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吞咽康復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吞咽康復訓練方法

篇1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52~81歲。經CT證實腦出血8例,腦梗死18例?;坠澕皟饶也∽円鸬募傩郧蚵楸?8例,腦干病變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23例于入院72小時進行康復訓練,3例延長至8~15天進行訓練。

1·2吞咽障礙程度的評判標準:參照洼田氏的咽水試驗[1]:正常:5秒內30ml溫水一飲而盡,無嗆咳;輕度:5秒內1次飲盡,有嗆咳;中度:5~10秒內2次以上飲完,有嗆咳;重度:嗆咳多次發生,10秒內不能飲完。

1·3訓練方法

1·3·1中、重度吞咽障礙的病人,予以系統的基礎訓練,即吞咽功能訓練。(1)吸吮訓練:病人食指戴上膠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動作,體驗吸吮的感覺20次。(2)喉抬高訓練:病人把手指置于訓練者的甲狀軟骨的上緣,在訓練者吞咽時,感覺它的向上運動。然后讓病人照鏡子將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狀軟骨上,模仿動作20次。以上動作每日2次。當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導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這兩個動作的協調一致,就可產生吞咽動作。不斷練習,直到唾液不再從口中流出。(3)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顎、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空吞咽動作,每日2次。

1·3·2對輕度吞咽障礙者主要是選擇和攝食訓練。進食時取軀干30度,頭部前屈,健側在下的臥位。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如菜泥、果凍、蛋羹,這些食物易在口內控制,病人將注意力集中于吞咽,而不是咀嚼或吸吮。使用金屬勺給病人喂食,每次進食為1/2勺。每次進食吞咽后,囑反復做幾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進食。

1·3·3對意識障礙的患者,先采用非經口攝取營養的方法,如鼻飼,等待恢復,一旦意識清楚,病情穩定,即予以基礎訓練。

1·4訓練后效果評定:無效:訓練前后無變化;有效:吞咽程度緩解Ⅰ度;顯效:吞咽障礙程度緩解Ⅱ度或接近正常。

2結果

本組內囊以及以上部位病損引起的吞咽障礙,康復效果好,多在10天內改善。腦干(雙側)病損引起的吞咽障礙癥狀較重,康復效果差,1例31天有效,2例無效。

3討論

康復護理是護理學中一門新學科,是幫助護理對象重建健康的護理。急性腦卒中的吞咽障礙治療不僅需要采用醫療手段,更需要護理人員盡早進行康復訓練。通過26例病人的康復訓練,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3·1針對吞咽障礙的程度實施不同的訓練方法:訓練前,對吞咽障礙程度進行仔細評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輕度吞咽障礙者,以攝食訓練為主。中重度障礙者先進行吞咽動作訓練,并輔以咽部冷刺激,冷刺激可提高相應區域的敏感性,使吞咽反射更強烈。當產生一定吞咽能力時再利用攝食訓練讓患者做吞咽練習,以提高實際的吞咽能力。

3·2訓練時間和進食的選擇:急性腦卒中發病后除及時有效地藥物治療外,要盡早開展康復治療。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康復幾乎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除腦出血并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腦出血可稍延長外,康復應于病后第3天進行。本組有23例均于發病第3天進行訓練,2例腦出血并發蛛網膜下腔出血于第8天開始,1例腦干出血破入腦室患者延至15天后進行訓練。急性腦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礙多發生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處,隨意運動)和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運動),因此,訓練時應選擇既有代償作用又安全的。取軀干30度仰臥位,頭部前屈,健側肢體在下。此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運送,減少向鼻腔逆流及誤咽的危險。本組26例在訓練過程中未發生誤咽。

3·3腦干病變引起的吞咽障礙因腦干運動核受損,一般癥狀重,舌肌萎縮或有肌束震顫,咽反射消失,代償能力差,故康復效果差。內囊及以上病變引起的吞咽障礙以單側多見,支配咽喉肌的下運動神經元的神經未受損,代償能力強,故康復效果好。

3·4創造合適的康復訓練環境。訓練時要為病人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無拘無束,整潔的就餐環境,進餐前患者至少有30分鐘的休息時間,幫助患者做好就餐準備,如排便、洗臉、洗手、刷牙等。給病人取舒適的。

3·5要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本組1例重度吞咽障礙病人,家屬及病人害怕訓練時會嗆咳窒息,不能主動配合訓練,經耐心解釋,解除了思想顧慮,取得了很好的配合。因此,訓練前要做好病人及家屬的思想工作,鼓勵病人增強康復的信心,調動病人自身的潛力,以頑強的毅力,按康復訓練計劃進行訓練。

篇2

目的 探討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采用康復訓練后對吞咽功能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擇284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組采用特定的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第28天吞咽障礙分級比較顯示,康復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優于常規組。結論 對腦梗死吞咽困難患者予以康復治療后,可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梗死 吞咽困難 康復訓練

吞咽困難是腦梗死的重要并發癥,其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及脫水等可顯著影響卒中患者的康復,增加腦卒中死亡率、致殘率。因此,對患者的早期干預治療十分重要。為探討腦卒中吞咽困難的治療方法,我們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進行了以吞咽功能訓練為主的早期康復訓練,并與常規治療進行隨機對照研究,以了解康復訓練對吞咽功能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在南充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其中男性134例,女性150例,年齡在42~82歲,平均63.5±7.18歲。病例入選標準:(1)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證實或MRI。(2)均為首次發病,且在發病后24小時內入院。(3)無嚴重意識障礙、無感覺性失語,能配合康復護理。284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14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訓練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基本相同的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祻徒M在入院后即開始系統的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1.2.1 吞咽功能訓練 (1)吸吮訓練:病人示指戴上膠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動作。(2)喉抬高訓練:病人把手指置于訓練者的甲狀軟骨的上緣。在訓練者吞咽時,感覺它的向上運動,然后讓病人照鏡子將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狀軟骨上模仿動作,當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導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使這兩個動作協調一致,產生吞咽動作。(3)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顎、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吞咽動作。(4)吞運動訓練;讓患者將舌伸出,然后做左右運動擺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轉舔上唇,最后舌向上按壓硬腭,如患者舌不能運動,用壓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紗布將舌纏裹輕輕的進行上下左右口外被運動。

1.2.2 攝食訓練 取利于進食的,常用的有半臥位(軀干上抬30度,頭部前屈)和坐位。把握好一口量,一般從3~4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5~20ml,給予充分的咀嚼和吞咽時間,使食物全部咽下。根據患者的情況,食物從流質、半流質、逐步過渡到普食。強化意念運動訓練,引導患者再識記攝食、咀嚼、吞咽一系列吞咽動作,促進運動傳導通路的重建。

1.2.3 心理康復 心理康復與神經功能康復密切相關,在腦血管疾病的康復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有:(1)醫務人員多深入病房,多問候,熱情與家屬交談,及時發現問題。(2)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向病人及家屬耐心說明當前病情及應主動配合的事項。(3)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復期,要及時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病人對醫務人員的信賴感。

1.2.4 飲食管理 限制鹽攝入。食物宜清談,少油膩。吞咽功能Ⅰ~Ⅲ級者可給普通飲食可給流質飲食或要素飲食。要素飲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種要素成分,無需消化液的消化可供應高熱量及高氨基酸。適當進食水果,預防便秘。注意觀察大便的顏色、性狀,治療消化道出血。

1.3 評價方法 吞咽障礙評定:所有病人在入院第1天,第28天進行吞咽障礙分級。評判標準參照洼田飲水試驗[2]:讓患者按習慣喝下30ml溫水,根據飲水結果進行分級。Ⅰ級:能不嗆地一次喝下30ml溫水。Ⅱ級:分兩次飲下,能不嗆地飲下。Ⅲ級:能一次飲下,但有嗆咳。Ⅳ級:分兩次以上飲下,有嗆咳。Ⅴ級:屢屢嗆咳,難以全部咽下。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第28天吞咽障礙分級的比較,結果顯示雙側檢驗P=0.034

表1 兩組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效果比較(略)

3 討論

吞咽困難是急性腦梗死后常見的并發癥,有報道57%~73%的卒中患者發生吞咽困難[3]。目前正常吞咽的神經解剖機制已比較清楚,整個吞咽過程受大腦皮層、皮質延髓束、腦干神經核、第Ⅴ、Ⅶ、Ⅸ、Ⅹ、Ⅺ、Ⅻ對顱神經及Ⅰ、Ⅱ、Ⅲ對脊神經控制,需要口腔、咽部、食管的協調作用完成。正常吞咽過程分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它們分別為隨意運動、反射運動和蠕動運動。腦梗死后吞咽困難常發生在口腔期和咽喉期,主要由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引起。了解受損部位和臨床癥狀,有助于確定患者進食的措施,制定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案。一直以來,在腦卒中殘損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癱的運動康復,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礙問題未得到足夠重視,目前多數學者主張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應早其評估和早期治療。有研究[5]表明,腦卒中后恢復速率在病后3個月內,特別是最初4周內最快。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對減輕殘疾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我們應及早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通過舌肌及吞咽肌群的運動訓練,協調舌肌及吞咽肌群的運動,可以改善吞咽困難癥狀。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對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進行仔細評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采取專業人員與病人面對面的形式,向病人說明家屬掌握康復訓練方法,如食團配制、進食方法以及防止誤吸入氣管的措施。同時注意病人及家屬的思想工作,以最大地耐心幫助病人減輕悲觀失望、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影響,使病人樹立信心。我們的研究顯示,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的病人,通過進行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和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

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的康復是一系列整體治療模式,包括吞咽功能的評價、吞咽肌群的訓練、正確的姿勢、進食種類和時間、物理治療、心理康復等。早期康復訓練對于促進其功能恢復,縮短治療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宿英英.神經系統急危重癥監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48~550.

[3] Han TR,Paik NJ,Park J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82:677~682.

篇3

關鍵詞:腦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針刺療法;康復訓練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人體雙側上運動神經元產生了損傷所引起的,這些神經元主要位于大腦皮質運動神經區,損傷造成延髓運動性神經、三叉神經等喪失對運動神經的控制功能,進而導致中樞神經癱瘓,臨床表現為舌、咽喉、顏面、咀嚼肌等功能喪失,由于這類病癥病不是由于延髓本身病變所產生的,因此成為假性球麻痹,它也是腦卒中主要并發癥之一[1]。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分析的對象是從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選出的130例,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其中對比組中男性54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齡從39歲至79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0.23±10.02)歲,患者的病程從12至6年不等,平均病程為(2.17±0.13)年。其中輕度障礙患者共16例、中度16例、重度3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齡從41歲至80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0.76±10.05)歲,患者的病程從10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為(2.03±0.08)年。其中輕度障礙患者共10例、中度20例、重度35例?;颊叩囊话阗Y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組和納入方法

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3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個小組,每組各65例患者。對其中一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和藥物治療,作為對比組;對另外一組患者則采用針刺結合康復訓練來治療,作為觀察組?;颊呒{入的方法主要是根據西醫和中醫對假性球特征來進行判斷,首先患者在發病時意識清醒,或僅為突發性意識障礙,經過適當處理后即恢復正常;其次,患者在發病后,其飲水和吞咽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并具有構音障礙;第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任何構音障礙、飲水和吞咽障礙,無明顯智力發育遲緩癥狀;第四,患者在發病前均未患有嚴重糖尿病、腫瘤、肝病、腎病等并發癥,同時患者均是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對比組治療方法

對比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護理和藥物治療方法,并且過程中不接受任何針灸治療,重度吞咽障礙患者采取鼻飼給予食物,并單純采用吞咽訓練幫助患者恢復吞咽能力,而中度和輕度患者則僅采取自行鍛煉和攝食的方法,不采取護理干預措施。

1.2.3觀察組治療方法

1.2.3.1針刺療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的是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方法。其中針刺療法的具體選穴位置包括,主穴:風池、完骨、翳風、百會、上星、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地倉、頰車、水溝。輔穴(辨證穴):如患者具有肝陽上亢指征,取足臨泣、外關;如果患者有氣虛血瘀指征,取足三里、關元、血海;如果患者具有陰虛風動,取太溪、三陰交等[2]。

在對患者風池、完骨、翳風三個主穴施針時,應選擇向喉結方向入針,進針長度約為40,當針刺感傳導患者喉部時,采用捻轉補法小幅度轉動針身,持續時間為1;對廉泉穴針刺時應選用長度為75的毫針,直接向患者咽部放下刺入,待患者針刺感強烈后拔出;針刺外金津和外玉液的方法與廉泉穴相同,保證針尖與患者頭皮呈15°角方向施針,入針大約30,快速捻轉,持續時間為3,每個穴位重復施針3次;水溝穴施針方向為鼻中隔方向,采用雀啄法,直到患者眼角流淚為止;其余輔穴針刺方法按照常規針灸方法即可。針刺療法每日進行一次,必要時部分穴位留針0.5,以2周作為一個療程[3]。

1.2.3.2康復訓練方法

首先,為患者進行基礎訓練,在心理疏導的配合下,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效果,并說明將要執行的訓練計劃。在患者表現出吞咽困難早期,利用口腔清潔護理幫助患者刺激吞咽反射神經,可以采用清水后風靡按摩口腔黏膜或舌部的方法,輔助患者進行張口和閉口運動,必要時還可以采用伸舌、吹蠟燭、噘嘴、微笑等肌肉訓練。其次,采用“單字”訓練法,鼓勵患者在交流過程中大聲喊出所要說的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通過咬準每一個字的發音鍛煉肌肉和神經的協調性。還可以用適量冰水刺激患者的咽部,誘導吞咽動作,每天可視患者病情進行數次鍛煉,每次鍛煉持續時間不得少于10。第三,輔助患者進行攝食訓練,在早期恢復階段,應給予患者低濃度鹽水刺激其吞咽動作,喂食量從少逐漸增多,并從流質食物開始變為半固體和固體食物,并鼓勵患者進行吞咽運動,采用空吞、仰吞、側吞等不同的鍛煉吞咽功能,每天訓練5次左右即可。

1.3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研究中將患者吞咽功能評分設為10分制,其中1分為無法進行任何吞咽和進食;2分為僅能進行基礎吞咽,不能進食;3分為可進行攝食訓練,但不能進食;4分為可少量進食;5分為可選擇1至2中食物進食;6分為能選擇3種以上食物進食;7分為不需要靜脈輸液支持影響;8分為除固體食物外均可經口進食;9分為可進食固體食物,但需要臨床觀察;10分為正常吞咽。

其中患者評價分數達到9分以上,視為療效顯著;分數為6至8分視為治療有效;分數在5分以下則視為治療無效[4]。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n(%)來表示計數數據,并利用x2對數據進行檢驗,采用來表示計量數據,并利用對數據進行檢驗,以P

2、結果

將兩組患者數據匯總制成如下表格:

表一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表[n(%)]

表二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功能評分對比表(x+s)

從上述兩表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治療小姑明顯優于對比組,同時觀察組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兩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假性球麻痹所引發的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疾病常見的并發癥,患者由于無法正常進食會導致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并且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對恢復和治療均帶來影響。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肺炎、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危及患者生命。針灸治療是我國中醫當中的重要治療方法,其能夠起到活血通絡、消瘀化滯的功效,并且利用捻轉法能夠有效刺激患者的神經,加快吞咽反射的恢復,結合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90.77%)明顯高于對比組(70.77%),由此可見這種治療方法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孝芳,施楊婉琳,崔瑾,徐瑩.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構音障礙影響的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05):45-46.

[2]施楊婉琳,楊孝芳,崔瑾,等.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針灸辨證選穴規律微探[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12(26):2692-2694.

篇4

【關鍵詞】腦卒中 針刺 康復訓練 吞咽功能障礙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具有高發性、高病死率、高殘障性的特點,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的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臨床表現為食物從口、咽、食管至胃的過程中出現異常,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營養攝取、疾病康復及生存質量?;颊叱R蛘`吸而致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或因進食不足出現營養不良、脫水等各種并發癥,進而導致患者病死率明顯升高和生活質量下降,直接影響患者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腦卒中的康復。筆者采取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康復科治療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120例。隨機將以上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56~72歲,平均61.5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50~75歲,平均63.8歲。

1.2 納入標準:①腦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經頭顱MRI/CT檢查確診;③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④全部病例診斷明確,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礙診斷明確。

1.3 排除標準:①昏迷;②嚴重認知及視聽功能障礙者; ③不能配合檢查和治療者;④并發心肌梗塞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⑤對針刺有嚴重暈針者。

1.4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項針結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對照組則給予單純吞咽功能訓練治療。

1.4.1 項針療法:取穴:選取風府、風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坐位,選用40mm×50mm毫針,以75%酒精常規消毒后,取項部雙側風池、翳明,刺入約1~1.5寸,針尖稍向內下方,施以100轉/分鐘捻轉手法各約15s,留針30min,期間行針3次后出針;再取頸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長針向舌根方向刺入約1.5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轉行針15s后出針,出針后壓迫針孔。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兩周為1療程。

1.4.2 吞咽康復訓練方法: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與空吞咽:用手指輕按患者口唇、頰部,將壓舌板纏紗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浸泡片刻刺激咽腭弓處并做空吞咽動作,每天2次,每次約10min;②舌體操:讓患者將舌伸出,然后做左右運動擺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上下唇,最后舌向上按壓硬腭,每天2次,每次約10min;③攝食訓練:進食為30~60°仰臥位+頸前屈位,調整食物為半糊狀食糜團一口吞咽,患者神智清楚時進行訓練,每天2次,每次約10min。

1.5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飲水試驗,讓患者喝下兩三口一茶匙水,如無問題,以藥杯盛30ml溫水遞給坐著的患者,讓其像平常一樣喝下,觀察患者的飲水經過。

Ⅰ級 一次喝完,無噎嗆。

Ⅱ級 分兩次以上喝完,無噎嗆。

Ⅲ級 一次喝完,但有噎嗆。

Ⅳ級 分兩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嗆。

Ⅴ級 常常噎嗆,難以全部喝完。

Ⅰ級,5s內為正常,Ⅰ級5s以上和Ⅱ級為可疑,Ⅲ級、Ⅳ級、Ⅴ級為異常。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洼田氏飲水試驗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造成吞咽功能障礙的首要病因,腦卒中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主要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導致真性延髓麻痹和雙側大腦皮質或皮質腦干束損害導致假性延髓麻痹,臨床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為常見。針刺療法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有較好的療效,目前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針刺療法可解除腦血管痙攣,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和神經細胞活化,增強病損組織周邊細胞的代償功能,對腦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從而改善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促進神經細胞的恢復。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或抑制異常的反射,協調吞咽肌肉的運動功能,可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廢用性肌肉萎縮,加強舌肌、咀嚼肌的按摩與運動,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有利于吞咽功能障礙的好轉。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其效果優于單純常規康復治療。

參 考 文 獻

[1]大西幸子,孫啟良.腦卒中患者攝食-吞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7,12(3):141-142.

篇5

吞咽障礙作為腦卒中后嚴重并發癥之一,由于攝食不當,很容易導致誤吸性肺炎及營養不良,嚴重者因為窒息危及生命,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發生率為40%,目前暫無顯效藥物治療,該病屬于中醫“喉痹”范疇,筆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康復訓練,對30例因腦卒中并發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的住院病人進行治療,同時選擇22例僅予鼻飼者進行對照,觀察其療效。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納入標準 (1)符合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第三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與要點》,全部位CT或MR確診的腦出血,腦梗塞并發吞咽障礙者;(2)發病半年以內符合中醫中經絡者;(3)年齡在79歲以下,15歲以上者;(4)排除全身狀態不佳,患者有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及嚴重癡呆拒絕或無訓練動機及要求者。

1.2一般資料 患者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52例。隨機分為二組,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7歲;首次發病17例,2次發病13例。對照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53~79歲,平均61.8歲。

1.3方法 (1)穴位按摩:治療組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即開始治療,主要選翳風、廉泉、天突三穴,每穴按摩3-5分鐘后,翳風向咽喉方向、廉泉向舌根部方向、天突斜向內下方,沿胸骨柄與氣管前方之間方向,以較大力點按5~10下,以分別出現咽喉麻脹、舌根麻脹及吞咽動作為佳。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2)康復訓練:訓練可分為不用食物,針對功能障礙的間接訓練(基礎訓練);使用食物同時并用、食物形態等補償手段的直接訓練(攝食訓練)。間接訓練如:A.口腔周圍肌肉的運動訓練(口唇閉鎖、下頜開張、舌部運動);B.頸部放松;C.寒冷刺激法;D.構音訓練;E.呼吸訓練;F.咳嗽訓練;G.門德爾松手法;H.吞咽模式訓練等。直接訓練如: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調整,A.食物形態;B.攝食姿勢;C.選用餐具;D.一口量;E.定速;F.吞咽的意識化;G.攝食訓練階段性推進法;H.咽部殘留食塊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點頭吞咽、側方吞咽)。以上訓練方法根據病人病情辨證選用。對照組只行鼻飼治療,兩組患者均用改善腦循環及營養腦細胞藥物。

2 結果

2.1吞咽障礙評估標準 1分:不能經口進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進食,但需靜脈營養;3分:一、二種食物經口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4分:三種食物能經口攝取,不需靜脈營養;5分:除特別難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經口進食;6分:可經口進食,但需臨床觀察指導;7分:有正常攝食吞咽能力。

2.2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對比治療組治療前(2.78±1.19)分,治療后(4.79±1.27)分;對照組治療前(2.69±1.12)分,治療后(2.98±1.33)分。兩組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差異顯著(P<0.01)治療組明顯好于對照組。

3 討論

腦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主要表現在隨意性舌運動開始延遲,與吞咽有關的肌肉運動協調低下,吞咽障礙多發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處,隨意運動),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運動1。其癥在咽、病位在腦,故本文所取三穴,位于頸頂部,直接或間接聯系于腦部及咽喉,按揉、點壓可通腦活絡,利咽開竅。從西醫方面來說,刺激局部穴位對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產生的球麻痹,具有興奮或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復和重建。同時配合吞咽康復訓練,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或抑制異常的反射,從而形成新的傳導通路,以新的方式代償失去的功能,使病人進食時吞咽功能密切配合,同時訓練時選擇有代償作用又安全的,從而可以避免誤吸。

篇6

[關鍵詞] 腦卒中;康復訓練;吞咽障礙;深刺法;針灸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a)-0076-04

stroke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Sixty cases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acupuncture with long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ach group with 30 cases. After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the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 scores, drinking water tes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0.0%),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test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FSS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or P < 0.01),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except for the aspiration and nod swallowing),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The differences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with long 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meth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has safe acupuncture operation, and it is suitabl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ysphagia; Acupuncture with long needle; Acupuncture

老年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生率為37%~78%[1-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很多是多次腦卒中患者,其認知、理解、接受能力較差,吞咽障礙極大地影響老年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進程,延長治療時間,增加患者的醫療負擔。如何解決老年中風患者的吃飯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大量臨床實踐數據顯示,應用針灸結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可以較好地改善其吞咽困難癥狀,促進早日康復[3-4]。本研究旨在評價傳統針刺法與深刺法對老年中風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于廣東省人民醫院住院的6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②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65~85歲;④病程2周~6個月;⑤心腦血管、代謝性疾病等全身疾病處于平穩期;⑥意識清楚,無感覺性失語,能配合治療;⑦無舌肌萎縮及舌肌震顫。排除或剔除標準:①合并食道疾患,或既往有其他原因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②有發熱、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者;③嚴重傳染性疾?。虎芎喜乐嘏K器功能不全及嚴重糖尿病的患者;⑤同時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⑥有凝血機制障礙性疾病者;⑦不能理解治療含義。終止標準:①患者依從性差,不能完成治療者;②治療過程中,違背試驗方案者;③觀察過程中發生意外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深刺法結合康復訓練組(治療組)與傳統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組(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齡(80.90±2.41)歲;平均病程(1.02±0.51)個月。對照組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齡(83.12±3.26)歲;平均病程(1.00±0.45)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組 穴位處方:穴2組:第1組為廉泉、上廉泉、風池、頰車透地倉、承漿、下關、人迎,第2組為旁廉泉、完骨、頰車透地倉、夾承漿、下關、扶突。兩組輪回交替,每次1組。操作方法、步驟:常規碘伏消毒后,采用直徑0.30 mm、長40~60 mm環球牌毫針,廉泉、上廉泉、旁廉泉刺向舌根方向,以上每穴均進針得氣后,行針1 min,再將針推至深部留針,深度40~55 mm,承漿、夾承漿向患側方向斜刺,人迎避開頸總動脈搏動處,其余穴位均進針得氣后,行針1 min,進針深度25~30 mm,連接電針治療儀應用脈沖電流,連續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由針灸醫師專門負責患者的針灸治療,每次治療30 min,1次/d,連續治療5 d后,休息2 d,共治療20次為1個療程。然后進行評估,未完全康復者休息1周后繼續開始第2個療程,并以此類推至第5個療程??祻陀柧毞椒òǎ孩倮浯碳しㄅc空吞咽:用頭端呈球狀的不銹鋼棒醮冰水或用冰棉簽棒刺激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刺激,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②舌運動訓練:舌體無任何運動時,治療者用壓舌板或勺子的凸面輕壓舌背,促進舌體前伸;或用紗布包裹患者舌體輕輕向前牽拉及左右擺動。若舌體可自主運動時,應指導患者面對矯正鏡用舌尖盡量觸及兩側唇角、彈舌、沿唇做環轉運動等方法均可增加患者舌體靈活性。③口、唇、下頜的被動、助力主動和抗阻運動:利用單音單字進行訓練,要求患者盡最大能力張口發“a-u-i”音,也可練習吹蠟燭、吹口哨、縮唇、微笑等動作促進唇的運動。輔助患者完成下頜的張閉運動,同時做適度的側方運動。當咬肌張力低下時,可對其進行振動和輕拍刺激;而張力過高時可進行冷刺激按摩和牽伸療法,使咬肌放松,并利用咀嚼動作促進下頜的放松。④屏氣-發聲運動:指導患者發“ge-ge-ge”音;或讓患者深吸氣后,屏氣10 s,接著從口中將氣體呼出。⑤咳嗽訓練:治療者在患者的后方兩腋下將雙手向前交叉于患者胸腹部,令患者深吸氣后屏氣,然后猛然向外呼氣,此時置于患者胸腹前的雙手用力向內上方擠壓,幫助患者增加胸腹部壓力,完成咳嗽動作。⑥攝食訓練:直接訓練患者的進食吞咽功能,又稱直接訓練。訓練內容包括進食時、食物入口位置、食物性質(大小、結構、溫度和味道等)和進食環境等。

1.2.2 對照組 針灸取穴同治療組,針刺深度25~30 mm。康復訓練方法與療程同治療組。

1.3 評價方法及療效標準

采用洼田飲水試驗以及X線吞咽造影檢查(VFSS)進行評分。觀察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評價標準: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消失,洼田飲水試驗評定為1級者視為痊愈;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明顯好轉,洼田飲水試驗評定為2級或未達到2級,但較治療前提高1級或1級以上者視為有效;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洼田飲水試驗評定為3級以上者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lcoxon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洼田飲水試驗評定比較

兩組治療前洼田飲水試驗評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洼田飲水試驗評級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 < 0.05),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X線吞咽造影檢查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F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誤咽、點頭吞咽除外)(P < 0.05或P < 0.01)。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完成治療,治療組有4例對照組有3例患者出現皮下少量出血,后未見明顯不適,未影響繼續治療。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對照組為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2,P > 0.05)。

3 討論

祖國醫學將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歸屬于“中風-喉痹”范疇,病癥在咽喉,病根在大腦,涉及肝、脾、腎等臟腑,因風陽上擾,氣血逆亂,痰濁瘀阻竅閉,咽喉開閉失司,致舌咽氣機閉塞不通而為病[6-8]。

吞咽是復雜的神經肌肉控制過程,涉及上消化呼吸道的25對肌肉,吞咽時肌肉收縮的順序依次為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腭咽肌、舌后部、咽上縮肌、甲狀舌骨肌、甲杓肌、咽中縮肌、食管上段括約肌、頸段食管、胸段食管、食管下括約肌[9]。而廉泉穴的解剖位置淺層位于舌骨體上緣,穿兩側頦舌骨肌之間,有頸前淺靜脈及頸橫神經的分支分布;深層穿入舌根,外下方有舌下神經,舌咽神經及甲狀腺上動靜脈分布。旁廉泉位于廉泉旁開1寸。上廉泉解剖位置淺層位于舌骨體與下頜緣之間,穿兩側頦舌骨肌之間,深層穿入舌體舌肌中,布有舌下神經和舌神經及舌動、靜脈,所以從廉泉、上廉泉、旁廉泉的解剖位置來看,是既安全又主治吞咽障礙的關鍵穴位。本研究以深刺以上4個穴位為主治療老年中風后吞咽障礙,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洼田飲水試驗、VFS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尤以治療組為佳(P < 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梢姡畲谭ㄖ委熇夏曛酗L后吞咽障礙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

針灸就是通過刺激相應的腧穴,調理臟腑,運行氣血,調和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現代研究認為,針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刺激皮膚的神經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達到提高身體功能的作用,正是《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理論的體現。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也有一定臨床的研究基礎[10-14]。其中也有專門研究以深刺某些穴位為主,分析其對中風后吞咽障礙的影響。例如韓文功[15]深刺風池、翳風等穴,楊迎民等[16]以深刺廉泉為主,張智龍等[17]以深刺崇骨穴為主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均取得較好效果。

但有關專門研究治療老年患者中風后吞咽障礙的文獻報道不多,多屬于個人的臨床觀察總結,而且臨床療效判定指標報道不統一,絕大部分只用洼田飲水試驗來評定療效,洼田飲水試驗只是用于篩選吞咽障礙患者的簡單試驗,其結果誤差很大[18-21]。VFSS作為檢驗吞咽障礙療效的金標準,在這類研究中鮮有報道。VFSS能夠準確地反映每一位患者攝食-吞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常規行VFSS,已得到國際認可,但做該檢查時對患者的有較多的要求,需要采用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造影劑食物,同時在檢查時難免要吸收一定量的輻射,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應用,且該檢查在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參考標準[22-24]。另外,大部分研究的療程為1個月左右,但中風后各項功能恢復達到最好程度需要一定時間,治療半年,隨訪半年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

總之,深刺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是有效的。深刺法結合康復訓練對于中度吞咽障礙患者療效比傳統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效果好。深刺法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針刺操作安全,適于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2] 李小蘭.針刺聯合吞咽治療儀治療腦梗塞后吞咽困難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6(12):27-28.

[3] Murray CJ,Lopez AD. Mortality by cause for eight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J]. Lancet,1997,349(1):1269.

[4] Smithard DG,Smeeton NC,Wolfe CD. Long-term outcome after stroke:does dysphagia matter? [J]. Age Ageing,2007,36(1):90-94.

[5] 賈子善,呂佩源,閆彥寧.腦卒中康復[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527-1529.

[6] 魏海棠,彭濤,楊丹,等.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10):1808-1810.

[7] 陳澈,院立新,張根明,等.針灸綜合治療方案對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4,31(5):9-12.

[8] 王娟,李志偉,余雨.電刺激及針灸治療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4,39(8):1131-1134.

[9] 陳利芳,方劍橋,陳露妮,等.基于神經解剖學的現代針灸療法治療腦卒中的成果與啟示[J].針刺研究,2014,39(2):164-167.

[10] 白晶,李寶棟.不同刺法調整卒中后吞咽障礙的作用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1):35-37.

[11] 彭華容.針刺背俞穴為主治療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40例[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7(5):499.

[12] 陳幸生,曹奕.芒針治療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50例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2):14-15.

[13] 粟漩,賴新生.通督調神法電針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14] 于秀,羅立欣.項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并發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131.

[15] 韓文功.深刺風池、翳風等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64例[J].吉林中醫藥,2008,28(4):28.

[16] 楊迎民,宋豐軍.深刺廉泉為主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68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2):27.

[17] 張智龍,趙淑華,陳國華,等.深刺崇骨穴為主治療中風后吞咽困難: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1,31(5):385-390.

[18] 竇祖林,蘭月,于帆,等.吞咽造影數字化分析在腦干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9):799-805.

[19] 王巧靈,陳捷,陳麟,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針灸治療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7):153-156.

[20] 張開容,譚貴基,區健剛,等.VitalStim吞咽障礙治療儀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 12(5):13-15.

[21] 畢小麗,胡建芳,周伍,等.益氣活血、化痰開竅中藥配合功能訓練治療腦梗死患者吞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0):103-105,113.

[22] 顏碧飛,湯鴻鷹,金海燕,等.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吞咽障礙患者并發癥的影響及康復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128-131.

篇7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對腦卒中致吞咽障礙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對60 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采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方法,康復組30例,在此基礎上采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包括心理護理、間接訓練和直接訓練。結果 康復護理訓練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腦卒中 吞咽障礙 綜合康復護理訓練 療效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的癥狀之一,50%腦卒中患者發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1],主要表現為進食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可引起脫水,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下降,甚至誤咽、誤吸而發生肺部感染,嚴重者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腦卒中致吞咽障礙尚無特異的藥物治療,康復訓練已成為治療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對腦卒中致吞咽障礙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訓練,最大限度地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對住院的腦卒中伴有吞咽障礙患者30例實施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取得較好效果。現作報導。

一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60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均為初發腦卒中,均無明顯智能障礙或感覺性失語等影響患者理解指令的情況,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礙。按入院順序將60例隨機分為兩組,康復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62~78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3~77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病因及吞咽障礙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吞咽障礙的分級標準參照洼田氏的飲水實驗[3]。正常為5s內將30ml溫水一飲而盡,無嗆咳,可正常攝食;輕度為5s內將水一飲而盡,有嗆咳,有輕度吞咽障礙,但完全能經口攝食;中度為5~10s內分若干次將水喝完,有嗆咳,能部分經口攝食,但不能維持營養;重度為10s內不能將水喝完,多次發生嗆咳,完全不能經口攝食。

2 康復護理訓練方法 兩組均按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護理,康復組一般在發病3~5天,神志轉清,生命體征穩定,即可開始訓練[4]。包括心理護理、間接和直接吞咽訓練,同時給予局部按摩的方法來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對照組采用自己練習的方法。

2.1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康復護理訓練的保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產生緊張、悲觀、厭食甚至拒食心理,故在進行攝食訓練時,應針對患者的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和社會閱歷等進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對疾病的發展過程、功能恢復有所了解,同時說明吞咽的目的、辦法、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焦慮不安的情緒,使其放下思想包袱,積極主動配合康復訓練。

2.2 間接吞咽訓練(基礎訓練)

2.2.1 口腔周圍的肌肉按摩 腦卒中后伴吞咽障礙的患者,口腔周圍的肌肉常伴有痙攣或軟癱,經過肌肉按摩后,常使痙攣的肌肉放松,軟癱的肌肉增加肌張力,有利于口腔周圍肌肉的功能恢復。口唇輪匝肌常用指腹摩,頰肌痙攣用指腹按摩可緩解痙攣,頰肌軟癱用指腹叩擊可增加頰肌的肌張力。

2.2.2 口腔周圍的運動訓練 增強口面部肌群運動、舌體運動和下頜骨的張合運動;讓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氣、微笑、張頜、閉頜運動; 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運動,或阻力運動。對加強舌咽肌群的力量、預防誤吸有積極作用。

2.2.3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訓練 用棉簽蘸冰水輕輕快速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每個部位5~8次,每次刺激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因冷刺激能有效地促進和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可使之易于誘發吞咽且吞咽有力。用壓舌板邊緣沿舌中線從里向外快速敲擊舌頭可激活舌內肌。

2.2.4 強化咳嗽訓練 深吸氣―憋氣―咳嗽,防止因咽喉部閉鎖效果不好而引發嗆咳,建立排除氣管異物的防御能力。模擬吞咽訓練:深吸氣―屏氣―吞咽唾液―呼氣―咳嗽。有心臟病者慎用。

2.3 直接吞咽訓練(攝食訓練) 經以上訓練患者吞咽功能明顯好轉,再進行攝食訓練。

2.3.1 進食環境準備 創造可使患者集中精力進食的安靜環境,進食必須在患者清醒、不疲勞、無痛苦的情況下進行。

2.3.2 進食時的 (1)仰臥位:一般讓患者保持30°仰臥位,頭前屈,偏癱側肩部墊起,膝關節下放一枕頭,這樣不僅能促進吞咽過程,同時能減少誤吸的發生。(2)側臥位:通常采用健側臥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側口腔,減少食物在癱瘓側的殘留,使吞咽較順利地完成。(3)坐位:病人坐直,稍向前傾約20°,頸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張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進入食管。這可使會厭部分關閉氣道,更重要是由于重力作用使食團保持在口中部和前部,防止在吞咽啟動前滑入咽腔。

2.3.3 食物形態 食物形態應根據吞咽困難的程度及階段,本著先易后難原則選擇。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勻,有適當黏性,不易松散,通過咽及食管時容易變形,不在黏膜上殘留。食物的溫度以偏涼為宜,因為冷能刺激吞咽反射。除此之外,還要兼顧食物的色、香、味等方面。

2.3.4 進食量及速度 每口進食量過多或過少都不適宜。過多易導致誤吸或是從口中漏出,過少則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一般開始時以3~4ml較為適宜,然后酌情增加。進食速度不宜過快,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緩慢地喂入,避免發生誤吸。

2.3.5 喂食 讓患者充分咀嚼,咽下后空吞咽數次,使食物順利通過咽部,檢查口腔確認咽下后,再進下一口食物

上述康復護理訓練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二 評定標準

治療前、后采用吞咽困難評分[5]對患者進行評定?;救和萄世щy評分≥9分;明顯好轉:吞咽困難評分提高6~8分;好轉:吞咽困難評分提高3~5分;無效:吞咽困難評分提高1~2分或無變化。

三 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治療前、后評分以及組間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療效對比采用x2檢驗。

四 結果

兩組治療后吞咽障礙評分較治療前存在明顯提高(均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康復護理訓練組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0.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康復護理訓練能明顯提高腦卒中合并吞咽困難的治療效果(表2、3)。

五 討論

康復訓練是目前公認的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有效的康復方法,主要是通過外周的感覺和運動刺激,提高相應區域的敏感性,強化吞咽反射,反復刺激從而改善吞咽過程中的神經肌肉活動。早期正確的康復訓練能防止舌咽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改善吞咽肌群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協調吞咽功能,從而使患者盡早恢復吞咽功能。現代康復醫學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具有重組能力或可塑性。在條件適當時,只要神經元尚未完全受損,其軸芽、樹突與突觸均可發芽、再生,其殘留部分通過功能重組可以起到代償作用。對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功能性訓練和攝食訓練的目的,就是通過輸入正常的模式來抑制異常的模式,從而促進正常模式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恢復各種功能;同時,通過功能訓練可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形成新的傳導通路。經過2個療程的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后,綜合康復護理訓練組吞咽障礙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綜合康復護理訓練組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0.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綜合康復護理訓練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綜合康復護理訓練能明顯提高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梁冰蓮,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14)

篇8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困難;舌肌訓練器;舌肌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5(a)-219-01

腦卒中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的同時,常伴有舌肌的癱瘓,表現為失語、口角流涎、含糊不清、吞咽困難等癥狀。除治療癱瘓肢體外,對舌肌的癱瘓也必須進行功能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對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進行舌肌訓練,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率達83%以上。現將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來我院神經科和重癥監護室患者共120例,根據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均符合腦卒中吞咽困難的診斷標準?,F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治療組中,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5.4±10.6)歲。對照組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6.8±10.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等常規康復治療,治療組常規康復治療外使用舌肌訓練器進行舌肌訓練5周,訓練方法為,①上下伸舌:將舌頭從中間伸出后,護士用壓舌板在舌頭前方引導舌向上嘴唇的上方抬起,堅持片刻,然后縮回口中。用同樣方法向下方運動。②左右伸舌:將舌頭從中間伸出后,護士用壓舌板在舌頭前方引導舌向左側上方抬起,持續片刻后縮回口中,用同樣方法向右側上方運動。③斜下伸舌:將舌頭向左側下方伸出,護士用壓舌板在舌頭前引導,用同樣方法向右側下方的運動。④輔助伸舌:護士通過活動患者的頭部來幫助舌肌運動。⑤快速刺激:對舌的快速、重復牽拉刺激可以促進舌肌運動。⑥阻力運動:當舌肌有一定的運動但力量比較弱時,可以練習抗阻力伸舌。例如,患者向左側伸舌和上抬比右側弱。護士可以把壓舌板放在舌的左側,讓患者向外伸舌的同時向內、向下、向右推舌。

1.3 療效判定

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恢復正常進食及言語。有效:癥狀和體征改善,可發音、講簡單詞句,進流食。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病情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腦卒中吞咽困難占卒中患者的45%左右,腦卒中時出現的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和吞咽功能障礙都是神經系統疾患[2]。腦卒中肺炎的發生與老年、男性、吞咽困難等有關,肺炎的發生甚至可以導致窒息而死[3]。對伴有意識障礙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以往在病后3~4 d進行胃管飲食,但僅腹痛、腹瀉就高達10%~20%[4]。因此,早期的康復訓練對重建患者吞咽功能是必要的。家屬、醫護人員和患者要有信心,持之以恒,不可操之過急。每日訓練2~3次,每次30~60 min。舌肌訓練方法簡便,無副作用,易于推廣。筆者所在課題組研制了新型舌肌訓練器,因中間較細,可在小范圍內靈活運轉,兩端寬大,便于握持及引導舌的運動。舌肌訓練器具有取材方便、操作靈活、患者痛苦小等優點,易于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服部一郎.康復技術全書[M].周天健,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59.

[3]馮智英,李穎,李焰生.急性腦卒中后發生肺炎的危險因素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10(29):1230-1233.

篇9

關鍵詞:康復訓練;高壓氧;腦卒中

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血液循環障礙而引發的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該病的發病率極高,致殘率高達80%[1]以上,該病常會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給患者帶來很多不便。有關研究[2]稱:康復訓練對于腦卒中患者有很好的療效。本文探究了康復訓練輔助高壓氧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的36例腦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節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將所有患者隨機的分為兩組,對照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62.1±1.21)歲,腦梗死13例,腦出血5例,實驗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62.2±1.10)歲,腦梗死15例,腦出血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藥物和高壓氧進行治療。在患者入院時,給予患者常規的藥物和護理,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壓縮空氣加壓至0.2 MPa吸純氧1 h,1次/d,持續治療20~30 d。實驗組運用康復訓練輔助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指導實驗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在患者腦出血病情穩定,神經學體征不再進展10~14 d后進行康復訓練,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每天訓練45~90 min,5 d/w,訓練的強度應控制在以第 2 d不會感到疲憊為標準的范圍內。具體訓練活動有:遲緩期良肢位擺放;患側肢體各關節的被動活動:立位平衡;行走和步態訓練等。

1.3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使用運動功能評定表(FMA)和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分別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進行評定。根據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療效評定依據[3]將療效結果分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減少91%~100%;顯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46%~90%;有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低于17%??傆行蕿榛救壤?、顯效比例和有效比例之和。

1.4統計學分析 對本實驗所得的全部數據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均用例或者百分率(%)表示,用 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評分均有所提高,但實驗組遠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的療效的比較 對照組基本痊愈1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66.67%,試驗組基本痊愈9例,顯效4例,有效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

3討論

腦卒中最常見的后遺癥為偏癱,患者的臨床癥狀多為痙攣、運動功能受損、認知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該病的治療一般采用常規的西藥和護理配合高壓氧的方式,研究發現[4]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受到損傷以后,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這為康復訓練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康復訓練是臨床上運用最廣泛的訓練方法,對于訓練肢體運功功能有顯著地療效,通過反復的訓練,中樞神經系統收到正確的運動功能信息,從而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因此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在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中也顯示:使用康復綜合療法輔助高壓氧治療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的評分遠遠高于只用高壓氧進行治療的患者,且治療的總有有效率顯著提高[5]。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綜合療法輔助高壓氧治療腦卒中療效顯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的評分,同時提高治療的總體有效率,對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奕豐,王文志,劉紅梅,等.北京市和上海市抽樣人群腦卒中發病率和危險因素暴露水平比較[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0,18(01):5-9,13.

[2]黃素芳,黃素坤.探討高壓氧結合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能力的影響護理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6):216.

[3]孔磊,謝金萍,宋獻麗,等.高壓氧結合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0,24(04):332-334.

篇10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障礙;護理體會

自2014年3月~2015年12月,針對我科36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現將康復護理經驗和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帶留置胃管入院)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48~82歲。36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腦出血21例,腦梗死15例。

1.2吞咽障礙程度評判標準[2] 參照洼田飲水試驗:正常:5 s內30 ml溫水一飲而盡,無嗆咳;輕度:5 s內一次飲盡,有嗆咳;中度:5~10 s內2次以上飲完,有嗆咳;重度:嗆咳多次發生,10 s內不能飲完。

2 護理

先予以心理護理,與患者充分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2.1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觀察患者是否有口角歪斜、張口障礙、顏面無表情、流涎等假性球表現。

2.2鼻飼護理 對于嚴重的吞咽障礙患者,必須采用胃管進食,以保證營養的供給。在發病24 h后留置胃管、減少食物反流。延長胃管插入長度8~10 cm,鼻飼時抬高床頭30~80 cm。

2.2.1鼻飼液的選擇 鼻胃管插入后開始以清淡、少量為宜,以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逐漸調整鼻飼液的質和量。最初1~2 d給予米湯、米糊、菜湯鼻飼,無腹脹不適,增加蛋白質及熱量,給予勻漿飲食和混合奶。

2.2.2灌注量及間隔時間 開始鼻飼量為50~100 ml/次,無腹脹、嘔吐逐漸加量至150~200 ml/次。間隔2~3 h鼻飼一次,4~6次/d。夜間停止鼻飼。每次鼻飼量不可過大,防止發生胃潴留。根據病情、胃內殘留量、患者感覺,隨時調整灌注量及間隔時間。

2.2.3鼻飼溫度 鼻飼溫度適當偏低,約在36°左右,以預防應激潰瘍發生。營養液過冷易引起腹瀉,過燙可損傷消化道黏膜。

2.2.4鼻飼的速度8~10 ml/min,口腔護理,2~3次/d。

3 康復訓練方法

3.1發音訓練[3] 由于吞咽障礙時咽喉反射是不隨意的,而體內器官很難接近,從發音和語言器官考慮和咽下有關,可用言語進行康復訓練,如囑患者張口發a音,并向兩側運動發u音,然后再發yi音,也可囑患者縮唇然后發f音,像吹蠟燭、吹口哨動作,每次每個音發3次,連續5~10次,通過張閉口動作促進口唇肌肉運動。

3.2基礎訓練 即吞咽功能訓練①舌部運動:患者將舌向前伸出,然后做左右擺動,再用舌尖添下唇后轉添上唇,按壓硬腭部,每次運動2次;②吸吮訓練:患者食指戴上膠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動作,體驗吸吮的感覺20次;③喉抬高訓練[4]:患者把手指置于訓練者的甲狀軟骨的上緣,在訓練者吞咽時,感覺它的向上運動。然后讓患者照鏡子,將自己的手指置于訓練者的甲狀軟骨上緣,模仿動作20次。以上動作2次/d;④咽部冷刺激與直接吞咽練習,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鄂、舌根及咽后壁,左右交替按摩5~8次,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以上訓練2次/d,當患者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訓練技能后,指導患者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這兩個動作的協調一致,就可產生吞咽動作。

3.3進食訓練

3.3.1進食時的 身體盡量坐直,頭稍前傾,身體傾向健側30°。偏癱側肩部墊起,不能坐起者取軀干抬高30°。仰臥位,頭前屈,膝關節下放一枕頭。進食時將頭轉向麻痹一側,使食物繞過喉前面的一側,提高咽對食團的推動力。采取這種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團向舌根運送,減少鼻腔返流及誤吸。進食后30 min應保持上述,防止食物返流。

3.3.2食物的選擇 食物形態應根據吞咽困難的程度及階段,本著先易后難原則選擇。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勻,有適當黏性,不易松散,通過咽及食管時容易變形,不在黏膜上殘留。通常選用果凍、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

3.3.3進食方法 食物的香味、溫度、外觀要好,能引起患者的食欲,最好符合患者的飲食習慣。①一口量:對患者進行攝食訓練時,如果一口量過多,會從口中漏出或殘留在咽部導致誤吸;過少則會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約20 ml,患者一般先以少量開始(3~4 ml),然后酌情增加,每次進食時,囑患者反復吞咽數次,以免食物殘積過多引起誤吸;②喂食方法:做好進食準備工作,保持進食環境安靜、舒適、心情愉快,清潔口腔后用拇指指腹環行按摩面頰部5 min,做咀嚼肌群的訓練。囑患者調整好呼吸,先用湯匙盛少量食物放在患者舌后部并輕輕壓下,以刺激知覺,促進舌體運動?;颊卟荒荛]口,頰肌收縮無力時,可用手按壓口角,將調拌好的食物直接放于舌根附近,刺激咽下反射。當患者吞咽功能初步恢復時,為防止誤咽,在進食時囑患者吸氣,吞咽前與吞咽時憋氣,使聲帶閉合封閉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1次,將肺中氣體排出,以噴出殘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殘渣。會厭谷是食物容易殘留的部位。當頭后仰,會厭谷變得狹小,殘留食物可被擠出。隨后向前低頭,同時作空吞咽動作,即點頭樣吞咽,可清除殘留食物。對吞咽困難的危重患者,餐后進行口腔護理,以防口腔內存留食物而導致在變換時造成誤吸。

3.4正確處理嗆咳 嗆咳是吞咽障礙的最基本特征,出現嗆咳時,立即扶托患者彎腰低頭,使下頜靠近胸前,在患者肩胛骨之間快速連續拍擊,迫使食物殘渣咳出;或者站在患者背后,將手臂繞過胸廓下,雙手指交叉,對橫膈施加一個向上猛拉的力量,由此產生一股氣流經過會厭,使阻塞物嗆出。

4 結論

36例吞咽障礙患者中有30例已經拔除了胃管,經參照洼田飲水試驗評定,18例已經恢復正常,12例患者轉變成輕度的,3例為中度的,3例為重度的,未排除胃管。

5 討論

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一方面可加強舌和咀嚼肌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的訓練,并反射性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網絡重組及側支芽生,皮質感覺區擴大;另一方面早期訓練可防止咽部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祻陀柧毧捎行У馗纳颇X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吞咽訓練越早期進行越好,一般在患者發病后3~5 d,神志轉清,生命體征穩定即可開始訓練[5]。我們在進行吞咽障礙功能訓練和進食訓練時,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清潔、安靜、舒適的環境,同時還針對老年人的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和社會閱歷等進行心理護理、吞咽功能訓練,可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加強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運動,提高吞咽發生誤吸,防止肺部并發癥發生。因此,對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吞咽功能及進食訓練,并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營養和配合其他護理措施,可避免患者出現脫水或營養不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疾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劉曉聯,預防老年吸入性肺炎的護理與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140.

[2]賈海燕,肖愛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評估和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12-15.

[3]李樹貞,趙曦光.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區出版社,20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