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婦的健康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孕產婦的健康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孕產婦的健康管理

篇1

【關鍵詞】社區孕產婦;規范化的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650-02

健康教育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療體制的改革, 健康教育已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孕產婦保健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包括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系統的、規范的婦幼保健知識講座,以提高孕產婦自我保健意識,全面提升婦幼健康教育水平。

1 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方法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不同學歷孕婦首選健康教育內容均為新生兒護理⑴,而孕婦對孕期營養和保健、孕期胎兒監測、母乳喂養知識、孕期用藥的關注度也非常高,特別是產前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消除孕婦的恐懼心理更增強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促進產婦順利分娩⑵.由于流動人口衛生保健知識缺乏,自我保健意識淡漠 ,故強化健康教育服務對促進婦幼保健工作的安全性更為重要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市我社區孕產婦449例,包括常住、暫住以及流動人口,從確診妊娠起到妊娠結束之后的42天。將其中自愿接受規范化健康教育的180例作為研究組,將因各種原因無法接受或不愿接受規范化健康教育的269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孕婦年齡21-41 歲 .初產婦108例,經產婦 72例; 對照組中孕婦年齡19-38 歲, 初產婦161例,經產婦 108例。兩組從年齡結構,產孕經歷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孕產婦系統管理的辦法,自領取結婚證后,新婚夫婦納入社區跟蹤管理。如發現女方懷孕后納入社區孕產婦系統管理。對照組采取常規定點孕檢 自主入院生產。研究組采取孕產婦規范化健康教育,在社區專職婦保人員的督促管理下,并根據孕婦情況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教育以電話咨詢、 上門服務、集中授課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使孕婦定期接受各階段的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 孕產婦健康管理的操作流程、日常注意事項、營養和保健、胎教、孕期胎兒監測、新生兒的護理、母乳喂養知識及技巧、分娩方式的選擇等。并與妊娠晚期或入院時進行健康教育知識問卷答題,分娩后醫院將產婦及新生兒相關資料轉交回社區中心,由社區中心的專職婦保人員跟蹤至產后42d。

1.3 效果評定

兩組均于妊娠結束后統計孕產婦生產結局,圍生兒死亡情況以及新生兒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統計軟件進行相關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進行兩獨立樣本χ2檢驗,等級資料進行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 α=0.05。

2 結果

2.1兩組孕產結局及出生兒比較

兩組中無孕產婦死亡,對照組中有一例31周引產,其再無死胎、死產。研究組中低體重出生兒、畸形兒、圍產兒死亡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P

2.2孕產婦及母嬰保健知識知曉率情況

對兩組孕產婦在入院期間,進行保健知識問卷調查,結果對照組問卷知曉率明顯低于研究組P

3 小結

規范化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研究組的孕產婦在接受規范化、系統化健康教育后, 知曉了整個孕前、孕期、產期、產后及新生兒護理等相關保健知識,最大限度地滿足其身心需要, 使其在遇到健康問題時有能力做出抉擇, 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有效降低了圍產兒的死亡,避免了畸形兒、低體重兒的出生,從而達到促進母嬰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金紹輝,賈本君,劉理力.孕婦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年12月第7卷第23期.

[2] 肖洪鑫.接受產前健康教育對孕婦分娩結局及效果的影響.健康教育,2011年5月第49卷第14期.

[3] 廖紅萍.社區流動孕產婦系統管理狀況分析,第11 期.

篇2

__區2014年共有產婦7555人,活產數7662人(轄區內醫療保健機構產婦分娩人數17276例,活產數17443例,外省、市流動孕產婦5152例)。葉酸補服7377人,葉酸服用率97.6%。產前篩查 3399 人,產前篩查率45%。住院分娩7555人,住院分娩率100%。孕產婦系統管理人數7053人,系統管理率為93.36%。產后訪視7218人,率95.5%。高危孕婦篩查1332人,高危篩查率17.6%。高危產婦管理1332人,高危管理率100%,高危產婦住院分娩1332人,高危住院分娩率100%,無孕產婦死亡與新生兒破傷風發生。

(一)政策支持,確保婦幼保健工作有序進行 每年召開婦幼衛生工作專題會議,先后下發了《__區婦幼衛生工作要點》、《__區推行農村孕產婦區、鄉住院分娩基本醫療全免費工作實施方案》、《__區農村婦女“宮頸癌”檢查項目管理實施方案》、《__區高危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救助實施方案》、《__區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工作實施方案》、《__區婦幼保健院危重孕產婦報告和評審制度》、《__區創建兒童保健服務合格區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促進各項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平穩有序進行。

(二)堅持五不漏,確保提高婦女保健服務質量

一是轄區內各醫療保健機構產科門診每月提供孕婦與高危孕婦建卡信息,保證機構孕婦及高危孕婦孕情不漏報;二是村保健員挨家挨戶掌握孕情與出生情況,鄉鎮衛生院每月組織召開一次例會收集相關婦幼衛生信息,保證各村孕產婦名單不漏報;三是實行區、鄉、村三級保健網絡互通孕產婦信息,高危評分15分以上的孕產婦區級保健人員一同進行監管,確保所有孕產婦不漏報;四是孕產婦保健管理實行“雙簽字”制,要求村級保健人員對每位孕婦產前訪視至少三次,產后訪視2次、高危孕產婦增加訪視次數,堅持不漏訪;五是加強育齡婦女中高危人群的管理,做到計劃外懷孕婦女的不漏管。

(三)保健與臨床相結合,確保孕產婦的健康與安全

在孕產婦保健管理過程中,堅持保健與臨床相結合,做分工不分家,團結又協作,對每位孕產婦從妊娠、分娩直到產褥期結束形成一條龍式的保健服務體系,確保孕產婦的健康與安全。

(四)突出重點,加強高危孕產婦管理

我區從2008年6月開始堅持運用高危貧困孕產婦救助項目來加強高危孕產婦管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每年定期進行2次孕婦集中高危篩查活動,如2014年對全區1028名孕婦進行了規范的產前檢查與高危篩查,篩查出高危孕婦236名(其中高危評分20分以上孕婦12人),高危妊娠發生率為23%。《__區婦幼保健院危重孕產婦報告和評審制度》__要求分管業務的副院長每月組織專家組對危重孕產婦病例進行評審一次,將評審情況填入《__區危重孕產婦評審表》后每月或每季度上報區衛生局基婦股。高危貧困孕產婦還可以享受到5000元以內的貧困救助金。2014年救助貧困高危孕產婦8例,救助金額達102896元。

1、經費缺乏。政府對婦幼衛生的經費投入與婦幼衛生工作的公益效益任務還不相適應,缺乏足夠的經費保障機制。 2、部分服務項目還有待提高。孕產婦與兒童管理率,特別是流動孕產婦與0—6歲兒童健康管理難以到位;免費婚檢率、農村免費婦女病普查率、產前篩查率、地中海貧血篩查率等都有待提高。 3、三級婦幼保健網絡還不夠完善。在城區存在二級網絡現象,主要表現在5個社區,這些社區的婦幼保健政策和婦幼保健工作難以落實到位,嚴重影響社區婦幼保健工作質量,如2012年2例孕產婦死亡(1例為流動孕產婦、1例為計劃外生育)均發生在城市社區。另外,原有的村級婦幼保健員由鄉村醫生替換,現在的鄉村醫生大多是年齡較大的男性,不便于做婦女保健工作,導致孕產期健康管理工作難以落實到位。

4、依法管理力度不夠。轄區內具有母嬰保健技術服務的私立民營醫院管理大都欠規范,超范圍執業與截留重點高危孕產婦現象較嚴重,產科服務質量不高,剖宮產率居高不下。

5、城鄉孕產婦婦幼保健服務差別大。一是國家規定的一些惠民措施城區孕產婦難以享受。如農村的孕婦由村保健員統一發放免費的葉酸,城區的孕婦在藥店購買的葉酸片大都不符合劑量;孕期保健檢查頻率不是高危的在5次及以上,高危的在8次及以上,農村的由村保健員進行產前隨訪,定期督促進行產前檢查,按時參加孕婦學校,掌握孕產期保健知識;而城區的由于缺乏監督管理,往往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低于農村,特別是一些流動與計劃外生育孕產婦只做B超檢查,不做常規檢查,城區孕婦享受不到免費的集中高危篩查,高危孕產婦的漏篩漏管,致使母嬰存在安全隱患。村保健員會定期到產婦家里進行產婦與新生兒訪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杜絕安全隱患,確保母嬰平安;而城區的大部分產婦享受不到,從而發生一些危險。

二是醫療保障有區別。如__區符合計劃生育的農村孕產婦產前篩查納入特殊門診報銷范圍,而城區孕產婦不能享受;符合計劃生育的農村孕產婦在區婦幼住院分娩平產實行全免費,剖宮產報銷1650-1950元/例;而城區居民醫保平產是報銷900元/例,剖宮產報銷1500元/例。三是醫療救助方面有區別。《__區農村貧困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救助實施方案》救助對象是持有__區農業戶口或持有外地農業戶口并與__區農村居民結婚,經區婦幼保健院確診為高危孕產婦的可享受400元—5000元/1例的救助,而城區孕產婦沒有此項救助政策。

(一)加大對婦幼衛生工作經費的投入。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將孕產婦與0—6兒童健康管理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一部分到婦幼保健院,實行孕產婦與0—6歲兒童健康管理基本檢查全免費,并將產前篩查、地中海貧血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聽力篩查實行全免費。提高婦幼工作人員待遇,對穩定婦幼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區、鄉、村婦幼保健人員的服務,特別是基層婦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重要的意義。(二)加強隊伍建設。建議村級婦幼保健員由三位一體的計育專干承擔村級婦幼保健工作;建議政府出臺建立社區居委會三級網絡婦幼保健人員相關政策文件,確保社區婦幼保健工作完全落實到位;要對基層婦幼保健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保障孕產婦和兒童保健覆蓋率及系統管理率的逐步提高。

篇3

【摘要】目的:針對湘西自治州近五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討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干預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該地區2006-2010年的孕產婦死亡資料及評審表和婦幼保健工作年度報表。結果:湘西自治州近五年的孕產婦死亡率處于一個平臺期,且近二年有反彈趨勢,分別為50.34/10萬、54.84/10萬、35.82/10萬、55.25/10萬、59.85/10萬。孕產婦死亡的前三位原因為產科出血、妊娠合并內科疾病、羊水栓塞。結論:要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政府必須加大投入,強化行政干預,加強高危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加強產科人員知識培訓,規范母嬰技術服務市場,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關鍵詞】孕產婦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干預措施

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衛生狀況、醫療保健水平和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1],不僅能反映本地區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狀況,也是本地區婦幼保健和產科工作質量等方面的綜合體現。為研究湘西自治州孕產婦死亡原因及變化趨勢,提出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對策及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現將2006-2010年湘西自治州孕產婦死亡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2006-2010年湘西自治州婦幼衛生統計年報,婦幼衛生監測報表、孕產婦死亡報告卡、孕產婦調查報告及調查附卷、州級孕產婦評審資料。

1.2 方法 每例從妊娠開始至妊娠結束后42天的死亡孕產婦均為研究對象,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除外,如車禍、中毒、吸毒和自殺等。所有資料由各縣婦幼保健所派人現場調查,填寫全國統一的孕產婦死亡報告卡及調查附卷,書寫孕產婦死亡調查報告,上報州婦幼保健院,由州衛生局組織孕產婦死亡評審專家每半年評審一次,對每例孕產婦資料進行評審,明確診斷,找出影響孕產婦死亡的因素,總結經驗教訓,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孕產婦死亡率:湘西自治州2006-2010年期間總的活產數為155502例,孕產婦死亡80例,孕產婦死亡率為51.45/10萬,2008年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2009-2010年有所回升。見表1

2006-2010年80例死亡孕產婦中,第一位原因仍是產科出血,第二位原因為妊娠合并內科疾病居,第三位原因是羊水栓塞。

2.3 分娩地點及孕產婦死亡地點:80例死亡的孕產婦在家中分娩的10例,占12.5%,在醫院分娩的49例,占61.25%;有各種妊娠合并癥和并發癥而未娩的21例,占26.25%。死亡地點在產婦家中死亡12例,占15%,途中死亡11例,占13.75%,在醫院死亡57例,占71.25%,醫院中死亡高于家中及途中死亡。見表3

2.4 孕產婦死亡的一般情況:80例死亡孕產婦中,計劃內妊娠53例,占死亡孕產婦66.25%,計劃外妊娠27例,占死亡孕產婦33.75%,年齡分布20歲以下7例,占死亡孕產婦8.75%,21-30歲49例,占死亡孕產婦61.25%,31-40歲24例,占死亡孕產婦30%。死亡孕產婦的文化層次:文盲2例,占死亡孕產婦2.25%,小學文化37例,占死亡孕產婦46.25%,初中文化37例,占死亡孕產婦46.25%,高中以上文化4例,占死亡孕產婦5%。經濟收入≥200元38例,占47.5%,經濟收入<200元42例,占52.5%。

2.5 死亡孕產婦孕期保健情況:孕期未接受產前檢查12例,占15%,產前檢查少于5次60例,占75%,5次以上8例,占10%;高危妊娠65例,占81.25%,無高危因素15例,占18.75%;死亡孕產婦中經產婦有70例,占87.5%,初產婦10例,占12.5%。

2.6 死亡孕產婦評審結果:可避免死亡(包括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65例,占81.25%,不可避免死亡15例,占18.75%。影響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是醫療保健機構知識技能有32例,占40%;第二位因素是個人家庭知識技能有25例,占31.25%;第三位因素是醫療保健部門的管理有15例,占18.75%;第四位因素為個人家庭的態度有8例,占10%。

3 討論

3.1 孕產婦死亡率 :2006年全國及湖南省的孕產婦死亡率分別為41.1/10萬、34.59/10萬,2010年湖南省的孕產婦死亡率為26.7/10萬。本文結果顯示湘西自治州2006-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高于全國及全省水平,由于湘西自治州屬湖南省的邊遠山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所轄8個縣市均為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相對滯后,絕大多數貧困人口生活在偏僻、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的山村中,孕產婦死亡率一直位居湖南省的首位。自"降消"項目以來,加強了基層衛生院產科基礎建設,強化了人員培訓,實施了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救助政策,建立了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完善了危重孕產婦救治體系等有效措施,孕產婦死亡率得到了明顯控制,但2006-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幾乎處于一個平臺期,且2009-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有所反彈,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3.2 孕產婦死亡原因分析

3.2.1 孕產婦死亡原因:第一位原因仍是產科出因;第二位原因為妊娠合并內科疾病;第三位原因羊水栓塞。產科出血在孕產婦死亡中占首位,占總死亡人數的37.5%,與我國農村孕產婦死因一致[2]。產后出血是該地區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直接影響著孕產婦死亡率的有效控制。分析其主要原因:①基層孕產婦系統管理、高危孕產婦篩查和管理不夠完善。②基層醫療部門醫務人員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識技能不足,尤其缺乏早期識別產后出血的能力。③目測法估計出血量存在很大誤差,往往與實際出血量不符,延誤了早期診斷與治療。④孕產婦的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識不強,不能進行定期產檢,死亡孕產婦中產前檢查<5次占75%,家庭分娩占12.5%,出現危情才設法轉診,已失去最佳搶救時期。

造成孕產婦死亡的第2、3位原因是妊娠合并內科疾疾及羊水栓塞,其原因可能是:①基層婦幼保健人員篩查高危孕婦能力有限,對患有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時未能及時檢出,更沒有進行干預治療,尤其在產時不能識別危險癥狀,延誤了轉診時機。②縣級產科醫生缺乏對內科合并癥及相關疾病的認識,部分產科醫生缺乏綜合診療技能,對內科疾病的影響估計不足,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只考慮產科問題而忽視機體的整體性。③邊遠山區由于經濟貧困,交通不便,孕產婦突發危急情況,尚缺乏"綠色通道",轉診困難,延誤搶救時機。

3.2.2 孕產婦死亡的特點:近5年的資料顯示:21-30歲死亡占61.25%;31-40歲死亡占30%,經產婦死亡占87.5%,高危妊娠死亡占81.25%;低齡、高齡死亡比重加大;經產婦死亡機率大于初產婦,孕次越多,妊娠危險性越大,高危孕產婦死亡比例在加大。家中分娩和死亡的比例明顯下降,而在鄉級以上的醫院分娩和死亡比例上升,且縣級及州級上升幅度更大。總體上醫院住院分娩率提高,在轉診已加強的情況下,死亡地點的變化可能與農村貧困地區交通不便,缺乏轉診工具或轉診太晚、縣級醫療機構搶救能力不足等因素有關。

3.2.3 評審結論及影響孕產婦死亡的相關因素:80例孕產婦中80%以上為可避免死亡,評審報告結果顯示,影響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是醫療保健機構知識技能(40%),個人家庭知識技能占第二位(31.25%),以后依次為醫療保健機構管理、個人家庭態度。醫療保健機構知識技能包括:產科技術人員對病情估計不足和職業道德的缺陷,截留部分高危孕產婦而力所不及,缺乏相關學科理論知識和診治能力及搶救能力。個人家庭知識技能包括:本人及家屬不知道妊娠合并疾病或并發癥的嚴重性,即使發生危險性也不能正確選擇就診地點。個人態度包括:傳統觀念認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職,中國幾千年都是如此,有的不惜以生命作代價,計劃外超生,以求生個男孩子傳宗接代。醫療保健部門的管理不到位包括:孕產婦急救措施不完善,血源供應不足或不及時。妊娠期產前檢查次數不足,產前檢查質量不高,大多數醫療機構以"B超"代替產前檢查,這樣許多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沒有及時發現而延誤了治療。死亡孕產婦中2/3屬于高危孕產婦,但有90%沒有得到監護管理,衛生行政管理不到位,鄉鎮衛生院截留,個體診所的非法接生沒有得到有效遏阻,同時家庭貧困也制約了孕產婦就診而失去搶救時機。這些都提示在重視孕產婦死亡原因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影響孕產婦死亡的因素。

3.3 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干預措施

3.3.1 強化政府職能,加大政府投入保證政策傾斜和經費支持,進一步加強縣鄉產科建設。婦幼衛生事業涉及千家萬戶的平安、健康,涉及全社會的穩定、和諧,所以需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加大婦幼衛生事業投入,呼吁全社會給予關注和支持。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婦幼衛生工作和產科質量的監管,按分類管理標準,對縣鄉級產科質量進行嚴格考核,規范各項產科制度,降低產科風險,依法整頓產科人員隊伍,堅決取締個體接生和非法接生,加強孕產婦安全管理,減少孕產婦死亡的發生。

3.3.2 加強人員培訓,提升產科醫療人員的綜合服務能力,確保產科質量。通過加強各級產科人員定期業務培訓,推廣適宜技術,使產科人員熟練掌握難產征象,提高早期識別產科危象能力;熟練掌握產后出血的搶救步驟,提高早期識別產后出血的水平;拓展對內科等綜合知識與技能的了解與掌握,提高妊娠合并內科疾病的診治水平和科學及時處理高危孕產婦的能力。

3.3.3 建立醫療急救網,保證孕產婦急癥轉運和急救"綠色通道",建立高危孕產婦協作小組,設立24小時暢通的孕產婦急救電話,配備孕產婦急癥用車,產科執業單位保證失血孕產婦能及時輸血,確保孕產婦急癥轉運和急救 "綠色通道的暢通"。

3.3.4 加強健康教育宣教,改變就醫行為和生殖行為。大力宣傳孕產期保健及住院分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通過三級婦幼保健網深入農村、社區,面向家庭加強孕產期健康教育,提高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加孕產婦及其家人對孕產期存在母嬰健康潛在風險的意識,更新觀念,改變就醫行為,增加分娩安全性,同時還應加強計劃生育的教育和管理,改變生育觀念,增加避孕安全。

3.3.5 進一步健全三級保健網絡,落實各級保健人員的工作職責,加強高危孕產婦管理及計劃外孕產婦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村級接生員轉變為保健員,主要職能為發現、登記孕產婦,宣傳、督促孕產婦定期產前檢查,初步篩查高危孕婦,動員護送孕產婦住院分娩,做好產后訪視。繼續加強鄉鎮衛生院的產科建設,鄉級產科醫務人員主要職能為接診正常分娩,同時進一步做好高危孕婦的篩查、管理、跟蹤隨訪工作及危重孕產婦的轉診工作,婦幼人員要把好產前檢查關,努力做到所有孕婦在孕早期接受檢查,產檢次數至少5次,早期篩查高危孕婦并給予正確及時的治療,進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提褥期母嬰保健服務。縣級建立產科危重癥的救治中心,接受危重孕產婦的轉診和急救工作。各級保健人員明確職責,各負其責,確保孕產婦系統管理質量。

3.3.6 繼續做好孕產婦死亡評審工作,找出問題,改進措施。進一步加強孕產婦死亡監測,實行孕產婦死亡報告制和評審制度,成立各級死亡評審組織,縣級每年對轄區每例死亡孕產婦死因進行評審,將評審結果上報州衛生局及州婦幼保健院,州衛生局組織州級專家再次客觀、科學、全面分析每例死亡孕產婦死亡及搶救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疑難個案做出分析、診斷,找出在孕產期保健及產科處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為降低孕產婦死亡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王臨虹,方利文,我國孕產婦死亡的常見原因及其影響因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4):193

篇4

關鍵詞 孕產婦保健孕期產前檢查分娩情況

保障婦女兒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和社會的穩定發展。近年來,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為保障婦女兒童 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2010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4.40/10萬,嬰兒死亡率2.6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95‰,均提前達到我國婦女、兒童發展規劃所提出的2010年規劃目標[2]。但是本地區的衛生專業人員有限,醫療機構有限,孕產婦主要以被動的方式獲得衛生知識,孕產期保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為此,根據當今臨床生產的孕產婦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和分娩情況進行了流行病性調查,探討了本地區孕產婦保健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對2011年1~8月來醫院分娩的孕產期,樣本個數150例。入選標準:本區戶籍孕產婦和非戶籍居住于本區的孕產婦。

調查方法:先由研究人員向調查對象說明目的和保密原則,然后進行訪談式問卷調查,問卷由研究人員填寫。

調查內容:本文使用了《母嬰保健情況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主要調查內容:①家庭一般情況包括孕產婦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孕產婦保健知曉率、孕產婦保健參加率。②孕產保健與孕產史的調查內容包括孕產婦懷孕次數、是否做過產前檢查、新生兒個數、新生兒的出生日期和性別、出生體重,對產前檢查服務提供滿意度。③產時保健情況的調查內容包括分娩方式、分娩費用、對醫院分娩服務提供滿意度。共完成問卷調查150份,納入統計的有效問卷150份,有效率100%。孕產婦年齡16~46歲,平均27.59±6.21歲。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AS19.0軟件進行分析,P

結果

產前檢查情況:經過調查,孕產婦產前檢查的覆蓋率96.7%(145/150),產前檢查次數的中位數6次,接受過5次及以上產前檢查的覆蓋率46.7%(70/150),孕早期檢查率53.3%(80/150),首次產檢孕周中位數為第10周。

住院分娩的分娩方式:在150名住院分娩的孕產婦中,順產60.7%(91/150),剖宮產59.3%(59/150)。

服務滿意度:96.7%(145/150)的人對分娩醫院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態度認可,94.0%(141/150)的孕產婦對他們提供的服務滿意。

討論

為加強本地區孕產婦保健管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圍產兒死亡率,保障母嬰安全,本地區對本市本區戶籍孕產婦和非戶籍居住于本區的孕產婦進行早孕建卡、產前檢查、住院分娩、產后訪視、產后42天檢查等系統保健管理[4]。有些孕婦的妊娠期有某種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與新生兒或導致難產者,屬于高危妊娠,為此我院專門出臺了《高危妊娠管理辦法》。據悉,經過幾年努力,本地區高危妊娠管理工作已步入規范管理的軌道。各醫療保健機構嚴格按照《高危妊娠管理辦法》規定,對高危孕產婦實行“三專(專科、專人、專檔)”管理轉診,嚴禁為了經濟效益截留高危孕產婦。對高危孕產婦的保健管理,有效降低了孕產婦的死亡率。產科質量建設是保證母嬰安全、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的關鍵環節,我院在對高危孕婦進行專門管理的同時,還不斷加強產科質量建設并不斷提升產兒科救治水平。十分重視產、兒科人員 的培訓,定期都會請專家過來培訓,推廣“五項婦幼適宜技術”,提高基層助產人員知識技能和產科急救能力[5]。

總之,孕產期保健是整個婦幼保健工作的關鍵,為此需要完善婦幼衛生網絡建設,重點照顧本地區孕產婦健康狀況,保證母嬰安全,提高人口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雅.優生優育的健康教育設想[J].江蘇預防醫學,20O9,15(1):58.

2劉素芬,田素芝.孕婦保健與護理[J].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8,9(5):385.

3周紅女,王金蓮,李衛民,等.長沙市孕產婦保健服務現狀及思考[J].中國婦幼保健,2009,21(14):895.

篇5

關鍵詞:孕產婦;死亡原因;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R7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235-01

1孕產婦死亡原因

國內外大量資料研究顯示,產科出血、妊高癥、內科合并癥、產褥感染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1]。根據衛生部2006年公布的全國監測地區城市、農村孕產婦死亡原因,全國孕產婦死亡原因依次為:產科出血45.2%、妊高癥11.3%、羊水栓塞10.0%、心臟病9.6%、肝病2.2%、產褥感染1.3%。2000年-2011年全縣活產數52508,發生孕產婦死亡22例,平均死亡率為41.9/10萬.直接產科原因造成的孕產婦死亡19例,構成比為86.4%,其中產科出血1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癥2例,羊水栓塞2例,異位妊娠1例;間接原因造成孕產婦死亡3例,構成比為13.6%,其中妊娠合并心臟病2例,麻醉意外1例。從資料分析顯示:產科出血、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臟病是導致我縣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產科出血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 

2降低孕產婦死亡的干預措施

孕產婦死亡率是衛生領域一個敏感的社會經濟指標。孕期和分娩期死亡是發展中國家婦女死亡的首要原因,而這些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預防的,可避免的死亡率是評價一個國家衛生保健系統效果的敏感指標[2]。

2.1建立和完善婦幼保健三級網絡:婦幼保健三級網絡是開展孕產婦保健管理工作的基礎。我縣采取對鄉保健醫生實行聘任制,將鄉鎮保健醫生工資的20%與年終目標任務考核掛鉤。對全縣348個村的村保健員實行統一考核,并將從事村級保健工作的村衛生室定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稅費減免。同時,縣政府將村醫、村保健員報酬按每村每年1000元即全縣30萬元列入財政預算,實行統籌發放。制定了鄉村婦幼保健人員管理辦法,明確了各級保健人員工作職責,村級保健人員待遇與其工作量進行掛鉤。基層保健網絡的建立與完善為開展孕產婦保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2.2加強產科建設,規范產科技術,提高產科技術水平

2.2.1實行助產技術服務機構及服務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凈化助產技術服務市場,提高產科技術水平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有力技術保障。組織助產技術服務人員理論考試與實踐技能考核,取得《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方可上崗。通過實行助產技術資格準入制度,有力規范了產科服務,保證了全縣助產技術服務市場的良性發展,為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2加強產科硬件設備建設。依據《湖北省助產技術服務標準(縣、鄉級)》要求,結合我縣實施“降消”項目工作,重點加強了縣孕產婦急救中心和各鄉鎮衛生院的產科建設。鄉鎮衛生院按照標準調整了房屋,嚴格四室分開,配齊產科急救設備及藥品,每年對助產技術服務情況進行檢查。縣孕產婦急救中心在配備普通產科設備的基礎上,重點添置各種急救和高危妊娠篩查診斷設備,并向全縣公布孕產婦急救電話,一斷發生孕產婦救助,人員、車輛、設備及急救藥品必須處于功能狀態。

2.3規范孕產婦管理流程,暢通綠色轉診通道

2.3.1加強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規范開展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能夠及時篩查高危孕婦。村級要準確掌握轄區內孕婦情況并及時向衛生院上報,鄉鎮衛生院為轄區內所有孕婦免費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為孕產婦提供孕產期保健服務,及早篩查高危因素,及早采取干預措施,臨近預產期要進行護送轉診,確保每例孕婦及高危孕婦安全分娩,縣婦幼保健院加強對鄉村孕產婦保健管理工作定期進行督導與技術指導,不斷提高孕產婦保健服務質量。

2.3.3完善孕產婦急救、轉診制度。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確定為全縣的孕產婦急救中心,成立由分管院長任組長,相關科室如婦產科、兒科、麻醉科、醫技科等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孕產婦急救小組,負責危重孕產婦的搶救工作;鄉鎮衛生院成立由分管院長任組長,婦產科、兒科、公共衛生科等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鄉級孕產婦急救小組,負責本鄉鎮高危孕產婦的急救與轉診工作;村衛生室成立以村醫、村保健員、村干部等成員組成的村級救護隊,負責本村孕產婦的轉診護送工作。

2.4與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加強流動孕產婦和計劃外孕產婦管理:基層保健人員加強與村委會的聯系,及時掌握孕產婦流出動向,向家屬或孕產婦本人取得聯系,宣傳婦幼衛生相關政策;與政府、民政、計生、婦聯等相關部門配合協作,加強對計劃外孕產婦的管理,讓她們獲得同等的孕產期保健服務,享受同等的婦幼衛生項目政策,督促她們到具有助產技術服務資質的醫療保健機構住院分娩,確保分娩安全。

2.5開展圍產保健健康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研究發現,孕產婦及其丈夫文化程度越高,保健知識掌握的就多,與尋求和利用產前檢查、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等圍產期保健行為呈正相關,知識是健康行為的基礎[3]。孕產婦圍產保健服務所需的健康行為為僅是孕產婦本人掌握知識,還應得到家屬及社會的支持及衛生部門的配合。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級扶貧縣,通過全面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減輕農村孕產婦的經濟負擔,保證了孕產婦住院分娩安全,減少因經濟因素而造成的孕產婦,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參考文獻

[1]曾蔚越.農村孕產婦死亡相關因素研究.實用婦產科雜志,1996,12(5):258

篇6

[關鍵詞] 孕產婦;兒童;死亡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3-0129-04

孕產婦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和兒童死亡率是衡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及婦幼保健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健康素質及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指標[1]。可避免的死亡率是評價一個國家衛生保健系統效果的敏感指標。

MMR是指某年內每 l0萬活產孩子中,有多少孕產婦因為懷孕及分娩而死亡。孕產婦死亡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接受必要的圍產期保健服務[2]。兒童死亡率包括新生兒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嬰兒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under-five morality rate,U5MR)。新生兒死亡率是反映圍產醫學、兒科醫療工作質量的綜合指標,IMR和U5MR是反映一個國家兒童健康狀況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人均期望壽命。孕產婦建卡率、產后訪視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是影響嬰兒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3],孕產期保健服務利用水平的提高對降低地區嬰兒死亡率起重要作用[4]。分析孕產婦、兒童死亡的現狀,探討相關因素對孕產婦死亡、兒童死亡的影響,對制定干預措施、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兒童死亡率非常必要。本文旨在了解舟山地區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孕產婦死亡率和兒童死亡率變化趨勢,分析影響死亡率的孕產婦保健相關因素,為有關部門制定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兒童死亡率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08年10月~2014年10月舟山市4個縣區婦幼保健機構的孕產婦死亡報告卡、5歲以下兒童死亡報告卡、婦幼衛生年報表,由市級婦幼保健中心專人匯總、審核并進行質量控制調查,再上報至浙江省婦女保健院、浙江省兒童保健院。研究者對舟山市婦幼衛生年報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統計年限是上年的10月至下年的10月。

1.2 觀察指標

觀察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住院分娩率、低出生體重比例、孕早期檢查率、新法接生率、高危產婦百分比、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線性相關正態分布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非線性相關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P

2 結果

2.1 孕產婦死亡率和兒童死亡率變化

舟山地區活產數共39 820例,除2011年1例外,均無孕產婦死亡。新生兒死亡率波動呈不規則變化,而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下降速度較快,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下降速度減緩,并有相對上升。

2.2 孕產婦保健、兒童保健情況

自2008年10月起,舟山地區新法接生率、住院分娩率一直保持100%;孕早期檢查率、系統管理率從2008年10月~2012年10月呈逐年較快上升,而從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均呈相對下降趨勢;高危產婦百分比呈現穩定下降趨勢,見表2。2008年10月~2014年10月7歲以下保健覆蓋率、3歲以下系統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2.3 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因素與死亡率相關分析

我市自2008年以來僅有一例孕產婦死亡,由于死亡例數少,所以未做孕產婦保健因素與孕產婦死亡率相關分析。

通過對孕產婦保健因素(包括低出生體重比例、孕早期檢查率、高危產婦百分比、系統管理率)和兒童保健因素(包括7歲以下保健覆蓋率、3歲以下系統管理率)各指標與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新生兒死亡率與各指標間無相關關系,而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與孕早期檢查率、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保健覆蓋率均呈負相關(P

3 討論

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工作水平與質量的三大指標――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人均期望壽命,均與母嬰保健密切相關,其中婦幼保健機構開展孕產期系統保健及產科質量管理是降低兩個死亡率的關鍵[5]。研究指出,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產前檢查率、消毒接生率均為孕產婦死亡率的影響因素[6]。嬰兒死亡率與各種影響兒童健康的因素如孕產婦保健水平、醫療保健質量及其可及性、社會經濟條件和公共衛生實踐等相關[7]。

本研究結果顯示舟山地區2008年10月~2014年10月間有1例孕產婦死亡,新生兒死亡率波動呈不規則變化維持在較低水平;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維持較低水平,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遠低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目標(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的要求,顯示舟山市在降低嬰兒死亡率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一直非常重視婦幼保健工作,采取一系列相關舉措,嚴把安全醫療管理,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技術水平、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圍產期保健、兒童保健管理。從文中也可以看出,兒童死亡率近年來進入下降緩慢的“平臺期”,因此應分析主要死亡原因,采取有效可靠的針對性干預措施,提高圍產保健服務和兒童保健服務,從而降低死亡率。

舟山地區新法接生率、住院分娩率一直保持100%。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的實施,切實帶動了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的提高,降低了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進一步提高我國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推動我國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進程[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是孕產婦死亡率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主要手段[9]。大量研究發現,住院分娩率與MMR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尤其是對住在交通不便的鄉村且具有高危因素的孕產婦[10]。孕早期檢查率、系統管理率從2008年10月~2012年10月呈逐年較快上升,而從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進入下降緩慢平臺期,已達到《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在孕產期保健服務方面提出的目標為85%以上。產前檢查覆蓋率越低,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越高[11]。

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已成為中國嬰兒的首要死因[12,13],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兒童健康水平,關鍵是降低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due to premature birth or low birth weight,IMRPL)。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嚴重威脅嬰兒的生命健康,且隨胎齡減小,嬰兒的死亡率不斷升高[14],出生體重越小,嬰兒死亡的風險越大[15]。較高的低出生體重在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由于胎兒宮內生長受限,而不是早產[16]。其發病機制還不清楚,但目前普遍認為其是生物、社會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17,18]。早產或低出生體重與高齡妊娠和輔助生殖技術導致多胎生育有關[19,20],受到“單獨二胎”政策、高齡產婦增加、生殖技術需求增加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在嬰兒死因中所占的比例將呈現上升趨勢。降低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死亡率除依賴于臨床救治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好的途徑是通過加強孕期和圍產期保健、完善輔助生殖技術等手段,降低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21]。

本研究顯示2008年10月~2014年10月舟山地區孕產婦/兒童保健情況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孕早期檢查率、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保健覆蓋率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呈現負相關性,其中7歲以下保健覆蓋率對兒童死亡率負相關程度最高。分析表明,對于舟山地區,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維持在100%左右,孕早期檢測率、系統管理率、7歲以下保健覆蓋率對兒童死亡率有重要影響,說明婦幼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對降低兒童死亡率起著重要作用。朱新義等[3]指出孕產婦建卡率、產后訪視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是影響嬰兒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提高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及加強產前檢查是降低兩個死亡率的重要措施[22]。繼續加強孕前保健、孕產婦住院分娩,提高孕產婦系統管理、高危妊娠專案管理,提升孕產婦、兒童的健康系統質量,重視兒童保健。為進一步降低兒童死亡率,應繼續加強孕產婦住院分娩工作,進一步提高孕產婦系統管理和兒童保健管理,尤其是孕早期檢測、系統管理、7歲以下保健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吳方銀,蔣迎佳,曹靜,等. 四川省2001-2009年嬰兒死亡率變化趨勢及死因分析[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 32(3):271-273.

[2] 劉岳. 孕產婦死亡的影響因素及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對策[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10):47-51.

[3] 朱新義,黃祚軍,劉利容,等. 河南省2000-2010年嬰兒死亡率變化趨勢及孕產婦保健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9):930-932.

[4] 喬曉東,吳擢春,高艷,等. 衛生Ⅷ項目地區嬰兒死亡率影響因素的多水平分析[J]. 中國衛生統計,2009,26(1):49-54.

[5] 朱麗萍,賈萬梁,程曉明. 上海市產科質量管理的措施與效果[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3):167-169.

[6] 吳曉英. 南寧市孕產婦死亡率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0):20-21.

[7] Macdorman MF,Mathews TJ. Recent trends in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NCHS Data Brief,2008,(9):1-8.

[8] 楊志勇,汪早立. 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設計與實施現狀分析[J]. 中國衛生經濟,2013,32(3):64-67.

[9] 劉舒瑜,衛春英,張存蓮,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孕產婦死亡率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10,26(8):951-952.

[10] 孫平輝. 社會經濟水平及婦幼衛生系統管理對孕產婦死亡的影響[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0,(3):179-191.

[11] 郝波,王臨虹,郭素芳. 農村貧困地區圍產保健服務情況及其對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的影響[J]. 中國公共衛生,2001,17(9):790-791.

[12] 崔浩,何春花,繆蕾,等. 1996-2013年中國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死亡率變化趨勢分析[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5,49(2):161-165.

[13] 劉彭與,楊蘭英,陶桂宏. 嬰兒死亡危險因素探討[J]. 中國婦幼保健,1993,8(1):50-52.

[14] Weber C,Weninger M,Klebermass K,et 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22 to 26 weeks of gestation):Austria 1999-2001[J]. Wien Klin Wochenschr,2005,117(21/22):740-746.

[15] Class QA,Riekert ME,Lichtenstein P,et al. Birth weight,physical morbidity,and mortality:A population-based sibling-comparison study[J]. Am J Epidemiol,2014,179(5):550-558.

[16] Kramer MS. The epidemiology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An overview[J]. J Nutr,2003,133(5):1592S-1596S.

[17] Matthews TJ,Macdorman MF. Infant mortality statistics from the 2010 period linked birth/infant death data set[J].Natl Vital Star Rep,2013,62(8):1-26.

[18] 花茂方. 早產社會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0):3125-3126.

[19] Engle WA,Kominiarek MA. Late pretem infants,early term infants,and timing of elective deliveries[J]. Clin Perinatol,2008,35(2):325- 341.

[20] MacDorman MF,Declercq E,Zhang J. Obstetr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singleton preterm birth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1-2006[J]. Am J Public Heahh,2010,100(11):2241-2247.

[21] 閆淑娟,朱雪娜. 2003-2012年北京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6):484-490.

篇7

【關鍵詞】 基層;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難點;對策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員明顯增加,其中育齡期女性占了很大比例,由于流動人口的特殊性,給孕產婦保健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其中外來孕產婦產前檢查覆蓋率、系統管理率明顯低于本地孕產婦,從而導致妊娠并發癥發生率、胎兒畸形發生率均明顯高于本地孕產婦。為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孕產婦的圍產保健工作,是確保母嬰安全,提高人口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

1 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面臨困難

1.1 缺乏綜合長效管理機制

1.1.1 婦幼保健三級網絡不健全,婦幼保健機構人員編制不足

婦幼保健三級網絡是指市、鎮、村都要有婦幼人員擔負著婦幼衛生工作。盡管基層醫療機構專門設有孕產婦保健管理門診,但尚無專職從事孕產婦保健管理人員,大都兼職且呈超負荷工作狀態,管理力量嚴重不足。

1.1.2 流動孕產婦居無定所,在宣傳和實施上存在困難

流動孕產婦往往流動性大,居無定所,需加強社區婦幼保健系統的建設,對基層婦幼保健醫護人員進行規范培訓,提高技術水平,社區能做到為孕婦提供預約服務,上門服務、追蹤服務。

1.2 母嬰保健知識普及率不夠

1.2.1 流動人口孕產婦接受保健知識的主動性和能力不夠

流動孕產婦大多來自經濟不發達的貧困地區,生活條件差,文化程度低,主觀保健意識十分薄弱。

1.2.2 宣傳手段單一化

基層保健服務宣傳工作相對比較單一,“走村串戶”的工作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龐大的生育隊伍。需利用多種渠道加強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強化流動孕產婦的保健意識,動員孕產婦主動接受孕期建卡和定期檢查。

1.3 思想認識不夠到位

1.3.1 協調服務意識不夠

新聞媒介、各企業用人單位、公安、社區、衛生等職能部門要協調一致,共同做好流動孕產婦的管理和服務工作,認真貫徹實施《母嬰保健法》,提高流動孕產婦保健意識,防患于未然。

1.3.2 責任意識不強

在關注流動人口給當地婦幼衛生管理工作帶來困難的同時,也要考慮流動人口對當地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婦幼保健工作者要強化責任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抓好流動孕產婦管理工作,使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一樣都能得到醫療保健服務。

1.3.4 服務管理理念落后

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涉及幾十個部門,由于流動人口的特殊性,使得提高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和創新服務管理理念,顯得迫在眉睫。各個職能部門要根據職責要求,齊抓共管,增強流動孕產婦綜合管理的意識,不斷探索流動人口管理新方法、新舉措。

2 推進流動孕產婦保健管理對策

2.1 提供保障,完善綜合管理工作機制

2.1.1 完善相應的流動人口管理辦法

流動人口通常居無定所,不易建立起穩定的自成體系的孕產婦管理網絡,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制訂和完善相應的流動人口管理辦法,需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將流動孕產婦納入到本地人口管理網絡內,按照誰檢查誰負責的原則,實行“首診建冊、追蹤隨訪”制度,對流動孕產婦實行動態管理,獎懲分明,強化績效管理。

2.1.2 加大對婦幼保健服務經費的投入

以政府牽頭,各階層共同努力,加大投入,運轉機制,促進流動孕產婦保健服務工作的開展。根據國家衛生部《婦幼衛生工作條例》第二十六條婦幼保健院、所的基本建設,業務經費,裝備等納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2.1.3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強化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設立流動孕產婦救助基金,對高危和困難流動孕產婦提供必要社會救助。作為公益組織的紅十字會加入“新農合”制度建設,建立社會資源流入醫療救助基金的渠道。

2.2 增強宣傳氛圍,提高流動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利用報刊、圖書、宣傳欄、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大力開展流動孕產婦健康保健、政府相關政策宣傳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提高流動人口孕產婦主動接受保健服務意識,提高母嬰保健知識的知曉率。

2.3 硬件軟件兩手抓,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手段

2.3.1 加強婦幼保健人員的業務培訓

依法加強對從事母嬰保健服務機構的人員進行衛生保健專業知識培訓,規范保健服務,強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母嬰保健服務水平及服務質量。

2.3.2 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項目

針對流動人口孕產期發病特點,制定經濟有效的產前檢查和住院分娩方案以及最基本的孕產期保健服務項目,以滿足低收入孕產婦保健需求。政府應加強對平價分娩點的建設投入,提高各項功能,以吸引外來流動孕婦住院分娩,降低非法接生或家庭接生造成孕產婦死亡的風險[2]。

2.3.3 加強孕產婦系統管理信息化建設

加強孕產婦系統管理網絡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并逐步實現信息化管理,增加為流動孕產婦服務網點,方便孕產婦進行產前檢查。應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地方,選擇醫療條件較好,服務較規范的基層醫院作為流動人口孕產婦服務網點,方便孕婦產前檢查及咨詢。

2.4 創新服務管理理念開創孕產婦保健管理新局面

2.4.1 樹立和諧服務理念

加快完善流動人口服務體系,確保信息的時效性和全面性,及時提供并更新與流動孕產婦密切相關的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等政策或社會信息,為她們創造一個信息對稱、競爭相對平等的工作生活環境。

2.4.2 組織開展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

借助創建“巾幗文明示范崗“和“青年文明號”平臺,組織開展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充分調動在職青年的積極性,在流動人口集中點介紹社區情況、可享受的優質保健服務及其他可提供的生產和生活各項服務,開發教育培訓、醫療服務、法律咨詢等社區志愿服務項目。

2.4.3 積極探索流動孕產婦管理服務方式和方法

不斷探索和嘗試服務于流動孕產婦的長效管理模式和新模式,積極改進流動孕產婦的管理服務方式和方法。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實施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記制度,實現流動孕產婦屬地化管理,增強流動孕產婦的城鎮認同感與歸屬感[3]。本著有利于服務、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宣傳教育的原則,在流動人口較集中的區域,組織成立流動人口計生協會,實行生育行為承包責任制,把轄區流動人口組織起來,共同參與計劃生育管理。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

篇8

關鍵詞:藏區;農村孕產婦;產前檢查;保健管理

藏區農村的主要方式是游蕩放牧,人民會隨著季節的變化以及水源和草原的分布情況,不斷地搬遷自己的放牧地點。這中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使孕產婦的定期產檢和產檢醫院分娩的情況帶來的很大的影響。同時,孕產婦可能隨著牧群遷移到遠離城市醫院的地方,使孕婦前往醫院進行體檢或者是分娩成為了一項十分困難的事情。藏區農民教育水平通常都比較低,他們對于孕期保健缺乏足夠的認識,缺乏足夠的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農村孕產婦的保健管理工作也不斷地提上了日程。我院將針對收治的602例孕產婦采用資料回顧分析的方法,總結藏區孕產婦在保健管理方法存在的問題,提出應該采取怎樣方法和措施加強管理,現在將研究的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1年~2014年收治的602例藏區農村孕產婦,年齡19~30歲,平均年齡25.3歲。所有孕產婦中患有妊娠高血壓的有104例,妊娠期間糖耐量異常的有56例,妊娠期間在28~37w的早產產婦有168例。所有孕產婦均為在我院接受產檢或者是分娩的產婦。

1.2方法 對于藏區孕產婦保健管理模式進行改進:首先,加強政府的財政投資,不斷完善孕產婦的管理體系,監督保健管理的實施。對于來院接受產檢或者是分娩的孕產婦做好登記工作,同時建好健康檔案,將每次的產檢情況給孕產婦自身留一份,以便遷移到其他地方時更換檢查醫院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參考的依據;其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孕產期保健的重要性,提高孕產婦及其家人的保健意識。例如,在新婚夫婦進行法律登記的時候,可以采用紙質材料的方式加強宣傳;最后,對于特殊的孕婦以及高危的孕產婦,做好特殊處理。對于情況特殊的孕婦做好病情檔案的建立,詳細的記錄產婦各個檢查時的具體結果情況;同時,加強藏區醫院之間的合作,對于收治高危孕產婦的醫院,可以通過咨詢產檢醫院全面了解產婦的情況。最終,對我院收治的602例孕產婦,采用資料回顧的方法,分析孕產婦的管理率、孕產婦來院檢查以及臨床分娩的情況。并且獲得的數據資料與醫院由于的記錄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采用軟件SPSS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如果得到數據之間有P

2 結果

2.1藏區農村孕產婦保健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于藏區農村孕產婦的保健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可以得到,其問題主要集中的一下幾個方面:①政府支持力度不夠,醫療資源相對比較匱乏。藏區的醫院主要集中的發展相對比較繁華的城市地區,這些地方距離放牧的地方都比較遠,同時交通運輸路線的不通暢也限制的孕檢的開展;②孕產婦自我保健意識差,并且無法得到正確的指導。藏區農村的孕產婦大多都是世代以放牧為生,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對于保健的知識缺乏了解,保健意識水平較低;③對于高危以及特殊的孕產婦缺乏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保健管理方案。藏區孕產婦可能會隨著放牧地點的變遷,選擇不同的醫院接受產檢和分娩,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前次檢查信息的缺失,不能夠很好的進行相鄰檢查結果之間的對比分析,信息的不聯系性會增加高危產婦的危險,降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的效果。

2.2臨床資料分析結果 在藏區農村實現新的保管管理制度之后,孕產婦管理的效率提高到92.36%,明顯高于實施之前的管理率69.93%,同時實施之后產婦到醫院分娩的為100%,明顯高于實施之前的75.42%,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研究結果 本次的研究可以得到藏區農村孕產婦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藏區經濟發展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藏區孕產婦保健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嚴重的威脅著孕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對于藏區孕產婦保健管理情況分析可以得到孕產婦保健管理方面存在主要的問題有,政府投入不足,醫療設施不夠完善;孕產婦自身文化水平低,保健意識不強;獨特的游蕩放牧生活方式使其檢查和分娩整個過程缺乏連續性。針對藏區農村孕產婦保健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措施進行處理,顯著地提高了孕產婦的保健管理率和入院分娩率,提高了孕產婦的保健意識。

3.2方法和措施 針對藏區農村孕產婦保健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采取的保健方法和措施主要有:①加強政府投入和監督,完善醫療體系和保健管理體系的建設;②加強保健知識的宣傳工作的開展,普及孕期健康保健知識,不斷的提高孕產婦及其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孕產婦主動的尋求保健服務;③對于高危的或者是特殊類型的孕產婦,建立好檔案庫,確保接受高危孕產婦的醫院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孕產婦之前的病情情況的資料。

總之,應該綜合考慮藏區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不斷的提高藏區農村孕產婦的保健意識和能力,提高保健管理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孕產婦死亡;高危篩查管理;產科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3(b)-01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ternal death causes and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maternal in Jianshui County,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maternal death,to reduce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oman′s life. Methods 17 ca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data from October 1,1999 to September 30,2014 in Jianshui Coun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MMR for maternal from October 1,1999 to September 30,2014 in Jianshui County was 19.69/100 000,the top three causes of death for maternal was obstetric hemorrhage,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nd pregnancy with internal diseases,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maternal health management,especially at high risk of maternal screening and referral forwarding is to reduce maternal mortality.

[Key words] Aternal death;High-risk screening management;Obstetric quality

孕產婦死亡率(MMR)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水平、衛生狀況、醫療保健、母嬰安全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標準,降低MMR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重要指標之一。降低MMR是現階段婦幼保健工作的核心,為進一步了解建水縣孕產婦死亡狀況、分析影響死亡的相關因素,提出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以降低MMR,現對建水縣孕產婦死亡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收集建水縣1999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依據婦幼衛生年報3+1報表模式即上一年第四季度+本年第一、二、三季度為本年度,數據均以本年統稱)死亡孕產婦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孕產婦死亡即在妊娠期或妊娠終止后42 d內的婦女死亡,但不包括意外或偶然因素所致的死亡[1]。

1.2 方法

每月21~22日由建水縣各個鄉鎮及駐縣各醫療助產機構報送孕產婦保健、住院分娩和婦幼衛生報表到縣婦幼保健院基層保健科,如有孕產婦死亡,由縣婦幼保健院基層科經過專業培訓的婦幼保健醫師收集孕產婦保健手冊、住院病歷、死亡報告卡、個案調查表等相關資料進行入戶調查、核實;每季度由縣婦幼保健院基層科人員進行孕產婦死亡漏報調查和婦幼衛生季報核對;每半年由縣衛生局組織全縣婦產科專家進行孕產婦死亡評審,查找死亡原因,分析存在問題,制定干預措施;每年與計劃生育局、公安局核對孕產婦死亡名冊,避免孕產婦死亡漏報。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MMR的統計

2000~2014年全縣活產總數86 355例,孕產婦死亡17例,MMR為19.69/10萬(表1)。

2.2 MMR的動態變化

2000~2014年間活產數無明顯變化,趨于穩定狀態,MMR有波動(圖1)。

2.3 孕產婦死亡原因及構成比的統計

2000~2014年孕產婦死亡原因構成比中,死亡原因第1位為產科出血8例,占47.05%;第2位為羊水栓塞為4例,占23.52%;第3位為內科合并癥2例,占11.76%;第4位為子宮內翻、異位妊娠和麻醉意外各1例,各占5.89%(表2)。

2.4 孕產婦死亡地點的統計

家中及途中死亡3例,占17.65%,縣級及駐縣級以上醫院死亡14例,占82.35%。

2.5 死亡孕產婦的一般情況統計

2.5.1 一般情況 年齡:最小17歲,最大40歲,平均25.11歲;文化程度:初中文化7例,占41.18%,小學文化9例,占52.94%,文盲1例,占5.88%;職業:農民15例,占88.24%,工人2例,占11.76%。

2.5.2 孕產期保健情況 孕產次:最多的6孕4產,最少的1孕0產;孕產婦保健手冊:已建冊15例,占88.24%,未建冊2例,占11.76%;產檢次數:最多的9次,最少的1次;高危因素篩查:按《云南省高危孕產婦評分標準》評分有高危因素的11例,占64.71%,無高危因素的6例,占35.29%。

2.5.3 住院分娩情況 住院分娩14例(其中1人住院待產未分娩),占82.35%,家中及途中分娩3例,占17.65%。

2.6 評審結果

可避免死亡6例,占35.29%;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6例,占35.29%;不可避免死亡5例,占29.42%。個別孕產婦死亡是多因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因素所致。

3 討論

3.1 孕產婦死亡動態分析

孕產婦死亡受個人、家庭、社會團體、醫療資源等多因素的影響。2000~2014年建水縣孕產婦死亡17例,其中農民15例,占88.24%,工人2例,占11.76%;文化程度:初小文化16例,占94.12%,文盲1例,占5.88%;孕產次:多孕多產12例,占70.59%,1孕1產5例,占29.41%;高危因素:有高危因素11例,占64.71%,無高危因素6例,占35.29%;住院分娩:住院14例,占82.35%,未住院3例,占17.65%。因此可見,建水縣孕產婦死亡以低文化程度的農業人口及有高危因素的孕產婦居多,普遍存在經濟比較落后、受教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識差及多孕多產的特點,居住環境條件比較差,交通不便,均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不利因素。死亡原因分析以產科出血居多,共8例(47.05%),產科出血是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原因,而產科出血的病因與多孕多產密切相關,存在孕產婦死亡的安全隱患;羊水栓塞4例(23.53%),羊水栓塞是產科少見且兇險的并發癥,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臨床上對于頑固性宮縮乏力,縮宮素應用無效,患者出血量與休克程度不一致應考慮羊水栓塞[2]。

3.2 MMR控制的成效

2014年全國婦幼衛生工作會指出,2013年全國MMR下降到23.2/10萬,較2000年降低了56.2%[3]。建水縣2013年MMR為16.91/10萬,較2000年的53.14/10萬降低了36.23個10萬分點,下降幅度為68.18%,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年來建水縣平均MMR為19.69/10萬,低于紅河州歷年目標要求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目標要求,且MMR有逐年下降趨勢,2009~2011年實現孕產婦死亡連續3年突破零死亡,提示,建水縣孕產婦死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孕產婦死亡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

3.3 具體措施

2000~2014年建水縣MMR控制雖有成效,但分析孕產婦死亡原因仍存在諸多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干預,以持續降低MMR。

3.3.1 加強產科質量和產科技術培訓 隨著“降消”項目、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4-6],強化醫療助產機構產科人員的產科適宜技術和急救知識培訓,推廣產科適宜技術,加強產科質量和產科能力建設,提高高危孕產婦的風險防范意識和危重急癥孕產婦的搶救能力,改善醫療助產機構的硬件設施,成立縣級和州級危急孕產婦搶救中心,開辟危急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7-10],并與省級醫院定點轉診危急重癥孕產婦,有效降低孕產婦死亡。

3.3.2 加強縣、鄉、村三級婦幼網絡建設 明確各級婦幼人員的職責,實施目標責任管理,規范各級婦幼衛生工作。明確村醫職責重點是管理孕產婦和督促轄區孕產婦住院分娩,取締接生資格[11-13];嚴格掌握危急孕產婦轉診轉送制度[14];縣婦幼院每季下鄉、村進行婦幼衛生工作督導和培訓,提高業務水平,鄉鎮衛生院督促村級婦幼醫生更好地管理好每位孕產婦。2000~2014年17例孕產婦死亡中在家中及途中死亡3例,占17.65%,在縣級及駐縣級以上醫院死亡14例,占82.35%,可以看出孕產婦死亡地點也隨著改變,由家中逐漸轉移到醫療助產機構,醫療助產機構內死亡發生率明顯增加,而死于家中相對較少,主要是加強了對村醫管理,規范了縣、鄉、村三級婦幼保健網絡建設,住院分娩率的提高,使危急孕產婦得到及時救治,有效控制孕產婦死亡。

3.3.3 加強孕產婦健康管理 制定孕產婦管理和高危孕產婦管理規范,按《云南省高危孕產婦評分標準》進行高危孕產婦篩查,除平時產前檢查篩查外,建水縣婦幼保健院技術指導組成員每季下鄉鎮進行高危孕產婦篩查,登記個案,按高危評分分級管理,對云南省范圍內各級醫療助產機構發現的高危孕產婦實行每月網絡縱向反饋、橫向聯系,層層落實管理,追蹤隨訪和及時轉診,2015年推行所有醫療機構和所有鄉鎮實行高危孕產婦周報和反饋制度,危急重癥孕產婦實行每日報告和反饋制度,層層落實追訪,有效控制孕產婦死亡。

3.3.4 普及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意識 建水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多,早婚、早育現象尤為突出,多孕多產婦女越來越多,因此,多渠道、多形式、多部門開展健康教育宣傳事關重大,加強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強化群體保健意識仍是現在甚至今后婦幼衛生工作的重點[14-18]。縣婦幼保健院在組織每季下鄉村免費高危篩查時可進行婦幼衛生保健知識講座;每月一次舉辦孕婦學校培訓孕產婦及家屬孕產期保健知識;每日在孕產婦保健門診發放相關宣傳資料和宣傳冊每人達10份以上;利用節假日和科技知識下鄉村等活動進行大型宣傳和咨詢講座。通過各種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促進孕產婦管理質量,達到安全分娩[3]。

3.3.5 國家項目投入促動住院分娩 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中央資金和省、州、縣資金大量投入,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得到項目和新農合補助[19-20],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幾乎實現全免費,危重急癥孕產婦住院分娩也得到專項資金和民政部門的救助,住院分娩率有了較大提高,遏制舊法接生,MMR逐年下降。

3.3.6 孕產婦死亡評審 死亡原因前3位為產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內科疾病,與文獻報道一致[4]。通過評審分析MMR的影響因素:個人、家庭因素中體現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識差、封建意識強、家庭成員不支持、舊法接生等;醫務人員因素中體現診療處理不當、搶救意識淡薄、產科處理不到位、血源不足、病情估計不足、用藥局限等;延誤因素中交通工具和交通條件延誤、轉診時機延誤、診治延誤等[21-22]。評審結果顯示,不可避免死亡5例,占29.42%,可避免和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12例,占70.58%,建水縣衛生部門針對問題采取了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每年組織召開全縣產科建設和孕產婦死亡分析會,不斷加強醫療助產機構產科質量,成立危急孕產婦搶救小組,無論危急孕產婦發生何地危急孕產婦搶救小組專家都不惜代價、全力以赴、積極搶救,縣衛生局組織安排、統一調度、共享醫療資源,認真履行職責,挽救了不少危急重癥孕產婦的生命。

綜上所述,產科出血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首位原因,產科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產科急救水平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對危急孕產婦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產科出血往往低估出血量,延誤了搶救最佳時機。通過評審可避免和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12例,說明孕產婦死亡與產科質量、產科技術水平密切相關,因此提高產科人員的產科技能和搶救能力是今后產科工作的關鍵,應加強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婦幼衛生工作的重點,加強婦幼保健三級網絡建設,重點加強孕產婦保健工作,隨訪管理好每位高危孕產婦,落實婦幼衛生項目的實施,切實有效控制孕產婦死亡。

[參考文獻]

[1] 謝幸,荀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00.

[2] 曹靜,穆春華,梁升連,等.33例3孕產婦產后出血死亡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29(33):5386-5388.

[3] 任毅,張小勇,李學智,等.陜西省漢中市2006-2013年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 29(27):4375-4379.

[4] 宋玉華,付英杰,劉虹.哈爾濱市20年孕產婦死亡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29(13):1986-1989.

[5] 熊慶,吳康敏.婦女保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4.

[6] 崔文華,劉楠.河北省產后出血高危因素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29(20):3248-3249.

[7] 王秋琴,沈芳榮,劉明,等.孕產婦臨近死亡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29(23):3746-3748.

[8] 王慶玲,張新清,王義.2001-2012年深圳市南山區孕產婦死亡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 29(1):8-9.

[9] 黃雪芬.53例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29(3):341-342.

[10] 陳曉紅,黃婷,余詠宜.深圳市羅湖區1996-2010年孕產婦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2,3(1):25-28.

[11] 張丹,楊少萍,楊蓉,等.26例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死亡病例分析[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4,5(28):4561-4564.

[12] 李芳,李予.烏魯木齊市2000-2013年孕產婦死亡評審與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4,29(34):5558-5561.

[13] 田慧敏,鄧祖麗蕊.孕產婦死亡情況調查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21):82.

[14] 王洌羅紅梅.寧夏固原市2000-2010年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2,27(5):271.

[15] 羅樹生,安琳.1999-2008年中國住院分娩與孕產婦死亡原因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0,1(2):64-67.

[16] 高錦雄,石延科,熊小英,等.妊娠期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J].江蘇實用心電學雜志,2015,24(2):111-114.

[17] 顏雪梅.胎兒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江蘇實用心電學雜志,2014,23(6):425-428.

[18] 姚蕓,陳慧,刁秀鳳,等.分娩過程中心理干預及疼痛護理對產程進展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4,27(4):134-135.

[19] 李彩霞.綜合醫院婦產科加床調床隱患分析與防范對策[J].西部中醫藥,2015,28(7):147-148.

[20] 于榮,王鳳英,崔志清,等.不同類型早產相關因素對比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5,3(5):501-503.

篇10

【關鍵詞】社區  健康教育  分娩方式  孕產婦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on maternal choice of delivery mode. Methods  Choice 476 maternal for maternal care in our hospital. According to maternal voluntar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24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0 cases. Maternal in control group were using conventional guidance perinatal care during pregnancy, while maternal in study group were using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maternal mode of delive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new born asphyxia case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natural child birth of maternal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rate of   bleeding  after pregnancy and neonatal asphyxia of maternal in study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could reduce maternal cesarean section. 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to promote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delivery mode  maternal

        對于女性而言,分娩是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過程[1]。不論是經產婦和初產婦,心理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定的壓力和緊張,進而影響到分娩方式的選擇[2]。為了引導孕產婦正確的選擇分娩方式,我們對2010年11月~2011年9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孕產期保健的孕產婦采取了社區健康教育措施,效果良好,現報導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選擇2010年11月~2011年9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孕產期保健的孕產婦476例,年齡23~34歲,平均年齡27.67±3.69歲,均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初產婦328例,經產婦148例。根據孕產婦的自愿情況分為研究組246例和對照組230例。兩組孕產婦在年齡、文化程度和孕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孕產婦采用常規的孕期指導等圍產期保健,研究組孕產婦則采用多種形式的社區健康教育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①針對孕婦孕期的不同,分別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及飲食營養的搭配;②由醫院為孕婦每個月開設專題講座,鼓勵孕產婦及其家屬定期參加,介紹分娩的相關機制和影響因素,詳細講述分娩過程中產婦的身心變化特點,減輕不適反應的適當方法,以達到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目的;③介紹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的適應情況,以及各自的利弊;④介紹產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新生兒常見病的基本防治措施,母乳喂養的好處等相關知識。

        1.3 評價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孕產婦分娩方式、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孕產婦分娩方式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孕產婦自然分娩的比率明顯提高,而剖宮產的比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和SDS評分的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表示P<0.05 2.2 兩組孕產婦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孕產婦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的比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孕產婦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的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表示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過社會文化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婦女,尤其是城市婦女剖宮產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有些醫院的剖宮產率可達到60%以上[3],這大大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剖宮產率<15%的規定。因此,對孕產婦進行健康宣教是十分必要的。雖然剖宮產能夠在一定范圍內降低圍生兒和危重孕產婦的死亡率,但過高的剖宮產率也會增加新生兒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4]。在社區為孕產婦設置健康教育專題課程,并鼓勵孕產婦及其家屬共同參與,促進孕產掌握分娩的相關知識[5],了解分娩過程中的可能遇到的問題,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增強孕產婦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進分娩過程的順利完成及新生兒的健康。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孕產婦自然分娩的比率明顯提高,而剖宮產的比率明顯下降,另外,研究組孕產婦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的比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社區健康教育降低孕產婦剖宮產,促進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王輝,張麗.健康教育對孕產婦分娩方式選擇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08,3(22):178-179.

[2]齊瑞瑩,王敏. 妊娠期女性對分娩方式認知情況的調查[J]. 中國婦幼保健,2007,22(6):784-785.

[3]陳瓊珍,楊雪霞,羅翠玲.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孕婦學校健康教育的實施與管理[J]. 全科護理,2009,7(4):11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