發的有序進行和績效實現,提高課程開發的科學性、監

控性和可操作性。在橫向維度,管理機制可以分為協調機制、保

障機制、整合機制、激勵機制四個層面。協調機制主要是根據課

程實施和人才培養需要,來有效協調課程開發主體、對象、內容、

方法之間的關系,重點協調不同開發主體間關系,引導開發主體

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進課程開發;保障機制主要是從人財物資

源角度保障課程開發過程的有序推進,理清課程開發各層面之

間關系,為開發重難點層面提供資源保證;整合機制主要是整合

課程開發過程各環節、要素和內容,有效解決開發過程中面臨的

各種問題,提高課程開發目標的統一性;激勵機制主要是激勵課

程開發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促進不同合作主體互動合作,高

質量完成課程開發任務。這四個層面機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

影響,共同形成和決定管理機制的整體功能及運作。

5.加大專業教師的培訓。對課程開發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因

素并非僅僅是行業企業、政策制度等,更多的是專業教師,專業

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直接決定著課程開發。即使是校企合作

基礎和條件優越的高職院校,如果其專業教師不具備課程開發

最基本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也不能夠有效推進課程開發。對于

校企合作基礎薄弱的院校而言,在缺少課程開發理論指導的情

況下將受到更大的影響,為此就需要加大專業教師在課程開發

方面的培訓。將國外最前沿,又具有普適性的課程開發理念和

模式介紹給專業教師,保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高

起點,增強課程開發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堅持從專業教師隊

伍中選派業務能力突出的教師骨干,參加課程開發學習培訓班

或進修班,依據相應的考核制度和標準要求,對教師骨干的學習

培訓或進修情況及課程開發的業績表現進行量化考核,考核結

果納入教師年度考核體系,作為教師職稱晉升和聘任的重要依

據;定期組織課程開發經驗、心得體會的交流活動,通過交流合

理引導專業教師對課程開發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專業教師課程

開發思想和理念的進步,提高專業教師的課程開發和設計能力。

6.注重開發績效的評價。從教育經濟學角度看,課程開發

是一種教育投資行為,投資主體主要是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由

于教育資源具有稀缺性和價值性,因此要對教育投資行為進行

績效考核與評價。同樣,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也必

須開展績效評價。首先,明確課程開發績效評價的指導原則,認

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精神,適應高

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需要,立足課程開發和實施需要,著眼于

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深化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為基于工作

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提供依據和保障,促進課程開發實踐的

持續盡心。其次,明確課程開發績效評價的基本思路,根據課程

開發績效評價的指導原則,校企合作研討和設置課程開發績效

評價的監測點和監測指標,明確評價主體及其責權利,校企共同

組成評價機構,加強課程開發的過程評價,規范評價要求和辦

法,合理構建評價機制。最后,確立評價工作在課程開發過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課程評價工作的重點、關鍵和核心,不

斷完善課程開發評價制度和流程,使得課程評價工作步入正常

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發展軌道,真正發揮出課程開發績效評價

應有的作用。

[注釋]

①馬樹超.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概念模型與發展戰略思考[J].江蘇教育,2010(1):14.

②高林,鮑潔.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M].北京:人民郵電出

版社,2009:7.

③④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

篇4

【關鍵詞】水利工程規劃,存在的問題,注意的事項

1、水利工程規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礎設施較少,難以滿足當地的實際水力資源需求。同時存在著隨意建設,邊建設邊規劃的現象,很難將分布的工程統一起來進行利用。目前,我國水利工程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1初期規劃方案論證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基礎,是協調設計方案和工程技術及經濟要素的重要步驟。合理的工程規劃方案應該包括工程選址、工程建筑物結構設計、工程的總體布置情況等內容,并從經濟效益、環境影響、工程施工工期、工程總投資、竣工運行條件等諸多角度和量化指標對各個工程建設整體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最終選出最佳方案。現階段,水利工程規劃方案,沒有注重量化的數據分析,常以經驗進行選擇,論證工作進行得不夠深入。對于工程建設與區域經濟的結合程度、工程客體結構質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夠具體,很難避免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投資過大超預算、結構設計存在缺陷等問題。

1.2工程規劃評價標準模糊

當前建設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規模和整體投入較大,所謂更加強調工程規劃中的評價標準。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一些規劃設計人員認為這些工程規模很小,只要保證其建設過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質量即可,進行高標準的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是多此一舉,所以忽略了評價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標準也較為模糊。其實工程建設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規劃也要進行全面的評價,在綜合環境、經濟、技術等多方面考慮的基礎上,明確工程的可行性,并將最終結果在水利工程中進行匯總。

1.3工程規模劃分缺乏科學合理性

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依據,水利工程等級劃分尤為重要,其決定了工程實際規模和工程投資情況,對于規劃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不進行科學的等級劃分很難保證規劃工作的合理可行,從而出現因為水利工程等級劃分過高造成了工程建設人力物力超標準投入,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實際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或者是因為工程等級劃分過低導致水利工程質量無法承擔實際使用需求。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資料、預期目標、預期效益等參考標準,依據抗洪等級、工程級別等等要求進行工程的規劃。表l為水利工程項目規模劃分表。

表1水利工程項目規模劃分表

1.4工程設計圖紙缺乏嚴謹性

地形圖與實際不符。部分項目設計為節省開支,不進行勘測,沒有實測地形圖或在以往幾年前的地形圖上設計,造成與實際情況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資超預算。圖紙不全,尺寸標注不完整。有些設計細部圖不全,一些特征點無剖面圖或尺寸標注不完整,給工程量計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難。圖紙與文字說明不符。部分設計因制圖人與報告編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溝通,造成圖紙與報告中的表格或說明不符的現象。之后無法達到預期的設計目標。

2、水利工程在規劃和設計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規劃

水利工程的規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關的資料少之又少。這些都對水利工程的規劃和設計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因此有必要在規劃和設計時引進引水流量設計。引水流量設計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規劃

作為水利工程的規劃的重要指標,供水能力和當地的自然條件息息相關。供水能力水平的確定應該同當地水資源擁有率相關,也和當地農業生產、作物特征相關。比如:小麥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確定不僅和作物的種類有關,更和作物拔節前后、開花前后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要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

2.3根據實際環境進行規劃

在進行水利工程的規劃時,對當地地形以及村莊布置格局進行分析,科學設計規劃可能涉及的當地渠、田、林、橋涵、路等原有區域設施進行合理的設計和規劃。在進行農田區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規劃時,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積越大,因此盡量將引水渠設置在高處。梁道則要避開農田,并采取經濟性更高的土渠。對少數影響農業生產較大的排水溝,可以采取漿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沖刷,減少兩側岸塌掉現象的產生。另外,進行防護林規劃時,要依據排渠溝進行布設。

3、結語

作為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作為整個水利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縣鄉地區的農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極為顯著。作為決定工程建設質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決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規劃問題是當前行業內普遍關注的要點問題。在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尤其更要重視水資源、水環境論證工作,應該妥善處理有限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利用的雙贏,同時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因此,對于以往這些規劃工作中的問題要盡早發現,有針對性地及時處理,進一步發揮這些水利工程的實效,促進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一)加快投入,文化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全縣公益性文化設施初具規模,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新華書店等內部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較好地發揮了文化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同時,還建成一批以生態廣場、驛站廣場、體育運動場等為代表的標志性文化設施,興建了高級中學、外國語學院、實驗初中等一批教育基礎設施,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實施“東海明珠”工程為抓手的基層文化陣地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鎮、*鎮先后通過了省級“東海明珠”工程驗收,另有*個鄉鎮通過市級“東海明珠”工程驗收。全縣在20*年共建成全民健身路徑23條,數量位居全市之首,較好地改善了廣大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環境和條件。

(二)領導重視,文化大縣建設的基礎工作全面鞏固。縣委、縣政府一直十分關心重視和支持文化建設,把大力發展生態文化,加快推進現代化生態縣建設作為落實“三個代表”的具體行動,作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制定了《*縣城文化建設規劃》,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扶持政策,切實把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不斷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全縣文化文物事業財政投入實現了每年遞增13.5%,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精心組織,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近年來,我縣群眾性文化活動可謂精彩紛呈,影響大,效果好,形成了良性的發展態勢。*年至今,我縣成功舉辦了7屆生態文化節,精心策劃和組織了以國際山地極限運動邀請賽、中日友好書畫大展等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重大影響的文體活動,打響了節會活動的品牌,擴大了*的影響力。按照出精品、出人才的要求,創作了一批以《竹樂》、《五女泉邊》為代表的榮獲全國和全省金獎的優秀作品,提升了*的文化水平。堅持城鄉文化統籌發展,以廣場文化、全民健身活動為龍頭、以創建特色文化示范村為主要載體,大力開展各類文化創建活動,推動了社區文化發展和農村文化建設。20*年以來,我縣先后獲得浙江省文化進社區、文化下鄉工作先進,全國“四進社區”活動、全民健身月活動優秀組織獎等榮譽;*鎮文化中心創作的《竹語山風》先后在省、全國“四進社區”文藝調演中獲得金獎。

(四)加強保護,文物工作卓有成效。我縣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積極貫徹落實五納入原則,加強文物保護和維修工作。*舊居等一批省、縣級文保單位先后得到搶救維修。安城城墻一、二期維修如期完成。同時還發掘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使我縣文物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均有顯著的增加和提高。尤其是溪龍上馬坎的考古發掘,舊石器文化遺址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浙江省舊石器文化遺址考古空白。在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公布了114處縣級文物保護點,建立了150名覆蓋村級的業余文保員隊伍,全縣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20*年我縣還被授予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五)嚴格管理,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充分發揮縣社管委的牽頭作用和各文化涉管部門的職能作用,以全國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和“掃黃打非”集中行動為契機,大力規范文化市場經營秩序,做了大量的調查摸底和聯合執法工作,全縣文化市場的凈化程度有較明顯的提升,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整體形象有較大的改觀(20*年1月至今已檢查文化經營單位465家次,取締無照、違法經營單位6家)。堅持“一手抓治理

,一手抓繁榮”的原則,積極引導和扶持文化市場上規模、上檔次、上品位,全縣文化市場在整治和規范中,“濫、小、差”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觀,經營環境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違規經營行為正在逐步減少,“壓縮總量,調整結構,規范發展”的工作思路得到了較好的貫徹。文化市場的繁榮初步顯現,由原有的經營種類單一,發展形成了經營多門類、消費多元化的格局,市場體系不斷完善。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生態縣的要求相比,與國內先進地區和周邊的兄弟縣市對比,以及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適應而言,我們的文化事業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文化建設投入結構單一,以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多元投資主體參與興辦文化事業和文化項目的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縣城公益性文化設施規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鄉鎮文化站站舍面積和圖書室藏書量達到要求的為數不多,有的鄉鎮還存在有站無舍現象;行政村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普及率不高。

2、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文化產業仍處于初始階段,缺乏科學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集約化程度低,缺少龍頭企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品,競爭力低。文化市場體系尚未健全,文化經營場所雖然在數量上有了發展,但總體上規模較小,品位和檔次不高。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高、優勢不足、品牌不響。

3、文化隊伍整體水平和業務素質亟待提高。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專業人員存在年齡老化,業務水平不能適應的現象,創作力量薄弱;鄉鎮文化站干部管理體制不順;村級兼職文化隊伍還未

建立健全。

二、明確目標,強化措施,確保完成創建任務

在20*年實現省級文化先進縣、20*年實現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是縣委、縣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我縣文化工作的重大任務和奮斗目標。今年是創建工作打基礎之年,關鍵之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文體活動條件。

基礎設施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和硬件基礎,各單位要按照《*縣城生態文化建設規劃(20*-2015年)》要求,加強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一要加快縣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多渠道籌措資金,重點抓好體育文化中心、縣圖書館的改擴建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項目建設;啟動建設體育運動場三期工程,規劃好新博物館,形成功能較完備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二要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各鄉鎮要以實施浙江省“東海明珠”工程為抓手,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文化中心(站)、社區(村)文化的設施配套,夯實文化三級網絡工程,同時,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提高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率。通過努力,使全縣50%以上的鄉鎮文化中心站舍面積達到500平方米以上,80%的城鎮社區和行政村建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其中*鎮、*鎮、*鎮達到省級“東海明珠”工程標準。縣文體局要繼續加大建設全民健身工程(點)的力度,爭取實現縣城所有社區、全縣10個鄉鎮政府駐地村、全縣10%的行政村都有體育健身路徑的目標。

二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維護好廣大群眾的文化利益是做好文化工作落腳點和出發點。要堅持“群眾文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把基層文化的工作重點放到社區和村鎮,以文化館站、文化廣場和社區文化活動室為基地,以業余文化團隊為紐帶,扶持民間藝術活動,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健康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活躍基層文化,提高人們文化生活質量,形成文明和諧的文化環境。要配合中心任務、重大節慶活動等,組織、策劃多種群眾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文化活動,逐步建立廣場文化、節慶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等群眾文化體系。以“五個一工程”獎、全國群星獎為龍頭,建立精品生產的運作機制和激勵機制,重點扶持代表我縣最高水平、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藝術,今年要以沖刺全國群星獎為目標,加大投入,進一步抓好對《竹樂》、《五女泉邊》的挖掘和加工。要以創建特色文化村(社區)、文化下鄉、文化進社區活動為載體,促進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和基本活動方式的文化“四基”建設,推動城鄉文化活動深入開展。

三要積極發展圖書、文博事業,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支持。

一個人的知識,20%來自學校,80%來自自學。圖書館是自學的主要陣地,是全民終生教育的重要渠道。要以實施“知識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著力點,加快數字化圖書館建設步伐,推進先進文化和現代科技知識的傳播。今年,各鄉鎮要普遍建立圖書館(室),其中,縣中心鎮和省級東海明珠鄉鎮文化中心圖書室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藏書量不少于10000冊,市級東海明珠鄉鎮藏書量不少于7000冊;其他鎮鄉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藏書量不少于3000冊。我縣是文物大縣,地上地下文物豐厚。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搶救、保護和利用,保存和突顯我縣濃厚的文化底蘊。今年要重點抓好吳昌碩故居大院、安城城墻三期維修工程建設,完成《*縣文物保護規劃》和考古發掘方案的編制,抓好杭長高速公路*段文物搶救發掘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做好對無形和有形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開發和利用,重點扶持一批有代表性、有影響的保護項目,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品牌。

四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基本形成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文化市場。

一要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引導。用足用好已經出臺的文化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大扶持,尤其在開辦、經營文化產業的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為加快發展我縣的文化產業創造有利的環境。放寬文化經營活動的從業條件,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獨資等多種形式,參與文化市場開發,興辦面向大眾的文化服務經營實體。二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場,促進群眾的文化消費。就我縣而言,要以提高市民身體素質為根本,以市場調節為手段,重點開發和培育娛樂市場、音像市場、網絡文化市場、體育市場,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市場空間。要繼續積極承辦具有較大影響的國際和全國高水平的單項文體賽事,豐富市民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充分展示*的風采,擴大對外交流,提升*的知名度。三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堅持開放準入與加強管理相結合,對文化市場從嚴管理,日常管理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加大專項集中整治的力度,重點加強對音像市場和網絡文化經營場所的監管,及時有效地查處大案,堅決抵制和打擊不良、有害的產品進入文化市場。建立文化市場預警監測系統,逐步在文化經營單位布點監控,實行電腦聯網管理,推行企業注冊登記并網審批,通過網絡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對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預警和反應。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隊伍建設,建立文化市場文明執法的行為規范,促進文化經營活動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五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隊伍。

改革是加快生態文化大縣建設,推進生態文化繁榮的根本動力。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新的文化體制,才能將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文化工作者中的巨大能量充分釋放出來。一是文化行政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改變對文化產業單位的直接管理、統包統攬為間接管理,政策引導為主,切實履行規劃、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職能。二要積極推進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按照區分性質、分類指導、整合資源、分步實施的原則,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增加財政投入;對經營性單位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推進轉企改制。今年要按照上級有關改革精神,完成人民劇院和****公司改制工作。三要加快建立保證導向、富有活力的微觀運行機制。進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強化競爭激勵機制。

文化人才是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根本。要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制定文化人才資源開發規劃,培育文化人才市場,營造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吸引各地、各門類文化拔尖人才和優秀文化經營人才到*創業。要發揮國辦文化單位的主陣地和人才資源優勢,建立基層文化工作者培訓制度,加強對基層文化隊伍的培訓,提高在職人員的文化素質。各鄉鎮要高度重視文化隊伍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鄉鎮村級兼職文化員隊伍,鞏固基層文化網絡。社區要根據上級有關要求,及時調整、配強文化專(兼)職干部,建立完善社區文化指導員制度,發展社區文化志愿者隊伍;村也要有專(兼)職人員負責文化工作。不論采取什么形式,村(社區)文化機構必須有牌子,有場所,文化工作有人干,并在政治、生活、待遇方面與其他同類人員一視同仁,對重視文化工作和長期從事文化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通過各種形式給予表彰獎勵。

三、精心組織,形成文化建設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創建文化先進縣,是縣委、縣政府提出“三創一建”的重要任務之一,不僅僅是文化部門的事,而是各鄉鎮和各相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各級領導干部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認識創建文化先進縣的重要意義,樹立全局意識和長遠眼光,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領導,精心組織,保質保量地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好。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鄉鎮、各部門要切實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創建文化先進縣真正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真抓實干,切實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措施強硬有力。縣里已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創建辦公室。各鄉鎮、各部門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主要負責人為創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切實承擔起主要職責。今天會上,我還將代表縣政府與各鄉鎮簽定責任書,對創建職責和任務分地區予以明確。各鄉鎮要對照標準和要求,認真做好查漏補缺,突出強項,補齊弱項,要針對自身薄弱環節,重點加大投入,保證指標達標,使文化工作不僅能經得起上級檢查、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更要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要通過各級各部門扎實有效的工作,使我縣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先進縣。

二是協調各方,形成合力。創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鄉鎮、各部門要樹立“社會文化社會辦”的大觀念,齊心協力抓創建。在整個創建活動中,實行任務目標責任制。縣創建辦公室負責整個活動的協調、督查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創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計劃、財政、建設、國土等部門要關心和支持文化建設,在立項、經費、規劃、用地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文化、廣電、報社、教育等部門要各盡其責,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形成齊心協力抓創建的格局。文體局是文化工作的主要專業力量,要做好創建活動實施的牽頭工作,承擔起統籌規劃、服務指導的職能。鄉鎮要對創建文化先進縣工作的具體任務進行細化,定出時間表,列出進度表,確定責任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好、抓實。不論是哪個單位,絕不能因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而影響整個創建工作。

三是精心組織,嚴密實施。創建文化先進縣的時間緊,任務重。全縣創建工作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6月)制定方案,建立組織;第二階段(7--12月)組織實施;第三階段(*年1--5月)查漏補缺,完善提高;第四階段(*年6--11月)組織申報,迎接驗收。各鄉鎮、各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結合各自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突出重點,力求特色,周密部署,整體推進,以創新的思路,務實的作風展開工作,確保創建工作環環緊

篇6

關鍵詞:基層文化部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4-0240-01

基礎文化部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基層文化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作用進行了探討,相信對有關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幫助。

一、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是社區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市區文化館、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機構,肩負著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任。

1.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領了社區思想文化陣地,提升了幸福指數;

2.直接為社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諧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在新社區公共文化建設中,街道基層文化部門不僅要強化免費開放服務,而且要組織開展“文化三進社區”和“文化走親”活動。村級文化事業的規劃、建設、指導離不開基層文化部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街道基層文化部門去組織實施,街道大中型文化體育活動以及文體團隊的管理更需要街道基層文化部門去發動、去發展。由此可見,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街道基層文化部門所面臨和承擔的工作是繁重而艱巨的。

(二) 助推文化遺產保護

近年來,各地站干部以強烈的文化責任擔當,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工作,發掘發現和搜集整理了數量可觀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1.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通過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挖掘文化底蘊,編寫傳說典故,使旅游景點的山水富有靈氣和文化內涵,從而大大提高了旅游景點知名度和經濟效益。

2.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積極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間傳統、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及民俗表演項目,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成為社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 普及科學文化知識

通過整合社區各種教育資源,借助“政府扶助、面向社會、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利用文化活動中心的電化教育場地和文化共享工程,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活動,提高群眾各種素質和致富技能,使社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熏陶,從而培養造就一大批有夢想、懂經營、善管理、愛科技的新型農民。

二、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面臨的困惑

1.管理體制問題。由于《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管理辦法》缺乏剛性的約束機制,難以保證基層文化部門人員不務正業、當雜差使用。基層文化部門上有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受當地街道政府的直接領導,導致管理體制不順,文化政令不暢,行政干預較多,嚴重影響自身職能的發揮,影響基層文化部門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建設。

2.專職專用問題。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干部常年充當街道干部和文化員的雙重角色,長期承擔街道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務,很難履行文化工作職能,很少有精力去考慮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產生了文化專干不專的問題。一些街道隨意變動基層文化部門干部的崗位,有的則長期在編不在崗,更有甚者,個別街道連基層文化部門長都是身兼數職,人員不穩定,結構不合理,致使基層文化部門干部常常不務正業。

3.職能錯位問題。一方面服務職能泛化。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就像一個小文化局,管了大量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很多需要垂直部門解決的問題,上級文化部門卻要下指標、定考核。另一方面管理職能弱化。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的權力層層上劃,而責任層層下壓,文化部門的工作任務層層加碼,導致權力與責任不相稱,在實際工作中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往往只負責任,沒被賦予權力。

4.管理考核問題。現階段,各地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實行的是“條塊并重、雙重管理”運行模式,表現在管理考核上重行政工作、輕文化活動,重陣地建設、輕文化服務,重量化指標、輕結果運用,從而導致街道基層文化部門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開創性普遍不高,熱衷于得過且過,應付了事。

三、強化綜合基層文化部門職能作用的幾點對策

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程中,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要在辦站理念上實現從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轉變、從單向供給向雙向互動轉變、從看門守站向開門辦站轉變,必須要在理順管理體制、完善運作機制、發揮服務作用、加強自身建設上下功夫、找出路、求突破。

(一)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

要進一步明確街道對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在人員編制、經濟待遇、硬件建設、日常維護及經費保障等的行政管理職能,進一步強化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對綜合基層文化部門的隊伍管理、業務指導和專業化建設職能。要通過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法人登記,賦予獨立法人主體資格,確定一名專職的基層文化部門站長為法人,使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人員專職專用,分工明確,并在人員調配、計劃制定、經費使用上有更多的自。進一步落實基層文化部門法人地位,對規范基層文化部門標準化建設、強化基層文化部門服務職能、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進一步完善運作機制

1.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根據基層文化部門年度考核辦法,分解任務到人,量化細化職責,基層文化部門站長要與街道政府和縣市文廣局分別簽訂目標責任狀。

2.推行項目管理。為化解基層文化部門人少事多的矛盾,提高服務效能,對全年工作計劃推行項目化管理,把任務量化到人,落實責任,年終考評。這樣,既便于跟蹤工作進度,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實行激勵機制。以基層文化部門考評定級和創建文化強鎮為載體,對星級基層文化部門和優秀文化員進行表彰獎勵,并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以提高文化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年度考核為依據,注重實績,獎勤罰懶,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先進評比、職稱晉升、人事調動的主要依據;以展示展評為動力,通過文藝作品創作、表演的評獎,出戲出人出精品,以此來激勵文化員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

(三)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

改革基層文化部門人員錄用制度,逐步建立起完整、公正、健全的從業資格制度,對于新招錄基層文化部門人員,建議采用先面試后筆試的辦法,重點錄有具有藝術類專業知識的高校畢業生,或者直接向社會上招收有文藝特長的專業人員充實到基層文化部門隊伍,逐步扭轉街道基層文化部門人員學歷偏低、特長欠缺、輔導不強的狀況。同時,全面加強在職文化員隊伍建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組織文化員才藝大比武活動,形成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競爭態勢。建議省文化廳出臺政策鼓勵在職人員通過崗位培訓、學歷進修、繼續教育等形式,提升專業素養和學歷層次,逐步形成以大專以上學歷、中高級職稱為主體的基層文化部門專職干部隊伍。

(四)進一步發揮服務作用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突出綜合基層文化部門的主導地位和主體作用,制定綜合基層文化部門的服務標準和業務規范,完善服務公示制度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一次性向農民群眾告知開放時間、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認真做好現場咨詢、窗口接待、場所引導內容講解等服務工作,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基層文化部門工作人員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樹立“群眾第一”的服務理念,堅持“普遍均等”的服務原則,在服務中完善規范,在規范中提升質量,使廣大農民群眾在免費開放服務中享受文化、豐富人生、得到實惠。

(五)進一步拓展管理范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生活逐漸活躍,群眾文化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為適應形勢需要,基層文化部門人員除開展正常的“送文化進社區”活動外,主動深入社區開展業務輔導,積極組織“種文化”、“文化走親”、“文化結對”、“文化低保”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動,努力把“文化種子”種到老百姓的“家門口”,扎根到基層的文化沃土中。因此,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專業干部更要把管理服務的手臂伸向社區、社區、學校、軍營、企業、家庭,努力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充分享受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帶來的“紅利”。同時,各街道綜合基層文化部門要制訂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文化陣地的人、財、物的績效管理,使最小的文化投入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要加強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安全管理,確保活動有序進行,防止人為事故發生;要協助縣級文化行政部門開展文物普查、宣傳和保護工作,開展行政執法工作,協助做好社區文化市場管理及監督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視,基層文化部門應該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有效的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以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帶來積極點的幫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