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的教學目標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畫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對話教學 目標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9-150-02
對話教學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對話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教學情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對話教學設計加以靈活的實施,毋庸置疑,目標設計是對話教學整體設計中的關鍵一環,但也需要對其目標進行設計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1、對話教學目標分類
對話教學是師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寬容和愛的氛圍中,以言語、理解、體驗、反思等互動方式在經驗共享中創生知識、教學、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教學形態。但關于對話教學目標的分類研究甚多,其中以布魯姆和加涅的目標分類理論最具代表。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Benjamin S.Bloom)認為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其中認知目標包括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目標包括接受、反應和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體系、形成價值情緒;技能目標包括觀察、模仿、練習、適應。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RobertM.Gagne)把教學目標(學習結果)分為五類:智慧技能,即學習者對照他所知的某些存在條件,知道如何完成一項活動的能力:認知策略,即學習者內部組織起來的,用以指導自己注意、學習、追憶和思維的能力:言語信息,即語言化的信息或知識;動作技能,即執行身體運動的外在操作;態度,即學習者的“反應傾向”或以“反應準備”為特征的狀態。
盡管布魯姆和加涅分類結果有所不同,但都涉及三個領域:認知、能力和情感,鑒于此,本文把對話教學的目標定位在認知、能力和情感這三個方面對對話教學的目標加以論述。2對話教學目標設計的預設性與生成性取向
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和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
預設性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的教學目標,它具有確定性、預設性和行為性等特點,接下來的整個教學活動就圍繞制定好的目標來開展。生成性目標指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根據特定的教學情境所自然生成出來的目標,它的根本特點就是過程性。對此,教學追求是:有預設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隨意,在生成與預設之間保持恰當的張力。
為此,要做到:第一,充分關注預設,把預設目標作為教學要追求的基本底線。必須強調的是,預設目標是教學活動得以展開的起點,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底線。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教學過程中不顧預設而盲目地追求生成,拋開原先的教學設計,就勢引導學生大搞探究,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已經偏離了教學軌道,迷失了課本中悟理促智,在教學實踐中出現失誤。第二,注重目標的“彈性預設”,而不是“剛性預設”。“剛性預設”指對完成目標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刻板單一。顯然,對教學目標的“剛性預設”反映了設計者對教學活動的非預期性和不確定性的嚴重忽視,它最容易導致的結果是機械式地兌現。對話教學的目標設計更注重的是“彈性預設”。所謂“彈性預設”,是指教師先有一個大致的教學意圖和設想,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具體情景創造性地發揮。可見“彈性預設”的教學目標不但為生成留出了廣闊的空間,而且在一開始就為生成鋪平了道路。
3、對話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
對話教學是需要具有指導性的目標進行導向的教學,因此,目標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對話教學的開展。為了更好地設計對話教學的目標,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
3.1 全面考慮三個領域,正確處理好目標之間的關系
認知、能力和情感是構成完整的教學目標的三個領域。對話教學目標設計要全面考慮這三個方面,但這三個領域僅僅是理論上的劃分,在教育學時間中有時候是很難區分的,有時他們互相聯系地交織在一起,有時某一方面并不表現出來,甚至某一教學內容里根本不滲透某一方面目標,這就需要設計對話教學目標的時候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
3.2 目標設計的預設性與生成性取向相互結合
對話教學的展開首要需要預設性目標作為向導,沒有預設目標作為導向,對話教學就會失去教學的基本方向,預設目標具有一定的規定性,但對話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在其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不斷生成新的認識、思想和情感,一定程度上會超出、偏離預設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根據實際情境調整教學目標,不斷生成新的目標,促進對話教學的順利進行,堅持對話教學目標的預設性與生成性取向的相互結合。
3.3 目標設計堅持以學生為出發點
對話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學生學習發展的目標,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對話教學首先要盡可能的兼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水平,目標反映的是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情感的變化,目標的主體是學生,傳統的教學在目標上確定是教師主觀意志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這種對話教學目標設計必須加以改變。其次目標設計要有一定的彈性,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是對話教學目標需要十分關注的問題。對話教學是以人為本的,要使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目標設計中盡量把不同水平的學生納入其中,使每個學生得到發展。
3.4 目標設計具有可行性與發展性
對話教學的目標設計要具有可行性和發展性。所謂可行性是指切實可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學生努力能夠實現目標。所謂發展性是指教學目標應高于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但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這個水平,達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對話教學的目標設計要基于所要展開對話的話題和內容,也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求通過教與學可以實現。對話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堅持“教學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目標設計要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尋找一個適切點,從而促進學生持續的發展。
3.5 目標設計突出重點
不同的教學內容會有不同的目標側重點,對話教學目標設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確保目標完整性的前提下,明確主要目標,其他的目標都要為主要目標服務。根據課程的內容不同,對話教學目標設計也會有側重點,要明確和準確的把握其核心目標。
4、對話教學目標設計的步驟
對話教學目標設計過程要遵循一般的教學目標設計的基本步驟,通常包括準備、確定和編寫。
4.1 目標設計的準備
為了設計適當的對話教學目標,需要作好生課前跟文本的對話。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分析。
(1)師生課前跟文本對話。教師課前要備教材,掌握文本教材,吃透教學內容,明確文本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目標,在教
學過程中可能會生成新的目標的知識點,以便為教學目標的設計奠定基礎。學生課前要預習教材,初步熟悉教學內容,便于課中生成目標。師生課前跟文本對話有助于對話教學的過程中新的目標的生成和貫徹。
(2)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明確學生在哪個年齡發展階段,在這個年齡發展階段的學生有什么樣的特點,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便于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發展特點的目標。除此要了解學生個體發展差異,這有助于教師在目標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便于制定彈性化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個性發展留有余地。
(3)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在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情況下,教師還要對學生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學習需求就是學習者的實際學習成績與所期望達到的結果之間的差距。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分析,有助于教師比較準確地了解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現狀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領域的教學目標。
4.2 教學目標的確定
對話教學目標的確定需要以教學目的、學科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為依據對話教學的目標是在以上目標的基礎上確定的,并結合具體的內容而又突出對話特色的目標。對話教學的目標的確定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斷和專利,而是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交往和參與來共同生成的。傳統教學中教學目標完全是由教師根據教學設計和教材而在課前自主預先確定的,學生處于被控制的、無知的地位,學生僅僅是教師目標的達成者。對話教學則要改變這一狀況,目標的確定不能忽視師生對話交往中學生的參與性,教師不應該抹殺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和話題,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這些問題和話題往往是生成新的目標的來源。總之,對話教學的目標確定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對話交往的結果,需要師生對話交往和學生的參與。
4.3 教學目標的編寫
關于教學目標的編寫,有以下三種典型的模式。
三要素法。美國教育心理學者馬杰(R.F.Mager)提出三要素法的教育目標編寫理論。馬杰提出教學目標應該具有三要素: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或說什么、規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規定符合要求的作業標準。典型例子“提供報上的一片文章,學生能將文章中陳訴事實與發表議論的句子分類,至少85%的句子分類正確。”可借鑒三要素法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但此編寫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的動態生成性,不適合對話教學目標的陳述和設計。
兩步法。美國當代教育學這哥朗蘭德(Gronlund)提出的一種教學目標編寫方法,就是分兩步設計和編寫目標,第一步是確定和編寫母目標,第二步是依靠所確定的母目標確定和編寫子目標。這種目標編寫法具有層次性,逐級深入,便于確定和編寫出全面具體的教學目標,對于對話教學目標的編寫具有的借鑒意義是:對話教學目標的確定和編寫要依靠上一級的普通教學目標,在上一級的普通教學目標下深入,突出對話教學的特色目標。
四要素法。四要素法是通常教學中常用的目標編寫法,四個要素分別是:主體、行為、條件、程度。這種方法首先有明確的行為主體,即學生,教學目標要表述的是學生的行為變化而不是教師的;其次要說明學生的行為,比如:學生觀察、解答等;再次,要說明學生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比如:通過運算或實驗:最后,提出學生實現目標的程度或標準,比如:能認讀課后生字。
參考文獻:
[1]張增田,靳玉樂,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5):77-80
[2]高文,教學設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7-13,
[3]李森,現代教學論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7
[4]宋秋前,新課程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教育研究,
2005(6):74-78
篇2
一、課時教學目標異化的表現形式
在課改背景下,科學教師已越來越認同課改所倡導的三維目標,能夠自覺按照三維目標的理念和要求設立課時目標,在具體表述課時目標時大都能關注到目標的行為主體及目標描述所用的行為動詞等問題。但是,僅做到這些并不能保證所制訂出來的課時目標就是真實、有效的。異化并非是說這些教學目標是錯誤的,只是就目標形式本身而言是正確的,制訂課時目標的意圖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在不知不覺中讓目標偏離了特定的范圍,或者制訂的課時目標成了部分學生的目標,不能很好地指導每一個學生科學學習。如果有許多科學教師在課時目標的制訂上存在不當,答卷中異化了的課時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課時目標缺位
要想教學有效,首先必須是教學目標有效,這是提升教學成效的關鍵。不難想象,沒有目標的“游牧式”教學肯定會造成“上到哪里就算哪里”的被動局面,雙基落實、目標達成、方法滲透就成了空中樓閣,紙上談兵。這往往就是有的科學教師抱怨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要求增加科學課課時的一個重要原因。
2.課時目標虛位
課時目標的虛位給人以“畫餅充饑”的感覺,而且極易導致課堂教學活動的無序、隨意,常會造成低效甚至無效;很難明白教師究竟想讓學生做什么、怎樣做和做到什么程度,所確定的目標是不著邊際的,如培養科學素養,促進合作,激發興趣,自主探究等,往往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課時目標。目標虛位還表現在課時目標的設計只有結果性目標(科學知識),缺乏過程性目標,表明這些教師的教學設計關注的重點更多的還是“知識技能”目標。
3.課時目標越位
課時目標不能越位,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是教學活動組織和實施以及教學活動效果評價的依據,也是教師評鑒和修正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在教學之后可以實際檢測的。
4.課時目標錯位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目標的行為主體應是學生,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陳述通過教師教使學生學會了什么,而不是陳述教師做了什么。在確定課時目標時,必須牢記本堂課的“主攻方向”,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一旦目標錯位,就容易帶來整堂課的標準錯位,由此調控的教學的結果也往往是偏離正確方向的。
5.課時目標超位
有些教師認為,如果一節課中科學知識、科學探究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類教學目標不齊全或個數太少就不是好教案、不是一節好課。可是,這么豐盛的課時目標,教師上課都能參照嗎?了解學生的達成情況了嗎?事實上,學生不可能在40分鐘的時間內完全掌握這么多且亂、主次又不太明確的目標,這就會導致部分目標掌握不了或在課堂上根本涉及不到,從而致使這部分目標只能停留在文本層面。同時,這么多的課時目標也可能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對聽課和學習產生恐懼和抵觸情緒,事實上也會大大降低課時目標的達成度。
二、增強課時教學目標實效的對策
課程改革實施已經十年了,科學課改實驗已進入第三階段。檢測的樣本為全市參加科學教師專業技能大賽的選手,相對一般科學教師而言,他們在理解與踐行課改理念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具有代表性。應清醒地認識到,即使在這個教師群體中,對課時目標的設定也還存在著明顯差異,更何況是兼職的科學教師,特別是各方面條件相對滯后的農村兼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教案上的課時目標雖然也是按照課改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的要求來設定的,但不可忽視其有應付檢查和作秀之嫌,導致教案上的課時目標與實際上的操作兩張皮的現象。基于提高科學課堂教學實效,仍需開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培訓。基于教師最需要的、最有實際意義的校本教研活動還需進一步強化、深化和細化,提高教師對課時目標的設計水平。
1.深刻理解三維目標的層次定位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國家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三維目標”是內在的統一,是有機的整體,是交融互進的。科學課程標準體現國家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科學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科學課程標準按三維的要求設計科學課程目標,學科專家又將三維目標這個思路具體為科學課程的階段目標,形成目標體系。教材編寫者根據科學課程目標體系,編寫出適合于教師和學生進行科學教學活動的教材等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則是落實三維目標的終端環節,教師以教材等課程資源為媒介,將目標體系轉化為學生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以看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總目標―學科課程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這是教育者為了使學生科學素養的不斷發展而之逐步具體化的分解過程。那種試圖在每一節課里將三維目標都實現得盡善盡美的做法,在科學教學中是不切實際的。三維目標的實現要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堂課,可能是一個單元,可能是一個學期,可能是一個學年,也可能是一個學段,甚至可能是整個義務教育階段。
2.科學地把握課程的共性目標與個性目標
學科課程的共性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理解能力等。共性目標著眼于宏觀,比較抽象,但它是學科的統領,指引著學科教學的方向,奠定學科教學之底,具有基礎性、常態性、滲透性的特點。教師只有心懷共性目標,才能在教學中真正著眼于完整的、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使自己的教學有宏大的境界和開闊的氣象。教師在厘定了共性目標以后,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準確地把握個性目標,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學科目標有效分解,并一一加以落實。明確課時目標至少要到以下幾點:明確課標中規定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思考為什么要制訂這樣的教學目標;探索教學目標是如何通過教學內容來實現的;明確教學目標所包含的方法論要求;區分課時目標的層次性;理解課時目標的系統性;考慮如何向學生解釋這些目標及其學習的價值;分析課標中給定的教學目標有沒有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地方等。可見,每一節課,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思考相關的問題,特別是目標怎樣定位,個性目標是什么,共性目標是什么,思考得越多、越深、越新、越精,就越有可能抵達教學的高峰。
3.系統分析課標的規定和教材的編排體系
第一,研究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教師要切實把握課程標準對該部分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從學生不同的智能活動出發,可以把科學教學內容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問題解決的學習三類。不同的學習類型反映了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遞進,要求達到的認識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科學課程標準》對此分別以不同的動詞表示,用“體驗、意識”等內化性動詞刻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深度,用“知道、認識、理解”等目標性動詞刻畫科學知識的學習層次,用“會、能夠”等過程性動詞刻畫科學探究的水平。對此,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分析教材的編排,探明教學思路。從教材中提取出知識點,再將其放到整個教材(單元)體系中去,研究怎樣把教材信息轉化為教學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運用哪些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去獲取新知識,探索新發現。第三,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明確讓學生掌握哪些科學知識,怎樣把這些內容組織成教學活動,怎樣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4.基于學生實際,合理設計課時教學目標
科學學習的過程是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科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設計的目的就是使學生順利地實現這個目標。因此,科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為此,必須了解、研究學生的科學學習的前概念,包括了解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在學習動機、思維方式等方面可能面臨的困難;了解學生科學認知特點的個別差異和認知風格,這樣才能確定教學的出發點,從而制訂出具體、明確、切實可行的課時目標。需要指出的是設置的目標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達到教學目標。這既是確定課時目標的重點,也是難點,是最不容易做到的。過去教學與備課,往往是根據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確定課時目標,現在有的教師仍然如此,甚至直接從“教參”上抄“課時目標”。這顯然是不恰當的,這也是導致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統籌兼顧教學目標的系統分析
篇3
教學目標要名符其實
美國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指出:“良好的教學,開始于明確的目標。”的確如此,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在符合學生內部需求的前提下,教學目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最終轉化為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仍然有一些科學教師對目標意識忽視,總是用同一樣的句式和套話去撰寫和描述教學目標,從而使得科學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變成了一種擺設,并且所設計出來的教學目標還存在種種誤差和問題,致使教學目標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意義。
教學目標細化的意義
教學活動圍繞著教學目標而開展,只有確定了教學目標,才有相應的教學方向和計劃。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有利于保證整個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制定出科學、合理以及具體的教學目標有利于保證教學內容的貫徹執行和教學的有效性。通過細化教學目標,能夠讓參與教學的活動主體,即教師和學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此外,細化教學目標的另一個好處是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目的,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學目標細化的實踐過程
筆者在對《汽化和液化》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將教學目標細化至教學的各個環節。
課標解讀 通過對《汽化和液化》這一節的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見的兩種現象:汽化和液化。本課教學設計思路主要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并學會體驗探究過程,從而提升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獲取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終培養對科學課的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現象較為熟悉,但是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和分析以及歸納。因此,為了提高初一學生對這兩種基本現象認識的深度,培養學生實驗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可以嘗試從教學環節設計入手,對學生加以引導。
教學目標細化 了解和掌握兩種物理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熟悉液體沸騰的規律;能舉例說明汽化和液化現象;使學生掌握實驗測量的技能;培養和提升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科學、實事求是的意識和學會實驗的習慣。
學法指導 《汽化和液化》這一課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課堂教學的大講臺,從生活中可以提取豐富多彩的素材。所以,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走近實際中的科學,接觸身邊的科學知識,并以此引入新課。
教學目標細化的策略
確保教學目標的細化有階段性 初中科學教學目標的細化,首先要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呈現階段性的這一特征來,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對初一學生的教學目標應是對其進行擁有對科學學習習慣和興趣的培養,同時注重做好小學與初中科學教學的課堂銜接;對初二學生的教學目標是對其進行思維能力和學習態度的重點培養,同時注重對學生思維廣闊性和創造性的挖掘;對初三學生的教學目標應是注重學生科學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這種培養包括分析問題與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做到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層次 農村與城市初中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差異較大,即使是農村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個班級內的學生除了大部分來自農村,但也有少數部分來自城鄉結合部的地方。這些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甚至在生活經歷和實踐能力上也有一定的差異,這就使得班級內的不同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對知識的認知能力的差異。因此,對科學教師來說,教學目標的制定和細化,都應顧及學生的差異性,應盡量讓目標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從而實現“優生更優,中生變優,差生變良”的目標。
使教學目標更具有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制定的作用是為了引導教學,只有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發揮其實際作用,而目標若是制定的不明確,則沒有實際用途,還不如不制定。在進行教學目標細化時,應以教材為根據,要仔細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內容設置,按照科學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的要求去制定教學目標,同時還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是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除此之外,教學目標在語言的組織上應堅持簡明、易懂以及具體化的原則。
篇4
關鍵詞:初中化學; 教學目標; 陳述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011-001
明晰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話題,而現實卻不容樂觀: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出于對形式完整性的追求,教師也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而且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教師都能設計出新課標所要求的從三個維度來陳述的目標。但令人焦慮的是,凡此目標設定方面或不明晰、或不集中、或散致亂、或高而落空的現象并不少見。或將育人目標、課程目標當作教學目標,或將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當作教學目標。
一、傳統教學目標陳述的弊端
根據筆者聽課及備課經驗,傳統教學目標陳述的方式中存在著以下的弊端:第一,在表述教學后學生要能“做什么”時,使用意義含糊的詞語。如“懂得”、“認識”、“理解”、“體會”、“加深體會”、“進一步認識”。這是目前教學目標陳述中最常見的問題。第二,由于教師普遍缺乏分類思想的指導,因而陳述的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所謂“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實際操作中,目標陳述層次上較混亂,會影響后續教學的有序展開。第三,目標主體的偏離。教師在陳述教學目標時最常用的句式是: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使學生掌握……使學生認識……教師是使能者,學生是效應者。教師是否做了“使能”的努力,將成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的行為觀測點,學生是否“能了”,反倒成為教師教學有效性的助證。如是這樣,與“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的學習結果”這一基本界定產生了目標主體的偏離。
二、教學目標正確的陳述方式
嚴格意義上的教學目標,應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四項要素,有一套規范而標準的陳述方式。
首先,教學目標設計的行為主體應該是針對學生而不是教師,我們應該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建立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目標的設計就應該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也就是說要預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以后,學生有可能產生怎樣的行為變化、能力變化和情感變化。檢驗課堂教學效果也應該是從學生角度出發,觀察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培養學生……使學生……提高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等描述都不符合學習目標描述的要求。
其次,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但現實中,我們很多教師書寫的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大多是模糊籠統,而且用詞很抽象,并且無法測量這節課的目標有沒有實現。為了更好地描述目標,化學新課程標準使用了大量的行為動詞。如寫出、說出、辨別、比較、對比、指明、背誦等,而不是掌握、領會、理解這樣的描述內部心理變化的詞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書寫教學目標時要以課程標準的行為動詞為依據,不能胡亂用詞,表述應該科學、準確。
再者,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條件表示學習者完成規定行為時所處的情境,條件包括下列因素:環境因素、人的因素、設備因素、信息因素、時間因素、問題明確性因素等。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具體講明條件因素。例如“在網上搜集相關內容,體驗……”,“用所給的條件探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制定……”等。
最后,教學目標的表現程度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所表現出應有水準,用以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能正確寫出常見物質的分子式”、“至少舉出三個二氧化硫對環境影響的例子”等。
按照前述理論,嘗試著修改從前的教案,可以幫著我們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按照傳統方法,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性質活潑的氧氣》第二課時《氧氣的制法》的目標這樣敘寫:
1.使學生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
2.了解工業上從空氣中制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3.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
5.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分析:且不說目標4、5多半只是空話而已,就還較具體的目標1、2、3而言,問題就不少。行為主體不明確,表現在行為動詞的選擇不恰當。如使……培養……把行為主體變成了教師,而不是學生。在此“理解”、“掌握”、“了解”都屬于“內部心理狀態”,怎樣才算達到目標,怎樣才算達到“理解”了、“了解”了甚至“初步掌握”了,我們都無法知道。
修改后的1、2、3目標為:
1.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
1.1能用文字表示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1.2能說出實驗中的儀器名稱及操作要點。
1.3能解釋驗證氧氣的方法和原理。
1.4初步學習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操作。
2.能說出工業制氧氣的基本方法。
3.能結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原理,知道催化劑的定義以及催化作用。
至于目標4、5屬通過長期培養才能達到的高級目標,可以轉化為某個具體活動,只要求學生完成,而不必精確規定通過活動培養什么。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表現性目標。事實上,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用目標來涵蓋的,特別是一些較高認知水平層次的內容不一定適用上述方式。如果要陳述4、5目標的話,可以表述為:
4.通過氧氣實驗室制法的探究,豐富科學體驗、激發探究的興趣。
5.通過討論,增進交流與表達的意識。
另外,必須要說明的三維目標的整體性,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老師都有意無意地割裂三維目標。我們知道從課程標準出發,三維目標不是從不同視角對整體的目標描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學目標的三個部分,更不能以具體的教學環節機械對應某一維度的目標,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在某一教學環節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也就在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管理學 思維能力 人文精神
管理學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重要學科,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管理學的教學對象大多是大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普遍缺乏對管理學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這些都決定了管理學的教學有一定的難度。要把這門課程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不斷研究管理學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下,管理學的教學長期存在著一些弊端,如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理論知識,輕實踐能力;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考試成績,輕綜合素質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管理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為了盡快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力爭早日取得管理學教學的豐碩成果、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我們必須盡力優化管理學的教學目標。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必須讓學生理順管理學的理論主線和掌握其重點、難點
管理學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理論性和知識性,同時又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十分龐大,需要講授的重要內容多且分布比較零散。如果不能理順管理學的理論主線,初學者將難以全面把握,顯得無所適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將有限的課時平均分配,講授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卻沒有突出重點,授課缺乏應有的深度。所以要注意把握管理學的邏輯框架和發展演變這條主線,力求給學生以清晰的框架,要重點講授管理學的一些重要知識點如管理學的發展史、管理的基本職能等,讓學生對管理學的學科體系與知識分布有一個較全面的把握。
二、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著名管理學家西蒙告訴我們:管理就是決策。管理者的決策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辯證的、相對的、實用性的思維方式,從對知識的學習轉為運用所學知識、發揮個人能力去解決各種問題。因此,管理學教育不是簡單地以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為最終目的,而是要訓練學生學會對問題如何加以思考、解剖、提煉其普遍性規律,進而掌握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方式,掌握運用管理學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管理問題的管理思維能力。
以培養大學生的管理思維能力為重點的管理學教學目標使教育的重心由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學生由消極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轉向積極主動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師則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習引導者、管理者。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這些問題輕重緩急的次序是什么,解決問題的方向在哪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什么信息,這些信息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解決問題的步驟是怎樣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逐步讓學生形成管理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搜集資料、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和實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數據、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形成態度,在管理思維能力上實現突破,學會在復雜環境下應用知識和技能來解決難題。
教師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討論、情景模擬、社會調查、資料查找、和管理辯論等體驗式、互動式、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相互學習討論,通過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等思維過程,逐漸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規律,真正理解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擁有成就感。
三、必須著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管理者本身的因素要超過技術的因素和專業能力的因素。管理者只有在科學世界觀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獨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質,按照管理學的規律進行科學地思維。因此,管理學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大學生進行倫理教育,完善人格。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詳細講解“管理與倫理”部分。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名篇、觀摩電影電視、聆聽企業家的講座等途徑,教育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社會的關系,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學觀,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解讀道德和倫理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通過閱讀《論語》,讓大學生了解管理中的道德倫理建設和微觀中的企業文化建設;通過閱讀《三國演義》,讓大學生了解戰略管理和人際關系的思想;通過讓學生聆聽企業家講座,親身感受商戰的硝煙彌漫;通過開展各項專題辯論賽,鍛煉學生唇槍舌戰的能力。通過人文精神的培養,可以加深學生對管理學的理解,增強他們交流溝通和表達的能力,為管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轉貼于
四、必須有創造性地實施開放性教學
開放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將教材內容和學科知識放開,注重與社會和其它學科內在的相關性,謀求跨學科的聯系與綜合,將管理學課程開放,推行社會化教學的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主要運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學教材與知識的開放性。狹義的教材即指教學所用的教科書;廣義的教材還包括網絡資源、研究性學習專題教材等。通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獲得的信息資源帶到課堂,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共同探究,使教學真正生動活潑起來。
2.教學環境的開放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課堂,充實課堂教學的內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這就需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適當的社會實踐如參觀、調查、參加創業大賽等等,都能很好地擴大學生的視野,開拓思維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真正擁有學習的內動力,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互動的開放性。以管理思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管理學教學目標雖然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由于教師是教學目標的設計者、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習動機的激發者、教學資源的制作者、教學過程的參與者與幫助者、學習效果的評價者,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是開放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除了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外,互聯網絡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學習交流和討論的平臺,教師與學生可以進行資源的共享,通過電子郵件、博客的自由討論等方式能夠進行平等的交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思維能力與學習方式。
4.教學效果評價的開放性。傳統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導致學生為考而學,死記硬背,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主動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結合管理學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來對評價方法進行創新:評價標準從一元的價值觀到多維的價值觀;評價方式從重量輕質到量質結合;評價結果從重結果輕過程到過程和結果并重;評價目標的優劣不在于結論的正確與否,而在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管理理論,學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考試形式可閉卷、開卷相結合,考試方法采取筆試、口試、實踐等多種方法;在成績評定上,期末成績由出勤、提問、平時測驗、演講、論文寫作及期末考試分數組成。通過以上開放性的考試方法,把學生從死記硬背得高分引導到靈活掌握知識和發揮能力上來,使之能夠適應管理實踐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映霞.淺談管理學中管理思維方式的培養[J].職業圈,2007.
[2]范愛理.管理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理論建設,2005,(1).
篇6
關鍵詞:教學資源;整合;化學;三維目標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資源,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通過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做到課內外結合。用活教材、準確把握教材,活用教材,為創造性教學提供機會。例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鮮活的“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對于課本中的“你已經知道什么”和“練習與實踐”,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使之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對于那些對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有明顯作用的“拓展視野”方面的內容,要注意用足、用夠,使其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其他教學資源,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
教材僅僅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但不是課程的全部。任何課程實施,都需要利用和開發大量的課程資源。
1.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的資源,在互動中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
不同的學生由于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有時甚至會超乎我們的意料,對此情況在教學中應當及時捕捉。教師要根據現場教學情況,與課堂上學生的信息互動。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互動,與教材內容的要求深度和難度互動,應學生而變,應臨場實際情況而變,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靈活調整教學方案,通過對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教學過程中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
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學過程中,小組探究活動正在緊張地進行。一個學生舉手報告:“老師,我們這組的試管破了”。我讓他們換了新的試管繼續實驗。當實驗結束后組織大家討論:“為什么他們組的試管會破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列舉分析了很多原因。其中,有個別組的學生的答案并不在意料之中,如,“學校所購置的儀器是假冒偽劣產品”“人有壽命,試管也一樣,它的破裂是必然性”等。我總結了試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并根據學生中與眾不同的答案進行比較客觀的分析,把原來可能造成的課堂尷尬局面扭轉為有利的教育資源。
2.合理利用社區、家庭的資源,在活動中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
新教材內容大多與生活、生產結合十分緊密,這就要求教師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社區,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并獲取有關知識和經驗,挖掘素材,優化化學課程資源,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最終上升為理論,再從理論回到生活,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水”這一課題的教學設計中,根據當地的情況分析,水污染這一內容學生較陌生,但對水資源的缺乏學生體會很深刻,為此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的課題:①鄉鎮水資源的分布及質量調查;②淡水資源短缺與我鎮的經濟發展;③給鎮政府的建議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④給全校師生的倡議書:節約每一滴水。而對水污染則用講座、科普小電影及指定地點讓學生在課后身臨其境體會等方法進行。實踐證明這種設計效果非常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從多角度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決策能力、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3.合理開發媒體、網絡的資源,運用多媒體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
篇7
優化教學目標要深入鉆研教材,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把握,設計教學目標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說明通過教學活動后學生能做什么或能說出什么。例如:“能在課文中找出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句子,并能說出其作用。”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要注意語言的積累運用、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與方法,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掌握,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目標的陳述要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便于檢測,切忌過于抽象和面面俱到。優化語文教學目標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了解課程總目標和教材目標體系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語文新的課程標準,領會總目標的思想理念,知道所教教材在課程中的地位,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充分領會總目標是如何體現在各冊教材、各單元、各篇課文中的,使總目標能夠逐一分解落實到每一課時中。
二、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情
教學目標的確立既要考慮課文內容,也要考慮學習者的需要,也算是“因材施教”吧。
筆者所了解的教案中,很少有學情分析環節,(當然教師心中有數),但這一環節是不可缺少的,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能力、教學目標中就不必再重復,因為這是在浪費學生的寶貴學習時間。比如初三的學生已初步具備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對于較淺顯的文言文,教師就不必句句到位地講解,完全可以讓學生自讀感悟,既節約了課
堂時間又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因此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盡量明確、清晰、有彈性
篇8
1. 圍繞過程突出豐富知識背景指導,掌握基礎
英語教學更多強調對學生知識廣度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多樣化學習方式中掌握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將開闊知識視野思維作為提升素材的先決條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所發現,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積淀素養,更符合學科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英語知識呈現,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和自覺探究過程中發現英語知識精彩和豐富。圍繞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承受和接受能力,按照一定的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性和差異化的知識。在指導過程中,一方面,合理劃分教學內容章節,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識,讓他們在多樣化的學習素材內容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明確相應的目標要求,鼓勵學生就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文化表達內涵等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過程中,更好自如運用知識點。
通過對過程的調控指導,能使得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感知。例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感知的前提下,針對“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Hong Kong”,利用互聯網和報刊雜志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關注香港的地理知識。同時,可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旅游經歷,就“The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Hong Kong”和“How do you want to introduce Hong Kong?”等相關內容搜集整理相應的知識,以此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眼界。
2. 重視表達加強交際交流協作指導,深化感知
英語交際性要求學生能熟練使用聽說讀寫等技能,有效運用詞匯短語進行表達交際。正是基于這樣的目標,英語教學認為,以突出技能訓練為導向,鼓勵學生在自主表達和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加強學習和使用英語,更利于他們掌握運用。
突出語言交際目標訓練,讓學生在彼此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更加深入體會語言運用規則及方法。在指導過程中,一方面,多給學生設計富有導向性的思考話題,讓學生能根據話題進行主動深思和探索,引導他們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學習,掌握運用方法;另一方面,多給學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以討論合作為基本,重視各自意見建議表達,讓學生在勇于發言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反思交流過程和交際方式,將理解感知轉化為實踐表達運用。
通過相互交際交流來拓寬表達,能使得學生對自身的理解感知有更為靈活的運用。像在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學中,針對學生對“The different greetings about Rome”不同,可建議學生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就“The main idea about the article”和“What should we do in Rome?”進行小組交流,讓他們在彼此交際的過程中發現更多學習內容。教師則根據學生的互動交流,嘗試以主題演講的方式,圍繞“The interesting greetings in Rome”進行表達,讓學生主動運用不同的表達形式來陳述文章理解感知。
3. 圍繞情感價值發展強化習慣養成,提升素養
培養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是滿足他們全面發展需要的基礎條件。從課程教學中,多給學生積極引導,讓他們在感受到正能量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頑強意志,有效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結合學生的年齡、性別、生理特征,鼓勵他們多從相關的學習提示中找出可借鑒的內容,讓他們在汲取豐富營養的過程中不斷健康成長。在指導中,一方面,多給學生明確的指導目標,從文化、情感、意志、品質等方面來深入挖掘其中的豐富人文內涵,豐富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另一方面,多指導學生就文本中表現出的情感、價值觀等進行對比分析,引導他們就相關的表現進行綜合比較,多給學生善意的提醒和建議,讓他們能有所感悟。
總而言之,基于英語三維教學目標基礎上的教學策略優化,更多體現對課程的深思和對學生的研究,彰顯教師獨具匠心智慧。圍繞學生目標實現,多作引導和指導,讓他們在主動實踐體驗中不斷強化理解感知,提高英語表達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本質;藝術化的目標
教學既是技術,也是藝術。教學的藝術性很多時候表現在語言的使用上[1]。學界普遍認為,教學語言在具備科學性、實用性的同時,還應具備藝術性[2―4]。賦予教學語言藝術性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什么樣的教學語言具有藝術性,如何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這些理論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如果這些本質問題不能解決,就不能把握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方向,藝術化也就很難落到實處。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探索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本質入手,探討了教學語言藝術化的途徑。
一、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本質
認識和把握藝術化的本質,是實現教學語言藝術化的理論前提和依據。教學語言藝術化就是,對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語言賦予藝術性,使其具備真正藝術品的基本屬性,并以藝術品為參照目標來實施藝術化設計。因此,如果把握了藝術的基本屬性,藝術化便有了明確的目標,藝術化的本質也就更加清晰了[5]。
1、藝術的基本屬性和本質。
由于藝術特殊的學科屬性和現階段學科發展的局限性。導致對藝術品的判斷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李澤厚也指出,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界限異常模糊[6]。 通過分析藝術品所共有的屬性和特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什么是藝術品。目前學界對藝術品的特性形成了比較公認的觀點,認為藝術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等特性[7]。正是這些基本屬性,為實現藝術化提供了實踐和理論上的指導。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有必要在理解藝術品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掌握它的本質屬性。藝術化是使實用品在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提升它的藝術含量。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使人們在身心上獲得一種享受。
2、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本質。
教學語言藝術化與其他實用品的藝術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以滿足人的超功利需要為主,同時兼顧功利性需要[5]。因此,為了更好利用教學語言,傳達教學知識,進行信息交流。使其成為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理想化形式[5]。這就要求教學語言在簡潔、準確、規范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語言的審美化、情感化、啟發化和趣味化。如果教學語言的運用與設計符合這種理念,也就意味著實現了教學語言的藝術化[ 8]。
比如:教師審美化的語言描述,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刻的理解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如果教學語言能夠融入情感元素,就能使師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樂于接受教師傳遞的教學信息,良好地與教師進行教學互動;啟發性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幽默的語言、趣味的表達不僅是一個人才華、智慧的體現,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書本知識不再枯燥,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教學語言藝術化的目標及其途徑
藝術的本質和基本特征的確定,為藝術化目標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實現教學語言藝術化,應根據教學語言的結構、類型,圍繞藝術化的本質來制定。筆者認為教學語言的藝術化,應該是包括口頭語言、肢體語言在內的廣義上的語言。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發現,如果可以將教學語言在簡潔準確、科學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審美化、情感化和啟發化,就可以使其成為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的形式,也就實現了教學語言藝術化目標。
(1)教學語言的審美化及其途徑。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無疑教師具有美感的語言,就是點燃學生這智慧“火把”的火花。藝術品的審美性是藝術的最本質、最顯著的特征。
實現教學語言審美化,詞匯的選擇是基礎,語言的使用是重點,生動的表達是靈魂。首先,選擇形象生動,而具有美感的詞匯,會無形中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相對于學生單薄的知識基礎和匱乏的生活經驗,使用過于專業、呆板的語言,不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其次,在精心選擇詞匯和組織語句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生動的講解,也是無法達到教學語言審美化的質的飛躍。初中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教師要更加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講解時要繪聲繪色,生動而不失深刻。最后,肢體語言的審美化,指教師的教態要自然優美。讓學生在接收聽覺信息的同時,感受視覺上的審美。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表達技巧、精心設計、巧妙地運用教學語言來傳達的信息,讓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學語言審美化對教師的詞匯的積累、語言的組織、表達技巧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也可能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完美地實現,但是總體上是可行的。
(2)教學語言的啟發化及其途徑。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即教師的語言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指引思維的道路或方向,使學生從教師的語言中能夠得到比詞語表面更多的東西。這種啟發性,可以為學生的獨立思考留下足夠的空間,這種思考“空間”,也就是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即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理解并產生相應的思維過程,獲得了發展。當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解決了問題,就會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了學習動機,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力。它不僅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伴隨著愉快的教學體驗[9]。學生這種超功利的愉悅體驗,也契合了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本質要求。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主要表現在:語言的豐富性和含蓄性的結合;以及內容的可接受性和超前性的結合[1]。這是判斷教學語言啟發性的標準,標準的確定為教學語言啟發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內涵豐富的語言信息。這些信息要經過精心地篩選,并力求豐富多樣。大量的信息只是為學生進行思考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資料,而語言的啟發性要求這些資料,存在進一步推導和思考的價值,并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其目的是讓學生對信息,進行判斷、選擇、二次的加工和建構。其次,教師的語言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并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產生獨立思考的過程。教師在教學語言啟發化設計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認識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所以語言的設計既要面向學生主體,也要兼顧到學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
(3)教學語言的情感化及其途徑。
如果教學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教學情感化。可以引發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情理交融的目標。袁書琪認為:“所謂的情理交融是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指語言的嚴謹性、邏輯上的嚴密性。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強調人與人在情感上的交流,突出人的社會屬性在教學中的表現[1]。
首先,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情感,講解時能夠聲情并茂、情理交融。利用富有情感的語言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其次,教師要擁有高超的表達技巧。要注意語言與語調、手勢、表情、目光的配合。最后,情感化的教學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適度的利用課本知識進行情感培養和教育,不可畫蛇添足、牽強附會,這樣只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達豐富的情感需要語言的載體,教學語言的情感化,是針對課堂教學來設計和實施的。教師是進行教學語言情感化的主體,而其面對的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在心理上處于成長階段,思想上還不夠成熟。而正是這種特殊性,增加了教學語言情感化的難度。但只要教師善于積累、勤于思考,情感化的語言教學也是能夠做到的。
三、結論
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本質是讓教學語言成為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伴隨著愉快地體驗。這樣的語言必定有利于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藝術化的目標是讓教學語言審美化、情感化、啟發化和趣味化。在某些方面教學語言藝術化也受到科學化、實用化的影響。此外,也與教師語言駕馭能力的高低有關,但通過分析,教學語言藝術化的目標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6―160.
[2] 李宗先.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語言藝術[J].新課程,2011(9):31.
[3] 賀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教育論壇,2011(5):25.
[4] 晉秀花.地理教學的藝術性[J].學苑教育,2011(3):83.
[5] 凌善金,孟衛東.地圖語言藝術化的本質、目標分析[J].藝術與設計,2012(8)
[6] 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48―550.
篇10
關鍵詞:目標教學法;區域分析與規劃;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4-0098-02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目標教學法廣泛地應用到各科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是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和主線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結合本學科特點,制定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是重中之重,是課堂教學的指南和實施教學的依據,而教學方法是教學目標得以實施的手段和根本保證,是實施課堂優化組合的重要因素。因此,恰當地改進教學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對開發學生智力是很必要的。
《區域分析與規劃》教學
利用目標教學法的意義
目標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他以“教育目標分類學”和“掌握學習策略”為特點,以教學目標為核心,提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其突出的特點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確立理論為實踐服務的指導思想,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倡導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性,并以此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區域分析與規劃》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既與《區域經濟學》相關,又與《土地利用規劃》相聯系,可以說該課程在這兩門課程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這兩門課程又是地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此,學好《區域分析與規劃》對地理專業的學生來講尤為重要。而專業課程教學是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在教育過程中,“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盡管近年來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開始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但不管是“粉筆+黑板”還是“粉筆+黑板+多媒體”,這些教學模式只是單純地考慮到整體的教學效果,而忽視了個體的差異。使得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缺乏動手和創新能力,高分低能現象普遍存在。實踐證明,在《區域分析與規劃》教學中,巧妙利用目標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標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既是教的目標,也是學的目標,學生在上課時就知道這一節課要學會什么,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
首先,教師要通覽教材、學綱,準確掌握所授章節的目標要求,避免定目標時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其次,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所授知識的相對獨立性,按課后習題的要求確定若干知識點,作為所授課的教學目標,且應與教學內容統一,如區域發展的整體評價單元目標為掌握區域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并能夠應用該方法;再次,按照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所授章節按照大綱中規定的“掌握、理解、了解”三個層次,細分為“說出、識記、理解、應用、歸納”等,再依據這個劃分標準,確定學生對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水平層次;最后,備課時應列出所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據目標要求選擇對應習題,作為檢測學生對知識掌握與否的形象性測試題。
(二)教學目標的實施
教學目標制定后,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而課堂教學又是教學目標實施的重要途徑。教學過程始終要以目標為靈魂,教師和學生要圍繞目標進行教學。課前,教師根據大綱、教材及學生情況定標,學生自學達標;課上,教師圍繞目標檢測,學生練習反饋,教師不斷調整教學節奏,進行導教,讓學生進行第一層次達標;之后,教師進行助教,進行課堂小測驗,集中反饋,評價小結,進行知識補救、矯正、強化,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首先,篩選符合總體目標的教學內容。就《區域分析與規劃》而言,目前有兩本教材,內容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選擇出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有利于學生走向社會用于實踐操作的教學內容。其次,嚴密組織課堂教學。在上課前,教師要研究分析所授章節的教學目標、編制符合認識規律的實施程序;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列出詳細的實施細則,在此基礎上選擇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自學、誘導、講授、練習等逐一落實教學目標;再次,在上課時,可將所授課的教學目標告訴學生,使學生心中有數,帶著明確的任務有目的地聽課學習。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依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進行檢測評價和反饋矯正,隨時用教學目標調節和控制。
每節課都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作業,指導練習,當堂反饋矯正。提倡學生自學、自測、自我反饋、自我評估。對所授章節或篇目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可通過三條途徑加以處理:即課堂預習處理一部分;課堂教學處理一部分;課后練習處理一部分。把常規教學與目標教學結合起來,該講的要講足、講透,不屬于該課的“目標”,不要隨意添加,嚴格按照大綱要求講授。教學進程中要通過提問或測試不斷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課后練習的安排,應從所授章節或篇目知識點的掌握與鞏固出發,題量上可采取一題對一“標”,重點要掌握的地方,可采取多題對一“標”的方法,目的是強化記憶,加深理解,達到掌握。
(三)學生討論與教師評價
布盧姆教育理論的核心是“掌握學習”。實施目標教學,評價反饋是教學效果檢測的手段,只有通過評價和反饋信息來調整學生的學習,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掌握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講授課堂內容的過程中,可以邊講邊反復提問重點、難點,強化記憶,并且,在每節課或下節課,利用10~15分鐘時間與學生進行討論,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對教學方法的要求;或對學生進行一次測試,教師抽樣評判正誤,通過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知道哪些已達到目標,哪些未達到目標,為調整教學策略、修正目標做準備。并且應根據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確定集體矯正的內容要突出重點、難點目標,普遍問題集體校正,教師集中解決,特殊問題個別解決,也可將教師的評判結果張貼在教室里供學生自己訂正。
實施目標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目標設計要明確
首先,要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目標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的,教學目標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課前科學正確地擬定教學目標是實施好目標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深入鉆研教材內容、研究課程標準、研究學生,制定科學、全面、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
其次,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讓學生認識到教學重點和難點,并讓學生自己設計出解決這些難點的方法、過程,讓學生知道完成教學目標的好壞與他們的成績相掛鉤,采用這種激勵機制,提高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和動力,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發現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教師角色需轉變
傳統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是學生成績的評判者,是絕對的權威。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強調教師的教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法。“目標教學法”既包括教法還有學法,不僅強調教師的教法,同時還注重學生的學法。沒有學生對學法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目標教學的成功。因此,在目標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努力讓學生明白目標教學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轉變“一面倒”的現象,由制定者、控制者、組織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適應這種身份上的轉化,從適當的角度啟發和點撥學生,把握課堂的方向和進程。
(三)與其他教學法共存
提倡“目標教學法”,并不是排斥其他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盡管有其諸多的優勢,但仍需同其他教學法一起靈活使用,不能用“目標教學法”以偏概全。必須實現“目標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的整合,目標教學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目標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和媒體的整合。
實施目標教學法取得的效果
近三年來,筆者將目標教學法應用于《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巧妙設計教學目標,精心組織討論等方法,使教學過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經過地理科學專業近150多名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良好。主要表現為: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愛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學生思維活躍;能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技能不斷得到提高,尤為可喜的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的商丘市規劃圖,其設計理念和方法受到了院系領導和教師的高度評價,課程的教學評估成績也獲得了優秀;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性強,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
因此,目標教學法在本課程中的應用,能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課程主體內容更加簡明,基本克服了課程內容繁雜的缺點。同時,學生對課本重點、難點的理解更深,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標教學法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強化了教學過程,注重教學質量和素質培養,能夠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在《區域分析與規劃》教學過程中,如學習某項用地的規劃方案的教學,有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對該用地做出自己的規劃方案,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價總結,從而做出完整、清晰、符合要求的規劃方案,并根據所學軟件做出最后的規劃圖;對于有些各有優勢、不相上下的方案,教師要予以肯定,學生通過自己摸索,再經過教師的指點就會對方案的形成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就更牢固,學習的信心也更足;表現更為突出的是個別基礎課程成績差、幾乎喪失學習信心的學生,根據教師對規劃方案制定的引導和講解,不僅能逐步理解掌握規劃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也能根據規劃要求提出自己的規劃方案,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欲望和信心不斷加強,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和要求。這些都充分說明“目標教學法”在《區域分析與規劃》教學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而且能強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目標教學法的課堂活動形式多樣,活動面廣,學生積極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同時也對教師控制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能系統全面地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有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而且要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能充分靈活地利用各種輔助教學手段使課程教學得以直觀、生動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濮永仙.目標教學法在《數據結構》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9,(9):95-96.
[2]徐炳文,楊育標.目標教學法: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6,(8).
[3]李國才.目標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8,(31):222.
[4]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普豐山,陳運河.目標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