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啟蒙教育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齡前啟蒙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68-01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深入進行,全球經濟一體化把東西方交流的需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英語教育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青少年英語教學到少兒英語教學,如今又提前到了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學。
但由于客觀條件的局限性,中國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啟蒙教育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在各方面條件都欠佳的山區,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魚龍混雜的現狀更令人擔憂。
一 師資力量嚴重匱乏
筆者走訪了生活的山區縣城四個規模相對較大、聲譽較好的幼兒園(平均人數達180人)。四個幼兒園的英語老師中,僅有一位是英語專業的專科畢業生。大多數幼兒園英語老師沒有受過系統的培訓,英語教育知識不足,嚴重的是這些老師在語音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典型的如/n/和/l/混淆,元音發音不到位等。兒童對于語音語調的敏感性是非常強烈的,孩子心目中老師的地位最高,基本上完全服從老師的指令,一般都會模仿老師不正確的發音。
二 教學形式單一,教師沒有深入研究英語啟蒙教學
走訪的這四個幼兒園的英語課堂,無一例外地用到了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遺憾的是老師們對于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也僅局限于展示,沒有進一步展開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各種感官從而挖掘孩子們的語言學習潛能。英語教學中的視、聽、說、唱、練、玩幾個環節不完整,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看動畫片,跟著老師重復一些固定句型直到能完成機械性地問答。或孩子跟著光盤學會幾首英語兒歌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
另外,幼兒園英語啟蒙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過大,教學的目標考核也無科學依據。筆者走訪的四所幼兒園使用的教材不是根據教學需要針對性、系統性地使用,而是教師根據自身愛好和一定利益關系而定。有的幼兒園小班可能用的是牛津幼兒英語課本,中班又換成了迪士尼神奇英語,大班再變成劍橋少兒英語。考核由老師把握,主觀評價居多。
而家長方面,能夠配合幼兒園英語教學的家庭寥寥可數。孩子的英語學習局限在幼兒園的英語課堂上,學習英語的家庭氛圍幾乎沒有。家長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中沒有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語言習得有兩大情景:自然情景和教學情景。自然情景是學習者在生活和社會環境自然地運用語言;教學情景是學習者在語言課堂學習實踐語言。在大量母語的干擾下,孩子的自然情景自然轉向了母語習得而不是第二語言習得。英語學習教學情景的不足和自然情景的缺乏都讓雙語徒有虛名。
這些問題有其客觀必然性,是地域處于劣勢的山區經濟發展滯后、人力資源開發滯后、觀念落后等多種因素疊加的后果。目前,山區英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相對較容易,而在各個幼兒園應聘的英語教師大多是英語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薄弱的非英語專業畢業生。“英語教學非常特殊,因為語言不僅是教學的工具,也是教學的內容。在學生沒有工具的前提下傳授英語,教師不僅要有優秀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特殊的教學本領和職業技能,能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獲得這種工具。要獲得這種職業技能,英語教師必須系統地接受語言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對從事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的教師進行統一培訓。
而幼兒園英語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在師資問題得到解決之后,教學形式的問題應當會有所改觀。教師憑借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按照興趣產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根據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幼兒學習類型、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理論,學齡前兒童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主要通過對物體的觸摸、擺弄以及身體的運動來認識客觀世界和自我。教師可以實施游戲教學法,充分利用兒童認知直覺的特征,選擇形式活潑、富于色彩和動感的、貼近孩子生活的幼兒英語教材,使用配套的音像數據,綜合運用聽說讀演唱等多種學習方式,做到每堂課都是精心設計的教學呈現。課前準備、課后總結,養成良好的、常態化的教學反思習慣,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教材鋪天蓋地,豐富多彩。幼兒園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純正的英語語言學習條件,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針對同一班兒童系統使用一套固定教材。
解決當前山區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問題還有很多更好的辦法。希望以此文為磚,引出玉來。有人把兒童比做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身處教育資源不足的山區,兒童是缺乏陽光、缺乏營養的花朵。社會各方都有責任行動起來,為這些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充分挖掘其第二語言的潛能,讓他們有一天能真正參與到國際化發展中發揮他們的才能。
參考文獻
[1]歐衛紅.雙語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篇2
音樂啟蒙教育的對象問題,即音樂啟蒙教育到底是面對少數具有音樂學習興趣和具有一定音樂天賦的兒童,還是面對每一個普通兒童,并納入他們基本受教育內容的問題。
從歐洲的某些音樂淵源看,他們早從中世紀開始,由于宗教對當地人民生活的滲透與影響,兒童一般從小就跟隨長輩進入教堂進行禮拜活動,他們自幼便在“圣詠”的歌聲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接受了音樂的啟蒙教育,特別是樂音(音高、音準)、歌唱,以及多聲部和聲的熏陶與影響。這也是一般歐洲人注重和聲,而音準概念比較強的傳統根源所在。
而我國則沒有同樣的宗教音樂文化傳統的背景,相對來說,少年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表現了極其多樣化,非常散亂而缺乏規范性的特點,每個兒童接受音樂的啟蒙教育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比如有的兒童最初的音樂啟蒙來自家庭中長輩從事專業音樂工作或是業余音樂愛好者;有的來自民歌、戲曲的熏陶,或學習樂器演奏等。少部分有這樣條件的兒童在他們的學齡前就已經接受了不同程度的音樂啟蒙教育,而大部分兒童是在入學后接受的粗略而隨性的音樂啟蒙教育(這里還未計入部分不能或沒有條件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的兒童在內)。這樣就造成一種情況,除了一部分兒童在學齡前接受的不夠系統的音樂啟蒙教育以外,大部分的兒童在學校接受的音樂啟蒙教育更是大打折扣的,實在難以保證具備最基本的“音樂入門”的知識和素質,如果加上一部分不能進入學校學習或學校沒有能力安排音樂課程的情況,我國兒童普遍接受音樂啟蒙教育的狀況還是令人堪憂的。這樣一批沒有接受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的兒童,當他們長大成人后一定就會出現對音樂茫然無趣,進入音樂廳就想睡大覺的情形。
筆者建議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構建如同我們古代教兒童斷文識字的“三字經”這樣的“少年兒童音樂啟蒙教材”,為音樂教育者提供可靠的教學材料,并將這個教材通過家庭和小學校普及到我國每一個兒童身上。當然這個設想的實施,最為重要的是對教材內容的制定,這需要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比如在這個教材中選用經典的音樂作品片斷作為兒童“音樂入門”的聆聽或學習材料,例如選擇貝多芬的《歡樂頌》作為兒童認知“大調音階”的材料;選取民歌《東方紅》作為兒童認知中國民族商調式的材料;選取格里格的《晨曲》作為認知和聲色彩的材料;選取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作為認知小型弦樂隊的材料;選取馬思聰的《思鄉曲》作為認知小提琴音色的材料;選取劉北茂的《小花鼓》作為認知二胡音色的材料;選取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作為認知管弦樂隊音色的材料等等。
二、音樂啟蒙教育要循序漸進
音樂啟蒙教育應該如何循序漸進的問題,也是兒童音樂啟蒙教育是否收到良好效果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對于音樂啟蒙教育的教學材料的選擇,一定要注意根據兒童年齡的增長對使用的教材做科學有序的調整。看到有的兒童家長為了培養兒童的音樂興趣,不分青紅皂白地拿貝多芬、海頓、莫扎特、肖邦的作品放給兒童聆聽,以為這樣就可以增加兒童對音樂的理解和儲存。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大地之歌》、肖邦的《革命練習曲》雖然都是非常經典的音樂名作,但不一定適宜兒童聆聽。如若在第一階段的聆聽之后,選用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莫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則更能收到好的聆聽效果。這樣才符合由淺入深、螺旋式前進的人對自然普遍的認識規律。
三、音樂啟蒙教育的根本目標
音樂啟蒙教育的根本目標的問題,也是音樂啟蒙教育最為重要的問題。人們總是說“音樂的美可以陶冶人的靈魂”,可是我們的音樂教育者卻很少認真探討過,音樂的美又是怎樣起到陶冶人的靈魂的作用,又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的呢?什么是音樂所特有的美呢?漢斯立克說:“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悅。”“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從音樂的本質上說,音樂的美是具體體現在人的聽覺上的,是人的聽覺所感受到的樂音(在一定律制下的有穩定頻率的固定音高、音準)、韻律(節奏)、旋律(曲調,即由組織的音高體系)、樂曲的結構(曲式)諸方面音樂要素的總合。而對于音樂的特殊性而言,這其中最最重要的要素是樂音(音高、音準)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有組織的音高體系(即曲調),因為節奏、結構等要素并不是音樂獨有的特質,比如詩歌、舞蹈等藝術門類都具有同樣的要素。
因此,筆者認為,樂音(音高、音準)的訓練應該被首先提到我們音樂啟蒙教育的日程上來,我們的國民音樂素質才能真正地提高。平時我們說這個兒童“五音不全”,也就是說他在最初的音樂啟蒙教育中沒有接受很好的樂音的感受與音準的訓練,倘若音樂沒有樂音就等于零。在這一點上,往往被許多從事音樂教育的的人加以忽視。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是:一個有幾年學琴經歷的兒童,當眾用小提琴演奏一首人們十分熟悉的民歌曲調《茉莉花》,她認真按照指板上用橡皮膏標出的音高位置按音,然而她卻拉出讓人不堪入耳的音調;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她手中的這件四根弦的樂器有一根弦低了一個全音,拉出怪異的曲調她卻全然不知,而一直把最后一個音拉完。人們不禁一定會問,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么熟悉的曲調,她居然就從來沒有聽過嗎?她的耳朵怎么就能夠容忍這樣的音調延續下去呢?這個個案可能讓人難以置信的,但卻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這個事例雖然發生在個別兒童身上,但卻說明了我國音樂啟蒙教育中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也即忽略音樂最根本的音高與聽覺的訓練,這樣的音樂教育是足以令人擔憂的。因此,音樂啟蒙教育應具體體現在對“樂音”概念的認知與訓練上。我們的教育者只有在這一方面下大力氣,才能達到國民音樂素質提高的長遠目標。
四、音樂啟蒙教育的具體問題
漢斯立克說:“每一種藝術的美的法則是跟這種藝術材料和技術的特點分不開的。”所以說,在音樂啟蒙教育中,我們一定要把教學的重中之重放在聆聽音樂和聆聽音樂的質量之上,而不是過多的說教上。基于此,以下幾點是在“少年兒童音樂啟蒙教育”中須特別加以強調的。
首先,要注意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不同生理與心理狀態選擇受教者適應的聆聽與學唱材料。上述本文列舉的一些曲例的建議只是一種提示,要構建系統的音樂啟蒙教材還需要眾多在這個領域的操業者(教育者),拿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并經過謹慎的研究加以確定。在音樂啟蒙教育中對受教者的學習材料的選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其次,注重對兒童聆聽材料品質和音質的認真甄別與選擇。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所選音樂片段音樂品質的甄別,因為同一作品會有不同演奏家、不同樂團,不同指揮家演繹的不同版本,這就要求教育者通過仔細甄別,篩選出最高品質的音樂給兒童做聆聽材料。但以往的教育者并未引起注意,在他們看來,只要隨便找個錄音,只要是這個作品就行了,孰不知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我們的兒童所聆聽的音樂都是先入為主,你給他好的音樂在他的記憶里就留下了好的音樂,你給他粗劣的音樂,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兒童從最初的教育中就失去對音樂美感的認知,這是非常可悲的事。另外還要注重錄音材料的音質,再好的音樂與詮釋在一個粗劣的播放系統里也會變得低劣不堪,那么這樣的音樂教育也會差強人意。二是對于為兒童做示范的鋼琴、手風琴等固定鍵簧品格的樂器要經常調試,以保證其音準的正確,使兒童隨時都接觸正確音準的音樂演奏;對于使用其他弦樂器示范的教育者則無疑一定要具備基本的演奏水平(能夠非常準確地演奏音高),這些都是為了兒童在最初的音樂學習中接受最正確的聲音,而不是錯誤的或似是而非的音準。三是在音樂啟蒙教育中,要貫徹“教學從教抓起”的原則,要想提高受教者的水平,首先必須提高教育者的水平,在音樂啟蒙教育中更是這樣,這時因為音樂是訴諸聽覺的直觀教學,教育者每一次示范都直接影響著兒童受教的好壞,直接體現著教育者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優劣,所以說“兒童音樂啟蒙教育”是教育者必須引起重視的、絕不可掉以輕心的教育門類。科達伊有一句名言:“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他還說過:“孩子純潔的靈魂應被視為神圣的,我們必須在他們的心靈中種植最好的品質;如果移入任何壞的東西,他們的靈魂將被污染。”“少年兒童音樂啟蒙教育”應該是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它是一項復雜的學問,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參考資料
[1] 張前,王次炤主編.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篇3
[關鍵詞] 繪本 閱讀推廣 兒童 早期閱讀
早期閱讀,可以使兒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促進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及表達能力的發展與提高,而且能使兒童獲得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如何讓兒童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項長期任務。繪本書裝幀精美,圖書頁面富有童真意趣,極富藝術性和渲染力,文字簡潔流暢,易于理解,是符合少年兒童認知發展特點的優秀圖書品種,能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促進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閱讀推廣是公共圖書館責無旁貸的重任,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利用繪本開展兒童早期閱讀啟蒙教育工作。
一、繪本概說
17世紀,繪本誕生于歐洲,20世紀30年代,繪本圖畫書的主流傳向了美國,繪本圖書迎來了黃金時代。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繪本開始在韓國、日本興起,70年代,臺灣也開始了繪本閱讀,隨后引起繪本閱讀的熱潮。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21世紀,繪本閱讀已經成了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在本世紀開始,繪本逐漸被國內關注,因其對兒童閱讀的良好啟蒙作用被眾多家長和兒童接納和喜愛。美國繪本大師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這樣定義繪本:繪本像是一串珍珠項鏈,圖畫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細線。細線沒有珍珠不能美麗,項鏈沒有細線也不能存在。
繪本是一種形式新穎、內容精彩、種類豐富、設計獨特的書籍形式,是以藝術表現及圖像詮釋完成的兒童圖畫書,以圖畫的藝術技巧、以兒童讀者為訴求對象,以圖像詮釋主題、概念、情節、角色和情緒氛圍等。這種形式不同于連環畫、動漫圖書或看圖識字等的兒童讀物。繪本以圖畫為主要表現形式,強調圖畫的精致完美,想象和夸張,富有童真和童趣,極具藝術觀賞性,繪畫繪本非常強調情緒和主題的連續性,前后呼應連貫地表現一個主題,文字語言生動,簡練優美,繪畫與文字配合相宜得彰,有一種互動的協調關系,有的繪本甚至不用文字來表現,兒童依然能理解讀懂。繪本版式精到唯美,封面、扉頁、下文以及封底,構成一個近乎完美的整體。繪本在發達國家的家庭已成為首選的兒童讀物。
二、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
閱讀活動是人類從文獻中獲得信息與知識的社會實踐活動、生理過程與心理過程,是一種由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心理活動。早期閱讀教育指0~7歲學齡前的閱讀啟蒙教育,指在學前階段通過大量的圖文并茂的讀物,幫助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度,對幼兒的思維語言想象個性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培養,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早期閱讀教育提倡從零歲開始,甚至有的提倡在胎兒期通過母親給胎兒閱讀進行胎教。5~6歲是培養閱讀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對孩子潛力的開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早期閱讀啟蒙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十分重要,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減少閱讀障礙的發生,認知與人交往和和融入社會的技能,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人類早期閱讀是從閱讀圖畫開始,慢慢地發展為閱讀抽象的文字。兒童的閱讀認識發展過程與人類的閱讀進步歷程十分相似。閱讀作為人的一種認識能力,需要后天進行教育和培養,學齡前兒童的這一時期是對閱讀行為的認知、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興趣的起始階段,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依賴于他人;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對兒童的思維發展階段的劃分,學齡前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大腦對具體形象圖畫所傳遞的信息反映,相對于抽象的符號文字比較敏感,對色彩艷麗的圖畫感興趣,表現為喜歡看電視廣告內容,動畫片、圖畫書、玩玩具等;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識字有限,圖像相對于文字或其他抽象符號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它能優先喚起人們視覺神經的感知,并保持長時間的記憶,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圖書易于理解;身體的各種器官和神經系統處于一個快速發育時期,語言表達、行為動作、思維能力等的差異性明顯;且兒童往往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容易轉移,閱讀興趣不能持久,閱讀時間較短;由于這一時期的兒童在行為上缺少自主性,對圖書的思想性無識別意識和能力,閱讀傾向易受他人影響。
三、繪本與兒童早期閱讀啟蒙
1.與兒童的思維發展階段相適應
繪本以圖為主的呈現形式使它比文字符號更加直觀,表達的系統更符合兒童形象性思維的特點,既能直接呈現世界圖景,又能解讀、揭示圖景的意義,順應早期兒童表征、理解的特點。繪本的普及能讓兒童能夠更早、更自主地進行閱讀活動,同人類的累積性智慧對話。讓兒童從中汲取生活智慧,開發智力,認知世界。
2.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繪本屬傳統紙質文獻,這種傳統的閱讀方式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電子書的閱讀方式須要借助于電腦、電視、DVD等機器介質。兒童時期是人心理和生理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長時間與電腦、電視等電子介質接觸,會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所以,傳統紙質文獻仍是他們閱讀的首選。
3.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引導兒童養成閱讀習慣
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兒童的閱讀習慣需要依靠精心的引導與培養,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繪本特有的趣味性、圖畫的豐富的色彩,想象和夸張能有效地吸引兒童對圖書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讓兒童在閱讀時愛不釋手,閱讀興趣油然而生,有助于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
4.題材豐富,有助于兒童情商和智商的發展
繪本的題材內容包羅萬象:日常生活、哲思名言、經典故事、人物傳記、心靈感悟等,幾乎涵蓋了兒童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兒童情商和智商的發展。
5.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繪本閱讀在把孩子帶入夸張的想象、豐富的美好故事情節的過程中,讓孩子的想象力在閱讀中跟隨故事情節一起飛舞,藝術審美能力不斷發展,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繪本是符合幼兒閱讀的書籍形式,極適合用于兒童早期閱讀啟蒙。公共圖書館應重視繪本的導讀工作,加強館藏繪本資源建設,把優秀的繪本書推薦給讀者,利用繪本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例如,親子共讀、講故事、情景劇演出、用圖畫故事,等等,培養兒童的早期閱讀能力,讓兒童制定正確的閱讀目標,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使其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牟群英.幼兒園早期閱讀課程建構的實踐研究.
[2]廖連生.兒童閱讀心理探析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2):27-29.
篇4
一、數學到底有多重要
有人把數學比喻成生活中不能缺少鹽。數學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如此重要,而幼兒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主人,幼兒學前期數學啟蒙教育對其今后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對于學齡前幼兒來說,有時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需要同成人一樣進行計算和邏輯判斷。幼兒數學教育對于幼兒數學邏輯能力的發展是有重要幫助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幼兒通過簡單的排序、分類等活動,獲得簡單的數學邏輯推理,為學習其他的學科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許多國家都將數學教育列為基礎教育,而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作為數學教育的基礎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興趣是其情感的表達形式,也是學習和實踐的原動力,幼兒對活動的專注靠的就是對學習和實踐活動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對學習感興趣的幼兒,與一個厭惡學習的幼兒對比。前者學得很好、很輕松,后者總是學得很被動、很吃力。為了有助于幼兒的學習,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怎樣使幼兒喜歡數學
1.提供豐富、有趣的材料。
例如,幼兒在學習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時,我就設置迷宮,自制骰子,這樣幼兒走迷宮的時候,學會根據點數走,使孩子學會了手口一致,在幼兒熟悉后,我再根據教育的內容更換骰子,通過實踐證明這項活動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再如,在活動中提供豐富有趣的材料,創設“娃娃家”的游戲環境,在提供物品時,第一階段先提供一樣多的物品,第二階段再提供不一樣多的物品,逐漸提高要求。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是幼兒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材料的選擇和準備上我們既要考慮趣味性、美觀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運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組織教學。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注意形式多樣、豐富有趣,這樣孩子才對其感興趣。根據學前期幼兒年齡和生理心理特點發現,這個階段的幼兒尤其喜歡運動和游戲。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并且深受幼兒的喜愛,將數學活動融入到游戲中,幼兒的注意力也較為集中并能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讓幼兒主動探索。這樣,就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豐富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變得生動起來,我嘗試將數學知識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游戲和運動中學習,實踐后發現在游戲、運動中學習數學幼兒知識的掌握更多更牢靠。
3.創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
篇5
關鍵詞:幼童;英語教學;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283-02
一、學齡前兒童英語教育的可行性
學齡前兒童指七周歲前,尚未開始正規九年義務教育的3~6歲的幼兒。關于學齡前兒童是否應該進行英語教育一直是英語教育專家討論的一個熱點。反對者認為,學習英語會阻礙他們母語的習得。贊成者則認為,能夠促進幼兒語言功能的發展。幼兒期是語言急速發展的階段。利用這個時期進行二語習得,可以加強幼兒的語言交際能力,避免成人學習外語的種種困難,達到事半功倍。
1.學齡前兒童處于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最初是由哈佛大學醫學院Lenneberg教授于1967年提出的。它泛指在人體生理發育的某個特定階段,不存在任何外部干預的條件下,自如、輕松地學習語言。Lenneberg指出,人腦在出生之后發育非常迅速,大概到2歲時候,基本能達到成熟值的60%左右。3~5歲時,左右腦已經各具功能,處理語言主要是左腦的任務。2歲之后,大腦的語言區會逐漸左側化,在青春期前后,大腦徹底完成語言功能左側化。所以,在青春期之前,大腦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其功能也可以重組。比如,在左腦受到一定損傷的情況下,如在青春期之前,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激活右腦的語言功能而重新獲得能力。因此,Lenneberg就把2~13歲這段時期稱為“兒童語言習得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關鍵期假說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對于兒童語言習得關鍵期的具體時段也眾說紛紜。Krashen認為,關鍵期僅在5歲以前;而Penfield有自己的看法,認為關鍵期至少可以延續至9歲左右;而Johnson和Newport把關鍵期界定為2~15歲。
在此之后,人們在第一語言習得的基礎上發展引申相繼提出了第二語言的習得理論,宗旨在于幼童如學習母語一樣學習外語。Lenneberg等人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的研究發現,人們學習外語也存在關鍵的時期,如能熟練掌握獲得二語,一樣可以達到母語的水平。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再開始學語,就很難達到母語的水平。Johnson與Newport對3~39歲移居美國,通過母語為漢語或者朝鮮語的人進行測試,得出結論為:7歲前移居美國的被測試的人員語言表達水平與美國本土居民并無明顯差異,7~15歲的年齡移民后語言學習明顯低于幼齡,而15歲以后的語言差距更加凸顯。由此可見,處于學齡前的3~5歲幼童學習外語明顯占有一定的生理優勢。
2.學齡前兒童本身便具備有學習外語的心理優勢。成人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覺得自己語音不標準而不愿開口說英語等等,對學習外語產生強烈的抵制情緒,導致了中國“啞巴英語”現狀。幼兒的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只要給他們提供寬松、愉快的語言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好奇心,他們就能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學語。
3.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的語音能力超出了成年人。相對而言,幼兒獲得近似于母語的語音能力比成人更容易一些。Fathman1975年逐一對華盛頓地區200個6~15歲移民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1~13歲的比6~10歲的兒童掌握得好,就兒童詞法和句法方面而言,但是唯一的差異是后者在語音方面超過前者。Asher和Carcia根據調查古巴移民的發音情況,從中發現6歲之前到達美國的古巴人中,發音與美國人接近的占71%,而13歲之后移居美國的古巴人中,其英語發音接近美國人的僅占17%。Munro和Mayo等人也通過實驗表明:不可否認6歲前是兒童學習第二語言語音與語調的敏感期。這一“敏感期”表具有不可逆轉的優勢,大多數兒童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這些研究都表明,年齡較小的第二語言習得者,不會影響其母語的習得,語音更容易接近本族語。而成年后再學習第二語言,受母語影響,很難實現純正的發音。
二、浸入式英語教學理論
浸入式是指用第二語言教學的一種外語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正規教育環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時間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境中,使各種學科知識相融合。浸入式教學可以劃分為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種。早期浸入式是在學齡前或小學一、二年級開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開始的浸入。
20世紀60年代中期魁北克省的英裔,越來越不滿意當局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法語教學,以蒙特利爾郊區圣?蘭伯特學區的家長們聯名向當地教育局請愿,并隨即提交了一種新的第二語言(法語)教育方案,名字為即浸入式教學。當時間的腳步走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初接受這種模式的幼兒已經長大進入高中生涯,第二語言習得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加拿大引起了巨大轟動,被稱為“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發展的一次革命”。于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法語浸入式教學旋即在加拿大各地區大幅推廣。每學年約有30余萬在校學生接受第二語言浸入式教育。
1997年6月,“中加教育合作項目雙語研究研討會”于1997年6月在西開帷幕,并迅速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課題組”。在西安,這一教學模式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研習以及各界頗有力度地推廣,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浸入式英語教學已迅速占領到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寧波、深圳等一線城市。
三、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將浸入式教學理論合理應用于英語教學,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讓幼兒在精心創造的情境里耳濡目染,在渾然不覺中漸入佳境。這樣的教學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有趣。幼兒在與老師和同學對話、交往中快樂地習得生活化的語句。
1.增強幼兒英語師資力量。教師是影響學齡前兒童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我國幼兒英語教師主要分為兩大類:幼師專業的畢業生和英語專業畢業生。幼師專業畢業生對幼兒教育理論比較熟悉,但英語基礎尚薄弱,不能滿足浸入式教學的要求。部分幼兒教師嘗試使用英語進行教學,卻得到相反結果。李霄翔和鞠虹在檢測中得出結論,部分兒童的個別單詞的發音達不到相應的標準,還存在發不出來的現象,而這些原因的造成極有可能就是教師自己的發音都不夠清晰不夠標準。普通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雖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卻沒有辦法很好地教授,知識傳授單一程式化,不知如何創造生動有趣的課堂環境,寓教于樂,長此以往必然會讓幼兒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國家要培養復合型學前英語教育人才。首先,他們必須具備較為扎實的英語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的語言知識,同時必須具備較高的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這樣才能保證在教學中給幼兒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和充足的語言輸入。其次,英語幼兒教師須具備較為扎實的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
2.避免說教,創設真實情境。教師應給予兒童寬松、愉快的心理支持的環境并與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和諧伙伴關系。這樣,兒童不會產生懼怕、羞澀的感覺,而是積極思維,大膽用英語進行對話和交流。教師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兒童交流,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來源。比如,洗手是“Wash hands.”,上廁所是 “Go potty.”,收玩具是“Put our toys away.”。這種日常生活的隨機語言教育是兒童習得語言最好的機會。孩子在傾聽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模仿。對于正確的語句,教師應給予肯定“I like these good words.”。對于兒童語言中的錯誤,不是立即糾錯,而是不斷重復正確話語,還可以以直觀實物、圖片模擬情境,制作出比較直觀化的道具、模型模擬教學情境,在游玩和動手做中強化他們的記憶。
3.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家長應該有清楚的認識。一方面,讓兒童感受第二語言啟蒙教育。另一方面,通過語言接觸,培養兒童的英語語音的語感以及流暢的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建立正確的觀念,為孩子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使孩子喜歡英語。
我國語言單一,兒童在回家后英語迅速被漢語所取代,不能鞏固學習效果,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混亂。因此應該為孩子創設課外的英語語言環境,條件比較好的家長用一些簡單的英語和孩子進行對話,鼓勵他們用英語復述。水平不太好的家長可以采用一些較好的幼兒英語材料,如原版英語動畫片或者幼兒英語節目,讓孩子觀看并模仿。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營造輕松愉悅的英語環境,寓教于樂,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孩子們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掌握第二語言的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兆增.語音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1).
[2]余強.從第二語言敏感期的特點看學前雙語教育的重點[J].早期教育,2003,(5).
[3]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4).
篇6
【關鍵詞】3至6歲 幼兒舞蹈 啟蒙教育 問題和策略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舞蹈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普遍提前,學習舞蹈出現了熱門化、低齡化的趨勢。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舞蹈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在3至6歲幼兒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讓幼兒追尋和享受舞蹈帶來的愉悅,對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發展和心理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開展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是當前幼兒舞蹈教學關注的焦點。因此,研究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筆者對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進行了相關思考。
一、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內涵
學習任何一個學科,啟蒙教育都很重要。要開展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有效地開展舞蹈教育活動,有必要了解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內涵,加強幼兒舞蹈教育。筆者將從啟蒙教育活動的目的和啟蒙教育活動的方法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啟蒙教育活動的目的
從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目的上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啟蒙。啟蒙作為啟蒙教育的核心內容,使初學舞蹈的幼兒得到基本的、入門的舞蹈知識,啟發他們對舞蹈最初的概念、最初的感受與理解。二是益智。促進幼兒智力的開發。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可以提前開發幼兒的小腦,幫助孩子觀察事物,起到對幼兒益智的作用。3至6歲幼兒由于初學舞蹈,對舞蹈知識還比較陌生,易從觀看、模仿,最后到認識理解。對幼兒而言,通過對舞蹈肢體語言漸進的了解,可給孩子的性格帶來一定的改變,促使開朗活潑性格的形成。三是塑形。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啟蒙塑形不僅可以塑造形體,幫助胖孩子減肥塑形,而且還有助于塑造、培養孩子的內在氣質。
(二)啟蒙教育活動的方法
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從啟蒙教育活動方法的分類上看,主要有三種:一是直觀感受與思維想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直觀感受與思維想象的有機結合,簡言之,就是讓幼兒邊看邊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舞蹈學習是建立在直觀感受的感性認識基礎之上,其情感體驗則是通過思維理解完成舞蹈動作。在具體做法上,3至6歲幼兒舞蹈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本體感受,給孩子打開啟發創意思維的一個小窗口。二是基本技能與能力培養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是建立在幼兒舞蹈教育活動之上,幼兒通過學習舞蹈基礎知識、動作、組合等基本舞蹈技能,用自身的形體動作加以表現,培養3至6歲幼兒舞蹈能力。三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在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中,不同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使得舞蹈教學的效果也各異,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開展因材施教,科學地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可以促進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開展。
二、3至6歲幼兒舞蹈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
當前,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現狀不容樂觀,嚴重制約著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開展。從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上看,這些問題分別是幼兒舞蹈教育過分迎合家長意愿、教育機構師資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幼兒舞蹈教學教材內容魚龍混雜,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幼兒舞蹈教育過分迎合家長意愿
幼兒舞蹈教育過分迎合家長意愿,是當前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之一。在當前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中,很多幼兒家長的主觀意愿誤導著幼兒舞蹈教師的教學,與此同時,追求經濟利潤,教育觀功利化嚴重,也使得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難以有序進行。如有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口味,不注重幼兒自身舞蹈素質的培養,而是一味迎合家長意愿,這種常規性的舞蹈教育活動模式,有違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機構師資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教育結構師資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開展。就目前而言,我國幼兒舞蹈教師的供給存在著嚴重不足,現有的幼兒教育機構師資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舞蹈教學方法并不系統和正規,缺乏專業的幼兒舞蹈教師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機構過多追求專業化技能技巧訓練,不尊重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的客觀規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與此同時,輕視幼兒身心發展在幼兒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與心態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顧及幼兒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現狀不太樂觀,嚴重影響幼兒舞蹈啟蒙教育的教學質量。
(三)幼兒舞蹈教學教材內容魚龍混雜
幼兒舞蹈教學教材內容魚龍混雜,也使得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面臨困境。目前,幼兒舞蹈教學的教材內容沒有得到統一,幼兒舞蹈教學機構教材內容與幼兒的年齡特點不符,各類教材的出版者和編寫者觀點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訓練方法講得很細,但缺乏實際應用價值,教學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學性,不能較好地引導幼兒啟蒙教育。而有的幼兒舞蹈教學教材是空講理論,泛泛而談,沒有實際意義。社會上各類教材魚目混雜,非常不利于幼兒舞蹈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探索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勢在必行。
三、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教學水平,促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內涵,以及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身體的感知,喚醒幼兒身體的能動性
身體的感知,喚醒幼兒身體的能動性,是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關鍵。舞蹈時孩子們的身體各個器官都在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肢體語言在舞蹈學習中的作用,使身體靈活和協調,有助于喚醒幼兒身體的能動性。從幼兒的成長發育上看,幼兒的脊椎在 3 歲時剛定型,在開展舞蹈啟蒙教育活動中,必須尊重3至6歲幼兒身體生長的規律,讓幼兒首先認識身體的每個部位,感知身體的頭、胸、腰、腳等各個部位,在了解自己身體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身體語言。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合著音樂的節奏,適時加入舞蹈動作,讓幼兒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使幼兒意識到身體各部分的作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能動起來,繼而喚醒幼兒身體的能動性,主觀參與到舞蹈啟蒙教育活動中來。
在具體做法上,應讓幼兒在感知自己身體的基礎上建立“直”的意識,即身體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兒由于身體剛定型,因此對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為幫助幼兒在舞蹈訓練初期即建立起身體直立意識,教師應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兒熟悉的形象引導幼兒進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樹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樓梯的直立等,通過引導幼兒的模仿能力,依靠身體的肢體運動來表現生活,喚醒幼兒身體的能動性。
(二)身體的表達,引導幼兒主動模仿動作
身體的表達,引導幼兒主動模仿動作,是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身心特點,有的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豐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兒身體柔軟,可塑性強,根據這些特點,教師就能在對幼兒進行舞蹈啟蒙教育時,盡量多以生活中常見的人和事為參照,指引幼兒以身體動作表達出來,比如情緒變化時的喜怒哀樂、遇到阻礙或困難時的一種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頑皮等天性,都可以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出來,讓幼兒學會思行合一。教師在帶領孩子編排肢體動作的同時,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審美引導,教會幼兒分辨美與丑、好與壞,讓幼兒從身體的自然表達逐漸過渡到對美的自覺追求。
一是動態。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3至6歲幼兒喜歡玩游戲,喜歡模仿小動物們的爬、飛等。這些動態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視的特點,總是能夠激發幼兒模仿的興趣。因此說,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應是動態的,激發幼兒用身體表達他們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兒的生活是極富天真的童趣的。選擇適合以舞蹈形式來表現的素材,引導幼兒主動模仿動作,如在洗手的過程中,不斷地用雙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灑水;在雨中用雙腳不停地踩水;洗澡時接水往外灑等。在幼兒舞蹈教育中,教師可設置情景小劇場,讓幼兒在有情景的舞蹈環境中教學,能更好地提升幼兒豐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靈魂,而幼兒的內心情感是極其豐富的,只是往往幼兒內心的情感不會那么直觀地顯現出來,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還具有內在性和隱蔽性,需要教師細心地觀察和揣摩才能發現。在教育幼兒舞蹈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抓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的心理活動和情感取向,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兒將其用舞蹈形式表達出來。幼兒舞蹈形式簡單優美,動作形象有趣,如表達“我愛你”“不上你的當”“我愛媽媽”等幼兒身上通常都會有的強烈情感。四是空間。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間的變化中完成,特別是即興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間變化中隨心所欲地轉換移動,所以在幼兒舞蹈啟蒙教育中,幼兒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間意識,比如能準確判斷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實踐中體會站、蹲、跳等空間轉換。
(三)身體的創造,激勵幼兒合理展開想象
身體的創造,激勵幼兒合理展開想象,是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3至6歲的幼兒通常充滿好奇和幻想,在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中,要尊重幼兒的個性化表達和創造的自由,從幼兒身體的創造入手,激勵幼兒合理展開想象,發揮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幼兒身上潛存著豐富的創造力和敏感的思維創造力,對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而言,即興舞蹈是激勵幼兒合理展開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創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及知識技能水平進行引導,幫助幼兒建立舞蹈創作的自信心,推動幼兒勇于嘗試和努力。
具體說來,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即興舞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音樂即興,二是命題即興。其中,音樂即興即隨音樂有感而動,教師要為幼兒設計創造的環境,由教師提供一段樂曲,讓幼兒根據樂曲的旋律、節奏、風格等,即興演繹一段舞蹈,讓幼兒用掌握的知識技能進行創新。二是命題即興,即教師指定一個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樂,要求幼兒瞬間釋放身體的動作,以表現特定的形象和內容。對于命題即興,幼兒舞蹈啟蒙教師應認真備課,考慮好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即興創作,使幼兒產生學習舞蹈的興趣,進而積極投入到舞蹈學習創作中來,以此提升身體表達的藝術性。
結語
總之,幼兒舞蹈啟蒙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不容忽視。3至6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開展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遵從幼兒自身的發展規律與特點,針對3至6歲的身體和心理特點,通過喚醒幼兒身體的能動性,引導幼兒主動模仿動作,激勵幼兒合理展開想象,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進而促進3至6歲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活動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措.淺議幼兒園舞蹈教學的創新性與規范化[J].文學教育(中),2014(6).
[2]劉力閣.淺談在幼兒園舞蹈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0(1).
[3]陳紅.幼兒舞蹈教育實施途徑與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11).
[4]周駿.管窺鈴木教學法對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若干啟示[J].黃河之聲,2014(5).
[5]王麗娟.談舞蹈的美育功能――對幼兒舞蹈教育的幾點認識[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6]王紅蕾.淺談兒童二胡的啟蒙教學[J].音樂時空,2014(9).
篇7
關鍵詞:學前教育;德育;滲透
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學的基礎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其以后的學習和成長。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在當前這種教育大環境下,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從學前教育抓起,所以在學前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三觀價值,還能夠促進其在知識學習中快樂成長,健康發展。
一、在學前教育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之初、性本善”。人在降生的初期本質都是好的,但是在后天的發展中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及時滲透很容易致人走上彎路。學前教育是教育教學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心理正處于可塑時期,在此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夠規范幼兒的行為,塑造幼兒的人格,對幼兒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利的。學校和教師并非學前教育的掌控者,家長也應該發揮啟蒙教育的關鍵作用,逐漸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思想,促進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近年來,我國的經濟飛速增長,社會快速進步,在這種大環境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在物質財富的吸引下,道德滑坡、不良行為屢屢發生,對人們的身心發展和社會的健康穩定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如今青少年犯罪事件屢見不鮮,嚴重的沖擊著社會的道德規范和人們的心理底線,也對當前教育教學敲響了警鐘。學前教育是一個人發展的啟蒙階段,所以一個人小時候的行為和道德品質將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因此在學前教育中滲透的德育教育,塑造幼兒的優良品質,讓幼兒從小就學會遵規守法、講文明、懂禮貌,這樣才能夠為其以后的人生提供正確的指導,才能夠防止其以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學前教育中德育滲透的主要途徑
1、全面了解學生,關注幼兒的心理動態
幼兒是學前教育的主體,幼兒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其多加關注,全面了解,這樣才能據此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道德品質培養規劃,將德育充分的滲透到幼兒教育中來。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特征、性格,了解學生對哪些學習內容感興趣,了解學生的家庭成員,生活背景,然后在教學計劃中有計劃的滲透德育教育。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心理動態,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家庭的生活情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聽取學生心中的想法,然后據此制定教學計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營造德育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愛、表達愛
幼兒年齡較小,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是非觀念,但是基本的是非觀念還是存在的,所以在德育教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營造適應的教學氛圍,在班級內形成關愛、理解、互幫互助的氣氛,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接受教師的教學指導。幼兒善于模仿、樂于模仿,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發自內心的關愛學生、幫助學生,然后在班級內形成互幫互助的優良風氣,引導學生學會愛別人,學會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愛[1]。教師是幼兒在園內最信任的人,也是日常與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所以教師要經常與幼兒進行交流對話,了解幼兒內心的真實想法,特別針于一些性格孤僻或者偏激的幼兒,教師更應該與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共鳴,讓他們對教師放下芥蒂,感受教師的關愛,也學會愛別人。例如:在我們班級有個孩子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流經常動手打別的小朋友。鑒于這種情況我們班級內的幾個教師經常和他一起聊天、活動,與他分享個玩具,組織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久而久之,他逐漸放下了對教師的恐懼,經常把自己帶的玩具分給教師和小朋友,性格也開朗起來了。
3、結合日常訓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日常訓練是幼兒教育的基礎課程,其主要通過基本的生活能力訓練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在這一階段滲透德育會起到非常有效的效果。例如:課間操活動時間,教師要組織幼兒按照順序有序排隊,不能隨意插隊、離隊,課間操動作要規范等。再如:吃午飯要堅持“打多少、吃多少”、“碗干凈、桌干凈”的原則,培養學生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幼兒年齡雖小,但其有一定的虛榮心,愿意聽教師的表揚和贊美,所以教師在德育教育的滲透過程中要注意經常表揚和夸獎學生,讓他們意識到這種行為是正確的,是應該被大力發揚下去的。例如:某班小朋友小明撿到了一個汽車玩具,將他主動交給了老師,并在老師在幫助下找到了失主小亮,失主小亮主動鞠躬道謝,兩人之后成為了好朋友。教師要在此時積極表揚和贊美小明,可以頒發小紅花作為獎勵,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教和鼓勵下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也在不斷的提升。
4、實施家園共育,深入落實德育教育理念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和家庭在幼兒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的很多習慣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尤其現階段幼兒以獨生子女居多,所以很多幼兒具有蠻橫、偏激等想法。可見,僅僅依靠家庭或者學校是很難保證德育教育的效果的,必須要將家園教育結合起來,推動德育教學的深入落實[2]。例如:教師在學校內要開展以德育教育為中心的互助活動,應該事先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家長在家對幼兒進行相關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保證幼兒園活動的順利開展。再如:學校在母親節時組織“我幫媽媽做家務”的校園活動,教師可以在事先與幼兒的父親取得聯系,讓幼兒的父親為幼兒提前普及一些關于母親節的常識,并為媽媽準備一份驚喜。通過這樣的方式,家庭和學校融合到一起,更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深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是一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德育滲透的關鍵時期。因此,幼兒園和教師都應該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將其與幼兒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了解幼兒、關注幼兒、關愛幼兒,并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朱葉萍.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0):30-30,31.
篇8
關鍵詞:學前;兒童;計數能力;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122-01
幼兒計數能力的發展對數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幼兒計數能力的發展具有順序性:口頭計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從數序任何一數起計數――按數取物――按群計數。對于計數活動的教學,通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形與數的結合,有層次、有目的地訓練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概括性,從而提高幼兒的計數能力。幼兒計數活動就是利用自然數列的順序,按順序說出數詞和客觀事物的每一客體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從而使最后說出的數詞起著一類等價集合的代表作用。幼兒計數能力的發展對數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是數概念形成的基礎。由于計數活動其結果表示的數乃是一個集合類的標志,要求幼兒要有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為此,幼兒在計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漏數、重數、亂數、順口溜、手口不一致等思維不到位的現象。因此,計數能力的教學應該結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和思維規律,突出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堅持教學的直觀形象性、操作實踐性和游戲興趣性的原則。通過學具的操作,做到形與數的結合,使兩種思維方式有機結合,促進幼兒左右腦協調發展。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幼兒盡快地提高手口一致的點數和準確說出總數的能力,訓練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幼兒的思維真正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從調查研究可以看出,學齡前兒童計算能力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一般地說,稍遲于兒童數概念的發展。三歲以下的幼兒,對加、減計算基本上處于朦朧狀態。三歲多幼兒開始進入加、減法的實物操作階段,他們能夠用實物操作(包括數手指)做一些極簡易的加、減計算,但是還不能用來解決他們不熟悉的或數目稍大的計算題。4、5歲的幼兒進入半具體半抽象的階段。一方面逐步完善較小數目的加、減計算的實物操作,另一方面逐步擴大數的計算范圍;但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實物操作的方法來進行抽象數目的計算,只對較小數目的加、減法能夠擺脫實物或手指來進行計算。六、七歲的幼兒開始進入抽象數的加、減計算階段。這一時期幼兒依靠實物操作進行計算有所減少,一部分幼兒能夠進行抽象數目的加、減計算,有些幼兒的抽象思維還達到較高的水平。四歲半以后,有些幼兒的乘、除計算能力也開始發展,但是仍限于用非乘、除的計算方法來口頭解答乘、除法應用題。幼兒的這些計算能力發展的特點,不僅為學前的數學教育提供有利的科學依據,也對小學的數學啟蒙教育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一、幼兒的計算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要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
不宜要求過高。學齡前的教育屬于預備教育的性質,計算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也要在這一基本前提下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適當教給一些極初步的、簡易的計算知識和技能,不能要求過多過高,否則不利于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計算教學的順序要適合幼兒的心理發展順序
教幼兒計算按照什么順序進行,過去往往帶有盲目性。例如,有些家長一開始就教幼兒抽象數目的加、減計算,有些幼兒園或學前班則基本按照教小學生的順序來教幼兒計算,這都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如前所述,幼兒的加、減計算能力的發展特點是,從實物操作過渡到半具體半抽象再過渡到抽象數目的加、減計算。
因此加、減計算的教學應基本符合這一發展順序。也要像教幼兒認數那樣,適當分散教學,循序前進,逐步擴展和提高。可以從四歲開始,先教幼兒進行實物操作,如把兩堆物品合并起來(總數不超過5),數出物品的總數;或從一堆物品(總數不超過5)中拿走一部分,數一數還剩多少。通過操作給幼兒積累一些加減法的感性經驗,初步體會“添上”“去掉”的含義就行了。對五歲的幼兒,可以先結合認數并通過實物操作教給一個數添上1個得到它后面的一個數,從一個數里去掉1個得到它前面的一個數。在此基礎上出現“加”和“減”的含義以及加 1、減 1的計算。由于把最簡單的加、減計算與數數密切結合起來,便于幼兒理解和掌握。以后進一步可以教加2、減2的計算方法,使幼兒學會在一個數后面接著數2個數(即逐次加1),或由這個數起往前倒數2個數(即逐次減1)。再往后可引導幼兒脫離實物操作來推想。這種方法雖然比較原始,但是在幼兒已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概括提高,比利用數的組成容易掌握,也有助于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而且幼兒掌握了方法以后,即使沒有學過的加、減法,也可以推想出來,從而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初步遷移能力。此外,還要重視口頭解答應用題的教學。如果上述這些內容給幼兒打好基礎,就可為小學進行較系統的學習做較好的準備。
三、教學方法也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的計算教學是極初步的啟蒙性質的數學教學,同時培養幼兒對數的計算的興趣,為以后上小學做些初步的準備。要達到這一目的,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就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通過各種游戲和有趣的活動來進行計算的教學,使幼兒在游戲、玩耍當中學到極初步的計算知識,并且自始至終注意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趣。其次教學時選用的方法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篇9
學習是人類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獲取的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狹義的學習,指的是學生的學習,在各類學校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接受前人積累的文化經驗,以發展個人的知識技能,形成符合社會期望的道德品質的過程。學習使人各方面獲得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兒童的年齡段為0-12歲,此類人群都是正處學齡前和小學的階段。
學齡前兒童大都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周圍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感興趣。他們正處在性格形成發展的時期,可塑性強,缺乏知識經驗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模仿性又強。在這段時間內,老師、父母的言行、性格及教育方式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兒童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獨立性,希望別人尊重、信任他們。兒童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若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主動性,為他將來發展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學齡期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場所。如果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獲得熟練技能和智慧,就會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為將來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常常是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下進行的。提高學習質量要以貫徹“以孩子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多方位的有用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造就人,把培養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當中,家長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和影響,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家庭教育影響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對生活、學習、勞動等各項習慣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家長應該先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培養謙讓品質。尊重孩子的人格,增加了解,溝通和疏導,期望不能過高;學會傾聽、理解、建議;適時激發、夸獎孩子;不能粗暴施教。成功的父母都是在不斷自我學習中提高的。要鼓勵孩子去戰勝困難,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和保護,要養成好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兒童是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父母重點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攻克困難的習慣;在規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復習舊課和預習新課的習慣;做完作業細心檢查的習慣。父母要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幫助孩子適應素質教育下的應試教育。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意志、品德、抱負。這些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父母除做好表率外,還要讓孩子多學習,學會正確看待社會和自己。家庭教育要努力創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建設學習型的家庭。讓孩子感受家的溫暖,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學校教育應立足兒童終身發展,方能使兒童受益終身。
小學階段的教育很可能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實施“健康、快樂、體驗”的素質教育理念,并貫穿于管理和教學的各方面。研究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教師要積極與孩子們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習慣、家庭等問題。備課時合理地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成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發展。
對于兒童來講,發展教育事業重點是德育教育,讓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和健全人格;學前教育,為兒童健康幸福成長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義務教育,是讓所有孩子獲得公平及高質量的教育。培養出擁有健壯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人才。幫助孩子在未來的競爭和發展中贏得主動。關注兒童終身發展,也是實現兒童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重要保證。
教師要靈活科學地運用教材,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意識。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它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知識內容的填鴨式教學,而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所質疑的問題進行思考、設計、操作、分析,而得到知識。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者,潛心研究,把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我們教育教學的首要原則。
篇10
作者簡介:李瑞金(1981―),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圖書館館員。
公共圖書館是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是社會知識和信息保存、傳播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兒童啟蒙與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公共圖書館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兒童啟蒙與教育方面的重要職責,不遺余力地開展兒童服務工作。而相對于美國等教育事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我國公共圖書館在兒童服務工作方面起步較晚,館藏資源與規章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且在工作理念、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這些都制約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對比,是促進我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
1 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概述
在我國,為兒童提供圖書館服務的機構有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本文研究的是公共圖書館的未成年人服務。學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雖然在服務對象上有重合,但不完全一致。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群體更為廣泛,不但包括兒童也包括成年人,且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包括學齡前兒童,而學校圖書館則多不涉及對學齡前兒童的相關服務。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強調對兒童閱讀興趣與信息能力的啟發與培養,強調閱讀的愉悅性。通過有效開展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能夠激發兒童的閱讀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其思維、情感、審美得到啟蒙與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美國,分布在社區的公共圖書館是兒童們開始初步社交、了解社會制度規范、養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場所,在兒童的成長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我國社會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都成為每所公共圖書館必須思考的問題。
2 中美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對比
美國學者Thomas提出了兒童圖書館服務的五個組成要素:專門館藏、專空間、專業人員、針對兒童的服務與活動、合作網絡。[1]這一觀點被學界普遍接受,成為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評價的重要標準。現以此為基準,對中美兩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進行對比分析。
2.1 專門館藏
截至2013年,美國大小公共圖書館共計突破12萬,所有圖書館均提供兒童服務,且各個圖書館均對不同年齡的兒童設有與其接受能力和認知規律相符的館藏資源,如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將兒童館藏資源分為嬰幼兒館藏書目、兒童館藏書目、青少年館藏書目,不同年齡段的少年兒童均可找到適合自己的館藏書目。[2]除此之外,波士頓圖書館兒童館藏資源的類型十分豐富,從人文科學到社會科學無所不有,且館藏資源載體具有多元化特征,音像制品、視頻資料、有聲讀物、紙質讀物應有盡有。相比之下,我國公共圖書館中開設兒童服務的僅占總數的20%左右,也就是說其余80%的公共圖書館幾乎不具有兒童館藏資源。且這20%的公共圖書館中,兒童館藏資源的數量、規模也相對較小,涉及學科有限,不能滿足各年齡段兒童的閱讀需求。[3]
2.2 專門空間
美國幾乎所有的公共圖書館均設有專門的兒童服務空間,用以為兒童提供休閑、交流、娛樂、閱讀服務。甚至有的圖書館還為嬰兒和3到6歲的低齡兒童配置了各種玩具,這些做法使公共圖書館成為兒童與家長均十分喜愛的活動場所。我國設有兒童服務空間的公共圖書館僅有80%左右,且多數只設有兒童閱覽室,僅東莞圖書館等極少數的公共圖書館設有兒童休閑、娛樂設施和嬰幼兒活動場所。[4]
2.3 專業人員
美國圖書館協會下屬的兒童圖書館服務協會(ALSC)為規范圖書館的兒童服務,對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館員素質做出明確的規定。并早在2009年就了《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館員的能力要求》,對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館員的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素質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除此之外,美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還規定兒童服務工作者必須有2兩年以上的咨詢與監督工作經驗,4年以上的兒童服務工作經驗,才能擔任兒童服務主管一職,此舉確保了公共圖書館兒童主管隊伍的專業素質,為后續兒童服務人才的培養與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我國目前并未就兒童服務館員的考核與聘任設立相應的認證制度,對兒童服務館員的專業素質培養工作也不夠重視,即便有些公共圖書館開展過兒童服務知識培訓,多數也未取得實質性的培訓效果。
2.4 針對兒童的服務與活動
美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歷史悠久,在相對較長的發展歷程中探索了多種服務形式,因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兒童活動和多元化的服務內容。且美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的階段化特征較為明顯,對學齡前兒童主要以啟蒙教育為主要服務內容,對學齡兒童以閱讀和專項活動為主要服務內容,很好地適應了每個年齡段兒童的發展需要。雖然我國有80%以上的公共圖書館曾開展過兒童活動,但多數未建立兒童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活動的開展層次不一、內容零散、計劃性和系統性較差,多數僅僅在“世界讀書日”“寒暑假”等節假日開展少兒閱讀活動。
2.5 合作網絡
在兒童服務方面,美國公共圖書館十分注重與各個相關機構的協調合作,尤其是與社區、健康中心、學校等機構合作十分密切,這樣就拓展了公共圖書館開展兒童服務的途徑,豐富了兒童服務資源,使更多兒童享受到了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除此之外,美國部分公共圖書館還十分注重與兒童父母的交流。圖書館通過各類宣傳教育活動提升了兒童父母對圖書館兒童服務的認識,增強了其引導孩子閱讀和參與公共圖書館兒童活動的意識,為各類兒童活動與服務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公共圖書館也十分重視與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共青團等相關機構的協調合作,經常聯合各個相關部門開展兒童活動,如2009年的“全國少年兒童閱讀年”活動,吉林省圖書館發起的“學生書房”活動等。
3 我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1 制度建設落后,地區間發展不均衡
目前,國家并未就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和行業制度,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開展基本上全靠主管部門的引導與圖書館的自律。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廣東、深圳、北京、上海等,公共圖書館在進行兒童館藏資源開發與兒童服務開展的過程中擁有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因此其兒童服務工作的開展水平較高,甚至可以與美國一些城市媲美。而在經濟落后地區,制度不全、無章可循的情況嚴重制約了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發展。
3.2 資源匱乏,服務內容不均衡
館藏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開展兒童服務工作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評價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好壞的重要基礎。[5]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可供兒童閱讀的書籍、報紙、雜志以及網絡資源等明顯不足,相對數量龐大的圖書館全部館藏資源而言可謂微不足道,可見公共圖書館對兒童服務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積極開發可供兒童使用的館藏資源是提升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目前我國多數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主要面向6歲以上的兒童,排除嬰兒階段的兒童,針對3到6歲兒童設置的館藏資源與開展的服務活動少之又少。[6]而3到6歲是兒童智力、審美、思維啟蒙的重要階段,公共圖書館有義務為其提供階段性的服務內容,現有的服務內容設置顯然不符合兒童發展需求。
3.3 館員結構不均衡
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在我國起步較晚,因此,相關人才培養機制尚不完善,專業的兒童服務人才較為稀缺。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共圖書館中從事兒童服務的館員多為“半路出家”的普通館員,對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開展。
4 完善我國公共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對策
4.1 建立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指導文件
任何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都要依賴于法律及其配套的法規來保駕護航,在一些少兒圖書館服務事業走在前面的國家,其政策保障都十分完善,比如,美國圖書館協會針對少年兒童服務制定了一整套的服務規范,確保了圖書館兒童服務工作的順利運行。[7]目前,我們國家有關圖書館的專門法律還沒有出臺,也沒有相關行業標準、法規,因為缺少了法律法規和有關標準規范的服務保障,我國公共圖書館行業的發展受到了制約。筆者認為完善的政策提議構成有三個方面,主要是國家法律、行業規范和圖書館內部規章制度。國家和行業層面應該從費用劃撥、專用空間和專業館員三個方面來制定規范制度,并有效落實;圖書館業內要結合實際運行的需要,制定為少兒服務的規章制度,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館藏建設、服務設施、專業人員、機構合作等。總之,推動我國少兒圖書館服務走上發展快車道的利器,就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
4.2 重視少年兒童的早期教育
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證明,兒童在早期受到良好教育和文學熏陶,能夠促進他們在早期形成良好的品德,生成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此,圖書館學專家也達成共識,他們一致認為,圖書館對兒童開放的時間越早,對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越有幫助,基于此,一些發達國家公共圖書館也確立了相近的理論指導,他們十分注重對低幼兒童的服務,并通過多種有效手段,讓兒童盡早走進圖書館。[8]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借鑒的,我們也要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要為兒童配置專門的資源設施及活動空間,結合兒童特點舉辦專門的活動,通過創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方式,讓兒童及家長走進圖書館,發揮公共圖書館應有的教育和引導功能,讓圖書館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文化活動場所,成為他們精神的樂園。
4.3 加強少年兒童服務專業人員的教育
我國圖書館少兒服務的現狀不盡如人意,只有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走上創新發展之路,因此,應該重視對少年兒童服務專業人員的培養和教育。首先應該在大學圖書館專業開設相關的課程,比如:兒童服務、兒童文學、兒童心理學、少兒用戶研究等,確保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其次,要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
- 上一篇:歷史情境教學案例
- 下一篇:能源互聯網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