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3 20:5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畫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畫畫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能畫出不同動態的火柴人并組合成富有情趣的完整場景圖。

2了解場景組合的要素,初步建立場景的視覺圖示。

3

感受繪畫的樂趣,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物動態與環境背景的場景組合描繪。

難點:描繪有情趣性的火柴人場景畫。

教學過程:

、動畫激趣:

1同學們見過火柴嗎?知道火柴有什么作用嗎?(火柴在生活中比現在使用的打火機使用起來既環保又安全,除了點火外,還可以畫成漂亮的小人。板書:畫畫火柴人)

2

邊欣賞動畫邊思考:動畫中的火柴人在干什么?生:打壞人

、分析火柴人:

1那你想不想畫一個這樣的火柴人?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火柴人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頭部

軀干

胳膊

腿部

道具)

2

哪個同學能從老師給的圖片中找出老人和去超市的人。

3

找一位學生上講臺做動作,教師黑板范畫。

、練習火柴人

1教師出示一幅正在跳舞的四個小女孩

,學生嘗試看著圖片用火柴人的形式畫出正在跳舞的幾個女孩。

2

教師巡視指導。

、創作:

1欣賞邁克杰克遜的舞蹈,邊欣賞邊記憶,把你映像深刻的四個動作畫出來。

2

現在我們把火柴人畫出來,你能不能給她們一個跳舞的舞臺。學生添畫舞臺。

、評價:

1

學生把畫完的畫舉起來互相評價。

2

教師點評畫作。

拓展延伸:

1大家一起來跳小水果。

篇2

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質工作,認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服從領導的安排,工作上兢兢業業,愛校如家,對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美術教師計劃安排資料,提供參閱,歡迎你的閱讀。

美術教師計劃安排一

歲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又開始了。在這一個學期中,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我擔任了二年級一班的語文、勞動以及二年級一班和二年級二班的美術等課。我對一個學期中的美術課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思想政治

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質工作,認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服從領導的安排,工作上兢兢業業,愛校如家,對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二教學工作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認真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遵循美術教育原則,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在課堂上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盡心的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掌握美術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時也要學會判斷美和創造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我以促進人格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公民必備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為基礎,注意貼近學生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力圖做到富有情趣和啟發性。倡導學生自主、主動、合作、探究、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培養創新精神和美術實踐能力,通過學習美術提高生活質量。我注重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我認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我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形式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軍裝價值。

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在美術教學中,我還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選擇了基礎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美術知識和機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素質的學生,使他們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逐步體會到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自身素質

課堂之余,我要認真參加學校以及教研組組織的各種政治業務學習外,還訂閱了教育教學刊物從理論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自己能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能更快地適應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四、課時安排

本冊書共有23課,課文前面的熱帶颶風和虎教學兩課時,課文每一課均教學一課時

美術教師計劃安排二

一、學生概況

本年級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并具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能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能力較強。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立體造型,并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內容豐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好的心理品質。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空間感較弱,對一些廢舊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二、教學目的、要求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愿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制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制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南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造型游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并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教材分析(一)教學重點

1.學習色彩的明度漸變和純度漸變等色彩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運用。

2.能用日記畫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義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3.用各種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膽想象并設計制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

(二)教學難點1.利用多種媒體,如蛋殼、廢包裝、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賞情節性比較強的中外作品,認識該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3.用水粉、水彩顏料表現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愿望。

4.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通過植物籽粒,纖維線材、織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貼進行造型設計。

5.能運用紫沙泥等材料進行立體造型,并用水粉顏料加工、裝飾。

四、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采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美術教師計劃安排三

本學年繼續以學校總體計劃為指針,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引導,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認真貫徹《中小學教學工作常規》,學習美術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運用新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提高我校美術教學質量。特制定以下計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2、過程與方法: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發展美術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結構:

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這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2、教材的內容:

在造型表現方面: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設計應用方面:了解主要的設計類別、功能,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

在欣賞評述方面: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尊重人類文化遺產,能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

在綜合探索方面: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制作;通過跨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3、教學任務要求:

第一學期高三學生外出校考,迎接高考。

第二學期迎接新高一,學生學習素描幾何靜物的專業技能技法,學會臨摹與寫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重點進行課堂寫生教學,努力提高各種美術技能。

同時在課堂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環保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進一步完善學生的人格,認真做好全員育人的德育活動。

4、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認識美術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實發揮其培養學生個體創造心理品質、形成和諧健全的個性人格方面具有的獨到的教育功能,作為美術學科教學應達成的重要目標來實現。

5、教學資源:

①、發揮原有師資的優勢,加強學習和培訓,增強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

②、加強和兄弟院校的溝通,互通有無,借調師資。

③、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新的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開展各方面的交流。

④、充分利用美術教學器材、美術書籍、教師參考書、美術教育雜志、光盤、幻燈片等資源,供教師備課及上課,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以及自學或合作學習使用。便于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第一學期我擔任高三年級的美術教學工作,第二學期擔任高一年級的美術教學工作。由于學生狀況參差不齊,學生美術基礎較差,主要是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美術基礎知識。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較高,這是學好美術的前提。在教學銜接上,困難比較大,所以在教學素描、色彩知識等內容要邊教邊補,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備課中嚴格按照學校要求的活頁教案書寫格式進行,認真鉆研美術課程標準和教材,在研究學生的基礎上,認真撰寫和修改美術教案。認真確立三維目標、重點、難點、學具等,教學內容要體現對重難點內容的突破,包括教法和教學過程,在課堂練習時針對不同學生的層次進行教學,課后要有教學反思。

2、抓好課堂教學指導工作。注重美術科的特點,寓德育于美術課堂教學之中,更新教學手段,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美術教學儀器等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制教學用資源,提高課堂效率。

3、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經驗,生活世界和社會、科學世界緊密聯系。利用鄉土人文資源,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學校與社會互相依存。開發好地方自然資源,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體驗能力。將學習美術富有時代生活氣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4、全面了解學情,既面向全體,也要兼顧個別差異。抓好特長生的培養工作。對學習成績好,專業技能掌握突出的學生,進行高標準、高要求,使其更加熟練地掌握與應用所學技能。對于后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適當降低專業難度,提高全面素養,作好學科整合。

5、深入學習“關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相關規定,嚴格課程管理,認真開展好美術第二課堂活動,做到減負不減質。

6、做到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五月份將以“愛祖國、愛生活、愛科學”為主題,開展書畫展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為學校營造良好藝術氛圍。

7、認真做好崗位練功,積極參加上級或學校組織的政治、業務、科研、教研組等各類學習培訓活動,認真搜集優秀的課例進行研究,做好記錄及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素質。

8、認真上好匯報課和教研課,積極參加聽評課活動,力爭聽課達到20節以上。圍繞專科組教研活動,本學期美術教研課題是:美術新課導入方法的的研究。

五、教學評價方案: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作為評價的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功能及內在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評價方式和方法:

1、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2、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

3、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

篇3

了解化學反應速率能幫助學生定量地了解化學反應的快慢,了解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反應物的本性和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的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知識也是學習化學平衡必要的知識準備。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提高學習能夠分辨、識別化學反應速率,即要求學生知道如何判斷反應的快與慢,了解與反應速率相關的觀察與測量方法。同時,強調通過實驗探究進行學習,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溫度、催化劑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在初中化學已初步涉及。學生已經知道溫度、催化劑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但要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化學反應速率,還必須學習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不同的化學反應其速率不相同。同一化學反應的速率大小受溫度、催化劑等因素的影響。

2、了解控制化學反應速率對人類的意義。

3、了解應如何觀察和測量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知道如何加快或減慢化學反應的速率。

4、學習實驗探究的基本方法,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觀察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重點】

1、通過實驗認識不同的化學反應其速率不相同。

2、同一化學反應的速率大小受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因素的影響。

【難點】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理解;

【課時安排】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創設〗利用影象資料或講述生動的事例,使學生了解自然界或生產、生活中的化學反應的進行有快、慢之分(例如,呈現氫氣、汽油蒸汽的安靜燃燒與爆炸;鐵的銹蝕、轉爐煉鋼通入的純氧使少量鐵劇烈氧化,產生耀眼的火花,呈現“鋼花怒放”的壯麗景象);人類需要控制反應進行的快慢。

〖提出問題〗怎樣比較和判斷反應的快慢?請提出你認為可行的方法,并進行實驗。

〖演示實驗〗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5mL0.1mol/L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再各加入3mL0.1mol/L鹽酸。觀察、比較和記錄發生的現象。

通過觀察,NaHCO3與鹽酸的反應比Na2CO3劇烈,產生的氣泡十分劇烈,而Na2CO3在鹽酸中只是較快放出氣體。

〖補充講解〗同學們通過肉眼觀察來比較兩種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實驗還說明反應速率主要決定于反應物的性質。

但是,如果只研究一個化學反應的快慢,例如只判斷NaHCO3與鹽酸反應的快慢,該怎么辦?

〖討論與交流〗學生發表的看法有:

1、反應速率大小只能在比較中判斷,單單判斷一個反應快慢不行

2、可以從氣體在反應中消失的快慢來判斷,比如看看每分鐘減少了多少

3、可以從放出的CO2的快慢來判斷,例如看看每分鐘形成多少氣泡,或者生成多少體積的CO2

〖歸納與小結〗比較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兩種或幾種化學反應速率的相對大小,但是要判斷一種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應當看該反應反應物在單位時間里減少的量或單位時間生成物增加的量。由于反應都在一定的容器或一定體積的溶液中進行,反應物或生成物量的減少或增加可以通過容器或溶液中物質濃度的增加、減少來表示。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板書〗一、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化學反應速率是用來衡量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化學反應速率可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

表達式:ν=

其常用單位是mol.(L.min)-1或mol.(L.s)-1

〖思考〗如何認識反應速率?

1、某一反應物的濃度是2摩爾/升,經過兩分鐘的反應,它的濃度變成了1.6摩爾/升,求該反應的反應速率。

2、在一定條件下N2+3H22NH3的反應中,起始C(N2)為2mol/L,C(H2)為5mol/L,反應到2分鐘時,測得C(NH3)為0.4mol/L,(1)分別用N2、H2、NH3表示反應速率。(2)反應到2分鐘時C(N2)為__,C(H2)__。

〖小結〗(1)化學反應速率實際上指的是某物質在某一段時間內化學反應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時刻的瞬時速率;(2)同一反應用不同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數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而且必須注明反應物質。起始濃度不一定按比例,但是轉化濃度一定按比例;(3)對于有純液體或固體參與的化學反應一般不用純液體或固體來表示化學反應速率,它們不存在濃度的改變;(4)同一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反應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之比。如:

2A(g)+3B(g)C(g)+4D(g)ν(A):ν(B):ν(C):ν(D)=2:3:1:4

〖交流與討論〗我們已經知道,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的性質,而外界條件也是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請大家依據自己的經驗和學習過的反應知識,討論哪些外界條件能影響反映速率,發生怎樣的影響。

〖板書〗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主要決定于反應物的性質

2、外因:溫度—溫度愈高反應速率愈快;催化劑---能大大增加化學反應速率;反應氣體的壓強、固體反應物的顆粒度、反應物接觸面的大小等很多因素對反應速率都有影響。

〖實驗探究活動〗見課本28頁

〖交流與討論〗舉例說明在生產、生活和化學實驗中,人們是怎樣加速或延緩化學反應速率的?

〖歸納與小結〗

1、在實驗室,常常通過加熱方法,提高反應的溫度來增大反應速率。

2、在合成氨工業、二氧化硫的氧化制三氧化硫,都在較高的溫度下進行,以加快反應速率

3、在現代化學和化工生產中約85%的反應需要使用催化劑加快反應的速率。

4、為防止食品變質,我們將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降低溫度,延緩食品變質的速率。

〖課堂練習〗見課本29頁

〖課外練習〗

(1)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Fe+2HCl=FeCl2+H2

通過哪些方法能夠增大該反應的速率?

(2)NO和CO是汽車尾氣中的兩種有毒氣體。從理論上講,NO和CO可以反應生成CO2和N2,但實際在汽車的尾氣中NO和CO并沒有減少。請分析其可能原因。

〖作業〗課本31頁第7題

【教后感】

①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為出發點,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反應及化學反應速率與他們的生活是密切聯系的。

篇4

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3.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斷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重點:對升華和凝華現象的認識。

教學策略:通過實驗探索、觀察思考和實例分析來加深理解。

【教學難點】

難點:升華和凝華是物質的固態和氣態之間的直接變化,而學生易誤認為需要通過液態這一過程。

突破策略:加強實驗指導、教師啟發點撥,著重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過程。

【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設問

烈日當空,久旱無雨,為了解決旱情,在過去人們擺起香案,祈禱龍王爺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現在,派出幾架飛機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態物質,頃刻間烏云密布,下起了大雨,問:“這種固態物質是什么呢?它變成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雨形成?”引起學生興趣,激發熱愛科學、破除迷信思想。

2、導入新課,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b.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c.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衣柜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

3、設計實驗

①出示裝在燒瓶里的幾粒碘,讓學生觀察碘的狀態、顏色,問:給碘加熱,碘會變成什么狀態?顏色會變嗎?停止加熱,又會變成什么狀態?顏色又會變嗎?讓學生猜想,將有代表性的發言寫在一邊。

②由學生設計實驗,包括器材。

對學生的實驗方案給予肯定,引導學生共同篩選出較優的方案。

4、學生實驗探究

讓一名學生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其余學生注意觀察,用酒精燈加熱,過一會兒,讓學生觀察。

問:你看到燒瓶中有什么現象?

(顏色由黑變紫,碘由固態變成氣態)

問:此時有沒有液態的碘產生?你如何驗證?

演示:將瓶塞取下,燒瓶倒立,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氣體逸出,無液體流下)

移去酒精燈,蓋上瓶塞,燒瓶倒立,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么?(顏色由紫變淺,逐漸變黑,瓶壁上有細小的冰粒形成,無液體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閉燒瓶中插有小樹枝,內放一些衛生球粉末,微微加熱后停止加熱,讓學生觀察樹枝上出現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學生交流結果,處理信息。

實驗結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此時要用酒精燈加熱;也可以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此時沒有用酒精燈加熱,而是對外放熱。

6、學生舉例,交流,評估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的有關升華和凝華的現象,師生、生生共同交流,統一看法,對學生的舉例,積極參與給予鼓勵,同時教育學生要留心身邊的物理現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凍衣服也會干,積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衛生球逐漸變小、消失、有氣味等)

7、知識應用

讓學生解釋“生活物理社會”中講的人工降雨,教師作出評價并統一觀點,指出干冰易升華吸熱還可用來給食品降溫,在舞臺上制造“白霧”等。

8、鞏固練習,創新遷移。

①用久了日光燈管(或燈泡)為什么會變黑?

②“潮濕的衣服干了”與“寒冬冰凍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樣?

③衛生球(樟腦丸)在空氣中會變小,這是什么物態變化?

篇5

知識目標: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揚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學習重點: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

學習難點: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方法:指導探究、主持討論。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測與對策

[創設情景](故事導入)一人帶著一條狗走進一個山洞,走著走著,狗突然倒在地上,原來狗已經死了。……導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講解](小結并提出學習任務)幾位同學猜得很對,是由于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所致。你們還知道其他有關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和消耗的途徑嗎?把你知道的歸納一下,填寫在學案上。

[問題導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嗎?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液態二氧化碳,固態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錄像]光合作用,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滅火器、“干冰”的用途。

[創設問題]你知道打開汽水瓶或啤酒瓶時冒出的氣體是什么嗎?如何驗證?

通過此實驗,你還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

[演示實驗]在一個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單孔橡皮塞(連有導管、橡皮管和彈簧夾)并把導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燒杯,打開彈簧夾。

[問題情景]我們同學每天都喝飲料,你對瓶子上的說明有哪些發現或有哪些疑問嗎?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試液遇到酸性物質會變紅,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布置任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布置任務]按照課本p43圖2-21設計一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推測二氧化碳還有哪些性質。

[演示實驗]把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著蠟燭的燒杯中。

[布置任務]通過以上的實驗探究和交流討論,你能說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嗎?

[家庭實驗]自制汽水:取一個洗刷干凈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積的冷開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氫鈉,攪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檸檬酸,并立即將瓶蓋壓緊,使生成的氣體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將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溫。取出后,打開瓶蓋就可以飲用。[交流討論]

[思考、填寫]

[觀看、了解相關知識]

[實驗探究、觀察、思考、得出結論]

實驗內容:將汽水瓶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觀察實驗現象、解釋原因]

[提問、討論、解答]

[分析信息]

[設計并實施實驗方案]

[總結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條化學性質: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用自帶的堿面和醋完成實驗、得出性質]

[觀察現象、說明二氧化碳滅火的原因]

[交流討論、總結]

[家庭實驗]

有的學生可能聽說過這個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緣故。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會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

學生可能知道舞臺煙霧,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學生對于實驗原理,實驗操作不會有太大困難。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關性質可能有些難度。

學生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基礎上,解釋該實驗現象的原因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學生的問題可能是:瓶子標簽上寫的是碳酸水,為什么不寫二氧化碳飲料?

對學生來說用“紫色石蕊試液檢驗酸”這一知識點是陌生的,需要教師的引導。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飲料中滴紫色石蕊試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等等。

通過學生自主實驗、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應性質。

該實驗生活氣息濃,趣味性強。

課后反思:

篇6

香椒、山椒、麻椒、蜀椒、川椒。

花椒分布于全國多個省份,以陜西、甘肅、河南、河北、山東等省最多。

花椒中含揮發精油、麻味素(酰胺類)、生物堿、木質素、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多種有效成分。此外還含有三萜、烴類、甾醇、生物類黃酮等成分。揮發油是花椒香味的主要成分,是反映花椒香氣強度的主要指標,揮發油中主要含牦牛兒醇、檸檬烯、枯醇等。

日本醫學院研究發現,花椒能使血管擴張,從而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花椒籽經壓榨浸出得到的花椒籽油是風味獨特、芳香濃郁、微帶麻辣的優質食用調味油。花椒籽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含量可達17%~24%。花椒油能顯著抑制血小板粘附,揮發油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對白喉桿菌、炭疽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某些皮膚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花椒氣味芳香,可以除各種肉類的腥膻氣味,改變口感,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花椒味辛,性溫,具有溫中的作用。《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本草綱目》中均論述,花椒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功效,可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痤疥等。

麻婆豆腐

主料:豆腐1塊,牛肉75克

輔料:豆豉15克,花椒粉3克,料酒5克,鹽3克,味精2克,淀粉5克,花生油15克,小蔥兩根。

1. 將豆腐切成小方塊,放在開水中浸泡1分半鐘左右,撈出,控凈水分。

2. 將牛肉切成肉末兒,小蔥擇洗干凈,切成丁。

3. 炒鍋加入花生油,用小火燒熱,加入牛肉末兒炒至變色,倒入豆豉、花椒粉、清湯炒勻,倒入豆腐塊,加入醬油、味精、精鹽,用勺慢推,以保證豆腐塊完整,勾上薄芡,淋上香油,扒勻出鍋。

篇7

一、強化安全意識

在實心球教學中,學生要有很強的安全意識。教師在發放實心球前,就要告知學生如何拿球、停球、撿球;告訴學生聽信號進行投球和撿球。并且告訴學生實心球練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危險情況。比如不按要求進行練習,不聽信號撿球,不按規定動作拿球、停球,投球時球沒有握緊等等,這些情況會導致的后果要告知學生。

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實心球的數量,放置位置,場地布置等。我在進行實心球教學時,會劃好練習場地,標好明確的投擲線等,每節課都將實心球歸還到器材室。教師還要和其他教師共同好場地使用,選擇干擾較少的場地,并與其他教師做好溝通。教師必須要處處考慮周全,時刻緊繃安全這根弦。

二、細化教學要求

1.如何拿球不可小視。很多老師在發放教學器材時,往往會忽略拿器材時的要求,從而課還沒開始上,就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發現,在沒有強調拿球要求是,很多學生拿到實心球多會好奇的把玩,拿到手就上拋實心球等危險的動作。于是我在課上強調拿球方法(雙手拿住球不能拋),并告知學生不按要求拿會導致砸傷自己或者是同學。學生排好隊有序的按要求拿球到達指定的位置,這樣有效的避免了在發放實心球的過程中安全事故的發生。

2.投球安全是關鍵。投擲實心球是一節課最重要的內容。學生在投擲實心球前,教師規定預備動作。要求讓學生雙手將球平穩的移到頭頂的后方做好準備動作,放置學生用力過猛后脫手,球砸到后面的學生。學生在投擲實心球時,必須聽信號投擲。準備好后,必須聽到教師哨音后才可將球擲出。如果沒有投出,不可急急忙忙將球投出,把球放置在腳前,等待下次投擲信號。

教師的講解示范一定要規范明確,握球方法、用力部位、用力順序等細化到每一個步驟。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徒手練習,學生明確動作要領后,再持球練習,循序漸進的投球練習可以讓學生對動作要領得以掌握,從而預防投頭球過程中的運動損傷。

教師在投擲實心球練習時,隊形的組織是預防教學安全的重要條件之一。很多老師公開課教學時,為了教學更有新意,往往采用的隊形也花樣繁多。但我在教學中發現,小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差,在練習過程中很難保持好隊形,從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我覺得四列橫隊對擲,這樣的練習隊形比較實用。

3.怎樣停球很重要。我在實心球教學時,問學生怎么讓滾動的實心球停下來安全,很多學生告訴我用手、用腳背等等飛,方法多種多樣。而滾動中的實心球,容易讓手和腳趾受傷。教師要示范講解停球的方法,讓學生知道用前腳掌停球。要求只要學生左右移動停好滾到自己身邊的球,不要前后移動停球。學生能夠安全的停球,有效的杜絕停球引發的安全事故。

4.撿球同樣要有序。學生停好球以后,要聽教師的哨音進行撿球。教師看學生都將球投出后再吹哨撿球,要求學生就近撿球,不搶球。撿到球后,不拋球,雙手握球,回到指定地點,將撿到的球放在腳前。我在進行實心球的教學時,是讓第一組學生投,再由投的同學聽指揮撿球撿回,交至下一位學生的手里。這樣就預防了第一組學生還沒投完,第二組不聽指揮的學生就沖出去撿球而導致傷害事故的發生。但這樣組織時,教師一定要強調傳遞實心球的安全,要求學生傳遞實心球時要手把手的傳,不能拋球。

三、硬化教學管理

要預防實心球教學中的安全事故,硬化教學管理非常重要。有句古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充分說明良好的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安全實施的重要前提。教師在進行實心球教學中,要強調學生一切聽教師的指揮練習,遵守課堂紀律,不嬉戲打鬧。同時要對學生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還是會發現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出現搶擲、搶撿等危險的行為,所以,教師不單單只是對學生在課前進行課堂紀律的強化,還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上的行為表現,不斷地強調課堂組織紀律,強化安全的重要性,杜絕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篇8

1.中學化學教學的素質教育目標

中學化學教學的素質教育目標,是培養未來社會公民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可以具體體現在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精神三個方面。在教學領域,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化學課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達成來實現的。

2.25年來我市中學化學教學素質教育的探索

為了探索實施素質教育之路,我市廣大化學教師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從“”后重建教學秩序工作基本結束的1982年開始,25年來,如何在化學教育中全面提升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一直是全市化學教研的主題。一次次探索都是為了尋求在課堂內外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感悟化學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以及學科思維特點,形成化學學科素養。

其中,比較重要和大型的研究活動有:

(1)“中學化學教學中能力培養”研究

(2)“中學化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研究

(3)中學化學教學“兩實一過程”研究

(4)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學化學課型與教學模式”研究

(5)素質教育理念下化學高考備考研究

(6)“我與化學”活動

這幾項研究,研究周期長,參與教師面廣,取得的成果不但獲獎等次高,尤其是在全市的化學教學實踐中產生了相當大的積極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了我市中學化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

3.已經初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化學教學經驗

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化學教學經驗,其中重要的有:

(1)系統化的能力培養。缺乏整體設計的、隨意性的能力培養,是一種低效的“培養”。所以,應該按照系統論的思想,設計出“中學化學能力培養的綱和序”,橫向把可以培養的能力分解為若干要素,縱向把需要培養的能力,與教材內容同步地設計成多個階梯和循環,進行系統的能力培養。

(2)重視實驗教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既是教學手段,更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學別重視讓學生體驗實驗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學習使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物質世界;重視在教學中發揮實驗激發興趣、獲取知識、啟迪思維、培養品德等多種功能,通過實驗教學實現中學化學教學的素質教育目標。

(3)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化學教學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化學”而不僅僅是“考化學”,忽視知識形成過程的“結論加習題”的教學,是無助于學生科學素質育成的,學生只有通過各種學習活動(例如思考、討論、練習、實驗等)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實現知識的主動構建,從中培養科學品質,這樣獲得的知識才具有發展性,才能真正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把握課型特征優化課堂教學。有效的中學化學教學,應該把知識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認知順序相結合,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把中學化學的課堂教學劃分為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課型由于其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不同,知識的呈現方式也就要求不同,這種不同就構成了不同課型的特征。教學中把握了課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規律地優化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追求科學探究的有效性。科學探究是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形成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實現有效探究的關鍵是辯證地處理科學探究與落實雙基的關系。化學課堂中實施有效科學探究的操作經驗,可以歸納為“三點兩保證”。“三點”分別是:第一,精選好探究點。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讓探究活動充分展開,課堂上的科學探究要選擇學科主干知識、核心內容進行,以利于通過探究讓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第二,設計好探究起點。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開展探究活動,學生才有可能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第三,把握好探究落點。課堂中學生的探究學習的結論可以開放,但應當有結論,這樣才能在滲透學科的核心思想、科學方法的同時,落實必要的基礎知識。“兩保證”一是要保證探究中學生有足夠的活動時間;二是要保證探究能讓絕大多數學生參與。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手段設計出恰當的問題,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真正參與探究,同時留給學生探究思考的時間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圍要廣。

(6)開展“我與化學”活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啟動于*年的“我與化學”活動以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讓不同發展層次的學生以自己的視角觀察周圍世界,在真實的生活中認識化學對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影響、體驗“化學為大眾”的情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使化學真正成為中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啟發和啟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過程的學科。*市中學生“我與化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市中學化學新課程實施。

(7)以素質教育思想指導科學備考。考試是對人的素質進行檢驗的一種方式。在化學高考和中考復習中的科學備考,強調以學生為本,強調依循教學規律,強調將學生化學素質的長遠發展與考試成績的提高的統一。在操作上,重視目標導向,在研究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對*學生學習特點的研究,根據學生的起點把握復習的內容和要求;重視遵循學習規律,反復循環,分步到位;重視以學科思想(如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實驗條件控制的思想等)為核心的思維訓練。其中,以選擇題訓練為突破口,重視思維過程,強調知識間內在聯系,力求用盡量少的訓練量達到最大的訓練效果的系列操作模式,已經在我市近十年的高考備考中發揮了效益,獲得了成功。

4.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市化學教學領域深化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

“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題。雖然在探索素質教育的道路上,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市化學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影響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新課程的化學知識體系還在逐步熟悉和建構中

新課程的整個中學化學知識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高中化學知識的內容以模塊呈現,從必修到選修,同一個知識點,學生在不同的模塊學習中有不同要求,即使在同一模塊中的不同學習階段,其要求也不同。目前全市只有約8%的教師完整教過所有的必修和選修模塊,教師對高中新課程的知識體系還處在逐步熟悉中,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控制始終困擾著廣大教師;其次,高中新課程實驗還剛剛完成一個循環,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過去對新課程教學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某一章某一節的教學,缺乏將整個中學化學教學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視角,這導致了目前教學中比較普遍存在的缺乏系統和整體的現象;最后,雖然初中新課程實驗已經進行了4年,但目前大多數高中教師沒有機會執教初中,對學生知識基礎的不了解更加大了初、高中教學銜接的難度。因此教師盡快熟悉和建構完整的新課程化學知識體系是深化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

(2)新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培養體系研究仍然空白

目前,構建系統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體系,還處在剛剛起步甚至基本空白。例如化學學習中四種常用的科學方法的內涵、相互關系以及培養途徑,尤其是如何根據新課程的教材體系,與化學知識學習同步實現培養目標等都是有待系統研究的重大課題。

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基礎和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核心和關鍵,是學習方式的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前兩個目標的自然結果。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了解明顯要比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了解還要陌生,例如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哪幾種科學方法?這些方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求有什么不同?教材中的哪些內容適合進行相應的方法訓練?這些問題課標中沒有明確指出,人教版教材也沒有作為教學內容顯性呈現。對目標缺乏系統的認識,自然導致了教學中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培養因缺乏明晰而措施無力,因缺乏系統而效率不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相對虛化

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容,應該貫穿在科學教育的全過程中。但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出現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而虛化的現象,孤立地、機械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兩個畢業班的復習備考仍然效率不高

我們在畢業班的復習備考中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備考”的復習理念,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操作經驗。但是,在兩個畢業班的復習備考中,在知識運用過程(即練習)的學生活動偏多,而其他過程的學生活動則明顯不足的現象仍相當普遍。不少教師還在迷信“多講多練”這種在知識立意命題時代形成的“經驗”,知識梳理,本來應該有足夠的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完成,卻往往由教師“條理清晰”的灌輸代替;在知識結構還是朦朧模糊之際,就用大量未加選擇的訓練進行“鞏固”;大量練習后的總結歸納,本來正是學生通過反饋實現自我調控自我提高的大好機會,卻被一些教師認為“浪費”時間而以簡單的公布答案代替,這些復習教學中屢見不鮮的現象,實際是剝奪了學生作為復習和考試的主體應有的自主活動的權利,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也難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適當的訓練,但過度的重復訓練將嚴重影響創造力的培養。繁重的課外作業負擔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已成為我市化學教學中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一個瓶頸。

二、在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工作目標

我市中學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總體工作目標是,以新課程實施為契機,圍繞化學課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充分發揮課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從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精神三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其他學科的課程一道,共同達成素質教育的目標。

在5~8年的工作時間里,具體要實現的工作目標是:

1.在我市中學化學教學二十多年來素質教育探索的基礎上,根據化學新課程的體系,重構和完善有*地域特色的、分層次要求的中學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操作體系,包括高中新課程的化學知識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體系;高中與初中新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達成的培養體系;“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步滲透體系。并且能運用目標體系有效地導向課堂教學。

2.在第二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活動中關于中學化學課型與模式研究的成果基礎上,根據化學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重構和完善*市中學化學課堂教學常規;產生和積累一批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優秀課例。

3.推廣和豐富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的復習備考策略與模式,化學中考和高考成績能穩定在目前水平并且有所提高。

4.在八年“我與化學”活動基礎上,結合新課程的探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開發*地區的化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5.根據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優化教師專業結構。用多種途徑,提高全體化學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專業化水平;搭建多種階梯和平臺,打造我市中學化學名師隊伍。

三、在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工作內容

(一)素質教育的化學課堂教學研究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是與科學素質的三個要素相對應的。在當前,“有效教學”可以作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還可以為學生騰出時間與空間,開展各種有利于素質全面提高的活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的素質教育,重要的切入口是盡快構建和完善符合*實際的中學化學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操作體系,樹立目標的整體意識,將每一堂課的教學放到整個中學化學教學體系的大背景中去考慮,建立逐級推進、逐步深化的教學目標體系,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1)研究“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體系

主要研究內容: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我市的中學化學教學要幫助學生建構怎樣的知識體系以及如何建構,具體可結合本校學生的學習實際研究:①在不同的模塊或單元、章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②每個知識點在不同學習階段要達到什么要求;③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思維的難點是什么,如何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④設計怎樣的活動(包括習題或題組、實驗等)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如義務教育階段對核心概念“化學反應”的建構,在第一單元課題1的學習中,應該達到什么層次,學生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在第二單元學習了一些具體的化學反應后,可以在哪些方面豐富概念的內涵?在第三單元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后,對概念的理解又應該達到什么層次?在第四單元課題3學習了質量守恒定律后,應該在什么方面深化概念?在學習了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后,又如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以上各層次要求如何通過習題加以體現?

又如“氯及其化合物性質”知識體系的建構,從什么時候開始逐步滲透氯氣的性質,達到什么要求?在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的學習中應該掌握氯氣的哪些性質,哪些化合物要重點介紹?在必修2第一章的教學中如何深化氯及其化合物性質?在哪些選修模塊中還可繼續深化哪些內容、如何深化?

(2)研究“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培養體系

主要研究內容:根據素質教育的方向和課程標準要求,研究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素材可進行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學,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學科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逐步深化?具體可結合本校學生的學習實際研究:①學科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分類,即中學化學能培養學生哪些學科思想和科學方法,每一種科學方法可以分解為哪些培養的操作要素;②學科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序,即每一種科學方法分別在哪些模塊、單元、章節中結合哪些知識內容培養,在不同學習階段分別要達到什么要求,分別采用什么途徑。

學科思想和方法是學科素養的核心,也是在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該滲透哪些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這個問題的系統回答還有待研究,但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自然科學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邏輯方法,在化學學習中使用最多的是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體現在學科教學中表現為信息處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化學學科特有的學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實驗研究的方法等,其中實驗研究方法又包括實驗觀察的方法、實驗描述的方法、實驗條件控制的方法、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等。

對于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學必須結合具體的化學知識,選擇良好的教學素材。如“鈉與水反應”就是訓練實驗觀察方法的良好素材,教學中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時間順序(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的現象)和空間順序(從下到上、從左到右、由表及里)進行有序觀察,體驗觀察的有序性,同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

學科思想和方法的培養也同樣具有階段性。比如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初三化學在“氮肥、磷肥、鉀肥的初步鑒別”中,學生學習了初步區分物質的方法,即①觀察外觀;②觀察水溶性;③根據物質的組成推斷其性質,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高中必修1第三章“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比較”中進一步完善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方法。即①觀察外觀;②觀察水溶性,檢驗水溶液的酸堿性;③熱穩定性;④根據物質的組成、判斷物質所屬類別,推測其性質,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其后學習的“鐵鹽和亞鐵鹽的一些性質”的探究中,還可補充⑤根據組成元素的化合價,判斷其氧化還原性,推測其性質,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山東版選修6“實驗化學”中,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按探究“鋅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3)研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學習內容的滲透、融合體系

主要研究內容:根據教材內容,結合本校學生的學習實際研究:①中學化學課程能培養學生哪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②它們可以分別在哪些學習內容中滲透?③滲透的方式有哪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不一樣,一般難以明確地顯性表述出來,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實際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是可以直接或獨立教授的,而是只有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

(4)研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課型與教學模式

主要研究內容:根據素質教育的方向研究:①化學新課程的教學中,典型課型有哪幾種?每種各有什么特征?在課堂的設計與教學中各有哪些規律和要求;②化學課中有哪些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我市在第二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活動中關于中學化學課型與模式研究成果,對廣大化學教師從規律上把握化學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對從整體上保證全市化學教學課堂教學水平,曾經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對原有的研究成果二次開發,根據化學新課程的理念與新教材的學習內容,重構和完善*市中學化學新課程的課型與教學模式,構建我市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常規。

(5)研究、積累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典型案例

主要工作內容:形成和積累一批化學素質教育研討課的案例,包括教學設計、課堂實錄、課堂錄像、課后反思、教學敘事等。

在化學教學領域中深化素質教育的研究,是一項行動研究,它應該而且必須與日常教學任務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應該跟廣大化學教師最大量、最常規的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對目標體系的研究、對新課程的化學課型與教學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都必須迅速轉化為日常課堂教學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和積累出一批實施素質教育的優秀課例。這是本次研究活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二)素質教育理念下的科學備考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推廣我市已有的化學高考(中考)復習備考領域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成果;發現、總結和提煉我市在化學高考(中考)復習備考中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成功經驗;探索符合素質教育理想、符合*教學實際、具有*特色的化學高考(中考)備考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目前,中學化學四年課程中,至少有30~40%的學習時間是用于復習與備考的,這是在短時期內難以逾越的現實局限,所以,全面的素質教育應該包含應試備考的內容,教學領域深化素質教育的研究不能將復習備考排除在外。實際上,應試備考,僅僅是實際教育教學中一個具體的工作內容,而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復習備考的工作內容與應試教育所產生的種種弊端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具體的工作內容可以在不同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可以有應試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復習備考,也完全可以有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復習備考。

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化學復習備考,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包括:從提升化學綜合素質入手全面提升考試成績;遵循教學和復習的規律科學備考;充分體現學生為本的備考策略;著眼于輕負擔、高效率的有效復習與有效訓練模式等,研究可以圍繞這些特征進行。

(三)*特色的化學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在逐步形成穩定的活動項目的基礎上,實現“我與化學”活動的課程化,通過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課程標準性質和功能的《“我與化學”活動指南》,根據此指南形成校本課程、編制校本教材,嘗試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評價方式。

“我與化學”活動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的中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市化學學科領域實施素質教育的另一陣地。

“我與化學”活動自*年啟動以來,始終堅持以展現“化學對我的影響、我心目中的化學”為主題,重視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以建構主義和多元智力為理論基礎,強調活動的參與性,讓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形成作為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

新課程的實施給這項活動注入了新的生機,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模式為活動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由區域性的學生課外活動發展為地方和校本的選修課程,將使該活動走上一個新的臺階。目前,已經有一部分學校和教師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將活動納入校本選修課程進行管理,這在制度層面保證了活動的健康發展。

為了實現“我與化學”活動的課程化,就必需在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形成課程標準。當前的突出問題是課程目標的研制和課程評價的規范化,即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活動時,如何制定活動目標,如何根據活動目標評價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例如,在以調查研究為主的活動中,活動的目標應關注學生通過哪些方式和手段獲得信息,運用這些方式和手段的熟練程度如何?獲得信息的量是否足夠?是否運對信息進行加工?是否能夠得出自己的觀點?是否能夠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學校來說,目前應該逐步形成穩定的活動項目,在此基礎上形成校本課程、編制校本教材,嘗試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評價方式。

(四)培養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化學教師隊伍的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根據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研究優化教師專業結構的途徑。

具體可研究:①適應素質教育的化學教師需要怎樣的專業結構;②搭建哪些階梯和平臺,可以有效提高全體化學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專業化水平;③如何開展農村地區化學教師培訓;④打造我市中學化學名師隊伍的途徑與實施。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保障,各校化學科組、各區市教研室化學科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課題融入日常工作中,積極探索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途徑與方法。

四、在化學教學領域開展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研究的工作思路

1.行動研究

化學教學領域中深化素質教育的研究是一項全體化學教師共同參與的行動研究,研究工作應與日常教學任務緊密結合。

2.科題引領

以《*市中學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為總課題,各區、學校科組要根據上述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選擇某個研究方向,結合學校實際,提出具體的研究課題。

3.點面結合

對重點的研究內容,由市教研室化學科和市中學化學教研會組織各年級中心組和一些骨干教師組成專項研究進行重點攻關,點面結合全面開展我市中學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驗工作。學校內部,也應該根據本校實際,組織科組內業務骨干,重點突破。

4.成果及時共享與轉化

完善區域資源共享機制,市教研會將根據課題申報情況定期組織相關課題的交流與研討,并建立交流的網絡平臺。區和學校也要定期組織交流,分享成果。各種形式的研究成果,應該盡快應用到日常教學中,轉化為教學行為。

5.重視積累與提煉

對結合日常教學開展的各項研究,要注意對案例的積累,并且要注意從案例的素材中提煉規律、上升理論。

五、在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研究的工作進程

1.宣傳發動,分層培訓(*年11月~*年1月)

*年11月開始,廣泛征求各方意見,不斷完善《*市中學化學學科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工作意見》。

*年12月開始,開展素質教育理論全員培訓學習。組織全體化學教師學習《*市中小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工作意見》和《*市中學化學學科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工作意見》,充分認識學科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研究全國各地區特別是我市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典型個案和成功經驗,增強在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推進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2.分解目標,申報課題(*年2月~*年7月)

*年2月開始,各區(縣級市)教研室化學科、區化學教研會、學校、個人從實際出發,細化研究目標,確定研究課題。務求使每一位課題組成員明確研究目標、內容、范圍、操作方案。

市、區兩級教研部門要對課題研究情況進行項目管理,制定課題申報、課題立項、課題實施、課題跟蹤、課題交流研討、課題結題鑒定、課題成果評獎等細則,規范課題的管理,促進學科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工作。

各區、學校的研究課題可填寫好申報表后,直接向*市中學化學教研會申報,截止課題申報時間:*年5月31日。申報表的打印稿*年5月31日前送*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學科。電子文稿于*年5月31日前發到電子信箱:

公布課題立項時間:*年8月底。

3.逐步推進,滾動發展

*年8月~2011年8月,各級課題組根據研制的計劃進行組織實施。市、區兩級教研會加強對各課題組的跟蹤指導,認真發掘總結各課題組的經驗,適時地召開各種不同形式的經驗交流會、現場會、成果推介會、表彰會、教學沙龍,并結合*市中青年化學教師素質大賽、*市優秀化學科組評比、化學教研積極分子評比、化學教研會年會論文評比等系列活動,持續不斷地把學科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年12月,各立項研究課題中期交流

2009年12月,開展“知識與技能”目標交流研討會

2010年12月,開展“過程與方法”目標交流研討會

2011年12月,開展“我與化學”課程化交流研討會

4.總結深化,成果推廣

2011年9月~2012年1月,各課題組進行結題總結、成果鑒定,提交結題報告。

2012年2月~2014年12月,對于具有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進行大面積推廣實驗。

六、在化學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論文;

2.優秀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錄與反思、教學錄像等);

3.教學敘事(講述教師自己的教學故事或成長故事);

篇9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及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通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氧氣的制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了解工業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于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后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于溶解性,由于學生尚不了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于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或者讓學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或者至少也應爭取看到錄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院用于冷凍療法。)

在氣體密度教學上,注意①怎樣測定氣體密度?它與固體和液體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氣體為什么是混合均勻而不分層?

氧氣化學性質

關于化學性質,必須通過觀察實驗來完成。

為排除氮氣的干擾,做在純氧和在空氣中的對比實驗,以此說明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主要是和氧氣反應。

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想到,在沒有點燃前,這些物質不和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后,再觀察能否持續燃燒,及燃燒現象;繼而觀察在純氧中的燃燒現象,最后是對生成物的檢驗。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與實際反應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習化學反應方程式打點基礎。也可把有關的元素符號、化學式注在下面,超前記憶,分散教學難點。

為便于總結分析,將對比實驗表格化。從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在總結氧化反應的定義時,應注意:

①是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并沒有說是氧氣。這里告訴學生,以后還會學到不是直接與氧氣起化學反應的氧化反應。

②演示實驗反應劇烈,應向學生指出,定義中并沒有包含,可列舉鐵銹生成的例子。這樣使學生學會準確的掌握概念內涵。培養提高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氧氣的用途

有關物質用途的教學應該在突出其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本節教材把氧氣的用途安排在氧氣性質之后,也正是體現用途取決于性質的邏輯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化學教學要盡量做到學以致用,尤其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更應倍加重視基礎學習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例如,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屬?焊接與切割兩者有什么本質不同?(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看到實物或實際操作表演,可能的話,在課外活動時讓學生親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這一章有豐富的聯系實際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考慮并提出問題。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問題,才能開闊思路。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講解或推薦課外閱讀參考資料,或課外組織“氧”的專題報告會……

總之,這種既不超越大綱,又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所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實驗演示建議

1.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最好選用長條片狀的木炭。可以先用鑷子或坩堝夾住木炭,加熱到發紅,再放到燃燒匙里。紅熱的木炭應該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如果一開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燒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會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氣排出,木炭就不能順利燃燒。鑒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濃度較大的。因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會因其中的氫氧化鈣已跟空氣里的二氧化碳起反應而失效。濃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開始時顯渾濁,不久便又會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而變得澄清。

2.硫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所用的燃燒匙內務必墊一層石棉絨(或石棉布),因為高溫時疏可以跟銅、鐵等金屬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設法使硫跟金屬匙隔離,燃燒匙用不了幾次就會被腐蝕壞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過多,如果氧氣的體積是250毫升,則硫黃的用量以不超過0.5克為宜。從瓶里取出的燃燒匙,如果仍有燃著的硫,可以把匙隨手浸入事先準備好的水中使之熄滅,以免二氧化硫彌散。燃燒匙內剩余的硫黃能很容易地隨所鋪墊的石棉一起摳掉,若摳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風處,讓硫黃燃燒完。

3.鐵絲在氧中燃燒的實驗,最好選用擰在一起的一束細鐵絲。從鐵窗紗上拆下的鐵絲(用砂紙打去漆和銹)比較好用。如用一根細鐵絲,最好把它繞成螺旋狀。無論是一束還是螺旋都是為了提高鐵絲局部的溫度,以利于鐵絲在氧中“持續”燃燒。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燃燒時伴隨的放熱現象,不要等待鐵絲燃盡,就可以把鐵絲從氧氣瓶中取出,向學生展示鐵絲端處倒掛著的紅熱的熔融小鐵珠,這能十分形象地說明鐵在氧氣中燃燒會放出光和熱。

點燃鐵絲的最簡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桿引燃。在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之前,光點燃系在鐵絲端上的火柴桿,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再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以免木桿太長而消耗過多的氧氣。

為了防止鐵燃燒時較大塊的熔渣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除集氣瓶中預留些水或鋪些細沙外,還應注意切勿使燃著的鐵絲靠近或接觸瓶壁。(本實驗是講述氧炔焰進行氣割的最好根據。)

4.蠟燭在氧氣中燃燒與已做過的幾種金屬和非金屬單質在氧中燃燒的區別,在于它不屬于化合反應類型。為此,必須突出它反應后有兩種生成物。

篇10

§4—1有機物(1節時)

【目的要求】:1.了解有機物概念、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和聯系。

2.從碳原子的結構特征來了解有機物的特點。

3.介紹簡單有機化學發展史,了解有機物對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義。

【重、難點】:有機物的定義和有機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實例引導,自學閱讀,討論分析,對比歸納,認識實質。

【教學過程】:

〖引入〗:學生舉出已經認識的有機物;講“有機物”一詞的來源及有機

物的發展史。

〖CAI軟件〗:[思考討論]:

1、什么是有機物?其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機物與無機物是否為毫無關系的兩類物質?

3、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機物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與什么密切相關?

5、有機物對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義?

〖學生活動〗:自學閱讀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討論,教師評價、分,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析、講解,解決以上問題。

1、學生回答

2、舉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結構對比;用氰制醋;2000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導電塑料;說明有機物和無機物并無截然區別。

3、從碳原子結構分析其化學鍵;從碳原子間可形成碳鏈,即使相同碳原子數時,又可有支鏈,可成環。說明種類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點、導電性等物理特性與其分子極性和分子晶體有關;熱穩定性、可燃性、反應慢且復雜與其碳原子結構,以碳為主,共價鍵結合,分子復雜有關。

5、CAI展示化學將作為中心學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以及我國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點研究的項目等。

〖小結〗:學生填表比較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性質不同點和導致原因。

〖練習〗:1、課本64頁第3題的(2)

2、有A、B兩種有機物,它們都是碳、氫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質量分數都是85.7%。A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氣的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氣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師生活動〗:學生解答后,教師評價。師生共同歸納求有機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業布置】:課本65頁第4題和73頁第3、4題

【教后記】:

1、本節課用自制的CAI課件上,學生興趣高,直觀。

2、注意挖掘了結構和性質的關系,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