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吞咽功能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腦卒中 吞咽障礙 康復訓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8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齡35~78歲,平均58.9歲。68例患者中2例有吸入性肺炎,暫禁食、鼻飼流質,按時每2小時翻身拍背,合理運用抗生素,直到肺部炎癥逐漸好轉,拔除鼻飼管,繼續進行小口食量的吞咽訓練。使患者恢復經口吞咽進食,及時得到足夠營養,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康復訓練方法:目前我國主要采用基礎訓練,包括感官刺激和面部肌肉訓練[1]。
感官刺激:①觸覺刺激:如用手指、棉棒、壓舌板等刺激面頰部內外、唇周、整個舌部等,以增加這些器官的敏感度;②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咽部冷刺激是使用棉棒蘸少許冰水,輕輕刺激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③味覺刺激:用棉棒蘸不同味道的果汁或者菜汁(酸、甜、苦、辣等),刺激舌面部味覺、增強味覺敏感性及食欲。
口、顏面功能訓練:包括唇、舌、頜、漸進式肌肉訓練,屏氣-發聲運動訓練等。
攝食訓練:首先選擇適合患者進食的:常選擇兩種,①半臥位:頭及軀干抬高30°,頭頸前屈,患者肩部用枕墊起,有利于口腔期障礙患者食團向咽部運送;②坐位: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坐起時無性低血壓反應,就可以取坐位進食,這樣容易引起吞咽反射。食物的形態:應根據吞咽障礙的程度及階段,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來選擇,細爛食物最容易吞咽,固體食物最難吞咽,糊狀食物不易誤吸,液體食物易誤吸,還要兼顧食物的色、香、味、熱量和溫度。定量攝食:對病人進行攝食訓練時,如果一口量過多,會從口中流出或殘留在咽部導致誤吸;過少則會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約為20ml,患者一般先以3~4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
食物的分配和方法:以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的原則。對舌肌麻痹致攪拌失靈者,可將食團送到患者舌根部,隨之用匙輕壓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將食物咽下。對面癱患者,若食物從患側口角掉出來或潴留在患側頰部,應讓患者用健側手持匙,把食團放于健側舌根部或健側頰部。或讓患者自己托下頜,使口唇合攏,舌稍縮回附著上腭,這樣才能進行咽下運動。
結 果
腦卒中患者通過早期吞咽功能障礙訓練,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也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價值。
討 論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是常見的癥狀之一,其發病率高達50%。吸入吞咽物數量較少時引起刺激性咳嗽(嗆咳),或從鼻腔漏溢;吸入吞咽物數量較多時則阻塞氣道,發生噎嗆,形成窒息,可以立即致死。吞咽障礙不僅影響患者水及營養攝入,還易引起誤吸,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吸入性肺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質量[2]。因此,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應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改善吞咽功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康復護理成為臨床護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科學及合理的康復訓練,一方面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可防止口腔及咽部肌群廢用性萎縮,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發揮患者的殘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147-03
腦卒中主要是由腦部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引發的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特點的一種疾病,一般情況由腦血管阻塞或者破裂導致[1-2]。老年腦卒中患者經治療后恢復期極易出現功能障礙,而吞咽功能障礙則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3]。臨床認為采用有效的心理護理配合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4]。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腦卒中患者150例給予心理護理配合康復訓練措施進行分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確診收治的150例老年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患者男47例,女28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為(67.63±7.81)歲;其中腦梗死患者56例、腦出血患者19例。觀察組患者男47例,女28例;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為(67.63±7.81)歲;其中腦梗死患者51例、腦出血患者24例。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均>60周歲;患者意識清醒且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伴有可能影響判斷和指標觀測的病理或生理狀況。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疾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制定良好的飲食指南和服用時間,同時注意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配合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1.2.1 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對于疾病的突發通常缺乏良好的心理準備,而腦卒中患者治療后通常會出現遺留功能障礙,給患者的心理情緒造成巨大的沖擊,大對數老年患者身體抵抗力和免疫能力衰退,對自己的治療失去信心,從而拒絕治療。醫護人員應首先和患者及家屬進行認真的交流溝通,注意傾聽其內心的疑慮和想法,及時安撫患者的緊張、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僅如此,醫護人員應多向患者介紹腦卒中疾病及其遺留功能障礙的相關知識,告知治療的必要性以及該院治療該病的成功案例,增強患者的信心,使其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配合治療。此外,醫護人員也應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輕松的進食環境,能夠有效避免患者注意力分散,保持心情愉快。進食后,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詢問其吞咽情況,同情患者的處境并給予細致的關心,給患者家一般的溫暖。部分老年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沒有家人照顧,醫護人員應向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多與患者聊天,排解老年患者內心的孤獨,增強護患信任。
1.2.2 康復訓練 (1)直接訓練:首先與患者進行溝通,幫助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和流程,以獲得患者配合。將患者口腔內唾液洗凈,采用醫院消毒中心工業的冰凍棉簽擦舌腭弓和咽腭弓,刺激咽反射,再使用飯勺1/4勺逐漸增加為1勺的喂患者冷酸奶。2次/d,30 min/次。(2)間接訓練:①舌部運動:指導患者舌做前伸、后縮、上抬、抵后硬腭、左右運動以及在口唇環繞等訓練,反復動作5~10次,3次/d;②口唇及面頰部肌訓練:指導患者做微笑、張口鼓腮、吹肥皂泡、閉唇等動作,5~10 s/次,3次/d;③呼吸訓練:指導患者作縮口呼吸、腹式呼吸及生門閉鎖等訓練,還要使患者多進行有意識的咳嗽訓練;④空吞咽訓練:叮囑患者每日三餐前及睡覺前進行訓練,6~8次/d。
1.2.3 飲食護理 確保患者取半臥位進行進食,頸部前屈、頭偏向健側,由醫護人員在健側幫助患者進食。對于具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應給予蛋羹狀、糊狀、蛋糕泡牛奶、饅頭泡菜湯以及豆腐腦等食物,切記食用干硬、易黏在黏膜上或者難咀嚼的食物,易導致患者出現窒息。指導患者吞咽后咳嗽并飲少量水,一般在1~2 mL,能夠有效促進吞咽發射,從而清潔口腔。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改善情況進行判定(1)治愈:患者經心理護理配合康復訓練后,吞咽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可自主進食,未出現嗆水、嗆食等現象;(2)有效:患者的吞咽功能較護理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可自主進行流質或者半流質食物,極少出現嗆水、嗆食的現象;(3)無效:患者的吞咽功能較護理前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不能自主進食,且頻繁出現嗆水、嗆食現象。總有效=治愈+有效[5-6]。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P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有效率為98.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總體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對比(x±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急癥,多見于老年人[7]。大量研究資料表明,老年腦卒中患者治療恢復期易出現各種遺留功能障礙,如吞咽功能障礙及偏身肢體功能障礙等,目前吞咽功能障礙已逐漸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危險因素[8-9]。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是指吞咽時啟動困難,口咽部肌肉無力從而引發食物推進障礙、與吞咽有關的肌肉運動協調性和咽反射延遲降低等[10]。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特殊性,自身抵抗力和免疫能力較低,代謝水平存在缺陷,在吞咽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脫水、營養不良等相關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窒息、肺炎等,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11-12]。臨床認為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恢復期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能夠極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13]。臨床認為心理障礙是引發老年腦卒中患者不能恢復的主要原因,通過給予心理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增強對疾病的認識,有利于患者調整積極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直接康復訓練、舌部運動、口唇及面頰部肌訓練、呼吸訓練及空吞咽訓練等能夠增加患者進食動力,放松咽部收縮肌,減少進食阻力,良好的促進吞咽功能進步[14-15]。
篇3
目的 探討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采用康復訓練后對吞咽功能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擇284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組采用特定的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第28天吞咽障礙分級比較顯示,康復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優于常規組。結論 對腦梗死吞咽困難患者予以康復治療后,可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梗死 吞咽困難 康復訓練
吞咽困難是腦梗死的重要并發癥,其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及脫水等可顯著影響卒中患者的康復,增加腦卒中死亡率、致殘率。因此,對患者的早期干預治療十分重要。為探討腦卒中吞咽困難的治療方法,我們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進行了以吞咽功能訓練為主的早期康復訓練,并與常規治療進行隨機對照研究,以了解康復訓練對吞咽功能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在南充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其中男性134例,女性150例,年齡在42~82歲,平均63.5±7.18歲。病例入選標準:(1)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證實或MRI。(2)均為首次發病,且在發病后24小時內入院。(3)無嚴重意識障礙、無感覺性失語,能配合康復護理。284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14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訓練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基本相同的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康復組在入院后即開始系統的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1.2.1 吞咽功能訓練 (1)吸吮訓練:病人示指戴上膠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動作。(2)喉抬高訓練:病人把手指置于訓練者的甲狀軟骨的上緣。在訓練者吞咽時,感覺它的向上運動,然后讓病人照鏡子將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狀軟骨上模仿動作,當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導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使這兩個動作協調一致,產生吞咽動作。(3)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顎、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吞咽動作。(4)吞運動訓練;讓患者將舌伸出,然后做左右運動擺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轉舔上唇,最后舌向上按壓硬腭,如患者舌不能運動,用壓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紗布將舌纏裹輕輕的進行上下左右口外被運動。
1.2.2 攝食訓練 取利于進食的,常用的有半臥位(軀干上抬30度,頭部前屈)和坐位。把握好一口量,一般從3~4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5~20ml,給予充分的咀嚼和吞咽時間,使食物全部咽下。根據患者的情況,食物從流質、半流質、逐步過渡到普食。強化意念運動訓練,引導患者再識記攝食、咀嚼、吞咽一系列吞咽動作,促進運動傳導通路的重建。
1.2.3 心理康復 心理康復與神經功能康復密切相關,在腦血管疾病的康復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有:(1)醫務人員多深入病房,多問候,熱情與家屬交談,及時發現問題。(2)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向病人及家屬耐心說明當前病情及應主動配合的事項。(3)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復期,要及時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病人對醫務人員的信賴感。
1.2.4 飲食管理 限制鹽攝入。食物宜清談,少油膩。吞咽功能Ⅰ~Ⅲ級者可給普通飲食可給流質飲食或要素飲食。要素飲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種要素成分,無需消化液的消化可供應高熱量及高氨基酸。適當進食水果,預防便秘。注意觀察大便的顏色、性狀,治療消化道出血。
1.3 評價方法 吞咽障礙評定:所有病人在入院第1天,第28天進行吞咽障礙分級。評判標準參照洼田飲水試驗[2]:讓患者按習慣喝下30ml溫水,根據飲水結果進行分級。Ⅰ級:能不嗆地一次喝下30ml溫水。Ⅱ級:分兩次飲下,能不嗆地飲下。Ⅲ級:能一次飲下,但有嗆咳。Ⅳ級:分兩次以上飲下,有嗆咳。Ⅴ級:屢屢嗆咳,難以全部咽下。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兩組患者第28天吞咽障礙分級的比較,結果顯示雙側檢驗P=0.034
表1 兩組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效果比較(略)
3 討論
吞咽困難是急性腦梗死后常見的并發癥,有報道57%~73%的卒中患者發生吞咽困難[3]。目前正常吞咽的神經解剖機制已比較清楚,整個吞咽過程受大腦皮層、皮質延髓束、腦干神經核、第Ⅴ、Ⅶ、Ⅸ、Ⅹ、Ⅺ、Ⅻ對顱神經及Ⅰ、Ⅱ、Ⅲ對脊神經控制,需要口腔、咽部、食管的協調作用完成。正常吞咽過程分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它們分別為隨意運動、反射運動和蠕動運動。腦梗死后吞咽困難常發生在口腔期和咽喉期,主要由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引起。了解受損部位和臨床癥狀,有助于確定患者進食的措施,制定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案。一直以來,在腦卒中殘損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癱的運動康復,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礙問題未得到足夠重視,目前多數學者主張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應早其評估和早期治療。有研究[5]表明,腦卒中后恢復速率在病后3個月內,特別是最初4周內最快。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對減輕殘疾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我們應及早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通過舌肌及吞咽肌群的運動訓練,協調舌肌及吞咽肌群的運動,可以改善吞咽困難癥狀。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對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進行仔細評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采取專業人員與病人面對面的形式,向病人說明家屬掌握康復訓練方法,如食團配制、進食方法以及防止誤吸入氣管的措施。同時注意病人及家屬的思想工作,以最大地耐心幫助病人減輕悲觀失望、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影響,使病人樹立信心。我們的研究顯示,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的病人,通過進行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和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
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的康復是一系列整體治療模式,包括吞咽功能的評價、吞咽肌群的訓練、正確的姿勢、進食種類和時間、物理治療、心理康復等。早期康復訓練對于促進其功能恢復,縮短治療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宿英英.神經系統急危重癥監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48~550.
[3] Han TR,Paik NJ,Park J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82:677~682.
篇4
吞咽困難是一種吞咽液體或食物過程中的異常,腦卒中是最常見的原因。據報道,腦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識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難[1]。腦卒中致吞咽困難,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可引起誤吸性肺炎、窒息、營養不良、脫水等,嚴重影響患者愈后,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殘率。對吞咽困難患者進行早期正確的臨床評估,實施多學科協作,個體化診治與護理,能更好地促進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48例。入選標準:①首次發病,發病時間<24 h;②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2];③經過頭顱CT或MRI確診;④無口腔及咽喉占位病變,且能配合康復訓練者。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或嚴重癡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難后遺癥;③存在嚴重肝、腎、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0~90歲,平均73.5歲。本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飲水試驗,確定為輕、中、重度吞咽困難(III、IV、V)級,吞咽困難診斷標準:5 s內能順利地一次咽下30 mL溫水為I級;5 ~10 s內分兩次以上不嗆地咽下為II級;5~10 s內能一次咽下但有嗆咳為III級(輕度吞咽困難);5 ~10 s內分兩次以上咽下有嗆咳為IV級(中度吞咽困難);屢屢嗆咳,10 s全量咽下困難為V級(重度吞咽困難)。
1.2 吞咽困難的臨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內完成: 首先是對患者進行進食狀態的評價,包括患者一般狀態即患者平靜時,口腔內食物的遺留情況,非自主咽下次數以及有無平靜下發生嗆咳。吞咽運動的檢查,包括牙齒的切割、咀嚼,口部開合,口唇閉鎖,舌部運動情況,有無流涎及下咽動作后口內遺留情況。進食的觀察,包括食物的類型,進食時有無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動作的次數,口內遺留及嗆咳的次數。本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難給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難31例,輕度吞咽困難12例。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在第1周內每天進行吞咽功能的監測,明確與判斷是否快速恢復。包括觀察口腔衛生狀況,觀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況,飲水試驗測試。
2 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與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腦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種并發癥,包括言語不清、肢體活動功能受限,溝通困難等等,同時伴有吞咽困難,造成對進食產生恐懼感,感到康復無望,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甚至拒絕進食,拒絕配合康復訓練。此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調整患者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不穩定情緒,樹立治療信心。在進行康復訓練時,盡量滿足患者心理需求,讓最親近的人陪護和協助,護理人員加強巡視,注意護患溝通,通過細致地觀察與判斷,在進食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語言指導,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之中,早日康復。
2.2 基礎訓練
2.2.1 發音訓練:讓患者發“啊”“呀”“我”等字,利用單音字進行訓練,通過張閉口動作,使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每日3次,每次選擇餐后1~2 h進行,教會家屬共同配合,通過訓練,逐漸恢復患者語言肌群力量與運動協調性。
2.2.2 舌肌、面頰肌運動訓練:囑患者輕張口后閉上,作鼓腮、屏氣動作,然后張口,做舌的伸縮運動,將舌盡力外伸,并開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軟硬腭部,然后將舌縮回,閉口作上下牙齒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動,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進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勞為度。若患者舌不能運動,護士用壓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紗布將舌纏裹輕輕地協助患者進行口外被動活動。有活動義齒患者,餐后及時取出,避免誤吞。
2.2.3 吞咽動作訓練:協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嗆咳不明顯時逐漸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訓練,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塊浸濕的棉簽輕輕觸及患者軟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動作,通過寒冷刺激能有效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可使之易于誘發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進行,2周為1療程,本組均取得滿意效果。
2.2.4 簡易康復操:采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吞咽困難研究所所長Reza.Shaker教授介紹的一種康復訓練方法。具體步驟為指導患者每日三餐前平臥在床,抬頭將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腳尖,根據個人情況掌握運動速度,堅持1 min,放松1 min,重復30次,經過堅持訓練,90%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有明顯改善。
2.3 攝食訓練
2.3.1 判斷患者意識狀態清醒,能產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攝食訓練。首先是的選擇,為了避免誤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頭15~30 °仰臥,頸部稍前傾,若為偏癱患者,將患側肩背部墊高,使患者處于舒適功能位。與營養師一起討論食物黏稠度,確保食物黏性適當,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滯留,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選擇食物由黏性的半流開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態食物,然后為易咀嚼的固體食物,最后為流質,應循序漸進,根據患者進食能力改善進行指導。掌握一口量喂食,從2~5 mL開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調整進食速度,一般每餐進食控制在40 min左右為宜,易于患者攝食、咀嚼與吞咽。并且在訓練后30 min內進行拍背排痰,避免訓練時誤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攝食情況、進食是否嗆咳、進食時所需時間、進食量等。教會患者正確處理滯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進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飲少許水;側方吞咽法,去除滯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點頭樣吞咽法等等。經過訓練,患者均能掌握要領。x
【關鍵詞】 吞咽困難 康復訓練 護理
吞咽困難是一種吞咽液體或食物過程中的異常,腦卒中是最常見的原因。據報道,腦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識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難[1]。腦卒中致吞咽困難,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可引起誤吸性肺炎、窒息、營養不良、脫水等,嚴重影響患者愈后,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殘率。對吞咽困難患者進行早期正確的臨床評估,實施多學科協作,個體化診治與護理,能更好地促進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48例。入選標準:①首次發病,發病時間<24 h;②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2];③經過頭顱CT或MRI確診;④無口腔及咽喉占位病變,且能配合康復訓練者。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或嚴重癡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難后遺癥;③存在嚴重肝、腎、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0~90歲,平均73.5歲。本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飲水試驗,確定為輕、中、重度吞咽困難(III、IV、V)級,吞咽困難診斷標準:5 s內能順利地一次咽下30 mL溫水為I級;5 ~10 s內分兩次以上不嗆地咽下為II級;5~10 s內能一次咽下但有嗆咳為III級(輕度吞咽困難);5 ~10 s內分兩次以上咽下有嗆咳為IV級(中度吞咽困難);屢屢嗆咳,10 s全量咽下困難為V級(重度吞咽困難)。
1.2 吞咽困難的臨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內完成: 首先是對患者進行進食狀態的評價,包括患者一般狀態即患者平靜時,口腔內食物的遺留情況,非自主咽下次數以及有無平靜下發生嗆咳。吞咽運動的檢查,包括牙齒的切割、咀嚼,口部開合,口唇閉鎖,舌部運動情況,有無流涎及下咽動作后口內遺留情況。進食的觀察,包括食物的類型,進食時有無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動作的次數,口內遺留及嗆咳的次數。本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難給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難31例,輕度吞咽困難12例。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在第1周內每天進行吞咽功能的監測,明確與判斷是否快速恢復。包括觀察口腔衛生狀況,觀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況,飲水試驗測試。
2 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與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腦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種并發癥,包括言語不清、肢體活動功能受限,溝通困難等等,同時伴有吞咽困難,造成對進食產生恐懼感,感到康復無望,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甚至拒絕進食,拒絕配合康復訓練。此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調整患者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不穩定情緒,樹立治療信心。在進行康復訓練時,盡量滿足患者心理需求,讓最親近的人陪護和協助,護理人員加強巡視,注意護患溝通,通過細致地觀察與判斷,在進食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語言指導,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之中,早日康復。
2.2 基礎訓練
2.2.1 發音訓練:讓患者發“啊”“呀”“我”等字,利用單音字進行訓練,通過張閉口動作,使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每日3次,每次選擇餐后1~2 h進行,教會家屬共同配合,通過訓練,逐漸恢復患者語言肌群力量與運動協調性。
2.2.2 舌肌、面頰肌運動訓練:囑患者輕張口后閉上,作鼓腮、屏氣動作,然后張口,做舌的伸縮運動,將舌盡力外伸,并開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軟硬腭部,然后將舌縮回,閉口作上下牙齒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動,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進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勞為度。若患者舌不能運動,護士用壓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紗布將舌纏裹輕輕地協助患者進行口外被動活動。有活動義齒患者,餐后及時取出,避免誤吞。
2.2.3 吞咽動作訓練:協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嗆咳不明顯時逐漸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訓練,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塊浸濕的棉簽輕輕觸及患者軟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動作,通過寒冷刺激能有效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可使之易于誘發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進行,2周為1療程,本組均取得滿意效果。
2.2.4 簡易康復操:采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吞咽困難研究所所長Reza.Shaker教授介紹的一種康復訓練方法。具體步驟為指導患者每日三餐前平臥在床,抬頭將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腳尖,根據個人情況掌握運動速度,堅持1 min,放松1 min,重復30次,經過堅持訓練,90%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有明顯改善。
2.3 攝食訓練
2.3.1 判斷患者意識狀態清醒,能產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攝食訓練。首先是的選擇,為了避免誤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頭15~30 °仰臥,頸部稍前傾,若為偏癱患者,將患側肩背部墊高,使患者處于舒適功能位。與營養師一起討論食物黏稠度,確保食物黏性適當,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滯留,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選擇食物由黏性的半流開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態食物,然后為易咀嚼的固體食物,最后為流質,應循序漸進,根據患者進食能力改善進行指導。掌握一口量喂食,從2~5 mL開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調整進食速度,一般每餐進食控制在40 min左右為宜,易于患者攝食、咀嚼與吞咽。并且在訓練后30 min內進行拍背排痰,避免訓練時誤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攝食情況、進食是否嗆咳、進食時所需時間、進食量等。教會患者正確處理滯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進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飲少許水;側方吞咽法,去除滯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點頭樣吞咽法等等。經過訓練,患者均能掌握要領。
2.4 評價
本組患者經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并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后,進行療效評價[4]。5例留置鼻胃管患者,分別于第3~第7天拔出胃管,未再留置。本組患者選用吞咽標準評價對吞咽功能進行評估,評價標準參照洼田吞咽能力評定法,共分6級,其中吞咽能力提高達IV級7例,V級32例,VI級9例。患者經對癥治療與康復訓練及精心護理后,均取得滿意療效,平均住院日22 d,出院前健康教育評價結果優良40例,中等8例。出院后繼續進行吞咽功能訓練。
3 討論
吞咽困難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及時發現,正確評估,有針對性地進行吞咽功能訓練,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最大程度地提高吞咽能力,對減輕殘疾和恢復病情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盡早進行康復訓練,至關重要。首先重視基礎練習,由于基礎練習不使用食物,誤咽、窒息等危險比較小,所以不僅適用于輕度患者,還適用于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經評估,在入院后48 h后即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利用發音訓練與舌肌等面頰肌運動訓練,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促進口部肌肉協調性,使患者逐步建立與恢復吞咽意識。患者意識清醒,能產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才可采取直接攝食訓練。護士在訓練患者吞咽及喂食過程中應注意,患者是否能保持正常頭位,并對家屬與陪護進行正確的指導,采取對應的保護性措施,避免外傷與嗆咳發生。對于咳嗽、痰多、喘息的患者,喂食前一般先做好清潔排痰工作,包括拍背、鼓勵咳嗽咳痰,必要時吸痰,以免進食過程中發生誤吸。攝食后,不宜立即進行拍背和刺激咽部的動作,如口腔護理、口腔檢查等,以免引起惡心而誤吸。不能由口進食給予鼻飼進食同時,應重視并及時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促使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復。留置鼻胃管期間,注重口腔護理,保證牙菌斑及時去除,避免病原菌在口腔內繁殖,降低誤吸性肺炎發生。本組5例鼻飼患者無一例發生誤吸等并發癥。總之,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應建立在患者意識清醒,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在神經病學家、耳鼻喉科醫生、胃腸科醫生、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等共同配合下[5],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計劃,持之以恒,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識別和管理指南[J].中國卒中雜志,2007,2(3):242.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39(6):379.
[3] 高振麗,張珂,孫菲.咽部冷刺激治療腦卒中吞咽困難的臨床觀察[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1):40-41.
篇5
方法 136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每日常規藥物治療,配合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治療組常規藥物治療下,針刺治療。20 d后評價治療效果。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6%,對照組總有效率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 針刺配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療效顯著。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障礙;針刺;吞咽功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4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5-0012-01
腦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礙是常見合并癥,發生率高達30%~45%,若不及時處理,會造成機體營養狀況差,影響患者康復,還會因進食不當引發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6年12月~2009年1月筆者采用針刺配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吞咽障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6年12月~2009年1月我院腦外科及神經內科收治的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患者136例,并經CT或MRI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均能配合治療。其中男76例,女60例,年齡38~84歲,平均57.6歲,病程3 d~6個月,腦梗死87例,腦出血49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既往病史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編委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的診斷標準[1\]。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常規藥物治療下,針刺治療,臨床取穴:廉泉、人迎、金津、玉液、風池、風府。選用0.35 mm×50 mm針灸針,廉泉穴針刺時,向舌根方向直刺1.5~2.0寸;人迎穴針刺時,避開頸總動脈,向同側喉結邊緣針刺0.5寸;金津、玉液點刺;其他穴位常規處理。留針30 min,期間可行針2~3次,每日針刺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日做完針刺治療后,配合吞咽功能康復訓練[2\],每日2次,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1.2.2 對照組 同治療組每日常規藥物治療,配合吞咽功能康復訓練,20 d后進行療效評定。
1.3 療效標準 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為評定標準。患者兩三口喝下一茶匙水,如無問題,以藥杯盛30 ml溫水遞給坐著的患者,讓其像平常一樣喝下。Ⅰ級:可1次喝完,無噎嗆;Ⅱ級:分2次以上喝完,無噎嗆;Ⅲ級:能1次喝完,但有噎嗆;Ⅳ級:分2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嗆;Ⅴ級:常常嗆住,難以喝完。正常:Ⅰ級,5 s內;可疑:Ⅱ級,5 s以上或Ⅱ級;異常:Ⅲ、Ⅳ、Ⅴ級。治愈: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評定Ⅰ級;有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Ⅱ級;無效: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試驗評定Ⅲ級以上。
2 結果
治療組治愈47例,好轉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6%;對照組治愈30例,好轉2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7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所致吞咽障礙主要是由于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產生的真性延髓麻痹和雙側大腦皮質或皮質腦干束損害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臨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為常見,屬祖國傳統醫學“中風”、“喑痱”和“喉痹”等病證范疇。進行針刺治療時,采用的穴位風府、風池、廉泉、金津、玉液、人迎等穴均在舌咽神經、舌下神經、喉返神經、迷走神經感覺纖維支配區內,針刺產生的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到達上運動神經元,有利于吞咽功能反射弧的修復和重建。廉泉,為任脈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指出廉泉治“舌下腫難言,…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穴,《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邪客于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干煩。”風府是督脈穴位,腦為髓之海,有醒腦調神之功。任督共調,諸穴配伍醒腦開竅,通利咽喉。在針刺的基礎上配合系統的吞咽康復訓練,冰刺激、舌肌訓練、口面部肌肉訓練、攝食訓練等都是通過不斷的向中樞輸入刺激信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修復能力,同時防止咽部肌肉廢用性萎縮。實踐證明[4\],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后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康復訓練治療吞咽功能障礙。腦卒中是突發疾病,患者常伴有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障礙,所以配合早期心理康復[5\],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通過傳統醫學針刺和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極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了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編委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紀樹榮,運動療法技術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466-469.
\[3\]大西幸子,孫啟良.攝食-吞咽障礙康復實用技術\[M\].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35.
\[4\]宋書群,籍玉紅,韓會卿. 針刺聯合吞咽訓練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8,30(11):1189-1190.
篇6
【摘要】目的:探討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和針灸法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導致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訓練的同時進行針灸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效果。結果: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20例,無效23例,有效率55.77%;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6例,有效率88%。兩組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X2= 25.70,P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治療;急性腦梗死;吞咽困難
發生障礙是急性腦梗死的患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選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困難的患者,對部分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聯合進行針灸治療,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的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39歲;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2例。兩組患者在數量、性別比例等臨床資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早期康復訓練,患者取45度仰臥位,選用小勺從少量食物給與逐漸更加,并指導患者進行重復吞咽和用力吞咽以及交互吞咽,注意治療環境的安靜,以免使患者精力不集中造成嗆咳;用冰冷的棉棒沾一點水來刺激患者的舌根、軟腭等部,指導患者做空咽練習[2];加強面部肌肉群的康復訓練;進行發生鍛煉,通過進行單音字的聯系粗間患者聲門閉鎖功能。
1.2.2 觀察組
給予早期康復訓練的同時進行針灸聯合治療。選取患者的地倉、天突、人迎、下關等穴位進行針灸以局部出現酸脹針感為宜,使用平補平瀉法施針,每天一次,每次半個小時。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方卡檢驗,以P
1.4 療效評定標準[3]
顯效:患者的吞咽障礙得到明顯的改善,進行飲水試驗被評定為Ⅱ級。
有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有所改善,進行飲水試驗由原來的Ⅳ級或者Ⅴ級進步到治療后的Ⅲ級。
無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沒有改善,進行飲水試驗被評定為Ⅲ級以上級別。
有效率:(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 結果
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20例,無效23例,有效率55.77%;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6例,有效率88%。兩組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X2=25.70 ,P
3 討論
現代的康復理論認為,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功能是具有一定的重塑性,當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細胞沒有完全受到損壞前,其神經細胞的樹突、突觸和軸突均可以再生。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在發生著中風后產生的吞咽障礙屬于“喉痹”,中醫對于“喉痹”的治療主要應用“病在咽,變在腦”的治療方法,本文針灸施針的天突、人迎等穴位具有通腦醒神的功效,可以通過中醫針灸治療,使患者的腦組織血流量顯著增加,促進腦循環的建立,加快細胞的自我代償恢復[4]。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聯合進行針灸治療。兩種方法兩種治療方法的結合應用,互相配合,各有特點,可以共同促進患者中樞系統的恢復,使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復,本文中觀察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可以使患者的整個治療吞咽障礙的時間明顯縮短,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出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吞咽困難應在早期進行綜合的康復訓練,并重視中醫治療方法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幼玲,黃治飛,蔡偉,朱雙根,穆燕芳,不同干預措施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吞咽障礙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1,32(4):417―419
[2] 李華,王玉龍,鄒碧花,龍建軍,吞咽訓練輔助針灸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08,19(9):31―33
[3] 徐文華,急性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2):98―99
篇7
關鍵詞:針刺 康復訓練 腦卒中 吞咽障礙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3-0039-01
腦卒中是危害我國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腦卒中患者中,接近半數出現吞咽障礙,常發生誤吸、肺炎甚至猝死。對于該并發癥的治療,國外主要采用康復訓練方法,而我國則主要采用中醫治療方法,由于吞咽障礙患者往往無法經口服用中藥,因此主要采用針刺療法。從既往臨床資料上看,針刺療法及康復訓練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次研究以54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和比較了不同醫療干預的療效,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指導依據,收到了理想的成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科于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4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齡45~87歲(平均73.5歲),病程3-8周,均具有吞咽困難的臨床表現并經影像學確診,患者具有較好的依從性,能配合完成治療。將54例患者隨機分為例數相等的兩組,對照組給予吞咽訓練治療,觀察組給予吞咽訓練與針刺聯合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組間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吞咽訓練。采用手法刺激、溫度刺激等方法,訓練軟腭等吞咽器官的運動,同時進行呼吸訓練、吞咽技巧訓練及進食訓練。具體操作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定,進食訓練中,令患者取正坐位,頸轉向患側,頭稍前傾,遵循由流食到固體、由少到多的訓練原則。
1.2.2 針刺方法。按經驗取穴。風池(雙)、百勞(雙)、夾廉泉(雙)、廉泉、玉液、金津。得氣后以重手法提插捻轉4—5 次后出針,不留針。每日1次,每周6 次。
1.3 療效評價。分別于治療前、治療開始14天后或出院前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
1.3.1 吞咽功能。飲水試驗,患者取坐位飲30ml 溫水,記錄飲水狀況及時間。
1.3.2 臨床療效。①治愈: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癥狀消失,飲水試驗正常;②好轉:偶有吞咽困難或飲水嗆咳,飲水試驗降低2 分;③無效:經治療14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無明顯改善,飲水試驗降低不足2 分。
1.4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全部數據統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數據組間比較采用chi-square檢驗法,計量數據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設定為P
2 結果
2.1 吞咽功能評定。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及對照組治療前飲水試驗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觀察組吞咽功能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如表1。
2.2 臨床療效評定結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30%(26/2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37%(19/27),經統計學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
3 討論
國外廣泛應用的吞咽訓練是根據神經發育原理設計的。由于國內開展吞咽訓練較晚,覆蓋率尚不夠廣泛,因此文獻報道較少。但既往資料顯示[1-2],吞咽訓練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中的有效率達到70%以上,本次研究結果與此基本一致。
吞咽訓練中各分項具有不同的意義,其中溫度刺激可易化吞咽反射,從而減少誤吞誤吸的發生;手法刺激可加強咽下肌群的靈活性,引起吞咽反射的快速應答;呼吸訓練可清除咽部異物,有助于排痰,從而減少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由于吞咽困難患者,其吞咽反射不易誘發,因此每次進食一口量不可過少,而過多的一口量又可能引起誤吞、溢出等問題,因此我們控制每口進食量在4-5ml左右。
中醫認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病機為本虛標實,本為肝腎不足,血氣虛弱,標為痰淤郁結,阻滯經絡。但湯劑受限于病人的受損吞咽功能,往往不能發揮足夠的作用,因此中醫治療以針刺為主。
對于慢性吞咽功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單純吞咽訓練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目前關于吞咽訓練與針刺治療聯合干預的療效報道尚屬稀少。本次研究顯示,聯合應用兩者的患者無論病程長短,均顯示較快生效,其中5例患者吞咽障礙已經超過6個月,但經過14天的治療后均顯示好轉。而聯合干預組的整體有效率達到了92.59%,且見效較單一療法更快。對于腦卒中病情嚴重,存在認知障礙的患者,不易配合完成吞咽訓練,而部分合并嚴重冠心病、高血壓的腦卒中患者禁忌進行吞咽訓練,因此針刺治療可彌補上述缺陷。
總之,針刺聯合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治療,療效顯著優于康復訓練單一療法,且見效更快,應用范圍更廣泛,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Govan L,Weir CJ,Langhorne P,et anized Inpatient (Stroke Unit) Care for Stroke[J].Stroke,2008,39(5):2402-2403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92
我科近年來加強了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及護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2007年2月~2008年8月,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住院患者42例,其中腦梗死29例,腦出血9例,混合型卒中4例。
判斷標準: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判斷吞咽障礙的嚴重程序。具體方法是:患者端坐,按照自己的飲水習慣飲溫水30ml,觀察所需時間及嗆咳等情況。1級:能順利1次咽下;2級:分2次以上咽下但無嗆咳或時間延長至5秒以上;3級: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4級: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5級:頻繁嗆咳,咽下困難。
康復訓練方法: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治療,30分鐘/次,1次/日,5次/周,共進行4周。訓練方法包括直接、間接方法。
直接方法包括:①有食吞咽時調整,對于吞咽啟動延遲,食團誤吸氣管者,采用屈頸頭前傾。對于患側食團滯留,可使頭轉向吞咽功能差的一側時屈頸以提高聲門閉合功能。②特殊吞咽手法。聲門上吞咽:對于有誤吸者,在吞咽前及吞咽時關閉聲門,可改善喉閉合,以保護氣道。
間接方法包括:①舌運動訓練:對口腔滯留患者進行舌運動訓練。做舌的主動水平后縮,側方運動,抬高舌背,卷舌運動;用壓舌板給予阻力,使舌的主動水平后縮,側方運動。②增強吞咽反射能力的訓練:對吞咽反射弱,口咽腔滯留者進行,方法有用冰塊刺激上腭基部;舌控制法:將舌放置在中切牙間進行吞咽;空吞咽訓練:吸氣時閉口,呼氣時開口伸舌呈爆破狀;增加咽刺激,增加食物黏度、酸度,增加視覺刺激。③咽喉運動訓練:對咽部食團滯留多或誤吸者進行,方法包括囑患者反復發聲門閉塞音或努力發元音“a”5次。④空吞咽訓練:在每次吞咽訓練結束前均應做空吞咽動作數次。使患者從上述功能基礎訓練過渡到復雜吞咽模式。
結 果
42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29例治愈,11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5.2%。
護理措施
吞咽訓練前制訂詳細的護理康復計劃,可以有效保證訓練的實施,減輕患者恐懼感,配合康復訓練工作的進行。①康復前首先對吞咽障礙程度進行評估,按不同程度制訂不同的訓練計劃。②鼓勵患者自己進食,腦卒中發病急,致殘率高,日常伴有多種障礙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礙時,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響,易出現煩躁,易怒和抑郁情緒,甚至拒食等。所以心理護理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目前多主張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康復訓練與護理應盡可能早期進行,一般在發病10 天后開始,系統地進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吞咽障礙具有良好的療效,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腦卒中預防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見的難治性疾病,祖國醫學將其列為“風、癆、臌、膈”四大疑難病之首,存在著明顯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現象。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病人達200萬。發病率高達120/10萬。現幸存卒中病人700萬,其中450萬病人不同程度喪失勞動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殘率高達75%。我國每年卒中病人死亡120萬。已得過腦卒中的患者,還易再復發,每復發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復發。
腦卒中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家庭及社會負擔沉重。因此,充分認識腦卒中的嚴重性,提高腦卒中的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當務之急。
預防和控制腦卒中發病因素,卒中是可以預防的。
知道卒中的嚴重性,早期預防和治療卒中就顯得特別重要,了解卒中的危險因素,并給予一定的干預和治療,可以預防和減少卒中的發生,減少致殘率和死亡率。
卒中的危險因素有:①高血壓病,無論是出血性卒中還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壓是最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降壓藥、低鹽飲食等將血壓逐漸降至140/90mmHg以下。②糖尿病,通過控制飲食、降糖藥,將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圍。③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顫動引起栓子脫落造成腦栓塞。④血脂代謝紊亂,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動脈硬化脂蛋白。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卒中分類的一個類型,也可以是腦梗死的先兆或前驅癥狀,應及時治療。⑥吸煙與酗酒。⑦血液流變學紊亂,特別是全血黏度增加時腦血流量下降,其中紅細胞比積增高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⑧肥胖,肥胖與超重均為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與出血性卒中無關。⑨年齡和性別,年齡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粥樣硬化程度隨年齡增高而增加。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卒中發病率亦有增加,但筆者發現青中年卒中發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視。一般來說女性卒中發病率低于男性。
腦卒中是高血壓的重要合并癥之一,超過60%的腦卒中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研究發現,腦卒中的年復發率高達3%~5%,且與動脈血壓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關關系。另一方面,積極的降壓治療可明顯減低腦卒中復發的危險性。循證醫學證據表明,經降壓治療將腦卒中患者的血壓控制到滿意水平后,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有可能降低至與無腦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為此,新指南主張將既往有腦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壓降低至140/90mmHg以下甚至更低。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c)-109-01
腦卒中是引起假性球麻痹最常見的原因。由于假性球麻痹可導致患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因此,對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難患者進行正規的早期康復訓練,可防止呼吸道并發癥,縮短恢復時間,減少病殘率,促使吞咽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復或代償[1]。本文總結了我科對收治的48例腦卒中導致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體會。
1 一般資料
1.1 研究對象
腦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45~79歲,平均64.5歲;腦梗死37例,腦出血11例,左側偏癱16例,右側偏癱32例。
1.2 判斷標準
假性球有無,臨床上常常依據軟腭反射的有無來判斷。吞咽困難:輕者進食流質飲食出現嗆咳,重者出現吞咽困難。構音障礙:自身說話色彩消失,鼻音重,發音困難,尤以單個發音障礙如“老”、“李”不分,或同一句話不斷重復。神經科檢查:咽反射存在,軟腭反射消失,下頜反射亢進,吸吮反射陽性,無舌肌萎縮。
2 方法
2.1康復訓練
包括:①發音訓練。先囑患者發“a”音,再發“v”或“f”音,然后發“wu”音;發音訓練一般在晨間護理后及午睡起床后進行,一組音符連續訓練5~10次,每次每個音符連續發音5個,通過張閉口動作促進口唇肌肉運動。②舌部運動。指導患者將舌向前伸出,做左右擺向運動,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轉舔上唇,最后用舌向上按壓硬腭,反復進行,每天3次。若患者不能自主進行舌運動時,護士可用壓舌板或勺在舌部按摩,或囑其將舌伸出,用紗布輕輕拉舌進行上下左右的被動運動。 ③下頜運動。做吸吮及張口閉口、鼓腮吐氣動作,以鍛煉頰部肌肉和口輪匝肌。④閉鎖聲門練習。囑患者雙手壓在桌子或墻壁上,然后大聲發“啊”音,這是隨意地閉合聲帶,可有效防止誤吸。⑤喉抬高訓練。患者把手指置于訓練者的甲狀軟骨上緣,做吞咽動作時,感覺甲狀軟骨的向上運動,然后讓患者手指置于自己甲狀軟骨上,模仿上述動作做吞咽動作20次。⑥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訓練。用冰凍好的棉棒長時間輕觸刺激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每天上下午各進行15~20 min,使觸發吞咽反射的區域變得更敏感,有效強化吞咽反射,患者吸吮和喉抬高動作協調后即可產生吞咽動作。
2.2進食原則
包括:①進食。能坐起的患者取軀干垂直頭正中位,頸輕度向前屈曲,使氣道得到最大保護,不能坐起的患者采用30°仰臥位頭部前屈。②食物選擇。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最好先選用半流質或糊狀食物,如菜泥、果凍、雞蛋羹等,這些食物易于在口中控制。③進食后注意事項。為患者提供足夠的進食時間,每次吞咽后囑患者做幾次空吞咽,把食物咽下后再繼續進食,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于吞咽、講話,以免嗆咳,如果誤吸液體,囑患者上身稍前傾,頭稍微低于胸口,以便分泌物引流,如果患者呼吸困難要用吸引器及時把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及時協助患者清潔口腔,可在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
2.3評價方法及標準
治療14 d進行療效評價。①參照洼田飲水試驗[2]評價方法:1級,能順利地1次咽下;2級,分2次以上,能不嗆咽下;3級,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4級,分2次以上咽下,有嗆咳;5級,屢屢嗆咳,咽下困難。②療效標準: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為治愈;吞咽困難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為有效;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為無效。
3 結果
48例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患者,29例治愈,15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1.7%。
4 體會
腦卒中假性球麻痹是由雙側大腦皮層運動區及皮層下結構引起,主要表現為吞咽障礙,言語含糊不清,咽反射存在,舌肌無萎縮,伴有病理性腦干反射和情感障礙如強哭強笑等。腦卒中假性球麻痹,表現吞咽障礙很多,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和營養不良等[3]。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可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促進舌和咀嚼肌的運動,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避免發生誤吸,減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脫水、營養不良等并發癥的發生。
對腦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病人進行系統的吞咽康復訓練,經訓練病后14 d有近90%的患者能夠恢復正常吞咽功能。我們在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時,患者的也十分重要,宜采取放松的坐位或側臥位,否則易發生誤咽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做好心理護理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腦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患者由于同時還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言語不清等癥狀,因此護理人員應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進食環境,多體貼關心患者,盡量為患者著想,耐心、細致地訓練患者,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以利于疾病恢復。
[參考文獻]
[1]崔欣,吳渭虹,歐陽荔莎.腦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3):73-74.
[2]王擁軍,盧德宏,崔麗英,等.現代神經病學進展[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5-209.
篇10
吞咽障礙作為腦卒中后嚴重并發癥之一,由于攝食不當,很容易導致誤吸性肺炎及營養不良,嚴重者因為窒息危及生命,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發生率為40%,目前暫無顯效藥物治療,該病屬于中醫“喉痹”范疇,筆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康復訓練,對30例因腦卒中并發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的住院病人進行治療,同時選擇22例僅予鼻飼者進行對照,觀察其療效。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納入標準 (1)符合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第三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與要點》,全部位CT或MR確診的腦出血,腦梗塞并發吞咽障礙者;(2)發病半年以內符合中醫中經絡者;(3)年齡在79歲以下,15歲以上者;(4)排除全身狀態不佳,患者有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及嚴重癡呆拒絕或無訓練動機及要求者。
1.2一般資料 患者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52例。隨機分為二組,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7歲;首次發病17例,2次發病13例。對照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53~79歲,平均61.8歲。
1.3方法 (1)穴位按摩:治療組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即開始治療,主要選翳風、廉泉、天突三穴,每穴按摩3-5分鐘后,翳風向咽喉方向、廉泉向舌根部方向、天突斜向內下方,沿胸骨柄與氣管前方之間方向,以較大力點按5~10下,以分別出現咽喉麻脹、舌根麻脹及吞咽動作為佳。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2)康復訓練:訓練可分為不用食物,針對功能障礙的間接訓練(基礎訓練);使用食物同時并用、食物形態等補償手段的直接訓練(攝食訓練)。間接訓練如:A.口腔周圍肌肉的運動訓練(口唇閉鎖、下頜開張、舌部運動);B.頸部放松;C.寒冷刺激法;D.構音訓練;E.呼吸訓練;F.咳嗽訓練;G.門德爾松手法;H.吞咽模式訓練等。直接訓練如: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調整,A.食物形態;B.攝食姿勢;C.選用餐具;D.一口量;E.定速;F.吞咽的意識化;G.攝食訓練階段性推進法;H.咽部殘留食塊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點頭吞咽、側方吞咽)。以上訓練方法根據病人病情辨證選用。對照組只行鼻飼治療,兩組患者均用改善腦循環及營養腦細胞藥物。
2 結果
2.1吞咽障礙評估標準 1分:不能經口進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進食,但需靜脈營養;3分:一、二種食物經口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4分:三種食物能經口攝取,不需靜脈營養;5分:除特別難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經口進食;6分:可經口進食,但需臨床觀察指導;7分:有正常攝食吞咽能力。
2.2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對比治療組治療前(2.78±1.19)分,治療后(4.79±1.27)分;對照組治療前(2.69±1.12)分,治療后(2.98±1.33)分。兩組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差異顯著(P<0.01)治療組明顯好于對照組。
3 討論
腦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主要表現在隨意性舌運動開始延遲,與吞咽有關的肌肉運動協調低下,吞咽障礙多發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處,隨意運動),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運動1。其癥在咽、病位在腦,故本文所取三穴,位于頸頂部,直接或間接聯系于腦部及咽喉,按揉、點壓可通腦活絡,利咽開竅。從西醫方面來說,刺激局部穴位對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產生的球麻痹,具有興奮或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復和重建。同時配合吞咽康復訓練,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或抑制異常的反射,從而形成新的傳導通路,以新的方式代償失去的功能,使病人進食時吞咽功能密切配合,同時訓練時選擇有代償作用又安全的,從而可以避免誤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