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才培養方面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汽車后市場 檢測與維修 應用型本科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2C-0109-02
據市場調研顯示,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發展很快,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保有量的國家。據業內預測,至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億輛,給汽車后市場帶來了許多商機。汽車后市場是指汽車銷售以后,圍繞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它涵蓋了消費者買車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務,檢測維修與保養是汽車后市場最重要的服務項目之一。
一、汽車后市場檢測與維修應用型本科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學術型(理論型)人才由于缺乏系統的技術技能學習和訓練,難以適合汽車后市場開展檢測與維修服務的需求,因而在汽車后市場從事檢測與維修服務的人員主要是技術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不健全,目前來自中職和高職專科層次的技能型人才成為汽車后市場檢測與維修人員的主力軍。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突出,有較嫻熟的專業技能,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專業理論和技術研發及應用能力,導致其自主學習能力偏弱,在汽車新技術、新技能日新月異的今天,他們難以從理論、技術和管理等層面去分析并解決汽車檢測維修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發展后勁明顯不足,是汽車后市場企業難以升級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與高職專科培養“能用為度、實用為本”的崗位技能型人才以及普通本科培養的理論型、學術型人才相比,應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性,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汽車檢測與維修應用型本科人才,應當在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理論、技術技能、工程實踐、管理才能等方面均兼備的“德為先,懂技術、精技能、通應用,會服務、擅管理”的優秀復合型人才,他們能將汽車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應用于汽車檢測與維修工作,有著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第一,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上佳的服務和管理意識,在工作中勇于擔當,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經受挫折與失敗。對經濟、社會、歷史、心理以及政治、法律法規、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第二,具備系統的專業理論和豐富的拓展知識。除具備汽車專業方面的知識外,學生對機械、電子、計算機、控制、保險、管理、營銷等方面的知識也應有所了解或熟悉,才有利于適應更多的專業崗位群,為今后向管理崗位轉型發展奠定基礎。第三,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即具備汽車拆卸與組裝、性能檢測等專業基礎能力;具備汽車故障診斷與修復、汽車維修工藝編制、汽車維修質量監控等專業核心能力;具備汽車技術培訓、汽車維修組織管理等專業拓展能力。具備良好的技術研發與應用及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并拓展開發新技術、新技能的能力;能根據具備的知識、技術和技能,并結合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對已掌握的新技術或新技能進行二次開發,并應用到汽車的檢測與維修工作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二、汽車后市場檢測與維修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策略
(一)具體的培養措施
1.實現本科學校、高職院校、汽車后市場企業三方主體聯合培養。目前國家正引導1999年以后升格或新建的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型高校,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對于上述本科院校而言,其在專業理論教學、科技研發方面有優勢,但他們多數缺乏職業教育的經歷,尤其是實踐教學和系統的技能培養方面明顯較弱。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師資、系統的技能培養等方面有優勢,但在專業理論教學和科技研發方面的欠缺相對明顯。汽車后市場企業雖然沒有人才培養的背景,但其在設備、頂崗實習、就業及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等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目前我國應用本科人才培養體系還不成熟的情形下,探索本科學校、高職院校、汽車后市場企業三方聯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可以有效實現三方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培養符合行業用人標準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應用型本科人才。
2.制定考慮“一個核心”和“四個統籌”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決定人才培養成敗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應重點考慮“一個核心”和“四個統籌”。“一個核心”即應在工作崗位能力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以專業技術和技能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四個統籌”包括:一是統籌重構課程體系。統籌公共課與專業課程,打通兩類課程的聯系,使畢業生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質,也具備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術及專業技能研發和應用能力。二是統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合理地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關系,以區別于高職專科“輕理論,重技能”的培養,也區別于普通本科“重理論,輕技能”的培養,為學生“文武雙全”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統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將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將社會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與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四是統籌人才培養的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合作的各方實現共贏。這樣院校方就能實現人才的培養、師資隊伍的素質能力提升、實訓基地的建設;企業方則能得到符合行業標準要求的人才,降低其人才引進及培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為其升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重構課程體系與選用合適的教材。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最終集中反映在課程體系和具體的課程內容之中,因而課程體系及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根據學生必須具備的人文素質、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等系統地規劃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拓展)課程及實踐課程等模塊化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使各模塊化課程之間有機銜接,相輔相成,構成合理的課程體系,同時必須重點對若干門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建設。
據了解,目前所出版的教材中,大多都定位在研究型本科教材,或者高職技術技能型教材。研究型本科教材存在知識內容多、理論深、實踐內容缺乏等問題,而高職教材又存在理論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的問題,適用于應用型本科的教材較少。因此,為了使教學內容更貼近人才培養目標,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標準的要求,盡可能地編寫校本教材并真正投入使用。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系統的汽車理論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表達能力是對師資隊伍的基本要求,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要有工作經驗和良好的技術研發與實際應用能力,能帶領學生進行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維修技術研發,將研發成果轉化成實用技術并應用于日常生產中。
在目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還未完善的形勢下,能同時具備上述素質和能力的教師仍然很少,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應實現多主體聯合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普通本科院校教師理論教學和科技研發方面的優勢,發揮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教學方面的優勢,發揮企業兼職教師工程實踐及工程技術應用的特長。
5.建設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綜合運用能力。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和生產程序等要求建立校內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學生為主體承接真實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業務,培養他們的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待學生具備了汽車檢測維修的基礎能力和核心能力后,組織學生到企業的真實生產車間開展頂崗實習,著力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綜合運用能力。
6.加強校園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和創新素質。可通過設立宣傳欄、建設汽車文化園區等營造汽車文化氛圍,使學生盡早適應汽車企業文化、企業工作環境,增強對汽車維修行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覺努力學習。通過組建汽車愛好者協會等各類學生汽車社團組織,開展與汽車企業文化有關的各種活動,為學生搭建更多的能力拓展鍛煉平臺,不斷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組織策劃、協調管理等社會能力。
7.實施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組建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團隊,聘請來自汽車后市場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作為團隊的重要成員。依照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關鍵環節進行督導,按年度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及個人進行反饋并提出意見或建議,以確保人才培養工作朝著正確的方向有效地開展。
(二)畢業生跟蹤調查與人才培養模式的修正
1.向畢業生及企業征求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待畢業生工作半年至一年后,組織專業教師和教學督導團隊成員聯合深入畢業生工作一線,向畢業生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重點關注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技能與現工作崗位的對口程度及對現工作的適應情況,征求他們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技術技能培養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向企業了解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重點是征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2.修正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畢業生及企業的反饋意見,重點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進行調整或修正,實現良好的“閉環”系統,形成人才培養更完善的動態調整機制,使人才培養的質量更貼近社會和市場的要求。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汽車后市場檢測與維修人才的從業狀況,分析了汽車檢測與維修應用型本科人才應當是“德為先,懂技術、精技能、通應用,會服務、擅管理”的優秀復合型人才,并針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人才培養主體的構成、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重構與教材選用、師資隊伍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實訓基地建設、校園文化構建、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畢業生跟蹤及人才培養模式修正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可以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正.當前汽車后市場人才需求分[J].科學研究,2011(3)
[2]普林林.應用型本科教育解構及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09(27)
[3]譚德榮,董恩國.汽車服務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重點教革項目(JZY2014A01)
篇2
[關鍵詞] 物流; 創新; 人才培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69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16- 0112- 02
1 引 言
隨著物流業被列入我國十大行業振興計劃,物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伴隨著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的迅速發展,物流人才也已被列為我國十二類緊缺人才之一。盡管物流專業近幾年來人才供給數量不斷增加,但并沒有改變物流人才緊缺的情況,據統計國內物流人才缺口為600萬。在我國的物流本科教育主要培養中層物流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國物流教育起步較晚,基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無論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還是培訓質量上,都存在與企業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流于形式,學生創新能力比較低,很難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系統性、綜合性的復合型物流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根據我國物流產業的實際狀況,構建適應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了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物流畢業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為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與國際接軌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素質物流人才提供有效途徑。
2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引起物流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國內很多學者已經在加強和完善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得出一些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趙群 等(2008)根據日本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從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給出人才培養的設計方案。李莉 等(2009)針對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結構和物流培養模式現狀,提出完善物流教育體系、明確具有前瞻性的培養目標,提高物流師資建設等物流人才培養的建議。潘永明 等(2009)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三方面,比較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和珠江三角經濟區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發現我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定位不準確,教學脫離實踐,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并給出相應建議。吳峰 等(2009)比較國內外物流人才教育現狀,闡述物流學歷與非學歷教育、課程設置、資格認證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物流教育模式給我國物流教育啟示。張運(2010)提出構建集理論知識、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及創造力于一體的四位一體的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江志娟(2010)依據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指出物流專業應選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即“理論 + 科研 + 實踐 + 科研”的人才培養模式。
3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3.1 教學模式改革
物流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教學模式應打破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和企業平臺創新學習環境,采用問題式、案例式、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性和實際操作等多元化能力。
3.2 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盡管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實踐教學不斷完善,但仍存在教學改革流于形式,授課內容與企業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能力培養主線不突出,人才目標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從而導致物流人才結構矛盾依舊突出。在整體優化基礎上建立適合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結構,并進行課程的重組與改造。發揮學校專業優勢,通過導向課讓學生了解專業背景和發展方向,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提倡開設開發創造力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允許學生跨選課程,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多樣化。同時課程設置以應用為導向,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很好地拓寬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又提高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創新能力,是創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3.3 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3.3.1 模塊化實訓模擬
專業課的教學應多采用以企業切實存在的問題為實訓模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通過課堂討論和課外搜集資料等方式設計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2 教學軟件的合理利用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運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廣泛應用,物流產業的規模與形式正日益擴張和變化,物流業呈現了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教學模擬軟件的運用,可以使學生熟悉企業流程,模擬操作企業實際工作,培養信息化的能力。
3.3.3 校內實踐基地建設
采用校企合作是現階段高校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何采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最終達到縮短人才培養時間并獲得使學生獲得較多選擇機會的目的,是校企合作的關鍵。在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參觀和實習的同時,應該更加重視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把企業搬進校園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平臺。
3.4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鑒于物流專業交叉性的學科特點,在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環節。在鼓勵教師去物流企業參觀學習、定期組織教師培訓的同時,還應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
4 結 語
本文根據物流專業交叉性、實踐性的學科特點,針對目前物流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培養創新型物流人才,從教學模式、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幾個方面給出了合理的建議,為培養物流專業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運. 創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0(3):22-23.
篇3
【關鍵詞】校企合作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233-01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經環節和重要平臺。我院在進行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中,通過總結校企合作的經驗,深入探究了在當前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對建設滿足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平臺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也要求不斷提高,當前,高技能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更是出現了嚴重的缺口,社會和企業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焊接技術工人,因此,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高技能焊接技術人才是我院焊接專業的培養宗旨,通過完善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模式可以進一步促進我院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化,這一模式也將是高職院校和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高職教育只有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緊密合作,形成統一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才能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辦學目的。
一、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現實意義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6]15號)等文件精神,我院大力推行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充分發揮我院在國防科技工業及航天軍工中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第一,能夠促進我院焊接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第二,可以促進我院師資隊伍的建設。
第三,通過與校企合作,不僅可以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且有助于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促進教學與生產的結合。
第四,校企合作有利于學校建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第五,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節約辦學成本。
第六,校企合作有利于學校開展技術服務和創造經濟效益。
二、我院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
我院為探索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模式,通過對不同類型企業用人要求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調研;分析和研究各企業特別是中國航天、四川國防軍工企業對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情況、人才的崗位分布、人才崗位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礎上,確定符合企業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并建立相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以更好的滿足航天軍工企業和周邊裝備制造業對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
要造就高技能人才,必須經過系統、全面的校企合作培養和訓練,并在實際生產中鍛煉成熟,在終身學習中持續提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最佳形式和實現途徑是校企合作。
我院通過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建設,初步形成了符合學院實際,能滿足中國航天、四川國防軍工和地方企事業單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即“基于校企合作的RPDA系統化”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即調研階段(Research)、計劃階段(Plan)、實施階段(Do)、評估階段(Assessment)。該模式在具體實施中分以下二種形式。
1.“基于校企合作的RPDA系統化”的訂單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 是近幾年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的一種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模式, 學校與企業簽訂定單合作、資金合作、教學合作、研發合作及產業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合作內容具有確定性,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合作形式等方面有明確的方向;學校根據行業專家、企業和學院專家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研究確定訂單培養方案或計劃,并負責實施訂單教育,企業為訂單教育提供相應的校外實習設備、兼職教師、技術資料及必要的資金支持,最終企業負責安排接受訂單教育學生的就業。
2.“基于校企合作的RPDA系統化”集中培養模式
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生存和發展,一方面,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或產品類型,在生產過程中進行技術升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新知識、新設備、新工藝等,為使職工能很快地了解新知識、懂得新工藝、熟練操作和維護新設備,必須對職工進行知識更新;另一方面,即使在不調整產品結構或類型時,但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服務質量,也需要對職工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進行提升。通過校企合作,由行業專家、企業和學院專家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研究確定針對性較強的集中培養方案或計劃,分期分批地在合作學校或在企業內對企業職工進行培訓,使企業職工的知識不斷得以更新、技能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為了培養高技能人才,校企之間除了可以開展以上直接的培養合作外,還可以開展其他的技術合作和校企文化交流等間接的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及綜合素質提高的合作。比如校企共同主辦各種技能大賽、文化體育活動、學術講座等等。
三、目前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存在的問題
1.各方對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認識不足,參與的態度不一。
2.合作層次不深、水平不高。
3.專業和課程設置穩定性差。
4.教學資源重組頻繁。
5.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經費投入不足。
四、對策與建議
1.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制度
通過四川航天職教聯盟,建立“三方共建,四方聯動”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充分利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發揮我院“根植航天,校企一體”的優勢,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制定推動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規劃,加強信息引導和服務,搭建我院與優質企業合作對接的平臺。
2.積極主動推進校企合作走內涵發展之路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課程體系,共同研究開發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共同選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師資,共同實施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計劃。逐步實現專業設置與用工需求零距離、課程教學過程與職業活動零距離,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緊密性和有效性。
篇4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會計的變革
(一)會計職責
“一帶一路”作為連通各國發展的紐帶,其所倡導的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主,進而實現各國之間的政治互信、經濟互補、乃至文化包容,而“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建設與實施正是促進我國與各國實現共贏發展的必由之路[1]。為實現共贏,對貨幣資金的掌控就非常關鍵,而會計人員作為貨幣資金的主要掌控者,必將承擔維護經濟秩序、推進經濟民主的重要職責。職業道德準則作為會計職責的靈魂,盡管已將其作為會計考試科目之一,但會計人員做假賬、瀆職違紀現象屢屢發生,會計從業人員整體職業道德水平并不理想。由此可見,在大學會計教育中,將會計職責作為重點的教育研究內容,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是非常必要的。
(二)人才培養
會計人才作為推進“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建設和實施的關鍵角色之一,不僅應在數量上有所提高,更應在質量上有更大的改善。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從人才類型來說,主要從核算型轉為管理型、溝通型、以及決策型;從人才培養規格來說,主要是從技術型轉為通識型。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對會計人員知識層次崗位需求提出了不同要求,我國大學會計教育人才培養方向也應以此為導向,緊跟時展的步伐。
(三)評價體制
會計評價作為引導會計人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涵蓋教學和人才評價兩個方面。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在評價教學創新的同時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應包括職業道德行為、職業人格特質、職業知識結構等諸多方面的評價。會計人才在具備核算能力基礎上,還應具有面對復雜環境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操作能力,高水平的涉外溝通能力,一定的果斷決策能力、風險規避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等。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會計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落實會計職責教育
隨著“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不斷推進,大學會計教育為其提供專業的會計人才時,應注重從職業道德準則出發,落實會計人員的職責。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方面:1.加強心理素質與政治素質的培養,使會計人員具備從業基本要求;2.理論聯系實際,以實際案例或情景設定來增強學生對會計職責的認識和理解。3.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職業道德規范,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4.在會計及其相關專業增加職責教育選修課,以提高大學生整體職業道德素質。
(二)轉變人才培養模式
為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會計從業人員,大學會計教育應轉變培養模式。建議1.創新教學模式。在培養決策型會計人才時,應以設問式教學法或討論式教學法為主,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判斷,進而做出正確的抉擇。2.跳出單一會計學科的課程設計思維,形成跨學科、開放式的教職隊伍,構建學貫中西的通識教育體系。3.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引進跨校跨學院的專家學者為培養高級會計人才提供軟實力;利用夏季學期邀請知名企業財務高管做學術報告,拓展學生思維方式;4.會計學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校可以通過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校企聯合培養、同會計公司建立實習基地等創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式。
(三)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為培養適應“一帶一路”背景的會計人才,除從落實會計職責、轉變培養模式兩方面著手外,大學會計教育還應注重教學評價的創新。教學評價創新考核應從教學和學生應用能力兩個方面進行。學校層次應考核教師教學方式和會計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創新。學生應用能力評價應以會計職業能力為評價內容,并應對其職業判斷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執行能力等進行評價。考核方式應從以筆試為主轉為筆試與口試相結合,注重考察學生在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果斷決策能力。另外還應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和行為的評價。
篇5
一、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出發點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有代表認為,當今社會更需要基礎知識寬厚、專業知識扎實、適應能力強、具有創新和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麥克思公司總裁王伯慶博士指出,各國普遍出現了“社會拒絕使用學校的畢業生”現象,即當大學所授予的資格和技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時,社會就開始拒絕使用這些學生。麥克思公司對40萬人的問卷調查發現,畢業生專業對口率不高,半年后離職率較高。專業對口率是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的相關程度,2009屆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211”院校為70%,非“211”院校為66%,高職院校為57%。畢業生離職率高低反映初次就業質量以及專業與職業的吻合度。2009屆大學畢業生離職率“211院校”為22%,非“211”院校為33%,高職院校為45%。專業對口率不高和畢業生半年后離職率較高,是當前我國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一種反映。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了解社會對人才需求,改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王伯慶博士設計了培養質量跟蹤與評價系統,以了解培養的學生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該系統由畢業半年后、畢業三年后的跟蹤調查與分析和用人單位的調查及分析組成。其中,畢業半年后的跟蹤調查包括指標:就業狀況、就業流向、能力與知識、讀研分析、專業課有效性、求職分析、對生源進行分析、對滿意度進行分析。畢業三年后的跟蹤調查指標包括就業競爭力、就業流向及變化、工作穩定性、基礎課有效性、再求職分析、在職培訓、滿意度分析、校友服務。用人單位需求與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用人單位特征、招聘需求、聘用分析、使用評價和培養要求。培養質量跟蹤與評價系統通過建立專業分析模型,研究培養體系和就業體系的關聯性,分析教學過程,并提出優化專業培養模式的建議。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點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育目標,通過專業培養計劃、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管理制度等實施人才培養的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將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改革的重點。與會專家分析了我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就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和評價體系等提出了改革建議。
(一)當前我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丁延慶副教授根據當前我國大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反思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他指出,當前我國多數大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學習的自主性和計劃性不強,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學術興趣缺失,自信心不足,出現學業倦怠、浮躁和功利趨向。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以高考為指揮棒,學生將學習作為競爭手段,拒斥知識和學問。有代表認為,當前基礎教育存在提前學完課程準備升學考試的現象:高中兩年學完三年課程,準備高考;初中兩年學完三年的課程,準備中考;升學競爭不斷下移,甚至到了幼兒園階段。還有代表提出,中小學生負擔太重,學生知識面窄,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學前和小學階段以女教師為主,培養的學生缺少陽剛之氣;小學、初中、高中課程銜接不緊密。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教授指出了當前高等工程類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一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二是專業課學時少、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薄弱,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不足;三是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和一些工程技術前沿知識。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1.創新課程體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發揮奠基作用。上海市長寧區從整體上推進素質教育,創新各階段課程體系:學前階段采用以運動課程為核心的啟蒙教育;小學階段采用以快樂拓展日為核心的快樂學習;初中階段采用以閱讀領航計劃為核心的有效學習;高中階段采用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的綜合學習。在高等教育階段,有代表提出,大學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學習興趣、對科學知識和未來世界的探索精神。中國海洋大學通過舉辦夏令營,激發學生對海洋的興趣;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立志海洋事業的高中畢業生;建設學科特區,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使學生進入海洋科學前沿,提升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天津大學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加強基礎知識教育,引進國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將工學專業學習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一位創業成功的大學畢業生認為,高等教育應大幅增加討論課;鼓勵學生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加大閱讀和寫作的比重;在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實用的指導;加強責任感教育。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規劃綱要》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上海市長寧區注重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力求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一方面,長寧區要求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制訂一個包括榮譽、職稱和項目在內的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建立準入機制、培訓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相結合的教師專業發展保障體系。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任南琪教授提出要加強具備工程背景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高校與企業共建的師資隊伍平臺。一是建立專業教師工程培訓制度,包括實施新聘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工程培訓、教師參與企業技術管理和參與有影響工程項目的鼓勵政策和改革現有高校專業教師崗位聘任和考核制度;二是建立企業與高校人才資源共享機制,包括吸引企業優秀工程科技人員進入高校做兼職專業教師、建立企業優秀工程科技人員做“工程講座教授”制度和高校教師承擔企業技術研發與創新,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制度。
3.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袁貴仁部長也強調,“我們要下大功夫,把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的國家標準制定出來”。與會者認為,改革當前教育評價體系,首先要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質量觀。國家社會發展需要不同層次和專長的人才。學生個體千差萬別,全國有兩千多所大學,高校類別和定位不同,不同類別、不同專業的質量標準不一樣。我國有數以千萬的中小學,所處地點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較大,也不可能千校一面,因此應有不同的人才質量觀。其次,制定各級各類教育評價體系。在高等教育階段,可以從學校類型、專業差異、社會需要、個人發展等方面設置多元評估體系,國家重點制定質量標準框架;在基礎教育階段,應根據學生特點、學校特色和不同階段培養目標等設置多層次、多維度評價體系。第三,改變評價主體。在高等教育階段,建議引入第三方評價體制,把部分監控評估的責任交給社會中介組織,實施第三方評價;在基礎教育階段,建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將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工作交給中介機構。最后,改進評價技術,建立網絡信息平臺,供專家動態評價,供社會實時監控。
三、不同階段學校教育有效銜接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難點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一)不同階段學校教育有效銜接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小學、中學和大學在管理體制、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等方面的銜接存在一些問題。從管理體制來看,缺乏頂層統一設計,管理體制不順、錯位,統籌力度不大。例如,中、高職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司局管理,不利于中、高職的銜接。從各階段培養目標來看,各階段都存在為了升學而只注重分數的現象。從課程體系來看,小學、初中、高中課程銜接不緊密,特別是中學缺少職業生涯教育,很多學生填寫高考志愿時,不知選擇什么專業。
(二)不同階段學校教育有效銜接途徑針對以上問題,代表們從管理體制、培養目標、內容等方面就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提出了建議。從管理體制上看,有代表認為,改革責任在政府,建議從國家層面著手,由教育部進行頂層設計,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有效結合。在培養目標上,各級教育應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標,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中促進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每個教育階段應確定各自的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上,基礎教育階段要堅決貫徹與落實素質教育方針,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德育,解決做人、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問題;體育,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美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性情;智育,注重專業知識學習和能力的拓展。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合作方面,有代表提出,加強小學、中學與大學的合作,實現無縫對接的主要措施有:大學與高中合作辦學,大學老師帶學生到中學實習,大學負責中學老師的繼續教育,高中生可以提前選修大學課程;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學合作,師范大學教師要研究基礎教育問題。例如,西安交大少年班,每年招收15歲以下的初中生,實行高中、本科、碩士和博士連貫的直通車教育,縮短學習時間。有代表建議,要加強合作連貫性,小學培養公德意識、中學培養公民意識、大學培養社會責任意識,要注意合作的開放性,向前延伸,在基礎教育階段要進行求職、求學、人生規劃的教育;向后延伸,進入大學以后,要分類培養和指導,可將學生分為學術型、技術型、創業型人才,進行分類指導;向內延伸,進行內涵建設,如師資建設、學科建設、課程建設、人事制度改革等;向外延伸,要面向社會,實行產學研結合。
篇6
關鍵詞:旅游企業;人才需求;培養方向;培養層次一、研究的目的、對象、方法與內容
本研究旨在了解廣東旅游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為改革和完善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提供決策依據,進而探索中職學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本次研究調查時間是2012年10月16日至11月6日,調研的對象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順德六個城市11家旅游企業的從業人員。本調研搜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有問卷法、訪談法和文獻法。調研的內容有兩方面:一是調研廣東旅游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二是調研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和各崗位對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總共發放問卷119份,回收119份,回收率100%,其中無效試卷為2份,采用EXCEL電子表格和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此外還訪談了企業管理層和一線資深員工21人次。
27.6%二、旅游企業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分析關于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的要求,主要從人才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素質要求三個方面進行調研,以此為基礎,整理歸納為旅游企業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
(一)關于旅游企業對人才專業知識要求的調研結果
問卷調研結果顯示,旅游人才需要的知識結構要求按重要性的均值由小到大(即由最重要到不重要的順序)排列前四位為:旅游政策法規知識、導游基礎知識、旅游急救知識、旅行社市場營銷知識,其他方面詳見表5。
接受訪談的實踐專家認為旅行社專業需要增設《電子商務》課程和計調方面的知識;景區則應該開設針對旅游景區、主題公園方面的課程,以滿足景區企業的需求;此外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比重,他們認為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比例為6:4比較合適。
(二)關于旅游企業對人才能力要求的調研結果
問卷調研結果顯示,旅游人才需要的能力結構按重要性均值由小到大(即由最重要到不重要的順序)排列前四位為,溝通表達能力、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其他方面詳見表4。表4旅游企業從業人員所需要的能力分類統計
接受訪談的實踐專家對旅游人才的能力結構有以下看法:
一是旅游從業人員最重要的能力是溝通能力、應變能力、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而中職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還有待培養。
二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較差,不能按照崗位要求調整自己的狀態,適應崗位的能力比較差。
三是學習能力、自我規劃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很重要。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自我規劃能力的人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比較大;適應新的工作任務或工作崗位最重要的能力是心理調適能力和學習能力。以上所述的學習能力、自我規劃能力、心理調適能力與專業能力無關,但卻是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最關鍵的能力,而學校教育往往忽視對這些能力的培養。
(三)關于旅游企業對人才基本素質要求的調研結果
問卷調查顯示,旅游人才需要的基本素質按均值由小到大(即由最重要到不重要的順序)排列前四位為:服務意識、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職業素養。其他方面詳見表3。
三、調研結論與建議
(一)調研結論
旅游企業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已經有明顯的變化,更加強調以溝通能力、應變能力、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抗壓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良好的服務意識為主要特征的職業能力,也非常重視文化基礎對于從業人員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
旅游企業崗位分工日漸細致,各個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有相應的區別,但整體區別不大。
(二)建議
1.關于人才培養層次定位
未來旅游行業企業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會增加,中職學校需要和未來旅游企業對人才的規格要求相適應,順應未來旅游行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變化,旅游專業培養的人才規格應該相應調整,不能只停留在初級工層次,應該定位為中級工水平。
2.關于人才培養規格與學制的調整
和企業崗位(特別是導游崗位)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相匹配,中職學校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的設置均要根據企業的崗位能力要求做出調整,相應增加一些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由于旅游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各方面要求十分復雜和豐富,而中職學生在校時間較短,難以滿足人才形成較高素質的要求,特別是導游方向,我們建議要延長學制。
3.關于課程體系的重構
為了培養符合旅游行業需要的技能應用型人才,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體系為主的課程,構建新課程體系,依據課程性質實施部分一體化教學,由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向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
4.關于教育教學評價模式的改革
為了全面推進新的人才培養方案,評價機制也應相應改革,體現“綜合職業能力評價學生、教學效果評價教師、貢獻水平評價學校”的理念,將課程考試和職業資格鑒定相結合,推行“1+2”雙證書制,實習學分制,多主體、多方面、多層次、多元化的考評。教學評價不能僅限于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評價,還要涉及到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各方面。
[本文為2012年廣東省旅游職業技術學校創建中國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的旅游專業調研報告。]
(作者單位:廣東省旅游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2012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
[2]廣東省旅游局.廣東旅游年鑒2010[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1.
篇7
【關鍵詞】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培養目標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與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該項工程是提高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之一,其中包括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認證,課程、教材建設與資源共享,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學團隊與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評估與教學狀態基本數據公布,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等六項內容。特色專業是“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認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在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過程中,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明顯特色,其培養的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優于其他院校該專業的學生,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有較高聲譽的專業。本文以國家級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為例,對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路及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國家級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現狀
自2007年該項目啟動以來,國家共批準建設了四批2489個特色專業建設點,其中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點共32個。通過對比研究,我們發現這些特色專業建設點有以下基本特點:
第一,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實力普遍較強,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和積淀,在會計學專業建設的某些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優勢,在國內會計學專業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如第一批批準的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點設立于1952年,目前已經具會計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化辦學方向在業內得到普遍認同。
第二,會計學特色專業培養目標立足于自身優勢,體現出培養不同層次會計人才的特征,如側重技術實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側重理論研究的學術型人才培養等。培養目標與市場結合得比較緊密,致力于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多樣化、多類型、不同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
第三,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師資力量較強,科研成果豐富,考慮到校內教師實踐經驗欠缺的不足,部分高校聘請了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的企業管理人員、政府相關部門主管擔任兼職教師,以及鼓勵、支持教師參與綜合項目研究,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和科研能力。
二、國家級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建議及措施
(一)創新專業建設理念,建立校企互動的辦學機制
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涉及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和教材、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教學改革活動,專業建設理念是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直接影響著專業建設的方向和效果。會計學專業是一門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緊密的學科,在當今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傳統的辦學理念已經很難適應這種復雜的教學改革要求,因此,應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現實,更新專業建設理念。在會計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高校可以根據其所處地區、行業的實際情況,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用人部門共同研究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可獲得的社會資源,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會計實驗基地建設,建立校企互動的辦學機制,培養社會所需的各層次會計人才。
(二)立足高校自身優勢,突出專業特色,實行差異化戰略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行差異化辦學戰略,突出自身專業建設的特點和優勢是解決當前會計人才培養結構性失衡,實現我國高校會計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學專業建設在培養目標和培養環節上存在較多的雷同,如培養目標基本為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培養,沒有進行行業上的細分,從而導致學校培養與企業實際使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高校應該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了解其他院校會計學專業建設情況及優劣勢,為自身辦學特色選擇提供借鑒和參考。
(三)圍繞特色進行專業課程建設,夯實特色專業建設基礎
專業課程建設是體現會計專業建設特色的載體,它直接影響著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專業課程設置需要體現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深刻性,并關注高質量特色專業課程的培育;另一方面,考慮到會計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應設置相應的系列實訓課程,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知識向實際工作技能上的轉化;同時,在特色專業課程建設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培育精品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評估與監控機制,確保特色專業建設正常穩定運行
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歷時較長、內容豐富、涉及面較廣的復雜教學改革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經常發生變化,專業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定偏差,因此,建議成立包括高校、主管部門、相關企業及咨詢機構專家的特色專業建設指導小組,對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的經費使用、教學資源配置、專業建設計劃的實施情況、社會效應等進行實時的跟蹤和監控,及時發現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督促進行糾偏,以確保特色專業建設正常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張堅,鄭開玲.抓研究,重實踐,提升特征專業建設質量――廣西師范大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經驗總結[J].高教論壇,2010(4):50-55.
[2]侯立松.論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的一般過程[J].遼寧教育研究,2005(12):56-58.
[3]易榮華,潘嵐.特色專業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57-59.
篇8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培養 改革
一、背景與現狀
母語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主要載體和有機組成部分,母語能力的培養關乎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母語能力的基礎與核心,但目前大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狀況不容樂觀,聽、說、讀、寫能力不斷下滑,特別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漸走向大眾化,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滑坡十分顯著。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賀陽教授曾帶領課題組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的319名學生進行了一項語言文字能力測試,測試結果是30%的學生不及格,68%的學生得分在70分以下,這個結果并不理想,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與這些學校高水平大學的定位不相稱。考慮到被調查的4所大學都是國內綜合性大學或某一專業領域中的頂尖高校,學生素質處于整個大學生群體的高端,因此可以推想,就整個當代大學生群體而言,語言文字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應比這次調查的結果更嚴重。[1]
為了解我校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實際狀況,我們在2015年對全校13個系的130名在校生進行了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狀況的抽樣調查。第一項調查是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試,發放試卷130份,回收有效試卷121份,測試結果顯示:100分的測試卷,全校及格率僅有33.1%,80.2%的學生得分在70分以下,80-100分的高分比例為4.1%,平均分為57.1分;平均分達到60分以上和及格率達60%以上的系都只有3個,占比均為23.1%。可見,全校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整體偏低,達到優良水平的比例更低。第二項是語料搜集與分析,我們搜集了學生的請假條共65份,并進行用字規范、遣詞造句、格式規范等方面的分析,結果是:共出現錯別字12個,詞語使用不當、語句不通順等現象36次,格式不規范的假條63張。這說明學生常用書面文案的用字規范度尚可,遣詞造句方面問題較明顯,而格式規范問題很突出,其比例高達96.9%。此外,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狀況,我們還對能夠反映我校學生普通話口語水平的普通話測試成績(近三年的測試數據)進行了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含二乙)的占86.3%,達到二級甲等以上(含二甲)的占27.8%,而且呈逐年提高的態勢,但能夠達到一級乙等以上(含一乙)的比例只有很低的0.13%。由此可見,我校學生普通話平均水平不低,但能夠達到標準水平(一乙)和較高水平(二甲)的比例不高。通過以上調研我們發現,我校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整體上表現出“普通話口語能力尚可”“書面語應用能力偏低”“口語與書面語能力發展不平衡”“優秀率偏低”等特點。這個結果可以說是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學生的普通話口語能力整體態勢向好,憂的是學生的書面語應用能力普遍偏低,口語與書面語能力發展不平衡,優秀率偏低。總體上看,我校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整體水平不高,這與我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是不相稱的,已成為制約我校本科辦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瓶頸。
二、培養的價值
鑒于我校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整體效果不佳,已對學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產生了嚴重的制約,所以,對于我校而言,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價值巨大。
1.有助于扭轉我校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整體效果不佳的局面
盡管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整體表現不理想,但不同層次高校的情況差異較大。與高水平大學相比,我校生源素|與人才培養質量明顯要遜色得多,因而在校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更低,與高水平大學差距很大。這點有前面的調查為證,雖然我們與賀陽教授課題組的調查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并不影響對這種“差距”的基本判斷。所以,對池州學院這類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就顯得更為必要與迫切。只有重視并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斷夯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才能逐漸扭轉我校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整體效果不佳的局面,縮小與高水平大學在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巨大差距。
2.有助于我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和就業、從業競爭力的提高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里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和非專業素質兩方面,只有二者同步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非專業素質是指專業素質以外諸多素養的綜合提法,包括人在觀念、品格、能力、知識、方法等方面的綜合表現。[2]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職高專升格而來,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往往重視專業技術教育,而忽視非專業素質培養,學生普遍低下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便是最好的注腳。語言文字能力是非專業素質最重要、最基礎的能力之一,所以,重視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于我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學習能力更強,發展潛力更大,因此,加強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提高我校大學生參與就業、從業競爭的能力。
3.有助于我校本科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一2020年)》中要求,“高等學校要科學設置語言文字相關課程,以提高語文鑒賞能力、文字書寫能力和語言表達與交際能力為重點,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及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3]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突出應用性和復合性,更應重視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池州學院自2007年升本以來,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確立了“地方性、開放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和“以生為本,以用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素養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正好契合了我校辦學與人才培養之所需,但實際培養效果不盡人意,所以必須進一步優化與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培養,才能更好地促進我校本科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三、改革路徑
為了改善我校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效果,促進我校本科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從業競爭力,結合我校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頂層設計、課程結構安排、教學方法體系、校園語言文字環境建設、考核與評價制度五條路徑進行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改革。
1.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頂層設計入手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培養過程和方式的總體設計,應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理念。我校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完全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理念。依據這個目標,學校將人才培養規格細化為三大能力平臺和十二個能力模塊,其中就包括隸屬于綜合能力平臺的語言表達能力模塊,由于這個能力模塊不屬于專業能力平臺,所以其所指應是一般性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這說明我校在頂層設計上重視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但問題是各專業在制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時,并沒有充分體現這點,關于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要求時有時無,而且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內涵的認識也不夠清楚。以最新修訂的2015年人才培養方案為例,全校48個本科專業,只有26個專業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了要求,而這些要求也是五花八門,如口語表達能力、普通話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應用寫作能力等,多數專業對本專業人才應該具備哪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缺乏準確而清晰的認識。另外22個專業大多有外語(英語)能力培養的要求,卻沒有對母語能力的培養提出任何要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認為應對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頂層設計作出針對性的調整。具體來說就是,明確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之中,并依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與需求提出相應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要求,然后以此為指導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與其專業能力相匹配、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和學校總體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保持高度協調一致,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也才會得到根本保障。
2.從課程結構安排入手
在確立了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以后,還需優化課程結構安排,以保障上述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得以實現。池州學院針對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開設過多門課程,如教師口語、普通話、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等。但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各專業對于應該開設哪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課程沒有明確的認識,有些專業開設這些課程時隨意性較大,沒有延續性,甚至在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它們剔除,除了師范類必修的教師口語課,大多數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課程在全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在2015年人才培養方案中,為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設置的課程只有兩門,共15學分,其中大學英語占13.5學分,留給母語能力培養的學分只有區區1.5學分,而對應的課程卻是旨在強化學生文學審美能力培養的大學生文學素養課。為了給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留出空間,提升地位,我們建議重新調整有關的課程結構安排,為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分撥更多的課時與學分,如將語言表達能力模塊之下的大學生文學素養課劃入通識能力模塊,并在語言表達能力模塊中引入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課程。同時還應針對各專業需求優化設置相關課程內容,如師范類專業,語言表達能力模塊中可以不再安排口語表達類課程,教師口語課依舊保留在專業基礎能力模塊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語言表達能力模塊中可以不安排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可在語言表達能力模塊或專業基礎能力模塊中設置普通話課程;其他非師范類、非漢語言文學類專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語言表達能力模塊中針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開設一到兩門課程,承擔課程教學的單位可以研究設計一套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課程,并協助各專業選定需開設的課程。
3.從教學方法體系入手
在當前高校母語教育被整體弱化的背景下,能夠分配給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學時與學分少之又少,即使下決心進行課程結構安排的優化調整,也不可能使之獲得與英語教育同等的重視與地位,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學分內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就成為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創設了一套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兩圍繞”“三結合”的教學方法體系。“兩圍繞”就是“圍繞訓練講理論,圍繞能力做訓練”。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課程的教學實踐性很強,實踐訓練占據了課程教學的大部分時間,不過訓練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就應圍繞訓練精講理論,同時也要明確能力培養的目標,圍繞能力目標開展訓練,以取得訓練效果的最大化。“三結合”是指“基礎訓練與模塊訓練相結合,課內訓練與課外訓練相結合,集中訓練與分散訓練相結合”。基礎訓練是為了給專業化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打基礎的訓練,如普通話訓練、基礎寫作訓練等。模塊化訓練則是為了培養學生適應專業需求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而進行的訓練,如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的應用文寫作訓練、溝通與談判訓練等。二者應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課外訓練是課內訓練的延伸,應充分發揮演講、征文等課外語言文字活動的第二課堂作用,與課內訓練相結合,大幅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訓練的成效。集中訓練能夠解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分散訓練則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訓練需求,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這些訓練方法均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教學方法體系,對于保證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在有限學時內取得預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4.從校園語言文字環境建設入手
校園文化建設是現代大學發展的基礎、保障與關鍵,學校辦學定位的確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綜合實力的提高等都需要優秀校園文化的支撐。[4]語言文字環境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學校的學風、校風,并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的形成和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與影響。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快速轉型與發展過程中往往重視專業建設,強調實用性,而忽視了包括語言文字環境建設在內的校園文化建設。池州學院自升本以來在學科專業體系建設方面獲得了較大的提升,并為營造富有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徽派山水學林式校園文化環境做出了諸多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美中不足的是,校園語言文字環境建設方面較為薄弱,如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宿舍等公共場所很少設置醒目的關于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宣傳牌、標識語;每年的朗誦、演講、寫作等比賽及普通話宣傳周期間的有關宣傳,往往局限于文學與傳媒學院(原中文系)內部,全校性質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宣傳、競賽不多,等等。語言文字環境建設的不足已經成為我校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整體提升的短板。良好的語言文字環境不僅是校園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具有隱性課程的性質,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語言文字能力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與影響,為了提升我校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水平,發揮語言文字環境的育人功能,我們建議大力加強校園語言文字h境建設,不僅要加大基礎設施方面的硬件投入,還要改變觀念,提高認識,組建專門的語言文字工作機構,司職語言文字方面的宣傳、競賽、測試、評估等工作。
5.從考核與評價制度入手
課程考核與評價制度是衡量教育教學效果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如何,培養的效果怎么樣,也需要通過一定方式來檢驗。北大溫儒敏教授認為,應在學校和社會上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這可以加強學習的強制性,提高學生對母語學習的重視程度。[5]實際上,漢語能力測試不僅可以讓學生重視母語學習,還可以檢驗學生母語學習的成效。但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全國性的關于母語語言文字能力的標準與測試辦法,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國家啟動了一系列語言文字能力方面的測評,如普通話水平測試、漢字應用水平測試、漢語應用能力測試等,2013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更是把構建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評體系作為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的六大重點工作之一。但目前除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其他幾種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試并未全面展開,完善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評體系尚未形成,高校的情況也是如此。為了充分發揮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試在檢驗與促進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展現高校語言文字工作排頭兵形象,我們認為高校應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測評體系與制度。池州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應該積極探索符合本校人才培養需求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考核與評價制度。結合我校實際,我們建議引入國家級測試,建立“校考與國測相結合”的考核與評價制度。“校考”指學校安排的課程考核和擬設置的全校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試;“國測”是指由國家承認的測試機構組織的測評,包括已引入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和建議引入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體現我校應用型本科的辦學定位和“以生為本,以用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素質過硬、綜合能力也強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我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蘇步青在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過,“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的話,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6]他的話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對池州學院的建設發展也很有借鑒意義。作為一所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升本,不僅代表著學校辦學規格的提高,也意味著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對于我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也是我校本科發展戰略、人才培養理念的重要體現。我校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及其培養目前均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已嚴重制約了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所以,對于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我們不僅要提升認識、增強意識,更需要加強研究,多管齊下,積極探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改革路徑,形成一套切合我校特點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的方案,以更好地服務于我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與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現狀與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gxyqZD2016365]和池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價值與模式研究――以池州學院為例”[編號:2013jyxm23]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賀陽,徐楠,王小巖:《高校母語教育亟待加強――基于海內外十余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光明日報,2011年01月11日。
[2]羅建國,廖小磊:《建議大學實行“非專業素質教育”》,社會科學報,2009年04月02日。
[3]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一2020年)》中國教育報,2013年01月03日。
[4]溫淑環:《新建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5]劉芳:《為大學語文找病根》,中國青年報,2005年11月14日。
篇9
【關鍵詞】 民族醫藥 人才培養 建議
民族醫藥是中國傳統醫藥以及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云南各少數民族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形成了以彝醫藥、傣醫藥為主,藏、苗、壯、白、納西等民族醫藥為輔的云南民族醫藥體系。從整體上看,云南民族醫藥發展已經落后于、新疆、內蒙古、廣西、貴州等省、區。云南民族醫藥要在短期內實現質的飛躍,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本文通過對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進行分析,提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工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藏醫院院長黃福開認為:民族醫藥在歷史發展中,始終以“口傳身授”為主,強調個體經驗的積累和體驗型的學習方式。目前,由于傳承人老齡化、潛在傳承人數量銳減、傳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使民族醫藥的傳承大大受限,本來已經稀有的民族醫藥人才瀕臨嚴重的斷層危機。在社會深刻轉型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云南民族醫藥大多已處于“名醫消逝、名方流失、名藥失傳”的境地,其人才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落后的衛生基礎設施制約了云南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
由于歷史、自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云南民族地區存在著衛生資源總量少、辦醫條件差、衛生等公共服務滯后、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等問題。《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共有民族醫院200所,云南有4所,占全國總數的2%;全國共有民族醫院床位數13484張,云南有296張,占全國總數的2.2%。落后的衛生基礎設施制約了云南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民族醫藥人員難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云南民族醫藥人才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隊伍參差不齊
云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有19個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苗、瑤、傈僳、拉祜、德昂等5個少數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還不到6年。云南的阿昌、布朗、德昂、獨龍、基諾、怒、普米等7個人口較少民族由于歷史、自然、經濟以及教育諸方面的原因,在醫藥方面的發展相對其他民族而言更為緩慢。加之一些民族本身無文字,許多云南民族醫藥常識通過口耳相傳流散于民間,導致云南民族醫藥發展整體水平較低,進一步制約了民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3、云南民族醫藥理論和經驗整理力度不夠,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長期以來,云南民族醫藥文獻典籍的繼承、整理、研究、保護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一些單方、驗方、秘方已失傳或接近失傳。加之云南很多民族的醫藥知識、特色療法等并不成體系,在歷史上無文字記載,主要依靠口傳心授,掌握高超的本民族特色醫療技術的專家越來越少,后繼乏人、乏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因此,進一步對云南少數民族醫藥理論和經驗進行發掘、收集、整理已迫在眉睫。
4、云南民族醫藥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不足
云南民族醫藥研究長期以來處于民間自發狀態,雖然誕生了“云南白藥”、“撥云錠”等知名民族醫藥品牌,但由于各界重視程度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導致高層次民族醫藥研發人才和科研團隊短缺,難以將那些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民族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開發出能夠普遍推廣的醫藥產品。
二、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云南民族醫藥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云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1、云南擁有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
云南是民族醫藥資源富集區,享有“動植物王國”、“生物資源基因庫”、“藥材之鄉”、“藥物寶庫”的美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的民族藥資源普查發現,云南省有民族藥1300多種,民族藥的種類與數量在全國均居首位。三七、滇重樓、黃花蒿、天麻、龍血竭、燈盞花、金鐵鎖、蘿芙木、昆明山海棠、巖白菜、大黃藤、透骨草、小紅參、青葉膽等代表藥材為云南民族醫藥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政策支持成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發展的強勁動力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就將傣醫藥正式列入全國“四大民族醫藥”,使云南民族醫藥進入振興時期。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考試認證中心正式將傣醫醫師資格認證考試納入全國專業考試范圍,奠定了傣醫藥的國家法定地位。2009年,云南省出臺了《關于加強云南省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學術及科學研究、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以及醫療機構設置作出了重大部署。《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2012―2020 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具有云南省資源特色的中藥材基地,壯大‘云藥’品牌,發展民族醫藥。”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關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意見》決定把“大力發展民族醫藥產業”列入實施民族經濟發展示范。
3、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一些云南民族醫藥療效顯著
民族醫藥豐富多彩的診療技法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藥大多無損傷性,無污染、無公害、毒副作用小。受特有的居住環境、地理氣候條件和生產、生活實踐影響,各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也各具特色,一些民族醫藥療效獨特。例如:彝醫藥在排毒、通脈,治療骨折、風濕、蛇傷、感冒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彝藥“云南白藥”以其獨特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功效而蜚聲海內外。根據彝藥古方“骨土”開發的“速效骨傷愈”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骨科用藥,并被美國藥品和食品管理局批準進入美國市場銷售。傣醫藥對治療蛇毒、肝炎、腫泡、婦科病等皆有奇效,其暖雅(睡藥)療法對于風濕類疾病療效顯著。景頗族胡蜂酒是在“四大民族醫藥”之外唯一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少數民族醫藥。
4、作為“云藥”產業重要支柱的云南民族藥已成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中藥現代化”戰略的實施,云南省著力打造“云藥”產業。文山三七、普洱石斛、昭通天麻、西雙版納南藥、武定重樓以及楚雄民族藥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以民族藥為主要原材料開發的“云南白藥系列”、“三七系列”、“燈盞花系列”等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云南經濟發展;“云南白藥”已成為中國民族藥的第一品牌,傣族醫藥血竭系列產品銷售年產值超過千萬元,銷售市場覆蓋全國。2011年,云南省中藥、民族藥產值達128.59億元,同比增長32.4%,其中123個民族藥品種銷售額達11.84億元,單品種銷售額過億元的品種有4個。
5、云南民族醫藥臨床醫療、科學研究機構已逐漸形成規模
改革開放以后,云南省成立了西雙版納州傣醫院、景洪市中醫傣醫院、迪慶州藏醫院、云南省彝醫醫院等民族醫院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西雙版納傣醫藥研究所、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云南民族醫藥研究所等民族醫藥研究機構,極大地推動了云南民族醫藥科學研究、臨床醫療、藥材種植、藥品開發以及保健食品開發。
6、傣醫藥教育已經形成較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
1986年7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州衛生學校舉辦傣醫中專班,培養以傳統傣醫學為主兼學中醫與西醫的青年傣醫,標志著傣醫藥學校教育的開端;2007年,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設置傣醫學專科專業;2011年5月,云南中醫學院民族醫藥學院成立;2012年,云南中醫學院傣藥學學科被批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2014年,云南中醫學院招收第一批傣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目前,云南中醫學院在民族醫學碩士點下設置了傣醫學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民族醫學博士點下也設置了傣醫學方向,主要面向云南省培養傣醫學高級人才。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傣醫藥已經形成了從中專到博士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7、云南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緣優勢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云南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533.7萬人,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廣西。云南省人口超過5000人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著自己防病治病的經驗乃至醫藥理論。其中,傣、藏、壯、彝、佤、白、納西等民族都對本民族的醫藥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形成了民族醫藥知識的天然寶庫。
8、新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為云南民族醫藥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現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由于新的疾病不斷出現、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西藥毒副作用日益增多等因素,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傳統醫藥的作用和價值。民族藥物中的天然產物藥來自大自然,有藥食同源的基礎,許多以民族醫藥為基礎開發的復方天然藥物不僅療效顯著,而且不良反應輕,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和開發空間,在“回歸自然”和“低碳經濟”理念影響下,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三、加強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的建議
云南是一個民族大省,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的少數民族人口有70%以上居住在山區,缺醫少藥現象十分突出。云南省衛生廳副廳長鄭進曾指出:“在邊疆少數民族省份云南,發揮民族醫藥服務能力在基層醫藥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培養民族醫藥人才對于充分發揮云南民族醫藥資源優勢,增進維護少數民族人民健康,促進云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建設中醫藥強省、民族文化強省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才培養作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發展的關鍵,應盡快形成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繼續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繼續抓好民族醫藥搶救發掘工作
近年來,云南省已經在納西族、白族、佤族、拉祜族的醫藥搶救發掘方面有所突破,編撰出版了《中國拉祜族醫藥》、《中國佤族醫藥》、《中國納西東巴醫藥學》、《納西東巴醫藥研究》、《云南白族醫藥》、《云南藏醫藥》、《中國彝族藥學》《云南彝醫藥》、《怒江流域民族醫藥》、《香格里拉民族藥圖鑒》等學術專著。但從總體上看,由于民族醫藥的經驗、療法見諸文字的較少,挖掘、整理難度大,因此除上述民族醫藥外,其余少數民族的醫藥搶救發掘工作還任重道遠。建議省、市兩級政府設立民族醫藥搶救發掘專項科研項目,重點開展阿昌族、哈尼族、怒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等民族醫藥常用醫技醫法、習慣用藥、秘方驗方、養生保健方法等醫藥知識、文獻的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開展獨龍族民族醫藥的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開展哈尼族民族醫藥理論整理研究。
2、重視民族醫藥名老專家的經驗傳承
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是民族醫學傳承的精華,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云南民族醫藥已經涌現出一批名老專家,如:傣醫藥專家康朗香、康朗臘、林艷芳、鄭進;納西醫藥專家和麗生;藏醫藥專家祁繼光;彝醫藥專家張之道、楊本雷、方文才、余惠祥等。其中,林艷芳被遴選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楊本雷入選云南省首批“云嶺名醫”。2005年,云南省啟動了國家級、省級民族醫指導老師和學術繼承人遴選工作,已有多名民族醫學術繼承人完成跟師學習,順利出師。總體而言,云南民族醫藥知名專家經驗傳承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不容樂觀,一些名老專家受從業資格、知識產權保護等的限制,師承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名老專家的經驗傳承是促進民族醫藥發展的首要任務,建議為民族醫藥名老專家開展師承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尤其應在從業資格、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3、加強民族醫學院校教育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十一個部委2007年聯合頒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現有民族醫藥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扶持民族地區舉辦高等民族醫藥教育,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民族醫藥學院、民族醫藥系,或設立相應的專業、專業方向,鼓勵有條件的民族醫藥積極開展專業研究生教育。”國務院2007年的《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設立民族醫藥專業、開展民族醫藥學科建設。”2006年9月1日,云南省副省長高峰視察云南中醫學院時強調:“必須加強民族醫學學科建設,以此推動云南省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目前,云南民族醫藥唯有傣醫藥院校教育形成了較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與云南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極不相稱。因此,建議出臺特殊優惠政策,著力解決資金不足、師資力量短缺問題,繼續加強云南中醫學院傣醫學本科和民族醫藥研究生培養力度,鼓勵和扶持具備條件的大專院校進一步開展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健全、完善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和格局。
4、加強民族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建設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和更新加快,民族醫藥也需與時俱進。為進一步幫助民族醫藥人才拓展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建議繼續依托云南省各民族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一批繼續教育示范基地,開展云南民族醫藥養生保健技術培訓、文化和科普知識傳播工作,加強省、市、縣、鄉、村五級民族醫藥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同時要加大對現有基地的經費投入,在政策制定、項目分配、資源整合方面予以支持,確保繼續教育取得實效。
(注: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編號為:QN2013039;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為:SYSX201108;云南中醫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編號為:200814。)
【參考文獻】
[1] 李倩:云南民族藥形成獨特體系[EB/OL].http:///newscenter/2007-12/19/content_7281329.htm.
[2] 陳健:專家認為:民族醫藥人才面臨斷層危機[EB/OL].http://
/society/2010-11/25/c_12817153.htm.
[3] 龐聲航:21世紀民族醫藥發展展望[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
篇10
關鍵詞:獨立學院;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164-02
一、加強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的必要性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到市場經濟時代,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產物,2002年獨立學院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從近幾年筆者所在高校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的招生情況看,2002-2009年金融學專業每年的招生人數都在200人左右,2010年,金融學專業招生人數為180人,2011年為167人,2012年為123人。可見,自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逐步降溫,各高校面臨著日趨激烈的生源競爭壓力,特別是對于獨立學院來說,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在這種招生日趨激烈的環境下,獨立學院的金融學專業必須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體現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與此同時,加強對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培養具有操作能力和熟悉金融業務的應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服務市場經濟建設;有利于體現獨立學院的特色和優勢,確保穩定生源,促進獨立學院長久發展。
二、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1.獨立學院的性質與特征。獨立學院的顯著性質與特征在于其獨立性。按照教育部26號令的規定,獨立學院要求有獨立的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獨立進行招生,獨立頒發學歷證書,獨立進行財務核算等。由于其獨立性,其經費來源不是來自國家撥款而是由學院的舉辦方通過各種方式籌集得到,因此經費相對有限。獨立學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獨立學院學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錄取。因此,獨立學院應探索建立符合實際,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和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2.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獨立學院它區別于傳統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其在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獨立學院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要比母體學校培養的人才具備更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以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金融管理與服務的就業崗位。這種定位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既體現了獨立學院的客觀條件,也避免了與傳統高校的專業競爭,是符合社會分工和發展需要的。
三、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人才培養方案欠清晰。我國的獨立學院一般是在申辦高校的優勢學科、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母體高校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方面的雷同現象十分嚴重。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金融學專業及其母體學校湖南農業大學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見表1),分析獨立學院與傳統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區別。很多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極其相近,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尚不夠清晰準確。同時,從表1可以看出,兩所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計劃相差不大,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并沒有體現出更強的動手能力的培養目標。
2.課程設置亟待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陳舊。從金融學科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國內一些綜合性院校和財經院校開始將金融學培養重點放在財務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觀金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筆者所研究的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的金融學專業主要開設的專業課程仍然放在傳統貨幣銀行、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領域,而對公司金融、金融營銷、金融風險管理等較前沿的課程僅僅安排在選修課程中。很多選修課程往往因為選課人數的限制等等原因,實際無法開出,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較缺乏,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設置的專業性不強。以筆者所研究的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在的大學為例,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中政治類、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課學時數930學時,占必修課程1834總學時的51%,所占比重很大;專業基礎課836學時,占必修課總學時的46%,但設置過于寬泛,基本為與經濟、管理有關的課程,比如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經濟法、政治經濟學等,而實際上針對銀行、保險、證券等相關知識開設的基礎課程比重不大;專業主干課程只有6門,學時數304學時,占必修課總學時的13.8%,但相對于畢業額定學分而言,所占學分僅為16.6%,比重過低。可見,從目前的獨立學院金融教學內容及課程設置情況看,盡管近幾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變化,但真正從理論體系上全面更新,適合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適應金融發展趨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3.實習實訓環節薄弱。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26學分,占總學分的16%,所占的比重較低。并且所開展的實踐環節主要是課程論文,教學實習,以及社會調查和畢業論文等,除了教學實習環節,能夠利用學院的實驗室資源,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銀行、證券、保險等相關業務知識,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外,其他的實踐環節仍停留在傳統的論文形式上。這主要是因為受到獨立學院教學經費、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的諸多限制,金融學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難以建立,與外界經濟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交流溝通也較少,使得獨立學院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與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目標的實現還相距較遠。另外,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也不盡理想,實踐環節往往被忽視。課程論文原本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結合現實熱點進行分析和運用的能力,但學生普遍從網上查找資料組合甚至抄襲文章,缺乏獨立思考。由于學院不具備集中安排實地調研的條件,一般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進行社會調查,而實際上真正開展調研的很少。這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很難發揮檢驗、整合、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換的效果。
4.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在金融專業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情況下,獨立學院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因此,現階段獨立學院教師隊伍成分呈現多元化。以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為例,其師資隊伍構成主要為:外聘母體高校的教師、一定數量的本學院培養的青年教師。由于獨立學院學生在文化基礎和學習習慣上與母體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課教師往往以在獨立學院授課以賺取報酬為主要目的,并沒有根據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而獨立學院招聘的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缺乏教學經驗,更談不上實踐經驗,難以實現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加強獨立學院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建議與對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獨立學院金融學人才培養既要符合獨立學院的生源特點,更要塑造獨立學院的特色,尤其是隨著當前金融對經濟的影響不斷凸顯,社會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數量需求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更要求獨立學院必須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才能在高校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獨立學院培養的金融學應用型人才需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具備從事具體金融業務工作的實踐能力和業務素質。包括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以及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綜合應用能力,具有較好的科學素質、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2.優化課程體系設置。課程設置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可以針對目前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礎課所占的學時和學分比重均較大,而很多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缺乏興趣,只是為了獲得學分應付學習。實際上厚基礎應體現在更扎實的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因此,建議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減少公共基礎課程,可以將減少的公共基礎課程放到專業基礎課部分,以保證學生專業基礎的厚實。第二,獨立學院不同于綜合性大學,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應體現應用型的特色,建議首先突出專業方向,比如商業銀行、金融理財、保險精算等,然后根據方向設計課程,如果是金融理財方向,可以將一些重要的金融學專業選修課進行更改。第三,增強實踐課程的學分比重。專業課程的學習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尤其是商業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等主干課程的學習,應配合安排一定的實踐學時,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業務技能。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培養絕不能喊口號、走過場,必須要落到實處。第一,加強校內模擬實驗室建設。課程設置的優化改革,必須配合校內實驗室建設,引進一些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金融軟件,這些軟件模擬環境與現實情況基本相符,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重視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獨立學院通過建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產學合作等途徑,加強對學生業務技能的培養。同時學校也可以聘請校外實踐經驗豐富的管理和業務人員作為學院的校外指導教師。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獨立學院應該建立能體現自身優勢與特色的,符合自身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定位的師資隊伍。第一,獨立學院師資以聘請母體高校師資為主,應積極支持骨干教師、專業教師到外校進行培訓學習、研討和交流,在提高教師專業學術水平的同時,也調動教師對獨立學院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第二,青年教師和獨立學院自己培養的教師往往在教學態度和教學經驗上有所不足,建議獨立學院經常邀請教學名師進行示范教學,或是邀請本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講學,定期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或是采取青年教師導師制等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第三,應該積極聘請金融企業、富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走上教學崗位,培養一批具有“雙師型”特點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冀滿祥.明確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搖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徑[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21-32.
[2]黎紅梅.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16):18.
[3]周孟亮,李海燕.金融學創新性人才培養研究[J].浙江金融,2010,(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