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法制觀念樹立法治意識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增強法制觀念樹立法治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與法制理念樹立情況不容樂觀之間的矛盾
在法律知識與法律理念普及的問題上,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難,難的是法律理念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養成。我們曾經認為普法就對法律條文的傳授,所以在歷次的普法活動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學到多少部法律,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國這種“至上而下”的法律宣傳方式是基于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缺乏和法律意識荒蕪的現實,這種大規模的普法“造勢”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法律感覺相對陌生的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讓他們初步地領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法律條文再背得滾瓜爛熟,而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對公民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也還是于事無補。
2、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法律宣傳內容、途徑、手段過于單一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各種矛盾也將趨于多發和復雜,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知識的渴求也將越加強烈。盡管我們的法律宣傳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有些法律宣傳并不貼近[本文轉載自[人民群眾,沒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與公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還不夠;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義務放在首位,較為忽視權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傳的形式仍然過于單一,依舊以傳統的“擺(擺攤法律咨詢)、講(講法制課)、賽(法律知識競賽)、考(法律知識考試)”為主,而忽視了公眾對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樣化。
3、全民法制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針對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普法還有差距之間的矛盾。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相對應,針對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的普法仍然有較大差距,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律素質依然不高,在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方面做得不夠,執法違法、執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對社會法律秩序的嚴重破壞,使得一般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固然這不盡是普法工作沒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確實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治觀念淡漠,社會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存在漏洞,社會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決策和管理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解決上述矛盾,使法制宣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1、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樹立現代法制觀念、崇尚法治這一中心,在社會上真正樹立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威
這里面的“漁”和“魚”分別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識和法律觀念、意識。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不能替代法律意識,普及法律應該涉及更深的層次,既要解決普及法律知識的問題,更應當解決法律素質、法治精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動地學法守法的根本保證。為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過程,必須樹立法制觀念這個核心。首先要倡導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動應該倡導法治反對人治,堅持依法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根治權力腐敗問題。同時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府行為受法制約。現代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和地位,強調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作為社會主體及法律關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著眼于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來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自覺的社會行動和行為,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質疑。因此,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重點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堅持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工作的長期任務,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基本觀念,提高依照憲法和法律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識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轉變,用法治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2、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貫徹和體現這一原則,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目標之一。在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上,應把滿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大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結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往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頒布什么法律法規就一味地宣傳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圍相當濃厚,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就向百姓“強行灌輸”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絕不是我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過傳遞各種法制信息,使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達到“動態”的法治普及。要承認和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對象人群的個體特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普法對象層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適用于公眾的普遍的法律知識、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體等特點,在現代法律理念引導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率先垂范。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秉公執法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并且勝過上百次的說教。”對普通的百姓要讓他們知道法律所賦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地強調法律義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權威和感召力,使人們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變被動地接受法律教育為主動地學習法律,使學法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從歷次普法的實際效果看,宣教內容在過度強化實用性的同時缺乏其應有的針對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普法內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養的畸形和社會法治環境的變異。普法教育要以適應于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作為檢驗標準。
3、樹立創新思想,創新普法宣傳形式
形式創新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的實現手段,是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實目標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動中,我們傳統的“擺、講、賽、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公眾對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樣化,普法不應該是單向灌輸,而應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心理特點開展普法,善于開發新穎的形式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篇2
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指對高等院校的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法律基本知識的教育。而大學生法制教育與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學生更側重于理論教育,對于普通公民進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條文的教育,而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則不能簡單的進行法律條文教育,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大學生不會像中小學生一樣簡單的服從家長和學校,而是對許多社會現象進行獨立的思考,他們不僅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對法律單一的認識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討和論證,法律為什么會這樣規定?會給我帶來什么?這些都成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特點。當然對于非法學專業學生而言,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法律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基本法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大學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門法律課程,則可以通過其自學能力得以解決,所以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心應該是提高法律意識和樹立法律信仰。
二、現代學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們認為,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對建立法治國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養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環節,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學校的系統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首先,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徑。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條真理。
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傳統,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樓閣。現代教育的系統性、規模性和科學性有組織性等顯著特點,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的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為最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從數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總結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共同犯罪、結伙作案多,帶有“黑幫”性質的團伙犯罪亦有增加趨勢;突發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嚴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較野蠻和兇殘,往往不計后果。這些很多都是因為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御能力較差而導致的嚴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加上法制觀念極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學校利用其自身的優勢,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能夠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認知
現在很多高校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國從1987年就在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程,而后又于1998年設置“兩課”,以及后來的05年課改后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后面簡稱《基礎》),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課改以后,道德與法律結合,壓縮了原有的課程內容,并且很多老師原來要么是學德育的要么是學法律的,其上課也根據自己的專業能力將該課程上成單一的德育課或者法律課程,沒有起到應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內部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有些班主任或輔導員責任心不強,缺乏對學生必要地關心和了解,以至于學生不良行為的發展,甚至淪喪到違法犯罪。另外由于學校管理不嚴,規章制度不落實,對大學生遲到曠課,考試作弊和打架斗毆等違規違紀行為未能及時的處理和有效控制,這無疑助長了學生的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風愈演愈烈。
(二)社會不良現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沖擊
現實生活中很多不良現象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金錢與權力凌駕于法制之上;權錢交易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遵紀守法、熱心助人的人沒有得到褒獎甚至還受到誣賴誤解;還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掙人眼球,甚至還以次成為名人,這一切都讓大學生迷惘、彷徨,導致一些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認知產生錯覺,甚至導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會上對一些現象的誤讀,也使大學生無所適從,很多學生對違法犯罪認識片面,就像藥家鑫一樣,認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難纏進而犯罪。相信權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拿錢買命,無法無天。有這些思想的人還不在少數,這些都是輿論媒體的片面報道對大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誤導,而這些誤導有些卻引導著大學生行為。最后網絡深深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穢不堪的東西沖擊著大學生地視野,這些極具刺激和誘惑力的東西很容易讓大學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毀掉自己,近來大學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網絡有關。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傳播道德規范的重要場所。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部分家長要么過分溺愛孩子,要么對孩子過于嚴厲。過分溺愛的孩子會使孩子過分自我、缺乏磨礪、缺乏同情心和責任心。而過于嚴厲會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長自身素質低下,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新時期大學生法制教育構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基礎》不是原來兩門課程內容的羅列,也不是兩種知識簡單的相加,而是要構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一門新課程。該課程將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領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兩種精神的實質,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等綜合素質。為此,該課程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學科,還要通過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應當提高對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教師要能夠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學生認識到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以道德自覺為目標,而道德的最底線就是法律。教師要建立“整體教育觀”,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兩部分的內容。一方面讓學生懂得自覺地學法、守法、護法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從根本上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學法、守法、護法的自覺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懂得把基本道德義務納入法律規范,有助于人們道德情操的養成。因為如果只靠個人的良心和社會輿論來保障道德要求的實施,顯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利用法律強制手段加強法律的執行環節,才會使道德義務的約束力從“軟約束”變為“硬約束”。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強人們對道德的認同,從而保證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法律意識,使他們對法律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從而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法律,這也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及大學生社會化的必要途徑。也是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和融入社會,更快地實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結果是培養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內心道德標準就會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規范,因為能夠遵守法律的規范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結果則是培養一個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則都是來源于道德,對法律規范的深入理解和內化就是對道德規范的遵循。因此,我們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養良好的法制觀念外,還可以進一步升華為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外,還可以促進良好法制觀念的形成,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統一起來,有利于法律規則和道德規范相輔相成地調整大學生的行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學生的健康。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離開社會這個大環境,而教育者必須學會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把握一切有利機會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改變傳統“課堂說教”式教學,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紀律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如何在社會上保障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利。當然主流媒體也要積極地引導,褒揚楷模,批判錯誤。對社會道德模范大力褒揚廣泛宣傳,而對于少數的不法分子進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會公眾。這對于正處于身心重要發展階段的大學生,給他們現實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篇3
的社會離不開法制的保障。因此,研究普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功能定位,對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滿足人們求知求助的需求,全面提高人們的法律知識水平和依法辦事能力,積極促進利益關系、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普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一般功能
普法的直接意義在于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廣大公民知法守法,樹立法制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同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作斗爭,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從而起到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制觀念、營造法治氛圍、弘揚法治精神的作用。普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⒈宣傳功能。法作為一種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義務來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從其進入制定過程直到實施,總體上屬于書本意義上的法律,僅存在于靜止的層面上。普法的宣傳功能,就是要使文字化的法律轉移到社會成員的意識中,使大多數社會成員明白什么行為是守法,什么行為是違法,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明白法律與自身利益的關系,避免因不知法而犯法。宣傳功能是普法最基本、最廣泛的功能。
⒉教化功能。普法的教化功能就是通過對社會成員法律行為的分析、評價、判斷,教育和感化公民對守法、護法行為的認知和贊同,認識到違法的社會危害性,提高對遵紀守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維護法律,培養和樹立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⒊糾正功能。糾正的對象可分為兩類,一是意識,二是行為。普法的糾正功能就是通過對法律的講解和個案的分析,讓公民明白什么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違法要受到什么處罰,承擔什么責任,從而糾正自己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做法,正確認識違法與守法、罪與非罪的界限,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正確運用法律或者其他合法手段解決問題,避免因為不懂法而違法。糾正功能是在對他人或自身因以往的失誤而吸取教訓的過程中得到實現的,因此它更多地表現為自律、自控的特征。
⒋強化功能。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體現為一種不斷往復、呈螺旋式發展的運動過程。普法的強化功能,就是通過經常性的法制宣傳,使社會成員從認識到實踐,從再認識到再實踐,對法律知識與法律觀念入心入腦,形成定勢,使全社會都能夠積極主動地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規范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在發生違反法律的行為或后果時,能夠主動而正確地承擔法律責任。普法的強化功能,要求普法主體必須結合實際,主動參予,有針對地加大宣傳頻率,加強宣傳力度,做到“法鐘常鳴、法鐘轟鳴”。
如上所述,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普法的宣傳、教化、糾正、強化等諸功能的發揮,都在于彰顯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普法功能釋放的基本途徑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傳播行為。它傳播的內容既包括靜態意義上的“法制”,主要涉及國家法律體系、法律制度的具體內容,也包括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動態意義上的“法治”。任何傳播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場合、背景中發生的,傳播情景對于整個傳播活動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研究普法功能釋放的基本途徑,也就是研究法的傳播途徑,對普法的形式和方法進行基本歸類并加以分析,從而有利于把普法的廣度和深度結合起來,把靜態普法和動態普法結合起來,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普法功能最大程度的發揮。依據不同的視角,普法功能釋放的基本途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⒈從釋放的對象看,可以分為共性釋放和個性釋放。共性釋放的主要形式有大型的宣傳活動、法制報告會、法律知識競賽等,其特點是影響大、范圍廣、受眾不特定。這些形式適合需要全社會普遍遵守的、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法律基本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個性釋放是針對具體對象進行的宣傳活動,主要方式有對特定人員個性問題的解答以及提供法律服務,對案件當事人關于法理、法條的闡釋等。其特點是針對性強,聯系實際緊密,易于被對象接受。從地位和作用看,共性釋放是普法功能釋放的主要形式,個性釋放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補充形式。
⒉從釋放的動源看,可以分為主動釋放和被動釋放。主動釋放指普法主體根據工作規劃和安排,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群眾的普遍需要,自主進行的法制宣傳活動,比如開展“學法日”活動、對一些新頒法律法規的宣傳等,其特點是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分層次、有步驟、分階段,合理利用資源,避免面面俱到,確保普法的效能和深度;被動釋放是普法主體由于法律事件的出現而組織的,或者是普法對象上門求助,要求解答法律問題而開展的活動。其特點是由于需要而產生,宣傳內容具體,適用性和時效性較強,非常容易被宣傳對象接受,宣傳效果好。被動釋放要求普法主體抓住時機,盡可能擴大對普法受眾意愿和行為的影響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地位和作用來看,主動釋放是普法功能釋放的主要形式,其作用是預防矛盾糾紛和違法行為的發生,防患于未然;而被動釋放是應用于已然,是輔助形式,是主動釋放的重要補充。
⒊從釋放的形式看,可以分為直接釋放和間接釋放。所謂直接釋放就是普法主體和受眾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產生直接互動,比如解答法律咨詢、組織法制講座等。在這些形式中,普法主體和受眾都是相對明確的、固定的,并有一定的范圍。直接釋放的反饋是并時性的,即主體的釋放行為與受眾的反饋行為同時發生。這樣,普法主體可以根據對方的反應對普法的內容和方式作出及時調整,可以收到即時性的顯著效果。間接釋放就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展覽、網絡、法制主題公園、法制宣傳長廊、普法街頭詩、觀看法制文藝節目、發放法制春聯等形式進行的法制宣傳。其特點是宣傳對象為數眾多而又不特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廣泛,能產生延時性的反饋和潛在效果。這種隱匿在受眾頭腦中的,經過不斷累積、深化和發展才逐步顯示出來的潛在效果,雖然產生效果緩慢,不能立竿見影,但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能使受眾在情感、意識層面上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三、從功能定位看普法之基本走向
今后一個時期內,普法的基本走向可作如下表述:
⒈法律知識的灌輸與法律文化的熏陶并重。對法律知識的宣傳是普法最基本的功能。通過年的普法,廣大公民從對法律的無知,到對有關法律知識的耳熟能詳,法律知識水平、依法辦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學一點法律條文,而是希望得到更高層次和品位的法律文化教育。法律文化既包含著法律的思想、制度、設施,人們的行為模式、心理習慣等內容,也包含內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并在精神上支配他們的一般觀念、原則和價值體系,是人類追求生活秩序化和社會正義的本質表達。人們有什么樣的法制觀念,習慣上表現出何種行為方式,都有賴于法律文化的培育和支撐。宣傳法律文化的意義在于,人們可以更高地從精神上把握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在法律發生沖突時,可以依其作價值序位的排列與選擇;在法律缺失需要平衡時,可以作為自由裁量的內在依據。這些都是具體的法律知識所不及的。法律文化的宣傳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司法、執法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全社會的法律素質和水平,能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和環境。
篇4
全國法制宣傳日法制教育活動心得體會1
法制教育不僅向我們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認識到法律不僅是對自制行為的`約束,更是捍衛尊嚴,權利的有效武器。法制教育給我們了這樣一個信息,即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學習生活的學校,家庭,社會有一個強大的保護網,時時刻刻規范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調整著各種社會關系。只有自覺遵紀守法才能健康順利的成長,并有一個良性發展。
社會,它的含義是先進發達,而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卻存在違法犯罪的污點。在這其中,大學生的犯罪率也在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普遍比較淡薄,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自覺學法、守法、用法,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犯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曾經轟動一時的清華學生劉海洋用硫酸燒熊開始,高校學生犯罪逐步達到。相對于這些前輩殺人分尸、“荼毒生靈”之行徑,王奇的敲詐倒顯得有點小兒科,只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做的都是違法的行為,都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實讓人們痛心,在依法治國不斷深入的紀念,這些高素質且高智商的特殊群體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犯罪的深淵,這讓同樣作為高校大學生的我們不禁捫心自問。
人生會面臨多次選擇,當我們正處于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從時,我們將作出如何的抉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面對那些選擇了不歸路的人們來說,又是如何的后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他們用自己犯的過錯來警示我們——這些正處于美好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這些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自由的可貴的我們,告訴我們應該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學法、懂法、守法。這次法制教育課,我學到了有關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提高了法律意識,更明白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用智慧的頭腦武裝自己。總之,法律教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全國法制宣傳日法制教育活動心得體會2
在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中,我委高度重視,按照洛治市辦[2015]7號文件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加強了對"12、4"法制宣傳日活動領導,做到早計劃、早組織、早部署、早安排,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收到了明顯成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以開展"12、4"法制宣傳日活動為載體,動員全站集中集中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干部職工的憲法意識和法治觀念。
二、活動內容
弘揚法制精神,知法、守法、護法是每個公民的崇高義務。我站高度重視對員工法制精神的培養,此次法制宣傳活動要在全站范圍內營造濃厚的法律氛圍,提高廣員工的法律知識及意識。
1、加大宣傳力度。為了配合本次"12、4"法制宣傳日活動的開展增強宣傳力度,我站在收費廣場前懸掛相關橫幅標語,并現場為過往司機發放宣傳資料,營造濃厚的法律宣傳氛圍。
2、組織員工觀看關于"12、4"法制宣傳日的報紙和電視宣傳,使大家更深層地了解法律宣傳的重要性。
3、為了真正把普法活動落到實處,讓職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利用每周五下午學習時間,組織大家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行政許可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法法規》等相關內容。在學習中,站領導帶頭講學法、普法。通過學習宣傳,進一步在職工中牢固樹立依法治國,依法收費,依法維權的觀念和意識。
4、為積極響應"12、4"法制宣傳日活動,堅持學與用相結合。結合我站工作實際,加強收費員文明禮貌微笑服務收費工作要求。
三、活動意義
通過開展以憲法為核心、以"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為活動主題的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不但在廣大職工中掀起學法、守法的法制宣傳熱潮,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干部職工的法制意識和權利意識,普及了法律知識,提高了收費服務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交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全國法制宣傳日法制教育活動心得體會3
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到來之際,我園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統一要求,精心部署,扎實工作,面向廣大師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現對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指導思想
大力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高全校師幼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以開展創建“安全學校”活動為契機,打造“遵紀守法、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提高幼兒明辨是非、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
二、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
1、在周一早上升旗儀式上進行以“法伴我成長”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讓廣大師生牢固樹立法制意識。
2、通過布置法制安全教育專欄,提高孩子的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為孩子“學法、用法、守法、護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學生家長到學校為孩子上一次法制教育課。
4、根據幼兒年齡差異,利用圖片展覽、表演、觀看專題法制教育片等直觀形式對幼兒加強教育,廣泛進行交通、消防、安全、衛生、環保等方面的法制宣傳活動。
5、家園聯系中張貼法制宣傳知識,在家長遵紀守法的同時,共同教育幼兒做一個遵守紀律的社會小主人。
篇5
一、技校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通過觀察與研究,目前我國技校生法律意識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技校生的法律認知水平不高,法律基礎知識薄弱
法律認知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實施,根據技校生大多屬于未成年人的情況,我國各類職業院校普遍開設了《德育》課,但學生在這有限的學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加上一些學校對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導致一些學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由于傳統應試教育和就業觀念的影響,學生大都十分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德育》這類公共課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漸,導致個別學生的自覺性越來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線,走上違法和犯罪歧途。
2.技校生的法律觀點、觀念與正確踐行法律存在一定的差距
法律觀點、法律觀念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它們與法律知識水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于當前技校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薄弱,易產生錯誤的觀點和薄弱的法制觀念,部分技校生對法律的實現持懷疑的態度。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出現幾率。
3.技校生違法犯罪現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平均查獲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員約在15萬左右。在這些作案人員當中,技校生人員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大量的犯罪案例和數據,都證實了當今技校生法律意識的薄弱。
針對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當前技校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技校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職業院校高度重視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職業院校法制教育培養方式探索
近幾年筆者一直從事《德育》的教學工作,對加強學生法律素養深有感觸。如何切實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養,筆者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法律課堂教學
《德育》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這樣做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能夠使課程內容得到精簡。即使講些必要的具體條文,也只是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材料對待,而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來講解。這不僅能保證教師在課堂上講深、講透主要內容,也會為運用其他的教學方式如 案例法、體驗法、討論法等創新教學方法提供可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有效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識的目的。
2.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拓展法制教育第二課堂
形式多樣的校園法制第二課堂,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法律現象的熱情和興趣。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這種既有直觀實務又有深層理論的滾動式校園法制文化活動,是培養和提升技校生的法律意識切實可行的途徑之一。
3.建立法制教育機制和營造依法治校的氛圍
職業院校的管理應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循序漸進地實現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在學校的環境中,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應從做到“依法治校”開始。因為一個學校的“法治”狀況直接影響對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效果。職業院校在校規校紀方面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學生管理中,特別是對學生違規違紀的行為,要照章處理,決不因人而異、因人而改,決不能姑息、妥協。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給學生樹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榜樣,為培養技校生的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4.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夯實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
技校生違法犯罪是因為其法律意識的貧乏,而法律意識的薄弱是由于其心理發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技校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具有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從而具有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的能力,以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因此,職業院校應積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質量,來培養技校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養。
5.優化法制教育師資結構,建設高效師資隊伍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職業院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其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的精干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作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量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篇6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基本治國方略,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通過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觀念和法律修養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途徑。法制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肩負著提升學生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的責任[1]。高職院校加強法制教育,對創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1.1高職院校加強法制教育是提升全民法治觀念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辦學規模大、在校生人數眾多,加強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培養出具有權利意識、法制意識的公民,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實現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1.2高職院校加強法制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學生綜合素質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不僅僅是培養懂專業、會技術的專門人才,而是要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迫切需要加強法制教育提升法律素養。
1.3高職院校加強法制教育是預防違法犯罪、建設和諧校園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高校學生犯罪案件屢屢發生,其中不乏重大刑事案件。犯罪率逐步上升的趨勢使得對包括高職學生在內的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的要求迫在眉睫。
2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現狀及薄弱環節
2.1部分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即使重視,也對法制教育目標的認識存在偏差在現行的高校教育體制中,法制教育是作為思想道德教育一部分而存在的,自身并不具備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的內容比較單薄,不成體系,課程設置學時不足。有限的課程安排,忽視了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的理解不充分,不能用于指導日常行為,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遵紀守法的觀念不深刻,甚至出現學生誤入歧途的現象。
2.2部分高職院校負責教授法制教育的教師不能滿足學生對法制教育的要求,師資力量不足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負責法制教育的教師本身并不是法律科班出身,缺乏系統的法學知識和法律專業素質,理論功底不夠深厚,對法律的了解尚嫌不足,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2.3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比較簡單,形式局限于課堂教學,很難激發學生學法、用法的興趣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制教學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學內容較為死板。
3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完善
針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薄弱環節,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各個方面要協調配合,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提高法制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2]。
3.1高職院校不僅要提高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法制教育目標這兩者是保證法制教育有效開展,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前提和基礎。高職院校要提高度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強法制教育的地位,認識到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教育不是從屬于道德教育,而是相對獨立的教育內容。
3.2采取多種途徑提升法制教育師資力量,培養綜合素質高、教學水平高的骨干教師隊伍[3]教師是教學的主體,雄厚的師資力量是法制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配置法律專職教師從事法制教育,有各種專業背景的教師講授法制課程的現象比較普遍。這迫切需要引進熟悉教學規律、有法律專業背景、具備系統法律知識和較高法律素養的教師充實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實力的可以聘任專職教師,條件暫不具備的可以聘請兼職教師,或者增強對現有師資力量加強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形成有教師、輔導員、政工干部組成的隊伍,保障法制教育有效開展。
篇7
(一)深化大學生對高校法制教育本質的認識
應融合“三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無論是保證國家社會職能順利實現的政治屬性,還是統治階級向全體社會成員灌輸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階級屬性,其最終都是為階級統治與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兩個不同維度,高校法制教育與“三生教育”在性質、內容、功能等方面相契合。高校法制教育以法律素質教育為目標定位,在教學內容體系上“以‘行為規范’為基礎,以‘思想觀念’為核心,以‘相關權利與義務’為重點”,倡導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人的社會性。高校法制教育在本質上具有生命性、生存性和生活性,是對個體生命的生存和生活形式的規范。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三生教育”從新角度、以新方式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注重從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個不同維度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在提高素質教育的目標上,“三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與高校法制教育在實質要求上相契合。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加強和改進高校法制教育不僅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增強其法制觀念,而且要注重把握“三生教育”的理論精髓,從個體的生命存在、生存發展、生活追求等“三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出發,堅持指導思想,以貫徹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質、培養法制觀念為核心目標,以落實法治社會生活基本要求為主要內容,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終極目標。
(二)把握高校法制教育基本內容應融合“三生教育”
在法治社會,人們必須遵守法律的各項規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高校法制教育必須全面提高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提高大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和熟悉、對生活習俗與規范的了解和掌握。法制教育涵蓋“三生教育”的主要內容,堅持和諧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創新成果,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無論是職業活動、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規范,還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律修養的培養,都是從法治角度向大學生講授與大學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以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三生教育”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實踐需要和教育價值的回歸,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它有助于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創新高校法制教育實踐路徑應融合“三生教育”
人的發展是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整體發展,是對生命價值的詮釋,對生存意志、生存理性、生存能力的提升,對生活激情、生活規律、生活品質的塑造。“三生教育”要使學生關愛生命、關注生存、關心生活,這在目標、內容、功能上與高校法制教育相一致。無論是學生、農民、工人或者軍人等不同人群,還是幼兒園、小學、中學或者大學等不同階段,“三生教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創新高校法制教育應通過法律知識的普及與公民意識的培養,通過法律行為規范的判斷與法制觀念的提高,通過高校法制教育與“三生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有效融合,從生命、生存、生活等不同途徑創新高校法制教育實踐路徑,不斷深化大學生對高校法制教育的認識,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增強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在法治社會,高校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增強其法治觀念,就要以促進個人健康成長為線索,朝著個體生命、生存、生活發展的方向,不斷創新高校法制教育實踐路徑。高校應始終堅持教育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與大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聯系實際需求的法制教育內容;堅持認知與情感、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堅持不斷深化高校法制教育本質認識,有效融合“三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高校法制教育實踐路徑。
二、基于“三生教育”的高校法制教育認識的深化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組成部分,這三方面都與法制教育密切相關。無論是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框架考慮,還是從“三生教育”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出發,其內在要求與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建設對大學生基本素質要求相契合。因而,在加強高校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增強其法治觀念的目標要求下,高校法制教育應結合“三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從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路徑深化大學生對高校法制教育的認識,明確回答生命教育維度、生存教育維度、生活教育維度的高校法制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實質問題,以提升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一)生命教育維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生命權利義務保護為內容,尊重各種生命形式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這里的生命不僅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還包括社會生命),其目的是通過教育使學生珍惜、珍愛生命,更好地生存與生活。生命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與健康、生命與成長、生命與安全、生命與關懷、生命與價值的教育,是大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積極、主動、健康地發展生命,提高自我生命價值,認知人類和自然界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有助于大學生認識自我生命存在價值和他人生命存在價值,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生命教育主要涉及生命的產生與發展、生命價值、生命倫理、生命權利的教育,而高校法制教育更關注生命權利的保護和義務的履行。無論是民法對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基本權利的保護,刑法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規定,還是行政法對侵犯公民生命權利的救濟,法制教育都與生命教育的內容相契合。法制教育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意識保護生命(避險意識、求生意識、自救意識等)、行為保護生命(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見義勇為等)、健康保護生命(遠離物品、遠離珍愛生命、學習相關知識預防艾滋等)、心態保護生命(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等)。從內容上說,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是法制教育的最基本內容。生命教育與高校法制教育不僅存在內容的歸屬與重合,在實踐中也存在價值認同的問題。法律以權益保護為目的,任何侵犯一定法益或者有可能侵犯法益的行為都存在價值的抉擇。生命教育缺失的嚴重后果是大學生漠視生命的存在價值,無論是自我生命、他人生命,還是其他生命形式,都應把敬畏生命當作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道德準則。在法治社會環境下更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法制教育要強化大學生對生命權利的認知,更應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全面系統地認知生命的存在和價值,認知法治社會對生命的相關規范要求,使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珍愛生命。不僅要尊重自身生命,而且要尊重他人生命和其他生命存在。大學生要明確生命價值的善與惡:善就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能發展的生命實現最高價值;惡就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等。動物、植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才能促進生命的發展。
(二)生存教育維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社會生存、職業生存法律規范為內容,受法治生存環境影響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深入,是以尊重生命存在為前提,幫助學生了解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強生存本領,確立正確生存意識,把握生存規律的教育。生存教育分為自然生存教育和社會生存教育。社會生存教育主要教授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各種生存本領,包括生存知識、生存技能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等,它是生存教育維度高校法制教育的側重點。社會生存教育以培養和鍛煉大學生的各種生存能力為主要目標,使大學生掌握在未來社會生存的各種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創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獨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存教育不僅要教授大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使大學生將科學文化知識轉化成一種生存能力,提高其生存本領,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現實社會中,大學生對生存的無能既表現在面對突況或危急情況的無能,也表現在正常社會環境下缺乏職業技能和意識。危急情況的處理不當,可能會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或者自身的合法權益,造成一定侵權或者違法行為。在職業環境下無能的原因比較復雜,可能是缺乏行業生存技能,也可能是缺乏生存意識。在大學生就業招聘中,各單位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養提出明確要求,但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不高、法律素質低下,對所從事行業的法律職業要求知之甚少,法治社會中生存能力的提高更無從談起。生存能力和生存環境是影響生存教育的重要因素。生存能力主要包括自然生存能力、社會生存能力,這里的生存能力主要指以社會活動能力、職業能力等為內容的社會生存能力,它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及國家政治環境等,它是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自然環境因素要求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涉及資源與環境保范婚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生存因素以法治社會生產實踐為內容,要求適應職業競爭規范和職業生存規范;國家政治環境主要指國家法制現代化建設,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要求大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質,樹立法治信仰。生存教育要求人們通過道德與法律、自律和他律、現實性規范與理想性規范的共同作用,維護正常經濟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以促進生存環境的改善和提高。
(三)生活教育維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相關法律規范為內容,為人的生命、生存發展服務生活即人的各種活動的總和,是指人在生存期間為了生存和繁衍所從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計活動。生活教育是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發展服務的一切活動,既包括個人衣食住行、情感、娛樂等與個人密切相關的個人生活,以婚姻家庭關系為主的家庭生活,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內容的社會生活,以國家政治參與為內容的政治生活,也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生活教育使大學生理解生活的物質性和精神性、個體性和集體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培養大學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比較和選擇生活,理解生活真諦,學會正確的生活,樹立良好的生活追求,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社會生活能力,使學生熱愛生活、為幸福生活奮斗。目前很多大學生沉迷于手機、網絡、穿戴、游戲、愛情等感性的、外在的東西,并沉溺其中,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權衡利弊,這些做法不利于大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學習成績的提高、現實社會的融入,甚至會成為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誘因。現在大學生社會生活條件明顯優于以前,但部分大學生對生活充滿恐懼,有的為追求虛擬的精神享受不惜觸犯法律,這都是缺乏生活法律常識所致。因此,加強生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增強其法治觀念的必要途徑。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指向生活。高校法制教育必須貼近生活,以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在涉法方面,高校法制教育應教授學生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法律法規,引導大學生通過合法途徑正確解決有關政治權利與自由、受教育權、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等方面的法律難題,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社會生活參與能力。
三、結語
篇8
1.1游戲滲透。對于任何年齡層次的人,娛樂都有著一定的“深化”意義。通過游戲的方式,普及和監理法制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知識記憶,使法制教育得以高效率的實現;另外,游戲教育要求學生身體力行,講求團隊合作性,對幫助學生組織觀念的樹立也有著極好的促進意義。
1.2案例滲透。法制學習主要的方法便是案例,但是一些課本中的案例與現實生活差之甚遠。貼近生活的案例,發生在學生的身邊,以法制規范學生認知態度,才能夠建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如進行思想政治課中,通過相應的文獻案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品德,以法律規范己身。
1.3設施滲透。信息時代的來臨要歸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最前沿的信息是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通過電腦和網絡學習法律知識,建立法制認知,幫助學生更廣泛的接收法制信息,促進法制教育方式健全。
1.4作業滲透。作業一直是學生十分反感的學習方式,特別是高校生在歷經小學和中學的磨礪之后,促使高校作業多是敷衍了事。在作業中滲透法制觀念,要采取適合的方式,布置紙面命題作業,難以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
2、增強教師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師不斷發現合理滲透點
2.1提升教師的法律意識。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儲量,能夠客觀的認知法制規范,辯證的分析法律案例。如,在會計課課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法制意識,可以通過會計知識的應用、會計職業道德,違規的會計行為的危害等之間的關系,在幫助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同時,能夠認識到會計合法運作的必要性,建立起關于會計的法律認知,并在相關侵害案例的基礎上,提出正確的法律解決途徑。
2.2深入挖掘課本內容,適時進行形式創新。制定教學大綱時,教師應對知識的合理認知,從教學內容到教育目的挖掘有效的法制滲透點;另外,教育可不拘泥于形式,除必要在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在相關學習環境中入手,如練習、實踐課程等,從側面幫助學生認知法律。如,教師可以根據“作業”與學生探討,分析獨立完成作業和抄襲行為,幫助學生認識到抄襲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有效引入著作權進行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抄襲是一種侵權行為,而被抄襲者,則意味著權益受到侵害。
2.3緊密貼合社會與生活。在高校的現行課本中,大量引入了生活相關知識,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對于法制教育而言,課本知識貼近生活的課程改革,也是其滲透到學生思想中的重要契機。如,環境問題。無論任何學科,在課本中都會涉及到環境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概念,以法制規范認知環境保護,更好的認知環境與法律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以法制維護環境的行為意識。
2.4尋找興趣話題。高校學生已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灌輸知識往往適得其反,對于此類人群而言,最好的教育方式應是引導。尋找學生的興趣點,有效的契合法律知識,幫助其更好的滲透。如,在英語教學中,一些能夠引發學生興趣單詞便可以作為滲透點。Clone便是社會一般認知生物克隆,通過這個單詞便可制造話題,如“克隆羊多莉的成功,是不是意味著人類也能夠進行克隆,是否人類也可以進行克隆?”該話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建立人類道德和法律基礎上的克隆觀念,普及相關法律意識。
3、建立多環境結合體系,全面落實法制教育需求
學科教學中法律知識的滲透是法制教育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建立意識高度統一的多環境教育體系,才能夠滿足高校法制教育的需求。具體來看:
3.1教師要樹立法治觀念,主導學科法制教育的滲透。高校在校學校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課堂學習,學科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應該成為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在事實過程中,首先要求各科教師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懂法、講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學科的知識內容,有效的引導學生認識法律,也使法律能夠對知識的理解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3.2要求學校積極關注。首先,高校的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加大投入教育支持,或設立專項資金幫助學校提升滲透法制教育能力;其次,任課教師需積極配合高校教學工作,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參加學科教育活動,避免結果適得其反;最后,社會媒體要意識到法律責任,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法律案件,正面引導學生健全法律意識。
3.3幫助教師規范行為。在學校,對于學生行為意識影響最大的人無疑是其教師,教師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會影響到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為更好的實現高校法制教育,教師應以身作則,充分的學習法律知識,并以合理的行為傳達給學生,培養其以法制認識社會的思維方式,進而提升法律素養。
4、結語
篇9
一、統一思想,明確目標,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宣傳月”活動。
根據全市教育系統法制教育宣傳月的工作目標,我們認真制定了活動月工作計劃,統籌安排,強化管理,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對于學校內部,我們重點圍繞《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國旗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組織全體師生認真學習,反復研討,不斷提高法制意識和法律水平。通過學習,全校廣大師生員工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辦事、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在“法制教育宣傳月”活動中,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教導主任、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法制教育宣傳員等同志為成員的普法領導小組。學校的領導親自掛帥,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長室為龍頭,以教導處為主體,以法制教育教師、班主任為骨干,以少先隊組織為依托的學法、普法工作隊伍,完善了法制宣傳教育網絡體系。學校加強了與當地公安、交通部門的聯系,在當地專職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聘請了兼職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進一步加強了對全體師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強法制宣傳陣地建設。我校充分發揮校紅領巾廣播臺、校報、黑板報及手抄報等宣傳陣地的作用,開辟專欄,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廣大師生員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護法,依法辦事。
三是積極開展豐富多采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為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我們一方面采取“通讀法律、法規原文與專題輔導相結合,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等學習形式,不斷提高學習的效率,我們由法制教育輔導員有計劃的利用活動二的時間,對各班輪流進行輔導;另一方面,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努力營造法制宣傳教育的氛圍。5月8日,學校進行“法制教育宣傳月”活動動員大會;5月9日,學校進行法制教育主題班報評選活動;5月17日,學校進行了“做守法小公民”手抄報比賽;5月20日,學校開展“做守法小公民”演講比賽;學校還計劃5月26日進行“做守法小公民”法律知識競賽。
二、團結協作,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隨著普法和依法治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開展,我校廣大師生員工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大大增強,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顯提高,學校的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的法制軌道,為學校事業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增強了廣大師生員工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提高了依法辦事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性。
法制教育活動月中,廣大教職員工重新學習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認真學習了《刑法》、《職業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學習,進一步增強了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遵紀守法、依法施教、依法辦事的自覺性明顯提高。例如,廣大教師通過再次認真學習《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明確了自己權利的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義務,認識到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擺正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增強了教書育人的自覺性,教師當中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多了,體罰和變相體罰的沒有了;熱心幫助困難學生的多了,懶于做學生工作的少了;加強自身修養,自覺做表率的多了,參與賭博等違法活動的杜絕了。
篇10
關鍵詞:基礎課;法治教育;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050-02
一、2013年修訂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律教育部分概述
黨的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建設做出重大部署。黨的十以來,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設發表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方向和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和思想武器,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法治校園的建設,培養學生成為完整職業人所應具備的法律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倚重于純粹的“觀念意識”的法治教育內容安排不足以應對現實需求。雖然法治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治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面對今天這個高度規則化的社會,必備的法律素質將越來越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就高職教育本身而言,其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職業能力,由于個體性法律素質對綜合職業能力的塑造發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針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必然是以“法律素質”的培養為中心任務,高職法治教育的內容應從傳統型“意識主導”向現代型“素質主導”變革,著重趨向于意識、知識和技能兼容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構建。
新修訂的法律基礎教育部分最明顯特點是增強了法律思想修養和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大量刪除了一些具體的法律條文,從而使法律部分的內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內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與法律部分有機地融匯為一體。十報告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部分明確提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提出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任務;提出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的任務,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任務;提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任務。在“基礎”課教學中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角度,深刻認識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準確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形成社會主義法律意識之間的內在關系,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二是進一步突出憲法的內容,強化憲法權威,加強對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和憲法使命的理解。三是幫助學生了解十提出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目標。十報告提出的20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基本目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十明確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切實實施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
二、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的挑戰
上述法律教育部分內容的修訂較此前的版本更為科學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學專業的基礎課教師需要學習龐雜的部門法的問題,但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思政課教師要將全體大學生培養成法治國家所需的具備基礎法律知識和素養的大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法律部分的關注突出地表現在關注實際的具體的法律問題比較多,部分教師遇到學生的課堂或課后咨詢具體的法律問題,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在法律教育相關專題的教學中講授“法律基礎”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識和概念的講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識。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對于非專業的教師難度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體部門法概述的教學,需要教師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生的語言闡釋,借助經典案例或現實生活中的事實對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解。對于法學專業的教師,同樣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實際的授課中容易陷入法學專業教學的深度。現實教學中出現的是部分法學專業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按著法學專業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對于學生學習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學生容易陷入艱澀理論學習的困惑中。
三、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挑戰的對策探究
在思政課教學團隊中,由于年齡、職稱和專業的組成科學、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當部分教師不具備法學專業背景,然而本門課并未要求必須具備法學專業背景,且不影響實際教學,如前文所述,《基礎》課的法律教育部分強調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師只需花功夫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即可應對教學需要。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須始終圍繞著培養大學生的良好法律意識這一主線開展,更側重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研習可分為自主學習和其他系統培訓,這里主要探討系統培訓的路徑。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透徹地分析教材中的規定的重點內容,還要基于學生實際以及學生需要和關注的法律問題進行講授。除了教材已規定的選取學生關注度高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問題;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關注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進行差別講授,如財經系的大學生更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知識,而食品系學生則更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這樣結合大學生實際,結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既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又能解決法律部分意識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講授相關專業側重的基礎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可附帶理念和精神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過消極案例中得出積極的引導,從而樹立對法治道路的信心。通過對比事例誘導沖突,然后把兩者進行比較,從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每個法往往只能簡單帶過,蜻蜓點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從民法、刑法、訴訟法等角度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時多運用一些“情法沖突”、“情理沖突”的典型案例如長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別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價值判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同時法學專業的教師要注意把握理論講授的度,并且緊密結合高職高專的培養要求,開辟出特色的教學模式及內容。我院也對此有針對我院情況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況:
1.教學現狀。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法制意識教育,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形式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后的認知和行為的培養。學生對校園部分法治教育活動了解和參加得較少,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仍需提高層次和水平。
2.教學優勢。目前,已經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精品課程較為成熟,同時已開設法律相關的網絡公選課,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教育常規活動,成立法律服務隊并進行規模的校內法律宣傳活動,已有按照院辦宣傳科的文件精神開展活動,已開展校園法制節目的拍攝錄制嘗試,這些活動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時通過這些嘗試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局限,以便后續的提升和改進,尤其是通過活動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統的構建和運行的研究。
3.教學前景。形成地市級的普法品牌活動,提高學生作為完整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素養,為法治校園自下而上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四、與上述基本狀況對應的對策思考
1.課程教學改革。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授內容和方式的改革,確保培養學生基本意識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課程設置上,較為適宜的開設法治教育“活動課程”(《高職學生實用法律知識介紹與體驗》)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類課程,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普及模式,即圍繞學生實際參與的社會生活來組織課程內容,同時滲透精神和理念層面的教育。
2.社團服務建設。從內容和形式上設計開展既符合學生需求,又與中央精神和主題契合的活動,深化理論學宣講團(含法律服務隊)的建設,提高社團成員的基本素質和服務水平,開展常規模擬法庭活動和主題宣講活動,錄制校園法制節目“不二法門”視頻和音頻,自行組織(校內和社區)或參與校團委組織的外出法律服務活動,拓展提升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就近的工業園區以及其他聯系的服務點,根據職業院校的特點和特色,以工業園為重點對象進行量身訂造的宣傳和服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