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課外閱讀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孩子課外閱讀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夢》中提出:“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他認為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那么,作為老師的我們,如何指導好學生閱讀課外書籍,讓孩子們愛上課外書呢?
一、培養興趣,把學生引進課外閱讀大門
教師在引導或要求學生去閱讀課外書時,不能硬壓,而是要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去引導。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是讀了許多書,背了許多詩,具有豐富的知識。只有這樣,老師在向學生介紹閱讀課外書時的好處時,才能介紹得生動、真切,才能有據可依,有理可導,學生才能被切實地打動。產生閱讀課外書的欲望,試想一下一個老師如果在給學生談書的好處時,能夠從一本書談到另一本書,能夠從一首詩背到另一首詩,滔滔不絕,文思泉涌,怎么能不打動學生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具有:“向師性”,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尤為明顯,如果老師一旦在學生心目中留下知識淵博,無所不至的印象,學生自然會把老師作為直接學習的榜樣。那么,教師要把他們引進課外閱讀的大門并非難事。
二、親子共讀,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環境
課外閱讀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的影響是直接的。這就要求老師利用一切與家長交流的時間和機會,使家長也認識到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比如為孩子建立小書架;領孩子少逛商場,多轉書店,買他們喜歡看的書;把自己的一些優秀書目交給孩子去讀、去收藏;和自己的孩子經常討論書中的問題等等。從而使孩子們從這種書香四溢的氛圍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課外閱讀,吸取知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閱讀需求越來越大。家長要及時地為其辦理圖書證、購書優惠卡。每到孩子生日,有一樣禮物不可缺少,那就是課外讀物。出差回家時,一定不要忘記給孩子買課外讀物。只要有空閑時間,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互相提問……教孩子放聲朗讀精彩句段,批注圈劃,適當地做做摘記,寫寫讀書筆記……三、教給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既然把學生引近來了,那就要關注學生的修行,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要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必須教給學生好的閱讀方法。剛開始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半個小時,臨睡覺前,飯后的閑暇時間都可選擇,并把自己所讀的書目和大概字樹列成表記錄下來,過三、五周組織學生交流一次,如辦“古詩文比賽”、“談自己的讀書感受”等活動。這樣,學生便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覺得自己從課外閱讀中獲得了不少知識,從而更加增加了他們課外閱讀的信心。
就在學生嘗到了讀書的甜頭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延長課外閱讀時間,有意識地給學生推薦優秀的書目。同時,在讀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多做讀書筆記,對所看的書目進行簡單賞析。這樣做得久了,學生就能形成讀書的習慣,學生一旦形成習慣,他們就想找書讀,看到書就想讀。因此,就達到了課外閱讀的目的。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前人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但是,我隱隱感覺到: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有越來越復雜的傾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取決于腦力勞動的感彩。即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那么即便不以識記為目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規律性東西也會很自然地滲入學生的精神生命中。本該愉悅身心的課外閱讀活動如因太多的附加條件而被扭曲、異化為一種強制性的、痛苦的被動行為,這豈不等于是讓學生帶著鐐銬跳舞?
篇2
因此,每位老師都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努力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題中應有之義。
最近幾年,我一直嘗試在班里開展“語言儲蓄”活動,我把全班同學根據閱讀能力的高低,按照金字塔形依次排開,每一個層次上都設立相應的職位,比如所長、副所長、營業員、儲戶。上級同學負責檢查監督下級同學的儲蓄情況。我給每位同學印發了兩張存折,規定一張是活期存折,用來記錄讀的內容,一張是定期存折,用來記錄背的內容。每個同學都要把自己讀或背的內容進行充分準備,因為讀的內容出現兩次錯誤,背的內容出現三次錯誤就視為本次儲蓄失敗。每月公布一次存折上的積分,學期末統計總積分。積分多少,課外閱讀量(或背誦內容的量)就是多少。獎勵積分較多的同學。
我認為,這個辦法既記錄了學生課外閱讀的“量”,又非常有效地檢查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質”。因為學生們要想存入更多的積分,就必須多下功夫,把要存的內容反復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會主動查字典標拼音。當我看到學生為此而努力時,我曾沾沾自喜。但到了學期末,我看到學生們的語言儲蓄卡上最多不過兩萬多分,少的只有幾百分,我有些失望,更有些憂慮,如何實現小學階段那一百萬字的課外閱讀量啊?后來,我又想這樣做,雖然“量”不多,但“質”很高。學生讀得認真自然是有好處的。我當時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式過分的注重課外閱讀的“質”,忽視甚至制約了課外閱讀的“量”。
最近我看了一本關于家庭教育的書,里面講到了培養孩子課外閱讀的問題。作者認為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其他任何目的。正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真正喜愛這項活動。我的語言儲蓄活動恰恰與之背道而馳,這種方式給了孩子們課外閱讀一個非常功利的目的――積分、得獎。
書中講到課外閱讀要快快地讀,而不是一字一句地讀。一字一句地讀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一行一行地讀較好,最好能達到“一目十行”,閱讀必須達到這樣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記憶。
另外,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孩子初期閱讀時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對閱讀的打斷,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篇幅較大的作品,原本就對自己的識字量底氣不足,擔心能否讀懂。我們倒是應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鍵字可以問家長或老師。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閱讀起來有輕松感。
還有,課外閱讀應關注讀了多少,而不是記住多少。當孩子面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的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而把閱讀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有那么多任務等著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
篇3
應該如何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壇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掘,下面就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談談淺見:
一、培養課外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它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1、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
隨著教師聲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們: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如果你想知道更精彩的故事情節,就去看看這本書吧!學生們都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便會積極主動地去購買、閱讀。
2、妙用競爭機制,激發閱讀興趣
對于故事性較強的作品,開展故事會,表演課本劇;對于語言美的作品,在閱讀之前就規定比賽朗讀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誰讀得最正確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誦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誰背得快背得好,把閱讀活動轉化為一種競賽活動,在競爭中激發閱讀興趣。
二、學生匯報,教師調控
匯報之前,教師可用激勵性的語言,換起學生匯報的興趣,然后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交流情況,為全班交流搜集情況,了解信息,再全班交流,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學生匯報評價,以達到使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相互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老師要做好小結,以總結成績,表揚鼓勵為主,并且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要注意的是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點明不足,以利改進、提高。
三、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在課外的延伸。搞好課外閱讀,關鍵在于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使學生會讀。
1、摘錄與隨感。在指導課外閱讀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段摘錄下來,廣擷博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要讓學生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每讀完一本,要寫下讀書心得或隨感。
篇4
一、教師首先是閱讀的愛好者
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要讀起書來: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向學生推薦書時才會“游刃有余”;不光讀簡單的“青少版”,更要讀原著,這樣推薦起來才更有吸引學生的“力量”;不光讀推薦的那一本,更要讀相關的書籍,這樣才會在推薦時“左右逢源”,這樣也才會讓學生感到語文的博大精深,才會有更廣泛的閱讀興趣。
二、教師是閱讀的先行者
《新課標》雖然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達400萬字以上,但沒有規定400萬字的書目,提到的具體的書也不過十幾本,因此需要教師挑選后再具體推薦。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挑出最合適的課外書讓學生來讀;也需要教師做個先行者,負責任地讀一讀,再來推薦。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課外閱讀的要求,每學期,每個寒暑假我都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
現在為了讓孩子愛讀經典名著,也為了普及經典,就有了一些“青少版”的名著,這些書對普及名著可能有一定的好處,但原著中的一些語言的精華、思想的精華會隨著內容的簡化而消失。學生在讀青少版的《簡?愛》時對課文中的這句話是不在意的,但因為現在有了“序言”,學生對于夏洛蒂的堅強可能就有了新的認識,會引起他的閱讀興趣,長大些會去讀原版的《簡?愛》。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做一個閱讀的“先行者”,這樣在閱讀指導中才能“高屋建瓴”,這樣的閱讀指導效率才會更高,教師的閱讀指導也才會更靈活。
三、教師是學生課外閱讀的同行者
孩子在閱讀初期需要有同行者,這樣才不會因為孤獨而退卻,而教師是最合適的同行者。當然,同行者的角色并非是簡單的陪伴學生閱讀,而應是我們教師課前有精心的預設,時時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整合出一個廣闊的閱讀環境。我們的語文課堂常常有“拓展延伸”的環節,這個環節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整合的好時機。
“溫故而知新”,讀過的這本書留給學生一定的印象,回顧這本書意在“復習――提高”,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構建“相似知識”的過程,史蒂芬?霍金與海倫?凱勒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溫習讀過的書籍,學生構建起新的知識,同時也是對這本讀過的書的復習,并生成新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連貫性。教師為學生創設閱讀環境,這樣的讀書交流讓學生感到閱讀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教師這樣的做法,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自己讀書的關注者、同行者,這樣學生才能變得主動讀書,并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四、教師是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者
我們做教師的是學生閱讀的指導者,尤其是課外閱讀。語文課堂教學有教材,有章可循,而課外閱讀則不然。我們是指導者,指導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興趣的過程,一個養成習慣的過程。在做法上,筆者以為可以將課外閱讀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擴展。要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把從課內精讀學到的知識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得到鞏固、拓展和實際運用,課外閱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自學能力和獲得的廣泛知識,又為課堂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五、教師是學生課外閱讀成果的分享者
教師不僅要重視方法的指導,更要從興趣入手,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當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時,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內化的過程必將以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形成愉悅感和成就感,而外在形式的豐富載體會激活他們的求知欲,促進大量的吸收內化。
篇5
在我從事十幾年的語文教學中經驗中,我覺得學好語文有很多方法,但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沒有閱讀量的積淀是不可行的。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前人的讀書經驗總結“讀書”不僅能使你的語文知識更豐富,而且會使你的眼界會更開闊,更為重要的是會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尹建莉在書中這樣說過:“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好語文,卻漠視他的課外閱讀,這好比給一個本該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預備了一匙奶,讓一個想學游泳的人進浴盆試水一樣。”閱讀是理解文章的關鍵,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閱讀是理解文章的最好方法,是寫好文章的最有效的途徑。
目前好多中小學都開設了“閱讀課”,但上這樣課的時候不是孩子手里拿本書去讀,而是教師講“閱讀方法”,學生做“閱讀題”。這宛如當一個人需要喝水時,旁邊的人就滔滔不絕地給他講一大堆關于喝水的知識,并讓他回答一些關于喝水的問題;而盛滿清水的水杯卻從來不肯遞給他。我覺得著名學者尹建莉的話,太值得家長尤其是我們語文老師思考和借鑒了。
根據她書中所提倡的及具體的方法,我首先從我平時的教學中做起,先讓學生看簡單易懂的文章,看完以后,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的內容和有趣的地方,多鼓勵,多表揚。其次,在課堂上除了課本知識外,培養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我還大量的講讀很多課外知識,繪聲繪色的講讀故事,激情飛揚的講解歌詞詩賦,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在家長那里,不少人對閱讀與語文學習的關系認識不足,有的家長甚至阻撓孩子的課外閱讀。他們很關心孩子的成績,聽人說讀課外書對學習有好處,就讓孩子讀幾天,可孩子剛一產生閱讀興趣,開始出現著迷的樣子,家長就擔心了,怕耽誤學習,又趕快把孩子拉回到課本中。這些家長總認為讀課外書不是學習,學課本才是學習。
結合這個情況,我在家長會上重點講了這個問題,和家長交流了閱讀的好處,閱讀和學習語文的關系,以及怎樣在家中補足好的課外閱讀。下面我就重點來談談閱讀的好處:
首先,課外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多讀多看課外書可以讓我們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民族習俗。還能使人具有遠大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對理想有著執著的追求。多讀多看課外書,可以增強我們對各門學科的了解,更好地掌握這門學科,并了解這門學科與其它學科的關系。孩子在閱讀以后,書面語言通過默讀、回憶和思考,會轉化為無聲的內部語言,而豐富多彩的內部語言與思維的早期結合,又會思維和想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從此就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其次,課外閱讀量豐富的孩子都比較能說會道,愛講故事,愛說見聞,會提問思考,會答題爭辯,他們知識豐富,思想活躍,而且通過閱讀,早早汲取人類的精神營養,培養起自學、思考的頭腦、最終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
歷史上從古至今,不乏這樣的例子,著名的大詩人曹植、陸游及唐宋家,都是因從小就愛讀書,很早就在詩文上暫露頭腳,而后成為大文豪的。近代卓越詩人黃遵憲,三歲入私塾,喜好讀書識字,十歲寫的詩就不同凡響:現代名人中,總理也是酷愛讀書,從小就閱讀祖父的豐富藏書。著名作家聞一多不僅讀四書五經,還讀歷史博物學……
第三,課外閱讀如果貧乏,帶來了的是明顯的后勁不足。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越學越吃力,越到高年級,越明顯,尤其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頭腦也似乎變得異常遲鈍,文思枯澀.不僅直接影響了語文成績,同時也影響了英語的閱讀理解、翻譯和寫作的成績。所以,讓學生從疲憊不堪的補習牢籠中走出來,還孩子們一個廣闊的閱讀天地吧!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不僅可使學生獲得知識底子、智力基礎,更是智力發展和優良性格培養的目標,讓他們一生都不感到空虛,很好地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成為一個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不斷成長的人。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匱乏,成為一個很容易空虛,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最后,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而勤讀書、勤動腦,能促進腦神經及感官信息運動中樞神經活躍,能積極地改善和增強腦功能書讀多了以后,他們就會善于表達,他們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借鑒和思考。也學會了接納、欣賞、評論、互助,從而對知識與方法產生新的洞察與領悟。現代醫學研究也指出,好的書籍、文章、詩歌,宛如心理疏導的醫生,高尚情操的導師。同時,通過品讀和交流,全方位理解文章,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文學作品蘊藏著的靈性與思想,感受那充滿魅力、充滿人性的語言美,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
篇6
【關鍵詞】農村小學 留守兒童 課外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本文中兒童年齡界定在12歲以下(小學1―6年級學生)。
這些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正值生長發育、思想啟蒙和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家庭的關愛和教育,他們不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獨等問題,尤其是以課外閱讀為主體的精神生活也較為貧乏。教育專家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沒有閱讀就沒有個人心靈的成長。”一定的閱讀積累,成就了一個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響和改變兒童未來的命運。那么如何引領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呢?筆者依據一年來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與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結果,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建閱讀條件
調查中發現,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興趣比較濃厚,但是現有的閱讀條件不能滿足他們的課外閱讀需求。因此,我們要努力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創建閱讀條件,讓孩子們有書讀,有時間讀。
1.班級建立“圖書角”
班級建立“圖書角”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對占班級學生總數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來說卻意義非同尋常。因為通過“圖書角”的建立,不僅可以讓部分非留守兒童把自己讀過的課外書放在“圖書角”里,達到資源共享,同時又可以鼓勵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主動發現或購買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從而提升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面。
2.保障課外閱讀時間
閱讀是需要時間的,課外閱讀的時間主要在課外,但是對于家庭本就缺乏書香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來說,如果把所有的閱讀任務都放在課外顯然是不合適的。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障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時間:
(1)下午上課前半小時課外閱讀。我們通過觀察發現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監管,他們到校時間往往比較早,每天中午大約有一個小時休息時間,他們除了做作業,就是無所事事。所以,抓住這一時間段讓留守兒童進行課外閱讀,對于孩子們心靈的成長、精神世界的豐富將大有幫助。
(2)每周一節課外閱讀課。在閱讀課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可以和全班同學一起自由閱讀、交流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很好地發揮了班級“圖書角”的作用,同時對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興趣的提升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每天布置30分鐘課外閱讀任務。每天布置家庭作業時,將閱讀課外書作為一項常規作業,占據30分鐘。
3.鼓勵家長創建“書香家庭”
孩子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家庭的影響舉足輕重,尤其是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和校信通的方式,宣傳課外閱讀的好處,促進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家長的有效配合,創建“書香家庭”。首先,教師要指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家長按照孩子的要求為其提供讀物,初步建立“家庭書架”,并不斷豐富“家庭書架”的內容;第二,保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家里有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第三,家長除了配合學校外,還要加強自身修養,主動參與孩子的閱讀,起好榜樣p引領和督促作用,從而形成引導和督促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的合力。
二、加強閱讀指導
1.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在講解課內知識的同時,用課外知識的火花來點燃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好奇心,引領孩子們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遨游,更好地激發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課外閱讀興趣。如教學《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后,教師可介紹《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引領,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在閱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所在,進而拓寬閱讀面。
2.推薦好書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寫道:我們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里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幫助學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書,這是需要教育藝術的。閱讀這樣的書是一種自我總結,是自我教育的開端,是面對自己良心的自白。可見,推薦好書對于正在成長中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成長規律來推薦好書,幫助他們遇到他“自己的”那本書,如《魯濱遜漂流記》《愛的教育》《窗邊的小豆豆》《小王子》等。
3.閱讀方法指導
教師要幫助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將課內學到的精讀p默讀、略讀、瀏覽p速讀等幾種常用的閱讀方法靈活地運用到不同讀物的閱讀中,并能隨時指導和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4.指導寫讀書筆記。
每個學生都要建立一本《讀書成長冊》,將讀書活動中讀到的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心得體會等記錄下來,并定期進行展評。
三、 開展閱讀活動
教師可以結合每周一次的閱讀課,在班里開展以閱讀為載體的綜合活動,如評選“閱讀之星” “講故事”“讀書匯報會”“讀書筆記展評” “我最喜愛的書”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從而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享受閱讀的樂趣,增強閱讀積極性,真正體會到“書香”。
通過以上措施的開展,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的量明顯增多了,閱讀已漸漸成為一部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自發行為。總之,引領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課外閱讀,培養他們廣泛的閱讀興趣,豐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語文積累與人文底蘊,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兒童成長的必須。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江立華.留守兒童問題的建構與研究反思[D].華中師范大學.
[3]閻國利,呂勇.閱讀策略[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35.
[4]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篇7
沒有閱讀過名著的心靈是粗糙的,沒有被感動過的情懷是枯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名著洗禮過的人也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學校教育所承擔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終生的讀書人。身為教師的我們,理應自己先讀起書,再自然而然地帶著我們的學生們讀書——讀經典的書,將人類文明珍貴的“貨物”經由書本,運送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在對學生推進閱讀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們且歌且行,享受著經典閱讀帶來的快樂。
1 經典的內涵
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稱之為經典。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現代人眼中的經典:一方面是歷史上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時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夠廣泛的運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經典;同時,對于個人而言,只要是能夠感動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的也可稱之為經典。
我們分年段為學生推薦了大量的經典書目,我們把《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作為各年段學生必須背誦的經典書目。我們還把大量的國外經典繪本推薦給學生。繪本閱讀在西方的許多國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這些繪本都是由國外一些著名的作家創作、著名的畫家繪制而成,繪本中的故事,不僅僅是用文字來講述,更多的是依靠圖畫和文字的融合來共同表達完成一個故事或者一個主題。
過去,我們給孩子講故事,都是給孩子講一個道理、一個教訓或者一個哲理,如《狼來了》告訴孩子騙人的壞蛋會被狼吃掉,《三只小豬》告訴孩子懶惰的家伙會倒霉……有的道理很明確,有的道理卻很深奧!再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我們小時候看的時候,只覺得皇帝很好笑,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跑。等慢慢大了,人生的閱歷多了,終于明白了故事的真正內涵!可是,這是不是就是閱讀的本質呢?像《野獸出沒的地方》繪本中,并沒有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也沒有告訴孩子要乖乖聽媽媽的話,它講的就是一個孩子發脾氣,然后到平靜的過程。
不妨拿一個例子來說明孩子閱讀的本質:幾個小朋友在玩老鷹捉小雞,為什么當老鷹的小孩總是感覺到很累呢?玩一樣的動作,玩一樣的時間,為什么效果會不同呢?是因為一個是在玩,一個是在做!閱讀對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游戲,一種娛樂!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快樂、感動、發泄……不一定要有深奧的道理在里面。
部落格說,少年也有愁上頭!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積累各種情緒,不安的、害怕的、壓力的、快樂的、煩躁的……我們不一定能夠找到他們的真正原因或者來源,但是,我們一定要給他們一種排泄、抒發的渠道。部落格認為,這就是閱讀的本質,它可以讓孩子找到快樂,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 讀經典的原因
簡單的道理,因為經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就是說,你學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個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們讀書,就應該挑最好的讀,即經典。閱讀經典名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從小讀經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處。學生通過這些不朽的文學作品而認識、感悟到的世界,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和理解,對人生哲理潛移默化的接受,比我們大人膚淺的說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3 讀經典的策略
3.1日有所誦
在我們看來,最好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向兒童揭示語文的美麗——聽見封存在文字里的好聽的聲音。
除了課本上的文章,我們還專門為學生選定了一些朗朗上口,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點的兒童詩和精美的短文讓學生誦讀。它們的特點是:
經典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是韻文,有兒歌、童謠、童詩、現代詩歌、古詩詞曲、晨讀對韻等等一些最經典的文本。同時,也誦讀《中華古詩文讀本》中的《論語》《孟子》《老子》等易于記誦的選段誦讀。
序列化:有序地安排了一年到六年級的誦讀內容,比如一個學期背誦古詩25首,一年五十首,六年小學畢業背誦300首。再加上每年每學期的現代兒童詩,共100首,會講故事60個等內容及要求。
趣味性:在選文時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審美情趣,多選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的作品。同時,將各作品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天,讓孩子日積月累,循序漸進。
3.2加強引導
持之以恒:天天堅持,才能使“習慣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覺得誦讀是額外的負擔。我們要求教師在每天的語文課伊始,帶領學生日有所誦,其主要內容就是《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晨讀時帶領學生誦讀,其主要內容是韻文、兒歌、童謠、童詩、現代詩歌、古詩詞曲等。
熟讀成誦:用各種形式的讀來加強孩子的記憶,同時培養孩子的語言感受能力,以便水到渠成、熟讀成誦。
適當指導:我們要求教師和家長參照讀本中的賞析和注釋,為孩子提供一些指導。每周三中午,由語文老師跟學生進行具體的閱讀指導、交流分享,以提高閱讀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3師生共讀
學生閱讀的書目,教師首先要閱讀;學生要求背誦的,教師也能背誦。教師還要閱讀更多的書目,從中篩選經典,推薦給學生。另外,我們還從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出發,為教師推薦了經典閱讀書目。
3.4家校共讀
我們要求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閱讀工程”中來,家長要為孩子買書,同時要和孩子一起閱讀。家長不僅是孩子閱讀的督促者,更是孩子閱讀的伙伴,對一些必讀書目,家長要和孩子交流彼此閱讀的感受或體會。讓濃濃的書香不僅溢滿校園,而且延伸到每個學生家庭。
3.5開展活動
要使學生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熱情的時間很短,因此,組織豐富多彩而又具有實效性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有利于幫助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
3.6設立課外閱讀基地,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保證學生課外閱讀材料的數量和質量,除了學校圖書館每周向各班學生開放一次外,我校一至六年級各班還設立了班級“圖書角”,號召學生將自己擁有的好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并定期進行更新。確定專人保管圖書,對借閱情況進行登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作為期末評優的一個條件。
3.7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開展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篇8
目前農村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想讀書,卻無書可讀;課外讀物良莠混雜;課業負擔過重,學生無時間和精力開展閱讀;課外閱讀隨意性較大,缺乏相應的督促和激勵等等。因此要想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收到實效,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介入學生課外閱讀的各個環節,用一套科學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一、按新課標要求幫助學生選擇優秀的課外讀物
我們農村地區的學生家長都渴望子女“跳出農門”。每當孩子在課余時間拿起課外書時,父母就會以“不務正業”加以斥責。還有些家長喜歡自己給孩子買些課外書,結果是家長買了書孩子不愛看。到底孩子該讀哪些書呢?
新課標中推薦了一些經典篇目,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列出符合課程標準建議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單。如:名家經典書目,當前的熱點圖書、獲獎作品等。原則是要考慮學生的閱讀實際,找到真正優秀并與學生興趣點結合的作品。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最好讓學生參與選書,師生(或者是家長和學生)一起來商定課外閱讀的書目,這也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保證閱讀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
要提高閱讀成效,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絕對不能把閱讀書單一開就萬事大吉,否則課外閱讀由于缺少了教師的指導就會變成學生的自由閱讀,從而導致閱讀質量不高。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通過課內閱讀教學傳授學生讀書方法。課內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課外閱讀方法的重要途徑,因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如:告訴學生拿到一本書后讀完介紹后先要問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什么?接著速讀目錄,以得到一個整體感知。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不懂之處畫上符號。待閱讀全書后再理清條理,思考不懂的問題。最后,欣賞品味精彩片段,體悟寫法。
2.給學生介紹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一是根據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時間條件,確定閱讀方式――選讀、瀏覽、精讀。二是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常言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把閱讀所得隨手記之,能加深記憶,促進理解,擴大積累,更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及時定期組織學生交流與討論。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彌補,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擴展,情感得到升華,個性得到體現。
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1.巧用故事設置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愛聽。教師可以在推薦給學生圖書前,把書里的故事先聲情并茂,娓娓渲講,把學生們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然后教師再嘎然收聲告之孩子:故事情節后面更精彩,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
2.利用課內閱讀引導學生到課外閱讀。在平時的課內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講授《三顧茅廬》這課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講述一下《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并在課堂上講一些類似于《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戰》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完《伊索寓言》后,向他們推薦《伊索寓言集》。這樣逐步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實踐證明: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四、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使之快樂閱讀
利用各種機會,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如:
1.在班里組織圖書園地。教師可動員學生將個人的圖書暫時放在班里,這樣,可彌補學生書源不足。同學們課間課余也能隨時借還,十分方便。
2.為學生提供一定閱讀時間。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
3.作好家長工作,改變觀念。利用開家長會或家訪的機會,向家長宣傳看課外書的好處,建議家長為學生選購圖書范圍要廣:如文學、自然科學、歷史等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圖書,不要只局限于作文書。
4.開展活動,訓練閱讀。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有計劃地開展一些語文活動如:① 課內組織學生召開讀書匯報會和讀書經驗交流會,讓學生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自己近期的讀物介紹給同學,談自己的讀書體會,還要復述或背誦部分精彩片段。②舉辦讀書筆記展覽評比會。以投票的形式評選出最佳讀書筆記3-5篇,并讓獲得榮譽者介紹經驗,與差生結對,共同提高。③舉行閱讀、朗讀、演講比賽。給學生指定同一課外篇目,讓他們以各種形式進行閱讀比誰讀的快、多、準,最后以答題的方式考查。④要求學生搞剪貼摘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并定期開展展覽活動。無論形式如何,但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目的性原則等等。
五、鼓勵先進,督促激勵學生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教師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只有這樣班里才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激發學生持久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
篇9
認真研究還會發現,在這三項任務中,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是核心。閱讀習慣包括運用良好閱讀方法的習慣,更包括閱讀的習慣――即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學生運用良好的閱讀方法,才能對文章“玩味”得“透徹”,才能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體驗到盡可能多的樂趣。所以說,具有了良好閱讀習慣,自然就會對閱讀感興趣,自然就會自動自發地閱讀,自然就會將良好的閱讀方法自覺運用到閱讀中,自然就會獲取到知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說,課外閱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關于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是要求教師大講讀書好處,以引發讀書興趣,大講讀書方法,以提高讀書效益等;但是對于小學生離開學校、離開教師后的閱讀,卻研究得不夠。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也就不如人意了,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也就成了難以落實的目標。在談論習慣的養成時,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事認認真真去做……到了真個去觀察去勞動的時候才漸漸化為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才是我們的能力。”同理,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要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培養。
單單依靠老師指導下的課堂閱讀是不能實現大量閱讀的,也很難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只有課外自覺閱讀,才能實現大量閱讀,并真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生活的習慣。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引導。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教師堅持做好如下五個方面的工作,就能實現大量閱讀并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制定合理的讀書計劃是關鍵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讀書也是這樣。當學生有了讀書興趣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做出讀書計劃。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為培養閱讀習慣,教師每天放學時都要布置課外閱讀,有的甚至還要指定閱讀書目和閱讀數量(頁碼);一旦教師沒有布置,學生往往就不閱讀了。他們把讀書當成了作業,當成了老師安排的任務,這樣下來,如何能養成習慣?制定閱讀計劃能有效改變這種情況。當學生把閱讀一本書的計劃制定好了(幾周讀完,每周讀多少頁),并把此計劃分別給老師、小組長甚至家長一份后,這計劃對學生自己就有了一種約束力,讀書就成了他自己的事情,不用別人盯著,他就會自動自發地尋找讀書時間,進行閱讀。久而久之,便能逐漸形成閱讀的習慣。
讀書計劃的制定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特別是在閱讀起步階段。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和學生討論計劃是否合理、可行――太多了,完不成;太少了,達不到培養閱讀習慣的目的。要因人而異,因書而異,絕不能強求一致。計劃一般應到周,即一周讀多少頁,這樣比較靈活,便于學生自主安排,以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
寫好清晰的讀書筆記是方法
關于讀書筆記的研究也很多,一般的都認為,小學生做讀書筆記可以加深理解,強化記憶,提高寫作能力。我認為它還有更大的意義,就是促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想、讀后總結的良好習慣。這對于小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很多教師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讓學生把讀過的內容講一講,大都支支吾吾講不清楚,好點的學生能講出一些情節,但也是語無倫次,而且用的都是大白話,一句書中的語言也不會用。這是因為學生只關注情節,不注重語言,看完就了之,沒有養成邊讀邊想、讀后總結的習慣。
“心惟口誦,讀思結合”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得之則深”,這是對讀書規律的深刻總結,值得借鑒。怎樣引導學生自覺運用這一規律,培養邊讀邊想、讀后總結的習慣呢?做讀書筆記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怎樣動筆,記些什么?要看思考了些什么。一般說來,小學生讀完一段文字(幾頁或者幾十頁),應該思考如下一些問題:認識了幾個生字;看到了幾個新的或用得好的詞語;哪些地方或句子寫得精彩;主要寫的是什么,可以劃分成幾部分;有什么體會或者評價……學生應當邊讀邊思考,讀完后再做總結,最后寫到筆記本上。這是閱讀一段文字本身應當弄清的問題,更是小學生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的閱讀方法(這是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方面)。要做好讀書筆記,學生就要自覺思考這些問題,久之,便能形成良好讀書習慣。
當然,不同年級的讀書筆記應當有不同的側重:中年級,應當進一步強調在閱讀中學習生字,積累詞語,練習概括主要內容等;而高年級,則應當轉移到體會和評價上。俗話說“學理如筑塔,學文如聚沙”,所以無論是中年級還是高年級,都應當重視精彩語句(語段)的摘抄,因為這是積累語言、學習語言非常有效的手段。
合作互助的讀書小組是督導。小學生課外閱讀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不好提統一要求,不好做統一指導,靠教師一人,每周對全班學生的讀書情況進行檢查并給以指導,實難做到。然而小學生畢竟需要檢查指導、表揚鞭策。如何既不增加教師負擔,又使課外閱讀檢查指導具體到位呢?課外讀書小組能夠幫助教師做好這一工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這就是歸屬感。讓學生組成相對穩定的課外讀書小組,既能滿足學生的這一需要,又能讓他們交流讀書情況,起到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共同進步的作用。
關于課外讀書小組,研究的人也不少,他們關注的往往是小組活動,即學生讀完一本書后,開展的演一演、講一講、評一評、比一比之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固然很有必要,但是我們更應當重視小組成員之間的檢查和評價:閱讀計劃是否完成,讀書筆記是否做好,閱讀質量如何等。至于其他活動,應該是在完成這兩項任務后的添花之事。
課外讀書小組的活動應在課外完成(早來晚走或者自由活動時間),由小組成員之間互相進行檢查,切忌由小組長一人說了算。首先通過詢問、提問等形式,檢查讀書計劃是否完成;然后查看讀書筆記,看做了幾次,質量如何(包括書寫是否認真,字詞是否為生字新詞,摘抄的句段是否精彩,主要內容、體會評價是否語句通順,意思明確);最后小組同學在一起,總結本組上周的讀書情況,對每個同學進行民主評價,并對下周讀書做出安排(超計劃或沒有完成計劃的要調整本周計劃,筆記做得不好的要由組員幫助指導)。這個民主檢查評價的過程既是督導的過程,也是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
課外閱讀課的關鍵是指導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不少學校開設了課外閱讀課(每周拿出一至兩節課專門用來課外閱讀)。有的還把這課安排在閱覽室里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閱讀。由于沒有閱讀目的和計劃,僅是確定閱讀書目(篇目)就需要一些工夫,真正的閱讀時間也就很有限了;再次上閱讀課時,前次閱讀的內容早就忘光了,只好從頭再來。所以說,僅靠每周一兩節的課外閱讀,是讀不了多少書的,也根本養不成閱讀習慣。呂淑湘先生說: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課外閱讀應當是百分之百的靠課外,課內要做的工作是指導,而不是閱讀。所以說,我們應當將課外閱讀課改成課外閱讀指導課。
課外閱讀指導課每周一節即可,其目的主要是激勵先進、督促后進、指導幫助、交流提高。其任務一般有四項:一是了解上周課外閱讀情況;二是對下周課外閱讀進行安排;三是針對班級普遍存在的課外閱讀問題進行指導;四是交流課外閱讀成果,促進再次提高。上周課外閱讀情況,可通過課外讀書小組進行了解:表揚優秀學生,了解沒有完成計劃的原因,了解調整讀書計劃的情況。對班級普遍存在問題的指導,要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作用,比如讀書筆記的指導,可以讓好學生現身說法;當然也可以聯系閱讀實際,傳授一些學生能夠理解并用得上的讀書方法。課外閱讀成果交流,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以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所讀圖書為目的,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建好書香家庭是保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態度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國際閱讀學會會長威廉斯博士說:“孩子學習閱讀的背后有老師才叫學校,有父母才叫家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下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持消極甚至否定態度。這就需要學校和老師做好學生家長的工作,讓他們明白大量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家長支持孩子閱讀,參與孩子閱讀,建設書香家庭。
父母對孩子閱讀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態度。既包括當孩子需要購買某一本書時,家長積極滿足孩子愿望,也包括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比如孩子讀書時不干涉、不打擾,并表現出支持、贊許與鼓勵。二是給孩子購置大量圖書。父母積極幫助孩子選擇、推薦、購買圖書和期刊,書櫥里裝滿適合孩子讀的書。三是同孩子一起讀書。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喜愛讀書,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這種影響非常大)。家長能做到“親子共讀”,和孩子同讀一本書,一起品賞好詞佳句、評論人物事件、討論交流感受,對學習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意義很大。
以上三個方面的難度與付出是逐漸加大的,老師要相信大部分學生家長是能夠逐漸做到的。首先要引導他們參與到孩子的閱讀中來:孩子的讀書筆記,讓家長簽字確認;學校或者班級的課外閱讀交流、展示等活動邀請家長參加;舉辦“親子讀書”征文、演講、經驗交流等活動。其次要舉辦課外閱讀專題培訓,讓家長知道如何幫助、指導孩子課外閱讀。第三是評選“書香家庭”。以班級為單位,要求提交一學期的閱讀計劃、閱讀筆記、閱讀書目以及家庭藏書、“親子共讀”圖片等資料。“書香家庭”建設好了,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就有了堅實的基本保障。
篇10
關鍵詞:課外;閱讀;設計
在基礎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今天,我們怎樣來看待課外閱讀呢?《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還明確指出“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在“總目標”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了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依據新課程的理念,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單純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學科,語文世界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有語言文字的訓練,有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有人文情懷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外閱讀也當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他所關注的不是一個單純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體語文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發孩子一生的向往。從“終生學習”的觀念來看,傳統的“一張文憑,終生管用”的舊觀念已經改變,人的學習過程不會只在課堂內、學校里進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都要通過人們未來的閱讀來獲得,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閱讀的態度,對人生的信念,因此課外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顯得成尤為重要。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理解和指導課外閱讀
一、 激趣閱讀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就能克服困難探索科學的奧秘;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享受;有了興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參與。
(一)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巳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二)暢談讀書感受激發閱讀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指導閱讀
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但是學生光有課外閱讀的興趣,只憑興趣毫無目的。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這里所要談的是幾種我們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閱讀方法:(一)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二)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于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
三、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我們可以把讀書與活動結合在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例如:課外閱讀小組、好詞佳句比賽、朗誦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作文、日記、讀書筆記展覽等。通過諸多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