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公益活動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參加公益活動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學生;公益素養;對策
大學生公益素養培養是高校工作的基礎環節,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學生公益素質的提升正通過各種載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公益勞動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我們對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了公益素養調查,調查涉及對公益的了解、參與情況及對公益事業的期望和建議等。
一、高校學生對公益事業的觀念行為
1.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度
在對392位泰州高校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有80%,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則有20%。另外,在對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學生中調查得知,每周關注公益新聞,積極找機會參加公益活動的同學所占比例只有3.7%,每月固定時間參加的則占7.5%,而有88.8%的同學認為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公益活動才參加。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對公益活動不熱衷。但是,從關注公益活動的積極度上看,現今的大學生仍缺乏熱情。
2.泰州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能力
在對上述392位學生的調查中還發現:在以捐款為參與公益的形式中,88%的學生能捐款1-50元,能捐51-100元的同學有11%,極少數能捐100元以上的金額。調查學生們對自身參與公益事業的能力的認知時,31.5%的學生認為自身在公益事業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認為自身能力有限。可以看出大學生限于自身的經濟能力。
3.泰州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渠道
對于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學生,有71.5%的表示曾經通過現場捐贈的形式參加,有27.7%的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方式捐款,有13.8%的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50%的以志愿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7.7%的則表示通過其他途徑參加。
4.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認識與態度
多達9.3%的學生完全不知道社會上有哪些公益機構與活動,大部分學生,占68.5%只知道1-3個公益機構活動,了解5個以上公益機構活動的學生只有10%。這說明了大部分同學對公益事業的認知存在著不足。
二、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
1.個人因素
(1)大學生的能力有限,這與家庭經濟來源有一定程度的關系。高校的大學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費的,都是消費一族,經濟收入直接影響到參與公益事業的行為與觀念。
(2)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了解甚少,直接影響到其參與行為與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現狀、參與途徑等信息了解甚少,并且極少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
2.社會影響
(1)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渠道單一。目前社會上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比較少,只有捐款、志愿者等,無法調動公眾參與到公益活動的熱情。特別是在學校的大學生,學校只是偶然組織參與公益活動,校園宣傳不足,缺少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難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2)社會的誠信度缺失。當今社會出現許多“偽”窮人,他們原本能夠自食其力,不需要幫助,但卻欺騙公眾捐款,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上的捐款持懷疑態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對捐款的使用情況、流向不明確,導致大學生對公益事業誠信度的缺失以及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數量不多、質量不好,內部組織建設不規范,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導致大學生不敢投身到此類的公益事業中。
(4)政府重視程度不足。現代意義上的公益事業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在監管程度上存在不足。因此,關于公益事業的相關法律和制度還不完善,無法起到很好的監控作用。
三、對發展高校學生公益事業的措施與建議
針對上述調查及原因分析,作為高校應逐步增強在校大學生的公益觀念意識,使大學生投身到公益事業中來。
1.學生自身角度
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公益意識,積極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大學生進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種,例如,參加網上公益機構、進行義演義賣活動、加入社會志愿者團體等等,這些都是每個大學生可以做到的較為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大學生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做到節儉,學會理財,并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幫助他人的公益事業中,以提高個人道德素養,盡早背負社會責任。
2.學校角度
學校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公益的平臺,做好宣傳,給予當代大學生充分地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調動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目前大學生公益現狀并不樂觀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平臺給其發展,學校及校內的社團組織應在全校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鼓勵黨員及學生干部帶頭參加紅十字會、公益總會等組織開展的公益活動,推動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圍,促進公益事業在校園中的發展。
同時,在校內形成公益光榮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可以采用標語、海報等鼓勵形式,在校內傳媒大力宣傳,營造公益氛圍,宣傳公益的本質意義,塑造大學生對公益的正確理解。
3.社會角度
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應該努力吸收大學生這一階層,為中國的公益事業發展做貢獻。當今社會誠信度缺失是一大問題,公益結構應首先提高自身質量和誠信度,讓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應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況公開透明化等。
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對社會和其個人都具有重大意義,推動著現代文明和人道主義的發展。社會和學校應該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平臺與氛圍,讓當代大學生繼續發揚公益事業,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溫暖世界。
參考文獻:
1.張敏,《中國慈善事業調查:我國人均捐款額僅為0.92元》,《工人日報》,2006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公益慈善;認知;參與
近年來,公益慈善、微博公益、微公益等概念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益,隨著更多的公益活動的開展,我們發現大學生參加公益慈善活動越來越活躍,為了解與評價大學生對公益慈善的認知與參與狀況,以及在參與公益活動存在的問題,筆者以浙江某高教園區為例,展開調查。調查問卷共設計21個問題,其中有3個為開放性題目,18個為封閉性題目,內容涉及大學生公益慈善的參與度與認知度,以及影響大學生公益慈善參與度與認知度的因素。
問卷發放范圍為浙南地區的某高教園區大一至大四學生,其中有男生425人,女生425人,共發出問卷950份,學生在不記名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此問卷內容,收回有效問卷900份。
一、基于調查的大學生公益認知與參與狀況
(一)大學生對公益慈善的認知不足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在大學生的課余時間的管理中,大部分的大學生會選擇看書、泡圖書館,其次大學生會選擇實習,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實踐化,也有部分大學生會選擇上網、娛樂,打工、賺錢。只有少數的大學生選擇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對公益活動的關注度上,有40.72%人知道于建嶸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活動”,有59.28%人沒有聽說這個活動。當問及大學生對于2011年于建嶸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是否愿意參與時,有20%人表示會參與,覺得關愛兒童是他們的責任;有74.32%人表示可能會,因為要考慮是否有時間和能力;有5.68%人表示不會,認為那是社會的問題,他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目前一些公益活動開展受到限制,有49.72%人認為是活動單一,無法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有63.47%人認為是經費不足,不易開展;有47.13%人認為是學生對公益認識不夠;有41.15%人認為是學校的宣傳倡導的不足導致公益活動受到限制;還有4.28%人認為是其他原因限制了公益活動。
(二)大學生參與公益慈善的較低
經常主動性參加公益活動的大學生有200人,占總數的22.3%;偶爾參加的有586人,占總數的65.33%:從未參加過的有111人,占總數的12.37%。從參加公益慈善活動的動機的基本情況來看:有263的人是為了力所能及的奉獻,占33.25%;有303的人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占38.31%:有27的人是為了感恩,占3.41%;有64的人是有志于公益事業,占8.09%;有105的人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歷,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占13.27%;有29的人參加公益慈善活動是學校要求參加,占3.67%。在大學生參加公益慈善活動的偏好的調查中:有17.81%的大學生偏好教育方面的公益事業;有16.35%大學生偏好醫療衛生方面的公益事業,有63.92%大學生偏好環保方面的公益事業,有1.13%大學生偏好西部開發方面的公益事業,有0.79%大學生偏好其他方面的公益事業。
(三)影響大學生公益慈善認知與參與的因素
據調查,有83%人不知道公益組織,有17%人知道公益組織。在關于公益條例的調查中,有0.5%人知道公益條例,有99.5%人不知道公益條例,公益知識的儲備多少對大學生關于公益慈善的認知有影響。周邊同學對公益慈善活動評價的高低和參與活動所碰到的阻礙因素影響活動的參與度。大學生通過哪些途徑獲取公益慈善活動信息:有305人是通過志愿者服務機構來獲取;有 564人通過學校團委、學生會、志愿者服務團體來獲取;236人是通過網絡來獲取;300人是通過自發的志愿者社團來獲取;6人依靠其他途徑來獲取。大學生能否獲取公益慈善活動信息,以及通過何種途徑獲得信息,對活動參與度具有一定的意義。
此外,對于是否應該把社會公益事業的參與狀況作為大學生獎學金評定的硬性標準的問題:有34.09%的大學生認為不應該,他們覺得公益如果摻入功利性目的,就會違背其美好初衷;有8.27%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因為這樣可以鼓動大家參與其中,有利于社會和諧進步;有57.64%的大學生認為應該適當考慮,因為公益出于自愿,硬性標準會使很多公益參與僅僅只有形式而并非出自真心。學校如果將參與公益活動與學生評獎評優相掛鉤,能夠影響大學生公益慈善活動的認知度與參與度。
二、對策探討
(一)加大對公益慈善宣傳,增加學生公益知識儲備
通過以上調查數據可知,大學生的公益慈善認知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公益慈善的重視度和關注度缺少,公益知識儲備不足等。
針對大學生的公益知識儲備普遍較低問題,學校可以開設相關公益慈善活動的課程,供同學們選修,也可舉辦公益實事熱點講座,增強同學對公益慈善的熱點關注。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72.03%的同學是通過學校團委、學生會、志愿服務團體來獲取相關的公益活動的信息,所以依靠學校團委、學生會、志愿服務團體的宣傳,可以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增加相關公益知識儲備,比如可通過印發公益慈善宣傳的小冊子,放在各班級教室供學生拿取閱讀,印刷宣傳海報張貼在學校大廳或走廊等公共場所宣傳公益慈善活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接觸到的電子傳媒在不斷的增加,調查發現有30.14%的同學通過網絡等大眾傳媒的方式獲得相關公益信息,微薄公益傳播也是一種新型的宣傳方式,微博慈善公益傳播因其體驗互動性、功能多樣性、低廉高效性和創意參與性,讓個人或機構從事公益活動更加便利、高效。
(二)結合學生興趣,舉辦多元化公益活動
通過以上調查數據可知,大學生的公益慈善參與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參與公益慈善的活動頻率不高,參與活動的動機、偏好、時間均不相同,獲取公益慈善信息的途徑少,參與公益活動的時間阻礙因素突出等。
對于學生對公益慈善認識不夠,公益活動因形式單一開展難的現狀 ,組織活動的社團可以先充分調查了解大學生感興趣的公益事業,在舉辦多元化的公益活動才能夠吸引到參與者。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最關注的公益慈善的三個方面是環保、教育和醫療衛生,組織者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興趣所在,多舉辦這些大學生關注方面的公益活動。同時,對于同一類別的公益活動也不要總用一種形式來舉辦,例如,對于環保的公益活動,第一次可以進行知識宣講——在教室演講現代環境的環保嚴峻現狀,第二次可以是實地實踐——幫忙清掃街道,第三次可以室外宣傳——向當地百姓發放宣傳資料等等,或者活動組織者盡可能多的和需要幫助的組織多聯系,例如聾啞學校、殘疾學院、福利院等等,和不同的組織聯系,相對應的活動就有所不同,使活動多元化得到保障,就能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
(三)提高大學生自我公益實踐能力
在本次的調查中,大學生對公益慈善的認知度普遍較低,時間沖突、家人朋友的不支持以及經濟因素都影響了大學生自我公益實踐能力,一個良好的公益心態,能夠提高大學生對公益慈善的認知度。保持良好的公益心態是提高大學生自我公益實踐能力的一個方法,所以大學生可以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和服務勞動,如寢室樓道美化,班級衛生打掃,清理課桌、獻血等公益活動,通過不斷的實踐,大學生利用其在活動中的切身體會來培養自身的公益心態、鍛煉自身的能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公益實踐能力。
據調查,關于阻礙高校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主要因素:有59.57%的同學認為是時間因素;有48.18%的同學認為是經濟因素;有52.16%的同學認為是家庭因素;所以,大學生在參加公益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地協調、管理好自己的課余時間,并與家人朋友多交流溝通,獲取他們的支持。大學生通過假期工作,可以解決公益慈善活動中經濟方面的問題,為自身創造更有利的形勢,幫助自身提高公益實踐能力。
(四)增設適當的獎勵機制,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國家民政部在2005年年底頒發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綱要中發展慈善事業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完善表彰獎勵制度,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在調查中可以看出,增設適當的獎勵機制有助于公益慈善的開展。學校各個院系、社團可建立統一完善表彰獎勵機制,比如“積分制”,“互學互比”對積分靠前的團體或者個人進行表彰,鼓勵。
參考文獻
[1] 劉蕓.溫州慈善現狀及其完善對策探析[J].溫州大學學報,2011(05).
[2] 朱翠貞,艾衛平,張衛平.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討[J].高等教育,2011(01).
[3] 宋揚,于佳莉.慈善獎勵機制推動中國慈善發展[N].公益時報,2008-12-09.
篇3
一、中小學生課外社會性學習的研究背景
(一)參加社會性學習對中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學生主要是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但又必須將知識的學習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因此,學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來發展自己的社會性,主要途徑是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如社區公益、志愿服務、實際操作、學生教育活動等。[2]通過社會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獲得自身個性的健康發展,有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例如,姜朝暉認為,作為社會性學習活動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志愿服務,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培養團結精神和實踐能力[3]。沃德斯坦(F.A.Waldstein)和賴爾(T.C.Reiher)對美國6所高中501名學生進行了2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服務學習和志愿活動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社會參與性,使學生更加自信,自尊心更強,更能容忍社會的多樣性;也更加尊重他人,更愿意參加各種社會活動。[4]
(二)新課改規定的社會性學習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課程結構多元化,圍繞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設置了社會實踐課,并在小學開設“品德與社會”、在初中開設“歷史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1]但是,新課改提出的中小學生社會性學習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內容越來越多,但教材、課程容量有限且要保持相對穩定,社會性學習內容不可能都進入學校課堂和教材;況且,大量的社會性學習內容不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可在活動中以生動直觀的方式來實現。因此,我們需要多舉措、多途徑大力開展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
二、中小學生課外社會性學習的現狀調查
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有1000多家。據統計,年觀眾量達1.2億人次,但其中青少年只有3500萬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學生2.3億計算,人均才0.15次,與學生在暑期踴躍參加各類旅游和培訓班等活動形成了鮮明反差[5]。殷世東在中國期刊網中檢索1981-2010年間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的研究發現:相關研究成果數量不多且發在重點期刊上更少。[6]基于此,筆者及課題組編制了“中小學生課外社會性學習活動調查問卷”,采用方便抽樣法,在我國華東、華北、華南和西部地區的60所中小學校發出調查問卷15 550份,收回問卷15 084份,其中有效問卷11 380份,分析并探討了當前我國中小學生課外社會性學習的現狀與問題。
(一)中小學生參加社會性學習的頻次低、時間少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中小學生很少參加社會實踐,參加公益性活動更少。分別統計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性活動的頻次和每次活動花費的時間,結果發現:從參加的頻次來看,高達36.4%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社會性學習,另有50%以上的學生也只是偶爾參加,而頻次越高則參與人數越少;從參加時間來看,用時1小時以內的學生最多,達37.2%,另有35.3%的學生甚至沒有花任何時間參加社會性學習,而花費的時間越多則參與人數越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性活動的情況,筆者對中小學生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或公益性活動的頻次和每次花費的時間進行了分類調查和統計,先統計中小學生平時是否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或課外公益性活動,再進一步統計選擇“是”的中小學生參加社會性學習的頻次和每次參與的時間。
從結果可知,從未參加課外社會實踐的中小學生比例達53%,而從未參加課外公益性活動的中小學生比例更高,達63.3%;經常參加課外社會實踐的中小學生比例僅有8.9%,而經常參加課外公益性活動的中小學生更少,只有7.2%。從每次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性活動的時間來看,50%以上的學生沒花任何時間,其中沒花任何時間參加公益活動的學生比例更高,達64.9%;每次花費1小時以內的學生分別占1/5左右;每次花費1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更低。相對而言,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花費的時間更少。
(二)中小學生參加社會性學習活動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
調查發現:高中生經常參加社會實踐的比例最低,小學生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的比例最低。分別統計不同年級段學生(小學、初中和高中)參加課外社會實踐、公益性活動的頻次和時間(詳見表1、2),結果發現: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參加課外社會實踐的頻次存在顯著差異,即高中生偶爾參加的比例最高,但經常參加的比例最低,這與高中生的課業負擔重有關;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在參與課外公益性活動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即小學生偶爾參加的比例最高,但經常參加最低,這是由于公益性活動對參與者的要求要高于社會實踐,而小學生囿于身體、知識、意識方面的限制參加較少。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參加課外社會實踐或課外公益性活動所花費的時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即小學生花費1小時之內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小學生花費1~3小時的比例均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三)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單一、內容貧乏
筆者曾專門在三所學校調查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結果發現:中學生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種類單一,參與次數最多且人數最多的內容是輔導成績較差或者低年級的同學;在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調查中發現,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枯燥。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多是組織參觀一些場館(如博物館等)和到社區拔草或撿垃圾,也有在重陽節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由于社會實踐內容單調,難以發揮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作用。
筆者進一步深入社區觀察和訪談發現:很多社區并無開展專門針對學生的課外社會實踐學習活動,有時開展一些活動僅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但沒有實質性內容。以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作業為例,大多數社區只是草草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敷衍了事;學生自身也只是為了完成“蓋章作業”,并不是真正地為了參加社區的實踐活動。正如《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2月23日報道中采訪的一位王先生說道:“社區為孩子準備的社會實踐活動種類其實非常單一,比如過年前要求小學生上街去勸說鄰里少放煙花爆竹,或者到孤寡老人家去‘送溫暖’、貼對聯。我感覺這些活動都很老套,不能激發小孩子的興趣,都是形式大于內容的‘走過場’,孩子不可能有什么收獲。”
(四)中小學生自身意愿是影響其參加社會性學習活動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中小學生參加或不參加社會性學習活動原因進行統計(見圖1、2),發現大多數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性活動是自己意愿的結果,與父母和學校老師的要求也相關。因自己意愿而參加公益性活動的比例要高于參加社會實踐的比例,而在父母要求下參加社會實踐的比例要高于參加公益性活動的比例。在中小學生不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性活動的原因中,屬于自己沒意愿的占多數;同時也有缺乏場所、時間和精力的問題,因為家長反對而沒有參加的中小學生只占極少數。
圖1 中小學生參加課外社會性活動的原因
圖2 中小學生不參加課外社會性活動的原因
三、中小學生課外社會性學習的難題破解
(一)社會性學習活動次數與時間嚴重不足
社會性學習是實現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很重,接觸社會的機會減少,社會性學習活動的次數和時間嚴重不足,影響了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本次調查表明,高達36.4%的中小學生從未參加社會實踐與公益性活動,偶爾參加的最多,占53.2%;即使參加,所花費的時間在1小時內的最多,達37.2%。個案觀察和實際訪談證實,現今中小學生基本未接觸過課外社會性學習活動;即便是中學生,對于課外社會性學習的認識也不清晰。不少學生的社會實踐甚至淪為“蓋章實踐”,如《今晚報》2013年8月6日報道:“為給‘社會實踐’作業蓋章學生參加義工走過場”;《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2月23日報道:“中小學生社會實踐作業幾成‘蓋章作業’”,《中國教育報》2011年10月12日報道:“中教觀察: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怎能成‘蓋章實踐’”等。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忙于參與課外補習,以致社會實踐與公益性活動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好好學習順利通過中考、高考被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學生的課外時間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補習功課,僅有的一點閑余時間連玩耍都不夠,因此造成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嚴重不足。二是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安全問題被過分夸大,一旦學生在課外社會性活動中出現問題,無論是不是教師或學校的責任,矛頭都被直接指向教師和學校,使學校和教師深感壓力重大,無奈之下只能盡可能減少甚至不讓學生外出參加社會性活動。
(二)社會性學習活動內容單調
根據筆者在三所學校和相關社區的調查發現,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類型單一、內容貧乏。例如,中學生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主要是輔導成績較差或低年級的同學、到敬老院看望和服務老人;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則多是組織參觀一些場館(如博物館等)或到社區拔草、撿垃圾。由于社會性學習活動內容單調,難以發揮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區方面而言,并不是社區負責人不愿意認真組織學生的課外社會實踐活動,而是無論人力或物力都缺乏相應的支持,政府部門并未給予實質性的幫助。從學生方面而言,這與學生本身缺乏相關技能有關。現在的學生都是在學校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缺少實際應用,因而在實踐過程中感到無從下手。當然,這種情況的產生也與學校教育有關,學校的升學壓力大,其目標主要是通過文化學習提高升學率,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只是被看作一種可有可無的課外學習形式,甚至認為開展社會性學習活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三)部分學生存在好逸惡勞、怕苦懼難思想
調查表明,在中小學生不參加社會性學習活動的原因中,屬于自己不愿參加的占40%。不愿參加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可能沒有興趣以及時間和精力不夠等原因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一部分學生好逸惡勞、怕苦懼難。現代社會科技發達、物質豐富,學生享受著現代化發展的便利,許多學生從小就沒有或者很少參加勞動;加上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是家里的寶貝從小不做任何家務,更容易養成“好逸惡勞、怕苦懼難”習慣,對參加實踐活動有畏難心態。正如《中國教育報》采訪家長時所報道的:“我認為是好事,可孩子不這樣認為啊,她不愿意到社區去,我也沒辦法”,這位家長說,“孩子上高一,不愛勞動,也不大愿意與人接觸,假期沒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此外,學生因學習負擔重,如有課外時間,更愿意用于看電視、上網等消遣性強的活動,而不愿意外出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活動。
(四)不同年齡特征也影響到學生的社會性學習
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年級段的學習負擔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小學生之所以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的人數少,是因為各類公益活動,不僅需要愛心,還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有學校在校園設有“開心農場”生態園,組織志愿者澆水、拔草、施肥等;也有學校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社區參加義務勞動(如植樹等)或去敬老院參加敬老愛老活動等。一方面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有關知識和服務技能不足,不可能經常參加這些公益性活動,主要是以體驗為主,培養其公益活動觀念和道德意識;另一方面,雖然社會實踐非常重要,有助于學生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學會助人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但高中生之所以經常參加社會實踐的人數少,是由于高考的壓力,高中生學習任務重、學習負荷大,主要精力和時間都用在功課學習上,甚至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是浪費時間;加上有些家長對社會實踐持反對態度,擔心孩子耽誤學習或上當受騙,因而想讓高中生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是困難的。
(五)社會性學習資源缺乏
2011年《教育部關于聯合相關部委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通知》發出后,全國各地確立了一批實踐基地,但遠遠沒有滿足中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需求。本次調查表明,在中小學生不參加社會實踐與公益性活動的原因中,想參加但缺乏場所的占33%。首先,受課程體系和文化氛圍的制約,社會實踐基地的選擇與建設一直困擾著中小學校,在區域內可供中小學生參觀、學習和鍛煉的實踐基地嚴重不足;其次,實踐基地與中小學校可以開展的合作項目非常少。由于社會實踐資源缺乏,嚴重制約了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
四、中小學生課外社會性學習的推進策略
(一)征得大眾認同,獲全社會理解與支持
由于中小學社會性學習內容涉及面很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產活動等方面的內容都有可能進入中小學社會性學習范疇,需要相關的部門支持與配合。[7]然而目前社會各界對中小學生開展社會性學習的認識不深,沒有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道德觀念與行為的統一、增強心理健康素質等方面認識社會性學習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宣傳,使大眾認同社會性學習的作用。例如,可利用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傳播成本低、形式生動活潑等優勢,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支持學生參加校外社會性活動的良好育人環境。
(二)建立安全分擔制度,保障活動的安全性
安全問題是中小學生開展社會性學習的阻礙因素之一。對于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政府、學校和家庭所承擔的責任不均衡。長期以來,政府和家庭沒有負起應有的責任,而學校則承擔了本不該承擔以及無法承擔的責任。這就需要制訂政府、學校和家庭相應的責任分擔機制,明晰各自的責任。[8]學校、家庭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導他們防范意外的應對策略。教育行政部門則要協調社會實踐基地切實保證活動場地、設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備必要的安全保護人員,向學生講清與社會性學習活動內容相關的操作程序和安全制度,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社會性學習活動時,須由導游帶隊、教師跟隊管理,相關基地、場館人員積極配合,確保學生在社會性學習活動中的安全。[9]同時,要建立中小學生社會性學習活動意外傷害事件的保險機制。
(三)建立考核激勵機制,使社會性學習常規化
很多學校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記錄與考核不夠重視,往往在假期結束時要求學生上交蓋章的社會實踐記錄冊就算完成任務。為了保障和激勵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逐步完善開展社會實踐的體制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成效納入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學校應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志愿服務活動是美好的道德行為和重要的道德實踐,但很多學校同樣缺乏對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考核和激勵措施。因此,學校應記錄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并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服務質量進行評估,褒揚和嘉獎優秀志愿者。同時,要建立志愿服務回饋制度,如允許志愿者利用志愿服務的工時換取一定的社區服務,并在就學、就業、就醫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優惠或優待等。
(四)針對年齡特征,開展社會性學習活動
為了有效開展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我們需要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推進。例如,鄭州市把中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活動分為四個階段:小學3~4年級為認識階段,活動內容為在校內觀察;小學5~6年級活動內容為集體體驗,了解為主;初中1~2年級以參加集體活動、啟發想象能力、增強好奇心、培養探究精神等活動內容為主,通過集體協作,教師引導,擴大活動范圍,增加活動時間,強化實踐活動效果;高中1~2年級可設置個人小組、班級年級活動,開展個體思考、集體協作、集思廣益、人生感悟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10]
另外,中小學生是志愿者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在中小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應以校內志愿服務活動為主,最好能與平時開展的各類活動結合起來。同時,必須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建立不同于社會志愿者組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小學生志愿服務的重點應該是學習與體驗,讓學生從體驗中汲取知識,學習他人的經驗,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其目標應該是培養未來具有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志愿服務精神的人。
篇4
北京天誠盛業科技有限公司 市場部經理 呂然
昵稱,維尼小乖熊,從公關公司轉做甲方企業市場部。qq: 459307818
沙龍主持:肖會
RunToView市場部同行沙龍QQ群號:76873217
現任威游策劃公司市場總監。專注于企業市場部的研究,致力于通過有效的市場推廣和市場運作,促進銷售。runtoview.com xiaohuiln@hotmail.com 13521873999
索要會議錄制音視頻及PPT bj_xiaohui@126.com
市場部的職能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對外宣傳和對內溝通。對外宣傳我們將會通過各種傳播手段提高公司形象,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使得廣大公眾和潛在受眾能夠了解并認識和信賴我們。對內溝通,主要通過一些列的企業文化活動,增加員工的凝聚力,將公司積淀的精華灌輸給員工,讓員工以良好的形象和精神狀態面對公司以外的人。
對外宣傳,目標群體可以分為公眾和受眾。由于我所在行業原因,我們是做指紋識別系統,主要面向銀行客戶。首先,我們會對公眾進行宣傳,然后再對受眾進行加強性的宣傳。
對外宣傳思路:
我們所做的對外宣傳,就是利用各種宣傳渠道提升公司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和受眾面前的形象。對外宣傳所做的工作包括:網絡宣傳、市場活動、媒體宣傳、數據庫營銷、公共關系維護、銷售活動、資質資格申辦、宣傳物品設計......
1、 宣傳渠道:
我們的宣傳渠道可以分為針對公眾和針對受眾兩類:
針對公眾:網絡宣傳、展會評獎、媒體報道、公益活動
針對受眾:數據庫營銷、客戶會議
2、針對公眾宣傳渠道的關系:
我們以網絡和媒體作為基礎的平臺和載體,將展會評選、公益活動以及公司事件傳達給公眾。
3、宣傳渠道所包含內容:
因為市場費用的原因,我們在對外宣傳上,不可能像其他系統公司做很大的活動。對外宣傳包括渠道:
網絡宣傳:公司網站、論壇、博客
更新內容、發帖
媒體報道:大眾性網站新聞、金融類,科技類,人物類行業雜志
稿件、人物專訪
展會評選:涉及到銀行客戶參會的展會,以及金融、生物識別、高新技術有關的獎項
參展、參評
公益活動:捐資助學、困難兒童類
活動、捐贈
數據營銷:公司宣傳手冊、公司新聞、禮品、問候
郵寄、郵件發送
客戶會議:介紹公司、介紹產品、面對面溝通
這些是對內和對外的主要渠道。對外宣傳,思路是希望能夠利用各種宣傳渠道,提升公司在公眾和受眾的形象。公眾宣傳方式,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活動、展會等,通過這些平臺、獎項、公益活動等事件,傳達給公眾,將一個樂于慈善、行業內取得多少獎項的形象通過網絡和媒體散播出去。
網絡的宣傳,包括公司網站,它是最主要的窗口;其次論壇、博客,用免費的資源進行一些新聞的,它對于搜索有一定的幫助。我們的客戶,在進行初步選擇時,可能會輸入我們公司的名字,通過搜索量來分析公司近況、動態和實力。所以,我們每月都會有一定的公關文章出去;會找些金融類的雜志,做些專訪的活動。去年《商界》為公司做了專訪,從客戶反饋來講還不錯。
我們也常會參加金融類、生物識別類的評選。參加評選,主要是為了公司形象和公司資歷,在做標書的時候能添磚加瓦。今年3月份,我們開始涉足公益活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只是為了積累公司形象,并不會大范圍宣傳。
銀行客戶是我們的受眾,通過直郵、電郵、節假日定期問候等,讓客戶感覺我們在他們的身邊。他們受重視,我們的銷售工作才好做。反復不斷進行信息的傳達,加深客戶對我們的印象。
做這些工作,主要是為了我們的銷售工作:
a、讓銷售在客戶面前有的說、使公司資料能夠更豐富;
b、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c、形成良好的形象和一定影響力,通過口碑在業內宣傳。
對內服務思路:
全面為營銷部銷售人員進行服務,并對提出需求的銷售人員盡可能的滿足他們。將市場部變成營銷部領導的智囊和忠實的執行者,營銷部制度、規范的監控者,銷售人員的服務者。
服務內容包括:標書制作、營銷文件起草、營銷流程監控、信息收集共享、日常出庫、發貨等。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有兩點:a、讓銷售人員能夠安心的跑市場;b、盡可能的幫助銷售去做公司內部協調性的事物;
市場部內部管理:
對市場部的內部管理,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1、建立工作計劃、總結制度。每人將按照各自分工進行以周為單位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并在每周結束對照找出計劃和實際的差距和原因。
篇5
關鍵詞:公益營銷;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形象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6-0074-021
引言
公益活動是指從組織的長遠利益著手,無償貢獻出人力、物力或直接以現金贊助和支持某項對社會公眾有益的事業的公共關系實務活動。在近年來我國經歷的一些公共性突發事件中,各大社會團體特別是其中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紛紛借助公益活動與消費者溝通,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影響著消費者使其在購買決策這一環節對該企業或者品牌產生偏好,在無形中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和品牌的影響力。
2 國外企業公益營銷的發展現狀及優勢
2.1 發展現狀
20世紀40年代國外就出現了公益廣告,而公益營銷在20多年前產生于美國。1983年美國運通公司對自由女神像修復的資助活動,由于該活動的巨大成功,引起了理論界和實務界對這種將企業營銷目標與公益事業掛鉤的營銷方式的研究興趣。
從消費者層面來說多數美國公民對“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詞都不陌生,因為他們一般都參加過公司組織的公益活動。衡量企業社會責任感的一個標準,是公益投資占稅前利潤的比例,大多數美國公司的比率在0.05%到5%之間。隨著后來企業對公益事業的投入更加靈活廣泛,單純的捐款數額已不再是公眾對企業所承擔社會責任評價的參考。
2.2 國外企業在公益營銷方面的優勢
(1)特殊的關注點,把公益對象與品牌戰略相結合。
化妝品行業與海洋生態保護從表邊上看沒有任何的直接關聯,而美國著名護膚品公司雅詩蘭黛公司旗下品牌La Mer海藍之謎卻能把兩者巧妙相結合。該品牌定位高端,化妝品的原料主要來自海藻,整個生產環節都有賴于清潔無污染的海洋環境。雅詩蘭黛公司不遺余力地推動海洋環境保護,在踐行公益的同時也是為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投入。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對海藍之謎品牌青睞有加的顧客大多對海洋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加上這品牌本身傳遞出的海洋氣息,使企業參與海洋保護的一系列公益活動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認同,品牌形象也更加深化。
(2)重視形式創新而不乏深刻內涵。
國外企業在公益活動的策劃中兼顧了企業形象、品牌宣傳、產品推廣和營銷,更注重精神內涵,對支援者起到了實質的幫助。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真情互動”歐萊雅校園義賣西部助學活動都少不了一個重要的環節――讓學生“做一天歐萊雅人”的義賣工作人員招募。在這一環節中,單項的援助轉化為良好的互動,吸引了更多群眾的參與。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嚴格的面試,學生不僅得到了來自歐萊雅的專業培訓,包括面試技巧、公司文化、產品知識、銷售技巧及團隊合作精神等,還直接組織運作義賣的具體事項,從事美容咨詢、銷售和物流管理等活動。同時借助新聞輿論影響和廣告宣傳,使公益行為的影響更加擴大。
(3)貼近群眾,深得民心。
公益營銷以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作為出發點,關注各種社會問題,迎合了消費者對于人文關懷的需要,除此之外消費者在購買的同時還能得到行善的滿足感。連鎖巨頭沃爾瑪自2001年以來,致力于幫助非贏利和教育團體在成千上萬個社區培養人們的讀寫技能。“Words Are Your Wheels”(文字是你的輪子)教育捐獻最能說明沃爾瑪公司根植大眾,以寸草之心回報社會的行動。每年,公司的3500多家沃爾瑪超市、山姆俱樂部、交通和倉儲機構分別會向當地文教機構捐出1000-2500美元不等的金額。
3 國內企業公益營銷的發展現狀與不足
3.1 現階段的中國企業公益投入尚停留在起步階段
中國企業公益指數是衡量中國企業的公益行為發展水平的一個指標集合,企業公益指數將企業公益行為變量納入指標體系,包括企業公益的組織化程度、企業公益投入、企業公益戰略等幾個方面。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對全國203家大中型企業和1285名市民進行調查后得出的結果顯示其指數得分僅為44.0(滿分100),處于“不及格區”。
3.2 我國企業公益營銷中的不足
(1)企業公益關注面過窄。
從公益事業關注的廣度上看,國內企業公益投入領域多集中在扶貧、救災與教育援助領域。與國外相比,國內企業對環保、健康等領域關注還偏低。很多企業積極響應媒體在突發性事件中的號召,卻忽視了選擇公益活動應從企業的品牌內涵出發。公益營銷需要合理的系統配置,隨意性的、戰略意圖不明晰的公益活動,會誤導消費者對企業品牌文化的理解。
(2)活動形式單向性,缺乏互動。
以報紙和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是企業最擅長選擇的渠道。媒體利用其自身的優勢通過設置議題的方式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像救災、捐款助學、治病救人等等,然后來拉攏企業來參與,來資助這種公益行為。然而企業在這樣的公益活動中一直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媒體牽引著前進,其最終的效果是企業出錢了,沒有獲得好的宣傳效果,消費者并沒有認識到媒介背后贊助企業的存在,只是媒體為自己在公眾心中樹立了形象。
(3)體制不完善導致公眾的信任缺失。
目前很多企業在開展公益營銷時,往往只是重視前期的宣傳,重視企業的營銷工作,忽視跟進服務工作。且這些公益活動具有明顯的事件性、臨時性的特點,企業參與往往與一些突發事件和自身經營業績有關。公益營銷活動完成后,只是公益營銷的開始不是公益營銷的結束。很多企業在參與公益營銷前看重的是社會的熱情,忽視了活動結束后公眾的反應和態度。
4 我國企業公益營銷未來的發展策略
4.1 慎重選擇,把公益活動與品牌形象相結合
在選擇公益活動的投入時盲目跟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與企業利益和自身品牌文化相符合的活動才能把營銷效果最大化。例如作為兒童產品的制造商,強生公司一直贊助美國的國家安全兒童運動來避免兒童傷害的項目;作為世界最大的女性化妝品和美容產品直銷商,雅芳近年來一直贊助旨在提高全美和全球乳腺癌意識的“雅芳乳腺癌圣戰”活動項目。這些企業是將其品牌和合適的公益營銷活動項目有機結合,使得它們的品牌形象得到完美演繹,極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4.2 制定獨特的宣傳方式
在公益活動中宣傳品牌應避免像廣告那樣直接的商業性。在這里創新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吸引公眾的廣泛關注,更是要把傳統的單項傳播轉化成與公眾的雙向互動,這樣才能贏得社會影響和企業影響的雙重效益。企業保持一個品牌的公益營銷活動內容和其他形式的宣傳內容高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消費者通常會被公司所采取的宣傳方式和行為風格中的“身體語言”所影響,像因特網這樣的現代傳播媒介為營銷人創造了一條全新高效的宣傳渠道。
4.3 把公益事業納入到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中
國外很多成功的公益主題都延續了多年,而國內企業更應該把臨時的、階段性的公益投入轉化成長期的發展目標。企業應該重視培養員工的責任意識,從個人到組織層層深化,因此激發公司重要利益相關者和潛在的公益事業大使軍團,也就是員工們一起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定期提醒號召公司參與公益活動是傳播公益主題的有力方式,因為這樣可以征募到大量的公司員工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這些員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將成為公益事業的擁護者。當企業和品牌想發起某個具體的公益活動時,一部分員工已經為這項事業打好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樓建波,甘培忠.企業社會責任專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2]哈米什?普林格爾.品牌的精神-相關目標營銷如何打造品牌[M].北京:中國財經政法出版社,2005,(2).
篇6
“也許,每個人的生死都是上天注定,曾經的怨恨會消失,曾經的猶猶豫豫也變得直截了當……和別人說起我的事情,他們先是驚訝,而后會冷靜。被人打,被人罵,被人推出門口、被人冷落……這種遭遇我都有過,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我。也許蘭廷雙這三個字有一天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但是與我在公益這條路上勇往直前過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我們的那段五味時光……”
說這段話的是一個20歲的小伙子,他叫蘭廷雙,雖然在幾年前他就被確診為腦瘤,不知什么時候就會和這個世界說再見,即便如此,在公益這條路上,他從未停歇。
在蘭廷雙的博客里有這么一段話:“希望當我不在了,能有人關心他們――我的父母。那些愛我的人,也要堅強面對生活,我的益然還會前行。其實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沒有遺憾,我的旅游之夢,我的大學之夢,我的公益之夢,都實現了!也在這里告訴大家‘有愛的人,運氣不會差’。正是因為愛,才會寬容,正是因為寬容才有了愛……愛在路上,你我共同行!”
“公益活動一定要堅持下去”
1996年,蘭廷雙出生在公主嶺市八屋鎮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靠打工生活。
和公益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他14歲上初中的時候,那一年,班級里來了一位新同學,是從北京轉學過來的。這位女同學熱情活潑,沒多久就帶著幾個同學做起了好人好事。蘭廷雙記得當年村里一個小男孩被火燒傷了,這個女同學就組織了幾個同學到公主嶺市賣報紙籌錢支援小男孩看病,不幸的是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女孩被車撞傷了,在醫院救治了三天后離開了這個世界。去世前,女孩對蘭廷雙說:“無論大小,你們一定要把公益活動堅持下去。”
從那一刻起,公益兩個字就深深的刻在了蘭廷雙的生命里。
一年后,因為各種原因,蘭廷雙輟學了,孤身一人帶著200塊錢來到了長春,在四處碰壁之后,蘭廷雙隱瞞了自己的年齡,一個開飯店的老板收留了他,讓他在后廚幫忙,每個給他2000元的薪水。拿到工資的時候,他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要用一年的時間做20件公益活動。“這20件公益活動只算做成的,像捐款治病的就要把需要的醫療費用籌集齊才算做成。”于是,在工作之余,他長期關注并經常參加長春的各類公益活動,共捐款8千多元。
蘭廷雙那股熱心公益活動的倔強勁,在有些人看來就是“傻”。一次,他去敬老院給老人做心理輔導,臨別之前,蘭廷雙給老人留下了600元錢,而自己兜里只剩下50多元錢。走到文化廣場后,看見一對沒有錢吃飯的母女,他又拿出了50塊錢。那時候已經是夜里12點了,公交車早就沒有了,望著兜里剩下的幾塊錢,他只能在附近找了一個室內自動取款機待了3個多小時。凌晨3點左右,他開始往自己住的地方走。
2011年,蘭廷雙覺得自己“單打獨斗”做公益的力量實在太微弱,他想要帶動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業的戰斗中。醞釀了很久,他終于有了個想法:建一個自己的公益志愿者團隊。于是,蘭廷雙在網吧里開始了籌建公益團隊的第一步――建立QQ群,名字就叫“吉林省益然志愿者協會”。
雖然有了這樣的一個群,但是由于缺乏宣傳和人脈,在挺長的一段時間內,群里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為了招募會員,蘭廷雙每次參加公益活動時都會宣傳自己的協會,他還特意做了一面旗幟,一枚徽章,走到哪都會戴著徽章宣傳自己的公益理念。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那一年年底的時候,QQ群里的人越來越多,有了100多人。
人多了,蘭廷雙樂了,他將群里的第一次活動定為南湖公園撿垃圾。天公不作美,活動當天下起了大暴雨,蘭廷雙風雨無阻的到達活動現場,遺憾的是,原本約好的18個人,居然一個人也沒有來。
蘭廷雙沒有失落,沒過多久,他又組織了第二次活動――給環衛工人送豆漿。這一次,蘭廷雙沒有失望,報名的32人在當天全部出現在現場,活動開展的極為圓滿。打那以后,吉林省益然志愿者協會的活動越來越多,志愿者也越來越多。
“我要一直幫助別人”
在做公益的這幾年里,蘭廷雙對自己格外“湊活”,吃的是最簡單的,每天也只睡4個多小時,小小年紀的他臉色總是不太好。
在2012年年末的一次公益活動中,蘭廷雙突然暈倒,志愿者們把他送進了醫院,診斷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腦瘤。那一刻,很多志愿者都流淚了。為了讓他得到更好的救治,大家商量好了將他轉院到了北京,蘭廷雙清醒過來,了解了病情之后,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決定不告訴家人。蘭廷雙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是志愿者的愛心救了他的生命。一年后,他才出院。看到那么多人給自己捐錢,他很感動,執意要把錢還給大家。可志愿者們卻說:“只要你堅持做公益,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報答。”苗子輝是益然公益的志愿者之一,他說,“公益這條路堅持下來很難,像蘭廷雙這么小的年齡能夠堅持,就更難得!”
2013年蘭廷雙出院后,更加覺得生命和時間的寶貴,于是,他組織公益活動的頻率更高了。母校公主嶺市秦家屯鎮第二中學他最常去。他組織了35名大學生來這里支教,每次不是帶著衣物,就是帶來學習用品。
2014年,云南魯甸地震時,蘭廷雙帶著團隊義賣募捐的1.5萬元善款前往災區,把捐款交到當地民政部門,并在這次救災經歷中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對公益的認識也更深刻了。他說,“真正的公益是不顧一切去幫助別人點燃希望,而被救助者也去呵護這份希望。”
2015年,蘭廷雙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在社區組建了“益然公益青少年之家愛心課堂”,由在職教師和支教大學生輔導孩子們完成作業、開展一對一心理引導及多樣化益智親子等活動,這間課堂是免費的,只招收貧困家庭、農民工、雙職工及離異家庭的孩子們。
蘭廷雙說:“三年前,我去云南省彝良縣支教,我始終不能忘記那段時間的所見所聞和臨別時孩子們不舍的目光,回想起我在學生時代身邊很多農村孩子無人管束的假期生活,如何讓這些孩子在假期有一個學習的場所,讓想參與支教事業的大學生們不用遠赴山區,也能奉獻自己的愛心與才華呢?”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蘭廷雙將鄉下廢棄學校和補課班閑置的舊桌椅運到長春,招募到來自長春高校的6名大學生支教力量。那時正值寒假,益然公益青少年之家課堂在桂林街道、曙光街道和永春街道提供的三間教室里正式開課了。30多名來自貧困、離異和農民工家庭的孩子們在這個愛心課堂里度過了一個難忘而快樂的寒假。
“農村的孩子更需要得到社會與新式教育的引導。”蘭廷雙說,“輔導孩子們完成寒假作業是基本課程。此外,這些孩子有些是孤兒,有些長期缺乏父母關愛,支教大學生們和孩子們做朋友,對他們進行心理引導。每天師生們還有一系列益智親子類的游戲,以提高孩子們的情商。”
篇7
一、消除零亂、系統規劃
近年來,國內外企業隨著自身的發展壯大紛紛挑起了社會責任的重擔。但據數據調查顯示,國外企業在公益廣告的制作上更加注重系統規劃,國外企業每年都一次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介紹公司一年來的社會公益事業以及他們的企業文化并在官方網站上設有對公益活動的介紹或專門的頻道。例如,BP(中國)公司的氣候變化、研發項目,BP參加的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BP捐助希望小學活動、BP組織員工參與志愿者活動、以及BP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綜述,等等。BP公司在公益活動方面都有明確的社會責任報告,并在其官方網站對其公益活動進行了明確的說明。相反,與外國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對企業公益事業的系統規劃卻顯得有些零亂,例如:中國建設銀行的“中國建設銀行愛心基金”、“中國建設銀行紅十字青少年發展基金”項目,在建行的網頁上僅能查詢到兩份有關“立項事宜”的項目報告,公眾對具體的基金操作流程、資助標準、基金歷史等一無所知。在例如:在“2006最具責任感企業”的公益網頁調查顯示,在獲獎的中國建設銀行、中糧集團、國家電網、億陽集團、伊利乳業和聯想集團等6家國內企業,與英特爾(中國)公司、BP(中國)公司、杜邦(中國)公司、大眾汽車、摩托羅拉(中國)公司、飛利浦電子(中國)公司等外企旗鼓相當,但實際上中國企業除了中糧集團和聯想集團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方面有一個大致的主題趨勢以外,其余4家國內企業均未顯示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主題。因此,國內企業公益行為的策劃、宣傳手段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專家認為,中國企業付出同樣的愛心、捐出等額的善款,卻沒有外企打扮得那么“漂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企業缺乏外國企業在公益廣告制作上的整體規劃。
二、避免單
一、內涵深刻
目前我國企業在公益廣告制作形勢上主要還是停留在捐錢捐物與口號式宣傳,例如蒙牛集團投入1.2億元,走到井岡山、大別山等貧困地區的“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公益活動,為近300所學校的所有學生每人每天免費供應牛奶,長久的停留在這種宣傳就顯得枯燥單調,缺少內涵很難起到宣傳企業形象的目的。而國外企業在公益廣告制作上則避免了中國的單調模式,兼顧了企業形象、品牌宣傳、產品推廣和營銷,更注重精神內涵,例如: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真情互動”歐萊雅校園義賣西部助學活動都少不了一個重要的環節——讓學生“做一天歐萊雅人”的義賣工作人員招募。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嚴格的面試,學生不僅得到了來自歐萊雅的專業培訓,包括面試技巧、公司文化、產品知識、銷售技巧及團隊合作精神等,還直接組織運作義賣的具體事項,從事美容咨詢、銷售和物流管理等活動。這樣的公益宣傳不僅豐富了公益活動的精神內涵,避免了單一刻板的宣傳模式,同時也借助新聞輿論影響和廣告宣傳,更好的改善了企業的名聲、提高企業形象的層次,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增加客戶忠誠度,最終增加了企業的銷售額。雖然國外企業公益廣告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完善的運作方式,但不可避免的也會有其行為的缺失,但相對國內企業要少很多,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媒體刊播體制限制、存在一定的違規現象是其行為的缺失現象。
三、媒體刊播體制限制
在國外企業贊助公益廣告的投放播出主要是通過公共廣告機構與媒介公司簽訂合作合同的方式,同時媒體是以免費的方式為其播出公益廣告,免費播放的時間由媒體提供決定,這樣就使公益廣告的在刊播的時段和頻率上無疑會受到限制。
另外,有的國外企業公益廣告在刊播時公益廣告活動存在著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其在確定主題時就有所考慮和區別,無形中給公益廣告帶來了重復制作的弊病。例如:以阪神大地震為例說明,由于播放區域的不同,這次賑災公益廣告的內容也特別針對地域差異而分為全國版和關西地方版。
四、存在一定的違規現象
篇8
關鍵詞:宗教慈善公益活動;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634 文件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63(2017)01-00069-04
宗教是慈善之母。五大宗教教義教規各不相同,但在教育引導信眾投身社會公益慈善這一點上是共同的。2012年,國家宗教事務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鼓勵和規范宗教慈善行為。五年來,常州市各部門、各單位認真落實《意見》精神,積極開展宗教公益慈善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課題組通過查臺賬、看現場、聽匯報、表格填報、調查問卷等方式,對五年來全市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旨在總結經驗做法,查找分析問題,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推動宗教界更好地開展公益慈善活動。
一、常州市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基本情況
全市宗教界現有養老(安養)院7處。其中,佛教6處(常州市武進區大慈安養院、常州市武進區三圣寺臨濟慈善功德安養院、常州市武進區永寧寺蓮居安養院、常州市武進區大林寺居士念佛堂、常州市天寧區南城寺凈修養老院、常州市新北區萬佛寺弘法托老所);道教1處(白龍觀養老院)。共有床位1186張,入住老人274位;3處收費(常州市武進區大慈安養院、常州市武進區三圣寺臨濟慈善功德安養院、常州市武進區永寧寺蓮居安養院),其他4處免費。常州市武進區永寧寺蓮居安養院向民政部門申領了登記證書,其他6處尚未登記。現設有慈善組織3個:常州寶林慈善基金會,2013年7月創立,原始基金300萬元,募集資金354萬余元,使用資金近330萬元;常州天寧禪寺慈善基金會,2015年9月創立,原始基金200萬元,募集資金12萬,使用資金7萬;常州金壇區龍山慈善基金會,2016年6月創立,原始基金300萬元,募集資金14萬元,使用資金26萬元。
二、調查問卷情況分析
課題組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695份。其中,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主要負責人116份,宗教教職人員356份,信教群眾223份。統計數據如下:認為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非常重要的574人,占82.6%;比較重要的120人,占17.3%。對所在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公益慈善活動很滿意的516人,占74.2%;比較滿意的174人,占25%。認為社會各界對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動持歡迎態度的664人,占95.5%;持無所謂態度的30人,占4.3%。認為慈善公益事業是需要統籌策劃、精心部署、科學管理的649人,占93.4%;認為遇到事情就捐錢捐物、盡力而為即可的46人,占6.6%。認為宗教團體應發揮主人翁精神和協同自律作用的673人,占96.8%;認為只是配角、敲邊鼓的22人,占3%。認為不得在慈善公益活動中傳播宗教的397人,占57.1%;認為可以傳播宗教的249人,占35.8%;認為必須傳播宗教的23人,占3.3%;認為絕對禁止傳播宗教的26人,占3.7%。認為開展“宗教慈善周”活動意義重大的521人,占74.97%;比較有意義的143人,占20.57%;成效一般的25人,占3.6%;流于形式的6人,占0.86%。認為宗教界開展慈善公益活動同時存在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活動不規范、人才匱乏等問題的273人,占39.3%。在八項慈善公益活動中,感覺單位(個人)在災害救助方面投入最多的463人,占66.6%;在扶貧幫困方面投入最多的136人,占19.7%;在扶助殘疾人方面投入最多的44人,占6.3%;在捐資助學方面投入最多的19人,占2.7%。
三、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主要特點、存在問題及原因
對調查的相關數據、表格及問卷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后,發現五年來常州市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一)充分認識宗教慈善公益活動的重要意義,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活動情況是滿意的。逾99%的人認為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非常重要、比較重要;逾90%的人對所在宗教團體、宗教場所慈善公益活動開展情況表示很滿意、比較滿意;逾95%的人認為開展“宗教慈善周”活動意義重大、比較有意義;逾九成五的人覺得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受到社會各界歡迎。
(二)準確把握宗教慈善公益活動的本質,宗教團體的主體責任是明確的。逾93%的人認為,宗教慈善公益是一項需要統籌策劃、精心部署、科學管理的工作;近九成七的人認為宗教團體應發揮主人翁精神和協同自律作用。
(三)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對自然災害救助是敏感的。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扶貧工作新思路后,宗教界在2016年的“扶貧助困”資金增幅達74%;2013年“宗教慈善周”主題為“讓殘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當年宗教界“扶助殘疾人”資金為五年之最;2016年鹽城阜寧6?23風災發生后,宗教界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捐款45萬余元,有的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還自發組織前往災區慰問。
篇9
那是2012年4月21日,他第一次參加“一個雞蛋的暴走”籌款活動,混在公益組織的隊伍中,嘗試著挑戰自己。44歲的歲數、80公斤的體重,走完50公里,募到18400元—雪茄哥的成績相當不錯。
雪茄哥平時被人們稱為“袁總”,他所在的國際保險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坐落于鉆石交易中心大樓,一樓入口還設有安檢。那根暴走中的雪茄,產于古巴并限量生產。除了參加雞蛋暴走,他曾捐助過希望小學,捐贈閑置書籍,和草根公益組織合作開展CSR項目。最終,他用10小時走完全程。
他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近“雞蛋暴走”走到“無法自拔”的。
今年,袁穎暉索性自己拉旗組隊,還在公司內部鼓動了一幫對公益暴走“蠢蠢欲動”的員工以企業的名義組隊參加。暴走當天,風雨交加,手腳冰冷,鞋子進水,腳底起泡。第二天,袁穎暉拖著傷殘的腿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們的關切迎面而來:“你的暴走/雞蛋/公益怎么樣了?”
一個雞蛋的暴走
在上海,如果你問別人是否知道“聯勸”,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是如果問起“一個雞蛋的暴走”,對方極有可能興奮地告訴你:“當然知道了!”
事實上,聯合勸募在國外已是成熟的籌款方式。聯合勸募是指通過一個專責募款的機構有效集結社會資源,通過專業、高度問責的方式將資源按需分配給合格的公益組織,代替捐贈人監督善款使用情況。
2009年,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發起成立首個秉持聯合勸募理念的基金會—上海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又簡稱聯勸。
2011年4月,本是一次聯勸內部三人行的春游活動意外得到群起響應,最終聯勸工作人員組建了7支隊伍61人參與某戶外俱樂部在蘇州舉行的50公里徒步活動,一群公益人將徒步與籌款相結合,在徒步之前紛紛與親朋好友打賭:“如果我走完50公里,就給山區孩子捐些雞蛋錢吧!”那次非正式的籌款徒步為聯勸“一個雞蛋”兒童公益項目募得7萬余元。
隨后的10月22日,聯勸聯合企業正式發起“一個雞蛋的暴走”公益活動,竟有122支隊伍參加,規模逾千人,募得67萬余元,其中公眾募款比例高達77%!
2012年,聯勸“一個雞蛋的暴走”正式轉型為平臺性籌款活動,同時為多個兒童類民間項目籌款,并制定了100萬元善款使用計劃。由此,“一個雞蛋的暴走”定位更為清晰,改變了以往只為“一個雞蛋”公益項目募款的目的,成為聯合勸募形式的公益籌款活動。這是一個自助式團隊活動,自主組隊、報名,隊長對隊員負有聯絡、安全等重要責任。參與者需要徒步完成50公里,并在暴走前和親朋好友打賭,目的在于為兒童類民間公益項目籌集善款。
2012年雞蛋暴走的報名者把網站擠崩潰了,208支隊伍、2014名隊員最終為聯勸募得230多萬元,遠遠超出使用計劃。
計劃外的100多萬怎么用?聯勸理事建議讓捐贈人參與決策,如此,既對行業發展有利,也易于讓捐贈人融入公益。因此,“雪茄哥”袁穎暉的暴走并沒有以終點線而宣告結束,緊接著,他被責任心所驅使,想對善款的去處一探究竟。接下來,他竟獲得了善款使用的決策權,自行評判公益項目并有一票決定是否資助。再后來,他儼然成為了聯勸的智囊,提建議,敲警鐘。
不一樣的公益庭審
據雪茄哥回憶,真正改變他對公益界一些觀點的,就是暴走評審會。
去年6月和7月,聯勸(又稱上海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舉行的頭兩次暴走評審會上,5個公益項目當場被捐贈人否決了4項—氣氛不算融洽。“沒想到落差那么大!”錢錚說,“評審會可以讓捐贈人和公益組織互相了解,但結果大大出乎意料。”究其原因,一個是公益組織在項目需求調研、分析、項目針對性、PPT和陳述方式上十分不完美,此外,捐贈人對公益行業也缺乏了解,甚至產生誤解。一個項目20萬,評審們不敢輕易下手。
袁穎暉報名參加了6月30日的那場評審會。他記得,有一個機構想做三江源地區的兒童乙肝篩選。“三江源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分布較分散。很多人沒有去體檢,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是乙肝攜帶者,更無從說治療。那個公益組織就希望得到一筆資助,去做乙肝攜帶者的體檢。”袁穎暉介紹道。
但是,這個項目被否決了。袁穎暉認為,項目的出發點非常好,但只做了“一半”的事情。“如果檢測出來是乙肝,怎么辦?人家不知道自己是乙肝可能沒什么大事,但你讓人家知道自己得了乙肝,治療的費用在哪里?如果后續的問題不解決的話,那個家庭馬上就遇到問題了。”他投了反對票。其他人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也投了反對票,但袁穎暉并不完全贊同他們的觀點:“有人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而非公益組織該做的事情,我覺得很多時候不能說因為這是政府要做的而政府沒有做的時候我們就不去做。”
在和對方交流時,袁發現雖然這個公益組織很小,但非常有熱情來做這件事,他開始反思:究竟更應該支持熱情還是專業性?最終,他想通了:“聯勸應該扶持草根的,既然是草根的,我們就應該對他們的專業度有一定的容忍。如果真的做得很專業了,就算不來也能去其他地方獲得資助。但就是那些非常草根的,非常初創的,最困難的時候應該去扶持一把。當然,有一些最基本的要素還是不能忽視的。”
為了增強捐贈人對公益組織的了解,聯勸一方面幫助捐贈人了解更多公益行業的基本常識,另一方面,也加強對公益組織項目的篩選,甚至模擬現場評審。今年8月23日最后一場評審會,8個項目捐贈人通過了7個。
想起自己和聯勸的改變,袁穎暉呵呵笑了起來:“參加第一場評審會的時候,心態跟很多人是蠻像的。”他又連忙解釋道:“這些錢都是大家辛辛苦苦走出來的,也都是很多人的信任,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得起背后給我們捐款、支持我們的人!”
50公里的挑戰
可以說,50公里暴走籌來的,是隊員們的“血汗錢”。
“50公里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它大概相當于從浦東國際機場到虹橋機場的直線距離。為了完成目標,2012年,我提前1個月就在下班后進行了適應性鍛煉,從繞世紀公園1圈(5公里)開始,直至繞行4圈,很好地儲備了體能。但其中過程的艱辛還是難以言表的。”今年3月14日,袁穎暉在微博上發出了籌款信。
這是他參與“一個雞蛋的暴走”公益活動的第三年。
2011年,公益伙伴黃凱鵬Mark參加雞蛋暴走,邀袁穎暉打賭。“他每走一公里,我就捐2公斤雞蛋。”想到200斤左右的Mark為了獻愛心去走20多公里,袁穎暉樂了,一口答應下來。10月22日清晨5點多,黃凱鵬開始了雞蛋暴走的“微博播報”,并不斷回答人們的提問。從早上開始,袁穎暉一直關注其微博。Mark熱情洋溢地寫道:“這個活動是心靈的清凈,是對社會萬物的改變,是對人的挑戰,呵呵……”“明年繼續一個雞蛋的暴走,我喜歡上它了!怎么辦??”
第二年,袁穎暉提出加入安諾公益的暴走隊伍。“過去講公益,要么出錢,要么出力,而這個籌款活動是出錢出力的結合,更主要的是,他一個人在那里走路,你去關注、捐錢,一個人帶動了很多人參加到整個過程中去。”這個很少參加體育運動的企業高管帶著挑戰自己的決心,開始為暴走做準備。
50公里分為4個路段,路程分別是14-14-8-14公里。袁穎暉分析:“50公里的挑戰都是在30-40公里這段,那個時候體力也差不多了,40公里以后你不會放棄的,30公里有可能考慮放棄。除了體育特別好的人,像我們普通的人去走那個路,更多是靠精神上走完全程。”
與此同時,微博募捐也拉開“序幕”。他采取姜太公釣魚的方式,擁有上千粉絲、認證資料為某國際保險公司副總經理的個人微博賬號為他募集了14000多塊錢。他方才體會到微博的力量,也高興于發現愿意為公益做事的人很多。“當你非常用心、非常真誠地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你可以打動別人,讓別人在內心認同你,那個時候捐錢就是自覺自愿的。”
多影響5個人
參加暴走,評審公益項目—2012年的體驗刷新了袁穎暉對公益的看法。但是,他仍有點“意猶未盡”。
“我覺得對于公益的事情,不是說你一個人做就結束了,而是說你要把更多人帶進來。”他希望自己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變成主動參與者,去影響其他人參與進來。為此,他自己組了一個特別籌款隊“徜徉天空的鷹”,承諾籌措善款不低于2萬元。同時,他也向公司里的老板建議,鼓勵員工以企業的名義組隊參加。
他在微博上發帖招募隊友,沒想到十多年沒見的老領導梅國洪也表示要加入。曾參加過北京健康萬人走環保行動、55歲的梅國洪主和親朋好友打賭,若走完50公里,朋友就捐雞蛋錢,若走不完50公里,朋友認捐的善款全部由他一人承擔。“這才叫真的打賭。”梅國洪樂呵呵地說。
雪茄哥第一個把特別籌款隊的承諾書交到了錢錚手里。有意思的是,鷹隊隊員一個在南京,一個在蘇州,另外兩個雖然在上海,但經常出差。在暴走之前,5個隊員只好通過電話會來籌備。
4月20日,今年暴走的日子,天氣異常寒冷,風雨交加。雨衣在第一路段就破了,袁穎暉穿了件紅色的沖鋒衣,無所謂。走完第一路段時,梅國洪說,要看看第二路段的身體狀況怎么樣。“我以為他要說,看看第二路段的身體狀況怎么樣決定走不走,結果他的意思是看看第二路段的身體狀況怎么樣,再決定接下來到底是跑還是走。后來是跑的!”袁驚訝極了。走到第二路段,感到實在不行了,他坐下喝了杯熱茶,吃了兩根香蕉,被寒冷占據的身體才慢慢恢復了些許體力,走到第三路段的時候差一點就想放棄,但精神撐著自己走下去。
最終,梅國洪以8小時45分鐘走完全程,募集善款33333元,名列個人籌款第八;“徜徉天空的鷹”以65779元籌款名列隊伍籌款第七。 當晚,袁穎暉發微博匯報:“經歷3個多小時的大風大雨,無敵的寒冷,以及左右腳各磨出了兩個2cm半徑的大血泡,我還是歷時10小時45分鐘完成了10公里的暴走。”
有人問,雪茄哥明年是否還參加?
雪茄哥答:“我不可能每年都參加。坦白地說,你周圍的圈子永遠是這么大,當你影響別人去參與的時候,他的圈子也會更大更大。今年,當我去組隊的時候,無論公司還是自己組的隊伍,我有一個小小的心愿說,這10個人,明年有5個變成跟我想法是一樣的,那么這個種子就發芽結果了。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影響5個人,再影響5個人……公益暴走這件事情就可以生生不息了。”
暴走的第二天剛好是大學同學聚會,畢業于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的袁穎暉拖著“傷殘”的腿前往。人們擁上來問:“你的暴走/雞蛋/公益怎么樣了?”也有人興奮地說:“我有個朋友也參加了!”還有同學說,汶川地震的時候公司捐了很多錢,后來到災區回訪,感到很失望,善款沒有被好好使用,最后都不想再參加什么公益活動了。
篇10
兩年多前,本刊曾經以《責任的力量》為名對奔馳這個一百多年經久不衰的品牌的生存之道進行探索。從1986年奔馳的第一輛車也是世界上第一輛汽油車問世至今,奔馳的歷史如同一本厚厚的書,飽藏著太多的故事和秘密。也許從時間的線索上看,奔馳品牌只是隨著時代的向前而歷經沉浮并不斷調整自我得以生存,但撇開時間的線,支撐它一直閃耀至今的內在力量其實是簡單的“責任”二字。
責任決定成功與否
責任,這個聽起來更像是文明時代市場經濟“副產品”的詞匯,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用來貼上公益的標簽。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盡量的“去利潤化”,改變商業單純逐利的形象,塑造更為社會化的品牌形象。即便如此,其實也無可厚非。唯一的問題是,如果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單純的當做企業自身的形象營銷去開展,那么不僅在理解上過于膚淺,而且不會長久。畢竟責任是需要誠意來成全的。
說到誠意,奔馳的做法十分值得參考和借鑒。因為奔馳完全把自己看做一個履行“責任”的品牌,任何盈利性和非營利性的活動都體現了其社會責任的承擔。單是從這種思維來看,就已經贏了。
深入奔馳在中國的整套發展策略,筆者注意到的是,諸如渠道統一、深度本土化以及豐富產品矩陣這些“基本套餐”只是戴姆勒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棋盤”里的眾多棋子之一。在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最容易被人忽略卻又不得不提的是,與消費者、行業發展、員工利益、社會公益等相關的企業社會責任內容在戴姆勒可持續發展的“棋盤”中占據了絲毫不亞于產品生產運營的的位置。奔馳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看作是為品牌贏得信任的唯一有效方式。“‘信任’乃一切之本,良好的聲譽更是公司最為寶貴的無形財富。”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仕凱如是說。不僅如此,奔馳在其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還這樣寫道,“不僅僅依靠財務數據,并且通過評估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來衡量公司是否成功。”
總結一句話,就是奔馳將自身的生存發展看作是一個龐大的責任集合體,而集團的運行過程就是一個承擔和履行責任的過程。顯然,在奔馳眼里,社會責任不是簡單的用來維護品牌形象的工具,而是已經與公司的成功與否休戚相關。
責任框架
奔馳將自己這個責任集合體的責任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基于生產的基本責任,第二是基于社會公益的高級責任。
在基于生產的基本責任中,又包括員工責任、商業合作伙伴責任、節能減排責任等。例如,北京奔馳工廠曾斥資650萬安裝了2600套節能燈具,年節省352萬度;建設了處理能力為3000噸/天的污水處理中心,實現了中水回用,減少了COD、氨氮等污染物的減排;投資約8601 萬元廢液集中處理系統,對乳化液進行再生循環,減少了廢液的排放;投資約1333 萬元為機加工生產線安裝了12套廢氣凈化系統,并加裝熱回收箱用于室內新風預熱,節能與減排并舉;安裝了金屬廢屑烘干回收系統,減少了危險廢棄物的排放,每年可節省約400 萬元。等等。奔馳認為,有意識的節能減排不僅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同時能夠為企業自身節約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帶來額外的收益。
為什么將社會公益看做是更高級的責任?因為奔馳深信,無法度量的東西往往具有巨大的能量,而不帶有利益目的的公益活動是為企業贏得信任的高級行為。2010年6月,奔馳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攜手設立“梅賽德斯- 奔馳星愿基金”。如今,基于“星愿基金”的平臺,奔馳已成為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投入力度最大、覆蓋面廣泛、專業化強,而且極具創新性的汽車企業之一。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框架下,奔馳在中國運行的基于“星愿基金”平臺的公益活動是一套完整的獨立運轉不依賴商業運營的可持續體系。它將公益活動做得盡可能“中國化”、本土化,甚至地區化。這個體系中包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環境保護、駕駛文化、教育支持、音樂藝術體育、社會關愛。甚至,如同奔馳品牌對技術的精益求精一般,這個公益平臺同樣強調公益上的品質和創新,從而也使其逐漸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質。
截止2015年,星愿基金在5大領域累計投入8250萬元,各類公益項目惠及人群近100萬。
責任升級
2015年4月14日,奔馳宣布與勞倫斯中國體育公益基金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在中國針對貧困地區兒童開展體育公益活動。同時,奔馳還將全面升級其在華企業社會責任戰略。
在“星愿基金”項目的第五個年頭,奔馳計劃通過“勞倫斯培訓師計劃”和“希望小學體育公益項目”等項目,幫助129所希望小學培訓體育教師和近4萬名孩子,提升其體育課程品質;并將于2016年年底,在全國培訓千余位希望小學的體育教師,覆蓋400多所希望小學,幫助超過15萬青少年兒童增強體育素質。
奔馳還宣布推出16輛限量GLA 260 4MATIC勞倫斯特別版,以紀念與勞倫斯體育公益基金戰略合作的達成。這是奔馳史上首次為公益項目而推出一款專屬限量車型。據了解,16輛GLA勞倫斯特別版將僅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售賣,售車款項將捐給奔馳“星愿基金”,專門用于勞倫斯在華體育公益項目。
在社會責任戰略升級之后,星愿項目的其它活動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