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產業行業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老產業行業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養老產業行業分析報告

篇1

關鍵詞:老年健康服務業 人力資源 對策

1.研究背景

1.1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已病才就醫”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健康的需求。而健康服務正是把被動的“已病才就醫”模式轉變為主動的“未病先預防”模式的活動,可以間接節約醫療費用,保障個體健康。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5%,而在我國,健康產品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1]當前,我國健康服務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應以多種方式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

1.2 我國老年人口現狀

早在1999年中國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我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目前正面臨著老齡化的挑戰。據民政部印發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萬人,占總人口的14.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占總人口的9.7%),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為14.8%。

1.3 老年健康服務需求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指出,伴隨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也快速上升,2012年我國有確診慢性病患者2.6億,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對醫療服務需求勢必增加。此外老年人對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在身體、心理,社會支持等方面的長期護理需求量也在擴大增加,還有老年人的保健知識匱乏,保健意識淡薄,這些需求都決定了我國要大力發展老年健康服務業,從而改善國民生活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1.4 相關概念界定

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支撐產業。

老年健康服務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相關的服務活動。本文討論的老年健康服務以健康管理和促進為主,主要內容包括醫療保健、健康養老以及健康體檢、咨詢管理等,提供機構主要為基層社區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暫不討論傳統的大型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

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指通過對提供老年健康服務的人力資源的培養和開發,利用有效的激勵機制進行保留激勵,進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務水平。

2.老年健康服務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

2.1 老年健康人力資源數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數量較少,而且醫護比例偏低。養老機構老年健康服務人員更是缺乏,有些養老機構甚至沒有醫療衛生室,有些養老機構即使設置醫療衛生室,人員配備數量也是偏少。例如,煙臺市老年福利中心常住老年人口達1000人,而醫生僅有3名,藥劑師1名,護士1名。醫護人員數量明顯不足,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老年醫療服務需求。

2.2 老年健康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

老年健康服務服務人員學歷、職稱及專業結構都不盡合理。尤其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文化程度以中專學歷為主;職稱以初級為最多,高、中、初級人員比例失調。醫生以西醫為主,滿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老年醫學、康復醫學、中醫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專業人才匱乏。養老機構的健康服務人員構成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員為主,在職醫護人員也以初級和中級職稱為主。

2.3 老年健康人力資源服務質量偏低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對老年健康服務沒有足夠重視,在服務模式上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變,還是在醫院等病人上門,以臨床醫療為主,忽視老年群體的健康保健服務。

2.4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社區和養老院都存在對老年健康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用人晉升機制。工資福利水平偏低,有些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險也沒有落實,這些都影響老年健康服務人員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3.完善老年健康服務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政府對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

加強政府引導,正確認識老年健康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的特殊性。堅持積極引導,營造市場環境,搞好人力資源規劃,研究鼓勵扶持政策,推進老年健康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加快發展。

老年健康服務是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過對老年人服務,從而改善其生活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更能擴大就業機會,因此應該把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納入國家對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戰略。

3.2 加大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力度

人才培養是開展老年健康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關鍵。由國務院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指出,為了健全人力資源保障機制應該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健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引導有關高校合理確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

根據社區服務站工作職責,按照“重要人才重點培訓、優秀人才優秀培訓、緊缺人才加緊培訓,年輕人才全面培訓,專業人才專門培訓”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安排工作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培訓,拓寬視野,加強理論修養,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強違紀人員的學歷教育,鼓勵衛生人員參加成人高考、自學等,通過提高學歷和職稱,著重培養一支高素質全科醫生隊伍。

3.3 健全薪酬福利體系

要建立基本的薪酬福利保障機制,以保證老年健康人力資源隊伍的穩定性,提高其積極性。對老年健康服務從業人員,按規定落實國家有關補貼政策,探索建立特殊崗位補助制度,落實老年健康服務人員尤其是社區老年健康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險制度,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務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

3.4 提倡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發展

“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的充實和提高,就是重新審視養老服務內容之間的關系,在養老服務中融入健康理念,以區別傳統的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作為養老機構的一種,在做好老年人生活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的基礎上,著重提高醫療診治服務、大病康復服務、臨終關懷服務的質量。對于養老院建醫院這種方式需要增加具有醫療資格的醫師和專業護士,而對于醫院轉型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這種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應的護理員。因此,醫養結合服務機構更應重視老年健康服務業人力資源的管理。

參考文獻:

[1]王海麗.我國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調查解析[J],2013,24(6):33-34.

[2]張生.中國老年健康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中國行業研究所,2013.

篇2

關鍵詞:就業統計;分析;承德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tatistics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promote employment, is conducive to timely refle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ployment polic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employment statistics; analysis; Chengde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多年來,我市按照國家和省市的要求,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為發展經濟、促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就業統計分析是促進就業的重要工作,有利于及時反映就業狀況和落實就業政策情況,是黨委和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為此,承德市堅持就業統計制度化、規范化,統計分析經常化、系統化,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將2010年承德市就業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一、承德市就業基本狀況

2010年,城鎮新增就業4856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303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2267人,城鎮失業人員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4%,控制在省市目標以內。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12.7萬人次,在外務工總量56.9萬人。

二、就業統計情況及分析

(一)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局勢保持穩定

2008年—2010年就業統計情況見下表:單位:人

1、城鎮新增就業保持穩定,金融危機影響得到有效控制

2009年比2008年城鎮新增就業減少8869人,減少幅度為22.9%,主要是我市堅持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應對金融危機的積極就業政策,特別是“五緩四減三補二協商”政策,有效遏制了新增就業的大幅下滑,政策扶持效應在2010年進一步顯現,2010年比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增加18688人,增幅62.5%。

另外,我市返鄉農民工工作扎實,效果明顯,最高峰返鄉農民工達到11.7萬人,但當年就有4萬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其余人員也于2010年全部重返工作崗位,勞務輸出三年逞逐年小幅遞增趨勢。

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及就業困難人員就業逐年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2009年比2008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增加956人,增幅5.1%,2010年比2009年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增加6481人,增幅32.7%。2009年比2008年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增加1369人,增幅16.9%,2010年比2009年就業困難人員增加2813人,增幅29.8%。

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4.38%,2009年城鎮登記失業率4.5%,2009年比2008年上升0.12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登記失業率4.34%,2010年比2009年下降0.16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省定目標4.5%以內。

3、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穩中有增,勞務輸出總量略有增長

2008年至2010年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分別為112000人次、108000人次、127527人次,2009年比2008年減少4000人次,減少3.6%; 2010年比2009年增加19527人次,增幅18.1%。

勞務輸出總量2009年比2008年增加4000人,增幅0.73%,2010年比2009年增加17000人,增幅3.1%。

(二)就業狀況基本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和我市就業基本情況,認為我市就業狀況呈現以下特點:

1、金融危機影響較大,但得到有效控制

據統計,高峰期我市生產經營受到影響的外貿、礦山等企業1959家,涉及112484人,其中停產企業495家,涉及職工47328人,生產受影響企業1152家,涉及職工52393人。返鄉農民工也大幅增加,高峰期達11.7萬人。對此,我市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出臺“援企穩崗”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共認定338家困難企業,為278家企業發放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7000萬元;為21家企業免繳醫療保險費46萬元;為103家企業緩繳養老保險476萬元、為37家企業緩繳醫療保險23萬元、為41家企業緩繳失業保險98萬元、為61家企業緩繳工傷保險223萬元;20家企業享受在崗培訓補貼40萬元。通過這些有利措施,穩定崗位6萬個,使金融危機的影響得到控制,維持了新增就業基本穩定。返鄉農民工通過職業技能的提升和即時就業援助等措施使絕大部分實現了轉移就業。

2、就業援助力度加大

2008年以來,我市建立了以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面向所有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通過基層就業、自主創業和援助就業等措施,促進了就業困難群體就業。三年發放小額貸款1億元,扶持自主創業2900余人;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3710個,全市非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回承報到就業率達到85.7%;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得到有效援助,“零就業家庭”保持了動態為零。

4、各產業之間就業結構逐步得到改善

2010年底,全市城鄉就業214.52萬人,占總人口的61.76%。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例45.01%,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例27.07%,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27.92%,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從業人數。三次產業就業比為1:0.61:0.62。

三、存在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優,就業結構需調整

近年來承德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為就業增長提供了前提和必要條件,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優,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相匹配。2010年,我市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5.8:51.0:33.2,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為27.92%,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70%的比重,也達不到全國34%的平均水平。在第二產業中我市冶金礦山行業相對發達,屬于資源經濟,產業單一,造成就業結構不合理。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崗位需求與求職需求存在錯位

1、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一方面是大量的用工需求信息招不到人,人力資源市場介紹成功率不足40%,另一方面是受求職者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年齡偏大、期望值高等因素影響找不到合適崗位。

2、市場服務平臺建設需要加強,服務手段還不完善,求職和用工得不到及時有效匹配。

篇3

一、 政策性指標分析(一)投資導向作用(共20分,得20分)

1.食鹽為民生用品,基金主要投向我省鹽產業相關企業及鹽產業鏈的延伸,有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和做好“六穩”“六保”等重點工作開展,因此該項總分8分,得8分。

2.基金目前已投資福建省鹽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省鹽業集團)、福建省鹽業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業進出口公司)、福建海峽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峽軍民融合公司)、福建省泉州鹽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泉州鹽業公司),投資行業均符合基金設立的初衷、有助于支持我省以國有控股為主的鹽業公司做強做大,因此該項總分6分,得6分。

3.基金投資地域均在福建省內,有助于推動省內相關產業發展,因此,該項總分6分,得6分。

(二)資金引導作用(共20分,得17分)

4.鹽業基金由省財政廳出資4億元,其他資本出資800萬元,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情況=基金實繳規模/政府部門實繳規模=4.08/4=1.02,因省鹽業基金為解決遺留問題提供政策資金保障而設立的專項基金,沒有撬動社會資本的具體要求,因此該項總分5分,得分3分。

5.財政性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情況=基金當期投資項目的累計融資金額/政府部門實繳金額=5/3.137=159.39%(鹽業基金對項目投資3.2億元中有3.137億元屬于政府部門出資,鹽業基金投資時共帶動項目股權融資5億元)。該項目總分5分,得分4分。

6.基金對外投資3.2億元,拉動其他投資方對項目投資1.8億元,每個項目均為領投方、較好地發揮了基金的領投作用,該項總分5分,得分5分。

7.基金所投資項目均為鹽產業相關企業或鹽產業鏈的延伸,較好地促進了我省以國有控股為主的鹽業公司做強做大。

其中:省鹽業集團推出全新生態海鹽產品,并獲得全國首家生態海鹽證書認證,增強了產品競爭力;省鹽業進出口公司成功同廣東、浙江、河南三省市鹽業公司在鹽產品代銷代工等方面達成深度合作,并新增了天貓、拼多多、淘寶等電商平臺渠道建設,有效開拓省外鹽業渠道建設;海峽軍民融合公司正式對接部隊,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得到部隊的認可;泉州鹽業公司增資工作也于2020年12月底正式完成,后續運營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以上工作較好地起到了產業拉動作用,因此該項總分5分,得5分。

(三)政策示范效果(共10分,得10分)

8.基金設立后便通過省國資委網站進行宣傳,較好地開展了相關宣傳工作。該項共2分,得2分。

9.目前基金所投企業皆運行平穩,積極促進了與其他省市級鹽業公司之間的合作,閩鹽品牌不僅入駐各大電商平臺,并在上海的九州市場開設了第一家旗艦店,成功塑造了福建生態海鹽品牌形象;基金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于2019年底分紅600萬元,為省鹽業集團鹽政執法費用及退休人員養老費用的支出提供保障,社會效益顯著,因此該項總分6分,得6分。

10.基金管理人每季度向鹽業集團提供國內鹽產業行業分析報告,做好投資增值服務工作,因此該項目2分,得2分。

二、 合規性指標分析(四)實繳出資到位情況(共3分,得3分)

11.截止至2019年6月26日,基金認繳資金4.08億元已全部到資,基金實繳規模/基金認繳規模=1,因此該項目總分1分,得1分。

12.基金不存在未按期出資情況,因此該項目總分2分,得2分。

(五)基金管理機構情況(總分3分,得3分)

13. 基金管理人福建省海洋絲路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金管理人)共9位工作人員,其中3名工作人員具有三年以上金融從業經驗;目前基金管理人共管理基金6只基金、并為1只基金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管理規模已達390.84億元,其中實繳規模81.53億元,管理經驗豐富。該項總分1分,得1分。

14.基金管理人無任何違法違規行為,該項共2分,得2分。

(六)基金日常運營情況(總分4分,得4分)

15.省財政廳針對該基金了《福建省鹽業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基金日常運營嚴格按照管理辦法執行,因此該項目2分,得2分。

16.基金普通投資決策經投決會委員過半數通過,基金關聯交易依據合伙協議的約定,均經全體投決會委員審核通過,因此,該項總分1分,得1分。

17.基金托管行為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截止目前基金嚴格遵守托管制度,運行平穩,該項總分1分,得1分。

(七)管理要求落實情況(總分4分,得4分)

18. 基金已于2019年7月26日完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于2019年7月25日通過福建省政府投資基金服務平臺齊備性審查。該項總分1分,得1分。

19. 基金管理人定期更新基金業協會備案系統及財政部財政部系統季度更新,在每個基金項目投資后向財政廳企業處報送投資報告,并每年度向各合伙人報送基金年度報告。該項總分2分,得2分。

20.基金管理人每次投資后均向省財政廳報告相關報告,截止目前,基金尚無其他重大事項,該項總分1分,得1分。

(八)內部流程執行情況(總分6分,得6分)

21.基金所投項目都經完整盡職調查,并形成盡職調查報告(申報書、投資報告)。該項總分1分,得1分,

22.管理人將盡職報告及投資方案提交投決會審議,投決會審議通過后開始進行簽約等交割事項;在投資后將所有盡調材料整理歸檔流程。所投項目都經過了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通過,所投項目合法合規。該項總分1分,得1分。

23.管理人在項目投決前出具《項目合規風控評估報告》,并在投后每季度出具基金投后報告,及時跟進所投企業運營情況,把控基金風險。該項總分1分,得1分。

24.在財務上,基金資金使用情況皆按照基金公司內部財務流程規范使用,保證基金財產安全。該項總分1分,得1分。

25.管理人針對鹽業基金建立專門的基金檔案,將所有基金相關材料歸檔留存。該項總分1分,得1分。

26.基金管理人每季度對所投資項目進行現場/非現場檢查,并出具投后報告,投后管理執行到位,該項總分1分,得1分。

三、 業績性指標(九)投資管理情況(總分12分,得12分)

27.基金期限5年,目前已經過了約1年7個月,期限已過31.66%,目前已投資規模占基金規模的78.43%,遠遠超過了時間進度。因此該項總分4分,得4分。

28.基金雖然目前暫無退出項目,但是基金所投項目皆由福建省輕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省鹽業集團承諾回購,保證本金安全,基金所投項目退出渠道通暢。因此該項總分4分,得4分。

30.為提高鹽業基金閑置資金使用效率及資金收益水平,鹽業基金統籌資金使用計劃,綜合考慮安全性及收益性原則,充分考慮基金項目投資進展并嚴格根據市場比選情況分批配置結構性存款,目前基金已購買了17筆結構性存款,累計收益達1299.71萬元,收益較好。該項總分4分,得4分。

(十)投資回報情況(總分3分,得3分)

篇4

一、大力加強業務能力建設,推進我市注冊登記業務水平迅速提升。

(一)廣泛開展業務技能培訓、考核、競賽。注冊條線業務專業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專業的登記理論水平,同時還要具備廣泛的經濟、能源、材料、行業區分等知識;既要能應付日常的登記瑣事,更要能夠針對登記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有深度的理論研究。今年市局將重點圍繞各類型企業登記、企業改制、企業合并、分立等進行技能培訓,各直屬局要加強對自身和對工商所的獨資、合伙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登記的業務培訓。對業務能力的建設采用應知應會的基本達標考核和拔高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確保在年內對所有注冊條線工作人員的普訓和達標考核驗收達到合格標準,對各部門的登記能手比例達到20%以上。

(二)進一步辦好各類交流學習平臺,促進業務學習氛圍的加快營造。要重點維護好各級文化網業務培訓模塊和注冊簡報。對文化網和簡報的內容實行定時定量更新考核。市、縣局注冊部門要利用注冊檔案評查的機會重點圍繞存在問題進行業務輔導和通報,要完善重大登記事項疑難問題請示答復制度,上級部門要提高對下請示答復的及時性,市局將在日常觀察考核的基礎上組織登記條線工作人員進行橫向學習交流,提高我市登記水平的一致性和發展性。

(三)進一步開展登記課題研究,以課題為核心帶動高層次的登記成果形成和轉化。業務能力提升的具體表現形式一般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登記錯誤率降低、二是對疑難登記問題的破解能力提高。基于這兩點加強對重點登記課題的研究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今年要進一步沿襲以往課題指定和自定相結合的任務下達方式,對課題成果的實現將提高考核力度和比重,實現我市注冊條線在業務能力建設上快速突破的目標。

二、充分發揮企業登記職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一)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繼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5+X新興產業發展,加快促進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一是加強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傳感網等新興行業企業的登記輔導工作,對企業申請的經營項目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未列明的,可根據企業申請,核定體現其行業和經營特點的經營范圍。二是對各地確定的新興產業重點項目,轄區工商部門要建立“綠色通道”,明確專人,提前介入,跟蹤服務,努力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二)大力支持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大對現代服務業企業的登記指導。加大對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和省局制訂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將企業名稱、注冊資本、經營范圍、前置審批等方面的每一項登記優惠政策切實貫徹到位。按照國務院提出的要求,積極推進家庭服務業發展,要充分認識家庭服務業在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方面的巨大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建設社區便民服務設施,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行業。對大型企業建立家政服務網絡中心的,予以支持。對社區舉辦的各類服務設施或項目,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效益,需要辦理工商登記的,及時辦理;不需要登記的,及時加以明確。

(三)大力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積極支持傳統產業企業產學研結合,支持企業吸收高新技術入股,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以先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善用登記職能,運用名稱登記、分立合并、股權投資、企業改制等登記手段,輔導企業擬定發展策略,開展并購重組,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做久,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自身品牌價值,全面增強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大力支持經營性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積極支持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繼續做好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登記工作,支持骨干型文化企業開展股權收購,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成立集團;支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支持非公經濟進入文化產業;支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以滿足人民多樣化社會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

(五)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對從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電解鋁、大豆壓榨等產能過剩、技術落后、污染環境、重復建設問題突出的行業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一律不予登記。同時,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淘汰工作。

三、圍繞登記效能做文章,全力爭創群眾滿意的窗口服務單位。

(一)堅持依法行政。要依法規范市場主體準入工作,繼續強化登記規范化建設,今年省局將出臺全省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的登記規范,同時也將編制全省統一的《前置許可目錄》,明確專人,保持動態維護。因此加強登記的嚴肅性和依法性是高效登記的生命線,嚴禁以突破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搞所謂的“改革創新”,凡是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要一律停止執行。

(二)創新行政服務理念。進一步深化和落實“六公開”和“四統一”制度,以“創建群眾滿意窗口服務單位”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優化辦事流程,創造優質服務。要針對注冊窗口服務特征開展規范化服務培訓,要引入“肯德基”等優秀企業管理文化理念,從細節做文章,將服務禮儀、窗口擺布、客服心理、崗位職責、儀容標準、行為準則和服務流程進行標準化規范并貫徹,打造注冊登記服務品牌,確保在各級各部門的評先創優活動中保持前列。

四、立足基礎工作,全面反映注冊登記工作重要性及成果

(一)做好日常登記工作。要從書式材料的全面性、準確性、整潔性、規范性著手,全面提升登記質量,要以實施歸檔軟件為契機提升登記檔案檔次。各級注冊登記部門要定期開展注冊業務檔案評查和自查,不定期開展網上登記數據的抽查,要本著對崗位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對檢查出的問題如實進行通報,對嚴重登記疏漏和錯誤要實行績效問責。

(二)加強登記數據質量管理。一是認真做好企業登記數據的錄入工作,按照誰登記、誰錄入、誰負責的原則做好數據采集和錄入;二是明確責任、規范管理,將登記數據質量列入考核內容;要安排專人定期進行數據查錯,要科學分配糾錯任務,做好對數據管理的日常維護。對非開業登記申請的錄入過程要加入對歷史數據的維護環節,受理和核準環節均應進行把關,逐步減少歷史錯誤數據。

(三)強化登記信息綜合利用工作。以服務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為重點,通過對市場主體登記和運行情況的綜合分析,及時發現和把握經濟運行規律、特點,努力為政府決策、部門管理、企業經營、行業自律、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信息服務。2013年重點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的跟蹤研究,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同時還要針對地區熱點和難點行業進行調研和分析,科學指導群眾投資,要將有價值的分析報告在媒體進行宣傳,提高工商登記的社會知曉度和關注度。

五、針對區域特征統籌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認真落實中央支持“三農”的政策措施,鼓勵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和健康養殖業;支持農副產品深加工業、農業生產型服務行業發展;支持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對設立在農村工業集中區的企業,放寬經營住所的審查標準,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非農收入。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規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等農村新型合作組織登記工作,探索林權、水域權出資登記,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載體。

篇5

從2000年第一張行業電子保單開始,到去年末正式成立泰康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家由中國大型保險企業發起成立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回顧泰康在線,也走過了一段專屬于它的“泰康之路”。

泰康在線總裁兼CEO王道南在接受《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記者專訪時直言,泰康的互聯網探索之路是從“摸著石頭過河”走到如今積累了超過8000萬用戶。

那么,一家險企老兵的“觸網”,會如何理解互聯網保險,又有著怎樣的運營邏輯?

保險場景化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的《2015年度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稱,互聯網保險異軍突起,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2234億元,比2011年增長近69倍。爆發式的增長讓2015年成為互聯網保險元年。

不過“泰康在線”的起步早在16年前,雛形是泰康人壽內部的電子商務部門。彼時,互聯網“初長成”,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就看好互聯網領域,堅信通過網絡渠道實現“保單設計、投保、核保、繳費以及后續服務”會是不可逆的行業趨勢。王道南回憶道,2003年的SARS保險就是通過泰康在線實現網絡銷售的。

2008年,集團確定“發展大個險,建設大分公司”的戰略后,這部分網銷業務被劃歸到了公司的創新事業部,互聯網的地位在內部被進一步強化。從渠道價值到產品思維,互聯網在泰康內部的入侵也遵從了這個發展路徑,只是這種跨越和改變倒不是平地驚雷式地顛覆,而是靜水深流式地滲透。

陳東升曾將保險的意義總結為:尊重生命。相比人均保單數5-6張的發達國家,人均保單數不足1張的中國,保險的滲透率非常低。

從事保險事業數十年的王道南,也無奈:“2008年汶川地震時,泰康準備了幾千萬的承保金額,但最后只承保了不到500萬。”在這個風險意識尚未常態化的市場環境下,泰康很期待能夠通過互聯網產品與全新的傳播方式,使保險具有“普惠金融”的屬性,讓更多用戶低成本地獲得保障。

于是,2009年后“泰康在線”開始與眾多互聯網企業進行深度場景的合作,將“保險+互聯網”的概念轉變為“互聯網+保險”,把簡單的“將傳統保險產品搬到互聯網上賣”的互聯網保險1.0時代過渡到了“為互聯網用戶設計保險”的2.0時代。

互聯網上的大流量、多場景以及更年輕化客戶層次的特性,讓泰康需要設計一些定價更低的小微保險。例如,泰康在線與淘寶合作推出的專門針對賣家的“樂業保”,月繳10元就可得到10萬元的住院、癌癥、意外傷害、意外死亡保障;與微信合作推出了1元起投的“微互助”短期防癌健康險等。“你會發現,這些產品大都是圍繞著這些平臺用戶的特點來設計,要不就是有利于平臺生態建設,抑或結合了平臺社交、安全的屬性,這就是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的趨勢。”王道南說。

泰康在線獲得產險牌照后,也補齊了泰康人壽在產險方面的缺失,能夠與壽險業務更好地互補。成立的4個多月時間里,泰康在線已經將產品線延伸到了家財險、貨運險、寵物醫療險,產品涵蓋了財產險、健康險、理財險、意外險等多個種類。

需求精準化

對于長期經營壽險業務的泰康團隊來說,產險與互聯網保險都是全新的業務領域,在產品設計、風控體系建設方面都要做出很大的調整。快速、精準地找到用戶痛點,并設計出保險產品成為跑贏市場的關鍵。結合泰康人壽的“醫養戰略”,泰康在線也設立了“互聯網+大健康”,這一更為細分的3.0樣本。

“基于互聯網開發產品,其實是在逐漸消弭保險行業中的信息不對稱。”王道南坦言,相比電銷形式下的保險,互聯網保險因為有足夠具體的場景,與用戶的粘性就會提高,“互聯網是一個大數據平臺,可以讓產品設計人員有針對性地設計賣點。”2015年11月18日,泰康在線正式掛牌當天,推出的首款財險產品就是9.9元的“Ai(癌)情預報險”。

“我們第一次在官微推出健康測試的時候,設置了60道題目,讓用戶了解自己的體質。當時我第一感覺是,耗時這么久,誰愿意完成?”但事實上,王道南質疑的這份體質測試,完成度遠超預期,而這些用戶對于產品的打開率與購買率則是未完成測試用戶的六、七倍。當時團隊就意識到,健康勢必是個熱門話題,健康類的產品或許能倍受青睞。“我們在打造一個‘泰健康’會員體系,依據健康測評、疾病基因檢測以及和擁有社會化大數據的公司合作,對用戶的健康狀況進行分級,繼而有針對性地提供健康保障產品和服務。”

不過,王道南也感嘆,互聯網用戶的心思不好猜,在產品設計的實踐中碰上了許多“意想不到”――有時是“驚喜”,有時是“驚嚇”。兩年前“微互助”上線之初,因為獨特的社交性幾乎是刷屏朋友圈,為“泰康在線”帶來了20萬的用戶增量,但這款產品只火了一個多月就進入了沉寂期。

事實上,一款保險產品從策劃開發到上線宣傳,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但如今的環境下,生命周期卻變得越來越短。王道南坦承,既要提高效率,用戶需求也要更精準、細分。接下來,他及其團隊將會針對不同病癥、不同體質人群,開發各類更有針對性的健康類保險產品,“現階段就把用戶服務好,產品做扎實,至于很多人眼中的‘賺錢’那是后話”。 2011-2015年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市場規模

篇6

關鍵詞:中國;俄羅斯;對外直接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5.124.8;F83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1)05-0048-03

近年來,隨著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加強和俄羅斯經濟形勢的好轉,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作為中俄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投資合作越來越受到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前,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規模和質量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對外部資本依存度很高,需求強烈,其中對經濟發展具有長期推動效應的外商直接投資是俄最理想的投資類型。根據俄政府制定的2020年現代化快速趕超戰略目標,未來十多年間累計要投入2萬億美元以上的資金,其中1/3須由外資來填補。因此,深入研究當前俄羅斯的投資環境及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現狀及問題,可以準確把握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動向,更好地促進中俄投資合作。

一、俄羅斯投資環境分析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向市場經濟轉軌并積極吸引外資,然而由于投資政策不連續、投資成本高、市場風險較大,吸引外資的效果并不明顯。近幾年,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快速恢復,進入俄羅斯的外國投資逐年增加。據俄聯邦國家統計委員會統計,從2000年至2010年俄羅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累訛841.7億美元。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額增幅最大的國家之一,僅次于巴西、智利、墨西哥、摩洛哥。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在世界直接投資排名榜中的位次已經從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6位,俄羅斯正逐漸成為全球投資中心之一。

(一)法律環境

俄加快了“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的進程,不斷調整和改善法律制度,僅2002年一年里就通過了47項新法案。為減少行政對企業的干預,政府出臺了《國家注冊法》,簡化企業注冊程序,使企業注冊在一個窗口完成;制定了《許可證制度》,簡化了發放經營許可證的手續;修改了《股份公司法》;頒布了《國家檢查法》,以限制政府監督部門濫用權力。此外,修改后的《外國公司投資俄羅斯戰略部門法規》也于2011年開始生效。俄總理普京表示,此法規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國際投資者進入俄羅斯食品生產、藥品生產以及金融行業的經營渠道,同時政府也會在相關項目的土地使用上放寬限制。

但俄羅斯有關外國投資的法律至今仍不夠健全和完善,聯邦法律與地方法規有些地方脫節,不同領域的經濟法律在同一類問題上缺乏一致性,而且這些法律變動較頻繁,缺乏穩定性。

(二)經營環境

俄政府和各聯邦主體吸引投資的積極政策是外國投資者在俄能順利經營的先決條件。最近幾年,俄羅斯政府進行了稅務改革,以便減輕企業稅收負擔,降低投資成本。例如:企業利潤稅從35%降至20%,增值稅從20%降至18%,個人所得稅從35.6%降至13%,統一社會稅從40%降至26%,取消了原為5%的銷售稅、原為1%的汽車道路使用稅。自2009年起,對進口俄羅斯產品目錄中未列出的技術設備免征增值稅,對出資培訓員工和為員工繳納養老金的雇主免征所得稅、統一社會稅和自然人收入稅,免征正在進行科技研發或已經生產的現代化新產品的增值稅等。

同時,俄羅斯還陸續出臺了新的促進投資政策,其中包括組建經濟特區、俄羅斯聯邦投資基金、發展與對外經濟活動銀行、俄羅斯創業公司、高新技術科技園區等。除了俄羅斯聯邦政府采取集中措施以保持投資積極性外,各地方也開展了相應的工作。作為國家給予支持的一種手段,地方政府可以對投資者在地方預算的稅收收取幅度(地稅)上給予優惠。

(三)社會治安環境

俄社會治安環境仍未根本好轉,外國投資者和經商人員的正常經營活動受到干擾,人身安全缺乏可靠保障,外資企業外方人員及其他外商往往成為歹徒襲擊和黑社會敲詐勒索的對象。

二、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特點及面臨的障礙

蘇聯解體后,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數額不大,增速緩慢。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俄雙邊貿易額的攀升,中國對俄直接投資額也大幅提高。2007年《中俄關于促進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的簽訂,使得中國對俄直接投資額達到了4.78億美元。2009年以來,俄經濟顯現出復蘇態勢,中國對俄直接投資也結束了由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下降局面。2010年,中國對俄累計直接投資為5,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因此,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未來對俄直接投資還將大幅增長。

(一)中國對俄直接投資領域與地區分布

截至2010年末,經中國商務部核準并備案的在俄中國企業達到772家,其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由于存在著行業和地區經濟差異,外資進入的往往是投資回報率較高的行業和地區。中國對俄直接投資企業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以及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其中,莫斯科州和圣彼得堡市不僅有納稅優惠,而且有發達的市場基礎設施和較高的支付能力,是俄投資環境最好的地區。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毗鄰中國的地理位置,對中國資本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由于天然氣、石油、礦產以及動植物等資源極其豐富,因此吸引了大部分中國對俄直接投資。

從2007―2010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存量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占據投資存量最大,第一產業和第二產分別占投資存量的1/4左右。從具體行業分布情況來看,投資主要涉及房地產業、農林牧漁業、制造業、采礦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和建筑業等領域。其中,房地產業是中國企業對俄投資最為活躍的領域。2009年中國企業在俄羅斯實施原木采伐、木材加工120個項目,合同投資總額為15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9.5億美元。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和采礦業也是投資存量較多的行業,制造業的投資存量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另外,從2007--2009年中國對俄投資份額的增減幅度來看,由于俄羅斯相關政策的不穩定及金融危機的影響,第三產業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有明顯的逐年下降的趨勢。

(二)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特點

1.中俄投資合作互補性趨勢增強

2009年6月,中俄兩國元首批準了《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明確了兩國開展投資合作的主要目的、原則、合作機制及投資優先領域等重要

內容。兩國在資源規模和產業發展方面突出的互補性,決定了中俄投資合作的發展潛力。這種優勢互補型的投資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國相互投資的出發點上,即中國投資俄羅斯,利用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加工并換回俄羅斯的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俄羅斯投資中國,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中國對俄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房地產業、林業、制造業和采礦業等領域。近幾年,受俄羅斯經濟快速增長、按揭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等因素影響,俄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中國一批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先后進入俄房地產市場。但從中國對俄投資存量來看,對俄羅斯林業、制造業和采礦業的投資仍然占主要份額。可見,中國對俄投資屬于資源尋求型和市場尋求型。從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來看,絕大部分投資集中在制造業中的專用設備、紡織服裝、化學制品制造業和木材加工等八個行業,除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木材加工及木制品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其他均集中在沿海地區。由此分析,俄羅斯對華投資屬于資源尋求型及出口導向型。因此,比較中俄兩國相互投資的動機,中俄投資合作領域呈現出明顯的互補性特點,且有顯著增強的趨勢。

2.中國加大了對俄企業跨國并購力度

根據ChinaVenture投資中國網的《2010年中國并購市場統計分析報告》,俄羅斯是中國企業2010年十大出境并購目標國家之一。近幾年,中國企業對俄企業的并購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礦業領域,如2006年7月收購俄羅斯油氣生產商俄羅斯石油公司7.58%的股權。竟購財團包括英國石油公司(BP)、中國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CNPC)、馬來西亞石油公司(Petronas),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在俄羅斯石油公司首次公開發行時斥資5億美元收購其股權。2010年香港銀創控股有限公司收購一家投資控股公司Spring Vast,該公司持有俄羅斯奧姆恰克金礦公司80%的股權。銀創控股有限公司以3億美元的價格真正獲得了俄羅斯金礦資產的控制權。這些成功的跨國并購案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俄羅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作為“金磚四國”之一,俄羅斯將繼續成為中國投資的潛在目標國。

(三)中國對俄直接投資面臨的障礙

1.俄羅斯勞動力匱乏

據俄國家統計委員會預測,以2000年人口數量為基礎,隨著國家人口數量的不斷減少,達到具有勞動能力年齡的人口數量在2005--2006年擴大到8990萬,占人口總數的63.6%,但自2006年起開始呈逐步減少的趨勢,預測到2016年僅剩下8040萬,占人口總數的59.9%。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將對俄吸引中國直接投資造成一定障礙。

3.中國企業缺乏對俄市場的了解

相對于中國市場,俄羅斯市場環境更加復雜。而中國企業往往并不了解俄羅斯市場信息,不了解俄羅斯文化,對于俄羅斯的投資環境、消費者習慣、消費心理、政策法規等知之有限,這使得對俄投資在起步階段就困難重重。另外,俄羅斯的產品檢驗標準比中國本土檢驗標準更為嚴格,這就要求我國企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只有達到國際標準,才有可能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4.法律與市場不完善

在吸引外資方面,俄羅斯已制定了許多有利于外商的法規(包括稅法、土地法、企業管理法等),但是這些法律實際上效果有限。司法系統公正裁決的不確定性、管理機構廣泛存在的貪污受賄行為,嚴重損害了外國投資者對俄法律保障的信任。另外,俄羅斯宏觀經濟不穩定也給投資企業帶來很大風險。

三、結論和建議

在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廣闊。我們應以《俄中投資合作規劃綱要》和《俄羅斯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為指導,完善對俄投資企業的管理,積極探索跨國并購等主流投資方式在中國對俄直接投資中的應用,嘗試構建促進中國對俄直接投資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戰略模式。

1.加強對企業赴俄投資活動的管理和指導

企業境外投資既需要政府推動和組織,又需要有效的指導和監督。要設立專門的對外投資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和協調全省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對外投資活動。制定省(自治區)對俄投資的戰略規劃,提出對俄投資合作的戰略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實施的步驟和要采取的措施。建立對我國企業對俄投資的事后監管體系,由對外投資管理機構收集國家外匯管理部門、國有商業銀行境外分支機構、中國駐俄使領館經商參贊處境外投資企業業務活動信息,并進行及時整理和分析,以此作為監管依據。

2.注重經濟特區的作用

經濟特區是俄羅斯政府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而設立的區域。一般而言,經濟特區中企業能夠得到普遍的優惠政策。例如,加里寧格勒州特區內企業建立前六年免除企業利潤稅和財產稅,從第7年到第12年利潤稅和財產稅減半征收。利佩茨克州通過有關經濟特區地方法律,提供減免稅和提供補貼等優惠政策。例如,企業入駐五年內免除財產稅,對入駐企業引資項目貸款利息提供地方補貼,對企業入駐安置提供地方補貼等等。充分利用這些政策,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成功實現境外投資。

3.加快培育骨干企業作為對俄投資主體

外經貿企業是深度開發俄羅斯市場的強有力主體。當前,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對國有外經貿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行股份制,實現資產多元化。鼓勵效益好的公司通過兼并、合并或聯合等方式進行集約化經營。鼓勵生產企業與專業外經貿公司聯合,中小企業聯合,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同時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外經貿領域,改革外貿經營權審批制度,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開展對俄經貿業務,在融資、稅收、用匯、經營范圍、配額許可證管理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待遇,使之在對俄經貿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李中海,普京八年:俄羅斯復興路(2000--2008):經濟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2]高欣,中國對俄的直接投資現狀與特點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1,(5).

[3]鄭雪平,中國企業對俄直接投資的風險及其防范[J],西伯利亞研究,2010,(5).

篇7

家政服務業以其廣闊的就業空間和巨大的市場需求一直是安置女性就業尤其是低收入中年女性就業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我省的新風采家政連鎖中心雖然總體運營情況不錯,但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對這些阻礙新風采發展的問題做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對策措施和對未來發展的意見建議。希望新風采能夠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用最先進的經營管理思想,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在吸納女性就業、滿足家庭需求的同時 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抓住“____x五”這難得的歷史機遇,推進全省家政服務業加速規范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真正使我省廣大婦女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

根據去年____x市家政服務技能競賽的統計數據,參加決賽的45名選手平均年齡45歲,最大的56歲,最小的31歲,40歲以上者占82%,說明目前從事家政服務業的主要人群是40至50歲的中年婦女;選手中持有家庭服務員、保育員、營養配餐員等家政相關專業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僅有9人,體現出加大家政普惠制培訓力度的緊迫性;獲得優秀家政服務員稱號的10名選手中40歲以上的多達8人,充分證明從業經驗和生活閱歷在家政服務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去年3月,____x市總工會與____x市人社局在聯合舉辦的“春季促就業”招聘會上特設了家政招聘專區。會后的分析報告表明,在各種家政服務崗位中,月嫂和育兒嫂最受求職者的歡迎;接受過正規系統的家政技能普惠制培訓并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求職者最受家政公司和雇主的青睞;一半以上的家政求職者表示考慮到年齡和家庭因素,即使薪水比外地低她們也更傾向于在本地就業。上述結論均與市婦聯近幾年所做的家政行業調研結果基本相符。

(一)優秀家政服務員供不應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就我省的家政市場來說,普遍存在著客戶多而求職者少的現象。以____x為例,客戶需求量大,從業人員少,經常是供不應求,尤其高素質的家政服務員更是有價無市,極其匱乏。有的客戶為了尋求一名稱心如意的家政服務員,不惜求親告友,到處托人幫忙物色。絕大部分技術好的“精英”家政服務員成為短缺甚至稀缺資源,她們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后就離開____x,到____x、大連甚至北京、上海等工資更高、生活更好的大城市發展,優秀家政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二)供求信息采集和家政服務員個人信息核實工作不盡如人意

目前受人力物力財力等多種客觀因素制約,新風采的信息采集手段仍然比較單一落后,工作方式主要是坐等供需雙方上門登記,還不能主動深入市場獲取大量的供求信息,所以還無法對供求雙方的詳細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另外,對供求雙方尤其是求職者一方缺乏準確有效的甄別手段和調查渠道,造成極少數家政服務員個人信息不夠真實準確,給用工推介、跟蹤回訪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都造成了影響,這與公眾對婦聯組織家政品牌給予的充分信任非常地不相稱。

(三)家政服務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尚未建立

我省的家政服務業社會保障機制建設非常滯后。家政服務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費高、投保率低、出險率高、保障水平低,以上原因造成此險種鮮有商業保險公司問津。大量的家政服務員在沒有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情況下就匆匆上崗,而在工作中意外事故時有發生,造成人身傷害無人賠償,由此產生的糾紛層出不窮,已經嚴重阻礙了我省家政服務業的正常有序發展。

(一)與時俱進增加新的家政培訓項目

隨著經濟、社會和家政市場的發展,雇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新型家政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家政服務員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規范的培訓已經成為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取勝的最重要砝碼,所以與時俱進增加培訓項目是非常必要的。家政行業歸根到底比的是服務,新風采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最終獨占鰲頭,成為業內的領軍人物,就必須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才能成功。根據時展的新特點,為滿足客戶的需要,建議新風采在繼續做好月嫂等家政傳統培訓的基礎上,增設計算機和網絡應用、醫療保健、健身美容、插花工藝、花卉租擺、物業維修、寵物照料等新的培訓項目,拓展家政服務業的發展空間。

(二)實行家政服務員身份驗證制度

希望新風采及其上級主管單位能與公安局、民政局、

衛生局等相關部門機構密切合作,實行家政服務員身份驗證制度,加強對家政服務員的規范管理,確保個人基本信息詳實、準確、可靠。通過核實二代身份證、戶口簿、健康證、社區證明、派出所無犯罪記錄證明等必要材料,對培訓學員及家政服務員進行個人身份驗證和信息動態管理,對基本信息有問題的從業人員堅決不予錄用,把風險降至最低。(三)建立省級家政服務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平臺

新風采作為省婦聯的巾幗家政品牌,應該在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這個問題上有大的突破。建議以后凡是在中心登記并符合條件的家政服務員都要統一參加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由省總部統一辦理,所需經費由總部負責籌集,資金全省統籌使用,并規定未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家政服務員不能上崗。家政服務員在各分中心登記后,分中心將其個人資料報至總部,由總部根據上報的資料為她們統一辦理保險。分中心應及時將新增、變化及退出的家政服務員資料以電子郵件等方式上報至總部,做到隨時變化隨時上報,所有數據實時更新。家政服務員如發生投保險種范圍內的傷害事故,由分中心將相關材料報送至總部,由總部統一辦理理賠手續,如遇特殊情況,由總部負責協調。

(一)編寫統一的培訓教材

新風采應該組織編寫有自己品牌和地域特色的培訓教材,靠教材進一步統一全省分中心的培訓標準。如果教材編寫質量高,既能作為人們自學家政技能的參考書,又能作為了解家政知識、美化家庭生活的收藏書,可以在書店上架公開銷售,為公司提供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也等于變相為公司做了口碑宣傳。新風采還應采購更多的家政教材和專業書籍,在各個分中心內建立“新風采巾幗書屋”,家政服務員工作空閑時可以在書屋讀書自學,學完理論知識后再利用教具進行實踐練習,互相交流切磋,增進感情和友誼,使她們愿意在新風采工作,真正把新風采建成從事家政服務女性的“堅強陣地”與“溫暖之家”。

(二)參與制定家政行業標準

除了編寫培訓教材,新風采還要參與制定家政行業標準。俗話說: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標準。掌握了行業標準,也就控制了市場和客戶。如果新風采能夠參與制定我省的家政行業標準,那么必然能夠在省內的競爭中占得先機。新風采應該實施標準化管理,盡早通過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完善產婦護理、育嬰服務、養老護理、醫院陪護等行業標準并促使其成為我省的地方標準。

(三)開發高端家政新崗位

新風采可以結合我省實際情況,積極吸納女大學生,建立新風采家教服務隊伍,既可以形成新風采又一特色品牌,又能促進女大學生就業,一舉兩得。除了家教以外,還可以招收應往屆醫學類、教育類相關專業并有舞蹈、繪畫、音樂或外語等特長的女大學生,把她們培訓成為家庭育嬰師,為客戶提供嬰幼兒學前教育服務,將幼兒早教和家政服務結合起來,搶占市場先機。以后還可以適時推出管家、家庭文秘、營養配餐師、嬰幼兒生活指導師、嬰幼兒早教測評師等一批面向高端需求的新型崗位,進一步拓寬家政市場。

(四)利用現代網絡營銷手段

新風采要大膽利用現代網絡營銷手段。目前網上最時髦的話題是“網購”和“團購”,鑒于目前我國“80”后一代普遍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成為家政服務的消費重要群體,新風采可以利用年輕人熟悉網絡喜愛網購的特點,抓緊時機進駐網購和團購網站,并與網站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開發諸如網購“鐘點工”、搶拍“保姆”、團購“月嫂”等新業務。

(五)大力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

新風采可以仿效婦女維權熱線“12338”建立全省統一的家政熱線電話,不管身在____x哪個城市,只要拿起電話,就能轉接到所在地區的新風采分中心,方便客戶咨詢和訂購服務。另外建議新風采在中央電視臺、____x衛視、____x人民廣播電臺、____x日報、遼沈晚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制作專題和專版反復播放、刊發,并利用戶外廣告,移動通信的彩信、短信及3g網絡新業務,公交車的巴士在線、車體廣告,互聯網的網站、論壇、博客、微博、電子郵箱、視頻網站、社交網站、即時通訊軟件等多種應用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大規模宣傳造勢,以提高新風采家政的曝光率和品牌知名度。

篇8

市政府確定我街道為城鄉統籌就業及勞動和社會保障組織向鄉鎮延伸試點單位,這是上級組織對我街道的信任,也是符合我街道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的正確決策。今天市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領導親臨我街道指導幫助試點工作,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就這次試點工作,講三方面的內容: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清這此試點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開展城鄉統籌就業及勞動和社會保障組織向街道試點,探索發展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的新路子顯得很為必要。

1、開展試點工作是推進我市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經濟主體和生產生活方式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變化必然對社會勞動力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已成為當前各級政府所亟需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開展城鄉統籌就業及勞動和社會保障組織向鄉鎮延伸試點,其實質就是要探索出一條健全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途徑,為加快推進我市城市化進程奠定基礎。

2、開展試點工作是當代農民的迫切需求。1992年至今,我街道共有13150畝土地被征用,平均每年被征用和土地達1200多畝。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大批農民成為了失土農民。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我街道已有近2萬名農民失去了賴于生存的土地。而且我市已進入大建設時期,滸山的土地也將進一步被城市建設所征用,失土農民的隊伍也將進一步的擴大。因此,開發農村勞動力就業,特別是解決失土農民的勞動就業和養老保險問題已成為了當務之急,必須予以解決。

3、開展試點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當前大量土地的征用、利益格局的調整都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民群眾今后的生活出路。如果政府不能切實解決好這一問題,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和各項改革深化過程中將更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上訪和不安定隱患。因此,解決農民迫切關注的現實問題,不僅是關系到失土農民的生活出路問題,更關系到社會政治穩定的大問題。為此,我們各級基層組織要統一思想,正確面對這項工作,以主人翁的態度扎實做好市政府交給我們的這項試點工作。

二、明確目標,認真落實試點工作的各項任務

這次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和上級關于開展試點工作的總體部署,結合我街道實際,打破城鄉就業二元化分割的局面,統籌管理城鄉就業,建立健全勞動保障組織網絡建設;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制定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探索戶藉制度改革;充分開發和利用城鄉勞動力資源,促進農村失土農民就業和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力爭到明年底在我街道全面實施城鄉統籌就業,并建立健全勞動和保障制度,為全市面上推開提供經驗。

為認真完成市政府交給我們的試點任務,做好農村就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向我街道延伸工作,我們要在認真制訂好試點規劃,明確組織機構、工作職能、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具體要落實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內容:

1、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和統計制度。要廣泛開展調查摸底,全面掌握城鄉勞動力資源狀況。凡勞動年齡內的滸山街道的城鄉勞動者,都要統一進行登記。其中,對在各類用人單位就業或在農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以及外出經商務工的,要進行統一的就業登記;對沒有就業崗位,離開土地又無其他勞動收入的,進行統一的失業登記,并以此確定社會登記失業率。

2、建立健全滸山街道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組織。由街道勞動管理和企業服務中心與滸山勞動就業管理所共同負責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和有關勞動保障管理服務工作。中心暫配專職人員5名,人員由滸山街道辦事處和市勞動就業管理所共同組成,不足的面向社會聘用。服務組織的相關業務接受市勞動保障局的業務指導,主要負責本區域內的城鄉勞動力及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調查;組織實施就業前及轉崗培訓,及時為失業人員提供市場就業信息服務;組織開展生產自救及勞務派遣活動等各項促進就業工作;負責做好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檢查督促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用工錄用備案,負責勞動爭議的調解工作;做好社會保障工作,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做好特困人員就業援助和外來勞動力動態管理工作。

3、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打破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區人力資源市場及職介所等面向城鄉所有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市場信息網絡,使就業服務網絡覆蓋城鄉。進一步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制定城鄉統一的市場規則、服務標準和服務流程,實現城鄉勞動者公平競爭,自主擇業。、

4、逐步完善城鄉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打破城鄉界限及各種限制政策。對在各類用人單位就業的城鄉勞動者均依法進行用工備案登記,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凡與用人單位具有勞動關系的職工,均應依法參加社會保險。

5、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對未能再升學的普通初、高中畢業生實施勞動預備制度。對工作崗位上的勞動力強化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按照市場化、社會化要求,根據本地經

濟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的需求狀況,引導、規范和推動農村職業培訓工作,實施適宜于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的各類培訓,逐步形成完善的農村職業培訓體系,改善勞動力素質結構。

6、建立和完善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者與城鎮居民一體化管理制度。在戶籍管理上,繼續實行以居住地和就業地為原則,以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落戶基本條件的戶口準遷制度,并享受與原城鎮居民同等的教育權利。積極探索并制訂進城就業、落戶農民的土地使用、流轉政策,鼓勵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協作等形式,促進土地相對集中,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7、研究制度被征地農民就業和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措施。界定人員性質,被審核確定為被征地農民的,允許發放《寧波市城鎮新增勞動力失業登記證》,提供失業登記等服務,原則上享受失業職工同等待遇及政府扶持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從事非正規就業,鼓勵各類企業尤其是用地單位吸納被征地農民。對被征地農民建立就業援助基金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其資金來源由當地財政、征地安置費提成和個人負擔三部分組成,具體政策另行制訂。

三、精心部署,全面落實試點工作的各項措施

按照慈政辦發[20__]153號文件要求,本次試點工作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時間從10月1日至10月31日。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研究制度城鄉統籌就業及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向鄉鎮延伸試點工作方案,并報市政府批準。

2、建立組織機構。成立街道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

3、擬定試點工作經費概算并報市人民政府,要求擬定的經費由市財政全額撥付。目前這一階段已經完成。

第二階段是宣傳發動階段,時間從11月1日至11月30日。具體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1、組織召開由各層次有關人員參加的各種座談會,廣泛征求試點意見,集思廣益。

2、落實試點工作辦公場所和辦事人員,辦事人員不少于6人,其中街道辦事處抽調2人,就業管理處抽調不少于3人,以街道出面向社會招聘2人。

3、組織挑選責任性強,年富力強的同志,擔任各村、社區、居委試點工作聯絡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目標。

4、組織召開試點工作動員會,部署試點工作。

第三個階段是組織實施階段,時間從12月1日至明年10月底。此階段是整個試點工作的關鍵階段,具體分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層次是做好調查摸底,時間從12月1日至明年2月28日,完成五方面工作:一是設計好項目詳細、科學合理、并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勞動力資源調查表和各種統計匯總分析表。二是組織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參加試點調查的人員明確調查政策、內容及具體操作辦法。三是組織相關人員向有經驗的地區考察取經。四是開展城鄉勞動力資源調查統計核實登記工作,有條件的可建立窗口化服務登記,并把有關采集的數據計入電腦計算機。五是統計分析,廣泛聽取意見。收集調查的數據,并進行匯總、分類,進行多層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論證分析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第二個層次是制定政策措施,時間從20__年3月1日至5月底。根據調查摸底情況及統計分析資源,寫出調查分析報告,依據上級要求和我市工作方案,制訂相關的政策建議措施,報市研究審批。

第三個層次為具體實轉階段,時間從20__年6月1日至10月底,重點做好七項工作:一是建立信息數據庫。二是失業率統計方法并軌,實行現行和綜合統計失業率二種方法統計。三是培訓城鄉失業人員,提高就業能力。對有就業意向的人員進行多種形式,多種內容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培訓。四是積極指導、促進城鄉失業人員就業,增加失業人員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五是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規范企業用工,保障勞動者權益。六是研究失土農民的社會保險問題及農保逐步并軌的政策。七是逐步取消現有限止農村和外來勞動力的各項勞動保障政策、改革現有戶籍制度。

第四個階段是總結提高階段,時間從20__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通過試點,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對照上級要求查找和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對在試點工作中成績突出的人員予以通報表彰。

根據上述提出的試點工作任務和四大階段的工作安排,近期,我們要著力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工作:

1、抓緊試點啟動工作。為認真做好這次試點工作,街道和勞動局已成立了由街道辦事處主任掛帥的試點工作領導下組,同時要召開好街道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明確分工,專題研究試點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問題。今天會議后,各村、社區和有關所屬部門也要及時傳達今天會議精神,轉發有關試點文件,并要通過會議、新聞媒介、文件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形成共識,為試點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篇9

關鍵詞:信用服務;信用信息;信用市場;信用監管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4

一、信用服務業的內涵及行業特征

(一)內涵

在《辭海》中,“信用”有三種解釋:一是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三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當前,業界對信用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誠信”,泛指一種社會契約關系,即人(群體)與人(群體)之間做出承諾并兌現承諾的社會關系,或者共同遵守某方面成文、不成文社會規則的行為規范,不守時、不守法、道德敗壞等都屬于失信行為;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征信”,代表一種金融借貸關系,即在市場交易活動中由基于實物的物物交換、基于貨幣的商品交易演化為基于信用的信用交易,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系向受信人放貸,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回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表現出來的是信用主體獲得借貸的能力與按時還款、履約的能力。

信用服務本質上是幫助市場交易主體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一種信息咨詢活動。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將信用服務業設在商務服務業目錄下,指專門從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和加工,并提供相關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的活動,包括信用評級、商賬管理等。國外信用服務業可細分為十個分支行業,即企業資信調查(企業征信)、消費者征信(個人征信)、財產征信、資信征信、商賬追收、信用保險、保理、信用管理咨詢、市場調查、利用電話查詢票據等。本文信用服務業是指以經營信用數據為主業,根據市場需求提供企業征信、個人征信、信用評級及其衍生服務的中介行業。

(二)行業特征

1.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市場信用數據可以交易,具有商品屬性;政府信用數據具有公共產品特性,屬于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信用服務業一方面可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信用交易、優化營商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促進社會和諧。

2.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信用服務業涉及信用數據的挖掘、采集、處理、建模、分析、評估和運用等工作,需要專業的數據處理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涵蓋法律、金融、計算機、行政管理、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屬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新興服務業。

3.行業自律要求高。信用服務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為客戶提供各種信用產品和服務,必須保持中立、客觀、公正,不能與政府、征信對象或受評單位發生經濟關系。同時,信用從業人員需要較高的職責道德和綜合素質,對客戶的信用信息具有嚴格保密責任,也不得利用自身服務獲取或協助他人獲取不正當利益。

4.企業邊際成本遞減。信用企業經營的的是信用數據,而數據具有“一次征集、多次應用、多領域應用”的特點,首次采集數據的成本較高,但使用數據的成本卻越來越低,呈現邊際成本遞減的特點,這一特點也導致信用市場的相對集中。

5.信用消費者同時是生產者。政府、企業、個人甚至是信用服務機構本身,都既是信用數據的消費者,同時也是信用數據的生產者。如企業,在市場交易中需要依托信用服務機構來了解對方的信用情況,是信用的消費者;同時它的合同履約情況又將作為信用信息納入信用服務機構的數據庫,是信用的生產者。

二、國外信用服務業發展模式對比

(一)美國:高度市場化的信用服務業

美國信用服務起源于19世紀末的消費者信用局,由早期零售商成立,主要目的是為了匯集其客戶的歷史信用記錄以協助它們進行賒銷賬款的收集。目前,美國信用服務已經滲透到經濟及生活的各個領域,90%以上的市場交易都是信用交易,98%的企業都有內部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大中型企業均設有獨立于銷售部門的信用管理部門。美國地方性信用局有1000多家,追賬公司有6000多家。美國征信機構的數據庫覆蓋大約90%的潛在信貸人口,人均信貸賬戶數約為13個。美國信用服務業已形成個人征信、商業征信、信用評級“三足鼎立”局面。

主要特點:一是以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為主導。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信用管理行業的自我管理來運作,信用服務機構都擁有龐大的數據庫、成熟的信用評估模型、先進的計算機處理系統和后臺服務系統。如鄧白氏,全球最大的商業數據庫,1993年僅有2800萬家企業數據,到2010年就超過1.8億家企業數據,包括550萬家中國企業數據。二是政府部門實行“有限聯合監管”。政府不提供任何商業性的信用產品,僅負責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信用管理體系的運轉,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美國沒有專門負責征信業監管的行政部門,由相關法律對應的主管部門實行有限監管。如財政部貨幣監理局、聯邦儲備系統和聯邦儲備保險公司等主要負責監管金融機構的授信業務,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信用聯盟總局等主要規范征信業和商賬追收業。三是行業協會發揮重要作用。美國行業內同業信用信息交換協會、中小企業服務信用協會等在信用數據的交換共享、行業自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美國國家化工信用協會協會(NCCA)、金融、信用及國際商業協會(FCIB)和專業信用研究咨詢機構(CRF)等。四是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規。美國的征信法律制度有《公平信用報告法》、《信息自由法》、《平等信用機會法》、《公平信用賬單法》、《公平債務催收法》、《金融隱私權法》、《信用卡發行法》等近20 部法律,其中僅《公平信用報告法》,從1970年頒布以來就歷經17次修訂和三次重大修改。

(二)歐洲:政府和央行主導的信用服務業

歐洲最早的征信機構出現在英國,成立于1830年,也是世界第一家征信公司。歐洲大部分國家的信用服務業都是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政府通過建立公共的征信機構,強制性地要求企業和個人向這些機構提供信用數據,并通過立法保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

主要特點:一是以公共征信機構為主導。公共征信機構由政府或者央行設立,負責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和使用。如德國、意大利的公共信用機構是由中央銀行建立,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的征信機構是由政府監管部門出資設立。二是政府實施嚴格監管。歐盟國家普遍成立了專業監管機構,負責數據保護和征信機構的監管工作。如英國由獨立的公共行政部門――信息專員署負責征信業管理。德國采取中央信貸登記系統為主體的社會信用管理模式,聯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設立了個人數據保護監管局,對掌握個人數據的政府機構和信用服務機構進行監督和指導。三是公共信用信息的強制歸集。如英國企業信用登記系統是以月為周期,向所有金融機構采集他們向公司發放超過一定額度的貸款信息,采集的范圍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負面信息;而個人信用登記系統強制向所有的信用金融機構采集個人在租賃、貸款和透支方面的不良行為信息。德國所有的信用機構及國外分支機構都要按季向德意志銀行上報3年中借款在一定額度以上的企業的負債數據。四是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規。歐洲國家特別注重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因此有完備的信用法律法規。如英國制定了《消費信用法》和《數據保護法》等,以保護消費者隱私、監督管理征信機構、規范征信業發展。德國規定,信息主體有權了解征信機構收集、保存的本人信用檔案;只有在法律允許或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征信機構才能提供用戶的信用數據;禁止在消費者信用報告中公開消費者收入、銀行存款、消費習慣等有關信息。

(三)日本:行業協會主導的信用服務業

日本最早的企業征信公司為商業興信所,成立于1892 年,有會員31家,主要面向銀行提供資信調查。在日本,行業協會在信用服務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信用服務機構除了“全國銀行個人信用信息中心”系統,郵購系統的“CIC”以及消費金融系統的“全國信用信息聯合會”三大機構外,還有跨越各行業系統的橫向個人征信機構CCB、株式會社等。日本征信市場已發展到相當規模,呈現出集中壟斷性,帝國數據銀行和東京商工兩家占據了 60-70%的市場份額。

主要特點:一是由行業協會主導。信用信息機構的信息主要是通過行業會員提供,如全國銀行個人信用信息中心,158家會員中包括131家商業銀行,1230家非銀行金融機構,220家銀行附屬公司和l家信用卡公司。其信息主要來源于會員銀行,至1999年底,該個人信息中心收集的3600萬人信息中,來自銀行的信息占60.9%。二是協會信用信息共享交換。日本三大信用機構于 1987 年 3月合資建立了信用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信用信息的交換共享,防止發生多重借債等的惡性個人信用缺失問題。僅2002 年,該系統的被查詢次數就已經達到 5289 萬次。三是信用信息應用領域廣泛。日本普通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消費和娛樂,從大到房地產、小到手機的商品買賣服務,以及上學、醫療、養老、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幾乎每時每刻都需要應用個人信用信息。四是完備的信用立法。日本于2003 年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尊重個人人格的基本理念、國家以及地方公共團體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職責、個人信息保護措施的基本事項等予以明確,對個人信息處理者(包括征信機構)應遵守的義務等進行了詳細規定。日本還頒布了保護行政機關、獨立行政法人等持有個人信息的法律規定,并通過《信息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審查會設置法》以及《對〈關于保護行政機關所持有之個人信息的法律〉等的實施所涉及的相關法律進行完善等的法律》保證實施。

三、我國信用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現狀

我國是信用之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左傳?晤公八年》有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左傳?宣公十二年》有載“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歷朝歷代在治理國政、生活言行等方面都非常重視信用。

我國征信業的發展,自1932 年第一家征信機構――“中華征信所”誕生算起,已經有84年歷史。從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內信用交易的發展和擴大、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征信業得到迅速發展。1988年,第一家信用評級公司――上海遠東資信評級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做企業債券發行和管理。1993 年,對外經濟貿易部計算中心和國際企業征信機構鄧白氏公司合作,成立專門從事企業征信的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相互提供中國和外國企業的信用報告。1999 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上海市進行個人征信試點,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成立,開始從事個人征信與企業征信服務。2003 年,國務院賦予中國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征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職責,批準設立征信管理局。2004 年,人民銀行建成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2005 年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升級為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2008 年,國務院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職責調整為“管理征信業”并牽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2011 年牽頭單位中增加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2013 年3 月,《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確中國人民銀行為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征信業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軌道。目前,由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雙牽頭,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服務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1.公共信用數據庫開始運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設運營的央行征信系統,自2006年1月正式運行。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該系統分別為2120.3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及8.8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日均查詢量分別達到24.2萬次和172.6萬次。2015年10月,國家發改委牽頭建設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投入運行,截至2015年底,平臺已聯通37個部門及31個省區市,累計歸集各部門和各地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各類信用信息2.5億多條,信用共享目錄4191條,實現了信用查詢、紅黑名單、異議投訴、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等功能。信用中國網于2015年6月1日開通,當日訪問量突破120萬人次,累計突破1400萬人次,歸集信用信息1500萬條,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

2.信用服務機構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類信用服務機構已從2006年的約500家增長到2012年的近6000家,從業人員約13萬人,其中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將近5000家。截至2015年5月,全國共有17個省(市)的78家企業征信機構、116家信用評級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年收入20多億元。人民銀行要求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個人征信業即將開放。

3.信用法規建設逐步完善。目前,企業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應用主要依據2007年4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信用服務行業監管主要依據2013年出臺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信用評級方面主要依據人民銀行、證監會和國家發改委研究起草的《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商務部、國資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行業信用評價工作的意見》。

4.信用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一是政府應用領域,江蘇、浙江、遼寧等地政府已經探索在招投標、政府采購、財政補助、評獎評優等行政管理領域開展信用審查,應用企業信用報告。二是企業應用領域,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金融機構運用納稅信用信息發放貸款1300多億元,其中為5.1萬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580億元,受到廣大納稅人好評。三是個人應用領域,個人征信報告也已經廣泛用于信用交易、招聘求職、租房、商業賒購甚至婚戀相親等領域。2007-2014年,中國信用卡存量增長了4倍,從2007年的0.9億張增長至2014年的4.6億張。持卡者人均持卡2.4張,持卡人口比例達13.8%。

5.信用服務人才加快培養。教育部在全國24所高校開設信用管理本科專業,河北、江蘇等地開展信用管理師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工作,培育了一批專業人才。如江蘇,2011年至2015年期間組織了培訓班41個,培養了助理信用管理師2478人和中級信用管理師105人,為信用服務市場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過硬的專業化人才。

(二)存在問題

總體上說,我國信用服務市場屬于“政府和央行主導”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從信用數據的歸集、信用信息平臺的建設到信用信息的應用、信用服務機構的設立和監管等,都是政府公共部門和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仍然存在信用數據質量不高、信用服務需求不足、信用服務市場不成熟、信用法規不完善等問題。

1.信用數據質量不高

一是信用數據來源單一。企業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數據主要來源于政府公共部門(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數據庫),市場交易活動中產生的大量信用數據難以歸集,導致信用數據總量小,信息不全面。

二是公共部門的數據存在“信息孤島”現象。信用數據零散地分布在各個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如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基礎數據庫、行業主管部門的行業數據庫、地方政府的公共信息數據庫之間尚不能實現互聯互通。

三是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信用信息目錄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哪些具體字段、以什么格式呈現,全國沒有統一標準,各地均自行探索、自成特色,這影響了數據的交換共享。

四是數據處理技術普遍較弱。不少地方的信用數據還靠人工輸入、人工核查、人工比對,人為原因很容易導致信用數據不一致、不準確,信息化水平低也導致信用信息難以動態及時更新。

2.信用服務需求不足

一是信用意識還不夠普及。全社會接受和使用信用產品、信用服務的習慣、機制、氛圍還未真正形成。

二是政府部門對信用需求的引導不夠。在財政補助、政府采購、招投標、項目審批等領域尚未開展示范應用。比如財政補貼,因為沒有對申報企業進行信用審查,經常出現失信企業照樣可以領取補貼、一家企業從多個部門重復領取補貼等現象。

三是企業用信需求不足。目前企業信用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尚未形成一個科學、完善的內部決策和控制機制,對信用管理服務的實際需求欲望并不是很強。

四是信用評級市場受到沖擊。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本身不成熟,信用評級市場相對弱小。此外,受大數據和互聯網影響,如果通過大數據挖掘技術就可以得到實用的分析報告,一定程度就可以取代信用評級報告。

3.信用服務市場不成熟

一是個人征信市場尚未開放。2015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準備工作,7月也進行了驗收,但遲遲未發牌照。目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能夠提供全面的個人征信服務,商業化的個人征信機構還沒正式開放。

二是商業征信機構盈利能力弱。商業征信機構普遍規模偏小,經營分散,具有一定規模、運作規范、有廣泛影響力信用中介機構很少。除少數幾家擁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如國富泰、上海資信)憑借其權威性、幾家較早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如新華信、華夏鄧白氏)依靠引進外資,業務經營和產品服務水平較好外,其他征信機構的經營步履維艱。

三是信用評級市場不規范。信用評級行業整體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基本處于無序狀態,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信用評級機構往往容易受到政府和業務對象要求的影響,運作不規范,業務穩定性差。

四是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據國家商務部數據顯示,近5年內,我國將至少需要50萬名信用管理經理,200萬名信用管理人員。2006年1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頒發施行《信用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目前也僅在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開展職業培訓和設置考點,培養的信用管理人才非常有限,該專業的人才需求和供給缺口極大。

4.信用法規不完善

一是信用基本立法缺失。國家層面的《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條例》等基礎法律法規還在立法程序中,急需出臺。

二是個人征信業務的法律缺失。我國尚未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公司對大數據的攫取還處于叢林法則階段。我國法律既沒有對個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圍劃清界限,也沒有對大數據商業利用作出具體規定。因此,無法保證信用信息的安全,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不能得到有效保護。

三是沒有明確的信用監管機構。目前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質監總局、證監會等部門都在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也都承擔著行業監管職責,信用管理服務市場存在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現象。

四、促進我國信用服務業發展的思路

我國信用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僅個人征信業務,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的《中國個人征信行業報告(2015)》,2015年,中國個人征信行業潛在市場規模為1623.6億元,實際市場規模為151.4億元。中國未來五年個人信貸余額仍將以年均復合增長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約55萬億,為個人征信市場創造巨大發展空間。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消費金融概念的升溫,未來中國個人征信行業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建立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社會信用服務機構互為補充、信用信息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相輔相成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務組織體系”。我國可充分借鑒美國、歐洲、日本的發展經驗,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協會參與”的綜合發展思路,整合建立從信用數據的挖掘、分析、建模到信用咨詢、評價、評級、信用保險等的信用產業鏈條,推動信用服務業發展。

(一)加強信用數據歸集

1.建立信用數據標準體系。加強頂層設計,以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為基礎,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目錄標準、系統建設標準、信息安全技術標準和信用行業服務標準。

2.推動公共部門信用數據交換共享。一方面推動全國信用信息平臺與地方信用信息平臺“縱向”互聯互通。實現信用數據的跨區交換共享。另一方面推動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與部門或行業信息平臺“橫向”交換共享。實現信用數據的跨行交換共享。

3.建立市場化信用數據歸集機制。不斷優化信用數據來源和結構,建立市場化的數據采集渠道,通過信息付費、信息交換、信息加工等方式采集數據,穩定數據采集渠道和隊伍。

4.引進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和模型。實現信用數據的自動化、批量化歸集,對數據進行智能化、精準化比對、清洗和更新,確保信用數據準確、實時、全面。

(二)激發信用服務需求

1.推動政府率先用信。探索信用信息和產品在城市管理、市場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公共資源分配中的應用,如在政府采購、招投標、工程建設、登記注冊、資質認定、推介企業上市、科技資金管理、評獎評優等一系列領域推廣信用產品應用。

2.激發企業用信需求。推動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依法向所有企業開放,企業可以自主查詢上下游企業、關聯企業、合作企業的相關信用信息,以供企業在原料采購、簽訂銷售合同、業務合作等方面進行參考,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鼓勵企業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對客戶資信、銷售合同、應收賬款、員工信用檔案等進行管理,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3.鼓勵商業銀行及各類金融機構用信。鼓勵商業銀行及各類金融機構降低信用消費門檻,開發信用交易產品,擴大信用卡發放、個人支票賬戶的開設和使用規模,做好金融延伸服務,制定優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引導市民和企業用支票或刷卡消費。

4.激發個人用信需求。建設“市民誠信卡”,在市民卡上全面加載個人信用信息,推動個人在求學、求職、晉升、租賃、理賠、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應用個人信用報告。拓展個人信用查詢渠道,開通網點、互聯網、微信、委托、自助終端等形式的查詢渠道,多管齊下拓展個人用信場景。

(三)優化信用服務供給

1.大力培育信用服務機構。一是推動公共信用信息數據有序向社會開放。向社會提供信用基準報告查詢服務,探索信用信息的市場化運營機制。二是盡快開放商業化的個人征信市場,向此前申請個人征信業務的8家機構發放個人征信牌照,進一步出臺扶持個人征信機構的政策。三是培育和發展種類齊全、功能互補、依法經營、有市場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扶持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經營規范、市場認知度高的信用服務機構。

2.全面培養專業化信用管理人才。一是在更多高校開設社會信用管理專業,加強信用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培養信用理論研究和教育專業人才。二是建設專業化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團隊。針對全國及各地發改委和人民銀行的社會信用建設工作人員,組建信用體系建設講師團,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素養。三是加強企業信用管理師職業資格培訓。培養一支具有國際視野、業務過硬、熟悉市場的專業化信用人才隊伍。

3.鼓勵信用產品創新。引導和鼓勵信用服務機構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建立完整、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增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能力。鼓勵對信用信息進行深度開發,不斷提高信用服務機構專業化水平,努力向市場提供有特色、多樣化、高質量的信用產品。除了傳統的信用報告、信用評級、信用評價等產品外,鼓勵開發信用安全管理類產品,研發信用指數、信用管理或信用營銷方案等增值產品。

(四)強化信用服務監管

1.完善信用法律法規。加快國家信用立法,出臺《信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信用公平交易法》等,明確信息提供主體的權利義務,促進信用信息公開,保護信用信息主體權益。對政務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公布進行規范,厘清政府信息數據的開放與保護國家秘密之間的邊界。

2.建立信用行業規范。進一步明確信用主管部門,加強信用服務機構管理規范,建立信用服務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信用服務機構實行備案管理,建立行業服務規范,強化市場監管,尤其對信用評級機構采取報告編碼制度和抽審制度,提高評級結果的一致性和公信力。

3.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一方面發揮信用協會的作用。推動建立信用服務行業自律組織,引導征信機構“客觀、獨立、公正”地開展業務,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公信力。另一方面發揮企業行業協會的作用。比如物流協會、電商協會、軟件協會等,在行業內推行信用承諾制度,建立行業信用守則,推動行業內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溝通協調、信用咨詢服務、行業自律守信和失信聯合懲戒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上海財經大學信用研究中心.2015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4.

[2]韓家平.美國信用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及其借鑒意義[J].國際經濟合作,2012(7):65-69.

[3]向欣.加快構筑基礎---從美日信用服務業發展特點看我國商務信用體系建設[J].國際貿易,2004(8):17-21.

[4]趙萍.國際信用服務業的發展及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09(10):24-28.

[5]陳登立.我國商務信用服務業的現狀與發展[N].國際商報,2012.5.28,第B10版.

[6]黎振強等.積極發展信用服務業[N].經濟日報,2009.9.7,第007版.

[7]趙麗.“信用時代”征信難題如何破解[N].經濟日報,2015.5.27,第004版.

[8]曾光輝.廈門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2015(4):18-23.

[9]史福厚.廣東省信用管理服務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J].征信,2015(4):27-31.

[10]盧盛羽.我國信用服務行業監管機制問題探析[J].甘肅金融,2015(10):26-28.

篇10

關鍵詞:中國農村非農就業影響因素Binary Logisti回歸分析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rural China have developed rapidly,and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entire countrys economy.Starting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main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nonfarm employment in rural China,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workers own factors which impact rural nonfarm employment.With Binary Logisti regression analysis,it concludes that th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rural nonfarm employment is the proportion of surplus labor in home,the proportion of nonunion positions in villag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social network,farmland area per family capita,the income level in home village,workers’ age.

Keywords: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rural ChinaInfluencing factorsBinary Logisti regression analysis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以為核心的農村制度變遷在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其對農村經濟的推動力在80年代后期達到了頂點,伴隨改革重心轉移到城市工業領域,農村經濟發展此后處于相對滯后狀態;另一方面,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導致其產業分布的非對稱性不斷擴大,形成了以廣東、山東、浙江、江蘇、上海為代表的東部外向型工業帶。中國經濟發展的這種差異性,導致大批中西部落后地區農村勞動力涌向東部沿海城市,形成規模巨大的“民工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農村非農就業達1994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1%。如此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必然影響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進程。因此,本文較為詳盡地探討了我國農村非農就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便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中國農村非農就業現狀分析

1.1農村非農就業的基本狀況。改革之前,政府通過戶籍制度等政策法規嚴格控制城鄉間人口流動,農村非農就業發展緩慢。改革初期,和農產品價格的逐步放開激發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非農就業比例相對較小。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由于日益嚴峻的人地矛盾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農村勞動力供需矛盾加劇,產生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剩余。與此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業勞動邊際收入進一步遞減,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紛紛離開農村,遷移城市而化身為農民工,農村非農就業得到迅速發展。表1是列示了1990年以來中國農村從業人員的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中國農村非農就業從1990年的10869萬人增長到2007年的19946萬人,凈增長9077萬人;非農就業人口占農村勞動力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22.8%上升到2007年的41.0%以來,增長了18.2%。據專家計算,現階段需要的農村有效勞動力是1.9億人,而中國現有農村勞動力總量是4.9億人,剩余勞動力是3億人左右;參照發達國家技術與管理水平,中國種植業只需要1.1人,由此剩余勞動力將增加到3.8億人。這說明中國農村的非農就業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將是一種長期趨勢。

中國農村非農就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就地轉移的時期,主要是農村居民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這一時期,我國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吸收了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鄉鎮企業吸納的勞動力人數為2827萬人,1990年為9625萬人,12年內凈增加6798萬人,增長了2.4倍。在這些鄉鎮企業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民工,通常亦工亦農。統計數據顯示,這種形式的非農就業占當時非農就業的81.5%,占鄉鎮企業總就業量的62.4%。

第二個時期是90年代初期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是向外轉移,主要形式是外出務工。從1990年代初開始,“外出務工”取代鄉鎮企業的就地轉移,成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式。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個農村住戶和7100個行政村的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07年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14290萬人,已經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9.4%,占整個農村非農就業的71.6%。

1.2中國農村非農就業的特征。

1.2.1本地就業和異地就業并存。從農村非農就業的空間分布看,有本地就業和異地就業兩種形式。本地就業主要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展較為迅速,此后由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和部分鄉鎮企業關停并轉而使其發展速度逐步緩慢下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中西部落后農村地區和東部沿海城市兩個經濟發展極,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落后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必須流向到發達的沿海城市,形成規模巨大的“民工潮”,此時異地就業成為農村非農就業的主要方式。因此,改革以來中國農村非農就業經歷了90年代前以本地就業為主,90年代后以異地就業為主,兩種方式并存的就業方式。

1.2.2“西出東進”跨地區流動。中國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轉移通常是跨地區的。據統計,2007年在鄉鎮內部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占非農就業總數的9.4%;在鄉鎮以外,省以內就業的占28.4%,在省外就業的占62.2%。在這種跨地區非農就業中,流出人口比例較多的為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份,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四川、貴州、甘肅等省份。據統計,中西部地區2007年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占農村非農就業的86.5%。農村非農就業轉移的勞動力大多進入了東部沿海城市,環渤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農村非農就業流入的熱點地區,吸納的外地農村勞動力超過了全國總量的80%。

1.2.3非正規部門就業比重高。城市非正規部門主要是一些松散組織、小型企業或勞務組織、個體工商戶以及零工供給點(比如車站碼頭等地的搬運點),其特點是對勞動力質量要求相對較低,但工資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條件較差。由于農民工素質較低以及正規部門準入門檻高等原因的影響,進城務工農民通常在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課題組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在正規部門就業比例只占16.4%;而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則高達83.6%。

1.2.4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農村剩余勞動力受自身能力素質的制約,主要進入城市非正規部門,從事低技術勞動密集型工作:蘇南、閩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加工貿易發展較快,其大部分外來農村勞動力進入加工貿易型工業企業;建筑業的迅速發展使得一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進入建筑行業,從事粗重體力勞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各類服務需求發展迅速,部分農民工進入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行業。表2列示了本課題組對農民工就業行業的抽樣調查數據。

1.2.5鄉鎮企業是吸納非農就業的主力。從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一直是吸納農村非農就業的主力軍。表1數據顯示:除1996-1999年外,1990年到2007年鄉鎮企業吸納的農村非農就業勞動力都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總人數從9265萬人增加到15090萬人,吸納的農村非農就業勞動力一直穩定在80%左右。此外,民營企業吸納的非農就業勞動力也不斷增加,1990年到2007年民營企業吸納的農民工從113萬人逐年增加到2672萬人,其占農村非農就業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1.4%增加到2007年13.4%。與此相反,個體經濟吸納的非農就業勞動力近年來有下降的趨勢:1998年到2007年個體經濟吸納的非農就業勞動從2855萬人逐年下降到2184萬人,所占比例也由22.5%下降到10.9%。

1.3中國農村非農就業的新趨勢。

1.3.1非農就業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近年來,非農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大多依托社會關系網絡,特別是血緣、鄉緣、地緣網絡,呈現出一人帶多人的鏈式遷移;二是流出地外出就業中介組織發育較快,流入地區勞務中介組織正在形成,同時以組織勞務輸出為內容的對口扶貧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組織化程度的提升;三是許多社會團體、企業、政府部門也開始自覺地開展農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訓和法制教育,這為非農就業的組織化程度提升創造了條件。

1.3.2非農就業“新生代”逐步形成。與改革之初的農民工相比,當前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主體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是從校門直接外出務工,他們追求城市生活,有著很強的市場競爭意識,把外出務工經商作為追求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形成了更具進取性的非農就業“新生代”。這一代進城務工者對鄉土認同感在減弱,對城市認同感在增強,但又未被城市社會所接納,從而進一步強化這部分農村人口的流動性。

1.3.3非農就業難度不斷增加。近年來,農村非農就業難度不斷增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城市失業降低了城市勞動力吸納能力,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降低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彈性系數,勞動力需求明顯下降,而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化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的推行以及城市新生勞動力的增加則增加了勞動力的供給,因此城市的失業問題正在加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渠道受阻。其二,世界金融危機對非農就業產生巨大影響: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負向地沖擊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陷入困境,降低了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有關分析報告顯示,與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珠三角的需求務工人數減少了16.3萬人。其三,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房地產業的發展進入調整期,勞動用工需求大大減少,農民工就業難度不斷加大。

2.農村非農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2.1經濟發展因素。

2.1.1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農村非農就業發展的根本誘因。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差距卻在不斷擴大:全國基尼系數由1980年的0.266上升到2007年的0.41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67:1擴大到2007年的3.15:1。在此情形下,作為理性的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農民清楚地意識到收入差距是務農與從事非農職業造成的,而這種比較利益的驅動正是中國農村人口流動的最大誘因。

2.1.2產業結構變化是農村非農就業發展的催化劑。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產業結構發展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第二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48.6%,第一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4.0%上升到2007年的40.1%。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相對下降,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勞動力供過于求;另一方面,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又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

2.1.3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村非農就業提供了吸納場所。作為集體經濟的產物,鄉鎮企業起初在本地農民中吸收職員,成為80年代中期非農就業的主要吸納場所。此后,經過90年代改革和調整,鄉鎮企業得到良性發展,此時不僅吸收本地農民工,而且大量吸收外來務工農民,成為非農就業的主場。表1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07年,鄉鎮企業吸納的農村非農就業勞動力一直穩定在80%左右,其總人數從9265萬人增加到15090萬人。

2.2制度因素。

2.2.1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非農就業的桎梏。長期以來,中國形成了以戶籍(口)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社會體制結構,這一制度將中國社會截然分化成城市和鄉村兩個相互分割的實體,使農村人口失去了在城市立足的可能性,導致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然遷徙過程停止。近年來,戶籍制度逐步放松,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非農就業的枷鎖,促進了其良性發展。但是這種限制還沒有完全解除,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待遇還依然存在,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并沒有積極落實,農民基本上沒有可能在大中城市落戶。

2.2.2產權不明晰的土地制度制約了非農就業發展。中國農村實行的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家庭聯產責任制,土地的使用權歸農戶,所有權歸集體。這種產權極不清晰的土地制度從兩個方面制約了農村非農就業的發展:其一,這種土地制度無法實行高效的土地規模經營,從而無法推動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不能為農村非農就業提供堅實的農業基礎;其二,這種土地制度形成了“離鄉不離土”的非農就業模式,即非農就業者在其失業時可以重返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這就使得農村勞動力流動性不足。

2.2.3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解除非農就業者后顧之憂。中國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范圍之外,無法享受城鎮居民的各種福利,無法如城鎮居民一樣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五大保險待遇。因此,進城務工農民通常以其原籍土地使用權作為自身保障基礎,在發生失業、生病和傷殘后,一般都回流原籍,因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農村非農就業的穩定性。

2.3勞動自身因素。勞動者自身素質是影響農村居民非農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社會提升勞動者素質的有效途徑主要是兩條: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從學校教育來看,與城市教育投入相比,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相對不足,而農民自身經費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農村教育處于相對落后狀態,農村居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截止到2007年農村初中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87.4%。由于農村居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因此進城務工者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我們的調查顯示,農民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5.4%。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農民工的從業領域,他們大都只能從事粗重體力勞動或低待遇工作,同時也降低了其非農就業率。

轉貼于

從職業技能教育來說,由于農村缺少專門的職業教育機構,使得外出的農村務工人員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能。因此,外來務工人員在和城鎮居民競爭同樣就業崗位的時候就處于一種極為不利的境地,無法進入高層次職業,而只能從事一些體力消耗大、環境差及待遇低的行業。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年輕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家庭負擔最重的中年務工人員,由于技能水平偏低而面臨著更大的失業風險。

除了勞動者素質影響非農就業以外,勞動者的年齡、性別、家庭組成人員以及家庭所處位置都會影響農村勞動力是否進行非農就業。比如,青壯年比中老年農民外出務工的要多,男人比女人外出務工的多,家有老弱病人的外出打工的少,家處發達地區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少,而家處偏遠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多。

3.Binary Logistic回歸分析

為了對農村非農就業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本課題組成員深入湖南、貴州、四川、陜西四省的二十個鄉鎮和廣東、上海、浙江三省的21個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對農村家庭和農民工進行實地考察,并發放了有關農村非農就業的調查問卷1580份,收回問卷1432份,共涉及家庭人口5882人,農村勞動力2426人,外出民工1584人,占勞動力人數的65.3%,其中在外打工人口中,男性占69.5%,女性占30.5%,年齡30歲以下占43.2%,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含初中)占86.4%。

3.1變量選擇。影響農村非農就業的因素有很多,根據前文分析和調研的實際情況,本文選擇Y為因變量(Y=0表示從事農業勞動,Y=1表示從事非農就業),是0/1二值型變量,Xi為自變量。自變量中,經濟發展變量主要有三個:家庭所在地農村收入水平,該數據與城市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較,可以說明城鄉收入差距,用X1來表示(X1=0表示下,X1=1表示中,X1=2表示上);家庭所在地農村剩余勞動力比例,以百分比表示,是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引起的,用X2表示;鄉鎮企業非正式職工崗位比例,以百分比表示,可以用來說明鄉鎮企業吸納非農就業勞動力的能力,用X3表示。制度因素變量也有三個:戶籍制度的嚴厲性用來表示(X4=0表示戶籍制度不容許勞動者自由流動,X4=1表示戶籍制度容許勞動者自由流動);土地制度因素可用家庭人均耕地面積X5表示,單位為畝/人;家庭所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用X6(X6=0表示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X6=1表示社會保障制度較完善)。勞動者自身因素變量主要有四個:X7為性別(X7=0表示女性,X7=1表示男性);X8為年齡,單位為歲;變量X9為受教育程度(X9=0表示小學,X9=1表示初中,X9=2表示高中,X9=3表示大專以上);X10表示是否參加過培訓(X10=0表示未參加培訓,X10=1表示參加過培訓)。此外,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社會網絡關系也是影響農村勞動力是否從事非農就業的兩個重要因素,前者用X11表示(X11=0表示國內外經濟形勢較差,X11=1表示國內外經濟形勢較好),后者用X12描述(X12=0表示無社會關系網絡,X12=1表示有社會關系網絡)。據此,可以建立回歸方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1)

其中βi為各變量系數,X2、X3、X5、X8為定距變量,X1、X4、X6、X7、X9、X10、X11、X12為品質型變量。因為因變量是0/1二值型變量,而且自變量(協變量)也多為品質型變量,因此,本文選擇Binarygistic回歸分析來探討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否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

3.2回歸結果分析。對以上自變量與因變量利用SPSS進行Binary 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Forward:LR(逐步篩選策略)進行變量選擇,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水平為0.05、剔除方程的顯著性水平為0.10,最終運行結果。

其統計學原因是其顯著性水平為0.10。其現實解釋是:各地戶籍制度對勞動力的限制已經很低,因此變量X4被剔除;由于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村居民對社會保障制度還不敏感,因此變量X6被剔除;非農就業“新生代”形成后,年輕的農村勞動力無論男女,無論文化程度高低,也無論是否受培訓,大都直接從學校入城務工,因此變量X7、X9、X10被剔除。由此建立的Binary Lotic回歸模型為:

LogitP=2.982-0.236 X1+0.052 X2+0.065 X3-0412X5-0.625X8+2.354X11+1.648X12(2)

通過模型可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家庭所在地剩余勞動力比例、鄉鎮企業非正式職工崗位比例、國內外經濟形勢、社會網絡關系呈同方向變動,而與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在所在村的收入水平、務工者年齡狀況呈反方向變動,這與實際情況是相符的:①家庭所在地剩余勞動力越多,其向外轉移從事非農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變量X2的回歸系數為0.052,表明在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家庭所在地剩余勞動力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會使LogitP上升0.052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1,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0.376。②鄉鎮企業非正式職工崗位比例越高,其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變量X2的回歸系數為0.065,說明在其它情況不變的情況下,鄉鎮企業非正式職工比每上升一個百分比,會使LogitP上升0.065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7,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1.564。③國內外經濟形勢越好,非農就業率越高,反之則越低;變量X11的回歸系數為2.354,說明在其它情況不變的情況下,國內外經濟形勢好比經濟形勢差會使LogitP上升2.354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4,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6.512。④勞動力擁有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資本)越多,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越多,可減少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因而流動的可能性越大;變量X11的回歸系數為1.648,說明在其它情況不變的情況下,有社會關系網絡較沒有社會關系網絡使LogitP平均上升2.354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3,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5.674。⑤農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積越多,需要的勞動力越多,則勞動力流動的可能性越小;變量X1的回歸系數為0.236,說明在其它自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多較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少使LogitP平均降低0.236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8,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0.644。⑥家庭在所在村的收入水平越低,勞動力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的愿望越強。相反,家庭在所在村的收入水平越高,則會降低勞動力流動的意愿;變量X5的回歸系數為0.412,說明在其它自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家庭在所在村的收入水平為中等較下等使LogitP降低2.212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6,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0.672。⑦在勞動年齡內,勞動者年齡越大,其從事非農就業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則越大;變量X8的回歸系數為0.625,說明在其它自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勞動者每大一歲會使LogitP降低0.625個單位;且Wald檢驗的結果P=0.002,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比數比OR=60641。

對回歸方程的整體檢驗(H:β1=β2=β3=β5=β8=β11=β12=0),采用-2logl和Score兩種方法,其P值均為0.002,具有統計學意義。在該模型中,Hosmer-Lemeshow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034,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應拒絕零假設,認為各組的劃分與因變量的實際取值相關,而且模型總的預測正確率為89%,說明模型擬合優度較高。

4.結論

上述研究可以歸結為以下結論:

4.1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村非農就業迅速增長,具有本地就業和異地就業相結合、西出東進跨地區流動、非正規部門就業比重大、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特征,近年來呈現了組織化程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形成、就業難度不斷增加等新趨勢。

4.2從影響農村非農就業的因素來看,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鄉鎮企業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農村非農就業的發展,滯后的戶籍制度、產權不明的土地制度和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阻礙了農村非農就業的發展,勞動者較低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則是阻礙農村非農就業的主要個人因素。

4.3對上述影響因素進行篩選的Binary Logisti分析表明,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家庭所在地剩余勞動力比例、鄉鎮企業非正式職工崗位比例、國內外經濟形勢、社會網絡關系、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家庭所在村的收入水平、務工者年齡狀況是影響農村非農就業的具有顯著作用的因素,而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性別、文化程度和是否接受過培訓對是否進城務工沒有實質性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莉.基于Logistic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時代,2007(20):4~5

[2]張海濤.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分析——基于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9(02):175~179

[3]白書祥.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特征、規律與農民增收[J].人口與經濟,2006(01):43~47

[4]梁艷麗.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現狀與特約因素[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黨報,2006(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