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醫學與精準醫學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轉化醫學與精準醫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另一個現實問題也擺在我們臨床醫生面前:數字醫學,我懂嗎?我能做什么?普通臨床醫生應該如何認識自己在數字醫學中的角色?實際上,已有不少臨床醫生敏銳地認識到數字醫學實踐對推進臨床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及早進行了數字醫學的臨床實踐摸索,并取得了優異成績。例如:浙江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將3D技術應用于活體肝移植實踐,有力地支撐了精準手術決策[1-2];廣州總醫院骨科積極開展了數字骨科的創新性研究,將數字化重建與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復雜上頸椎疾患等骨科疾病的診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3-4];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對巨大肝泡型肝包蟲病的診斷治療[5],中國人民總醫院、福建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單位開展了基于肝臟三維圖像的肝段自動劃分及虛擬性肝切除臨床實踐,提高了肝臟外科的精準技術水平等[6-9]。其中有一個團隊的發展軌跡十分值得我們關注,即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團隊。2002年該團隊開始進行數字醫學在肝膽胰外科的應用研究。他們在研究工作中克服了常用的國外Myrian等軟件只能進行肝臟3D和單面虛擬手術、CT的3D功能也存在重建質量和交互性差異的弱點,在數字虛擬人肝膽胰圖像3D和仿真手術基礎上,率先通過對64排CT采集數據技術的改進,突破了獲取活人體亞毫米圖像數據的瓶頸,研發出了具有我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能同步立體顯示肝膽胰臟器的MI-3DVS軟件,實現了解剖數字化和診斷程序化;同時,在國際上率先自主研發了由外科醫生操作的多功能仿真手術器械和仿真手術系統,可有力地配合MI-3DVS進行仿真手術,指導臨床術前制定精準手術方案,實現了手術可視化,解決了大量的臨床疑難問題,建立了我國首套數字醫學肝膽胰外科數據庫[10-15]。黃志強院士指出:南方醫科大學研發出來的三維成像技術,作為我們國家代表性的三維數字醫學技術,應用于外科方面。對于臨床上了解腫瘤與門靜脈、肝靜脈和肝動脈的關系,作為術前評估,比以前更容易了,譽其為轉化醫學的良好典范[16]。
總結在數字醫學實踐中獲得優異成績者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個關鍵性成功元素:(1)創新的攻關理念,即數字醫學技術如何直接轉化為臨床病人實施精準治療、獲得最佳效果服務。(2)明確的攻關目標,如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團隊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可為外科醫生直接操縱的、用于指導精準手術的腹部醫學三維可視化系統——MI-3DVS—虛擬手術系統,及其要完成這個總目標必須實現的子課題(特殊組織、微小器官信息獲取、圖像分割、三維重建,手術導航等)。(3)多元的攻關團隊,其中包括臨床外科醫生、解剖學專家、影像學專家、計算機專家、軟件制作專家等。(4)堅韌的攻關精神,在臨床科研的實施中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邊驗證、邊總結、邊思考,不斷升華,不斷賦予新的研究目標和內涵,使課題不斷向縱深延伸、向高層發展,始終充滿活力。(5)最重要的,他們有一個精誠團結的攻關領導核心。轉化醫學有三層內涵。第一階段即T1階段,是根據臨床需求,進行創新性研究,力求實驗室和臨床研究的成果能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個人理解,簡言之,就是結合臨床“找問題,做研究”。從數字醫學角度來說,就是要根據臨床的需求,進行數字醫學基礎研究,獲得關于數字人體的新認識,開發出新的臨床精準診斷疾病、虛擬手術的應用技術手段以及管理手段,用于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提高診治水平和效果。這個階段,涉及到人體解剖、外科學、病理生理、影像學、計算機三維成像、信息化網絡平臺的構建等多個學科的聯合攻關。中國工程院程京院士最近在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第五屆學術年會的報告中談到,我國轉化醫學路徑的特點是“CURING”模式,C:Clinic,臨床,從臨床發現問題;UR:UniversityResearch,大學研究,將臨床發現的問題在大學進行相應的研究;IN:Industry,工業,通過工業化將研究成果制備成產品;最后,還有G:Government,即政府的支持。數字醫學的T1階段正是CURING模式的生動體現。首先,要尋找到與數字醫學相關的臨床問題,如肝膽管結石病容易復發,術后殘石率高達61.3%,再手術率高達56.4%,即使有纖維膽道鏡的普遍使用,殘石率仍可達19.5%[17]。因而復雜性、多發性肝膽管狹窄并結石病人常需多次、反復手術,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肝內膽管的走行多變,狹窄位置不定,術前難以確切顯示定位,確定診治策略存在一定的難度。B超、CT、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等現代化檢查手段都不能達到理想的診斷。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團隊抓住這個臨床問題,將其凝練成“如何獲取亞毫米微細臟器、管道數據”這一科學問題,與數字人體解剖專家、影像專家、計算機專家聯合攻關,最終突破了高質量膽道數據采集的瓶頸,獲得了高清度結石、擴張或狹窄膽管的圖像數據,使病變繁雜、難以確定根治性治療方案的肝膽管結石手術變為病灶明確、手術方式精確。在此基礎上經過與軟件生產公司的聯合,使研究結果變為可用于外科醫生在臨床獨立電子計算機上操作的軟件系統,術前進行虛擬手術,擬定精準治療方案,使Ⅰ、Ⅱa、Ⅱb肝膽管結石病的術后殘石率降低至1.0%[18],治療效果大大提高。目前該軟件系統正在接受政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查,爭取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批準、監督下正式上市,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由此可見,數字醫學的T1階段,要從臨床出發考慮問題,研發出直接為臨床所用的數字醫學設備、軟件產品,具有重要的“原始創新”意義。臨床是T1階段的首要啟動環節,如果沒有臨床問題的發現、挖掘,就談不上此后的一系列轉化研究的進程。既往許多基礎研究費精勞神完成后卻被束之高閣,其主要原因常常是在T1階段沒有選準能解決臨床需求的問題所致。臨床醫生在T1階段所擔負的角色應該是臨床問題的發現者、科學問題的凝練者、臨床科研的實踐者、研究結果的驗證者。臨床醫生的任務是如何深入細致地發現臨床中的疑難問題,將其提升、凝練成如何進行科研攻關的科學問題,并參與進行攻關研究,驗證研究結果,促進臨床診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轉化醫學的第二階段,即T2階段,是將研究成果用于日常臨床工作及制定預防保健決策。這是使T1階段研發的成果真正轉化成為促進人類健康的有效措施的實踐過程。從數字醫學實踐來看,應是充分應用各種數字技術產品所體現出的數字技術的精準性、快捷性、信息共享的廣泛性等,對臨床疑難問題進行精確的分析評估,對比分析研究,發現特異性數字征象,總結規律性經驗,用于指導和擬定精準的手術或綜合治療方案,并驗證其臨床效果,挖掘新的問題,進一步轉化,進入新一輪T1進行深入研究和改進。
簡言之,就是將T1階段研發出的數字醫學技術成果進一步“推廣應用,驗證提高”。因此,該階段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重要階段,內涵更加豐富,范圍更加廣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財力。也只有通過這一階段,在T1產生出的數字醫學原始創新成果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印證和認可,為臨床所接受,為病人服務,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轉化醫學的真正目的。在此階段,由于臨床醫生最接近臨床實際,最有利于及時觀察、研究、探索、發現T1結果的時效性、準確性,因而應該可以發揮出創新性研究的更大潛能,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臨床醫生在數字醫學T2階段擔負的角色應該是T1階段研究成果的臨床實施者、推廣應用者、對比研究者、歸納總結者。在這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報告得以證實,諸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多個優秀團隊的杰出工作。轉化醫學的第三階段即T3階段,是將實驗與臨床研究作為制定衛生法規的依據。T3是更高層次的轉化,具有更重要的指導全局的意義。從數字醫學實踐探討其含義,我理解就是要充分運用信息傳遞的快捷性、信息共享的便捷性等數字技術的優勢,準確快速地匯集和分析各種資料,進行隊列研究及RCT研究,為各項疾病的規范性診治“指南”、“共識”的制定、醫療機構等級評定、醫保的范疇決策等提供依據,以及通過高層次的行政管理、學術規范管理舉措,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增強醫務人員素質,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簡言之,“擬定規矩,規范行為”。臨床醫生在此階段擔負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和任務,他們應該是數據采集者、資料分析者、標準制定者、依據提供者。例如,最近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應用現代數字醫學影像學技術,包括3D成像分析技術,結合解剖學、手術學、病理學依據,制定了膽道疾病規范性診斷治療文件,用以指導膽道外科臨床,使數字醫學技術成為開展規范性精準肝膽外科的有力支撐。綜上所述,數字醫學絕不僅僅是影像學專家、計算機專家、醫學管理專家的事情,在數字醫學T1、T2、T3相互轉化的進程中,臨床醫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是不可低估的中堅力量。同時,通過數字醫學實踐,使臨床醫生對病情的分析、治療的決策由過去的經驗決斷轉化為今天由信息技術支撐的精準決斷,有助于提高分析、決策的精準性,從而使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這不僅造福于廣大病人,而且有助于提高臨床醫生自身素質,促進學術發展,規范醫療行為,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臨床醫生在數字醫學中如何勝任自己的角色?(1)具備多種知識,不斷學習提高。臨床醫生要實現數字醫學的轉化醫學理念,產生創新性研究成果,不僅需要掌握外科學、手術學、解剖學知識,而且要具備計算機學、信息學、影像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只有加強學習,不斷進取,才有可能適應“知識爆炸”時代數字醫學與臨床醫學相互交融、日益迅速的技術發展。(2)認真思考問題,凝練攻關靶標。創新性成果來源于創新性思維,而創新性思維來源于在看似平凡的臨床現狀中勤于發現現存問題,善于凝練科學問題。如果每天滿足于完成日常工作,熟視無睹,得過且過,是不可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3)組織交叉團隊,團結合作協調。一個人的技術水平再高,所具有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臨床醫生充分認識自己在數字醫學T1、T2、T3的角色,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基礎研究與臨床需求之間的相互轉化,使病人直接受益,但應認識到數字醫學是個多種知識交叉融合的前沿學科,單憑臨床醫生是難以完成復雜的整體研究工作的,應注重與其他學科專家的緊密聯手,虛心向他們學習,尊重他們的創新思維,協調合作,共同努力,方能完成轉化醫學大業。(4)注重創新發展,勿忘主題目標。轉化醫學之所以被高度重視,是因為既往諸多耗費大量資金的基礎研究難以付諸于促進臨床醫學發展、使病人受益的現實,因此,在進行數字醫學創新發展的探索時,應時刻勿忘轉化醫學的根本宗旨,注重從臨床找問題,為促進又快又好地精準診斷治療、切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解決問題,防止重蹈覆轍。
作者:盧綺萍
篇2
關鍵詞:微創外科;微創醫學;精準醫學
Abstract:Modern surgery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30 years under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MIM).The writer studied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MIM,and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IM is the mirr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Precision medicine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It should be an intact system,and it should b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M.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M;Precision medicine
精準醫學是2015年的熱門詞匯。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發展戰略,計劃于2016年投入2.15億美元來推動其發展[1]之后,中國也迅速出臺了自己的發展戰略。然而,目前所提出的精準醫學都是借助于基因組測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對某一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志物的分析與鑒定,尋找到疾病產生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同時對一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更精確的亞分類,從而實現對疾病和特定患者的精確的和個性化的治療。這一理念的提出能夠推動現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如果做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來提出,筆者認為目前的理念還有一定局限性。
現代外科學在近30年里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微創、微創外科、微創醫學等概念和理念的提出。我們對"微創"、"微創外科"、"微創醫學"等概念和內涵以及發展過程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借鑒微創醫學理念發展的哲學思想,對精準醫學的未來進行了思考與展望。
1微創醫學理念的發展
英國泌尿外科醫生Payne于1985年第一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on procedure"這個詞匯[2]。這個詞匯被認為是今天微創外科這個概念的最早來源。事實上,微創外科被廣泛接受和應用是繼德國醫生(1986)和法國醫生(1987)完成了腹腔鏡切除膽囊術并應用了"minimally invasion surgery,MIS"這個詞匯之后。當時的微創外科的概念比較狹隘,它特指腔鏡技術,而像超聲介入技術、X線介入技術和纖維內鏡技術都不屬于微創外科;另外它在內容上強調的是技術,缺乏一個完善、系統的理念。雖然微創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以當時微創外科的概念和內涵并不能構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2004年,王永光[3]提出微創醫學的概念,標志著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微創醫學的建立。
在微創醫學的理論體系下,微創的理念向著診斷微創化,治療微創化,人文社會微創化延伸。①診斷微創化:胃鏡在傳統基礎上縮小了外徑,由原來的9.8~12mm降至5.6mm。檢查的途徑也由從口腔插入改為從鼻腔插入,使患者的咽喉反射程度降到最低[4]。目前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在不久的將來將被手持式血液分析所取代,這種分析儀所需的血液標本僅約0.2 mL,檢測過程只需2 min。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更多的微創診斷技術和設備將出現,造福于人類。②治療微創化包括治療技術微創化和治療策略微創化。微創治療技術除了腹腔鏡技術,還包括內鏡外科治療技術:主要包括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和經內鏡括約肌切開的鼻膽管引流術(ENBD)以及腸鏡下結腸梗阻內支架減壓導管引流術等。介入治療技術:主要包括超聲或X線引導下的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引流術(PTCD)、膽囊引流術(PTGD)和腹腔膿腫引流術等等。微創治療策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微創醫學的理念之上的。1993年,損傷控制手術概念的提出催生了"損傷控制性外科"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和推廣,不斷推動越來越多的外科醫師對急腹癥的傳統治療進行反思,進而助推了多種急腹癥治療策略的轉變,在嚴重急腹癥及其并發癥處理方面尤為明顯,最具代表性的疾病為急性腸系膜血管病變、嚴重閉合性腹部損傷和急性重癥胰腺炎等[5]。加速康復外科(fast-track surgery)是另一微創治療策略,主要是通過優化圍手術期各種處理,減少手術及其相關的創傷和應激,從而加速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和縮短住院時間。③人文社會微創化: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的心理因素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微創醫學的理念是在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服務的同時,使患者在整個醫療行為過程中,心理、精神創傷降到最低,經濟負擔降到最低。
所以,微創醫學理念豐富了微創外科的內涵,賦予了微創外科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樣一個理論體系的支撐下,當今的微創外科發展的趨勢是,①多元技術的組合應用,如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腹腔鏡聯合腸鏡或胃鏡等. 手術適應癥的逐漸擴大。如腹腔鏡技術由原來的擇期膽囊切除術擴到急診膽囊切除,由胃腸道良性疾病的治療擴展到腫瘤的治療。由簡單的手術邁向復雜的手術,如目前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治療越來越遵循循證醫學的依據,逐漸走向規范化。④技術與理念并行發展。微創外科不再單純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理念。2微創醫學理念發展的哲學思想
微創醫學理念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當代外科學的發展。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理念和技術是一個學科的兩個最基本要素。理念是技術發展的方向,技術是理念發展的手段。理念和技術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互相促進。所以對于一個新的學科,我們要善于發現其所處的發展階段,在理念和技術兩者之間選擇相對滯后的一個去加以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一個學科更好、更快的走向成熟。
3精準醫學發展的思考及展望
精準醫學的提出是建立在現有高度發達的科技之上的。與現有高度發達的科技相比,目前的精準醫學理念比較狹隘。精準醫學的精髓不外乎是追求最佳的診斷、治療效果,最小的創傷。所以從這一點出發,借鑒微創醫學理念發展的哲學思想,筆者認為精準醫學與微創醫學是一脈相承的,精準醫學應該是微創醫學的繼承與發展,不應該被簡單的認為是個體化醫療。他同樣應該是從診斷到治療,從技術到策略,從疾病到人文的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精準醫學中的精準不但是診斷上的精準,更有治療上的精準;不但是醫療技術的精準,也要有醫療策略的精準;不但要有疾病管理的精準,也要有人文關懷的精準。
在精準醫學時代,疾病的診治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腫瘤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首先行基因組檢測,醫生根據每個患者的基因組特點制定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經自然腔道內鏡外科手術(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將依托先進的技術設備,能夠勝任更復雜的操作,同時也將得到更多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可能會成為精準外科的時代先鋒。機器人手術在精準外科時代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機器人手術系統向更小、更輕便、更方便移動方向發展將是必然趨勢,并有望實現多方面的技術優化[6]。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技術正在迅速崛起[7,8],在精準外科時代將被廣泛應用于患者的術中診療中?,F代醫學人文精神需要現代醫生具備超于常人的一切優良精神品質:仁愛、利他、熱心、周到、尊重、謙虛、果斷、沉著,科學而不迷信、冷靜而不盲目、進取而不保守[9]。而在精準外科時代,外科醫生不但要具有上述一般的品質,還要傾聽患者及其家屬的聲音,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心理狀態,甚至不同的家庭社會背景而給與更精準的人文關懷。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只有把精準醫學作為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來發展,才能依托現有的先進的技術,更好、更全面地促進當代醫學的發展。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必將帶給我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趙曉宇,刁天喜,高云華,等.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解讀與思考[J].軍事醫學,2015,39(4):241-244.
[2]PAYNE S R,FORD T F,WICKHAM J E.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s[J].Br J Surg,1985,72:822-824.
[3]王永光.微創醫學--個新的醫學理論體系[J].醫學與哲學,2004,25(11):1-4.
[4]Haga Y,Esashi M.Biomedical microsystem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4,92(1):98-114.
[5]李寧.外科新理念:損傷控制性手術[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1):28-32.
[6]唐魯,李翠,李曉芳,等.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及其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5,29(6):1932-1934.
[7]Venugopal V,Park M,Ashitate Y,et al.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optimized simultaneous color an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rigid endoscopic imaging system[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3,18(12):126018.
篇3
從疾病轉歸中發現問題盡管醫學科學發展至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許多疾病的治療還是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特別是一些頑固性疾病、惡性疾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長期困擾著醫學界。眾所周知,胰腺癌的惡性程度很高,手術治療的復發率也很高,一旦復發,基本難以控制。本院普外科醫師在追尋復發原因時推測,病灶區的神經叢內可能藏有毛細淋巴管,成為癌細胞轉移的通道。實驗室研究證實了這一設想,于是擴大了手術清掃范圍,使術后復發率有所降低。這提示,臨床醫師在治療一例患者、特別是難治性疾病結束后,應該認真地回顧分析,在不斷提高療效上下工夫。
臨床醫師應主導轉化的進程
1確定研究框架包括設定研究內容:根據要解決的臨床問題確定,如研制新器具、研發新藥品、創立新方法等;設計研究方案:如項目負責人、研究團隊、支撐條件、技術路線、起止時間等;設立研究目標:證實臨床假想而后提出新技術、新療法;研發新的器具、藥品、試劑等,解決某種問題。臨床醫師作為項目研究的發起者,必須完成好這些基礎工程。
2搭建研究平臺包括選擇合作團隊:根據課題特點尋求合作方,如基礎醫學、理工科學、工礦企業等?;I集實驗設備:協調利用合作雙方或多方的資源,滿足課題對實驗室及儀器設備的需求;籌措研究經費:院內申請啟動基金,立項申請國家基金,爭取其他渠道支持等。作為項目研究的主要組織者,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投入相當精力。
3參與研究工作包括提供研究資料:篩選符合條件的患者樣本,整理相關診治資料信息;配合研究開展:承擔基礎研究中的臨床相關任務,如采集患者血、尿樣本及其他技術操作等;實施臨床研究:承擔基礎研究完成后的后續研究任務,如新藥臨床研究等。
4把握研究方向包括跟蹤基礎研究的全過程,始終以臨床需求為牽引,考量基礎研究的每一步進展,及時剔除沒有臨床意義的研究結果,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保證基礎研究的正確走向。如果沒有臨床醫師的把握,研究往往與臨床脫節,甚至誤入歧途。
臨床醫師應催生轉化的成果
1臨床前研究包括少量患者研究:檢驗藥品、器具、方法的安全性;適量患者研究:檢驗藥品、器具、方法的有效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在更大范圍內試用,為臨床應用做準備。在這個過程中,臨床醫師要協助把握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案、時間的長短、標準的掌握等,確保臨床前研究達到預期目的。
2臨床應用包括觀察臨床療效:進一步確認成果的有效性;查找存在問題:對群體患者治療情況進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再回到實驗室進行研究,以求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更完美的產品性能。如在血友病乙的治療上,國內外都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本院血液內科與某大學合作開展基因治療,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療過程很復雜,有的患者效果還不太理想。因此,又重新開展實驗室研究,期待找到一種更好的辦法。
3宣傳研究成果通過現場講座、視頻、發表文章等途徑,及時宣傳令人滿意的研究成果,獲得其他醫務人員和廣大患者認同、接受。
4推進成果產業化協調政府部門、生產企業等相關鏈條,盡快實現成果的產業化。盡管這不是臨床醫師的責任,但是其參與使產業化的進程更快、更有效。本院醫師在用于臏骨骨折治療的聚臏器、用于大動脈血管瘤治療的各種支架等器具的推廣應用上,與產家密切合作,使產品應用于更多的醫院。
5指導臨床應用幫助其他醫務人員盡快掌握并熟練運用。通過培養進修生、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大力推廣新技術、新療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臨床醫師應促成轉化的目標
1由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轉變臨床醫師要加強個性化的治療研究,實現從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轉變,為公共衛生循證決策服務,即E-E(ExperiencetoEvidencebase)。這是對臨床醫師的更高要求,也是轉化醫學的發展方向。如對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臨床醫師要考慮到,哪些患者必須化療,哪些患者可不用化療。必須化療的,也要以通用化療方案為依據,合理調整,在化療藥物使用方式、方法、時間選擇上,因人而異,妥善安排。這種精確的個性化的治療,會提高療效,節約資源,節省經費。
篇4
關鍵詞:新醫科;耳穴診治學;耳針;養生保??;實踐教學
耳穴診治學,也稱為“耳穴”“耳穴療法”“耳針療法”,在我國屬于中醫針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在針灸學或刺法灸法學課程中,以“耳針”章節學習,操作多由針灸醫師實施。耳穴診治療法具有簡、便、效、廉、驗等特點,具有養生保健、康復養老、軍隊航天、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諸多應用場景,是一門很有發展前途且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療法。中國古代較多耳穴診治記載,古埃及、古希臘及古羅馬帝國等人類的早期文明也均發現了耳穴的節育等治療作用。1956年法國PaulNogier(諾吉爾)提出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分布圖,激起醫學界對耳針領域的研究熱潮,其運用范圍和影響力不斷增強,現已形成了亞洲、歐洲、美洲3大主要學術流派。我國率先制定的耳穴國標運行了近30年,為國內甚至國外的耳穴療法的推廣、臨床應用以及科研教學的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國2020年將耳穴寫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和美國國防部臨床實踐指南[1],戰場耳針也已應用于美國戰場急救處理傷員[2]。筆者調研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生在本科階段耳穴相關課程的學習,結合自身的耳穴相關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番探索與實踐,現將個人調研及反思歸納如下,以期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些許教學參考。
1耳穴課程學習的調研
筆者于2017年,調研2016級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在讀研究生,調研其在本科階段耳穴相關課程的學習情況,具體信息包括就讀年份、學時、院校、專業、課程名稱等。本次調研共收到37名學生的調研報告。37名學生主要來自2010年、2011年入學的本科生。其就讀院校主要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南醫學院、河北大學、河北醫科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云南中醫藥大學(原云南中醫學院)。專業分別來自: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醫骨傷、臨床學院、中西醫結合。耳穴學習的課程名稱分別為:刺法灸法學(含輔修)、針灸學。以上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的課程,耳穴相關的學時均不同。調研結果顯示:(1)相較于不同的專業,就讀針灸推拿學專業的學生學習耳穴學時最高(3.78學時),學時數長于中醫學(1.91學時)、中醫骨傷學(2學時)、中西醫結合(2學時)和臨床學院(0學時)。在臨床學院和中醫骨傷學中均有1名學生未學習過相關課程。(2)相較于不同的課程,在刺法灸法學課程的學習時長(3.60學時)長于針灸學(2學時)。無相關課程的學生有2名,均未學習耳穴的相關知識。(3)耳穴的學習內容調研發現耳穴學習的內容僅限于耳穴的分布規律,而對耳穴的診斷方法和治療各論均很少提及。(4)耳穴的課程教育未使用獨立的耳穴教材。見表1、表2。
2教學模式的實踐
耳穴診治學(原名:耳穴在養生保健中的應用)主要面向中醫學和非醫學各專業(護理學、管理學、人文、法學等)的全日制本科生,為一門相對獨立,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注重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有機融合,培養臨床綜合能力的課程。
2.1教材
教材使用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業委員會組織耳穴診治一線工作的教師、醫生等相關專家撰寫的國家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耳穴診治學》[3],為可供選擇的首部系統化的官方出版的耳穴診治學教材。在此之前,教材參照《耳穴名稱與部位》《耳穴名稱與定位》和國家標準耳穴相關的操作規范《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3部分耳針》《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耳穴》等國家標準和專家的經驗集。
2.2教學內容與設計
本課程的教學學時為18學時(12學時理論+6學時實踐操作)。(1)理論部分:授課過程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學習。具體包括應用幻燈片及多媒體視頻展示國內、外的耳穴療法的源流;借助常規的耳穴模型等教具輔助介紹耳郭表面的解剖和定位;結合國家標準GB/T13734—2008,應用標準的語言及解剖結構描述耳穴的定位,進行標準化教學;結合耳穴診治一體的特點,利用耳穴診斷儀和耳穴相關的治療儀器、圖像及視頻、臨床案例、現代研究報道等進行實證教學講解穴位主治、配穴原則、適應證、常見病的治療及常見的經驗穴及耳穴的機制研究。(2)實踐操作部分:國標耳穴及常用經驗穴的耳穴定位的標定及糾正、耳穴診斷及治療方法的實訓、社會實踐義診(視疫情情況)開展具體疾病的治療等。
2.3教學實踐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中醫學和非醫學專業學生對耳穴的學習表現出極大興趣,尤其是非醫學專業的學生自身感覺實現自己及家人的調理保健,積極反饋見習的診治驗案。結合學生的建議,教學存在問題及擬定的修正方案:(1)課程中“耳穴的定位”部分,分別通過PPT畫圖分區、陽性反應點耳、耳郭模型教具、現場耳穴實操點穴及修正等方法進行了學習,但仍有部分學生反映穴位定位記不準。針對此問題,本部分考慮后期增加虛擬現實技術[4-6],進行VR體驗教學,研發并購置耳穴VR虛擬教學平臺軟件系統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2)90%的學生希望能夠增加耳穴的學習時間,了解更多疾病病種的診治,希望課程安排社區或臨床基地(因疫情原因未出校臨床),并希望能獲得結課后的隨診實訓機會。針對此問題,目前課程組擬通過增加社會實踐義診帶教的形式,進行理論教學+課堂線下實訓+學生社團義診社會實踐帶教相結合的新模式課程。(3)社會實踐的學生反饋無法跟蹤治療效果形成閉環。基于此,擬構建社會實踐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患者與社會實踐學生的相互交流,打造社會實踐中患者反饋的教學評價閉環,教學相長,解決目前存在的醫學生理論學習、實訓、義診和社會實踐的療效評估。在此基礎上打造社會公開課,直接面向社會、面向耳穴愛好者的社會實踐類的醫學科普課程。
3新醫科背景下的耳穴診治學的發展
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7],新醫科背景下耳穴診療體系的建立需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背景,醫工理文融通。耳穴診治從早期的耳穴針刺為主,發展到數十種耳郭刺激診治形式,一批不同形式的耳郭診斷治療器具設備隨之產生并不斷發展。
3.1耳穴診斷儀器的智能化
在耳穴視診設備方面,一些學者利用耳穴照片結合后期處理的方法使耳穴顏色的識別變得相對客觀準確[8,9]。基于圖像分析的耳診斷設備[9],通過AI訓練獲取每個耳穴位置點對應的圖像特征與預設的預存圖像特征進行比對分析,提高視診法的準確性;無線傳輸技術和云服務技術的結合,智能耳穴信息采集與診斷系統、耳穴診斷治療儀、簡易耳穴診療筆的出現使耳穴探穴更為先進與智能,原有的耳穴探穴裝置升級到了智能化、精準化、可視化[10-13]。近年來,運用循證醫學手段對常見疾病耳穴診斷的可靠性進行驗證的研究[14]逐漸增多,為既往的臨床發現補充了大量的科學依據,為耳穴診斷提供了更豐富的科學內涵。
3.2耳穴治療方法和成果轉化
我國已頒布國家標準及相關的操作規范,如李桂蘭等主持了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3部分耳針》(GB/T21709.3-2008)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2014年劉繼洪等人承擔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項目《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范耳穴》(編:SATCM-2015-BZ)并從2018年11月開始實施。耳穴的治療儀器發展有了巨大的發展,除了各種耳穴貼、耳針器、耳穴按摩儀器等治療工具的不斷改進,也有更多具有針對性的耳穴治療儀器的誕生。榮培晶[15]在耳甲刺激療法的耳-迷走神經特異聯系和反射功能基礎上研制了“耳甲迷走神經刺激儀”,可應用于癲癇、抑郁等的治療曾作為中國針灸成果轉化的代表,亮相于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健康衛生專題展。
3.3耳穴診治學課程建設及教育體系繼續完善
篇5
關鍵詞:醫療大數據;生命科學數據;精準醫療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However,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data is more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medicine statistics, medical data mining method, and no consciousness to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of application is for the medical industry bring a revolutionary change. We introduce the four part of the med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data in various fields of life sciences, point out that Life Sciences data is the core of the medical data. A case study is appli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medical big data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Medical big data;Life Sciences data;Precision medical
隨著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醫療數據的存儲,分析,傳輸是醫學信息領域研究的熱點[1]。近年來,隨著"36212工程"等改革工作的推進[2],國內醫療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區域醫療,醫療集團等新興醫療組織不斷涌現,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醫療數據,如何利用這些醫療數據是擺在醫學信息研究人員面前的難題。
目前關于醫療大數據的研究更多是延續以往的醫學統計,醫學數據挖掘的思路,大部分研究人員并沒有意識到隨著大數據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深化,對醫療體制改革,打破壟斷機制重要作用。本研究整理了近年來醫療大數據的研究成果,提出以生物科學數據為主的醫療大數據建設方案。
1醫療大數據的來源與組成
綜合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和觀點,我們認為現階段醫療大數據主要來自于以下四部分:臨床數據,醫療費用數據,個人行為數據,生命科學數據。
1.1臨床數據 臨床數據主要來自于各類現有的臨床信息系統(CIS),電子病歷(EMR),健康檔案(HR)等,主要是在診斷,治療,隨訪過程中產生的血壓,血糖等個人體征信息。此類數據可以應用于臨床決策支持,臨床數據對比,藥品研發,地方病治療,基礎醫學等領域的研究[3]。
目前臨床數據特點是數量大,范圍廣,相關研究較好的一類數據,被視為主流的醫療大數據構成。然而此類數據研究主要的挑戰是數據的標準化程度不高不易進行后期數據分析處理,數據分散在各類醫療機構中,難以獲取,數據質量差,可靠性不高等問題。綜上,除去部分信息化程度高,標準化好的臨床數據可以作為醫療大數據的研究對象,大量的臨床數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短期之內難以發揮自身的價值。
1.2醫療費用數據 醫療費用增長過快是世界范圍的問題,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來抑制醫療費用的增長。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此問題將愈發嚴重。現階段造成醫療費用增長過快的原因很多,其中醫院方在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下激勵醫護人員開更多的處方,做更多的檢查來獲得利益,患者方由于現行的醫療保險體制的不公平性導致部分患者負擔的醫療成本較低刺激了不必要的需求,進一步加劇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醫療費用的研究一直是醫學信息研究的難點,意義重大困難突出。首先是醫療費用數據不公開,導致相關的研究只能分析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醫療費用數據,時效性差,無法準確反映正在出現的問題。其次是方法過于簡單,醫療保險機構掌握醫療數據,但是對過度醫療行為的識別方法,懲罰機制等的設計簡單粗暴,缺乏科學的論證。醫學信息研究人員熟悉方法,但是缺乏開展研究的數據,只能望而卻步[4,5]。
醫療大數據的特點之一就是實時性,通過實時收集,分析各類醫療數據,以及通過應用各類方法可以及時發現過度醫療行為,以數據為證據配合臨床路徑等相關醫療行為監督體制,糾正過度醫療行為。需要指出的是這類研究和應用初期會受到來自醫院,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抵制,而這也是開展此類研究的難點所在。
1.3個人行為數據 個人行為數據主要來自于類社交網站,購物信息,WEB點擊等個人在虛擬空間留下的痕跡。結合健康檔案,臨床數據,個人行為數據可以挖掘特定人群的生活模式和疾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地方病,流行病,職業病預防和治療,相關藥品研發,用藥提供指導。
目前個人行為數據是一個新興的數據源,相關的研究開展的較少,突破了現有的醫學信息研究領域。但是隨著大數據研究的深入,此類數據的重要性將愈發明顯。目前電子商務領域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和應用開展較好,在消費行為預測[6],消費模式分析都取得很好的成果[7]。而醫療大數據領域開展個人行為的研究可以借鑒其他領域的經驗和方法,這也是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同傳統的醫療行業結合切入點。
1.4生命科學數據 現代生命科學以中心法則為起點,經過基因測序,RNA干擾,基因編輯等幾次大的創新,目前已經產生了空前規模的數據,發展一套完備的數據分析技術。生命科學數據具有數據量龐大,結構復雜的特點。現階段的生命科學數據有代表性數據庫主要包括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基因序列數據庫Genebank,蛋白質序列數據庫PIR,疾病數據庫OMIM,藥物數據庫Drugbank,通路數據庫KEGG等一次數據庫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種類繁多的二次數據庫。除此之外隨著生命信息研究不斷深入千人基因組計劃,宏基因組,各類組學的研究都正在產生海量的數據,如何存儲,處理,分析這些數據毫無疑問是大數據技術研究范疇。
利用生命科學數據診斷和治療疾病,已經逐漸從實驗室開始走向商業化,目前已經開展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等項目。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團隊發現胎兒脫落的DNA能直接進入母體血漿,進而可以通過檢測母體外周血中的胎兒DNA的方法檢測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征,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疾病,從而開啟了無創基因檢測在產前篩查中的應用[8]。進過多年研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已經實現商業化[9]。如何利用不斷出現的測序數據和技術,預防疾病,完善健康信息管理,實現精準醫療等內容將是醫療大數據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10]。
2醫療大數據數據挖掘平臺設計
醫療大數據由于自身特點,需要有不同于傳統的技術。目前主流大數據的技術包括了大規模并行處理,分布式數據庫,NoSQL和可擴展的存儲系統等技術等[11]。醫療大數據的特點決該領域的研究必然是多學科交叉。
根據現有的大數據技術,結合醫療大數據的特點我們設計基于Hadoop的醫療大數據平臺,該平臺采用了目前主流的大數據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數據獲取,數據存儲,數據導入,數據分解等部分,見圖1。
3應用案例
隨著高通量的生物分子識別技術進步,為人類研究癌癥提供了大量的多組學數據。原癌基因癌變,抑癌基因和修復基因發生突變導致失活是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的關鍵因素。然而癌癥基因中組合遺傳變異的復雜性導致識別癌癥相關模塊以及描述其生物學功能成為很大的挑戰。
研究利用多種遺傳變異因素設計了多因素介導的功能失調癌癥網絡核心模塊識別平臺用于研究多因素對癌癥發生發展的影響。平臺采用Hadoop分布式存儲技術存儲多維基因組數據(DNA突變、拷貝數變異、甲基化、基因表達和microRNA表達譜等);利用R語言開發核心模塊識別程序;采用RHIPE技術連接數據和R程序;采用JAVA實現WEB界面和數據可視化。實現癌癥數據的存儲,傳輸,識別,可視化等一系列工作,從而為癌癥的診斷,精準治療提供基礎,見圖2。
4展望
現階段國內醫療大數據的研究與應用已經落后于其他行業,既有醫療數據標準不統一,獲取困難,數據質量差等客觀因素,而研究人員對醫學信息自身的理解,對將醫學問題與新興技術結合的能力,對學科交叉的認識都存在不足。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以高質量的臨床數據和生命科學數據為核心,以行為數據,診療費用數據為輔助結合大數據技術開展部分示范性的工作,引導醫療大數據從科研到應用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汪鵬,吳昊,羅陽,等.醫療大數據應用需求分析與平臺建設構想[J].中國醫院管理,2015,35(6).
[2]尹聰穎.國家衛生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從"35212"變成"36312"[N].中國數字醫療網,2013,09,04.
[3]羅旭,劉友江.醫療大數據研究現狀及其臨床應用[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5,36(5).
[4]李學滄,白雪峰,劉躍娟,等.異常醫療行為識別研究[J].智慧健康,2015,1(2).
[5]樓磊磊.醫療保險數據異常行為檢測算法和系統[D].浙江大學,2015.
[6]樊志文.顧客消費行為預測--基于RFM與灰色GM(1,1)模型的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5,2.
[7]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飲外賣市場大學生消費群分析--基于河北師范大學的實證研究[J].新聞知識,2015,04.
[8]張軍,盧煜明.血漿(清)游離核酸的臨床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2002(20).
[9]季修慶,林穎,,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血清學篩查結果為高風險的非高齡孕婦中的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2015(02).
篇6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價值
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研究成果頻出,人工智能應用醫療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各個科技巨頭都相繼布局人工智能醫療行業。對人工智能在醫療的應用主要基于多方面的客觀現實:比如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成本高,醫生培養周期長,誤診率高,疾病譜變化快,技術日新月異;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慢性疾病發病率的增長,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普遍提高,醫療服務需求也在持續增加。
人工智能結合醫學應用有非常多的益處,可以讓患者、醫師和醫療體系均受益。比如對于患者來說,可以更快速地健康z查,獲得更為精準的診斷結果和更好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建議;對于醫師來講,則可以消減診斷時間,降低誤診的概率并對可能的治療方案的副作用提前知曉;對于醫療體系來說,人工智能則可以提高各種準確率,同時系統性降低醫療成本。
據悉,人工智能在智能診療、智能影像識別、智能藥物研發和智能健康管理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比如在智能診療方面,就是讓計算機“學習”專家醫生的醫療知識,模擬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從而給出可靠診斷和治療方案。智能診療場景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應用場景。谷歌宣布已嘗試將其面向消費者的機器學習能力應用到醫療保健領域中。今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算法在乳腺癌診斷上也表現出了很高準確度;蘋果公司最近收購了Lattice,該公司在開發醫療診斷應用的算法方面具有很強能力。
在智能影像識別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應用于感知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將影像進行分析,獲取一些有意義的信息;二是深度學習,應用于學習和分析環節,通過大量的影像數據和診斷數據,不斷對神經元網絡進行深度學習訓練,促使其掌握診斷能力。作為醫生,從一個大的圖像如CT、核磁共振圖像判斷一個非常小的陰影,是腫瘤是炎癥還是其他原因,需要很多經驗。如果通過大數據,通過智能醫療,就能夠迅速得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在智能藥物研發方面,則是將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學習技術應用于藥物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快速、準確地挖掘和篩選出合適的化合物或生物,達到縮短新藥研發周期、降低新藥研發成本、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的目的。人工智能通過計算機模擬,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預測。目前借助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已在心血管藥、抗腫瘤藥和常見傳染病治療藥等多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在抗擊埃博拉病毒中智能藥物研發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智能健康管理方面,則可以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健康管理的很多場景中。目前主要集中在風險識別、虛擬護士、精神健康、在線問診、健康干預以及基于精準醫學的健康管理。比如通過獲取信息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分析,識別疾病發生的風險及提供降低風險的措施。計算機還能收集病人的飲食習慣、鍛煉周期、服藥習慣等個人生活習慣信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并評估病人整體狀態,協助規劃日常生活。在精神健康領域,計算機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從語言、表情、聲音等數據進行情感識別。在健康干預層面,計算機則可以運用AI對用戶體征數據進行分析,定制健康管理計劃。
從IBM Watson的發展看醫學人工智能的未來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很多高科技企業將認知計算和深度學習等先進AI技術用于醫療領域,并出現了很多產品,其中以IBM的“沃森醫生”(IBM Watson)最有代表性。IBM Watson作為該領域中的翹楚,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在2016年開始放開手腳,以腫瘤診斷為重心,開始在慢病管理、精準醫療、體外檢測等九大醫療領域中實現突破,逐步實現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型工具在醫療領域的獨特價值。
沃森是2007年由IBM公司開發的,IBM Watson具備了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知識表示、自動推理、機器學習等能力,能夠快速搜索分析非結構化的數據,獲取想要的結果。2015年,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研究所最初的診斷結果,確診一位60歲的日本女性患了急髓白血病,但在經歷各種療法后,效果都不明顯。無奈之下,研究所只好求助IBM Watson,而IBM Watson則通過對比2000萬份癌癥研究論文,分析了數千個基因突變,最終確診這位60歲的日本女性患有一種罕見的白血病,并提供了適當的治療方案。整個過程IBM Watson只用了短短10分鐘。
自2012年羅睿蘭接手IBM開始,IBM公司發展方向與業務架構就一直在進行根本性調整。傳統硬件與系統軟件業務地位不斷退后,而云計算、網絡安全、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成為了公司現金流的核心投放領域?,F在的IBM正在轉型為一家認知計算和云平臺的公司。其中在醫學人工智能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IBM Watson首先進入的領域是復雜的癌癥診斷和治療領域,這也是目前全世界醫學界聚焦的重點。Watson的第一步商業化運作就是通過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進行合作,共同訓練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for Oncology)。癌癥專家在Watson上輸入了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大量病歷研究信息進行訓練。在此期間,該系統的登入時間共計1.5萬小時,一支由醫生和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一起上傳了數千份病人的病歷,近500份醫學期刊和教科書,1500萬頁的醫學文獻,把Watson訓練成了一位杰出的“腫瘤醫學專家”。隨后該系統被Watson Health部署到了許多頂尖的醫療機構,如克利夫蘭診所和MD安德森癌癥中心,提供基于證據的醫療決策系統。
相繼攻克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后,2015年7月IBM Watson for Oncology成為IBM Watson health的首批商用項目之一,正式將上述四個癌種的腫瘤解決方案進入商用。2016年8月IBM宣布已經完成了對胃癌輔助治療的訓練,并正式推出使用。此外沃森還在2016年11月訓練完上線了宮頸癌的服務。
目前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已經進入中國。2016年12月,浙江省中醫院聯合思創醫惠、杭州認知三方共同宣布成立沃森聯合會診中心,三方將合作開展IBM Watson for Oncology服務內容的長期合作,這是自IBM Watson for Oncology引入中國以來,首家正式宣布對外提供服務的Watson聯合會診中心,意味著中國醫療行業將開啟一個新型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時代。目前Watson可以為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和宮頸癌6種癌癥提供咨詢服務,2017年將會擴展到8-12個癌種。在醫生完成癌癥類型、病人年齡、性別、體重、疾病特征和治療情況等信息輸入后,沃森能夠在幾秒鐘內反饋多條治療建議。
此外,IBM Watson還與輝瑞達成了一項新協議,會將前者的超級計算能力用于癌癥藥物研發。輝瑞將用上Watson for Drug Discovery的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及其它認知推理能力,用于免疫腫瘤學(Immuno-oncology)中的新藥物識別,聯合療法和患者選擇策略。由于免疫腫瘤學的未來在于針對獨特腫瘤特征的組合,這會改變癌癥治療方式。而在藥物研發中利用Watson的認知能力,可以更快地為患者帶來可能的新免疫腫瘤治療。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未來IBM的成長引擎。沃森目前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涉及糖尿病等慢病、大健康、醫療影像、體外檢測、精準醫療、機器人、疾病研究治療這幾個領域,未來,沃森的觸角還會伸到醫療的其他行業,為整個醫療行業服務。
中國版小小“沃森”不斷面世
與IBM Watson十年的發展軌跡不同,中國在醫學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屬于追趕者。由于中國沒有統一的醫療數據格式以及數據孤島的隔離,中國在醫學人工智能I域投放的資源相對要少很多。不過這并不妨礙國人對其發展的熱情。在智能影像識別和診斷方面,中國已經出現了若干版本的小小“沃森”,他們的功能雖然沒有IBM Watson那么強大,但也在各個領域顯示出獨特的應用價值。
浙江德尚韻興圖像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浙江大學知名專家和珠海和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一家高科技公司。浙江德尚韻興利用深度學習處理超聲影像,同時加入旋轉不變性等現代數學的概念,形成了“DE-超聲機器人”。該機器人算法借助計算機視覺技術,可以對甲狀腺B超快速掃描分析,圈出結節區域,并給出良性與惡性的判斷,大大節省了醫生的診斷時間。一般來說,人類醫生的準確率為60%-70%,而當下算法的準確率已經達到85%。
據悉,人體甲狀腺結節已成常見病,如果不加重視,甲狀腺結節可能會發生惡變,進而發展成癌癥,危及生命。但由于個體化差異,目前三甲醫院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準確率平均也只有60%,如果不做活檢,不同醫生對同一張片子可能會做出不同判斷。而超聲機器人的出現,不僅能輔助醫生做出精準判斷,還能縮短病人就醫時間,提升醫療效率。目前“DE-超聲機器人”已經在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所職工醫院和杭州下城區社區醫院臨床應用,一年病例達到8萬多,準確率達86%以上。
2017年2月,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劉奕志教授領銜中山大學聯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立了“CC-Cruiser先天性白內障人工智能平臺”。該人工智能程序模擬人腦,對大量的先天性白內障圖片進行分析和深度學習,不斷反饋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將該程序嵌入云平臺后,通過云平臺上傳圖片,即可獲得先天性白內障的診斷、風險評估和治療方案。
據悉,先天性白內障是一種嚴重威脅兒童視力的疑難罕見病。中山眼科中心有全球最大的先天性白內障隊列(隊列人數近2000名),基于該隊列開展了一系列嚴謹的研究,積累了大量高質量的先天性白內障臨床數據。中山大學眼科中心于2017年4月設立“人工智能應用門診”,由人工智能云平臺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療。在人工智能門診就診的患者,除接受常規診療外,其檢查數據即時同步到CC-Cruiser云平臺,同時享受由人工智能機器人提供的“專家級”診療。目前CC-Cruiser已在3家協作醫院完成臨床試點應用,并取得理想效果。此外,中山眼科中心已經連接了、新疆、云南、青海等邊遠省區上百家基層醫院,每天有大量眼科檢查數據上傳云平臺請求專家協助診斷。在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下,病例以及圖像數據將首先通過人工智能程序進行初審,再由專家復核,效率將提升70%以上,極大提高了專家協診效率。
2017年5月,丁香園、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和大拿科技共同宣布就皮膚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達成獨家戰略合作,并了國內首個“皮膚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資料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風濕性疾病中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可引起全身多個臟器受累,包括皮膚、關節、腎臟、血液等。如何精準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一直是困擾各國科學家的世界醫學難題。
目前三方合作研發出的是紅斑狼瘡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模型,該模型對紅斑狼瘡各種亞型及其鑒別診斷疾病能進行有效區分,識別準確率超過85%。據悉,該系統一方面是面向皮膚科醫生,醫生通過APP,把圖像傳到系統以后,系統提示最有可能的皮膚病類型,然后建立皮膚病電子百科全書,通過百科全書再去學習,輔助臨床診斷;另一方面是面向患者,系統提供圖片鑒別和導診意見。據悉,該系統第一期主要實現以紅斑狼瘡為代表的皮膚病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下一步將“滲透”到其他醫療機構,并將開放患者端服務。
醫學人工智能真正落地
需要全產業鏈配合
專家指出,要真正實現醫療產業的人工智能化,僅靠單方面的力量難以實現,這需要依托全產業鏈包括醫療主管部門、醫療機構的參與和信息化服務商等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
比如像前文所述的甲狀腺結節、紅斑狼瘡、先天性白內障的診斷,都要依靠形態學的圖像數據,這些在皮膚病和病理科特別常見,所以人工智能的優勢在此可以得到充分體現。訓練一個好的皮膚科醫生可能要十年,把人工智能引進后,可以大大縮短時間。但是醫學人工智能研發成本高、數據獲取難、尚未深入診療核心等成為阻礙其真正落地的因素。
人工智能技術形成產品,最重要是要有大量高質量的數據。深度學習靠的是“吃透”大量樣本。但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并不愿公開數據。比如前文介紹的德尚韻興,為了收集數據,嘗試通過多個渠道,有社區檢查,有付費志愿者,也有試點醫院。最后該公司收集了兩三萬張超聲圖像,不嗟厥淙胂低持脅瘧Vち蘇鋃獻既仿試85%以上。該公司負責人也評價到,如果樣本量能提高一倍,診斷準確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獲取高質量的醫療數據方面,國內醫院在過去信息化程度不高,數據雖然多,但相對雜亂,使用難度大。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并快速獲取數據會是一個很高的門檻。同時,醫院信息孤島現象長期存在,各個醫療機構的數據尚未實現互聯互通。這一局面則逐步從政策層面迎來破冰。去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健康醫療大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需要規范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共享、開放應用。但該政策的真正落地依然需要時間。
篇7
1 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述
“MDT”概念是由美國M.D.Anderson腫瘤中心于上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倡導這一理念已有半個世紀,在我國已得到了廣大臨床腫瘤工作者的認同[4]。腫瘤“MDT”是指根據患者身體的一般情況,腫瘤疾病的種類、分期、惡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療意愿,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各種治療手段以期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它是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的腫瘤治療新模式,由多個相關學科相對固定的專家組成工作組,通過定時、定址、定期的會議討論,對某一系統或器官性疾病提出最適的診療方案,然后由多個相關學科單獨或聯合執行診療方案[5]?!癕DT”克服了單一治療手段的局限性,強調診治過程中的多學科會診,更重視療效與生活質量的雙重關注,目前其隨著腫瘤臨床及基礎研究的發展而發展。
2 強化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在頭頸部腫瘤教學中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腫瘤學科的發展,腫瘤治療的基本模式在不斷地轉變,治療正從集中單一模式向“MDT”模式發展。目前,頭頸部腫瘤治療上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核醫學治療、中醫中藥等多種治療手段,這些治療手段互相補充滲透,如果僅依靠單一治療手段,治療就存在局限性與不足,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將降低,這是每一個腫瘤學醫者不愿向往的結果?!癕DT”模式就是將這些有效治療手段科學地組合起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教學中強化“MDT”模式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腫瘤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以頭頸部腫瘤中最常見的鼻咽癌為例,鼻咽癌病理類型最常見的為鱗癌,對放療敏感,臨床上常根據患者的分期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運用“MDT”模式規范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6]。在教學講授中,應突出強調放射治療在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及器官損傷的優勢,譬如其能嚴格控制脊髓、腦干、晶體、腮腺等重要器官的輻射受量,以致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7]。而早期鼻咽癌在治療上應闡明除采用常規外照射,根據病情應補充腔內近距離放療可提高療效的理念;但對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由于原發病灶較大及生長部位的特殊性,其局部放療劑量難以提高,正常組織損傷較大的缺點,在教學上應強調放療聯合同期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其以提高局部照射劑量及縮短總療程時間來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總生存率[8-9]。教學中還應突出局部晚期鼻咽癌若僅單純放療,局部腫瘤近期可能有所縮小,但遠期療效不佳,易局部區域復發和遠處轉移的可能性,這將是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采用同步放化療有助于提高腫瘤局部控制和降低遠處轉移,提高治療獲益。法國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聯合可將5年生存率提高6%,無事件生存率提高10%,而以同步放化療療效最佳[10]。其次,晚期鼻咽癌患者結合靶向治療,不僅可避免傳統放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而且在頭頸部腫瘤療效增益方面將獲得較為理想的初步結果。最后,教學中還應提醒學生一些不可忽略的知識及觀點,例如放化療給鼻咽癌患者帶來的毒副反應問題,最常見的有口腔黏膜炎、白細胞低下、貧血、口腔頜面功能障礙等,應培養學生發揮“MDT”理念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聯合相關輔助治療的意識,配合祖國傳統醫學中扶正、清熱?毒等中醫藥療法來減輕毒副反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總體上講,頭頸腫瘤學理論知識的教學講授,應強調多學科綜合治療不是單一的腫瘤學知識應用,應將多個學科相關知識,進行層次化、系統化的有機組合。這種新的組合將彌補各單一學科缺乏統一知識體系的弱點,而且促進了多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這將有利于腫瘤學專業人才的綜合培養。所以,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臨床實踐的腫瘤學教學,強調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3 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促進頭頸腫瘤學科專業的發展及專業人才的培養
3.1 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促進頭頸腫瘤學科的發展 目前,在腫瘤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腫瘤學科重視不夠,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未安排足夠的課時,教學過程中腫瘤知識點未進行深入系統化的講授,常通過不同學科、各個章節進行分散式教學,而且來自不同學科的授課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各有所側重,因此未從專業基礎教學中建立起良好腫瘤綜合治療理念及腫瘤系統的知識體系。如何解決這一現狀,讓學生綜合掌握腫瘤學知識體系以便更好地運用于臨床實踐中是筆者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全方位重新認識腫瘤學科,讓他們認識到腫瘤學是醫學類多門學科的綜合體,是涉及內科學、外科學、影像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知識體。在課堂基礎理論教授中應講解更多的腫瘤新進展和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并設置合理規范的教學課程大綱,除講授腫瘤基礎知識結構外,教學內容可納入腫瘤心理學及腫瘤分子生物學最新研究進展等腫瘤學科新興領域,以充實強化腫瘤MDT模式理念。而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臨床教師可以通過臨床實踐教學激發學生對腫瘤學科的興趣,讓學生自覺整合腫瘤學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綜合掌握與腫瘤學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及時了解腫瘤最新治療方案及相關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進展,將新的治療觀點及研究成果盡早轉化為臨床教學內容,這樣既避免了腫瘤專業知識的落后及與相關學科知識內容的脫離,又充實了頭頸腫瘤學教學內容??傊虒W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頭頸腫瘤學不是重復單一的學科,而是多學科的有機結合,使其真正領會到綜合治療模式在頭頸腫瘤學中的重要性,這將有利于從教與學兩方面促進專業教學內容的更新,從而推動腫瘤學教育的發展。
3.2 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促進頭頸腫瘤教學查房模式的轉變 目前筆者采用最多的查房模式仍是傳統的講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是以帶教老師為主體,把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通過細致、全面的講解和身體力行的示教傳授給學生,這種模式有其局限性,其重視知識傳授,輕視素質教育及能力培養,忽視教學中學生的感受,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及自學能力和醫學創新精神的培養[11-12]。顯然,這種教學查房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腫瘤學教學的發展。頭頸腫瘤學查房隨著專業的發展及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的要求,形式也向多樣化、多學科聯合查房的模式發展。譬如醫護聯合查房,以及影像學醫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中醫醫師等多學科聯合查房。具體來講,放療為頭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為提高放療的精準度,避免重要器官及正常組織的放療損傷,影像學知識必須很好的掌握,查房可聯合影像學科醫師協助診治,提高診斷效率及放療精準度,同時有利于頭頸腫瘤科醫師及學生全面、快速、直觀掌握各頭頸腫瘤的診斷及治療原則。腫瘤治療還應尊重個體化治療及循證醫學原則,如有些化療藥物,其體內代謝的個體差異很大,這直接與療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關,請藥師參與查房有助于腫瘤醫學生及臨床醫師精準把握用藥劑量,做到提高藥物療效與減少不良反應并舉;再如心理師參與聯合查房,可從心理上解除患者和家屬對癌癥的恐懼;營養師配合查房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合理的飲食譜,滿足了患者的飲食需求,繼而改善患者的體質;而配合中醫師聯合查房進行中醫藥輔助治療可減輕西醫藥抗腫瘤的毒副反應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顯然,這種多學科聯合查房對提高治療療效,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促進家庭、社會和病區和諧至關重要,同時讓學生在聯合查房中也學習到了其他學科在腫瘤治療中的特色及所起到的作用。簡言之,MDT模式要求腫瘤教學查房向多學科聯合查房模式轉變,這既保證腫瘤MDT模式的實施,又克服了傳統單科診治模式的局限和弊端,從而提高了腫瘤診治的整體水平,并且有助于腫瘤臨床醫學生專業知識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篇8
【關鍵詞】日語翻譯 翻譯教學 醫學日語
翻譯是指將某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轉化為其他語言的等價信息的手段,是把原語言所具有的思想、概念轉變為另一種語言的思想、概念的再創造。而醫學日語由于專業性特點,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會較多,難度也會相對增加。翻譯教學是對學生以往所學知識及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檢測,學生要具備良好的翻譯能力就需要掌握系統完整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文化。那么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呢?
一、在日語教學中加強基本功的練習
翻譯是在學生有了聽、說、讀、寫的基礎之后才能進行的,學生要具備良好的翻譯能力首先應有扎實的基本功。聽是說、讀、寫的基礎,是做好翻譯要掌握的關鍵知識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項,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對聽力訓練的重視,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提高醫學專業學生日語聽力訓練的途徑:通過聽醫學相關的電影、電視劇等日語原文內容了解日本醫學界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日語教學課中多用日語,使學生習慣于日語式的聽力訓練和思維方式;了解標準日語和不同方言的日語,適應現實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提高醫學專業學生日語聽力訓練的最好的方法是“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熬牎笔侵笇λ牭降膬热葸M行單詞、詞組、句型進行分析講解,對重要的部分進行重點練習,積累日語中常用的句式句型、語音語調等知識?!胺郝牎毕鄬τ凇熬牎倍云淠康氖菫榱肆私馊毡踞t學用語中的表達習慣,刺激學生的聽覺反應能力,使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現象?!熬牎焙汀胺郝牎毕嘟Y合可雙管齊下,使學生掌握精深而廣泛的知識。有了聽的基礎之后便開始進入“說”的階段,其實嚴格來講,“聽”與“說”是一體的,光練聽不練說是典型的啞巴式日語。加強學生的說、讀能力,首先應使學生敢于說、樂于說。上課時多采用日語問答的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通過 “日語學習角”“日語演講比賽” 進行聽說練習。“讀”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強記憶、增加語感、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了解日語的語法結構和句型特點。寫作是知識運用的具體表現之一,良好的寫作能力有賴于豐富的詞匯量,正確的語法結構,以及對日語語言良好的邏輯思維掌握能力。由此可見具備了良好的寫作能力即有了做好翻譯工作的堅實基礎和推動器。
二、日語教學中加強趣味性學習
傳統日語教學重視詞匯、語法、句型的講授,講授方式側重于“滿堂灌”的單一形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性。結合醫學專業的特點,借助多媒體、網絡等先進科學技術,創造多樣性的學習方式,擴展學生學習途徑,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學生一旦點燃了學習熱情,會出現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于不明白不清楚的問題學生會自發的進行探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免唱“獨角戲”,要注重與學生的討論結合起來,互動的學習氛圍才能得到學生有效的反饋。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翻譯理論、翻譯技巧,還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師精講,學生多練,只有讓學生踏踏實實地進行翻譯實踐才能夠使其真正學會運用前人所歸納總結出來的經驗,從根本上提高翻譯水平。
三、不斷教師的專業能力,注重授課技巧
無論在哪個學習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傳道授業解惑”“言傳身教”都說明了教師的重要性。合格的翻譯教師不僅要精通理論研究,還應有實際的翻譯經驗,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傳授給學生實用的、有實戰經驗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加強翻譯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結合,在教學中融洽貫通的傳授自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另外教師要積極適應時代變化,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創造活潑輕松、積極上進的學習氛圍。
四、醫學日語翻譯需要注意的事項
篇9
關鍵詞:中醫人才;拔尖人才;現狀;利弊;措施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前進和發展,人們對于健康與疾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于醫學事業的發展傾注了更多心血。中醫學作為我國本土醫學,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興起和發展,中醫的處境越來越“尷尬”,如何振興中醫事業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而振興的關鍵在于中醫拔尖人才的培養[1]。湖南中醫藥大學本著培養具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中醫拔尖人才的目的,建立中醫臨床拔尖人才班。
1中醫臨床拔尖人才班現狀
目前,湖南中醫藥大學對中醫拔尖人才的培養主要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即學校在學生完成大一對中醫基礎課程的學習后,通過對學生的筆試與面試選取對中醫有濃厚興趣的具有中醫臨床思維的學生進入中醫臨床拔尖人才班。與其他班級不同的是,首先,該班級增添了許多如《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學心悟》等中醫特色課程,并安排高年制老師進行教學。其次,在課余時間,學校給學生安排了一系列來自從事臨床工作數十年的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名師的講座。并且對學生本科階段的培養實行雙導師制,配備基礎導師和臨床導師,即1~3年級一對一跟從基礎導師學習,4~5年級一對一跟隨臨床導師上臨床進行學習。
2培養方式的利弊
建立中醫臨床拔尖人才班的成功之處在于,學校把對中醫有興趣的學生聚集起來組成行政班級,對該班級進行統一的管理,可以制造濃厚的中醫學習氛圍,使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為中醫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人才。處于該班級中的學生也能夠獲得比普通班級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且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可促使人向上[2]。本科階段的基礎導師可為學生的學習答疑解惑,從而穩固中醫基礎知識,避免學生走彎路,而臨床導師則可帶學生上臨床,使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更完美的結合。任何制度在存在好處的同時免不了有弊端,這種管理體系也不可避免。如,每學期所增加的額外課程太多易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不堪重負;太過匆忙的學習生活讓學生無法深入體會中醫專業知識的內涵,只停留于知識的表面,尤其體現在對于中醫經典知識的學習理解上;教育資源的傾斜引起同級學生的不滿;重理論輕實踐導致中醫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脫節,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學術視野狹窄,缺乏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等等。
3解決措施
3.1明確定位不僅僅局限于湖南中醫藥大學,對于所有中醫院校而言,首先是要對自己學校做出一個精準的定位。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教授指出,每個大學在培養學生的時候應當有一個合理的定位———本科學制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本碩連讀學制的目標是什么,本碩博學制的目標是什么。各個學制之間的目標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學校對各學制的培養方案進行調整,根據自己的學校條件來對學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屬于各學制的獨特的培養模式。
3.2循序漸進在對中醫拔尖人才的培養的過程中不可追求過快的速度,追求過快的速度只會導致質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將地基穩固,再一層一層往上累積一樣,如果地基未壘好就往上添磚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實則岌岌可危。中醫的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醫基礎理論就是地基,只有將基礎理論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去追求更高階的知識。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學生的課程,一步一步地穩固知識。
3.3注重經典中醫經典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它們構建了中醫藥學的理論框架,涵蓋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指導中醫臨床實踐的重要工具。甚者有,不讀《傷寒》不知辨證,不讀《金匱》不知病源的言論,經典作用可見一斑。但學生目前學的東西過于繁雜,不僅有經典,還有英語、各種西醫教材,這樣反而導致學生的中醫根基不扎實,導致進入臨床后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各大中醫學校應立足于經典知識點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加以豐富和發展。
3.4加強臨床任何一門醫學都離不開臨床實踐,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學發展從古發展至今,仍能在醫學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實際療效。臨床實踐是中醫學的理論根源,更是其發展的核心。中醫對于疾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證。而現今的中醫院校學生,往往被學業所累,沒有太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病人,更談不上對病人進行辨證論治。學校應通過設置一些中醫基本技能訓練或者臨床各科技能訓練,將課堂從教室移至醫院,從而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臨床,使理論知識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應用。
3.5培養全面創新人才在生物醫學模式下的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更多強調的是對知識的繼承,卻忽略了對知識的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而目前社會需求的是全方面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全面創新人才,就需要學校加強人文科學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將中醫學放置于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之中進行學習和研究,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同時,拓寬學生的學習知識面,誘導學生積極探索中醫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多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探討[3]。具體來說,學??赏ㄟ^提供更多的平臺和資源供給學生開發創新思維,如建立名醫工作室、以學生需要為主體的論壇,對實驗室適當開放,多舉行大學生創新能力競賽,建立創新實驗小組等措施,從而培養出博學而多才的中醫拔尖人才。導師可對學生進行合理定位,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醫學觀,加強學生的醫學道德教育建設[4]。
篇10
在上海市政府的組織協調下,第二軍醫大學先后與浦東新區、楊浦區和嘉定區簽署了合作協議,并確立了以校本部和長海醫院為主體,以醫院東進浦東曹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西遷嘉定安亭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為該校主動融入上海、服務上海、建設上海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依據。
為貫徹第二軍醫大學的戰略布局,年屆90高齡的吳孟超院士數10次往返安亭與楊浦,最后決定整體搬遷,并籍此契機,完成東方肝膽由專科醫院向綜合醫院的順利轉型。
吳孟超說,“一體兩翼”既是第二軍醫大學加強軍民融合、主動服務上海的戰略決策,也應是我們人民軍醫和軍隊醫院為區縣和周邊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的正確選擇。
第二軍醫大黨委更是把東方肝膽西遷安亭作為實現“一體兩翼”戰略布局的“先鋒隊”,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全力支持。
二軍醫大領導多次到安亭新院現場辦公,協調敦促機關部門為安亭新院建設“開綠燈”。校長、政委在校黨委會上擲地有聲:我們要舉全校之力支持東方肝膽醫院西遷安亭,特別是長海、兩所醫院要有“全校一盤棋”的大局觀念。由于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將由肝膽??漆t院轉型為綜合醫院,長海、醫院在學科人才上也給肝膽醫院以大力支持。
以長海醫院急診科主任何建、骨科教授康一凡和醫院心內科教授趙學為代表的近30名普外科、腎內科、泌尿外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婦科、皮膚科專家教授,決定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一起西遷安亭,這些學科將給肝膽外科以強有力的學科支撐。
- 上一篇:小學生課外閱讀成果
- 下一篇:財務管理在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