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合作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經濟合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外經濟合作

篇1

自1998年始,我國經濟步入“買方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加上亞洲金融危機的外部因素,對外經濟合作難免受其影響,發展呈放慢態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下面我們就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意義及其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闡述和分析,并對解決問題的思路作初步探索,以求有效促進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

一、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意義

1、對外經濟合作的含義及概況。對外經濟合作即國際經濟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是指世界上不同主權國家政府、國際經濟組織和超國家界限的自然人與法人為了共同利益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側重于生產領域)內所進行的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與重新組合配置以及相互間經濟政策協調為主要內容的較長期的經濟協作活動。主要包括資本要素國際合作、技術要素國際合作和國際勞務合作。在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成為國際勞務合作的重要內容。

從七十年代末期起步始到目前為止外經企業已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過業務;業務領域涉及數十個基礎行業及高科技行業;對外提供的勞務也從過去單一的初級勞務為主發展到目前服務的初、中、高兼備,門類齊全的綜合勞務結構;截止1997年底,累計簽訂合同額716.9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82.37億美元,上交外匯額度3.7億美元,外派勞務人員154萬人次。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外經企業經營業務水平不斷提高,規模不斷壯大,競爭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到1998年已有23家中國外經企業榜上有名,躋身于世界承包商強手之林。

2、 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意義

(1)對外經濟合作有助于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解決國內就業問題。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物力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發展對外經濟合作,有利于使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外國豐富的物力資源相結合,既有助于使勞務輸出與商品輸出共同發展,又可以促進國家間的共同發展。有助于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截止1997年底,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外派勞務人員154萬人次,大大緩解就業矛盾。

(2)輸出勞務,創取外匯。以勞務輸出為主要內容的對外經濟合作由于不需要大量投資而能創匯,被譽為創匯的“黃金之路”。世界上許多國家,勞務外匯成為非貿易外匯的主要部分,使許多面臨貿易逆差的國家大大緩和或彌補了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隨著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其創取的外匯占我國非貿易創匯的比重日趨增大,地位越來越高。

(3)能夠帶動我國的對外出口,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直接輸出的是勞動力,由于這些勞動力熟悉或習慣于使用我國的產品,非常有利于帶動我國的出口,如承包工程勞務出口的發展,可使許多與工程建設項目有關的機器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料的出口被帶動起來。1998年國際工程承包帶動的國產設備和材料的出口7.59億美元。

(4)加強對外經濟合作有助于促進我國和其它國家的交流,發展對外友好友好關系。對外經濟合作,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合作,而且還能促進不同國家間人民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增進友誼,促進相互援助,加強相互貿易合作。同時通過與東道國政府機構、有關企業和人民群眾在工作中的合作,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促進了當地民族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我國與東道國的經貿合作關系。

對外經濟合作在短短二十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成績并不能掩蓋問題,對外經濟合作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對外經濟合作的市場不夠穩定,結構過于單一。一方面表現在市場不夠穩定,1998年新簽合同額117732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落后于1997年的增長幅度6.8個百分點,呈放慢趨勢;另一方面市場結構單一,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北非等地區,效益普遍不高,而發達國家如歐美日等國家的經濟合作由于技術要求較高,其市場難以打入。

2、投資管理不力,效益不夠理想。對外經濟合作企業“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應該說這是一種好的經營戰略,但是現在有些公司隨意投資,到處撒錢,變成以多種經營為主,主業為輔的局面。由于多頭投資,資金分散,而且投資可行性研究不夠,致使大量資金沉淀,投資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資都難于收回。境外投資缺乏制約,管理混亂,也是效益不好的一個原因。個別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出現了巨額虧損。近幾年,外經企業營業額每年遞增都在10%以上,而當年利潤增長幅度都大大低于營業額增長幅度。甚至是負增長。外經企業1997年同1996年相比,資金投入增長了40%,但同期利潤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重規模、重速度、輕效益、輕管理的思想是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有的外經企業由于一味追求經營規模的擴大,不考慮自己的資金實力和管理水平,多頭投資,造成資金愈發緊張和管理上的失控,導致發生項目巨額虧損。

3、資金問題制約著外經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當今國際承包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業主條件越來越苛刻,帶資承包項目非常普遍,能為業主解決項目資金往往成為奪標的關鍵。目前外經企業資產負債率已達近73%。由于資金匱乏,導致外經企業不得不放棄許多很好的項目。外經企業資金緊張,從自身因素來分析,那就是有的企業內部資金調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導致資金周轉緩慢,甚至呆滯。

篇2

關鍵詞:對外經濟;合作;財務問題

世界貿易發展到今天,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有效帶動和促進了國際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也蓬勃發展起來,對外貿和引資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有力地促進作用,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貢獻將越來越大,地位將越來越高,而且其發展將越來越具潛力。因此,保持對外經濟合作的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一、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意義

1.對外經濟合作的含義及概況

對外經濟合作即國際經濟合作(Internat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是指世界上不同國家政府、國際經濟組織和超國家界限的自然人與法人為了共同利益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側重于生產領域)內所進行的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與重新組合配置以及相互間經濟政策協調為主要內容的較長期的經濟協作活動。主要包括資本要素國際合作、技術要素國際合作和國際勞務合作。在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成為國際勞務合作的重要內容。

從七十年代末期起步始到目前為止外經企業已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過業務;業務領域涉及數十個基礎行業及高科技行業;對外提供的勞務也從過去單一的初級勞務為主發展到目前服務的初、中、高兼備,門類齊全的綜合勞務結構;截止1997年底,累計簽訂合同額716.9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82.37億美元,上交外匯額度3.7億美元,外派勞務人員154萬人次。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外經企業經營業務水平不斷提高,規模不斷壯大,競爭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到1998年已有23家中國外經企業榜上有名,躋身于世界承包商強手之林。

2.發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意義

(1)對外經濟合作有助于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解決國內就業問題

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物力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發展對外經濟合作,有利于使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外國豐富的物力資源相結合,既有助于使勞務輸出與商品輸出共同發展,又可以促進國家間的共同發展。有助于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截止1997年底,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外派勞務人員154萬人次,大大緩解就業矛盾。

(2)輸出勞務,創取外匯

以勞務輸出為主要內容的對外經濟合作由于不需要大量投資而能創匯,被譽為創匯的"黃金之路"。世界上許多國家,勞務外匯成為非貿易外匯的主要部分,使許多面臨貿易逆差的國家大大緩和或彌補了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隨著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其創取的外匯占我國非貿易創匯的比重日趨增大,地位越來越高。

(3)能夠帶動我國的對外出口,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對外經濟合作,直接輸出的是勞動力,由于這些勞動力熟悉或習慣于使用我國的產品,非常有利于帶動我國的出口,如承包工程勞務出口的發展,可使許多與工程建設項目有關的機器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料的出口被帶動起來。1998年國際工程承包帶動的國產設備和材料的出口7.59億美元。

(4)加強對外經濟合作有助于促進我國和其它國家的交流,發展對外友好友好關系

對外經濟合作,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合作,而且還能促進不同國家間人民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增進友誼,促進相互援助,加強相互貿易合作。同時通過與東道國政府機構、有關企業和人民群眾在工作中的合作,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促進了當地民族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我國與東道國的經貿合作關系。

二、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存在的問題

對外經濟合作在短短二十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成績并不能掩蓋問題,對外經濟合作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對外經濟合作的市場不夠穩定,結構過于單一

一方面表現在市場不夠穩定,1998年新簽合同額117732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落后于1997年的增長幅度6.8個百分點,呈放慢趨勢;另一方面市場結構單一,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北非等地區,效益普遍不高,而發達國家如歐美日等國家的經濟合作由于技術要求較高,其市場難以打入。

2.投資管理不力,效益不夠理想

對外經濟合作企業"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應該說這是一種好的經營戰略,但是現在有些公司隨意投資,到處撒錢,變成以多種經營為主,主業為輔的局面。由于多頭投資,資金分散,而且投資可行性研究不夠,致使大量資金沉淀,投資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資都難于收回。境外投資缺乏制約,管理混亂,也是效益不好的一個原因。個別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出現了巨額虧損。近幾年,外經企業營業額每年遞增都在10%以上,而當年利潤增長幅度都大大低于營業額增長幅度。甚至是負增長。外經企業1997年同1996年相比,資金投入增長了40%,但同期利潤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重規模、重速度、輕效益、輕管理的思想是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有的外經企業由于一味追求經營規模的擴大,不考慮自己的資金實力和管理水平,多頭投資,造成資金愈發緊張和管理上的失控,導致發生項目巨額虧損。

3.資金問題制約著外經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當今國際承包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業主條件越來越苛刻,帶資承包項目非常普遍,能為業主解決項目資金往往成為奪標的關鍵。目前外經企業資產負債率已達近73%。由于資金匱乏,導致外經企業不得不放棄許多很好的項目。外經企業資金緊張,從自身因素來分析,那就是有的企業內部資金調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導致資金周轉緩慢,甚至呆滯。

4.財務人員財務管理意識淡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經濟效益的好壞是企業業務部門的事,與財務部門無關,財務部門只負責記帳算帳,這種思想導致了重業務輕財務輕管理。個別企業財務管理混亂,一些財務人員素質不高,會計核算不實,成本費用控制不嚴,資金周轉慢,資產流失嚴重。

篇3

一年來,為配合全縣的綜合治理工作,我們按照“內部強防,隊伍強管”的工作思路,推行“誰主管,誰負責”制度,并結合本單位的反腐倡廉、普法、行政執法等,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得力的措施,使全局上下及所轄小區出現了思想進步、政治穩定的新局面。回顧一年來的綜治工作,我們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統一部署,組織領導在局領導身先垂范的帶動下,全局上下統一思想,形成共識。

(一)按照縣綜合治理、保衛工作目標責任書的要求,成立了以局長李波為組長,陳俊江、謝版權所有燕、等同志為成員的“綜治”領導小組,專司全縣的經濟環境及全局政治、思想穩定,平時也有情報信息員專抓此項工作的運作落實。

(二)整章建制,完善一票否決權制,逐步實現由人管人向制度約束人的轉變,基本實現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在局內部學習制度中,規定除了學習與公民生活、工作相關的基本法律外,還采取集中和自學的方式,重點學習了《憲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貿易法》等國際涉外經濟法,通過學習,提高了依法辦事的效率。

(三)量化、細化“綜治”管理目標責任,把年終考評與單位評先、個人評優及晉級提升等掛鉤,做到責任明確,獎罰分明。

二、廣泛宣傳,確保穩定除了督促內部人員學習相關法律外,還廣泛宣傳國家的政策法規。

(一)牽頭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牽頭規范了“××*縣招商版權所有引資優惠政策”。

(二)全局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沒有發生危害國家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特別是在非法宗教和組織活動頻繁之際,全局干部職工保持高度警惕,嚴格實行領導負責,三方包保,一日三報的工作措施,除了保證自己不參與外,還保證家屬及下屬企業的員工也不參加,確保了一方的穩定。

篇4

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外交部在管理其下屬230個駐外機構的檔案工作時,無疑具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本著“有利于工作、有利于保密、有利于應付突發事件的原則”,有條不紊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檔案工作體系。

外交部駐外機構的檔案工作,由外交部檔案館實行統一的指導和監督。早在1987年,他們就向16個駐外機關下發了《關于調查駐外使領館檔案工作情況和征求對建立健全使領館檔案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并附了調查提綱。根據所掌握的情況,他們于1988年4月制定了《外交部關于外交代表機構檔案工作的暫行規定》。隨著工作的深入,1993年7月和1999年6月,他們又先后下發了《外交部關于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檔案工作的規定》和《外交部關于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檔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作為目前外交部所屬駐外機構檔案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明確規定各駐外外交代表機關須有一位館領導分管檔案工作,對本機關內外交部派出單位的檔案工作統籌安排,并進行協調、督促和檢查;同時要求駐外外交代表機關設專職或兼職檔案工作人員,擔負檔案的具體管理和對各處室檔案工作的指導。另外,他們將檔案工作巡視組和業務指導小組制度化,從組織上和技術上進一步促進了檔案工作的開展。此外,該館設計開發的《駐外機構檔案目錄系統》已在27個駐外機構試用,并向各館統一配置了標準的檔案卷夾。

商務部的做法與外交部大體相當。無論是原外經貿部還是現在的商務部,在管理其199個駐外經商機構時,都明確了駐外經商機構的檔案工作實行經商處(室)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原則,并規定“誰主辦、誰歸檔”,不能把“尾巴”甩給繼任者。此外,他們還在每年組織的出國干部培訓班上安排檔案業務的課程,提高有關人員的檔案意識和檔案業務素質。

而作為境外企業,檔案工作的開展則缺乏這種條件。比如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盡管早在1984年就在其境外的國際承包工程中建立起了檔案工作,并且在初建檔案工作制度時,就提出了“由項目負責人負責,將所形成的技術檔案文件資料收集齊全,核對準確并加以系統整理,向檔案室移交”的要求,但直到2002年該公司檔案人員應邀到國外對項目工程進行實地考察時,才對境外工程項目如何運作、產生的資料如何管理等有了進一步認識,才知道其境外工程管理是比較規范的,各種資料也都是比較齊全的。而這,恰恰反映了我國其他大多數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檔案工作的一種現象:天各一方,信息交流不暢。

大多數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開展檔案工作的困難還有很多。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目前我國大部分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都是由主管單位的外事主管部門管理,檔案部門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其次,是與境外的法律相適應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國的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由于是我國的延伸,一般問題不大。但其他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則必須首先遵守駐在國的法律,依法經營或從事有關活動,《檔案法》對境外機構的約束力有限,有些駐外機構或境外企業甚至據此拒絕接受主管單位檔案部門的管理。

第三,由于各駐外機構的工作環境不同,規模不同,業務流程也不一樣,所以檔案特別是業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較為困難。

第四,由于所在國的工作語言不同,客觀上給所形成檔案的管理帶來極大的不便。

第五,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總體上工作繁忙,人員緊張,經常身兼數職,無暇顧及檔案工作。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我國駐外機構和企業的檔案工作總的來說是發展不平衡的,有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主要表現在一些駐外機構檔案意識不強,檔案工作缺乏統一的制度和要求,規章制度還不夠健全,檔案收集不齊全、整理不規范,少數單位甚至還存在檔案無人管,一任任積存下來的零散文件還堆積在一起,時間、內容、數量都還不清楚的現象。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國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數量將越來越多,所形成的檔案也將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國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工作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一般都報回國內,由國內主管部門進行整理歸檔,駐地除重份文件外,一般都是事務性的文件材料和收文,不需永久保存,但這部分材料在日常工作中仍需經常查找,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且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檔案工作是我國檔案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其在工作中形成的檔案是國家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認真做好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檔案工作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檔案工作服務外事工作的客觀需要。

為此,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檔案局于2003年12月24日召開的“駐外機構檔案工作座談會”就顯得非常及時。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檔案工作將在積極、穩妥的基礎上,全面啟動。國家檔案局檔案館(室)業務指導司和經濟科技檔案業務指導司的有關領導及部分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央企業的代表4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的倡導者、國家檔案局副局長馮鶴旺到會并講話。與會代表在介紹各自情況的基礎上,就《國家檔案局關于加強駐外機構檔案工作的意見(討論稿)》及實際工作中涉及到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從會議的交流及討論情況來看,要做好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檔案工作,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應確立適當的管理體制

首先是應確立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檔案工作應由主管單位的檔案部門指導和監督的原則。根據《機關檔案工作條例》及在企業檔案管理中實行的“集中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單位必須明確本單位檔案部門在檔案工作中的指導和監督作用。盡管各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但其重要的檔案最終都是要運回國內交由檔案部門保管的,檔案部門被排斥在外的做法,顯然不利于檔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的開展。當然,針對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特殊情況,是由檔案部門直接行使指導、監督等的管理職能,還是通過外事部門間接管理,則可由各單位靈活處置。外交部、商務部等的做法,證明了這一原則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其次各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檔案工作應明確到人。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當年制定的“項目負責人負責”的辦法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責任明確,所以各項目負責人一般都會根據工作的具體情況指定專人或兼職人員管理,檔案部門只要與境外的項目經理聯系即可,非常便于指導和監督。2003年,他們新出臺的《中水電公司檔案管理規定》又進一步將檔案工作與干部考評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了其境外工程的檔案工作。

二、應更加重視檔案工作規章制度的建設

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與國內的主管單位相隔萬里,信息交流不便,因此在國內一些常用的指導、監督方法是不適合使用的。為此,就必須更加突出規章制度的作用。在兼顧所在國具體情況的前提下,所訂規章制度應盡可能的詳細、規范、可操作性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檔案工作。當然,由于各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的規模和工作重點不同,因此,在制定檔案工作具體要求和業務流程時,則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過分強調統一。另外,也不要過分強調對檔案裝具的要求。因為所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制造水平不同,過分強調統一,只能增加國內的負擔。

三、不能以所在國的法律為借口拒絕主管單位檔案部門的合理要求

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是我國的延伸,不存在此問題。而其他駐外機關和境外企業,優先遵守所在國的法律不假,但只要與所在國法律不相沖突,仍有義務遵守本國的法規。更何況這些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都有義務遵守本公司或上級主管部門的規定,而在國內的公司總部或上級主管部門是受本國法律約束的,所以他們也有間接遵守的義務。當然,對這些單位和部門,我們就不能簡單地以《檔案法》來說事,而是要通過其在國內總公司或上級主管理部門的規章、制度來對其進行管理。中國銀行就是通過國內檔案管理的示范作用,很好地加強了對海外機構檔案工作的引導。

四、要善于運用國際市場的通用規則

上面提到的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的檔案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盡管他們與境外工程的聯系不多,但作為以國際承包工程為主的企業,因為必須嚴格按照國際市場的規則辦事,而作為國際承包工程之圣經的TIDIC(菲蒂克)條款,則明確要求一切以書面記錄說話,往來資料都是憑證和依據,不能打半點折扣,因此客觀上保證了該公司在幾十個國家,上百個工程的檔案資料都比較齊全完整。而這一點與正在普遍實施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五、要善于運用現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

由于大多數駐外機構和境外企業都相隔較遠,有的甚至遍布世界各地,因此運用現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的檔案工作者在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他們在集團公司IT部的支持下,通過全集團的局域網,在NOTES平臺上建立了“檔案專欄”,內容包括:檔案工作制度、檔案工作行業標準、交流園地、檔案局文件、檔案基礎知識、信息、檔案員管理等模塊,通過大量的掃描工作將相關內容編輯后導入模塊,使境內外機構的檔案人員不但很方便地通過NOTES網就可以了解到檔案工作的政策法規、行業標準、檔案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還可通過NOTES中“檔案專欄”的交流園地模塊與集團公司檔案部門進行業務交流,檔案部門也可通過信息將有關信息迅速、快捷地傳遞給有關人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5

[關鍵詞]高職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 辦學團隊 建設

[作者簡介]周熠(1983- ),女,浙江東陽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高職國際化專項研究“高職中外合作辦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機制研究”(項目編號:際協研GZ2012-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2012年度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互動關系實證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2-0043-02

近十幾年來,在國家和社會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外企業的積極捐資助學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辦學模式到全方位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在當前這一社會經濟結構大轉型的新時期,高職教育正以其特殊的育人及辦學模式,在新型工業化建設、城鄉勞動力轉移以及社會緊缺型人才培養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在國際上,很少有國家使用這一專業術語,即使有也與我們所闡釋的含義不盡相同。“高等職業教育”其實是“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個概念的復合。從總體上看,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應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部分。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迅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高職教育在辦學模式探索、專業學科建設以及日常運營管理等許多方面,與西方先進的“職業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模式設置與社會及市場相脫節,導致學生所學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第二,生源數量下滑且質量較差,這與我國眾多大學的擴招政策以及傳統觀念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都息息相關。第三,教師數量不足且素質有待提高。當前,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中缺乏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專門培養制度,使得許多高職教師直接取自大學本科畢業生,而由于大學擴招導致學生素質下降又反過來作用于高職教育,進而產生了“惡性循環”。第四,專業設置不合理,學習實訓場地不足,使得學生無法學到市場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第五,學生就業困難,這一現象是所有上述原因所導致的惡果。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上的許多先進技術、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質人才都慢慢被引進來。與此同時,在與國外逐步擴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我們也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并把這些經驗運用到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實際當中。而高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與創新。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以及眾多中外企業的捐資合作下,各地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中外辦學的新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幾種主要的辦學模式:

1.兼容式辦學模式。兼容式辦學模式是指在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將中方和外方的兩套教學模式實施兼容,這種模式還可以細分為“2+1”型和“3+0”型兩種。前者是指在學制三年的前提下,前兩年在境內學習,第三年赴境外學習;后者是指三年學習均在境內。學生無論采用何種模式,畢業時均能獲取由雙方院校頒發的文憑。兩種模式均通過全面引進國外學校的先進教學模式,來培養能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其優點在于既能讓學生接受國外較為系統完善、質量更高的職業教育,同時又減輕了全程到國外留學所承擔的巨大經濟壓力。

2.平行式辦學模式。平行式辦學模式是指學校同時采用中外雙方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體系當中,雙方均承認對方所開設的課程及所授學分;學生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就可得到雙方共同授予的畢業證書。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以及家庭情況,選修國內外課程且可出國留學。

3.自由式辦學模式。自由式辦學模式是一種中外雙方在教學資源、經驗交流和學生實訓學習上互通有無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中外雙方均可聘請對方的優秀教師來己方學校講學授課,或者派遣己方老師到對方學校進修;此外,雙方學生還可到到對方學校進行學習或實習實訓。這一模式可在運作成本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中外雙方的教育教學優勢,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教育產出的最大化。

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無論是從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學科專業規劃和實訓管理及質量來看,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高職教育的中外辦學模式也還存在許多不足。

1.辦學主體不明。雖然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體制和管理機制都在不斷發展完善,但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辦學宗旨、軟硬件水平和教學教學質量存在著較大偏見,以及對本科文憑尤其是國外本科文憑的迫切渴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在與國外相關高校進行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偏離了“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職業人才”的發展方向。

2.辦學模式的運作困難。上文所提到的“3+0”型辦學模式是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在聯合辦學過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模式,這主要是由于其為期三年的學習和實訓都在國內完成,從而避免了高昂的出國費用。但如此一來,學生僅能通過學校設置的仿西式教學課程來學習知識技能,而喪失了親身體驗國外先進教學水平和高質量實訓的機會,從而導致了學生出現“不中不洋”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與國際相脫節的技能水平。

而對于“2+1”型的辦學模式而言,其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兩點:第一,高額的出國留學費用。以到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德國留學一年為例,若包括先期在國內的語言學習考試和出國手續審批等費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就讀一年需要至少10萬元人民幣,而在弗賴堡等小城市一年也需要近8萬元人民幣。第二,語言能力不達標。這是限制高職高專學生出國的一大“攔路虎”。眾所周知,由于我國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體系和對職業教育長期存在的社會偏見,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較差,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高,特別是外語的掌握程度尤為低下,而出國留學對語言要求又很高。這使得許多即使具備較強專業技能并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學生也很難出國深造。

3.合作辦學模式運作成本較高。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高職教育領域中的一種新型的跨國教育模式。其跨國教育的性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外師資隊伍的交流,這通常包括直接聘請外國教師和派遣國內教師出國進修;第二,課程和教材引進,這主要包括學科專業建設的經驗交流和西方優秀教材的引進編譯。第三,學生的外語能力培訓,這不僅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有較高要求,同時對本就不好的生源來說更是挑戰,而這也是實際運作中最困難的一部分。

這三部分的建設是整個中外合作辦學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每一部分的建設都是一項不小的開支。例如,在上海聘請一位全職外教每月需2萬元人民幣,派遣一名教師出國學習每年至少需要8萬元人民幣,組織學生出國實訓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萬元人民幣,這些都不是小數目。此外,購買具有國外知識產權的原版教材并組織人員編譯改寫更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

四、辦學團隊的建設思路

1.正確選擇國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綜合實力是合作辦學成敗的關鍵,尤其是教育質量的高低。在選擇國外合作院校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主觀原因而選擇,應該聯系自身的辦學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選擇。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合作方的知名度,也不能饑不擇食,隨意與辦學質量不高的國外院校合作。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國外合作院校是確保中外合作辦學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對國外院校進行評估與論證又是其中的關鍵。首先可以通過國外院校的官方網站對其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方法、師資隊伍以及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了解與對比,然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尋找合作雙方的契合點,重要的是必須分析清楚合作方的優劣勢以及自身可以吸收借鑒的地方,達到合作辦學的目的,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

2.設計與落實好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計劃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關鍵部分,不僅是雙方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方法與教學計劃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更是雙方合作辦學的優勢資源的體現。這些都可以從雙方的每個專業特色與優勢中得以體現。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說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總體規劃,通過精心設計人才培養計劃,結合自身情況,借鑒合作方的成功經驗,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并真正落實,達到雙方辦學、教學優勢的真正融合,對培養怎樣的人才、怎么樣培養人才有準確的定位。

3.增強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球化社會,如何才能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激勵的競爭中具有自己的優勢,這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最終目的。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必然會引進一定的國外原版教材、教學方法以及師資力量,這便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國際化環境,學生可以利用與外國交流的機會,學習了解更多的國際文化、國際條例以及世界各國的價值觀念等。通過不斷的學習交流,了解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辦事特色,學習其優點,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起點,重視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4.充分利用合作資源,力爭達到“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資源豐富性,可以通過資源的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的辦學質量。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擴大合作的內涵,不斷加深各方面的交流,通過教材、師資、學生等各方面的交流,真正達到合作辦學的目的。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開闊視野的機會,例如海外實習、國外就業等。充分利用好合作資源,真正從辦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辦學條件等各方面有所進步,培養出更為全面的新世紀人才。

5.積極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習天地。所有的學生最終都要面對就業問題。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開闊了教學的視野,擴寬了學生的知識,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應積極與各種企業合作。高職院校所要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訓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的需求并感受到社會激烈的競爭;同時也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平臺,將學生領出課堂,把課本中的知識真正的轉化到應用之中,成為具有真正實力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曉虹.高等職業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

[2]李傳彬.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問題與對策[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6).

篇6

【摘要】本文根據河南省的現狀,說明了外語經濟對河南旅游產業的助推作用,總結了外語經濟助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外語經濟能夠更好地推動河南省旅游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外語經濟 河南省旅游產業 助推作用

引言

外語經濟是依托于他國語言產生的經濟行為。它是以語言為載體的,以價值觀、文化和思想為實質所產生的經濟行為。在我國,外語經濟主要有兩種類型:對外旅游和對外貿易。旅游行業作為朝陽產業,近年來發展的越加紅火,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國外旅游者對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慕名而來者居多,外語成為發展旅游業所必須的要素,外語經濟在旅游業中表現的極為明顯,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一、外語經濟對河南省旅游產業的助推作用

1.外語經濟推動了河南省旅游業的整體發展。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河南省,在明朝之前,一直是經濟政治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人文文化繁榮,有很多值得開發的旅游資源。中華文化的神秘和博大精深,深植于河南省很多旅游景區和經典中,如洛陽牡丹,龍門石窟、老街等。在外語經濟的推動下,河南省旅游產業迎來了新的市場局面。外語經濟的發展使河南旅游產業有更多的機會接待外國游客,使河南的人文古跡和名勝被國外友人熟知和欣賞,國外游客趨之若鶩,使整個旅游產業的經濟產值得到了提高,推動了河南省旅游業的整體發展。

2.外語經濟促進了河南省旅游業的產品創新。外語經濟在河南省旅游產業中的助推作用,還表現在旅游產品的開發方面。面對國內游客的旅游產品,外語經濟注重的是餐飲和酒店方面的優化,而面對國外游客,則需要從旅游線路的安排方面進行的整體的創新。國外游客的旅游時間通常較長,他們更重視對文化的發展和探究,對風土人情的品味,因此,旅游產品中涌現出一批體驗式產品,例如,開封文化節、木蘭文化節等。這一系列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主線的旅游產業,不僅對中華文化進行了宣傳,也滿足了國外游客進行文化旅游的需要。

3.外語經濟為河南省旅游產業聚集人才。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宣傳和服務,而宣傳和服務的提升離不開人才。外語經濟的發展為河南省旅游業帶入大量的國外游客,同時,服務于國外游客的旅游業人才也紛紛加入產業發展當中。這部分人才與以往的旅游產業工作者不同,他們不僅具有豐富的中原文化基礎,還能夠與國外游客進行跨文化交流。這些人才的引入和培養,為河南省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聚集,河南省旅游業才能更快地走向國際化、產業化。

二、外語經濟助推河南省旅游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1.基礎服務不足。接待外國游客需要有相關的基礎設施服務,除了住宿和餐飲方面應該有專業的從業人員進行接待之外,景區和博物館等地應該有專門服務于外國游客的引導、講解員和標識語等。但是,河南省旅游產業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很多外國游客在文化氣息濃但是商業旅游建設不足的景區,只能跟著導游走。而僅僅聽導游的講解,很難理解中國文化的真正含義。這實際上是由于基礎服務不足所致。基礎服務不足會使外國游客對河南省旅游活動的滿意度下降,長此以往,河南對國外游客的服務質量會下降,外語經濟的優勢難以在旅游行業中展現出來。

2.旅游業“走出去”速度慢。河南旅游產業要借外語經濟發展的東風,達到境內旅游業的全面繁榮,就要了解國外游客的旅游需要,并與國外旅游產業相聯系,形成從交通到旅游服務的全面對接。目前,河南省旅游業在這方面發展緩慢。首先,與省內旅游行業直接對接的是比較大型的旅游企業,還有一些是熱門的APP平臺內的零散旅游服務和旅游產品。例如,國外旅客在途牛網上訂機票、景區門票等。其次,能夠全方位地負責和滿足國外游客旅游需要的企業還不多。這說明,河南省旅游業“走出去”的步伐還比較慢。在外語經濟發展的環境中,旅游業需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聯系,形成產品融合。

3.旅游業宣傳不足。河南省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中華文明沉淀的產物,這種極具民族文化特征的城市風貌和人文環境,都可以作為旅游產品開發的出發點。而實際上,河南省旅游產業在文化旅游方面的開發多,但是大規模的宣傳比較少。同樣作文化發源地和民俗聚集區,浙江、北京等地區的旅游宣傳更到位,國外游客量更多,盈利也更豐厚。在外語經濟環境下,旅游宣傳跟不上,游客就不能在眾多旅游產品中發現河南省旅游產品的優勢,河南省旅游可供選擇的內容少,行業發展速度則緩慢。

三、對外語經濟發展及河南省旅游業發展的建議

1.積極完善旅游業的基礎服務項目。為了滿足外國游客的需要,河南省應積極完善旅游業的基礎服務項目,在旅游區形成完整的文化包容和認同,即為國外游客提供便利的語言交流通道。首先,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重要旅游城市的街道、賓館、公共設施等應該設置中英文的標識語、簡短外文說明,以方便外籍游客理解和使用; 其次這些主要旅游城市的涉外賓館還應盡可能多地開通英語頻道; 此外還應加快旅游景點、涉外地區公示語翻譯的普及化、規范化進程。景點名稱對外推介是景區的亮點,因此譯者在翻譯景點名稱時應該保留其名稱的文化信息并增加景點名稱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要提高外語宣傳冊的翻譯質量和水平,充分考慮中外審美標準、思想理念和認知習慣的不同,重視文化差異,避免習俗和理解方面的誤讀;要加深對中原本土文化內涵的解讀,以增強外宣手冊和外語翻譯的可讀性。另外,涉外景點還要加大對英語導游的培訓力度,營造良好的英語氛圍,更好地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2.加強中外旅游業的交流。外語經濟的發展為河南省旅游業引進了大批人才,這些人才在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業整體發展上的促進作用應該實現最大化。建議旅游業進行行業統合,擬定對外發展的思路和戰略計劃,分別派遣相關的外語人才,與國外旅游公司形成對接,走向國際,進行河南省旅游與國外旅游市場的對接和交流;另外,最大限度地發揮外語的平臺作用,充分利用外語的交流和溝通功能,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成功的經營做法,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從而取得經濟效益。其次在對外宣傳上要利用好外語語言的絕對優勢,弘揚中原文化,為河南省經濟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保障河南省涉外旅游市場又好又快地發展,擴大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3.對河南省旅游環境進行廣泛的宣傳。積極開展海外文化旅游宣傳促銷活動,爭取每年和超過3個的外國旅游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利用國際互聯網和互聯網+技術完善國外文化旅游營銷網絡,拓展國外聯網銷售渠道,發展旅游目的地境外營銷預定系統。河南省還應充分發揮電視和網絡媒體的宣傳效應,積極主動邀請客源國和區域的主流媒體來河南拍攝旅游專題片,并多語種,全方位地制作不同的河南文化旅游宣傳片、文化旅游指南、文化旅游地圖、畫冊等宣傳品,大力宣傳和推介河南省特色旅游產品和文化服務信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外語經濟對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目前,在外語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依靠外語人才的引進、政府的幫扶和旅游業自身的努力,不斷完善對外服務、加強國際旅游業交流并進行廣泛的宣傳,外語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推動河南省旅游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劉紅玉.外語經濟對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2):115-116.

[2]鄭玉美.外語經濟的發展對河南文化旅游的助推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2016(05):131-132.

[3]張倩.外語經濟的發展對河南文化旅游的助推作用[J].現代交際,2014(11):115-116.

[4]王會凱.外語經濟在中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116-117.

篇7

關鍵詞:黑龍江省 俄遠東地區 經濟合作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190-02

引言

俄遠東地區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區,由十個聯邦主體組成(現并為九個),面積達621.59萬平方公里,約750萬居民生活在這里。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在地理上毗鄰,且兩地區都面臨著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尋找平等的合作伙伴是兩地區共同面對的問題。經過近些年的發展,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來說并沒有重大突破,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諸如區域合作尚處于水平較低、合作目標分散化、非制度性、欠穩定、合作領域有待于進一步拓寬、合作規模有待于進一步擴大及合作模式有待于進一步創新等。根據區域經濟合作理論,組成區域貿易集團的貿易創造效應會帶給這一地區明顯的福利效應,既然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雙方的區域經濟合作具備一定的現實與理論基礎,必然有一些關鍵因素在影響著雙方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合理探討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經濟合作的影響因素,對于正確判定該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經濟合作決定因素理論回顧

學術界關于對外經濟合作決定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微觀角度分析,并認為企業對外經濟合作的動機主要受自身經濟利益的驅動,參與對外經濟合作主要是為了獲取資源,占領市場,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增加企業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Dunning,2002);二是從宏觀角度分析對外經濟合作參與主體的宏觀經濟因素、區位條件或資源優勢對經濟合作的影響;三是從國家或企業動態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對外經濟合作的決定因素。維農認為,企業“走出去”是企業成長的必經階段,是產品周期規律使然(Vernon,1965 ),鄧寧認為,企業“走出去”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Dunning,1993)。對于中國“走出去”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的動機,吳燕(2006)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則能促進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夏巖等(2008)則認為,東北地區對外經濟合作與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的穩定促進關系。綜上所述,影響對外經濟合作的決定因素很多,通過對經濟數據的經驗觀察并結合有關學者的理論,筆者將影響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經濟合作的主要因素分為經濟、政治、文化、基礎設施及合作機制與優惠安排等因素,但這些因素的重要性可能并不相同。

二、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模型建立。貿易引力模型是20世紀60年代在國際貿易研究中分析雙邊貿易流量時得到廣泛應用的一個模型。它認為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同它們的經濟規模正相關,與它們的實際距離負相關,其形式為:

Tij=■ (1)

式中,Tij表示雙邊貿易額;A是常數項;Yi表示國家i 的GDP;Yj表示國家j 的GDP;Dij表示國家i 與國家j 之間的距離,通常用兩國經濟重心之間的距離來表示,兩邊取對數轉化為:

lnTij=β0+β1ln(YiYj)+β2lnDij+μij(2)

式中,β0、β1和β2為回歸系數,μij為標準隨機誤差。

許多學者對該模型進行了擴展性研究,將其他變量引入模型,這些研究使得該模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本文根據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的特點,試圖建立一個涵蓋上述多種影響因素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定性地研究各因素對該地區經濟合作的影響,構建的模型為:

lnTt=α0+α1lnYit+α2lnYit+α3POLt+α4lnCULt+α5lnTRANSt+α6APECt+α7SCOt+μ (3)式中,Tijt為兩地進出口貿易總額,表示兩地經濟合作程度。Yit為地區i(黑龍江)在t年的GDP,Yjt為地區j(俄遠東)在t年的GDP,地區的經濟規模越大,潛在的市場越大,進而合作的潛力也越大,故Yit和Yjt作為經濟因素的變量。POLt為中俄雙方1997年以來雙方高層互訪的次數,其作為的政治因素的變量。CULt為黑龍江省每年接待來訪的俄羅斯游客數,因為旅游是一種文化交流形式,故將CULt作為文化因素的變量。TRANSt為t年黑龍江省的交通里程總數,其作為基礎設施因素的變量。APECt和SCOt是虛擬變量,當兩國同屬APEC(亞太經合組織)或SCO(上海合作組織)時取1,否則取0,因為當兩國同屬于APEC成員或SCO成員時,由于優惠貿易安排的貿易創造,相應雙邊貿易流量會上升。各變量的預期符號(如表1所示):

2.數據來源。數據的時間跨度1997―2009,變量Y1、CUL、TRANS、T的數據來源于歷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變量Y2的數據來源于《2009俄羅斯統計年鑒》(俄文版)、中國駐哈巴羅夫斯克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室網站、俄羅斯聯邦統計委員會網站資料。變量POL、APEC、SCO數據來源于新華網。變量Tt、Yit、Yjt的數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FS數據庫的匯率換算成美元;考慮到1997年和2009年經濟危機的影響,這兩組數據剔除。

3.計量結果。根據以上理論與數據,并采用Eviews6.0 軟件進行計量分析。依次經過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檢驗、計量經濟學檢驗,剔除不是顯著的變量,最終得到計量的結果如下:

lnTt=-11.86+0.36lnYit+0.29lnYjt+0.84lnCULt+0.23APECt+

0.39SCO+μ

(―6.74) (2.76) (3.14) (2.59)(3.73) (2.39)(4)

P值 = (0.001) (0.04)(0.03) (0.05)(0.02) (0.06)

R2= 0.996F=279.7DW=2.07

從實證的結果可以看出以下幾點:(1)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深化雙方的經濟合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政治因素、基礎設施因素對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合作的影響并不是十分明顯;(3)雙邊文化交流對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合作有顯著的影響,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會有利于深化該地區雙邊經濟合作;(4)APEC、SCO的優惠貿易安排在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貿易創造效應明顯,這說明合理的合作機制會減少雙方的協商和交流成本,可以大幅度促進雙邊參與經濟合作。

三、啟示

1.積極轉變自身經濟結構。俄遠東地區在蘇聯時期曾是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其產業結構表現為:軍事工業較強,重工業部門起主導作用,高技術生產部門、輕紡工業、食品工業和農業比較落后。俄遠東的出口結構更加原料化和初級產品化。當前俄遠東地區正著手改變靠出口遠東地區自然資源和原材料維持國家發展的不利局面,提高出口質量。2009年,遠東主要出口商品包括能源和燃料商品(占出口總額的62.1%)、魚和海產品(占出口總額的13.8%)、寶石和貴金屬(占出口總額的10.1%)、木材及其制品(占出口總額的7.5%)。主要進口商品包括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占進口總額的39.2%)、食品(占進口總額的17.8%)、紡織品和鞋(占進口總額的16.7%)。對于黑龍江省來說,如果能積極轉變經濟結構,并且如果能夠與俄遠東地區由于合理分工而形成較大的產業結構差異,那么,雙方可以在產業聯動中實現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互動共進,從而有利于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并形成長久、穩定的互利互惠合作關系。

2.構建合適的雙邊合作機制。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是雙方擁有參與博弈的共有信念,遵從共同博弈規則。經濟合作的共同規則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各國國內制度、規則的國際化延伸。東北亞地區是世界經濟版圖上唯一一個沒有建立起制度化經濟合作機制的空白點,其制度性合作機制尚未形成。其中位于東北亞中心的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雖然在功能性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組織機構作為制度性保障,導致這種松散經濟合作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故構建合適的雙邊合作機制尤其是一些具體的保障機制如健全的海外投資保障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強雙邊文化交流。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文化心理的同時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中國的民族文化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俄羅斯是屬于東正教―斯拉夫文明。另外,該地區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轉軌國家制度。總之,文化宗教背景的差異,加上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參差不齊,會影響人們的對商品和經濟行為的認同,從而會加大區域經濟合作的成本,加劇經濟合作前景的不確定性。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雙邊的民間文化交流。

4.完善多層次的溝通和協商。以高層互訪次數表示的政治因素,對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的促進作用雖然不是很顯著。但是完善中俄兩國多層次的溝通和協商機制,有利于拓展形式更為靈活、效果更為顯著的雙邊會談和民間交流等方式,從而可以加強雙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

參考文獻:

[1]釋冰.試析俄遠東地區與中國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J].西伯利亞研究,2008,(8).

[2]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2).

[3]張曉恫.計量經濟分析(修訂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對外經濟 發展方式 轉變

經濟的迅速增長與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在這其中,對外經濟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尤其在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的產品出口幅度大幅下降,經濟面臨衰退危險。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各國經濟緊密聯系、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保證我國的對外經濟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并取得改革發展的巨大成果,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現狀

對外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對外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間,我國經受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巨大考驗,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災難,在復雜而又困難的國內國際環境中,經濟依然保持了平穩的增長,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些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進出口貿易額實現穩定增長。在我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以及國際大環境的帶動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2006年實現了18%的年均增長速度。盡管收到世界金融危機和“甲流”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并呈現出連續負增長的現象。但我國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資和將出口退稅率提高等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同時在世界經濟復蘇大環境的帶動下,2010年我國經濟強勢復蘇,繼而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國。與次同時進口商品在世界進口商品中所在比例的提高,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

進出口貿易在結構上實現了持續優化。2010年1-0月,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的出口額超出2006年全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躍居世界首位。

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下降,一般貿易所占比重逐漸升高。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以及國外需求的持續增長,在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中,我國的加工進出口貿易額整體增加5.5%,與2009年相比,下滑1.6%。

注重引進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十一五期間,我國不斷引進外資,連續18年位居世界發展中國家之最。與此同時,對外直接投資也呈現高幅度增長。

二、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在看到我國的對外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在這其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生產企業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低端。在目前我國的對外經濟中,加工型生產企業依然占較大比重,整體水平處于世界這個大企業生產鏈的低端。同時技術上缺乏創新,核心競爭力不足,品牌競爭力不足,依然靠低成本來開拓市場,獲得利潤,沒有定價的話語權。

貿易不平衡現象依然嚴重。我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導致了國內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以及通貨膨脹問題,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施壓于人民幣匯率,使我國在對外經濟中面臨更多更復雜的問題,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戰略選擇

面對我國在對外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為改善我國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中的不利條件,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應該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所堅持的一個戰略選擇。

合理調整外向型產業結構,發展核心競爭力。首先是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高能耗、高成本生產企業產品的生產與出口,加大新材料、新能源的探究與使用;其次,政府應適度進行調控與干預,政府通過制定政策來對企業的生產與民間投資進行扶持,引導企業通過提高核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來參與競爭,建立完善的競爭格局,防止盲目投資和一哄而上;第三,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進行自主創新,提高所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鼓勵中小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引進來”,不僅僅是先進機器與技術的引進,更是優秀人才的交流與引進,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在進行自主創新的前提下,更多的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與制作技術,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同時,引進更多的優秀專業人才,為專業領域的發展與改革增添力量。堅持“引進來”的發展戰略,要鼓勵更多的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并為之提供政策與物質的支持,改善外商的投資和外企的發展環境,積極營造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有序氛圍和條件。此外,應加強中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聯合,實現互利共贏。

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政府應適時引導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和方向,緊跟時代變化,關注國際經濟發展局勢,及時向企業提供行情信息與變化態勢,制定政策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時,應健全風險防范體系,建立預警機制,提高處理突發以及危險事件的能力,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再者,企業在自身經濟能力通告的同時,形成一條獨立完善的產業鏈,出擊國際市場,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加強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合作,尤其是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如今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應與世界發展中國家一起,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經濟發展的良好秩序。

四、總結

在復雜的世界經濟環境中,我國現有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已導致我國的經濟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在目前的經濟狀態中,加強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傳略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篇9

一九八三年七月,她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原經貿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所編輯室工作,從那時起,她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國際經濟合作》雜志,獻給了對外經濟合作事業。從1983年參與編輯《國際經濟合作》內刊,到1986年參加《國際經濟合作》雜志創刊和公開發行工作,再到擔任雜志的領導職務,在國際經濟合作2011年第10期長期的編輯和領導工作中,她策劃和組織了很多在國際經濟合作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的選題,組織和采寫了許多有影響的文稿,編發了大量的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文章,擴大了刊物的社會影響力,為國際經濟合作雜志社的建設和發展,也為促進我國國際經濟合作理論和實務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聽到林玫主編英年早逝的噩耗,很多生前友好、作者和讀者紛紛來電,表示悲慟之情。正如訃告所寫:“林玫同志與人和善、寬以待人、嚴于律己,贏得了同事、作者和讀者的廣泛好評和尊重。在繁重的編輯工作中,她特別注重提攜青年學者,支持和幫助青年學者發表文章,還參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等院校國際經貿專業學位論文答辯專家組的領導工作,為培養青年學者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我們每一位同事的心目中,她永遠在微笑,永遠是那么積極樂觀、熱情開朗。在我們遇到生活和事業上的困難時,她給我們勸慰和信念,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親如長姊般的關懷和溫暖。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在訃告中評價:“林玫同志廉潔奉公、襟懷坦白、淡泊名利、謙虛謹慎、為人正派。”這正是對她一生高尚品德的中肯評價。

篇10

1、總體思路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重大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央近期相繼在宏觀調控政策上作出了一些調整,從“兩防”轉向“一保一控”,并在擴大內需、確保增長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新形勢、新情況將為商務發展迎來更多的挑戰與機遇。為此,2009年我們工作的總體思路是:

科學認識和分析當前深刻變化的宏觀環境,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不動搖,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擴大居民消費,保障各類市場平穩運行,著力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創新對外投資與合作方式,確保商務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2、預期目標

利用外資增長10%,達2000萬美元。

外貿進出口增長10%,達800萬美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達14.4億元。

(二)工作重點

1、進一步提升利用外資總量,著力優化結構、改善質量。一是狠抓在建項目的管理,重點抓好SPG、黃山中信、中天礦業、兆成置業等在建項目建設提速,加大浩鼎豐旅游、黃山兆成外資項目注資督促力度,確保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二是強化簽約項目的跟蹤問效,重點做好徽商大會、廈門投洽會等簽約項目的落實。同時,繼續組織參加重大國內國際重大經貿會展,精心編制優勢項目,加快引進外資步伐,保持我區利外資強勁增長勢頭。三是加強利用外資項目監管,堅持以優勢產業為主要對接點,加大機電、電子、節能環保、高新技術、旅游、現代農業等產業招商力度,加快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嚴格限制“兩高一資”產業的進入。

2、努力擴大外貿規模,大力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是立足生產型企業,充分挖掘潛力,指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方向,大力開拓國外新興市場,做好現有企業鞏固和提升工作。二是精心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優勢出口產品品牌,以雙雄、美太、天林竹業為依托,精心打造本區竹產品出口基地。三是創新工作方式和發展思路,著力加強與泛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對接,推動瑪士電子、冠林工藝開展加工貿易,大力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四是搶抓國家出口退稅稅率調整政策的機遇,修訂完善本區外貿促進政策和考核辦法,激勵新老企業擴大外貿經營,積極貫徹進出并舉戰略,努力改善進出口結構。

3、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