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法律意識提高法治素養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強化法律意識提高法治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強化法律意識提高法治素養

篇1

一 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困境

1.網絡普及對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沖擊

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規模為4.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比例是74.5%。高中和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上網比例接近飽和。2012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0.5小時。由此看出,如今社會已經是網絡社會,網絡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作為網民中規模較大的職業群體,高職生的互聯網普及率也處于高位,網絡的普及對于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產生了巨大沖擊,具體表現方式如下:

第一,通過網絡影響高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下簡稱“三觀”),沖擊著學校對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網絡是公眾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通過網絡和傳播的信息對信息接收者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大學階段是高職生“三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法律意識和“三觀”同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兩者關系密切,互相影響。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給高職生以不同的教化結果,積極信息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消極信息導致學生積極向上的“三觀”受到弱化,不利于正確“三觀”的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受到極大的沖擊。

第二,通過影響高職生的思想沖擊著法律意識的培養。在網絡平臺上,人們有更多的自由和機會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信息接收者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他人的觀點和理論。高職生正值青春年少,思維活躍、思想開放,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由于涉世不深,對有些問題的是非鑒別力不強,宣揚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消極頹廢思想觀念的網絡信息極易侵蝕著學生心靈思想凈土,從而沖擊著其法律意識的培養。

第三,通過影響高職生的行為沖擊著法律意識的培養。高職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網絡有著密切的聯系。網絡是虛擬平臺,人們進行網絡行為需要付出的成本較低,規范網絡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加上學生自我約束力較弱,導致學生養成自由、不受約束的網絡行為習慣,這種行為習慣嚴重影響著法律意識的養成。

2.當代高職生自身因素制約著其法律意識的提升

第一,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高職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總體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1)感覺法律難學。從總體上講,和本科學生相比,高職生的感性形象思維較好,實踐動手能力較強,而理性抽象思維較弱,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感覺比較吃力。法律知識具有系統理論性、思維抽象性、邏輯嚴謹性的特點,大多數高職生感覺法律知識難以領會和掌握。(2)自我約束力不強。相較于本科生,高職生的主動求知欲望較弱,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網絡背景下,網絡延伸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通過網絡傳播大量有趣的信息鎖定著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學習精力,加上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力不強,這些因素綜合影響著高職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二,法律知識積累有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學校的辦學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上,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夯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基礎,提高職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時間基本上被專業課學習、實踐所占據,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導致法律知識積累有限,而有限的法律知識直接制約著法律意識的提升。

第三,法律實踐活動甚少。意識的養成與強化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實現,進行法律實踐活動是培養高職生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受制于種種原因,高職生無法開展相關的法律實踐活動。主要原因有:(1)高職生自身沒有法學專業知識和基本法律技能,無法為開展法律實踐活動提供專業支撐。(2)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相關法律實踐活動的平臺。為實現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宗旨,學校一般將學生安排到公司、企業進行相關的職業技能實習、實踐,加上受制于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等各方面因素,幾乎沒有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律實踐活動。

3.師資力量無法適應網絡背景下高職生法律教育教學的要求

目前,承擔高職院校法律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教師大多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有的不具備法學專業背景,沒有接受過真正、系統的法學專業知識的訓練,這影響到他們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以及法律精髓的把握,進而影響到法律知識的傳授,最終影響到法律教育的效果。在網絡背景下,快速的信息傳播速度要求法律教育者必須具備敏銳的法律嗅覺,迅速通過網絡這個平臺充分掌握最新、最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制資訊,準確解讀重大法治事件,正確宣傳法治精神。然而,這對于大部分承擔法律教育任務的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4.法律課程建設不完善

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律課程建設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為:在課程的設置方面,大多數高職院校僅設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而無相關的具有普及性質的法律課程,僅依靠這個課程涉及法律內容,很難擔當起提升學生法律意識的重任。在網絡課程建設方面,目前高職院校對法律網絡課程建設重視不夠,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不足,建設現狀難以滿足提高學生法律素養的需要。在教材的選用方面,學校選用的法律教材存在著專業性有余而可讀性不足的情況,缺少具有權威性、普適性的材。

二 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路徑探究

探究高職生法律意識的提升路徑是關系到提高高職院校的法律教育教學質量、提高高職生綜合法律素養的重要課題。 要提升高職生的法律意識,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法、知法、尊法、守法和用法;教師要懂法、會教法,努力扮演好教育引導者和學生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學校要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完善法律課程建設,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強化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

1.高職生: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決定因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提升需要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高職生自身因素是內因,它對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升其法律意識的關鍵。因此,要提升法律意識,高職生必須做到:(1)學法、知法。學法、知法是前提。學生要充分利用網絡等學習媒介和平臺主動學習與自身學習、生活和將來工作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積累法律知識,為守法、用法提供前提。(2)尊法。尊法是境界。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樹立法律權威是法治社會公民應當具備的素質和應當達到的境界。高職生應不斷學習法律知識,自覺養成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提升尊法境界。(3)守法、用法。守法、用法是要求。高職生學法、知法的最終目的是將自身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納入法律規制的范圍之內,自覺遵守法律,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去分析、解決所面臨的法律問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此外,學校和教師還應當通過科學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提高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樹立學習主體地位,最終達到提升法律意識、增強法律素養的目的。

2.教師:懂法、會教法

在提升高職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教師擔當著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為了勝任此角色,法律教師必須具有法學專業背景,經過法學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以及法律思維方式的專門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深入領會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刻理解法律精髓,才有可能把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充分傳授給學生,才能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法律思維方式思考,并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以及畢業求職中所遇到法律問題。要確保法律教學團隊的高水準,學校要嚴格法律師資準入制度,加強法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水平;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通過積極參加校內外培訓與教育反思實踐等活動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在網絡背景下,法律教師必須緊跟信息爆炸的時代步伐,第一時間充分了解和掌握當下發生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制新聞和法制事件,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恰當的時間及時向學生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增強學生法律素養,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3.學校: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第一,有效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在當今,網絡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具有最新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最便捷的途徑在傳播著信息。從教育層面來說,網絡已經成為一個全新、廣闊的教育空間,是重要的教育主陣地,網絡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在不斷沖擊著傳統的教育方式。因此,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好網絡法律教育空間,有效占領網絡法律教育主陣地,牢牢掌握法律教育的主動權。

第二,進一步完善法律課程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1)完善課程設置。關于法律課程,目前高職院校一般是每個專業只開設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課程,如建筑類專業開設建設法規,酒店管理類專業開設酒店法律法規等,這些課程只是面向特定專業的學生,輻射面窄,普及性不夠。因此,高職院校除了開設必修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外,還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設置教育輻射面廣、普及性強的法律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必須緊密聯系高職生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以及畢業后求職所涉及的法律問題。(2)規范教材的選用。所選用的教材應當具有可讀性和實用性,學校也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自編教材。(3)加強網絡課程建設。在網絡普及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加強法律網絡課程建設對于提高法律教育教學效果、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素養、提升法律意識的意義凸顯。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法律網絡課程建設,豐富法律教育教學途徑,拓寬法律教育教學平臺。

第三,持續有效地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當前,充分利用網絡等方式持續、有效地對高職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對高職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法律素養,提升法律意識。在網絡背景下,為了提高對高職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實效性,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時間。(1)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為契機,在校園范圍內集中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系列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活動,使廣大學生了解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增強憲法觀念,尊尚憲法,樹立憲法權威。(2)利用各類法律法規頒布實施紀念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專題法制宣傳日、宣傳周和宣傳月活動。通過專題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是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方式。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應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制作校園廣播法治新聞播報與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相結合,建設固定的校園法制宣傳欄與建設專題普法網站相結合。在現代化教育方式中,通過通信設備向學生手機發送法制教育信息是網絡背景下對高職生進行法制教育最為有效的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教育內容豐富、接收閱讀方便、接受教育涉及面廣等特點,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篇2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lingchen009”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度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義烏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圍繞中心工作,以推進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完善行政決策機制、規范行政執法為重點,強化領導、狠抓落實,把加快法治各項要求落實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現將建設局2020年度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總結如下:

一、2020年工作總結

(一)依法行政,塑造法治形象

1.規范行政處罰。截至目前共立案20起,結案20起,罰款71.4萬元。定期進行自查,重點檢查在行政處罰中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是否正確;是否有充分的事實根據或確鑿的證據;執法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屬于本行政機關的管轄范圍;處罰決定是否合法、適當。未發生有不服行政處罰的復議和訴訟。

2.做好行政復議訴訟。針對企業、個人維權意識不斷提升的新形勢,會同法律顧問,全力做好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工作。截至目前,共發生行政訴訟31起,庭外調解1件,其中17件已審結,其余案件正在審理中;行政復議5起,均按期向法院、復議機關提交答辯、證據,行政負責人均能出庭參與應訴活動。同時,根據在訴訟、復議中暴露出的問題,認真查找、反思并及時糾正工作中的不足,進一步強化干部職工的法律意識和程序觀念,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3.做好法制審查。推行規范性文件“三統一”制度,2020年,共制定行政規范性文件4件,均按照“三統一”進行備案審查。共清理廢止局規范性文件11件。對《關于規范義烏市經濟適用住房上市轉讓和回購管理的實施意見》等重大決策進行了合法性審查,避免法律風險;審核移送案件62件。制定《義烏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堅持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對重大疑難的行政執法決定,必須經局法規科或者法律顧問審核,再提交局領導班子集體審議。對涉及重大執法決定需提交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的,也必須經局法規科或者法律顧問進行法制審核。

4.建章立制,規范行政行為。一是為貫徹落實省、市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的要求,促進我局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2020年制定并在局網站公布相關行政執法制度和流程12項。二是規范執法程序。理清執法事項,對不屬于我局職能的行政執法事項劃轉給其他部門。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加強與市司法局溝通,有效提高我局執法人員覆蓋率。落實全過程執法記錄制度,加強與財政和司法部門溝通,確保執法經費有效落實,按照法治政府要求,機關、下屬單位按在編人員的50%配置執法記錄儀,實現全程記錄執法。

5.推行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局法規科、相關業務科室對行政處罰案卷、許可案卷進行抽查,并出具書面評查意見,即時反饋經辦科室及經辦人員,即時整改,規范案卷制作。結合金華市建設局、司法局等上級部門抽查、評查工作,及時、全面自查。2020年度,被金華建設局抽到的2卷行政執法案卷,其中1卷被評為“優秀行政執法案卷”。

6.推行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全年共發生行政復議5件,行政訴訟31件。行政復議、訴訟主要涉及征地拆遷、住房保障方面。凡開庭審理的行政訴訟案件,均由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

7.加強執法隊伍建設。一是培訓教育常態化。本年度組織2次業務培訓,覆蓋全體一線執法人員,逐步樹立規范執法理念。二是組織執法證考試。本年度組織執法證考試5次,壯大執法隊伍。

8.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好法制宣傳,按照普法辦要求,做好建設局“七五”普法檔案系統末年普法資料的制作和錄入工作,落實好《憲法》和《民法典》的宣傳工作,做好“七五”普法總結驗收和“八五”普法規劃編制工作。

(二)牽頭落實“一網通管”工作任務,明確各項權責

自“一網通管”行政執法監管平臺建立以來,平臺已日趨完善,掌上執法日趨成熟。按照年初制定的義烏市建設局“一網通管”工作任務,本年度,在浙江省行政執法監管平臺認領行政檢查子項445項,開展專項檢查599次,雙隨機檢查410次,掌上執法率達到100%。

(三)做好執法信息公開

一是及時更新機構執法依據。按照法治政府工作要求,行政執法職權、法律法規等執法依據、執法機構設置等行政執法信息均已在浙江政務服務網義烏市人民政府部門公開中的政府信息公開專欄進行公布。對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具體行政行為也進行了實時更新,方便了群眾信息的獲取。二是做好雙隨機執法計劃的公開,提高執法工作透明度。三是依法做好依申請公開。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義烏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在法定期限內進行答復,今年共辦理依申請公開25件,目前已全部辦結,未發生復議和訴訟現象。

二、存在問題

2020年,建設局在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和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法制學習有待加強,執法人員執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規范性文件報送備案審查、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方面,需要進一步細化管理并加強指導。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2020年,建設局將圍繞重點工作,創新機制,狠抓落實,進一步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加強組織領導,繼續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完善重大行政決策機制。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的理念,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的作用,按照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的程序進行決策。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制度,完善重大行政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機制,及時掌握決策執行情況、評估決策執行效果。

二是完善法制隊伍建設。加強法制機構人員配備,充實法制機構人員力量,加大對干部隊伍的法制培訓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作風優良、素質過硬的執法鐵軍。

三是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法治意識。繼續落實相關領導班子集體學法制度,著力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推進發展、維護穩定的能力;有針對性、經常性、多渠道的全方面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營造自覺遵守與執行法律的良好氛圍,并為依法行政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篇3

(一)勞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缺失,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法律實踐是提高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法律重在應用,學會法律知識不是開展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學會應用法律知識,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是法制教育的目標。勞動法律知識實踐性很強,學生只有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目前勞動法律教育大都采用傳統方式,注重課本知識的灌輸,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外又很少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二)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及就業指導課程的任課教師大都是非法學專業出身,專業化水平不高。教師對勞動法律知識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透徹,在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等方面還有許多局限性。有的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不能把勞動法律知識系統地、深刻地傳授給學生;有的教師由于缺乏法律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如何培養大學生勞動法律維權意識及能力更是無從著手,極大地影響了勞動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二、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我國勞動法治進程的基本要求勞動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企業發展、社會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證。我國目前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增加了勞資矛盾。《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為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及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勞動者勞動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的欠缺,許多用人單位公然實施違法用工行為,甚至在有些領域成為一種常態,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在現實生活中未能真正實現。法律意識是決定法律制度能否得到有效運作的內在動因。在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后,法治精神能不能得到弘揚,人的素質是最關鍵的。我國每年有幾百萬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大學生作為勞動者的主力軍,應該成為實踐法律的楷模。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宣傳勞動法律;通過大學生的勞動維權意識和行為,使違法的用人單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也是一種有效的監督和扼制。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規范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保障,雙方才可能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可見,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直接影響我國勞動法治的進程。

(二)是培養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的重要切入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衡量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學生能否在就業及工作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是檢驗大學生在校期間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據。高校法制教育可以從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入手,引導學生提高法律認知水平,關注公民權利,強化法律意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三)是維護學生自身權益,提高綜合就業能力的現實需要當前大學生普遍勞動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維權意識淡薄,主要表現為對平等就業權如何保障,創業優惠政策如何落實,訂立勞動合同注意的問題,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勞動爭議發生后如何處理等問題知之甚少。在法律實踐中,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求職及履職過程中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大學生勞動法制意識現狀及勞動維權水平決定了必須加強在校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勞動法制教育,使學生提高法律維權意識及能力,有效降低就業風險,避免權利侵害,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三、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勞動法律教育只有反映最新的勞動法律規范的內容,才具有實踐指導意義。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制定頒布實施了《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等多部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并成為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依據。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應當加大勞動法制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比重,同時以勞動法律制度及勞動關系現狀為依據,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應保證勞動法制教育涵蓋學生在校期間勤工助學、實習實踐勞動權益保障、就業權益保障、勞動合同訂立、履行中的權益保障及相應法律救濟途徑等內容,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實際需求勞動法制教育涉及的內容較多,與大學生在校期間及畢業后的勞動權益息息相關。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應該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全程指導。這就要求勞動法制教育教學模式不能僅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就業指導兩門公共課程的教學,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可以開設大學生勞動維權、大學生創業講堂、以案學法等以勞動法制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選修課程,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勞動法制教育,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

(三)開展豐富的勞動法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維權意識勞動法制教育的目標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都要求把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法制教育,應結合課程教學的需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觀摩、模擬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及法庭審理,開展勞動合同法實施狀況的社會調查等活動。同時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司法工作者、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等人員開展勞動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勞動法律知識競賽、征文、演講等活動;指導學生成立勞動法制教育社團,邀請專業老師作指導教師,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法律咨詢等活動。通過豐富的勞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構建起課堂內外、校園內外一體化的勞動法制教育網絡,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而形成學習的內在動力,真正樹立勞動維權意識,提高維權能力。

篇4

【關鍵詞】法學本科實踐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4-0102-02

霍姆斯大法官說過:“法律的生命并非邏輯,而是經驗”,[注1]經驗來源于實踐。實踐教學是法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并滲透于法學教育全過程的能力培養教學方式。實踐教學體系作為完成法學本科教學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和有效途徑,既可檢閱、修正和鞏固已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體系,又有利于培育法學專業思維、提高法律職業倫理修養,更有利于訓練法律專業應用能力,因而是培養應用型法科人才的最有效方式。建構有利于切實提高法科生司法實踐能力的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已成為改革法學本科教學的重大推手。

一、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法學教學質量的必然

1.法學教育重在實踐能力的培養

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指法科學生運用法律知識,針對案件事實,進行法律分析,適用法律條文,提出司法建議或參與法律訴訟的能力。[注2]法科生實踐能力具體來說包括: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和對法律事實的探究能力。法律思維能力包含能準確掌握法律概念、正確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題、具有法律推理能力以及有對即將作出的法律裁決或法律意見進行論證的能力。法律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是法科學生通過語言或文字,對特定事實或問題表達法律意見的能力。探究法律事實的能力,即學生調查、搜集、制作、組合、分析、認證法律事實的能力。探究法律事實的過程是法律人運用法律去判斷、分析、確認、選擇事實的過程,是一個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對立統一的過程。[注3]實踐能力教育是對高等教育內在規律與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法學教育過程就是要真正做到實踐能力教學與法學理論教學二者的融合,且更主要體現為一種實踐能力教育。因此,建立一個知識與能力并舉,從法學的實踐性、技術性出發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努力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職業倫理修養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理應成為法學院系治學育人的重要舉措。

2.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一個系統化教學體系的支撐

實踐能力教育既是一種培養目標與模式,更是一種教育思想與觀念。法學教育不僅是培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單一目標,而是旨在培養適應任何一個法律職業領域工作的專業人才。故一個合格的法律人,他應當是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功底、完善的人文知識背景、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崇尚法律、恪守法律職業道德的精神品質,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身心健康的高級人才。法學實踐能力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高品質的應用型法學人才,實踐教學體系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撐。

法學實踐教學體系就是從培養目標、手段、步驟、課程等進行設計和規劃,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大多數法學院系辦學的實踐證明其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依照本院的實際采取了校內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辦法,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包括庭審旁聽、法律咨詢、司法調研、模擬法庭和畢業實習等六個環節的實踐教學課程。課程體系的設置促使實踐教學內容的多元化。例如,校內實踐層面包括法律實務系列講座、法律前沿理論知識講座、法律咨詢、法制宣傳、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教學內容。校外實踐教學層面則是在培養法律實務能力的基礎上開展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包括課程中的司法調研、庭審旁聽、畢業實習以及寒暑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從多個維度全方位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實踐教學體系主導法科生實踐能力的育成

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從法律專業思維、表達和探究,以及專業倫理修養培育的多功能系統,它的構建就是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以確保在該體系中使法科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提高。

1.實踐教學體系旨在為學生提供法律操作與思維能力真實訓練

通曉法律條文并準確運用于實踐是法科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法學教學在本質上是培養學生理解法的真諦,擁有創新的法律意識,掌握法律運行的內在規律,學會如何適用法律,而不是單純地灌輸某種既定的、凝固的知識。實踐教學從最直觀的效用來看就是培養學生實際參與法律操作、解決實際糾紛和問題的能力。依照培養法科生實踐能力要素、手段和步驟而設計的實踐教學體系能使學生在教學中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調查取證、辯護技巧和法律文書等專業訓練。同時由于法學學科鏈接著更多的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知識,法律職業者更多的面臨著與政治、經濟、道德密切相關的、極其復雜的實際法律問題。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不僅要達到傳授法律操作技術和經驗之目的,更要培育學生法律思維,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應對理論和實踐的變化。同時,它還關注學生創造性法律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不但掌握從法學角度觀察問題的方法而且能自如地運用法學特有的理論分析方法去解決現實中的具體法律問題。從而逐步提高獨立分析、辨別和創新能力,及時吸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以應對將來在社會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復雜法律現象,實現法律人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些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正是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本旨所在。

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就是要能讓學生近距離乃至零距離地觀察、了解、熟悉、直接參與真實的法律操作過程,使法科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結合,使學生能夠直接切入生活,“以法眼看世界”,將理論與現實實際相結合。足見,它不僅是學生了解、適應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與社會競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的過程,而且更是一個促使學生掌握法學與法律的內在精神及規律,檢驗、反思理論的過程。學生通過對現實法律操作的觀察、思考乃至參與,不僅能加深對書面理論的理解,又能夠在現實基礎之上對理論進一步進行升華、完善,并可以運用理論對現實問題提出批判性、建設性意見與建議。這種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反饋到理論的過程對學生獨立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2.實踐教學體系有助于法科生法律職業道德的熏陶養成

強化法科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既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培養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學教育順應并推動法治社會發展的使命。通常合格的法律人至少有三個要件:法律學問、社會常識和法律道德。有了法律學問、社會常識,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為腐化惡化的官僚政客,并不能算作是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學問、法律道德和社會常識,三者俱備,然后才可稱為法律人才。[注4]法律職業道德或法律職業倫理是隨著法律工作日益專門化而逐步形成的,從事專業法律工作的人員在其職業活動中應當信奉的道德觀念和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對法科學生來講,法律職業道德對社會和個人具有特殊的地位。“正義為本,操守為重”,應當成為法科學生和法律人的基本信條。掌握如何在將來的職業實踐中保持職業操守與職業廉潔性,崇尚法治,信奉法律至上、權利本位已成為人才培養之急需。實踐教學能使學生成為真實案件中的角色,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法律的真諦和自己所肩負的正義,也使學生在實踐中把握職業道德標準,確立自己作為一種法律職業工作者所應有的行為操守和法律信仰,并從心底生發出以正義為內核的法律精神和對法律職業的崇尚;在具體情境中,受法律職業人耳濡目染,從法官、檢察官、律師身上真正理解公正無私、剛正不阿和勤勞無怨等作為法律人的品質,真正體會到無私奉獻和勤奮敬業精神的內涵,確立剛正不阿、忠于法律、忠于事實、忠于職守的高尚情懷,在權與法、情與法、言與法的關系面前能夠做到公正無私、尊重法律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觀念,不計得失維護公平正義,一絲不茍嚴格踐行法律。法學實踐不僅使法科學生拓寬社會知識面,而且有效地實現法律職業倫理修養的培育。

三、評價考核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應該通過評價保證每前進一步都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而不是走上歧途。實踐證明,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是檢驗實踐效果的保障。教學評價可以使教師明確教學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差距,進而激發教師的教及學生學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之目的。評估體系主要圍繞實踐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具體實踐環節的操作規程和步驟、學生的實踐效果、學生實踐期間的各類表現、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等整體性情況,尤其是對學生在實踐期間的整體素質進行評估。同時也對實踐課程的授課教師、實習基地指導教師進行評價。實踐教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必須建立針對整個實踐教學模式的評估標準體系和評估機制,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改進存在不足的指標。實踐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主要圍繞著如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對實踐教學主體、過程、效果的綜合考量,對實踐教學作出客觀、綜合的評估;二是按照實踐教學總的質量評估標準,對于不同的實踐教學模式,設計具體的指標,通過“理論――實踐――理論”的反復過程,不斷進行反思性實踐。實際上,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都應圍繞學生成長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法律專門人才這個中心,學生是實踐教學的目的性主體,通過主觀性體驗、體會與感悟所得的總結與實踐的客觀結果及總結正是對實踐教學反思性特點的反映,同時,也反映出實踐教學參與學生主體性及尊重與發揮主體能力的觀念。因此,評價充分體現作為實踐主體的能動性,有利于檢驗和鞏固專業知識與理論、促進和強化專業思維、訓練法律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培養職業倫理修養和社會責任意識。

總之,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它可以鞏固和矯正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原理,強化法學專業思維,提升法律職業倫理修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注釋

1 O.W.Holmes.Jr. The Common Law, ed.M.Howe.(Boston:Little Brown, [1881], 1963

2 周世中.法律技術與法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