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栽培技術培訓范文
時間:2023-10-07 18:0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葉栽培技術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茶產業提供技術培訓
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教授帶領精細化工中心專家團隊赴貴州省省茶產業重點縣鳳崗縣開展技術培訓,指導無公害茶田和有機茶田生產,為每位參加培訓的人員發放專家團隊精心制作的茶田用藥“明白卡”。培訓會上,宋寶安教授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講解了農藥概論、我國農藥創新基本情況、農藥殘留與茶葉質量安全、防治茶樹病蟲草害已登記農藥品種和即將登記的品種情況、貴州省茶產業基地農殘檢測情況、高工效施藥技術和重要品種、綠色防控科普培訓、生態茶園綠色防控、農藥的用法以及殺蟲過程和原理等。一位參加培訓的種茶大戶表示,這次培訓對自己科學種茶、科學用藥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為了深化“校地企”合作,助推茶產業發展,今年5月6日,貴州大學、鳳岡縣人民政府和貴州貴茶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簽約會上,貴州大學授予鳳岡“農藥學和植物保護學研究生科研與教學實習基地”一牌,授予貴茶公司“貴州貴茶――貴州大學植物保護博士后工作站”一牌;鳳岡縣委、縣政府為宋寶安教授頒發“鳳岡經濟社會發展顧問”的聘書。農學院園藝系、茶學教研室的教授、博士等6人在學院領導帶領下赴畢節市納雍縣,就茶藝禮儀、苗族綠茶茶藝、彝族紅茶茶藝、待客茶藝等為茶葉企業代表等50人現場進行理論和技術培訓。專家組一行還走進納雍茶葉基地實地調研,與地方領導、企業負責人就納雍茶產業發展、科技幫扶需求、對口幫扶的區域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調研。納雍縣茶葉產業協會發來的感謝信上說,貴州大學專家“走進基層辦實事”,這次培訓“對納雍縣茶文化和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石阡縣、正安縣等地的茶業生產基地,同樣處處都能看見貴州大學專家忙碌的身影。
助推水果產業發展
貴州獨特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水果,水果產業發展的潛力巨大。貴州省果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支部結合“黔科合體科特派”項目的實施,針對晴隆縣馬場鄉現有蘋果樹進行技術改造,并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和田間現場培訓等形式,培養科技骨干和科技二傳手,培訓果農500人次,幫助農戶掌握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調控以及科學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提升晴隆縣農民蘋果種植技術水平,建立技術培訓示范基地10畝,示范帶動提高800畝蘋果樹產量,幫助果農增收。此外,貴州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耿廣東教授等到桐梓縣開展木瓜栽培技術指導,果樹專家文曉鵬教授也多次赴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大用園區萬畝車厘子基地,“手把手”地教種植戶和技術員栽培車厘子。
在興仁縣巴鈴鎮核桃產業基地,貴州大學農學院核桃專家潘學軍教授的“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種及國家專利技術已經“開花結果”。4月26日,貴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小泉率核桃科研團隊的專家們到當地開展現場技術培訓。潘學軍教授向當地的90多位技術員傳授優質核桃標準化栽培技術。當天下午,潘學軍教授還在回龍鎮核桃產業基地進行了核桃栽植、修剪及低產樹高接換優的標準方法的現場示范,為種植戶解答核桃種植中的技術難題。當地核桃原來產量極低,核桃品質也不佳,現在通過高接換優,產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有800多畝核桃應用了該技術。
不斷創新水稻種植技術
篇2
1茶園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霍山縣茶樹蟲害以茶小綠葉蟬、茶蠶為常發性害蟲,茶尺蠖、茶毛蟲等間歇局部重發,茶輪紋葉枯病和茶餅病等幾乎不造成危害。2006年主要是茶小綠葉蟬有所發生,共引起7867公頃次茶園受害,茶尺蠖、茶蠶和茶毛蟲均未造成明顯為害。在積極開展病蟲測報和電視字幕預報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農民田間學校開展技術培訓,實行以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為主,輔以化學防治的防治策略。
1.1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宣傳。以縣、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構網絡為主體開展政策宣傳、工作安排、日常監管,以農業主管部門為核心開展技術培訓、操作指導,讓茶農知道為什么做、怎么做。二是明確責任。為扎實穩妥地推進茶葉有害生物綜合防控工作,針對諸佛庵鎮分戶經營規模小、對象多的特點,明確要求鄉鎮農技部門要承擔實施責任,具體負責茶園病蟲害發生信息收集、通報和指導茶農防治的日常事務。
1.2技術保障
一是舉辦茶葉農民田間學校。幾年來共舉辦了茶葉農民田間學校43所,累計培訓茶農、種植大戶共1650人。采用茶農參與的方式,探討茶園生態系統分析方法和茶園綜合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低產茶園改造、黃芽茶合理的采制、茶園新建等技術。通過茶葉全生長季節的培訓,茶農從做中學,從學中做,了解了茶樹生長特性,認識了茶葉上的主要病蟲害,掌握了防治方法,懂得了在通常情況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道理。接受培訓的茶農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帶動周圍茶農和親友,非學員戶可向接受培訓的學員請教。二是結合民生工程開展新型農民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近2年開展2項民生工程,培訓4處,160人,重點介紹茶樹健身栽培和綜合防控技術,注重交流互動,以集中培訓為輔,強化田間個別指導,加深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并充分利用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開展示范大戶培育。三是發揮茶農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全鎮有茶農合作社5家,社員913戶,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開展綜合防控,建立茶園生產檔案,為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跟蹤制度做好準備。
1.3推廣健身栽培技術,實施綜合防控
一是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用有機肥。清除田間表面雜草和病殘體,根據茶樹對環境、肥水的自然需求,施用有利于生長發育的沼液沼渣、廄肥、餅肥秸稈覆蓋還田等科學方法,使其生長穩健。二是人工摘除卵塊和群集幼蟲。由于茶小綠葉蟬卵塊呈帶狀和茶毛蟲、茶蠶低齡幼蟲具群集性,及時剪下有卵聚集在一起幼蟲的枝葉,就地踩死。三是誘殺。在有機茶生產基地的茶園安裝了頻振式殺蟲燈,誘殺了尺蠖類、茶蠶、茶毛蟲等毒蛾類的鱗翅目害蟲、茶蚜、茶籽象甲等多種成蟲;還可利用糖醋液誘殺鱗翅目成蟲;2008—2010年應用殺蟲粘板6600片,防治面積中國整理近33.33hm2。四是生物防治。茶尺蠖、茶蠶、茶毛蟲等幼蟲3齡前期食量小,用Bt1.6萬IU/mg[2]、顆粒體病毒、桿狀病毒、核多角體病毒、茶小綠葉蟬用白僵菌等[3],防治效果均可達到90%左右。五是化學防治。防治茶蠶、茶小綠葉蟬期間遇陰雨低溫天氣,防治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地方蟲口密度較大且造成了較大的危害,及時用1.2%阿維菌素乳油150~300mL/hm2或0.2%苦參素水劑1125mL/hm2,對水600kg在茶園中實行點片噴霧法進行防治,效果十分明顯,并兼治部分刺蛾、葉斑蛾等其他多種葉部蟲害。
2成效
2.1田間發生量及為害率降低
從調查情況來看,應用燈光殺蟲,茶樹田間不同時期主要害蟲發生量顯著低于非燈光殺蟲區,每代平均蟲量與非燈光殺蟲區平均蟲量比值為1.0∶(2.9~24.3)。從調查情況來看,應用燈光殺蟲區茶樹田間不同時期主要害蟲為害率顯著低于非燈光殺蟲區,每代平均為害率與非燈光殺蟲區平均蟲量比值為1.0∶(2.7~12.7)。
2.2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根據分別跟蹤調查諸佛庵鎮農技服務中心2011年在頻振式殺蟲燈應用區與非燈光殺蟲區30戶平均產量,平均增產10.06%,應用燈光殺蟲區增產效果明顯。一是經濟效益。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首先誘殺了大量的害蟲,減少了田間害蟲的發生量和為害程度,實現了增產增值。跟蹤調查顯示,應用殺光蟲燈區域共135hm2,平均節約農藥成本40.1元/hm2,當年累計節支5413.5元;平均增產鮮葉802.5kg/hm2,累計增產107t,按1.4元/kg計算,共增收14.98萬元。而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具有長遠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是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二是生態效益。使用化學農藥帶來的方方面面危害是眾所周知;而使用頻振殺蟲燈具有對人畜安全、誘殺害蟲種類多、累計成本低、無毒、無污染、節能、省工、管理容易、活體性引誘效果顯著、控害面積大、控害時間長,增產效果明顯、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顯著等諸多優點,是一項環保節能型、光物理控制害蟲新技術。從2011年應用情況來看,符合全國農業生態示范縣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有機農(林)產品的生產標準,防效一般可達90%以上,同時在防治病害時采用生物制劑進行防治,從根本上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從田間6次調查百叢蜘蛛數量來看,殺蟲燈生物制劑防治區較各處理區下降3.5%~9.5%,農民自防區使用了化學農藥,茶園生態系統影響較大,蜘蛛數量下降幅度達40.51%,遠高于殺蟲燈+生物制劑防治區和試驗處理區的下降幅度。
篇3
【關鍵詞】區域經濟;產學研;協同創新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曾被中國教育報譽為“大別山里的職教明珠”,學院多年來始終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的理念,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區域經濟特點,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并建立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的產學研團隊,與黃岡市的相關企業、行業建立基地對接關系,成立了5個研究所、8大服務區域產業基地,10大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區域經濟建設與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
一、黃岡市經濟發展特點
黃岡市雖然工業化發展有一定規模,目前主要有六大產業群分別是:食品飲料產業群、紡織服裝產業群、機械電子產業群、醫藥化工產業群、新型建材產業群、能源工業基地。但這些產業群規模有限,總的來說,黃岡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旅游業資源豐富,潛力巨大。
二、學院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建立專業開發與淘汰機制
(一)專業開發典型案例。黃岡市近年生態農業、旅游業,新農村醫療保健等行業發展迅猛,黃岡職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重點開發光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觀光農業,新開物聯網應用技術、護理、醫學檢驗、臨床醫學、電氣自動化、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等專業。2006年,團風縣引進第一家鋼構企業,2007年,團風縣委、縣政府把建設中部鋼構基地,打造中國鋼構品牌,作為工業強縣的著力點。招商引資的主攻目標。學校靈敏地捕捉到了產業發展的新動向,開始廣泛開展專業調研,籌辦為鋼結構產業服務的專業,并于2009年成功申報了目錄外專業———鋼結構建造技術。專業開辦后,與落戶黃岡的湖北鴻路鋼構、匯創重工等12家鋼結構企業合作辦學,成立了“團風鋼構”班,為黃岡鋼構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目前,團風縣從“中國中部鋼構生產基地”升級為“中國鋼結構生產基地”,鋼結構產業發展為可年產各類鋼結構制品140萬噸,創產值130億元,安置就業人員1.5萬人的湖北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鋼結構建造技術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
(二)專業淘汰機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淘汰了法律事務、社區管理與服務、信息安全技術、財政、金融保險、房地產經營與評估等一批專業。
三、五個研究所———提高了學院自身科研能力
(一)茶葉研究所:與英山縣政府合作,幫助當地茶農編寫有機茶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及采制技術手冊等,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研制的“春緲”茶葉獲2009世界綠茶評比會金獎。
(二)農業機械化技術研究所:與蕪湖歐寶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報“歐寶機電壓縮機裝配生產線的技術改造”和“壓縮機氣缸座加工生產線的技術改造”橫向科技項目,共取得企業資助金額達80萬元,為企業創造效益近百萬元。
(三)汽車零部件二次開發利用研究所:該研究所自成立以來立項研究課題8項,帶領學生多次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并與武漢理工大等高校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建立合作關系,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食品飲料加工技術研究所:研究所承擔了“巴河藕保鮮加工技術及新產品開發研究”、“巴河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開發戰略研究”等10多個科研課題,與浠水縣巴河鎮建立共建關系,研究成果在黃岡市應用推廣,效果良好。
(五)花卉蔬菜研究所:開展了黃岡市花卉蔬菜栽培技術培訓、推廣工作,開展黃州蘿卜提純復壯技術研究、迷你黃瓜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我市產生了不低于50萬元的經濟效益。
四、基地———培訓、服務、實習融為一體
黃岡職院的8大培訓服務基地與黃岡市的“一園八基地”掛鉤,即黃岡大學生創業園、黃岡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黃岡大學生創業就業基地、黃岡市國家和省級創業延伸基地、黃岡市科研成果轉化基地、黃岡市農產品供應基地、黃岡市高校優質生源基地、黃岡市高層次人才智庫基地、黃岡市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基地。學院的實習實訓基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基地緊密結合,資源互補,既保證了黃岡職院學生實習鍛煉,也為他們的就業創業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黃岡職院的基地分別為:
(一)國家“新型職業農民”黃岡培訓基地。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培訓、農村畜牧實用技術培訓、中草藥栽培技術培訓、青年農民企業家培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培訓、淡水漁業養殖技術培訓、林果栽培技術培訓等項目,每年為黃岡市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00多人次。
(二)大別山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基地在紅安、英山、蘄春、麻城開展生態茶園建設與技術推廣,并與麻城市東南溝村合作,實行“公司+農戶+茶園基地”模式,從種苗選擇、茶園管理、采茶、制茶、茶農培訓等全程式服務,為當地茶農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同時也是我院茶學專業實習基地。
(三)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程”黃岡培訓基地。基地為黃岡市培養了403名合格的農民大學生,他們有的在當地村委會任職,有的成為了私營企業骨干,有的成了帶動一方致富的合作社帶頭人。
(四)黃岡市城鎮職工再就業培訓基地。基地舉辦了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培訓、士官生培訓、國稅系統青年干部財務會計培訓、黃岡市勞動局“創業培訓進高校”培訓等各項培訓每年達萬人次。
(五)黃岡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師資培訓基地為黃岡市中職學校舉辦培訓研討班、還舉辦了園林技術、土建類專業、汽車類專業的三個國培班,培訓來自全國46所高職院校的120多名教師,增進了我院和全國其它職院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黃岡市中職和高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中高職3+2專業對接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六)黃岡農業信息化服務基地。基地開展了“基于WEB的四級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科研項目的推廣應用,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農業信息化網絡平臺,培養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很多在我們這里接受培訓的學員將自己的創業產品推上淘寶網站。
(七)農業實用創業人才黃岡培訓基地。開辦了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農村能源經紀人創業培訓、養殖創業培訓等多個創業培訓項目,為黃岡市培訓了農業創業人員5000多人,這些創業人員解決了我市很多勞動力就業,同時也拉動了我市地方經濟發展。
(八)黃岡職院老年護理基地。基地每年接診60歲以上老人4000余次,對社區貧困和孤寡老人進行義診,每年選擇性上門義診200余次,免費發放藥品一萬余元,與黃岡市衛生局聯合編寫《本草-養生專號》,在黃岡市發放,極大提高了我市人民健康知識水平。
五、十大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研制、開發、推廣有機結合
2010年至今,我院教師每年在各級各類刊物上在600篇以上,每年主編或參編教材100部以上,申報國家專利的發明創造每年10項以上,這些都與黃岡職院的各個二級學院成立相關產學研團隊的努力分不開。
(一)農村信息化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與黃岡信息中心聯合進行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黃岡商貿平臺等網絡的建設與推廣應用。將我院畢業創業學生的蜂蜜、天麻等產品推上信息化平臺,為黃岡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機械設備維護維修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大力開展機械設備維護維修技術方面的應用性技術和和橫向課題研究、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完成市局科技課題《現代數控技術加工設備維護的研究》,承擔了橫向課題《三環氣門驅動有限公司進口設備的維護及常見故障的排除》,為黃岡經濟社會相關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開發提供了技術服務和人才支持。
(三)山河建筑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幫助學校與山河建筑集團聯合成立了山河魯班學院,團隊依托學院成立研發中心,承擔了施工工法研究,并與黃岡廣益投資咨詢公司聯合進行了大型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每年組織建筑行業五大員從業人員知識培訓,為我市建筑行業培養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四)建筑節能推廣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與黃岡市墻體節能管理辦公室合作,承擔了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工作,與黃岡惠爾節能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建筑節能設計、變更、檢測工作。并與湖北省區域內的多家新型建筑節能材料企業合作,開展了新型建筑節能材料的研制、開發、推廣。
(五)村鎮房屋建筑規劃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為蘄春、浠水、麻城、英山等縣市村新農村建設提供免費的房屋設計、咨詢服務、,提高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鍛煉提高了學生和教師的能力和水平。
(六)奶牛疫病防治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深入奶牛規模養殖企業,為他們提供技術培訓,為養殖戶和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編寫《奶牛疾病防控一本通》,為伊利這樣的大型乳制品企業在我市有充足的奶源保證做出了貢獻。
(七)蛋雞飼養管理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參與培訓農村創業人員1100多人次,為湖北神丹、湖北同星、湖北昌大等企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畢業生,團隊還完成了園林養雞技術,散養土雞技術等課題,團隊成員經常下到我市土雞養殖場,解決了我市土雞散養存在的許多問題。
(八)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團隊進行了無公害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的試驗,在六福灣蔬菜基地推廣了優質蔬菜栽培技術,到黃岡市的浠水、蘄春、團風、羅田等地多次參與送科技下鄉活動,主持并推廣黃岡優良品種黃州蘿卜的提純復壯技術。
(九)黃岡市東坡文化產業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大別山旅游產業開發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東坡文化是黃岡市的一個文化品牌,而黃岡市本身又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團隊根據黃岡市的這些特點,確立三個研究方向:大別山旅游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優化、大別山區域旅游合作發展、大別山共同旅游市場開發。成功開發黃岡紅色旅游路線、麻城杜鵑節,東坡文化節、東坡外灘休閑旅游景點開發等旅游文化項目。六、結束語產學研的深入推進,需要高職院校不斷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堅持以創新驅動作為產學研當前發展以及未來拓展的動力和根本任務,堅持以對科技成果的實際轉化效應作為產學研的主攻方向。高職院校只有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才能構建雙贏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才能不斷把產學研合作推向深入。
基金項目:湖北省中華職業教育社2015年調研課題“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及相關對策研究”(項目編號HBVE2015007)
【參考文獻】
[1]徐冬冬.高職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5(4)
[2]趙玲珍.高職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黑農江高教研究,2013(7)
篇4
關鍵詞有機產品認證;茶葉企業發展;作用;生產措施;發展規劃
“有機茶”是以自然、衛生、安全及無農藥殘留為訴求重點,結合了20世紀末健康、養生的觀念潮流,甚受消費者喜愛。有機茶基本上是以耕作方式與一般農產品為區別,無法由外觀確認。只有通過有機產品認證,人們才能認識有機茶。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明香表示:有機茶并不是用有機肥料栽培就叫有機茶,有機茶除了講究安全、衛生、健康,原則上應包括3個條件:一是不用化學肥料,可用堆肥,即過去單純的自制堆肥,常用來作有機肥料。二是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土地和所使用的灌溉水也不可受到污染。因為合成農藥有殘留的問題,會破壞生態環境,另外,除草劑也絕對不能用,因為部分除草劑發現有致癌物質,對使用者與消費者都有危害。三是從事此種方式的生產必須有3年以上的時間。如這三方面徹底執行,所產制的茶葉才能被稱為有機茶[1-2]。
1有機產品認證對茶葉企業發展的主要作用
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有機產品的認證,提高企業品牌、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為做大做強銀奧茶業品牌,提升茶葉產業化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機茶已是銀奧茶業發展的支柱產品。有機產品認證對企業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1.1有利于調整產品結構,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增加收益
這3年來,由于國內外茶業市場的變化,常規茶生產效益一般,產銷形勢雖然繼續趨好,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走產品創新、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該地資源優勢,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在浙江最南端的蒼南五鳳鄉與福建省福丁市和泰順縣2個中國茶葉之鄉相鄰,自然環境優越的山區,山水俱佳,海拔在300 m,遠離縣城25 km的深山塢里,沒有任何污染源,十分有條件開發有機產品,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增加了農民收入。鄉村面貌發生了積極變化。全鄉茶園逾666.67 hm2,現在已有3家茶企開展有機茶認證,其中有機茶園66.67 hm2,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年產有機茶40 t以上,產值達1 097萬元,通過有機茶認證,公司周邊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經濟收入增長,并促進場容場貌改觀,獲得當地政府的肯定和獎勵。有機茶加工、銷售,大大好于常規茶葉的效益,公司產品自營出口打入了東南亞茶葉市場,獲得了較高的利潤。提高了有機茶的市場競爭力,十分有利于銷售。
1.2有利于壯大龍頭企業,促進品牌建設
茶葉是傳統農業產業,企業在開發有機茶時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建立自有生產基地和自主品牌,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從而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增強了經濟實力,加強了品牌建設,帶動了整個企業的發展。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在2007年開始開發有機茶時只有21.33 hm2規模,經過多年努力,帶動了另外2家茶葉合作社發展有機茶園66.67 hm2以上,年產量40 t以上,成為年產值超1 000萬元的全省茶產業“百強”企業,榮獲溫州市名牌產品、市級優秀農業標準化推廣單位、蒼南縣創建信用企業先進單位、蒼南縣食品安全信用先進單位、蒼南縣消費者滿意產品企業稱號,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公司董事長許明香介紹,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在普尾茶場和坑口茶場投資1 300萬元,按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有機茶園21.33 hm2。改造新廠房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壯大企業的經營實力,更好地發揮企業的龍頭作用,帶動周邊農民致富。“銀奧茶業”品牌的知名度也將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1.3有利于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
發展有機茶實行外連市場,內連合作社基地,實施訂單農業,把小而全、散而弱的農戶聯合、組織起來,實行規模生產、規模經營,才能保證標準的實施、品質的穩定,有利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推進茶產業的整體發展。經過幾年努力,到2009年底公司已有有機茶園21.33 hm2,年銷售有機茶40 t以上,產品還出口馬來西亞,出口額達200多萬元,為擴大有機茶銷售打下堅實的基礎。
1.4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企業誠信意識
有機茶是在原料生產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科學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態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不使用合成的農藥、肥料及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在加工過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劑的茶葉及有關產品。在通過有機茶認證過程中,通過宣傳培訓和示范推廣,使廣大員工、茶農和企業家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標準化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有了很大提高。在有機茶基地要注意周邊植被生態的保護和建設,營造防護林和綠化帶;茶園中間作綠肥,安裝振頻式殺蟲燈,在農村普及有機農業的相關知識;建立和規范使用有機肥,自己堆造有機肥,嚴禁使用化肥,對茶園病蟲害采取農業措施、生物防治、利用礦物源農藥、禁用化學農藥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對產品質量起到重要保證作用[3]。同時,通過有機茶認證對員工也是一次誠信教育和考驗,普遍提高了員工誠信意識。
2發展有機茶存在的問題
公司有機茶認證工作雖然取得很大成功,但在發展中還暴露出一些簿弱環節和問題,有待解決。一是有機茶生產成本相對偏高,產量相對偏低,而在國內市場有機茶銷售價格還不能體現“優質優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生產的積極性。二是有機茶與普通茶從外觀上難以辯認,市場上假冒有機茶的情況時有發生,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查處不力,影響了有機茶聲譽和消費者信心。三是認證費用偏高,每年都要進行考核,增加企業經濟負擔。四是有機茶園替代高效農藥、肥料的研究、生產滯后,不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有的還存在質量問題,影響了有機茶的產量和質量。
3有機產品標準執行生產措施
公司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嚴格按《有機產品》標準進行管理,主要內容為推廣農業標準化、有機茶葉生產栽培技術和有機茶加工標準化,進行人員教育培訓3期,體系培訓4期和技術技能培訓10期,受訓茶農達255人次;通過有機茶基地認證21.33 hm2,有機產品認證46 t,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30盞,每年推廣商品有機肥52 t,進行了初制茶廠改造,引進名優茶加工機械和自動程控清潔化生產線,進行生產工藝技術改進,申報了溫州名牌產品,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注冊了銀奧茶業、碧鳳、翠鳳、丹鳳、雪鳳、青鳳等商標,訂制有機產品標志,有機茶專門銷售登記,參加溫州名優茶評比和浙江綠茶博會名優綠茶評比,榮獲了溫州名優早茶評比金獎,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金獎和全國“中茶杯”名優茶一等獎。項目完成后,有機茶園已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格局,輻射全鄉666.67 hm2以上五鳳鄉茶葉生產,示范帶動力強。通過幾年來的有機產品認證工作,公司獲得了縣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浙江省初制加工示范茶廠、蒼南縣創建信用企業先進單位、蒼南縣食品安全信用先進單位、蒼南縣消費者滿意產品企業稱號。
3.1有機產品執行的組織與管理
有機茶葉標準化技術推廣項目整個項目每年投入達20多萬元,對五鳳茶葉產業能否形成省內特色產業和有機標準化生產的問題。因此,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對這個有機產品的標準執行十分重視,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對此公司建立以許明香總經理為組長、徐登岸副總為副組長、聘請夏成鵬為技術顧問、黃松為公辦室主任的有機產品管理小組,并且聘請浙江大學駱耀平教授專家為有機茶生產指導,制定有機生產質量管理手冊,按GB/T 19630.1-4 2005《有機產品標準》要求認真抓好有機茶的生產,特別要嚴把質量關,還要按計劃抓好生產加工,確保有機茶質量安全;此外要對質量實行全程監督,切實抓好有關資料的整理、收集、歸檔,確保記錄材料的完整性。
3.2訂計劃,抓培訓,促成效
公司每年制訂培訓計劃,舉辦各種培訓班10多期,受訓人次達200多人,開展有機茶栽培技術應用,包括生物農藥防治、殺蟲燈的應用和配方施用有機肥;推廣標準化加工技術。以省示范茶廠建設為目標,對原生產廠房進行優化改造,共履行茶廠面積2 850 m2,提高了生產環境衛生水平;引進先進適用的加工機械,改進工藝技術,其中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建設一條全自動控制的名優茶加工生產線,是浙江省第一條程控連續化名優茶生產線;產品嚴格按標準要求進行生產,規模化生產銀奧有機茶,提高產品質量;產品實行QS和有機產品包裝,分級銷售,積極參展參評,榮獲了溫州名優早茶評比金獎、浙江綠茶博會名優綠茶金獎、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名茶金獎和全國“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實現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格局,示范帶動力強。
3.3在執行標準過程的舉措
一是標準化技術培訓及推廣應用。結合各生產季節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標準化生產技術等培訓17期,邀請浙江大學駱耀平茶學專家授課,受訓人次達255人,開展有機茶標準化技術應用,包括礦物質農藥防治、殺蟲燈的應用和配方施用有機肥施用技術。二是茶廠優化改造及示范茶廠建設。進行了初制茶廠改造,改造茶廠面積2 850 m2,引進名優茶加工機械和自動程控清潔化生產線,2009年公司被認定為省茶葉示范加工廠,溫州市農業標準化先進推廣單位。三是有機產品栽培技術應用示范和品牌建設。先后申報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100 hm2,申報綠色食品認證,其中21.33 hm2通過了有機茶認證,通過注冊了銀奧茶業、碧鳳、翠鳳、丹鳳、雪鳳、青鳳等商標,制作有機茶銷售包裝,實行分級包裝,組織企業參加溫州早茶節和(沈陽)浙江綠茶博會、上海國際茶文化節、首屆香港茶展、馬來西亞食品展、哈爾濱食品交易洽談會、東盟貿易洽談會、韓國食品展和馬來西亞食品展,榮獲了溫州名優茶金獎3項、浙江綠茶博會名優綠茶金獎1項、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名茶金獎2項和全國“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1項。四是為了公司產品生產和管理按GB/T 19001-2008標準和《茶葉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要求,對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實現及測量、分析和改進過程制度做了制訂。監控茶葉的生產和服務的全過程,規范開展各項活動的準則。公司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4發展規劃
蒼南縣有機茶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小題大做”,把處在起步階段的有機茶產業納入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繼續保持浙江銀奧茶業發展有限公司有機茶產業的重要地位,為此,提出以下幾點規劃:一是應嚴格按標準生產,按規定粘貼標識,開設有機茶專賣柜,建立代銷經銷業務,積極參與國內外各種有機食品展示展銷,組織有機茶專項推介等活動。二是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有機茶的宣傳,全面宣傳有機茶產業面貌,普及有機茶知識,使消費者了解有機茶,并放心地喝有機茶。三是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擴大銷售渠道,不斷從產區內銷售向產區外發展市場,從以禮品茶消費為主向大眾消費延伸,突破區域銷售的局限性。四是各地在獎勵有機茶生產的同時,應把為開拓市場、擴大銷售作出貢獻的企業一并納入獎勵范圍,培育一批既有生產規模又有營銷能力的龍頭企業,積極鼓勵他們走向國內外市場,發揮有機茶產業排頭兵的作用。五是加強市場監管工作,打擊假冒有機茶欺騙消費者的不法行為。經營者要加強自律,誠信經營,恪守商業道德,維護銀奧茶業信譽,提高有機茶的知名度。
5結語
茶葉的有機農法栽培是一種節約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倡導物種共存的生態型農業。它是為人類飲茶健康、地球環境保護而設想的一種經營方式,雖然在栽培上,有機茶必須花費更多的成本,而且消費者也必須付出更高的金錢代價,然而選擇自然、安全的茶葉,使自己的健康受到保障,享受喝茶的樂趣,并感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為時代潮流與趨勢;而這個永續農法經營的未來趨勢,需要企業有心及執著的投入、消費者鼎力的支持[4]。如此,此種有機產品才能永續,才不會枉談飲茶保健,也才能安心的享受品茗之樂,這樣的理想想必也是許多愛茶人所希望與樂見的。
6參考文獻
[1] 姜愛芹,余瓊蕾,金建忠,等.中國有機茶發展現狀和國內市場開發策略[J].中國茶葉,2009(12):22-24.
[2] 賀忠善,黃安凱,秦國杰.科學發展有機茶 建設現代化和諧茶業[J].茶葉通訊,2010,37(1):44,46.
篇5
衛學初、李開錦、高飛虎三位特派員,作為科技工作者和知識青年的優秀代表,立足農村,獻身創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探索。希望三位科技特派員的科技創業服務經驗對大家有所啟發。
組建服務協會開展四個對接
衛學初現任湖北省英山縣中藥材種植技術協會會長。2003年,與中藥材打了將近30年交道的衛學初被聘為科技特派員后,他牽頭組建了協會,嘗試以協會為龍頭,整合市場、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帶領藥農開展中藥材產業化種植。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協會基地由開始的200畝發展為10000多畝,網絡種植戶4300余戶;共開發種植出口藥材品種10個。累計推廣各種新技術34項,帶領1230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利益對接。為了解決資金的困難,衛學初把自己和父母的房產全部押上了,并對藥農鄭重承諾:“凡屬簽約的合同如不能得到兌現,所有抵押品歸藥農所有,損失由衛學初承擔”。每年年初與藥農簽訂種植銷售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承諾凡是入會藥農,只要藥材品質達到協會要求,都按市場保護價格統購統銷,讓協會藥農實實在在看到自己的利益。協會承諾會員的售價如沒兌現,協會賠償會員雙倍損失。
管理對接。協會全體會員公開投票選出協會各級負責人,使各個崗位負責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會會員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實行銷售保障與種苗保障兩級保障,并簽訂了協會與分會、分會與片區、片區與種植小組、小組與藥農四級合同,使藥農真正安心踏實。
技術對接。衛學初常年組織技術人員赴各藥材種植基地開展技術培訓,把規范的種植技術送到每位會員家門口。每年還在各鄉鎮召開表彰大會,對優秀種植農戶頒發榮譽證書,獎勵生態肥料100公斤,對先進種植小組頒發錦旗,獎現金500元。還開辟了8個連片種植示范基地,為會員的規范化種植、集約化種植樹立樣板,并為機械化操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感情對接。為了讓廣大藥農多種藥種好藥,衛學初經常下鄉調研,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的生活。幾年來,他幾乎跑遍了全縣,并通過技術和物資的無償幫扶,幫助30多戶貧困戶脫貧。
李開錦
創新服務模式達到利益共贏
李開錦現任海南省東方市大田農業科技110服務站站長。2000年,李開錦從學校畢業后到東方市大田鎮,進行自主創業。2004年底,李開錦主動要求作科技特派員,被下派到大田鎮報英村。三年時間里,李開錦通過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發展香蕉種植產業,使報英這個貧困村,一舉成為了東方市文明生態“精品”村、一村一品的科技示范村,人均收入比2004年翻了一番。
技物服務模式。充分發揮農業科技“110”服務站的優勢,以銷售農資為主的技物結合模式與農戶開展合作,即提供技術咨詢、指導、培訓服務。
產量分成服務模式。為了讓農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為自身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2005年初,李開錦在報英村租賃50畝土地,雇傭了10個有一定文化基礎、接受能力相對較強的報英村農民,采用勞動報酬按產量提成的方式,開展技術創業服務,建立了香蕉高產栽培技術種植培訓、示范推廣基地。村民種植香蕉熱情異常高漲,當年香蕉的種植面積就發展到800多畝,產量達200多萬公斤,產值近500萬元。
股份合作模式。2006年,李開錦提出了第三種服務模式:農民以土地、勞力入股,由李開錦負責技術、資金和信息,利潤五五分成。當年報英村擴大種植香蕉面積達1400多畝,人均1畝多,真正做到了家家搞生產,戶戶種香蕉。2006年底,海南香蕉帶癌癥和SARS病毒的傳言,給香蕉種植業帶來災難性的打擊。在這場災難面前,如果以當初的合同執行,農戶將基本上顆粒無收。為了降低農民的損失,李開錦決定給每位合作農戶發放了最低生活保障費,獨自承擔風險,保證了農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農民的信任。
2007年6月份,李開錦又推出了新的科技服務套餐:三種服務合作模式任由農戶自由選擇。技物結合模式解決了大部分缺乏資金和技術的困難群眾種植香蕉的難題。產量分成模式極大地調動了種植戶的積極性,解決了當地群眾懶惰散漫的生活習性。利潤分成模式把各方利益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了抵抗風險的能力。
高飛虎
發揮科技優勢促進產業發展
高飛虎是重慶市農科院茶葉所的一名科技工作者。2005年至2007年,經過雙向選擇,他連續三年被派駐武隆縣實施科技幫扶工作。高飛虎通過規劃建議、技術提升、科研攻關,使武隆縣的茶葉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全縣茶農2006年戶平增收2000元左右,茶產業就業人數由數百人增加到5000多人。
進行產業規劃改造。高飛虎首先歷經一個多月,走遍了10多個鄉鎮,對武隆縣茶葉產業進行了全面調研,并對現有茶園進行茶樣、土樣采集和化驗分析,對茶園的環境氣候進行了評估。高飛虎參與制定了《武隆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和《綠色高山生態優質綠茶基地建設的總體方案》,將茶園劃分為改造恢復型茶園、重建茶園、增行補株茶園。針對不同的類型,進行升級改造的技術指導。
建立利益共同體。為解決茶葉收購和加工問題,積極與加工企業聯系溝通,確定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茶葉快速發展模式,使茶農和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由企業為前期茶園改造投入一定的資金,由農戶經營茶園,企業按合同協議收購茶農的鮮葉,有效地保護了茶農的利益,提高了種茶積極性。
篇6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為了加強農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領導,我局成立了以局長董勁峰為組長、副局長譚復旗為副組長,局直單位和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按照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工作分解為6大任務,明確每項任務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并要求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會同責任單位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部門工作職責,一年一計劃,一年一總結,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二是成立技術指導專家組。為了科學素質工作切實落到實處,我局在柑桔、茶葉、生豬、水產、農機、能源沼氣等農業產業和行業成立了以總農藝師王耀群、宋育林、鄒維周等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專家組,聘任了以鄉鎮農技中心主任為主技術人員駐扎鄉鎮,作為“農技特派員”,為每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做堅強人才儲備力量。其次我們還從華中農業大學、三峽大學等大專院校或科研院所廣泛吸納農業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為到我縣做現場技術指導,不斷充實農民教育培訓的師資庫。另外我局還注重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培養,調動他們獻身農業科技服務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使之具有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知識和綜合服務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需要,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效果和質量。
(二)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為“切入點”,廣泛搭建科學平臺
為農民的科技意識不斷得到提高,我局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廣泛搭建科學平臺,強化宣傳報道。一是創辦電視欄目。今年初,我局與縣電視臺配合,將《農家顧問》改為“壟上行”電視欄目,并進行了改版。通過《壟上行》欄目中“鄉村風景線”、“貞貞熱線”、“農事話你知”等版塊,為廣大農民朋友咨詢農業政策;把脈農業生產;牽線農產品銷售;知農情,說農事兒,暖農心。更好地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咨詢,以滿足廣大農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開辟網站和短信服務。為給好的提供農業服務和信息咨詢,我局自06便開創了農業信息網,在秭歸政府門戶網開辟了“秭歸農業專欄”,另外我局還聯合縣科技局開辦了“農業”信息平臺,與縣移動公司創辦“農信通”,將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和信息融入到千家萬戶,融入到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讓農民隨時隨地可以了解農業技術知識和信息。三是創辦農業技術期刊。我局組織各只能二級單位,編發了《秭歸特產簡報》、《畜牧簡報》、《秭歸農資》、《秭歸植保》等技術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發《農業主推技術指南》,制定了茶葉、柑桔、蔬菜、生豬生產體系和生產技術標準,為全縣農民提供最先進、最前言、最全面的農業信息動態和農業技術知識。全縣科技興農氛圍濃厚,農民的科學意識不斷提高。
(三)以增強農民的科技能力為“支撐點”,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現代農業需要科技支撐,現代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推廣應用新型實用和節本增效技術,不斷增加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提高科技興農水平。一是廣泛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近年來,我局將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動月”,通過開展“組織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系列送科技下鄉活動,在全縣各個鄉鎮分地區、分產業召開現場會、培訓會等知識講座,為農民現場講解技術,現場解決難題,現場推廣新技術,推銷新產品,增強農民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今年,我局以糧油、果樹、蔬菜、牲豬、水產、農機等為重點,共培訓農業科技中心示范戶2180戶。嚴格按照“五有”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了專家組制度、科技指導員制度、農家書屋圖書借閱制度等六項制度。完成了12個科技農家書屋建設任務,配送書柜15臺套、各類書籍3000余冊,努力把農家書屋建成廣大農民朋友獲得新技術、新信息的前沿陣地和平臺。三是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農業增收途徑,我局在開展送科技下鄉、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在全縣大力開展“陽光工程”、“溫暖工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并聯合共青團秭歸縣委開辦青年創業就業培訓,為農村青年和剩余勞動力提供創業就業技術支撐和資金扶持,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實用性人才。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推廣活動,大幅度、大手筆的培訓活動,現代農業中的配方施肥、臍橙果園四掛、茶葉無性系栽培、農作物輕型簡化栽培、優質三元豬等大批先進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和農民科技素質得到廣泛提升。
(四)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著力點”,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創辦示范樣板
我局通過“三園”建設為契機,以辦示范樣板為抓手,以開展農業新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試驗示范研究,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種,全縣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縣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業、高山蔬菜煙葉、全縣生豬”三帶經濟格局。臍橙產業以低海拔(300米以下)發展晚熟臍橙、中海拔(300-500米)發展中熟臍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區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臍橙的三帶格局;茶葉產業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縣優茶”的生產格局;畜牧龍頭帶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主導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各大農業產業穩步發展,“特色農業大縣”目標逐步推進。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農業科普活動有聲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進送科技下鄉系列活動,“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春季壟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全縣共計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2180戶,共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895場8.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4.7萬份,與縣電視辦《農家顧問》專題欄目13期,推廣了“20個優良品種、十項輕簡栽培技術、十項種植模式、十項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等新型技術,成立了農業安全生產事故堅定專家組;組建了農業專家技術咨詢110平臺;設立了24家農家書屋,并配置了電腦、圖書等硬件設施,構建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絡,真正做到了田間里有聲、電視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二)農業科技示范樣板彰顯成效
今年,我局緊扣“特色農業大縣”目標,圍繞高山蔬菜、中山茶葉、低山柑桔、全縣生豬的產業格局,先后實施了蔬菜、茶葉、柑桔為重點的“三園”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工程,實施了“一圈二帶”(農業示范圈、生態柑桔產業帶、生態茶葉產業帶)示范工程,著力推廣五種種植模式(設施栽培模式、生態養殖模式、立體種養模式、種養一體化模式和生態觀光模式),實現社區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局先后累計舉辦柑桔綜合品改、精品果園、高效茶園、農機推廣示范村等各類示范樣板建設,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樣板2個1500畝;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樣板1個畝;無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樣板1個2200畝;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標準化養豬場1個;推廣新型農機具3500臺。農業示范樣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輻射,使得我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國家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湖北省高產玉米創建示范縣”、“湖北省馬鈴薯種繁生產基地”。秭歸臍橙先后被評為“湖北省十大名牌農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等榮譽,我局參與的“柑桔優異種資源發掘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推廣項目”也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九畹溪絲綿茶、欲品思茶、峽州碧澗等茶葉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優質茶”。特別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鎮中壩子村建設的“7+1”項目集成了多項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吸引了全國性現代農業現場會議在此召開,總結并推介了建設經驗,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使我縣農民更好的學習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
(三)農民專業技術培訓效果明顯
今年,我局大力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著力抓好“陽光”工程,全縣累計完成“陽光工程”培訓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職業農民1300人,沼氣工及后續服務150人,農產品加工200人,知識更新培訓16人。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的推動了秭歸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真正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穩的多層次人才,著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質水平。
(四)農民培訓基地得到大力擴展
我局在縣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構建了以送科技下鄉活動為流動培訓陣地,以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清華職校、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固定培訓陣地,網絡了以農業中心示范戶為輻射點的農民科學素質培訓體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鎮芝蘭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設施先進,裝備齊全,配備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有利條件,同時,還網絡了雙興種豬場、九畹溪絲綿茶場、柑桔良種繁育中心等實驗觀察基地和學員活動中心,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讓學員既能學理論,又能學實踐;既能學知識,又能交流經驗。這些培訓基地的建立與擴展,為更好的實現全面素質剛要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我局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以下困難和不足:
篇7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服務、農戶參與、企業(協會)運作、能人帶動”的基本思路和“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一體化、銷售品牌化”的產業化發展要求,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活躍流通為關鍵,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建基地、提品質、創品牌、擴市場”等工作措施,加快發展全市特色農業,率先實現“一村一品”。
二、目標任務
我市特色農業發展重點以優質無公害綠茶、藍莓、草莓、蘋果、桃、梨、大白菜、土豆、西甜瓜、芋頭、番茄等為主,率先在優質綠茶、蔬菜、藍莓種植上求突破;2012年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7萬畝,其中優質綠茶種植面積達到7萬畝、優質果品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優質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3萬畝。全市參與特色農作物生產的農戶占總農戶的50%以上;特色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5%以上;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50%;培植10-15個“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和布局
(一)特色果品
根據農業部優勢果品產業發展布局與規劃,結合我市果品生產的實際和果農的傳統種植習慣,在今后的果品產業發展上,要大力推進果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形成科學合理的果業生產布局。重點抓好蘋果、梨、桃、櫻桃和藍莓等特色水果的生產發展。
1、蘋果生產基地布局:
2、梨樹生產基地布局:
3、桃生產基地布局:
4、櫻桃生產基地布局:
5、藍莓生產基地布局:
(二)優質綠茶
1、重點發展區域:
一是以現有茶園面積較集中的和適宜于種植茶葉的、等鎮(區、辦)為主要規劃區域,形成茶葉優勢生產區域。具體規劃為:2.9萬畝、0.4萬畝、1.5萬畝、1.3萬畝、0.3萬畝、0.6萬畝。
二是在適宜于種植茶葉,群眾基礎較好的等鎮(辦)加大引導力度,加強示范茶園建設,具體規劃為:1800畝、2000畝、2000畝、2200畝、2000畝。
2、建設六個復合生態茶葉示范園區:
鎮的綠洲茶葉精品園,園區規模5000畝;
街道辦事處的宏椿現代農業園,園區規模400畝;
街道辦事處的澤宇生態農業園,園區規模500畝;
街道辦事處的皇茗生態農業園,園區規模200畝;
鎮的上疃生態農業園,園區規模300畝;
3、“一村一品”茶葉示范村:
(三)特色蔬菜
1、設施蔬菜:以王臺巨洋河、洋河、錯水河流域的三萬畝優質蔬菜為重點,同時搞好泊里、等鎮的設施蔬菜生產。
2、露地菜:以原有的優勢蔬菜為重點,加大品種更新力度,在六汪等鎮(區)繼續發展芋頭、西瓜;在泊里、膠河發展馬鈴薯、大白菜等產業。
3、食用菌:在、六汪等栽培技術成熟、林地較多的地區重點發展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林間生產,積極培育立體農業,發展循環經濟。
四、主要措施
(一)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設。在全市選擇15個主導產業或產品突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實行站所包示范村、科技人員聯系示范戶制度,突出抓好示范村的培育工作。一村一品示范村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主導產業或產品收入占全村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要達到60%以上、從事主導產業或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戶要占到50%以上、示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0%以上。
(二)加快新品種引進與推廣應用。認真落實各項農業良種補貼政策,加大農業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有關站所要協調鎮農業服務中心有計劃地抓好各類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工作,逐步增加特色農業中的名、優、特、稀新品種的生產比重,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增加花色,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生活需要。
(三)普及先進實用生產技術。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管理、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針對特色作物栽培時間長、連作性強,造成病蟲害、農藥殘留量大等問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大力推廣高效無毒、低殘留農藥,重點推廣生物農藥。
(四)加強農民科技培訓。結合我市與農業大學的產學研合作共建,全面實施科技入戶培訓工程。我局組建農民科技培訓講師團,并定期邀請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以結構調整、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特色農作物栽培為重點,全面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做到良種良法到田,技術到戶,技能到人,確保完成10萬人次科技入戶培訓目標,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理財的新型農民。
篇8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精神,通過建立特派員工作站、選派科技特派員,圍繞進一步培植壯大我縣林、茶、菌、藥等特色產業為重點新型產業,建立一套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培養鍛煉一批科技創業型人才,培育出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支柱產業,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通過特派員工作的實施,為我縣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現將該工作實施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縣科技特派員現狀
我縣共有107名縣級科技特派員,來自農業、林業等部門具有初級以上職稱技術人員達95%,有一技之長,相當于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鄉土拔尖人才有5%。主要職責為: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林、茶、藥、菌等優勢和特色產業進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科技培訓幫扶、推動實現農科對接和扶持發展合作等,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
我縣還建有兩個省級特派員工作站:祁門縣祥源祁紅茶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3月,工作站單位為祁門縣祁紅茶業有限公司,現有駐站科技特派員8人。祁門中藥材組織培育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成立于2016年3月,工作站單位為黃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有駐站科技特派員7人。兩個工作站主要以企業現有產業化為基礎,利用我縣祁紅產業、中藥產業等優勢資源,依托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安徽中醫藥大學等各高等院所技術支撐,發揮專家團隊的技術力量,在新產品開發、基地種植、生產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實現企業增值增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戶共同發展,實現產業脫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扎實開展科技扶持工作
1、抓好農業專業技術培訓與創業輔導。
一是科技特派員結合新型農民培訓、送科技下鄉、開展“家門口學堂”送科技等活動,每年舉辦特色產業專題培訓班,開展特色產業種栽植技術培訓,推廣實用技術。2017年,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95人,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195人(茶葉生產50人、肉羊生產50人、淡水池塘養魚50人、中藥材生產45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100人(農資經銷員50人、電商人才50人)。培訓特色種養業貧困戶1781人次、新型經營主體280人次。
二是邀請專家授課。邀請了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做《祁門縣藥用植物資源及代表藥用植物栽培技術、中藥生物技術與中藥質量》專題講座,編印常見中藥材種植技術手冊2000余份,發放給農民,引導農民種植中藥材。
三是開展科技扶貧宣傳工作,科技特派員攜帶中藥材種植宣傳展板、宣傳單頁,利用晚上時間,開展“農村小課堂”活動,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和中藥材種植技術。
四是依托特派員工作站開展培訓。2017年中藥材組織培育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期次,培訓貧困戶、專業戶、種養大戶農民共150人次,開展科技特派員實地科技服務100余次,發放最新中藥材種植技術資料1500余份。祁紅茶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組織專題培訓5場,受益300人次,培育農村新型技術人才20人,進一步提升了現代農業操作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快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
由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牽頭組織實施了茶葉、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紅茶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技術、皖南道地珍稀中藥材良種繁育與產業化等項目、承擔省科技重大專項及人才團隊項目4項;推廣《祁門紅茶清潔化初制廠建設規范》進行生產技術改造,全縣已經新完成30家村級茶葉初制廠改造;推廣中藥材白芨、石斛、金線蓮等3項新品種及其組織培養新技術的應用,共生產白芨組培育苗1500萬株和石斛組培苗20萬株,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通過科技特派員+農業專業協會(基地)+農戶機制,促進了茶葉和中藥材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產品質量與效益的提高。
3、創新服務機制采取有效的扶貧措施。
一是完善特派員工作機制:我縣年初下發《關于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助力扶貧工作的通知》,選派一批縣級科技特派員赴31個貧困村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并簽訂協議,明確責任,實行動態管理,開通服務熱線,定期到田間地頭服務指導。開展科技培訓幫扶,鼓勵農民參與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設施的運用,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民技術員和科技致富帶頭人。推動實現農業與科技對接,扶持發展合作組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推進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設的同時,通過跨村跨鄉服務,擴大先進適用技術的覆蓋面,使基地的示范典型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158名農技人員聯系服務1580名科技示范戶;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實現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5%以上。
三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選擇和培育一批優勢明顯、基礎較好、帶動性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0家、家庭農場28家、專業大戶15戶。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336家(聯合社1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4家,市級示范社12家;家庭農場110家,其中省示范農場8家,市級示范農場3家;專業大戶265家。
四是通過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祁紅茶業公司于2015年3月份牽頭成立了祥源祁紅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目前成員戶有12家,其中龍頭企業1家、合作社1家、家庭農場10家,建立起了緊密的產業、要素、利益聯接機制。聯合體通過對組織內成員和農戶進行培訓,提高高效生態茶園建設管理水平。
五是通過整合資源帶動:通過“流轉”經營管理形式,祁紅茶業公司在祁門縣箬坑鄉石舜村完成2000余畝荒山流轉和道路占地征用合同簽訂,以及歷口環砂200余畝低產茶園流轉,并優先吸收貧困戶參與基地建設。在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時,峰源科技公司優先安排貧困戶從事中藥材種植的勞務,優先租賃貧困戶的土地。
六是合作經營利益聯結:祥源公司除了流轉經營之外,還采取了與農戶合作經營模式,主要是在茶園經營權不變的情況下,與農戶簽訂統防統治管理協議,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高于市場行情價格優先收購,并同時實行二次返利政策。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茶葉品質,也有效地提高了農戶收入和積極性。
三、取得的成效
祁門為安徽省第一林業大縣,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種資源豐富。由于歷史的傳承,加之多年來的培育,特別是近年來的科技推廣,形成了一批品質優、市場廣、效益好的特色農林產品。通過科技特派員工作,特色產業規模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1、茶產業:茶葉生產較快增長。我縣2017年生產茶葉6530噸,實現產值6.99億元,同比增長10.86%和31.01%,均為兩位數增長。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茶葉收入4721元,比上年增收1093元,約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茶葉品牌持續擴大。“祁門紅茶”公用品牌以27.35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第8年榮膺十強品牌,入選“2017年中國茶葉最具帶動力三大品牌”等。祁紅種植標準化進一步改善。2017年新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4150畝,有效認證有機茶園0.89畝,全縣累計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的茶園達11.9萬畝。4萬畝茶園實施了茶園綠色統防統治示范建設,1.5萬畝茶園推行機械化采摘。生產清潔化繼續推廣。5000畝茶園完成標準化生態高效茶園改造,30家初制廠通過清潔化改造驗收,切實從源頭保障了茶葉加工的衛生安全和生產效率。
2、林業產業。著力扶持發展林業特色種養。2017年以來,全縣共打造油茶、香榧、毛竹等示范基地10個,發展木本油料及特色經濟林。全縣56個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通過苗木栽植、生產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貧貸款補貼等措施帶動645個貧困戶發展林業特色種養業,促進貧困戶自主創業,更新就業觀念,不斷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早日脫貧目標。
3、中藥材產業。林下經濟復合經營。堅持科學發展,提質增效,重點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立體復合經營。新建新安鎮2000畝道地中藥材、2000畝杜仲林低改、塔坊鎮1500畝油茶林下黃精、大洪嶺林場2000畝杉木林下黃精等千畝以上示范基地4個,以及閃里鎮瓜蔞藥菊、平里鎮白芨、鳧峰鎮覆盆子、新安鎮前胡等百畝以上示范基地15個,累計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000余畝,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到60.5萬畝,實現產值29.28億元。培育優質藥材種苗。培育良種壯苗是中藥材種植規模發展的基礎。峰源公司與安徽省中醫藥大學合作,建立“國家稀缺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開展白芨、祁術、石斛等名貴中藥材苗木培育,新建育苗車間3000㎡、苗圃地100畝、馴化大棚22個,采用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進行智能恒溫無塵控制育苗,已經生產白芨繼代組培苗700萬株。仙寓山公司在安徽省中醫藥大學專家的指導下,新建苗木基地50畝,利用野外自然條件培育祁術、黃精等中藥材苗木,為中藥材大規模種植提供優質種苗。
4、貧困農民增收。2017年完成全縣特色種養業產業發展達標貧困村21個、產業發展達標貧困戶1640戶、“一村一品”專業村9個。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項目13058個,支持特色種養業扶貧總資金5580萬元,實現31個貧困村項目、資金全覆蓋。全縣有258家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帶動,帶動貧困村31個、貧困戶4358戶。全縣通過苗木栽植、生產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貧貸款補貼等措施帶動645個貧困戶發展林業特色種養業。促進貧困戶自主創業,更新就業觀念,不斷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早日脫貧目標。一是峰源公司在平里鎮貴溪村建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示范基地30畝,為貧困戶脫貧打下良好基礎。二是祥源公司完成2000余畝荒山以及200余畝低產茶園流轉,合作茶園面積達1萬余畝,涉及面覆蓋8個鄉鎮,為保障農戶收益不減,公司采取流轉費按年分期支付,優先用工的長效扶持方式。全年共支付流轉費、物資補助及勞務用工費達百萬余元。
四、存在問題
科技特派員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科技特派員大多數為機關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福利待遇較低,無額外補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2、農技人員的知識有待更新,對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了解不多,跟不上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與現代農業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
3、工作創新機制還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低,服務的方式、方法有些滯后,工作成效體現不明顯。
4、優惠政策吸引力不夠。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機制還不夠健全,缺乏實質性政策和措施支撐。無激勵機制,相比和企業外聘的科技人員吸引力不強,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作用的發揮。
5、科技特派員項目經費不足,難以實現既定的目標,影響特派員工作邁上新臺階,建議加大資金扶持。
五、下步措施
1、完善和落實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激勵政策,提高工作積極性。
2、完善科技特派員團隊管理制度,及時掌握科技特派員工作動態,總結經驗,樹立典型。
篇9
當前,正值我縣春耕大忙季節,xx長一行到我縣檢查指導農業農村工作,充分體現了上級部門對我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各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十一五”以來,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針,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創新發展思路,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狠抓傳統支柱產業的提升,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和小區域經濟,使全縣的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下面就我縣的農業農村工作做個匯報,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當前農業農村工作完成情況
*年,全縣春耕生產動手較早,農田地備耕充分,農業及農資部門及早就位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目前,全縣大春生產栽種進展十分順利,截止4月10日,全縣完成大春栽種面積萬畝,同比萬畝,完成計劃的%。其中:水稻栽插萬畝,同比萬畝,完成計劃的%;旱谷播種萬畝,同比慢萬畝,占計劃的%;玉米播種萬畝,同比快萬畝,占計劃的%;薯類栽種萬畝,同比萬畝;雜糧下種萬畝,同比快萬畝;豆類下種萬畝,同比快萬畝。
二、各項農業生產措施落實情況
1、蔗、茶兩大傳統支柱產業生產情況
(1)高優蔗園建設情況
*/*植期,共完成高優蔗園建設面積萬畝,占計劃萬畝的%,其中,秋植蔗完成萬畝,完成計劃任務萬畝的%;冬春植蔗完成萬畝,完成計劃任務萬畝的%。
2005/*榨季,實際砍蔗面積*萬畝,較上一榨季減0*萬畝,實現農業產量*萬噸,較上一榨季增*萬噸,農業產值達*萬元,較上一榨季增*萬元。工業入榨量為*萬噸,較上一榨季增*萬噸;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產糖率分別為*和*,較上一榨季明顯提高;生產白砂糖*萬噸,生產酒精0*萬噸,工業產值*萬元,實現蔗糖業總產值*萬元,較上一榨季增*萬元。
(2)茶葉生產情況
*年,全縣茶葉面積累計達*萬畝,新建高優生態茶園0*萬畝,累計建成高優生態茶園*萬畝,茶葉可采摘面積達*萬畝,毛茶產量*1噸。農民實現茶葉收入*萬元,比上年增*萬元,增*。目前,全縣有茶園面積*00*萬畝(含農場),其中,2000—*年建成高優生態茶園*萬畝(含0*萬畝的無公害茶園),占全縣茶園面積的*;老茶園*萬畝,占全縣茶園面積的*。今年計劃完成萬畝高優生態茶園建設任務,現已完成開挖種植溝萬畝,完成計劃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況
目前,全縣共完成木薯種植畝
3、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調供情況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調入兩雜種子萬公斤,其中,雜交水稻種子萬公斤,雜交玉米種子萬公斤,玉米群改種萬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銷售雜交水稻種子萬公斤,雜交玉米萬公斤,群改種萬公斤。
4月10日止,縣供銷社、勐省糖業公司、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共調進化肥噸,其中,尿素噸、復合肥噸、鈣鎂磷肥噸、其它肥料噸;農藥噸,其中,殺蟲劑噸、除草劑噸、殺菌劑噸;農膜噸。農用物資就位早,數量充足,為今年的大春糧食生產提供了物資保障。
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
利用農閑時間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去冬今春全縣共建成高穩產農田萬畝,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完成坡改梯萬畝,中低產田改造萬畝,開挖新田萬畝,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溝渠建設公里,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萬個,完成土石方開挖工程萬立方米。
4、三大糧食作物各項增產措施落實情況
(1)良種種推廣情況
截止4月10日,全縣共完成良種推廣萬畝,占計劃的%,其中,雜交水稻萬畝,占計劃的%,水稻中矮桿良種萬畝,占計劃的%,優質稻完成萬畝,占計劃的%;玉米良種完成萬畝,占計劃的%,陸稻良種完成萬畝,占計劃的%。
(2)各項配套措施完成情況
①實施電腦農業專家系統項目*萬畝,占計劃的*;②培育壯秧萬畝,完成計劃的%;③推廣水稻品種多樣性抗病混栽技術萬畝,占計劃的%;④推廣平衡施肥技術萬畝,占計劃的%;⑤完成測土配方施肥萬畝,占計劃的%;⑥推廣山區旱糧多元化立體栽培技術萬畝,占計劃的%;⑦切實加強對大小春糧經作物病蟲草鼠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指導工作。共發出病蟲簡報期份,指導大田防治萬畝次,占計劃的%。⑧為使各項措施順利實施,開展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期,萬人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份。
(3)中心樣板落實情況
典型引路樣板推動是農技推廣工作的慣用做法,也是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得以在生產上應用的重要手段。我們選擇公路沿線,交通方便,群眾文化素質高,經濟基礎好,集中聯片的田地塊舉辦樣板。據統計,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項中心樣板萬畝,其中,優質稻示范樣板*萬畝,雜交玉米示范樣板*萬畝;水稻品種多樣性抗病混栽樣板*萬畝;雜交陸稻示范樣板*0*萬畝;高寒山區粳型雜交水稻(鄂粳雜)示范樣板*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樣板*萬畝;旱地立體栽培示范樣板*萬畝;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樣板*萬畝。
5、小區域經濟作物的種植完成情況
圍繞農民增收的目標,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大力開發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優、稀農產品,目前為止,全縣共推廣無公害蔬菜0*0*萬畝,小區域經濟*萬畝,其中:香紅辣*萬畝,香紅蒜*萬畝,黑葵花*萬畝,土煙*萬畝,草果*萬畝,香芋*萬畝,芝麻、蘇子等*0*萬畝;開發花椒、核桃、木瓜等經濟林果*萬畝,使全縣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產值和產量大幅度增加,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6、新品種、新農藥的試驗示范情況
今年根據我縣不同海拔、不同氣候條件,在去年的基礎上積極引進糧食作物新品種,對品種的適應性、抗病性、高產性等進行大田對比試驗,共計畝。其中,雜交稻品種個,雜交玉米品種個,以期通過良種試驗種植。帶動全縣良種種植面積。
7、農資市場清查整治情況
為充分發揮部門的職能作用,保證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入戶,我局共組織開展趕科普街*次,放心農資下鄉宣傳*次,食品安全宣傳*次,整頓農資市場*個,檢查農資門市*個。對農資經營大戶進行農藥標簽抽查*個,農業系統內部自檢自查*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農藥流入我縣。查處假種子案件*起,使我縣的農資市場質量得到保證,避免了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頻繁。由于我縣*的土地面積是山區,交通不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業的救災、防災和綜合生產能力弱,各種災害頻繁發生,一定程度上仍屬于自然農業的現狀。
二是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大春生產形式嚴峻。由于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民群眾的生產費用增加。加之財政困難,對農業生產的扶持措施不夠力,群眾的購買力弱,三大作物生產缺肥現象突出,特別是山區玉米更為嚴重。此外,在病蟲害防治上也因缺錢,不能及時施藥預防。
三是農業新技術推廣難度大。由于缺乏農技推廣經費,各項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均因經費不足而難以開展,農業技術全面普及的難度越來越大,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新機具得不到及時推廣應用。
四是農業行政執法機構不健全。由于農業系統內部執法部門多,局上又無專門的執法協調機構和人員,涉農法律法規宣傳落實不夠到位,廣大農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現了法盲的誤區。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要取得我縣*年農業工作新突破,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調動,農產品市場價格拉動,各項工作推動的有利時機,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竟爭力,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間我縣“*”產業基地建設,加大農民科技培訓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步伐,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及工作基礎,重點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種覆蓋率及農業技術普及率,確保糧食豐產。
結合實際,加強水稻新品種引試推廣,促進壩區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山區粳稻良種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種引進力度,充分利用國家對我縣玉米良種實行補貼的時機,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種結構,特別要做好適宜東部高海拔地區,和西部高溫高濕氣候條件下雜交玉米良種的引種推廣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種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項目為載體,抓示范樣板建設,帶動面上技術推廣,認真組織實施糧食增產工程,配套落實優質高產良種、培育壯秧、規范化栽培、水稻多樣性抗病混栽、陸稻立體栽培、玉米立體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
要正確處理好穩定糧食生產和結構調整的關系,不能簡單地把農業結構調整理解為“壓縮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品質,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玉米良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增資補貼工作,加大宣傳落實力度,確保補貼政策落實到位,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應用良種的積極性。
(二)圍繞農業資源和特色立縣產業基地建設,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我縣農業發展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有竟爭力的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當務之急是要立足農業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在鞏固提升甘蔗、茶葉、橡膠傳統產業的同時,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興產業。
一是夯實基礎,加強產業基地建設,提高甘蔗、茶葉、橡膠經濟水平。要加強蔗區道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高產高糖甘蔗品種,實現原料蔗生產高產、優質、節本增效目標,提高蔗糖業競爭力;要持續大干高優茶園建設,提高茶葉質量和標準化生產水平,整合茶葉品牌,加強宣傳和市場開拓,盡快產生品牌和規模效應,極積開發茶葉新品種,做到名優茶和大眾茶同時抓;要抓住天然橡膠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優勢資源條件,擴大橡膠種植面積,做好橡膠種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膠技術培訓,膠林管理和更新工作。
二是穩步推進木薯、核桃新興產業的培育。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品種對路既要適合自然條件,又要適應經濟、社會等條件因素,高標準種植,加強管理,良種良法配套,確保優質高產高效。
(三)加強對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我縣僅有勐省糖廠可以稱得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十分低下,農業企業規模小,檔次低,帶動力弱,在結構調整中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要圍繞“*”產業基地建設,對現有企業通過重組和聯合,加強資源整合,為其爭取配套項目,搭建招商引資平臺,落實有關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產業的優惠政策,支持它們引進資金、技術、人材,建設原料基地,開發新產品,開拓市場,促進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二要引導、扶持、壯大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等農村中介組織,使它們成為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民的有效紐帶,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成為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務組織,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要積極培育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農村致富帶頭人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領頭雁、排頭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農村致富帶頭人作為推進農村經濟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斷總結并推廣他們的典型經驗,幫助他們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技術培訓、項目扶持上給予傾斜,增加其發展后勁,使他們在先富起來的同時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點,推動整體工作。
各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業務特點,圍繞全縣*個新型農民科技示范村,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試驗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選擇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內容,新特色,新看點,示范作用要強,推廣價值要高。
在辦樣板的過程中要做到有實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責任人,要自始至終加強管理,達到種植規范,管理科學,記載詳細,數據完整,說服力強,真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五)加大農村國債沼氣建設力度,發展循環經濟。
農村沼氣建設,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保持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為落腳點,要把建好沼氣池作為一場硬戰來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學規劃,嚴格按照技術標準,精心組織實施,杜絕或減少病、廢池,提高建池質量,同時要加大農村能源技術培訓力度,造就一支沼氣池建設、管理專業隊伍。
(六)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勞務經濟收入。
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輸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兩級的充分肯定,為農民增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勞動力轉移的檔次水平不高,勞務經濟效益相對不高,甚至由于輸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還導致了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因此,應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培訓、輸出和轉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根據市場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自身素質和適應能力,要在輸出的檔次上下功夫,著力打響勞務經濟“佤族歌舞”這一品牌,確保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七)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增強發展后勁。
*年我縣農業項目的爭取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得到上級支持的立項資金達*萬元,其中撥付到位的項目資金達*萬元,但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必須努力爭取各方面的支持。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是農業項目爭取的一個有利時機,我們要搶抓機遇,主動出擊,廣泛收集信息,爭取更多的農業項目在我縣立項實施。一是在建的農村國債沼氣項目,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全力配合,確保力量,確保任務完成,確保項目順利驗收;二是項目的爭取,要多看、多聽,廣泛收集項目信息,充實完善項目庫,各股、室、中心、站、校要及時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加強聯系,盡快確定自己的申報項目,并加緊編寫項目材料。
(八)提高農業行政執法水平,努力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一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減輕農民負擔的方針和政策,加強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堅決遏制涉及農民負擔的重大事件、惡性案件的發生,防止農民負擔出現新的反彈,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二要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依法指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認真解決和調處各種土地糾紛和矛盾,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生產效率;三要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加強集體財務審計監督,要根據村級財務管理上出現的問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制度,對財務管理不規范的村應重點加強監管,盡量減少村級財務管理方面的矛盾;
篇10
關鍵詞:科技扶貧;歷程;經驗;大別山區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4-0770-05
1 科技扶貧的歷史背景
貧困問題是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被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列為首要目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20世紀80年代起,啟動了一系列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項目,如1983年開始以“移民搬遷”方式對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自愿移民,1985年開始“以工代賑”方式支持貧困地區小型基礎設施建設,1986年開始以“貼息貸款”形式為貧困地區提供利息補貼的優惠貸款,設立財政發展資金支持貧困地區的小型基礎設施、社會服務和文化設施建設;同年,提出“科技”,開啟科技扶貧,在貧困地區進行技術培訓和推廣,發展支柱產業。各類有組織的扶貧開發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減貧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近2.4億極端貧困人口和5億以上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在這一時期擺脫了貧困[1],但當前反貧形勢依然嚴峻、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按照目前中國標準,截至2015年底,尚有5 575萬貧困人口;2015年9月通過的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要求各國按照每天1.25美元的標準實現消除極端貧困,按這個標準中國大概還有2億多貧困人口,而按照世界銀行的2015年10月最新建議每天1.90美元的標準,中國的貧困人口則更多。這些貧困人口多分布在邊遠地區、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沙化區和荒漠化區,脫貧攻堅成本高、難度大、見效慢。確保到2020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探索實施更加有效的扶貧開發方式和路徑,采取超常規手段如期完成脫貧目標迫在眉睫,同時,如何積極應對脫貧人口的返貧,貧困人口的可持續脫貧致富等任重道遠。
30年的科技扶貧實踐積累了眾多成功經驗和做法,如福建南平市“科技特派員”制度[2]、陜西寶雞市“專家大院”模式[3]、河北邢臺市的“崗底模式”[4]等,這些模式的復制和推廣有效地緩解了地區貧困,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示范。
2 “科技”總體回顧
2.1 大別山區貧困原因分析
30多年前,大別山地區發展的問題和農民貧困原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匹配,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耕地資源少。如英山縣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田瘠地貧,人均耕地不足0.04 hm2;當地特色產業沒有發展起來,造成勞動力大量閑置。二是勞動力素質與特色優勢資源開發的需要不匹配,不具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能力[5]。大別山地區特色資源相對豐富,茶、桑、板栗、毛竹、油桐等具有栽培歷史的傳統經濟作物和天麻、茯苓、石斛、貝母、杜仲等藥用植物都比較豐富;自然、人文和紅色旅游資源等也較多。但是勞動力素質低下,表現在科學文化素質低,有些地方文盲和半文盲率約有40%,思想保守落后,商品經濟意識差;還因醫療條件不佳,農民健康狀況差,癡呆、半癡呆等智力問題人群也較多[6]。如英山縣當時以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沒有任何特色,茶葉、蠶桑等收入占農民收入不足10%。三是沒有發揮科學技術這一重要生產力的作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世代相沿、效率極低。在一些坡耕地,水稻的產量不足1 500 kg/hm2,玉米則為225~300 kg/hm2。一些耕作了幾年的土地,由于不再適宜耕作,便開墾新的森林和植被。如此,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了資源的損失和生活的貧困[7]。四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山區內雖然縣際公路早已修通,但路況較差,縣鄉間公路更差,而由鄉鎮至各村的路有些還是山間小道,人際間的往來不便,物資進出靠肩擔手提。英山到武漢的直線距離雖然只有150 km,但需要1天時間才能到達,時間成本高。電話、電視等普及率低,信息不暢,加上農戶分散居住,更加影響了相互間的交流。
2.2 英山科技扶貧歷程
原國家科委經過多方調研,1986年在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地區啟動了科技扶貧工作,吹響了“科技”的號角。宗旨是應用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改革貧困地區封閉的小農經濟模式,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其資源開發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8]。
英山縣位于大別山腹地,大別山主峰天堂寨雄踞境內。30年前,是一個集革命老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于一身的典型的國家級貧困縣。全縣30萬人口中,有16萬人溫飽都成問題,完全處于“養豬為過年,種田糊不了肚兒圓”的落后境地。隨著“科技”戰略實施和原國家科委扶貧團的進駐,英山脫貧步伐和發展速度加快。截至2015年,科技部(含原國家科委)已在英山連續開展科技扶貧30年,共選派科技扶貧團28屆,先后有200多名掛職干部在英山駐點扶貧,赴英山調研、指導扶貧開發工作。
英山科技扶貧大體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1986-1994年為起步階段,主要通過多方調研論證,確立了產業扶貧方式和“農業抓特色、特色抓茶葉”的發展思路,并挨家挨戶說服農戶改糧食種植為茶葉種植,茶園初具規模,效益初步顯現;1995-2005年為發展階段,不斷向茶葉產業注入科技要素,速生密植、清潔化加工、無性系良種繁育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和推廣。在茶葉產業發展帶動下,農民收入連續10年增幅超過10%,產業扶貧的成效凸顯。2006-2015年為融合發展階段,表現“一主(茶葉)兩副(藥材、蔬菜)”產業布局更加合理,提質增效步伐加快,農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科技服務開始向民生領域滲透。
2.3 英山科技扶貧的主要成效
①茶葉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有效帶動農民增收。2015年,英山茶園面積1.57萬hm2,是湖北第一、全國第四產茶大縣。縣財政收入的30%、農民純收入的近40%都來源于茶葉相關產業收入,8萬多農民從事茶葉生產。近幾年先后獲得“中國綠茶(名茶)之鄉”、“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示范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等榮譽稱號。②縣域經濟排名上升明顯,農民經濟和生活狀況明顯改善。2015年,湖北省縣域經濟考核29個第三類縣(市)[限制開發區域的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縣(市)],英山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8 364元/年位列第7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86年的不足260元,增加到2015年的7 315元,增長了27倍。農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農村家庭樓房擁有率超過80%。貧困村和貧困戶數量進一步減少,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③科技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十足。隨著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特色農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茶葉、蠶桑加工、藥材貿易等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3 科技扶貧的英山經驗
在系統梳理30年科技扶貧歷程和成效的基礎上,總結了科技扶貧的4點經驗。
3.1 科技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自大別山科技扶貧團進入英山后,歷界扶貧團一直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扶貧的首要任務,形成了“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扶貧模式。茶葉產業逐步發展為英山支柱產業,有效帶動地區脫貧、農民增收。
1988年,英山開始尋求適合農民致富的出路,科技扶貧團主動參謀,組織縣領導外出多地考察學習,聘請專家多次論證,出臺了英山茶葉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鎖定茶葉作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的主導產業。此后,根據不同階段的技術需求,科技部陸續支持了“茶園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等星火計劃項目27個,“鄂茶一號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等農業成果轉化和茶葉富民強縣項目8個,進行了英山云霧茶名優茶開發,推行了速生豐產密植、無性系良種、無公害栽培、名優茶清潔化加工等一系列技術革新,解決全產業鏈各項技術問題36個,推動茶葉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
科技帶動英山茶產業實現了五大跨越式發展:一是規模擴張。由零星種植發展到上百公頃成片開發,由全縣不足2 000 hm2增加到15 700 hm2,由碎片化家庭經營發展為專業化規模經營,發展茶葉專業鄉鎮3個、專業村89個。二是效益提升。平均每公頃收入由20年前可比價3 000元增加到7.2萬元。全縣系列總收入由可比價不足100萬元上升到14億多元。三是品牌發展。從沒有品牌到全縣統一“英山云霧茶”品牌,統一產品標準。“英山云霧茶”已被認定為“大別山生態名茶”和“湖北十大名茶”。四是龍頭崛起。由作坊式加工到10多個投資500多萬元、擁有高標準自動化生產線的企業規模經營。五是品質提高。由全部為普通綠茶到名優茶份額占40%。
湖北團黃貢茶合作社是在科技扶貧團和地方科技部門幫助下建立起來的科技示范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合作社按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采摘標準、統一物資管理、統一收購鮮葉加工、統一品牌銷售、茶園分戶管理、資金分戶結算、原料分戶采摘,“五統三分”的模式來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僅2014年就有19個農戶在其帶動下脫了貧。
此外,科技部對英山藥材、蔬菜產業發展急需的研究和技術問題也給予了項目傾斜。近30年來,支持英山的科技項目幾乎全部用于解決產業技術發展瓶頸和提高科技服務產業發展的平臺建設。
3.2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帶動區域脫貧致富
通過不斷完善,英山構建了天、地、人“三網合一”科技服務體系。①“天網”即無線網絡。目前建成縣域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一個、村(企)信息服照鏡30個,與省農技110、12396平臺對接,隨時為農戶、企業提供在線技術咨詢,定期進行遠程診斷和培訓。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開發“大別山寶”等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英山土特產。②“地網”即廣播電視網。縣科技局與商務、廣電等部門合作,在廣播、電視等系統中開設科技之窗、惠民天地、智慧英山、電子商務等專欄,為群眾送技術、送專家、賣商品。③“人網”即科技服務團隊。共選派280名科技人員和鄉土能人作為科技特派員,成立了茶葉、藥材、蠶桑、水產、畜牧、信息化等6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利用科技部“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專家隊伍,組成90人的科技服務團隊,長年進駐企業、合作社、基地、鄉鎮、村、戶開展科技服務。通過技術參股、資金入股、承包、租賃等形式與農民共同創辦產業基地或者龍頭加工企業,形成了各類人才與農戶共同創業、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
隨著科技特派員深入村、戶和企業服務,與市場主體共同創業,科技服務帶動經濟發展能力更加凸顯。據統計2010年科技特派員帶動創辦的茶葉、藥材等示范基地1 533 hm2,其中茶葉示范基地平均每公頃收入4.7萬元,遠高于當年茶園1.3萬元的平均水平;藥材示范基地的平均每公頃收入達到了8.4萬多元,也遠高于一般農戶的1.8萬元。到2013年,隨著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廣泛應用,科技特派員服務項目精準對接,茶葉、藥材開始產生深加工附加值,當年藥食同源產品銷售額突破1 000萬元。
逐步完善起來的科技服務體系帶動社會創新創業能力逐漸增強。2000年,扶貧團從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引進專家到科技示范村開展科技服務,該專家把自己培育的獼猴桃新品種引進東沖河村,建設示范基地2 hm2。在專家指導下,農戶按照技術要求管理,2003掛果后,平均每公頃收入4.8萬多元。2006年帶動該村整體脫貧,成為英山乃至湖北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獼猴桃產業逐步發展為該村的特色品牌。
3.3 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可以從樹立科學致富的理念,增強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領,提高勞動者健康素養,豐富科學文化生活等方面,對增加農民收入起到積極的作用[9]。
英山科技扶貧始終把增強農民致富技能,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素質作為推動工作的抓手、發展產業的保障。不斷創新培訓方式,通過主辦專場培訓班、派技術骨干跟班學習、遠程授課答疑、專家現場指導開展“面對面式”、“訂單式”等培訓活動,把先進適用技術送到農戶手中。不斷完善培訓手段,發展村級致富讀書室、建立遠程培訓中心、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拓寬農民接收科技信息和服務的渠道。不斷更新培訓內容,茶葉從最初的種植技術、中間的清潔化加工技術,到最新的綜合利用技術、茶葉旅游產品開發,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階段、農民實際需求來調整培訓內容。
據統計,自扶貧團進入英山后,邀請專家舉辦講座398場次,開展遠程培訓137次,引進專家現場指導234場次,選派技術骨干進入高校學習312人,組織外出考察學習116次620多人。幫助建立村級致富讀書室44個,捐贈適用技術圖書和資料4.7萬冊(份)。
隨著培訓活動的開展和培訓內容的深入,農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表現在容易接受新的發展理念,對實用技術的需求強烈,用在培養教育子女的支出增加,參加技能培訓活動積極性增強,不良習俗減少。對2014年英山科技和農業部門的技術咨詢記錄做了統計分析,科技和農業部門分別接受農民技術咨詢1 013例和826例,通過對這部分人進行1/10隨機抽樣,分別走訪了咨詢的180人,他們都接受過不同形式的培訓,92人咨詢的主要領域在市場信息、致富項目、產品開發,80人咨詢產業技術方面,只有8人咨詢資金項目。結果表明,接受培訓的農民都有強烈的致富愿望,注重技術、市場和信息,而沒接受過培訓的人多數發家致富的意識模糊,生活目標要求比較低。2014年,英山縣農辦調研結果表明,農民當年因參加培訓,掌握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增加收入2.13億元,人均年增收496元。
3.4 科技示范先進村帶動落后村
為了適應精準扶貧的新要求,在貧困村復制科技示范村的發展模式,通過“結對子”做法,推行“先富帶后富、富村聯窮村”,擴大科技示范成果,重點幫助落后村困難戶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幫助他們脫貧、增收。
東沖河科技示范村經過15年科技要素的不斷注入,百姓依靠科技致富,興產業奔小康,全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山頂杉樹蓋帽、山間板栗纏腰、山下茶桃相映,房前屋后藥果滿園”的生態型產業格局。建成50 hm2速生豐產無公害茶園、20 hm2有機獼猴桃園、50 hm2道地藥材園、130 hm2優質板栗園。創辦了名優茶加工廠,建設了庫容400 m3的果品保鮮庫。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8 600多元,村集體存款210多萬元。
瀉水巖村有203戶716人,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189人,其中,無勞動能力因病致貧35戶40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30戶149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 200元。無論是貧困人口占比,還是總體貧困現狀,都是英山重度貧困村之一。科技扶貧團和縣科技部門通過廣泛調查,幫助瀉水巖與東沖河結成科技扶貧的“對子”,通過村級主導產業同步發展結對、富裕戶與貧困戶互助結對、技術人員與骨干農戶帶頭結對,開展“五幫”:一幫帶活班子,把東沖河村兩委的管理經驗尤其是發展經濟的思路帶到瀉水巖村;二幫制訂規劃,根據瀉水巖村的實際,結合東沖河的經驗,共同制定瀉水巖村五年發展規劃和幫扶計劃;三幫引進技術,把東沖河村的技術合作單位有關研究院所引到瀉水巖,實現技術依托單位共享;四幫發展產業,借助東沖河的品牌和市場優勢,選擇獼猴桃、茶葉、藥材在瀉水巖村推廣,將瀉水巖變成東沖河的產業基地;五幫培訓農戶,派出技術骨干與瀉水巖農戶結對,傳授適用技術。在瀉水巖村選擇一批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獼猴桃種植,由東沖河村免費提供種苗、技術,并負責產品銷售;組織瀉水巖村的茶農加入東沖河生態專業合作茶葉分社,按照東沖河標準改造茶園、制作茶葉、銷售產品;派20個科技示范戶與瀉水巖農戶結對,實行“戶對戶、人對人”幫助,共同創業脫貧。經過兩年努力,瀉水巖村脫貧已初見成效,茶園平均收益翻番,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全縣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4 對科技扶貧的建議
4.1 根據地域特色發展優勢產業
依靠科技扶持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一村一品”,重點幫扶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貧困村,特別是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貧困地區在開發區域性支柱產業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能發揮優勢和潛力的若干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的原始生長點,通過直接引進先進適用的技術和成果,開發產品或產業、形成拳頭產品或支柱產業,向農戶擴散技術,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脫貧致富[10]。同時,要考慮不同產業的地區適宜性,在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區不能簡單推廣應用,生態扶貧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等形式則更為可取。
4.2 重視科技在扶貧、脫貧中的作用
科技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發揮更大作用,重在精準,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需求,制定脫貧計劃,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扶貧必先扶智,治窮必先治愚”,要依靠科技提高內生發展動力,提高勞動者科學素質,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強化“造血”功能,積極應對因病、因災、因教、因婚致貧、返貧。
4.3 發揮科技人才和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發揮農村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本地科技人員、鄉土能人的作用,帶動各類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加強科技人員、企業和貧困地區農民的聯系,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采用“企業+農戶”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創業致富的利益共同體;加快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
4.4 對基層科技部門設專項資金扶持
針對目前很多縣級科技局被撤銷合并的情況,而且越是貧困地區,科技部門越難發揮作用,在縣級政府的重要性也越弱,被撤并的壓力越大。建議中央統一劃撥資金支持基層科技部門發展,增強其科技服務和科技扶貧能力。
參考文獻:
[1] 汪三F.在發展中戰勝貧困――對中國30年大規模減貧經驗的總結與評價[J].管理世界,2008(11):78-88.
[2] 鄭慶昌,宋國林,王東炎.透視“科技特派員”制度――農村科技推廣體系轉變與破解“三農”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4):1-9.
[2] 趙武軍.“農業專家大院”――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04(4):69-70.
[4] 趙慧峰,李 彤,高 峰.科技扶貧的“崗底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2):138-142.
[5] 周福民.發展縣域建筑勞務經濟助力大別山農村脫貧致富[J].建筑,2014(23):30-33.
[6] 徐禮煜,席承藩.安徽省大別山區復合農林業的診斷與設計[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6,5(2):117-122.
[7] 廣 青.大別山區盼科技[J].治淮,1993(1):17.
[8] 劉冬梅,劉 偉.秦巴山片區科技扶貧中心的選取及相關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4(8):29-37.
- 上一篇:人事管理效能
- 下一篇:傷殘撫恤管理辦法實施細則