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語文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語文教學案例

篇1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學生的個性風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片斷

請大家結合學案,快速瀏覽課文,然后回答課后練習一。

1.請大家找出有關分別介紹恒星、星云、銀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課文從我們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寫起,那么我們先來學習恒星的特點吧。

學生閱讀后總結:

(1)恒星是一個自身會發光發熱的星體。

(2)生態系統內各個環節彼此保持著一定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

教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從比較中讓學生明確下定義是:在說明事物時,用簡明的敘述,準確地提示概念的含義。因而判斷此句沒有運用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2.用合作虛席的方法,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閱讀后討論,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銀河系、恒星系的特點,并且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運用說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啟示]“共享互助”是一個師生相互配合的過程,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過程。要求師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交流和共同“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他們設計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教案”,從而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風采,張揚他們的個性,體會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我們要努力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性,教師的指導才有效果。

互助不單是學生的合作與互助。更多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助。教師和學生的互助表現在教師的引導上,點撥引起學生的共鳴,啟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聽潮》教學片斷

學生自主學習討論。

明確:第一層(5―12段)寫落潮時的大海,“海睡圖”

第二層(13―14段)寫漲潮初起,“海醒圖”

第三層(15―19段)寫漲潮達到高峰,“海怒圖”

第四層(20―21段)寫退潮,贊美退潮時的平靜同漲潮時兇猛一樣美。

指名朗讀第一層,要求讀出詩意,語調要輕柔。

討論“完全”、“靜寂”、“吻”、“鑲”、“仿佛”等詞語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寫月光的句子,討論讀中提示“體會‘走’的含義”。

明確:“完全”表現了兩人獨賞海的夜景時,妻覺得仿佛擁有了整個大海的無限欣喜之情。

先寫“靜寂”。“吻”是接觸,用擬人手法狀寫波浪蕩漾之輕微,這是寫波浪的靜;“銀鱗”是因為粼粼細波對月光的反射,因為波細,才似“銀鱗”,這是寫波浪的“靜”;“紅光”像凝結了的“紅玉”仍突出“靜”。“仿佛”不是比喻,是說明“輕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種感覺。

研讀“還在我們腳下沉吟著”一段,體會討論“沉吟”和四個比喻的作用,概括這時潮音的特點。

[啟示] 共享互助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過程,只有學習而沒有享有,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學習都是不完整的,學生的參與和主動互動,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課程實施后,打破了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的學習模式。它不但是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且是我國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篇2

引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增強對漢語文化的理解能力與對語言描述能力的表達,因此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案例模式”應用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拘束于課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這種模式,而且還能在教學中有機滲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的語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相對而言,語文閱讀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定義為:“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可以分為感知、理解、評價三個不同的階段,但是思維活動卻是貫穿這三個階段的始終。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通過眼睛對文字的識別將抽象的符號變成具體的信號傳入大腦,然后進行思維分析。而入選教材的文章絕大多數都是很有典范的語言作品,可以說是語言藝術精華的濃縮,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精辟的分析與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開展“案例模式”閱讀教學,拓展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例如在講有關父愛的時候,這必然要牽扯到一個寫作的問題,而當時又是閱讀課,所以只能實現這兩種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較好的一種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內容可以碩士樸實無華,但是如果同樣是背影的話題讓學生寫作,學生卻不能構思作文寫作的細節,準確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毆這篇文章采取了舉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講述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讓學生通過一件小事來刻畫父親母親的偉大。直的指出的是,駕駛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時候還要積極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評價分析,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進行的寫作訓練。

二、閱讀教學過程中融入“歷史案例”,開拓學生視野

初中語文閱讀教材有很多內容與歷史相關,特別是在詩詞閱讀方面。詩詞中中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人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是教授詩詞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基于其詩詞的語言環境的差別,要想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授課過程中就需要將其中的歷史背景也闡述出來,特別是提出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案例”,才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學生閱讀杜甫的《石壕吏》詩的時候,學生如果憑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與閱讀思維分析能力,他們會很快知道表現出來的當時封建統治下的統治者殘暴無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師問學生“詩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寫下來的這首詩呢,為什么當時的統治者如此殘暴呢、”學生則很少能夠回答。在這個時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亂”的歷史,給學生講述那場動亂是李唐王朝由強盛變為衰落的轉折點,經過這場東亂后國家財政枯竭,而地方藩鎮格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增加稅賦。農民占當時人口的絕大部分,因而成為了主要承擔者。又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可能學生很難理解作者重歸田園的那種喜悅之情,教師可插入東晉時期政治黑暗的歷史案例就行分析,舉出幾個例子表明當時社會情況,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歸園田居的心情。閱讀教學過程中融入“歷史案例”,一定程度上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能夠從閱讀中理解歷史。

三、開發語文新資源,實現案例與閱讀有機融合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發新資源成為教師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手段。開發語文新資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內容,也有課外教材的內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寫的好,不妨拿來“試一試”。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實現案例與閱讀有機融合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所在。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對作品的認識,挖掘語文課外的教學資源,開發語文教學研究課題,提升新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

篇3

隨著英語新教材的廣泛使用,提高廣大中學生的聽力水平,已逐漸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但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提高聽力水平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如何幫助農村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聽力水平,是值得每一位農村英語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農村中學生的聽力水平與教學現狀:筆者在每一次考試后對自己的學生進行了多次調查,他們最害怕、最討厭的就是聽力部分,失分最多的也是聽力部分。畢業后很多成績優秀的農村初中學生很難適應高中的全英文教學,高中教師的全英教學讓他們如墜霧中,嚴重影響學習。有的學生甚至最后都自暴自棄,對自己多年的努力產生懷疑,失去學習興趣。由此可見農村中學的聽力教學是相當薄弱的。

二、農村初中學生英語聽力薄弱的原因

1.學生對學好聽力的意識淡薄

農村中學的學生多半是留守兒童,學習不認真的多。他們有的連母語都不愿意學,更別提要把英語學好,尤其是聽力知識。

2.母語的干擾

初中學生,尤其是在小學從未學過英語的初中學生,由于詞匯量小,平時聽英語的機會少,在聽英語短文和較長的對話時比較困難。有些教師在進行短文或對話的聽力訓練時,為了讓學生盡快地完成聽力練習題,在教學中大量使用母語。許多學生在聽到一段語音信息后,常受母語干擾,不能直接用英語進行思維,因而影響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

3.教學硬件及軟件缺乏

農村中學各方面的條件相對來說都比較差,不少學校發到教師手中的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有的地方還是幾個教師共用一臺錄音機,影響聽力教學,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不足。而軟件方面,學校為教師提供的學習和技能培訓方面的機會極少,長期下來,使得教師素質跟不上現代社會發展和英語教學新要求,有些英語教師課堂上只注重語法知識傳授,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另外,農村英語教學缺少語言環境和學習氛圍也是一方面原因,多數學校甚至從未舉辦過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大賽等調動學生積極性之類的活動。

4.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產生厭倦情緒

在聽力課中,許多教師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整堂課都是讓學生在聽材料—做題—對答案的過程中渡過的。久而久之,活潑好動的初中學生難免產生厭倦情緒。

5.缺乏聽的技巧,學生自發的訓練少

訓練聽力僅利用課堂中的精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泛聽;城市的中學生有時可以聽聽英語廣播,上網聽聽英語,或者在家看看英語VCD,而這樣的條件許多農村的中學生暫時還達不到。這一隱蔽的因素無形之中成為影響農村中學生聽力成績提高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6.教師方面

在農村中學,學生聽力基礎差,教材的難度無形之中就大了一些。教師在講課時,聽力材料聽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再不行,干脆就寫上答案再聽;實在不行,聽力課就不上了,把時間用來講語法或課文。從短期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總體上看是高了,而長此下去,聽力上落下的距離會越來越大。

三、解決方案

1.保證課時和訓練量

為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學校應保證足夠的課時和訓練量,確保每周有l~2節課的聽力教學和訓練,這樣教師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教學,學生也有相當的機會進行摸索和訓練。當然,平時大量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會使學生產生這樣的誤解——上課、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時候聽一聽就夠了。

2.聽力教學不能急于求成

聽力訓練應貫穿于日常的每一堂英語課中。教師要盡量用英語授課,加強聽說教學的力度,徹底改變純用漢語的翻譯式教學方法。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表達思想、展開討論、傳遞信息、回答問題,從而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語言環境。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加大錄音磁帶的使用量,采用預聽、跟讀等形式,將聽力訓練滲透于每堂課。

3.注意解決學生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解決學生在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是語音辨別問題(諸如音節、重讀、連讀、失去爆破等),還是語言知識問題(詞意、語法、句意等);是技巧問題(記錄、捕捉關鍵詞等),還是心理問題(緊張、焦慮、恐慌等)。而這些問題往往是直接影響學生聽力理解水平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在聽力訓練教學中注意加以解決。

4.開展英語課外活動,重視實踐練習

為了給學生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可以開展英語角活動,組建英語課外小組和英語演播室,開展唱英語歌曲、講故事、朗讀比賽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語境中體會英語。

5.抓住主要信息,科學預測,提高準確度

聽力測試中出現得最多的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教師要指導學生從題干中了解到交流者的身份、交流者之間的關系和交流的環境等,從而為答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并指導學生特別注意出現頻率較高、意思或性質相似的一些關鍵詞,要抓住重點,尋找突破口。

以上所談到的僅僅是筆者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需要每一位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聽說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起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發起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而后引起了很多教育學者的關注。這一理論把教學活動從“藝術”提升到“科學”,即教學不僅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教學效果也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有效教學”強調的是教學效益,即一定的時間內追求學生的最大發展。在當下語文教學的種種改革中,教學的“有效性”也被許多專家學者和老師拿來研究與討論。關注科學化的語文教學,從學生角度關注教學的效益,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重視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問題。

那么,怎樣使得語文的課堂教學變得有效,使得學生在課堂的短暫時間里自我的效能感增強呢?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理發展規律并將其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定向

心理學已經證明,動機是人們活動的推動者,它體現著所需要的客觀事物對人的活動的激勵作用,當我們的教學目標可以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時,我們的教學效果則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角度閱讀教材,找到學生想學的動機,考慮學生當下的學情和心理發展,設定一個高度凝練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的教學行為指向教學目標,那么,我們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轉變教學方式(方法)

1.開展有效教學對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基于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方向,我們語文的有效教學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廣泛的教學對話。比如,“朗讀感悟式”教學,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品味中,說出自己讀文本的感受,然后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

2.創設情境,扎實訓練體驗文本

在情境中學習,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它們或思想深邃,或感情橫溢,或字字珠璣,對學生的語言、思維、道德、情操、審美等能起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娛目、悅耳、動情、激思等方法,帶領學生進入作品營造的情境,進而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獲得深刻的體驗。

三、課后作業的有效性

當一堂課教學以后,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精心的作業設計。作業的設計要多樣化,可以多設計一些摘錄、讀后感言、自我創作、剪報、讀書等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當作業完成后,教師要在學生的作業評價上有自己的創新,多寫一些鼓勵性的話,對作業進行各種評比等。

參考文獻:

[1]李琴.教師如何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06.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課堂教學;問題;操作策略

新課程注重對學生興趣與特點的培養,改變傳統課程當中的復雜、繁瑣并過于陳舊的內容,將學生的學習與實際進行結合。人教版的新教材將知識與社會、科技發展聯系在一起,各個學科結合其自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一、初中語文情境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初中語文教學情境創設與教學目標的相關性差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按照所學習的內容對情境進行創設,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但一部分教師在進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對教學目標沒有進行深入地了解,掌握不到要點,創設的情境僅僅是起到了提高課堂氣氛的作用,無法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如果教師對課堂情境的創設理解不透徹,樹立了錯誤的目標,不僅是偏離了當堂課的主體,嚴重的還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日后的教學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情境進行創設的時候,可以借助直觀的景象進行創設,也可以借助問題或者對話進行情境的創設,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通過何種方式,一定要圍繞著語文教材的教學目標,明確主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娛樂、熱鬧,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所以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應注意對課本知識以及課堂進行全面的考慮,使教學環節可以順利的進行。

2.初中語文教學情境創設流于形式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影響下,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也就逐漸顯露出課改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與合作創新能力的重視。但由于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教學的效果,使得教學的手段相對流于形式,沒有具體的意義。例如現有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較為常見的情境模式就是小組進行討論的形式,但有部分教師對其理解的不透徹,導致這種形式根本無法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有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就四人一組進行聊天,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只是將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化。有的時候遇到的問題非常簡單,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解決,但教師對效果的過于追求,還要求學生進行探討,這樣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情境教學進行創設的時候應注意聯系實際,不要在無謂的問題上開展合作學習,浪費時間。同時,也應注意學生的思維發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初中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隨意性

在對初中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不應該隨意創設,應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考慮,情境的創設應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對學生的知識情況進行充分了解,避免出現簡單的問題學生不感興趣的狀況,或者太難的問題讓學生不知所措、無法解答的現象。初中生的學習不僅是表現在成績與智商上,還有思維能力與創造性能力,所以在對初中生的課堂情境創設上應以學生情況為依據,否則,會使教師的情境創設變得毫無意義。由此可見,初中生語文情境課堂的教學不可隨意設置,應對各個層面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之后再進行情境的創設,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加強學生的發展。

二、初中語文情境課堂教學的操作策略分析

1.問題型

問題情境教學要求教師課前進行創設。教師應根據課本知識來制定相應的問題,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語言了解以及對知識的思考。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獨立學習,并及時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獨立進行探索,逐漸掌握相關知識。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此外,問題型情境教學也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了解,明確問題的難易程度等等。

2.探究學習型

探究性的情境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對課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突出響應的問題,然后自行進行資料的搜集分析,并得出結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能力。在對這一方法進行使用的過程中應注意,應對班級的學生進行了解,情境的創設應注意符合班級學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出現只對成績優秀的學生有用。教師也應與學生共同進行探討,并及時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減少學生對資料所花費的時間,同時,也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此外,此種教學方式也應注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3.合作學習型

合作學習型教學模式與其他兩種方式不同,其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它是以小組學習為主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情境教學模式在創設的時候應注意兩方面:首先是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注意細致。教師應做好準備工作,注意備課,根據相應的課程內容制定教學方式。對活動的主題以及形式等都應進行精心的設計。其次對小組的劃分應合理,應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以及智能等等進行充分的考慮,盡量使各個小組之間的實力相仿,小組內部各個成員權責分明。合作型學習情境創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加強學生的信息獲得能力,更有助于師生關系的促進。但這種情景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對情境模式的創設難以控制,這也就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不到有效地保障,更不容易對學生的成果作出評價。

結語: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中的重點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學生發展中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逐漸成為了教育的主題,這就要求課程與學生的發展相適應。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加強情境的創設,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創新意識的發展與合作意識的進步,以此培養綜合型人才,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管理[J].現代教育科學,2004(03)

篇6

自修反思課題實驗使全組教師能積極自主學習、自覺更新教學理念。教師教學中的“對話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角色意識強化了,語文教師教學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課題實驗極大地促進了我校語文教師教學理論水平、業務素質、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輕語文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我校語文教學一支鮮活的隊伍。

新教材的實施與課題研究的巧妙結合,使我校語文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人才倍出。縣課改專家組成員、校教務主任王功政先后為全縣語文教師上了《老王》、《荷葉-母親》等示范課,多次參加課改協作區會議及全縣優質課、說課并進行評課, 被評為縣“自修-反思課題實驗先進個人、初中語文課題研究優秀實驗教師。論文《教學設計-反思》獲全國“四項全能”競賽一等獎,《對誤讀〈背影〉的思考》、《本色語文課堂的細節藝術》分別雜在《語文教學與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發表,《新課程背景下說課說什么》獲全國說課論文二等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踐探微》獲市論文評比一等獎,《〈老王〉教學設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研究》獲縣三優論文評比一等獎,《愛,創造美好的境界》獲市論文評比三等獎。縣課改專家組成員王翠芳老師獲眾多殊榮:XX年3月,被茅坪鎮評為第一屆初中語文骨干教師; XX年5月,被秭歸縣文聯授予優秀作文指導教師;XX年2月,被九里中學評為優秀語文教研組長;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評為中學語文優秀教師;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學評為優秀班主任;XX年1月,被縣教育局聘為縣語文課改專家組成員;被信息中心評為初中語文課題研究優秀實驗教師。其教研教改碩果累累:XX年12月,《孤獨之旅》獲市說課三等獎;XX年3月,《綜合性學習中的主體張揚》市雙優評比一等獎;XX年9月,《農村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獲市初中校本教研論文評比一等獎;XX年12月,《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幾點做法》獲四優論文評比一等獎;XX年4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點體會》發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進屈原——綜合性學習案例》發表于《語文教學與研究》;XX年年4月,《孤獨之旅》說課發表于《語文教學與研究》。語文教研組長鄭家芹老師撰寫的《教師成長與發展報告冊》被評為優秀報告冊,XX年參加縣“走進新課程”語文優質課競賽《綠色蟈蟈》獲得二等獎, XX年10月輔導的學生作文在省知識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第三屆“童之趣”杯大賽征文活動中獲二等獎;XX年 年8月撰寫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說課稿》獲全國說課一等獎;XX年 年11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國家級刊物《文學教育》發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屆中小學師生電腦作品大賽課例《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評為二等獎,并被推薦到省電教館參加決賽獲一等獎;2010年1月撰寫的《積累成語,讀寫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發表;2010年8月撰寫的《按〈課標〉要求指導學生作文,培養能力》獲市級論文二等獎;XX-2010年擔任語文教研組長三年被學校評為優秀語文教研組長。在我校語文課題組承擔的教育部中南高師師資培訓中心“新課程培訓專項”研究《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研究》課題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學規劃辦“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研究與實驗”課題實驗研究中,承擔了課題的資料整理、結題報告的撰寫、總結驗收等主要工作,都順利通過了驗收結題,被縣教科研信息中心評為初中語文課題研究優秀實驗教師。陳英老師參加縣優質課競賽《俗世奇人》獲二等獎;撰寫的《教師成長與發展報告冊》被評為優秀報告冊;參加縣優質課競賽《俗世奇人》獲二等獎;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評為示范課;《〈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獲縣三優論文評比三等獎;《〈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獲縣三優論文評比二等獎、校一等獎。向春江老師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屆中小學師生電腦作品大賽課例《春酒》被評為二等獎,獲省一等獎;參加全縣說課競賽《紫藤羅瀑布》獲縣優勝獎;《〈楊修之死〉教學設計》獲縣三優論文評比二等獎、校一等獎。趙應菊老師參加全縣說課競賽《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獲縣一等獎;XX年 年8月撰寫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說課稿》獲全國說課一等獎;《〈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在縣教學研究發表;論文《課堂提問也是藝術》〉獲縣三優論文評比二等獎。宋華蘭老師參加縣優質課競賽《吆喝》獲一等獎;說課稿《讓世界充滿愛》獲全國說課二等獎;《〈孤獨之旅〉課堂實錄》、《實踐語文個性化閱讀淺探》在縣教學研究發表。王誠老師參加縣優質課競賽《斑羚飛渡》獲三等獎;論文《念不完的無字天書》獲市論文評比一等獎;論文《記敘文教學改進之我見》、《語文綜合性學習淺談》、《教育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分別獲縣論文評比二等、三等獎。梅云銅老師在語文中考復習備考會上的《雨說》被認定為縣級示范課;論文《一張憑證的啟示》、《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之我見》都在《新教育參考》發表;論文《一張欠條的魅力》獲市論文評比一等獎;論文〈《雨說》教學設計〉獲縣論文評比二等獎;中考語文模擬試題獲縣評比三等獎。另我校多位語文老師寫了多篇教學案例、論文在縣教育網上發表。

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動開展不多,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對話反思法”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3、專家引領不夠。

篇7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媒介,記錄老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以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為中心而展開的教與學的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視頻(課堂節選),同時還包括與教學主題有關的教學規劃、素材課件、教學反思、演練測驗以及學生回饋、老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它們以特定的組織形式和表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所以,“微課”既c傳統單調的資源種類的教學案例、教學課件、教學規劃和教學反思等有所不同,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類新型教學手段。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具有非同凡響的作用。首先,應用微課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優化和平衡。在語文教學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語文骨干教師,也有年輕語文教師,如何讓年輕教師在骨干教師的帶動下迅速成長,實現語文教師資源的優化和平衡,在微課視頻的集體制作中便解決了這一問題。其次,應用微課有利于利于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初中各年級語文教師的教學如果各自為陣的話,教學進度混亂,嚴重影響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微課視頻的集體制作能夠解決如何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合理安排教學的進度等問題。再次,應用微課有利于解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矛盾,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微課教學集集體智慧,有針對性地制作出一個個短小精致的教學視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地調用微課視頻,達到了精講的目的,避免了教學的隨意性;微課視頻一般不超過十五分鐘,這就給學生自學、探究、練習留下了大量的時間,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微課視頻的情景化和視聽效果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突破了教師傳統的講課模式,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

語文教師學會制作微課,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具體運用,發揮語文微課應有的作用呢?

一、利用微視頻,明確教材內容。如,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應讓學生明了蘇州園林的整體布局,即不論參觀者站在哪一角度,呈現于身前的總是一幅完整的畫卷。可是大部分學生甚至老師都沒有親臨蘇州園林,無法形成直觀的印象;并且,教材上缺少圖片,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微視頻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微視頻具象化地展現了蘇州園林亭臺樓閣的風貌、假山池塘的格局、繁花密樹的倒映、近角遠角的層次、門洞窗欞的規劃等等,它配以圖片,同步引進教學講解詞(講解詞利用教材中的內容),使圖片與文字相融合。學生在優美舒緩的音樂聲中聆聽講解詞,并欣賞圖片,研討其格局、色調、搭配等等,猶如身臨其境,并通過老師的解析和講解,使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蘇州園林秀美的全貌,領會設計人員和工匠們的智慧,體會我國園林之美。

二、利用微視頻,突破教材難點。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文本中兩句描述環境的句子可否刪除、有何作用,是使學生感到困惑的。老師可以運用微視頻,找出文中描述大海的句子,之后配以色彩對比強烈的大海背景圖。一幅天高海闊,海水微碧;另外一幅天空晦暗,大海顯現出灰白的色調。運用微視頻,透過背景的比對,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解析,讓學生明白第一幅畫象征著大海的恬靜,暗示主人公的雀躍心情;而第二幅圖,透過大海的陰翳,表現了主人公失望、喪氣的情緒。兩種環境描寫體現了主人公的不同情緒。通過比對和解析,學生就能明白環境描寫并非可有可無,而是人物內心情緒的映襯。與此同時,在潛移默化中突破了教材的重難點。

三、利用微視頻,領悟詩詞意境。微視頻能將影像、文字、聲音、視頻串聯起來,變靜為動,使課文內容具象化,改變了以往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初中語文課教學的時間、空間限制,創建了一個熱烈的課堂氛圍。如此,直接印象與想象、聯想相融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有主動探索的欲望,并對詩歌中的意境心向往之,快速而準確地掌握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

篇8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加快,教育一直都在不斷地改革,不斷地變化。而對于語文這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學科,建立較為高效的教學模式可以說很重要的。根據目前的現狀,初中語文課堂較為枯燥,還在采用傳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課學生思考,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的學子,找到一種新模式可以說是很重要,但現階段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沒有被有效地利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可以說是這種新式模式之一,它可以改變語文課堂的枯燥乏味,提高學生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它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不忽略每一個學生。

二、初中語文建立互動式教學的原因

(一) 傳統教學方式出現弊端

針對現有的初中語文教學狀況,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現在的初中生已經接觸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于課本上的知識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如果還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難免會讓他們感到無趣,即使教師用再多的人文熏陶,也無濟于事。如果換一種角度看問題,變換一種方法教學,建立互動式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那么我們將會解決這一現狀。

(二) 受語文學科特征限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語文學科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有以下三個特點: 其一,語文是一門以教會學生運用為基礎,熏陶學生情感為目的的學科。其二,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課程的重要環節。其三,語文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這三個重要特點將決定初中語文運用何種教學模式。我們不是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錯誤的,而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根據語文課程的特征,我們必須要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親身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三、如何建立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可以說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是指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情感與情感的碰撞是指教師與學生的情感碰撞,學生與語文人物的情感碰撞,教師與語文人物的情感碰撞。這種碰撞將擦出知識的火花,火花的綻放將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美妙。

(一) 學生自主學習是基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說是很薄弱的。而互動式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將變得更少,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充分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的思考將變得更多,在產生了問題之后還要以自己解決為主。

(二)教師創設情境是關鍵

互動式教學,顧名思義,課堂上的有效互動才是關鍵。這一點可以說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一個恰當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才能進行有效的思考。比如說,蘇教版初中語文中的《社戲》一課,這是魯迅的名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類似的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自主探索是目標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而想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從各方面抓起,不能一味地空喊口號。現代的教學模式已經將參考答案變成了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許多學生明明有想法卻不敢說出口。而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從語文課堂開始。如何開展自主探索呢? 由于互動式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就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素材,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把握大的方向。

四、經典教學案例

好的論述需要實際案例的支撐,下面就以初中語文教學中互動教學的運用為經典案例。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中的《十三歲的際遇》為實例。這篇文章并沒有那些名家的著作出名,但表達的情感卻是初中生的實際心理。這篇課文運用互動教學模式可以說是很正確的選擇。首先,教師在上這篇文章之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由于這篇文章內容較為豐富,并且貼近生活,學生很愿意自己課前閱讀,因此,就要求學生要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羅列出來。接下來,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境,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都是與夢想有關,讓學生積極地發言,敘述自己心中的夢想,這樣很有利于理解文章。接下來,學生探討分析才是語文課程的重中之重。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分組的形式,探討大家都出現的問題,討論解決文中的精辟語句,充分體會作者田曉菲對北大的眷戀及對夢想的追隨之情。這篇文章采用互動教學的模式可以說將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9

七年級上冊第11課《春》,作者為朱自清。注釋①:選自《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七年級上冊第12課《濟南的冬天》,作者為老舍。注釋①: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七年級上冊第21課《風箏》,作者為魯迅。注釋①:選自《野草》(《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何謂注釋?現代漢語詞典中有“解釋”之義,而百度百科解釋為“對書籍或文章的語匯、內容、背景、引文作介紹、評議的文字”。大多數學生除了課本,課外輔助資料較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認為這樣的注釋簡單化,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起到較好的解釋和助讀作用。最好將課文下的注釋①進行拓展延伸,增加“資料助讀”一項,以知識卡片的形式出現,附于課文之后。學生閱讀時再加以教師的生動解說,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學常識,拓展閱讀視野,深入文本閱讀,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現結合課堂教學案例談點個人體會。

一、 了解文學常識

注釋①的一兩句話對于幫助學生了解作者作品是遠遠不夠的,在接觸文本之前,應該讓學生對相關文學常識有初步且較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課文之后附上“資料助讀”,以知識卡片形式呈現。教師介紹時,可結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簡單介紹,通過老師的介紹,讓學生對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魯迅的作品在初中課本中出現頻率較高。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魯迅作品,就應該全面了解魯迅的相關文學常識,為今后學習魯迅其他作品作鋪墊。另外《風箏》一文涉及魯迅的弟弟,所以資料助讀中也應該增加相關知識,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二、 拓展閱讀視野

在介紹一些作家作品時,資料助讀的內容是可以進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資料介紹可能與文本無關,但對于學生拓展閱讀視野,提高語文素養是很有幫助的。新課標明確指出初中學段的學生應該“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如學習九年級下冊第7課《變色龍》,可以在課文后附上資料助讀,將作者契訶夫與另外兩位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歐?亨利的簡介及代表作品并為一起進行介紹,從而激發學生對短篇小說的喜愛。

三、 深入文本閱讀

資料助讀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解讀文本,理解文本內涵。如在教授陶淵明詩歌時,可做知識卡片,簡介陶淵明一生為官的經歷及東晉社會的背景。了解相關背景之后,學生自然能夠體會到詩人在《歸園田居》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熱愛自然、躬耕田園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詩人在《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葉母親》時,如果不作資料助讀,只能引導學生理解到這個層次:文章寫荷花是為了寫“我”,寫荷葉是為了寫母親,感受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以此抒發子女對母親的愛。如果作資料助讀, 則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相關文學常識,又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詩集《繁星》《春水》,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內核,即“愛的哲學”。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各學科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此時,資料助讀可以不是文學常識的積累,不是課外閱讀的推薦拓展,也與文本解讀沒有緊密的聯系,但它卻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時,資料助讀中可以介紹“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故事”,這一點正體現他作為民主戰士不屈的尊嚴和骨氣。

如果沒有這樣的資料助讀,學生的學習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寫法的層面上。然而,語文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應叩擊學生的心靈,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生命。

篇10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問題;改善對策

文言文教學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意義重大,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古典文化,還能夠使學生通過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得到精神的熏陶。此外,學生在初中時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將直接影響其后對于文言文的態度。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在最大程度上落實高水平的文言文教學,使學生切實地提高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以及自己的文言文解讀能力。本文通過簡單分析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談論了提高其教學效率的相關對策。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時期,學生開始正式接觸文言文,并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系統的學習,這個階段的學習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接受。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使文言文的教學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同時也達到提升學生學習中國古典文化興趣的目的。

文言文是經歷過幾千年的積淀,而在歷史中沉淀下來的文學精華,先人們在這些文章中寄予了自己最美好的思想情感以及道德情操,學生們通過學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美的熏陶。但是,由于文言文距離現代生活時間久遠,學生們在進行學習時往往會遇到一系列的困難,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成為了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而就文言文的教學的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而言,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初中語文教師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往往更側重于對于聞言字詞以及文言文句法的講解,整個文章的意思以及其中蘊含的含義通常得不到良好的疏通。這樣以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就只能局限于一種比較片面的字詞句的接受,而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因而無法產生學習的興趣。

再者,初中語文教師對于文言文的教學還多側重于向學生傳達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對于文章知識認知嚼碎了喂給學生,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自己去總結文章的韻意,也無法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文言文教學接受程度的低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厭倦,使學生一提起文言文就會覺得枯燥乏味。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水平的對策

初中語文所選取的文言文尚處于比較淺顯的水平,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去欣賞接受,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將課堂放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本文接下來就從幾個方面簡單談論一下初中語文教師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的相關策略:

1、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文言文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將課堂放歸給學生。語文教師在講述文言文時,首先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文章,欣賞文章傳達的美好情感和意境,使學生形成對于文言文的第一感受。如在講授劉禹錫的《陋室銘》時,文章簡短且頗具韻味,學生通過自己朗讀完全可以理解,從而在腦海中勾勒出一種氛圍,這樣更容易加深學生的理解力。此外,語文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總結文章中出現的字詞意思,使他們形成自己歸納學習的習慣。如在講述《愚公移山》時,學生第一次接觸“諸”字的“之于”意思,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其他文章里發現找尋“諸”字的用法,使學生自己總結其字詞用法的異同。

2.、文言文教學加入趣味學習的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文章多具有一定的情境,情境中人物角色及心理變化都比較簡單,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可以設置一定的情境,使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角色來對文章來進行學習。比如語文教師給學生講授《出師表》,可以讓學生作為其中角色,或者是解說人員,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以及其卓絕的風華。再者,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猜測文章接下來的內容,來引導學生學習文章。比如教師在講授柳宗元《黔之驢》時,可以先自己把課文的開頭部分讀給學生,讓學生一邊聽其中自己不明白的字詞,一邊感受文章所傳達的基本意思,然后到關鍵地方給文章來一個停頓,讓學生去猜測文章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黔之驢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并引導學生采用文言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于文章內容的猜測。這樣勢必會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愛上文言文。

三、結語

文言文的學習是學生接觸中國古代文化的必要途徑,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力量,積極地找尋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增強其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俠. 建構腦圖 想象畫面――《滿井游記》教學案例[J]. 文教資料,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